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意识

2024-11-12

整体护理意识(共7篇)

整体护理意识 篇1

以往培养的以疾病为中心、技术流程操作为主的医生助手型护士已明显不适应临床需要。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具备整体观念, 掌握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为了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 我们对初中起点的5年制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改革方法

1.1注重护理理论及护理程序知识的传授及应用, 为以后的单元教学打好基础

1.1.1教师详细讲解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 每个护理程序步骤引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1.1.2结合书中《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进行课堂模拟资料收集演练, 学生分组, 每组1名学生做患者, 2~3名问话人, 其余学生记录;进行询问中对于有问题各项做进一步探讨。

1.1.3教师根据1~2个组学生收集的资料, 带领并引导学生归纳分析, 使学生理解分析资料的过程;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找出有关的1~2个护理问题, 学生讨论制订护理目标, 拟定相应措施。这样使学生理解护理程序每一步的运作, 促进学生交流、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1.2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每一单元的教学

制订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病例及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技能操作范例。

具体各单元运用小病例→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课本上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病例→确定护理问题及预期目标→讨论找出解决措施→教师总结并根据护理措施讲授本单元有关的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学习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分析能力, 熟悉护理程序的步骤与运作方法。

1.3技能操作课间实习的改革

在学生练习已熟悉每项操作程序后, 给出有一定状况的病例 (即给予学生附加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条件的事例) , 每小组学生讨论评估, 找出问题及注意点, 进行角色扮演, 灵活实施操作技能。使学生明确患者是有血有肉, 有思维、有感情的人, 而不是一块石头, 一张纸, 护士不是单纯地对患者实行技术操作流程。同时经过不断地练习、强化, 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及善于思考的习惯。

2改革效果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 对学生进行了理论与技能考试。

2.1理论测试

制定出包含2~4个护理诊断的典型病例, 学生可以查阅手头资料, 以个人为单位分析病例, 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 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预期目标, 写出个性化护理措施的护理大病历。结果:学生完成护理大病历的合格率为81%, 平均成绩为84.75分。

2.2技能测试

在考试前给出设定了包含患者几个状况的事例, 学生在考试时不但要完成抽签到的操作, 还要按照签中所提示的患者的状况, 结合患者的情况灵活完成操作。此考核要求85分为及格, 结果:平均成绩为89分。

3体会与讨论

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地、系统地解决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 并且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 它的使用不仅能保证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而且行为者本身在逻辑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也会得到提高。目前, 临床实践中许多医院实施以护理程序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为使学生以后能适应临床实践实习和工作, 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护理程序, 作为护理教师就应在护理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护理程序的教学,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程序的步骤运用方法, 以使学生学会“纸”上的护理程序运作, 并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的效果显示:学生能理解护理程序的各个步骤的运用方法, 针对小型病例能采用临床思维方式来评估、分析和判断病例中的问题。学生反映说, 开始学习护理程序理论时感觉很抽象, 通过以后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的各单元的学习, 已能理解护理程序的运作方法。同时通过结合事例的技术操作, 学生在掌握了标准护理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能结合护理对象状况、理解护理对象的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操作, 更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护理程序步骤, 初步掌握运用护理程序来护理患者的技能。

整体素质培养需要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 护理程序的教学还贯穿在护理教学、实习全过程中, 在基础护理教学结束后, 各专科的护理教学也应按护理程序的框架进行, 经过反复训练、强化, 才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

摘要: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具备整体观念, 掌握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作为护理教师, 就应在护理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护理程序的教学,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程序的步骤运用方法, 以使学生学会“纸”上的护理程序运作, 并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

关键词: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意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邹恂.护理程序入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2.41.

紧扣单元主题彰显整体意识 篇2

一、课前预习———走近文本,打开一扇窗户

1.学习单元导语,明确训练重点。预习时,不妨借助单元导语,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组教材的重点,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个初步的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理清文章脉络。(1)设疑导入,整体感知。借助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指导学生分别画出描写“将”“相”人物言行的句子。(2)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然后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3)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3)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4)自学交流。抓住“避”字写“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学习“负荆请罪”时,给学生布置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写出来,然后交流。

二、课堂学习———走进文本,激活一江春水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根据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先让学生说一说: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语句,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品蔺相如的“勇敢”。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就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品蔺相如的“机智”。(1)抓住“看”体会蔺相如善于察言观色,准确揣摩对方心理,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2)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3)引导学生了解蔺相如采用“明修栈道”———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暗度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3.品蔺相如的“爱国”。教学第9自然段时,采用问题驱动方式:“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爱国。

4.品将相和好如初。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引导学生品读廉颇的话,一方面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另一方面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彰显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三、课后延伸———走出文本,撑起一片蓝天

1.内容整合,由点到面。《将相和》选编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草船借箭》选编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不同的故事情节,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景阳冈》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猴王出世》选编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2)同中求异。如果把本单元课文与第七单元课文“作家笔下的人”相比较,就不难体会它们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名著节选,同样是人物描写,只是侧重点、训练点不同,本组教材重点是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明确的认识,而第七组教材则是对写作表达方法的一种学习和运用。

2.读写结合,由学到用。(1)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完全可以和第三单元的教学结合进行,将叙事性文章改成剧本进行表演,既是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又是文体语言间的转换与运用。采用这一教学形式的意图有二:一是紧扣本单元主题,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情节之生动,人物形象之鲜明,彰显中国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学生对于怎样演的表象就是他对文本、对人物理解的表象,表演的过程离不开口头语言表达。(2)本次习作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缩写的方法,能够缩写文章;二是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缩写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理解得越深,把握得越准确,缩写的文章就越符合要求。因此,在缩写之前,学生必须先把文章多读几遍,真正读懂内容,抓住要点;然后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那些内容可以删减,并考虑怎样连缀成文。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3.阅读名著,由此及彼。与原著对照,原汁原味地阅读,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学习文言文进行铺垫。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处理好名著阅读与课文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师要提出具体、易行、准确的读书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举行班级读书会就是一个较好地实现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有效途径。如,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赵国,为何赵国最终还是被强秦所灭?”这属于知识的拓展,题目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历史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用整体意识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篇3

一、出现的问题

长期以来, 英语老师不辞辛苦, 课讲了一遍又一遍, 题做了一道又一道, 但有时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了解教学现状, 没有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题海战术。

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重分数, 轻能力, 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灌输, 或是进行题海战术。不少英语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说, 学生在听。长此以往, 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高, 但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却很差, 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因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而没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

(二) 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较少。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本身就重在交流, 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同时, 师生交流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有效形式。课堂师生交流少的实质是因为很多教师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种行为人为地割裂开来, 思想苑囿于单向思维当中, 认为教学是一个单向通道, 把自己当作教学过程和知识的控制者、垄断者, 而忽视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积极影响。

(三) 多媒体设施的滥用。

很多教师认为, 课件用得越多, 效果就越好, 但实际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教学中使用课件, 固然可将多彩的外部世界引进课堂, 使学生感触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真实内容, 但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 而对实质性的学习内容不会留意很多。而且, 课件展示常常代替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 学生完全被画面牵着鼻子走, 这是有悖教学规律的。

(四) 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有的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各环节的处理上, 都很片面, 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有的教师提的问题有很多学生不会, 为了使课堂不冷场, 教师就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结果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课。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因为授课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层次性。

(五) 教学目标的设计过大、过空。

很多教师的课文教学目标都是:提高阅读能力及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教学目标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英语语篇教学。授课教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具体班情, 也没有考虑到所教课文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特点。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积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 以“整体意识”统领教学设计。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要认知一个问题, 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然后研究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综合为整体。教学是受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和教学评估等因素影响的, 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要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 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 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整体效果, 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 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从教科书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设计和组织教学。还要求教师学会灵活使用教材, 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既要具体到本课的目标, 又要联系本课所教内容和本单元其他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和其他单元的联系, 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得知识系统更加层次分明、结构清楚。

(三) 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信息的整体输入, 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要明白在任何时候, 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种种优点, 但要使用得法, 要突出“内容”这一中心;要注意教和学的统一, 而不能把两者人为割裂。

三、在实施过程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 衔接问题。

就是初高中英语的过渡问题。初中学生升入高中, 一堂课学的内容突然增多, 并且强调学生要多动口, 多动手, 多动脑, 可想而知, 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对此可考虑采取整体教学与分段教学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

(二) 面向全体学生, 特别要注意学困生。

一个班学生基础不一, 差距很大, 课文的整体教学法对上、中等学生来说是很适合的,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可是对较差生来说接受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 可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 对每篇课文不搞一刀切, 而是有所侧重, 突出其特点。

整体护理意识 篇4

一、新授课的整体意识——窥一斑, 知全豹

新授课的内容往往只集中在一个中心点上, 整堂课的教学要围绕在这个中心点的周围, 适时合理扩散其范围, 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都能体验到一个整体感, 或者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能体会到先前安排的良苦用心, 有效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 来引导教学的整体深入, 正所谓“窥一斑, 知全豹”。

在对四年级“三角形的分类”这一新授内容的处理上, 我充分利用书上对三个角的数据整理表进行展开。

首先横向观察, 从中发现角的个数的规律:一个三角形中, 锐角的个数不是两个就是3个, 有了直角就不会出现钝角, 有了钝角就不会出现直角。从而揭示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根据这张表, 可以用图式的形式来揭示出这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当然, 表所发挥的辐射作用还不止于此。

在练习完相关的基础题之后, 我出示了一道说理题:如果三角形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 只露出其中的一个角。你能从露出的一个角来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其中一个露出一个钝角, 一个露出一个直角, 一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得出第三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的错误判断。此时, 如果再结合上面的这张表,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三角形分类的理解。

最后, 还是回到这张表。问: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 锐角的个数不是两个就是3个, 有了直角就不会出现钝角, 有了钝角就不会出现直角呢?学了下一课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在此设疑铺垫,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表为中心来建设课堂, 整体感明显。学生在学完这一堂课后, 既有宏观的知识了解, 又有微观的细节品味, 学生得以积累学习经验。

二、练习课的整体意识——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练习课的功能如果仅仅停留在死练的层次, 那学生只能在沉闷的学习气氛中默默地承受一切, 学生只能像机器一样来接受你的操作。如果用整体意识来参与教学设计, 一定会让你的教学充满生机。练习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练习课也有它的精彩, 正所谓“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进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练习中, 我精心设计了一套练习的方案。

首先是常规的口算, 之后是三道比较题:不含括号的, 含有小括号的,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

接着, 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往往列综合算式的困难比较大, 我先化解难度。我出示一组题:把三道分步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在练习的过程中, 体会哪一步先算, 在哪里加小括号, 有必要再添中括号吗?之后, 再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分析好数量关系后列综合算式, 就显得顺畅多了。学生也不会感到知识的脱节, 有信心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最后, 我用“算24”游戏来刺激学生运用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这种整体学习的环境中, 增强了自我整体认知的能力。

三、复习课的整体意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每次复习课, 我都会认真回想本单元的各点知识, 力争以结构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使其对知识点有一个明确而整体的认识。在学生一直以点学习的情况下, 出现一次线的整理, 这样便于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再次形成一个面的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再是一种零散的状态, 这种整体化的复习, 类似于聚沙成塔的过程中, 加了一把水, 让这些沙牢牢地凝固在一起, 从而有效地建设好学生的知识大厦。当你站在知识的高峰, 去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 去回望自己走过的路, 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晰, 正所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在复习“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时候, 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三角形”知识点的整理, 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三角形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稳定性) 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通过结构图, 把知识之间的千丝万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同时, 培养了学生整体思维的学习习惯。

整体护理意识 篇5

亟须长成“森林”的, 远不只有课堂上的倾听与表达。长期以来, 在很多语文课上, 段落篇章的整体把握、教材的单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或如盲人摸象般以偏概全, 或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或似坐井观天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课, 期待从“独木”到“森林”的华丽转身。

一、在听说训练中长成的“森林”

基本版课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

学生正就“遥招手”不能理解成“遥摇手”谈自己的理由。以下是三名学生的陈述。

生A:招手和摇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 (分别做动作)

生B:摇手表示不让路人过去, 怕吓跑了鱼;而招手是让人过去, 轻声地告诉他。

生C:从“遥招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的机灵和有礼貌。

教师:很好, “遥招手”看来不能理解成“遥摇手”。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这几乎是一段完美的课堂演绎。A、B、C三个学生, 由浅至深地说出了“遥招手”的妙处。绝大部分情况下, 这一环节到此可以完美收官, 因为三个学生已经呈现了教师想要的全部答案。然而, 真的可以到此为止了吗?

首先,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 三个学生的回答都只谈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A生是从动作上进行区分的, B生紧接着谈到了动作的目的, C同学的回答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提升到了品质特点的高度。任何一个答案独立出现都是片面的, 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回答。这种回答问题的思路与方式都是需要教师清晰地呈现并合理地引导的。大量课外阅读测试卷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全面、不严谨的现状, 与教师平时课堂关注的缺失不无关系。其次, 从习惯的角度来看, 认真倾听、合理吸纳、及时调整、完整总结, 是教师必须关注与培养的一种能力。A生在表述完自己的理由之后, 能否认真倾听B、C的回答呢?倾听之后, 能够在自己原先的答案上迅速地作出调整和补充, 并且清晰地表达吗?这应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然而,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似乎一直是缺失的。我们向来只是一相情愿地认为: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把该说的都说到了, 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可是, 我们没有想过, 其实, 学生看到的都是“独木”而已。

我们的课堂, 应该更进一步。

升级版课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

A、B、C三生陈述完理由之后。

师: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招”不能换成“摇”的理由?

生D:“招”和“摇”是两个不同的动作, “摇手”表示不让路人过来, 怕打搅了他钓鱼, 显得很没礼貌。而“招手”的目的是让路人过来, 自己轻声告诉他怎么走, 这样就表现出了这个孩子的礼貌, 而且让人感觉他很机灵。

师:你很完整地总结了大家的意见, 而且条理很清晰。像他这样, 同桌俩人轻声说一说。

学生练说。

师:请大家圈出“遥招手”这个词, 一旁批注“机灵、有礼貌”。

我们可以想象, 坐在“升级版”课堂里的学生, 无论是知识的习得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都不再会片面与零碎, 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变得丰富、完整、有序, 富有生长性。

这才是我们要的“森林”。

二、在文本品读中长成的“森林”

基本版课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

第二小节描绘了一幅妙不可言的春光图, 展现了小燕子生活的美好环境。以下是品读、积累语言的过程。

师:读读这一自然段, 有什么感受?

生:美不胜收、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字眼让我们感受到春光之美的呢?请同学们品一品、读一读, 然后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景物。

生A:我最喜欢草、花、芽, 因为它们的颜色特别美, “青的草, 绿的芽, 各色鲜艳的花”。而且, 作者用了“赶集”这个词, 写出了春天的热闹与生机。

生B:我喜欢春天的雨, 因为是毛毛细雨, 而且是“洒落下来”, 轻轻柔柔的, 润物细无声。

生C:我喜欢春天的风, “吹拂”这个词让我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生D:我最喜欢柔柳, 一个“柔”字, 写出了柳条的美。嫩叶是鹅黄色的, 充满生命力。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极富春天特色的景物, 用传神的动词“洒落”“吹拂”“展开”“赶集似的聚拢来”等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背一背。

在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往往会在一个词、一个句的表达上下大力气, 反复地读、反复地品, 却最终忽视了构段的方式、条理的安排、篇章的布局……而这种所谓的“段感”和“篇感”正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因此, 品读《雾凇》的形成过程, 可以把“弥漫”“飘荡”“涌向”“笼罩”“淹没”“蒸腾”“镀上”这些词拿出来排序, 这样雾气的变化、文章的思路便一目了然。品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 除了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不讲究穿戴、不拘小节之外, 更要问一问:作者将他的外貌写得这么具体, 还有什么用意呢?联系后面的文章想一想。学生于是会发现:下文写到后来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两相对比, 可以表现出爱因斯坦善于学习、喜欢孩子、虚心可爱。学生说不定还会发现:爱因斯坦工作室乱得一塌糊涂, 却到处堆满了书架和书, 他是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了, 当然没有时间来打扮自己。品读《三顾茅庐》时, 可以提醒学生关注写到关羽和张飞的三个地方。这两个人物在这个事件中并不重要, 却屡屡提到, 每次究竟是何用意……

总之, 教师要带着学生, 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跳出品词析句的泥沼, 寻觅播种森林的良机。

升级版课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

当A、B、C、D四个学生品完、读完他们最喜欢的景物并且连起来美美地读了这一段后, 精彩仍在继续。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一段, 思考:可不可以按我们刚刚交流的顺序来表达呢?

生E:不可以。作者虽然写了很多春天的景物, 其实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的。

师:很好。读文章时, 我们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用了怎样的字词, 还要关注表达的顺序。就像欣赏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 不仅要看到这些珍珠, 还要关注它用什么线串成, 是按照怎样的方式串成的。同样, 我们写文章时, 不仅要选好材料、锤炼语言, 还要思考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一自然段, 试着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背一背, 把这幅美好的春光图记在心里。

我们有理由相信, 坐在“升级版”课堂里的学生, 对文本的感受和品悟都会更加深刻。他们积累的, 不仅是漂亮的辞藻、美丽的修辞, 那些精巧的构思、独特的布局、新颖的章法……都会渐渐走进他们的内心。因为视野的开阔, 阅读会变得更加有效;因为阅读的有效, 表达会变得更加自如。

这才是我们要的“森林”。

三、在单元建构中长成的“森林”

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视单元的整体性, 将一篇课文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尤其在公开教学时, 常常把前面的文章留到后面去教, 把后面的文章调到前面来上, 甚至还会出现将后一册或者后两册的文章提前上的现象。对于一些需要传播教学理念的名家大师来说, 这样的做法未尝不可, 但给广大一线教师造成了一个错觉:单元各课文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 “独木成林”, 各自为政。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 除了一些专门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 很少有人从单元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每篇课文真是“独木”吗?

不然。

同一单元的文章主题相关, 内容互为参照, 注重篇与篇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构建周密的认知体系。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烽火岁月”, 以《卢沟桥烽火》开篇, 并通过《半截蜡烛》, 学生得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二战, 感受各国人民为自由与和平付出的努力;在这样的基础上, 对《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中聂荣臻将军写给日军的书信中那些深刻的涵义, 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水到渠成。这三篇课文互相参照与补充, 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场面同时, 按照进度, 授课时间大致为“九一八”至国庆期间, 这是任意前后置换没有办法体现的优势。

同一单元的文章在学法和写法上也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风景的记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非常接近:开篇总写该地的特点;接着分别选用最典型的景物, 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写出特点;最后总结全文, 有力地收尾。在教学这组文章时, 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 重点引导学生赏读《泉城》, 另外两篇课文可以迁移学法, 并且将其与“泉城”的写法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局面。

我们可以预见, 能够前后联系对照着来学习的学生, 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对语言知识的建构定会更加全面而系统。在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他们也定能不知不觉地关注到这篇与那篇、这本与那本之间的关联, 他们看到的, 将不再会是一枝、一叶、一木, 而是一丛、一片、一座。

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 篇6

1 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的关系

作为生产产品,如果质量不过关,或质量低劣,那你就将失去消费者,失去你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将失去你的空间价值。一个企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自身的质量,那等待你的将是破产、衰亡。中国质量万里行,就是要叫企业和国人要有质量意识,叫那些假冒伪劣产品和低质量的产品没有市场。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民族、国家的生命。整体护理它诞生于90年代末,它顺应了社会历史的潮流,笔者所在医院搞整体护理,其实也就是质量意识在护理方面的具体体现。

整体护理就其内容而言,它只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树立护理形象、科室形象、医院形象的一种形式或手段。而护理质量才是这种形式的本质。提高护理质量才是整体护理的目的。整体护理就是要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花较少的钱,较少的时间达到康复的目的。

2 整体护理中如何提高护理质量

2.1 整体护理不能代表护理质量

只有把整体护理的每一个过程,每一步落实到实处并它他做好,这样才能使整体护理从量变到质变。而推动这个变化过程又由护理人员决定的。可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又在参与的护理人员,只有自身质量的提高了,才能收到满意的护理效果。

2.2 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整体护理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护士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前学专业知识时只注意学习疾病的护理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等了解甚少,现在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同时对特殊的检查,治疗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学习一些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管理、人文、自然等,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才能适应整体护理的要求,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2.3 专业技术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除加强理论学习外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每一项临床技术操作中都力求做到熟练、准确,将患者痛苦减轻到最低程度。如果由于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时未能一次成功,不仅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带来心理上、精神上的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在整体护理中必须加强技能训练。

2.4 有高度的责任感,为病员提供一流服务

整体护理要求服务态度要好,将患者视为亲人,要为患者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规范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来要求自己,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他们获得一流的服务。

2.5 把护理计划落到实处

整体护理的关键是护理计划的落实。护士要在收集患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患者做出恰当的评估,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患者教育计划,并加以实施。护士每天通过评估找出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独立思维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有目的性。专业护士除自己完成一部分计划外,还要督促,指导护士完成其他的护理计划,对她们的工作要有检查。护士长要对整个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价,只有层层负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才能保证护理计划的落实。

整体护理要求有高素质的护士。高素质的护士又离不开自身的学习,培养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有了这样高素质的护士才能有高质量的护理,才能有效完成医院的核心工作——高质量的医疗。

摘要: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道路漫长,经历了由责任制护理到今天的整体护理的过程,护理事业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体护理是质量在护理方面的具体体现。提高自身的质量才能有满意的护理质量。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高度的责任感,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把护理计划落实到实处,才能有效完成医院核心工作——高质量的医疗。

整体护理应用于养老护理服务探讨 篇7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6月入住养老机构的60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 其中45名有老年痴呆症状并伴有高血压和 (或) 糖尿病, 15名有脑梗死后遗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其中8名老人有正常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把服务对象看作一个心理社会的整体,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最佳护理。

2 更新护理观念、提高服务满意度

首先确立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把做好基础护理作为突破口;其次确定整体护理管理目标:老人满意度达到>98%和家属满意度100%。护理服务人员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综合处理老年人多方面的健康问题, 有效解决老年人的躯体问题, 心理、社会和文化需要。不仅要注意老年人生理方面的改变, 还要重视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 协调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2.1 安排合理的工作模式

养老护理区共有60名老人, 配有1名医生, 2名管理护士, 3名责任护士, 20名生活护理员。管理护士负责整个护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质量检查, 责任护士除需参与完成整体护理的工作外, 还负责对生活护理员的带教指导与协调, 并督促检查及时补位。根据老人实际需要以及工作量大小进行排班,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于护理区有自主行为能力, 四处游荡的老年痴呆老人较多, 日常生活基础护理量较大, 因此重点增加了晨晚间和中午护理人员的配备:晨晚间6:00~8:00有12名护理员在班, 中午12:00~14:00有6名护理员在班, 晚夜班实行双班制, 24 h有1名护士在班。

2.2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实现良性循环的整体护理模式。

2.2.1 对老人的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提高整体护理的基础, 也是确定每个老人的护理诊断、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和评价护理结果的依据。要求护士对老人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估, 保证护理人员及时按计划对老人实施主动、系统、全面的护理。为了保证每位老人的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地完成, 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我们根据每位老人的个体特征和护理重点, 制订了针对性的护理表格, 内容包括:入住老人评估、阶段评估、个案护理计划单、护理计划执行单、阶段评价单等, 使用时可直接选择或填写, 做到省时省力, 把时间还给老人。

2.2.2 依据护理评估结果, 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并有效实施

合理地制订和实施护理计划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体现在对老年人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日常生活中。每位老人的护理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是我们护理服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到老人和家属及相关护理人员, 护士可根据每位老人的特征制订好相关护理计划, 主要有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服药、预防疾病等护理措施。为每个老人制订相关的护理计划方案, 并且落实到老人每天的日常生活护理中。养老护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老人的生存质量, 因此做好老人日常生活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压疮、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完善考评制度

基础护理工作到位是整体护理实施的具体体现。首先从转变观念出发, 克服简化基础护理, 依赖家属的现象, 建立有效质控系统。然后从制度上采取措施, 制订基础护理量化指标, 并逐日登记, 定期或随机抽查, 做到护理部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层层把关, 各负其责。增加了不定期抽查和结合夜晚班抽查的方式, 使考评更能反映平时每位老人护理计划的实施效果。同时结合继续教育, 加强业务考核力度, 规定护理人员每年2次进行护理专业业务学习考试, 我们采取护士长每天检查责任护士完成健康教育、指导护理员为每位老人实施护理计划的执行情况, 每周检查讲评生活区管理和重点老人护理, 每月进行1次自查, 每月进行电话随访老人家属, 做好总结归纳, 及时予以阶段性评估、计划、实施、及时评价进行良性循环, 以强化整体护理的具体落实, 为保证老年人的服务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结果

4.1 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实行整体护理以来, 护理人员的平均工作量较前有明显增加:一级护理、鼻饲护理、口腔护理、测血压、翻身和叩背分别增加了20%, 60%, 50.5%, 80.8%和9.8%。各项护理质量考评较前均有明显提高, 在护理质量多次抽查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从整体护理前95%上升至整体护理后99%~100%, 由于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 老人及家属对护理服务人员的信任度不断提高。

4.2 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实施整体护理后, 护士平均工作量较前有明显增加, 同时各项护理质量考评, 尤其是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整体护理使护士与老人能及时沟通, 老人的身心护理落到实处, 表现在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由于护士加强了对老人的巡视,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整体护理使卧床老人的生活护理得到切实保障, 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5 讨论

5.1

实施整体护理增强了护士独立工作的能力, 有利于其进一步掌握全面的专科知识和基础理论, 从而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高。首先,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 要有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 把老人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人而给予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护理[1]。其次, 护士遇到的困难是业务水平受限制, 工作效率不高。因此, 在新形势下, 护理人员应自觉地抓紧时间学习护理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 学习依据护理程序为老人实施整体护理的科学方法,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并将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工作中。

5.2

从老人民意测验和满意度测评的反映中, 我们看到实施整体护理后改善了与老人及家属关系。新型的整体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主动合作型, 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 摆脱了过去被动常规的护理方式, 护理人员责任心得到强化, 时时刻刻以满足老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以解决老人问题为目的;现在护理人员主动与医生交流老人所需, 共同分析病情;护理工作细心、周到, 与老人关系融洽, 老人主动参与到护理活动中;老人的意见和感受成为完善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真正体现了“一切以老人为中心”的宗旨。

整体护理运用于养老护理服务, 能够做到充分保障维护老人的各项权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并不断将护理服务延伸, 拓宽服务领域, 让老人在身、心等全面的护理下, 有效地做好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

摘要: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应用于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6月入住养老机构的6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最佳护理。结果 通过实施整体护理, 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从整体护理前的95%上升至整体护理后的99%-100%。结论 整体护理应用于养老护理服务, 使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 护理质量提高。

关键词:整体护理,养老服务,护理程序,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用药差错下一篇:名校的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