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

2024-07-19

纯文学(共12篇)

纯文学 篇1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作品纯文学风格在结构上的整体意义。在讨论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和具体意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品纯文学风格”这一结构作具体的解释。作品纯文学风格,是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作品更高层次结构构造活动中,作品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转换生成的新的整体。这一新的整体是对孤立、静止状态文学作品的整体的概括。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能指是文学手法统一体,而作品艺术图画是其所指。文学手法统一体和作品艺术图画在关联方式上存在着基本的客观性、确定性,这种内在关联方式承认文学手法统一体为其所传递的信息———作品艺术图画提供了相对确定、客观的基础,这种基础是不由读者的自由想象而改变的。同样,建立在这种内在关联方式基础上的作品艺术图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不因读者的自由想象而发生改变的。这里的所谓“一定意义”,即是有读者的自由想象的一定程度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纯文学风格具有整体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符号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的构造过程与被构造物。文本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隐含的新单位。作品纯文学风格既不等于文学手法统一体又不等于作品艺术图画,更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累积相加所得之和。作品纯文学风格构造过程,既不存在文学手法统一体的图象化、造型化,更不存在作品艺术图画的技巧化、形式化。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各自都不具备的一种崭新的结构特征,是对文学风格连续构造过程中两个等级序列构造过程,以及被构造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特征的概括: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内部诸文学手法的相互同化作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的相互同化作用。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作为审美客体的基本结构特征,直接参加文学审美活动。

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二者的关系为中心,作品的体裁、题材、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布局方法、语体风格等文学手法意义,以及作品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场景、背景、主题编码的形而上追求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

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主要是由作品纯文学风格要素———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的关系来确定的。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是同质等价的文学风格要素,它们的相互同化作用,不仅规定了双方的不同性质,而且放大了影响文学风格的能指、所指的结构性质,并在这种同化作用中影响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关系构成的整体文学风格,从而转换生成新的文学价值。如在欧洲文学研究中,从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出发,欧洲文学可以概括为四种纯文学风格符号:自由摹仿、不自由摹仿、具象表现、非具象表现。其中摹仿与表现体现了欧洲文学风格的基本对立。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注重性格必然性、事件发展必然性,体现摹仿风格的基本文学特征;反之,注重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则体现了表现风格的基本文学特性。

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抒情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而较少对主人公形象作直接的言语描述,诗中几乎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情节布局上,也呈现出片段性、无连续性的跳跃状态。抒情诗由此体现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抒情诗对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采取了“零位”或者说“淡化”的处理,而侧重的是作品艺术图画的描画和氛围、意境的营造。因此,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是通过零位或淡化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来实现的。

那么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该如何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诸结构元素的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作《一个文官之死》采用的是短篇小说的体裁,以城市灰色生活作为其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和牺牲品。小说的情节布局可以说是“以一当十”,描写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一个喷嚏而陷入灾难境地进而死亡的故事:庶务官伊凡·德米特利奇·切尔维亚科夫在戏院观看《哥纳维勒的钟》时打了个喷嚏,将唾沫星子溅到了文职将军勃利兹查洛夫的秃顶和脖子上。切尔维亚科夫为此而惴惴不安,前后几次去给将军赔罪,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精神崩溃,倒毙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

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复杂性格里的漫画式勾勒,将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怕事和多虑的性格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虽然很少对人物外貌作直接描写,但通过诸如“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低下头去……啊嚏!”“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耳根小声说……”“……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走了一忽儿,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吓得楞住了……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了下去”等语句,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说的语体风格承袭了契诃夫惯有的作风,有着简洁而冷峻的特点,寥寥数笔,就让我们体味出那种小人物的可悲与可叹。

以上我们谈及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确定方法,那这二者的关系如何?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类型的概括,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不同,即作品文学想象空间的基本类型不同。同时,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并不否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不否定作品具体审美个性的差别性,不否定作家个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补充,而不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否定。因此,结构主义中的“模式”和解构主义的“多样性”,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模式”研究和“多样性”的研究都不是矛盾的,它们相互的关系也都可以用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关系来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刘甫田, 徐景熙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7.

[2]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俄]契诃夫著.汝龙, 谷羽译.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4]苏敏.从欧洲文学谈文学审美风格结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2) .

纯文学 篇2

4月19日,“莫言的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讲座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新华社发(王申 摄)

19日晚,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会议室,由600多个临时座椅和一块演讲台搭建而成的大讲堂座无虚席。团结香港基金旗下中华学社邀请著名作家莫言来港进行主题为“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莫言通过对自己笔名“莫言”的有趣解读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莫言说,“叫‘莫言’是为了提醒自己少说话,多写作;少说话,多干事。少说多干,这也是中国人非常宝贵的人生态度。”

在谈到对香港文学的印象时,莫言表示,单从文学领域来讲,香港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以金庸为代表的香港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这些小说繁衍出来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每一版都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力量便是文学的力量。

莫言同时指出,香港的`严肃文学有一条没有断过的、像静水一样默默流淌的文学脉络,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莫言认为,香港以独特的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文学特征,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作家。

莫言表示,如果有很多民众都是阅读者,并在阅读中反思,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自然会提高。他鼓励人们热爱文学,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莫言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文学的乐观主义者”。他说,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学不会消失,而读者的阅读热情和作者的创作热情是并驾齐驱的。“文学的发展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不会是一条直线,而像波澜一样地前进,有高潮,也会有低谷。”

谈到网络文学的发展,莫言认为,网络文学如今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创作力量,不容忽视。网络作家的创作数量和速度让人惊叹,但当中的精品却较为稀少。莫言呼吁网络文学作者要沉静下来,努力将语言打磨得更为优美和精炼,将故事设置得更为合理,把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以提高作品质量。

“文学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文学。支撑我文学写作的根基是童年、故乡和生活经历。”莫言指出,作家的写作应立根于自我,将生活积累当作最重要的写作资源库,从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写起,慢慢扩大书写范围,并通过不断学习,再加上想象力,便能创作出好作品。

在当晚讲座的专题讨论环节,团结香港基金顾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问及莫言如何从西方文学吸取养分时,莫言表示,自己深受西方文学思想与拉美写作风格的启示,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的精髓。

据主办方介绍,这次讲座吸引了超过600名师生及热爱文学的人士参与。

纯文学怎么了 篇3

怎么救?我提出三点粗浅的看法:

纯文学为什么会处于垂死的状态,原因:一是青壮年人中对纯文学大多所知甚少,也不感兴趣;二是以传统方式写作的纯文学有弱点,无竞争力;三是纯文学写作有待改革。

当前我国各条战线,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文艺界也不例外,如电视、歌舞、戏剧等,各自以声、色、形登台表演,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以奇特怪异的故事,短少精简的语言,争取观众。纯文学呢?则无竞争力,有弱点,其一是长,若想一览它的全貌,需要阅读数天时间,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时间是宝贵的,谁肯花那么多的时间磨蹭;其二不能登台表演,争取观众。这决定了纯文学竞争力不强,只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然而也有例外,如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一声炮响,他的纯文学小说立即活了起来,在中国大地上,莫言的小说往往被抢购一空,一些对纯文学不感兴趣的人,也投入抢购的人群,这说明文以人传,人以文传,纯文学还有较大的竞争力。

可见,挽救纯文学,重在宣传,若能把握时机,借诺奖的东风,广为宣传,则纯文学大有希望。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宣传。争取广大读者,通过诺奖事例,唤醒他们懂得纯文学的价值。文学是精神食粮(特别是纯文学),没有它的存在,人就会缺乏精神支柱,缺少前进动力。通过宣传,掀起阅读纯文学的高潮。二是改革纯文学。创新写作方式,提高写作技能,改革冗长陈旧的叙述和议论,淘汰重复陈旧的语言;三是创新语言。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石,提倡用影视中的视觉形象语言,每一句话,每一情节,每一表情,都要跃然纸上,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读者才会欢迎;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表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四是对各出版社对其出版的新书,特别是纯文学的作品,相关报刊媒体等要多加报道。报请中宣部责令各媒体接受为其报道,影视、歌舞、戏剧、百家讲坛等,也要在表演间隙,为纯文学作简短的报道;五是各作协要加大力度扶持优秀的纯文学作者,宣传纯文学作品,想方设法为纯文学服务。

救救纯文学吧!不能让纯文学半死不活了。

纯文学 篇4

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可以说是英美国家生活的一部分, 圣经故事既是宗教故事, 更是生活中的寓言, 成为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文学是一种艺术,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两希文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 自然就成为文学的基石, 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源泉。古希腊的神话文艺理论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以及文艺理论自然就是英美文学的“两大源头”。

1 两希文学自身的成就以及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1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早期、盛期和衰期, 整个希腊文化绵延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 诞生了为世人称颂的神话、史诗、寓言、戏剧。

希腊神话没有专门的书籍流传, 神话故事在《荷马史诗》、《神谱》和奴隶制的古典时期创作的历史和哲学著作中。现代所能见到的古希腊神话就是后人根据古籍中的记载整理成书的, 古希腊神话是整个古希腊文学的土壤, 古希腊文学的其他形式都是在神话上的延伸。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 成为了后代欧洲史诗的典范之作, 其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其中的《奥德修记》是欧洲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的开山之作, 这篇对奥德修生平描述的文章, 充分的肯定了个人的力量和坚持的信念;同时在文学中开始表现人类的理想。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来看, 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基本因素。《荷马史诗》将那个时代的苦难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的特点融为一体, 产生了集艺术和各种文学手法于一体的英雄史诗。

希腊文学中的寓言和戏剧也是文学的集大成者。寓言将民间的语言和题材进行了充分发挥, 为以后英美文学创作时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 其中很多短小的寓言和比喻被后来的英美文学常常引用。戏剧无论是悲剧还是戏剧都有经典的代表作, 悲剧中宣扬的反抗精神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古希腊文学由神话到史诗, 在到寓言和戏剧, 文学的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涵义不断丰富, 艺术技巧日趋成熟, 可以说, 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为以后整个欧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始的创作模板, 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 古希腊文学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创作主体上, 都为英美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流。

1.2 古希伯来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古希伯来文学是一种宗教性质的文学, 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共同构成的《圣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作品了。但是不能小看这一本《圣经》, 它被赞誉为书中之书。古希伯来文学, 主要讲述了希伯来民族对于上帝的信仰, 认为时间万物都来自于上帝之手, 将神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宇宙观和宗教自然观为基督教做接受才有了《旧约全书》, 可见, 希伯来文学主要是成就就是基督教的文学成就。《新约全书》就是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主要叙述了耶稣的生平, 将所有的宗教文件进行了汇编。

《圣经》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学影响主要是在哲学、社会、伦理的思想上, 在文学上主要是《圣经》中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体裁带给后世文学的创作灵感。

古希伯来文学像一位隐藏的老师, 将后世文学的创作在形式上和细想内容上以及文学的创作母题上给予大量的引导, 现代研究西方文学都可以看到《旧约》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旧约》为西方文学创作塑造好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将西方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有一个高峰。

以上是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学对英美文学影响的宏观概括, 当然, 仅仅是宏观上的把握是不足以发现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和奠基作用, 这里可以换一个角度, 从英美的具体文学去探寻两希文学。

2 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文学

2.1 英美文学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文学创造家都从神户故事中寻找题材。这里以英国的文学创作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两篇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直接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寻找的原始题材。处在同一时期的弥尔顿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的人去和故事都集中在一篇小篇幅的《科玛斯》中, 展示了他从神话故事中得到灵感后的丰富想象。十九世纪英美诞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中的浪漫主义诗人们特别推崇希腊和罗马神话, 对神话绚丽多彩的故事赞不绝口。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曾经感叹“神话真是伟大”。18世纪末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一首《初读贾莆曼英译的荷马史诗有感》中表达了他读到荷马史诗后的激动和震撼, 济慈在神话故事的强大魅力吸引之下, 还创作了《恩底弥翁》、《许配里翁》等传世之作。

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家影响很大, 神话中神或者是人对命运的不屈服和顽强抗争, 激励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无限遐想, 而浪漫主义诗歌又赋予了希腊神话故事新的生命力。比如雪莱、拜伦、朗费罗都曾经在诗歌中讴歌为人类带来温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将这位英雄的形象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 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雪莱创作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愿望。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第一源泉, 它和基督教的文明支撑起整个西方文学擎天大厦, 这里举得的例子只是希望透过一滴水看见整个太阳。

2.2 英美文学中的希伯来《圣经》文学

著名学者诺弗莱对《圣经》在英国文学中的影响是这样来评价的:讲授英国文学必须同时讲解《圣经》。学习英国文学的人, 如果不了解《圣经》就不能对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内在含义进行透彻深入的理解。可以看出, 《圣经》和古希腊文学合二为一, 交相辉映。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 可以看出, 任何作品走能直接或者间接找到《圣经》的痕迹。

享有英国诗歌之父美誉的诗人乔叟在其巅峰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里, 主题是暗示人生是一个灵魂长途跋涉的过程, 最终归于上帝的怀抱, 故事的结构采用的是朝圣之旅的形式, 这就从故事的形式和主题细想都统一于《圣经》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挖苦波洛涅斯, 称他“以色列的土师耶弗他”就是借用了《旧约·土师记》中用少女献祭得到上帝帮助打败敌人的耶弗他的形象。

17世纪英美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量优秀作品都是从《圣经》取材, 这些作品将圣经中的任务和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 将圣经的故事和人物发展成为文学中的一种象征手段。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就是直接从圣经中取材, 《复乐园》是以《旧约》为基础, 《失乐园》则以《新约》为基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诗剧《该隐》就是依据圣经中该隐杀死弟弟的故事来改写, 侧重表现自己中心思想。文学名著《白鲸》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梅尔维尔从《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亚哈国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这之中亚哈的性格和《白鲸》中艾哈伯的性格同出一辙, 更明显的是, 这篇小说中的生还者伊希梅尔, 其名字是直接使用的圣经中的人物名称。此外, 美国诗人朗费罗在抒情小诗《人生颂》中使用了圣经中的原句:“你本是尘土, 仍要回归尘土”, 他的诗歌中, 上帝也是最常用到的词语。

到了20世纪, 美国的文学创作中经常将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作品中个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伟大的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结尾将耶稣殉难的形象转化为老人背着桅杆的形象。其实现代很多文学作品中, 圣经的影响更加突出了, 很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题目都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在《堕落之后》中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问题, 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抒发人间没有伊甸园的感慨, 海明威也有一篇直接从圣经中取名的著作《太阳照样升起》。这样的例子都是举不胜举的, 可见《圣经》在整个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力一直没有衰减。

3 结束语

两希文学中, 希腊文学注重理性和现实, 希伯来文学则是感性和精神, 二者的黄金时期虽然早已消逝, 但是在整个西方的文学发展中, 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西方文学的基石。英美文学是在这块基石上搭建起来的文学世界, 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基石, 也就不能清楚这座文学城堡的具体构造, 只有在对两希文学完全了解的情况下,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意蕴。

摘要:诞生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小岛的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简称“两希”文学, 二者是世界文学奇迹, 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更是英美文学的基石。该文就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 通过“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中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影响, 剖析“两希”文学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覃承华.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的基石——基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两希”情结解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3 (3) :49-50.

[2]覃承华.略论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情结[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4) :149-150.

[3]樊嫒.两希文学的成就和影响浅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2) :230-230.

[4]姜岳斌.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贡献[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7 (1) :37-41.

[5]赵静, 李莹, 袁超.浅谈希腊神话对英文文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 2010 (9) .

纯文学 篇5

一、考纲要求

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形象。

二、知识结构

1.重要作家

2.重要作品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重要作家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作家的字、号、所处的时代、主要文学成就。

例如: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2.重要作品

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如:《狂人日记 》。3.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形象的出处,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能力训练

1.按文学史知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 雨果 列夫·托尔斯泰 狄更斯

B.《左传》 《史记》 《汉书》 《柳毅传》

C.韩愈 欧阳修 柳宗元 司马光

D.《长歌行》 《孔雀东南飞》 《西洲曲》 《敕勒歌》

2.对下列作品集归类,正确的是:

①《白氏长庆集》 ②《梦溪笔谈》 ③《樊川文集》 ④《柳河东集》 ⑤《王右丞集》⑥《稼轩长短句》 ⑦《嘉礻右集》 ⑧《韩文公文集》 ⑨《诚意伯文集》 ⑩《杜工部集》(11)《曹操集》(12)《李太白全集》(13)《小仓山房文集》

A.①⑦/②④/③(13)/⑤(11)/⑥⑧/⑨/(11)(12)

B.①⑦/②③(13)/④/⑤⑩/⑥/⑧/⑨/(11)/(12)

C.①⑦/②③(13)/④⑩/⑤⑧/⑥(12)/⑨(11)

D.①⑩/②③④/⑤⑧⑩/⑥⑨/(11)(13)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阿Q这一典型,深刻反映了国民的愚昧,作者对阿Q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B.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诸仙人”,上联写曹子建,下联写李 白。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评价《史记》的,称赞它是史学著作的顶峰,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高尔基的《母亲》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尼洛夫娜是一位逐渐成长起来的母亲。

4.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或国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 《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 英国

B.《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清代 《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 美国

C.《牡丹亭》白朴 元代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英国

D.《剑南诗稿》 陆放翁 南宋 《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 俄国

5.下列按时间排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司马迁——韩愈——震川先生——方苞

B.《登徒子好色赋》——《上林赋》——《二京赋》——《哀江南赋》——《赤壁赋》

C.《农夫和蛇》——《哈姆雷特》——《悲惨世界》——《高老头》——《青年近卫军》

D.《药》——《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

6.下列成语的出处按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四面楚歌 ②胡服骑射 ③请君入瓮 ④鞠躬尽瘁 ⑤水落石出 ⑥刻舟求剑 ⑦鹏程万 里 ⑧一鼓作气 ⑨飞黄腾达 ⑩咸与维新

A.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⑩

B.①③⑧/②④/⑤⑥⑦/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⑩

D.①②③⑧/④⑤⑨/⑥⑧/⑦⑩

7.下面是对文章标题中表示文体的字的解释,选出有错的一项是:

A.《琵琶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

B.《师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义理。

C.《论积贮疏》: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用于臣属向君王分条陈述某一意见或看法。

D.《出师表》中“表”表示某种意见或感情。

8.“生逢天宝乱离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咏一缠绵。”这首诗是对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吴梅村的诗的品评,其中涉及到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杜甫和白居易

C.李白和杜甫 D.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9.对下列诗文中加点的字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

[陶谢]指陶潜、谢灵运

B.“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小谢]指南朝齐代诗人谢眺。

C.“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摩诘]唐代僧侣诗人贾岛的别号。

D.“多谢新体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林则徐)

[杜司勋]指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曾做过司勋员外郎。

10.下面集联句所指的作者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

③风景这边独好 ④江山如此多娇

A.①李白 ②孟浩然 ③④毛泽东

B.①孟浩然 ②高适 ③④毛泽东

C.①孟浩然 ②杜甫 ③④毛泽东

D.①李白 ②杜甫 ③④毛泽东

11.下面四副对联,纪念的人物分别是:

①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②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③载酒江湖人比黄花更瘦,校碑阑槛梦随漱玉俱飞。

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A.司马迁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B.屈原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C.屈原 李白 李清照 杜甫

D.司马迁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12.下面的人物形象、作家、作品,对应都正确的是:

A.奥塞罗——莎士比亚——《奥赛罗》

崔莺莺——王实甫——《西厢记》

B.阿巴公——易卜生——《悭吝人》

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C.乞乞科夫——果戈里——《死魂灵》

觉新——茅盾——《家》

D.礼拜五——马克·吐温——《鲁宾逊飘流记》

小芹——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第三节参考答案

1.D(A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B《柳毅传》非史书 C司马光非唐宋八大家)

2.B(依次为年号、住处、籍贯、官职、号、谥号、封号、姓名、字)

3.A(作者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D(A英国应为法国 B马克·吐温应为杰克·伦敦 C牡丹亭应为《墙头马上》)

5.D(《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

6.C(依次为史集子经)

7.D(“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而非表达感情或意见)

8.A(唐朝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用穆宗的年号命名自己的诗集为《白 氏长庆集》。“妙咏香山长庆篇”涉及诗人白居易。)

9.C(指唐朝诗人王维)

10.C(“气蒸”两句,语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月涌大江流”两句,语出杜甫的《旅夜书怀》,“风景这边独好”语出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江山如此多娇” 语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11.C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 篇6

我没读过这本杂志,无从判断其好坏。从刊物介绍看,这本杂志口气不小,宣称要在“最喧嚣的时代”做“最沉着的文学”。但似乎杂志的这份“沉着”,最终还是抵抗不住时代的“喧嚣”,缴械投降了。据介绍,这本杂志的操作还是非常市场化的,“顺应商业社会的所有事情,《天南》能做的都做了”。既是如此,这本杂志要么没有找到属于她的读者,要么就是读者未能接受她。两情不相悦,分手后再来谈情说爱,未免矫情。

在这本杂志停刊之前,许多纯文学杂志或纯文化杂志已宣告不治。《译文》《大家》《万象》,这是我能想起来打上了休止符的几种文化刊物。至于那些靠作协养着的纯文学杂志,哪怕还在支撑着,多半也是依赖官方扶持,而非面向读者而生。这些纯文学杂志的发行数量,大概是主办方的绝对隐私。我偶尔还会买的《收获》《译林》,是少数能在报刊亭看到的文学杂志,也是纯文学杂志中的异数。

纯文学杂志最好的年头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理想主义高歌猛进的年代。人们如饥似渴地扑进各种精神粮仓。一本外国小说,动辄印刷数十万册。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都是文学青年向往的圣殿。就算是一本市级文学刊物,也有众多拥趸。这是一次报复性的阅读高潮,人们迫不及待想把那失去的青春岁月,以文学的方式找寻回来。这样的文学黄金时代,非但不能说可遇不可求,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再来一回。

上世纪90年代,在商业化大潮裹挟之下,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了。一些知识分子叫嚷着要重建人文精神,其中或许也夹杂着不甘寂寞的小情绪。既然市场化已势不可挡,纯文学走入小众化的胡同,也就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出版人俞晓群回忆,2000年《万象》出刊的第二年,邮局征订仅700册。这个数字,连我这个后来的忠实读者都为之感伤。其他文学杂志,估计多数也好不到哪里去。

进入网络时代,纯文学杂志的命运更是如同风中游丝,随时可能消散无踪。无论是从信息化社会的特征,还是从纯文学杂志的定位,都很难适应这个媒介的革命时代。传统报纸都不知今后路在何方,纯文学杂志更是找不到北。《天南》杂志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纯文学刊物,在营销手段上极力与信息时代接轨,结果还是铩羽而归,这除了说明她缺少读者,也说明杂志以纸质发行的运作方式存在根本缺陷。

小众化才是纯文学杂志的生存常态。阳春白雪毕竟不是阳春面,曲高和寡就要耐得住寂寞。我还想说,纯文学杂志没落并不意味着纯文学作品的读者完全消失了。一日文青,终身文青。昔日和今朝的文学青年都还在,只是他们分散成为一个个群落。纯文学作品还有人看,只是读者选择的阅读媒介发生了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纯文学杂志逐渐走向没落,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读者的分化,以及个人阅读选择范围的扩大。当图书、杂志不再成为稀缺物,当网络阅读触手可及,指望一本杂志就能统一文学江湖、应者云集,那只能是痴心妄想。

文学的力量与力量的文学 篇7

雨果的小说在这个名叫安·兰德的女孩心里, 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许多年后, 她在《洛杉矶时报》专门写文章评价《九三年》的时候, 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回首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能够触动心灵记忆的不是他有过怎样的生活, 而是那时的生活有过怎样的希望。”这本书让她认识了“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认识到了雨果的“伟大”:“他表现的是人性的本质, 而不是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他无意记录鸡毛蒜皮的琐事, 而是努力把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刻画出来。他崇尚人的伟大, 并竭力表现这种伟大。如果你想在灰暗的生活中留住对人类美好的幻想, 那么雨果无疑能给你这种力量。……如果你转向现代文学, 想找到一些人性美好的东西, 却往往发现那里面尽是些从30岁到60岁不等的罪犯。”许多人像安·兰德一样喜欢《九三年》, 也因喜欢它而热爱雨果。这部充满浪漫情调的理想主义作品, 深化了人们对“革命”的看法, 提高了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

文学的力量, 来源于许多方面。描写的真实, 语言的绚烂, 结构的巧妙, 想象的丰富, 修辞的优美, 都是形成一部作品的感染力的因素。但是, 一部作品最深刻的力量, 却是决定于它的伦理精神——决定于它的热情和理想, 决定于它对真理和正义的态度。所以, 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也许让你感觉到了美, 但是, 如果它不能让人觉得温暖, 不能增加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不能给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精神图景, 那么, 这样的美, 总给人一种苍白的、不完整的感觉。

德·昆西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理想”和“力量”是构成伟大文学的条件。他写了一篇题为《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的文章, 试图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知识的文学”是这样一种文学:“它所留存下来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其量不过是某种暂时需要的书”;“知识的文学, 如时尚一样, 与时俱逝”。“力量的文学”就不同了:作为理想主义的文学, 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学”, 它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 比较起来, “力量的文学”就更为重要:“实在说, 世界上要是没有了力量的文学, 一切理想便只好以枯燥概念的形式保存在人们当中;然而, 一旦在文学中为人的创造力所点化, 它们就重新获得了青春朝气, 萌发出活泼泼的生机。最普通的小说, 只要内容能够触动人的恐惧和希望, 人对是非的本能直觉, 便给予它们以支持和鼓舞, 促使他们活跃, 将这些性情从迟钝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作家, 都应该努力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温暖人心和激励人心的“力量”, 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理想之光的照亮, 就不会有“力量的文学”。

既然这样, 我们还要继续批量生产小里小气、格调低下的“知识的文学”吗?

刍议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 篇8

关键词:英语文学,课程建设,素质教育

文学课在英语专业学生中是一个薄弱环节, 本科四年仅有一个学期的《英语国家文学作品选读》, 而且不作为必修课;与此同时,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与调查, 对文学有兴趣、要求增加这方面教学内容的学生还是很多的。尤其在当前学校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候, 开出有分量的英语文学课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措施。

关于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应该说, 在不少师生中间也存在忽视文学课的倾向, 这可能与对素质教育的更具功利性的理解有关。一般在提到素质教育时, 都很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广博的知识面等等, 因此, 常常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学了就能用的教育, 或者空谈一些“文化素质”。那么,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素质教育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 在此提出以下四个观点, 并且结合开设文学课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供大家参考、讨论。

1. 处理好素质与知识的关系

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两点误区, 一是把素质与知识对立起来, 认为素质是非知识的东西, 特指能力等等;再就是将素质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素质, 诸如能写会画之类。笔者认为, 要更好地理解素质这个概念, 首先是把知识纳入素质范畴, 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优良素质的构成要素。很难想象, 一个不具备知识的人会有多好的素质, 比如, 我们根本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建筑知识的人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优良素质, 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上好课, 学好专业知识, 这是谈论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次, 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简单地理解为经验的积累, 而把学习知识简单地理解为了解和记忆。但是, 一方面知识本身在不断更新, 一方面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 必须把知识看成是开放的、活的东西。这样, 就不能把学习过程简化为封闭的应试教育, 而应该是培养多元思维与创新观念的过程, 视开放性、创新性为学习的灵魂。再次, 较宽的知识面固然重要, 但当今时代知识“爆炸”, 不可能培养通才已成共识, 因此, 更重要的是培养获取、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也与创新、开放观念是一致的。

英语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出能说会写、真正掌握了外语的学生。学习语言需要接触大量语言材料, 这已经为众多教师、学者所公认。这样, 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包括在实际场合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而以文学作品作为学习语言的材料, 完全符合上文对知识与素质关系的论述。

2. 重视对学生人格结构的培养

在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当然不能对学生的人格结构视而不见, 具体地说, 如果学生在人格结构方面出了问题 (产生了某种障碍) , 那会对专业学习产生极大影响。影响学生的人格结构, 这方面的教育可能就是人生观教育;体现在文学教学中的人生观教育可能更有影响力、说服力。我们在上面谈到的责任心、生活态度、应付挫折的能力等等, 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无以数计、感动人心的事例。即使在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中, 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个人道德观念方面的强调, 也能够让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而且, 由于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同, 西方文学尤其英美文学相对来说更少说教的内容, 更多人性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更具有说服力。

3. 重视情感教育

对情感教育的加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学生社团活动, 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氛围, 提供更多机会;深入开展人文教育, 并且加强感性, 杜绝说教;从个人来说, 除了日常生活诸方面的自觉,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阅读中体验、思考、领悟, 也不失为一种训练情感、提高“情商”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审美性、情感性, 阅读文学作品, 不但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上更多的东西, 开拓我们的视野, 还能帮助我们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 让我们在阅读中体验各种情感, 满足审美需求。由于文学作品尤其外国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帮助, 我们可以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这也更说明了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文学内容的重要性。

4. 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 不可能培养“通才”, 而更多的是培养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才。

到了社会上, 不论公司企业还是科研机构, 都需要这些各有专长的人共同工作, 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 合作关系可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把协作精神、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不仅能教育我们树立合作的观念, 更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气质, 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为良好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增加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开设有分量的文学课, 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也体现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加强英语文学课程建设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更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教学的需要。在我们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也确实要求开设一学年甚至更多的英美文学课, 让他们能够接触到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周东明:素质细化与细化教育,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 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 中国高教研究, 2001 (3)

文学界倡导文学的“低碳”理念 篇9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网络文学女作家研讨会上,一些网络作家以及评论家所谈到的网络文学与“低碳”的关系,网络文学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文学与“低碳”的关系的话题,颇为引人注目。有关专家认为,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没有编辑的严格审核,没有出版成本的限制,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花很少的费用,可以阅读大量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获得自己想要的阅读体验,不妨将它看作一种低碳的文学活动。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网络文学和当下提倡的低碳生活很吻合,网络写作和阅读都省了很多纸,省去了印刷、物流等各种成本,无非是耗点电。网络文学写作体现的文学与“低碳”的结缘,具有“低碳”的一些特征,是顺应了时代生活的发展要求,网络文学所具备的“低碳”生活的品格,是需要我们的作家、我们的文学评论界给予充分的重视的。所以,可以这样说,文学与“低碳”,倡导文学的“低碳”观念,不仅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摆在文学界、评论界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所有作家关注时代生活的一个焦点,也应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潮流。

当心微文学成为被文学趋向发展 篇10

在新浪微博搜索栏里输入“微小说”、“微剧本”字样, 可以发现相关话题还有“微诗歌”、“微故事”、“微家书”、“微简历”、“微影评”等, 几乎涉及全部的文学及非文学的文体, 也带动了不同年龄、职业的网友的创作热情, 可以说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方位的、全民的文学样式。但详细观之, 却发现这一系列以“微”冠之的体裁, 内容形式几乎都趋于一致, 由于篇幅短小, 内容零碎, 文体特点难于辨析, 一篇微小说仅换个标签又可以去参加微剧本大赛。其实, 在不久前的微小说大赛中, 作品就已呈现文体标准过于模糊的态势, 冷笑话、鬼故事、片段化的生活小事、时空交错的虚构场景、散文化的心情文字, 几乎已经无所不包, 但都被冠以“微小说”之名。这一现象引发我们以下思考, 其一, 微文学是否适宜置于传统文学的概念体系中;其二, 微文学作为全民的文学, 百余字的文学, 有没有必要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名目来指称;其三, 一个更加不应回避的问题是, 微文学是否还能纳入“文学”的范畴。文学体裁作为一种形式, 是为内容服务的, 我们所担心的是, 微文学的内容和传统文学已大相径庭, 而我们仍要以传统文学的方式去指代和区分它们, 是否会限制其发展或令之走上歧途。而当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传统文学的时候, 我们的文学是否会被矮化、零散化, 乃至让传统文学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微”时代, 成为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片段, 再也无法形成逻辑完整、结构宏大的言说。 (黄碧斋辑)

纯文学 篇11

关键词: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是环境文学和自然文学研究范畴局限性的体现,至今为止,这三个术语一直被人们混用。虽然它们都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程虹教授所言:“除了美国自然文学之外,又出现了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批评,但它们的宗旨和主题大致相同,同属于一个思想创新领域”。[1]但是它们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切入点和研究范畴的差异,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不尽相同。

生态文学是在生态主义指导下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自然文学是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渴望融入、认识自然之美妙的动因下进行的富有浓郁感情性的分析研究;环境文学是在环境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关于环境如何改变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多布森特别强调,“‘环境主义与生态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异,混淆它们的差异必将导致严重的知识性错误’”。[2]三者都是为了人类能够与万物共同生活在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平衡的地球上而奔走呼号。

一、生态文学的主题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客观、理性的描绘人应该怎样与非人世界进行共生共容,对由于人类的破坏行为导致各种生物的绝迹进行有力的批判与谴责,生态文学的生态理念关乎世界万物的生存状态甚至生命。生态文学鼻祖——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引发了一系列从政府到作家、学者、普通民众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关注生态问题的壮举。在作品中她提出应该让自然界用自身物物相克的方法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反对人类为了专门对付某种具有侵害性的物种进行盲目的喷洒农药,以致造成其他物种的灭绝或者更加肆无忌惮的疯长。此书中提到的大量农药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生命的威胁已被官方证实,并由政府出面禁止了相关药物的使用。

生态文学的主题有:人类应该享有的简单生活方式,养成自然健康的生活习惯,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法恢复式的掠夺和耗费,以及人类向自然界释放的危害万物生存的各种有害物质等一切过度毁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每个生命都有其所处的环节,在生物学上叫做生物链,每一个物种都在这个以人为生物链顶端的链条上生活着,人类只是作为保存链条完整的管理者而不是无限的掠夺者,和其它生物怎样共生共存在这个地球上是人类应该时刻深思的问题。

二、自然文学的主题

自然文学是“‘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一身的美国荒野文学’”,“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1]“美国自然作家的表现就好像他们描绘的世界从未被人类的手触摸过,即使这不是真的”。[4]未被人类之手触摸过的大自然其实就是美国自然文学中所提出的荒野。“荒野是我们祖传的家园,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发祥地”。

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提出,“大胆的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容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人类世界本是空无一物,但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模拟自然万物,创造了属于人类的色彩、声音以及生活工具。19世纪美国自然文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其《论自然》中,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1]当人类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困顿无法自拔时,往往会把自身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吮吸自然带来的舒适与轻松,届时有感而发。

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是作家用想象构筑的乌托邦;20世纪之后的自然文学通过呼吁人们找寻早已逝去的荒野,来“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同时督促人们去采取一种既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造福于后人的新型生活方式。”[1]20世纪之后的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环境文学中,人应该与非人物种和谐共处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自然文学注重自然界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上呼吁,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注重从人的行为给自然界带来破坏和毁灭性打击的直观角度去谴责。

三、环境文学的主题

环境文学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如何保护自然万物,批判人类的劣行,以污染、破坏为主,侧重于社会性,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排出的污染物、噪音;生态文学侧重于自然系统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对自然资源的过分索取,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物种的灭绝问题,呼吁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与持续存在做出自己的贡献。自然文学则建议人类去寻找原始的自然——荒野,并用大量的笔墨来向人类展示自然之美妙,希望人类收敛对自然荼毒的手,保留住自然的原始之美。自然文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情感部分,重心在人的精神追求上。

生态文学是从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角度入手,呼吁人类把自己的掠夺欲望控制在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环境文学则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生存的利益问题,强调把人对大自然的破坏限制在人的经济活动中,同时也呼吁人类进行环境保护,为了人类长久生活在地球上而去保护环境。

生态文学、自然文学、环境文学都是在以各自的方式向人类发出警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人类应该反思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只有一味的索取、掠夺,从来没有给予、反馈给大自然。生态文学与环境文学的出现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是向人类发出的最重要、最严厉的一次警告。

各个国家早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系统完整与否的问题,由此看来生态文学、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充分发挥到了作为文学应有的责任,只要生态危机、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它们依然承担着关乎万物生存的责任,不过笔者希望这样的责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早点归还给自然文学,只用文学家的笔触来绘就大自然的美好是众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程虹.寻归荒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p5-19)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3]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M].学林出版社,2008.8.

[4]刘青汉.生态文学[M].人民出版社,2012.5.

试析文学语用学与文学翻译 篇12

语用学和文学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学科, 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各不相同。但是当语用学理论和文学理论在某一个契合点相结合时, 就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 简称为LP) 。文学语用学研究文学语言系统与文学语言使用的社会意义和文本产出与理解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以及文学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共性条件。它是语用学在做跨学科研究时衍生出的子学科之一, 它涉及文学语言、文学理论等文学与语言两个学科的一系列问题, 自产生以来, 受到了广大学者关注。

二、文学语用学的发展

荷兰语篇语言学家Van Dijk和美国文学语言学家Pratt是最早把语用学应用到对文学语篇研究的学者。20世纪70年代, Van Dijk首先提出了文学语用学的概念, 认为语用学和文学之间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Pratt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可行性和意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文学语用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Traugott和Pratt合著的《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 (1980) 一书中。芬兰科学院早在1987年就设立了文学语用学研究项目, 并在亚波学院大学 (Abo Akademi University) 英语系设立基地, 次年召开了首次国际文学语用学的研讨会, 以及由Roger D. Sell主编的论文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 于1991年出版, 标志着文学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有多部专著和论文集相继问世, 内容涵盖文学语用学的理论原则、方法论, 以及运用语用理论对小说、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等。

三、文学语用学与文学翻译

1.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和语言及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 译文和原文应对读者产生同等语用效力。翻译实现的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有效转换, 时刻受到语言符号外的其他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要实现交际中的动态等效转换。翻译要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用环境, 强调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规范和习惯表达式, 并且传达原语的语用意义。

2.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文学语用学的出现是语用学和文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语言哲学和翻译学的“语言转向”向“语用学转向” 的结果与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学建立的同时, 语用学也在蓬勃发展着, 并且出现了翻译的“语用学转向”这一历史性的翻译发展转捩点, 这给翻译学百家争鸣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后, 在90 年代中期兴起了多元系统翻译研究模式。苏姗•巴斯奈特、勒菲弗尔等诸多学者又开始关注翻译中语言结构之外的诸因素, 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意识形态、译者目的等多元视角, 尤其是从文化的视野来研究翻译问题, 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这两个“转向”的基础之上, 文学语用学出现并发展起来。它将语用学的理论、方法与文学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把文学看作是人类的交际形式, 文学语言是交际素材, 而文学创作、欣赏和翻译是交际过程来进行研究。

3.文学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Wales指出, 文学语用学是在语言实用学、言语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和文体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上形成的, 它关注的是交往性和社会性语境中作为语篇的文学、读者接受, 以及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出自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真实的人际关系的语言特点。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行为。小说、诗歌、戏剧的搞文学作品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求兼具叙述性、抒情性和戏剧性,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译者要兼顾文学语言系统的构成和搭配使用, 以及文学语言使用的社会意义;探讨文学交际中语言现象、社会文化因素与作者和读者心理影响因素。文学语用学为译者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文学语用学作为语言学应用领域的新兴门类, 已经受到相当多的学者重视, 并且文学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初具形态, 这为今后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文学语用学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恢复了修辞学与诗学自古已有的联系, 使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找到了新的契合点, 为文学翻译者提供了指路灯。

摘要:文学语用学是将语用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作品皆离不开翻译。本文从翻译的角度出发, 试析文学语用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更好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文体语用学,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Van Dijk, T.A.Pragma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2]Wales, 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M].London:Longman, 1989.

[3]曾文雄.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8) .

[4]涂靖.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 2004, (3) .

上一篇:特色烤烟品种下一篇:五味子的培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