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生产

2024-07-31

社会化生产(通用12篇)

社会化生产 篇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 提出社会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 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 加强法治保障”[1]。因此, 新形势下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挑战, 必须积极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 充分运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努力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格局, 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是创新监管理念, 多形式、多元化开展分类别、分层次、分等级系统风险监管[2,3,4,5], 提高监管效率的必要途径。本文将重点分析安全生产社会化内涵, 研究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化的整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方向。

1 安全生产社会化基本认识

1.1 社会治理与社会化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社会治理的定义一直被广泛引用: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6]。专家认为, 所谓“治理”, 即用规则和制度来约束和重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决策科学化的目的。表1是治理与管理的主要区别, 从中可以看出, 传统管理是从上而下、一元单向的。社会化就是体现社会治理的思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调动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过程。社会化更加重视多元化主体公平参与和自治管理。

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化指某项事务的多元利益主体进行的共同治理, 等同于社会治理。而狭义的社会化指社会治理模式中, 除政府外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设计, 承担相关治理任务的过程。

1.2 安全生产社会化的内涵

目前, 有关安全生产社会化还没有得到大家所普遍认可的定义。借鉴社会治理和社会化的概念, 安全生产社会化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生产社会化与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的概念相同, 指围绕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协调和互动的过程和模式。狭义的安全生产社会化, 指除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有关社会力量, 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设计, 服务和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和模式, 其相关关系示意如图1所示, 安全生产社会治理包含社会化但却拥有更多的范围和内容, 社会化的关注焦点是社会组织如何有序、有力地参与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安全生产社会化代表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思维, 安全生产社会化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解决政府在现有时空维度下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安全生产社会化可做如下定义:是指为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效能, 降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成本, 充分发挥市场在安全生产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最大限度激发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在动力, 辅助政府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进一步优化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安全生产治理模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7]。可以预见, 未来安全生产工作中社会组织是深化安全生产治理的重要力量, 一定会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新形势下, 安全生产专业性更强, 涉及的专业门类多、行业多、企业多, 但目前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量配备和专业知识储备上与监管任务存在一定的差距, 往往造成工作不深入、不具体。利用更多社会组织, 社会资源参与安全生产治理工作, 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8,9,10,11]。安全生产社会化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安全生产决策、执法工作, 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内在需要, 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举措。更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安全生产社会化的整体思路

安全生产社会化的相关工作, 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均有所涉及, 如江苏、新疆、重庆等地大力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借助社会力量为企业安全生产“问诊”, 深圳尝试开展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托管, 但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层面, 缺少系统性的思路和方法。同时, 安全生产社会化作为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推动和形成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 需要进行良好的顶层设计。

安全生产社会化体现一种社会分工精细化发展要求, 需要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 因此在推动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 而且要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安全生产参与主体形成更良好的互动, 释放各方活力为目标。图2是安全生产社会化的总体设计, 包含了围绕安全生产社会化的各参与主体提出的三个体系建设和七项重点任务。

首先要构建安全生产社会化运行体系。即从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约束体系三个维度出发, 初步建成有人干、怎么干、依法干的社会力量承担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化运行体系雏形。其次, 在所建立的体系基础上对重点工作社会化进行推进。即围绕安全生产特点, 立足现实, 充分引导和发挥社会力量, 在有社会化基础的方面深度推进, 在一些未进行社会化尝试的新领域进行创新突破。

3 安全生产社会化推进建议

3.1 体系建设建议

按照图2的设计, 安全生产社会化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约束体系。

1) 组织体系, 该体系主要解决“有人干”的问题。安全生产社会化运行体系首先要打造安全生产社会化工作的主体, 因此, 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化的组织体系建设。围绕除政府和企业外的社会力量的种类, 应着重研究加强中介组织、社团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的要求和计划。其中重中之重在于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专业性的社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设。

2) 政策体系, 该体系主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主要指为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工作, 需重点出台的政策和激励措施, 核心是激发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主要通过政府、企业购买服务推进需求, 支撑中介组织成长。出台指导购买最低安全生产服务的标准, 建立中小企业购买服务的机制, 形成对社会服务的规范需求, 同时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中介组织作为在市场机制下提供服务的主体, 应建立其自身规范运行的制度标准和服务守则。此外, 要将安全科技资源激活, 通过评选奖励, 促进科技产品和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

3) 约束体系, 该体系主要解决“依法干”的问题。安全生产社会化过程中大量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进行充分授权, 在这一过程中, 要避免行政管制放开后所可能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 因此, 应设计良好的市场机制, 保障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安全生产社会治理。因此, 对中介组织从诚信体系建设和服务信息公开两个方面进行约束。对于公益性的社会组织, 主要从公示其参与过程的角度, 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促进公益性组织规范参与安全生产工作。

3.2 重点工作方向建议

安全生产社会化要善于抓住重点, 要将那些具备社会化基础, 适合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实现的安全生产事务尽快纳入社会化的工作格局中。

3.2.1 推动安全培训社会化

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领域最容易实现社会化突破的, 很多地区已经具备实施安全培训社会化的基础, 多年来, 社会力量一直在参与安全生产的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培训, 实操考核等工作, 各地区也在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层次、分行业的培训机构体系。安全培训社会化可重点从培训教师、教材和基地建设, 安全生产人才培养渠道以及安全培训托管服务等三个方面突破, 其中教师、教材和基地是安全培训社会化的基石, 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安全培训社会化的动力, 而安全培训托管主要是要解决目前小微企业中对全员培训工作重视程度差、培训力量弱、培训走过场的现状, 通过借助社会组织的培训力量, 提升全员的基本安全技能。

3.2.2 推动安全生产知识传播社会化

知识传播是安全生产宣传的重要内容, 也是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 目前, 安全生产的宣传过度依靠政府主导和行政命令, 形式单一, 内容刻板, 传播效果差, 亟需通过社会化的手段丰富内容、革新形式、提高实效。应充分动员社会组织成为安全知识传播的中坚力量, 不断创新传播渠道和形式, 做到覆盖面广、影响力度大。一方面, 把公众基本的安全知识普及作为重点, 比如日常的交通、用电、用气、用水、火灾应急、逃生自救等方面的安全知识, 另一方面要把促进社会方方面面关注安全的氛围作为重点。在安全知识的传播社会化中主要从宣教阵地、宣教方式和宣教产品等方面加以突破, 以宣教阵地保障覆盖面和及时性、以宣教方式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宣教产品提升传播质量和效果。

3.2.3 通过社会化提升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培育需要全社会广泛的参与, 紧紧围绕企业、社区和社会公众三类主体,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社区, 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性的“安全文化论坛”。

3.2.4 推动安全专项服务社会化

主要培育和支持社会力量面向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专业性强的专项服务。例如, 为提高企业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实现对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全面掌控, 提出开展安全绩效评估和报告服务的社会化;同时, 根据绩效评估和报告情况, 有利于安监部门抓住监管重点, 实施差别化监察, 节约监察资源, 提高监察效率。再例如, 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 通过组织专家开展自愿服务活动, 解决企业安全管理的实际问题。但由于社会组织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是一种新的方式, 实施中最好先期试点, 后期总结经验形成成熟模式后再进行推广。

3.2.5 推动安全生产执法支撑业务社会化

政府在决策、执法等环节也有一些业务可以通过社会化集聚各方智慧, 优化决策, 利用社会力量面向政府提供专项服务。政府的安全生产职责主要包括法规政策的制定以及监督落实。法规政策的出台制定目前已经实现了充分的社会力量参与, 主要表现在制定过程中有关机构的支撑和专家的咨询, 出台前后社会意见的征集等。因此, 将社会力量的支撑重点放在对安全生产执法支撑上。从执法过程中的支撑和结果执行的支撑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执法过程引入专家力量参与, 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警示。

3.2.6 推动事故事件信息共享

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是宝贵的资源, 要真正落实并深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的“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的具体要求, 必须通过统一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共享, 使得相关单位和人员充分汲取教训, 避免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使事故事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鼓励事故事件信息的共享, 按照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 提出对事故事件自主分享的进行奖励;对法定事故事件不报者, 严格处罚。同时, 为避免大家的共享顾虑, 在法律法规允许内, 减少或取消自主共享后的处罚或追责。

3.2.7 推动安全生产公众监督

充分发挥媒体、公众和律师组织等的社会力量监督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安全生产社会治理工作, 其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公众监督强调要注重发挥“12350投诉举报热线”和网上举报专栏的作用。此外, 在律师协助维权方面, 提出借助公益律师维权力量, 协调各地律师协会, 推动对安全生产案件的公益援助。

4 结论

结合加强社会治理的要求, 就转变管理理念, 发动社会组织, 激活各方资源, 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社会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析了安全生产社会化的内涵, 对如何推动社会化给出一个初步的整体方案, 就社会化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方向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具体建议, 为现实中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化提供决策参考和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任智刚, 刘铁民, 刘功智.完善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监察体制的构想[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10) :15-21REN Zhi-gang, LIU Tie-min, LIU Gong-zhi.Conception on improvement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10) :15-21

[3]刘铁民.基于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 (二)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1) :5-9LIU Tie-min.Cognition of work safety insp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hrough quantitative economics theor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1) :5-9

[4]何川, 刘功智, 任智刚, 等.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2) :84-89HE Chuan, LIU Gong-zhi, REN Zhi-gang, et al.Study on grading supervision model of work safety in enterpris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2) :84-89

[5]刘铁民.安全生产基础建设继承与创新—近期几起重特大事故的反思[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 (12) :5-15LIU Tie-min.Suggestions or strengthening the basis of work safe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9 (12) :5-15

[6]何增科.做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的先行者[J].学术探索, 2013 (12) :1-2HE Zeng-ke.Being the Forerunner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J].Acdemic Exploration, 2013 (12) :1-2

[7]李研.社会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初探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8) :15-18LI Yan.An exploration on social organizations'functions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4 (18) :15-18

[8]杨炳霖.罗本斯合作型监管模式及对我国安全生产立法改革的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 (8) :130-134YANG Bing-lin.Robens collaborative regulation model and its inspiration to reform work safety legisl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0 (8) :130-134

[9]吴凯.安全生产标准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2) :164-167WU Kai.Discus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for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8) :164-167

[10]阴建康.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建设与发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2) :125-128YIN Jian-kang.Constr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ork safety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2) :125-128

[11]李忠祥.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10) :84-87LI Zhong-xiang.Thoughts on current working system of work safe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10) :84-87

社会化生产 篇2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市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的工作意见》精神,不断推动安全发展,全面提高全街道安全生产社会化水平,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以人为本”原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增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安全生产社会化保障水平,保持全街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努力促进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良性循环;积极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培训有效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环境氛围。

三、主要任务

围绕工作目标,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努力加强企业安全道德、社会安全社区“两个建设”,加快建立安全生产全员素质培训、安全生产社会咨询服务、安全生产经济政策保障、安全生产社会信用评估和安全文化等“五大体系”。

(一)加强以企业社会公民意识为主题的企业安全道德建设。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利用举办“企业社会公民意识”主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来街道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政府监管方式创新、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等课题,促进企业做到依法自律,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以基层社会组织为责任主体的安全社区建设。各社区要进一步落实社区、村自治组织的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建设标准,促进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开展各类安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工地、进家庭活动,积极参与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事故灾害的感知和防范能力,增强社区自防自治、群防群治和应急管理能力。通过建设安全社区,推广安全文化和安全科技知识,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建立安全生产全员素质培训体系。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以实施企业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工程为载体,按照“政府监管、部门负责、企业落实、社会参与”的原则,以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培训为重点,运用“安全生产远程教育培训”等现代化手段,全力实施企业全员、全过程安全素质培训工程,增强全员安全法律意识和安全技能素质。实行岗位资格安全准入制度和平安卡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四)建立安全生产社会咨询服务体系。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积极引入安全生产有偿社会服务,促进社会机构参与企业的事故预防、安全隐患排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宣传的市场化服务功能。建立安全生产服务托管中心,培育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发挥安全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咨询服务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持,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多层次的安全生产服务机制。

(五)建立安全生产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在危险化学品生产、烟花爆竹经营批发和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安全生产与商业保险的互动机制,并通过保险费率浮动的杠杆作用,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逐步实施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人身责任保险制度、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工资与安全绩效挂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机制。

(六)建立安全文化体系。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营造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要通过广泛开展企业与社会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培育广大职工和群众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不断改进职工安全意识和行为,提高全体职工现代生产安全文化素质,营造企业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四、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社会化活动

(一)开展全民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学习活动。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充分利用“*****安全生产远程教育培训在线”系统,把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送进工矿企业、学校、工地和家庭,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规范安全行为,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争取将安全知识的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序列。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在高等院校开设安全文化知识选修课程,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强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二)开展企业安全班组建设活动。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大力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完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组、班组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安全文化建设重点落实到班组和一线,夯实企业安全基础。组织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交流研讨,积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三)开展经常化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认真组织好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等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提高质量,培育和塑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知名活动品牌。推进安全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重点行业、地区、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场馆和宣传教育展厅;积极推进建立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开展街道社区安全大课堂活动。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依托区政府网站、区安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网站和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等,建立社区安全知识和先进经验交流平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打造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提高街道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五)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各社区、各相关科室要积极筹备建设社会化的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社会安全教育活动;指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内部的安全警示教育室,形成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的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社区、各科室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将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统一部署,统一落实。要结合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的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计划,定期评估检查、考核督促,积极交流经验。

(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着力研究现实条件下安全生产社会化的新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科学分析和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三)加大投入。拓宽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社会化建设的制度措施,为公益性的安全社会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确保安全生产社会化研究、传播、教育等活动有效、高效、长效地进行。

社会化生产 篇3

【关键词】社会化内容生产;自出版;UGC视频网站;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 张飞相,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陈敬良,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宗利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周雪卉,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字出版内容社会化生产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JA860001;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化商业模式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ZS093。

2015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建议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基于以带宽增大、交互性增强和社区化发展为特点的web2.0时代而兴起,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流的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以商业网站为主,具有投融资体系多元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等复杂特性,梳理其运作机制有利于内容产业良性发展。本文围绕着社会化内容生产产品增长的影响因素,对社会化内容生产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生产和视频生产两大主题平台进行分析对比,进而为内容产业平台找出更适宜的盈利路径。

一、文献综述

社会化内容生产指社会化媒体基于网络使用户生产内容,通过专业工具和人员整理加工,最终使内容呈现在网络平台[1]。国内外已有不少网站经营社会化内容生产并渐成规模,社会化内容生产在出版和影视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我们检索核心关键词“UGC”“自出版”以及其他社会化内容生产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化内容生产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成本支付和收入来源两个维度。在收入来源方面,Jin Kim(2010)[2]以YouTube为案例解释其以广告位出售和视频关键词检索进行盈利;Becky Freeman和Simon Chapman(2007)[3]分析了YouTube与娱乐公司合作,分成广告收入的盈利内容;Judith Rosen(2010)[4]阐释Boulder书店开拓营销渠道,提供创新服务等成功经验;姚柏年

(2012)[5]指出数字出版平台收入模式有直接收费模式和第三方付费模式两种。由此可见,视频网站的主要盈利是广告收入,而图书自出版平台的主要盈利在于内容收费,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关于成本支出方面,Howard Fenton(2007)[6]认为,在线自出版的支出少于传统出版的原因在于销售渠道缩短、零库存。从收支两方综合的角度出发,Matthew S. O’Hern和Lynn R. Kahle(2013)[7]指出,UGC盈利模式有C2C和C2B两种;马小琪(2013)[8]分析自出版平台大多采用以B2C为主的盈利模式,辅以C2B; Henrik Ickler和Ulrike Baum¨ol(2012)[9]从消费者、作者和广告商三方阐述UGC商业模式,认为在UGC模式下广告商可以直接面对目标受众并充分交流。

从文献可以看出,大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促使了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建设逐渐成熟,可盈利方式的单一性依然制约平台价值的发挥。本研究拟通过对平台进行对比研究,揭示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商业逻辑及价值创造规律。

二、自出版平台和UGC视频网站盈利模式收支分析

盈利模式的分析主要从收入方和支出方的构成两个方面来进行,收入方指具有购买能力的价格支付方,主要包括直接顾客和第三方顾客。直接顾客指直接使用产品的读者,第三方顾客指购买其他项目或不直接使用产品的消费者(如广告商、运营商等);支出方是成本的支付方,主要由生产产品的企业、第三方内容提供商以及商业行为中的边际成本构成。边际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品的新增带来总成本的增加。

社会化内容生产以内容和服务为基础,平台生产内容或由第三方伙伴供应,受众购买内容与服务是其基本模式。首先,平台可以销售内容给直接顾客,无论内容是原创自制还是与第三方伙伴合作;其次,平台可以销售网站注意力给第三方顾客。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数量较多,因此,本文选取主流平台网页端进行矩阵分类,提出自出版平台(图1)和UGC视频网站(图2)收支分析图。

由图可知,自出版平台目前占据了PM0、PM1、PM3、PM4、PM6、PM7、PM9、PM10板块。

(1)PM0:平台自产内容(原创作品)出售,读者购买内容、根据内容开发出的衍生品或运营商分销平台的图书,产生的销售额为平台自身所有。

(2)PM1:平台内容提供既有原创作品,也有版权购买产品,盈利对象有直接顾客,也有第三方顾客,即购买平台注意力的广告商。

(3)PM2:平台免费提供内容,广告商支付成本。

(4)PM3:平台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纸质书供读者购买。除自主经营原创作品外,平台购买第三方伙伴的内容版权。

(5)PM4:网站既有来自直接顾客的收入,也有来自第三方顾客的收入,并且网站的数字出版内容也可纸质化。

(6)PM6:包含两类平台:一是平台自身不产内容,与第三方伙伴合作,作为渠道出售数字化内容,所得利润与第三方伙伴分成;二是自出版平台非原创图书出售。

(7)PM7:即PM1与PM6的结合,上架第三方内容提供商的图书获取读者和广告商的收入。

(8)PM9&PM10&PM11:本研究中涉及的自出版平台范围界定在线上数字化的图书出版,因其无须印刷、运输和库存费用,可认为边际成本为零,因此,所列平台均属于PM9、PM10和PM11板块。

nlc202309082039

与自出版平台的收支图相比,UGC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块填补了空白。

(1)PM2:视频网站个人或团队用户自生产内容或者网站自身出品内容免费提供给用户,由第三方顾客支付价格。

(2)PM4:收入来源于粉丝赞助和广告分成,个人原创和第三版权方均可上传视频。

(3)PM5:此区域在国内视频网站多倾向于PGC模式,内容提供者有专业制作视频的个人、工作室和其他媒体等,而在YouTube网站上则是个人上传视频,其版权识别系统自动识别未经版权方批准传播的内容,并由版权方决定是撤销视频还是收入分成。

(4)PM6:网站购买第三方内容的版权或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分成,用户付费观看或以付费的形式获得增值服务,如付费会员可享受无广告干扰的观影体验。

(5)PM8:此区域的内容是视频网站的主要资源,由第三方伙伴承担生产成本,第三方顾客支付价格,直接顾客则是零价格。网站与第三方进行广告分成。

(6)PM9&PM10&PM11:与自出版平台相同,视频生产也是零边际成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出版平台与UGC视频网站两者基本覆盖社会化内容生产盈利模式图。自出版平台空白区域为PM5和PM8:即直接顾客免费获取第三方版权购买或合作的内容,价格由第三方顾客支付。视频网站的未开发区域则主要是由直接顾客支付内容。两大平台的最大区别在于付费主体不一致,这也导致两者的盈利模式有较大区别。

三、自出版平台与UGC视频网站利益分配比较

基于以上分析,社会化内容生产盈利点涵盖了当下主流的商业运作模式,其组成部分有内容提供者、受众、广告商和运营商等,由此构成社会化内容生产利益分配的组合。

1.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内核是基础

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内核要素有:内容提供商、受众和平台。没有内核,社会化内容生产过程无法完成。

(1)内容提供商。社会化内容生产供应商在各阶层均有分布,个人、团队或者专业工作室均可发布作品。原创内容生产者将内容提供给平台发布,平台将所获利润按比例分成或全额返还生产者,根据生产者贡献还有各种补贴奖励,以鼓励其提供更优质内容。

(2)受众。顾客所支付的内容不同导致平台的商业模式迥异。社会化内容生产的直接顾客分为付费的和免费的,自出版以付费为主;视频网站以免费为主,优质内容付费为辅。付费方式主要依赖于会员制,会员的特权在于获得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

(3)平台。平台是产品流通的渠道商。平台是社会化内容生产环节关键的节点,上游的内容展示和下游的信息接收及反馈都需要平台的承接。现在的平台也不满足于渠道商的角色,开始转向内容提供商,例如,视频网站与专业影视机构合作自制剧。

2.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外核是商业运营的主体

社会化内容生产的收入渠道主要有用户支付、广告和衍生品开发等。没有外核机制,内核很难产生效益。

(1)广告商。第三方顾客最主要组成部分便是广告主。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的特点正符合广告商的诉求,广告商也是其维持运营的现有或潜在的资金来源。正因为是社会化生产平台,广告商也可以生产创意内容并利用网站推广自己,例如,优酷的专门广告频道。

(2)版权转让。衍生品开发也是社会化内容生产的重要盈利部分。文学一直是影视、游戏和动漫改编的中坚力量,自出版平台将版权出售给改编方,打通与视频网站等其他内容制作平台的联系。而视频网站的衍生品分为同质衍生品和互补衍生品[10]。同质衍生品是指内容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媒介产品,如电影的3D版本;互补衍生品则是与同质衍生品不同的相关开发产品,例如,玩具、服饰和文化用品等。

(3)第三方伙伴。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另一提供方是传统行业。旧平台在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的冲击下或自建数字平台,或与数字平台形成战略伙伴。目前,第二种方式更为普遍。旧平台将自己作为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加入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以期挽救自己日渐式微的市场份额。

(4)运营商。平台将内容输送给电信及网络基础设施的运营商,运营商把内容放在自建平台出售,所获利润与平台按比例分成。内容提供方和付费顾客是社会化内容生产利益分配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得出社会化内容生产利益分配模式图(图3)。

四、对社会化内容生产盈利模式的思考

综上所述,社会化内容生产的成本在于内容创作和版权购买,收入在于“直接付费+第三方付费”。盈利阻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模式尚未完全开发

从图1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层级间的关联协作并不是十分紧密,尚有大片区域需要深度挖掘。在自出版领域,有一部分盈利区域还未涉及,即第三方顾客支付价格,第三方伙伴及平台支付成本或者成本全部由第三方伙伴承担,直接顾客免费获取内容。平台将第三方顾客给予的收入与第三方伙伴分成。目前,自出版平台只是尝试将平台自身产品实施免费阅读,第三方伙伴提供的内容还未能全面开放。而在视频网站,直接顾客付费的项目极少,导致盈利模式严重失衡。其原因在于用户所提供的内容质量差异巨大。目前,主流内容生产商为草根用户和专业团队原创。UGC视频网站中由草根用户提供的视频,内容具有原生性和无规律性的特点,专业性较弱,这是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的主要资源,也是吸引广大受众聚集的最初动力;专业团队提供的内容更精致,成本也更高,是网站中期的产物。UGC生成内容的用户水平从草根用户到专业用户的层级差异明显,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差异大,因此,最终生成的内容质量可控性小。用户为低质量内容付费的动机小,导致自出版平台和UGC内容视频网站的付费率低。

2.外核构成元素联系程度低

广告商、运营商、第三方伙伴和衍生品开发者在整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彼此独立,使整个外核处于相当松散的状态,导致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盈利效率低下。广告商不与其他利益主体互通有无,只局限于平台网站本身投放,很难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第三方伙伴的优势,即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并没有被外核其他构成要素重视;衍生品需要广告商和运营商的配合,否则难以形成版权转让的利益链条。目前情况是,外核各个主体只是纵向与内核联系,横向关联十分微弱。各元素孤立存在是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nlc202309082039

3.内外核运作系统需要优化

从两类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的运行模式看,目前,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的不足在于盈利渠道仍局限于外核部分,内核的作用仅仅在于提供和展示内容,受众的支付能力毕竟有限,无法承受网站庞大的运营成本。内核的过于弱化导致平台的盈利能力提升程度始终不高。就目前情况来看,内核与外核融合程度较低,还未激发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真正的商业潜力。此外,内核与外核的联系也存在缺陷,即受众与广告商之间的接触矛盾较为突出,大量的广告导致用户体验缺失。受众选择成为固定用户还是转移兴趣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还取决于平台的用户体验。用户流失会使平台减损大量收益,因为平台的收入不仅来自零散客户和广告商,还会有集团客户。如果内容平台存在排版混乱、广告繁多的弊病,不能培养读者继续使用的习惯,平台生存将难以为继。

4.平台广告投放模式互仿难度大

正如图1、图2所示,两者盈利区间不尽相似,主要原因是广告投放模式不同。视频网站可以在视频暂停时放置广告,甚至在不覆盖视频画面的前提下在播放界面边界处投放,由于对阅读进度掌控的缺失,自出版网站无法采用视频网站投放贴片广告的做法。出版平台也不存在类似视频缓冲的延迟,因此,在内容阅读前放置广告很难实现。

针对以上提及现有平台存在的问题,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可对现有的盈利方式做出部分调整:

第一,加强社会化内容生产各层级间的多方联动

(1)提升平台与第三方顾客、第三方伙伴之间的联系。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可根据平台定位精准选择第三方顾客,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拓展第三方伙伴范围,扩大平台渠道。第三方伙伴并不只局限于出版社和运营商。自出版的特点是社会化,集结社会群体生成内容才是经营宗旨,广告商、其他自出版平台、政府和公益组织等都可通过社会化平台生产内容。

(2)强化直接顾客对平台的忠诚度。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可提高产品质量,锁定直接顾客,打造品牌从UGC生产转向PGC生产,邀请专业团队或个人打造优质内容。目前,大多数原创文学同质化严重,模式化的类型小说严重桎梏了文学创意,恶意刷榜频频发生。自出版平台的商业化日益成为披着自出版外衣的传统出版[11]。如今,部分自出版平台已经聚集庞大的受众群,在不减损当前受众阅读兴趣的同时,开始尝试精英文化的回归创作,给予严肃阅读内容创作者适当的奖励。

(3)加强外核要素关联度。从广告对象上分析,广告商不必局限于单一的平台,可尝试借鉴优酷土豆的合并运营方式:广告商与其中一家网站签订协议后,可以在两个平台同时投放广告。这种方式对客户而言既节约资金,又可扩大宣传途径,平台则可以得到更多广告位的出售机会。广告商可以将广告同时投放到运营商、衍生品和第三方伙伴上,平台与这三方一起分成;衍生品开发者可实行与运营商形成线上产品,与第三方伙伴形成线下产品双线并行的路线。

第二,提升社会化内容价值

Tingting Tan(2010)认为,大部分的网站将注意力过多集中于生产者需求,忽视消费者需求,没有需求指引,内容无法产生价值,内核的弱势地位在于内容的平庸和散乱,无法确切定位受众需求[12]。因此,平台需要利用数据库优化生产使内容不再同质化和碎片化,紧贴消费者需求,拓展营销渠道,寻求不同层次受众,吸引第三方顾客,拓展直接顾客,加深其付费意愿。以自出版平台举例,平台可将相同内容、不同版本图书聚合成专属内容库,方便读者对比版本优劣或展示各家所长供读者选择。数据库的开发必须依赖各出版机构和平台之间打破壁垒,形成联盟。另外,平台可以开发多样化社会化内容生产模式,平台不能仅局限于单一文字生产或视频生产等,可以将图文视音、知识链接以及其他特效通过互动体验联合,形式融合更有利于行业发展,更受用户青睐。内核的组成要素可以向外核转化,平台可以成为广告商和第三方企业,推广企业品牌,角色的不固定性提高了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盈利的有效性。

社会化内容生产者参与动机的研究 篇4

一、社会化内容生产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拉近了人们的心理和地域距离,也丰富了社会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网络通讯的发达,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社会化用户进行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更加便利,呈现出迅速、及时且内容多、广、专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社会中个人绕开专业的机构进行自我组织与生产、自我传播便可称之为广义上社会化的内容生产,一般情况下这种内容的呈现方式都是通过纸质媒介、声音媒介等传统介质进行传播;而狭义的社会化内容生产特指互联网时代, 它是指在线用户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同时也是基于不同目的进行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换句话说 “ 在线 ”是网络社会研究社会化内容生产的意义和区别所在 。

按照生产者是否在其生产内容的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可以将社会化内容生产分为用 户生成内容(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专业内容生产( 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或PPC :Professionally- produced Content) 。 UGC模式下的内容生产者一般是基于自我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初始没有专业的机构以及明确的商业目的而业余进行的自我创作。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可以随时随地成为信息等内容的生产者在线用户生产的内容包括文字、音乐、图片、视频,但是随着这些信息海量的发布于互联网上, 导致了UGC的噪音非常大,这时候一些专业机构、专家、民间专业个体或者是他们之间的合作参与而制作的内容,因其专业性使得内容质量得到提高,从而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即专业内容生产。PGC模式下内容质量更有保证,但很显然PGC是稀缺的,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经历了从UGC到PGC, 再到UGC、PGC相结合的一种渐进模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自制剧,2014年各大视频网站也都纷纷专注于自制内容, 加大了对自制剧的投入 《 万万没想到》 的导演原本也是一个网络原创作者 ,《 万万没想到》在专业制作团队以及视频网站的助力之下( UGC+PGC) 获得了成功。 按照是否以提供内容为职业来划分,社会化内容生产可以划分为专业内容生产 ( PGC) 和职业生产内容 ( OGC: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 职业生产内容是指内容提供者是以此为职业, 其目的具有明显的商业性无论是UGC,还是PGC和OGC,三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于UGC和PGC,一方面UGC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PGC优化了这些内容, 并提供了更为有利且广泛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对于PGC和OGC,一般来说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需要时间、金钱等成本,纯粹出于个人的爱好而持续不断地进行个人专业性的知识分享和传播是不多见的,一旦以此获得报酬并持续下去,则属于职业性地进行内容生产。 显然从以上分析来看,UGC和OGC是两个平行概念, 两者之间一般情况下没有交集。

二、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内外部条件

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出现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在社会化的网络平台上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内容产生,也有新的跟进者,转发和分享等互动,并且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达使得每个人的碎片化时间也得以充分利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三是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网络上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无所不在。

在一个叫“ 美酒 、电视、社会盈余”的演讲中,美国作家Clay Shirky推广了“ 认知盈余”[3]的概念,他认为受过教育并且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们,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分享欲望。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认知盈余是社会化内容生产的一个内在动力因素。

笔者就社会化内容生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投放到网上一共收回 了样本165份 。 调查样本 中 ,19至35岁的占到80% 以上;77.58% 的人使用网络时间为5年以上,87.27% 的人使用4M以上的带宽, 其中100M的占10.3% ;90% 以上的人拥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拥有终端数量3台及3台以上的达44.25% ;受教育程度上:大专以上的占到72.12%( 见图1) ,他们都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在线内容消费和生产的参与倾向,动机也具有多样性。

三、社会化内容生产者动机分析

(一)理论基础

1.沉浸理论

1975年,美国心理学著名学者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4],他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会完全投入到情境当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与活动不相关的知觉,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 沉浸理论的发展由最初聚焦于“ 挑战与技巧”两大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发展到人际互动方面。 20世纪末Hoffman、Novak等人开始对网络沉浸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网络的使用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和书写。 沉浸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网络行为的研究。 杭云、苏宝华[5]在《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 认为“ 虚拟现实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人机界面,在这样一个界面里, 既不是人的身体适应机器,也不是机器适应人的身体,而是在机器与人的身体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变化的关系,以求在这种变化的关系中获得一种最佳的和谐状态———自然化的身体运动方式。 ”因此,沉浸理论可以用于网络使用、参与等行为,对研究社会化内容生产者的动机具有一定的意义。

2.理性行动理论

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于1975年提出了理性行动理论[6](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该理论认为人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了人的行为倾向,而根据人的行为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推断出个体的行为。 这种推断是基于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前提之下的。 雷志柱、丁长青[7]对知识共享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要想让员工积极参与知识共享活动, 首先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知识共享参与意愿,影响知识共享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感知知识价值也是影响个人知识共享意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他们指出如果员工对知识的感知价值越大,那么他越不愿意拿出来与人分享。

3.技术接受理论

技术接受理论[8]是用于解释人们对技术所接受的程度, 美国学者Davis于1989年提出了这一模型。 该模型认为行为意向决定着使用行为,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又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两个关键因素,感知有用性是指一个人认为某技术是否对他有用,而感受易用性是指该技术是否便于其使用的程度。 外部变量决定了感知的易用性,并进而共同决定了感知的有用性,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进一步有效地解释社会化内容生产中生产者的参与动机。

(二)社会化内容生产者参与动机分析

本文将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帕累托法则,有学者提出其实是少数人在生产内容。(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 有90.91% 的用户注册使用微信,70.30% 的用户拥有微博,而这些微产品可以使每个用户随时随地地生产内容( 图2) 。 ) 这些都是用户认知盈余的红利,我们每个人都在贡献,同时也受益其中。 在京东购物页面上,用户都积极地晒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他们在京东购物时也会去参考别人的评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容生产者并不是特定的个人,也不是特定的群体,而是社会化的用户,进一步讲,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这些社会化的用户很大比例上选择了这些微产品,是因为这些微产品对于他们而言是易得且实用的。 问卷对于这些用户生成内容的动机也做了调查:56.97% 的人是为了进行交流互动,30.3% 的人是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感26.06% 的用户为了获得且贡献知识,另外包括:实现个人目标、展示自己的学识和魅力、发挥影响力、提高等级以获取更多的权限和资源等,也就是说每个用户生成内容是出于各自的一种需要和满足,换句话说用户个体认为这种行为对其是有价值( 或利益) 可言的,这里包括娱乐,娱乐本身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种自我需求和满足( 图3) 。 Patients Like Me是一个病友的社区平台,病友在这里可以分享自己的病历以寻找相同或相似病例,交流、学习,相互之间提供帮助。“ 病友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如何应对长期而复杂的治疗 ( 比如对帕金森病的深度脑刺激治疗法和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法),还可以让自己作为医学研究人员的实验病人,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治疗费用,还可以加快测试信疗法疗效的进度”。 在这里,病友们不仅分享了各种经验、观点和信息,还得到彼此的互相支持,获得极大的宽慰,不仅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而且会吸引更多的病友加入,这些是医生以及现有的医疗体系所给不了的。

结合以上理论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社会化内容生产者的参与都是一种基于自我满足的理性选择行为。 本文认为社会化内容生产者的动机基于两个维度: 一是内部条件与动机,二是外部条件因素( 表1) ,而且只要是满足其中的某一项,便会促使个体或者社会群体完成内容的生产行为,并且动机和预期的得以实现会促使后续的内容生产行为,但前提是基于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

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都体现了生产者的一种主观态度和判断以及一定的价值考量。 随着社会化内容生产的作用逐渐被重视,现在的互联网,社会化内容的生产无处不在。 价值的显现便有了动力,有了动力便形成了动力机制 ( 图4) 。 威客 、众包 、自出版 、网络自制剧等社会化内容生产的具体形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商业领域,反过来又因为利益的驱动而使得社会化的内容生产日益丰富而被广泛重视和应用。 比如众包,它是一种分布式的生产模式,当问题或者需求传播给受众之后,用户可以提交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众多方案中,优秀方案有时会得到问题提出一方的奖励。 几乎所有的众包项目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个是贡献者开始的参与完全是出于兴趣;第二,他们贡献的时间都是业余的。 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基于价值和需求导向,一开始可能是由于兴趣而参与内容的生产,随后如果优秀的内容被采用甚至是得到奖励,此时的内驱力便从一开始的兴趣转向了自我外界的认同。

图4 社会化内容生产者参与动机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社会化内容生产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天涯社区到优酷,从优酷到人人网、维基百科、新浪微博、微信、知乎等不仅丰富了网站的内容,而且提高了网站的用户忠诚度。 把权限交给用户,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更为自由的生产。 引导生成高质量内容,这就需要正强化,给予鼓励或者奖励。 灌水杂谈给予负强化,沉掉或者让人们少看到这种内容。 很显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内容的生产积极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平台设计,降低创造内容的门槛

按1/9/90规律社会化内容生产者可以分为:1% 重度创作者,9% 休闲创作者,90% 的潜水消费用户。 对于潜水者而言,其实他们就是消费者群体,要把他们也转化为内容的生产者,就需要从其需求入手,最重要的就在于平台,社会化内容生产平台设计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快捷的入口,像豆瓣的引导语 加搜索框 那样 ,能让用户 快速将“ 动机 ”转换为“ 动力”,促进生成更多的内容,所以在社会化内容生产的激励设计上着重从用户的价值和需求方面着手,利用推荐机制促使更多的“ 沉默者”成为“ 贡献者”,关注用户的心理、认知等,增强平台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从而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和满足感。

(二)增强交互性,注重引导

对于休闲创作者,要建立起他们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如微博的“ @”、“ 私信”等,提供更多线上线下互动机会,以及各平台之间的互联性,增加用户粘性,否则平台上用户缺少交互,用户贡献内容的欲望也会变小。 通过一些奖励措施给予更多的认同,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创造。

(三)采用灵活的激励方式,强化责任感

重度创作者这部分人是贡献最大的, 一般的激励显然对他们不奏效,所以应该采取灵活的激励措施,给予其更多的权限,包括参与到一些日常的事务管理及发展规划等活动中,尊重其建议和观点,对其贡献充分肯定和认同,并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和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进行全站公告,表示赞赏。

(四)“信息噪音”问题

社会化生产 篇5

办法

发布时间: 2018-04-11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监管,规范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提高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我市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及市相关文件精神,特制订实施办法。

第二条 在金华市区域内从事安全技术服务活动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安全托管及安全标准化咨询服务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服务工作应坚持诚信为先、质量第一的原则,以解决客户问题为目标,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服务主体责任,建立服务机构负责、专业委自律、接受安监部门监管的机制。

第四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自我管理,建立内部的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团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

第五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对本机构的服务质量负责。

第六条本协会设立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着力为中介机构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有序发展的环境。通过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嫁接各种资源,持续提升中介机构团队学习能力,优化管理,从而更好的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打造金华市“安全托管”服务品牌。

第七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坚持权威性、独立性、自主性、约束性、可操作性原则。专业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专业委员会负有下列职责:

1.协调“安全托管”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2.收集政府、机构、企业问题反馈,组织人员研讨并确立问题解决方案;

3.组织社会化服务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研讨与讲座,提升服务水平;

4.组织召开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工作例会;

5.做好机构与上级安监部门之间桥梁与纽带,上情下达;

6.对各机构的服务工作质量进行抽查、考核。通过定期抽查样本,监督考核,推动机构服务按照既定模式运行。

7.评比先进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并向政府和社会推荐优质服务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

二、服务机构

第八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具备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能力,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办公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

第九条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自觉加强内部管理,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建有托管程序文件、托管企业档案、托管辅导人员档案等文档资料;

第十条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文凭,或高中文凭从事五年以上安全管理工作,具备相应安全生产业务咨询和服务能力;

第十一条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人员,每年应当接受专业委组织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发放《金华市“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辅导员》工作牌。

第十二条 安全标准化评审工作事项按金华市安监局相关文件执行。

第十三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自觉接受属地安监部门监督、指导与管理。

三、服务内容

第十四条 安全托管服务需包含以下工作内容:

1.向企业宣传贯彻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对企业进行安全诊断,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托管服务方案;

3.协助企业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4.协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5.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记录与台帐;

6.督促企业依法保障安全生产费用投入;

7.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安管员、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或合格证;

8.协助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9.指导企业开展特种设备及生产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

10.协助企业现场安全规范管理。对存在有较大危险作业场所或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11.督促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运行,协助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双重预防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事故隐患排查、安全风险辨识工作,并督促企业整改隐患;

12.协助企业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13.指导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管理;

14.指导企业及时报告其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协助开展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15.指导企业开展上级部署的专项整治工作;

16.协助企业向相关部门提供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信息。

四、工作要求

第十五条 服务起始: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自服务协议生效后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向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咨询)方案》,并报当地安监部门备查。

《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咨询)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问题诊断、现场隐患(含照片)与整改依据与建议、服务工作计划(服务咨询人员、机构负责人签字)等。

第十六条 服务频次:要求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每月赴企业现场办公不少于二次,其中:

1.每月到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不少于一次;

2.每年协助企业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少于二次;

3.每年协助企业开展应急演练不少于一次;

4.按当地安监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关信息定期报送工作。

以上工作内容要求有相应工作记录或工作联系单,并与托管企业及属地安监部门保持日常联系。

第十七条 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协助企业,并结合实情制订和完善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5.安全生产投入管理制度;

6.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7.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8.防火安全管理制度;

9.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0、生产定置清洁管理制度;

1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12.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制度;

13.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

1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如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应制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台账完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协助企业,并结合实情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记录与台帐,至少包括:

1.安全生产会议记录台账;

2.安全生产检查记录台账;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记录台账;

4.设备(特种)管理台帐;

5.个体防护用品发放台帐;

6.安全生产投入费用使用台帐;

7.职业卫生管理台帐;

8.应急救援器材管理台帐等。

第十九条 风险分布图的建立:要求风险点排查到位,风险分级合理,风险管控措施有效、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企业总体安全风险四色图、车间或厂房风险牌、车间内作业场所或岗位风险告知牌。

第二十条 亮牌服务:为了有利于被服务企业对辅导人员的了解、配合与监督,实行身份亮牌服务,严格履行告知程序。逐步引导机构采用电子工卡,实行辅导人员动态监测。

1.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与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后,应当以书面形式将拟开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活动的项目、内容、参加服务的人员、服务活动的时间等向企业和项目所在地安监局进行告知。

2.佩挂《金华市“安全生产托管”辅导员》工作牌。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人员应佩挂《辅导员》牌(《辅导员》牌应标明: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名称,服务人员照片、姓名等相关信息)进行技术服务;

3.张挂《服务公示牌》。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当在被服务单位张挂《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公示牌》,《服务公示牌》中应标明:被托管单位名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联系人姓名及联系电话,服务机构名称、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人员姓名、照片及手机号码、企业投诉电话等相关信息。(《公示牌》由专业委制定统一样式)

第二十一条 托管服务数量控制:为确保服务质量,每一位辅导服务人员的服务企业一般不超过40家。

第二十二条 为确保服务质量,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行业、简易难度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服务价格,每家企业一个服务周期服务费建议为1.5万以上。要传达和体现“安全托管”价值,并保有充足的信心,要宣传高价格、高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十三条 相关信息上报:

1.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将机构基本信息、人员继续学习及执证情况、质量控制程序、管理制度、服务流程等内容上传安全生产智慧云服务系统(中介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系统平台)。

2.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将“安全托管”、“标准化咨询”、“体检站”等形式开展的每份合同相关信息内容上传至系统平台,实现机构工作“在线化”。

3.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根据金华市安监局相关管理办法规定开展工作,并将服务企业的记录、信息、数据及结果上传系统平台。

4.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根据各级部门要求,利用系统平台功能及时整理并提供相关表格、报告,帮助其及时、有效完成监督工作。

五、服务质量考评方法

第二十四条 组织时间:每年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由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技术服务”质量进行考评,时间约一周;

第二十五条 考评方法:考评采取听取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汇报和抽查服务对象相结合的形式。被考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应向考评组提供技术服务工作总结和服务对象花名册,由考评组随机在花名册中抽取签约两个月以上服务企业若干家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合同签约规范性,流程、内容、频次、亮牌服务是否规范等。发现问题责令中介服务机构整改,考评结果由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于考评结束后统一汇总。

第二十六条 考评组组成: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设“技术服务质量”考评小组。考评组成员由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邀请相关专家组成。

第二十七条 考评结果通报。考评结果将在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微信群、工作例会上进行通报,并通报县市区安监部门。

第二十八条 违法情况上报。每次考评结果将作为金华市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满意度考评依据。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直接上报金华市安监局。

第二十九条 严明考评纪律。考评组必须严格考评,不得擅自降低标准;考评组成员不得接受被考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和抽查企业的宴请,收受好处,不得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第三十条 严格问题整改。对考评组指出的问题,安全生产服务机构要积极落实整改;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安全生产服务机构要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第三十一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专业委员将借助群众监督、机构监督、政府监督,实现网络协同。通过系统平台功能,实现即时、精准考核,逐步降低线下考核比例,并将定期公布各机构工作开展情况。

六、监督考核

第三十二条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或其托管业务辅导咨询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通报,建议相关企业取消或中止与其业务合作:

1.技术服务工作运行不规范,挂靠,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2.被服务企业存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而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未及

时排查发现的;

3.服务期内受服务企业发生一般及以上事故,经事故调查组认定

安全生产服务机构负有直接责任的;

4.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之间搞价格恶性竞争、扰乱技术服务市场秩

序的。

七、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由金华市安全生产协会安全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负责解释。

金华市安全生产协会

社会化生产 篇6

一、项目试点的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试点乡镇也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乡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司法、国土等站所长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依照省批实施方案负责具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试点服务主体申报、就地监管、服务面积的确认核实,全程参与服务工作的监查、落实,并对服务内容、质量、服务满意度等进行跟踪监管,开展绩效评价,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二)聚焦两个因素。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需要同时关注农户和服务组织两个因素。即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的政策宣传和解释力度,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户支持,减少工作阻力;又要充分调动服务组织积极性,让其自主自觉自愿参与,既不能搞强制性的任务安排,也不能搞指令性的行政推动。

(三)建立竞争机制。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选择要以市场化运作为前提,引入竞争机制,即在同一个试点乡镇范围内,选择2个或2个以上服务组织承担同类服务工作。光山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5个试点乡镇通过政府采购,10家竞标服务主体参与项目实施。

(四)抓好绩效评价。一是确定评价指标,即依据实施方案,重点抓好试点环节完成情况,服务质量的达标情况,服务对象的社会认同,预期目标即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间接影响等情况。二是分级评价绩效,即先由各服务组织按评价要求,开展自我评价,形成真实、全面的项目实施绩效自评报告;然后乡镇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和村组干部,依据评价标准,组织绩效复核;最后县社会化服务试点办公室成立由农业、财会、环保等技术专家组成的项目考评组,通过查询资料、实地查看、专家打分等方式对试点单位的自评报告进行审查,提出考核意见,形成评价报告。对考核分数低于75分的服务组织,取消承担服务的资格。三是综合评价分值,把定性与定量贯穿绩效评价的全过程,运用加权平均计分方式,将自我评价、乡镇复核和县级考评的分值作为权数,确定不同的权重,分别核算项目实施绩效,以最低分值作为结算的最终依据。

(五)强化过程监督。一是加强对服务承担主体监管。县社会化服务试点办公室会同财政、农业、农机等相关部门开展对服务承担主体资格的审查和监管。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承担社会化服务主体者违约,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及时取消其服务资格。二是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的技术指导,重点抓住农作物防灾增产措施的实施、工厂化育苗、土地深耕深松、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环节的组织实施,严格按照农机操作技术规范和农时季节要求实施。三是加强对补助资金安全使用的监管。认真落实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就近监管作用,及时将项目信息抄送、告知乡镇财政所,委托乡镇财政所对辖区内的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中和项目验收考评等情况开展全方位巡查。四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县社会化服务试点办公室主动邀请县纪检监察和检察院参与对评审过程的监督,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实施、验收。严格绩效考评工作纪律,通过公开申报条件、公开竞标结果,公开绩效考评等程序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

(六)注重宣传总结。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光山县通过县电视台、光山网、光山通讯等县域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以及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的认同感。项目实施结束后,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受益对象进行座谈交流,认真分析总结,查找不足,及时改进。

二、项目试点的具体实施

农业实际生产成本的制定是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补助的关键。光山县主要通过事先走访调查服务组织的实际生产成本,结合农业、物价部门意见,采用低成本策略,以就低不就高的办法来确定补助标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豫南浅山丘陵地区生产条件、生活习俗和农业时令,把找准薄弱环节,严格资金使用作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的重点,坚持宁缺毋滥这一标准,严格资金使用,保证资金和人员安全。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光山县以冬小麦、水稻生产周期为一个生产年度,2013年试点项目资金安排在2014年度实施。2014年,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预算安排600万元,每个环节补贴标准占实际生产成本的20-30%。其中土地深耕深松,补助资金150万元;机械化播种小麦,补助资金36万元;机械化育秧、插秧补助153万元。该技术包括2个环节,即泥质软盘育秧提供的插秧面积和机械化实际插秧面积;结合冬小麦和水稻在夏秋两季收割的实际,一是核定试点服务组织机收面积,补助资金150万元。二是核定试点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通过政府采购,补助资金99万元;烘干晾晒小麦粮食,安排补助12万元。

nlc202309041722

经过绩效考评,累计服务面积36万亩,实际累计补助535万元。

三、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懂经营、善管理、有资源的优势,通过补助激励措施的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元化经营,解决制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的瓶颈,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使参与试点服务的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培育、发展和壮大。通过开展合作社会计业务培训,加强了财务管理,改善了农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二)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引进,新主体得到壮大。2014年,光山县新增航空器1架、拖拉机333台、插秧机4台、收割机143台、旋耕机10台、烘干机3台,新增育秧大棚3000平米、育秧盘15万张,青龙河农机、众生高效农业、新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示范工程得到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予先进攻关基地。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应用,新主体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民营资本投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能力,为加快县域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得到强化。2014年,光山县农业、农机部门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31场次,培训农业技术能手4215人。通过举办农民技能培训,改变了农民重生产轻管理的思想观念。通过推进规模化种植,有效地预防了病虫害传播和假种子等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通过对参加服务组织的机手和质检员技术、政策的培训,维护了农民切身利益。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光山县通过试点提升了合作社的作业能力,促进了合作社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试点乡镇逐步形成了以合作社作业服务为平台,以合作社自耕自种为重点,以代耕代种其他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农户为补充,以乡镇政府、村委会为监督主体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了合作社、种粮(农机)大户、受益农户共赢。通过试点服务,促进了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个体农户、专业合作社与大市场的对接,优化了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实现了农机合作社由兼营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保障了粮食安全,保证了农作物高产稳产。201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0.6万亩,总产量达11.82亿斤,再次获得“省级产粮大县”、“全国油料百强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首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县”称号。

(五)亩均农业生产成本降低。通过对土地深耕深松、机械化小麦播种、机械化育秧和插秧、机收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环节的补助,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改变了农民固有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投入,节约了亩均农业生产成本。据测算,2014年,试点项目区每亩生产成本降低140元左右,全县试点服务面积总生产成本共减少840余万元。

(六)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提升。一是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据测算,通过土地深耕深松、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薄弱环节生产技术推广与运用,平均每亩较上年增产10%。以2014年生产周期为例,全县总服务面积增收节支合计2206万元,其中:水稻增收729万元(135元/50公斤),小麦增收637万元(118元/ 50公斤),节支840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显著,通过试点项目的示范带动,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由“要我干”向“我要干”改变;新型农机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了劳务收入;充分利用了农业土地资源,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耕地撂荒。三是生态效益得到提升,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作业生产和栽培管理技术,大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效减少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污染,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四、政策建议

由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试点项目,无现成的管理经验和操作办法可以借鉴,因此,光山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项目实施进度慢,项目试点覆盖面不广,农作物中耕除草环节未能解决,技术人员欠缺,监管程序比较复杂,农业服务组织资金短缺等,这些还有待今后加以改进。

(一)完善和改进财政补助方式。要结合各地实际,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资金补助方式,探索“售粮奖补”“复种奖补”或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等办法,真正做到补到关键,突出薄弱,合同约定,应补尽补。

(二)扩大服务试点覆盖面。因现有项目资金有限,服务面积尚不能覆盖所有农户,满足不了其他区域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要求,需要加大投入,重点对流转面积适中(500亩左右)、辐射面广、带动更多农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组织予以财政专项补助。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社会资金有限,大户自筹垫资服务程度有限的弊端。统筹相关相近项目资金,把秸秆还田或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范围。

(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工作量大、操作难度高、涉及生态效益和“餐桌”安全,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监管,需要调动乡、村两级组织的积极性,需要在县、乡、村、组四级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队伍,需要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四)简化相关工作程序。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环节多,需要明确主管部门,协调监管机构,理清部门职责,简化工作程序,以固定的、规范的、操性强的模式或流程加快资金下拨进度,以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作者单位:河南省光山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社会化生产 篇7

近日, 渝水区农业局召开2013年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会, 区农业局有关领导、各乡镇农技站和农机站站长、农机大户等7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宣读了《江西省2013年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实施指导意见》, 着重从项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试点目标、试点范围、试点内容、工作要求六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并对试点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布置, 对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和信息填报等有关事项作出详细讲解。区农业局党委书记易永庆作了总结讲话。他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 搞好服务, 要组织、领导好辖区内的《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鉴订工作, 对服务组织、大户与农户鉴订作业合同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各服务组织、农机大户要根据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客观填报相关组织的基本情况、服务面积、作业机械等信息, 要对作业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从传销看社会网络的生产 篇8

一、社会网理论回顾

“网络” (network) 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大师齐美尔于1922年最先提出, 随后演化成社会学的一个主导性分支。社会网分析是在社会计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经济社会学领域, 人们强调社会网方法对理解社会经济行为的重要性。在对正式组织和职业流动的研究中, 罗纳德·博特 (R.Burt) 使用了“结构洞”的概念;林南 (Lin) 在研究劳动力市场时使用了“社会资源”的概念;艾得斯柯 (Endresik) 用“网络资本”概念解释了与东欧剧变有关的宏观经济变化, 即从国家社会主义转化成另一种更多依赖市场机制的经济制度。

马克·格拉诺维特 (M.Granovetter) 研究了人际关系网在找工作时的应用, 并对人际关系类型进行了明确分类, 即“家庭—社会型关系” (family—social contact) 和“工作型关系” (a person known from a work situation) 。林南 (Lin) 和罗纳德·博特也都从各自的角度触及了网络生产问题。索罗森 (Olav Sorrenson) 和斯图亚特 (Toby E.Stuart) 以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为例, 论述了公司之间关系网络的建构对投资空间分布的影响。

由上分析可见, 大多理论都简单触及到网络生产问题, 为深入探讨网络的生成机制, 本文引入“传销网络”对网络进行动态分析。本文选用真实案例, 但所涉名称均属虚构。

二、“丽漫”传销网个案透视

“传销网络”是“地下经济”, 无法在合法的空间中运作, 这决定了“传销网络”必定要依靠关系网络来运行, 它从酝酿生成到发育成形, 都是和社会关系网络息息相关的, 没有社会网就不会有它的存在与发展。以传销网为着手点, 可以较深入地发现网络的生成过程, 找到其特征与作用。

1. 传销网概况

“丽漫”传销网是一个以传销日用品获利的传销组织, 它有严格的组织体制, 从2002年开始一直在武汉地区活动, 现有三名主管, 三名地区总代理, 下设有若干经理及主任, 人员近2 0 0名。

2.“建网”:网络生产

在“丽漫”传销网络中, 存在两种类型的建网活动。一种是原有的社会关系转化为工具使用, 第二种是“拉关系”, 即网络的扩展活动。

(1) 原有社会关系转化为工具使用

其一, 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利用。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以血缘、地缘两种主要纽带联系而成。血缘关系在这种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网络建构得到普遍使用, 其最大原因在于安全性高, 也可利用此种关系扩大个人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

“丽漫”传销网络中的周红与周亮两兄妹是传销网络中利用血缘关系的一个典型。周红通过朋友介绍进入传销网络, 通过发展会员最终成为“部长”, 周亮便是其发展的会员, 二人又利用家族关系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 先后发展其大伯、小叔、小姑等人进入组织;而后又利用姻亲关系发展了周亮的两个妹夫成为会员, 随着会员的增加兄妹二人利用血缘关系发展的会员已达1 1人。周红职位是部长, 有较大权力, 在家族中也有较大威信。在传销网络中, 利用血缘关系建构网络的例子非常普遍, 主任或部长的背后几乎都有家族成员的进入。

其二, 同乡、同学关系的利用。在乡土社会中, 同乡、同学关系是典型的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非法性质的传销网络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如果仅局限在血缘和姻亲关系的狭小范围内, 是无法满足经济利益需求的。将同学、同乡吸入到自己势力下, 不仅保证其“签单”和收取“单钱”, 也可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保证其安全。

杨华是利用同乡、同学关系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是武汉某高校的大学生, 由于家境困难, 靠打工获取生活费, 意外进入传销组织, 深信可赚大钱, 交纳2000元“单钱”后成为正式会员。先由“信誉顾客”升为“理长”, 后又升为“主任”, 他凭借掌握的培训技巧和知识优势不断介绍同学加入组织。由于传销的非法性, 杨华主要依靠外校的同学或同乡发展外校的学生加入。像杨华这样利用同乡、同学关系建立关系网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2) “拉关系”:“无中生有”的关系建构

传销是“黑市经济”, 必须解决诸如“有效”逃避公安部门追查的难题, 而这些问题仅通过“既存关系的工具化”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需要第二种网络建构的方法, 即“拉关系”。通常, 拉关系的是网络中的上层成员。组织中的上层成员担任的角色, 表现为与相关人士联络, 获取一定信息, 保证组织在关键时刻全身而退。

“丽漫”传销网的总负责人张文在一次培训中了解到会员陈某在公安部门有一个熟人刘某, 张文便说服陈引见一下这位熟人, 在陈某的牵线下, 张文与刘某经会面谈话后, 双方达成协议, 在传销网运作中, 刘负责提供信息, 张每月付给刘一定的佣金。张文与刘从最初的经人介绍认识, 发展到后来为稳定的“伙伴”关系, 促成了网络结构的完备化与运作的有序化。在这一例子中, 张的关系网的扩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无中生有”。

这种关系是在已存在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虚拟连带关系, 把这种虚拟关系作实, 建立一种互惠的利益关系, 实现了网络从无到有的建构。

三、结论与讨论

1. 信任问题

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为维度, 也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 曾指出, 人们的经济交换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双方的相互信任。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 信任嵌入社会网络之中, 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在“传销网络”中, 信任的嵌入性表现尤为明显。周红在利用血缘关系发展其亲人加入传销时, 亲人虽对组织的具体运作不够清楚, 但基于对她的信任才会加入。可以说, 这一加入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选择性行为。

2. 网与物

社会网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动力性要素。社会网的动力性要素 (dynamic component) 关注的是网络形成的时机, 制约因素以及不断进化的网络结构。在传销网的建构中, 动力性因素便是以签单为依托“物”的利益分享机制。签单在传销中被认为是业绩的象征, 一份签单代表一份提成。签单的多寡直接与物质利益挂钩。由此, 在获取物质利益的驱动下, 会员们会极力发展会员, 说服更多的成员加入, 网络便得以不断地建构与扩展。可见, 传销网的建构中, “物”化的利益便是其动力因素。

3. 网络连接多元性

社会网成员之间的关系种类越多, 则这个网络连接的多元性就越高。研究表明:网络连接多元性越高, 网络建构速度越快, 网络规模越大;网络连接的多元性越低, 网络扩展速度越慢。

参考文献

[1]方壮志:社会网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5 (3)

[2]万安培:中国地下经济现状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4 (1.)

[3]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J].社会学研究, 199 (93)

[4]萧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程[J].社会学研究, 1999 (3)

[5]Bian, Yanjie:BringingS trongTies Backi nI 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 and job Search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3, 1997a

从社会音乐生产视角谈电子音乐 篇9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指“专业化”的现代电子音乐,从严格的意义上不包括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电子音乐,也不包括以现场演奏为主体的流行化电子音乐。它不单是组织音符,更重要的是组织声音。21世纪的现代电子音乐已经由初创时期纯粹的专业探索领域扩大到广阔的社会应用领域,由单线条发展转化为多元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更明确的划分出电子音乐平行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相互关联、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将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三个不同类别。它们是:一、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卫性特征的“专业化”电子音乐。二、具有商业性、实用性和流行性特征的“社会化”电子音乐。三、具有娱乐性、普及性和多样性特征的“家庭化”电子音乐。

一、电子音乐的创作生产

电子音乐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演奏出丰富的节奏和制造传统乐器所不具有音色等,它丰富的音响效果、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形成了音乐的全新领域。四十年代末期,磁带录音机的问世,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时代。法国广播电台工作的皮埃尔·谢弗尔通过对自然界音响的拼凑,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火车练习曲》,为后来的磁带音乐打下了基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斯托克豪森利创作了名为《青年之歌》的作品,这也是电子音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将复杂的电子声音与演唱圣经歌词的童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音乐创作中用自然声音素材或纯电子合成声音素材的限制,第一次把“空间音乐”的概念引进了电子音乐这部作品。此后,电子音乐创作生产经历了电子合成器音乐阶段和电子计算机音乐阶段。七十年代,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直至今日,电子音乐创作生产出现了运用音色包络、逆行、放大与缩小、反向、拉伸、缩短、调频与调幅、均衡、音效运用和使用各种硬件设备等诸多手段。

二、电子音乐的唱奏生产

(一)多声道空间音乐

多声道空间音乐作为当今被广大电子音乐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形式,大多是以剧场、音乐厅来体现,它是指用多个音箱创造出来的在空间当中移动的音乐或声音。当今的电子音乐作曲家们大多是使用七支音箱和一个低音音箱的7.1声道(subwoofer)的声场系统来写作和表演多声道空间的音乐。也就是音乐生产者(作曲家、演奏家)利用音序器把事先准备好的声音素材通过调音台编组输出给摆放在不同位置的8支音箱,当然也可以是十几或者几十支音箱。作曲家通过对这8个输出轨道的音量控制,由于音箱的摆放位置不同,使声音听上去仿佛在一个空间里面移动一样。在多声道的音乐表演时,由于作曲家本身作为演奏者对调音台不同轨道音量输出大小进行即兴控制,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创作者也参与了唱奏生产。但是,每次演出所播放的相同作品的声音素材是固定的,同一个作品演出的效果是存在区别的。由于声音在不同方位的移动产生了变化,对于欣赏着而言,不再是像欣赏传统音乐会那样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聆听音乐,而是在一个被声音包围的环境里,以“点、线、面”全方位享受音乐的听觉盛宴。因此这种在“不变中求变化”的唱奏形式带给听众一种新的体验。

(二)现场交互式电子音乐

进入20世纪,随着计算机问世,在新媒体的融合下,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今的音响传达形式,并且作曲家对于传统乐器的运用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因此电子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声音求新的探索,听众不在是纯粹的欣赏着,同时也是音乐生产者,现场交互式电子音乐也随之产生。当代电子音乐的表现形式中,现场交互式电子音乐最常见的人机交互,也就是作曲家、演员和听众作为表演者与计算机程序进行交互。这种交互大多都是实时的。在音乐创作时,作曲家首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的,通过机器设备设置相应的运行程序和出用户界面。在演出时,交互式电子音乐是通过现场采集表演者所发出的声音,经过程序实时处理现场回放出来,形成电子音乐特有的奏唱生产。

三、电子音乐的传播生产

社会化生产 篇10

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 不仅研究了在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 而且富有远见地关注和探讨了精神生产问题。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有关精神生产的研究成果, 论述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为我们认识精神生产问题, 发展精神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进行考察, 但却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马克思认为, 考察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必须从一定的历史形式出发。他指出: “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 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 就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 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以往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也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 有着自己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也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特点和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 “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 一定的社会结构; 第二, 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观念由这两者决定。因而, 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方式也由这两者决定。”[3]这就是说, 一定社会的精神生产方式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 具体来说是由物质生产一定形式产生的一定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决定。一定的社会结构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 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所有制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4]。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作为观念形态的生产, 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 归根到底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首先, 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精神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条件的这种分配方式使“不管生产方式本身由于劳动从属于资本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的内容和目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共所有的经济形式, 它把劳动者同作为公有财产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生产过程的主体,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占有剩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虽然由于承担职能的不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别, 但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 是合作互助的关系, 这就排除了社会分为对抗的阶级和人剥削人的现象。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生产过程的共同劳动产生了共同的意识和目的, 即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而不是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因此, 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必须维护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种经济关系, 必须维护由这种经济关系产生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大众服务, 其生产的目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 所有制结构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多元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关系, 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为占有者谋取福利。”[5]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就是承认和保护不同的产权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承认和保护他们利用自己的生产要素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反映到精神生产领域, 使得精神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性质。离开了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基础, 精神生产就会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不顾我国社会的初级阶段性质, 生产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产品; 一种是不承认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落后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产品。精神生产的这两种倾向都会导致精神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不协调, 使精神产品掌握不了群众, 甚至失去群众, 发挥不了精神生产服务物质生产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资源配置就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科技、信息等资源合理地安排到各个部门, 使它们得到有效的利用。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配置方式始终是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的中心环节。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能够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指挥市场主体的行为,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因此,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生产和商品关系存在于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方面, 社会经济的运转离不了商品和货币。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也就不能不受到商品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要考虑市场的因素。

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规律。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并按照这一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 “在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 确定某物品是否应当生产, 即确定这种物品的价值, 这主要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为社会是否有时间来实现合乎人性的发展, 就取决于时间。甚至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如果我想合理地行动, 在确定某种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计划时, 难道我不必考虑生产该作品所必需的时间吗? 如果不考虑时间, 我至少会遇到一种危险, 即我思想中的物品永远不会变为现实中的物品, 因而它也就只能获得想象中的物品的价值, 也就是想象的价值。”[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质生产遵循价值规律, 精神生产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因此, 无论从事精神生产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 都必须考虑精神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收益, 想方设法节约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改进技术, 改善管理, 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 获取超额利润。任何不计成本、不考虑收益的精神生产主体都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精神产品的内容和数量要符合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多数精神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为了实现精神产品的价值, 将产品卖出去, 精神生产者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决定生产什么样的精神产品, 生产多少。社会的需求状态是通过价格信号传递的。当市场供给小于市场需求时, 价格就会上涨; 当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 价格就会下降。精神生产者不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意愿, 而是通过观察价格变化不断调整生产内容和数量。

精神产品具有商品性并不意味着精神产品的完全商品化。精神产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为经济基础服务, 具有意识形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精神产品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引导人民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如果将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 就会削弱精神产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最终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 精神产品的完全商品化, 还会导致“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 使精神生产片面迎合庸俗低级的社会心理, 使精神文化市场上充斥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产品, 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 我们既要承认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关注其经济价值, 又要清醒地看到精神产品的非商品性, 重视其社会价值, 正确处理精神产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四、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精神生产的规模

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比例。按比例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规律。在任何社会形式下, 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社会总劳动量分配到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去, 从而满足社会对各个部门产品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 “正像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一样, 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7]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门, 在社会资源的占用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社会资源在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取决于社会对这两个部门产品的需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 从而决定了精神生产的规模。马克思指出: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 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 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是主要的, 社会资源主要都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之后, 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才会日益增长, 社会资源才会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 精神生产的规模才能日益扩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 我国的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于物质生产领域, 精神生产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这就制约了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越来越富足,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 必须遵循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顺应人民的需求, 立足当前的发展阶段不断扩大精神生产的规模, 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为此,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精神生产领域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物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8-21 (1)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1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赵学清.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拓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7.

[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社会化生产 篇11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这个总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再生产过程必须从商品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部门相应地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所必须依据的基本前提的两个原理。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不仅要求第Ⅰ部类、第Ⅱ部类内部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而且两大部类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由此得出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部分m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设m/x表示用于个人消费,m-m/x表示用于积累的,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如下:

Ⅰ(v+ΔV+m/x)=Ⅱ(c+ΔC) (1)

Ⅰ(c+v+m)=Ⅰ(c+ΔC)+Ⅱ(c+ΔC) (2)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3)

(1)式表明第Ⅰ部类对生产资料的供给(或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或对消费资料的供给)相一致。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2)式表明,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求的全部生产资料相等,第Ⅰ部类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补偿价值和积累价值之和。(3)式表明,第Ⅱ部类所供给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求的全部消费资料相等,第Ⅱ部类的产品价值必须同维持两大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和新增的消费资料价值之和相等。由(2)+(3)得:

Ⅰ(c+v+m)+Ⅱ(c+v+m)=[Ⅰ(c+ΔC)+Ⅱ(c+ΔC)]+[Ⅰ(v+ΔV+m/x)+Ⅱ(v+ΔV+m/ x)]

上式表明,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问题,社会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要求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这从理论上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提供了标准范式。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一)调整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在扩大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就必须在国民经济宏观计划中合理安排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合理比例。不仅如此,还应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适应。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同时考虑投资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均衡。

(二)调整结构性失衡,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Ⅰ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第Ⅱ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传统产品大量积压供给过剩和一些高科技产品发展较弱。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产业中, 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总之,是要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

消除消费的体制性压抑,调节经济运行失衡

我国当前由于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过剩,解决的办法应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中国的贫富差距之所以形成长期扩大的趋势,是转轨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多重“二元结构”的结果。导致有消费能力但无消费需求与有消费需求但无消费能力的矛盾加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逐渐增强的转轨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扩大以外,还出现了城与城,乡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的问题。所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考察收入的再分配,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使他们的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扩大了,投资需求也就得到了放大,从而经济失衡也得到调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邹升平.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看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J].北方经济,2007(11).

[3]黄盛,詹蕾.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纵横,2008(12).

[4]张朝尊,曹新.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4).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价值价格 篇12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存在着影响

比如我们吃的疏菜,上世纪80年代每市斤几分钱、一两角钱,发展到今天已上升为一元、两元甚至几元钱;再比如我们吃的大米,上世纪80年代每市斤几角钱,发展到今天已上升到每市斤两三元钱。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给充裕。不存在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市场也没有发现垄断,生产力不断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什么会涨价呢?这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有影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是每个具体商品总是价格上涨的趋势,这要决定于生产某一具体商品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某一具体商品的社会平均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社会的社会生产力(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为整体单元的综合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别。所以人们会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的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有的商品价格呈现平稳趋势,而有的商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价格的

一是由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目的。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必然扩大商品的生产,多生产的商品又必须通过市场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来实现交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具有社会性的客观要求。以上两条就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原则。

不论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扩大市场消费需求都要增加人们的钱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加人们的钱袋子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价格这个主渠道来实现。

以上说明:(1)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通过市场调节价格来增加人们的钱袋子———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的供求;(2)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从事生产该商品的人力和物力的配制)一定要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矛盾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矛盾;(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产生商品和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比如某一名理发师给男士理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每人次价格0.5元钱,到90年代每人每次价格1.5元,而现在已提高到每人每次10元。为什么理发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理发价格呢?他会回答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我的收入也应该提高了。再比如,某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不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求时该商品价格就会波动,当生产某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要求时价格就上涨,反之就下降,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社会生产结构不均衡所带来的供求矛盾。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或现象

除上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价格因素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很多,但各自对价格的影响都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作用和程度。

1. 劳动价值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者人是创造价值最具有活力(即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具有积极性的一个要素;劳动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报酬支付一般都与商品交换具有相对的事前性,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刚性;如工资一般按月支付,每月工资一般不与企业经营成果存在事后性,不论企业经营是赢是亏都必须按时发给职工工资。这就说明劳动价值还以劳动者工资的形式直接通过商品的成本影响其价格。

劳动价值在商品价格中的影响作用是在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励劳动者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们日溢增长的需要创造更多的财富。

劳动价值决定价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只强调劳动创造价值的绝对性,而没有考虑劳动价值具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相对性、历史继承性、发展性(比如同一个劳动者驾马车和开汽车,不是同一水平的生产力,能用同一劳动价值单位计算吗?再如同一个劳动者分别使用一台普通机器和一台专用机器生产同一零件,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一样,消耗的费用一样,零件的精度不同,商品的价值能一样吗),也没有考虑市场经济中外因通过内因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作用。

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要素,生产资料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客观存在性———即客观要素。客观决定主观(比如石器时代决定着石器时代的生产力,大机器大工业化决定着现代的生产力)、主观又反作用于客观(劳动者人创造发明又推动着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统一结合起来才是生产力———并且这一结合是具有扩大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先进的生产资料决定着先进的生产力,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生产更多或更高价值商品,比如一位农民把一块地分成大小相同的A、B两块地种值小麦搞试验,A地种20元的老种子,B地种25元的新种子,结果A地收了400斤,B地收了600斤,同一劳动者付出同样的劳动而创造了不同的价值,多创造的价值是劳动者创造还是多投入了5元钱的生产资料带来的呢?说明生产资料(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装备)在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劳动价值具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相对性、发展性。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出现同一个劳动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工作相同时间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报酬也不相同;正是这一原因,企业的技术秘密、知识产权、高精端设备的保密限制等等也随之而出,不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向发达地区流动。

2. 竞争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因素。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大活力,没有竞争发展就要停滞,但竞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害。一种是市场竞争机制激励生产者通过提高商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影响价格变化,这是有利的一面;另一种是市场竞争机制驱动生产者通过不正当手段破坏扰乱市场环境来影响商品价格,这是不利的一面。竞争影响价格的表现主要有:市场销售商直接通过打商品价格战的形式影响价格、通过垄断手段控制或操纵市场影响价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等———即依靠发展企业生产力水平影响价格、通过炒作哄抬物价影响价格等等。

市场适度竞争是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违法违规等过度竞争则是有害于市场健康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反垄断、反倾销、反投机、市场法规法律及一系列市场监管机制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维护有效的健康竞争。竞争只有通过人才、技术、质量、管理、成本等——即依靠发展生产力的竞争才是健康有效的。

竞争价格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外因,只能通过决定商品价格的内因而起作用。比如投机商以次充好,只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让顾客在不知情、错把次品商品当作质量好的商品所固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价格购买而已;又如垄断也不过只是通过控制商品生产唯一或主导市场手段,是利用市场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一定要适应整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破坏和扰乱市场环境来达到改变外因的目的,再由外因通过内因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3.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

供求决定价格理论反映了市场供需矛盾对价格的影响作用,解释了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矛盾的变化而引起波动。供求影响价格变化的特点是波动,其作用就是在于直观地反映了市场需要什么和供需双方的市场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这一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多生产什么和少生产什么。供求理论说明了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价格的波动而自发调节优化配制生产资源的作用,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性。

供求价格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价格变化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甚至把外因与内因相对立起来,不承认劳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是市场经济交换商品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的一种客观现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市场的供求———供求是一个影响商品价格的外因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信息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

在商品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对商品的价格影响不可排除。信息影响价格的主要表现有广告宣传、散布市场谣言、经济运行报告发布、形势预测、市场行情等等。

市场经济中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对每个人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对于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双方在具体交易中形成的价格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一个懂上网的消费者购买一只中欧互转电气插头,在网上查得价格从十几元到20多元,这个消费者去某商店购买时和店主搞价,最后59元买了三只;而另一位不懂上网的消费者,不了解信息,同样在这个商店买同一插头,结果和店主搞价,最后以40元买了一只。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就是利用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各自掌握社会商品信息量的差别的存在,所以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可以归纳到信息对价格的影响。

信息和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人的主观反映性、时间的阶段性、具体商品交换的个别性,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价格总趋势,这是其表现的一个特点。作为边际效用价格理论的缺陷同样是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商品交换中人们对商品及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主观判定价格的关键,边际效用影响价格的实质是信息通过人的主观判定差异表现的,仍属商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只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变化,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

5. 政策调控是影响价格的因素。

国家通过税收、货币、产业扶持、结构调整等政策调控的手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比如国家要求节能降耗收取能源费,为了限制资源过度消耗收取资源费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再比如对一些行业通过操控市场、操控价格等谋取暴利,扰乱市场秩序的,国家也可通过一些法律法规进行干预(比如当前我国的限购房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调控价格水平。政策能够影响价格也是体现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因。

企业的决策对价格同样有影响,比如某企业要进行清库或是转产调整等原因,往往会急于资本回笼,大幅降价,甚至商品价格会大大低于其成本价。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四、商品价格的形成

研究商品价格的形成,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 商品价格是什么?

商品价格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货币的表现形式。

2. 商品的价值作用是什么?

人类社会一开始并没有商品这个概念,随着人在劳动中不断实践和发展,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生产劳动成果有了相对的富裕,这种富裕成果的实物交换———即商品交换,商品的交换必然要有一把度量的尺子———即商品价值。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商品及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的价值也应具有这样两个最基本的作用:一是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尺度或参照作用;二是商品价值要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者人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3. 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条件和单位是什么?

首先能够充当决定商品价值的单位必须体现商品价值的两个基本作用,其次能够运算并表达两个基本作用。

我们先讨论试用劳动价值量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单位。当用劳动价值量充当决定商品价值单位时有以下不符合要求:一是劳动不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只能反映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并不能反映生产资料的扩大、优胜劣汰和发展的要求;二是人的劳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商品所耗费人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社会生产商品平均必要耗费的生产力的量)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尺度。

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只有生产商品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生产力的量能够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单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生产力的量等于耗费的生产者人的社会平均费用与耗费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平均费用总和。

4. 商品价值的计算。

商品的抽象价值是指假定市场环境健康、供求基本平衡、不考虑商品内在的具体差别因素条件下商品平均价值,商品的抽象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力的量乘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系数———即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W1乘以系数K1 (K1=1+社会平均利润率)。具体商品的具体价值取决于影响商品价格的内因差别——即质量、功能、性能等技术含量决定的系数K2(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在供求平衡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之比),具体商品的具体价值可表示为W1·K1·K2。

由商品价值的计算公式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外因的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5. 商品的价格。

从上述的讨论来看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商品自身所有的内因,另一种是市场内作用于商品的外因。

影响商品价格的内因是生产商品过程耗费的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及其商品内在差别———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力的量和生产商品的具体生产力差别在商品中的内在继承。

影响商品价格的外因是除了商品内在所包含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以外的其他因素,它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系数用K3(在供求平衡,无外因影响时,系数等于1)表示。

通过以上的讨论,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市场中通过影响价格的诸外因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内因和诸外因共同决定的。商品的价格W0可用公式表示为W0=W1·K1·K2·K3。在市场环境健康时、供求平衡时K3系数为1,这时商品的价格交换基本是等价交换;在开放的市场、完全自由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受市场多种因素的作用将围绕其价值发生波动;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康永超.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 2007 (4)

[2].桂世镛.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 1988 (6)

[3].于祖尧.经济市场化和市场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哲学研究, 1993 (4)

上一篇:电子式互感器问题研究下一篇:趋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