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阻断

2024-10-24

免疫阻断(精选7篇)

免疫阻断 篇1

我国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高发区,人群中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14 %以上,乙肝携带者达1.2亿余人,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宫内传染、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是母婴传播的3种途径,是新生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于2004年3月起采用产前孕妇被动免疫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后婴儿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乙肝传播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我们自2004年3月开始对产前来我院妇产科门诊及妇保检查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或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孕妇50例,同时进行HBV-DNA的检测,随机分为两组,阻断组30例(其中大三阳7例),对照组20例(其中大三阳5例);两组产妇平均年龄、分娩方式、免疫学指标、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接种方式

阻断组孕妇分别于孕28周、32周、36周、40周臀大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即上生甘迪)200 IU/mL,孕期共注射4次,对照组孕妇孕期定期作产前检查,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的婴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肌注HBIG 100 IU/mL(生产厂家同上)1次,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重组疫苗)5 μg,半个月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然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肌注乙肝疫苗5 μg。

1.3 随访和血清学检测

孕妇在孕28周前孕期检查发现HBsAg阳性者,进一步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M)和HBV-DNA的检测,HBV-DNA≤4 000 copies/mL为正常范围;两组婴儿出生时断脐时采脐静脉血,7个月及12个月采股或颈静脉血,血样均送本院化验室检测,婴儿血清HBsAg阳性判为宫内感染。

1.4 检测方法 HBV-DNA检测采用PCR法。

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乙型肝炎病毒M采用联合免疫吸附(ELISA)实验法,ELISA诊断盒由北京华大生产。

2 结果

阻断组与对照组婴儿HBsAg、抗-HBS阳性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阻断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断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行乘列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且HBV-DNA>4 000 copies/mL的新生儿HBsAg携带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易实现的为胎盘传播,对大三阳和小三阳孕妇进行HBIG被动免疫,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阻断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李云华等[1]报告产前用不同方案孕期注射HBIG可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的结果一致。

胎儿宫内获得抗-HBS可能为孕期多次被动免疫的结果,资料显示,母亲HBsAg阳性,若不采取免疫干预措施,则婴儿约半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在妊娠早期(21周前)胎儿无1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孕妇血中IGg抗-HBS可于妊娠21周后经胎盘滋养细胞主动转运至胎儿[2],所以我们认为孕期多次于21周后给予HBIG被动免疫措施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本研究阻断组在孕28周、32周、36周、40周分4次给予孕妇肌注HBIG 200 IU,结果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0天33.3 %、7个月46.7 %、12个月70.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未阻断组。

文献报道,大三阳和小三阳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高,可达50 %~55 %[1]。本研究发现与报道的结果接近,同时小三阳且HBV-DNA滴度高于正常者新生儿感染机率也较高。目前认为主要是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使表面抗体产生较慢或滴度较低,而孕妇在产前多次注射HBIG能提高体液免疫反应,干预孕妇体内HBsAg滴度,降低宫内感染[3]。因此,建议大三阳或小三阳且HBV-DNA滴度高于正常的育龄期妇女应选择适宜受孕机会,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使HBV-DNA滴度阴转后再怀孕。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式除经宫内胎盘传播外,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及羊水传播,产后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传播,故在新生儿初生24 h内及半个月各肌注HBIG 100 IU起到中和并逐渐消除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及羊水和哺乳时母乳传播给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病毒,使婴儿得到保护,吴俭等[4]报道大三阳、小三阳且HBV-DNA阳性的母乳HBV-DNA阳性率达40 %。故建议大三阳、小三阳且HBV-DNA阳性的母亲尽量避免母乳喂养。乙肝疫苗作为一种抗原,其阻断乙肝传播的免疫效果已被肯定,0、1、6月龄时肌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 μg,其意义在于刺激机体细胞的免疫应答,使机体自动免疫,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以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

HBsAg阳性的孕妇,孕期多次HBIG免疫能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乙型肝炎病毒在宫内感染。婴儿生后给予注射小剂量乙肝疫苗和HBIG可能起到聚合HBsAg的作用增强其免疫性,本研究随访婴儿到12个月时,抗-HBS阳性率由出生时的33.3 %提高到7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我们采用产妇孕期被动免疫及婴儿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方法,婴儿乙型肝炎免疫阻断率达90 %。段文斌等[5]报道,婴儿乙肝阻断率达93 %;岳亚飞等[6]报道阻断率达96.7 %;但大部分研究报道乙肝阻断率达90 %左右,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

总之,产前给予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产后给予婴儿同时进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对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李云华,高福泉,杨鲁华,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接种方法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2002,18(1):59-60.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5.

[3]吕晴,朱启熔,段恕诚,等.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婴儿免疫的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0):26-27.

[4]吴俭,曾义岚,胡蓉,等.乙肝病毒携带者围产期垂直传播防治策略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2000,21(11):947-948.

[5]段文斌,王伯良,周小平,等.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191-193.

[6]岳亚飞,李银姬,张树林.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00,3(1):3-5.

免疫阻断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2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大鼠在12 h光照/黑暗循环中圈养,自由获得标准鼠的饮食。实验之前,鼠有1周的适应期,自由饮食。模型组按照15μL/h的速率连续在硬膜外腔置导管注射0.5%丁哌卡因24 h,对照组则按照同样速率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完成后,使用超剂量的戊巴比妥钠(100 mg/kg)处死大鼠,迅速分离空肠,一部分进行-80℃下冷冻,另一部分在4%多聚甲醛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4)中固定24 h,然后石蜡包埋。

1.2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无菌分离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通过200尼龙过滤网获得单细胞悬液,PBS洗涤3次,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最后细胞悬浮在含有10%灭活新生小牛血清的2 m L的RPMI 1640中。用台盼蓝测定细胞活力,当细胞活力大于90%,调节浓度至1×105cells/m L后,将悬浮液加在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中。丝裂原Con A的亚适和最适浓度为10μg/m L和20μg/m L,LPS亚适和最适浓度为10μg/m L和25μg/m L,分别刺激4 h后,肠系膜淋巴结的增生反应用CCK-8试剂盒测定,光密度(OD)用酶标仪测定,然后计算刺激指数(SI)。

1.3 PCNA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石蜡包埋的空肠切片厚5μm,将其用多聚赖氨酸粘附在载玻片上并脱蜡,然后用100%~70%的酒精级联脱水。免疫组化检测按SP法进行,首先用煮沸的柠檬酸盐缓冲液(0.01M p H6.0)抗原修复,然后将切片在室温下用3%H2O2孵育10 min,接着PBS清洗3次,将切片用非免疫血清封闭10 min,一抗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在4℃下孵育过夜,PBS清洗3次,然后用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10min,最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链霉素孵育10 min,PBS清洗3次,DAB显色液孵育1 min,苏木精复染,酒精级联脱水,中性树胶封片。阳性细胞在400倍显微镜下计数,视野面积用Scion Image软件测量,最后计算每平方毫米的PCNA阳性细胞数目。

1.4 核蛋白提取和PCNA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核蛋白用Nuclear-Cytosol Extraction试剂盒提取。样品煮沸5 min,-80℃保存。印迹时,150μg蛋白质经过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转移到PVDF膜,薄膜用封闭缓冲液在室温下封存3 h,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或兔抗人组蛋白H2A-1多克隆抗体4℃下孵育过夜,薄膜再用TBST清洗3次(15 min/次),然后用结合HRP的抗鼠或抗兔的二抗孵育,用Invitroge公司的化学荧光试剂盒来进行蛋白印迹分析,带的密度用Quantity One软件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由图1可见,模型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低。当Con A浓度为10μg/m L时,模型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降低23.46%(P<0.05),当Con A浓度为20μg/m L时,则比对照组降低31.20%(P<0.01)。当LPS浓度为10μg/m L时,模型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降低15.56%(P<0.05),当LPS浓度为25μg/m L时,则比对照组降低40.00%(P<0.01)。

2.2 PCNA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图2A表明,PCNA阳性细胞表达于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图2B表明,PCNA阳性细胞数量在模型组比对照组低,每平方毫米低(1 155±380)个细胞(P<0.01)。

2.3 PCNA蛋白表达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图3A显示,组蛋白H2A-1作为内参照,两组经过组蛋白H2A-1校正上样量后,对照组的PCNA带的强度比模型组高。图3B显示,对照组校正后的PCNA/Histone H2A-1的量是模型组的1.23倍(P<0.05),表明PCNA蛋白在交感神经阻断后表达降低。

3 讨论

3.1 交感神经对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哺乳动物的淋巴结是抗原诱导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所以对维持正常胃肠黏膜的免疫功能也很重要[7],肠系膜淋巴结被认为是淋巴细胞的储存库[8],受儿茶酚胺能神经和肽能神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维持肠道正常免疫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肠系膜淋巴结T或B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相互对应。

在本研究中,肠系膜淋巴结T或B淋巴细胞的转化分别由丝裂原Con A和LPS诱导,模型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组低,表明交感神经阻断可以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曾有类似研究表明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转化率在外周交感神经阻断后降低,并认为这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NE)造成的[9]。NE是交感神经系统末梢释放的信号分子,所有的器官系统都有发现,包括主要和次级的淋巴器官。从神经末梢释放后,NE和高亲和力的β2-肾上腺能受体(β2AR)结合,这种受体在各种免疫细胞群都有表达。研究表明B细胞和CD4+Th1细胞的克隆表达β2AR[10,11],Th2细胞的克隆不表达,揭示了一种机制,使NE选择性的调节特定免疫细胞群。例如,和NE完整的SCID小鼠相比,耗尽NE的SCID小鼠,伴随抗原特异性β2AR阴性Th2细胞克隆和β2AR阳性B细胞再生,最终导致抗原特异性Ig M和Ig G1的血清水平降低,以适应免疫反应[12]。因此,NE刺激β2AR在B细胞表达对维持理想的体内Th2细胞依赖的抗原结合反应是不可缺少的,交感神经阻断下调肠系膜淋巴结T和B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导致肠道免疫的降低。

3.2 交感神经对肠黏膜PC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PCNA是一种分子量为36 k D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核内,细胞增殖循环中PCNA的变化和DNA复制的阶段一致,高的PCNA表达率反应了高的细胞增殖状态[13]。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肠道免疫屏障的重要部分,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生命周期只有12h,它们的增生和凋亡维持肠道免疫屏障的正常功能。本研究中,胸段硬膜外导管连续注射丁哌卡因阻断交感神经,PCNA蛋白质表达和增生阳性细胞降低,可能和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有关[14],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有抵御凋亡的作用。KOUMEI[15]研究了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模型,模型使用交感神经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化学切断交感神经的大鼠和正常的大鼠,结果发现化学切断交感神经的小鼠模型凋亡细胞是所有大鼠中最多的,而增生细胞最少,这和本组的实验结果一致。这些数据表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参与PCNA的调节,交感神经切断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增加,增生减少,从而破坏肠黏膜屏障,在一定程度上,肠道免疫力也降低。

免疫阻断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11月深圳市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所有婴幼儿出生时均建议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乙肝疫苗接种3针后1~6个月内进行随访分析。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制定统一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幼儿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幼儿母亲职业、家庭经济条件、HBIG接种情况和接种剂量等。通过电话随访,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调查问卷。

1.2.2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对确定的调查对象,电话通知去附近的社康站或是指定医院抽血,对每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2管各5m L,要求在2h内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五项检测,所有操作均按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

1.2.3统计方法

调查和检验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汇总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效果

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其中13例儿童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阴性31例,占总数的3.38%。

2.2儿童乙肝联合免疫疫苗接种效果

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后,HBs Ag携带率为1.05%;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未能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HBs Ag携带率为3.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6,P<0.05)。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儿童产生HBs Ab能力与未接种的儿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05)。见表1。

2.3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儿童乙肝感染的影响分析

919例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其中35例接种剂量不详,35例中无儿童携带HBs Ag;接种5μg的有434例,其中有5例携带HBs Ag;接种10μg的有394例,其中有7例携带HB-s Ag;接种20μg的有56例,其中有1例携带HBs Ag。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的HBs Ag携带率(χ2=0.597,P>0.05)和产生HBs Ab能力(χ2=0.349,P>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强阳性携带者为3.5亿人,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3],因此乙肝被称为是中国的“国难病”。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中国在防治乙型肝炎上投入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中国已由“高流行区”降为“中等流行区”。但是由于感染基数大,新增感染者绝对数量多,加之感染的途径复杂化,各地区诊断和治疗水平不一,乙型肝炎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乙肝的各种感染途径里,又以母婴传播危害最大。乙肝的母婴传播有感染年龄低、治疗周期长、对患者身体影响大和慢性乙肝转变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到国民素质和加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负担。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乙肝的母婴阻断措施,新生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即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无论是在安全上、伦理上和效果上,还是在经济上均有巨大的优势,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主流手段[4、5]。深圳市在全市建立了完整的监测和接种网络,对全市所有新生儿实施疫苗的免费接种和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免费联合免疫接种,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数据表明,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共919例,通过联合免疫接种后,仅有13例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携带率为95.21%,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降低HBs Ag携带率效果显著,这可能是免疫球蛋白中和了体内的微量病毒,更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和抗体的产生。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降低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HBs Ag携带率效果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接种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对乙肝的母婴阻断毫无意义,因为乙肝的母婴阻断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婴儿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母血和婴儿体内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相关。因此对于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效果的结论,临床上同样争议较大,并无一致性意见[6,7,8],有待大样本量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的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组数据值得重视,联合免疫接种后30例儿童没有产生HBs Ab,或是产生了除HBs Ab外其他类型抗体诸如HBe Ab、HBc Ab等。根据乙肝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在HBV暴露率较高的地区,人群隐匿性HBV感染概率较高(可达到7%~19%,相对HBV暴露率较低的区域,隐匿性感染概率相差10倍)。深圳市属于乙肝高暴露区域,以此感染概率预估,这部分儿童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概率非常高。但是此次调查由于预算限制,没能对此类样本进行核酸定量分析,导致这一部分数据缺失。

2011年世界肝炎日中国肝炎峰会上,中国对2005年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新修订,肯定了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另一个修改的亮点是:无论成人、青少年儿童还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都“可以不”筛查两对半,无需知道“前身”是否曾感染病毒,旨在全面提高中国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认为:乙肝疫苗是世界上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乙肝疫苗接种就是预防和阻断乙肝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国家应该大力推行全面覆盖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已经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全部免费,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传播。不足的是只有少数经济发达、财政充裕的地区如深圳等对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的乙肝联合免疫实施全部免费,其他地区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等因素,对联合免疫接种持抵抗和犹豫态度,造成了母婴阻断的失败,导致疾病的传播,进而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各地区对母婴阻断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经费的稳定和持续,将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先进的检测方法如核酸分析的采用和普及将对乙肝母婴阻断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免疫阻断 篇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发布的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中, 乙肝在近十年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各类传染疾病前列, 乙肝已经由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健康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由于乙肝至今缺乏有效根治的措施, 因此针对乙肝的防治措施一直是预防重于治疗[1]。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在不同人群中, 大约只有5%~10%的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在乙肝感染的新增病例中, 有超过35%~50%属于围生期感染。更为严重的是, 有接近65%~72%的围产期感染发展为慢性乙肝[2]。因此2010年中国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 积极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研究对降低乙肝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11月深圳市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的儿童919例。所有婴幼儿出生时均建议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3针后1~6个月内进行随访分析。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制定了统一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幼儿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和幼儿母亲职业、家庭经济条件、HBIG接种情况和接种剂量等。通过电话随访,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 完成调查问卷。

1.2.2 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对确定的调查对象, 电话通知去附近的社康站或是指定医院抽血, 对每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2管各5m L, 要求在2h内分离血清, 置-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五项检测, 所有操作均按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

1.2.3统计方法

调查和检验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汇总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效果分析

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 其中13例儿童HBs Ag检测阳性, 阳性率为1.41%;HBs Ab阴性31例, 占总数的3.38%。见表1。

2.2 儿童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影响

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 HBs Ag携带率为1.05%;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未能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HB-s Ag携带率为3.23%,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86, P<0.05) ;对儿童HBs Ab的阳性率则无影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4, P>0.05) 。见表2。

2.3 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儿童乙肝感染的情况分析

919例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 全部接种乙肝疫苗, 其中35例接种剂量不详。此35例中无儿童携带HBs Ag;接种5μg的有434例, 其中有5例携带HBs Ag;接种10μg的有394例, 其中有7例携带HBs Ag;接种20μg有56例, 其中有1例携带HBs Ag, 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的HBs Ag携带率 (χ2=0.597, P>0.05) 和产生HBs Ab能力 (χ2=0.349, P>0.05) 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全球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其中6.9亿人在中国, 全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强阳性携带者3.5亿人, 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3], 因此乙肝被称为是中国的“国难病”。1949年以来, 特别是近10年, 中国在防治乙型肝炎上投入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 中国已由高流行区降为中等流行区。但是由于感染基数大, 新增感染者绝对数量多, 加之感染的途径复杂化, 各地区诊断和治疗水平不一, 乙型肝炎的防治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乙肝的各种感染途径里, 又以母婴传播危害最大。乙肝的母婴传播以感染年龄低、治疗周期长、对患者身体影响大和慢性乙肝转变率高的特点, 严重危害到国民素质和加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负担。研究显示, 相对于其他乙肝的母婴阻断措施, 新生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即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 无论是在安全上、伦理上和效果上, 还是在经济上均有巨大的优势, 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 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主流手段[4、5]。

2011年度数据表明, 深圳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共919例, 通过联合免疫接种后, 仅有13例HBs Ag检测阳性, 阳性率为1.41%, HBs Ab携带率为95.21%, 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效果显著。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对降低HB-s Ag携带率效果显著, 这可能与免疫球蛋白中和了体内的微量病毒, 更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和抗体的产生。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降低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HBs Ag携带率效果不明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接种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对乙肝的母婴阻断毫无意义, 因为乙肝的母婴阻断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与幼儿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母血和幼儿体内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相关, 因此对于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效果的结论, 临床上同样争议较大, 并无一致性意见[6,7,8], 有待大样本量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的进一步研究。其次另外一组数据值得重视。联合免疫接种后30例儿童没有产生HBs Ab, 或是产生了除HBs Ab外其他类型抗体诸如HBe Ab、HBc Ab等, 根据乙肝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在HBV暴露率较高的地区, 人群隐匿性HBV感染概率较高 (可达到7%~19%, 相对HBV暴露率较低的区域, 隐匿性感染概率相差10倍) [9], 深圳市属于乙肝高暴露区域, 以此感染概率预估, 这部分儿童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概率非常高。但是此次调查由于预算限制, 没能对此类样本进行核酸定量分析, 导致这一部分数据缺失。

2011世界肝炎日中国肝炎峰会上, 中国对2005年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新修订, 肯定了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另一个修改的亮点是, 无论成人、青少年儿童还是新生儿, 接种乙肝疫苗都“可以不”筛查两对半, 无需知道“前身”是否曾感染病毒。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认为:乙肝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乙肝疫苗接种就是预防和阻断乙肝传播最有效的手段, 国家应该大力推行全面覆盖乙肝疫苗的接种。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已经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全部免费, 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传播。不足的是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和财政充裕的地区如深圳等地对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的乙肝联合免疫实施全部免费, 其他地区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等因素, 对联合免疫接种持抵抗和犹豫态度, 造成了母婴阻断的失败, 导致疾病的传播, 进而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各地区对母婴阻断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经费的稳定和持续, 将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先进的检测方法如核酸分析的采用、普及将对乙肝母婴阻断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in KW, Kirchner JT.HepatitisB[J].Am Pam Physician, 2004, 69 (1) :75-82.

[2]Salkic NN, Zildzic M, Muminhodzic K, et al.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in Tuzla reg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J].Eur J GastroenterolHepatol, 2007, 19 (2) :113-118.

[3]Shi Z, Yang Y, Ma L, et al.Lamivudine in late pregnancy tointerrupt in utero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ObstetGynecol, 2010, 116 (1) :147-159.

[4]Young BW, Lee SS, Lim WL, et al.The long-term efficacy ofplasma-derived hepatitis B vaccine in babies born to carriermother[J].J Viral Hepat, 2003, 10 (1) :23-30.

[5]Lee C, Gong Y, Brok J, et al.Effect of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in newborn infant of mother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systematic reviewandmeta-analysis[J].BMJ, 2006, 332 (7537) :328-336.

[6]陈红, 李瑛, 杨海珊.阻断早产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应[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8 (2) :57-59.

[7]杨佩芳.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7 (4) :459-491.

[8]杨翠丽, 王斯, 马文阁.不同剂量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探讨[J].河北医药, 2008, 30 (10) :1493-1494.

免疫阻断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随访的HBs Ag阳性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150例, 孕妇血清HBs Ag和HBe Ag均阳性, 并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B超排除胎儿畸形, 均选择母乳喂养。将母妊娠7、8、9个月时分别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者共76例作为观察组, 孕妇未行乙肝免疫球蛋白干预者7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 (26.5±7.6) 岁, 分娩时平均孕周 (38.7±1.4) 周, 平均孕次 (2.3±0.8) 次;剖宫产37例, 经阴分娩38例;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er评分 (8.2±1.6) 分。对照组平均年龄 (27.1±7.5) 岁, 分娩时平均孕周 (38.8±1.5) 周, 平均孕次 (2.2±0.9) 次;剖宫产38例, 经阴分娩37例;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er评分 (8.1±1.7) 分。两组孕龄、孕周、孕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er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观察组于孕母妊娠7、8、9个月时分别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 对照组孕母未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半小时内进行乙型肝炎疫苗10μg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肌内注射实施主动和被动联合免疫治疗, 于生后1个月、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出生6个月、12个月对婴儿采集静脉检测乙肝两对半, 并做好记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婴儿6、12个月龄时乙肝标记物比较:出生6个月时, 观察组HBs Ag阳性2例 (2.6%) , HBs Ab阳性34例 (44.7%) , 对照组HBs Ag阳性17例 (23.0%) , HBs Ab阳性25例 (33.8%) ;观察组HBs 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HBs 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生12个月时, 观察组HBs Ag阳性2例 (2.6%) , HBs Ab阳性42例 (55.3%) , 对照组HBs Ag阳性15例 (20.3%) , HBs Ab阳性29例 (39.2%) ;观察组HBs 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HBs 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已经成为新生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发生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多认为宫内感染是母体、病毒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5], 主要有胎盘感染、胎盘渗漏、外周血单核细胞感染、父系传播等学说, 其中胎盘感染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可能通过细胞与细胞间传递方式来实现, 即母血乙型肝炎病毒经蜕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蜕膜细胞和 (或) 绒毛间隙直接感染绒毛滋养层细胞, 然后进一步波及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最终造成胎儿宫内感染[6]。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是由健康人中提取的高效价HBs Ab血浆, 经过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分离纯化, 并经去除病毒和灭活处理制成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制剂, 与相应HBs Ag特异性结合起到被动免疫作用, 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 适用于HBs 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 能够快速中和进入体内的游离病毒颗粒, 在主动免疫产生之前起到保护作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 其中的HBs Ab可与HBs Ag特异性结合清除体液 (血液) 中的抗-HBV;同时可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免疫调节功能;另外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可以起到聚合HBs Ag的作用, 并不会抑制自身产生抗体水平, 反而激发更强的免疫应答, 更早地产生抗体, 且滴度更高。故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效果肯定[7],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不会影响主动免疫的建立。胎儿在母体内发生宫内感染, 主要是在孕中后期, 这一时期胎儿的主要脏器已经基本完成, 同时胎儿在此期能主动获取母体内的免疫球蛋白, 使得胎儿在母体内就得到部分免疫力, 从而达到了很好的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8]。

本研究对HBs Ag、HBe Ag均阳性的孕妇, 于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比较, 婴儿于6个月、12个月龄时HBs Ag阳性率检出率降低, HBs Ab阳性检出率升高, 说明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9]。当然, 接种乙肝疫苗仍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好的方法, 故对育龄前女性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可能是一个有效措施。孕妇常规要及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 阻止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是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收治孕妇150例, 孕妇血清HBs Ag和HBe Ag均阳性, 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4例, 观察组孕妇妊娠期间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对照组孕妇未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干预, 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出生6个月时, 观察组HBs Ag阳性率2.6%, 低于对照组的23.0%;观察组HBs Ab阳性率44.7%, 高于对照组的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生12个月时, 观察组HBs Ag阳性率2.6%, 低于对照组的20.3%;观察组HBs Ab阳性率55.3%, 高于对照组的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宫内感染。对育龄前女性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可能是一个有效措施。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小丽.670例HBs Ag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特点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18 (9) :57-58.

[2]韩意, 韩朝, 韩夏, 等.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学, 2012, 7 (18) :976-978.

[3]王玉惠, 江叙, 孙志克, 等.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及其出生婴儿的防治[J].吉林医学2006, 27 (5) :555-556.

[4]Michielsen PP, Van Damme P.Viral hepatitis and pregnancy[J].Acta Gastroenterol Belg, 1999, 62 (1) :21-29.

[5]Komatou H, Inui A, Sogo T, et al.Collular immunity in children With Successful immunoprophy lactic treatment for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b[J].BMC Infect Dis, 2010, 10:103.

[6]周影, 赵勇, 包淑平, 等.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高乙肝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4 (3) :19-21.

[7]张爱玉, 詹宝游, 陈伟红, 等.181例全程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4, 34 (2) :195-196.

[8]王小亚, 靳爱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J].当代医学, 2013, 19 (18) :111-112.

免疫阻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10月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中对于乙肝的诊断标准, 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清甲、丙、丁、戊、庚等系列肝炎检测中有一项为阳性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产科并发症;B超检查二胎及以上或胎儿畸形者;孕期合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 (80例) 和对照组 (80例) 。实验组年龄23~41岁, 平均年龄 (28.49±2.06) 岁;分娩时平均孕周 (38.72±1.08) 周;孕次1~4次, 平均孕次 (2.03±1.51) 次;产次1~3次, 平均 (1.03±0.57) 次。对照组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29.21±3.11) 岁;分娩时平均孕周为 (39.16±0.77) 周;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16±1.06) 次;产次1~3次, 平均 (1.16±0.43) 次。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时平均孕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参与比较。

1.2 研究方法

160例入选产妇均在妊娠28周抽取肘静脉血5ml, 静置1h后, 离心 (2000r/min) 15min, 取上层血清, 冷藏 (-20℃) 保存待测。并应用荧光定量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 法检测HBV-DNA的含量, 所有诊断试剂均购自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注册号为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09第3400457号;产品标准:YZB/国0287-2009]。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 (规格:每瓶含抗-HBs100IU, 抗-HBs效价不低于110IU/ml;国药准字S20073005;湖南紫光古汉南岳制药有限公司) , 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抽取股静脉血2ml, 检测HBsA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根据HBV-DNA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载量, 分为极低风险组 (HBV-DNA<1×103copies/ml) 、低风险组 (1×103copies/ml≤HBV-DNA<1×106copies/ml) [2]、高风险组 (HBV-DNA≥1×106copies/ml) 。宫内感染HBV诊断标准[3]: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及HBV-DNA阳性;出生后1~3个月龄复查HBsAg持续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6.0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感染情况

实验组HBsAg与HBeAb均阴性69例, 占86.25%, 对照组为57例, 占71.25%;仅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 占12.50%, 对照组18例, 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 占1.25%, 对照组5例, 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10例, 占12.50%, 对照组22例, 占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感染风险比较

实验组新生儿极低风险组22例, 感染率为9.09%, 对照组极低风险组23例, 感染率13.04%,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低风险组26例, 感染率15.38%, 对照组低风险组23例, 感染率为21.74%,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高风险组32例, 感染率为15.63%, 对照组高风险组34例, 感染率为44.12%,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妊娠早中期HBV感染率为6.2%, 并且HBV可清除, 即较少发生宫内感染, 而妊娠晚期感染率为70%, HBsAg与HBeAb及HBV-DNA均阳性的产妇感染率则高达85%, 此类新生儿约有90%成为HBsAg携带者[4], 据此可见发生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妊娠晚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血管膜, HBV更易突破胎盘屏障, 病毒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5]。宫内感染的原因较为复杂, 现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生机制。研究认为小剂量HBIG可使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暂时下降, 但不能长时间维持低水平[6], 故降低母体乙肝病毒载量并非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的主要机制。

HBIG是一种浓缩的预防乙肝的被动免疫制剂, 是用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人血浆制备的含抗HBV的免疫球蛋白[7]。妊娠晚期HBsAg与HBeAb均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后, 抗原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从而刺激机体迅速获得被动免疫, 短期内发挥作用。但也有研究认为, 孕期注射HBIG对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不大[8], 因HBIG作为抗体注射给感染的妊娠母亲, 可与母体内的HBV或病毒抗原作用;胎盘可保护胎儿免受HBV宫内感染;另外, 真正的母婴传播发生在出生过程中与出生后的一段时间[9]。为防止上述情况, 故本研究中实验组孕妇妊娠晚期的28、32、36周各肌注1次HBIG。实验组新生儿HBsAg与HBeAb均阴性69例, 占86.25%, 对照组为57例, 占71.25%;仅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 占12.50%, 对照组18例, 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 占1.25%, 对照组5例, 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 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 。提示妊娠晚期对于防控HBV宫内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HBV-DNA水平是评价乙肝病毒活跃性的金指标, 主要反映HBV病毒在体内复制和宿主传染的直接指标[10]。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9.09%, 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 新生儿感染率13.04%,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 新生儿感染率15.38%, 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 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提示对于妊娠晚期HBV-DNA高风险的孕妇应用HBIG阻断母婴传播, 效果优良;而对于极低风险及低风险的孕妇则效果一般。

摘要: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 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 (80例) 和对照组 (80例) 。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 (200IU) ,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 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 实验组HBsAg与HBeAb均阴性69例, 占86.25%, 对照组为57例, 占71.25%;仅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 占12.50%, 对照组18例, 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 占1.25%, 对照组5例, 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 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 。感染风险比较中, 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9.09%, 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 新生儿感染率13.04%,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 新生儿感染率15.38%, 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 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 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结论:妊娠晚期肌注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 妊娠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HBsAg阳性率。

关键词:妊娠晚期,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颖芳, 杜巧红.妊娠晚期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7) :106.

[2]庞丽红, 黄海霞, 黄星, 等.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 (2) :199-201.

[3]田瑞毕, 庞秋梅, 柳鑫, 等.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8) :28-29, 55.

[4]张彦芳, 胡玉红.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 (3) :157-159.

[5]戴鑫伟, 周乙华, 胡娅莉, 等.妇产科医务人员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3, 16 (7) :429-436.

[6]陈益宏, 林少锐, 黄诺洁, 等.妊娠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感染者母婴垂直传播研究[J].中外医疗, 2010, 29 (26) :4-5.

[7]刘雪燕, 李霞, 董巧丽, 等.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z2) :426.

[8]尹玉竹, 周瑾, 张培珍, 等.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无助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 (8) :479-480.

[9]靳桂香, 刘治泉.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380例随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25) :61.

免疫阻断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住院分娩的200例HBs Ag阳性的孕妇及脐血为研究对象, 所有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厌油、头晕、乏力、面色发黄、肝区不适等临床表现和体征, 联合辅助检查所有孕妇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符合修订版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6], (1) 适龄期孕妇; (2) 合并乙肝三系统阳性, 包括HBe Ag阳性及阴性; (3) 肝功能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 (4) 均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重要脏器心、肾等的器质性病变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按照平均随机抽样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为100例孕妇。其中干预组的孕妇年龄为21~41岁, 平均为 (28.2±1.8) 岁;初产妇有32例, 经产妇有28例;对照组的孕妇年龄为23~43岁, 平均为 (28.7±2.2) 岁;初产妇有31例, 经产妇有2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临床表现以及生产次数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新生儿按照常规在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100IU各1次;干预组的孕妇在分娩前孕周分别为28、32和36周时, 分别肌内注射200IU的免疫球蛋白各1次, 其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处理与对照组相同。所有病例均完成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 门诊电话随诊, 通知家长带孩子带医院采血, 观察接种后12个月三组婴幼儿的乙肝五项情况。检测方法: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研究所用试剂来自上海科华有限公司;所用仪器为雷杜酶标仪。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随访12个月的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个月新生儿HBs Ag和HBs Ab阳性率分别为1%、94%和6%、75%, 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的年龄是最后转变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 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 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说明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最好是在出生后24 h内进行免疫注射[7,8]。研究发现婴幼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很容易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同时其自然史一般可以分为4个时期[9]: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以及再活动期。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研究报道[10], 全世界大约有20亿人口曾感染过HBV, 大约100万人死于由HBV感染引起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等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其中有症状, 需要进行系统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大约是2000多万人。

乙型肝炎是一种血液传染性疾病, 但对于血液制品现在已经严禁非法买卖, 医疗器械尤其是注射用的器械已经换成严格消毒杀菌的一次性物品了, 经血传播的途径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社会文明的发展也阻断了性传播途径, 因此, 现代社会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对于母婴的阻断途径一般有妊娠前阻断和妊娠期阻断和出生后阻断。妊娠前阻断一般采用免疫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 急性肝炎患者至少应在肝炎痊愈后半年, 最好2年后怀孕;人生气的阻断又分为妊娠早期阻断, 拉米夫定可通过胎盘不主张在此时应用;妊娠中期阻断, 可用拉米夫定;妊娠晚期阻断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出生后阻断是今早对新生儿肌内注射HBIG, 或者应用乙肝疫苗接种, 最好是在12 h内进行接种,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故本研究应用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 结果表明联合接种对乙肝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 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的概率, 尤其对母亲为小三阳的新生儿阻断效果更加显著,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在乙肝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住院分娩的200例HBsAg阳性孕妇及脐血为研究对象, 所有孕妇的肝功能均正常。按照平均随机抽样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为100例孕妇。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100IU;干预组的孕妇在孕周为28、32和36周时, 分别注射200IU的免疫球蛋白各1次, 其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处理与对照组相同。所有病例均进行成功随访, 观察接种后12个月两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检查情况。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个月新生儿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1%、94%和6%、75%, 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新生儿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对乙肝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显著, 尤其是在分娩前进行免疫球蛋白产前干预具有良好的免疫阻断作用, 降低了新生儿感染乙肝的概率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阻断,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建设, 朱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单独及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 2001, 7 (2) :96-99.

[2]崔化彦, 赵春梅, 沈祥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6) :545-548.

[3]王清图, 马振芝, 修霞, 郭永, 等.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3) :127-128..

[4]任晓玲, 樊小春.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分娩前后免疫预防对新生儿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12) :1299-1300.

[5]李云华, 高福泉, 杨鲁华, 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接种方法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 2002, 18 (1) :59-60.

[6]何海英, 刘利军, 崔丽娥, 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4) :42-43.

[7]王亦露.165例母乳喂养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29 (5) :415-416.

[8]陈建琳, 张秋明, 刘耀珍, 等.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22 (11) :2651-2653.

[9]李正聪.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35) :123-124.

上一篇:家庭输液下一篇:培养急诊新护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