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和实施策略

2024-08-28

组织和实施策略(精选12篇)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1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问渠那得清如许”, 学生的能力从哪里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就会逐步获得学习能力, 提升学习水平。鉴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深入学习翻转课堂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利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 有效探究了翻转课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策略。

一、初中写作课堂的成功翻转需要在内容设计上进行翻转

学习内容能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确定和布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载体选择和利用大有关系。就学习内容而言, 即使是翻转课堂, 也是在《语文课程标准》 ( 以下简称“课标”) 规定之下的学习内容。同样, 初中语文写作翻转课堂, 也要按照“课标”科学、合理、有序、有效地实施。虽然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但是学生学习目标或能力要求的确定还得由教师或以“课标”为准, 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深研课标、巧妙布局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定力的注入。就学习载体的制作而言,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应尽量以短小精悍为好, 大多数的视频用几分钟的时间, 比较长的视频用十几分钟来呈现学习内容就比较好, 即视频的长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毕竟, 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不会过长。此外, 每一个视频还要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 有较强的针对性, 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同时, 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 应该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 这样便于控制,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 学生对学习载体的选择和利用也就容易得多, 所以, 结合翻转课堂特点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 就能有效解决目前作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主动性弱的问题。

二、初中写作课堂的成功翻转需要在组织形式上进行翻转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课堂的主体要翻转为学生, 课堂的组织方式也不能由教师来主导。它由所学内容的魅力牵引, 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 所以, 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应该由学生的学习需要完成翻转。当然, 学习内容的项目化、序列化、具体化, 肯定还离不开教师的高瞻远瞩、整体布局、宏观呈现。但是, 学习内容和方向的确定并不是说翻转课堂的组织也得由教师来实施。事实上, 学生在课堂时间里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课后以便捷强大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平台, 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 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自始至终都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驱动的, 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精神。事实上,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广, 学习兴趣大增, 学习占有的优质资源更多。这样, 学生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知识。即是说, 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则随互联网时代教学系统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以此建立一种秉承“先学后教, 学生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 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无疑是一种挑战和创新。

三、初中写作课堂的成功翻转需要在实施过程上进行翻转

通常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 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 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 “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很困难, 因而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初中写作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就是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 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 还可以提供在线辅导; “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 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 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这样就能够有效重构初中作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流程。

四、初中写作课堂的成功翻转需要在评价机制上进行翻转

为了改善作文教学的费时低效, 可利用“翻转课堂”这一模式, 通过微视频讲解训练点, 并利用教材与网络完成学生作文训练点的落实和资料的积累; 以网络教学平台促成生生、师生、学生与家长等的多方互动, 借此来共同完成作文的评价、交流和完善。另一方面,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 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 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 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问题, 那么学生可以回过头去再看一遍, 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对于写作教学来说, 无论是体悟写法还是仿用语料,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其交流的便捷与资料的云集, 加上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实践, 学生对自我问题的认识和改正效果会更佳。

总之,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效探究初中写作翻转课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策略, 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合作学习为基点, 要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这样, 翻转课堂才能真正翻转过来。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2

记得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有一种幸福是学会忘记,有一种快乐是共同分享。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忘记了年龄,每天与孩子们一起开心游戏;我们快乐着,因为我们分享着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工作十多年来,我觉得作为教师没有什么比上好一堂课更为幸福了,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集体教学活动尤为重要。组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门艺术。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更是一个幼儿园教学质量的生命源泉。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课前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一﹚理顺思路是前提。在主题教学的推进中,三位老师需要协调教授内容,哪一个学习点放在前,哪一点放在后都要事先设置好,列出活动安排计划而后方可投入备课。而备课作为课前准备的重中只重,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三位老师要分析本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对孩子的基本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备课时还要注意:一要充分熟悉教材,吃透每一个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教育点,找准重点、难点。二要制订适切的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使活动目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情感态度、习惯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等三个维度,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活动目标既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具准备是基础。

教具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公开活动的准备,教师一般会运用色彩鲜艳的教具、生动有趣的课件等来展开,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另外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好课前知识了解和生活体验经验上的准备。教具室会有一些常规的教具:图片、头饰、磁带等。另外生活中的物品:瓶、罐、棒、盒、植物、小动物等都可以拿来当教具,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小型教具。教师一定做到课前有教具,使幼儿接触到直观、形象操作材料,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有效的学习。

(三)环节设计是关键。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选点妙,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一:开始部分:承担着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作用。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二: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活动过程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指导幼儿去活动、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首先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根据孩子注意的特点,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考虑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是根据孩子学习的特点,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孩子亲身参与,亲自体验,操作练习;还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孩子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的内容要有层次性、挑战性,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三:结束部分:教师以各种形式(语言小结、情景成果展示等)归纳总结,帮助幼儿对新知识经验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使幼儿有成功的满足感,产生再次探索的愿望。

(四)常规培养是后盾。

教师要对孩子的课堂常规有一个统整的要求。一个老师这样教了,另外的老师也尽量随从,如果常规不统一,孩子将无所适从,缺乏正确的意识反应。常规培养非一日之功,日常培养很重要。还可以采用敲铃鼓或弹琴等方式,巧妙组织好课前活动,有利于教师和幼儿都以阳光的心态进入课堂,使整个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

1、静一静 学生的情绪状态会非常明显地影响课堂的效果,当学生情绪兴奋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安静的方法,以静制动。比如:做手指谣、念儿歌、讲故事、说悄悄话等,让孩子迅速安静下来。

2、动起来 在炎热的夏天,天气闷热,小朋友常会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烦躁,为了活跃气氛,可以和孩子们做各种小游戏,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上课,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设疑 下一节课的内容是课前组织活动的重要依据,我会将与课堂有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在小朋友注意转换的过程中放给他们听和看,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新鲜的东西吸引过来。

二、课中机智应对,灵活驾驭课堂

﹙一﹚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孩子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老师要融入到孩子中去,跟他们交朋友,从而让孩子喜欢我们,也喜欢上我们的活动。如从课堂的导入开始,就可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亲切的体态语,消除教室里的干扰,及时组织教学。同时,对班里每个孩子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爱某人,也决不放弃一个孩子。对能力偏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激励孩子,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赞赏,如可以用简短、恰当的语言,“你真会动脑筋”、“你听得真仔细”等外部刺激,激活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设计恰当的提问,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学校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关键,好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动引向深入。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请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综合性的问题,请中等能力的孩子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回答,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有能力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三﹚采取有效的回应,使幼儿获得主动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孩子的多种信息,并作出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首先要对来自孩子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作为老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以现代儿童观为指导,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来捕捉分析来自孩子的信息,然后作出判断,到底该不该回应,要不要拓展。

其次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刚要》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教师对儿童可采用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示肯定和赞赏。教师要真正的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那只有深入到儿童中间,发自内心的尊重,去理解和接纳儿童。接纳儿童的年龄特点,接纳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接纳儿童的不同见解,接纳儿童的失误与错误。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儿童的需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

再次考虑回应的策略:有表扬、设疑、追问、参与等等。表扬,就是对幼儿的回答或行为作出认同、肯定,并加以发扬光大,使幼儿受到鼓励,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设疑,就是用疑问的方式,促进幼儿去思考、探索,使幼儿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活动中,老师这样设疑:你知道哪些东西是沉的?哪些东西是浮的吗?怎样让沉的东西浮起来?又让浮的东西沉下去呢?一系列的问题,把幼儿的探索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追问,就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帮助幼儿将零星的、不完整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深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幼儿的思维是肤浅的,经验是零碎的。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老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班的“小树叶”活动中,让幼儿听着音乐编舞,幼儿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编,这是老师及时地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编舞,老师还解下脖子上的纱巾,翩翩起舞,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男孩女孩都随着音乐变成一片片小树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起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形成

所谓“师幼互动”,就是指教师在应对具体的师幼关系情境时,为了建构良好的师幼关系,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或方法。

师幼互动的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形式,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在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有支持式互动:主要是激起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在阅读中积累提升经验。有诱导式互动:帮助幼儿分析阅读材料,并给予适时的点拨诱导,提供阶梯。有介入式互动:采用抛砖引玉、设疑推理的方法,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合作式互动:那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这些互动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任何一种策略的运用都应该是面向全体的互动,以幼儿为主的互动。互动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观察、判断,在于教师的即时调控,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看应彩云老师的一个教学活动:有趣的报纸。应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报纸吗?在一般情况下,小朋友都会说“喜欢!”可有个小男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我不喜欢看报纸!在这样一个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下,老师怎么回应呢?怎么和孩子互动呢?应老师不慌不忙地说:是吗?可我知道爱看报纸的小朋友可都是很有知识的哦!可都是小博士呢!这样一说,孩子们马上纷纷抢着回答:我爱看报纸!应老师这样一个巧妙的回应,不但保护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小朋友一个良好的引导:大家都爱看报纸,这样能增长知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体会到,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平时一定要多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巧于调整备课,体现教育机智

老师在课堂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而不是静止的物体。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必然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们时刻面对教学状况的“即时性”,也就是说老师应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情况,即时调整备课环节,随机应变、临时掌控课堂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圆满进行。这是对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又一考验。

三、课后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那怎么反思?一可反思教学亮点,即教学过程中最满意的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以便今后发扬借鉴。二可反思教学“败笔”,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找出失败的原因,使之成为以后课堂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三可反思课堂生成,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一细节引发产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的思路。这里既有教师自己的“瞬间灵感”,也有孩子的“创新火花”,可拓宽今后的教学思路。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组织教学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借外部刺激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游戏、儿歌、活动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有序的活动为基石

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做到“动而不乱”“动之有序”“动之有效”。要杜绝那些“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活动。有序的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对学生的长期培养。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每名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每次汇报要有条理的活动小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本组就是小集体,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他们有责任维护集体利益、有义务当好家庭成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暗示法

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课堂纪律情况,谁做小动作,谁思想开小差,谁讲闲话,谁在睡觉等等,教师都要看在眼里,及时提醒学生。低年级孩子的年龄一般在六至八岁之间,在课堂上很难把握住自己,自觉听讲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左右,而其余时间一般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看到谁不专心听讲,就去点名批评或训斥,既伤孩子的自尊心,又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以巧妙的暗示,或用眼神、或用手势、或走到该孩子面前轻轻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等。这样既有亲切感,又使该学生按老师的提示,自觉地调整自己集中注意力。

三、调节法

低年级小学生因年龄小,他们的注意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处在发展阶段,上课时注意力仅能保持在15分钟左右。如果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想方设法,尽量要让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比如,课堂上用小表演、小游戏、小讨论、小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气氛,都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因过度疲劳而降低学习效率。

四、赞赏激励法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赏识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多鼓励少批评成为教师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挖掘学生的优点,不吝惜赞美之词来夸奖学生,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也刺激了其他学生的求胜心,对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至关重要。表扬的方法多种多样,可语言可物质。语言应当具有丰富性、针对性、多样性、鼓动性,表扬时,眼光要看着被表扬的学生,语气一定要真诚。物质激励多用小红花、小物件等。学生精彩回答,或是能突破自我者,教师应当让全班鼓掌以示恭贺,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就,对于学习积极性会成倍增长,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口令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且极不稳定,对于课堂40分钟时间难以坚持学习。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相应的口令和动作,所有学生听到老师的口令立即作出回应的动作,能大大节省组织教学的时间。例如,老师说:“小眼睛”,学生说“看黑板”;老师说“小手手”,学生说“放放好”;老师说“1234”,学生说“坐好位置”等等。

六、感染法

上课时,老师有精神学生会跟着你有精神,老师有激情,学生就会跟着兴致高,这是我们多年上课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或创设适当的情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指令走。一个口头语言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肢体语言丰富夸张的教师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当老师走上讲台时,总要让自己做到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信心十足,表现出一种富有生气和魅力的精神面貌,站定后扫视整个课堂,以安定学生的情绪,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对象迅速转移到教师身上来,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又如,在进行《月光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进行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示范法

当有学生走神或小组纪律较乱时,老师可以通过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或小组来达到示范效应。如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时,老师说:“老师喜欢专心听讲的孩子,瞧,××同学听课可专心了,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会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刻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有小动作时,老师这么说:“瞧,××同学坐得可端正了,而且听得也特别专心,看谁坐得比他更端正?”其他同学就会跟着坐好,达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艺、激情的课堂语言、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实践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晓红,毛永勇.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组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2).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4

传统的管理理念都认为,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的一切,控制企业内部员工的一举一动,督促他们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现代管理则认为,管理其实就是服务,并不是控制,应该和控制区分开来——企业应该提供给员工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企业员工也需要有自己的规定和方向,让企业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内部是被需要的,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企业管理者需要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去激励他们,让企业员工深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和发展的“脉络”。

企业管理就是当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计划,实现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从而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直到壮大。企业管理的实施策略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分清楚企业的外部机会和威胁,认定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目标计划,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策略。而组织行为学的很多理论是现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在社会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企业管理其实就是要不断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激情,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对新的目标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加强资源和信息结构的沟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现代管理的实质就是人本管理,企业管理要真正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才能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聪明才智和管理艺术,弘扬企业文化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理念,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2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2.1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中的核心管理理论,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企业管理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人的管理要高于对物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注重员工和企业的相互关系、员工团队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提高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企业管理来引导企业内部的员工,激励员工,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需求。

2.2 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活动中根据人的心理变化,激发起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企业去科学高效地完成组织目标。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决定着企业能否更好的发展。激励理论是企业中的催化剂,在企业管理中,可以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激励机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激励体系,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实,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也有很多,如人际关系、领导的管理模式、个人的发展、福利报酬和工作环境等,所以在实施企业管理中必须考虑个人的需求,再去实现激励,因为个人的需求才是激励的基础。

2.3 公平理论

企业管理中的人追求的是报酬公平,企业中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报酬作横向比较,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跟同事、朋友作社会比较或者历史比较,但是它的存在和员工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所以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将报酬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来加以利用。企业管理如果不打破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当企业员工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当企业管理需要用报酬奖励企业员工时,必须充分建立在工作任务分配、工资和奖金的评定基础之上,这样才可以做到相对的公平,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人本管理通过组织才可以进行,人本管理的走向也蕴含着企业管理的走向。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企业的主体,实现人的价值和企业的管理需要协调一致,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相互接纳,共同合作。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充分尊重人、重视人、信任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企业需要提供给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人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人本管理还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使人的知识、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3.2 坚持公平理论提高效率

对企业管理来说,不公平会让企业的员工变得消极怠工,最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就是让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企业的公平,这样公平就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有一个公平的底线,就是要满足企业中大多数人的要求,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是防止企业管理失衡的一个基本准则。企业管理中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满意,所以需要一个有利的支撑点,就是坚持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做好公平和效率的优良结合。

3.3 重视心理契约

企业的管理应该建立在充分发挥每个员工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在雇佣双方不符合双方期望值的基础之上,可以敞开心扉做到有效沟通,还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劳资双方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在企业管理中,让企业的员工亲自参与管理,是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主人翁意识的合理体现,也是劳资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让企业员工和企业高管们共同参与商讨企业的重要决策,有利于企业员工增强责任感、体现尊严和获得自我实现的一种需要。

3.4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有两种模式,即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可以通过奖励、荣誉和企业中晋升机会获得,负激励可以通过对当事人的处罚、惩治和减少收益等方式进行。两种方式在管理中要运用得当,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好激励机制,可以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需要激励共同完成,为了满足不同员工的情感需求,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去实现,让企业员工尽可能的发挥团队精神,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3.5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表现,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支柱,企业管理者需要把这样的管理理念延伸到员工的思想当中去,优化教育培训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管理需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并重视员工的成长和技能培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本管理,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摘要:组织行为学关心的重点就是企业中的人,基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探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人本管理,让企业中的人真正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自我价值并实现组织目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用三多.管理学——管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林俊风.马克思主义学视野中的人本管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9).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意义和实施 篇5

创建学习型企业 提升公司竞争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变化、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金同样重要的企业资源。任何企业不持续地学习、不掌握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知识、不积极改革创新,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将是“始终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当前,山东高速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操作规程、新的运行方法——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集体概念,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平稳过渡,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学习型组织和“五项修炼”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客户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能让全体员工把学习不断转化为创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组织。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最初构想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佛睿斯特教授。佛睿斯特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资讯化、系统开放化,上下级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坚持团队学习,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关系。

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将学习型组织归纳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

(一)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强调自我、强调内因,教我们学会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突破成长上限,不断实现心中的梦想。自我超越并非易事,但通过自我超越的修炼可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挖掘出内心向上的欲望和潜能,以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对待生活。英国的史蒂芬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的杰出理论物理学家,这就是他不断设定目标、超越极限,实现自我超越的结果。

(二)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可以称为思想模式、思维模式或心理素质,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根深蒂固,深植于人的心灵之中,是人性本质的反映,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二是所有的心智模式都有不同的缺陷,但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三是不同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好的心智模式容易成功,反之容易失败,但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可以消除藏于内心深处的顽石,正确看待世界和人生。农民将自家蔬菜、鸡鸭拿到市场上去卖,在阶级斗争的心智模式下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在市场经济的心智模式下却是正常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时常不断地检查并改善自我的心智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别人的想法。

(三)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企业目标、使命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共同愿景的修炼可以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因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愿景分三个层次:个人愿景、团队小愿景和组织大愿景。只有当员工的个人愿景与团队小愿景和组织大愿景完全融合起来,才能形成共同的愿景。建立共同愿景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但共同愿景必须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自1983年开始,GE公司根据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每隔两年就修改、调整、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愿景目标,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学习型企业之一。

(四)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形式。通过团队学习彼此以诚相待,在深度汇谈中自由交流、互相支持和启发,实现人性的沟通,达到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个人成长速度更快的目的。团队学习允许内部存在意见和分歧,以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彼得·圣吉研究发现,许多企业中每个成员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譬如:一个篮球运动队,队员的个人技能都相当高,但是在比赛中却输给了一般的球队。可见团队之间的整体配合、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每位员工的智力、创造力和协同性,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五)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与基石,其精髓在于心灵的转换,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正确把握自我,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考方式。系统思考要求摒弃个别的分割思考、学会整体思考;摒弃静止思考、学会动态思考;摒弃表面思考,学会本质思考,不断提高洞察力达到自我完善。1979年洛伦斯教授研究发现,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一下,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形成飓风。这一理论被称为“蝴蝶效应”,就是说,有些小事如经过系统会被放大,造成对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严重影响。因此我们看待周围的问题时,不能把问题孤立起来思考,要联系因果,全面地、整体地、动态地进行思考,才能掌握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系统思考方法。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对提升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量国内外学习型企业的实践正在和即将证明,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做好五项修炼,不仅是山东高速不断提升竞争能力、最终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更是推动山东高速在观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顺利转轨的有效管理手段。

(一)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努力自我超越,实现思想观念的彻底更新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有个“青蛙现象”: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试着跳出;若放入凉水中慢慢加温,它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感觉良好;当温度继续慢慢升高时,它将越来越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而被煮熟煮死。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突发事件容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和立即行动,而致人于死地的往往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没有敏锐地感觉到环境和自身的逐渐恶化,更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山东高速是在原事业单位基础上转制而成的,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多年的机关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使公司很多员工甚至相当部分的管理人员存在着与世无争、封闭保守、小富即安、自得其乐的心智模式,还抱着“铁饭碗”、“等、靠、要”等陈旧观念,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市场化和商品经济概念,更没有学习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这些心智模式的存在,不能适应创新进取、特变速变的市场要求,不仅影响到当前的体制转换和改革发展,更影响到公司做大做强的进程。

因此,改变员工多年来形成的心智模式,成为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司更应强调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创建学习型企业,通过“自我超越”的修炼,员工不是被控制而是被启发,不是被动地统一思想而是主动地转变观念,不是被压制而是被激发。在这一过程中,员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爆炸、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公司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能够深刻反思自我、否定自我、挑战自我;能够居安思危、自我加压,克服自我局限和常规局限,由反应型、常规型工作向创新型、系统型工作转变,主动向极限挑战,在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员工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改善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主动克服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的陈旧观念,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和环境变化的“进取、创新、合作、持续学习”的心智模式,坚持不断地反思自己、有效地表达自己、大度地容纳别人,从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在公司形成学习、研究、探索、实践的风气,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机会,全面发展员工队伍,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通过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公司改制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在改革过程中走得非常艰难。在这种境况下,无论是保守的做法还是激进的改革,都是不适宜的。如何寻找最优最佳的方案,既能高瞻远瞩、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又能脚踏实地、抓住一切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动改革,是公司当前必须认真思考、慎重抉择、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

创建学习型企业,并不能提供适宜公司当前实际的现成答案,但通过 “建立共同愿景”,通过“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激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回答上述问题最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通过“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能够形成为公司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并衷心拥护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产生自觉的和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和创新行为;能够培养员工主动真诚的奉献和投入,取代员工对改革的抱怨和对领导的被动服从;能够建立正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在广大员工中有效地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约束力,使每一位成员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持续动力,实现个人内动力与公司外在推动力相叠加,不断创造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通过“系统思考”的修炼,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和本质地思考和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立体化地观察交通行业、高速公路产业和公司的变化趋势,克服“蝴蝶效应”和“青蛙现象”,系统地分析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进而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和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远近结合,主次分明,有勇有谋,梯次布局,分步骤、分层次不失时机地推动改革和发展。

通过“团队学习”的修炼,引导员工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在工作的全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学习、提高,做到工作学习化;同时把学习看作与工作一样,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做到学习工作化。积极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形成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不断提高公司创新能力,更快更好更稳健地发展。

(三)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率单纯受员工的工作方法、技术能力和工作条件的制约。现代管理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取决于员工所在企业的文化氛围。

哈佛大学阿吉瑞斯教授研究发现,在很多企业里都有四种妥协现象发生:为了保护自己——不提没把握问题;为了维护团队——不提分歧性问题;为了不使人难堪——不提质疑性问题;为了使大家接受——只作折中性结论。显然,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磨灭员工的锐气和勇气,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企业的运转效率和生产率,最终丧失竞争能力。

企业文化是指被组织和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要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发展战略,必定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文体活动、内部管理方式、一般的思想教育,更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一项新的智力投入。

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有助于建立和保持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强调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强调共享和交流经验、信息和知识,强调容忍分歧和异议,鼓励创新和失败,确保畅所欲言、群策群力,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资源总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新

形势下只有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山东高速”的企业文化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使山东高速成为激烈竞争环境中的长寿企业。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制订创建方案

成立由内部和外部人员组成的学习先导小组,内部人员包括公司领导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跨部门联络人员、员工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咨询顾问、外聘专家等。引入外部人员,既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信息优势,避免走弯路,还可以利用外力和第三方优势,推动改革。

学习先导小组通过集中学习、考察、调研和讨论,制订出《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的长期和近期目标,制订阶段计划、重点议题、学习方式、检查标准等,经过公司上下讨论酝酿后,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列入公司议事日程。

(二)建立共同愿景

建立共同愿景要充分调动普通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运用互动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公司领导层的推动,主要包括:确立现代企业家的个人发展目标,升华事业追求,强化做大事、成大业的使命感;集中时间学习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充实自己;理直气壮地提出公司理念、愿景目标并反复强调,经常通过各种场合演讲、鼓动;预见性地及时克服前进中的阻力,决不因暂时的困难而退却;改变领导风格,从繁忙的事务中逐渐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理念、战略等重大的长远性问题。

领导层通过行动、制度、讲话、指示和内部刊物等等明确地将愿景表达出来,充分有效地影响和改变中层和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最大程度地影响和决定公司的共同愿景,最终决定公司的长远发展前景,其意义非常重大。

(三)搭建组织架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决策的执行载体,其合理性决定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创建学习型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公司应构建扁平化、弹性、应变能力强的组织结构,通过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逐步削减中间层,取消或合并臃肿的管理机构;持续不断地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创造价值的中间流程,以保证信息顺畅流动、组织上下互动,提高团队学习和命令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公司要明确学习型组织的主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以加强知识培训、工作指导、检查落实,把握创建方向,并作为高层顾问及时提出建议;同时鼓励、推动非正式学习组织的成立,如各种技术、业务、服务或管理方面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或研究会等,对其活动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对其研究成果予以重视,对其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应用,使这些组织成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参谋和推动力量。

(四)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公司应重点修改完善以下五个方面的管理制度:

1、目标管理制度:

建立明确的目标确立、分解、调整和考核制度,实行目标分级管理,有效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约束力,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持续动力。

2、教育培训制度:

分专业、按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内容,形成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灌输和研讨相结合、初中高三层次相结合的梯队式教育培训体系。领导层以“现代企业家”为培训目标,通过组织高层次、国际化的培训,重点提高战略决策能力;中层以“职业经理人”为培训目标,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参加各种论坛,重点提高执行能力;基层以“业务能手”为培训目标,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素质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重点提高服务意识和操作能力。

通过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改善学习条件、优化学习环境、丰富学习内容、建立互动式学习模式,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共同提高。同时,积极拓宽外培渠道,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借助外脑进行培训,与高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形成联合创新、共同促进的格局。

3、改革创新制度:

形成完善的、全员参与的、科学的改革创新机制,建立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链式”创新网络,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及时调整和完善公司目标计划、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绩效管理制度:

倡导“岗位靠竞争,薪酬看绩效,绩效要考核”,深入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岗位竞争,对各管理岗位、各工种岗位实行竞争上岗、转岗培训、动态管理。坚持全面、公开、公平和定量的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结果同干部任用、工资奖金、岗位交流、奖励淘汰、教育培训等其他管理环节结合起来,营造努力学习加激励约束的环境。

5、员工发展规划制度:

一是要继续完善干部竞争、任免、交流、惩戒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建立技术、服务、业务三条员工晋升通道,鼓励工程技术人员、收费服务人员、业务操作人员立足本岗,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努力成为本岗位技术专家、服务明星和业务能手,同时获得相应的晋升机会,享受更高的综合性待遇。摒弃“官本位”思想,避免“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现象。

(五)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学习手段的革命性改变,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效果,真正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加快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分步骤建立网上办公系统、网上培训系统、网上交流系统、网上知识库和网上绩效考核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递、有效交流和实时反馈,形成全员参与、互动学习、相互启发、集思广义、彼此交流的网络学习和工作模式。

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广力度。从领导做起,将网上办公、网上交流作为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要求,对不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员工,要设定期限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达到规定要求,否则,无论职务多高,都要离岗培训直至淘汰。同时建立健全内源和外源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局域网和因特网资源,扩大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

(六)塑造企业文化

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各项改革创新,最终目标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超越自我、团队合作、持续改进”。

一是坚持定期的团队学习和上下级交流,建立诚信正直、相互帮助、主动补位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的文化氛围;二是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当下放决策权限,使员工和基层能够充分授权,灵活、高效、负责任地决策,提高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大胆给予优秀人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通过建立公司形象标识、确定理念口号、树立学习榜样、回顾发展历程和举行庆典活动等,长期、定期地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员工进行价值理念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讨论,并不断改进和丰富完善,确保员工与公司的价值观、发展观相融合,实实在在地建立公司的企业文化。

总之,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创建中要坚决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防止急功近利甚至“运动式”创建。要从公司实际出发,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借鉴知名企业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在创建过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6

【关键词】 课堂主动权 实验教学 课外活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52-01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是在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教师必须要深刻领悟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精髓,有组织、有计划、创新式的去进行教学活动。

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甚至有时候满堂灌。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具体做法如下:

1.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

2.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认真地听学生讲,听学生争论,听学生评价并适时的予以点拨和点评,但占时要少。通过听,我发现学生真的多才多艺;通过听,我真的被他们思维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

3. 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表扬学生。课堂上通过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4.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课堂设计中就要体现和考虑学生的差异。只有师生之间有互相充分的尊重,学生在亲情般和朋友般的气氛中,思想才能变得大气成熟。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在每天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及时地反馈回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找出办法解决,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给与实践,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

二、通过动手、动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体会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过程。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把实验和生活相联系起来,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又安全、新奇、简单的实验来做。例如某地街上来了个江湖术士,骗人的把戏真是一流!挖上一个坑往里面倒水时,火光四射,仿佛出现了个火球!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许多物质遇水燃烧爆炸的!像大家知道的活性金属钾、钠,它们在空气中燃烧在水中爆炸,非常危险!又如说“魔棒点灯”、“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等等。这些直观的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三、重视化学教学中的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课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化学创新人才。(1)指导阅读拓宽知识面。读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史、化学家传记等书籍,或观看录像、电影等。(2)开设课外实验激发兴趣。课外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趣味实验、设计实验、家庭简易小实验等;(3)组织学生撰写化学小论文、举办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化学素质。使之成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的欲望和动机。在显示本学科魅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四、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

电脑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电脑多媒体生动地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客观地演示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形象地演示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动态地演示结构精巧的化学仪器装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浓厚兴趣,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在电脑多媒体课件设计上,利用电脑多媒体能把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来达到教学目的。采用电脑多媒体摸拟整个过程,以微观世界粒子的移动来揭示其变化实质,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从而以较高的效率深刻理解、掌握其内容。因此,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手、自己进行总结、探究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 参 考 资 料 ]

[1] 《中学化学》.2008年版.

[2] 《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组织和实施研究 篇7

高等职业教育, 也简称高职教育, 其培养的对象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符合生产生活和服务实践等岗位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 明确将高职教育定位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既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又有别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 其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 更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 包含有: (1) 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2)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 “双师型” (既是教师, 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5) 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与其它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相比, 高职教育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 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总结有以下方面。

(1) 对象的较大差异性。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起点不一、差别较大, 其教学对象呈现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2) 目标的明确导向性。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等特点。

(3) 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 有针对地教授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按需施教。同时也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4) 方法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互动性, 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比例;紧密结合学业、就业、创业。

(5) 组织的灵活多样性。教学组织机动灵活,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与就业创业的贯通。如, 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组合方式, 课程设置形式, 等。

(6) 考核的技术技能性。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 注重培养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 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显著特点, 也是其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7) 队伍的双师型。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这也是其有别其它高校之处。

(8) 教学产研的统一协调性。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产研的统一协调, 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 案例教学概述

2.1 案例教学的含义

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有关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案例法等。其中, 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是以事实为依据, 以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 让学习者在积极参与案例的阅读、分析、思考和讨论过程, 能够有效提高受教者的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最早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于1870年首次提出。

案例一词源于医学。所谓案例, 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 以备查询和再现。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选择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案例教学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 主张透彻地观察个别事物, 深入剖析事实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此, 案例教学所关注的不是教育的共性和一般性, 而是特殊性和多样性。

2.2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广泛应用于法学、医学、工商管理、教育等领域, 具有如下特点。

(1) 目的性。在案例教学中, 无论是案例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都紧紧地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让学生通过独特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现和角色体验, 建立一套适合他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维体系, 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启发性。任何一个案例中都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案例教学的实施, 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透过可能表象不是直接关联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观察、分析、体验, 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3) 客观性。案例是对已经发生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学生基于这些真实素材和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下对其进行客观分析, 结果必然也客观真实。

(4) 实践性。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 如何在已经实践了的真实事件中扮演角色, 进行实践体验, 尽快完成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又能在模拟实际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 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甚至空白。

(5) 综合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社会组织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形势, 管理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让其在角色的扮演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巧来处理各种问题, 弥补理论学习中知识片面的弊端。

2.3 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材。传统教学使用的是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案例。

(2) 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和学生听,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 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

(3) 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而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需要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领导案例讨论过程、更新案例使之与时俱进。

(4) 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是教学的主角。例如, 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案例材料, 课堂上积极发言, 在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争辩中, 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实践问题。

教与学是一对充满了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在案例教学中, 从主体即教师的角度来看, 其一般程序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案例、设计问题、归纳综合评价、检测反馈等。从客体即学习者的角度来看, 其一般程序主要又包括知识准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思考。只有主体、客体及案例之间达到了深度融合, 该教学法才算是成功实施。

3 高职院校案例教学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 使参与者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 从个别扩展到一般, 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因而, 案例教学形式比较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在其组织和实施过程中, 一般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1) 根据需要选择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案例, 其选择应是与教学内容和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或者反面典型者, 寓所学理论于案例之中。精选出的案例应能深刻揭示或者体现相应的基本理论。如果案例缺乏典型性, 就难以起到对学生的联系、启发和引导, 更不利于总结、升华、概括出具有普适的一般准则。这必然要求教师必须不仅要完全理解教材 (甚至每个细节) , 而且还要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依据案例创设情景。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老师根据来自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案例创设情境, 学生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的介绍应做到言简意赅, 还应选择合适的方式。例如, 可根据案例特点和实际条件采用口述、音频、视频、图片等, 尽量做到生动形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3) 基于案例分析提炼理论。这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切身体会, 学生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理论。要达到这些效果, 一方面必须挖掘教材和案例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问题, 以及采用各种各样的讨论交流形式;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 如引导提示学生如何进行思考, 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评价, 以保证分析沿着预定目标进行。案例教学始于“实践”。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具体的、个体的、独立的, 要上升到普适的、一般的、相联系的, 必须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 相当于画龙点睛。这可由教师完成或引导学生完成,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以便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摘要: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和教学特点, 然后阐述案例教学的含义、特点以及与其他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 最后给出高职院校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应包括根据需要选择典型案例、依据案例创设情景、基于案例分析提炼理论三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高职教育,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慧.高职案例教学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4, (28) :26-28.

[2]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15) :118-119.

[3]朱瑞华.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9 (2) :69-70.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8

1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组织方式

从社区居住、生活与休闲的实际功能出发, 组织者的不同决定了体育方式的多元性。

1.1 社区自治组织组织

有基层公务员、居民选举人员及其聘用人员组成的社区自治机构, 是组织居民体育活动的首要职能部门。该机构按照年度部门工作计划, 在完善内部工作人员分工的基础上, 把社区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创建与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组建社区体育兴趣小组、社区体育文艺组织与其他的节庆活动等,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与文艺需求。如组建社区秧歌队、广场舞队、瑜伽队、篮球队与武术队等, 使这些群众兴趣组织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起到凝聚人心、美德熏陶教育的功能。尤其社区自治组织运用政府专项资金, 开展的公共体育投入为社区体育活动创设了优质的物质基础, 例如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

1.2 社区积极群众组织

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自发组织, 一直以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作用。对那些体育爱好者与热心者, 他们义务性的体育活动组织, 让社区群众来去自由的体育活动中, 既收获了体育的精神和身体的全面提升, 更感受到了来自于社区人际关系和谐的温暖和幸福。这些群众没有强迫性的、充满热情和激情的行动感染和语言激励, 为其他群众树立了体育、健康的榜样, 为其他群众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 创建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和文化氛围。在社区体育实践中, 以自发广场舞活动、自编老年健身操活动与结对暴走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多样性满足了群众体育方式的选择性, 以地点与人群的适应性支持了社区体育活动的丰富性。

1.3 社区体育兴趣群众组织

那些对某个体育项目或某几个体育项目有兴趣的社区群众, 他们会出于发展个人兴趣或展示特长技能的动因, 积极地建立相关的活动小组或社团, 以满足体育需求和兴趣发展需求。这种体育方式, 一般以某几个志趣相投者为组织核心, 在他们的带动下或培养更多的爱好者, 或培养外围性的参与者等。社区体育活动实践中, 既有篮球社团、足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等现代体育团体, 有传统武术、跳绳、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团体, 也有瑜伽、健美、跑酷与街舞等时尚体育团体, 满足各种年龄段与各种体质群众的体育需求。由于社区群众的健身需求是不断发展的, 这些兴趣群众除了运用网络学习和向其他专家、教师学习外, 还经常开展自主的项目或技能研发活动, 有机地弥补了群众健身项目或节目单一的不足。

2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实施方式

在不同需求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社区体育的实施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

2.1 常规性实施

社区体育的健身基本功能, 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在小康水平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下, 体育成为人们保持与提升幸福指数的基本路径之一。多元社区体育方式的常规实施, 成为了现代社区的一道激情风景。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 晨练。主要是指工作日上班前的锻炼, 由于家庭生活、上班等各方面的压力, 相对而言对大部分上班族是比较紧张的时段, 对其他老年人是较为轻松可行的方式。第二, 晚练。这是当前在农村、城市最受欢迎的体育时段, 在吃过晚饭后, 或集中在某个广场、空地与马路等地段, 去开展他们喜欢的或习惯性的体育活动, 对绝大部分社区居民这是个操作性强, 且能保持体育持续性的和良好体育行为的实施方式。第三, 周末与节假日练。由于这个时段的时间相对充足, 社区群众可以组团或集中起来, 开展兴趣性的、研究性、竞技性、技艺切磋性的体育项目, 以活跃整个小区甚至整个街道的文化氛围, 例如开展小区内不同楼栋之间居民的篮球赛, 开展不同小区之间的足球赛等。

2.2 汇演性实施

在对方政府的基层组织、社会机构或企业的牵头或组织下, 社区居民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的汇演, 以达到创建和谐、健康社区和社会的目标。结合国内各地实施的案例看, 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 主题型体育汇演活动。以某种文化、政策宣传与知识教育活动为主题, 组织社区群众自主参与的体育汇演活动等。例如开展植树节、环保纪念日、爱耳日等主题活动, 为某种专业知识宣传、美德教育与政策法规的宣传, 创设了人数多、群众集中与影响大的体育活动载体。第二种, 共建型体育汇演活动。操作较多且反响较好的, 就是社会组织、企业与其他的单位与某个社区或某几个临近社区的文明共建活动, 在这些机构或组织的资金、人才的支持下, 双方定期地开展体育活动, 推动社区体育多元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与体现相关机构的社会价值, 例如武警消防中队与附近社区开展共建性的拔河比赛等。

3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组织和实施的原则

由于社区是居民居住、休息、生活与养老的主要场所, 因此, 在社区体育组织和实施中, 务必科学组织、合理实施与合情开展, 既满足居民基本的体育需求, 更尊重群众基本生活习惯。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 需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 服务生活。社区体育活动作为居民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 是服务生活与提升幸福指数的一种形式。为了优化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与提升社区生活品味, 是社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为服务群众的健身兴趣、健康发展与疾病康复等生活需要。第二, 不扰民。这是当前关于社区体育的社会焦点之一。由于社区中生活着各种职业的居民, 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体育需求和满足, 就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降低噪音、方便其他群众的生活与支持群众的体育运动, 是社区体育多元发展的原则之一, 也是其得到群众拥护的积极因素。

结语

社区多元体育方式的组织和实施, 是体育自身的发展、社会体育发展、全民健身意识与群众健康追求的统一性的体现。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与奉献, 政府要发挥政策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社会组织、企业与其他机构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公益支持, 志愿者与各种项目的体育爱好者要充分发挥奉献精神, 为周围群众提供更切实的技术技能指导, 为打造健康的社会和社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绩伟, 杨涛, 丁秀诗, 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概念溯源、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1) :53-61.

[2]陈玉忠.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策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 :28-33.

[3]张莹, 秦俭, 董德龙, 梁建平, 等.我国不同地区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2) :10-14.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9

1 定义

能力验证: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的校准、检测能力或检查机构的检测能力。

实验室间比对:按预先规定的条件, 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校准/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

测量再现性: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 对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 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能力验证活动, 可为评价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 认证机构可以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能力验证是实现实验室质量保证的一种手段, 它可以对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措施起有效的补充作用, 帮助实验室不断改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还能增加客户对实验室的信任程度。因此实验室应该自觉主动参加各种能力验证。为了监控本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站邀请了三家检测站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

3 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的实施

(1) 确定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的项目。

本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对用于水利工程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检测, 并出具检测报告。由于水利工程原材料试验工作一般具有破坏性, 过程无法复现, 而水泥胶砂强度检测, 也是通过制作水泥胶砂, 后通过抗折试验和抗压试验才能得到水泥胶砂强度性能指标。此次比对试验项目为水泥28天抗压强度。

(2) 样品制备。

选用P.P32.5R散装水泥, 过0.9mm筛充分混匀, 每个样品约1.5kg, 制得22份样品, (其中2份样品留样) , 并发送各参加实验室, 发送时办理样品传送接收记录。

(3) 比对试验。

本次能力验证采用国标标准, 不再单独编制作业指导书, 各实验室按国标标准进行试验。

(4) 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综合评价。

分别计算各实验室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 以评价实验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计算试验结果的稳健Z比分值, 以评价试验结果的离群性。

(1) 再现性, 通过计算4个实验室20个实验数据的变异系数, 考察该样品通过不同人员、仪器设备、工艺、环境实验结果的再现性, 如果变异系数小于6%, 则说明再现性良好。

计算结果, 变异系数Cv=2.4%, 说明该水泥样品实验结果再现性良好。

(2) 计算试验结果的稳健Z比分值, 以评价试验结果的离群性。

总平均值=38.12总标准差=0.919变异系数=2.4%中位值=38.15高四分位值=38.7低四分位值=37.7标准IQR=0.741

计算20组结果的中位值、IQR、标准IQR及简单的稳健Z比分值。

式中标准IQR=IQR×0.7413

根据Z比分值的大小判断离群值, 当Z比分值大于3即判定为离群值, 如2

本次实验20组数据其中位值为38.15, IQR=1.0。

标准IQR=IQR×0.7413=0.741。

计算各人的Z比分值 (结果见附表) 。

可以看出各人试验结果的Z比分值较小, 无显著离群值。但a-6及c-2号试验员的Z大于2, 应由其所在实验室对其试验过程认真检查和分析, 得出试验结果偏差的原因。

(3) 综合评价。

由于本次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的特殊性, 我们不出具专门的评价报告, 而由各实验室自行分析评价。在此给出简单的评价。

(1) 该批水泥材质比较均匀, 试验结果再现性良好, 受试验人员因素及仪器设备的影响较小。

(2) 20个比对试验结果无显著离群性, 但a-6及c-2号试验员的Z大于2, 应由其所在实验室对其试验过程认真检查和分析, 得出试验结果偏差的原因。

4 结语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10

一、组织策略

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有效实施“学、教、研”一体校本研修的基础保障、基本前提,包括内部保障、制度管理、团队建设、专业引领等基本因素。问卷调查发现:有67.74%的教师认为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会促进校本研修向深层次发展,对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41.93%的教师认为加强组织管理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最需要做的工作。我们从机构建设、团队建设、文化孕育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的有效组织策略。

1. 机构建设

无论何种形式的校本研修都应该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规划与实施。目前,各学校在主观上对校本研修工作比较重视,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设置专门的教科室研究机构,聘请专家指导,骨干教师参与,这在一程度上促进了校本研修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本研修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二是职能不明确,缺乏规划、组织和协调;三是业务指导能力不强。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机构建设上实施两点。

(1)成立“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工作室。学校的科研与教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教研”一体化这样主题鲜明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更应该加强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科研与教研合二为一,成立专门的“学教研”一体化工作室,由业务副校长任主要负责人,负责教研与科研的统一管理与实施。如图1所示:

(2)确立各部门工作职能、流程和任务安排。业务副校长和教导处的主要工作职能是统筹规划、协调读书社、学科领导、教科室主任的工作安排,做到工作协调一致、互相支撑、相互融合。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组织、规划和指导教科研工作,为教师开展主题式教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培训。教科室主任的角色定位在协助业务副校长工作,指导骨干团队、各学科的教科研工作,起到协助、沟通、规划、指导的作用,也是基层教师与校外专家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以年龄、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水平为界限,以自主、自愿参与为原则,以推动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为目标而组建的“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团队。

首先,建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骨干研修社团。以专题阅读、主题教研、专家培训活动为主,每月活动一次,提前布置主题,成员进行专题研修。以“读名师、研名师、学名师”主题研讨活动为例,主持人提前布置成员了解自己喜欢的名师,然后撰写相关的名师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布置下次活动。

其次,成立以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研修社团。中老年教师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年龄较大,但教龄很长、经验丰富,是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中老年教师研修社团,以自主研修、定期交流为主要活动方式。一方面,以图书阅览室为主阵地,为中老年教师提供“精神食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可互相交换书籍,可以交流读书感悟,还可以积极献计献策,参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不给太多压力,没有记笔记、写心得、发表论文等硬性任务,避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工程。

3. 文化孕育

文化的形成对存在于“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将施加“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凝聚、熏陶、约束、辐射的功能。“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文化的孕育,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氛围营造构建学习型组织,孕育出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目标明确、共同成长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

一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推行校本研修工作中,教师要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责任共担,群策群力完成任务。每位教师在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彼此互动、共同成长,成为凝聚人心、通力合作的专业发展团队,成为合作探究的场所,促进学校建构合作共赢的研修文化。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采取类似于“LDC”活动方式,任务分担,每人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目标,并且在团队中围绕中心目标进行学习、研讨、互动交流。

二是氛围营造。文化的孕育需要良好的氛围。校本研修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民主、平等、开放、宽松、和谐的人文精神。在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开放、对话、分享、共赢的原则。

三是创造共享。主要采取工作分析活动(学期初对工作的前景作出规划、确立目标措施,工作结束后写出分析报告)、论坛活动(专题性论坛)、头脑风暴会议(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发散思维)、信息发布会(对研修信息进行发布)、网络研讨会(通过网上研讨交流,拓展研修空间)等方式,实现研修的创造与共享。

二、实施策略

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团队建设是实施“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的前提与基础,是刚性保障;合作共享、和谐共进式研修文化的孕育与形成是有效实施校本研修的软环境与润滑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有效实施,这需要把握点上突破、面上结合的原则。

1. 研训一体

“研训一体”是指学校或教师个体就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解决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二者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其具有共同性(指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即研究的问题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来,培训也针对研究的问题而展开,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提高教师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互补性(指学校教研部门与教师内心的成长需求相互补充)、整合性(研训人员的整合、研训内容的整合、研训形式的整合)三个特点。

一是入职阶段的“研训一体”。针对入职时间为1~3年的新手教师,采用“校本教学研究+引领性培训”的培训策略,成立青年教师研训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通过开展专题学习、备课指导、课堂观察、微格教学、专题研讨、自主反思、师徒结对、教学比赛等形式,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对于新手教师,学期初通过指导小组的要求,进行相关课程标准、教学常规的学习,通过“自己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个人修改备课”的三级备课方式进行备课,然后指导小组进行课堂观察、诊断,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要持续两周的时间,每月进行两次;同时,要求教师进行学后反思、备后反思、课后反思,并经常性地采用微格教学进行自主观察、检验,每月一次。领导小组由相关的学科领导、教研组长组成,负责组织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青年教师成长分析会等活动,对新手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与指导小组相互反馈交流,共同指导新手教师的成长,活动的组织开展一般一学期进行一次。通过学习、备课、磨课等培训、研修相结合,在短时间、多形式的提高培训中,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经过3~5年的磨炼,逐渐达到熟练新手水平。如图3所示:

二是专业发展阶段的“研训一体”。主要是针对教龄在5~10年,进行过县级及以上课题研究、执讲过烟台市级以上优质课的教师,他们的专业已基本成熟,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智慧。但是,研究发现,科研能力不高已成为其制约专业成长的根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需要学校依然进行培训支持与管理,采用“校本支持+课题研究+学分管理”的系统模式。

校本支持系统、课题研究系统、评价管理系统,这三大系统分别取向为技术支持、科研能力培养、管理评价保障、支持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最终取向为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新学年第1个月内通过专业阅读、同伴互助、问题诊断、课堂透视等形式,让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阶段性的研究观察;然后,通过专题培训、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让其对所研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确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方法与阶段划分,为其立项申请、开题论证打基础,然后通过1~2年的时间进行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将其成果进行推广,推广的形式为“召开推荐会”“展示研究成果”“课堂汇报展示”等。学校将其纳入考核奖励范畴,激励这部分教师更加积极、扎实地进行课题研究。

2. 三题三级

“三题”指的是专题阅读、问题教研、课题研究三种校本研修形式;“三级”指的是自主研修、骨干团队互助研修、专家引领,“三级”是建立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理论基础之上。“三题三级式”校本研修在其组织实施中,既可以是自为一体、单独存在的,也可以是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如图4所示:

(1)专题阅读(自主研修)。专题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长期的、持续的、研究性的、反思性的阅读方式,包括自主专题阅读和团队共同阅读两种组织形式。其中,自主专题阅读是以个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承担的课题为切入点、突破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阅读。

对于个人专题阅读的组织实施,需要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机制。首先,要求每位教师选取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点,这个研究点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点制定个人的专题阅读计划,学校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汇总,留做专项评估的依据。学校要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积极为教师提供书籍,以激励教师的阅读积极性;然后,教师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有层次的阅读。在阅读之前,学校要做培训,教给教师阅读的方法,如,摘抄阅读笔记、制作读书卡、写读书反思、写分析报告或论文等,对于教师的阅读情况,学校要做跟踪式检查,采用交流和查纸面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专题阅读质量要纳入教师考核。

(2)问题教研(团队研修)。“问题”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困难和疑惑,“教研”是通过教学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可以说,“问题教研”是以学习、研究、研讨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这里边“问题”是抓手,“学习、研究、研讨”是方式。

研修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参与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展开研讨,这个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观课议课”的研修形式,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观课议课按照“观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交流教学目标(解决的主要问题)———观课教师分观课点进行观课(注意观课位置)———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共同研讨主题或问题(注意交流研讨方式)———授课教师教后反思(结合研讨建议和体会)———组内教师第二次磨课(基于问题修改后第二次上课)”的流程进行。

问题教研从课堂教学的问题出发,从教师渴望改变教学的需求出发,以实际教学为例,围绕教师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每位参与者都针对教学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教师在参与式研修活动中感受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围。

(3)校级科研(专家指导)。调查问卷显示:65.83%的教师认为进行课题研究是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由于每年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县级小课题数量有限,不能保证有研究意愿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需要通过校级课题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按照“提出申请———集中汇报———行动研究———整理成果———现场鉴定”的程序关注和指导校级课题。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11

一、教材的选择,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较多选择现实的素材与情景,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即从生活、从社会、从多种新闻媒体、从工业生产、从科技发展资料、从其他版本的相关内容等,吸收一切可吸收的有数学教学价值的数据和素材,进一步改造和充实,“创造”出一种含有“复合营养品”的智力活动,引导学生与“求知的世界”对话,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因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根据本班男生、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设计活动教材;结合夏令营活动,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预算每人需交纳多少元的活动费;在学生学习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后,开展折、箭、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巩固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发展能力;组织学生调查、咨询,收集有关电话、手机话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运用学过小数乘除法知识、折扣知识等解决有关话费的系列问题·····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生产、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收集具体素材,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活动的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线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教学,但不利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形式,因为小组成员可因学生居住地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活动可因时进行灵活方便,适合学生自己组织领导;小组长可以自荐、轮流担任或自选产生,这样更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自尊、自信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本人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张本年段男、女生人数统计表。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化作用,做到了既分工又合作,即小组长分配本组六个成员,分别到本年段六个班级进行调查各班男女生人数,再进行汇总,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合作制成相应的统计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较为有效的形式,它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多地展示自己,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增强责任感、合群性,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等等。

三、教学的方法,体现创新教育为主导

创新教育要求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思考获得感性经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会学、学会、会用的问题,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例如:根据“小数乘法”开展的一次实践活动中,

课前让学生制定校外调查访问计划;按计划分工合作,调查访问自家或邻居每天发生的或以前发生过的一些生活事例,记录下认为有用的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课上让各小组汇报,分类出有关整数、小数乘法计算的条件,再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式、计算、观察分析得出小数乘法的意义等等。通过调查访问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小数乘法知识的产生,主动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变被动接受型学习为主动探索活动,把学习主动权较好地交给了学生。由于教学设计是充分放手的,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因此促发了全体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改善了认知策略和水平,并获得了积极的成功的体验。

组织和实施策略 篇12

地铁站台的排烟模式是指地铁站内发生火灾时,车站公共区排烟系统和送风系统的运行方案。不同的排烟模式规定的送风机组和排烟机组的运行状况不同,会导致站台公共区内火灾烟气和新鲜空气的流动组织方式、站厅及各站台层的压力等存在差异。所以,在相同的火灾场景下,采用不同的地铁排烟模式,其烟气控制效果也会大不相同。我国现行的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提供了站台火灾排烟的基本要求,但具体采用何种通风排烟模式应结合站台和防排烟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概况

某地铁车站为A号线和B号线的换乘站,A号线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4m,B号线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2m,A号线与B号线成“T”型换乘,地下一层为站厅层。整个地铁站共划分为19个防火分区,其中,公共站厅区、A号线站台区和B号线站台区作为一个防火分区,见图1中6区,总面积为9 171m2,设置4个独立安全出入口、4个通往相邻防火分区的出入口。

公共站厅层划分为4个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面积均小于2 000m2。其中,A号线站厅区设置2个防烟分区,B号线站厅区设置2个防烟分区。对于站台区,A号线站台层公共区作为一个独立防烟分区,B号线站台层公共区作为一个独立防烟分区,面积均小于2 000m2,且用挡烟垂壁与通向站厅层的疏散楼梯分隔。每个防烟分区与楼扶梯口均采用挡烟垂壁分隔。

图2、图3所示为公共站厅层、A号线站台层防烟分区划分和防排烟设计。A号线站台层和A号线站厅层设置2台机械排烟风机,每台风机的计算风量为127 050m3/h;一台风机控制A号线站厅层东侧防烟分区B1-1和A号线站台层的东段区域,另一台风机控制A号线站厅层西侧防烟分区B1-2和A号线站台层的西段区域,且每台风机通向站台和站厅的支管上均有风阀,以分别控制站厅层和站台层,即当A号线站台层发生火灾时,关闭A号线站厅层风阀,使2台风机均供A号线站台层排烟,而当A号线站厅层发生火灾时,则关闭A号线站台层风阀,使2台风机均供A号线站厅层排烟。B号线站厅区和站台区的排烟设计同A号线。机械送风按照不小于排烟量的50%设计。

2 火灾场景设置

基于地铁建筑的特殊性和火灾烟气控制的复杂性,有必要对如下地铁排烟模式进行论证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火灾排烟模式。表1中列出了地铁站厅、站台公共区设计火灾及排烟场景。通过站厅、站台不同区域排烟模式的论证分析,必选优化,旨在确定地铁站厅、站台不同区域着火时的最优化排烟模式,提高排烟效率,减少和限制烟气大面积蔓延。

表1中所列站厅层发生火灾时的排烟模型如图4所示,站台层发生火灾时排烟模型如图5、图6所示。

研究目的主要有2个。一是分别在站厅、站台合理设置火灾场景,计算分析当车站站台发生火灾时,站厅到站台的敞开楼梯和扶梯口处有效阻止烟气向站厅蔓延的向下气流对阻挡烟气向上蔓延的有效性(气流速度不应小于1.5m/s,同时不应大于5m/s);计算分析站厅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排烟有效性及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二是站台和站厅之间通过合理设置固定或移动式挡烟垂壁(垂帘)将站台站厅公共区域划分为若干防烟分区,防烟分区面积根据具体设计功能结合合理烟气模拟设定,以减少和抑制火灾烟气蔓延及确立合理的排烟分区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

3 站台层和公共站厅层火灾排烟模式

3.1 公共站厅层火灾排烟模式

通过比较600、1 200s时M1~M3排烟模式下站厅层过火源各竖向截面的能见度分布可以得出,M1~M3三种排烟模式控制火灾烟气的效果都较好,都能保持站厅层较长时间的安全环境,且无烟气沉降蔓延至下部站台层。在三种排烟模式下,当开启下部站台层的机械补风时,由于站台层的补风系统为站厅层提供了足够的新风,大大提高了站厅层排烟效率,站厅层的排烟效果最好,能保持20 min的安全环境供人员疏散。因此,建议站厅层的火灾排烟模式采用模式M1,即站厅火灾时,根据火灾探测启动本层机械排烟系统和下部两层站台机械送风系统。

3.2 站台层火灾排烟模式

比较600、1 200s时M4~M6排烟模式下站台层过火源各竖向截面的能见度分布,对比排烟模式M4和M6发现,由于模式M4中开启了站厅层机械补风,一方面为A号线站台层提供了大量的新鲜空气,提高了A号线站台层的排烟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楼梯和扶梯口由站厅层流向站台层的下行气流也阻挡了站台层烟气向站厅层的蔓延,气流组织合理,该排烟模式下能为A号线站台层提供约1 200s的安全环境供人员疏散;而排烟模式M6下,仅开启A号线站台层机械排烟,未开启站厅层机械送风,其排烟效果不理想,在600s时火灾烟气达到威胁人员安全疏散的状态。因此,排烟模式M4的烟气控制效果优于排烟模式M6。B号线站台层的排烟模式M5和A号线排烟模式M4类似。

4 站厅—站台楼梯口处下行补风气流流速

图7所示为900s时M4~M6排烟模式下站厅—站台楼梯口(站台层)处补风气流矢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排烟模式M4、M5下,开启站厅层的机械送风,加之着火站台层机械排烟形成的站台层相对负压,可以使得大量新鲜空气由站厅层流向站台层,在站厅—站台楼梯口处形成风速较大的流向站台层的补风气流,一方面提高站台层的机械排烟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阻止烟气向站厅层蔓延,有利于人员疏散;在排烟模式M6下,未开启站厅层的机械送风,在站厅—站台楼梯口处几乎无补风气流补充进入站台层,且站台层烟气有向站厅层蔓延的危险。

图8所示为排烟模式M4~M6的站厅层与站台层楼梯口处的补风速率(在站台层楼梯口处测量)。由图中可以看出,M4和M6排烟模式时,与站厅层相通的楼梯口的下行补风气流速度较大,约为1.5~1.95m/s(仅在接近地面处约为1.5m/s),满足规范要求的补风风速;在A号线排烟模式M5下,与站厅层相通的楼梯口的下行补风气流速度较小,约为0.2~0.6m/s。

5 结论

通过对某典型地铁换乘站排烟模式和气流组织模式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不同排烟模式下烟气的控制效果,研究得出站台和站厅火灾场景下的优化排烟模式。

(1)公共站厅层发生火灾时,站厅层根据火灾探测开启机械排烟,不启动下部站台的机械补风时,下部站台向站厅层的自然补风仍能保证较好的排烟效果和较为顺畅的气流组织,但当开启下部两层站台层的机械补风时,由于站台层的补风系统为站厅层提供了足够的新风,大大提高了站厅层排烟效率。因此,为强化安全起见,建议站厅层的火灾排烟模式采用模式M1,即站厅火灾时,根据火灾探测启动本层机械排烟系统和下部两层站台机械补风系统。

(2)A号线站台层发生火灾时,根据火灾探测开启本层的机械排烟,因站台层自然补风条件较差,故站台层的机械补风同时开启,排烟量和补风量按照规范要求设计;由于A号线和B号线站台层之间的防火卷帘在火灾时降落,因此,不开启B号线站台层的排烟和补风系统。

上一篇:滚筒冷渣机下一篇:表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