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共享

2024-09-07

社会化共享(精选12篇)

社会化共享 篇1

建立代码标识制度, 是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并依据《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由各级代码主管机关为每个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政机关及民办非企业单位赋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 即单位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身份证号”。在赋予代码的同时采集了该单位相关的公共信息, 并按信息分类标准规则标引了分类代码。这样, 每一个代码不仅代表一个唯一的单位, 而且这些以代码为特征的标准信息单元经技术处理后, 输入计算机, 形成了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 为政府运用该数据库实施宏观管理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手段。

组织机构代码采集的基础信息资源包括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注册地址、行政区划、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经济行业、经济类型、经营或业务范围、注册资金、批准登记机构、法人代表及身份证号码等33项信息。组织机构代码的赋码对象非常广泛, 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我国所有依法成立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包含了组织机构的基本信息, 它的编制规则及各项数据采集均执行相关国家标准, 代码数据采集的结果是标准的组织机构信息单元的形成。代码数据库是全体标准组织机构信息单元的集合, 记录了组织机构的公共信息, 保证了对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良好通用性, 可以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在组织代码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网络赋码, 网络监管, 网络传输数据, 能提供准确、动态的代码信息。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代码管理部门, 严格实施代码工作五统一方针, 即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方法步骤进行, 使代码数据库的管理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资源不断积累和发展, 数据丰富程度, 涵盖范围之广, 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1 组织机构代码要为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

1.1 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应用

组织机构代码证是证明该单位具有组织机构代码的法定凭证, 包括纸质代码证书和电子副本IC卡。从l989年建立代码标识制度起, 其中在1993年, 国家技术监督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在账户管理工作中查验全国统一代码证书的通知》, 要求全国各银行在组织机构开立基本账户时查验代码证书, 标志着组织机构代码开始应用于社会管理中。随后在统计、税务部们也得到应用。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IC卡技术的迅猛发展, 代码IC卡已应用到公安车管、银行、税务等部门, 通过读写器, 读取代码IC卡中的信息, 并将行业有用的信息直接采集到应用部门的业务数据库中。现在, 代码证已应用到国家的税务、银行、海关、公安、经贸、外汇、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等十几个部委的业务管理中。

1.2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资源的应用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是一个很丰富的信息资源, 其本身就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但最初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仅限于代码数据的简单查询服务。以政府管理应用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坚持代码信息服务创新应是代码事业的发展方向。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 政府部门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管理信息化建设, 各部门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了不同信息技术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为政府管理信息化, 提高决策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各部门信息系统白成体系, 互不兼容, 部门信息系统间不能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 致使大量信息化建设投资未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只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的信息化共享平台, 才能建成“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的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科学的标识是进行一切管理控制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组织机构代码的特性决定了可以为各职能部门提供沟通及交换信息服务, 以代码数据为中心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领导下, 目前工商、税务与质检部门在地方正在开展数据一致性的比较工作, 就是以代码数据为中心建立信息交换平台的尝试。

1.3 通过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开发

把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深加工, 为政府部门提供所需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经济行业、经济结构等信息, 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 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可以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利用代码信息充分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

2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信息应用于社会及个人

社会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对代码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重组和包装, 提高机构代码信息的附加值, 为用户提供快速而又科学的分类和检索方法。我们可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 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有偿服务的范围是全方位的, 为公众提供资料查询是最基本的服务, 用户访问机构代码信息数据将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专业化服务包括提供具有技术含量的代码信息服务。通过对代码数据库进行分析, 为用户提供产业布局、行业分布、产品结构、产品名牌分布、企业规划、开发新产品提供信息咨询、分析、统计、为营销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

3 代码CA为网上安全交易保驾护航

互联网时代, 网上交易、电子银行、在线咨询服务的日益普及和发展, 离不开对参与各方的信息获取、交换和身份认证。CA必须是各行业及公众共同信任的、认可的、权威的、不参与交易的第三方网上身份认证机构。代码CA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将数字证书的证书数据文档存入组织机构代码IC卡, 使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与电子身份数字证书存于同一张IC卡内, 可提高数字证书的权威性和身份认证的唯一性, 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安全、可靠地进行。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是国务院提出建立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 它为我国每个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机构赋予一个唯一的, 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 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全国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 即国家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的初型。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为创建服务型政府、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化共享 篇2

在第一天我们对洪山区的一些街道进行了踩点。共享单车是为了方便高校学生出行而生的。所以我们第一天去了洪山区的一些高校进行踩点。在打开OFO软件看看OFO在武大的普及度。但是我们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多,甚至是少。可能是武大的坡有点多或者是校车发达共享单车的作用不大吧。但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共享单车使用很普及。窥一角而知一园,我们就此看到了共享单车在校园的成功。

在第二天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受到了碰壁。行人并没有理睬我们,甚至我们走过去刚刚准备问他们介不介意帮我们填一个问卷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走开了。在他们眼神中甚至有点厌恶我们。可能是我们问的方式不对,但是我们还是在一些热心路人的支持下完成了调查问卷。这次也是我们团队首次与社会短暂的赤裸裸的接触,我们就体会到了生活不易。体会到了我们需要更大的历练。

在我们骑行东湖绿道体验共享单车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共享单车确实方便了出行。尤其是那种走路嫌远而打的太近的路程来说,骑车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那些共享单车上自身的问题其实也比较突出。确实不能跟我们的山地车或者是公路自行车相比较。骑行起来比较费劲。不过对于一个只是短程骑行的要求来说这种车子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也够了。在我们自己在骑行惯了山地车和公路自行车的人和对人们的问卷来说共享单车总体来说是受人们欢迎的,而且人们也很乐意去骑共享单车。可见共享单车在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给予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我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人们在骑共享单车的同时,也对单车进行了特别大的破坏。各种二维码被刮花、车座被扳下来、脚踏板被破坏、车前篮被人取下等等。更随处可见的是有些人用完了车子就随处丢放车子更有些人用完了就直接把它给丢到湖中或者水沟中。而这些车子也就是等着慢慢腐烂。路边上虽然停放在自行车停放点,但是好多车子也是趴在地上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些素质低的人的一些不可理喻的心情。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团队经历了车程的劳累、对湖北省最高学府的憧憬、行人对我们漠视,厌恶的碰壁心塞、环湖骑行的欢畅、暑假离开时的不舍结束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

共享单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

这个假期,我通过抽时间去自己体验共享单车这一实践活动,得出了许多关于共享单车的心得体会。

一、共享单车,更需共享文明

共享单车在中国各个城市火了。不到1个月时间,大街小巷已经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这些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骑走的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赢得了不少市民的喜爱。目前,多家共享单车运营机构已在中国各个城市投放了超过数十万多辆共享单车,然而在数量飙升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少市民呼吁,共享单车虽然很便民,但是使用起来更要文明。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共享单车的亮点在于“共享”二字,它既意味着资源的共享,也意味着文明的共担。共享单车就是整合,整合也是节约,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通过科学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既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也可协调各方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劳动和无谓的浪费。如果多一些整合意识,注意统筹兼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减少许多浪费。的确,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明显的就是随便乱停,以及共享单车变成了“私享”单车。

当然,任何新兴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比谁厉害很多,大家都是在一个层次上探索,存在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找到解决办法。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共享单车运营方都要主动作为,及早出台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如福州多家共享单车运营方采用信用奖惩的方式来管理乱停车的问题,乱停将扣信用分,当用户信用分较低时,就需要支付更多的租车费用,当两次因违规被扣分,将会被封号1周。所以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发挥主观能动性,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同时,享有共享单车便利的市民,也要注意自身文明素质。即:共享单车虽然很便民,但是使用起来更要文明。只要大家都秉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共享单车,就是一种共享文明。

在这方面,深圳的做法值得效仿。针对共享单车乱停的问题,深圳明确界定了政府、企业及市民的责任和义务,并对自行车停放区域、用车秩序、停放要求、道路规划等方面作了说明,由公安交警部门、城管部门等有关单位按职责执法。深圳还建立了“深圳交警自行车用户诚信平台”,对于存在交通违法的单车用户,统一纳入平台黑名单中,共享单车企业依据黑名单的信息,调整用户信用分、提高车费,而交警部门也能通过企业的大数据对违规用户进行处罚,实现政企信息互通。

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共享单车的发展,也要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正确看待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就能够对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它不遵守相关非机动车交通法规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规范管理,在它遇到挫折时不是绕道走而是满腔热忱地支持它。它“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改变城市公共生活的“互联网+”新事物,它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春风等,而这些养分的提供,需要运营方、市民和有关部门各方共治、合力共推,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相信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能给市民带来便利,也能为共建共享社会带来新思路,新突破。

二、信共享,拒固守

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一块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切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认为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伤害、痊愈,消灭伤害,而非母亲的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看到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我们相信共享单车,也是因为国民素质是在稳步提升的,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及又提及。知礼明让已成为了新一代中国人奉行的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也有资格去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形式。

故步自封,不知实际变化的断言是武断、狭隘、缺乏价值的,正如同水源一般,诚然,方今中国确实有一些水面有污浊,便若是自我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封闭,放弃从新事物变化中汲取活的水源,结果是会且只可能是越来越坏的。现如今一部分人素质不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都不够格。一棒子抡死了所有人,那谁又知道断言人所期待的“现在”之后的哪一分哪一秒该是我们玩得起共享单车及其类似共享经济的时候呢?

人总是带着原始破坏性的,所有以才有了伏契克临终一句:“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让人们小心,但是我却认为应该“人们,你要警惕,可我爱你们”。局限于阴暗的树木必将枯C将朽,只有把阴影甩在背后,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我们需要政府及有关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监督,也需要个人坚守底线。相信共享是相信自我,拒绝固守是拒绝自我否定。

点评:本文立论新颖,透过现象直抵本质,紧抓“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理性表达对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看法,重共享,看优点,谋策略。全文闪现理性分析的光芒,不是像一般考生只是简单地吐吐槽,而是重分析,提建议。因此,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三、合理面对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一词也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词,在共享这一问题上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接受。近来,有多家媒体报道,在公共场所,有相关管理人员对周边单车进行了集中收缴,理由很简单,乱停乱放影响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但同时,有共享单车用户接受在采访时表示,随地还车本来就是共享单车一个最大的卖点,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无停车点,停放就是乱停乱放。这种情况下,用户不得不到相对较远的地方去停车,便利性大大降低。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新事物的超常规发展,往往会暴露基础的薄弱。

媒体近日报道了多起破坏、霸占共享单车的新闻。从“狂飙突进”,到遭遇“倒春寒”,共享单车面临的尴尬警示我们:拥抱共享经济,我们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文化观念上的准备。

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共享是指“使用而非拥有”,是在不改变物品所有权前提下的分享模式,其优点在于使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模式与我国当前努力推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恰相契合。顺应潮流又开风气之先的共享单车,自然而然地受媒体热炒、资本热捧,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新事物的超常规发展,往往会暴露基础的薄弱。共享单车频遭霸占、破坏的事实,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首先,共享单车面临着制度支撑不足的尴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共享单车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内外部的制度支撑。从企业来说,共享单车运营公司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比如,建立诚信用车的奖励机制和不当用车、无序停车的惩罚机制。从政府部门来说,对于适应发展趋势的新形式、新业态,应该扶持与规范并重,主动介入,制定规则,加强监管。对于扰乱道路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的乱停乱放问题,一方面要兼顾便民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利益,提供单车停放区域,另一方面,对于故意毁坏、窃取单车的行为,也要依法处罚,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放大警示效应。客观说,从媒体反映情况来看,这两方面做得都不够。

其次,共享单车面临着观念文化基础不牢的尴尬。大爷大妈将共享单车圈起来收看管费,孩子肆意破坏单车,这可能不单单是个别人私德缺失、私欲作祟的问题,而是反映出我们在公民素养和公德教育上还有薄弱环节。共享是“使用而非拥有”,共享的前提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权利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共享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观念根基,法治文化和诚信文化是共享经济繁荣发展的文化土壤。如果忽视了思想文化的土壤培育,共享经济的发展就会成为沙上建塔,共享单车的单兵推进就会夭折。这才是应对共享单车发展难题最需要直面的问题。

面对突出的新问题,不仅仅是提供国民个人素质这么简单,更关注到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其他方面。今日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只是共享单车这一新事物,日后与共享经济相关的其他新事物都会层出不穷。

共建信用中国 共享诚信社会 篇3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李克强总理强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让信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桩”。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社会对信用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总体上说,诚信建设的形势还很严峻,任务更加迫切。

一是诚信缺失问题屡禁不止,人民群众深受其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还比较普遍,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产品质量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高发、频发,严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最近发生的假奶粉、失效疫苗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多亿份,但履约率只有50%左右;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损失达到2000亿元。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但许多司法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全国各级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达338万,“老赖”招摇过市,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政策不落实、承诺不兑现,甚至“打白条”、弄虚作假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二是失信行为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失信问题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失信的成本太低。这里既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但更多是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很多时候失信不仅不需要付出代价,反而能捞到好处。在有的领域,“守信吃亏、失信得利”大行其道。很多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就算被监管部门查处,多半是一罚了之,信息不公开、不共享,没有全社会的共同监督。这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是极大的破坏。

三是政府监管理念和监管能力滞后,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减少事前审批,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但放权不是放任。国务院要求,要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这种新型市场监管应该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有限监管,区别不同主体信用状况的分类监管,瞄准违法失信风险的精准监管,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协同监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衔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节监管,贯穿市场主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只有建立这样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才能适应简政放权、“宽进严管”的要求,才能解决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与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才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但目前来看,监管机制和监管能力建设与简政放权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市场和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诚信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但由于一些不正确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人在市场交易中、在社会交往中,不能“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这种现象发生在企业家身上,就会让社会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失去信心;发生在会计师、律师、导游、经纪人这些职业中介身上,就会让社会对他们服务的客观公正性产生质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则不免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深深忧虑。怎么才能让诚实守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我们的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总的来看,诚信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实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必须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根治这一顽疾。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有明确部署。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并在《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对加强信用监管提出明确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单列一章,要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各界热切期盼并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每年“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信用建设提出建议、提案,大声疾呼,建言献策。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信用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中央和地方有关媒体开设诚信建设专栏专刊,举办信用网站,发布诚信公益广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会员企业信用评价。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社会征信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采集、加工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成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若干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统一了社会信用代码,使每个自然人、每个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去年6月,国务院批转实施了统一标准、源头赋码、信息共享的18位代码方案。工商部门于去年10月1日率先实施,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二是建立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解决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孤岛”问题。目前,已联通37个部门和所有省区市,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约3亿条。去年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发改委视察,对平台建设运行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与此同时,有关地区和部门也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相关信息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9个省区市建立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安部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工商总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海关、税务、证监会、共青团等部门的信用信息系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提供了信息保障。

三是开通了“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查询。國家信息中心与百度公司合作建立了“信用中国”网站,归集各地区、各部门可向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查询服务。去年6月1日开通,对外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3200万条,累计访问量达1600万人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四是建立重点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让守信者获得便利和实惠,让失信者受到约束和惩戒,在全社会形成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自觉守信的正确导向。在联合激励方面,税务总局与银监部门、金融机构建立“银税合作”机制,全国金融机构运用纳税信用信息发放贷款1300多亿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共青团中央等,制定对A级纳税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优秀志愿者的联合激励措施。在联合惩戒方面,201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会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联合40多个部门签署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关于对违法失信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乘坐飞机388.7万人次,限制乘坐列车78.2万人次,限制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1.1万人次。在联合惩戒的强大威慑下,10%以上的“老赖”自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

五是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样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在人民银行备案,还有8家个人征信机构经批准开展了营业准备工作,这是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家发改委与有关社会征信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政府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委托征信机构参与煤炭、钢铁、电力、粮食、盐业等领域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并且结合“双11”、“3·15”、“春运”等社会非常关注的重要节点、重要活动,引导有关征信机构开展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开展信用状况评价,推动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浙江、辽宁、江苏、上海等地积极探索,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六是组织一批城市开展示范创建,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目前已有43个城市纳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试点。这些城市积极承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7天内上网公示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重点、难点任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国家发改委推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等地区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推进区域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产品互认。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着力于共建共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光靠某几个部门推动,不可能全面覆盖、深入推进。必须是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各地区、各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各类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一是共建共享信用建设法规标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切需要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保障。国家发改委正在推动信用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条例、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并且正在组织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评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研究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非常愿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也欢迎有关地区和部门,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等单位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或者本单位的标准规范。

二是共建共享诚信文化。信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让人不敢失信,诚信文化的柔性约束则使人不愿失信。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源于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比外在的约束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是共建共享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是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信用状况的客观基础。要推动各个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包括政府内部的共享,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打通。包括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共享。也包括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实现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很多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电商平台收集大量信用记录,却有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的趋势,我们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加强合作,依法共享信用信息,为信用大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四是共建共享激励惩戒。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而且事实证明也是褒扬守信、惩戒失信最有力的举措。对失信纳税人、失信工商企业、失信上市公司、失信被执行人,我们已经分别出台了备忘录。下一步,还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继续签署相关备忘录。比如,对A级纳税人、优秀青年志愿者、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要出台联合激励措施;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旅游、农民工工资、政府性资金使用等领域的严重失信企业和个人,要出台联合惩戒措施。除了司法性、行政性措施外,还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性、社会性措施的激励和惩戒作用,以体现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五是共建共享信用成果。信用建设是全社会共建,更是全社会共享。比如,税务部门推动“税易贷”,既方便了银行,也给纳税人带来实惠,也为税收征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又比如,专车服务软件设计了信用评价功能,在为乘车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诚信服务的司机可以优先获得更好的订单。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要注重让信用建设的成果惠及相关的参与主体,惠及社会上更多的人。只有这样,信用建设才可持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灵魂工程,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的切身利益。这项工作只要真抓实干,就一定会有成效,抓的力度越大,收到的成效就越好!衷心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建共享诚信社会,共同打造“信用中国”!让我们一起努力!

社会化共享 篇4

一、技术路径

(一)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在网络时代, 各类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是大势所趋, 各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价值和地位, 其生存与发展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各馆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各级政府主管的图书馆本身的功能就是为全社会服务, 在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过程中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首先要将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图书资料信息, 实现有偿使用。图书馆要从传统的对图书资料信息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中解放出来, 对知识爆炸时代所产生的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科学利用、开发和创新, 从而完成身份与职能的转变。高校图书馆是各类信息资源集中的地方, 实现社会和高校联建图书馆是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 而且可以减少重复建设, 同时为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实现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社会化, 有偿登录, 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访。同时建立馆际互借系统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各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 建立文献传送的服务平台, 形成覆盖各高校的学术网络信息导航数据库系统。

其它类型图书馆可参照高校图书馆的模式, 发挥其在某一领域的特色优势, 积极参加到有偿或无偿的社会服务体系中, 使图书馆的资料信息最大程度地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

(二) 分散型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

整合分散型档案信息是信息资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当一部分档案都保存在各部门的档案室, 由于利用的随时性和隶属关系的不同形成了条块分割的情况, 很难统一管理, 如信用档案、医疗档案、高校档案、金融档案等。对于分散的档案资源, 其社会化开发应不只是本部门的简单利用, 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参与这类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开发。

(三) 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各企事业单位都有许多信息资料, 在不影响企事业单位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使其信息的使用社会化, 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也可以为企业在人员招聘、宣传自己和介绍产品等方面带来好处, 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 新闻出版类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各级各类出版社和新闻媒体更是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媒介和平台。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高度重视和定位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模式, 资源社会化建设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获取多元化的社会文献信息资源, 将各自的最新资源 (出版物) 尽可能方便、迅速地在网络上提供给读者。

(五) 政府档案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

档案是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各级政府管理的档案资源的开发, 应不仅仅局限于各级档案馆藏资源, 还要对政府系统其他有关部门掌握的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 包括各部门建立的档案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政府档案都属于公共资源, 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 均应当依照《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放, 实现社会化共享。

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主要是指建立档案信息网站, 建设国家级、省市级开放性历史档案电子目录。档案系统部门公共信息资源应向网络化、个性化服务和社会化方面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主要工作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检索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全文信息数据库, 完成馆藏数据库在公众网上发布整合、挖掘馆藏档案资源, 建成一批专题档案与珍藏档案数据库;重要全宗与珍贵文件资料的纸质档案数字化;以目录、全文、照片、音像等多种形式, 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在线综合管理与利用,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六) 技术标准和专利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 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技术标准信息社会化共享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检索目录体系建设;建立技术标准摘要和全文信息数据库;完成各种技术标准在公众网上发布。

专利文献是专利制度的产物, 专利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网上专利数据库为人们检索利用专利文献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建立专利目录, 摘要和全文信息数据库, 可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提取专利原文。网络专利数据库的优点是检索灵活、内容丰富、更新迅速。

(七) 实现机构代码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当今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现代社会的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要对社会的组成单元进行有效的管理, 建立一个准确的、动态的、完整的社会组成单元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必要的。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体系就是顺应这种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机构代码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财富, 是整个社会的资源, 虽然登记管理部门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但享用的应当是全社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是有价信息, 不能无偿享用。但对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无偿地提供使用。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 使之与社会应用系统有效连接实现共享, 处理好机构代码信息社会化共享。

二、运行方式和技术管理模式

(一) 运行方式的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贸易、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极大地丰富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的建立是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各种专题目录、综述、述评或预测类信息产品的开发速度。信息资源和网络化的发展, 要求必须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建设, 信息资源借用网络通讯系统实现对用户的服务。

(二) 运行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化

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 归不同的单位部门所有, 在不改变信息资源所属关系的前提下, 要使这些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就要采取与此相适应的多样化、社会化模式。如为了鼓励信息资源拥有者积极参与共享, 应该确认有偿和无偿提供与享用信息资源的范围。对于有偿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使用者支付费用给所有者, 所有者利用这些资金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增加信息存储量。信息使用者支付合理的费用获得信息,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提高对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工作的积极性。

(三) 技术管理模式

根据各种信息的性质不同, 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可采取开放性、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式, 运用自主管理模式、委托代理模式、共建共享模式等。

在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的条件下, 使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等途径尽可能提高开放程度, 这样才能够达到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的目的。

摘要: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是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各广域网、局域网的逐步完善, 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与社会化共享正在变成现实。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平台。平台建设要充分运用信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性优化整合, 构建适应社会化共享需要的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信息系统, 进而达到有效改善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 提高整个社会信息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共享,技术

参考文献

[1]邢大立, 许鹤平.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

[2]张芳.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9) .

摆放共享单车社会实践心得 篇5

8月31日,皇姑区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北陵公园地铁站B口,开展共享单车文明摆放活动。

共享单车的使用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但部分单车的随意停放,有的甚至被扔到花丛中,摆放在人行道、盲道上,遗弃在角落里,不仅破坏环境,造成交通堵塞,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皇姑区团委组织“创城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共享单车集中文明摆放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对北陵公园地铁站B口周边沿街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进行了统一规范整理,将倒在路旁的共享单车集中搬至规定的区域内停放,并对车内的残留垃圾进行清理,将可正常使用的共享单车按品牌分类摆放,对于已损毁和被上锁的共享单车集中摆放后,及时联系企业进行维修或回收。同时呼吁过往群众,自觉维护、爱护身边的共享单车,做文明的骑行者、停放者、宣传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共享单车陆续回归原位,活动得到了过往市民的响应和称赞。

高校场馆与社会共享的前景分析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场馆 社会共享

高等院校由于国家长期与逐年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建造,已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已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但是随着学校每年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总数不断增加,与学生对体育锻炼内容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面向社会,为大众提供健身服务,从而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缓解人民健身场地不足。

一、高校场馆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对运动健身的渴望。据有关资料统计,现阶段我国人均占有场地仅1.03平方米,人均拥有量极低。我国现有场地很大部分在中小学,占总数的58.9%,而这部分场馆由于一般不对社会开放,仅仅依靠公共体育场馆和社区群众体育设施无法满足人们扩大的锻练需求,这也正好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了契机。

二、大力发展国家体育事业

1.为专业运动提供竞赛场地。我国许多高校地处中心城市,体育设施完备,具备承办正式比赛的标准要求,既可以承接各种比赛任务,也可作为运动项目的训练场地。比如沈阳理工大学的足球场成功承办了由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及“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等多项重要赛事,得到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省教育厅以及省内外高校的高度认可,被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授予“突出贡献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为社会提供多元服务。除了较高水准的场馆设施外,高校还拥有一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素质高、专业水平高、指导能力强的体育健身锻炼、训练的指导人员队伍。

三、提高高校自身的发展

从谋求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校向社會开放体育场馆是非常必要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院校向社会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开展有偿服务,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高校体育自我良性发展的一项与社会双赢的积极举措。

1.盘活高校体育场馆,弥补体育经费不足。高校体育场馆无论是否对外开放,无论是否正常使用,都会耗损折旧。因此,如何将高校体育场馆盘活,充分提高其利用率,使其成为一项能够升值增值的校产开发项目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如能尝试通过向社会有偿开放的市场手段,创收体育经费,实现一定程度的“以体养体”,就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使高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为学校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为宣传学校提供“新窗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高校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场馆开放为高校宣传自我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在场馆内外摆放宣传册、制作宣传栏、播放宣传片各种手段,健身者就能对学校的整体实力、办学水平乃至师资、教学、科研方面有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相比于其他宣传方式,如大学开放日、现场宣传等,不仅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还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大利于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另外,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开展有偿经营活动,为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

四、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的优势

实行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重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体育场馆已经具备了向社会开放的条件,相比于公共体育场馆和机关单位、企业、工矿以及普通中小学的体育场馆设施,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功能、人才和环境三个方面的优势。

1.场馆的功能优势。高校一般都拥有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体操房等等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好的高校还拥有游泳馆和健身房。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可以提供各种健身、锻练、训练服务,满足锻练者的不同兴趣和多种需求,这是高校场馆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社会上一般的健身俱乐部大多以器械、健身操、小球类为主,其功能就相对单一。

2.指导科学健身与训练的人才优势。高校集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于一身,其体育教师具有数量多、职称高、专业全、裁判等级高、科研力量和健身指导力量强等优势。他们不仅有高学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群众体育运动的经验。他们有能力能承担起各种训练、比赛以及教学任务,而且还能够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

3.学校的人文环境优势。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不少高校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

社会化共享 篇7

关键词:档案馆,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能力,保障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 要求社会服务机构必须以更好履行自身职能为出发点,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活动。因此, 作为社会档案信息专门管理机构的档案馆, 应从更好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 将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认真加以落实。

一、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

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即档案馆坚持以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与现实需求为基点, 加大对馆藏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优势, 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产品与优质高效的利用服务, 从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档案信息服务保障。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有利于提高档案馆服务社会需求的水平。

社会进步使档案馆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的趋势日渐加快。以往带有神秘色彩的档案馆渐渐开始关注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 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手段日臻完善、服务理念得到更新, 使档案馆朝着社会化公共服务型的方向转化, 并已初步形成了鲜明特色。档案馆的立馆之基在于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不容偏废。但是,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档案馆的“三个服务”职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转化关系, 强调档案馆的公共性, 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档案馆固有的属性与功能。事实上, 档案馆在履行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职能的同时, 还要履行为社会公众服务职能, 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完全符合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与实际需求;而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与实际需求则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实施, 可以有效地拓宽档案馆的社会服务渠道, 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独具的资源优势, 有利于科学确定档案馆的未来发展定位, 从根本上提高档案馆服务社会公众、满足社会公众利用需求的能力与水平。

2. 有利于增强档案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档案馆肩负着积累、保存历史记录的社会责任, 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并以其独有的功能成为连接馆藏档案信息与社会公众的纽带。在社会的档案利用实践中, 档案馆始终处于档案信息资源“支配者”、“供给者”的突出位置。伴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使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外部因素显著增多、日渐复杂, 客观上要求各级各类档案馆必须积极配合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切实解决好档案馆在履行“三个服务”职能中面向社会公众服务明显滞后的缺憾问题。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是档案馆面向整个社会, 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而提供优质档案信息服务的保障条件, 通过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达到档案馆依托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平台, 以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为基本目的, 拓宽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向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传递的渠道, 逐步形成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性特点的档案馆信息服务体系, 达到切实增强档案馆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3. 有利于促进档案馆社会服务方式的变革。

近年来, 各级各类档案馆在开展信息服务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方面仍然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因而, 要彻底扭转档案馆在政治、经济领域服务职能较强, 社会公众领域服务职能较弱;管理功能建设较强, 服务功能建设较弱的弊端, 就必须重视深化档案馆服务方式的变革问题, 扩大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辐射面, 通过开展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引发档案馆服务理念的转变, 促使档案馆信息服务方式发生巨大变革, 使档案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方式更加适应科学发展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为依托。网络环境中所具有的“塞帕空间”可以对所有来源不同、形式不一、类型相异的馆藏档案信息进行扁平化链接, 将分布于不同地域、行业间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形成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优势, 实现不同档案馆际间创建与维护的分布式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互操作, 便于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激发广大社会公众主动利用档案资源、了解档案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拓展档案馆服务领域与服务空间, 促使档案馆的社会服务方式发生巨大变革。

二、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1. 实施数字转换, 整合馆藏资源, 是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开展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必须做好对现有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工作, 加快直接利用数字技术“生产”档案信息资源的步伐, 以便实施网络环境下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传输与计算机组织、检索、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等。目前, 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中, 一方面要注意科学运作, 循序渐进, 主动会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协商制定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发展规划,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实施, 保证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强调分工协作, 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便利条件, 本着分工协作、提高效率的原则, 积极建设馆藏档案资源共享数据库体系, 研发高性能的档案资源传输、查询系统, 使其适应社会公众在线搜索查询的需要, 提高馆藏档案资源利用效率, 适应网络环境下快节奏、高质量、高效率利用的社会要求。

2. 建立科学标准, 保障组织实施, 是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技术前提。

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需要建立一整套统一的组织标准与技术标准, 其中技术标准的作用尤为突出, 包括馆藏档案信息的加工标准、记录标准、传输标准、检索标准、处理与控制标准以及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标准等。只有在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中坚持标准化, 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目的;才能避免在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才能切实提升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 达到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目的。

3. 更新服务观念, 关注社会民生, 是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思想保障。

档案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量多面广, 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等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因此, 在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过程中, 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改变档案馆自我封闭、过分强调政治性与保密性、忽视社会公众档案信息需求的思维定式, 奉行以人为本、贴近社会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理念, 关注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完善馆藏结构, 丰富馆藏内容, 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重点, 这也是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所在。

4. 改善服务体系, 形成常态机制, 是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组织目标。

档案馆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社会信息需求与信息公平的现实要求, 创新档案馆的综合管理机制, 改善信息服务设施, 完善档案服务体系, 更新档案服务观念, 建立起档案信息服务渠道, 利用各种有效方式, 面向社会公众的需要开发档案资源, 开展更加集中规范、系统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档案体系, 并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发挥档案馆对社会发展所应有的积极作用。

5. 提高队伍素质, 培养造就人才, 是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人力基础。

开展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 使传统档案馆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均有本质性的改变, 需要具备一支了解掌握档案馆业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信息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档案馆要从服务广大社会公众的视角, 对内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外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 增进社会公众的认可, 以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根本。只有这样, 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才会具有强大动力和明确方向。因此, 要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提升档案馆信息开发与利用服务能力的人才培养办法、培养内容和培养制度。加大培训力度, 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步伐, 变一般性号召为强制性要求, 将其列入档案馆人员培训计划和业绩考核之中。同时, 结合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的业务需要,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办法, 从吸收、激励、管理、教育等方面加以完善, 切实使馆藏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能力建设实践得到有效加强, 为档案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严怡民.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倪波.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

[4].张锐.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学研究, 2005.6

社会化共享 篇8

关键词:体育资源,社会共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

自国家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社会经济获得了高速且稳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并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由于当前国家存在社会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有限、体育健康指导不够深入等诸多问题, 导致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并逐步演变成为影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因此, 国家除了要加大对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入外,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现有的未开发体育资源, 使其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在体育已经由强身健体、培养良好品质的方式, 发展为集健身、娱乐、消费为一体的体育产业的今天, 高校体育资源的分享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有无偿使用、低偿使用、承包经营以及体育培训等等。该研究以洛阳市高校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法、调研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等科研方法, 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现有分享模式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机构、活动组织、经费投入、人力资源以及周边群众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研, 在分析体育需求和评估高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 将社会需求满足程度和高校体育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评价高校体育资源分享模式的重要参数, 探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的运行机制, 适用范围, 适宜项目等, 优化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模式, 大力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潜力, 增强高校体育资源自身的造血能力, 走良性发展道路, 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充分利用, 达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高度共享。

1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要性

1.1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特点, 决定了体育课程的实施是以实践课为主的, 而实践课要有一定的场地器材设施作为物质保障, 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通过调查, 关于“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对教学的影响大小”这一问题的回答, 有54.00%的教师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对教学有较大或较小的影响, 25.40%的教师认为影响不大。过半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影响着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开展和学生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热情。

1.2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性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学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和重要媒介载体, 其规格、质量、数量等都影响着学生们的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情、体育运动锻炼的时间、体育运动锻炼的效益及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等等, 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所以,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学生进行课余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学校体育还是构成终身性和全民性的中心环节, 广大师生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 还是全民健身的主体, 学校对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是系统的、有目的性的, 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树立的影响是深远的, 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所以,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洛阳市高校体育场地调查

通过各个学校体育学院资料和实地调研的综合得出的调查结果。其中河南科技大学现有室外田径场4个 (其中, 2个为塑胶场地) , 篮球场地64块 (其中, 6块为塑胶场地) , 排球场地18块 (其中, 12块为塑胶场地) , 网球场地4块, 乒乓球场地42块, 游泳池1块, 健身器械区若干;室内场地有体育馆、风雨操场, 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健身房、健美操房和武术室等等。

洛阳理工学院现有室外田径场5个 (其中, 2个为塑胶场地, 2个为人工草坪场地) , 篮球场地47块, 排球场地24块, 网球场地17块 (其中吧, 8块为塑胶场地) , 羽毛球场地21块, 乒乓球场地55块, 健身器械区若干;室内场地设有综合训练馆、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和散打训练房等。

洛阳师范学院现有室外田径场3个, 篮球场地31 (其中, 10块为塑胶场地) 块, 排球场地4块, 网球场地9 (其中, 4块为塑胶场地) 块, 乒乓球场地51块, 健身器械区若干;室内场地设有射击场地、健美操场地、武术室等等。

3 洛阳市高校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高校体育资源主要由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 其中物力资源包括其中所有的体育场馆及其体育器材两个主要部分。其中大多数是由学校投资建设为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求的。而人力资源主要由为高校体育服务的所欲相关人员, 其中主要包括一线体育教师、器材管理员以及场地管理员等。而体育教师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3.1 物力资源开发现状

(1) 物力资源开发形式。

通过调查, 发现当前的高校体育物力资源开发形式主要是以场地出租为主。主要由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以及室外的足球场和篮球场、网球场等。其中主要的管理者也是由学校的相关负者单位组织进行管理。

(2) 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前几名是足球、篮球、羽毛球以及乒乓球和跑步等。但是由于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 所以大家的室外参与度较低。相反, 篮球、足球等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的项目, 则在室外开展情况较好, 其参与者多以中青年为主。而一些老年人则主要是进行跑步、抖空竹等一些不是很剧烈或者比较容易控制的体育项目。

(3) 体育资源开放时间。

由于一些场地采取的开放形式不同包括有偿和无偿的两种形式, 而且要在不影响该校体育教学的情况下进行。因而在开放时间上也有所不同, 其中大多的室外场地, 管理难度较大, 只要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基本不受什么时间限制。而有偿开放的场馆, 一方面受到相关部门的管理以及参与人员比较集中的时间段, 开放时间多集中在晚上, 以及周末和节假日等时间。

3.2 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高校体育教师为社会体育活动服务, 主要表现为对健身活动的指导服务、社会体育赛事的裁判服务、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等等。调查结果显示, 表示“偶尔”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65%, 而表示“经常”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27%, 此外, 表示“没有”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8%。

3.3 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高校本身所拥有的体育物力资源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各高校的办校历史及性质有所不同, 于是导致各高校拥有的体育资源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高校现有体育场馆数量少, 质量差, 经营理念相对落后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当前对社会进行开放的项目较为单一, 并且场馆的数量, 与社会所存在的商业化健身俱乐部相比, 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场馆经营者经营理念落后, 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

高校体育资源的相关管理者对于体育资源开发工作的认识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现有高校缺乏行之有效地融资途径, 大多数高校的资金源自于政府的专项教育资金, 而相对有限的资金也被学校主要用在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方面, 用于体育资源开发的资金严重短缺, 使之开发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高职高专类的院校体育资源严重短缺, 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资源的正常开发工作。

缺乏国家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方面, 由于我国国情导致, 高校大多隶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 因此, 高校的运转及后续建设、开发等问题, 对于政府政策及资金的依赖性较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会影响到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 若要对其高校体育资源进行开发, 势必会对高校现有体育资源的情况提出较高的要求, 其体育资源拥有量, 必须是在充分满足该校师生教学所用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适度开发, 因而, 要求对高校体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较高。为此, 若没有国家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市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这就会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存在职权不清、管理冲突等现象。为此, 要想实现体育资源的开发, 就必须要拥有既了解场馆运营, 又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要保证, 而当前各高校对于该方面的管理制度大多还处于空白。若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就不能清楚地区分利益与责任的划分, 从而影响到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为此,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形势迫在眉睫。

4 结语

高校体育事业要想快速稳步的发展, 就应积极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围绕着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出发, 引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开展市场化运作, 将高校体育资源向体育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推进, 从而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促进高校体育迈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特有的科技优势, 人才优势, 场地设施优势, 为社会提供锻炼的示范模板, 为大众提供健身方法, 对群众健身进行指导, 为自身教学科研创造条件。

(1) 高校自主型体育资源的开发模式。

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必须与高校规模、发展规划、教学重点、资金投入和学生特点等相协调和适应。开发的滞后或超前无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与活动的开展, 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带来不良的效果。高校自身应该对现有的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再挖掘或者重新组织与调配, 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在满足教学应用的条件下做好人力、物力、和信息方面的工作从而合理的为社会群众提供场地器材的使用供大家健身的需要。

(2) 对外租赁型体育资源的开发模式。

高校对外租赁的开发模式, 可以采取比较直接的方式, 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承租人选择合适的场地并向学校提出自己的意向以及租赁方案, 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决定是否合作, 双方在达成一致的条件下可以就相关事宜签订相关合同。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校自身的压力, 把一些相关的问题可以交给承租人来进行承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承租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广大师生以及社会群众提供各家优质的服务。

(3) 委托代理型体育资源的开发模式。

委托代理型体育资源的开发方式, 即指受托方接受校方的委托, 遵照相关合同的规定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酬劳是按照事前约定好的比例进行索取。通过委托给相关专业的运营单位或组织管理, 在不影响其高校正常的教学训练基础上, 也弥补了现行制度的一些缺陷, 实现了社会、高校和运营主体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Z].2004.

[2]唐华.海南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 2014, 18 (3) :85-88.

[3]王凯珍, 李骁天.我国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现在及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7) :1-7.

[4]韩玉璋.民办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10, 14 (4) :129-132.

[5]刘新光, 刘新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现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8 (1) :78-81.

[6]魏本好, 席玉宝.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 (1) :83-86.

[7]张守冬, 王朝军.江苏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4) :40-42.

社会化共享 篇9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马鞍山市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马鞍山市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临江近海,素有“江南一枝花”之美誉。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荣誉称号,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这几项荣誉称号的城市之一。现辖三区一县,即: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和当涂县,全市土地面积1868平方公里,人口126万[2]。

2003年7月,中共马鞍山市委明确提出了“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2006年,市第七次党代会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出了未来五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马鞍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现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成为全市矢志追求的精神动力,成为引导各行各业开拓前进的旗帜[3]。

要构建和谐马鞍山,必须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一) 在物质文明和谐方面,马鞍山市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解放思想,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活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马鞍山紧邻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一员,距离上海、杭州也只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马鞍山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占有先机。为抢抓机遇,当好安徽奋力崛起的排头兵,全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不动摇,把思想解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思想解放促进效能建设,为率先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先后于2002年组织开展了“敞开东大门、实现大开放”,2006年组织开展了“东向发展、全民创业”等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运用多种形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实干中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市人民为共同理想团结奋斗的豪迈热情。大力倡导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鼓励干部干事业、企业创产业、百姓创家业,努力营造创业氛围。正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和发展动力,近几年来,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当涂工业园区近几年的招资引商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引进外资和内资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有明显的转变,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40亿,2003-2007年均递增17.6%[2]。

2、高度重视农村拆违工作,大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面遏制近郊农村违法建设愈演愈烈的趋势,实现农村没有新增违建的目标,全市各区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稳妥推进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为向广大群众宣传开展集中整治违法建设的意义和目的,积极营造强大的舆论攻势,通过散发《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设立宣传橱窗,出动宣传车进乡入村宣传,上门讲清讲透整治意义,并定期刊发《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简报》等不同途径宣传整治活动进展情况,使整治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此外,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保障措施,整体推进整治工作。通过印发《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各工作组 (室) 近期任务分解表》,并出台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信息上报制度和联系点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区、乡镇分别落实并保障查处大队、巡查队伍的经费,设立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了服装及必需的装备。成立农村违法建设查处大队,投入经费用于人员、装备等。为从源头上遏制违建材料进入各区,各区在重点村入口处均设立了卡点,并开展日夜巡逻。有的村集体组织力量到农民自拆现场收购砖头等建材,防止建材流入新的违法建设地段。同时,公安、建委、市容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力量严厉打击非法施工队伍。经过努力,违建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3、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城镇实现了五大保险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实施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养老及保障制度,年内将在全市建立起农村低保制度,并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备,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大大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二)在精神文明和谐方面,马鞍山市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以人为本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

在创建中,全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和谐文化,包括诗歌文化:自1989年开始,马鞍山连续举办了16届以弘扬李白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让诗歌节真正成为“诗歌的海洋,人民的节日”。广场文化:自1986年起,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共举办了21届“江南之花”大型群众歌咏演唱活动,目前,这项活动的范围已扩大到机关、厂矿、街道、学校。社区文化:作为安徽省“双百工程”重点扶持6家民间艺术团体之一的“映山红艺术团”,2007年初应邀参加第三届香港“金紫荆花”舞蹈艺术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项“金紫荆花大奖”。半山花园、西苑等一批社区文化、科普工作也独具特色。企业文化:在创建创新型城市号召下,马钢,十七冶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广泛开展创建创新型企业活动,引导广大员工大力弘扬黄山松精神和奋进马精神,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努力创新,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另外,每年11月份还举办全民健身长跑活动。

2、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内心世界。

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注重疏导公众情绪,形成心齐气顺、凝心聚力求发展的社会氛围。从1988年开始,马鞍山市连续开展了17届“十佳集体、十佳市民”评比表彰活动,共表彰了340个十佳集体和个人,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活动。在全市评选的历届“双十佳”中,涌现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女杰、“钢城张海迪”侯晶晶,“中国骄傲”年度人物武警马鞍山消防支队烈士管志彦、郑飞、叶晓辉等全国、全省先进人物[4]。此外,市民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凭借着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等优点,成为社区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社区利用市民学校开展学习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以诚信和家庭美德为主题的各类教育活动,把和谐内心精神纳入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全市大力宣传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创新举措、先进典型和生动事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在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在政治文明和谐方面,马鞍山市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近几年来,马鞍山市下大力气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条件。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针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确定为民办实事、解难事项目,已经形成制度。根据城市建设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愿望,市政府确定了“碧水、蓝天、绿地”等十大工程,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另外还加大了对城市绿化的投入。近几年,市绿化工程稳步发展,道路绿化、厂区绿化、小区绿化等公共绿地每年大约以60公顷的规模增加,全市建成区绿化率已达到43%,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

2、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马鞍山市先后开

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机关作风评议、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创建活动,设立了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政风行风热线,建立了离岗告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制度,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3、加大打击商业贿赂力度,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腐败问题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关乎民心向背的问题,马鞍山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同时对发生的腐败问题决不姑息养奸。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全市社会治安环境良好,老百姓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勤政廉政促发展,构建和谐马鞍山”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三、结束语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美好愿景正在马鞍山这一古老的江东大地变为现实。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在新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当前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主要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 详细介绍了马鞍山市在构建和谐马鞍山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性作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马鞍山,创新

参考文献

[1]http://www.people.com.cn胡锦涛强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2007年马鞍山市统计年鉴[S].2007

[3]凝聚率先崛起的精神动力——我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综述之一, 2007-05-14.

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之我见 篇10

1. 信息资源与档案资源共享。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描述,是完整展现国家历史面貌的无价资源。作为国家的精神财富,档案有助于增进民众对自身的了解和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档案的首要作用是它作为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录,能使一个社会立足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去理智地规划未来。档案除自身固有的特性外,还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如流动性、整合性、目标导向性等。档案的上述属性决定了它自身蕴藏着极大的价值,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正在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战略资源,社会信息化在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愿望、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加深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探索力度、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独具的价值和地位是其他信息形式无以取代的。当前,档案资源的社会需求已开始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信息政策为指导,建立档案资源管理的有效机制和组织开发体系,满足社会对于档案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档案事业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实现档案工作的价值。

2. 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基础。

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1)社会基础。近年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地方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也必然要以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积淀为依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由此构成了档案资源共享的社会基础。

(2)理论基础。档案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才能立足于社会,植根于民众之中,才会有活力,才能生存并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档案资源是整个社会所共有的宝贵资源,具有共享性而非独占性,只有被社会最广泛的公众所利用,档案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性、文化性、公益性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

(3)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部门的广泛应用,使档案信息的高容量存储、档案数据的格式转换、档案信息的高速传输等成为可能,并为档案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和实现手段。

3. 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实现。

(1)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应逐步确立资源优势理念和公共文化理念。所谓资源优势理念是要求档案工作者明白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资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信息成为资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信息的管理”。着眼于现实,从战略的高度自觉加强档案资源的存贮、加工、传递和共享工作,并且在资源优势理念的作用下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管理、创新中的巨大潜能。档案工作者应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审视档案在公共文化中的重要性,树立公共文化理念,将档案资源建设纳入社会的文化事业框架中。

(2)整合档案资源。档案资源的整合是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实现现有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档案资源整合的基本途径在于“整理与组合”。根据整合的目标,采取法律、行政、技术、舆论等方面的措施使国家档案资源在结构上趋于合理、在配置上趋于优化。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一个资源共享、行业协作、提升原有资源价值的平台。

(3)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有效运用。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用自动化扫描加工和后端信息编辑加工对文字、图表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档案信息的原版数字化保存及信息的识别与编辑。就档案信息检索而言,海量的多媒体档案信息需要积极应用自动标引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等不断拓展我们对于档案内容信息的揭示能力。

创造共享价值共建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11

共享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之一就是消灭贫困,这与联合国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灭极端贫困的目标相贴合。对于企业而言,加强共享价值不仅仅是企业责任,也是企业拓宽市场的动力。

众多国外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共享价值”,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取得自身發展。

本次论坛的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各企业将与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创造共享价值的格局。同时,各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在创造共享价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和经验。蜂至工坊创始人、巴斯夫原高级副总裁关志华说:“通过交流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案例,可探索更深层次问题,并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创造共享价值,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更多的强调企业要为参与的各个相关方创造价值。此外,也要求企业所做的社会责任活动一定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挂钩,而不是投一笔钱建很多设施之后就不管了,让企业有义务、有必要去保障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雀巢大中华区集团事务副总裁董玉国说,“雀巢秉承‘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在全球开展业务,注重整个价值链在各方面创造价值,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取得自身的发展。”

董玉国说:“雀巢与中国云南省合作了27年,把创造共享价值的经验与当地情况相结合,推动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了农民合作社发展。雀巢通过品牌效应培植国内咖啡文化,扩大市场需求,实现了咖啡产业的良性循环和社会效益。”

2016年6月中国石化正式发布《中国石化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以“责任创造价值”为主题,呈现中国石化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举措和实践。这是中国石化自2008年起连续第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化挂职湖南省凤凰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周永表示:“中国石化积极开展从“输血”到“造血”的精准扶贫帮扶、援青援藏、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得到社会认同关注。”

周永说:“共享是企业与社会分享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中石化在尊重每一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前提下,让运营中的相关者和社会分享中石化发展的成果。”

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三局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处副处长刘静说:“国开行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户)、教育资助到户(人)’的思路,加大精准信贷力度,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截至2016年6月末,国开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59万亿元,业务覆盖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县中的727个县,支持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教育医疗等领域。”

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龙市、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地区代表也分享了在创造分享发展、创造分享价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和案例,表示创造共享价值是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途径,以前捐赠、帮扶等等做法应当上升到共享的层面,以共享为主旨打造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社会化共享 篇12

1 当前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现状

1.1 社会帮教力量参与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不足

在当前监狱信息化管理及与社会帮教部门信息共享建设过程中, 管理、建设重设备、轻信息, 缺乏对社会帮教力量的充分利用, 社会帮教力量参与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不足, 帮教信息合作有待加强。例如, 社会帮教主体主要包括单位社团人员、亲友、志愿者等, 形式多为帮教大会、座谈交流、看望, 通过规劝感化教育、温暖关怀帮助、解决具体难题等途径帮助监狱服刑人员, 提高监狱工作效率[1]。但是, 在目前具体管理中, 由于监狱条件限制, 各级领导对社会帮教工作重视不够, 并没有在帮教部门建设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缺乏对社会帮教工作的深度挖掘。同时, 在思想意识方面, 某些监狱工作人员认为改造、教育服刑人员是监狱自身的职责所在, 对社会公众参与教育改造工作不甚认同, 从而降低了社会帮教工作的积极性。

1.2 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综合评估系统不健全

就社会帮教部门参与监狱工作而言, 其工作的依据点是监狱能够提供服刑人员的基本资料。社会帮教人员结合基本资料, 了解服刑人员存在的具体问题, 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员教导, 提高教导水平。同时, 在社会帮教部门开展服刑人员教导后, 人员改造质量、帮教部门工作效果均需经过监狱评估, 以此发现自身工作不足, 及时改进, 并结合服刑人员改进状况开展循环渐进的教导, 进一步提高教导质量[2]。但是, 目前一些监狱并没有建立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综合评估系统, 监狱信息化水平建设不足。例如, 在对服刑人员改造质量评估方面, 监狱提供的评估方式较为单一, 多数是简单的通过改造工作表现判断服刑人员的改造水平, 并没有深入与服刑人员交流, 缺乏对服刑人员思想、意识的量化评估, 且不能将这些评估信息及时的反馈给社会帮教部门, 存在教育间断现象。此外, 服刑人员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 还严重影响监狱自身对服刑人员的认识, 容易给予不符合服刑人员心理需求的激励、教育等, 易使服刑人员产生消极情绪, 甚至抵制心理。

1.3 服刑人员技能培训缺失, 社会帮教部门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监狱工作人员在对服刑人员技能管理思想、意识方面的欠缺, 使得技能培训管理体系不完善。在此背景下, 服刑人员技能培训缺失, 仅从事简单重复劳动, 思想意识得不到培训、提升。例如, 在技能培训方面, 部分监狱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缺乏与社会帮教部门的紧密联系、沟通, 得不到社会帮教部门的广泛支持, 且没有为社会帮教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平台、条件[3]。这样, 社会帮教力量得不到充分发挥, 服刑人员素养难以提高。此外, 就目前而言, 社会帮教部门人员在思想素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建设, 形成乐观向上、团结协作、包容与尊重的帮教氛围。

1.4 网络平台建设不足、制度缺乏

首先, 监狱部门缺乏专业的网络平台技术人员, 系统平台建设内部力量不足, 监狱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网络平台应用程度较低, 应用效益小。同时, 系统正常管理、建设过程中, 由于没有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设备、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不能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 造成系统使用寿命降低, 系统反应速度减慢。例如, 监狱网络系统出现问题时, 很多需要单纯依赖检修公司进行检查、维修, 维修不及时则会影响正常使用。其次, 作为政府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程序、机构是基础保障。而如果监狱系统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将无法保障组织、机构的运行, 进而阻碍网络平台的建设、发展[4]。例如, 目前部分监狱部门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刚刚起步, 多以临时机构、原有内设机构管理相关工作, 管理人员不足, 职能不明确。最后, 在管理制度方面, 网络平台管理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如在指挥中心管理、网络管理、平台安防设备管理等区域。这些管理规范、职位分工中存在的不明确、不合理问题, 将影响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正常进行。

2 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建设的重要性

2.1 监狱发展需求

作为严格捍卫法律、惩戒犯罪分子的主体机关, 监狱执法工作的开展水平直接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然而, 在目前社会中, 监狱安全受到挑战, 监狱内重大安全事故、重大案件、服刑人员脱逃等问题存在, 威胁社会安全、稳定。因此, 在监狱工作中, 要求将改造服刑人员作为第一工作要职, 最大限度地改造, 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以此使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不断降低。在此背景下, 就需要监狱部门加强系统网络平台建设, 主动监视改造罪犯、了解服刑人员情况, 为社会帮教部门工作提供依据。例如, 首先, 在日常监管方面, 利用网络平台可有效进行监管改造工作, 主动地、实时地、全面地观察和教育服刑人员, 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教育改造资料, 动态观察服刑人员行为, 了解其思想倾向, 并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 确保改造环境安全。其次, 在信息共享方面, 在罪犯投监前, 需要经过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逮捕、起诉、宣判等法律流程。而在出狱后, 重新回归社会, 还要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帮教、安置。这样, 如果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将严重影响监狱、法院、公安、社会帮教等部门工作的有效衔接, 难以实现罪犯的有效改造。最后, 在教育开放方面, 由于存在监狱教育资源“信息孤岛”现象, 无法有效共享教育资源, 资源收集劳动量大, 改造质量得不到保障[5]。而网络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的教育资源, 可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并可借助网络平台丰富教育改造手段, 完善教育改造方式。

2.2 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已投入到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此情况下, 为了有效提高监狱工作效率, 实现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势在必行。同时, 社会帮教部门主要是依靠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 通过适当有效的活动或者措施积极辅助监狱强化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特殊部门。作为承担着惩罚与改造罪犯双重任务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 也要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崭新形象, 积极与社会帮教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揭开监狱工作封闭、神秘的面纱, 加深社会和群众对监狱工作的正面理解, 进一步发挥社会帮教部门在辅助监狱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中的作用。此外, 面对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监狱工作改革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监狱信息化建设, 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促监管改造, 促进行政系统建设。

2.3 转变监狱职能实现方式、警务管理需要

在传统监狱管理中, 其采用看押、劳动改造等方式对服刑人员进行最基本管理。近年来,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推进, 司法部提出“规范运行、全额保障、监企分开”的监狱体制改革方针, 要求加大对服刑人员技术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 从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集约细化管理方向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监狱工作水平[6]。在此背景下, 要求监狱转变对服刑人员的管理职能, 从过去的防止脱逃、注重看押, 向现在的注重全方位教育发展, 而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同时, 在警务体制建设方面, 需要注意警务资源节约、理念现代、评估科学、行为规范、管理正规、装备标准、改革常态等特征。例如, 需要建立新型警务管理模式, 构建指挥中心、分控平台、相互联系平台, 整合分散警力, 实现整体作战, 从而做到可视化监督及扁平化的指挥调度。而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 信息之间的共享, 恰恰为警务管理改革提供良好条件保障。

3 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主要内容

3.1 服刑人员基本信息、成分信息

首先, 服刑人员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自然信息、地址信息、体貌信息等。例如, 自然信息包括服刑人员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出生日期、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证件号码等。地址信息包括出生地、户籍所在地等。体貌信息即为对服刑人员外貌特点、身高等描述[7]。其次, 成长信息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圈、家庭信息、违法经历、学习经历等。其中, 社会交往圈包括服刑人员原所在单位、联系方式、职务, 而家庭信息包括家庭成员、关系、联系方式、家庭富裕程度等。违法经历包括犯罪次数、类型、执行机关、处罚方式等。而学习经历包括文化程度、学习各阶段、时间、行为等。此外, 服刑人员信息还应包括其监区分布、原属区县分布、刑期变动及释放情况等。当然, 对于服刑人员的种种个人信息, 在与帮教部门进行内部共享的同时, 不仅要按照帮教人员职能分工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查看权限, 还要严格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3.2 监狱内外教育培训信息

在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过程中, 及时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日常表现是社会帮教部门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 即通过教育改造结果鉴定改善自身。因此, 在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内容, 在监狱内外教育培训方面, 主要包括服刑人员评估情况、狱内外教育改造信息、狱内外职业技能培训信息。例如, 在服刑人员评估情况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劳动技术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特征等, 还包括在改造中的违纪违法信息、特管信息、犯罪调动信息及刑释就业安置和遵纪守法等情况。在狱内外教育改造信息方面, 主要包括每次社会帮教部门开展的服刑人员教育、宣传活动;志愿者到监狱进行服刑人员针对性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等, 详细记录教育内容, 针对性服务对象等。同时, 通过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 与当地文化部门、法律服务部门衔接联动, 拓展教育改造空间。在技术层面可以实施视频帮教, 利用现代远程视频技术解决会见成本高等实际问题, 增加服刑人员接受社会帮教、与社会帮教力量有效互动的机会。此外, 在狱内外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方面, 通过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 及时发布培训需求, 争取社会培训力量对监狱事业特别是帮教工作的支持, 建立和巩固社会帮教基地, 不断提高教育改造社会化程度, 增强刑释人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3 服刑人员有关犯罪、案件信息

有关犯罪案件信息主要包括犯罪信息、逮捕信息、案件基本信息等。其中, 犯罪信息包括犯罪事实, 即犯罪地点、时间、人数、原因、工具、过程等;同案犯信息;有无减轻情节;犯罪涉枪、涉毒、涉恶、涉黑信息。犯罪逮捕包括逮捕时间、地点, 还包括羁押场所、有无袭警史、自杀史、脱逃史等。而案件基本信息包括案件基本信息、受害人信息、案件侦查信息、有关线索信息等。在上述信息收集过程中, 监狱部门应向社会帮教部门有选择地提供服刑人员有关犯罪、案件信息, 以便使社会帮教人员详细了解服刑人员情况, 开展针对性、有效性帮教, 提高教育、培训水平, 以服刑人员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劝导、教化、警示, 提高服刑人员的思想意识, 有意识地改善服刑人员存在的心理障碍, 提高服刑人员改造水平, 使其将来更好的投身社会、服务社会。

4 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全面建设信息资料库

信息共享的核心是信息库, 因此, 在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体系构建中, 应首先全面建设个人信息资料库、社会信息资料库、案件信息资料库等。在具体建设中, 还应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规范制度, 确保信息共享顺利实现。例如, 信息共享的战略原则是统筹规划, 且其是监狱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的, 适应于国家法律、经济、科技发展。而统筹规划是统一设备方法、技术规格, 如果各信息提供部门不按统一规范建设信息, 将造成规格各异、信息分散, 影响信息传递、收集。因此, 在此基础上, 各部门相互联系, 建立完善的资源信息库。同时, 还需要各部门加强信任, 加强网上帮教合作、信息沟通、制度保障。在具体信息库建设中, 建设措施包括:1) 全面收集服刑人员各项信息, 并建立服刑人员电子档案库, 可使相互合作的社会帮教部门按权限登陆、查看服刑人员资料, 从而结合基本资料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8]。2) 社会帮教部门人员及时记录工作开展状况, 劝导、教育、技能培训活动开展中, 实时记录服刑人员表现、存在问题、改进情况, 并尽快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监狱, 相互互通资料、情况, 动态记录服刑人员表现情况, 横向衡量服刑人员的进步。3) 建立网上数据信息交换共享机制, 采集案件信息数据, 通过网上数据交换为部门监督提供条件。

4.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首先, 设计信息共享系统平台。共享的载体是平台, 而执法信息的隐蔽性、秘密性要求信息平台的安全性、独特性, 需要监狱专用的、独特的平台模块。例如, 先合理调研监狱和社会帮教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情况, 整体分析数据, 确定共享数据的适用范围、保密程度、精确度等。在此基础上, 基于MVC设计信息共享平台模型, 分为注册模块、登陆模块和查询模块等。注册模块是用户通过有效证件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安全注册;登陆模块记录合法用户登陆和活动状态;查询模块用于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结合自己的需求查阅相关档案和信息。之后, 构建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设计主要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及数据库运行和维护等内容。根据监狱和社会帮教部门共享数据的实际特点, 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 列举各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并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其次, 优化信息共享体系的系统环境, 例如, 在web server环境下, 安装citrix的服务器和客户端, 利用citrix的metaframe技术将软件接于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体系平台中。用apache+PHP+mysql模式搭建该信息共享平台, 即服务器用web服务器, 编程语言是PHP, 数据库用mysql, 且通过zend密码加密, 提高网络安全性。通过vpn技术进一步实现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体系平台的图文信息发布。通过防火墙实现系统的有效隔离, 通过身份认证、安全审计、访问控制、加密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体系的安全。

4.3 加强信息共享人才、活动管理

在人才方面, 应加强对监狱工作人员、社会帮教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政治思想教育, 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例如, 定期对监狱、社会帮教部门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培训计算机专业技能, 为信息共享平台配备工作严谨、政策性强的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9]。在活动方面, 通过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监狱、社会帮教部门灵活利用合适的服刑人员改造方式, 综合社会资源, 丰富教育途径, 提高改造水平。例如, 通过网络个别教育方式、远程教学和远程亲情教育等, 综合运用文本、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的多媒体技术, 使教育改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并达到预定的教育转化效果。

5 结语

就目前监狱管理而言, 其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需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满足监狱改造、安全防范等工作的需要, 并通过信息系统、共享平台, 加强与社会帮教部门的联系, 实现信息共享, 使社会帮教部门积极辅助监狱强化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 从而不断完善教育方式, 提高改造水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互联网络、计算机技术日益变迁, 信息网络在我国各个社会、经济领域中普遍应用。在此背景下, 信息化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国家事务等领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工具。文章主要结合目前监狱管理现状, 探究监狱与社会帮教部门的信息共享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 为信息共享体系构建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监狱,社会帮教,信息共享,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许太阳.S监狱信息共享的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古翠英.论高校共青团开展监狱社会帮教工作的意义及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3) :82.

[3]阿布都艾尼·阿西木.新时代如何完善监狱社会帮教[J].大江周刊, 2012, (12) :98-99.

[4]徐耀旺, 陈芳萍.和谐视角下创新罪犯社会帮教工作[J].法制与社会, 2014 (25) :86-87.

[5]张勇.监狱工作社会化研究与思考[J].中国司法, 2014 (9) :68-70.

[6]杨顺, 钟华.基于Zigbee技术的监狱囚犯位置信息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 (9) :180-182.

[7]王勇成.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监狱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5 (4) :159-160.

[8]刘平.伊金霍洛监狱组织民警参加计算机信息知识培训[J].法律与生活, 2013 (17) :60.

上一篇:离子液体催化剂论文下一篇:财政农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