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影响力期刊

2024-10-01

高影响力期刊(精选10篇)

高影响力期刊 篇1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主要取决于其所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水平,应把提高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作为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作者、审稿人、读者、编辑四位一体的学术期刊队伍建设” [1]中,作者是首要的。要保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就必须有相对稳定的高学术水平的作者群源源不断地向本刊供给高质量水平的论文,同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作者投稿,扩大稿源,增加来稿量,以便对来稿优中选优,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研究作者、培养作者、吸引作者并稳定作者队伍,是科技期刊主办人员的重要职责。在以往的科技期刊载文及作者分析中,核心作者的统计分析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传统的科技期刊“核心作者”概念都是以作者发表论文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随着科技评价对学术质量水平的日趋重视,对研究成果、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科技期刊的评价都更强调质量水平及其学术影响力。基于此,本文初步提出科技期刊高影响力作者的概念及其统计分析方法,指出科技期刊重视高影响力作者的目的和意义。

1 从核心作者到高影响力作者

科技期刊的核心作者,也称活跃作者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在本刊发表论文数量比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遴选核心作者往往依据科学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理论[2]:当某发表论文数大于等于论文N以上的作者即可称之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标准数N按下式计算:

N=nmax1/2

式中nmax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

一般认为,核心作者是保证刊物学术质量必不可少的骨干力量。很明显,传统的界定核心作者的标准主要是发表论文数量,但发表论文数量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论文质量水平高;对科技期刊而言,强调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期刊影响因子)比单纯的刊载论文数量更重要。目前,学术评价普遍强调核心期刊以及SIC收录期刊的重要性,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是各期刊努力的主要目标。为此,必须注重论文的质量水平,引导作者在追求论文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论文的质量水平,尽可能多发表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成为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所谓高影响力作者群,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某刊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量大且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作者集合。高影响力作者群不仅对期刊载文数量有较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对期刊影响因子有重要的直接贡献,是科技期刊不断提高学术质量水平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

2 高影响力作者的遴选

对论文学术质量水平评价的最基本方式固然是同行评议,即由同行专家对其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价值进行具体分析评价。众所周知,凡是发表的论文都是已经过同行鉴审和编辑把关的,但其发表后的实际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体现则是大不相同的。期刊影响因子不能代表某作者发表的某篇或某几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因而必须采取某种量化的测评方法以表征其实际学术影响力。

某作者的论文被别人引用的程度可以是衡量该论文学术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同时也从科研成果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该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和地位[3],对基础理论研究而言更是如此。遴选某期刊高影响力作者的基本标准就是,不仅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更要看其发表论文的个人影响因子(其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量),即某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某期刊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除以其发表论文总篇数。作者影响因子是综合衡量某期刊论文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及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很显然,高影响力作者不同于传统的以发表论文数量确定核心作者(或活跃作者)的评定标准。如果只是发表论文数量较多,但被引频次较少,甚至未被引用,那么其影响因子就很低甚至为零,就不能称其为高影响力作者。要想成为高影响力作者,则应将发表论文质量放在首位,其次是发表论文数量;只有多发表有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或发表论文数量虽然较少,但具有高被引频次,才可能成为高影响力作者。那么如何具体确定某种期刊的高学术影响力作者群呢?这首先要确定某期刊作者高影响因子的具体量化标准值,大于等于此标准值者才可称其为高影响力作者。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确定高影响力作者的标准。

2.1 排序截取名次法

首先参照某期刊所属学科引用峰值年限具体确定统计时间段;再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4]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制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等,统计某作者在某刊发表论文数及每篇论文被引频次,从而计算出每位作者篇均被引量或个人影响因子,并按个人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序。然后截取前若干名为本刊高影响力核心作者。根据“二八律”,可以假定某期刊影响因子的80%是由20%的高质量论文贡献的[5],则高影响力人数为全部作者人数(以第一作者计)的20%,则截取个人影响因子前20%名的作者为高影响力作者;也可根据期刊具体情况或统计分析者的特定意图,取前若干名为高影响力作者(例如,取影响力前10名、20名或30名为核心作者)。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有高影响力核心作者作具体排序;主要缺点是要确定某作者是否属某期刊的高影响力作者,必须对一定时间段内某期刊全部作者的个人影响因子进行统计计算,并经过排序方可确定,统计分析和计算量大,适合对某刊一个时期内高影响力作者全面统计分析时采用。此外,排序后究竟截取前多少名为高影响力核心作者也还需斟酌确定,某作者是否属某期刊高影响力核心作者是相对统计分析者所截取的前若干名次而言的。

2.2 期刊核心影响因子法

集中与离散规律是科学文献分布最普遍的基本规律[2,3]。一个学科的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引文对论文的分布或引文对作者的分布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考察的具体对象的绝大多数集中于少数主体来源,如某一主题的科学文献的80%左右集中在不到20%的期刊上,而20%左右的论文却分散在80%以上的期刊中。即遵循布拉德福-齐普夫-洛特卡分布[5]。统计表明,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存在所谓“80∕20现象”,即80%的引用次数来自于20%的论文[6]。如Segl en曾具体统计了J biol Chem,Biochem J和Biochem Biophys Acta等著名学术期刊的被引证情况后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了刊物总被引频次的约50%, 约50%的论文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高达90%[7]。不同期刊中引文分布的集中与离散比率肯定是有差异,可通过具体统计分析确定,但可认为其大致遵循“二八律”。统而言之,可用“二八律”作为期刊核心作者影响因子标准IF核心测度的依据:按照占期刊统计期内总论文数量20%的高影响力核心作者的论文数量贡献了某期刊总被引频次80%的总被引频次计算出的影响因子,即可作为期刊高影响力核心作者的影响因子IF核心。按照“期刊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r)是期刊在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频次与前2年发表的论文总篇数之比”的定义,高影响力核心作者的影响因子IF核心(简称期刊核心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为:期刊核心作者的影响因子IF核心=80%×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总频次/(20%×前2年发表的论文总篇数)=4IF。

由此表明,期刊高影响力核心作者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期刊影响因子的4倍(期刊影响因子可由“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提供)。据此可以认定,当某作者个人影响因子大于等于期刊核心影响因子IF核心时,即可认为是本刊高影响力核心作者。用核心影响因子法测定期刊高影响力作者的优点是,基于“二八律”即可求出某刊核心影响因子,通过单独统计计算某一位作者的个人影响因子与期刊核心影响因子相比较,即可断定其是否属于该刊高影响力作者,而不必对所有作者进行个人影响因子的统计计算和排序,也不需要人为确定高影响力核心作者人数。

3 期刊测定、遴选高影响力作者的意义

“高影响力作者群”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促使作者由追求发表论文数量向注重论文质量的转变,或者说强调论文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多发表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以促进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某刊物高影响力作者数量越多且个人影响因子越高,其影响因子就越高,整体学术质量水平就越高。期刊通过定期统计分析高影响力作者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⑴ 发挥科技期刊注重论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导向作用。

⑵ 通过对高影响力作者的表彰,吸引高学术水平作者投稿。

⑶ 为作者科研绩效考核、能力评价提供具体的量化依据。

4 结语

科技期刊“高影响力作者群”概念与以往“核心作者”概念不同,不是以发表论文数量为标准,而是以个人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这一概念的提出对鼓励作者提高论文质量水平、吸引高水平作者投稿,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和影响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同时,也为作者个人科研绩效考核或科研能力评价提供具体参考依据。高影响力作者分析丰富了和发展了原有期刊载文分析中作者分析的理论体系。本文的探讨是初步的,尤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科技期刊高影响力作者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在某期刊累计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较高的作者。简述遴选高影响力作者的方法,强调科技期刊重视高影响力作者的意义。

关键词:科技期刊,核心作者,影响力作者,个人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科技导报,2008,26(19):102-103.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九):文献信息引证规律和引文分析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3):236-240.

[4]康廷兴,李恩科.我国引文数据库发展原现状与方向[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5):547-549.

[5]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七):文献信息分布的集中与离散-布-齐-洛分布系及理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1):77-80.

[6]方舟子.学术评价有新招[N].中国青年报,2006-01-11:11

[7]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应慎重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成果[J].科学通报,2000(2):218-222.

高影响力期刊 篇2

材料期刊排名及影响因子

Nature 自然 31.434 Science 科学 28.103 Nature Material 自然(材料)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 自然(纳米技术)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进展 18.132 Nature Physics 自然(物理)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进展 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表面科学报告 12.808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 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应用化学国际版 10.879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 10.371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 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评论 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评论快报 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 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发展 6.802 Biomaterials 生物材料 6.646 Small 微观? 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 表面科学进展 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学通信 5.34 MRS Bulletin 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告 5.290 Chemistry of Materials 材料化学 5.046 Advances in Catalysis 先进催化 4.8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材料化学杂志 4.646 Carbon 碳 4.373 Crystal Growth & Design 晶体生长与设计 4.215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电化学通讯 4.19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物理化学杂志,B辑:材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理 4.189 In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 4.147 Langmuir 朗缪尔 4.097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物理化学 4.0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塑性国际杂志 3.875 Acta Materialia 材料学报 3.729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应用物理快报 3.726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技术 3.477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固体力学与固体物理学杂志 3.467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国际材料评论 3.462 Nanotechnology 纳米技术 3.446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应用结晶学 3.212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992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 固态和材料科学的动态 2.976 Scripta Materialia 材料快报 2.887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物理化学杂志,A辑 2.871 Biometals 生物金属 2.801 Ultramicroscopy 超显微术 2.629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多孔和类孔材料 2.555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2.533 Current Nanoscience 当代纳米科学 2.437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电化学界 2.437 Solid State Ionics 固体离子 2.425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IEEE量子电子学杂志 2.413 Mechanics of Materials 材料力学 2.374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纳米颗粒研究 2.299 CORROSION SCIENCE 腐蚀科学 2.293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杂志 2.201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er Edition 生物材料科学—聚合物版 2.158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IEEE 纳米学报 2.154 Progress in Cryst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晶体生长和材料表征进展 2.129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物理杂志D——应用物理 2.10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美国陶瓷学会杂志 2.101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金刚石及相关材料 2.092 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 化学和工程资料杂志 2.063 Intermetallics 金属间化合物 2.034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 State Letters 固体电化学快报 2.001 Synthetic Metals 合成金属 1.962 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复合材料 A应用科学与制备 1.951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1.929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固体化学 1.91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物理学学报:凝聚态物质 1.9 Urnal of Bioac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 生物活性与兼容性聚合物杂志 1.89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传热与传质 1.894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 应用物理A-材料科学和进展 1.884 Thin Solid Films 固体薄膜 1.884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表面与涂层技术 1.860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Biomimetic and Supramolecular Systems 材料科学与工程C—仿生与超分子系统 1.812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材料研究公告 1.8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固体与结构 1.809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 材料科学和工程A—结构材料的性能、组织与加工 1.806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材料化学与物理 1.799 Powder Technology 粉末技术 1.766 Materials Letters 材料快报 1.748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杂志 1.743 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 智能材料与结构 1.743 Solid State Sciences 固体科学 1.742 Polymer Testing 聚合物测试 1.736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纳米研究快报 1.731 Surface Science 表面科学 1.731 Optical Materials 光学材料 1.7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热科学 1.683 Thermochimica Acta 热化学学报 1.659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 生物材料应用杂志 1.635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1.63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固体电化学杂志 1.597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欧洲陶瓷学会杂志 1.58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Solid State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 材料科学与工程B—先进技术用固体材料 1.577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应用表面科学 1.576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欧洲物理杂志 B 1.568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固体物理通信 1.55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疲劳国际杂志 1.556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计算材料科学 1.549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水泥与混凝土研究 1.549 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 哲学杂志(包括材料)1.548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当代应用物理 1.526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和化合物杂志 1.51 Wear 磨损 1.509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Medicine 材料科学杂志—医用材料 1.508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先进工程材料 1.506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核材料杂志 1.50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应用陶瓷技术 1.488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化学气相沉积 1.483 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 复合材料B工程 1.481 Composite Structures 复合材料结构 1.454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非晶固体杂志 1.449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 B 真空科学与技术杂志B 1.445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 1.434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溶胶凝胶科学与技术杂志 1.43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 焊接科学与技术 1.426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Phys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 冶金与材料会刊A——物理冶金和材料 1.389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建模与模拟 1.388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 Structure Defect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哲学杂志A凝聚态物质结构缺陷和机械性能物理 1.384 Philosophical Magazine 哲学杂志 1.384 Ceramics International 国际陶瓷 1.369 Oxidation of Metals 材料氧化 1.359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 现代物理快报A 1.334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 水泥与混凝土复合材料 1.312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 1.293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磁学与磁性材料杂志 1.283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电子材料杂志 1.283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表面与界面分析 1.27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1.267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计算与理论纳米科学 1.256 IEEE TRANSACTIONS ON ADVANCED PACKAGING IEEE高级封装会刊 1.253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材料表征 1.2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 Hard Materials 耐火金属和硬质材料国际杂志 1.221 Physica Status solidi A-Applied Research 固态物理A——应用研究 1.205 PHASE TRANSITIONS 相变 1.201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热喷涂技术杂志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纳米工程 1.184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杂志 1.181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 A-VACUUM Surfaces and Films 真空科学与技术A真空表面和薄膜 1.173 PHYSICA STATUS SOLIDI B-BASIC RESEARCH 固态物理B—基础研究 1.166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半导体加工的材料科学 1.15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断裂学报 1.147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材料加工技术杂志 1.143 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国际金属及材料 1.139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IEEE磁学会刊 1.129 Vacuum 真空 1.114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应用电化学 1.111 Materials & Design 材料与设计 1.107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固体物理与化学杂志 1.103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anoscience 实验纳米科学 1.103 POLYMER COMPOSITES 聚合物复合材料 1.054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材料科学杂志—电子材料 1.054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复合材料杂志 1.034 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日本陶瓷学会杂志 1.023 JOURNAL OF ELECTROCERAMICS 电子陶瓷杂志 0.99 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 聚合物技术发展 0.979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ECHNOLOGIES IEEE元件及封装技术会刊 0.968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 多孔材料 0.959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EEE半导体制造会刊 0.957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结构与建筑材料 0.947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工程材料与技术杂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 0.938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与断裂 0.934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IEEE应用超导性会刊 0.919 ACI STRUCTURAL JOURNAL 美国混凝土学会结构杂志 0.895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材料科学与技术 0.894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材料与结构 0.892 Reviews on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先进材料科学评论 0.89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热物理学国际杂志 0.889 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粘着科学与技术杂志 0.869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材料科学与技术杂志 0.869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高性能聚合物 0.86 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公告 0.858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先进材料结构和力学 0.857 PHYSICA B 物理B 0.822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APPLIED PHYSICS 欧洲物理杂志—应用物理 0.822 CORROSION 腐蚀 0.8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杂志 0.819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无损检测杂志 0.808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PROCES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冶金和材料会刊B—制备冶金和材料制备科学 0.798 Materials Transactions 材料会刊 0.753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航空科学技术 0.74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金属学杂志 0.723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先进粉末技术 0.716 Applied Composite Materials 应用复合材料 0.712 Advances in Applied Ceramics 先进应用陶瓷 0.708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材料与制造工艺 0.706 Composite Interfaces 复合材料界面 0.69 JOURNAL OF ADHESION 粘着杂志 0.68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国际杂志 0.675 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电化学系统新材料杂志 0.67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热物理与热传递 0.647 Materials and Corrosion-Werkstoffe Und Korrosion 材料与腐蚀 0.639 RESEARCH IN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无损检测研究 0.630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MATERIALS DESIGN 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杂志 0.605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 增强塑料和复合材料杂志 0.573 ACI MATERIALS JOURNAL 美国混凝土学会材料杂志 0.568 SEMICONDUCTORS 半导体 0.565 FERROELECTRICS 铁电材料 0.56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现代物理国际杂志B 0.558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材料研究创新 0.54 GLASS TECHNOLOGY-PART A 玻璃技术 0.529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材料杂志 0.526 NEW DIAMOND AND FRONTIER CARBON TECHNOLOGY 新型金刚石和前沿碳技术 0.500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E技术科学 0.495 ATOMIZATION AND SPRAYS 雾化和喷涂 0.494 SYNTHESE 合成 0.477 HIGH TEMPERATURE 高温 0.469 Journal of Phase Equilibria and Diffusion 相平衡与扩散 0.457 INORGANIC MATERIALS 无机材料 0.455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复合材料力学 0.453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生物医用材料与工程 0.446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GLASSES 玻璃物理与化学 0.429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 0.424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先进复合材料 0.404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材料工程与性能杂志 0.403 Solid State Technology 固体物理技术 0.400 FERROELECTRICS LETTERS SECTION 铁电材料快报 0.375 JOURNAL OF POLYMER MATERIALS 聚合物材料杂志 0.373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无机材料杂志 0.37 GLA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GLASTECHNISCHE BERICHTE 玻璃科学与技术 0.365 POLYMERS & POLYMER COMPOSITES 聚合物与聚合物复合材料 0.355 Surface Engineering 表面工程 0.354 RARE METALS 稀有金属 0.347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 PROCESSES 高温材料加工 0.34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测试及评价杂志 0.324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BULLETIN 美国陶瓷学会公告 0.324 MATERIALS AT HIGH TEMPERATURES 高温材料 0.323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混凝土研究杂志 0.315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表面评论与快报 0.309 Journal of Ceramic Processing Research 陶瓷处理研究 0.294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SERIES A-SOLID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 日本机械工程学会国际杂志系列A-固体力学与材料工程 0.291 MATERIALS TECHNOLOGY 材料技术 0.288 ADVANCED COMPOSITES LETTERS 先进复合材料快报 0.27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高温材料和加工 0.268 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 集成铁电材料 0.242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 0.226 MATERIALS EVALUATION 材料评价 0.21 POWDER METALLURGY AND METAL CERAMICS 粉末冶金及金属陶瓷 0.201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0.16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 PRODUCT TECHNOLOGY 材料与生产技术国际杂志 0.157 METAL SCIENCE AND HEAT TREATMENT 金属科学及热处理 0.157 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杂志 0.14 ADVANCED MATERIALS & PROCESSES 先进材料及工艺 0.129 MATERIALS WORLD 材料世界 0.122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0.098 MATERIALS PERFORMANCE 材料性能 0.074

“进退”机制提升核心期刊影响力 篇3

核心期刊有“退”有“进”

此次共评选出核心期刊386种,相比2004年版的344种,总量增加了42种,增长率为12.2%。在这386种期刊中,蝉联2004年版的核心期刊的数量为301种,占2004年版总数的87.5%。据了解,此版核心期刊要览基本上保持了上一版的主导思想,即始终围绕着使用率分析为基础的统计原则,注重学科特点,处理好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期刊的发展变化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排除了少数学术使用率较高,但学术含量不高、缺少研究深度的期刊,加强核心期刊的学理性和原创性的评价功能。同时,重视二级学科及显学研究领域中的优秀期刊,对少量有特色的、专家重点推荐的、但由于使用率不高而难以进入核心区的优秀期刊,《2008版核心期刊》尝试向读者作部分推荐介绍,以期扩大优秀期刊的应用范围。

此次对核心期刊的筛选,主要采用了引文统计分析与同行专家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特点是从期刊被利用的情况来评价和选择期刊。学术期刊的专家论证,以同行专家为主,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即从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期刊对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等各个方面,参考数据统计情况进行评估。专家根据定量分析形成的排序表对备选期刊进行定性评价打分,定性评价指标为五项:期刊学术性、论文的学理性与创新性、编辑质量、学术规范性和刊物公信度。

科学利用核心期刊

任何评价系统都会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核心期刊的评选也不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在研讨会上提出:要科学地把握核心期刊研究的评价功能。今天的学界更加看重核心期刊研究对期刊的评价功能,但是也应该看到,任何评价体系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评价定位和功能,都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尽管有专家论证的定性评价作补充,并包含了对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的测度,但它不是期刊的全面评价系统。它的直接使用价值,可以说是为读者、作者和馆藏部门提供各学科使用率很高的少数学术期刊。利用这些期刊可以快速便捷地了解各个学科或各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发展,此外,作者在这些期刊登稿也可以获得较大的传播范围。

期刊界各类的评优、评选活动很多,从国家期刊奖到省级、市级期刊奖,各类期刊的评选每年都会出现很多。但核心期刊的评选更重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的优化适用,注意按学科和研究领域评选和使用期刊;而普通期刊的评选,较注重鼓励和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意在通过期刊的评选活动,推动期刊质量的全面提高。

青岛出版集团挂牌,正式拉开转企改制大幕

本刊讯(记者 张倩影)3月18日,青岛出版集团转企改制大会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经新闻出版总署和山东省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准,青岛出版集团也于同一天正式挂牌成立,迈出了全国副省级城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青岛出版集团是国有独资的文化企业,由中共青岛市委主管、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出版集团以出版社科人文、生活时尚、大众健康、医学保健、少儿读物、教材教辅类图书为长,并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业,集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多媒体合一,编、印、发、供、贸配套,成为拥有出版链条上中下游的城市出版集团。集团旗下包括青岛教育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人民印刷有限公司、青岛电子音像出版社、青岛财经日报社、商周刊社、青岛出版艺术馆、青岛翰墨泉出版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全资子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转换,青岛出版集团实现了对出版功能的完整覆盖。

高影响力期刊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统计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和中国引文数据库。

1.2 方法

以《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中列出的新疆10种核心期刊为“检索项”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高级检索 , 检索时段为2004~2013年 , 按“被引频次”排序 , 记录前30篇被引论文的题目、发表时间、被引频次 (如在第30篇遇到被引频次相同的情况 , 取发表年限较近的论文) 并下载存盘。在《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记录2004~2013年 , 各刊的总被引频次、总发文量和篇均被引率 (总被引率) 。

注:括号内数据为排序号;影响因子数据引自《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2]和《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3]。

2 结果与讨论

2.1 10 种核心期刊的初步分析

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中的统计结果 , 我国现有核心期刊1994种。其中 , 中文核心期刊1930种 , 英文64种。新疆的中文核心期刊仅占10种 , 截至目前 , 英文期刊还没有被《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收录。由表1可知 , 10种核心期刊2012年的影响因子除了《干旱区地理》大于1.000, 其余9种均小于1.000, 平均为0.539, 新疆期刊的核心影响因子普遍都不高。比较2011年和2012年的影响因子 , 增加的有8种 , 增加最多的为《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从2011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到2012年的0.39 ;减少的有2种。整体来看 , 10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变化不大 , 稳中有增。

2.2 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分析

总被引频次是指特定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 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 指示了期刊受重视程度, 较客观地反映了相关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4]。由表1可知 , 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干旱区地理》期刊 , 达14029 ;最低为《内陆地震》, 为755。新疆10种核心期刊中 , 总被引率最高的是《干旱区地理》为8.27 ;《内陆地震》最低 , 仅为1.22 ;平均被引率为3.52, 说明2004~2013年 , 数据库中收录的新疆10种核心期刊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了3.52次。在高被引论文中 , 10种核心期刊之间或者期刊内部总被引频次相差都比较大。

2.3 高被引论文的年限分析

由表2可知 , 300篇高被引 论文中 , 2004年最高 , 发表的篇 数为82篇 , 占27.3% ;2005年77篇 , 占25.7% ;2006年61篇 , 占20.3% ;2007年45篇 , 占15%。可以看出 , 高被引论文发表的时间大部分集中于0~3年 (2004~2007年) , 论文篇数占88.3%。这和每种期刊来看 , 高被引论文出现的时间大多也在0~3年 (2004~2007年) 基本一致 ;4~9年 (2008~2013年) , 大部分期刊出现的高被引论文篇数逐年减少 , 2013年时甚至都出现0篇的情况 , 这与学术成果发表被引用的时滞性有关[5]。

2.4 10 种核心期刊最高被引论文分析

表3结果表明 , x1于2004年发表 , 从2004年开始连续被引用至今 , 其中2005年最高 , 达21次。2007年发表的x4, 从2007年开始连续被引用至今 , 其中2012年最高 , 达35次。x10从发表当年被引用至今 , 最高为43次 , 出现在2013年。总体来看 , x1、x2、x4、x5、x6、x7和x10从发表当年开始连续被引用至今。

在10篇最高被引论文中, 2004年发表的文章有4篇, 占40% ;2006年和2007年各有2篇 ;2005年和2008年各1篇。

2.5 10 种核心期刊学科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新疆10种核心期刊 , 非同类期刊 , 每种期刊的学科分布也不尽相同 , 涉及的学科多而且复杂。因此 , 仅仅对期刊进行了学科划分。由表4可以看出 , 学科分布比较广 , 有地理学 (x1和x2) 、地球物理学 (x3) 、大气科学 (x4) 、农学 (x5) 、农业大学学报 (x6) 、综合大学学报 (x7) 、地质学 (x8) 、石油天然气工程 (x9) 、医药大学学报 (x10) 。

3 结论

根据所研究的新疆10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可以看出 , 10种核心期刊2012年的影响因子除了《干旱区地理》大于1.000, 其余9种均小于1.000, 平均为0.539, 新疆期刊的核心影响因子普遍都不高。10种核心期刊前30篇 (共300篇) 高被引论文的高被引时间主要集中在0~3年 , 大部分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的年限分布与10种期刊的总体分布是一致的。

新疆10种核心期刊代表了不同学科的发展方向 , 各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期刊定位和办刊特色 , 但新疆期刊的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各编辑部应根据自己的现状继续努力 , 转变办刊思路 , 改变被动落后的局面 , 不断发现优秀稿源 , 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摘要: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对新疆10种核心期刊20042013年的高被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种核心期刊2012年的影响因子只有1种期刊大于1.000, 其余9种均小于1.000, 平均为0.539。10种核心期刊前30篇 (共300篇) 高被引论文的高被引时间主要集中在0-3年, 大部分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的年限分布与10种期刊的总体分布是一致的。

关键词: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新疆

参考文献

[1]卫世乾.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4) :556-561.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

[4]李洁, 雷波, 曹艳, 等.我国20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 :74-78.

评价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引文频次 篇5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其他期刊包括被评价期刊所引用的次数除以这两年该刊发表论文数据所得的值.由于期刊的.每期篇幅大体不变,其每年刊发的论文数即分母波动不大,因此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直接影响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较公平地评价和处理期刊因发文量不同带来的偏差,是一种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方法.为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够科学地评价和更好地选择利用期刊,中国科技信息所按照ISI《期刊分析报告》(JCR)模式,结合中国具体情况,选择多种期刊评价指标编辑出版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该报告以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注:为1286种)的引文数据(即参考文献)为依据,选择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公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作为期刊评价指标,分别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进行排序. (学子)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SCIENCE & ENGINEERING) 年,卷(期): 18(2) 分类号: 关键词: 

高影响力期刊 篇6

宁波市人民政府、海曙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和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中国编辑学会、中国书刊业发行协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相关领导以及进入TOP100排行的期刊社、数字阅读TOP100城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代表300多人出席大会。

据悉,“中国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TOP100”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联合发布,今年是该榜2006年以来第12次发布。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其主要业务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的现状、趋势与历史,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研究院在承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的大量科研项目的同时,还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科技部等部委的国家级项目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委托项目。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企事业的战略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全国国民阅读状况调研报告》成为衡量和评价全国国民年度阅读状况的重要数据和指标。中国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是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推广机构,除开展一年一次的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外,一直承担着为各级政府提供全民阅读建设的方案和策划的任务。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是中国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传媒领域的领军企业。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龙源“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和“数字出版知名品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的数字出版统计标准期刊组组长单位、龙源网APP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集团核心子公司龙源数媒2016年5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被誉为新三板数字传媒第一股。

关于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探讨 篇7

1.1学术论文质量

评价科技期刊主要看论文质量。论文质量的高低与研究成果的水平密不可分, 高质量论文显示的是高水平研究工作。论文质量是论文影响力的最关键因素, 高质量科技论文将获得更多的引用, 也可以说其影响力更大[1]。

研究结果也证实, 从论文类型上来分析, 评论性文献可以获得高被引。从报道内容分析, 有应用前景、有争议的论文可获得较多的被引用数。还有国际合作的论文、基金支持的国家重大项目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时所产生的论文都可以获得高引用率[1]。

1.2期刊的准确定位

明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 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前提, 准确的期刊定位则是确定发行目标的基础, 运行良好的期刊, 来源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精妙的选题内容[2]。在期刊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通过期刊准确定位来塑造期刊的品牌形象是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譬如以国家新药发现科技创新与科学前沿为导向应运而生的《中国天然药物》杂志, 就是因为定位的准确,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4]。

1.3权威的编委会

有学术影响力的编委会是SCI等权威检索机构选刊要求的重要标准之一。编委的学术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其刊物水平。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规划选题的未来发展目标, 把握好期刊的办刊方向, 也带来了高质量的稿源。

1.4运营策略

利用快捷的稿件管理系统, 实现稿件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使传播的时效性达到最佳状态。吸引优质稿源;策划学术活动;建立高素质的期刊队伍等等。

2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措施与建议

2.1加快精品期刊建设, 减少科技论文外流

科技论文外流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且外流的论文大都是高水平的作品。在现有形势下, 我们要坚持鼓励支持国内的作者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我们要树立信心, 练好内功, 把期刊做好、做强、做大, 争取加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扩大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多创办一些英文期刊、网络版期刊, 在办刊理念、编辑规范、传播手段等方面缩短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差距, 以便吸引更多优秀科技论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5], 要利用我国丰富的读者资源吸引国外的专家投稿, 从而逐渐提升国内期刊的知名度。

2.2提高载文质量, 争取优秀稿源

进一步强化选题组稿, 鼓励编辑人员采取多方式、多渠道, 争取创新成果的首发权。要深入到作者, 特别是知名专家中去, 有计划和针对性的组稿, 了解专家们的工作重点, 研究方向, 优先刊登其论文并给予优惠政策[6]。

2.3发表综述性文章

综述性文章, 也有称评论性文章。国内科技期刊综述性文章发表比率极低。不仅在一般的期刊, 就是在SCI发表的论文也相当少。此类论文因其对某一学科问题有较深和全面的评述, 具有前瞻性, 深得同行的关注, 被引数量要比其他文献要高。对知名专家学者的特约评述类稿件, 采取优先发表, 免收发表费并支付稿酬的方式来争取尽可能多的稿源[7]。

2.4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好方法。鉴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科技投入还偏低, 仪器设备更新程度较慢, 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以产生高影响力的论文。但是应该注意的一点是, 我们不仅要参与合作, 要力争主导地位,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期刊人来讲, 尽可能地多参加相关领域的科研会议, 也是掌握学术热点、结识知名学者的和现场宣传期刊的便利途径。另外, 期刊人要“走出去”, “请进来”参与或举办期刊学术研讨会, 以获得“他山之石”, 促进期刊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华, 潘云涛.科技论文影响力相关因素研究.编辑学报.2007, 19 (2) :8 1-8 4

[2]曾庆仪.谈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8 (4) :9-9 5

[3]赫建忠, 杨洪泉.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有效途径的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 19 (4) :656-658

[4]郑晓楠, 张静, 程启厚, 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术期刊经营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 19 (5) :835-838

[5]刘大乾.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现象浅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 19 (6) :1057-1058

[6]李焕荣.有关实施科技期刊精品战略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 (3) :529-531

[7]黄青, 冯有为.综述论文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 (6) :1130-1131

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途径探讨 篇8

1提升基础科研实力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和单位科研水平的真实体现。科技期刊的发展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高质量论文体现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科研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 要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首先要从本质上提升我国的基础科研实力, 科研实力提高了, 其产出的论文水平自然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 国家应尊重科学发展规律, 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 对科技期刊保持长期稳定的支持, 鼓励优质稿源首先在国内发表, 引导院士、基金项目以及引进人才等将优质稿件投向国内期刊, 改变目前高质量论文外流的状况。

2期刊自身的准确定位

科技期刊要具有影响力, 准确选择期刊方向和定位是前提, 期刊的方向和定位决定了其生存空间和核心价值。准确定位也是打造期刊品牌的基础, 品牌形象必须通过定位才能确立。期刊定位是从办刊宗旨、报道内容、形式、选题、作者和读者等方面对办刊方向与思路的总体确定,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期刊定位的组成部分。所以, 应按照期刊自身的发展规律, 正确判断自己期刊的优势和劣势, 依据办刊宗旨, 确定研究领域和学科专业的主攻方向, 找准切入点, 科学制定自己期刊的战略定位、学术目标、发展规划与竞争策略, 形成自身独特、稳定的发展战略与思路。但是, 期刊定位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 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 期刊根据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定位, 不但能创新期刊特色, 而且能够不断开发出新的潜力。

3加强编辑部建设

3.1提高编辑的学术和创新水平

编辑人员的学术和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 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层次不断提高, 编研结合, 培养学者型编辑, 学者办刊已成为高学术水平科技期刊的选择之一。编辑人员既是编者, 有较强的编辑专业能力, 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 又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他们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具有发言权, 有利于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 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

3.2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影响力

科技期刊编委会是期刊的宝贵资源。编委会成员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直接关乎期刊的声誉。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 编委会肩负着制定期刊年度报道重点及年度选题计划的重任, 是期刊核心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编委会成员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审能力、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优化期刊选题, 确保期刊选题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现实性, 提高期刊知名度, 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

3.3建立严格的论文审查制度

建立严格、公开、公正和有效的论文学术审查制度, 是科技期刊评判论文学术价值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基本方法。编辑部应在编委会的指导下, 确立明确的稿件录用要求, 并加强把关职能, 将此要求贯彻落实到学术论文审查的全过程, 保证稿件审查结果的客观和公正。规范严谨的审稿过程, 可以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编辑部应在遴选审稿专家上下工夫, 同时积极吸纳新的合格的审稿专家加入数据库, 以保持本学科领域最有贡献力的专家对期刊发展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4提升期刊论文质量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期刊质量息息相关。科技期刊内容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越强, 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越高, 就越符合读者的需要, 在学科领域的地位也就越高, 影响力就越大。因此, 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根本在于提升科技期刊论文的内在质量。期刊只有向广大读者传递高质量的有用信息才可能拥有高影响力, 因而也获得更高的引用率。

要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 编辑就需要主动出击,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与专家、同行多沟通交流, 了解期刊所在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目前科研人员在做什么, 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 要有战略高度。同时, 向他们的研究成果或阶段性成果邀约首发权。另外, 利用期刊的品牌优势举办学术会议也是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不仅可以通过与专家、作者沟通, 增加稿源, 同时还可进一步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 提高期刊在业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根据自身期刊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地选择走访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或课题组, 与科研工作者面对面沟通交流, 也是提升科技期刊在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获得高质量论文的一个重要途径[2]。要注重对高影响力作者的约稿, 这类作者在业界具有高知名度和高影响力, 把握学科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的能力强, 他们是学科发展的风向标, 对专业领域的投稿具有导向作用。

5加快期刊出版速度

科研论文发表速度快, 无疑对作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期刊出版速度是作者和期刊共同获取创新性科研成果首发权的决定性条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科研成果的发表周期长, 不仅影响着文章的时效性, 严重地影响着该科研成果的创新价值和信息价值, 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对于科研成果相同或相近, 尤其是科研成果时效性较强的热点研究领域的论文, 首先被公开发表的论文显然会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引用率。一般来讲, 出版周期短的期刊时效性强, 更容易获得较多的引用和较高的影响因子。因此, 编辑部应进一步提高编辑素质, 优化编辑部工作内容和稿件处理流程, 加强与审稿人的及时沟通与协作, 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稿件处理方式, 最大限度地在保证审稿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稿件处理速度。

6扩大期刊的传播能力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取决于高质量的论文, 同样依赖于其传播能力[3]。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相互依存。多方位、多渠道、多层面地宣传期刊, 可以增加期刊论文的显示度和影响力。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带来更多的投稿, 进而提升期刊质量。增加期刊的可获得性和可见性是扩大期刊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是扩大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与策略。与传统的纸质期刊论文发表相比, 开放获取出版带来的明显优势就是刊物全文的阅读浏览量比传统纸质期刊明显增加。开放获取出版期刊克服了纸质期刊由于订阅数量少而引起的访问限制, 加快知识传播速度, 扩大了期刊的传播范围, 提高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 在线社交网站、微博、博客、论坛等为编辑部与公众建立了快捷、方便、高效的联系交流平台。编辑部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功能模块的强大功能和优势, 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 以科学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扩展期刊的读者覆盖面, 加快期刊传播速度。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微信等形式向目标读者群推送期刊信息, 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科研成果除了具有学术价值, 还具有新闻价值和科普价值。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传播科研成果的同时, 把重大创新及社会热点学术成果及时向社会传播, 不仅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也可扩展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体, 提升了期刊在科学界和公众中的影响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作者, 提高论文的阅读和下载次数, 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7科技期刊群建设

建设科技期刊群, 规模化发展是科技期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编辑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也是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相同学科领域的论文集中出版在同一个平台上, 不仅非常有利于本专业用户的获取与利用, 更便于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 实现科技信息利用价值最大化, 扩大学术传播能力, 提高期刊的可见度和被关注度, 进而增加文章被引用的可能性;专业平台具有极强的专业权威性, 保证其在同行评议上的公正性, 能够形成品牌影响力, 加强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向心力。

8结束语

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需要长期的共同努力。办好科技期刊, 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能力和学术创新导向作用, 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新形势下, 科技期刊的发展一定要有自身的准确定位, 瞄准相关科研领域的最新趋势, 主动出击获得优质稿源, 紧跟信息化技术, 更新办刊理念, 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期刊的可获得性、显示度和影响力。

摘要:文中探讨了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并得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高质量论文直接相关, 与此同时也依赖于其传播能力。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对策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铁明, 颜帅, 佟建国, 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 2010, 22 (2) :99-102.

[2]丁洁, 王晓峰, 胡艳芳, 等.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宣传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 (6) :648-653.

高影响力期刊 篇9

关键词: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CAJ-IJCR

一、引言

我国学术期刊的国内影响力评价已经开展多年,各种评价机构无论方法如何, 其80%以上的评价结果高度相似,客观效果类似,即树立了一批国内权威和优秀期刊,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国内各个期刊评价机构都未引入国际期刊的数据,国际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中国教育研究成果需要走向世界的呼吁已有很长时间,但就此展开专门的论述还十分少见。“在寻求中国教育研究成果走向国际的道路上,本土学者走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在本土期刊未能进入国际视野时,本土学者不得不选择在国外学者把持话语权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1]然而,以前我们在评价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时,通常依赖于国外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实际上在看待我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这一问题上, 除要站在国外期刊的视角,同时也需站在国内期刊的视角来全面看待。在诸多问题当中,首要的是树立教育研究的国际竞争意识,了解我国教育期刊国际影响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54个学科领域主题的2594种SSCI来源期刊的统计结果显示,SSCI数据库中的单一学科专题,排在前四位的是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和多学科心理学,可见,教育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现有的关于中国教育研究现状及影响力的相关文献主要是分析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影响力上,如钟秉林等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对国际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2]。龚放基于CSSCI的统计数 据对中国教育学期 刊影响力进行了评价[3]。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绘制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如姜华、叶涛、姜春林运用Cite SpaceⅡ分析了2007—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经典文献、权威人物等[4]; 汤建民对2008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5]。总的来看,对中国教育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现状方面关注极少。因为2012年之前,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为从国际角度全面揭示、客观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知网自2012年起开始编 制《中国学术 期刊国际引 证年报》(Annual Report for International Cit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以下简称CAJ-IJCR)。CAJ-IJCR的来源期刊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国家,旨在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本研究即利用CAJ-IJCR统计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分析中国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现状,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国际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统计源、数据采集与评价方法

(一)统计源

引文统计源是期刊引证计量评价指标数据的统计来源文献,简称统计源。CAJ-IJCR统计源以WOS(包括SSCI、A&HCI数据库及该等会议论文集) 为基础, 扩增了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最终统计源期刊为14425种, 补充来源期刊来自Elsevier,Springer,Wil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USE等国际领 先的大型 出版集团 所出版的 未被SSCI和A&HCI收录的人 文社会科 学类期刊1483种;以及积极关注亚洲区域学术和文化发展的世界各语种期刊441种,其中包括日语期刊26种、韩语期刊26种、俄语期刊3种、越南语期刊1种[6]。衡量我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可以通过调查刊物被大量国际文献引证的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以CAJIJCR2014统计源选定的范围为标准, 以我国的教育学期刊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做出评估,在呈现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可反映我国教育学术研究质量的一个侧面。

(二)数据采集

为全面考察和呈现我国各层次教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现状,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包含了北京大学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和南京大学编制的CSSCI来源期刊中的教育学部分期刊,同时也采集了部分普通期刊。按照CNKI中的影响因子查询排序,选择了350种国内教 育学期刊 ,以它们为研究 对象 ,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力计算方法,全面呈现这些国内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现状。

(三)评价方法

以国际引证统计源期刊构建的引文数据库为统计范围,统计我国教育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项基本计量指标, 将其通过数学模型1转化为具体指数———期刊影响力指数 (CI)。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 简称CI)是指在一定范围内 ,采选满足可比且具有可比意义的科学计量指标,按影响力的计量方法统计的可反映期刊总体影响力大小的指标[6]。根据该指数计算出采集的国内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指数及其排序。由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值差异较大,为方便在图形中进行展示,散点图对比部分采用了线性归一化2对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进行了标准化,以便于数据在双对数坐标系3中呈现。

三、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传统的对期刊定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基于引文统计基本指标、基于发表文献的基本统计指标、反映被引的统计指标、反映期刊影响力广度的基本指标等。各定量评价指标各有侧重地反映了期刊某一方面的客观情况。但许多评价指标在评价期刊影响力时并不适用(如被引半衰期),有的评价指标(如即年指标)与影响因子的评价效用类似。因此, CAJ-IJCR2014中所采用的“国际影响指数”(CI)将评价指标简化为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2个基础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反映的是影响广度,影响因子反映的是影响深度。

“总被引频次大代表了期刊影响 力大 ,但并不等同于声誉好。特别是我国少数学术期刊,存在因发文量大带来 总引频次 高而其办 刊质量并 不好的现象。 ”[6]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统计源数据库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文献总量之比,是平均被引频次的概念。该指标是目前被公认为最近似地反映了期刊办刊质量。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从“质”和“量”的角度准确反映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这两项指标归一化向量平权求和后,形成其“国际影响力指数”(CI)。

(一)“国际影响广度”———国际总被引频次分析

期刊的影响力首先可以根据期刊所刊登论文的被引频次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因此,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以通过其被国际期刊所引用的频次来体现。被引用的次数多, 虽然无法完全说明其研究质量高,但是却可以说明刊物所刊登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范围较广。下面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教育学期刊的刊均被引频次和排名相对靠前的期刊进行分析。刊均被引频次分析旨在整体上反映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广度现状;通过对被引频次排名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哪些教育学期刊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广度,以及这些期刊有什么样的特点。

1. 刊均被引 频次。由 表1可知 , 从2012年至2014年,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刊均被引频次逐年递增,由2012年的刊均12次上升至2014的刊均25.8次,刊均被引增长了约53%。需要指出的是,因2012年的统计源只包括了WOS收录的期刊, 而从2013年开始, 为更加全面地考察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另扩增了未被WOS收录、但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共计1483种, 这些期刊主要来自Elsevier,Springer,Wiley,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MUSE等国际大型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的期刊也对我国的教育学期刊有一定的引用频次。刊均被引比例指的是当年的所有教育学期刊总发文量与总被引之间的比例,从刊均被引比例来看,2013年较201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而较之2014年则变化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与2012年相比,2013年的总发文量有所降低,但是刊均被引频次却有所升高;相反,2014年与2013年相比,虽刊均被引频次有所上升,但总发文量也比较大,因此刊均被引比例并未有大幅提升。

2. 部分期刊被引频次排名(见表2)。从对入围的教育学期刊主办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院校主办单位有5种期刊, 其他10种期刊主办单位为教育学会(协会)、国家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出版机构。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研究在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不断提升,除高校之外,我国的教育学术团体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化意识,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研究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入选期刊的分析可以发现,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期刊一共有6本。其中,《中国电力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电化教育》这几本刊物,2014年的年被引 频次相比于 前两年有较大 幅度增长。可以认为,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与正在到来的网络社会引起了教育全方位的变革,造就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繁荣和迅猛进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研究也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二)“期刊学术质量”———国际影响因子分析

如果说期刊的被引频次可以视为期刊影响范围大小的标志,期刊的影响因子则是期刊质量高低的标志。因为期刊的绝对被引量通常会受到期刊载文量的影响。发文量大,被引频次可能就“水涨船高”。如果我们只统计期刊论文的绝对被引数,就会产生对期刊学术影响评价的偏差。但是如果我们引入“影响因子”这一指标, 就能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3]。在对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评价时, 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在教育学科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越大,其论文的学术水准也较高。

1. 刊均影响 因子。根 据表3可以看到 ,2012—2014年, 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总体变化不大,这也意味着,从整体质量上看,我国的教育学术成果的质 量并未有 明显的提 升。通过 对2014年WOS-JCR收录的345种教育学期刊及其影响因子的统计发现, 被WOS收录的教育学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1.052。这说明,从期刊载文质量上看,我国教育学期刊与国际教育学期刊相比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2. 部分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从表4我们可以将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期刊分为三个梯队,一是影响因子大于0.05的期刊,其中包括高居榜首的《Frontiersof Education in China》 (0.129) 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056);二是影响因子大于0.03的期刊,包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0.049)等7种期刊;第三层次则是其他7种期刊。拥有最高影响因子的《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FEDC), 于2006年创刊 , 其办刊定 位即为一个研究中国教育的全球学术平台。原来是把国内已出版的教育学论文翻译成英文,从2010年起, 只出版没发表过的英文原发文章;从2013年开始增加书评, 评价全球范围最新 出版的关于中国 教育研究 的论著。 据统计 ,2010-2013年 ,FEDC的海外作者比 例均在70%以上[7],这也可以 解释,为什么该刊在国际上拥有如此高的影响因子。

从主办单位来看,合作主办单位的期刊是产生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主要阵地,从排名第一和第二名的期刊来看,都是有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或出版社合作主办的期刊。其中,《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Springer-Verlag共同主办,荷兰Brill出版社负责海外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则是由国内的高校和多所单位合作主办的。相比于单一单位主办的期刊,这些合办期刊在文章甄选和审核方面具有多方优秀学者的参与,由此比较好地控制了期刊的发文质量。

从期刊类型来看, 除了如《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综合研究型的期刊,还包括具有一定专业领域偏向性的期刊,主要包括工程教育类期刊1种、建筑教育类期刊1种、外语教育类期刊2种、职业技术教育类期刊3种。其中,在被引频次分析部分,可以发现,职业技术教育类期刊的国际影响范围有迅速扩大的趋势。从本部分影响因子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 在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 这一类期刊的文章质量也有着尚佳的表现。

(三)国际影响力指数(CI)

从前两部分 (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种评价方式都对期刊影响力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它们所统计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重合。被引频次注重评估国际影响范围的广度, 影响因子则主要呈现其学术研究的质量。应该说,只有同时具备影响广度和学术质量的期刊才可以称之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因此,本部分以国际影响力指数 (Clout Index, 简称CI)为评价指标, 一方面旨在更加客观地看待各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小大;另一方面, 希望通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比,全面考察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国内发展现状与其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概况。

1. 我国教育学期 刊国际影响力 指数。从 表5可知, 国际影响力指数排名较高的《外语教学与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刊物,都拥有较高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入高被引频次排名的15种期刊有9种最终进入了高国际影响指数排名,而进入高影响因子的15种期刊中有10种期刊最终进入高国际影响指数排名。这说明,选用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计算的指标具有比较好的预测效度。

从期刊主办单位来看,只有3种期刊为高校主办,其他12种皆为研究 所、出版社、学会 、协会类主办 。一来可以认为,高校主办的期刊在国际影响力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国际影响广度和期刊学术质量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说明,教育学术团体(出版社、学会、协会等) 是目前教育学术成果国际化的主要力量,高校主办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待提高。

从期刊类型来看,工程教育类期刊1种,教学研究类期刊3种,技术与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相关期刊有6种,传统的综合研究型期刊有5种。其中,工程教育类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排行第7,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工程科技的发展水平更体现着一国的核心竞争力[8]。教学研究类 期刊中 , 有两种外语教学类期刊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语电化教学》。在CNKI2015年3月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报告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在60种上榜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为37位。《中国高教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中排名第40位, 是教育类期刊的最佳排名。另外,6种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相关期刊也引起我们的关注。

2. 国内教育学期刊与国内人文社科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比。 根据CAJ-IJCR的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教育学期刊入选人文社会科学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的数量如表6所示。我们看到,进入TOP的教育学期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最新的2014年统计年报中,教育学类期刊一共有6本入选TOP5-10,占人文社科入选期刊的10%,一共有7本期刊进入TOP5期刊,占人文社会科学入选期刊总数的11.6%。

注:比例计算为,教育学入选期刊总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入选总数。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在整体人文社科期刊中的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处于顶尖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学期刊还比较少, 只有7种期刊接近于高国际影响力期刊区域。而其他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皆有代表性期刊 处于顶尖 国际影响 力区域。这说明,与国内其他成熟学科相比, 教育学仍亟需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另外,我们也看到, 处于顶尖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期刊中有许多为英文刊物,教育学唯一的英文刊物《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已经处 于教育学高国际影响力方阵的前沿。

3. 国内教育学期 刊与WOS收录的教育学期 刊国际影响力对比。

图2通过“十字形”散点(WOS教育学期刊)的分布和其他散点分布的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与WOS收录的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相比,我国教育学期刊的整体国际影响力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验证了我们在影响因子中的统计结果。“三角形”散点是进入国际影响力指数TOP15的国内核心期刊, 这些期刊大多分布在散点中部,这些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相当逼近“十字形”散点为代表的WOS教育学期刊,甚至有少数“三角形”散点已经进入“十字形”散点方阵。这说明, 进入国际影响指数TOP的国内期刊已经开始与国际权威期刊的影响力接轨,尽管我们和高国际影响力方阵还有一段距离,但作为我国正在成长成熟的教育学科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正方形”散点和“菱形”散点分别是我国的教育学核心期刊和未进入任何国内核心期刊索引的普通教育学期刊,从图2中两种散点分布来看,其实整体上国内核心期刊在国际影响力的表现方面并未与普通期刊拉开过大的距离。图中表现为,除少部分“正方形”散点与“三角形”散点重合(即进入国际影响指数TOP期刊),大部分“正方形”散点(国内教育学核心期刊)都散布于“菱形”散点(国内普通教育学期刊)之中。另外从图2中也可以看到,有少数“菱形”散点已经超过了“正方形”散点集中分布的区间。这就说明,有一些国内普通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内核心期刊。

四、关于提升我国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思考

1. “质”“量”均衡 发展是前提 。教育研究成果要走向国际, 第一要务是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使其达到国际水平, 这是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前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我们还需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数量,通过一定数量的载文扩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范围。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广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期刊学术质量”并未有明显的提升。只有量,没有质,就难以提高整体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必然是基于研究的“质”与“量”的均衡发展。

2. 语言载体 是重要影响 因素。中 文期刊主要用于国内交流,而英文期刊则主要供国际交流。本研究表明,在国内的教育学权威中文期刊并不都在国际上获得同样的影响力,甚至很大一部分国内核心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如国内普通期刊。从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到 , 表现比较 突出的一 本英文教 育学期刊《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在国际 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上都有着很好的成绩。 另外,处于顶尖国际影响力区域的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也有许多为英文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除了学术研究质量,语言也是影响国际影响力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3. 多主体合作 机制是动 力。从上 述统计分 析中我们知道, 目前教育学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分为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及学会、协会、出版社等类别,部分期刊由不同主体共同主办,它们在国际影响力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合作办刊”是最近几年来期刊质量提升经常会触及的话题,尤其在国际化大趋势下,要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必须集结各方优势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多主体合作办刊的机制使得期刊在稿源甄选、稿件审校、语言编辑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国际优势。类似的合作办刊机制是国内有国际化发展定位的教育学期刊应该效仿的。

4. 专业化和特 色化研究是突 破口。在国 内对比部分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与其他学科相比,处于顶尖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学期刊还非常少。这说明我国的教育学科研究还没有形成具有明显学科特色优势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学研究在延伸性的研究对象范围、原创性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方面还比较匮乏。因此,就目前来看,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研究特色和专业化的教育学期刊是提高我国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口。从上文的统计分析中可知,有几类专业型期刊在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主要有工程教育类期刊、外语教学类期刊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相关期刊。从微观来说, 特色化和专业化关系到期刊的办刊定位。从宏观来说,则关系到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学术导向。形成教育学研究独有的学科研究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以期刊带动教育研究,以研究促进教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

高影响力期刊 篇10

近年来,出版学术专刊已是科技期刊的一种比较常见出版现象,是科技期刊组织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出版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实践,许多学者对学术期刊出版学术专刊的意义、经验及措施等进行了探讨,李霞[1]撰文论述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学术专刊的意义,黄娟等[2]通过《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讨论了出版学术专刊的实践经验,何玉娟[3]探讨了出版学术专刊的办刊策略和措施。对于出版专刊之后的效果分析,孙振凯[4]讨论了同一刊物一段时间以来出版专刊对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的连续变化,其变化有高有低。吴畏[5]从办刊实践指出出版精品专辑更加能够提升期刊品质。但是对于出版学术专刊的研究,出版学术专刊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论述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及评价体系,研究出版学术专刊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出版学术专刊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原因。

1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及评价体系

科技期刊影响力[6,7]是指某一科技期刊在一定时期里对其涉及学科科研活动所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反映在其学科特色、学术质量、实践效益、社会荣誉与作者读者认可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上,具体表现为:

1)学科特色:是指科技期刊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内所刊内容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本刊特色,以致其能够成为该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研究某一问题必读的刊物,它是决定一份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影响力以及影响力之大小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

2)学术质量:主要反映所刊登论文的学术创新水平,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主要体现在科技期刊的总被引率次、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即年指标、被引广度(被引期刊数)等客观数据上。由于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平均值,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克服了期刊由于创刊历史长短、刊期、载文量等不同所带来的误差,相对更为合理科学,因此,一般认为影响因子是量化主要指标,其他指标为辅助指标。量化的学术计量指标由于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在评价科技期刊影响力时愈来愈占据重要地位。

3)实践效益:主要体现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思想、观点、理论能够为科学、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出的建议意见被政府机构采纳、参考,能够有效促进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

4)社会荣誉:主要是指期刊在政府、协会等管理机构获得荣誉、奖励、资助等的级别与数量,期刊被国内外主要数据库、重要文摘、核心期刊等的收录情况,以及相关行业内同行专家的评价等。

5)作者读者认可度:能够吸引相关学科足够多有影响号召力的专家作者向期刊投稿,有稳定的优秀作者对外提供稳定优质稿源;同时能够吸引读者对期刊的关注、认可程度,主要反应在期刊印刷版国内外发行量,电子版的点击量、下载量等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的传播、引用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一定程度上专业科技期刊的作者就是读者、读者就是作者。

以上5项中,学科特色和学术质量反映了期刊影响力自身的内涵,实践效益和社会荣誉是期刊影响力的外延,作者读者认可度则是期刊影响力从内涵向外延发展的媒介。

2出版学术专刊后的期刊影响力分析

出版学术专刊,是否能够为期刊带来优质稿源、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本节将根据前述期刊影响力的观点,以《中国药理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为例,分析说明出版学术专刊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2.1中国药理学报

《中国药理学报》自2006—2013年出版了钙信号、肿瘤靶向、定量药理学、GPCR研究等10余期专刊,在学科特色和学术质量、作者读者认可度以及实践效益和社会荣誉等方面对其期刊影响力分析如下:

1)在学科特色和学术质量方面,《中国药理学报》是中国药理学会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高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性研究论文、综述及国际会议论文摘要。肿瘤靶向、定量药理学等这些学术专刊的出版,集中展示和报道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加强了《中国药理学报》在药理学和药学领域特色鲜明、学术权威的学术地位。

2)在作者读者认可度方面,《中国药理学报》的作者、读者群体遍布全球,学术专刊出版之后,在专刊对应的学科领域内包括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霍普金斯大学的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赞赏其专刊工作,同时主动表示愿意作为期刊的审稿专家和贡献优质稿源[2],这对提高期刊的优质稿源、拓展审稿专家队伍、提升期刊影响力都大有裨益。

3)在实践效益和社会荣誉方面,《中国药理学报》出版专刊前后2008—2014年的SCI-JCR主要统计计量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见表1。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国药理学报》2014年影响因子为2.912,总被引用频次为6417次,较2013年有较大提升。从表中可以发现,出版专刊之后,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持续增加,尤其在2014年更加明显。由于没有具体每期的引用数据,影响因子不能够直接说明由专刊出版所致,但根据影响因子的定义,2014年影响因子是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即2014年)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而2014年前两年出版的专刊期数已占2年总期数的1/4,确从侧面说明出版专刊对提升影响因子有积极作用。

2006年以来,《中国药理学报》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一等)、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A类等资助。2009年荣获中国期刊协会“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全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评选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在入选的全国175种科技期刊中综合排名第三)等荣誉称号。

2.2应用数学和力学

大型风力机的流体力学问题就是风力机理论研究的重大领域。《应用数学和力学》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同光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晔教授担任客座编委,组织策划题为“大型(兆瓦级)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专刊[8],集中报道国内外针对大型(兆瓦级)风力机的建造和运行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应用问题:如叶片翼型升力特性、叶片气动弹性和气动噪声、叶片气动优化设计、风力机风洞模拟实验以及海上风力机开发遇到的气-海-固三相耦合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趋势。

专刊的出版带来了较好的效应,行业内一些学者担任期刊审稿专家,并吸引了一些优质稿源。专刊主要组织者胡文瑞院士到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参加学术研讨时对专刊进行特别推介、讨论,有力地提升了期刊在行业实践中的影响。

以2013年10期出版的大型(兆瓦级)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专刊及其前后各一期的文章点击下载量和引用量简要比较,如表2。从表2中可知,专刊的摘要、全文的平均点击下载量均高于其前后一期。

3出版学术专刊对期刊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出版学术专刊之所以能够提升期刊影响力,主要因为出版学术专刊,编辑部进行了精心组织、策划和宣传;同时期刊的编委会组成、出版语种、发行出版平台、数据库收录等因素,影响着学术专刊对科技期刊影响力。

3.1精心组织出版学术专刊

出版学术专刊被认为是组织优质稿源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措施,因此,期刊编辑部从专刊出版前的选题策划到出版之后的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都制订了周详的出版计划、程序并严格执行。出版好一期学术专刊,需要注意的主要环节有:选题策划,邀请权威编委专家担任客座编辑,慎重选择撰稿作者,对稿件实现严格的审稿程序,组织精干编辑力量进行编辑校对,出版前后进行宣传推广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选题策划及选题实施者客座编辑的选择,是科技期刊出版学术专刊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3.2期刊综合实力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于1980年,通过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编委和编辑团队、推进国际化出版发行等措施,努力探索和实践创办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中国药理学报》自2000年起正式注册变更为全英文出版(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5—2008年与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2009年起与Nature出版集团合作出版。同时,《中国药理学报》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进入了BA,CA,Index Medicus等国内外检索系统。因此,《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学术专刊之后,有助于增加期刊的可见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应用数学和力学》于1980年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创办,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期刊先后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10多个文摘或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近年来期刊实现在线投稿、审稿,期刊发布电子化、网络化以及中国知网优先发布,实现期刊发布快速传播,发布作者读者有效交流。这些措施都对专刊出版发布有效传播提供了坚实保障。

3.3学术专刊组稿方式

学术专刊组稿方式对专刊出版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影响。《力学学报》英文版(Acta Mechanica Sinica)[9]在2010至2012年出版的专刊,专刊的组稿方式有向专家主动约稿性质的选题专刊和学术会议选题专刊,从专刊文章的被引频次和零引用率来看,主动约稿选题专刊的被引频次普遍高于正常出版刊期,零引用率低于正常出版刊期,而学术会议选题专刊则相反。

4结论

1)学术专刊是科技期刊以整期篇幅集中报道某一学科领域内最新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出版,学术专刊能够针对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足够广度深度报道的特点,为业界作者读者之间充分的学术交流以及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构建了理想平台。

2)科技期刊精心组织出版学术专刊,从选题策划、邀请客座编辑、组织作者、严格审稿、严谨编辑校对以及出版前后的宣传,保证了学术专刊的成功出版,这为科技期刊提升自身期刊影响力提供了条件,也是发挥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3)科技期刊的编委会组成、出版文种、发行出版平台、收录系统等综合实力,对科技期刊出版学术专刊之后的影响力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特刊(期刊专辑)的出版意义[J].科学新闻,2007(6):15.

[2]黄娟,刘谦,吴民淑.《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学术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04-506.

[3]何玉娟.科技期刊如何做好学术专刊的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2(11):32-34.

[4]孙振凯.出版专辑对科技期刊文章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85-987.

[5]吴畏.出版精品专辑,提升期刊品质——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办刊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201-1205.

[6]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5):70-76.

[7]程郁缀,刘曙光.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5):64-69.

[8]胡文瑞,王同光,李晔.“大型(兆瓦级)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专刊前言[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34(10):1-2.

上一篇:无线数据监测论文下一篇:安健环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