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2024-09-02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精选12篇)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1

职业学校学生人格的发展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格特征一经形成便对人的行为效率、行为风格及行为方向产生长久而广泛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绩效和社会适应状况。从用人单位对职校生的反馈来看, 它们认为很多职校生责任心不强, 进取心不足, 缺乏坚韧精神, 不会合作, 行为懒散。这些反馈集中指向职校生的人格特征。技能的不足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来弥补, 而良好的人格特征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培育的。人格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职校生在校期间是其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 理清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对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段重要的论述, 他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力量。”这段话被许多教师人格研究者所引用。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里, 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 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又是不同的。从学生成长过程来看, 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力呈现由大到小的趋势, 这就是说教师对年龄小的学生的影响力大,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 教师影响力逐渐减弱。

职校生有着不同于同龄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特点。当前, 对绝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进入职业学校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社会上长期形成的对职校生的低评价依然存在, 使得绝大多数的职校生无成就感地踏入职业学校的大门。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辩证的理性思维水平不高;他们自尊心比较强, 又比较敏感;自我认知水平低, 自信心不足, 自卑倾向严重;他们认识问题往往偏激固执, 评价他人求全责备;他们意志品质和责任感较差, 往往会把责任推给外界, 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相当明显。

职校生在人格特征上的这些消极特征, 有的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就已形成了, 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发展的视角看, 职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年龄从16-21岁, 人生的价值观、认知和行为模式都还没有定型。经过几年职业学校的教育, 有的学生会有所改善, 有的则无明显改善。从这个结果来看, 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职校生不会像心理不成熟的中小学生那样模仿教师的人格特征, 也不会像心理成熟的大学生那样能够理性对待教师的人格特征。职校学生对教师人格中积极的一面, 或许能够认识和欣赏, 有的学生会以之为榜样来完善自身, 有的学生则只停留于欣赏, 鲜有完善自身的行动;而对教师人格中消极的一面, 则体验深刻, 并作为自己身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一步固化原有人格特征中的消极倾向。因此, 职业学校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的人格发展的关系是:教师的积极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积极发展, 教师的消极人格特征会给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而且, 教师人格特征中的消极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积极方面要大。

二、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机制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人格的形成同样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可见, 教师人格是学生人格形成的众多外因中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职业人格。教师人格研究专家王荣德认为, 所谓教师人格, 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 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教师人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的。这种人格影响不同于教师地位对学生的影响, 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这种人格影响也不同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在学术方面的修养因素, 有的只同教学的有效性有较低的正相关。这些因素, 主要决定其能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 形成相应的技能和能力。

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化实现的。学生对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化就是学生将教师人格特征逐步转化为自身观念、情感和行为的过程, 是教师人格特征能否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生影响的机制由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两部分构成, 其中情感认同是前提, 行为实践是关键。所谓情感认同就是指学生在情感上接纳教师的人格特征。只有被学生在情感上认同, 教师人格的影响才能够顺利地被学生内化, 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如果学生在情感上不能接受, 教师人格就不能被学生内化, 也不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对教师人格在情感上认同, 并等于最终实现了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 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整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因此, 学生人格在教师人格影响下是否发生改变关键看学生的行为模式的变化。如果在教师人格影响下, 学生在行为层面能够模仿和实践, 并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就说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实现了。

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教师人格这个外因与学生人格这个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 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依然不高, 相应地,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社会地位已依然不高。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 职业学校教师人格难免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 存在一些诸如焦虑、懈怠、低成就感和责任感等消极因素。因此, 就职业学校教师人格而言也存在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职业学校教师人格特征的复杂性增加了对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复杂性。职校生人格特征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 从这一群体的现实表现来看, 绝大部分在人格上表现出自卑、敏感、固执、懒散、退缩、好冲动等消极倾向。从影响的现实结果来看, 教师人格特征中的消极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积极方面要大。因此, 需要教师完善人格, 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以促进职校生人格健康发展。

三、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方式

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性格特征和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表达。由于教师个体人格差异以及对职业教育和学生的认知差异, 教师人格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 每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 教师情感态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中考竞争的失意者, 他们人格中的显著特点是自卑和自暴自弃, 但又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尤其对教师所表现出的对他们的消极情感态度很敏感。他们希望教师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但过去失败的经历又往往使他们变得保守、退缩。一般而言, 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最初接触时, 在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普遍还是比较积极的。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一些教师在情感态度上会发生变化。因为职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态度、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缺乏进取心。教师的积极情感态度在影响学生向积极方面转化的效果并不显著。教师付出许多努力之后, 常常会感到一些学生是教而不学、启而不发、屡教不改, 固守着一些消极因素。加上与学生交往、交流时间普遍较少, 一些教师对职校生的评价否定性多于肯定性, 情感变得冷漠。当师生关系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 会出现学生在情感上不认同教师, 对教师的消极情感体验却相当深刻, 会固守自己原来的人格特征。

职业学校教师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职校学生, 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可塑性, 给予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 做到积极悦纳学生。只有教师率先改变情感态度, 积极悦纳学生, 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悦纳。

(二) 教师性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相同的应激事件会因性格的不同而使个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教师性格的不同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表现为不同的管理风格, 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风格可分为三种: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从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 权威型管理风格的教学效果最好, 民主型次之, 放任型最差。因为职校生的自制力普遍较低, 他们的发展需要外界强有力的制约。从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来看, 民主型最好, 权威型次之, 放任型最差。学生在职业学校里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问题主要是由自卑引起的, 教师良好性格所形成的民主型管理风格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平等、理解和包容, 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权威型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 放任型会让学生产生被教师轻视和漠视的感觉,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良好的性格特征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而且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形成平易近人、处事公平、坦率真诚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才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三) 教师责任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高度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现。职校生的人格方面存在责任心不强、进取心不足、自制力较差、行为懒散等许多消极的表现, 教师的责任心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关键在于责任心的表达方式。有的教师工作十分认真负责, 但引来学生的“怨声载道”。目前的职校生对学习普遍不够重视, 在自我发展上的视野普遍比较狭窄。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仅表现为“我是为你好”的一腔热情, 而学生因之感到痛苦, 那么, 就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教师因此感到无能为力, 在责任心上有所削弱, 反而使学生更加固守原有的消极人格。

教师以自己的认真负责来影响学生发展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这种内化是一个复杂过程,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需要的因素才能被学生接纳并内化。所以, 职业学校教师责任心的正确表达是:认真研究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投入爱心和耐心, 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有这样, 教师的努力才可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益明.在校大学生人格特点变化之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2]杰普利茨卡娃.教育史讲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3]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4]吴光勇, 黄希庭.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 (4) .

[5]黄希庭.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2

看了《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视频,对我来说收获颇丰,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等,同时更要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尽心尽力。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

二、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政治素养。

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三、关爱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3

摘要:本次论文研究以合肥学院教育系师范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与自立人格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自立人格与教师职业成熟度之间均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自立人格水平的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合肥学院师范生自立人格水平总体上呈中等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3.合肥学院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方面,内在取向性子维度低于一般水平,外在取向性子维度高于一般水平,确定性子维度处于一般水平,独立性子维度处于一般水平;4.合肥学院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自立人格;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相关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93-02

一、相关概念

自立人格是指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形成的包括个人与人际两个方面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质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格因素,从理论上划分为个人自立和人际自立两个方面。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又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鉴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教师的职前培养贯穿于师范生大学学习的始末。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是指师范生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水平,包括其对于未来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准备两个方面。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呈中等水平。目前,我国师范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限的教师编制、竞争激烈的私立学校教师工作,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使很多师范生的从教信念动摇,使他们大学期间得学习难以全心全意地做好从教准备。因此对示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也略显必要。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拟选用选取夏凌翔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和《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对合肥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年级至大四年级140名学生为对象,并将大一、大二划归为低年级,大三、大四划归为高年级;并对被试进行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和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的测量;回收量表110份,回收率79%,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90.1%。其中低年级59份,高年级41份;男生30份,女生70份;小教中文方向75份,小教数学25份;生源地方面,城市36份,农村64份。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结果

(一)合肥学院师范生自立人格发展概况。

在人际自立各维度上合肥学院师范生在不同的性别和不同年级以的均分均在3分左右,各维度总体得分的均值也在3分左右,在人际自立方面总体上呈现中等水平。合肥学院师范生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在个人自立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在个人自立各维度上合肥学院师范生在不同的性别和不同年级以的均分均在3分左右,各维度总体得分的均值也在3分左右,在个人自立方面总体上呈现中等水平。

以年级为自变量,自立人格的各项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了解年级变量对合院师范生自立人格水平是否产生影响。高年级师范生在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个人灵活和个人开放维度上要显著大于低年级师范生;在人际责任维度上,低年级师范生要显著大于高年级师范生。

(二)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发展概况。

从合肥学院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各维度的均分来看,内在取向性子维度的项目均分为2.44低于一般水平,说明我院师范生总体上对当老师的意愿不高。而外在取向性子维度的项目均分为3.68分高于一般水平,也说明了由于客观的外在条件促使我院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确定性子维度的项目平均分为2.60分处于一般水平,更多的师范生同学还处于且学且观望的境地,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还不确定。独立性子维度的项目平均分为3.02分处于一般水平。

(三)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发展概况。

在年级变量的比较上p为0.000,高年级和低年级间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低年级均数为10.83,高年级均数为15.98,高年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由低年级。而性别方面p为0.040,男生和女生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均值为10.87,女生为13.29,女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由于男生。而在生源方面,p为0.273,农村与城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得分方面也非常接近。在专业方面p为0.730,小教中文和小教数学无明显差异。

(四)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合肥学院师范生的自立人格水平和在教师职业成熟度总分以及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的得分间的相关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这也说明合肥学院师范生在自立人格发展与教师职业成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相关矩阵可以看出随着自立人格水平的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四、讨论

(一)研究变量间有较高的相关度。

本研究旨在研究的是教师职业成熟度间的相关关系,剖析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发展状况,并对其中的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意见。从表七中的研究数据可知,合肥学院师范生的自立人格水平和在教师职业成熟度总分以及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的得分间的相关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合院师范生的自立人格水平与教师职业成熟度之间均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使得研究开展的可行性得到证实。从相关矩阵可以看出随着自立人格水平的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1]。因此在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方面,可从提高师范生自立水平入手。

(二)合肥学院师范生自立人格发展总体概括。

研究表明,合肥学院师范生在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方面,总体上呈中等水平。同时通过研究发现,在诸多的变量中年级差异对对师范生自立人格产生显著影响。由表三可知高年级师范生在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个人灵活和个人开放维度上要显著大于低年级师范生;在人际责任维度上,低年级师范生要显著大于高年级师范生。高年级在多个维度得分上要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而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大学生活的广度。

(三)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总体发展概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1.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

从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来看,合肥学院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在整体上居于平均水平,说明被试总体从事老师的职业倾向不高。从各维度项目来看,内在取向性子维度的项目均分为2.44相对低于一般水平,而外在取向性子维度的项目均分为3.68分,则高于一般水平。内在取向和外在取向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被试主动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不高。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专业方面,由于较多调剂进入该专业学习主观意愿上不愿意去从事小学教育,认为这样的职业选择不够高、大、上;其次现今城市教师编制竞争激烈,造成相当部分同学主观上放弃。然而教师较好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社会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也成为吸引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

确定性子维度的项目平均分为2.60分处于一般水平也说明了由于客观的外在条件促使被试从事教育事业更多的师范生同学还处于且学且观望的境地,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还不确定。另外,独立性子维度的项目平均分为3.02分处于一般水平,也说明决定从事教师职业方面被试的自主决策较好。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成熟度。

表六为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独立样本检验。由表六可知各变量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差异。在年级和性别方面教师职业技能成熟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和专业方面则无明显差异。

在年级方面,高年级的均数为15.98而低年级的为10.83,高年级在技能方面明显优于低年级学生。经研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在专业学习方面由于高年级同学已经在校学习较长时间,无论是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专业技能的掌握两个年级都不在一个层次;其次专业实践上,由于高年级同学有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故此技能成熟度更好。同时这也说明随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不断深入,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职业技能会有显著的提高,间接表明合院教育系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在性别方面,亦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别方面,男生的均值为10.87女生为13.29,女生在职业技能成熟度上由于男生,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在观念上会认为女生更适合从事小学教育事业,在学习上女生会比男生更加刻苦和认真。其次,在技能学习上如:声乐、舞蹈、绘画等技能学习,女生占有性别上的优势。同时在人数比上,女生是男生数量的数倍,女生可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而在生源和专业方面,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则无明显差异。

作为注重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合肥学院在范生培养方面也秉承这一办学定位。从表八可以了解合肥学院师范生专业学生参与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调查的各项统计状况。在针对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重视粉笔字和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教案写作能力;同时为了应对当前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加强了针对课件制作技能培养。不仅如此,在理论知识培养培养方面,注重学生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教学实践方面做的也是十分到位,大量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听课或兼职代课,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讲习经验。注重教学实践,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使得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以稳步提升。

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育信息获取方面,缺乏对教育信息和教育政策的了解;同时对教育热点的关注度只有30%,对教育热点缺乏足够的关注。同学们不关注教师的教课艺术,缺乏对新课标缺乏认识。他们的学习局限于学校安排的教学实践,缺乏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论

(一)合肥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与自立人格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自立人格与教师职业成熟度之间均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自立人格水平的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二)合肥学院师范生自立人格水平总体上呈中等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合肥学院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方面,内在取向性子维度低于一般水平,外在取向性子维度高于一般水平,确定性子维度处于一般水平。独立性子维度处于一般水平。

(四)合肥学院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缴润凯,王国霞,刘立立.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183-188

[2]缴润凯,刘立立,孙蕾.东北地区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现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4):302-306

[3]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8,40(5):593-603

[4]杨秀飞,夏敏.师范生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21(5):776-778

[5]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夏凌翔,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D].硕士学位论文,2003

[7]雷俊杰; 苏虹,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

作者简介:钱俊(1990—),男,汉,中共党员,安徽安庆,安师大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在读研究生,安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4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倦怠可以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1]。

通常情况下人们根据经验有一种基本假设: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或她的生活轨迹。如果这个假设为真,在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其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假设正是基于这一点。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取

从渭南市四所初中抽取150名中学教师作为被试。按照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分组,其中婚姻状况按照已婚与未婚分为2组;学历水平按照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为4组。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有效问卷为100%。

1.2 研究工具

选取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22个项目)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48个项目)作为研究工具。MBI量表采用美国1986年版,由情绪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及个人成就(8个项目)等3个因子组成。每一项目按照利克特量表编制方法从低到高作7个等级评分,高于4分为较高水平,低于4分为较低水平。EPQ(RSC)由精神质、外向、神经质以及掩饰等4个因子组成[2]。

2 研究结果

2.1 MBI各因子基本情况

从本次MBI量表测量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情绪耗竭因子;人格解体因子;个人成就因子,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处于较低水平。然而从个体的情况来看,数据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2.2 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2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MBI与EPQ-RSC各个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这说明本次抽样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关系。

2.3 MBI各个因子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2.3.1 按照婚姻状况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3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婚姻状况分组时,受测者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P<0.05),说明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其它两个因子与婚姻状况没有关系。

2.3.2 按照农村、城镇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4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农村、城镇分组时,被试在情绪耗竭因子部分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极其显著(P=0.01),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

经分组平均数比较发现,接受测查的中学教师在收入水平与学历水平两个维度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受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与这两个维度无关。

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数据分析所显示的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个体差异较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与中国常模[3]的比较表明受测者不关心人,孤独,常有不适感;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容易表露出来;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动后难以平复。同时掩饰因子的差异显示本次测查被测者有显著的心理防御。这也可以部分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相关分析会得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无关的结论:这一结果是受测中学教师的心理防御程度较高的原因。分组平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学历水平没有关系,与婚姻状况有一定的关联: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按农村、城镇分组进行比较发现,城镇教师表现出的对工作厌倦、疲劳和精力丧失比农村明显。在工作成就感与工作胜任感方面各农村、城镇没有区别。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测者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显著意义的关联。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具有缺乏同情心、敌对、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特征。

3.2 对于结果的解释

这一结果MBI量表的测量结果在理论上不一致。因为从经验意义上推断这种紧张、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并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个矛盾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其合理性:其一,这种紧张、冷模型人格对于整个教师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某一人格特征的产生,尤其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职业环境中人群共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征的产生,不仅会在这一环境中受到共同的作用,而且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个体间或产生一种相互的暗示,这种影响在环境中起作用的因素比较显著时还会相互叠加,因而会形成某一人群共同的人格特征。这样一来,应该对另一因素产生的作用在数据的获得与分析时倒显得是无关的了。在此就表现为共同环境中产生的人格特征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无差别。其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一定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可归因为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如果在所处的共同环境中群体具有某些一致的人格特征,环境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影响就是主要的因素。这种影响可一般地概括为对这个环境的沉浸与疏离,职业倦怠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从业者对工作环境拒斥行为的概括。其三,对职业倦怠量表的反应由于掩饰的作用并不客观。本次应用测量与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得到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客观数据,在测量的过程中通过与受测教师的具体接触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与问卷测试的结果并非一致。这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答式量表本身会引起受测者的警觉。尤其是所提的问题与受测者的直接利益紧密相关时,受测者就会猜测那一种反应符合大众或者其管理者的期望。或者再不能确定哪一种反应会给自身带来最大化的利益时,受测者会做出中性的回答。另外,长期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面对共同问题时其反应方式也会趋于相同。这种趋同有时是有意识的相互模仿,有时是仅仅是盲目的从众反应。然而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此次测量由于偶然的因素(抽样误差)没有揭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之间本质的关联。

3.3 对结果所揭示信息的讨论

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揭示出的总体信息表明人格特征、学历水平的差异与职业倦怠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关系。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紧密关联。不论是家庭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可归于教师生存的外部环境。结合以上的讨论,当职业环境对个体产生的作用具有主体性作用时,个体所具有的自身属性所产生的作用在此就会相对微弱,或者说从表面上以技术的手段无法客观评价。因而假借测量的手段,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的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这一现象中被揭示出来。家庭作为与教师生存状况最切身的环境因素对其职业价值的评判作用在其中明确地显现。当个体没有其他牵挂独自地参与到职业活动中时,其全部的热情就会指向职业活动本身。当对职业所产生的价值体验越来越趋于消极,由于其活动中心指向的单一性,职业倦怠累积的程度相对于组建了家庭的成员来说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更加显著。

个体对其职业的态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对于其职业价值的认同程度。一般地,社会个体总是以外界对其投身于其中的职业活动的价值判断为标准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这一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角色更侧重这一点。这是由于目前社会公众与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职业活动价值的评判标准看似明确,其实是模糊的。教师劳动的价值在于受教育者合乎社会要求的各种能力与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对此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方式是欠缺的。因此,各种媒体对教师职业的评判往往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是社会变革期对教师劳动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相应地也会出现同等程度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却没有具体可参照的客观标准。

外部世界对个体劳动价值的判断从两个角度得以显现,即物质的回馈与精神的肯定与激励。或者毋宁说以各种醒目、便利的标志揭示出社会个体对于群体的重要性。同样生存与其中的其他社会个体将会无意识的采用同样便利的标志评价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存在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便可说明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成为了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显性因素。而教师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角色,其内在的价值在于这种职业活动产生的成就给教师自身与教育对象所带来的共同的愉悦。这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却只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偶然的显现。其原因在于沉浸于物质生活的社会全体对这一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对精神世界丰富体验的忽略与漠视更进一步使社会个体的生活变得简单而机械,在这个贫瘠的土壤上难以产生对职业生活富于热情的体验,从而对职业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便无从产生。由此就可以解释为何人格特征与收入水平没有成为影响职业倦怠的显性因素,而作为外部环境主要部分的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的因素从中凸显出来。毕竟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重要的不是他所接触与占有的资源,而是这种占有与接触对于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并非一种现成的、孤立的事物。一般而言人格特征形成于个体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并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群体所持有的观念对于大多数从属的个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培养教师对于其职业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不仅需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也需从变革外部环境的舆论导向着手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摘要:通过EPQ与MBI的测量收集数据,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分析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结合结果相关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一定程度的解释。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7291.html.

人格特质与职业能力测评 篇5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试验,对自己的人格特点及一般职业能力(包括资料分析、逻辑、语言等)有初步的认知。

二、实验步骤

1、进入,点击“学生”,用户名是“学号”,密码为“123456”.进入开始做试验。

2、系统自动测试并显示结果测试报告(pdf格式)。请保存。

三、实验要求

试验完成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试验情况写出实验报告(200字左右,电子稿;12月15日前各自汇总至班级学委处),内容包括:

1、实验结果。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6

【摘 要】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上海医高专2011级70名乡医班临床医学生在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时,分析、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状况,制定教学实验方案,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的可塑性。

【关键词】专科医学生    医学职业人格     培养

“学医先学做人”,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是醫务人员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 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研究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它有利于医学院校高度重视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 II)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16PF在国际上颇具影响,明确已有法、意、日、中等多国修订本。该问卷是世界上公认的、广为应用而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其16个人格因素分别是:乐群性、 智慧性、稳定性、 影响性、活泼性、有恒性、交际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世故性、忧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选择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专科医学生(乡村医师)为对象,其中男生20人,女生50人,在其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按1∶1配对,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授教式带教,选用“卡特尔16PF” 测试量表,对试点学生进行培养前后的人格特征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16种因素在培养前是后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三、结果与分析

1.对照、实验组学生16种人格因素均值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且两组基线相一致,分别是:乐群性(P:0.400)、智慧性(P:0.777)、稳定性(P:0.401)、影响性(P:0.435)、活泼性(P:0.928)、有恒性(P:0.686)、交际性(P:0.710)、情感性(P:0.759)、怀疑性(P:0.610)、想象性(P:0.402)、世故性(P:0.816)、忧虑性(P:0.235)、变革性(P:0.191)、独立性(P:0.730)、自律性(P:0.250)、紧张性(P:0.843)。

表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结果

(A1——实验组干预前 A2——实验组干预后)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乐群性 A1 10.14 4.942 0.029 怀疑性 A1 10.154 5.6144 0.131

B1 14.63 3.381 B1 6.977 4.6917

智慧性 A1 7.369 3.2384 0.489 想象性 A1 15.469 6.7420 0.277

B1 8.338 3.7748 B1 12.669 6.0902

稳定性 A1 11.569 7.2115 0.014 世故性 A1 11.100 3.3427 0.400

B1 18.054 5.0044 B1 12.88 5.6077

影响性 A1 12.992 7.6504 0.814 忧虑性 A1 17.677 6.5030 0.019

B1 13.623 5.7466 B1 11.431 6.1976

活泼性 A1 13.392 8.3052 0.008 变革性 A1 7.860 3.4487 0.249

B1 20.669 3.4984 B1 10.310 5.5193

有恒性 A1 9.680 5.3601 0.271 独立性 A1 12.000 5.7762 0.443

B1 12.830 6.9457 B1 10.130 4.8364

交际性 A1 11.931 7.2310 0.001 自律性 A1 11.41 4.525 0.665

B1 19.862 3.1106 B1 10.35 6.122

情感性 A1 10.42 5.394 0.826 紧张性 A1 15.362 5.0498 0.007

B1 10.89 5.558 B1 9.669 4.7073

﹡P<0.05

2.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平均分值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上差异明显。

四、讨论

根据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结果发现,参加教学实验的两组学生的16种因素标准分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二者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干预后,部分人格因素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前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干预组学生实验后表现得更为热情、成熟、活泼、健谈及自信。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可塑性,在内科实习期间加入对临床医学生人格的培养,对塑造高品质医学职业人格有促进作用,从而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医学职业人格。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卫生事业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鉴于我们培养的乡村医生是面向农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在乡村医生培养方案中要强化岗位意识,培养以人为本的职业综合素质,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本科医学院校相比,专科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更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医学职业人格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对专科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1.要将医学职业人格知识贯穿于专科医学教育教学计划中。2.切实保障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实施的实践过程性。人文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其过程性, 通过过程体验,领悟医学职业人格精神, 激发人文职业道德需求。主要是通过精心策划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 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 具体体现课程的人文职业性,从而实现医学职业人格精神的直接教育或间接影响;通过辩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方式的教学, 以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尊重、体现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职责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 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授教式教学的超越, 帮助学生将人文职业道德精神内化为健康职业人格素质。3.对学生的评价要突破单纯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评价倾向, 以彰显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健康职业人格精神。尤其要对职业人格素质教育的具体评价做出明确规划, 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科学认知、丰富情感、磨炼意志、亲近美善以及学会做人和做事。

总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医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的夙愿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4.

[2]敖小兰,石竹屏.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02).

[3]张淑美,曲惠青,赵雪云,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医疗职业人格研究之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汉族比较,*P<0.05;与布依族比较,△P<0.05。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0.01);E,L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值均<0.05)。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0.01),见表4。

注:*P<0.05,其余P值均<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8,9,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探讨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8所学校542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不同性别和工作单位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少数民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和城镇教师,但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职业压力、自身人格特征是影响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8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是指高职学生基于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 为适应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应具备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或个性特质。它是高职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的主体性品质, 是学生世界观、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 能够保障并促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渐趋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整体精神面貌。

成年人的职业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 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基本特征。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本质上属于一般职业人格, 当然也具有职业人格的基本特征。但是, 作为尚未正式走入职业领域的处于成熟发展中的在校学生, 高职学生身上职业化了的人格无论在整体性、稳定性, 还是动力性方面都处于萌芽和成长过程中。同一般成熟的职业人格相比, 抑或与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以及接受同类型教育的中职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主要表现为职业指向性、不稳定性和发展性、务实性和创新性。

职业指向性

职业指向性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的基本特征。受职业所制约, 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 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学生从走入学校在各个专业学习开始, 就明确了现在的学习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就业。然而, 与在社会一定职业领域中从业的成熟的职业人相比, 高职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在校学生, 他们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 即便拥有了一定的貌似职业人格特质的表现, 也是在学习之余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有限职业经验和感受, 是肤浅的、零星的、短暂的、情境性的, 尚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成熟稳定的职业人格, 因为心理学认为人格特质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尽管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还谈不上持续而稳定, 但不可否认其职业人格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中,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沟壑。当本科院校的莘莘学子在大学“象牙塔”里研究着苏格拉底, 梦想着做爱因斯坦, 在“考研”和“就业”路上踌躇徘徊时, 高职学生却只有一个人生选题:到哪里就业更理想?因为高考独木桥上的失利已经把他们从理想的高空摔到了现实的平地, 严峻的现实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 那么就要脚踏实地学知识、练技能。正因为“高职”与“普通高校”在学生人格培养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实际应用型”与“非实际应用型”、“定向”与“非定向”的发展倾向之差别, 所以, 如果说本科生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一般人格的养成, 那么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就显得非常突出且明确。

从本质上说, 职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来发挥并实现培养人这一最基本功能的。所以, 高职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都有了基本的职业定向, 在选择学习专业之时已经初步选择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本着“缺什么, 学什么”、“只求知道怎么做, 不求知道为什么”看似十分功利却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宗旨, 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为毕业后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和实习实训都与社会职业需要和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学生逐渐摆脱盲目的职业选择, 即便尚未确定具体的职业岗位, 但已经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或者岗位群里确立了职业方向, 职业意识逐步清晰而加强, 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等都在不断地树立、形成、提高和发展, 人格的职业指向性十分显著。

不稳定性和发展性

不稳定性是正在成熟发展中的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突出特征。虽然作为“准职业人”, 高职学生的人格特点中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但是, 作为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尚未正式走入职业社会的“准职业人”,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尚处于萌芽、生成和发展阶段, 由最初的不稳定而逐渐趋向稳定。在高职院校,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学生人格中的职业指向性都有差别, 其职业人格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与成熟的社会职业人相比, 高职学生所获取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常常具有偶然性、情境性、随意性。他们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学习之外的社会实践和近似模拟性质的实习实训、勤工俭学, 而非系统的真正的社会职业活动。所以, 在这种“类职业活动”的情境中, 他们可能因为偶尔的一次成功就获得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 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而丧失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今天一时兴起就想从事某个职业, 也可能明天冷静下来又转移了目标。正因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未完成性和不稳定性, 使得其职业人格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即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另一特征———发展性。

发展性是高职学生作为职业人格主体而具有的天赋特征。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以及职业人格的发展性。严格说来, 职业人格的全部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 是个体在具备了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 在后天的现实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 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要求, 从业者已有的现实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与之符合, 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 主观能动性使得人能自觉利用并创造条件, 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 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 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务实性和创新性

务实性是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重要特征。虽然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类型, 但其特色和定位确立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属性在决定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职业指向性的同时, 也决定了其务实性特征。与普通教育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中的职业现实性和务实性特征更为突出和自觉。因为“普通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一个科目或一组科目, 特别是 (但不一定) 准备让他们在同一级或更高一级接受进一步的 (更多的) 教育而设计的教育。”普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和“做高深学问”的宗旨引领下, 重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即便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其目的也在于通过课堂以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养成一定技能, 其最终目标是从事研究型和开发型职业。然而,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是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非科学家和学者。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劳动组织方式变革、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使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特有的理论课和实践课 (实训课) 教学模式以及“双师型 (教师和技师) ”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知识, 发展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相结合, 甚至实践部分无论在课时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过理论学习部分。高职学生学到的主要是回答“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而非回答“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概念和原理只要“适度”、“够用”足矣。所以, 在这种时时处处透着实用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教育氛围中,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务实的烙印。

务实并不意味着对创新的排斥。创新性是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重要特征, 是学生作为职业人格主体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尽管高职学生的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萌芽并涂上了现实色彩, 但其形成并非学生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活动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的结果。相反, 职业人格是人———高职学生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 学生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聪明才智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 不至于成为职业规范的奴隶而被动地去适应职业要求, 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这个过程就是创新, 学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自信心、求知欲、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等都是职业人格创新性的表现。

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 尤其是与主要培养学术型 (科学型、理论型) 和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强调学术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高职学生人格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应用”和“高级”两个方面。作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 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技术实施、技术实现和技术管理工作, 其创新性不在于创造新的、前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技术, 而是更多地侧重于能利用自己的特长熟练具体地从事某一种职业的工作, 能运用已有的、成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生产现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或提供各类服务, 把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理论、设计、规划和决策变成具体的物质形态, 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智慧。所以, 能够顺利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妥善处理现场突发事件以及进行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就是创新。同时,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具有高等性的特点。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 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更深厚的专业基础和更强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 岗位此消彼长和劳动力流动成为职业领域的常态, 严峻的就业现实雪上加霜, 促使高职学生直面现实, 寻求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体现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高度的责任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自强、开放、合作等意识。而这一切既是职业人格创新性的构成要素, 又是职业人格创新性的显性外化。

更为宝贵的是, 与一般的成熟的社会职业人相比,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充满朝气和希望, 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创新性。他们尚未真正涉足社会, 身上具有的积极的人格力量更为单纯、强大和外显。无疑,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具有更显著的积极性和正面力量。这正是学校教育大有可为的基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乐观解读并积极引导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 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摘要: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性, 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和目前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养成

参考文献

[1]刘鸣.高职教育应注重职业化人格教育[J].教育探索, 2000 (11) :78.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87.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护士职业人格模型的初步研究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某2家三甲和2家三乙医院护士长120名、骨干护士120名作为被试,年龄28—52岁,编制《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形容词开放式问卷》,编制《护士职业人格特质条目开放式问卷》于2015年1-2月对被试进行调查。被试在以纸笔作答,作答时间不限。事后访谈部分学员,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对问卷的反应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240份。

1.2 调查提纲

《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形容词开放式问卷》的问题包括:(1)根据您的体会,一名护士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2)请用10个形容词描述一位您心目中成功的护士。(3)请用10个形容词描述一位您心目中不成功的护士。

《护士职业人格特质条目开放式问卷》的问题包括:(1)在您看来,一位成功的护士通常是什么样的,请写出10个与其个性特质有关的句子。(2)在您看来。一位不成功的护士通常是什么样的,请写出10个与其个性特质有关的句子。

2 结果

2.1 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分别是96个和153个,将出现频率为3次以上的词语摘出,并将意思相近的词语合并,最后分别获得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69个和64个。将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配对后共获得62对双向人格特质形容词,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2.1.1 个人品德方面,高尚-卑劣、爱心-狠毒、无私-自私、团队协作-个人主义、诚实-虚假、虚伪、实事求是-弄虚作假、公正-偏向、孝心-忤逆、慎独-随心所欲、任劳任怨-怨天尤人、拈轻怕重。

2.1.2 态度特征方面,认真-马虎、兢兢业业-敷衍了事、勤劳-懒惰、细心-粗心、严谨-松散、小心谨慎-疏忽大意、周到-疏忽、实干-空谈、吃苦耐劳-避重就轻,可归纳为“责任心”。热爱职业-职业倦怠、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积极上进-消极颓废、自强不息-自暴自弃,可归纳为“进取心”。自信-自卑或自负、谦虚-骄傲、礼貌-粗俗、感恩-报复,换位思考-师心自用,可归纳为“自我感”。耐心-急躁、乐观-悲观、开朗活泼-内向安静、情绪稳定-心急气躁,可归纳为“情绪力”。

2.1.3 智力特征方面,好学-厌学、评判性思维-惯性思维、应急能力强-应急能力弱、勤于思考-疏于思考、开拓创新-墨守成规、聪明-愚笨、敏锐-迟钝可归纳为“聪慧性”。

2.1.4 意志特征方面,勇敢-怯懦、果断-犹豫、利索-缓慢、拖沓、沉着-慌忙、冷静-慌张,可归纳为“果敢”。坚韧-脆弱、健康-虚弱、精力充沛-精疲力尽,可归纳为“坚韧性”。独立-依赖、灵活-迟钝,可归纳为“独立性”。稳重-轻浮、急躁,遵守-违反,可归纳为“自制力”。

2.1.5 人际交往方面,宽容大度-心胸狭窄、豁达-狭隘,可归纳为“宽容心”。大方自然-拘谨小气、热情-冷淡、温和善良-冷漠恶毒、和蔼可亲-穷凶极恶、友好-敌对、尊重-藐视、沟通-封闭、乐于助人-乘人之危、体贴-冷落等可归纳为“亲和力”。

2.2 开放式问卷调查二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条目分别为123个和98个。删去那些出现频率少于3次、不属于护士特质的条目,将语义相近或相同的条目合并,最后分别获得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条目84个和30个,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2.2.1 个人品德方面,团队合作、做事互相支持、可归纳为“团队协作精神”。有爱心、有同理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可归纳为“奉献精神”;做事尽职负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缺乏责任感,可归纳为“有恒性”。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规范行动,可归纳为“慎独精神”。

2.2.2 态度特征方面,主动、耐心地服务病人、工作严谨,对工作和自身要求严格,细心谨慎,做事粗心、懒惰、爱抱怨、作风松散,可归纳为“责任心”。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热爱工作、开朗活泼、不学无术,不安心本职工作、可归纳为“进取心”。情绪稳定、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个性暴躁、情绪化、喜怒无常,可归纳为“情绪力”。自律、严谨,言行一致,严格自我管理,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尊重礼俗,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充满矛盾,生活适应能力差,可归纳为“自律性”。

2.2.3 智力特征方面,有能力、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幽默感、工作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敏捷、缺乏专业修养、不爱学习,可归纳为“聪慧性”。

2.2.4 意志特征方面,处事沉着、镇静、理智,果断、、行动迅速,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可归纳为“果敢”。性格温柔、意志坚定、干工作脚踏实地,有能耐、心理承受力强,遇到挫折不气馁、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心理脆弱、畏难、可归纳为“坚韧性”。自律、处事严谨、服从上级安排、无纪律观念、不拘小节、执行力差,可归纳为“自制力”。

2.2.5 人际交往方面,胸怀宽广、为人谦逊、尊重人、接纳人可归纳为“宽容心”。人际关系好、热情大方、乐观、随和、爱交往、善沟通,举止文明、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言行缺乏礼节,可归纳为“亲和力”。理解人意、换位思考、关心人、爱护人、缺乏同情心,可归纳为“同情心”。

2.3 文献资料分析整理

通过查阅和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找出那些描述护士人格的词汇,最后获得了与护士职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形容词若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2.3.1个人品德方面,同事间互相支持、团队意识强可归纳为团队协作精神;有爱心、任劳任怨、助人为乐、待人诚恳、可归纳为无私奉献精神;做事慎独、尽职负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可归纳为“有恒性”。

2.3.2 态度特征方面,责任感、工作勤奋、刻苦、主动、耐心、细心、严谨,可归纳为“责任心”;热爱专业、进取、积极向上、可归纳为“进取心”;乐观、情绪稳定、可归纳为“情绪力”;慎重,自觉性、遵纪守法、遵从性可归纳为“执行力”。

2.3.3 智力特征方面,有能力、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评判性思维、开拓创新、可归纳为“聪慧性”。

2.3.4 意志特征方面,果断、干脆利落、紧张快速、反应灵敏、自信沉着、处事冷静理智、可归纳为“果敢”。坚持性、坚韧、忍耐力、适应能力、精神饱满,可归纳为“坚韧性”。自律、严谨,言行一致,能够严格进行自我管理,可归纳为“自律性”。

2.3.5 人际交往方面,外向、善于表达、大度容人、谦让、友好、和气、热情、仁爱、关心人,可归纳为“亲和力”。信任、移情、合作、不喜冲突,可归纳为“利他性”。整洁、优雅、礼貌待人,可归纳为“举止风度”。

3 小结

本研究通过全面分析国内外护士职业人格的相关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结果,我们认为,护士职业人格模型可以从3个方面加以构建,具体来说,护士职业人格理论模型由3个维度、15个因子组成。其中,道德取向维度包括4个因子:团队意识、奉献精神,慎独精神、有恒性;任务取向维度包括8个因子:责任感、进取心、聪慧性、情绪力、执行力、果敢、坚韧性、自律性;人际取向维度包括3个因子:外向性、亲和力和利他性。当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且提出的护士职业人格理论模型主要是基于质性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和修正,才具备一定的普遍性。有证据表明人格特征和护理专业的选择、职业倦怠及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关系[7],通过本问卷调查、工作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初步确立了3个维度、15个因子组成护士职业人格理论模型,可为开展护士的评估、选拔、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佳琳,李继平.护士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4,4(1):47-50.

[2]Biggs J.Individual and groups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48(3):266-279.

[3]徐皎皎,黄志平,刘旭峰.护士人格特征的文献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B):1690-1692.

[4]李小芒,张平.护士核心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A):1425-1426.

[5]尹小兵,梅秋瑜,许明.护士职业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0B):2800-2802.

[6]李丹,丁明.护士职业人格与沟通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25):20-22.

中职护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人格,培养探讨

如何把中职护生培养成符合患者与社会期望的, 能够适应护理岗位、持久热爱护理岗位, 并能在护理岗位有所发展, 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护理合格人才是中职卫校的重要任务。因此, 教师应当把中职护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笔者就如何对中职护生进行职业人格的培养作下列探讨。

1 中职护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1]。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又是人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具备健康的职业人格, 能使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能使护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 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人格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它有助于增强护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有助于护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 有利于护生适应职业需求。

2 护生职业人格的培养要素

护理工作肩负着“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特殊使命, 护士是患者同疾病作斗争最有力的助手[2]。高度的责任心可使护士对危难患者竭尽全力救治, 不敷衍塞责, 能忠诚待人。只有把中职护生培养成具有高度责任心, 较强社会能力的、合格的护理人才, 才能符合患者和社会的期望。因此, 对护生进行职业人格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职业人格教育又要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多方面入手。

2.1 进行职业意识教育是培养护生职业人格的前提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形成健全职业人格的前提。职业意识一旦形成, 它将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 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中职护生作为护理人才的后备军, 他们的职业意识反映了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评价和自身的兴趣素质, 也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态度、择业方式和择业状况。所以, 从护生入学开始, 学校就要加强护生的专业特色教育, 使护生树立较强的职业意识, 从而端正职业心态, 刻苦学习, 努力钻研, 为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2.2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护生职业人格的关键

职业道德是指社会对于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人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 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护理职业道德是从事护理职业的人们在护理专业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也是医务人员在接受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后所具有的职业操守。要使护生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零距离”的护理岗位职业人, 就必须加强对护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育。因为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 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才能在医患良性互动中建立起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关系。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是对护生进行护理职业人格培养的一个关键方面, 它使护生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3 强调职业精神教育是培养护生职业人格的基础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 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它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良好的职业纪律、自觉的职业良心和可靠的职业信誉。个人一旦形成高度的职业精神, 将发挥自身最大价值, 促进社会的发展。中职卫校应以各种方式加强对护生职业精神的教育, 使中职护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服务。

2.4 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是培养护生职业人格的核心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的部门、工作的种类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的职业理想能够引导中职护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到个体和社会的契合点, 使个体职业与社会需要和谐统一。当今时代, 经济一体化, 文化多极化, 价值多样化, 给中职护生的理想追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思路和选择空间, 使他们人生目标的选择也呈现出了多方位的特点。部分中职护生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 更多地考虑职业的报酬、福利, 工作的地点和经济待遇, 这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职业理想教育对中职护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中职护生形成健康的护理职业人格的核心。

3 加强对护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有利于其适应职业需求

健康的职业人格应具备的特征: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性格、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能力。注意中职护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更有利于护生适应职业需求。

3.1 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所谓职业观, 就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活动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 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

3.2 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

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认真细致、勤奋好学、坚毅自信、严于律己, 是社会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从业者要具有适应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护理人员要服务于患者, 取信于患者, 就要在言行举止上保持严谨性, 工作有条不紊、专心致志, 不粗心大意, 善于忍让、宽恕、谅解、控制情绪, 自觉调节自己的情绪。护理人员要有耐心、礼貌, 热情大方, 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 就很难胜任护理工作。所以, 良好的职业性格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3 培养护生积极的创新意识

创新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 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健康的职业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技巧学科, 必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和发展, 寻求恰当、完美的护理方法是临床护士的责任和义务。生命科学的发展, 护理范畴和内涵的扩大, 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 护理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精炼, 就要求有创新意识和想像力的护理人员, 同时要求他们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寻求更简便、更省力的护理方法, 对护理工作流程、护理操作程序进行创新、完善和修改, 使护理工作更流畅。只有对在校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才能使其适应这些岗位的需求。

3.4 培养护生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指本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 是员工上岗后胜任工作的保证。作为护理专业学生, 应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掌握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 熟悉急救药品的应用, 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或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有丰富的想像力, 勇于创新。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护生应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自己, 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通过日常的交往, 护生应努力提高自身沟通能力、理解表达能力, 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耀定, 周克元.对广东医学院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5) :795-796.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人格特质,大五人格,职业兴趣类型

1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1.1理论来源

兴趣测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代克于1912年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库德又在1939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霍兰德于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1969),据此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不难看出,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提出之前,关于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体分析是孤立的,Holland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2基本思想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将人的兴趣类型分为以下六种[1]:①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性格坦率,注重实际,有着刚毅、稳健的良好品质。他们操作技能精湛,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但往往因为缺乏人际交流的技巧而对社交性的活动不感兴趣。操作修理工、机械装配工、勘测员、制图员等一般是该类型比较倾向于选择的职业。②研究型:该种类型的人思维缜密,做事理智,善于分析和评判。重视科学与研究,对于思维和数理统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倾向于抽象的、分析的探究性工作,但缺乏领导才能。该类型的典型职业选择有科研人员、工程师、设计师等。③艺术型:艺术型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艺术和审美方面的能力但因做事情凭直觉不注重实际,容易冲动和情绪化,不善于做事务性工作。此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文学家等。④社会型:社会型的人善交际,有合作、友善、仁慈的性格特征。他们通常善于言辞、乐于助人,具有人道主义倾向和强烈的责任心。

有教导别人的能力,但对于解决智力性问题和从事技能操作活动不感兴趣。该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教师、辅导员、咨询员及义工等。⑤企业型:这种类型的人自信、外向,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支配他人。重视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就,有领导和社交才能,但因不喜欢长时间集中心智,故对于科研工作不感兴趣。此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企业领导、政府官员、销售人员等。⑥传统型:传统型的人谨慎、保守,自控能力很强,不善于创造性的进取工作,倾向于稳重、系统有条理的工作,文书与数字能力强。该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银行职员、秘书、会计、办公室职员等。

上世纪70年代早期,考虑到个体行为的解释与预测应结合其所处环境

的特点,霍兰德将职业环境分为六种模式。霍兰德认为,人们倾向于寻找和选择那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职业环境。当个人选择与自己职业兴趣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时,更容易做出满意的职业决策和职业投入,进而使职业更稳定;反之,则会导致决策困难或不满意决策。可以说,环境既提供了相应兴趣类型的人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同时又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只有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

1.3兴趣结构解析

1969年,霍兰德等提出六种职业兴趣的六边形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霍兰德理论认为,个体可能同时具备多方面的兴趣特征,不过会有一种占优势,其他相对较弱。六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方向排成六边形。但六种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按照彼此间相似程度定位,相邻两个维度在各种特征上最相近,相关程度最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每种类型与其他五种类型存在三种关系:相近、中性和相斥。“正如实际型的个体经过适应和训练后可以比较好地从事相近类型研究型和传统型职业,但与对角线上的两种社会型是互相排斥的,适应难度是最大的,个体在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1]。不难看出,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不是机械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辩证性,这正是它获得广泛支持的原因。根据六边形模型来理解,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能找到与其个性类型重合的职业类型,即人职协调。

2大五人格理论

2.1理论来源

大五人格理论是基于人格特质说发展起来的。奥尔波特是特质说的鼻祖。自他以后,卡特尔为特质学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类具有16个核心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份堪称伟大的人格测量量表--16PF。确定和描述人格基本维度的工作并没有止于卡特尔最初的模式。几十年来,人格结构一直是人格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取得过完全的一致,但研究者们近来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却有了一个惊人的且相当一致的发现。许多不同的研究团体在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中不断地发现关于五个人格纬度的证据。

对于这五大因素的具体内容及名称,心理学家们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最广泛的叫法是“神经质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求新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这五个维度的第一个字母正好组成OCEAN(海洋)一词,似乎也暗示着这五个人格特质正好容纳了人类人格的“海洋”[2]。

2.2基本思想

大五人格理论认为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分别从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五个方面描述一个人的人格。

神经质反应个体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及内心体验的倾向性[3]。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性的测量上会得高分。在神经质性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外向性的显著标志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外向者非常爱好交际,通常还表现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内向者的这些表现则不突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是自我中心的和缺乏精力的。内向者含蓄而不是不友好,自主而不是追随他人、稳健而不是迟缓[2]。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开放性得分高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奇,欣赏艺术,对美的事物比较敏感。开放性的人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开放性的人适合教授等职业,封闭性的人适合警察、销售、服务性职业等。

尽责性反应自我约束的能力及取得成就的动机和责任感。得分高者表现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他们似乎总是能把事情做好,处处让人感到满意。得分低者表现为行为不规范,粗心,做事效率低,不可靠。

宜人性反映了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居于该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由于这些特征总是表现于成就或者工作情境中,有些研究者就把这一维度称之为“成就意志”维度,或者就叫做“工作'维度”。

3本研究的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升学以及专业选择的时刻,它对高中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生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来自社会、学校、父母朋友以及个人各方面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5]。高中生正处于升学与就业的十字路口,如果要报考大学,就要考虑选择学校和专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自己的职业定向,高中生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职业兴趣,尽早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研究表明,专业选择与职业兴趣的匹配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发展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在中国对成人职业兴趣研究较多,而对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职业兴趣特点,并揭示高中生职业兴趣与其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充实高中生职业兴趣相关研究的广度,为高中生的专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4研究方法

4.1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吉林省永吉实验高中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36份,其中有效样本203份,有效回收率86%。其中男生被试87人,女生被试116人。文科被试103人,理科被试100人。

4.2测验工具

4.2.1职业兴趣量表

本研究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他所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测评工具,于1971年首先发表,继后又陆续修订了三次,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采用“是”“否”计分,“是”记1分,“否”记0分。量表和各个维度的再测信度在0.77~0.88[6]。

4.2.2人格量表

人格类型量表采用的是由McCrae和Costa编制的简式人格问卷(NEO-FFI)中文版,姚若松和梁乐瑶采用此问卷对125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测量,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神经质为0.77,外向性为0.78,开放性为0.63,宜人性为0.72,谨慎性为0.74,适合应用于国内学生群体。

4.3数据处理

统计出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以及简式人格问卷各维度的分数,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5结果与分析

5.1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统计结果,有35%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艺术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企业型(24.6%)、现实型(11.3%)和研究型(11.3%)。社会型和传统型所占比例最低,共占为17.8%(见图2)。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并且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艺术型、企业型、现实型、研究型、传统型和社会型。

从结果分析,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且尚未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能具有想象、冲动、情绪化、理想化、不顺从、有创意、富有表情、不重实际的特征,故而比较倾向于艺术型职业类型。另一方面,在当社会背景下,更多的高中生可能更愿意从事政治和企业方面的工作,故而对企业型比较亲睐。

5.2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比较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女学生在六种职业兴趣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中生在研究型、社会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研究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p<0.001),女生在社会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男生(p<0.001)(见表2)。

由表2可知,在研究型方面,男生一般具有分析、谨慎、批评、好奇、独立、聪明等特征,更喜爱研究性的职业或情境,更愿意从事科研、数学和生物方面的职业。在社会型方面,女生一般具有友善、助人、仁慈、负责、善解人意、理想主义等特征,喜爱社会型的职业或情境,避免实用性的职业或情境,更愿意从事教师和辅导人员等类型的职业。在艺术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爱,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有关[7]。

5.3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文理科差异

比较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文理科差异,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文理科学生在六种职业兴趣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中生在研究型和社会型职业兴趣上存在显著的文理科差异。其中,理科学生在研究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p<0.01),而文科学生在社会型职业兴趣上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5)(见表3)。

由表3可知,在研究型上,理科生理性逻辑思维较严密,更具有分析能力以及条理性,崇尚用研究的能力解决问题,重视科学,喜欢从事研究型工作。社会型上,文科生语言天赋较高,善于社交,行事圆滑,更倾向从事语言类工作,如教师、辅导人员等。

5.4高中生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的关系

统计过程分别以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为因变量,以五种人格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宜人性特质与企业型和艺术型呈正相关,与传统型、社会型呈负相关。责任心与企业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和社会型均呈负相关。外向性与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都呈明显的负相关。神经质与传统型和研究型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艺术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经验开放性与研究型和艺术型呈显著负相关,与企业型呈负相关(见表4)。

6讨论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8],外向性与社会型和企业型呈正相关,而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外向性与社会型和企业型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大众的眼中,外向者在各种场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能得到更多艳羡的目光,外向往往代表着有很强的社交能力,代表着圆润的人际关系,代表着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比来说,内向者则显得孤单寂寞、不善言谈,所有这些特征使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受关注,有更多的社会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内向者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产生了社会赞许性反应倾向,使内向者得分明显偏高,导致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相背[9]。

另国外研究表明[10],经验开放性与艺术型和研究型存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经验开放性与艺术型和研究型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反。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对需要创造性的职业的兴趣,导致原本经验开放性分数很高的学生在职业倾向上也不倾向于需要创新的研究型和艺术型工作。

国外研究者发现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稳定的正相关[11],但本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于这个和国外研究截然相反的结论,本人认为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西方人相比,在人与他人的层面上,中国人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习惯于压抑自己以求和谐,强调求诸己而不外责,中国文化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不合群、不利他的想法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和群体的排斥,这样就导致了宜人性程度低的学生在回答问卷时故意隐瞒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使宜人性得分虚假偏高。二是当今中国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孩子普遍溺爱,使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宜人性这一维度上中国被试群体得分偏低,从而得出的结果与国外研究不一致。[9]

国外研究者发现,责任心与传统型存在正相关[12]。而本研究得到的结果是责任心与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企业型和社会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造成该相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国内外现实与文化差异。本人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学生的责任意识没有得到积极培养,责任意识没有全面养成。致使高中生责任心维度得分偏低,导致研究结果与国外不一致。

本研究在操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信度,也尽量避免暗示的发生,但有四点结论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出现相背态势,我们做了初步原因分析,但仍存在很大困惑,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于神经质与职业类型的关系,王登峰通过对NEO-PI-R的N因素项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独立的神经质维度[13]。因此,神经质这一维度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关系也需关注。

参考文献

[1]王韦韦,徐君.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成人职业选择.职教通讯.2010年第10期.

[2]钟建安,段锦云.“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

展.2004.12(4):578-583

[3]姜永志.团队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探析.新西部.2010年第10期.

[4]卢雪松,杨倩,鲁烨,汤苏扬.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专业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文教资料.2008年第33期.

[5]李德勇.高中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考试周刊.2008年第51期.

[6]刘少文,龚耀先.职业兴趣调查表的结构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112-113.

[7]周萌萌.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研究.调查与研究.2009.3.14.

[8]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1):7-11.

[9]冯艳丹,张利燕.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二期.

幼儿教师‘职业人格’ 篇12

职业倾向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它与个人的性格、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相符合,是满足自我稳定的职业定位,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Holland将职业倾向划分为6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2]。职业倾向与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职业对人格因素有不同的要求。Caspi,Bem和Elder (1989)发现,儿童期脾气不良的男孩倾向于较早退学,他们与具有良好天性的同伴相比获得的职业地位更低,并且事业容易下滑[3]。Roberts (1994)报告,大学中收集的类似于大五因素的内外向和责任心指标可成功地预测20年后的职业收入[4]。Fred等对校长的研究表明:优秀校长具有乐群性、恃强性、幻想性和独立性[5];Bartram(1995)的对英国飞行学员的研究发现,16PF对飞行训练成绩有一定预测作用[6];Kevin G.Love,Ph.D.和Sarah DeArmmond,M.S.(2007)对警官的研究发现16PF能有效预测上级评价的工作绩效[7];肖海霞(1999)对律师人格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优良的律师与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呈正相关[8];林建华(1999)研究发现优秀校长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敏感性、自律性、实验性、幻想性都显著高于一般校长[9]。靳建辉(2004)对影响警察工作绩效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优秀警察具有高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低兴奋性、敏感性、忧虑性、和紧张性[10]。黄继真等(2005)研究了二炮官兵个性特征对军事作业成绩的影响,发现除兴奋性外,16PF各因素及次级因素均与第二炮兵某部官兵的军事作业成绩显著相关,其中8个因子进入业绩回归方程,影响大小依次为:忧虑性、稳定性、聪慧性、自律性、独立性、世故性、紧张性、乐群性,标准回归系数在0.05-0.2之间,其中忧虑性、世故性、紧张性的回归系数是负的[11]。李志等人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国内外30位知名企业家的研究表明著名企业家具有诚信责任、战略沉稳、敏锐创新、勤奋进取、坚韧务实、合作尽职6种人格因素[12]。李存生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优秀教师要具备特定的人格因素[13]。邱永祥等人的研究表明快速列车乘务员要具备特定的人格特征[14]。张素真的研究表明了秘书职业与人格特征的密切关系[15]。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专门针对企业人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找出企业员工人格特征与职业倾向的相关关系,以优化企业人员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

2.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的样本是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某大型国有集团的职工。采用匿名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由专业人员采用团体测试,当场回收。测验中共发试卷305份,回收305份,实得有效答卷297份。样本构成为:男性200人,女性105人,平均年龄为23.56岁,年龄的标准差为1.922。

2.2测验工具

2.2.1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

该量表有48个子项目,将职业倾向分为现实型、探索型、社会型、艺术性、管理型、常规型六种,这六种职业兴趣依次排列在圆周上,相邻的相关最大。该量表广泛应用于职业倾向的测量,信效度可靠。

2.2.2人格测验量表

采用卡特尔16PF,该测验被国内外的学者广泛使用,信效度比较高,该测验包含16个人格因素。

2.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职业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六种职业倾向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现实型(F=24.88,P<.001)、探索型(F=10.88,P<.01)和艺术型(F=15.44,P<.001)职业倾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更倾向于这三种职业类型。而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型职业倾向(F=.14,P>.05)、管理型职业倾向(F=.20,P>.05)和常规型职业倾向(F=.16,P>.05)上差异不显著。

3.2年龄、人格因索与职业倾向的相关

*p<.05;**p<.01;***p<.001

3.3年龄、人格因素对职业倾向的回归

为进一步分析年龄、性别、人格因素与职业倾向之间的关系,分别在不同性别被试上以年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职业倾向为因变量,对六种职业倾向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如下:

以男性被试考察人格对六种职业倾向的预测作用发现,敏感性、有恒性和幻想性对现实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有恒性、聪慧性和幻想性对探索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对常规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兴奋性、年龄、敏感性和敢为性对艺术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兴奋性和聪慧性对社会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敢为性、实验性、独立性、忧虑性和兴奋性对管理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女性被试考察人格对六种职业倾向的预测作用发现,乐群性对现实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律性、敏感性对探索性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恒性、敏感性、稳定性对常规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敏感性、年龄、兴奋性、自律性对艺术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和恃强性对社会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兴奋性、敢为性和有恒性对管理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分析讨论

根据霍兰德职业理论,具有现实型职业倾向的人愿意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与交际。在本研究中发现,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敏感性和幻想性低、有恒性高,这样的人能够脚踏实地地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乐群性低,不擅长交际。

具有探索型职业倾向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本研究发现,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有恒性和聪慧性高、幻想性低,这样的人能持之以恒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自律性高、敏感性低,这样的人理性并且注意对自己言行的调控与约束。

具有艺术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主要从事各类艺术创作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较为年轻,兴奋性、敏感性、敢为性高: 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年轻且敏感性、兴奋性和自律性高,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想像丰富,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强,敢于创新,看重美的品质。

具有社会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喜欢从事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兴奋性和聪慧性高,这样的人能够充满活力地、圆满地做好繁琐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和恃强性高,这样的女性喜爱并善于与他人打交道,谨慎、热情而规范地完成工作。

具有管理型职业倾向的人,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敢冒风险,喜爱竞争、权力、地位,喜欢从事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敢为性、实验性、兴奋性高,独立性、忧虑性低,这样的男性善于考虑周围情景果断做出决定。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兴奋性、敢为性和有恒性高,对于女性来说处于管理岗位的难度要大于男性,这就要求女性要有极大的热情与奉献精神,此外还要具有敢想敢干的气魄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具有常规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喜欢从事各类与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高,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仔细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有恒性和稳定性高、敏感性低,她们心态平和能够持久地做好某项工作。

上一篇:变电站通讯网络下一篇:电力企业的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