课堂求“活”

2024-10-02

课堂求“活”(精选6篇)

课堂求“活” 篇1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身在一线的教师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怎样才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那就是必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活”应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那么, 教师应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第一, 要精心营造“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这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态度要亲切自然,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丰富细腻的面部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要激情四射, 让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打动学生,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这样学生才能打开心扉轻松进入语文课堂。还要求教师语言要讲求个性幽默, 有出彩语言。教师还应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大教学语文观。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无论答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 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 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 真诚的表扬, 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 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 是一种精神享受, 是一种成功愉悦体验, 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自由散漫的学习。因为自由程度高的学习, 身心投入程度也高, 学习效果也好。语文教师若能做到这些, 你的学生能不“动”起来?你的语文课堂能不“活”起来?

第二, 让课堂书声琅琅。语文课堂一旦没有了读书声, 语文课堂就没有了生命, 就成了一潭死水, 任你有多大魔力也无法给语文课堂美丽的生命。那么,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情韵悠悠呢?教师要从内心认识到“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要明白只有让学生用心读, 用情读, 学生才能走进文本, 跨越时空与文本中的人物交流。一旦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 文本中的书面语言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从而, 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成长。要让学生做到用心读书、用情读书, 教师还应做精彩的范读。你的抑扬顿挫, 你的绘声绘色, 你满腔的真情, 都在激发着学生读的欲望, 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读就会带动学生读起来。学生读起来了, 应怎样让学生读得美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 在确定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 在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加以指导, 让学生读出“味”来。学生读得有了“味”, 如何让课堂上书声琅琅“永葆青春”呢?教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朗读形式要多彩多姿, 如分角色读、领读、竞赛读、配乐读等。这样多彩多姿的朗读形式能刺激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的读永处最佳状态。

第三, 善于制造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变“宾”为“主”。教师要一改往日自己在课堂上唾沫星子满天飞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新的课文之前, 要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热身运动”, 也就是所谓的“课前主动参与”活动, 如让学生课前围绕文本主题设计手抄报, 让学生课前上网查找资料。这种有效的“课前热身运动”, 为课堂中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就能做到有话可说, 学生学起来会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会问了, 这说明学生心在课堂中, 没有游离课堂之外, 学生在积极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问, 如可以从课文题目上着手, 抓住好的题目激发学生问。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 给每个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时, 教师就充分利用了课堂资源中的学生人力资源, 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了, 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了,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让学生演一演, 因为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演一演, 这样他们就会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具有智慧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学方式, 就很轻易地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 对激发学生的情感, 展开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具有推波助澜作用。

第四, 要有“活”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用武之地。所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状况, 把外在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主动、灵活思维, 把启发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不远离学生主体的基础上, 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要因文而异选择教学方法, 如精讲课文, 可让学生提前预习, 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启发、引导、感悟, 组织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展开语文教学;而对于阅读课文, 教师要放开手, 选择自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适时加以点拨、启发、引导即可。要因人而异选择教学方法, 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持久稳定, 思维的形象性强, 学习的感性经验少, 理解能力差。所以教师要选择直观的以交流为主的谈话式教学法, 并且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肢体语言也要参与其中, 要不断更新变换, 保持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第五, 利用现代化教学, 激活课堂。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把空间距离变近或变远, 把微观的事物放大, 突破时空限制, 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感性认识, 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文本中的情节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当时的氛围之中, 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感悟文本中所渗透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用心用智慧教学, 大胆放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摘要:僵死的语文课堂要想“活”过来, 需要教师用智慧教学,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把沉睡在课堂中的学生唤醒,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僵死的语文课堂因学生“醒”而“活”起来。第一, 要精心营造“活”的课堂气氛;第二, 让课堂上书声琅琅;第三, 善于制造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变“宾”为“主”;第四, 要有“活”的教学法;第五, 利用现代化教学, 激活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求活

求新 求活 多变 多解 篇2

一、求新——新鲜有趣兴趣盎然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在练习中要体现一个“新”字。

1.题型要新颖。教材中的题型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就习题本身而言,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在挖掘快乐因素上主要应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让学生“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得到快乐。所以在设计题型时,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除此之外,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设计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状元等练习。在一节课里,根据教学需要如果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两处快乐学习的激发点,就能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2.方式要创新。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练习形式一般有四种即一问一答、板演、笔试和操作。这样的形式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练习。如果我们精心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二、求活——内在因素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1.空间要灵活。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与社会。通过练习,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功的体验。

2.层次要灵活。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如《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第一个练习是连线练习,把钟表与时刻对应起来;第二个练习是看钟表说时刻;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在一天的活动中认识钟表,体会时间。这样练习的难度逐步加大,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多变——一题多变加深理解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

变化题:

1.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四、多解——一题多解开拓思路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课堂求“活” 篇3

一、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题型新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 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新“包装”,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习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例1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 且满足:a2c2-b2c2=a4b4

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a2c2-b2c2=a4-b4 (A)

∴c2 (a2-b2) = (a2+b2) (a2-b2) (B)

∴c2=a2+b2 (C)

∴△ABC为直角三角形 (D)

问: (1) 上述解题过程, 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__。

(2) 错误的原因为____。

(3) 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

这样的题型, 由于解题过程较简洁, 用时少, 学生乐于解。

题材新为了激发兴趣, 可根据数学内容, 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爱好的新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 笔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例2在19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 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 共积分25分, 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 平一场得一分, 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分析:注意关键句是“保持不败”

设:该队共胜了x场。平场为 (25-3x) 场

X+25-3x=9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 难度不大, 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 以新引思, 以新促思, 以新成思。

二、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思维方法活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 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 要求学生解答:

例3如图1, △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倘若不小心, 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一见题后, 兴趣就生, 想出了一种方法后, 兴趣不减, 继续考虑。结果在作业本上出现了三种方法: (1) 作∠B=∠C; (2) 作BC的中垂线; (3) 对折。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 根据课本习题, 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 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 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 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 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用结合,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 笔者设置了:

例4某家长经商一批货, 如果本月一日售出, 可获利100元, 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 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 可获利120元, 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 (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 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 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0.024x-12.6<0的三种情况, 是根据本金的多少来决定的。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 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 还解决了实际问题,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提高作业兴趣。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 使学生学以致用, 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 形成为用而学, 越学越有用, 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深层挖掘 求活创新 篇4

关键词:景物人;语文教学;理性美

朱自清的散文就其创作方法而言,是现实主义的。他是文学研究会早期重要的成员,文学研究会那种“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主张认真地对待人生,深入地观察事物,切实地感受眼前生活。作家在强调写实、强调立诚、表现自我的同时往往在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的意境散文中包蕴一定的哲理品味,足耐咀嚼。《春》作为朱自清散文奇葩中的精品,在体现散文美感意象(诸如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的同时,以一种独特的召唤结构影射出诗意般深邃的理性光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囿于教参的分析重点,更应敏感地寻找突破点,有创意地将文章的深层意蕴别出心裁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审美的意象般召唤结构中成为接受文学审美与鉴赏的积极参与者。我在教《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除围绕“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主要特征描写”这一教学重难点外,更注重了加强对学生理性美的剖析,以文中深厚的“景物人”打动和感染学生,也算是我执教多年的创新。

一、作家赋于季节概念春细赋丰富的人的灵性,化景物为“景物人”

作者在状物绘景的深层文脉间灌注了人文色彩的血细胞,以避免干巴巴的纯景物描写,以理性的构思文笔写山感人的“景物人”形象。如对春草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山来,嫩嫩的,绿绿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这里的写景,不落前人窠臼——借景抒情或融情与景,而是别出创意,以可视的血肉丰富的“景物人”替代表层意象中的情景交融,较真的直感性地将春草的嫩绿软柔如茵如毯的特征雕塑般亮相出来。又如春风图中的“不错的,像母亲的于抚摸着你”一句,极形象细腻而又饱含人情地将无生命的春风母性化、人格化。母爱般温情与关爱的眸子在春娘这一“景物人”身上散溢出体现人的灵性的人情美、人性美,教师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沐浴“春风人”独特的温馨柔和,让“景物人”理性般爱的光芒照耀学生的心房。这正是作者以理性笔触赋于“景物人”爱的哲学。教师再巧抓学生的兴趣高潮,放一曲《爱的奉献》,整个教室里同时洋溢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感染氛围。教师趁机联系历史知识(鸦片战争、南联盟使馆事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这对学生不仅仅是一番人文人性的亲情熏染,更是一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作者以崇高的理想理念表述崇高的人生探求,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朴挚纯真的人格魅力

像文中争先恐后、竞相开放、展露自我形象的春花隐含着一种积极进取,以竞争求生存的拼搏精神,体现了“一花独放不是花,百花竞放是春天”的深刻哲理,从而以火热的团结合作力量感染学生。朱白清又由春花的甜味闭眼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的秋天丰硕的果实。讲到此处,不由人唾液生津,垂涎三尺。包蕴了“春种一颗粟,秋收万担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天播下希望,秋天收获理想”的耕耘理念。还有文章结尾部分的三个比喻,十分逼真地将春天这一“景物人”雕塑成一具具血肉饱满的青春美像方阵。教师若突破教材上“新”“美”“力”的颂春词外,让学生更深一层领会春天娃娃、小姑娘、青年的新陈代谢机制,呼吸上“芳林新叶摧陈叶,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鲜气息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潮流,成为时代的新手、弄潮儿。较真实地使理性攒成的慧珠在学生健康的心域中成为一江向东奔流的春水。

三、作者具象的“春人”和众人皆知的俗语载体承载辉亮的哲理光环,以春的百般活力与英爽启迪读者,升华主题,突现散文艺术的理性美感

如讲到迎春图中“……赶趟儿似的,……抖擞抖精神”更应向学生灌输理性意识。教师应以高度理性化形象化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空白意义”的情境,让学生自发地给春神意象敷上理性美彩,从而使全文着力顷赞的春神主题明朗化、具体化、美感化、理性化,给学生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效应。教师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哲理名言剖析“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然后以提问质疑明确思路:春天不仅是一种精神、心情,更是一种机遇,要善于适时抓住它、利用它,并强调由于春神的驱动,才使“老老小小的人们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情到此处,仿佛品落一杯飘溢芳酿的陈年老窖,在学生红颜初露的笑靥上浮现山一行行动人的五线谱音符,像一轮轮朗润的春阳。启发学生及早储备知识、积聚力量,以饱满的活力奔出春天生命的起跑线。春天不开花的树在秋天是不会结果的,这种思维意识正就是“春天哲学”。(深情表白,板书醒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精心的备课过程中,唯有潜心深钻教材,遵循深层挖掘、求活创新的备课原则,才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高尚的情操、灵魂得到美的陶冶净化,树立美好的人格,从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做文做人。

课堂求“活” 篇5

2010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英语试题凸显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重点、主干知识,突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和生活,注重交际运用,如选择题、词汇题的题干、完形填空及阅读的材料均能联系社会和生活,如:玉树地震、平安校园、电单车的利弊、上海世博会、人际间的宽容与理解、手机使用的礼貌等,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把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融入多样的题型之中,渗透德育,较好地发挥了中考的导向作用和选拔功能。

1. 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

2010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英语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内容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教学要求,包括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2. 试题主要特点

(1)在考查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结构着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配合合理的题型设置,使考查目标、内容覆盖面及比例得到较好的体现。其中,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占全卷题量的70%以上,分离性测试语法和词汇知识试题占30%以下。(见表1)

(2)题型稳中有变,以基础题为主,各档题目难度适中,梯度设置合理,考点分布均衡,难度比例是7∶2∶1,试题难度、区分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学生,有利于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较好地发挥了中考的导向作用和选拔功能。

整份试卷的难度为0.45,有75道题目的难度大于0.20,难度小于0.20的题目只有5小题。

整份试卷的区分度为0.45,有75道题目的区分度大于0.20,区分度差的题目为0.05。

(3)教师肯定对试卷的作用。2010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阅卷结束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对阅卷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试题和各大题反映考生水平的程度。其间发出问卷83份,收回80份,以下是对问卷的统计结果。

从教师问卷统计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此试题能较好地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

二、题型简析

1. 听力:循序渐进模拟真实

第1~5小题是语言与图片相结合,第6~10小题是情景反应题,这种试题可减少心译的过程,考查学生用英语思考、快速反应的能力;第11~15小题是五个小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疑问词提问了人物、地点、方式、时间及事情,考查学生获取细节信息,加以分析甄别的能力;第16~20小题是听短文,考查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等细节内容进行综合判断或推理的能力。

各小题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话题,由短句到对话再到故事性语篇,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考查学生对短句的反应能力和对话、语篇的理解能力。听力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从真实的语境入手,着重考查学生听的能力。题型适当,难度适中。

2. 单项选择:注重意义淡化形式

与前几年相比,本题型继续保持15小题的题量。考查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涵盖《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初中生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法、时态、情态动词、不定代词、宾语从句等);另一类是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及功能项目。试题的特点是将语言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每题的题干就是一个微型语篇,语言情境设置合理。这样的考查对中学的教与学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语言学习不是孤立的单词、语法或句子,一定要加强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题目设置过程中注重检测双基,力图涵盖重点,做到面向全体,保证大多数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该题的测试,又能体现一定的区分度。具体考查内容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该题的主要特点是:(1)突出了对动词的考查。单项选择题中对动词的考查占了7题,占47%的分值。着重考查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动词、动词固定用法、非谓语动词以及词组辨析。(2)重视语境的设置,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考查均设计在有交际意义的情境中,避免了纯语法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社会功能。几乎每一道题都要求考生考虑语境来解题。考生只有通过上下文呼应,凭借基本知识和常识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选出最佳的答案。本题以对话形式设计的题较多,单项选择15个小题中有5个小题以交际对话的形式出现,如:第24、28、29、31、33小题。(3)设题内容新颖,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教育引导作用。选择题的题干(如23、26、27、34小题)包含玉树地震、电影《阿凡达》、拖欠工人工资、平安校园等,旨在引导关注社会、弘扬正气、热爱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 完形填空:重视词块兼顾全面

完形填空题文章内容突出故事性和哲理性, 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电单车上路的利弊”, 引发思考:“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plan.What’s your idea?”让学生在解决英语问题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此外,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考点分布较广。10个选项中,涉及到了8类词的用法,6种主要语法知识,达到了考查综合理解能力的目的。题目中干扰项设计严谨周密,词性都相同,且所选答案都在考纲词汇表范围内;题目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词语的含义、用法及搭配等多个因素,即通过上下文联系和整体文脉来设计选项。

具体考查内容见下表:

4. 阅读理解:选材适当关注细节

阅读理解是中考的重点题型之一。其考查目标为:(1)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能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3)能推测文章中的隐含意义;(4)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5)能运用阅读技能完成不同文体的阅读任务。

试题覆盖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全部考查内容。微技能“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共10小题,占总题量的2/3,考查较低层次的理解;微技能“能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猜词义、推理判断”共5小题,占1/3,侧重考查较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考查内容见下表:

5. 情景对话:情景烘托交际运用

该题通过笔试的形式间接达到英语口语测试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将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交流的能力。试卷中所选对话内容是关于暑假计划安排的。设题过程中,由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关注对话前后的连贯性,为考生答题留下必要的线索,让考生有线索可寻,同时还关注了对话前后的流畅性和所选答案的合理性,最终形成一个逻辑合理、真实可信的对话场景。

6. 词汇:突出语境词汇运用

该题分为两部分进行考查。A部分要求选用方框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词的形式须改变;在考查点选择上,设置了名词(名词的复数)、代词、动词的固定搭配及介词等4类词的变化形式。B部分要求根据句子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在考查点选择上,设置了5个不同的语境,涉及3类词,即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将单词置于有意义的语句中考查,不仅能全面考查学生英语词汇的储备知识,同时还可以考查其词汇理解、拼读及运用的能力,使学生重视词汇的学习。

7. 书面表达:超越直译拓展思维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分为“看图写话”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均属半开放性试题。A部分要求根据图画所给的情景及提示词,加上合理的想象,写出5句话。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一家人晚餐后的活动情况,图示明晰,让考生有话可写。B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通过文字与图表提示,重点考查学生获取、理解、整合信息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转化成文字信息,构思、组织出一篇通顺连贯、合情合理的短文。本题的A、B部分的题材均贴近当前社会生活,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能够考查学生书面表达的实际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对主题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写作能力与表达技巧。

三、考生考试结果情况

今年我省中考考试人数为123088人,满分人数为15人,零分人数为236人,平均分49.66分,优秀率为14.10%,及格率为30.99%,难度为0.45。具体详情见下表:

1. 试卷各分数段统计

2.各大题数据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份试题难度为0.45,试题不算太难,但海南考生的考试结果却不够理想,相当部分考生的得分较低。高分段人数:105分以上2583人,100分以上人数4999人,90分以上17060人;低分段人数:20分以下4051人,40分以下62416人。上述数据表明,我省基础教育比较薄弱,且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较大。

3. 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抽样试卷分析,目前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够扎实,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以下是今年考生在各个题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1)听力测试。如何在情景对话和语篇中获取主要信息,并根据所听信息进行归纳判断的能力有待提高。

(2)单项填空。基础知识记忆不深,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语法知识的能力较弱。

(3)完形填空。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薄弱,对某些词的用法理解不透。

(4)阅读理解。考生能根据文段获取表层信息,但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考生虽然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理解、推断生词的含义,但不能准确表达词义,不能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5)情景对话。部分考生不注重语境,答题前没有先读对话,而是就题论题,没有从上下文分析说话人的意图。

(6)单词拼写。词汇掌握不好,不能准确拼写;不注重单词正确形式的运用,比如名词复数形式或易混词的运用;有些考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7)书面表达。审题能力差,段落不清晰,观点不明确,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弱,出现很多“中国式”英语句子;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病句较多,单词拼写错误也多;平铺直叙,缺少句式灵活和表达生动。

四、对今后英语教学的几点启发

1.突出双基,强调运用。

必须从七年级甚至小学开始教给学生正确的单词发音和句子读音。归纳、区别、总结易混淆的单词发音, 读音规则。把双基作为重中之重,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去学习。

2.创设情景,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语言环境和交际情景,激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3.词汇教学应注意音、形、义、性的结合,注意词的各种形式在语境中的运用。

教师应教会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词汇教学原则。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词汇教学的目标要求是达到5级。掌握1600个左右的常用词,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从近几年中考英语词汇题的命题特点是:(1)考查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2)考查在语境中应用单词的能力;(3)考查词汇变化的能力;(4)加大实词的考查,尤其是动词的考查。

4.阅读教学应从八年级开始强化阅读,培养语感。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多选用时代感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各种题材的阅读材料,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技巧。同时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5.写作教学应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写作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坚持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训练程序,还可通过仿写训练、背诵课文、看图写话、记日记、课前两分钟自由谈等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注意:(1)中考常为一般提示性写作,因此写作训练选材以课本单元话题为主,不要盲目追求课外资料,增加学生学习负担;(2)应用文体必须让学生掌握,如:请假条,通知,招领启事,广告、书信、日记等;(3)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英语句子应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性。

6. 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应试技巧。

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必须讲究复习方法,让学生在“纵、横”两个方面得到提高,在纵的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做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明确重难点;在横的方面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7. 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在许多方面影响语言的学习。

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求新求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篇6

一是充分把握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对数学这个学科的总体印象,还有对这个学科是否感兴趣,哪里学得好,哪里学得不好,对哪里最感兴趣,对哪里最有恐惧感等。在以后的课堂上,可针对学生的问题或意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是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以丰富的内容为教学提供了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来进行具体操作。其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然后提问:“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拼出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既规范了劳动、行为习惯,又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从而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以及板书的设计等都能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变化。

三是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按照“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是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也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兴趣教学人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第一,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先提出问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后,通过提问或评估的方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他们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二,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课堂讨论则能引发学生积极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一题多解或需分类讨论的问题时,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自发讨论、归纳,找出这一类问题的解法与规律。

第三,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一般对图形和实验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但观察时总是跟着教师的步骤走,比较被动,而且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人到较为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第四,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经常自己去总结,会使学生对知识结构认识清晰,记忆效果也较为明显。

四是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上一篇:数控基础下一篇:S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