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社会化

2024-09-10

技术社会化(精选12篇)

技术社会化 篇1

近年来, 兴宁市农机推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 以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实用农机推广为工作重点, 积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不断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1 兴宁市农机化发展主要概况

1.1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丢荒弃耕和劳动力短缺现象尤为突出, 但这些现实问题也为农机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 兴宁市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加快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特别是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一是全市水稻生产耕和收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机耕水平达8成以上, 机收率达7成以上。二是水稻生产关键环节有新进展。2013年, 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在机械播种、育秧、机插秧和烘干机械方面有新发展, 种粮大户新购高速插秧机16台, 新增播种线5台套, 机插秧新增约133.33 hm2 (2 000亩) 以上, 插秧机推广无论从机具数量上和使用面积上实现翻一翻;购买12 t以上烘干机的有5户, 烘干机械从2011年前为0到2013年底达65台。三是水稻生产方式有新变化。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兴宁市涌现出一批包耕种粮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包耕1.33 hm2 (20亩) 以上的大户约有120户, 3.33 hm2 (50亩) 以上的约60多户, 6.67 hm2 (100亩) 以上的约10多户。其中新陂镇新金村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示范大户、润丰种粮专业合作社被梅州市评为优秀专业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 这些大户既是包耕种粮大户也是农机大户, 他们的机械在自用的同时也服务周边群众, 既方便群众也增加自身效益, 大大提高了全市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

1.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全市农机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期间, 兴宁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3 900多万元, 拉动农民投入约1.3亿元, 全市农机投入总量近2亿元。截至2013年底, 兴宁市农机总动力36.89万k W, 水稻生产方面机械拥有拖拉机5 593台, 插秧机121台, 联合收割机1253台, 谷物烘干机65台, 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45%, 水稻机收率70.39%, 机耕率85.3%, 其中附城地带的水稻机收率达到了90.8%, 机耕率达97.9%, 机插率达36%;喷 (滴) 灌、畜牧、园艺及茶叶、油茶等及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呈“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伸发展。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 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 兴宁市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

农机化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农机新技术的应有效益。当前, 兴宁市农业生产逐步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向包耕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集约生产方式发展。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或转移外出务工, 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耕作模式呈现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致使全市增加了丢荒弃耕现象。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机技术服务社会化, 促进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 兴宁市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 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2.2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 兴宁市农机大户都是包耕大户, 存在小而全, 投入大, 效能低, 作业领域不广, 组织化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职的信息人员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等问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虽然开始起步, 但农机大户少、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中介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的市场作用不大, 全市农机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现有的农机大户都是以水稻机耕、机收作业为主, 机插、机烘、加工等生产作业环节明显滞后, 特别是在机具维修网点建设方面, 存在维修人才少、网点不多、维修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3 构建新型农机技术服务社会化体系解决农机推广工作难题

当前, 随着收割机、拖拉机等水稻机械的快速增长, 如何推进农机大户之间的沟通合作, 切实降低生产投入成本, 组成具有现代气息和强大市场生命力的专业服务组织, 打造服务品牌, 切实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走综合经营之路, 这是农机推广部门今后努力工作方向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2014年以来, 兴宁市农机推广部门围绕“三个转变、两个必须”来加强农机推广工作。

3.1 转变农机推广工作观念

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生产的必然选择, 是根据新形势对农机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兴机富民”的运行模式为宗旨,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实抓好兴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效能建设, 我们必须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思路, 从“推广农机新技术应用工作为重心”逐步转变为“推广优质农机服务模式为重心”, 致力于通过提高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来进一步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突出扶持专业服务组织发展“承包作业、机具租赁、机具维修、信息咨询、组建服务网点”等建设来化解“无机户用机难、有机户效能低”等矛盾问题, 着力培育拥有中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农机大户组成专业的服务队伍作为新型农机技术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组织农机大户大力发展订单作业、跨区作业、承包作业等服务, 逐步实现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不断推进农机技术社会化服务来推动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3.2 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方法

近年来, 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 兴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水稻生产机械化总体情况是山区发展较为缓慢, 附城乡镇发展较快, 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组织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特别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直是兴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难题和工作重点。农机推广部门立足本职, 把握工作重点, 力争推动水稻生产重点环节的新突破, 计划在3~5年内, 选准1~2个种粮大户, 扶持引导建设专业化育秧基地, 发展机械化订单育秧, 拟以扶持建立专业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送服务中心, 大力组织专业育插秧社会化服务来推动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环节的推广普及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社会化在运营方式上主要是根据大户的需求订单育秧, 然后直接以秧苗配送形式运送到田间地头, 并通过机械化插秧机服务队将秧苗直接标准化插秧, 实现育插秧“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致力打造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生产服务社会化品牌。

3.3 转变农机推广工作形式

当前, 在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方面着重面向农民开展现场会的形式来广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农民在接受新机具过程中, 主要以购置自用为主, 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从播种、育秧、插秧的各个环节不但关联性和专业性强, 而且投入大, 一般农户很难接受, 所以推广工作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推广工作思路和方法, 必须转变农机推广形式, 推广工作对象应重点面向种粮包耕大户, 结合形势变化必须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层面上来推广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一是发挥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抛秧比对的市场优势。现在兴宁市水稻种植如按常规抛秧, 1个青壮年劳动力1 d只能抛秧1亩 (1亩=667 m2) , 每个劳动力每日工价80元;1台高速插秧机在丘陵山区1 d可完成20亩插秧任务, 每亩大概需60元。机械化插秧与人工对比每亩可节约成本20元,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二是发挥水稻育插秧专业服务组织的优势。推广水稻生产机械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服务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重复购机所增加的生产成本投入, 而且还省了找工人难的麻烦。不仅提高了机械作业效能, 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大棚机械标准化育秧适用于插秧机直接插秧作业, 机械化集约育秧基地围绕农民需求开展水稻生产产业链服务, 将社会化服务覆盖到水稻生产全过程, 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合作共赢。在推广水稻集中标准化育秧上, 可以大大减轻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投入, 加强大户之间的合作联动, 实现节本增效互利互惠、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服务可以科学计算育秧时间, 选择合适农时插秧, 而且机插秧苗插秧标准、规范, 机插深度、行株距合适, 有利于水稻生长。当前, 水稻育苗每亩工钱大概在40元左右, 每亩秧苗配送费约18元 (本县区域范围) , 每亩的机械插秧费约50元, 如不含谷种成本, 从育苗到插秧约108元即可完成插秧任务, 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工、省钱的目的。

2014年以来, 农机推广部门着力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思路, 以转变推广农机服务新模式为工作重点, 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3.4 大力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机产业化核心是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 农机服务组织出于提高农机社会服务经济效益的目的, 将不断延伸扩展服务覆盖范围。兴宁市农机推广部门逐步引导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网络, 大力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 为农机化生产、农机管理、新技术推广、农机具供求、跨区作业、科学调度等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作业服务范围。

3.5 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以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为目标, 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走综合经营之路, 不断加强兴宁市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服务社会化组织为网络, 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充分利用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功能齐备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水平。

4 结语

今后, 我们农机推广部门必须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和区域, 致力打造服务品牌, 推动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逐步引导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形成以健全、优质、高效、实用的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和农机化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等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技术社会化 篇2

社会化评审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经成都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职改办)批准纳入职称社会化评审试点的职称系列(专业)中级职称评审。

第三条(实施原则)职称社会化评审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指导的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章组织

第四条(实施机构)全市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在市职改办领导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组织实施。

第五条(评委会设立)专业评委会由市职改办批准后设立。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服务机构,可依据本办法申请设立专业评委会。

第六条(评审专家库)专业评委会设置评审专家库。评审专家库成员在市内外相关专业专家中遴选产生,数量应至少在评委会成员数量的3倍以上。评审专家库设立及专家成员的调整,应报市职 1

改办审批。

第七条(评审专家条件)评审专家库专家成员应具备以下任职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风正派。

(二)一般应具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在职人员,业绩、成果、影响突出的可适当放宽。

(三)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并取得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满3年。

(四)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术造诣较高,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本行业有较大影响。

第八条(评委会办公室)专业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评委会日常工作和职称评审的组织实施,包括专家库管理和个人职称申报受理并初审、组织评审、通知评审结果、发放资格证书等。

第九条(评审申报点)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行业协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可申请设立专业技术职称社会化评审申报点。申报点具体负责个人职称申报代理和初审工作。申报点向市职改办负责,同时接受所在区(市)县职改办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章申报

第十条(评审公告)经市职改办同意后,专业评委会将本系列(专业)职称申报材料要求及报送时间、地点等向社会公告。公告

时间与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不少于60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申报条件)凡在成都地区工作,与企事业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且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参加社会化职称评审。职称申报不受户籍、档案、身份以及单位职务数额和结构比例限制。

第十二条(申报申请)拟申报人向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提出申请。申报时应提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并提供能反映本人职业道德素质、学历资历情况、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业绩成果、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有效材料。

第十三条(审核推荐)拟申报人所在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对照评审条件对申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并按有关规定决定是否同意推荐。决定同意推荐后,应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专业工龄、取得上级职称资格的时间、取得上级资格以来主要业绩及撰写的专业文章或论文等情况在申报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由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将个人申报材料送专业评委会办公室或申报点。

凡未按规定进行公示的申报材料,专业评委会办公室或申报点不予受理。

第十四条(复核送审)专业评委会办公室或申报点负责接收各单位送审材料并进行认真复核。经复核合格的,送评委会评审。

第十五条(评审收费)职称社会化评审收费标准,按照四川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收费标准的通知》

(川价字费〔1999〕265号)执行。上述费用在申报材料上报专业评委会时交纳。

第十六条(不予受理)对申报条件或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或超过规定申报时间、不符合申报程序的,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评委会办公室应及时将申报材料和评审费退回送评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评审

第十七条(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前,评委会办公室在市职改办的监督下,根据评审对象的情况,从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委员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一般为7人以上15人以下,其中包括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2名。评审委员组成人员情况应报市职改办备案。

第十八条(评审会议)评审会议程序及要求:

(一)评审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出席会议的评委委员人数不得少于7人。

(二)主任委员将委员分成若干评议小组,分别对申报对象的业绩、成果以及其他材料根据评审标准进行评议,并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法提出初评意见,提交评审委员会审定。

(三)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职称政策对申报对象送评材料和评议小组的意见进行审议,在此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的委员的三分之二为通过。

未出席评审会议或者中途离会,未参加审议过程的委员不得投

票、委托投票或者补充投票。

(四)评审结果无论通过与否,均应填入评审申报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当在评审申报表上签章,并加盖评委会印章。

第十九条(不予复议)对评审未获通过的对象,当年不得进行复议、复评。

第二十条(评审结果)专业评委会办公室在评审会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告、花名册、评审申报表等材料)上报市职改办审批。

第二十一条(评审结果公示)为了增强职称评审的透明度,市职改办应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在外网上公示,公示期为15天。对公示人员有异议的,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核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职称资格证书)评审结果批复公布后,由市职改办向评审服务机构下发通知,向个人发放《成都市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职称资格效用)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作为用人单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不与待遇挂钩。

第二十四条(评审材料处理)专业评委会将个人评审材料按报送渠道退回申报人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应当将评审结果的有关材料及时归入本人档案。

第二十五条(评审周期)中级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

第五章监督

第二十六条(监督检查)市职改办负责对专业评委会评审工作进行指导,对评审程序进行监督,对评审质量进行评估、检查。

第二十七条(评审会议记录)建立评审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时间、地点、出席人员、会议议程、委员或成员发言要点、投票结果等。记录人由评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第二十八条(违规处理)对申报评审中违反规定的由市职改办予以通报批评,严重违规违纪的取消其评委会、申报点或评委专家的资格,并依规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申报人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职称的,取消所获得的职称资格,三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六章附则

科学与技术、社会 篇3

1.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2.火钟

火钟是利用燃烧预定的燃料的速度来计时的,预定的燃料一样多,燃烧的速度一样快,所用的时间就一样长.火钟和我们现代的钟表一样,是一种计量时间间隔的T具.但火钟计时的精度不可能做得很高.因为火钟的燃烧速度总是取决于燃烧条件,至于制造成完全相同的蜡烛、盘香更是不可能的事,燃料和燃烧条件两个因素都不确定,燃烧速度也在变化,计时精度就低了.火钟还需要人们定期看管,所以用火钟来计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促使人们继续探索更精确的计时器.

3.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白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4.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人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5.伽利略的脉搏

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他利用自己的脉搏测量了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

(二)速度的历史

1.人类奔跑的速度

1896年,在雅典召开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美国选手托马斯·布克( ThomasBurke)以12秒的成绩获得百米跑的冠军.由于在此之前并没有世界性的田径赛事,这个成绩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百米世界纪录.1936年,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黑色闪电”杰西欧文斯( James Cleveland“Jesse”Owens,1913~1980)以10秒整的成绩刷新了百米世界纪录,给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人种优越论”沉重一击.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2008年8月16日的鸟巢见证了新纪录的诞生,可是人们依然不满意,因为博尔特在冲刺了70多米以后已经遥遥领先对手,并开始自己庆祝,一边转头看对手,一边像电影里的金刚一样双手拍打胸口,他显然并没有尽全力.他的成绩比第二名足足快了0. 20秒.人类究竟能跑多快?没人能够百分之百肯定.可以肯定的是,百米跑的极限肯定不是9.69秒.

2.动物的速度

非洲的猎豹是陆地上短跑最快的动物,时速可达110公里.它的长距离奔跑时速仅为60公里左右.它们最快的速度只能维持一分钟,接着便得花上二十分钟时间喘息、恢复.游得最快的动物则是旗鱼,游速每小时达120公里,比轮船正常航行的速度要快三四倍.如果按身体大小的比例计算,世界上相对速度最快的动物是虎甲虫,它在1秒钟内的奔跑距离可达自己体长的171倍.尽管猎豹以速度著称,但它必须跑出每小时770公里的速度才能赶上这种昆虫.

3.交通工具的速度极限

18世纪时人类靠步行或是乘坐马车,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英里(约为9.6公里)左右;19世纪有了火车,人类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0英里(约为96公里);20世纪,喷气式飞机让我们实现了600英里(约为965公里)的时速.“阿波罗10号”指挥舱当年在返回地球时它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近2.5万英里(约为40233公里).

科学与社会

(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二)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1564. 02. 15 ~1642. 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技术社会化 篇4

一、技术路径

(一)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在网络时代, 各类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是大势所趋, 各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价值和地位, 其生存与发展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各馆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各级政府主管的图书馆本身的功能就是为全社会服务, 在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过程中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首先要将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图书资料信息, 实现有偿使用。图书馆要从传统的对图书资料信息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中解放出来, 对知识爆炸时代所产生的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科学利用、开发和创新, 从而完成身份与职能的转变。高校图书馆是各类信息资源集中的地方, 实现社会和高校联建图书馆是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 而且可以减少重复建设, 同时为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实现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社会化, 有偿登录, 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访。同时建立馆际互借系统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各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 建立文献传送的服务平台, 形成覆盖各高校的学术网络信息导航数据库系统。

其它类型图书馆可参照高校图书馆的模式, 发挥其在某一领域的特色优势, 积极参加到有偿或无偿的社会服务体系中, 使图书馆的资料信息最大程度地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

(二) 分散型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

整合分散型档案信息是信息资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当一部分档案都保存在各部门的档案室, 由于利用的随时性和隶属关系的不同形成了条块分割的情况, 很难统一管理, 如信用档案、医疗档案、高校档案、金融档案等。对于分散的档案资源, 其社会化开发应不只是本部门的简单利用, 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参与这类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开发。

(三) 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各企事业单位都有许多信息资料, 在不影响企事业单位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使其信息的使用社会化, 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也可以为企业在人员招聘、宣传自己和介绍产品等方面带来好处, 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 新闻出版类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各级各类出版社和新闻媒体更是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媒介和平台。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高度重视和定位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模式, 资源社会化建设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获取多元化的社会文献信息资源, 将各自的最新资源 (出版物) 尽可能方便、迅速地在网络上提供给读者。

(五) 政府档案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

档案是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各级政府管理的档案资源的开发, 应不仅仅局限于各级档案馆藏资源, 还要对政府系统其他有关部门掌握的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 包括各部门建立的档案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政府档案都属于公共资源, 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 均应当依照《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放, 实现社会化共享。

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主要是指建立档案信息网站, 建设国家级、省市级开放性历史档案电子目录。档案系统部门公共信息资源应向网络化、个性化服务和社会化方面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主要工作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检索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全文信息数据库, 完成馆藏数据库在公众网上发布整合、挖掘馆藏档案资源, 建成一批专题档案与珍藏档案数据库;重要全宗与珍贵文件资料的纸质档案数字化;以目录、全文、照片、音像等多种形式, 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在线综合管理与利用,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六) 技术标准和专利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 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技术标准信息社会化共享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检索目录体系建设;建立技术标准摘要和全文信息数据库;完成各种技术标准在公众网上发布。

专利文献是专利制度的产物, 专利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网上专利数据库为人们检索利用专利文献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建立专利目录, 摘要和全文信息数据库, 可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提取专利原文。网络专利数据库的优点是检索灵活、内容丰富、更新迅速。

(七) 实现机构代码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当今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现代社会的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要对社会的组成单元进行有效的管理, 建立一个准确的、动态的、完整的社会组成单元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必要的。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体系就是顺应这种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机构代码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财富, 是整个社会的资源, 虽然登记管理部门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但享用的应当是全社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是有价信息, 不能无偿享用。但对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无偿地提供使用。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 使之与社会应用系统有效连接实现共享, 处理好机构代码信息社会化共享。

二、运行方式和技术管理模式

(一) 运行方式的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贸易、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极大地丰富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的建立是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各种专题目录、综述、述评或预测类信息产品的开发速度。信息资源和网络化的发展, 要求必须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建设, 信息资源借用网络通讯系统实现对用户的服务。

(二) 运行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化

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 归不同的单位部门所有, 在不改变信息资源所属关系的前提下, 要使这些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就要采取与此相适应的多样化、社会化模式。如为了鼓励信息资源拥有者积极参与共享, 应该确认有偿和无偿提供与享用信息资源的范围。对于有偿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使用者支付费用给所有者, 所有者利用这些资金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增加信息存储量。信息使用者支付合理的费用获得信息,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提高对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工作的积极性。

(三) 技术管理模式

根据各种信息的性质不同, 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可采取开放性、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式, 运用自主管理模式、委托代理模式、共建共享模式等。

在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的条件下, 使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等途径尽可能提高开放程度, 这样才能够达到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的目的。

摘要: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是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各广域网、局域网的逐步完善, 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与社会化共享正在变成现实。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平台。平台建设要充分运用信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性优化整合, 构建适应社会化共享需要的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信息系统, 进而达到有效改善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 提高整个社会信息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共享,技术

参考文献

[1]邢大立, 许鹤平.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

[2]张芳.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9) .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关系研究 篇5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关系研究

由于在作用对象、评价原则、实验方法、可接受性、参照系数以及技术进步快慢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同,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作 者:吴卫东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5) 分类号:B028 N02 关键词:自然技术   社会技术   参照系   评价原则   可接受性  

用中国技术改变中国社会 篇6

“亚历山大博物馆”,动人的乐章

面容清秀、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中关村IT男”贾磊的当选刷新了大众对“劳模”的固有印象。贾磊说:“通过语音,让一个不会打字的老人和孩子无障碍使用互联网。通过语音,让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使用搜索引擎、降低门槛,从而更加快速地找到信息。我们的汉语语音搜索技术是世界领先的,可以让你说汉语,说普通话,就可以找到你要查的内容,相比较其他国外互联网的产品而言,我们产品的客户满意度、普适度和应用程度都明显强于国外同行。所以我认为,在互联网行业,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绝不落后于世界!”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贾磊和百度集团总裁李彦宏相识,李彦宏建立现代化“亚历山大博物馆”的梦想一下吸引了贾磊。古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是埃及亚历山大市的古典知识中心,被称作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世界的“文学之都”。今天,图书馆的概念更加丰富了,它不仅仅是书籍的“图书馆”,更应是技术的“图书馆”。经过与李彦宏先生的多次切磋之后, 让每个人不单平等地分享知识而且分享技术的理念,在贾磊心中开始萌芽。贾磊研发的汉语语音搜索产品不仅被千万用户使用,更被百度宣布无偿提供给中国所有的开发者免费使用。15年前只能花费不菲价格从国外购买的技术,如今已无须任何费用。

正如在触摸屏出现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它能取代键盘,贾磊则是要用语音取代触摸屏。“用中国技术改变中国社会。”将科技变成产品,用产品服务生活,是工程师最大的梦想。

如今,手机和电脑已经能“听”懂大家说话,查询天气、设置手机日历、设置闹铃……

这些都可以通过人们直接下达语音指令来实现,而贾磊完成的是让电脑、手机通过语音,帮助人们在网络上实现搜索功能。如果说苹果创造了重要的“触摸屏”人机交互模式,那么“语音识别技术”将引起下一波人机交互的革命。

岁月无痕,流水有声。在北京海淀求学,又在海淀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人才,贾磊主要的人生轨迹都在国内。“谁说中国技术不能改变世界?”在贾磊眼中,如果语音识别技术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识别率,那么人机交互将得到很大的改善。2011年,他加入百度团队,开始了百度自主研发语音技术的征程。当时,百度没有任何语音搜索系统的核心技术,只是依靠外部合作单位提供一些很基础的语音搜索API,并无任何源代码,其精度远远比不上当时谷歌公司在中国大陆提供的汉语语音搜索服务。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语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未来,登录网站,可以记不住域名,只需要对着麦克说一句:“登录××网站。”想搜索什么东西,直接用语音指示。摆脱键盘,解放双手是未来的趋势,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核心交互方式。这个担子不轻。

也许挑战越大,对人潜能的催化就越大。从项目开始到百度完全自主研发的语音搜索系统上线结束,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上线时已经明显超越了谷歌的汉语语音搜索产品。目前该语音搜索系统每天服务千百万的中国广大用户,成为语音技术产业化最成功的经典案例。

2013年10月,贾磊在微博中发了这样一条信息:“感谢各位语音界朋友的支持,开放初期,招呼不周还请多多谅解,2~3周之后,语音识别错误率还会降低1/5,嵌入式连续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都会陆续开放。百度语音部门不单单做产品,拥有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的技术提升能力,才是我们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欢迎大家选择百度,和我们一起成长。”

这是贾磊的承诺,也是李彦宏的承诺,更是百度为行业作贡献的承诺。

“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是最大光荣

贾磊出生在陕西西安附近的一个小乡镇,直到高中毕业,家乡还没有通公交车。上大学之前,他只在照片上看到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是,父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深地烙印在贾磊的脑海中。

1993年,贾磊的家乡,有着几十万人口的地方,仅有两个人保送走进大学校门,贾磊就是其中一个。他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改革班,方向为自动化控制。1997年,贾磊本科毕业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2000年7月,贾磊选择从自动化研究方向转向广播语音识别方向进行研究。2003年,贾磊获得中科院博士学位。从2000年涉足语音领域,贾磊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研究方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遇到‘语音’时,便‘钟情’于‘她’。”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程序所识别的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及文字内容,就能实现人和计算机的最初互动。这个学科深深地吸引着他。当时在国内,以语音输入代替键盘的“解放双手”运动,还处于萌芽阶段,属于实验室里的小众技术。

而国际上,早在1992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Nuance,早已对于语音识别技术进行商业化运作。通用、IBM、微软、三星、诺基亚、福特……超过2/3的财富100强企业,使用了Nuance的语音解决方案,Nuance公司形成了绝对的垄断,2000年Nuance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内地。贝尔实验室、微软以及IBM也在逐步加大研发成本,投入研究。

nlc202309091016

从2003年毕业后,贾磊先后供职松下、IBM等国际知名企业,从最初的项目组的负责人到高级经理,外企为贾磊提供了丰厚的报酬和晋升空间。

然而,尽管待遇整整降低了5倍,贾磊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国内技术研发。2010年6月,他回归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导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第一版本的云计算条件下的机器翻译系统构建工作。2011年,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几家中国顶尖机构联合,成功申请到863重大项目(互联网语言翻译系统研制),贾磊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该项目的后续实施过程申请和初步实施。

2011年6月,贾磊选择加入百度。当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国外更优厚的待遇和学术氛围时,贾磊没有犹豫,他说:“在IBM和松下中国时,我都是担任外企中国研究部门的Team Leader(团队负责人),研发成果直接与他们(国际)外企总部的研发成果PK,那时是为中国人团队的荣誉和生存而战!”放弃高薪回国,“只为让自己所做的技术能够更直接地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做更有理想、更有情怀的事情。”有人说国外的待遇普遍都很好,生活上是不是会好一点?“即使生活在国外,生活的物质条件明显提升了,但是对我来说不外乎‘好山好水好寂寞’,我还是希望能够做有意义的事情,看到自己的技术能实实在在为大众所使用。”

最疼贾磊的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农民,朴实善良。每次乡亲们询问自己的孙子在哪儿工作时,老爷子都不太愿意回答。一是松下、IBM名字拗口,还是外国人的企业;二是觉得自己的孙子那么优秀,为什么不在中国的企业里工作,报效国家?老一辈人的思想中,报效国家是最大光荣。贾磊明白老人家的心愿。拳拳赤子之心,其诚可见。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贾磊获评劳模的理由之一是——他带着用技术改变中国人生活的理想,为中国本土的语音技术研发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体现了官方对互联网从业者科技报国的认可。这也意味着政府对整个互联网行业多年来为改善民生、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所做出贡献的认可。

“一个人创新的作用固然重要,可仅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家都创新了,才能为企业和谐发展积蓄更大的力量。”贾磊说。形成团队合力,创新才更有生命力,带领大批员工一起搞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贾磊掌舵下的百度语音团队的舞台会无比绚丽,语音行业的未来会阳光灿烂。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贾磊”的出现,他们会集成一道强光,为互联网企业带来更加健康、成熟、理想、全新的生长环境,让高科技不断向前发展……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技术社会化 篇7

1 建设模式

仁和区农村中心采取了“整合资源、民办官助、立足产业、公益服务”的建设模式, 即由仁和区科技局组织科技人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资源, 在民政局注册成立农村中心, 性质为社会团体;科技局为农村中心提供办公场地、设备、人员和运行经费;农村中心将立足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组织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训等公益性服务。

2 运行现状

传统的科技服务往往就科技本身而服务, 传统的产业服务往往就产业本身而服务, 是将科技与产业隔离的被动式服务。仁和区农村中心提供的科技服务则是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的主动式服务,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动整合资源, 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科技资源的分散是农村产业技术服务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突出原因[5], 仁和区农村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聚集科技资源。一是整合了2个科研机构、15家龙头企业、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个农业科技园区、13家农民专合组织的人员、场地、设备、基地、成果等综合资源。办公室20 m2, 有兼职办公人员6名。二是通过17名科技特派员初步整合了涉农部门的人力资源, 并通过科技特派员整合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7项。三是整合了“农技110”信息化服务平台。

2.2 主动协同示范, 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创新与转化脱节是造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根本原因[6], 仁和区农村中心将产学研各方凝聚起来, 以企业技术需求搞协同创新、协同示范。一是抓住芒果与石榴这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 组织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突破了优质晚熟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芒果控时成熟技术、石榴枯萎病防治技术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7项。二是抓住企业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 开展了芒果病虫害防治技术、芒果快速套袋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科技示范, 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 000 hm2。三是抓住培养新型农民的技术需求, 开展现场科技培训50期, 培训农民3 000人次。

2.3 主动服务企业, 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

企业是现代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7], 在服务企业的方式上, 仁和区农村中心采用了“服务企业、带动农民、壮大产业”的思路。一是通过企业的技术需求调配各种科技资源, 主动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咨询服务60次, 为企业争取到各级项目资金133万元, 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二是通过企业的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在农民专合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下, 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基地标准化示范、生产组织化经营、技术社会化服务, 基地农户户均存款约50万元, 家家住洋房、开小车, 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 对15家涉农企业开展了技术普查, 针对这些需求从科技成果库中筛选出12项配对技术成果, 促成了其中5项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企业实现产值1.2亿元, 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3 问题与建议

仁和区农村中心是针对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建成至今仅1年时间, 在功能定位、服务能力、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3.1 行政服务功能缺失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 政府职能将进一步向简政放权转变, 政府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 事务性工作将逐步实现社会化,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8]。对四川而言, 农村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农村产业的工作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门,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 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要社会组织承担, 而农村中心这样的组织正好满足这一需求。但从仁和区农村中心目前的工作范围来看, 还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工作, 需要弥补。

3.2 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村科技工作可以分为创新、转化、推广3个方面, 其中, 科技服务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 科技服务平台是创新工作得以开展、创新成果得以转化、转化经验得以推广的核心, 平台必须具备服务这3个环节的综合功能。仁和区农村中心虽然将其自身定位成综合服务机构, 但目前开展的重点工作仅3项:一是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 二是为产业解决技术难题, 三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这远不能构建创新、转化、推广全程服务链, 远不能支撑产业链, 迫切需要建立起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功能。

3.3 亟需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服务多由政府主导[9],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负担很重, 另一方面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本身的工作效率并不高。真正能够高效运转的一定是一种以利益为驱动、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制[10]。仁和区农村中心虽然是民办的社团组织, 但政府部门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是科技部门是发起单位和个人的实质性组织者, 农村中心将来工作的开展必将依赖于科技部门的协调;二是农村中心的发起实现了社会化, 但其经费来源并没有实现社会化, 仍然由科技部门提供;三是服务方式以科技项目为载体, 体现的还是公益属性。因此, 农村中心需要在运行中逐渐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让其本身与服务对象构建利益共同体。

3.4 解决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仁和区农村中心由多种经济性质的多家单位构成, 其构成的15名人员中全部为兼职, 其中的6人是比较固定的从属于其他事业单位 (生产力中心) 的兼职人员。农村中心是一种面向全产业链、服务全技术链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其预期的服务功能要对接好政府、对接好市场、对接好基地, 具有大量与传统事业单位不同的职能定位。事业单位的人员是根据其职能设定的, 要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农村中心的需求难度很大, 而这种方式正是各种新兴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人员组成的主要方式, 导致其服务水平的先天不足。仁和区农村中心要突破这一先天不足, 必须得走社会化这条路子, 当前可采用管理与服务分离的办法过渡, 即由事业单位兼职人员从事对接政府的工作, 市场和基地服务则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形成动态的队伍。

4 经验启示

尽管仁和区农村中心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但是“民办官助、整合资源、立足产业、公益服务”的建设模式, 指明了将来农村科技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综合化的发展方向, 对四川构建全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以下经验启示。

4.1 以整合科技资源为基础

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是科技和科技创新[11]。当前创新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基地、资本、项目、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条块分割[6], 没有形成合力:一是行业阻隔, 二是部门垄断, 三是产业链脱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整合科技资源[8]。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从3个方面探索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一要实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农民专合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家庭农场、专业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二要在不改变现有行政资源归属的前提下, 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 初步实现各级、各部门科技项目的整合;三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相关产业、金融资本等更大范围内的科技资源整合。

4.2 以社会化、市场化、综合化为方向

从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的角度考虑[8], 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服务模式将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被社会化的组织所取代, 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将被社会化的组织所承接。从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分析, 除公益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之外, 应用性和产业化的科技资源将由市场决定, 因此,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立, 要参与市场竞争, 提供满足市场的技术服务。从服务功能剖析,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绝不能面向单一产业或产业链的单一环节, 服务方式也不能简单搞技术培训、项目咨询, 而要提供贯穿创新、转化、推广全过程的综合服务。

4.3 以服务企业为重点

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功能分析, 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服务政府即要当好政府的助手, 承接事务工作, 提出产业发展规划, 开展决策调研;服务企业即要立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开展技术需求普查、发布成果信息、挖掘有效成果、撮合成果落户、争取项目支持、构建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等全方位技术服务。这2个服务对象中, 要以企业为主, 原因有2点:一是政府行为多是公益性行为, 是对行业的共性服务, 只有面向企业的服务才会产生利益, 而利益才是科技服务的长效保障;二是从政策环境看, 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是企业的生存土壤, 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最敏感, 企业必须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企业的技术需求就会决定科技资源的流向。

4.4 以产学研协同为驱动

技术社会化 篇8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更新、拓展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做好新时期的继续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2005年国家人事部提出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并列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的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充分肯定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中的战略地位,该工程实施六年以来,成效非常明显。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继续教育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还不健全,实施体系不完善,经费投入不够,继续教育的形式、方法、手段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于正常开展等。

面对新情况、新任务,笔者认为,加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建设将是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建设即视继续教育工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政府人社部门的主导下,注意调动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教育场地的使用、教育经费的筹措、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的开展等方面,政府注重和企业、学校、科研部门紧密合作,着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专业齐全的继续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继续教育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多,整体素质不高,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也十分迫切。但现行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和全民共享。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势在必行。

2 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的作用

1)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有利于适应构筑终身教育体系。随着知识经济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家的普遍性要求,只有不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给继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继续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以向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为目标,使专业技术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状态。而现行的继续教育机制却无法做到适时、适地、适情。只有建立全覆盖、多方位的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才可能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个性发展。

2)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有利于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目前,继续教育机构及教育目标的设计以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自身建设还都处于“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导致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建立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有利于统合社会各方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教育机构,有利于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并实施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方式和手段。

3)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有利于人才结构的调整。目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四多四少”的现象:一是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多,企业单位和基层单位少;二是教育卫生部门多,农业生产部门少;三是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四是第二产业人才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人才少的现象。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通过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引导继续教育机构加大力度培养市场迫切需要的创新型和高新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既可盘活现有的人才存量,又加快了人才结构调整步伐。

4)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随着知识经济越来越临近,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与知识经济密切联系的先导性、基础性事业,其产业性质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继续教育产业要为知识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促使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因此,继续教育产业化要求继续教育的功能和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可逐渐打破部门、行业和单位对继续教育资源的分割和垄断,通过市场充分发掘、合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和各自优势,共同发展继续教育事业。

综上所述,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对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3 构建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的措施

由于建立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任务长、见效慢,当前应主要做好3 方面工作。

1)加快推进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步伐。国家应尽快出台《继续教育条例》,为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法规保障。同时着手考虑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对继续教育机构的设立、办学条件等采取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2)创新继续教育机构管理机制。应坚持并完善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对央企、高校、各部门垂管继续教育机构实施上级业务指导考核,属地管理,统一安排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由行政指令向法制管理转变;要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和基地资源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实行继续教育机构的登记和准入制度,由各级人社部门制订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施教机构计划、环节和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评估出质量的优劣。实施优胜劣汰,促使继续教育机构努力优化自身的运作机制,从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走出自己的独有特色和新路子。

技术社会化 篇9

1、如何界定新媒体?

众所周知, 当前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但是, “什么是新媒体”这一问题长久以来没有一个获得普遍共识的答案。究竟如何定义和理解、并进而发展和利用新媒体, 才能够更加有利于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我们认为, 相对于我们经常提及的诸如IPTV, 手机应用, 网络视频, 社交网络等具体的“新媒体形态”而言, “新媒体”这一概念其实具有其更为宏观和宽泛的内涵。

纵观人类历史, 曾有多次的科学技术关键创新或社会服务应用体系变革, 导致了当时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 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普遍应用, 也显著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这些变革及其引发的后续社会效应, 均可理解为当时的一次“新媒体革命”。

因此, 宏观意义上,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媒体”, 在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中一脉相承的“新媒体”中的一代, 即在数字信息技术 (其中包括网络技术) 驱动下的新一轮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各类媒体形态的总合。相对于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可记录符号媒体、大规模印刷媒体和电子化媒体而言, 这一代新媒体统称为“数字媒体”。

尽管当前若干新媒体形态同数字技术的联系并非本质性的, 但是它们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移动性”是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效应:宽带无线通信与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所构建的无线多媒体信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乃至亚微米和纳米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便携式终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蜂窝网络等技术所构建的移动信息环境。这也是移动信息技术体系的关键支撑。

在这一认知态势下不难看到, “新媒体”正是由一代代已成为“旧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而来、且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仍将迎来新发展的一种包含了社会、科技和人文等因素在内的信息传播体系演进趋势的综合, 而未来的“新媒体”也将具有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内涵和范畴。

2、社会化媒体的崛起

根据尼尔森在2012年初发布的中国社会化媒体全景图不难发现, 当前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已经进入细分发展的阶段。大致有20多种不同的社会化媒体的种类, 从微博到一些十分具体的形态如电商、签到、相亲、团购等。此外, 又可以大致把这些社会化媒体形态分为两类, 一种是依托互联网的媒体门户的信息媒体, 如一些大型的社交门户网站;另外一种是轻量化的社交媒体形态, 包括微博以及一些由微博所延伸的应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 社会化媒体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社会化媒体永远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 它在和当前互联网的若干主要技术形态, 包括电子商务、音视频等都在产生着积极的互动与融合 (如图1所示) 。

Facebook作为社会化媒体兴起的标志, Facebook的相关数据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图2是一幅有趣的Facebook地图。它把Facebook描绘成一个大陆。它所预示着社会化媒体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平台化, 这个平台由很多部分构成,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有很多的岛屿, 它们代表着奥巴马、Lady Gaga、迈克尔杰克逊在Facebook平台上等广受关注的人物, 以及旁边还有一个最大的洲, 是广大Facebook用户所熟知的应用Zegna, 这也是在Facebook做开放应用获得最大营收的一家公司。从2007年, Facebook举办开发者大会之后, Facebook就把应用的权限完全放给了第三方公司。所以Facebook又是一个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由众多第三方应用开发公司所组成的一个平台。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 已经具有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如果按照Facebook的规模来比喻, 这是一个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个人口大国。社交网络显然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基于网络融合的集群智慧生态

当前, 网络融合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融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产业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也包括了技术融合, 网络融合, 业务融合, 内容融合和价值融合等五个层面。技术融合是作为融合趋势的一种支撑力量, 由于信息传播与服务方式在技术层面产生了融合, 网络融合才具备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 引发了信息网络普遍的融合。而业务融合是在融合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层面, 网络融合应该是由业务融合所带动的。业务融合之上的第四层是内容融合, 包括了内容的集成, 分发, 聚合和搜索。最顶层是价值融合, 它构成了网络融合的终极目标。

因此, 在网络融合的初级阶段, 可供分发与利用的内容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 而分发渠道、以及用户端对内容的接收与消费能力也处于一种“弱提供”的状态。在实现了一定层面的网络融合基础之上, 首先是数字系统显著提升了数字内容的生产效率, 可以由广大用户生成大量的内容, 而数字化的全渠道传输方式也会显著提升内容分发的效率, 从而解决了内容如何高效地在融合网络环境中进行分发和传输的问题。但是大量的内容被传输进来后, 在用户接收这一层面, 还需要研究如何才能使用户更加高效的接受一些对自我身心有益的信息。这样才能形成人们所预期的网络融合所实现的富媒体的媒体服务环境。

为了进一步阐述基于网络融合的集群智慧生态, 我们可以引用DeWitt Clinton在《On Web 2.0》中所表达的对Web10.0的展望, 之所以说是展望, 是因为这里的Web10.0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 而是指“远在未来的Web”。他认为, Web未来要实现的长远目标, 是现实世界全部信息的即时交换, 这些信息包括人的经历、感受甚至思想, 以及人类社会所有的知识, 包含科学与艺术的任何媒体内容, 将能够随时通过网络进行访问。人类是网络世界的一部分, 网络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人类的蜂巢集群智慧将形成, 人类将演化为前所未有的状态。

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及其新媒体效应

在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进程中, 下一个主要目标和阶段应该是物联网。目前物联网在我国的研究相对而言集中在传感技术层面, 众多的研究力量都在寻求如何让物联网在传感器和现场信息感知层面寻求突破, 从而变成为物联网领域内的自主知识产权, 但这一过程还需不少工作才能广泛取得实质进展。尽管如此,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内的研究在规模可观的投入与支持的基础之上, 已经呈现出了许多优势, 最近, 人们公认中国已经成为少数能够实现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国家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了物联网的研究, 在这一研究方向上, 物联网的人机信息环境及其同社交网络和其它新媒体的融合成为研究的重点所在, 这些研究工作更加关注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

在这样的研究框架和工作基础之上, 我们把物联网的定义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广义层面上, 广义的物联网的涵义可以泛指利用条码、射频识别 (RFID) 、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类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 (anything、anytime、anywhere) , 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一代大规模网络系统, 它将是一种应用驱动的网络, 社会的网络, 智能的网络。

由物联网的迅速发展所驱动, 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观察到网络社会化进程中的三层互联关系。首先, 在第一层互联意义上, 早期的互联网把越来越广泛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其所衔接的是计算和信息处理设备;其次, 我们当前所实现的第二层互联, 把全世界的计算机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成员联系在了一起, 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互联;而物联网的发展则必将推动第三层互联, 即在计算机和人参与互联的基础之上, 进而通过物联网, 将越来越广泛范围之内的智能物体融入到信息互联环境之中, 使人类成员之外的、依托于客观世界中各类事务的智能体同等地参与全球信息网络所形成的社会化信息媒体生态之中。

结束语:社交网络新媒体的模式变革趋势思考

当前, 社交网络新媒体由物联网、云计算和网络融合等主要技术潮流所驱动, 仍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不断提升和扩展的进程之中, 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普遍关注。

目前社交网络媒体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其公信力和有序性应当实现进一步提升。当前, 社交媒体只是通过开放的信息互联和普遍的用户参与, 实现了普通大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广泛介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中心, 但是, 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虚假信息难以控制等问题日益构成社交网络媒体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由系统的自组织性所决定, 社交网络媒体的混杂性, 必将是一个阶段性存在的特征, 其必将能够在后续发展构成中由社交网络自身通过用户间的广泛价值认同而逐渐得以改变, 使社交媒体成为更为透明而可信的信息互联平台。

技术社会化 篇10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制约因素

1. 后勤基础设施陈旧, 无法独立运作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后勤服务全盘工作的独立性, 能够自主地按照自身的宗旨去运作。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职学校, 后勤基础设施十分简陋陈旧。如食堂规模小, 空间窄, 一般只能满足千余人的就餐需要, 通风、透光、消毒、排污条件差, 经不起卫生部门的检查, 通报、罚款等事经常发生, 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出面斡旋和调节。学生对膳食有意见就去找领导, 领导不得不下食堂解决问题。后勤部门欲增加投入, 改造服务设施, 需要总务部门论证方案、上报、批示、拨款, 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行政部门的“关照”, 实际上离不开行政领导, 离不开学校这个母体“乳汁”的喂养。

2. 校园狭窄, 布局混乱, 功能不全

功能分区是现代学校的一个明显特征, 良好的功能分区就会使学校设施环境的各个部分发挥良好的功能。由于经费欠缺, 无力改造和扩张校园, 脚大鞋小, 拥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有的锅炉房建在学生宿舍边, 有的公共厕所与食堂相连, 有的运动区傍着教学楼。这种不良的校园环境将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交叉在一起, 将行政事务与后勤事务混淆在一起, 有时都在管, 有时都不管, 后勤服务中心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地域。有的校区连热水淋浴澡堂都开不起来, 教学区和宿舍区的饮用水无法解决, 线路老化或电器功率不大, 用电受到限制等, 后勤服务功能严重不全, 严重制约着后勤服务水平的上升、质量的提高。

3. 经费紧张, 投入不足, 剥离困难

经费紧张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首先是学院经费紧张 (母体不肥) , 政府预算拨款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水平, 只是养活在编人员的人头费。在学校升格后, 办学要求不断提高, 在岗不在编人员不断增加, 管理成本不断增大, 政府的财政补助拨款加上学费收入明显不够用。若每年再付出几十万元给后勤购置设备或改善条件,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是后勤部门收入微薄 (子体瘦小) , 在传统观念中, 特别是在免费教育中, 学校的后勤服务是免费的, 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已经是根深蒂固。后勤就像一头奶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只能瘦其身才能肥其犊。食堂如果有盈利, 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只能坚持在薄利的原则下运行。永州职院理工校区饮食收费价格低, 其收入在发给外聘的从业人员工资后, 所剩无几。所以, 后勤部门若脱离学院行政支持, 剥离出来独立运作, 单靠自身的微薄力量来改善餐饮条件, 提高设备档次, 完善基础设施, 那是十分困难的。

4. 生源不足, 收费不旺, 投资者信心缺乏

教育行业中的“马太效应”十分突出,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并存。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良性循环, 生源、效益、建设都在蒸蒸日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恶性循环中, 生源萎缩, 效益下滑, 建设缓慢, 校园陈旧。永州职院的生源严重不足, 专业建设始终是一个难过的坎, 收费很有限。在校本部新校址建设中, 拟将学生公寓、食堂作为后勤社会化建设项目, 发动投资者投资建设、管理、受益。但反应者寥寥, 认为学校不景气, 收费不旺, 周期过长, 风险系数大, 不敢贸然进入。投资者缺乏信心, 引进外资困难, 使得后勤社会化步履艰难。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一般特征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诞生于21世纪初, 大多数是由国办中专学校或部办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组建升格而成。比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是由原零陵卫校、零陵农校、零陵商校、零陵工业学校、零陵师范五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这些高职院校处于新生成长期, 办学条件处在起跑线上, 办学经费以地方扶持为主, 国家财政补贴极为有限,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是他们的共同口号。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一般特征是:

(1) 保证正常运转是第一要务。稳定和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两大主题。正常运转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所谓“正常运转”是指师生吃、住、行、乐等后勤服务全方位地有序地不间断地运行, 水电供应正常, 教学基础设施得到满足, 校园整洁靓丽、安全静谧。刮风下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冬能供暖, 夏能送凉;体育运动设施基本满足锻炼需要, 具备不影响学生与外界正常沟通交流的通讯设施;住宿不拥挤, 自学有场所。偶遇突发性的供给中断现象, 会得到及时解决。虽然是起码的低层次的服务条件, 但必须是稳定的正常的运行状态。

(2) 取得适当的经济效益。后勤服务的宗旨是维持师生教、学的正常运行, 满足教师教学需要, 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考虑到学生家庭供给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的实际情况, 应控制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食堂不宜对外承包, 食品供应不能进入唯利是图的社会市场, 不能把学生视为社会消费主体。获取服务利润的目的是维持聘任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和基本的设备添置费用, 不能作为办学效益和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业绩。

(3) 产权欠明晰, 处于过渡期。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目前处在高校的“初级阶段”, 是不完善的高等专科学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建院只有几年时间, 历史短、底子薄, 国家和地方财力投入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条件差, 院内功能分区不明显, 院方对后勤服务中心实施行政管理, 院方对资产进行着调配使用与管理。如教学楼、公寓楼, 后勤服务中心单独行使不了管理权;在设备添置、水电限量供应问题上脱离不了院行政, 产权欠明晰, 法人财产主体缺位, 财务不能完全独立核算。在院行政统一管理下, 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协议承包方式, 相对独立地管理、经营部分服务项目, 如食堂、医务、宿舍、商场、水电、文印等, 实行协议框架下的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行政补贴的方式。

(4) 社会化管理不完全, 一步到位困难。后勤社会化在前些年已掀起了一个浪潮, 取得了成功经验。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 是否可以照搬普通高校的成功经验, 需要研究探讨。从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来看, 利与弊共存。一般情况是:办学条件好、经费充足的高职院校, 后勤社会化进展快, 与校行政剥离容易, 利大于弊, 如一些大、中等城市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处于起始阶段的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 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服务中心与学院剥离困难, 院行政是资产所有权的代理者, 拥有使用权、管理权, 没有交易权。在后勤管理中还起着人员安排、经费分配的主要作用, 后勤服务中心尚不能独立行使管理、收支核算功能。若过早地完全实行社会化管理, 一是制度准备不足, 院行政对产权的剥离及后期管理缺乏信心;二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后, 在垄断性经营下,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服务质量, 服务项目的开设趋向功利性, 势必引起学生消费流向校外市场, 导致校园管理复杂化。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1. 积极创造条件, 步步为营, 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使“大学办社会”转变成“社会办大学”, 降低办学成本, 减轻国家负担, 提高办学效益, 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 走后期社会化之路, 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好后勤的必由之路。首先, 学院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要到位, 充分认识到社会办学校的好处和学校办社会的弊端, 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 抓学科建设;从沉重的经费负担中解脱出来, 轻装上阵, 把有限的经费运用到学院发展中去。其次, 在目前的困难面前不退缩, 摸清家底, 制定策略, 积极创造条件, 步步为营, 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第一步, 可先将学院后勤某一个部门进行改革试点, 如成立后勤服务中心后, 将包括学生食堂在内的整个餐饮行业由后勤服务中心承包, 由长期从事餐饮管理的在编人员参与。第一年, 学院可照样发工资, 但工资以外的福利待遇从承包效益中解决;第二年, 学院可将员工的工资总额作为行政补助拨给后勤中心, 员工的工资待遇由后勤中心确定, 从经营管理的效益中解决。

第二步, 在餐饮方面改革成功后, 加大改革范围, 将后勤的水电、医卫、商场、房屋维修、印刷等全部纳入后勤中心经营管理范围, 所涉人员全部进入后勤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作为乙方与学院总务处 (甲方) 签订协议, 有权有责,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学院再根据实际情况拨给一定的补助款项, 让后勤服务中心消除生存之忧、发展之虑。

第三步, 将后勤服务中心 (或称公司) 作为法人单位 (企业实体) 从学院剥离出来, 独立运作。借助社会力量和引进社会资金发展壮大实体, 走完从“吃奶———断奶———造奶”的历程。

2. 加快搬迁步伐, 实现学校布局功能化, 为后勤社会化奠定基础

目前, 地方高职院校大多数都存在着一个校址搬迁问题。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新校址, 根据规划设计, 行政管理、教学、科研、运动、住宿、膳食、休闲等功能分区明显, 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食堂位于西部区域, 独立性较强, 为后勤社会化奠定了基础。但后勤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因校园面积大带来的校内交通问题, 因校园位于城郊而带来的购物、洗浴、缝补、电信、娱乐场所问题等, 需在规划和建设中统一考虑, 一步到位。校址搬迁是高职院校为实现后勤社会化做好准备的一个良机, 真可谓“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抓住了这个设计布局的机会, 实际上等同于迈向了后勤社会化的快车道。

3. 依靠政府力量, 获得优惠政策, 使后勤社会化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

加大高校管理改革力度, 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要求坚持“政府主导,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学校参加, 社会参与, 市场引导”的方针, 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办大学。政府各部门除了给予经费支持外, 在各项收费的税收上给予减免。湖南省委常委许云昭同志在《认清形势, 加强研究,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文中说:“为了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国家制定了包括税收在内的很多优惠政策。作为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后勤, 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应该享受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2005年1月15日, 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 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3]152) 文件规定, 在有关税费上给予优惠。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本部建设在土地划拨、报建费用、审批手续等方面得到了这方面的优惠, 并争取得到供水、供电、环保、卫生防疫、消防、防雷防空等方面费用的减免。

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借用社会力量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社会办学校”。湖南省教育厅在引进社会资金, 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有一个目标:到2010年, 全省拟新建学生公寓50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60万平方米。这个目标的实现, 意味着湖南高校后勤社会化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引资方面难度较大, 主要是投资者信心不足。为了吸引投资者, 我们可采取下列对策: (1) 学院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保证投资者有钱赚, 比如延长投资者对学生公寓或食堂的管理收费年限。 (2) 创造更好的条件, “筑巢引凤”, 比如搞好水、电、路建设, 处理好周边关系, 落实好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让投资者乐意放心地进入校园。 (3) 多元共建。对于重点设施项目如学生宿舍、食堂、购物商场, 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合作共建, 如院方与社会投资方按股份共建、院方与院内职工合资共建、院内职工与社会投资方合资共建等。

5. 因校制宜, 保持特色, 走地方高职后勤社会化之路

湖南省教育厅长张放平同志在《深化改革, 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一文中指出:“我们注重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模式上不搞‘一刀切’, 在改革进度上不搞‘齐步走’, 允许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按照社会化方向自主选择改革模式, 确定改革步骤, 充分发挥高校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这就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如何走后勤社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在“改革模式”上, 可保持自己的特色, 在“改革步骤”上也可保持自己的特色。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五个校区, 其中三个校区规模小, 基础设施差, 仍是原中专学校校址, 后勤中心独立运作困难, 更谈不上与学院剥离开来。目前只能是小步子走, 在总务处的管理下, 成立一个人数较少的后勤服务中心, 先将食堂和水电两块进行承包管理, 盈亏按比例分担, 促使管理人员增强责任感, 管理出效益。两个较大的校区率先成立有健全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独立性较强的后勤服务中心, 并开始独立运作, 用以创新机制, 积累经验, 为成立法人单位作好准备。待院本部建好后, 五个校区整合, 再正式成立一个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性质的后勤服务中心, 从而更好地保证师生教学的正常运行, 满足教师教学需要, 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放平.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三湘潮涌风帆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认识新技术社会形态 篇11

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突出。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的发展阶段性来看,不同社会的技术社会特征是不同的。马克思就曾经对科技革命以来所导致的社会形态特征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曾经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应该指出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技术社会形态特征的判断具有生产力标准的特征,尤其偏重了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作用。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不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还推动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并形成了以信息和知识为发展资源、以互联网为媒体和交往方式、以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动力的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这就是新技术社会形态。

新技术社会形态出现新的交往特征、生存方式和文化状态。在全球化浪潮中,新技术社会形态在网络信息技术推波助澜下,作用于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新技术条件下的独特交往特征、生存方式和文化状态。这包括:从交往的单一化到多层化、多样化和多维化;交往的对象从实体化转向信息化和虚拟化;交往的手段从机械化转向电子化和智能化;交往的空间从客观地域化转向数字世界 + 物理世界;交往的内容则从以过去的单纯的经济贸易为主转向了政治、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人才诸多方面的全面交往。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信息知识才是信息社会的主导。在当今社会中,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土地、劳力、机器设备和资金的资源主导地位已经逐渐被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智能资源所代替,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社会的概念应该成为新技术社会形态的两个标志性称谓。简单地说,信息社会,就是信息成为比物资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促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日本未来学家、经济学家松田米津认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电脑,电脑发展带来信息革命,产生大量系统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知识;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结构。信息社会的主导工业是智力工业,其发展最高阶段是大量生产知识和个人电脑化。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则认为,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价值的增长不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如此等等。

与信息社会难分伯仲的是网络社会概念。在严格的学术定义中,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具有不同的定义向度,一般而言,前者主要关注了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资源的使用程度,而后者则注重了网络交往、网络通讯的社会属性。毫无疑问,网络社会的崛起也是在全球化趋势与信息科技的推波助澜下形成的。因此,当代社会形态的技术特征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所塑造的,所以“信息社会”通常可以被简单地当作当代社会技术形态的代名词,并被当作网络与信息社会的简称。

把“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当作当今人类社会技术社会形态特征的代名词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的知识经济社会纳入到新技术社会形态的衍生现象之中。当然,知识不等于技术,知识经济也不等于信息经济,但应该看到,由于知识经济社会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内在相关性和存在形态的共时性,把知识经济或由此形成的社会形态(知识经济社会)和网络信息社会一道置于新技术社会形态的认识框架是符合认识逻辑的。

认识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信息,知识是信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阶段,知识是信息的一种具体形态。因此,知识与信息没有质的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与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信息中稳定、系统、能更深刻和准确地揭示和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部分,因此,两者并不完全等同,知识包含了信息。

技术社会化 篇12

我们国家现在社会管理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是以社会自我管理与社会自治为主,进行秩序管理和社区管理。但其核心本质是提升公民的道德自律素质和社会诚信度建设,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社会管理的诸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利用技术为辅助手段和工具,以健全道德培养的法律为基准和方法,来达到社会秩序管理、公共意识培养和道德管理的新突破,最终达到无为而治,民众自治的境界。

1 我国社会管理应走的方向

我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民众公共意识差,许多违反道德层次问题难以管理,民众在一个到处受到自私行为危害的环境里缺乏幸福感。新加坡在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于是便将大量道德规则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并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来抓,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注重用法律制度保障东方道德思想,特别是儒家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公德方面,制定了数以万计的法律条款,严惩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加大判刑打击力度和累积犯罪的条款,推进社会的文明和管理。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社会秩序管理,而秩序管理首先要发动全民制定全面制度及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善的制度及法律体系是保证养成良好素质和习惯的基础,由此才能达到第三个阶段实现协作治理和社会社区化、人文化。其次要增加技术手段监管替代人力管理以弥补其人员不足,使社会管理处于全民参与监管之中,才能实现全民自治管理,最后达到无为而治。

2 完善社会秩序管理的公共道德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建议

我们一直在宣传和提倡提升公共道德和民众的公共意识,但靠人为提倡的作用是有限的,公德和自我管理口号提了很多,现实效果却不甚明显,研究者抄报纸和领导的宏观精神的多,提供具体可执行措施的少。在我们这个处于信仰转型期的人口大国,民众的自律素质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完全靠自我管理的出发点是错误的,这直接导致危害社会的行为十分普遍却难以管理,这是我们制度设计上的定位错误。部分人要靠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来培养其自我管理的公德意识,正是由于他们内在的认知境界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就要靠法律和措施制约来逐渐培植这种意识,而在这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 法律空白

在社会秩序管理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扰:办假证、枪支、黑车、替人复仇行凶的广告到处乱贴乱发,骗钱黑私募,非法推销,没日没夜地电话骚扰,垃圾短信,响一声就没的骗钱电话等,这些违法行为横行的原因就是通讯手段不需身份确认,连最基本的实名制都推行不了,这么大的国有垄断通信公司不仅没有承担社会责任,还助纣为虐去挣这种违法犯罪分子犯罪产生的通信费,为了这种不义之财成为罪犯的帮凶还无法可依。例如计划生育的配套法律政策的漏洞和不合理性导致由此产生的现象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农村“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越穷越缺乏教育,越缺乏教育越落后”的现象仍较普遍。又如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白导致网络色情、欺诈十分猖獗。

2.2 法律体系定位错误

我们的法律对犯罪嫌疑人的过度保护使得受害人总处于弱势地位。到处报道,小偷抢劫侮辱妇女等旁观者多,见义勇为者少,这其中少不了制度缺陷所致。我们的立法太少,取证太难,导致立案破案难;办案人员太少、执法力度不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法律缺乏对举证人、举报人的保护,旁观者怕打击报复,使见义勇为、诚实守信、说真话的难度和损失很大,而且并没有相应的回报。一个企业破坏环境的收益远远大于罚款数额,导致环境污染处罚与犯罪同时进行,相当于变相激励对环境的破坏和犯罪,在这种边罚边干、邪已压正的情况下还奢谈什么社会管理!

犯罪嫌疑人和无辜者及受害人按照一个标准作量刑起点是对罪犯极大的放纵和鼓励,诸多刑事诉讼法都是在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而无视无辜百姓的权利。比如穷凶极恶的罪犯反抗有可能逃脱制裁,从博弈角度讲就是有收益,而无辜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要逃脱的,犯罪分子都是有准备有组织甚至大多有格斗能力的团体犯罪,将其与没有组织准备和格斗能力,没有必要打斗的无辜者放在一个界定线上,明显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过度庇护。如伤害了小偷要判刑,而小偷伤害了无辜者后逃跑这种情况,大多数这样的小案子由于警力不足和取证困难就不了了之,加上执行的难度,谁还敢管,无事找事吗?只能任由偷抢,任由犯罪嫌疑人扩大暴力罪行。对犯罪分子反抗甚至扩大犯罪的量刑太小,导致罪犯反抗的收益远大于损失,而无辜群众只有损失,没有收益,而且这种现象还在发生。对少数犯罪嫌疑人人权的过度保护就是对广大群众更大的伤害。应当建立对举证人、举报人保护的法律,加强对危害社会人员的处罚力度并细化法律条款,增强判决的执行能力。

2.3 道德层次要求太低,法律量刑标准太松,没有公众道德的管理制度

国外人口密度小,有宗教信仰的比例很高,完全照搬所谓国外“人权”,在这个守法百姓生活尚有难度的人口最大国完全不适用,纯粹靠自我约束对部分素质很低又没有信仰的人基本没有约束力,例如欠钱不还,排队加塞。大罪没有,小错不断,到处可以看见刚修好的公共设施被人破坏,在自然美景和古迹上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随地吐痰就更普遍了。简单的少量罚款对有钱人的不守公德行为没有起到制裁的作用,对没钱人更起不到作用;罚款数额太少致使执法成本远大于违法成本,社会管理成本高,社会信用风险很大,防骗,防抢,防盗方面投入太多,导致中国人勤劳却不富裕。

2.4 执法难度大

执法人员不足,素质也不高等导致执法难度加大,管理不过来,受害人取证困难,打官司成本太高,赢了官司无法执行等情况导致轻度违法犯罪属于放纵状态,导致此现象的核心问题就是辅助手段太少且此方面管理措施不足。管理人员数目不足,可以发动社区,群众乃至全民管理,取证难可以靠技术支持帮助,采用视频监督网络查询。

3 利用技术手段增加社会管理措施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力度,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解决辅助手段的不足。

3.1 首先要统一规划,请遥感、GPS、GIS、RID、电子政务、规划管

理的专家,共同研讨制定规划,将技术、政府组织、管理职能、管理制度设计、管理人员规划一起考虑设计,避免出现重叠或空白及未来的返工和重复劳动,按市、县或区、镇小区和村子进行网格化管理。

3.2 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在现有或规划要建立的城市及新农村格局上,利用现在主流的网络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区域统一规划、标准布线,利用企事业、政府单位的内部网、局域网,光纤入户(FTTH)、无线接入(WAN)、光纤同轴混合网(HFC)接入、电话铜缆新技术(XDSL),以目前最新的网格化计算技术为基础,实现以更远距离、更大效率、更大范围、整个区域为节点整合成的一张大型计算网格。建立各种综合服务网站,为各方在一个广泛的平台实现以下功能:(1)各种电子信息化公共设施的建立为监督、管理和帮助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减轻了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2)在各网格的每一个角落而不仅仅是繁华地区布上无线网络,实现移动无线接入,从而轻松办公学习,为广大居民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和办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GPS的运用和电子交通地图的运用为交通、旅游提供了贴身的向导服务;(4)网络电话等软交换的实现和成功应用,预示了移动方式连接的可行性和便捷性。

3.3 实行网络化配套机构的改革

为避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多头管理以及政府机构的臃肿,可将整个社会管理机构划分为分明的四层架构:战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指导、监控、反馈层,再造社会管理流程。为了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简便、透明和高效”,建议优化组织结构,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和分权。建议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把分散在许多部门的社会管理机构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捏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建设委员会。

3.4 进行视频监督设施建设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监控系统,是利用通信网络,基于宽带互联网,实现图像、声音的远程监控、存储、检索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它的做法是:(1)在每个网格化小区最少有一个视频监控点,关键地点及主要区域场所都分布安装足够的视频和传感器,利用成熟的Voip技术实现音频、视频的传输和接收。使各种信息系统相互连接,集成在一个系统中,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联合共享使用。建设公共信息监控和通报系统,利用网络视频系统监督和管理社会各网格,公安、城建和卫生等系统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库,减少重复投资和管理盲区。(2)对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全民监督,发现后电子公告牌曝光、罚款、进行卫生清理等劳动直至找到下一个违规者接替,从而强制改变部分人的恶习和自私行为,改变中国人在世界上出名的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的坏名声。具体做法是城市执法、环卫和公安联合治理,学习110的应急和联系系统,当有人违规从事不道德行为时,可以利用人人都有的手机照相取证,对破坏公共物品危害社会的人和事一旦发现,立即举报,(举报电话作为公告牌展示让每个人都知道),由联动的报警信息系统通知距离其最近的执法人员快速跟进对其进行跟进处理,对举报人有奖,如果能用手机取证,给取证人一定奖励,罚款额度超过所有成本。执法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登陆数据中心,并查询、记录、上报,并做出三重处罚措施,罚款除了赔偿所有直接间接损失以外,还要记录在案,在本人所在的单位和社区公布。

3.5 实现网格化的管理

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人口交通、社区环境、城乡土地,在建立管网数据库的基础上,将其与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即采用GIS与MIS相结合),利用网络和视频以及GIS、GPS等技术设施建立核心应用系统,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如建立规划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减灾系统,社区治安管理系统,智能交通信息及违章管理系统,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综合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对大气成分的监测,对噪声热污染的监测,水污染监测,病虫害的监测,垃圾处理的管理),对诚信管理系统(网络查对假单据、发票、偷税),管网的系统管理子系统(如供电子系统、给排水子系统、广播电视光缆子系统、通信设施子系统、燃气子系统等),进行综合布局与配置管理。

结合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府办公的透明性和群众参与性,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增加公众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更有效。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可以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使政府服务功能增强。推动传统的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办事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

3.6 给每个公民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电子身份证管理

过去农耕社会,村民的流动性不强,靠当地舆论可以约束,之后的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和人员调动对个人历史有记录,都对人员诚信和道德有一定约束力。现在城乡流动大,企业类型多,流动对档案的管理也少,社会管理出现很多盲区,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可以随处查询的电子身份和不同级别的电子网络档案来管理。给每个社区公民建立电子身份证件的数据库,给每个人建立电子档案,其中一级信息包含基本信息(出生日月、性别、出生地、血型、身份证ID)、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及能力、特长等;二级信息包括生理特征(DNA、牙齿、指纹、视网膜扫描)面部识别技术,信誉额度、个人银行信用、工资及纳税史;三级信息有医疗史/病例史、家族关系、家庭历史,劳教经历,犯罪史。通过授权设定一般人可以查询基本信息,单位可以查询到二级信息,公安机关可以查询三级以上信息。任何处罚都要记录在电子身份证上,包括交通处罚、道德违规、破坏卫生、破坏公物等。由执法人员将相关数据按类别用随身携带的读卡器记入其身份证,类似与司机违章记录一样,用手提电脑记录在公民身份卡内,将来可以通过人口普查结合统计入户新生人口来逐步实现更换第三代身份证。将被统计对象的出生地编号以及身份证号以及一些生物特征,例如指纹、视网膜扫面等作为该人数据库对象的唯一标识主键,并将此标识与个人全部经历,如教育、医保、工作、生活、学习、信用度等挂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每个地区将该标识加入当地的数据库中,最后汇总到全国的中央数据库中保存。这样不论这个人将来走到哪个地方,都能有唯一标识自身的方法,就如他自己把档案背在身上,就像联网的计算机都有唯一的硬件MAC地址一样。居民电子身份证卡可以减少假证,减少重复设置,便于查询和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历史查询困难,鼓励诚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和经济转型期档案管理的空白等问题。用一种比较缓和的方法解决了户籍制度的取缔进度,避免将来再出现城乡二元化的局面,同时解决了外来打工人员的就业、就医、接收再培训,子女入学的问题。鉴于现目前收取个人所得税不利的情况,可以根据身份认证中记录的收入信息,进行合理的扣除。居民的电子身份证还可改进对重婚、假文凭、罪犯逃脱、换名、改年龄、假证等现象的管理和不同地区管理衔接的空白区域。人员在进入一个另外城区或网格时进行电子快速扫描登记,将所有的人口进行统一规范的统计监督,电脑自动统计每个网格区域人口数量、性别、职业、就业、收入、技能水平,实现人口管理的自动化,为社会管理和宏观经济控制提供即时准确的在线数据,实现社会管理质的飞跃。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运用和法律监管的不断完善,培养民众的公共道德和自我管理意识,一个和谐自律的自动化管理的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社会管理问题由公平、福利到现在秩序几个关键阶段,政府在自由市场环境下的职能主要是社会秩序管理,核心问题是培养社会道德和公共意识并最终提升为自发管理和自我管理,在这个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利用现代先进的实用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会取得更大的效果。这就需要政府首先用统一发展的市场观进行全面战略规划和公共设施的投资规划,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建设电子身份证、电子政务、视频监视和面部识别系统,更新和整合社会管理体系,同时配套建全法律规划体系和执行的联动体系,最终引导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以自动化管理为手段、以全民自治管理为核心的和谐社会。

上一篇:民族软实力发展路径下一篇:课程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