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为中心论文

2024-10-02

学案为中心论文(精选4篇)

学案为中心论文 篇1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注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更好地践行课改理念呢?

以历史学科为例, 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从结构和教材角度看, “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比较注重知识结构和教材结构的完整性, 教材注重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梳理、归纳、分析, 对许多基本史实却淡化处理, 这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课时少而内容多增加了教学难度, 必修教材的内容深, 难度偏大, 有许多课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每周2课时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机会相对有限。这些情况都给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 该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以学案为载体推进历史新课程教学可以解决诸多困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的知识经验、掌握的知识程度编制学案, 以学案为载体帮助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 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 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学会发展, 学会生存。这样能很好地体现和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现就历史学案的设计结构及设计思路一一进行分析说明。

一是“专题 (单元) 梳理”。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分析该专题的知识结构、内在知识联系, 让学生在还未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先了解将要学习的专题知识内容, 大概知道有几个课时, 各个课时的内容是什么,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 (单元) 知识梳理相对降低了教材难度和学生学习难度。

二是“课标定位”。针对目前教材多元化的情况, 教材已不是课程知识的权威, 考试命题不会只依据一个版本,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课文, 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 让学生明确学习和考试的方向, 即明确“考什么”, 从而做到学习上的有的放矢。

三是“课前充电”。学案编写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并设置成问题, 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 基础知识精细化, 将每一课时内容的各个子目分解、设置成一个个的问题, 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 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体现了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课改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只针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进行分析说明。这既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又体现课改的先学后教, 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是学习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精神, 符合新课标的学习基本效果, 即注重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强调结果。

四是“重难点剖析”。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强调打破思维定式, 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每一课时的学案编写过程中针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探究问题,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并讨论问题, 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是“课后闯关”。立足教材, 利用教材, 在学案编写过程中创设新情景, 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学以致用。在闯关练习题的选择上适当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闯关练习题中适当设置一些以能力为立意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目的是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 获取和解读信息, 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六是“单元知识框架”。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 (单元) 学习结束后专门留出一定空白区域给学生完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根据自己对本专题 (单元) 的学习心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学习过程是使学习者自我领悟和建构的过程, 是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认识、批判、接受和重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总之,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新课标下的学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 也较好适应了学生的基本学情, 教师以此为载体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为中心论文 篇2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本人觉得在导学案的编写、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导学案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愿与同仁共同交流探讨。

首先是导学案编写方面,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导学案的编写缺乏单元整体意识,各自为阵,比较零碎。目前,编写导学案的程序是先有学科组长分配任务,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编写,很大程度上带有完成任务之嫌。结合以往的教学实况,比较注重单元整体教学。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比如七年级语文下册六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愚以为,在各个教师编写导学案之前,由学科组长组织,先要对一单元的内容做一个集体研讨,明确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各篇目分担的任务、学法要点等等,然后再分配到各个教师身上。这样就避免了备课的盲目性,从整体上对一单元内容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明确了方向。

二是导学案的编写以下载为主,对具体课文的研究不深,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因此导学案没有真正发挥高效的作用。本人认为,在编写导学案之前必须要认真深挖教材。根据以往对教材的认识,结合新的教学形势,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有新的认识。这样,有了对教材的重新定位,再结合学情,方能编写出符合实际的导学案来。切忌盲目下载、抛开课本、抛开学情而应付了事。

三是导学案的编写缺乏真正的个性化过程。尽管学校要求每份导学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要进行个性化修改,但真正做到的却微乎其微,大多是做做答案、调整顺序等这些小动作,真正符合要求的寥寥无几。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行政干预外,必须要采取有效手段鼓励教师作个性化修改,比如可以进行优质导学案评比活动,在考核中适当体现等等。

四是导学案的编写缺乏深入的研讨。尽管在形式上每份导学案都要经过同级教师的共同研讨,但实际上研讨不深入、表面化、肤浅化,大多以修改项目、文本格式为主,对具体问题研究较少。尤其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设置、学生交流展示的方式方法更是讳莫如深。笔者认为,导学案的研讨应该是重中之重,切不可搞形式,走过场,否则害人害己,事倍功半。每次研讨必须确定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循序渐进,完成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其次是导学案使用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预习时间的控制上出现失控现象。我们提出的策略是主读课文预习20分钟,比较探究课文预习10分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时候主读课文较长或生字词较多的情况下,不要说20分钟,一节课都很难落实到位;比较探究课文更不要说了,10分钟仅仅读两遍课文而已。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要解决高效识字识词的问题,那就是小组合作,小组长迅速分配任务,限时完成,然后互相交流即可。

二是自主探究环节问题的设置呈现简单化趋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问题设置上尽量避免较难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设计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文章内容方面的,从文章中很容易找出来,用原文就可以回答,缺乏一定的深度。本人认为,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首先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既要照顾到全体,还要照顾到学习不好的学生;其次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有助于从字词句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诸方面把握全文;最后要有探究价值,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提升学生能力。

三是交流展示流于形式,甚至流产。根据学情,囿于学生的表达水平,再加上展示手段单一,学生只能口头表达。而口头表达也显得鸡零狗碎,表达不完整。当务之急,就是要开拓展示方式,比如书面展示,利用多媒体展台实物投影。或者是学生上讲台通过板书、画图、讲解来展示。还可以互相传阅,交流展示。

四是达标检测不能落到实处。导学案设计的达标检测题一般要求须在课堂上当堂完成,但是鉴于时间的关系,当堂检测成为一句空话。怎样完成这一目标?那就要在整个课堂上统筹兼顾,掌控好各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必须给达标检测留出足够的时间,否则,我们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反而费时费力。

五是学法指导不系统。由于各个导学案是有不同的教师设计的,缺乏整体调控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法培训也显得比较零碎。导学案的实施,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就是系统地进行学法培训,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制定出一个系统的学法来,然后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培训,方能达成改革的目标。

学案为中心论文 篇3

我们语文学科的导学案分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 其中前面加了★的为重点目标;二是知识链接, 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三是测定性评价, 是关于课文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由学生预习后完成, 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形成性测试, 是针对导学案上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二次备课并授课后对学生学成情况的一个反馈。

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预习方法, 尤其是对于古文的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本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 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知道在这一课中自己要着重掌握什么内容。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导学案中, 除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音储备外, 我着重拎出本文的几个关键词, 如“以”、“间”、“而”、“之”, 了解学生对这几个词常用义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项就是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 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时比较头疼的内容。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以”和“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 容易混淆, 另外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 这在“质疑问难”一栏中也有所体现。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逐个突破, 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一些。

表面看来, 这节课的内容可能单调了一些,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从形成性测试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来。形成性测试的题型跟测定性评价的题型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丰富、更具拓展性,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同样考查“以”字的一词多义, 形成性测试在例句的选择上范围更大, 有初中学过的, 也有高中学过的, 甚至还涉及课外的, 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把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跟测定性评价比较了一下, “以”字的用法在测定性评价中的正确率为15%, 而在形成性测试中的正确率为48%。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尽如人意, 但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有一点要强调, 就是在测定性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的题目设置上, 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两者的题目要相关联, 要不然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课后的测试却没有检查相关内容, 那课堂讲授的效果体现在哪儿呢?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调动呢?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学起来才有目标, 学完之后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刚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时, 可能会费点时间, 费点精力, 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程慢很多,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 真正实现了向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其次, 课堂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 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一节课中积累的知识有限, 但如果每节课都能高效完成, 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学案为中心论文 篇4

长期以来, 教师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时常常存在下列现象:教学环节只见教师讲, 少见学生思, 抄题、讲题、做题周而复始、反反复复。教学过程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知识到知识, 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或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复。

教学内容追求知识面面俱到, 唯恐有些知识复习不到, 没有知识的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之分。教学方法只重视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而未能切实让学生练清楚;只重视知识灌输, 不重视能力品质的培养。教学活动是教师既做导演, 又做演员, 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只是听众、观众, 没有独立思考的活动。所以, 我们有必要探索一套科学的复习方法, 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经过我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三化学总复习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化学总复习中学案的设计

1.初中化学总复习内容的划分。

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而且分散, 在复习中若按章节内容或知识点进行复习, 复习时间过长, 而学生往往是学得零乱、无系统、无条理, 出现“常规、常见、常讲、常练, 甚至常考的知识点, 学生仍然常错”的怪现象。因此, 教师在研究教科书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学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学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既要注重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又要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 关键能力培养的结合。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专题学案:

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专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类型”, 专题2“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 专题3“物质的分类”, 专题4“化学用语与化学量”, 专题5“化学式与化合价”, 专题6“溶液”, 专题7“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单元《常见的元素和化合物》: 专题8“空气和水”, 专题9“碳和碳的化合物”, 专题10“金属和金属材料”, 专题11“常见的酸和碱”, 专题12“盐和化肥”, 专题13“物质的鉴别和检验”, 专题1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专题15“物质的推断”, 专题16“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第三单元《化学实验》:专题17“常用仪器的使用与基本操作”, 专题18“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专题19“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专题20“科学探究”。

第四单元《化学与社会》:专题2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专题22“化学物质与健康”, 专题23“化学与社会”。

第五单元《化学计算》:专题24“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专题2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26“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专题27“综合计算”。

2.初中化学总复习学案设计原则。

(1) 随堂化原则。根据每一节课随堂安排专题复习学案的内容, 可以增强学案复习的可操作性、针对性、计划性。

(2) 情景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情景,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 自主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于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4) 学法化原则。通过学案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5) 分层化原则。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的层次, 学案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内容。

3.初中化学总复习学案内容。

(1) 中考复习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可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并指出重难点。

(2) 基础知识回顾。将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图表、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3) 重点疑点讨论。将知识的重点和疑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

(4) 解题方法指导。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

(5) 知识能力训练。编写知能训练题时, 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 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 为体现试题不同的功能, 可设置“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开拓思维”三种题型。

三、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在初中化 学总复习中的实施

1.实施过程。

(1) 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 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 基础知识部分可于课前完成, 在完成基础知识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可不同, 优等生不准看教科书、笔记, 中等生提倡不看教科书、笔记, “学困生”则在努力后可借助其他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 提高复习质量。

(2) 课上。一是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形式进行。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 导下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 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促成各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果。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 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讲台上学生讲的不当之处, 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 教师指出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 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 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促进师生交流。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 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 而且还能作些归纳, 增强记忆的效果, 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学案中的例题, 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 (可讨论) ,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 集思广益, 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 (一题多解)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 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或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典型错例, 应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 分析错误的原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 经过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性经验。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 指导学生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三是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 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 课堂小结。在课结束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 课后反馈。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 同时把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 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下节课集体讲解, 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收到实效。

2.实施效果。

(1) 学生具有了自我建构知识、自我生成知识的能力。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中化学总复习,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生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使学生的复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 学生具备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中化学总复习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层次化, 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 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 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调整和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 实现了“以导促学,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植物及植物生理下一篇:展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