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构建

2024-09-15

优化构建(共12篇)

优化构建 篇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局面。但是有效并不等于高效, 高效课堂好比一道绝美的佳肴, 而高效课堂的构建就好比这道菜肴烹调的过程, 学会每个步骤并不难, 但要真正做好这道菜肴并非易事, 需要关注到很多细节。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做好“高效课堂”这道菜肴呢?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具体做深做实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课堂最美的前奏

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 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所以, 艺术处理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突出了情趣性, 最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并使其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如教师执教《渔父》开场时讲唐僧给孙悟空上课的故事, 通过孙悟空的妙语回答, 拉近师生关系, 活跃课堂气氛。

2. 歌谣导入法

在教学中, 有效地借助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并使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氛围。如教师在导入《长亭送别》一课前, 让学生唱《长亭送别》歌曲, 通过欣赏歌曲, 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3. 多媒体展示法

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 通过欣赏音乐, 观看电视、录像、电影、图片等方式, 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前,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扬州有关鉴真和尚的一座建筑, 通过展示图片达到一箭三雕之效果, 既点明了课题和作者, 又拉近了师生关系。

4. 悬念导入法

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教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这样导入:“蝴蝶破茧而飞, 明艳美丽。而生活中却有人把自己装进套子里, 最终套死,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设疑导入, 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 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 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

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重功能, 尤其是一些情感类文本教学表现更明显, 笔者认为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朗读时机把握适当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 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 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朗读时机的选择, 概言之, 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 要求将字句读通, 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 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 要求读熟, 烂熟于心。

2. 朗读方式多样

单一的朗读方式, 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 不拘一格。课堂上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长度, 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如教师在执教《春江花月夜》时可采用师生交替读或教师伴读的形式, 既营造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同时教师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把教师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 并引发对话。

3. 朗读品析结合紧密

朗读是将文字的视觉形象转换语音的听觉形象的一种阅读活动。朗读应该紧紧结合对语言的品味和分析。怎样读, 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如教师在教《装在套中的人》时, 可围绕别里科夫的“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这太可怕了”“我素来是正人君子”等几句代表性话语加以朗读品析, 引领学生很好的把握别里科夫的心理与性格。

4. 朗读情境营造氛围

朗读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 仅仅依靠想象, 而入情入境, 往往比较单调、空泛。因此, 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 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

三板书——“点睛”语文课堂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 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 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 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 读写结合的桥梁。板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它是语文教学中的“眼”。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必须重视板书的艺术。

四拓展——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 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 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运用课外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大胆延伸, 不断拓展, 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囿于文本, 且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 都有较大的突破。

总之,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是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手段, 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 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优化课堂环节, 就一定能做好“高效课堂”这道菜。

优化构建 篇2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洋思教学模式和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的精髓都是“学生自学”,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

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好了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一、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把合作学习小组安排为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的“组内异质”指一个小组内有不同层面的成员组成,“组间同质”指各小组之间成员的构成水平是相同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 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这比较适合班额较小的班级)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A1A2B1B2C1C2);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小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为什么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选好一名得力的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那小组长该如何选拔呢? 我认为学习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副组长,辅助组长作一些工作,分工为学习组长和行政组长,组长主要负责学习和小组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小组的值日和日常的其它一些事。为了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小组的每个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负责一个学科的学习,这样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为小组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二)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雄鹰等,主要起激励作用。

(三)给小组成员编一个相应的代号。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但应特别注意策略,不要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B1B2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二、如何培训小组长和小组成员

(一)让所有任课老师对高效学习小组提高认识

班主任在推行合作学习小组之前,一定得跟各科老师交流,要让各科老师对高效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发动机作用提高认识。在小组建设、小组长培训上下真功夫。要重视学习小组文化建设,利用学习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与发展;要培养好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动力机,要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小组长在小组学习中的带头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和检查督促作用;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创新小组内部的评价和小组之间的评价,要在合作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二)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1.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有很强的号召力。

2.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3.小组长要研究解疑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争取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4.小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公布、总结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5.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主自习,根据科任老师要求完成导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

6.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做好小组的评价工作。

(三)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第三,帮助学习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学习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属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四)小组成员培训

1.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2.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

3.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4.通过班会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有关学生的培训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三、培养合作小组的良好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才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2.善于质疑的习惯。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在疑中学,在学中疑。”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3.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信息讨论交流和认知的过程。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发言,每个同学都要按照自己的分工积极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努力使自己“会说”、“善辩”。

4.认真倾听和评价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但要会说、善辩,而且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如:不要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要努力掌握同学发言的要点并友好的做出切中要点的合理评价等。

5.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规则的习惯。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高效的开展,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按照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讨论过程中要“活而不乱”,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切忌离题。汇报时要用“我们小组认为:”的方式,增强团队意识。只要学生养成上述好习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就能得心应手。

四、教师及时进行评价指导

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的建立,能调动情绪,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的科学性给予及时的总结和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担当好以下的角色:

1.要当好调控者和促进者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那些 “沉默”的学生和“冷场”的小组,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小组合作中去。

2.要当好参与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深入到合作小组中,把自己当作是学生主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和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地合作与互动,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

3.及时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表扬改为小组的表扬,让整个评价的中心由表扬个人竞争胜出变为大家的合作成功。评价可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小组的成果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时,评价成员对团体计划有贡献时,合作学习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小组合作的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要对小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确能打造民主高效课堂,不过要把这种教学方式成熟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多实践肯动脑勤反思,我们学校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出自己的特色!所以继续规范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竭力挖掘小组合作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促学、在合作中比学、在合作中乐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交流和表达的机会,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将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重庆市大足区龙石中学:谢德梅

优化班级管理,构建和谐集体 篇3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 构建; 和谐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09-02

1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班级的本质是学习共同体,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适应了学习的特点和需要,也是学习进步的保障,因为拥有共同的学习、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成长、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学生提供了经历学习过程的平台,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发挥了群体动力作用。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班集体的途径

2.1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班集体的和谐首先是教育环境的和谐。脑科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人的大脑皮层是最活跃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学校环境改善。班级环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对学生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标语、读书角、评比栏等建设把学生引导到比学习、比思想、比进步的良性攀比中,而不是比吃、比穿等恶性攀比。这些文化环境创设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熏陶着他们的心灵,同时它还是学生成长的产物和外显表现。

2.2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无所谓教育”。因为“爱是一种人性美德,是一种人格力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坐标”。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需要爱,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关爱他们就像我们的父辈关爱我们一样。笔者始终认为,其实那些问题学生是最可爱的学生。他们大多都是因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而成的,谁都不愿意做问题学生。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应最关注的就是他们。在班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的方法来更多地了解他们,让他们明事明理。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以天天写信,讲笑话,可以倾诉他们的快乐与烦恼,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探讨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其篇幅的长短也可随自己,他们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寥寥几笔,甚至可以写几个字,有时,还可以通过日记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小问题,如同学矛盾,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做为班主任绝不能把学生的日记内容限定在某一范围内,当然,对于涉及到学生个人隐私的日记内容切记要保秘,既然学生肯把个人的小密秘告诉给老师,那是因为他宁愿相信老师也不愿相信父母。如此,久而久之,通过日记对学生了解的多了,学生对班主任了解的也更多了。等找到问题的根源时,再对症下药,帮那些问题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路。

2.3赏罚分明,说到做到,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班主任威性。“童心无暇”正因如此,所以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就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同共对待。为此,笔者在开学初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管理办法》及《学生操行评分统计表》,将学生一周内的学习,纪律,劳动,品德等各方面的表现量化。在每周召开班会时,让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班干部以分值的形式呈现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小学生最注重自己的分数),并对前五名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对后三名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比如罚他们给全班学生讲故事,讲笑话,唱歌,跳舞等),班主任不参与分数的评定,只参与其周内表现的评价,该罚则罚,该奖则奖。学期内周周如此,坚持到底,学期末进行总分的评价。这样,一方面,让班主任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用一种无形的东西也就约束了学生的一言一行。

3营造正确舆论,实现价值观和谐

良好的班风要靠正确的舆论支撑,正确的舆论,就是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予以表扬和鼓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进行批评和谴责。正确的集体舆论对每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对班集体是一种“凝合剂”。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舆论具有正确、积极、一律、一贯的特点,它必须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和言论的基础之上。一个班个别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作用来使其改正。抓住时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认识,是营造正确舆论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学生认识为良好班风形成提供思想基础。通过长期引导强化,班上的学生已经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对扰乱课堂,影响集体荣誉,嘲笑他人等不良行为提出善意的批评。

4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师生交流,强化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

“患难见真情”,班级管理亦如此,小额班级可能不出一周,班上的学生彼此都能相识,但大额班级却不尽然。所以指导学生开展文体活动首先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认识。其次,在活动中,让他们懂得合作,让他们自己体会只有心往一起想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这里所说的开展文体活动,当然不是什么学校运动会,可以是规模很小,形式很单一的一次跳绳比赛或者是一次乒乓球比赛等,从组织报名到活动开展再到活动结束,班主任只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

最后,持之以恒,不怕失败。班主任工作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可能辛辛苦苦干了半学期未见成效,而从此放手,任期自由发展,可能最后会一事无成。所以,一定得坚持,要不怕失败,结合实际,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余如进《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孙义农《初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构建探究模式优化生物课堂 篇4

一、文本诱思, 交流师生彼此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诱导, 学生就会不断地深思, 在诱导和深思的不断转化中使学习不断深入, 这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善于创设“诱思点”。“诱思”是教学效果的灵魂。教学应诱导学生钻进去, 学会思维。如“生殖的种类”可以从“生殖”的概念出发, 引导学生回忆一些常见生物的繁殖方式, 从而把该知识点突破。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往往是容易阻碍学生思维的地方。所以, 教师要进一步熟悉教材、了解学情, 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洞察学生心理, 善于捕捉时机。学生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疑惑?怎样使其解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精心地设计。例如:在教学“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时, 就通过总结两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特点、功能及相互关系和相关计算,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点突破处要提示学生必须根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形成的多肽链的结构特点, 从而分析总结理解计算公式。

二、优化实验,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间。在实验设计中,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设计实验步骤, 虽然设计可能不够科学, 但是,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难忘的记忆, 并激发学生大胆的探究。例如:在做“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时, 有学生提出利用渗透吸水原理设计永动装置。他认为植物能够利用渗透原理把水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渗透, 那么, 如果能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出一种半透薄膜, 水分子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进入高浓度一侧。用这种薄膜做成隔板, 只要半透薄膜两侧具有足够的浓度差, 杯子中的水分子就可以闯过半透薄膜, 从而源源不断地进入长颈漏斗中。我们不妨在长颈漏斗上端开口处设置一层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薄膜, 那么水分子就可以流下带动发电机发电, 而水恰好流入杯中使长颈漏斗和杯中的浓度保持动态的平衡, 这样让装置达到永动。暂且不谈这个永动机是否可以实现, 单这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就是值得提倡的。

三、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探究式课堂是对问题的探究。“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 也是诱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情境, 所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预设问题情境时, 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验情境出发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经验出发, 把“问题”提得“妙”, 把探究的活动设计得“巧”,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植物激素”这个知识点时,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麦与玉米在即将成熟的时候, 如果持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上大雨的天气, 就会出现种子在穗上发芽的现象, 请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这样, 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融解这一知识点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互联网进入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高中的生物课程, 其特点是抽象性与微观性并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认识的需求。所以, 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也表明,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感知生物学中的微观结构, 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另外, 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环境, 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观察效果, 帮助学生认真地分析, 从而获得新知识, 最终实现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优化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篇5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学科的课堂评价都会提到的词汇。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总结高效的教学模式成了每一位科学教师迫不及待的任务。

【关键词】高效课堂构建模式

效率一直是评价课堂最关键的标准,怎样建立高效课堂也一直是老师们着力研究的方向,科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具有确定的作用,一节高效的科学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充实的、有吸引力的,能从这节课中总结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所以说对于老师来说上一节科学课并不难,能真正上一节高效的科学课确实需要多方面的准备。作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对构建高效课堂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总是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完全有能力借助一切科技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一节课的求知欲。一堂课就如同一部四十分钟的影片,我们是否有耐心欣赏完整部影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头几分钟的情节,情境导入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为了吸引学生,我可以将探索的问题通过故事、谜语、游戏、科技资料等形式制成课件,将文图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例如,在《地震》这节课中,我截取了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最为震撼的场面作为情境导入部分。实践证明,连我在观

看片段时情感都会激烈碰撞,学生自然没办法阻止这节课对他的吸引力。

二、设置问题需有效。

问题是科学课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就是沿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规律前进的。老师怎样提问才能保证学生一次就能把问题的关键表达出来呢?这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对问题多进行研磨。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轮子的妙用》这一课,在研究吊车上的轮子时,老师提问"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学生回答:"一种,是铁轮子。"此时,老师需要的答案是不动的轮子和会移动的轮子。为什么出现了偏离预期太远的答案?原因是老师的提问不够准确。如果老师这样问:"吊车上有几种使用轮子的方式?"我想学生们会给出预期的答案,进而老师给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有效的提问方式必然会带来高效的课堂节奏。

三、实验环节要严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验是证明假设的唯一手段。课堂上实验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生对结论能否正确认知。在《冷水与热水》的实验中,要求把冷水瓶和热水瓶的温度每隔三十秒记录一次,记录结束之后出现问题了,有的组表格中温度变化比较均匀,有的组结果只有两三组变化的结果,之后温度就不再变化了。这是因为在实验中两个水瓶刚接触时热量传递最快,此时若没有及时记录温度,过一会儿再记得话,热量已经传递的快要平衡了,所以也只剩那么一两组有价值的数据。在画曲线图这个环节,分工明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数据,一名学生负责画图。这样的话,数据和曲线图就能同时完成。浪费时间的关键原因还是老师没有明确实验各环节的要求。另外,在实验小组中,分工明确、共同合作、清晰易懂的操作步骤能更好的节省实验操作时间。

四、问题处理要果断。

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或者是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失误。学生反馈给老师,如果详细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有的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知识渊博,一个小问题就引的长篇大论,一节课的内容还没处理完就已快到下课时间,殊不知下课铃声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身在心离,课堂知识早已抛在九霄云外。所以用最短的时间去解决问题,或者课下再查阅资料后去全面地回答问题,才能保证课堂知识的正常进行。

优化认知结构 构建高效课堂 篇6

实践证明,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有意识的去引领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对提高认知结构的稳定灵活性、层次性和可辨识程度,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具体优化策略如下:

一、注重学生原有认知的测查和了解,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优化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作为教师就必须先要知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而选择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诊断性测验、个别访谈、指导学生画概念图等方式去测查学生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必修内容关于电解质的相关概念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在充分了解了学情之后,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的概念、弥补某一知识组块的缺失、强化一些含混不清的结合点、理清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等。

此外,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测查,也可以发现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给予学生分层次的指导,或者设计分层次作业,缩小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

二、注重教材的整体性把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概念、命题之间的层次关系,注重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在面对某个具体知识点时,学生对待老师的讲解、或是做练习时都觉得思路很清晰,但一旦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或者上升到灵活运用程度,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思路混乱,暴露出认知结构的缺陷——即知识组块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强。

反思我们的教学,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节”或是“课时”为单位备课,对具体的某一概念或者知识点的挖掘比较深,做了很多精心的设计,但是以“单元”做整体教学设计的却很少,具备以整个“模块”做大的整体教学观的更是少见。而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横向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而这种认知结构的联系往往是隐性的,需要学生的“顿悟”才能发现。因此,教师应该敢于打破教材内容的界限,树立整体教学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螺旋上升的构建过程,将课本内容体系重新整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教会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辨识研究对象和背景,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构建牢固、稳定且灵活的认知结构。

但整体设计不等于轻细节,所以坚持“整体——局部——整体”、“新——旧——新”灵活切换的原则,不断变换学生思维的视角,创建学生认知结构的增长点。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存进新的认知结构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融合和发展,建立起一个更加庞大、完整、层级清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三大离子平衡理论后,可以从研究对象、影响因素、相关计算等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最后再整体归纳到“化学平衡”理论下。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符合,又可以形成更加系统的认知结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能力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三、改变传统实验的教育功能,变演示验证为探究发现,成为学生解决思维障碍、主动构建优化的化学认知结构的工具

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因为他们觉得化学知识琐碎,记忆的多,理解的少,只要死记硬背、记住了方程式就够了。而且为了赶进度、抓应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潜意识里还控制着学生的学习主线,剥夺了学生思维生成、升华的乐趣,将教师的认知结构强加给学生;学生为什么喜欢学化学?主要是因为他们喜欢动手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而我们的课堂实验条件受到很大局限,常常无法满足实验的需求。

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的构建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的认知结构也更加稳固。但是传统的实验大多是教师设计好,学生只要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去做就可以了,主要以验证、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只停留在表面,看似热闹却少了思考。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实验的教育功能,让实验成为探究教学的工具。例如,在学生分不清加水稀释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传统实验工具PH试纸已经无法解释相关问题,但借助PH计、电子PH传感器可以很快的得出定量结果,结论一目了然。所以当学生遇到认知难点或者障碍时,用实验去解答对应的不确定因素,引入更多高新技术仪器,丰富实验手段,为帮助学生构建更优化的认知结构而服务。

四、变知识型课堂为思维型课堂,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自然生长

有意义学习理论证明: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大量的认知活动,才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由知识型课堂向思维型课堂转变,淡化知识教学的痕迹,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或情景),让学生学会把静态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和矛盾,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走向深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建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来;注意对学生化学思想的指导,因为化学思想对化学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提供了丰富的途径、方式和手段,形成了成熟的化学思想就相当于在认知结构的构建中有了建筑图纸,为后续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设计一定量的变式练习,创设与原学习情境相似度较高的问题情境,促进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化学认知结构向更优化的层次、更严密的系统而自然生长。

优化教学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 篇7

一、激趣———高效课堂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切合新课内容, 先给学生讲一段简短幽默故事, 或者说一句谜语、歇后语、格言、警句, 又或者朗读一首短诗、读一封家书、提一个问题、播一首歌、投影一幅幻灯片、讲一个时政要闻等, 为下边的教学先创设情境, 然后巧妙导入新课, 这样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成功的激趣必定能为一个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定向———高效课堂的前提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目标, 否则人的行为就是盲目的。目标的确立, 最主要的是在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教师的引导提示。教师在自主定向中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理解的片面化, 如果没有教师参与指导的自主学习, 那将是盲目的。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语言、文本等提示, 形成对所学文本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同时, 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确定本次学习的初级目标。在这过程中, 学生首次和文本进行对话、与教师进行对话、与同学进行对话。在对话中, 目标逐级明确, 并展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自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自主学习时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利用词语手册、注释等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梳理文章脉络, 编写结构导图;并根据课后习题和教师出示的相关材料明了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符号等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和摘录, 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以期通过这样的训练, 培养学生搜集和选择阅读内容, 做好批注和阅读笔记的能力, 以及联想、想象、推理、思考、讨论、研究等能力。

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 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不必由教师强求统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 我们现在提倡的“先学后教”, 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超前于教师的教, 这种超前学习使学与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学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四、质疑———高效课堂的动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质疑, 是学习的真正开始。学生能设问, 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 设置一些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但是, 教师设问远不如让学生质疑,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追求的。学生一旦提出的疑问, 他就必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这时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被激活了。

五、解惑———高效课堂的核心

问题提出后, 怎样解决?谁来解决?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关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在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中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 共享新的发现, 实现教学相长。那种完全是学生问、教师答的简单做法, 是不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发现知识并形成能力的。如讲《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 就如何正确把握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了课文的有关情况, 以及作家本人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评述, 并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 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具体的分析, 既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性, 又充分理解其思想物复杂性, 从而使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由此可见, 质疑设问、释难解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 新的问题又会提出, 因此这个过程不会完结, 而会反复进行下去, 人们的认识就这样不断地得以深化。

六、总结———高效课堂的落实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分析理解轻实践运用的现象。总结这一环节, 就是着力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写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 此外便别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用他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告诉我们“要在读和写的实践中, 学会读写”。

所谓总结, 是指把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再让学生利用总结出的新的规律来发现、探索和研究新的问题的教学过程。学生从自行发现问题、发现知识, 到自行去概括, 作出结论, 学生的读写能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布鲁纳曾经提出, 学科基础模式是先人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成果, 是对认知发展规律的所做的结晶。因此课堂教学结束时应该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这个过程可以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联系实际, 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回顾总结, 拓展延伸, 有益于理解、记忆、沟通,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实现有效迁移。通过总结, 让学生的原有认知得到再升华, 确实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规律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能力。

优化教学策略 构建和谐课堂 篇8

一、优化教学情绪, 促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

首先,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把个人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表现为表情淡漠, 忧心忡忡, 语言表达呆板乏味, 可能还伴有烦躁不安, 这让学生感到情绪压抑, 产生畏惧、恐惧, 以至于心理闭锁, 阻碍知识的摄入, 还可能有抗拒心理.相反教师面带微笑、喜悦, 充满朝气地走进课堂, 学生会倍感亲切, 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继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课堂上会使学生心扉敞开, 思维活跃, 积极参与.

其次,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以此来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使学生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 相应接受情感因素的传递.如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我们身边, 我们生活在数学世界里.例如, 讲二次函数图象抛物线时, 可让学生感知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优美动作的同时, 体验抛物线的特征、性质.讲“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 叫做直线和圆相切”时可创设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情境, 直观形象, 又是一种享受, 这样使学生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抓住数学本身具有抽象美、逻辑美的特点, 诱发学生联想, 产生审美情趣, 在美感中获得追求真知的动力, 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数学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以及有趣的数学知识, 同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和爱国主义教育, “奥运五环”标志在反映圆与圆的几种位置的同时,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赵州桥跨度的计算, 测量“东方明珠”高楼方法的设计等在给学生以古今建筑史教育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善于从以下方面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一是语言表达, 追求生动活泼、形象, 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 使课堂语言既传神又传情.二是表情表达, 用表情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 教师的言语表情, 既能传情达意, 又能引发兴趣, 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三是肢体表达.教学过程中配之以丰富优美的肢体动作给学生一种形象直观、以形达意、以形传情的感觉, 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

二、优化教学过程, 促进学习方法、思维品质的和谐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 数学实践的过程既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又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过程, 因此, 我们应优化教学过程, 积极倡导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首先, 让学生懂得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 因此只有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体验, 让他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创造.如已知某一时刻一古塔的影长, 以及该时刻垂直于地面的一竹竿的高度与影长, 怎样去估测古塔的高度?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关系.可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竹竿进行多次实验, 从中得到竹竿与影长的不同组数据, 再让学生猜测、归纳, 发现“同一时刻, 物高与影长比例”这一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可求古塔的高度, 这一性质还有何实际应用?你能用这一性质求上海东方明珠的高度吗?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空间.这样, 学生的动手、观摩、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其次, 和谐课堂还应体现在互相合作、学会参与、学会尊重他人, 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上.钱学森说过, 他在美国求学时的一些发明创造, 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发组织的一个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 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的过程, 高邮市以学习山东杜郎口、泰兴洋思为抓手, 推进高效课堂, 这当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在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不能袖手旁观, 更不能做局外人, 一要给学生多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认真倾听各个小组的不同的发言, 适时予以引导, 表扬.对合作中出现的负面的东西教师要耐心引导、开导, 少批评或不批评, 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二要寓思维品质教育培养于合作学习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方法的转变, 将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 使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三要通过合作学习, 交流体会为学生之间搭建交流感情, 增进友谊, 促进提高的平台.

三、优化教学情境, 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学生时代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设问.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积极主动, 自觉地参与数学活动.如在讲分式方程时, 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阿凡提有两个朋友, 他们共同生活在一条街上, 一天, 阿凡提发现朋友家的门牌号码具有相同的性质, 这个号数的和、差、积、商不但都是整数, 而且合起来恰好是1998,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就感到好奇, 感到此问题有趣又有价值, 由此引发热烈的讨论, 从而促使学生去“疑”, 去“思”, 去“问”, 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潜心研究, 大胆思考, 善于打破思维定势,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 可创设如下情境:A、B、C是新建的三幢住宅小区 (呈三角形分布) , 现要建一所幼儿园, 园址选在何处, 才使三幢住宅小区到幼儿园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 打破了思维定势, 学习兴趣浓厚,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会创新思维.

构建和谐课堂优化教学过程 篇9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很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矛盾。实践证明, 传统教学既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 甚至某些学生还丧失了适应社会所具备的生活能力。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同时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但对学生现在有用, 而且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如, 学习“月相”这节课时, 课前先让学生观察本月月相的变化, 学生把观察到的变化现象以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并带到课堂上来,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 学生对天文观察、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比如, 学习“地理环境的组成”时, 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校外的农田、树林、河边、山坡, 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发现地理环境的组成, 并探究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师生互动、和谐、开放的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意识, 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内容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教学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 以单调、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为教学内容。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缺乏生活性和实用性, 使得教学活动远离了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这样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师必须树立广义课程观,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自然和生活, 让教学活动真正回归生活, 让学生通过生活去体验学习知识的价值和乐趣。如, 学习“农业区位选择”时, 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说出一些自己吃过的、用过的农产品。如, 苹果、橘子、甜菜、水稻、小麦等, 并分组讨论该农产品的产地、生长环境等特点, 最后师生共同交流, 总结出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种和谐、开放的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单一,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 缺乏课外教学延伸, 教师限制或不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质疑等, 这种沉闷、紧张、封闭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心理压力大、负担重, 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少些“限制”, 多些“肯定”少些“否定”, 并耐心引导每一位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外作业设置时, 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课外练习题, 也可选做适量习题, 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教师还应不适时机地引进校外课程资源, 让校外的农田、荒山、树林、河流、工厂等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宝贵课程资源。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问题设计,构建有效课堂 篇10

一、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的精髓

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出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我提问:“无名战士为什么小心翼翼的、一根一根地拨弄着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因为奄奄一息的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自己的心愿。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有力气把这些话说出来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说出来。”

这番话把学生引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并一个接一个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并非简单的问题获得如此的认识?这是因为我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课文的精髓。

二、在学生熟视无睹、没有问题的地方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文章。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教师应在看似无疑之中巧设难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课文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死海不死》的结尾处指出:“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数百年后,死海可能会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学生似乎对这部分内容没有疑问。我要求学生细读并作进一步思考“死海真的会死吗?”时,大部分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们认为:“如果约旦河不干涸,死海也不会干涸。因为死海海水蒸发量大于约旦河河水的流入量这是暂时的现象,随着死海面积的减少,海水的蒸发量也会减少,到一定的时候,海水的蒸发量与约旦河河水的流入量会趋于平衡。”我通过巧设疑问,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从而改变了学生“不务精思”的不良习惯,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在教《项链》时,我提问:“作者刻画的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三、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答案中领悟一般原理并进而推论出其他道理

如《故乡》一课中提到“我”,我就此提问:“《故乡》、《社戏》中的‘我’,还有鲁迅其他作品中的‘我’,是不是鲁迅本人?”我接着提问:“鲁迅写《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伙计,鲁迅卖过酒吗?”同学们都说没有。由此我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总结:“小说中的‘我’是虚拟的艺术形象。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回忆性的散文中的‘我’指的就是作者本人。”通过这些极富启发性的提问,学生解决了问题,并学会了通过推理得出一般规律。

四、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那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1)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2)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3)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4)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语文教学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解读。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就要避免一刀切、一把尺,拒绝唯一答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度,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把握问题的尺度,方能打造有效课堂。

优化探究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优化;高效;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通过师生的自主合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探究教学,构建高效的课堂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探究欲望,构建兴趣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问题的心理特征,以兴趣为构架主线,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以激发、维持、延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一些新、趣、奇的历史情境,提出一些容易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探究。

二、保证探究时间,构建自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培养学生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然而传统的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得可怜,甚至为零,学生被看作是知识接受的容器,学生的思考力很难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后,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或者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新颖但不成熟的认识急于作出“对”或“不对”的评价,常常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干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探究欲望会产生抑制作用。如果教师在探究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去讨论,以期待更多的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再做延时评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知识、训练思维。

三、互动探究主体,构建合作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如果我们交流,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与方法中不断生成。例如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我首先考查学生特点,根据探究内容和探究目标的需要,对探究人员进行優化组合,将学生分为航海可行性论证组、航海探险组和重大影响组三个小组。然后学生根据探究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等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路”的历史资料。

四、调控探究节奏,构建有序课堂

传统的课堂的教学环节完全是在教师绝对控制之下——“教师权威中心论”,课堂四平八稳,风平浪静,课堂纪律是好的,但课堂气氛沉闷,了无生机,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新课程强调探究教学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建立一个活而不乱、松而不散、收放有度的课堂教学秩序,必须适时对探究活动进行有效调控指导。

五、评价探究行为,构建活力课堂

优化探究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篇12

一、激发探究欲望, 构建兴趣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 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问题的心理特征, 以兴趣为构架主线,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以激发、维持、延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创设一些新、趣、奇的历史情境, 提出一些容易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探究。

二、保证探究时间, 构建自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培养学生的智力, 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然而传统的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得可怜, 甚至为零, 学生被看作是知识接受的容器, 学生的思考力很难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后, 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或者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新颖但不成熟的认识急于作出“对”或“不对”的评价, 常常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干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探究欲望会产生抑制作用。如果教师在探究问题提出后,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去讨论, 以期待更多的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再做延时评价, 学生就能真正理解知识、训练思维。

三、互动探究主体, 构建合作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如果我们交流, 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所,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让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与方法中不断生成。例如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 我首先考查学生特点, 根据探究内容和探究目标的需要, 对探究人员进行优化组合, 将学生分为航海可行性论证组、航海探险组和重大影响组三个小组。然后学生根据探究的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 组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各司其职, 责任到人, 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力量, 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等历史课程资源, 搜集整理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路”的历史资料。

四、调控探究节奏, 构建有序课堂

传统的课堂的教学环节完全是在教师绝对控制之下———“教师权威中心论”, 课堂四平八稳, 风平浪静, 课堂纪律是好的, 但课堂气氛沉闷, 了无生机, 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 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新课程强调探究教学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建立一个活而不乱、松而不散、收放有度的课堂教学秩序, 必须适时对探究活动进行有效调控指导。

五、评价探究行为, 构建活力课堂

上一篇:媒体网络视频下一篇:SMA沥青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