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培养四法

2024-10-08

小学生语感培养四法(共10篇)

小学生语感培养四法 篇1

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一直以来, 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 几乎是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深刻感受到改革传统作文教学的必要性。自从进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语文作文教学课程研究以来, 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大纲, 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制定了子课题《创设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其核心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作文实践活动中, 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拓宽作文空间, 开发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创设各种实践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阅读氛围, 养成表达习惯

从教以来, 笔者一直要求学生要好好利用学校的图书阅览室, 每人带一本好书在班级成立图书角, 且每天读一个好故事。同时, 还倡导学生上网查资料、阅读信息, 并利用家长会, 倡导家长为子女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在教学中, 笔者不时向学生推荐好书, 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发现阅读的好处, 体会文章的意境。在课堂上, 笔者还抓住每一次机会让学生练笔, 可以是有所感的片段, 可以是短小精练的诗歌, 可以是抒情写景的散文, 可以是铿锵有力的议论, 也可以是洋洋洒洒的叙述等。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使学生养成了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走向大千世界, 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天地, 冒着风雪站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警察, 公交车上让座的青年, 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小女孩等, 都可以是学生写作的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当然, 作文不仅仅是“发现美”, 还可以鞭挞“假丑恶”。但无论“美”还是“丑”, 都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寻找。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只要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体会, 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素材。素材就在学生身边,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三、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实践活动

一年多来, 随着实践活动研究的开展, 学生的目光不再只盯着书本上的课文, 取而代之的是大千世界的万千事物, 学生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平台上尽情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

1. 竞赛活动类。 学生有进取心, 喜欢斗智斗勇, 在竞赛活动中, 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 还有学生的独立竞争。学生在竞赛后能够感受到胜利的兴奋, 失败的沮丧, 体验是丰富的, 情感是真切的。

2. 趣味游戏类。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生动有趣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 体验是真切的, 语言是流畅的。

3. 动手动脑类。 语文的教学观倡导学科间的融合, 习作也不例外。劳动技能既融制作和玩耍于一体, 又集智慧和创新于一身, 正是构成习作素材的好途径。如, 瓜子粘贴画、布艺粘贴画等, 都是很好的动手类活动。

四、创设习作机会, 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应创设各种习作机会, 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提升写作能力。如, 笔者充分利用每学期举办的军训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创造习作机会;利用诗歌学习专题, 促使学生写出一首首声情并茂的诗。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有关知识, 还能将情感融入其中, 有思想、有主见、有水平。如, 七言律诗, 《冀城飞雪》;现代诗《四季喜雨》;自由诗《望天下无赋》等。部分学生的作品还获得了甘谷县举办的“一起成长,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大赛一等奖。

体验是鲜活的、独具个性的、极富变化的, 写作是倾注真情的, 写作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还应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 带动教学的全面改观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变作文教学日趋僵化的局面, 使作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

小学生语感培养 篇2

关键词:语感;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品赏词句;读写结合

語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基础上,能直接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语感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应该如何培养语感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创设文本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如:在《荷花》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欣赏荷花图,使学生不知不觉被漂亮的荷花所吸引,身不由己地成了荷花仙子,从而喜欢上荷花。“言为心声”,孩子对描写荷花的语句也产生了兴趣,朗读就会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二、引导想象,丰富语感

想象好比是语感的催化剂,想象越丰富、语感越强。学生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可见,想象能开发智力,拓宽思维,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三、品赏词句,形成语感

小学课文中有不少美文佳句,这些词句往往结合多种表现手法,使描述更为生动传情。如果积极加强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揣摩、欣赏。采用增、缩减、换序等方法进行品析,长期熏陶,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如果将“17岁”和“才”换位,句义就变成了“童第周才17岁就进了中学”,句义由原来的进中学晚变成了进中学早。经过这种训练,学生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敏锐地感觉到语序的作用,并会慎重地选择安排语序。

四、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实践。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作者单位 义乌市开发区学校宏迪路65号)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四法” 篇3

1.引用生活事例,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它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 而构成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成分是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动脑筋, 从而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五年级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 为了不让学生在练习计算时感到枯燥乏味, 笔者设计了在商店买东西的小游戏。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文具用品, 分别标上价格, 由几个小组各选一名学生做营业员, 其他组员做顾客, 笔者提出购买要求。在活动中, 学生兴致高昂, 为了能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都争先恐后地根据要求向营业员购买, 而充当营业员的学生都仔仔细细地算清楚每一笔账, 偶尔有个别算错的, 马上会被“小顾客”发现并指出。在每一次的购买中不知不觉地巩固和练习了他们的四则混合运算, 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此类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穿插古今史料, 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古今数学家成就的史料, 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圆周率时, 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 比外国数学家的计算早1000多年。又如笔者, 在学习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时, 可以引进 《曹冲称象》 的例子, 笔者提问:“曹冲用船称象后再称石头, 为什么?在称象的过程中为什么在船边画一条线?”学生回答是使大象的重量与搬到船上石头的重量一样重。笔者追问:“一定得变为称石头吗?”学生讨论后, 笔者小结:“看来这个聪明的人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例子, 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聪明的曹冲已经能够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3.给予活动空间, 促进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空间, 在促进小组的合作交流中, 让学生在更多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 学得有益、有效、 有趣。

例如, 笔者在六年级复习几何图形的面积时设计了一个“招标”活动: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 招标的内容是给一个长20米、宽12米的空地设计花圃, 要求花圃的总面积是空地的四分之一。发给每个小组几张白纸, 可以根据学过的有关图形进行设计, 这不仅要求学生画的比例要正确, 而且要美观, 各小组经过共同设计后选出各自认为最满意的两三幅设计图进行招标竞赛。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合作交流的团体作用, 也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把有关的知识融入生活中, 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4.鼓励大胆创新, 帮助克服困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 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 给他们更多独立与自由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勇敢创新。即使学生的有些想法尚不成熟或者有误差, 但是他们愿意思考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如教师在教学“推导圆周长公式”时, 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用多种方法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想到了很多方法, 有的通过折纸的方法, 量出一段弧, 然后乘一下;还有的通过一根细线绕圆的周长一圈, 化曲为直, 直接量出拉直后的细线的长。学生从活动中享受到了探究的快乐, 体验到了创新的价值,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4

语感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听、说、读、写的灵魂。“听、读”教学在本质上是课文言语向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化;而“说、写”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外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在其语感外化和言语作品内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位的。

语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语感的“灵敏性”。是指不仅能在听读时迅速捕捉言语信息,感受到言语信息真切而具体的内蕴,而且在描写事物时能在丰富的语言中恰切地寻找到可以表述该事物的言语材料。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灵敏的“预期力”,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引导推理,启发预测。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灵敏的“直觉力”,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或听读一篇文章,以把握主要内容,回答主要问题;也可让学生欣赏一幅画或观看一段影视片,观后即说出重点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培养语感的“丰富性”。是指在解读言语作品时能对言语包含的具体形象、丰富情意等有尽可能多的领悟和把握。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再现”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言语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入文”“入境”去体验和感受,促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语感的“深刻性”。是指能透过言语的表层意思领悟蕴含其中的深层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去感受深邃的“语境”,领悟深刻的“语意”,感悟潜藏的“语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延展情节,拓展空间以深刻领悟语言内涵,感悟语言情感;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地感悟,深切地感受。

4.培养语感的“独特性”。是指对他人言语的独特性能够准确地领悟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自己在言语表达中从内容到形式也都有独特性。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语言中感悟其独特性,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使其富有个性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能充分表露以形成说话、作文的独特个性。

二、把握语感培养层次

1.表层,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这个层次上的语感有这样几个特点:

(1)语感的对象以字词句为基本单位,尤其是以词语为主。

(2)语感的结果是获得具体、鲜明以及丰富深刻的表象或形象。

(3)语感追求的品质是“灵敏性”,即对语言文字的反应既快又准。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力,可采用诸如“范读”“细读品味”“比较鉴别”“语感随笔(谈)”等方法。

2.中层,对言语生活的感受。这个层次上的语感,其特点表现为:

(1)整体感,即对文本整篇的感知,能够理解并使用文中的重点语句适切地表达文本的基本内容。

(2)具体感,即能够遵循文本的基本思路,了解具体的情节甚至细节,感受生动丰富的语言形式。

(3)情境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被作者所创设的言语情境和语言魅力所打动、感染和熏陶。怎样培养学生对言语生活的感受力呢?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联系经验”“联想想象”“熟读”“吟读”“美读”等方法。

3.深层,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对语文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感悟有哪些呢?第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提供的社会生活,扩展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人生百味,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觉悟人生的责任和使命;第二,要引导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感悟言语传情达意的妙处和规律,练就驾驭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教学中可采用“领悟”“体陪”“顿悟”“渐悟”等方法。

三、优化语感培养方法

1.在“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可采用的常用方法有:

(1)范读法。夏丐尊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与学生。”好的范读可以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2)细读品味法。精妙细腻的语感要靠对那些已初步(或轮廓式)筛选出的新鲜独特的文本言语进行细细品尝,才能获得有滋有味的言语感觉:字音的正误,语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

(3)比较鉴剐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欣赏。写作时,作者竭力追求那“唯一的字眼”;阅读时,就要探究“何以用这一字眼而不用那一字眼”,揣摩其在文中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教学中常用“换词品评”“减还比较”“前后印证”“横纵穿引”等方式。如在教学《水》“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叉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时,教师即可抓住“滑”字设问:一瓢水冲凉时,水“滑”过身体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样的感觉?若把这个“滑”换成“冲”或“淋”在表达上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体会用词的形象准确:不仅写出了冲凉时“水量少”,在身体上经过的“速度慢”,还写出了连这样“一瓢水的冲凉”都“机会少”,从而突出了“水的珍贵”。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再如《三亚落日》中对海滩上沙子的描写:“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这句中的“玉屑银末”“金灿灿亮闪闪”“软软地暖暖地”都是修饰成分,表现海滩上沙子细、亮、软的特点。如果删去修饰成分就变成了“海滩上的细沙搔着人们的脚板”,与原文进行品评比较,学生就能鉴别出删减后的句子缺乏表现力,读起来味同嚼蜡,失去了海滩的热带风情。

“前后印证”的方式是指对课文中某一关键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加大训练跨度,加深对词语的分析、鉴别,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如教学《天鹅的故事》,要深刻理解“破冰勇士”,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就必须联系上下文:上文写这只老天鹅面对冰封湖面无食可觅的现状,勇敢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撞击湖面,一击之下冰面只是震颤,但老天鹅看到了希望,不顾身体的疼痛接着撞击,“第二次,第三次……”,省略号表明了老天鹅的坚毅;下文写冰面终于塌陷,出现了一个小窟窿,但“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仍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慢慢扩大”,这里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震撼心灵”的画面,上下文中对老天鹅动作的描写都印证了“破冰勇士”,用它来赞颂老天鹅是十分准确的。

“横纵穿引”的方式是指在进行词语释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横向对比”和“纵向穿插”的方法,对多义词进行剖析品评以求得正确的释义。“横向对比”,即与同册(篇)课文中的同一个词语对比。“纵向比较”,即与其他1年级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的同一个词语对比。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四法” 篇5

一、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自然接收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跟着爸爸妈妈去逛超市,并且记住所交易物品的价格。上课的时候,模拟购物实况,再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人民币的换算,还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教学“均值不等式”时,笔者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打算开展两次降价活动。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销售,第二次打b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b折销售,第二次打a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a+b/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三、 巧用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教具、学具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巧用学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利用学具,帮助学生架起感性认识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42-8”时,笔者让学生拿出42根小棒,观察一捆有几个,减去8根,从哪儿去掉,够吗?不够怎么办?把问题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探索,进而解决问题。笔者看到有的学生将其中一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再拿走8根,有的学生直接从拆开的10根中拿走8根,也有的学生将4捆全部拆开,从42根里去掉8根。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这三种方法是否都正确,哪种最简单。实践证明,通过摆小棒,学生能准确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较为透彻,不仅知道了怎样算,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么算。

四、 重视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演示,学生没有亲自操作,他们获得的知识必是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并将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动起手来,他们有的按垂直桌面的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教学,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语感培养四法 篇6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需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涵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地等待,热情地唤醒,巧妙地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而久之,诗歌中所蕴涵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习得方式。学生在语言习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四、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小学生语感培养初探 篇7

一、读中培养

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那么, 如何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 模仿范读, 激发兴趣

范读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一边听老师的感情朗读, 一边闭上眼睛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镜头, 使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然后, 让学生通过轮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进行感情朗读。在模仿范读中, 唤起了学生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感。

2. 情境朗读, 充分理解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 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 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所体验。如特级教师蕲家彦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 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投影的背景是一片冰天雪地之中, 一位老红军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 风吹雪舞, 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 红军队伍在艰难地挺进。在狂风呼啸声中, 老师的朗读适时而起:“风更狂了, 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朗读引人入胜, 此时此境, 教室里非常的寂静, 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积极地创设情境, 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感悟体会

训练语感, 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 叶老说, 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1. 揣摩品味, 加深理解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 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时, 特别要注意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 以此为培养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揣摩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比如本校有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精妙语言, 首先问学生:“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抽出”是什么意思?待学生理解是“树木长出新枝”时, 他再让学生比一比“抽出”和“长出”放在文中有什么不同效果。他有意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们通过比较, 体会到“抽出”的效果好:比“长出”显得速度快, 好像一不留神新枝已经长成。这时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抽出”这个词放在这里将树木发芽的状态写活了。

2. 启发想象, 深化感悟

语感与想象密不可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 让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 在头脑中一幕一幕地闪过。学生在想象中深化了感情和感悟, 语感也一定能“水涨船高”。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柯里亚的木匣》的课堂教学实录,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 (板书“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那么我们教室里, 从开始到现在有了什么变化呢?

生:这一段时间我们快把这一课书学完了。

生:上课时太阳正好照准我, 现在不晒了, 晒他去了! (指另一学生, 笑声)

生:您现在比刚上课时老了!

师:你怎么看出我这么一会儿就老了?

生:我不是看出来的, 我想应该老了一点, 老了四十多分钟。 (笑声)

……

“周围的一切, 不是都在变化吗?”蕴涵了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在本教例中, 支玉恒老师联系现场实际, 让学生想象和发现教室里一堂课中发生的变化,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从而达到深化学生语感之目的。

三、实践引导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 就要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 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1. 指导阅读, 不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广泛的阅读环境中。如在看电视时, 有很多“成语故事”“佳文朗诵”“生活感悟”等栏目, 且许许多多的音乐节目字幕上都显示歌词, 教师可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这些节目, 让学生在“电视阅读”中欣赏、感悟语言。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感就会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2. 尊重个性, 珍视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利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注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对读法不作统一的要求。如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教学《可爱的草塘》时,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来训练学生的语感:

师:无论谁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都要发自内心地去赞美, 谁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

师:你是这样赞美它。

(又有五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语气各不相同。)

师: (教师又示范了几种不同读法)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才叫真正的朗读。

小学生语感培养四法 篇8

一、认识语文, 体会汉语魅力

学习语文第一步就是要认识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也是最复杂的语言文化之一, 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精髓所在。认识学科意义、感受文字语言吸引力是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语感培养渠道。

1. 重视识字教学, 奠定语感基础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抓住汉字的象形性和丰富的生活信息特点, 为学生独立揣摩文字、培养学习情感建立引导。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教学中, 笔者围绕“风、沙、贝、浪”等生字教学内容, 采用了形音展示法, 目的是让学生记忆更深、感受力更充足。比如“风”字, 我这样形容:“这像不像飘动的窗帘, 还在中间划出了交叉的折痕呀?风来的时候窗帘就飘起来了。”符合心理认知的描述让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字形, 我还让学生们模仿风声加深记忆。形象地认识文字让学生们有了更敏锐的语感动力, 很容易举一反三, 练习组词时, 学生们给出了:“起风了、风景画、风声”等情感丰富、生动的答案。

2. 加强朗读训练, 巩固语感认知

朗读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司马光》时, 笔者便充分利用了朗读的优势。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抓“光、缸、慌”等相似音的区分, 还引导学生带着故事探究的心情去朗读, 对此我设置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最后做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学生们在大声朗读中都调动了脑筋找答案, 在回答中也很自然地引用了课文中“有的……有的……”句式。朗读不但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节奏、情感熟悉句式、提升语感。

二、培养想象, 锻炼语境思维

培养语感不仅需要形象化的引导, 更需要想象力的牵引。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是情境联想, 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比如学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云房子》时, 完成课文讲解后, 我引导学生们开启想象:“大家觉得白云像什么呀?”有人说像棉花糖, 有人说像大蘑菇, “如果你们是课文里的小鸟, 会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语言情境中, 有的说要造比小鸟的冬瓜房子还要大的南瓜房, 有的说要造有很多层的蛋糕房子, 也有学生说要造一个云朵学校。想象力的延伸让学生们对语感的体会尤其通透, 读到“太阳公公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时, 有学生还说出了“太阳公公一定有两个大袋子, 心情好的时候就让白云出来, 不高兴了就放出乌云”的妙语, 想象力为学生们插上了感悟的翅膀, 施展开语文的魔法。

三、实践应用, 培养语言领悟

语感的锤炼是从感受到实践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应用, 学生才能够将语感由散碎的概念组合为形神兼备的语文学习技能。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写话、表达的基本训练做起。

1. 开启写话兴趣, 提炼语感意识

写话是写作的前奏, 不拘于正规的日记或作文格式, 可以是灵感的片段, 也可以是情感抒发, 写话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写话环节。对于这样一篇充满诗意、人物刻画细致的课文来说, 仅仅阅读是不够的, 我让学生们以课文内容为启发, 以雨后情景为中心, 进行课堂写话, 并且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我“大胆联想、学习用词”的引导下, 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少惊喜:“雨后的清晨, 花瓣上挂着水珠, 闪亮闪亮的。”、“雨后的公园里, 两个小伙伴开心地打闹着, 他们甩着雨伞上的水珠, 衣服湿了, 还是露出圆圆的笑脸。”这些生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语感的吸收和掌握。

2. 强化口语表达, 融汇语感应用

语言和写作向来是相互影响的, 语言表达是语感应用的有效方向, 语文课堂不能只有单调的听与记, 多说才能让语感意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2春天来了》的教学中, 笔者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在图文引导下, 我让学生们用“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口语与写话不同的是即兴性更强, 学生们需要凭第一反应和语感积累快速地表达。我听到了不少好句子, 如“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镇上, 小朋友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在学生有感情的表达中, 他们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提升。

低年级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令学生们容易错失语感培养的起步时期。如今素质教改的提倡让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细化内容, 利用低龄学生的较强可塑造性和惊人的想象力, 将语感糅合成一种意识、一种学习技巧, 一种具体的目标。在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 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 感染力十足, 才能收获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时辉.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J].云南教育2000年19期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能力;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的理解,也包含对语言文字表现力的感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语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语言所阐明的道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体会。

一、积累语文知识,重视语感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的认读、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运用,它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除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懂得阅读的技巧,比如文章的层次、描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等。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向学生适时介绍,如比喻、拟人、夸张,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重要作用。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教师有计划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口语练习题,以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等,进而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语感最直接的训练是口语交际,教师应该多进行口语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进行语感训练。比如,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述,然后让学生复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一些耳熟能详的素材或设置一些引起学生争论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培养口语能力。现在学生大多喜欢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它所构成的画面,能够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上《爱吃的水果》一课,我带学生“走进”了“水果王国”,屏幕画面上显示着红彤彤的苹果,水晶般的葡萄,圆圆的大西瓜。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叙述熟知的水果形状、口味或用描写性的文字描绘,兴趣很高。

三、朗读指导,增强感悟能力

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与课文反复接触,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写得生动优美,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讲为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去品读。小学生记忆力好,善于背诵,对于那些优美的句子一定要让他们熟读成诵。

朗读的过程也就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优美的文章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可以徜徉在优美文字的花海中,尽情饱尝花的甜蜜,享受美的陶冶。对于文字优美的课文,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复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配乐朗读等。在读中,学生可以充分体悟到词语中蕴含的感情,心灵自然会受到陶冶。

四、揣摩体味,充分感受词语的魅力

对语言进行揣摩体味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一篇记叙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一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一段形象的景物描写,都与文章形象生动有关。而形象、生动主要体现在词语上。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哪怕一个词,只要是关键性的,就要细心体会。对于典型的修辞方法,教师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体会其妙处。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冒字写荷花的生长,为表达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用‘长字呢?”同学们马上动开了脑筋。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联系前后文字,展开讨论,找出了答案: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生长的情态,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细心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妙处;认真品味,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阅读积累,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巴金先生在谈到积累时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之所以有着浓厚的文学积淀,关键在于他平时形成的积累的习惯。对于学生尤其应该学习前辈的精神,多读多积累,熟读成诵,发展语言能力。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朗读,品读其中的语言,读出其中的韵味,直至朗朗上口。背诵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阅读重在广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补充课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摘录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对此进行反复阅读体会。也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铺开知识面,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语感。

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10

在丰富的情景中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生动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运用画面再现情景,而且应注重为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以理解。我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学生在感悟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被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诵读,让学生体悟语言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在反复背诵中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感

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趁此时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多一些顿悟,多一份神采。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著佳句,让语言材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丁丁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他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宇宙飞船”、“外星人”、“人造卫星”等,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读写结合,升华语感

多读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发生与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读写结合。写是对读、听、说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练习方式所代替不了的。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克隆选择算法下一篇:综合管沟的防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