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运用(共12篇)
组织运用 篇1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体质, 促进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组织地进行教学,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彼德鲁舍夫斯基说过:“注意是教学的第一杆或者是第一舵。”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体育课的必备条件。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注意力集中, 才能全神贯注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迅速领悟, 印象深刻, 教学效果才有所保证。教师要善于掌握注意规律, 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中保持注意集中, 这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一、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它总是伴随、调节和监督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是组织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
1.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这种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和准备,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常常由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变化运动及新颖性等引起;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 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 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凡是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事物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再者, 人本身的主观状态也与无意注意有关, 例如, 当一个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时, 平时不太注意的事物也常会引起注意。
2.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其基本规律特点是:注意过程完全是在高度的自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在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体活动任务和效果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活动产生一定间接的肯定性的情绪状态;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 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也有人称之为继发性的随意注意。它是指由自觉目的引起的, 只需要极少或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 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无意注意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有意注意对活动结果感兴趣, 而有意后注意对活动结果的兴趣转变为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教学为主, 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运用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1.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的注意, 其特点是有直接兴趣或间接兴趣的支持。在组织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1) 在教学中应尽量防止外界刺激物的干扰
由于刺激物的强度、变化和新异性, 以及背景的差异性等都能引起无意注意, 所以在教学环境方面应尽量避免各种与教学无关的刺激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教学艺术。譬如, 体育教师应该精心布置场地与器材, 画线要清晰别致;学生应与其他班级背靠背, 且背阳、背风, 尽量避免外界干扰等。
(2) 在体育教学中刺激强度要适当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的讲解, 语言要清晰宏亮, 声调要抑扬顿挫、简洁、明了, 在速度上有快有慢, 富于节奏感;教师的示范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目光、动作、表情、手势发出暗示等。
(3) 选择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事物都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力求新颖、丰富并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娱乐性, 使学生产生兴趣, 引起注意;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譬如, 带有情绪色彩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现今的体育教学中, 可以借助录像、电影、电视等进行教学。
(4)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要适当, 防止过度疲劳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刺激或压力的总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按照课的进程安排适当的运动负荷, 防止过度疲劳, 否则, 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 使注意力分散,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的准备阶段, 应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机能, 如:进行反口令练习, 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的基本部分, 学习内容应逐渐增加难度;课的结束部分, 应安排体力负荷小、情绪活跃的练习。
2.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控制的注意, 它服从于目的和任务, 如果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越自觉, 有意注意的能力也就越强。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教学活动。由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此课程不感兴趣, 所以教师在开始讲授这门课时, 首先应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向学生讲明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 提高其学习兴趣。
(2) 加强组织纪律和课堂常规教育
学生自觉遵守组织纪律是集中注意的重要条件, 学生纪律性强,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就长, 学生学习效果就好。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严明纪律, 也就无法集中学生上课时的有意注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队列队形训练、集体游戏、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师还要建立并坚持执行课堂常规,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 以利于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3) 依靠间接兴趣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和意义的兴趣, 它可以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有了比较稳定的间接兴趣基础, 学生的有意注意方能达到较高水平, 在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支配下, 学生就会在艰苦、困难的体育运动中进行不懈的努力, 始终保持着有意注意的较高水平, 学习行动上就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要针对那些对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教学内容, 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良好结果和意义的教导, 以便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4) 教学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教学大都在室外运动场进行,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在教学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上课开始时给学生进行听信号练习、单双数练习等;上课过程中采用眼色、示意等信号暗示;采用击掌、鸣哨等信号刺激;提出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的问题;对一些上课不认真者进行批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变换练习条件等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保持有意注意
在体育教学中, 有意注意常常受到干扰。比如操场上或体育馆内, 几个班同时上课, 外界的干扰很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运动量过大, 练习方法单一, 学生的情绪不佳也会造成分心。因此,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加强意志锻炼, 同时改变练习方法, 并使其养成在各种活动练习中都能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3.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体育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无意注意。教学中如果过多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 容易引起疲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 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那么学习任务就很难完成。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时候是由教师所激发的,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将教学组织得生动, 从教学内容本身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之有意注意。如在宣布课的任务时, 要声音宏亮, 语言简洁, 让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发生兴趣, 产生无意注意。随后再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小游戏或者通过提问题等方式, 把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到有意注意。在紧张的有意注意之后, 再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再转入无意注意, 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进行轮换, 使课堂有张有弛, 始终保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持久、稳定, 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规律、无意注意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这不仅对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薇, 李进.体育心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赵建新.关于注意规律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4]王国玲.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与体育教学的互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丁汉辉, 张弛.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3 (8) .
[6]杨文轩, 陈琦.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组织运用 篇2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管理科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精神需求增强,组织应当提高对人的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在延续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扩展和完善对员工的心理干预机制。本文在分析管理心理学应用背景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沟通体系建设、激励机制建设、冲突管理、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倦怠、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等十方面探讨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组织管理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应用
目前,管理心理学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真正能够成体系地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组织管理实践中的还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成为社会、组织及个人今后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各类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级重要的社会组织,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基础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因此,在组织管理中有效运用管理心理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管理学如MBA、EMBA等,将管理心理学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人本管理。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背景
1.个体精神需求提升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将转向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追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已经实现了对人基本需求的保障,正处于追求更高精神满足的阶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和选择的增多,使得人们的生活事务越来越繁杂,沟通协调挤占时间越来越多,个人时间愈发碎片化。这些现实情况与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极大矛盾,给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的压力远超以往的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的需求。
2.组织面临管理心理和情绪的新课题
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在工作中有所反映。在信息时代,由于沟通效率的提高,一些个体的情绪波动,会迅速扩大到群体,影响到整个组织。传统的管理方法大多是着眼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较少涉及精神和心理层面,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当前组织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管理员工的心理和情绪,就成为了当前组织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3.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管理科学,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组织管理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如激励问题、思维与决策、情绪管理、领导策略与方法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因此,管理心理学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不仅为解决上述组织管理中的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更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工具。
三、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1.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组织在上升发展阶段,管理方式大多较为粗放,当完成原始积累,进入规范管理和文化提升阶段后,常面临着人员整体素质不足,组织文化被稀释等不利情况,此时,需要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才能实现管理上的突围,获得长期发展。此阶段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不仅要满足组织发展需求,更要符合组织所倡导的精神和风格。在进行岗位设计、职责描述时,除了对技能和能力的做出要求外,应加入对岗位所需的心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描述,作为考察员工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参考。
2.员工招聘方面
在招聘工作中,可以从应聘者和面试官两方面加以运用。对于应聘者,可增加对心理、性格、情感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权重,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专业的如九型人格测试等。对于面试官,应减少知觉因素的影响,注意控制如经验、印象以及晕轮效应等知觉偏差的干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的招聘需求,面试官应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尽量做到相对公平,以便形成对应聘者更为准确的印象。
3.员工培训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提升培训对个体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协调促进作用。传统的培训工作,更多的是围绕岗位技能、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展开,出发点是组织需求,目标是调整个体以适应组织,较少考虑个体自身需求。如果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出发,应强化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度。例如,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知识管理、情绪管理、应激与挫折应对等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能够突出个体参与体验的培训方式。通过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让员工在获得个人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为组织节约管理成本,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员工绩效是与其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等相关的。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员工进行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状态,判断其工作行为的动机,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对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找到组织管理的改进方向,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5.沟通体系建设方面
沟通是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认知、理解、信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管理心理学作用、实现有效管理的根本前提。组织的沟通体系应保持多渠道通畅。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沟通途径,全面了解员工成长情况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倾听来自基层员工的声音,以获得真实信息。同时,管理层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需要必要的横向沟通,以便增进信任,减少冲突。除了建立并完善适当的沟通体制外,还可以利用例会、培训、组织员工竞赛、举办联谊会等机会,加强组织内的沟通交流,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进而构建完整的沟通管理体系,从而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6.激励机制建设方面
激励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是组织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激励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除了薪酬激励外,还包括岗位轮换、扩展丰富工作内容、弹性工作制、职位晋升等。由于当前组织内的需求层次较以往要丰富得多,因此组织管理者在选择激励方法时,应首先做好需求分析,再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例如,对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组织激励可采取提高薪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对于社交、尊重需求层次,组织可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聚会等活动,或公开奖励等方式,积极肯定和鼓励员工。对于处在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员工,一般情况下,这类员工多为中高层管理者或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能力强,自觉性高,善于独立处事的特点。对这类员工的激励,可以运用复杂适应型组织的管理策略,例如,委派特别任务,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预留足够的发挥余地,为其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7.冲突管理方面
冲突是员工之间、部门之间或员工与部门之间由于意见分歧或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对抗,它是影响组织氛围,降低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常见的冲突问题应当建立适当的预警处理流程,尽可能的将冲突化解于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冲突,也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的应对体系,针对矛盾焦点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策略。例如强调更高级目标、减少差异化、增进沟通和理解、降低任务依赖性、增加资源、明确规则与程序等。对于冲突,组织不应一味采取回避态度,而应尽快解决,减少不利影响。
8.组织文化建设方面
组织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对组织价值观的体现和强化。人有自尊感满足的需要,有成就的需要,有归属的需要等,而这些需要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及其变化性,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并统一组织价值观的.目标。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包括:领导者身体力行、建立推行与组织文化一致的奖赏体制、合理控制员工增长率以维持稳定的员工队伍,以及建立例会、内刊、站等有效的文化传播网络等。
9.应对工作倦怠方面
工作倦怠是个体精神、情绪资源枯竭的症状,常表现为个体对工作及他人消极、冷淡、抵触、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这种倦怠感的形成是一个多维度问题,是个体的人格、态度、性格1心理等内部因素,以及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期望值、经常体验到不公平感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长期看,工作倦怠不仅是个体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则会逐步蔓延,影响其他个体,甚至阻碍整个组织的发展。因此,组织应高度重视工作倦怠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工作倦怠的干预。例如,通过减少工作负荷、维护组织公平、改善办公环境、提供非物质奖励,以及提供与员工工作表现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等,改善工作倦怠形成的外部环境;通过提供员工帮助计划(EAP)、增加心理培训,提供休息室及运动娱乐设施,以及组织聚会、旅游等,帮助员工减少或消除工作倦怠形成的内部因素。
10.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EAP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即为帮助员工及其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服务项目,是心理卫生服务的一种。员工帮助计划的目的在于透过系统的需求发掘渠道,协助员工解决其生活及工作问题,包括工作适应、感情问题、法律诉讼,以及压力管理、裁员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管理等,帮助员工减少工作不安全感,减轻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和适应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组织应当向员工提供有关员工帮助计划方面的信息,并鼓励员工在需要的时候接受服务。
当前,虽然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还不是非常深入,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中,管理者应从组织管理者、组织服务者、员工利益的代言人和组织文化倡导者几个层面不断丰富自身角色,变管理为领导,从单纯的关注绩效,转向关注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和了解人的心理和状态,从整体的角度、正面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引导。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制度机制,使管理心理学的运用成果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形成关注人、关心人、发展人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长江,时勘。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11(6):680- 685.
[2]刘洪,姚立。管理复杂适应组织的策略[J].系统辩证学学报,,12(2):42- 47.
[3]刘帆。现代企业组织变革新视野[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员学报,,19(3):8- 12.
[4]孙德升,张光旭。员工帮助计划(EAP):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科技与管理,2005.(4):126- 128.
[5]龚季兴。论现代组织文化建设策略[J].商业时代,.(36):100- 102.
[6]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城市交通组织原则的实践运用探析 篇3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组织;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U4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52-01
交通组织是综合运用交通工程和行政管理措施,对交通流实施规整和调控,使路面交通运行平衡合理的总和。在当前城市机动车总量和交通出行量持续攀升,交通出行需求与道路通行资源矛盾愈加突出的情况下,建立科学精细的交通组织体系是城市治堵保畅的重要途径。现结合南京市六合区实际,对城市交通组织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作以分析。
一、实践运用
城市交通组织应坚持“疏导为主,限制为辅”指导思想,不仅要强调“管”的强制性,更要注重“理”的协调性。具体遵循五项原则:
(一)交通分离原则。
即通过法规分离和物理分离途径将不同流向、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在时间或空间上分离,避免交通冲突。2012年以来,根据交通流量、流向具体分析,六合雄州主城80%以上路口实行了路口“先直行后左转”,并在10个主要路口采取左转待转、梯形停车、右转前置和左转调头并道等措施,较好解决了交通流互扰问题。
(二)流量均衡原则。
即通过调配时、调车道、调流向、禁限车种等方式,对路网交通流科学调控,在通行空间上控密补疏,在通行时间上削峰填谷,达到各交通节点负荷均分。如针对城区商业街区主干道龙津路,采取在龙津路紫霞街、龙津路环城南路采取限时禁左措施,交通合理分离,管理效果明显。但整体上对分解流量的导控不够,对分流南北大道、长江路、泰山路高峰交通压力还有待系统研究,以避免流量集中造成的交通滞留问题。
(三)交通连续原则。
即保证交通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平顺衔接、不产生间断。实践中,我区在所有渠化路口出口对应施划了直行导向车道,避免了直行车流在路段上变道造成交通干扰,保证车流通过连续性。同时,青奥会期间,在金江公路试行绿波带控制试点,为打造城市快速通道、适应组团交通需要创造有利条件。
(四)总量削减原则。
即通过减少交通构成、缩短运行时间稀释交通密度,提高通行效率。目前,我区机场东路、宁连公路、绕月高速、雍六高速、东部干线、西部干线、杨滁公路的相继开通,分解了过境重中型货车,有效缓和了城区过境车辆交通压力。
(五)排障导流原则。
即排除道路通行障碍,使之畅通无堵,是组织交通的基础和难点。我区主要表现停车场少造成占道停车严重方面。对此,我们积极协调区城管部门,利用拆迁待开发地块建立9个临时停车场,提供车位1090个,大大缓解城区主干道停车压力。同时,住建部门陆续新建城市市政道路、打通断头路,形成完善的路网结构,极大改善了通行条件。
二、思想保障
坚持民意导向,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是交通组织原则成功运用的思想保障。
(一)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
单行、禁限行等交通组织措施调整前,应站位群众评估出行影响,充分考虑禁限对象交通需求,权衡整体利弊,不断完善方案。对路口、路段交通组织要防止单纯交通管理思维,应以方便大多数交通参与者为准则,对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规律特点综合分析,改进方案不便之处,做到精细、实用、群众支持,以掌握交通组织调整主动权。
(二)以依靠群众为切入点。
要依靠群众智慧。在交通组织调整前,要通过新闻媒体将初步方案公布于众,问计于民,根据群众意见优化方案,达到方案来自群众、群众理解支持的效果;要依靠群众宣传。对禁限左转、禁限车种、单向通行等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交通组织措施,要紧扣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主旨,会同新闻媒体进行广泛调查、采访、报道,通过“用百姓话说百姓事”,让群众感到禁限措施的必要性,以形成社会共识,消除交通组织实施阻力。
(三)以保障群众为落脚点。
交通组织应充分保障交通各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路权,并通过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交通语言清晰表达,让交通参与者对各自通行时间、路线一目了然,避免歧义。同时,在交通组织方式选择上,要坚持安全畅通、方便生活、有利生产“三利并重”,渐进式采取信号配时、渠化车道、禁限流向、禁限车种等措施,并根据群众出行时间、路线变化协调相关部门实行公交延伸、夜间货运、弹性工作制等相应措施,将交通组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
三、运用思路
交通组织原则的运用是综合性、持续性的交通工程,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公安、规划、建设、城管、宣传等部门共同发力,综合施策,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管理效应。结合我市实际,当前交通组织应着重解决五方面问题:
(一)解决交通组织前瞻化问题。
协调建立城建项目交通影响分析评价制度,使交警部门提前介入规划论证,对商住、道路建设交通影响严格审核把关,防止形成新隐患、新堵点;加快交通综合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积极推行公交优先、快速通道、慢行交通,使交通组织与我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组织保障制度化问题。
协调区政府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评审机制,成立由住建、公安、规划、财政、审计等部门和相关咨询机构专家组成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评审委员会,对交通设施建设前期评审论证、后期检查验收,确保道路建设与设施配套“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监控等设施日常维护经费及时到位。
(三)解决组织形式多样化问题。
引进“交通影响仿真系统”,对城区施工区段、易堵路口制作交通标志、标线仿真模型,选择最佳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支路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工程性“小手术”,打通城市血管,实现连街通巷;在延安广场、仁和广场、秀林万汇广场路口试行对角人行横道线,在狭窄路口实行左转与调头右置,最大限度利用道路资源。
(四)解决道路停车规范化问题。
按照“从严控制、有限供应”的原则,中心城区主干道一律禁止路内停车。在具备条件的次干道、支路设置收费停车泊位,实行“咪表”收费管理;推动小区、酒店、医院、旅游景点等场所设置停车架,开辟个人或单位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为交通组织创造良好条件。
(五)解决执法管理联动化问题。
党校研讨式教学的组织与运用 篇4
一、确定选题要着眼当前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不回避
热点、难点、焦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员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确定选题作为研讨式教学的首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选题成功就能紧紧吸引参训学员的兴趣与关注,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员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从而为下一个环节乃至研讨式教学的全过程奠定良好基础。因此, 科学选题就成为开展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
选题的确定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可以成为党校开展研讨式教学的课题, 在众多的问题中成功选出一个适合的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 党校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因此, 党校的教学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 阐明党和国家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 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这就要求党校教学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这就决定了党校开展研讨式教学, 确定选题“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紧紧围绕当前社会重大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现实问题, 紧紧抓住学员所思、所想、所愿, 精心选择教学课题,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员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从而增强党校研讨式教学对学员实际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和针对性。比如, 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 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等都位列其中。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而且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思考并妥善解决的实践问题,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上述热点问题作为研讨式教学选题内容, 必然会引起参训学员的强烈共鸣, 调动参训学员的积极性, 为成功开展研讨式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分头准备要着眼参训学员实际, 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员主体性原则。它要求学员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 使学员围绕确定的选题积极主动地搜集、选择、加工处理相关信息, 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当研讨式教学确定选题后, 学员就要积极主动分头准备, 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集体研讨效果的好与坏。因此, 充分准备就成为开展研讨式教学的基础工作。
分头准备的主体力量是学员, 必须让学员占据研讨式教学的主体地位, 发挥每一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党校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 不同的岗位, 既有级别的差异、类别的区分, 又有学历和理论基础的差别, 参加培训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分配研讨式教学准备任务时, 必须着眼参训学员实际, 充分考虑学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从学员已有的知识水平、自身积累的经验、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及与其他人的配合等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适合的人承担合适的任务和角色, 以实现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针对一个完整选题准备工作量大、不好驾驭这一实际情况, 可以将确定的选题“化大为小”、“化繁为简”, 先将其分解为若干小的题目和具体的任务, 再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分配至学员。又比如, 针对学员之间不同的工作性质、理论水平等, 教师在分配准备工作时, 可以因人而异, 安排不同的学员承担不同的任务、担当适合的角色。这样, 全体学员人人面前有工作、个个肩上有任务, 而不至于成为“旁观者”, 有利于全体学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在学员自己潜心收集、整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过程中, 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三、集体研讨要着眼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学员的集体智慧。
集体研讨是研讨式教学这出“戏”的高潮, 是各个环节中最精彩的部分, 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要求最高的环节。研讨式教学这出“戏”能否取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研讨的效果如何。因此, 认真组织集体研讨是研讨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研讨式教学中学员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集体研讨的效果, 直接取决于教师主导下全体学员的“表演”水平。在集体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他既是集体研讨的参与者, 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研讨式教学的教师或主持人, 必须着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营造一个平等讨论、共同探讨的良好氛围, 让学员在讨论中畅所欲言、见仁见智, 形成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的讨论场景, 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学员的集体智慧。研讨之初, 教师要以精心准备的导言切入课堂, 导言要贴近学员实际、富有吸引力, 开门见山、务求简明, 迅速将话题引入研讨内容, 尽快将话语权交给学员。研讨中, 教师或主持人既要善于启发和诱导, 提供多角度思路, 使讨论向纵深发展, 使学生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 又要掌控和把握研讨的内容及方向, 始终围绕选题中心而不能偏离正确轨道。教师或主持人还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 适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展示的机会, 对他们的精彩发言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对他们认识上的误区或偏差要及时纠正和廓清, 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形成一种多元互动研讨求知的教学新局面。
四、总结讲评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 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 扩大成果。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者的责任, 就是不断指出斗争的方向, 规定斗争的任务, 而且必须总结具体的经验, 向群众传播这个经验, 使正确的获得推广, 错误的不致重犯。”教师作为研讨式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集体研讨之后, 就要对其中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进行相应的总结讲评, 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为新的研讨式教学提供依据, 打好基础, 从而不断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总结讲评既可以看做本次研讨式教学的终点, 又可以作为下一次研讨式教学的起点, 对增强教学效果, 不断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讲评是实现研讨式教学目的的手段, 是构成研讨式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总结讲评开展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因此, 教师在进行总结讲评时必须做到全面、客观、系统。一是要注意总结讲评的全面性。全面性主要是指总结讲评的范围, 不仅要总结集体研讨的内容, 还要总结研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总结成绩, 还要汲取教训;不仅要总结学员研讨中的内容, 还要总结学员研讨中的表现。二是注意总结讲评的客观性。客观性主要是指总结讲评的原则, 总结讲评要根据全体学员在研讨式教学的各个环节承担的任务, 各自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是要把研讨中反映出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引向正确的一面, 努力做到用事实说话, 让学生心服口服。三是要注意总结讲评的系统性。系统性主要是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 要对学员的发言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 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认识集中起来, 进行系统化, 形成条理清楚、观点鲜明、认识一致的正确结论。
组织运用 篇5
关键词:丹尼森模型安徽大学文化建设
一、引言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的崛起,以及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的威胁和挑战。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文化的不同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传递的信息与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理念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当中人的行为。基于此,了解你的企业的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响你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得十分重要。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在经过对上千家样本公司的研究后,指出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这四大文化特征对于组织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丹尼尔森又将每一种文化特征细分出三个考察维度,即:参与性从:授权、团队导向和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致性从:核心价值观、配合和协调与整合来考察,使命从:愿景、目标和战略导向与意图来考察,适应性从:组织学习、顾客至上和创造变革来考察,就是利用这十二个考察维度,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某一组织的文化类型与明显特征。
安徽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经过80余年的建设,特别是实施“211工程”建设以来,安徽大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科教兴国特别是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安徽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十一五”期间,安徽大学坚持以上质量、上水平和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宗旨,坚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突出学科建设主线地位,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支撑保障体系,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水平,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使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力争把学校建成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某些学科或学科方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动适应和积极推进国家特别是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明显局部优势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
公平理论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公平理论;高校学生;学生组织
激励机制作为组织人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的发挥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管理绩效,关系到组织员工能力的有效发挥,关系到组织生产和发展的方向。因此一个组织需要有公平有序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发挥该组织员工的积极性。
一、公平理论在高校学生组织中实施的可行性
公平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来的。主要通过对组织中成员对个体的报酬和投入之间的比例与其他组织成员之间的比例是否相等来进行对照,这就产生了员工之间的相互比较,如果之间的比例出现失衡就可能会产生不公平的心理因素而影响组织中成员的积极性。公平理论开始主要还是运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对组织成员的激励过程中,对于高校中的激励机制的构建运用比较少,将其运用到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将对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绩效的提高,组织成员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实施可能性的差异。
其次是个体报酬计价方式不同。企业管理中对于员工的激励的计价方式主要是金钱计价为主要方式,对于员工的激励直接明了,对于还处于物质需求的个体员工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物质激励作用。而高校中的学生组织其薪酬的计价并非可以采用企业中对于员工的计价方式那样以物质的计价为主,这不能体现出学生组织的非营利特性。因此在高校中实施公平理论就必须解决激励过程中的激励载体的计价方式。
二、高校学生组织中实施公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相关管理理论。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平理论作为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而将其运用到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中,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高校管理的相关理论,完善了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体系。
其次是高校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效率的发挥关系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对于员工的激励管理方法和手段可以多样,但是在目前的管理过程中并未取得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激励目标和学生个体需求之间的差异,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对于激励诉求的多元化要求,同时最为关键的是因为学习成绩等问题的因素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组织的激励的公平性。
再次是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一个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主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而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一个组织发展的成败。
三、实施高校学生组织公平激励理论的关键因素
高校学生组织中实践公平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励关键对象的确定。由于企业中对于成员的激励主要是基于物质激励为主,存在着物质激励的梯形,同样学生组织管理中的激励问题也需要构建梯形的激励体系。这就要求确定该组织所需要激励的关键问题和关键对象。在关键对象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对象在进行整个组织管理中是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对于整个组织积极性的发挥是否具有表率作用是否具有代表性。
其次要运用合理的激励载体。激励的载体可进行多元化选择,并不一定要局限于高校中的评奖评优等工作。评奖评优可能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个体政治意识的多元化选择,评奖评优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其意义在逐步消退,学生在进行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更多的可能会考虑自身的成长和自身成就感的满足。
再次在对高校学生组织公平的激励过程中要进行方式和方法的合理选择。合理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激励计量和个体的投入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比例问题。个体比例之间存在差异就可能产生对于管理破坏性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对于工作的懈怠、对于和谐环境的破坏、对于组织价值的否认等。因此需要在构建梯形的激励等级的基础上,尽量达到各等级之间的比例协调。同时也要构建公平激励机制的监督机制,来监督学生组织管理中各种管理的合理开展和公平理论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滕祥.论高校学生工作绩效的提高[J].教育评论,2010(4).
[2]李碧晴.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分析——基于公平理论[J].黑河学刊,2011(10).
[3]吴迪.公平理论及其对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启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11(3)等.
组织运用 篇7
空间的平面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由简单而规则的几何形及其组合组成, 它更符合现有的建筑建造技术, 因而在建筑设计中被大量采用。同时, 规则的平面可以是与经济跨度下组成的合理轴网。规则的平面形式给人稳定、静止、秩序的空间特性。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 其不规整的几何形状及规则几何形状的不规律组合, 构成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它显得活泼、生动, 可以带来空间上的变化多端, 较易满足空间的社会属性, 成就空间的简单与复杂、规则与多变的辩证关系。这种建筑平面上的变化同样地也应用在建筑空间造型的立面和剖面造型上。
无论规则与否, 空间平面组织分为如下三类平面形式:交通的平面形式 (即厅或廊式空间形式) 、廊侧空间形式、廊道尽端空间形式。
对于交通的平面形式:组织较少空间时, 厅式交通空间的平面形式位置通常在其组织的功能空间的中心位置:或是多个空间形态的图形中心, 或是多个空间人流密度的中心, 或是多个空间使用率的中心, 等等。多个空间结合地形形式布置后, 在该中心位置就可以安排合理地安排厅的建筑平面形式。另外, 也可将较多空间分组后, 按这种方法组织出空间的合理平面形式。组织较多功能空间时, 采用带型交通平面形式较为容易。按不同性质分组的空间平面形式结合地形平面形式带型排列后, 在满足建筑空间卫生、景观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在中心位置用用合理的平面形式将组与组的空间串联起来。由于较多空间的分组增加, 便形成了带型空间形式的复合形态, 这种交通的平面形态就是我们常见的“工”字型式、“井”字形式、风车形式、放射形式等等。当然, 这种建筑平面形式可以变得不规则。
对于廊侧平面形式:要提高廊道空间的充分利用, 调整好其形态的合理进深, 充分利用廊道形态的变化安排好合理大小的功能空间的平面形态。结合地形形态, 廊侧空间还可以形成较少空间的组合体形态。
对于廊道尽端空间的平面形式, 其平面形式和大小都是灵活多变的, 因此常将一些主体空间安排在带型空间的尽端, 以充分满足这些主体空间多种平面形态。对于复合的带型交通, 其尽端的空间的平面形态更加多样。
规则和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态的组成。其组成形态的要素是:边、角度、圆心、方向等, 通过这些逻辑要素来可以找到上述三类建筑平面形式的形态相互逻辑关系。这种关系, 或是满足数理规律, 或是符合形式构图美的规律, 都能较好地组织建筑空间的平面形式。
我们周围的建筑空间多以规则的建筑形式组成。不规则的建筑形式, 具有不稳定特性和无秩序感, 因此, 以合理的构图取得稳定, 以形式美的规律来寻求秩序感就成了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不规则形态的地形, 从中找出合理的规则形态的逻辑因素和形式构图的规律便成为我们要充分研讨的任务。这样, 才可以彰显个性, 展示设计者真正的空间意图。
综上所述, 无论是规则的建筑平面形态, 还是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态, 在结合设计地形时, 每一个形态代表的空间都应当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时, 建筑主体形态应当是平面形态的所要表达的图形构图主题。只有这样, 才能在空间形态上与平面功能相互对应起来。
参考文献
[1]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J].西北美术, 2005, (04) #
[2]刘赞爱, 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J].装饰, 2004
[3]刘海波主编.建筑形态与构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陈治邦, 陈宇莹.建筑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组织运用 篇8
1968年, 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赫钦斯所著《学习社会》中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他认为:我们的社会应发展为学习化的社会, 即“应是以学习、自我实现、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社会。”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 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首要目标。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制定了关于“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2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斯特教授在系统动力学原理基础上首先提出学习型组织 (Learning Organization) 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 (Peter M.Senge) 博士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善并写出著名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在这本被誉为“21世纪管理的圣经”中彼得·圣吉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所必要的的“五项修炼”, 即:建立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改变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 系统思考。这一理论受到了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之中。
美国学者马恰德 (Marquadt) 指出:系统地看, 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 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戴维·A·加尔文 (Garvin) 认为:“一个善于创造、获取和转化知识,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体现新知识与新见解的组织。”尽管众多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无论哪种流派都强调组织内部竞争力的开发与培养, 着眼于使组织内部形成竞争中的某种优势。学习能力是学习型组织参与世界竞争的基石, 也是所有学习型组织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具有一种共性特点。
根据彼得·圣吉、马恰德等学者的论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指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主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的组织。通过学习, 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 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 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
3 高校基层党组织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意义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明确指出,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 是学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因此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 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能力, 不断开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具有重要意义。
3.1 以共同愿景为目标, 通过增进交流和沟通, 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成员责任感和凝聚力。
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达到成功, 组织成员必须拥有共同的愿景。让每个成员认识到个人对于组织的重要性, 让他们具有责任意识。
3.2 以团队学习为基础, 改善基层党组织的知识架构促进知识更新, 为组织发展提供动力。
在组织内部不仅要提倡个人学习, 更要依靠团队学习。团队学习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知识结构的更新, 而且有利于团队成员的成长;提升组织成员的业务水平。团队学习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生命力;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上新阶段。
3.3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 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理念, 与时俱进。
思维决定行为, 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必须加以改善, 使之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相适应。所以不断改善心智模式, 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改善思维模式, 调整对策, 才能永葆生机, 提高战斗力。
3.4 以自我超越为动力, 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
自我超越是指一个人总是能认清自己真正的愿望, 为了实现愿望而集中精力, 培养必要的耐心, 并能客观地观察现实, 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用创造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一方面, 提高个人的能力, 挖掘内心向上的欲望和潜能, 以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对待生活;另一方面, 追求精神上的成长, 学会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 使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基层党组织工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最高追求和价值体现。
3.5 以系统思考为方法, 保证学习型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活力, 促进基层党组织实力的提升。
系统思考是全局性的大局观, 看清事件背后的结构及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形成“建构”和“解构”的思维能力。要求各成员学会整体思考, 避免片面性, 学会动态思考, 避免静态化;学会本质思考, 避免表面化。系统思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融入到高校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和各层人员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能。
4 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
4.1 优化组织结构, 促进基层党组织的扁平化。
普通的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 而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 即从最上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 中间相隔层次极少。通过优化组织结构, 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 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拥有充分的自决权, 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从而形成扁平化组织结构。通过优化组织结构, 保证上下级的沟通顺畅, 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更快速和准确的体会上层党组织的决策思想, 上层党组织也能准确了解基层党组织的动态, 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 高校基层组织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 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4.2 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者的引导、服务意识,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在组织中担负起引导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责。引导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服务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和帮助。通过学习和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 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够提高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 从而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 使高校基层党组织永葆生机和活力。
4.3 建立学习制度,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氛围。
在建立了共同愿景的基础上,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部制定出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并保证有效实施。在组织内强调“终身学习”, 即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通过自主管理, 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 选定改革和进取的目标, 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原因。通过制定对策, 组织实施, 最后检查效果并评定总结。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 能形成共同愿景, 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 不断学习新知识, 不断进行创新, 从而增加高校基层党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 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得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19981.
“九变之术”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篇9
《孙子兵法·九篇》说:“凡用兵之法, 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 圮地无合, 衢地交合, 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九变”即多变, “圮”即毁坏、倒塌, “衢”即四通八达。其大意是:主将受命率军出征, 在难以通行的地方不要驻扎;在多国交界的地方, 要与邻国结盟合作;在难以生存的地方不要久留;在四面险阻的地方, 要巧设奇谋, 摆脱困难;在非拼死难以生还之地, 就要下决心死战取胜。
九变之术论述了在行军作战过程中, 将帅如何根据千变万化的各种特殊外界情况,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 以取得胜利。它集中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灵活应变的指导思想。
在组织管理中, 犹如将帅率军征战, 即使成竹在胸, 也要审时度势, 灵活应变。这是因为组织的类型、性质不尽相同, 被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文化水平也不一致;时间、天气、环境多变化, 管理过程中意外事故难免突发。为了科学调控管理过程, 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配置, 不妨借鉴一下孙子兵法中的“九变之术”。
二、“九变之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 加快节奏, 精心组织———“圮地无舍”。
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组织, 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工要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一个组织应如何规划、内部机构如何设置等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管理者在创建组织的过程中, 要深思熟虑, 精心谋划, 寻找出适合本组织发展的道路。不仅要使组织内部达到上下统一, 和谐完整, 也要使组织机构精简, 坚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不浪费资源的原则。组织创建之后, 如何调动内部员工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 这是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组织起员工有计划、有序的完成他们各自的使命和任务。要完成上级指示的任务, 管理者及员工在工作中必须提高生产效率, “效率中见利润”讲得不无道理, 也只有加快节奏, 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如果工作在绵绵沼泽地带, 却濒于安营扎寨, 不思行期, 此时当谨记“圮地无舍”。
(二) 广交盟友, 培养素质———“衢地交合”。
军队行进在多国交界地区, 要广交盟友, 争取支持, 扩大影响。在组织管理中, 要积极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 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促进双方的合作, 达成共识, 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更多的路子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 也要充分认识到组织的发展与管理者、员工素质的密切联系, 充分利用这些“衢地”, 全面培养员工的素质。
一个组织, 是不可能脱离与外界的联系, 它总是属于一个大的行业, 属于一个社会。一方面基于求生的欲望, 组织会千方百计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 广交盟友, 争取支持, 共享资源, 共获利益, 以此不断壮大, 扩大影响;另一方面组织内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其发展和盈利也有极大的联系。作为管理者首先自己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在工作之余, 学习文化知识, 不断地充实自己, 掌握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技术。同时, 要遵守规章制度, 克己奉公, 清正廉洁, 不行贿, 不受贿, 讲求职业道德。其次, 作为管理者, 也要注重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定期召开员工大会, 动员员工参加学习活动, 讲解素质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 要求员工要言教一致, 按照所学的去做, 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素质。同时, 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也要和谐。作为管理者, 对上不奉承, 对下不摆官架, 友好相处, 平等对待。员工之间要和睦团结, 不为小事斤斤计较。
在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者只要充分利用外界的合作伙伴和良好的素质这块“衢地”, 组织发展的道路就会更加平坦。
(三) 纠正违纪, 讲究方式———“绝地无留”。
在组织内部, 不是任何一位员工都规规矩矩,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他们有时难免出现违纪的突发事件, 管理者必须予以纠正, 方能使组织生产过程正常进行。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做到“绝地无留”。
当发现员工上班迟到, 下班早退的现象时, 管理者可以私下给予提醒, 而不要在员工大会上, 众目睽睽之下小题大做, 厉声训斥的“绝地”, 这样不仅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会影响生产的持续进行。对于比较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 如由于个人的原因而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管理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 要找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不要盲目下结论并给予严重处罚。管理者要注意尺度, 既批评教育, 又给其改正的机会。同时, 也可根据奖惩制度, 对违规违纪的可给予一定的经济处分, 使违纪者记住教训, 以便改之, 切忌任由个人意志, 想怎么罚就怎么罚, 避免员工落入“绝地”。即使有严重的违纪, 也要冷静对待, 争取妥善处理, 不要陷入更大的“绝地”。
(四) 反馈调控, 变式管理———“围地则谋”。
管理者通过反馈途径, 发现按原有计划进行的管理方式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就像率军进入山重水复的“围地”时, 就要寻找原因, 转变适合本组织的管理方式, 以谋求冲出困境。
在组织内部, 管理者应该与员工等进行沟通, 通过反馈机制, 了解管理方式是否正确, 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组织内的工作环境是否有益于员工等。通过这些反馈意见, 管理者必须以此为参照, 进行适时调整, 创造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在组织外部, 通过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状况, 了解到该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需求, 是否占有一定的市场, 是否具有竞争力等, 通过这些外部信息, 为组织该怎样生产, 生产什么质量的产品提供了重要信息。
(五) 齐心协力, 战胜困难———“死地则战”。
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正像率军进入非胜不可的“死地”一样。管理者只有与员工齐心协力, 背水一战, 才能攻克堡垒, 取得胜利。
为达到目的, 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管理者要冲锋在前, 不能把困难留给员工就撒手不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管理者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主动与员工进行沟通, 团结一致;二是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代替员工去克服困难。在工作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小事不需管理者插手的就尽量不去插手, 让员工自行解决问题、纠纷等。
三、小结
“九变之术”的实质是“随机应变”。应用于管理中, 就是不断地接收、分析反馈信息, 及时科学地调控管理过程, 圆满地完成组织任务。九变之术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方法, 使管理者的管理措施不仅有了理论依据, 也有了事实依据。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借鉴九变之术, 我们能够有效地对组织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使其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
摘要:“九变之术”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战术, 它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公共组织, 还是私人企业管理中, 我们不妨借鉴“九变之术”来进行管理。本文主要论述了九变中的“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等战术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以及对管理的作用。
试析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运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浅表组织肿块46例患者, 均接受超声检查。其中包括24例女性患者, 22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5~75岁, 平均年龄 (45.79±6.07) 岁。全部患者均采取病理、穿刺活检以及手术证实, 肿块带笑在1.5~12 cm, 平均约为6.5 cm。肿块位置处于颌面颈部者20例, 四肢及躯干部位者26例。
1.2 方法:
应用超声诊断仪, 型号为PHILIPS22型与Acusonsequoia-512型[2], 探头频率选用7.5~20 MHz, 若超过2 cm深度则应用高频探头, 患者体位选择按照病变部位而定, 便于检查为准。超声检查通过多角度、多切面进行直接扫查, 着重于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肿块内部结构、是否存在包膜、是否有回声、以及与四周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观察。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声像图, 收集并统计病变部位内部、四周彩色血流情况, 准确做好多普勒流速曲线, 以5个心动周期为一个频谱, 对舒张末期流速 (Vd) 、收缩期峰值流速 (Vs) 进行测量, 最后算出阻力指数RI, 即RI= (Vs-Vd) /Vs×100%。
1.3 诊断标准:
按照Adler半定量法予以分级, 0级指没有血流信号存在。Ⅰ级指存在闪烁样不稳定点状血流信号。Ⅱ级指存在稳定短棒状血流信号。Ⅲ级指树枝状、条状、片状不稳定点状血流信号。RI≥75%表示良性病变;<75%表示恶性病变。
2 结果
本组46例患者浅表组织肿块主要发生在四肢、臀部、腰部、背部、颈部、颌面。按照肿块形态、边界以及回声情况, 特别是彩色血流表现综合评判42例属于良性, 4例属于恶性肿块。详见表1。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检出率为100%, 与临床病理相比较, 诊断符合率为89.13% (41/46) 。分级情况:0级者35例, Ⅰ级者7例, Ⅱ级者2例, Ⅲ级者2例。
3 讨论
浅表组织主要是指脉管、肌肉、皮下纤维以及皮肤等软组织, 浅表组织肿块则是指机体各部位皮肤、皮下等软组织产生的钙化硬状物质, 主要包括乳头状瘤、黑色素瘤、囊肿、血管瘤、脂肪瘤以及纤维瘤等20多种[3], 但是绝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通过及时、积极的治疗能够获得治愈, 极少部分属于恶性肿瘤, 通常不会出现复发病例。所以, 对于浅表组织肿块的临床定性诊断十分关键, 但是浅表组织肿块发病的早期一般没有典型的症状表现, 并且浅表组织来源较为复杂, 病变类型较多, 而且一些病变相互重叠交错, 其病理诊断难度很大, 通过定性诊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能够及时、准确的辨别浅表组织肿块的良恶性, 结合临床经验可知, 良性肿块通常内部没有血流信号存在, 或是只有稀疏的斑点状血流信号显示, 皮肤与肿块长轴之间保持平行, 病变部位边界模糊, 肿块长径与厚度之间的比值>2, 血流阻力指数≥75%, Adler半定量法分级主要是0~Ⅰ级。但是恶性肿块内部、四周血管分布状况出现异常, 血流信号比较丰富, 边界较为清晰, 肿块长径与厚度之间的比值<1.5。超声检查对浅表组织肿块的诊断过程中, 主要问题在于确定病变的种类, 如脂肪瘤分成两类亚型为血管脂肪瘤与纤维脂肪瘤的声像图没有明显区别, 在超声检查诊断时, 需要在光点强弱、血流信号、边界形状、回声高低以及大小等方面着手, 认真观察综合分析。本组46例患者中, 有5例患者未能明确诊断, 主要是由于回声混杂, 肿块边界模糊, 外形不规则, 从而对诊断造成一定影响。总之, 浅表组织肿块具有不同的特点, 超声检查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中, 其检出率较高, 应该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 为临床确诊、定性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信息。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检查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6例患者的浅表组织肿块进行超声检查, 同时与穿刺、病理检查相比较。结果 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检出率为100%, 与临床病理相比较, 诊断符合率为89.13% (41/46) 。结论 浅表组织肿块具有不同的特点, 超声检查应用于浅表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中, 其检出率较高, 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有力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超声检查,浅表组织肿块,应用
参考文献
[1]罗玉君, 丁康.高频超声对诊断浅表软组织微小异物的临床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12 (9) :1016-1017.
[2]金敏建, 徐卫平.超声检查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超声临床杂志, 2011, 14 (4) :345-346.
组织运用 篇11
一、 以学生为主,开展师生互动下的合作学习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以学生为主,既能调动学生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起指导作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学生基于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学生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互换时,教师可以给出下面的句子进行训练。
You should not blame me. → I should not be blamed by you.
They clea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 The classroom is cleaned every day.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ll over the world. → 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
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把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这几句话非常贴近生活,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加深对被动语态的理解,掌握两者转换的方法,老师只要简洁地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被动语态了。
在以学生为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这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消除了学生怕英语、厌英语的心理,使得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疑问的有效解答,在小组内培养“小老师”,发展质疑与答疑的能力。
二、 兴趣相同,优势互补,分组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是开放的,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分组是把教师“一言堂”式教学中个别的探究机会划分到许多小组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可见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兴趣相差悬殊,是合作不起来的。对于合作学习,兴趣相同是重要的分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个性千姿百态,而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分组时对兴趣的要求可以不必太拘泥,有时只要努力、上进、刻苦就行。因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合作学习的小组是班级的缩微版,每个学习小组中应该既有优秀生又有后进生,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应有不同的分工。
学习是为了进步,没有进步的学习是无效劳动。小组内“小老师”的教,“小学生”的学,对彼此都是一个促进,正所谓“教学相长”!为了进步的最大化,小组成员应该优势互补。而实际上学生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个人的不足。合作学习过程中,优差生应该合理搭配,而不能相对集中,这样便于学习活动更全面、深入地展开。
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诸如兴趣爱好、学习基础、个性特点,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然后,教师应指导各组成员设定小组的组长和制订组规,以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实现教学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例举如下语句:
He opened the door. The door was opened.
We can repair this watch in two days. This watch can be repaired in two days.
基于两组语句的比较,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判断哪句是被动语句,并且交流、总结被动语态的特点。在这种自主性的合作学习中,更有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考空间得到释放。
三、 情境创设,提升合作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但不是没有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如何在合作中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像语文的话题作文,它提供了思维的由头和触发点,能够带给学生目标感、任务感,既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又不会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能很好地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基于探究性的合作学习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以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便于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小组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基于例句对被动语态的各元素进行巩固,比如对于People plant trees in spring. 这个句子,教师可以发动各小组学生,分别找出语句中动作的承受者和执行者,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准,进行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发更多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种活动情境的创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英语在课程要求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基础素养的培养。就被动语态的教学来讲,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步骤,放大了教学效果,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较好地掌握和吸收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组织运用 篇12
1 注意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在现实生活中, 正是由于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我们才能够在每一瞬间清晰地反映周围的一定事物, 并同时对其他无关事物“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在课堂教学中, 它可以决定学习动机。我们说某同学因为有求知兴趣而学习, 某同学因缺乏求知兴趣而逃学, 就是阐明了动机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兴趣对唤起注意又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和意志努力, 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在具体的组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并提高学习效果。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应用叙述。
2 无意注意规律与课堂教学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不受意识的控制。无意注意规律特别适用于陌生的教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以及课程中新授知识这三种情况中。面对新的关系, 新的环境, 新的任务,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期待心理, 当这种期待心理得到合理满足, 就会使学生产生了兴趣, 兴趣引起注意, 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以新生第一课来阐述运用无语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新生的第一堂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先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然后做简洁明了的自我介绍, 接着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This is my name.I know in your eyes, it is a name as normal as all of yours。But to me, it is very meaningful, because each letter stands for a useful sentence.”
Y::You never know what can till you try.世上无难事, 只要人肯试。
I:Industry is the parent of success.勤奋是成功之母。
N: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D: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与其挂在嘴上, 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A: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
N:No sweet without sweat.先苦后甜。
这些谚语可以让学生翻译成中文;或者我先说出一句中文, 让学生翻译成英文;而有些句子, 我给出了大部分, 只留一个空白让学生填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 这时候学生的无意注意被调动出来了, 我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些句子都是老师希望今后大家尽力能做到的, 不仅仅是在英语课上, 而且是在所有学习中, 甚至是你的整个一生。做到这些, 你就是生活的强者。学生们在被我引领的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认同了这些观点, 对今后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目标。通过这样亲切自然的开场, 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我, 进而喜欢上英语这门课, 即“亲其师、信其道 (Love me, love my English!) 。”同时学生各方面的英语语言技能得到了一次锻炼, 对情感态度也是一种熏陶, 是个一举数得的好办法。
3 有意注意规律与课堂教学
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 必要时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 学生在克服一切外来干扰, 全神贯注地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有意注意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调节的, 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过程, 学生要搞好学习不能只凭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 而是要发展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三点:一是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二是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三是实际操作。根据这三个要点,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严密地组织课堂教学, 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 让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有效地减少学生分散注意的机会。下面以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课Why don’t French women get fat?为例来阐述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开头在与学生在自然地交流中导入本单元主题“食物”, 但是吃多了也会带来新问题。给出一张食物热量表, 学生看到这么多卡路里的标识, 自然而然会想到肥胖, 特别是女生, 心照不宣地几乎可以齐声回答。那么为什么法国女性可以享受各种美食却长不胖呢?学生们一定都想知道, 好奇心被强烈地激发了。
第一步让学生首先通过听课文的范读, 一边正音, 一边对文章进行提纲挈领地俯瞰式阅读, 对阅读内容先进行整体性把握。
第二步在第一轮找出零碎词汇的基础上, 教师加以总结, 把重要的词组和句型结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后把这些要点复习整理, 然后照着黑板上的重点词汇和举行复述。这次活动以模拟健康专家开讲座的形式展开, 从而让学生从“学”的位置转到了“教”的位置, 很多人跃跃欲试。
第三步是一个游戏, 击鼓传花。通过这个游戏, 让拿到花的学生根据刚才学过的课文里的知识点翻译句子, 在欢乐的气氛中趁热打铁, 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记忆。
第四步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健康选美比赛。用这种时尚的方式, 让学生去寻找其他更多的健康饮食的具体方式,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又是知识的延伸,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这个任务在这堂课上无法完全完成,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指导, 然后把这项任务作为作业课后让他们去网上寻找更多的资源, 下一节课再作出完整的汇报表演。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尽可能合理科学。首先注重基础训练;其次使用竞赛、讨论、游戏、表演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兴趣, 关注学生情感;第三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采用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个性得以发展, 为其自身成长和职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4 各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与课堂教学
注意还有第三种形式叫做有意后注意, 它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有学生初学英语时, 对其并不感兴趣, 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逐步克服困难而获得良好成绩后, 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直接兴趣, 这时的学习就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也能全神贯注, 这就是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教师应立意注意的转化规律,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调节和引导学生注意的转化。
我们知道, 课程的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条件, 但仅凭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学习中不可能一切内容都是吸引人的, 枯燥乏味的东西在所难免。没有直接兴趣, 单凭意志努力来保持的注意, 很容易引起疲劳而不能持久, 这就决定了有意后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意义。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有意后注意, 使学生对学业由勉强逐步转变为兴趣。下面还是以凤凰传媒出版集团的《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综合技能课为例, 来阐述运用各种注意相互转化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的综合成长不仅体现在英语语音, 词汇, 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及英语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上, 还体现在与人合作, 创新意识, 学习态度等方面, 所以本课时在“食物”这一话题下, 围绕“饮食内容, 饮食方式, 饮食习惯, 饮食健康”四个话题, 开一家模拟餐馆。通过餐厅经营理念、餐厅主题、现场点单表演、为派对准备食物和为病人设计食谱五个步骤, 使课本上的话题变成学生身边的话题, 从而使语言交流有效化, 使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得到有效锻炼,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健康饮食的价值观和合理的理财观, 也融入作为医学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特点的活动, 小组合作的方式也使学生在体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综合提高了他们英语能力。中职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对新生事物和设备的掌握和使用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针对这些特点, 使学生从动手动脑的课前准备, 到活泼踊跃的课堂表演, 一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 这种热情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课后, 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上英语课, 不再把英语课看成是一种负担, 这就是最可喜的第一步。
5 总结
注意在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它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始终。根据注意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使其顺利地在新课标下学到新知识, 达到新目标;对于教师来说, 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控制学生在课堂上分心, 提高自己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 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综上所述, 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摘要: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运用原来的课堂达到现在的教学效果,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该文从心理学角度尝试运用注意规律力争在新环境下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小平.基础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组织运用】推荐阅读: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05-14
浅析组织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10-04
学习型组织理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12-22
迁移运用07-17
美术运用07-22
绩效运用10-14
剪切运用10-15
装备运用10-18
情感运用10-20
系统运用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