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致需求

2024-10-24

引致需求(共5篇)

引致需求 篇1

1 外源性生产要素与内需、外需相互关系

1.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生产要素流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必然包含来自于本国之外的生产要素的贡献。提出外源性生产要素, 主要是为了区分本国生产要素。如果把生产要素看成一种资源, 任何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都将是有限的。在理性人的假设条件下, 任何国家都将偏好于多使用这种来自于本国内的资源。外源性生产要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跨国流动。市场总是被“看不见的手”操控着, 外源性生产要素也不例外, 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它将流向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1.2 内、外需与外源性生产要素相互关系

从理论层面上讲, 内需和外需与外源性生产要素存在高度相关性。

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 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购买产品。因此, 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的“直接需求”。与此不同,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需求不是来自于消费者, 而是来自于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求, 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商品以获得收益。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 而是间接需求。

内需主要是国内消费者的商品消费、企业的投资消费以及政府的购买消费。目前, 我国总体内需水平不高, 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缺乏购买欲望以及购买能力。一旦, 内需大幅增长, 在国内某些生产要素缺乏的情况下, 外源性生产要素就将迅速补充。外需是国外单位对于一国产品的需求, 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国的出口。一国出口额的多寡直接反映了该国的外需情况。有观点认为, 中国使用本身以及外源性生产要素为全世界进行生产, 得到的只是一大串惊人的外汇储备数字而已。在这里我们不再过多讨论外需的必要性, 我们在乎的是外需同内需一样具备的对外源性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我们的假设就是:外源性生产要素是个好东西。

2 外源性生产要素与内需、外需相互关系计量分析

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以发现内需、外需对外源性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作用。在微观层面, 我们构建计量模型对内需、外需和外源性生产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

我们构建的是计量模型:Y=a+X1+X2+e

其中, Y代表外源性生产要素, X1代表外需, X2代表内需, a代表截距项, e代表残差项。我们选取了1981—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 然后利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分析。对于外源性生产要素 (Y) , 由于国外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只在近一两年才表现出来, 之前的数量相当小, 几乎可以忽略。所以, 在整理外源性生产要素 (Y) 的数据时, 我们没有将外国人在华就业量计算在内。另外, 理论上而言, 外源性生产要素 (Y) 应该包括技术引进的, 而在我们的数据收集中, 无法得到该项数据, 或者说, 国内目前还没有该项数据的统计计算记录。而且, 技术进步也无法用数据来衡量, 因此我们也没有将技术包含在模型中。外源性生产要素 (Y) 就是由外部资金流入总额和初级资源进口组成。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 我们将外部资金流入总额和初级资源进口额数据标准化后进行加和, 然后选取1981年作为基期进行处理。

对于外需 (X1) , 我们直接采用的是1981—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并且, 选取1981年作为基期进行了处理。对于内需 (X2) , 我们直接采用的是国民经济核算里的国内消费总额, 也进行了以1981年为基期的处理。

我们发现从1981—2007年, 我国的外需增长速度惊人, 远远超过了内需的增长速度。内需在27年间增长了38倍, 外需增长了250多倍。同时, 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量在1981—2007年的27年间增长了近19倍。由此可见,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的飞速增长和内需、外需以及外源性生产要素的增长分不开。

我国外需增长趋势在近几年非常明显, 而内需增长却相对缓慢。在内需和外需的共同作用下, 外源性生产要素的年增长率要大于内需年增长率。

在处理完数据后, 将数据导入软件, 按照构建的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 得出回归结果。

Y=-1.86+0.157X1+0.546X2+e

很明显, 内需 (X2) 和外需 (X1) 两个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外源性生产要素 (Y)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则也证实了前文的论述。内需和外需对于外源性生产要素具有引致需求的作用。另外, 外需 (X1) 对外源性生产要素流入的贡献率明显要小于内需 (X2) 对外源性生产要素流入的贡献率。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内需 (X2) 每增加1单位, 则会导致0.546单位的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外需 (X1) 每增加1单位, 则只能引起0.157单位的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

根据回归的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 内需对于外源性生产要素流入的贡献率几乎是外需贡献率的3.5倍。国民消费对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作用远远大于国外消费的作用。由此可见,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当之无愧。国民消费导致的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 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 国民消费直接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将自身创造出来的财富由自身来消费掉, 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3 内需、外需缺一不可

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扩大国内消费水平, 以保持外源性生产要素的长期稳定的流入, 从而保持国内总供给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非常合理。

从计量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内需和外需对于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都具有正的贡献率, 虽然, 从数字表面上看来, 内需对于外源性生产要素的流入贡献率要大于外需的贡献率。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在我们的模型中, 我们排除了技术进步这种不易量化的生产要素。而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虽然不易测度, 但是却不能忽视。因此, 我们认为, 扩大内需不应该以牺牲对外贸易为机会成本, 而是应该在扩大内需的同时, 一如既往地扩大对外贸易, 加大对对外贸易的政策扶持, 吸收来自全世界的外源性生产要素, 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郭庆旺, 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 2005 (6) .

姐弟相残:续香火引致争家产 篇2

59岁的刘庸远,1952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农村。由于家庭贫困,他初中毕业后便下地干活,帮父母挣工分。1973年,经在城里工作的舅舅介绍,他来到新民一家钢材厂,当上了一名临时工。他吃苦耐劳,为人谦和,两年后便转为了厂里的正式职工,还得到一个年轻姑娘的青睐。一年后,他便和这个名叫李文娟的女同事结了婚,并于1978年8月生下女儿刘娜。

后来,刘清远所在的钢材厂效益越来越差,常常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刘清远渐渐感到这个“铁饭碗”靠不住了,于是他便四处打探商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寻找退路。1989年,趁企业改革的机会,他动员妻子和自己一起买断工龄,贷款做起了建材生意。慢慢地,他积累了一定资金,接着又在遼中、台安等县城开起了分部,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几年过后,手中资产便积累到近千万元。

在事业上,刘清远可谓是成功者,在生活中,他却常常被一种无以言状的苦闷困扰——那就是自己没有儿子。刘清远祖上四代单传,到了他这一辈,却只生了个女儿。老父亲为此十分忧虑,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让他生个儿子,不能把刘家的香火断了。

为了生儿子,刘清远和李文娟苦不堪言。李文娟两次怀孕,检查都是女孩,便做掉了。最后一次竟是宫外孕,虽然李文娟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刘清远要儿子的幻想破灭了。刚开始,刘庸远并没有十分在意,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家产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刘庸远的心理便发生了变化。断不断香火暂且不论,难道自己辛苦打拼多年积攒的诺大家产,就这样留给一个外姓的女婿吗?因此,刘清远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并为此苦恼不已。

2001年6月中旬的一天,刘清远与一位朋友在酒店聚餐。也许是多喝了两杯酒,刘清远便把自己没有儿子的烦恼一吐为快,说到伤心处,不禁眼眶湿润了。朋友一听竟大笑起来“就这么一点儿小事,值得你那么发愁吗?嫂子不能生了,可以找别的女人替你生儿子呀!”“什么?你是说让我离婚?”刘清远吃惊地间。朋友说“都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了,还离什么婚啊?那叫借腹生子,就是找个女人替你生儿子。我们医药公司年轻漂亮的女人有的是,我帮你联系一个吧。”刘清远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心里不禁热乎起来,可他转念一想,又不无担忧地问“我都快50岁的人了,人家能同意吗?”朋友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放心,只要你出的价钱好,替你生儿子的女人有的是。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一个月后,这名朋友就把一个叫张秀丽的年轻女人带到刘清远面前。张秀丽时年28岁,身材苗条,皮肤白皙,模样长得也很标致,还有大专文凭。一见面,刘清远就喜欢上了她。在谈妥条件后,刘清远便租了一套房子,并专门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张秀丽的生活,开始过起了金屋藏娇的日子。2003年3月,张秀丽终于给刘清远生了一个儿子。刘清远异常激动,他给儿子取名为刘宗卫。

然而,短暂的欢愉过后他又犯难了,儿子交给谁抚养呢?交给张秀丽这样的女人可不放心,抱到自己家里更不可能,思来想去,他决定把儿子送到生活在农村的大妹妹家抚养,这样既能避人耳目,瞒住妻子及女儿,又利于儿子的健康成长,而妹妹无疑是让他最放心的人。

儿子不在自己身边,刘清远非常想念,他借口看妹妹,经常开车回农村看儿子。对此,李文娟觉得丈夫年龄大了,喜欢怀旧,不时回去看看也很正常。在这波澜不惊的平静日子中,一晃7年过去了。

2010年春节刚过,刘清远便来大妹妹家。一见面,妹妹就对他说:“宗卫今年都7岁了,早该上学了。你也知道,农村环境苦,条件差,教学质量也没法和城里比,再这样下去,不是耽误了他的前程吗?”

刘清远听后心里禁不住一阵酸楚。他何尝不想把儿子接到自己身边,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拥有最幸福的童年呢?特别是每次来,看到儿子和村子里一帮孩子玩得浑身是土,蓬头垢面的,他心里就十分难受。想想自己也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家产千万的大老板,怎么能让自己的儿子生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呢?可是,自己快六十岁了,突然冒出个儿子来,该如何向妻子和女儿交待?

刘清远左右为难,怎么也想不出个万全之策来。最后妹妹劝他说“事到如今,木已成舟,你就干脆实话实说吧。她们娘俩又不是老虎,还能把你吃了?再说攒下那么大的家业,没个儿子接着怎么行?”刘清远思考了半天,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也只能这么办了。

3月18日下午,刘清远早早回到家里,他给保姆放了假,自己亲自下厨做了几个菜,并打电话把女儿刘娜叫过来。已经多年不进厨房的丈夫,今天这是怎么了?李文娟感到很纳闷。平时刘清远整天在外面忙,像这样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对李文娟而言是很难得的。三口人边吃边聊,气氛很轻松,刘清远终于坐不住了,仗着白酒壮胆,鼓起勇气对妻子说“文娟,你也知道,我们家四代单传,可到了我这只生了小娜一个女孩。如果把刘家的香火断送在我的手里,那可是对不起祖宗啊!有个事情要跟你们说,我在外面有一个儿子,现在已经7岁了”。

虽然刘清远的声音不大,李文娟听着却似晴天霹雳。她猛一下站了起来,气得脸色铁青,浑身颤抖。刘清远只好把借腹生子的经过轻描淡写地说了一遍。李文娟越听越生气,情绪也失去了控制,她扑到刘清远身上又撕又打“你这个老不正经的,觉得自己有点儿臭钱就了不起了?你说,和哪个女人生的?那个孽种在哪里>告诉你,你那个儿子永远也别想进这个家”说罢,她坐在沙发上号啕大哭起来。

对父亲的荒唐,刘娜也异常气愤,可她又不便当面斥责父亲,只好扶起失声痛哭的母亲,回自己家里去了。李文娟万万没有想到,与自己相儒以沫30多年的丈夫,老了老了竟然干起偷鸡摸狗的勾当来,还生了个儿子争家产。刘娜也十分气愤,便不断给母亲火上浇油“我爸太不像话了,他根本就没把咱俩放在眼里。再说他那个儿子将来长大了,肯定要去找他的亲妈,咱们算什么?到那时候家里的一切还不都是人家的!”

女儿的话更让李文娟悲愤难平。晚上躺在床上,李文娟辗转反侧,越想越伤心。她实在咽不下这口恶气,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决心动员一切力量,阻止这个儿子进家门。第二天,在她的招呼下,刘清远的三个妹妹、妹夫以及她的两个弟弟陆续赶到了。为了进一步壮大力量,她还把刘娜的公婆也请来了。刘清远的妹妹很同情李文娟,可又不便批评自己的哥哥。李文娟的两个弟弟虽然义愤填膺,无奈平时

受刘清远的恩惠太多,因而也不敢多说,怕得罪这个腰缠万贯的姐夫。见大家态度暖昧,谁也不愿出面为自己主持公道,李文娟十分气愤地说“出多少钱都行,给谁带都行,但这个孩子决不能进这个家?”

本来自感理亏的刘清远对李文娟怀有深深的愧疚感,他原本打算不论李文娟怎么折腾,打他骂他都行,只要能让儿子回家,一切都可以承受,可没想到李文娟竟如此决绝。更令他无法容忍的是,李文娟竟然把女儿的公安也请来羞辱他,令他颜面扫地。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心想自己在社会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窝囊气?他禁不住热血上涌,猛地一拍桌子,指着李文娟大声吼道“我的儿子就得进我的家!你不让他进门,我就和你离婚,再建一个新家!”说罢,他转身出了门。

见丈夫要和自己离婚,李文娟顿时就蒙了。她平时过着典型的富婆生活,天天用打麻将来消磨时光,对生意上的事情从不过问,就连家里有多少钱也不清楚。现在刘清远突然提出离婚,凭刘清远的精明,他要是把资产转移,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将来的生活怎么办?李文娟思前想后,进退两难。她的两个弟弟也不愿意失去刘清远这个有钱的姐夫,便轮番上阵,劝说她面对现实,认下这个儿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痛苦思考,李文娟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

不久,刘宗卫进了这个家门,但他并没有得到李文娟和劉娜的认可。在这个家里,他仍是一个来路不明的“野孩子”,除父亲视他为心肝宝贝外,平日里没有一个人给他好脸色。特别是李文娟,动不动就责骂他。为此,刘清远经常与李文娟发生口角,加之刘娜从中煽风点火,一个原本幸福温馨的家庭,顿时变得战火连绵。

自从有了刘宗卫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娜非常清楚父亲的心思,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是为这千万家产有人继承。本来,自己是家里的独女,是家产的唯一继承人。可刘宗卫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处境。为此,她痛苦得寝食难安。

刘娜发现从刘宗卫来到这个家后,母亲消瘦了许多,人也明显地衰老了。每次见面,母亲都絮絮叨叨,并不止一次地哭着对她说“小娜呀,那个孽种就是来和你争家产的。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最疼爱的就是你,有多少次我都想把这个孽种掐死,看谁还敢和你争这份家产!”刘娜虽极力劝阻母亲的危险想法,但却从中受到了启发是啊,如果刘宗卫死了,谁还能和自己争?刘娜反复琢磨,终于,一个罪恶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产生了。

此后,刘娜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改过去对刘宗卫的敌视和冷漠,变得既热情又有爱心。每次到父母家里,不是给刘宗卫带几件新买的衣服,就是给他买几斤爱吃的水果,有时间还帮他复习功课。见以前对自己横眉立目的姐姐现在对自己这么好,刘宗卫非常高兴,放学以后就往刘娜家跑,和刘娜越来越亲。对此,母亲时常骂刘娜没骨气,对一个争家产的孽种还那么好。刘娜却说“金钱是身外之物,家产怎么能和姐弟之间的亲情相比呀!”刘清远听说后,十分感动。

一次父女二人单独吃饭,刘娜对父亲说“爸爸,以前我错怪你了,请原谅女儿的无知。女儿理解你了,你不用天天不放心往家跑了,我会照顾好弟弟的。”一席话感动得刘清远老泪纵横,他紧紧攥住女儿的手,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刘清远住的小区距离学校比较远,刘宗卫上学都是他亲自接送,而刘娜家距离学校却不足百米。为了刘宗卫上学方便,刘娜便与父亲商量,让刘宗卫搬到自己家里吃住,末了还说“妈心眼儿小,脑筋死,对弟弟始终不好。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也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呀!”刘清远感动不已,在送刘宗卫去女儿家之前一再叮嘱儿子“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爸爸,姐姐是对你最好的人,将来你可不能忘记你姐姐啊”。

2011年元旦过后,刘宗卫便住到刘娜的家里。到姐姐家后,刘宗卫非常开心,天天无所顾忌,有说有笑,不但人长胖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提高。见到刘清远,刘宗卫的班主任忘不了夸奖几句“你儿子近期表现非常好,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还知道帮助同学了。”刘清远听后,高兴不已,自然又把功劳记在了刘娜的头上。

可时间不长,刘清远的好心情便被破坏了。3月14日这天早上,刘宗卫刚到学校,突然感到头晕,便一头栽倒在地。学校及时把他送到医院,可检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出个原由来。“也许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晚上睡眠不好造成的。”一位老师推测说。见没有查出其他毛病,刘清远也就放心了,并一再叮嘱刘娜照顾好弟弟的生活,督促他多休息,早睡觉。自此以后,刘宗卫便患了头晕的毛病,还经常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来,有时他兴奋不已,跑跑跳跳,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有时候却精神萎靡,神色凝重,上课时昏昏欲睡。刘倩远心急如焚,带着儿子跑了不少医院,结果什么病也没查出来。

2011年5月30日早晨,刘宗卫吃完早饭上学去,还没有走到学校门口,便晕倒在地,只见他脸色铁青,手足痉挛。待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后,虽然医生竭尽全力抢救,终因心脏功能衰竭,远离开了人世。

噩耗传来,刘清远痛不欲生。他不明白,儿子小小年纪怎么会患上头晕症?思前想后,刘清远决定对儿子进行尸检,看看儿子到底得的什么病。尸检结果很快便出来了,在刘宗卫的胃液中,发现了大量的氯胺酮成分。警方随即介入,并很快定性为重大谋杀案。警方经过调查,将在医院当麻醉师的刘娜列为重点犯罪嫌疑人。

原来,自从产生了除掉刘宗卫以独享家产的念头后,刘娜便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罪恶计划。可怎样才能做到既除掉刘宗卫,又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她想到自己是麻醉师,何不利用麻醉药将刘宗卫置于死地呢?确定作案手段后,经过反复比较,她选定了无色无味的氯胺酮作为犯罪工具。刘娜把刘宗卫接到自己家中后,坚持早晚让他喝注入氯胺酮的牛奶。一段时间过后,刘宗卫的神经系统受到伤害,开始头晕。为遮人耳目,刘娜严格控制用量,等到人们都知道刘宗卫患上了头晕的毛病后,她便加快了犯罪步伐,终于导致刘宗卫死于上学的路上

6月2日,当刘娜得知警方即将传唤自己时,自感罪孽深重,便跳楼自杀了。

看着女儿留下的充满悔恨的遗书,白发苍苍的刘清远和妻子相拥而泣。刘清远口里不断地说,是自己的罪孽毁掉了两个孩子。

引致需求 篇3

朱某与钮某于1996年9月结婚, 双方于1997年购买了一处房产, 并于同年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登记所有权人为钮某。后该房屋一直出租给他人使用。2006年9月18日, 钮某向房屋登记机构声明其至今未婚, 提供了能证明其未婚状况的户口簿, 签署了权属保证书, 并在同日与曹某订立房屋买卖合同, 约定将该房屋以20万元价格出卖给曹某。双方于同日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申请, 9月21日房屋登记机构发放了以曹某为所有人的房屋所有权证。同年10月, 曹某将该房屋抵押给某银行并办理了抵押登记。2009年6月, 朱某发现房屋已被过户, 向钮某追问, 钮某称房屋是借给曹某贷款用的, 自己并未取得合同约定的对价。后朱某要求曹某出具了借用房产证的字据, 并诉之法院, 法院判决钮某与曹某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争议房屋属朱某与钮某共同所有。于是, 朱某持生效的判决书向房屋登记机构要求将登记在曹某名下的争议房屋更正登记到朱某和钮某名下。那么, 房屋登记机构是否应该据此办理更正登记呢?

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房屋登记办法》 (下称《办法》) 第八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房屋权利归属或者权利内容与房屋登记簿记载的权利状况不一致的,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有关法律文书, 办理相应的登记。”《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 (法发[2004]5号, 以下简称2004年5号文) 第五条规定:“在执行人民法院确认土地、房屋权属的生效法律文书时, 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权利人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变更、转移登记手续。”我们应该为其办理更正登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办法》第七十四条对更正登记作了具体规定, 除了应提供“登记申请书、申请人的身份证明、证明房屋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材料”外, “利害关系人申请更正登记的, 还应当提供权利人同意更正的证明材料”。而申请人朱某提供的法院判决书充其量只是证明房屋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材料。且由于该房屋已进行抵押登记, 所以此处的“权利人”除了登记簿记载的所有权人曹某外, 还应包括抵押权人某银行。又根据《办法》和2004年5号文相关规定, 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所有权, 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房屋登记机构予以登记的, 房屋登记机构才予以办理。因此, 不应为朱某钮某办理更正登记。

我们采纳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所述。

二、房屋登记的公示公信效力

公示公信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对于包括房屋在内的不动产实行的是登记要件主义, 即以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公示的方式。回到以上案例, 不管是钮某与曹某的房屋买卖, 还是曹某与某银行的抵押贷款, 由于都已在房屋登记机构办理了登记, 因此, 曹某的房屋所有权、某银行对该房屋的抵押权都具有公示效力。依物权的公信原则, 公示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物权即使不存在或者内容有异, 但对于信赖此公示方法所表示的物权而与之交易的人, 法律仍承认该交易的法律效果。本案例中, 钮某为登记房屋所有权人, 曹某因信赖钮某有完全的处分权而与之进行交易, 尽管钮某对该房屋并无完全的处分权, 依照物权公信原则, 曹某仍应取得该房屋所有权;在曹某与某银行的抵押过程中, 曹某为登记房屋所有权人, 某银行充分信赖曹某有权对该房屋设定抵押, 其抵押权的取得并无瑕疵。

三、房屋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

我们认为,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 房屋登记机构的审查应该是以形式审查为主, 实质审查为辅, 即只有在申请人提供的书面材料仍不能证明登记事项时, 登记机构才进行实地查看。对于实地查看的范围, 《办法》第19条也作了具体规定: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因房屋灭失导致的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实地查看的其他房屋登记。从以上查看范围的规定亦可看出, 实地查看只是查看房屋状况是否与申请登记事项相符, 并不是对权利归属进行调查。本案例中的转移登记不属于房屋登记机构的实地查看范畴, 且通过实地查看也不能发现钮某对该房屋无完全的处分权, 通过钮某提供的房产证、身份证明、权属保证书及与登记簿的校验, 房屋登记机构已完全尽到审慎审查的义务。至于钮某的刻意隐瞒婚姻状况及钮某曹某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并非真实意思表示的事实, 登记机构无权也不可能察觉。

《物权法》第21条也规定了登记错误的先行赔付制度, 但从立法目的来看, 这里的登记错误是指登记机构 (登记机构本身或者是内部工作人员个人) 的原因造成的错误。如果登记机构尽到了审慎审查义务而进行的登记, 就应视为正确有效的登记, 尽管其可能与真实的权利状况不符。

四、善意取得制度在房屋登记中的适用

《物权法》第106条第一款规定,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 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符合下列情形的, 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 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 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 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的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 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据此, 曹某与钮某的房屋买卖中, 由于曹某受让房屋时并不是以买受房屋为目的, 因此不能说是善意, 而纽某也并未取得合同对价, 故虽然已经进行了房屋转移登记, 曹某仍然不能以善意取得的理由取得房屋所有权。那么, 某银行的抵押权呢?《物权法》第106条第三款规定了“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 参照前两款规定”, 由此可知, 抵押登记同样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从交易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来考虑, 某银行不可能对房屋所有权人曹某取得房屋所有权的途径、方式等进行调查看其是否对该房屋拥有绝对的、不可撤销的处分权, 只能通过登记查询的方式尽到审慎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 因此, 某银行抵押权的取得毫无疑问应该是善意取得。

五、本案例引起的思考

本案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一点思考,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和探讨。

根据《物权法》第15条的规定, “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 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 不影响合同效力。”既然物权登记与否并不影响合同效力, 那么是否可以以此推断, 合同有无效力也并不影响物权的登记效力呢?即不能以引起物权变动的合同无效来判定物权就无效, 也就是说, 我国《物权法》采纳的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按照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法院判决钮某与曹某的买卖合同无效是正确可行的, 同时, 曹某对房屋的所有及某银行对该房屋的抵押权也应仍然有效。至于朱某的损失赔偿问题, 我们也可以找到法律依据, 那就是《物权法》第106条第二款,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 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即朱某应向其丈夫钮某主张赔偿, 当然, 这样就纯属债权债务纠纷, 不属于本文的探讨范围了。

参考文献

[1].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

[2].孙燕杨磊杰.浅论不动产的善意取得.法制与经济.2009.3

引致需求 篇4

关键词:企业用工缺口 劳资关系 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74-02

一、企业用工缺口的概况

2004年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目前,这 种现象并没缓和,反而在范围与程度上有不断扩大趋势。以东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以 宁波、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以大连、烟台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以武汉、长沙为代表的中 部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据调查,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用工缺口超过10 0万人,浙江、福建等地的企业用工缺口为50万人左右,行走在广东珠三角,到处是招工的 广告,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民工荒”。这种现象打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

根据对企业缺工情况最严重的珠三角的调查,企业用工缺口有以下特征:第一,劳动密集型 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如制衣、家电、电子、玩具业的用工缺口达企业总用工需求20%左右, 同时,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较低的工种,如冲压、磨工、抛光等工种的企业,普遍反映存 在招工难问题。第二,招工难与失业并存,从全局看,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 ,农村仍可转移出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也在5%以上,就业压力大。 第三,企业用工缺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用工缺口的对象主要为18~25岁的年轻女 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企业招工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些企业因招不到足够的员工,而无法完成生 产任务,不敢接单。劳动力供应不足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劳动力市场。一些制 衣、电子行业因为缺工而互相“挖角”,引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增多。有些劳工经常在劳务 市场上游动,遇到出工资高的企业就马上转工。中小型企业如制衣行业,因规模小,用工短 缺,生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季节性,每当接到数量大或时间紧的订单后,为完成任务不 得 不以更高的工资雇佣“炒更队伍”。企业招工难及员工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困扰企业的正 常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及提高。

二、管理滞后是形成企业用工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导致企业用工缺口的原因从表象看,是劳动力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原因 主要有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输入输出地的工资差异缩小等。劳动力需求增加的原因主 要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整个产业结构重要比重的条件下的经 济增长。更深层次看,企业用工缺口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本位主义 的必然结果。这里着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形成企业招工难的原因。

企业管理观念滞后导致管理方式滞后。不同的管理行为是基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基础上的。 目前,对我国企业管理影响最大的人性假设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 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们之所以劳动,就是为了经济利益,因此,经济 利益是激励员工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与这种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方式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另一种是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埃尔顿•梅奥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人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的。他们劳动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 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梅奥认 为:“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仍是“经济人”假设 ,认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钱,只要基本满足了他们的经济需求,就能吸引 并留住工人。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一手是靠金钱的收买与 刺激,另一手是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企业关心的是如何提高 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管理者主要是运用职权,发号施令,使下属服从,而不考虑在情感 上和道义上如何给人以尊重,以金钱报酬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甚至于把工人看成是会说 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 压榨。正是在这种“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及泰勒制的管理方式下,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 侵犯农民工利益的现象,如福利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侵占法定节假日、加班不按 法定发放加班工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导致企业员工流失率高、招工难。

“经济人”假设及泰勒科学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生产组织方式就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手工 生产线,工人长期重复从事一种简单劳动,工作单调乏味。过去20多年,我们依靠这种高 效率、低成本生产方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的异化。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越来越关注自己心理上、精 神 上的需求,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民工,经济压力较小,需求更具有多样性。 当前企业的管理模式明显滞后劳动者需求的变化,使一些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员工 流失率 高,招工难。

三、企业用工缺口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良好契机

1.企业用工缺口的出现,为改善劳资关系提供了现实基础。近几年出现的企业用工缺口,说 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 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代转变,由买方劳动力市场转变为卖方劳动力市场,这个转 变会带来劳资关系的改善。

在买方劳动力市场中,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形成劳动力追逐资本的局面 ,相对于劳动者而言,资本所有者具有主导地位,处于强势和主动状态,他们想雇佣多少工 人就可以按照需要雇佣到多少工人;而作为卖方的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在谈判中缺乏讨 价还价的能力,这就使得劳资谈判的结果对资方更有利,而劳动者被迫接受在工资水平、工 作时间、劳动强度、工作环境方面不利于自己的条件。

企业用工缺口的出现,使劳动者具备了“用脚投票”的权利,可以通过工作流动等形式向资 方施加压力,迫使企业主开始关注劳动力资源的获取与维持。资本对劳动力的追逐,使得劳 动者相对于资方的地位得以提高,资方必须通过主动提高工资或改善劳动条件来吸引劳动者 。近几年农民工工资的明显提高,如2004~2007年,珠三角农民工的人均工资增加了30%左 右,体现与顺应了我国劳动力供求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的形势。

实际上,劳动者地位的提高,不仅仅是有利于劳动者,而是能够达到劳资双赢的效果。以往 的不少企业主习惯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漠视员工的权利, 使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种员工队伍, 势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劳资关系的改善,和谐劳资关系的形成,企业主承担起更多的 社会责任,最终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劳资双赢的结果。特别是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善待农民工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发展含义。

2.企业用工缺口的出现,促使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随着企业管理理 论对人的假设从“工具人”、“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 发展,对应的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行为关系管理、文化管理的发展,人本 管理正成为管理的新潮流。

出现企业用工缺口的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管理大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甚至少数 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目前我国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采用了泰勒科学管理中的做法,如加强定 额和定员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人员培训、现场管理等,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 、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其典型生产组织形式就是流水线生产。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推 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成功地造就了工业化。同时,在实践中,这种管理模式也充分暴露 出其本质——对职工的忽视。生产高效化的附属物是人的工具化,以及工人对工作的厌烦等 。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70年代管理的主流完成了从科学管理向行为管理的转化 ,这种转化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科学管理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90年代 兴起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标志着文化管理的来临。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 性假设从“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转变,把员工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二是管理中心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在文化管理下,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 是管理的落脚点,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学习成 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三是管理手段从以外部控制主为转变为以自我控制为主,从 强制的约束转变为共同的价值认同,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因此,把管理模式由 高效率策略调整为“高情感”、“高参与”策略,使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像一个人,而不是作 为机器的附属物那样去工作和生活,使工作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仅仅是谋生的 手段,已成为世界管理的大趋势。2004年开始的企业用工缺口的存在,促使企业转变管理方 式,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行为 管理、文化管理转变。企业用工缺口的出现必然会使企业反思自己的用人观念,要想使企业 继续发展,不但要创造好的工作环境,还要尽可能改造民工,对他们进行定向培训,给他们 应得的待遇,让他们由民工彻底变为职工,形成稳定而可靠的劳动力资源,真正做到以环境 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近几年,许多企业想方设法留住工人,除了较大幅度提高 农民工工资外,还采取了许多人性管理手段如年终奖、带薪休假、夫妻房、培训员工、更新 设备、为工人购买各种商业保险等,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因劳动力短缺而逐渐改善。

3.企业用工缺口的出现,促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20世纪后20年,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下,企业安于简单重复低端制造 ,并无真正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众多的企业更是认识到廉价 劳动力带来的成本收益比要高于机器大生产,从而出现“宁用人,勿用机器"、看似与现代 经 济发展相背、实则深谙经济学根本原理的现象。近几年企业用工缺口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 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长方式上的弊端和缺陷,过度倚重廉价劳动力,压低人力成本已成为 部分企业的经营惯性,而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我国经济最活跃、同时也是 企业用工缺口最严重的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经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

农民工劳动价值的合理回归,农民工工资的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力价值低估的 局面,促进企业寻求更多的劳动力以外的成本降低方法,如技术革新、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 用等等,以期能更少地使用劳动力,更多地使用机器来降低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将由建立 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建立在以创新为基础的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 以速度取胜,通过品牌建设,重塑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 [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

2.约翰•科特著.成中,李晓涛译.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

3.章铮.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兼论企业用工缺口. [EB/OL]http://www. ccrs.org.cn/,2006.7.8

引致需求 篇5

宁波镇海PX事件概况

我国的环境引致型群体性事件正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风险。在GDP唯上的传统发展观念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牺牲已经很大,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达到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对峙,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宁波镇海PX项目即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扩建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由中国石化集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确立。根据2012年10月24日镇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络发言人发布的《关于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该项目是在宁波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海炼化公司原有的生产规模基础上扩建,年产15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主要由炼油工程、乙烯工程和公用辅助设施三部分组成,包含PX装置。镇海人民政府表示,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是由国家化工产业振兴计划所确立的国家生产力布局重点战略项目,项目的建设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炼化一体化项目按照环保部和省、市、区环保部门的要求,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对工艺产品方案和主体装置组成进行优化,其中环保总投入约36亿元(项目总投资估算约558.73亿元),该项目已完成部分前期工作。

从2012年10月初开始,陆续有部分村民就该项目落户后的相关环保及村庄搬迁问题到镇海区政府信访。10月22日,湾塘等村近二百名村民,以居住点距离化工企业过近为由,集体到区政府上访,要求尽早将村庄拆迁纳入新农村改造计划。区政府以不同的方式约访村民,就国家环保部的有关规定几次作出说明,但没有给村民满意的答复,部分村民情绪激动,甚至围堵城区的一个交通路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已紧张的路面交通秩序。

10月22日的群体上访,引起外界对该项目关注。此后,自26日起,当地居民继续就此上访。10月27日,宁波市镇海区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公告》称“少数人员在信访和反映问题过程中,采取静坐、拉横幅、散发传单、堵路、阻断交通等方式,并随后演变成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故意毁坏财物、非法拦截机动车等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10月27日下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部署征求群众意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27日晚,召开座谈会,就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10月28日,当地居民就此项目的群体上访继续进行。28日晚,宁波市政府在压力下承诺不再建设PX项目,并停止推进整个炼化一体化项目。至此,镇海PX事件告一段落。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环境引致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根据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社会责任是指 “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责任。这些行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遵守适用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融入整个组织并在其关系中得到践行。”

为了实现负责任地运营,ISO 26000提出了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一是认识社会责任,二是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为了帮助组织认识其社会责任并识别利益相关方,ISO 26000列出了七项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每个核心主题都包括一系列社会责任议题。这些核心主题和议题可以帮助组织界定其社会责任范围,识别相关的议题并设定优先事项。

纵观当前我国社会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在决策之初缺少对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以及对其关切的回应,缺少对社会责任核心议题和优先事项的识别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方对其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认识不足。在我国,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根据环保部每年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年至2010年的数据来看,尽管环境治理方面小有成就,许多污染的数量都有所下降,但从各项污染的绝对数来看,仍是居高不下,尤其是生活及工业三废排放量都非常高,这些污染物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

镇海PX项目所在的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经发生多次环境污染事件。2007年9月,宁波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因螺栓被盗发生400吨左右丙烯腈泄漏事件,造成附近空气和地下水污染。2012年4月底,澥浦镇一家化工厂偷排有毒气体,令到果园采蜜的300万只蜜蜂一夜全数暴毙。由于开发区地处镇海区西北,位于冬季偏上风向,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颇受镇海区居民的关注。2002年5月16日至17日,镇海居民就曾因因两家化工厂偷排有害气体而上街游行,堵塞交通。

尽管PX并没有公众所恐慌的那般有危害,只属于低毒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PX规定为第三组,即现有的证据不能证明对人类致癌,但高浓度和长期接触仍可对人体产生危害。但由于之前当地污染事件的影响使得群众仍然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虽然有前车之鉴,项目方仍然没有对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关切给予认真的考虑和积极的回应,虽然项目有36亿元的环保投入,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但是并没有正面回应社会的期望,使得环境问题成为这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一个理由。

没有平衡考虑并回应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在镇海PX项目中,除了政府部门之外,当地社会和附近居民是项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也是在项目建设中有重要利害关系的一方。项目方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比较畅通,但是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严重不足,对于居民的诉求没有正面的回应。而在意识到PX项目会影响环境后,群众纷纷通过上访等形式反映民意,政府却迟迟没有解决问题,无效沟通促使群众走上街头采用游行示威的方式进行抗议,在警方的暴力镇压过程中,警民之间出现失控场面。这一现象超出民众的容忍程度,最终促使游行示威活动范围扩大至市中心。

除了环境问题之外,当地群众的另一个关切是搬迁问题。从镇海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在镇海PX项目中,群众最初上访的问题并非是环保问题,而是搬迁问题,即“要求尽早将村庄拆迁纳入新农村改造计划”。虽然作为项目的一方镇海政府部门与上访群众有过沟通,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回应民众的期望和诉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群众对项目的抵触情绪,最终使得环保问题成为重要原因,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没有及早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透明度不足。在宁波镇海PX项目之前,国内已经发生多次群众反对PX项目的情况:2007年厦门PX项目因公众质疑而不得不易址建设;2010年大连PX项目也因民众质疑而宣布要搬迁。之前的PX项目受阻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沟通,缺少对PX项目环境影响的沟通和说明,缺少与当地群众的沟通而使得民众对PX印象非常不好,一提PX项目就认为对人体有害。此外与当地民众的沟通也不通畅,政府部门往往也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才出面进行说明和沟通。

在镇海PX项目中,项目方依旧未能在事前与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首先,对PX项目的环境影响与当地民众沟通不够,缺少透明度,导致群众并不了解PX项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不了解项目方采用的高环保标准及环保投入,只能根据以往的信息认为这个项目会带来很大的环境影响;其次,对PX项目的社会影响未能给出积极回应,PX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当地群众的搬迁问题,这是很多项目建设都可能涉及的社会影响问题,项目方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沟通,尽管项目投入中包含搬迁安置等费用和安排,但当地民众并不知情,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进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最终使项目被停。

预防环境引致型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纵观我国发生的多次环境引致型群体性事件,项目方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缺少透明度、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不足、利益相关方参与不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我国应明确重大项目信息披露要求及沟通要求;同时,项目方应当重视其项目活动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重视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重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问题,更好的促进项目的顺利和负责任的开展。

明确重大项目信息披露及沟通要求。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提高,具有重大环境和社会影响的项目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防范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重大项目信息披露及沟通要求,明确要求项目方应在项目开工前就其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披露,并说明其为了承担其环境和社会责任而采取的措施,并鼓励项目方积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充分考虑各类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提高项目运营的透明度。透明度原则是很多国际规则的重要原则,也是ISO 26000社会责任原则之一,在ISO 26000中具有重要地位。ISO 26000多处内容明确提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要求,这也是保障利益相关方知情权、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项目方应学会利用信息披露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通过保持一定的透明度,来规范自身管理和运作,提升企业形象和信誉,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

高度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并积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缺乏有效沟通是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就需要项目方根据自身业务活动的特点、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识别其影响及其利益相关方,从而确定其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可以帮助项目方明确其社会责任,更好地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期望。项目方对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进行积极回应,也有助于项目方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和支持,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类环境和社会风险,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已成为群众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此消彼长。在多次事件之后,我们应该对此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政府、企业、媒体和社区群众等各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防范环境引致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真正迈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于鹏,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李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资本视域下政府跨部门协同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上一篇:空乘专业下一篇:网站中的视觉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