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教研室(精选6篇)
标准化教研室 篇1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1]。目前,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内部实行的是校、院 (系) 、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 教研室是处于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高等教育学指出, 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诸方面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工作、教学法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师资培养、进修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学生自学指导、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验室与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等等。因此, 教研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 也是学科课程的载体, 在教学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能否提高。几年来,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许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与附属医院、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 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此, 教研室的组织、管理形式也发生很大变化, 致使高等学校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出现部分缺失, 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结合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在教学建设中实施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
临床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这个阶段要求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临床综合技能。通过理论授课、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四种方式实施。教学周期从大三到大五, 跨度长, 内容多, 课程间内容相互关联, 授课进度相互衔接要求高, 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着更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完善评价考核方法, 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 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 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 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这对教研室、教师、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施这样的要求又存在一些困难, 从教师工作性质上, 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教师, 同时肩负医、教、研三重工作任务, 且医疗工作任务繁重, 科研工作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 教师的教学精力受到很大影响。从学生学习方面来讲, 学习的是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 疾病的诊治绝对不允许出现差错、事故, 学生面对各不相同的患者个体, 千变万化的病情, 既需要掌握医学知识, 又需要运用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中还要严格执行卫生法规、医疗制度, 防范医疗纠纷, 较其他类别课程学习难度加大。如果在制度和工作安排上没有科学的设置, 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实现,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系和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 进而教研室和医院专业科室合并。这在扩大教学资源,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方面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主要是随着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 临床分科越来越多, 临床医生专业分工也越来精细, 教师和本科全面医学教育及专业课程相对应的离散度越来越大, 这导致承担一门临床课程的临床业务科室和专业课教师数量增加, 教研室建立在多个临床专业科室的基础上, 增加了教研室的管理难度, 教研室的职权、工作机制、教学任务统筹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还存在学校的教学编制和医院的临床编制之分, 在人事管理、培养目标、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绩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同。由此导致现在部分教研室不能全面开展工作, 只完成教研室职能中部分任务, 致使出现教学的自由化倾向, 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重温教研室的性质与任务, 理顺工作关系, 对照教研室性质与任务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 成立院 (系) 教学督导组织, 检查指导教研室的工作, 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 提高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三、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 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教研室就是在教学组织和科学研究管理与质量保证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 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 使教研室工作趋于标准化, 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劳动效率, 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进而推动学校的教学发展。加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 要本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 以提高师资水平为目标, 以科学研究为动力, 以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 带动学科、课程、专业建设的全面进步[3]。以期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 又要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 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进, 致力于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教书育人, 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措施
我们结合教研室任务和职责制定教研室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 在此基础上, 推进教研室建设,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研室人才梯队建设:
教研室建设在二级学科, 设教研室主任一名, 教研室副主任根据三级学科情况设若干名, 保证每个三级学科有一名教研室副主任,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院 (系) 掌握教研室成员的基本构成情况, 包括人员的年龄及结构状况, 职称情况及比例, 工作经历和特长, 做出量化分析, 并结合未来教研室工作任务作出近期和远期人员结构预测, 使教研室基本构成处于一种动态趋势下, 临床编制中级以上人员经过教师培训、科室推荐、院 (系) 考核、学校聘任, 充实到教研室工作中, 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
2. 教研室全面掌握人员本学期开课情况:
教研室要对开出的课程门类、数量、学时数、所使用的教材做出详尽的记录, 对所遵循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分析和不断地修改, 以保证开出的课程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已开出课程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 及时地进行小结, 以便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3. 教研室学期工作计划:
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使教学工作经常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进行。每学期做出学习计划, 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 检讨教学工作的失误, 促使教学工作经常性地在高度的责任感支配下展开, 在不断探索和进取中进行。
4. 新教师培养与试讲: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研室承担的不可推卸的任务 (青年教师的培养应是教研室永恒的工作主题) , 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补充,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关系到教研室的生存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性规划) , 而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主要应由教研室承担。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以自学为主, 在自学中补充自己最需要或最缺乏的学科知识。观摩老教师教学活动, 并适当地参与这些教学活动, 其中首要的是要掌握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其次, 要逐步为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开展一系列活动。注意培养青年教师掌握教育科学、教育规律, 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必须经过试讲过程, 组织教学专家听取试讲课程, 对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做出评价, 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传、帮、带并加以修正, 合格后才能上岗。
5. 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学期各教研室都要进行课程备课、单元备课, 有必要的进行章节备课。作为二级学科的教研室进行课程备课, 将各单元分配到三级学科的专业科室,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计划进度作出要求。三级学科进行单元备课, 将本科室负责的教学内容组织授课、见习带教、实习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使理论课、见习课、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有机的结合、相互衔接, 形成一个整体。
6. 下达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教研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要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对照各精品课程建设要素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资料, 并不断更新。组织撰写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论文, 参加有关学术会议, 促使教研室全体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并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教学与科技动态, 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迎接各级对本课程的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据此进行改进, 及时提高要素水平, 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7. 教研室、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教学工作是教研室主任的首要工作, 教研室主任是教学效果的第一责任人。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 教研室应定期对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 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研究, 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辅以 (1) 校、院 (系) 领导听课; (2) 教学督导委员听课; (3) 教研室之间、教研室主任和同行互相听课; (4) 学生信息员教学质量反馈; (5) 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活动, 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8. 教学工作完成情况的奖惩措施:
院 (系) 和教研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以量化为主、评论为辅的奖励办法, 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 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 向更高更新的目标不断前进。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出现教学差错、教学事故时通过教学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 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 也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
五、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成效
我们经过长期的教研室标准化建设, 教研室工作有章可循, 教学建设取得成效, 教学效果较为突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获得华东赛区比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大赛全面检验了我院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探讨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 分析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提出教学医院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措施和经验, 使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工作有章可循, 促进教学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课程,教研室,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
[3]李敬孝.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刍议[J].中医药高教研究, 2006, (1) :9.
标准化教研室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几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重点,改革教研模式,推进学校校本研训的发展。近日,我校紧密结合“垣曲县标准化教研室的标准”进行了全方位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规模与条件
垣曲县七一小学始建于1959年,学校占地面积XXXXm2、建筑面积XXXXm2.现有教职工XX人、学生XXXX人,分XX个教学班,学校拥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省级教学能手4人、市级教学能手XX人;同时获国家级模范1人,省级模范8人;所有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普通话测试合格率均为100%。学校先后荣获“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市“绿色学校,”“法制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卫生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随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和六到一工程的实施,我校配备了各种功能室。另外,图书室藏书27000余册,建起了班班通,教师办公室场所配备了计算机。各教师创建了校本研训博客、开通了校园网,并接通互联网;此外学校每学期都及时为教师订购与教学相关的报刊杂志、教学用书及相关资料,并不断充实各科教学所需的多媒体、光盘等软件储备,从而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队伍建设
.加强班子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学校领导班子有5人组成,由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书记、副校长分管党务、教导处、政教处、后勤、团队工作。作为学校领导,我们首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时刻牢记学校无小事、教职工无小事、时时处处为教职工学校着想,我们恪守“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办学思想,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明确了“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科研兴教特色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办学目标,”坚持“依法执教、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精细、人文化的管理制度,铸就了“整体优化、严谨务实、共讲奉献、争创一流”的七一精神。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是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位教师在言行方面有明确的标准。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加强监督力度,我们将教师的师德素养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学期开学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大项演讲比赛,教师人人参与。从言行上规范教师的执教行为,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意识。
其次,我校注重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教师每月读一本教育书籍,写一篇有价值的教改论文,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解决教学困惑的反思。同时我们还要求教师轮流讲课(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做到以讲促学、以学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三、教育与管理
、完善制度、科学管理
每学期开学,我校结合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对学校各项制度、方案进行修订,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和奖惩制度,修订时在教职工大会上广泛采纳意见,人人参与制度修订,各个出谋划策,做到制度透明、民主决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依法执教、规范办学行为
为了规范办学行为,每学期我们走组织师生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了学校校规校纪、重大决策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合法性。
四、教学与教研
(一)健全校本教研机构,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副主任及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校本教研领导机构。立足本校实际制定校本研训三规划,完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研训活动制度》,《教师评价细则》等一系列制度。
2、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数和综合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和以教学骨干、青年教师为主题的学科课题实验组,在各学科中选拔观念新、教学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课题实验教师,深入一线进行实验,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评课、研讨等多种形式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教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坚持学习与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如果教师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立足本校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本研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指定性文件,同时还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实录,要求过好三关(课标、教材、命题方向)。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教师从经验性向专业型、科研型的转变。
2、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分年级组集体备课。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商讨,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使课题确定有效进行。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根据规划实施各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三层次的优秀教师团队,以校本研训、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等多种途径,才用自我反思、教师互动、专家引领、连片教研,请进来(太原、太谷)等地,走出去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充实校本研训,每次研训做到七有。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实践。
(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多学科的教学竞赛活动。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六五二”课堂教学模式(六环节五检查二展示,通过课前构建学科知识树、课中践行,学、问式教学模式、巩固课堂之本),同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竞赛活动,语文组教师参加阅读教学竞赛课,数学组教师每人上一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竞赛课,综合组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强了教学实践的研究,也开发了教师的创造潜能,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四)重视课题研究、拓宽研究内容,打造校本研训品牌
我们在抓好教研教改的同时,十分注重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研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等课题,撰写了多篇论文,分别在省、市论文获奖。
(五)教研课改、特色管理
.营造智趣教育的校园环境
今年,我校在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六到位工程中,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从楼道、教师、校园文化三方面抓起,让墙壁说话,让草木劝说,让尺牌励志,让口号激情,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努力构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创造乐园,为学生打造一方净土,营造一片天空,把校园打造成为师生生命栖息的家园。
2、和润德育,学脉永恒。
为了体香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我校把品味国学经典,启智明德,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学校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小年君子”为特色的阳光活动,一年级咿呀三字经,二年级同诵《弟子规》,三年级汉衬民歌,四年级诗词大冲浪,五六年级《论语》慧心房,学校的德育在“古训今为”的传承和发扬中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张扬
为了确保学生特长的发张,我校结合本校实际,不同学科成立不同的课外活动小组,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项目,与此同时,我校在每一月还有不同的活动主题。9月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10月份爱国教育月,11月份科教月,12月份综合素质展示月,3月份学雷锋活动月,4月份安全教育月,5月份综合实践活动月,6月份综合素质展示月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才艺展示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平台。
几年来,七一小学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市“绿色学校,”“法制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卫生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先进单位。
学业标准助力校本教研 篇3
恰逢此时, 我校有幸成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义务教育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项目的二轮实验校。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各位教研员的指导下, 我们将该项目与我校的校本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用项目推动教学改革, 用项目突破教改瓶颈。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丛书共计12 册, 每本书均包括课程标准解析、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和教学案例四部分内容。下面, 结合具体课例, 重点谈一谈该丛书是如何帮助我们改进课堂教学的。
一、借助学业标准,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 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 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因此, 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 导致了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 有时过于片面单一, 有时水平程度难以把握, 忽高忽低, 教学中出现了“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 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细化,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单元 (或学期) 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 并提出了各年级 (或学段) 的知识、能力发展层级, 帮助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因地制宜地开设了校本课程“葫芦丝”, 并自编了校本教材。但是, 在听课中, 我们却发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学生兴趣不浓。问题在哪儿呢?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教师们通过认真研读“学业标准”,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 音乐学科3~6 年级的学业标准中, 关于器乐演奏这一部分是这样表述的:
通过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学业标准具有“目标多维”和“水平分级”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课题由之前的“打音”改为“金孔雀轻轻跳”, 表面看起来只是课题的转变, 背后却是音乐课程理念的体现。之前的课题过度强调技术, 修改后的课题更强调音乐性和人文性, 强调课堂的音乐美感体验, 强调器乐演奏的功能是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这一理念对整节课活动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引和指导作用。教学中, 教师不是让学生重复、单调地学习“打音”这一演奏技巧, 而是让学生在歌曲演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提升。
以往在教授“打音”这一演奏技巧时, 要求学生演奏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实践证明难度过大, 花费时间过长, 学生难以掌握, 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音乐学科的学业标准指出, “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 这一要求不追求过高的技能, 而是强调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根据学业标准对教学目标修改后, 只要求学生演奏二分音符的打音, 降低了难度, 节约了练习时间, 丰富了课程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学业标准, 优化学习活动设计
学业标准呈现出目标多维和水平分级的特点, 可以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明确“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教学关键问题及建议”这一部分提出了某一阶段 (单元或学期) 教学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 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帮助教师优化活动设计,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缺乏对小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简单化教学, 起点和终点没有差别。学生的理解起点原来在哪里, 课程结束时还在那里;或者将学生的认知直接“拽”到教师理解的终点, 缺乏过程和方法, 没有层次推进。这种“平推式”“蹦极式”的教学, 往往造成学生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或假认知、贴标签的虚浮, 很难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推进, 形成严谨、系统的思维能力。
二是碎片式教学, 零敲碎打, 缺乏联系。品词品句或整体感知只局限于感觉的绽放, 头脑里是一些互不相连的条目, 孤立片段的信息, 这往往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极大偏差。学生不能用联系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简单、片面、偏激, 思维品质大打折扣。
三是封闭性教学。整个教学视野从文本出发, 再回到文本, 而不是从生活出发, 透视文本, 再用文本中获得的认知来审视生活, 改善生活, 解决问题。学习与生活脱节, 思维的视野狭隘, 无法形成大的系统观。
学业标准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关键问题及建议”这部分中, 提出了这样一个教学关键问题:第三学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通过仔细研读, 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下面以五年级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为例, 具体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借助学业标准, 优化活动设计, 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的。
学业标准给出的第一个策略是“在诸多联系中整体建构”。具体而言, 阅读一篇课文, 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内容、内容与主题、内容与形式、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诸多联系。
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运用流程图 (图1) 梳理课文脉络,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树状图 (图2) 梳理课文中把徐霞客与哪些人进行了对比,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对比”这种写法最有利于表现徐霞客卓尔不群的品格;让学生运用树状图 (图3) 梳理课文中徐霞客的“奇”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主题与内容的联系。最后,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去旅行’,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 你对‘旅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上述教学活动的设计, 使教学从碎片化走向了结构化, 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为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学业标准还给出了第二个教学策略:在层次递进中深化系统认识。杜威指出:“思维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此及彼的一步—用逻辑术语来说, 就是思维的一个‘项’。每一项都留下供后一项利用的存储。连贯有序的这一系列想法就像一趟列车, 一个链条。”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 不断引领学生攀登, 超越自我, 这种阶梯式、层次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课文采用对比手法, 把徐霞客和当时其他的读书人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徐霞客淡泊名利、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在教学中, 教师基于文本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借助“双泡图”这种思维图, 把徐霞客与同时代的其他读书人进行比较。试讲后, 教师发现学生很难把课文内容与徐霞客的品格直接关联起来。即使能说出, 也只是简单地贴标签。学生的思维很难从“简单地提取信息”这个层次直接上升到“人物评价”的能力层次。借助学业标准的建议, 我们对教学进行了如下调整:
第一步, 让学生借助“双泡图” (图4) 把徐霞客与同时代的其他读书人进行对比。这一步, 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步,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信息组合排序。通过排序, 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的内在逻辑关系 (图5) , 从而建立起信息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 让学生对徐霞客做出评价。由于有了前两步的基础, 对人物的评价便水到渠成, 而且做到了有理有据, 全面而准确。
第四步,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 编写一副对联来赞美徐霞客 (图6) 。这一环节, 是对前面信息的迁移运用。
上述四个环节按照“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创新迁移”这样的能力进阶过程, 循序渐进, 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 不再是“平推式”或“蹦极式”的教学。
标准化教研室 篇4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时掌握教育动态和最新的课程政策变化。4月18日,市教研室邀请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老师,在市实小对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从事语文教学)、语文教研组长、语文骨干教师共计200多人,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解读。会议由温圣岩主任主持。
徐老师从“
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二、修订中坚持的基本思路;
三、修订的具体内容;
四、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新亮点。”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深入解读。
培训会中,徐老师要求老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的核心思想——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徐老师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强调了语文教学要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另外,她还特别强调了阅读、书写这种两大主题内容,要求每位老师能抓好契机,把读书作为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并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发挥好书写的育人功能。最后,徐老师对参加培训会的全体教师提出两点期待:一是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让写作成为一种工作状态。
标准化教研室 篇5
一、构建区域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必要性
目前, 在区域教研员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选择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教研工作。当前, 教研员通常是从区域所属学校选调而来。选调的条件一般是教学成绩在区域内优异; 选调的方式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判断的行政选调。条件粗略、经验判断可能会造成不尽如人意, 甚至出现“走眼”的尴尬局面。
二是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被冠以区域教学专家的教研员也要专业发展, 但目前对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理论思考。发展目标的缺失也造成优秀一线教师入职教研员后专业成长的步伐开始减慢, 远不能达到一线教师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区域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
二、教研员专业领导力的内涵
教学研究 (即“教研”) 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或方向, 需要专门的学问, 因此作为该领域的专门从业人员 (教研员) 的专业身份是不容质疑的。但教研员作为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同时, 在一定区域内还担任专业“支持”“引领”的领导角色。宋萑认为“专业领导”一词能充分体现教研员的角色定位。[1]
目前, “领导力”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 如“道德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关系领导力”等。“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影响、激励他人或团队去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目标或任务的能力。在这里, 引用“专业领导力”描述教研员“支持”“引领”的“专业领导”能力。
教研员的“专业领导力”是指在支持和引领区域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专业权利的相互作用, 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教学及教师发展的综合影响力。[2]
教研员的“专业领导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课程领导。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课程”成为了区域教研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区域教研机构或教研员要引领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做出正确的课程规划, 发展区域课程政策, 参与到地方课程规划和设计, 指导并开发校本课程。
二是教学领导。学科教学指导是教研员的常规必备工作, 但长期以来, 学科指导只停留在“优质课打磨”上。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 引领“新理念”, 构建课堂教学区域特色, 成为教研员应有的“使命”。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教研员作为区域教学专家, 凭借个人魅力和专业权威“领导”区域教师发展, 是其专业领导的重要内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激励区域内教师之间彼此学习、相互促进, 为优秀教师提供更有激励意义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空间。[3]
三、构建基于专业领导力的专业发展标准
(一) 构建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德为先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学研究工作, 具有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为根
坚持专业为根的职业宗旨, 认同教学研究的专业性及教研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突出和强调教学研究的专业权威。
3.服务为本
坚持把“服务”作为教研工作的理念或核心指导思想, 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实践发展需要。
4.能力为重
不断提高与完善区域课程规划、领导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强化专业能力的提升。
5.终身学习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将学习作为提高和发展自身的不竭动力;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 共享优质教研资源。
(二) 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内容构建
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构建基于图1框架, 该框架以专业领导力为核心, 分专业理解与态度、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维度[4,5], 具体如表1、表2、表3所示。
(三) 基于标准的专业发展策略
1.激发专业发展意愿, 发展专业理解及态度
教研员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教研对区域课程建设的意义, 激发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形成提升自身素养的主动意识, 要经常思考“什么是教研”“教研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的教研优势是什么”等关于教研工作的本质问题, 找准定位, 明确方向。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发展专业知识
构建区别于学科教师的教研员专业课程体系, 发展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领导力, 是教研员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笔者认为, 教研员专业课程体系应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基础课包括课程原理、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基本教育教学理论, 专业课包括教研基础、教学设计学、教育测评技术等内容。教研员帮助学科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的工作重心, 决定了专业课内容应更偏重于设计与技术。教研与课堂的紧密联系, 决定了专业课素材应来源于课堂实例。
3.立足“岗位成长”, 发展专业能力
教研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的工作, 是由现象聚焦问题、由方法解决问题、由理论提升问题的过程。研究需要教学实践的支撑, 教研员要利用距离教学实践近的优势, 走上讲台, 执教新课程, 体验新课程, 与教师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观察和研究自己“领悟”的课程和自己“运作”的课程之间的差距, 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角度反思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活动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变化或变革, 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课堂教学洞察力、有效思维能力、反思和发掘问题能力, 实现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萑.中国教研员作为专业领导者的新角色理论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1) :18~19.
[2]毕盛楠.中小学校教师领导力生成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吴颖民.国外对中小学教师领导力问题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8) :52~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S].2012.
标准化教研室 篇6
一、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人数标准
校际学科教研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应合理, 可以将规定人数按年级划分, 也可以综合考虑, 具体人数分配如下。
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一般6~9人;物理、政治、历史:各学科一般4~6人;生物、地理:各学科一般3~4人;化学、体育、信息、劳动、美术、音乐:各学科一般3人。
二、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成员聘任标准
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成员应是本学科的教学带头人或教学专家, 其学科示范与专业引领作用应作为第一考虑的要素, 具体的聘任标准应突出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良好的师德, 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对所教学科教研工作有热情和责任感, 在本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学科影响力。
二是具有本学科丰富的教育理论功底,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功, 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能对本学科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教学绩效在本校同学科内居于领先地位。
三是能积极关注中考发展趋势, 具有一定的命题能力, 能独立编制标准化的学科试卷。
四是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习意识, 注意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能应用科研引领教研发展, 能独立承担“个人课题”研究, 或参与学科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 每年能撰写学科论文一篇以上。
五是能服从教研员的管理, 积极参与学科教研活动, 具有指导学科教研、教学的能力。
三、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专业功能
一是学科教学功能。教研员是学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者, 对本学科的教研负责;校际学科教研团队协助教研员完成本学科的教研任务, 监控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是教学研究功能。研究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
三是教师培训功能。团队是学科教师校本研究培训的平台, 具有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功能。应通过多样化的学科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提高教师研究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四是辐射引领功能。通过团队成员的专业示范和学科辐射引领, 为区域内青年教师树立学科榜样, 形成“学有榜样”的氛围。
四、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成员与教研员的职能定位
1.团队成员的职能定位
学科教研团队是学科的专业领导, 其成员工作职能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积极参与区域学科教研计划的研讨与制订, 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教研员进行学科课程建设, 对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结构、教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编制教学建议, 对学校教研组与备课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是积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收集和处理最新教学信息, 积极推动学科校本教研, 促进品牌学科的打造, 努力使团队成为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中心、辐射中心和示范中心。
三是积极参与本学科教研活动, 注意发挥专业示范和学科引领作用, 协助教研员组织专题研讨、观摩示范等活动;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参与本学科的各类研究课、讲座和主题教研活动的策划、准备、指导与点评工作。
四是协助学科教研员对区域性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分析、研究, 协助教研员组织教学质量分析等数据统计工作。
五是承担本学科相关的教育科研项目和任务, 认真参与本学科常规性教学竞赛、学科论文、课题、学科教学成果等专业性项目评审。
六是重视学科教学中问题的诊断与调研, 参与学科教学视导, 对学校学科教研组日常性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七是解放思想, 创新教研方法, 积极协助区域教研员完善和维护区域学科教育信息网的建设。
八是参与对学科教研员教研活动绩效的评估。
2.学科教研员的职能定位
学科教研员是本地区学科建设的领导者, 根本使命是“带好一支队伍, 建好一门学科”, 其在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建设中的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负责学科校际教研团队的发展规划和建设。
二是推进校际教研团队学科特色校本课程建设。
三是加强校际教研团队教研文化建设, 积极引导团队成员形成积极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四是推进校际教研团队机制建设。注意发现和梳理团队研究中存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 进行集体攻关, 总结提炼教研典型经验, 实现经验共享的常规机制。
五是强化区域性学科教学质量及其监控的系统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团队成员对区域内各类课堂教学的系列诊断, 逐步建立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优质题库、测试规程与质量分析、反馈系统。
六是加强校际教研团队教研特色项目建设。
五、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成员享受的学科权利
一是可以对区域性本学科的发展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是可以监督学科教研员教研活动的组织, 并根据学科教研活动成效向区中学教研室提出意见。
三是可以优先参与本学科市区相关培训, 优先享有学科学术性研讨交流的机会。
四是本人可以在参与本学科市级以上的相关评审时, 享有一定的优先推荐资格。
五是在校际学科教研团队工作中绩效突出者, 经区中学教研室认定后, 可以得到一定的教研经费支持。
六、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管理与绩效评估
为了促进区域性学科教研活动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 切实为基层学校及教师提供优质的教研服务, 不断推进全区域教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必须对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组织的教研活动加强管理, 并对绩效进行评估。
(一) 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管理
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日常管理由学科教研员负责。相关教研室负责具体指导学科教研团队的教研活动, 并积极为其活动搭建平台。
校际学科教研团队采用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团队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认真完成团队分配的各项任务。
区域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组成采用教研室遴选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成员采取聘任制, 聘期为一学年。每一学年区域中学教研室对学科教研团队进行一次工作绩效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团队成员进行续聘、缓聘和重新聘用。
各基层学校应重视、支持区域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工作, 积极推荐、合理安排本校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教师的工作,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本校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二) 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的绩效评估
1. 评估内容
区域性学科教研活动要求做到:一是资料齐全, 活动有通知, 教案、讲座资料完备并及时上网;二是安排合理, 计划妥当, 活动主题明确, 活动形式多样, 教师参与性强;三是活动有效, 活动有考勤统计, 教师反映良好。根据以上要求, 评估学科教研团队活动绩效, 评估内容如下:
(1) 活动计划。教研活动前有详细而完整的计划, 主题鲜明, 活动场地安排到位。 (2) 活动组织。每次活动能做到事先通知, 形式多样, 活动有序有效, 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显著, 教师深入参与。 (3) 注意发挥团队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4) 活动资料。向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完备的资料。 (5) 活动出勤。活动期间进行严格考勤, 教师出勤率高于90%。 (6) 活动宣传。及时将活动信息和相关资料发布在学科教研网上。 (7) 教师反馈。活动绩效问卷结果良好, 教师感觉收效明显。 (8) 教研反思。团队成员能积极引导学科教师在区域教育叙事平台上发布教育叙事, 同时积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能将教研活动反思及时发布在区域性教育叙事平台上, 每个月至少发布博客1篇。
以上评估内容中, 如果在实践时富有特色和创新, 并得到教师广泛认可的, 将酌情给予一定加分。
2. 评估方法
对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进行评估, 第一步是要进行策划交流。评估活动策划要有策划过程记录。
第二步是现场观摩。观摩人员由学校领导、部门主任以及活动所在学校教学校长及教务主任组成, 人员安排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步是发放教研活动绩效问卷, 分为活动现场问卷 (即“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团队教研活动绩效评估表”) 和教学管理人员问卷两种。活动现场问卷一般由现场观摩的负责人员组织进行。每学科每学期活动绩效问卷安排3~4次, 教学管理人员问卷每个学期安排2次。两类问卷的结果作为学期教研活动总评时的依据。
第四步是校际学科教研团队访谈, 采取随机访谈的形式, 在学科教研团队学期交流总结时集中访谈, 最后汇总交流情况。每学期区域校际学科教研团队要完成团队工作计划与总结, 区中学教研室根据需要与可能, 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以上的教研团队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