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性疾病

2024-09-27

胆囊炎性疾病(共9篇)

胆囊炎性疾病 篇1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身体的各项免疫功能不断下降, 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的特点, 且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 多合并基础疾病, 导致病情较为复杂, 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1]。在对该病症治疗过程中, 如何选择有利的手术时机,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58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7月—2013年4月收治58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根据手术时机均分为2组, 分别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其中男38例, 女20例, 年龄59岁~79岁, 平均年龄 (68±1.3) 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检查, 均被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且所有患者均合并最少有1种内科基础疾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时机

一般老年患者均合并内科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在手术前应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有针对性地调整患者的基础疾病, 直至允许手术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发病72 h内对其实施手术为前期手术, 在发病72 h后对患者实施手术为后期手术[2]。

1.3 观察指标

术中术后对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期手术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 肺部感染2例,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0.3%;后期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3例,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7.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4, P<0.05) 。前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后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多是因胆囊内结石移动, 致结石嵌顿于胆囊管或堵塞于胆囊颈, 使黏膜受损;同时, 致胆汁淤滞, 胆汁浓缩, 细菌经逆行或血液循环或淋巴途径进入胆囊, 继而引发急性胆管感染。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 会导致血管出现严重栓塞, 引发胆囊缺血, 胆囊壁会出现坏疽等一系列并发症[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身体各项功能不断衰退, 对痛觉反应迟钝, 对疾病反应力低下, 以及重要脏器的代偿力以及机能储备能力下降。导致患者胆道疾病的早期发作如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变化与平时不相符合, 就诊时间不及时, 极易出现误诊, 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的并发症不断增多。患者常同时合并多种内科疾病, 主要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如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多;如合并糖尿病, 则较难对感染症状进行有效控制, 术后会出现伤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如合并脑梗死后遗症, 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理代谢以及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护理负担。如患者合并2种以上疾病, 病情更为复杂, 更难处理。因此, 针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 如具有手术指征, 则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给予早期手术治疗, 对于一部分患者应先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抗感染以及抗休克等治疗, 一些患者在采取保守治疗后无效或病情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 在发病72 h内对患者实施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与本组结果相符。因此, 在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实施治疗中, 采用早期手术的方法, 可大大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58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根据手术时机均分为2组, 分别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 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前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后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给予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早期手术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基础疾病,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吴武军, 杜立学, 张煜, 等.762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9) :687-689.

[2]曹健, 代艳琴.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J].医学综述, 2009, 15 (24) :3829-3830.

[3]张碧涛.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与方式的选择[J].广西医学, 2011, 33 (1) :60-62.

科学防治胆囊疾病 篇2

认识篇

正确认识胆囊炎 狄建忠

胆囊炎是胆囊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在腹部外科中胆囊炎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并且多次妊娠的女性。胆囊炎按病程的发展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两种;又根据胆囊内有没有结石伴发,分为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

为什么会得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结石阻塞,胆汁瘀滞,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常常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导致的,有一小部分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没有过胆囊炎急性发作,多由于结石与胆囊内黏膜反复机械摩擦导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常在身体创伤或一些腹部手术后发生,可能是创伤或手术后身体严重的应激反应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低或消失,进而引起胆汁瘀积,并继发细菌感染。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多因胆囊管先天异常、胆囊管扭曲或纤维瘢痕增生等致胆囊管部分阻塞,影响胆囊排空功能所致。

胆囊炎有哪些临床症状?

急性胆囊炎多在进食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发病初期表现为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全身发热,一般在38℃~39℃,极少数患者可伴有黄疸。医生通过查体可发现,患者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墨菲征阳性,部分患者可触及增大的胆囊。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以上表现会依病情加重而加重,如发展为坏疽、穿孔,可出现全腹痛,程度也明显加重。腹部B超表现为胆囊增大、壁厚、双边征、结石影等。磁共振胆管水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较难,多依据创伤和大手术后出现以上症状而确诊。

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常不典型。患者多感腹胀嗳气、消化不良、不喜油腻食物,类似胃病的症状。多表现为中上腹或右匕腹的隐痛不适,多于进食后加重,厌食油腻食物等,可反复急性发作,与急性胆囊炎表现相同。也有患者长期没有症状,偶尔可摸到肿大的胆囊。依据腹部B超及胆管水成像能明确诊断。有部分患者胆囊已萎缩。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诊断较难,可行胆囊功能检查明确,表现为浓缩、收缩功能的减退。

单纯性胆囊炎的治疗并不困难,预后良好。结石性胆囊炎,如果不及时将结石取出,胆囊炎是不能彻底治愈的,如果发展为坏疽性胆囊炎或并发胆总管感染,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预防篇

生活中如何预防胆囊炎 陈家祥

如患有胆结石等相关疾病,首先应积极治疗疾病。另外,平时要规律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维持理想体重,防止便秘。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运动,避免长时间坐着,防止过度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2.注意饮食规律,定时饮食和少食多餐,不宜过饱或空腹过久,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勿吃过冷过热的食物,多饮水。

3.少食油腻食物,减少食物中脂肪含量。少食肥肉、油炸食品等含油多的食品,并注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因为吃了含脂肪多的食物以后,胆囊会反射性地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此外,有些胆囊炎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关,因此要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蛋黄、肝、鱼子和其他动物内脏。烹制食品时。应以炖、蒸、煮为主。

4.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糖类的食物,以保证满足身体对热量的需求量。忌食辣椒、咖喱、芥菜、胡椒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脂肪含量高的高汤也要少喝,忌烟酒、浓茶及马铃薯、甘薯、洋葱、萝卜、汽水、芋头、大蒜、韭菜等易使肠道产生气体的食物。

5.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腹部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6.已经证实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如果发作比较频繁,症状比较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使用药物等保守疗法又不见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篇

科学医治至关重要 王晓东

胆囊炎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是否得到及时医治密切相关,如处理得当,多数患者能好转,且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机会。胆囊炎的治疗通常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溶石等其他治疗。

保守治疗

病情较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明确病因后,择期手术。而年老体弱及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或肝病)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等缓解症状并使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发病48小时以内应禁食。有恶心、呕吐和腹胀的患者可接受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当病情好转后,可考虑进低脂半流质饮食。

解痉镇痛药物治疗 阿托品肌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维生素k3肌注。镇痛不宜用吗啡。

抗菌治疗 急性胆囊炎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并有坏疽穿孔趋势或并发症时,应用抗生素对控制感染的扩散和改善症状特别重要。可选用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在血和胆汁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的原则是理气活血、通里攻下,辨证施治。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在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

应该明确的是,保守治疗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好的时机。

手术治疗

胆囊炎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发生坏死、化脓、穿孔、结石嵌顿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鉴于老年患者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病情发展较快,急诊手术的死亡率远较择期手术为高,故应在缓解期进行手术。手术治疗分为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口术。

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是大部分胆囊炎患者的最佳选择。因为目前医学所能了解到的胆囊的功能,在经历了多次胆囊炎发作后基本丧失。实在不必保留一个功能丧失却反复致病的器官。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经过简单术前准备后即可行此治疗,至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因病情进展快,更应及时进行胆囊切除术。因腹腔镜技术日臻成熟,大多数的胆囊切除术可通过腹腔镜来完成,即所谓的微创。值得注意的是,复杂的胆囊切除术,还应在开腹直视下手术,不可为了追求微创而增加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风险。

胆囊造口术 多用于病情较重,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胆囊底造口取出胆囊内容物(脓性胆汁、结石等),置管保留3个月后,再行胆囊切除术。日前流行一种保胆取石术,通过手术将胆囊内结石取出,保留胆囊。但使用此法治疗后。结石的复发问题很难解决,另外,也存在腹痛症状不能缓解的情况。

其他治疗

溶石治疗 主要用于胆囊结石患者,对并发慢性胆囊炎的患者不适合,且有结石进入胆管,进而引起胆管炎的风险。

体外震波碎石主要用于胆囊结石患者,同溶石治疗一样有使疾病升级的风险,所以不提倡溶石和碎石治疗。

饮食篇

饮食宜忌须谨记 杨玉霞

油脂摄入与胆囊炎的发生关系密切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们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十二指肠分泌胆囊收缩素,使胆囊发生剧烈收缩、排出胆汁。胆汁有助于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若摄入过多脂肪,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多,胆囊强烈收缩,则加重胆囊炎症,进而加重胆囊水肿及充血,且胆囊内结石易造成堵塞,使胆汁不易排出,从而引发剧烈胆绞痛。

急性期饮食

急性发作胆绞痛时应禁食,可由静脉补充营养,使胆囊得到充分休息以便缓解疼痛。疼痛缓解后,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调配饮食,可先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或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待病情进一步好转后给予低脂半流食或低脂少渣饮食。

慢性期饮食

胆囊炎慢性期饮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限制热量 供给正常或稍低于正常的能量,约8368千焦/日,肥胖者更需限制能量摄入。

2.低脂 高脂食物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使胆囊收缩加剧,诱发胆绞痛,因此应严格限制脂肪摄入,每天摄入量应少于20克,且应严格限制动物性油脂的攝入。植物油有助于胆汁排泄,可适量选用,但应均匀分配于三餐中,勿一餐摄入过多。

3.低胆固醇 过多的胆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于胆汁中,这将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故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以少于300毫克为宜;重度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200毫克以内,禁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鱼子、蟹黄及蛋黄等。

4.适量蛋白质 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为50-70克,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胆汁分泌,影响胆囊炎患者的恢复;而蛋白质摄入不足亦不利于受损胆管组织的修复,故应适量给予高生物价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虾类、瘦肉、蛋白等食物。

5.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为250~300克,以达到补充能量、增加肝糖原、保护肝细胞的目的,主要供给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适当限制单糖(如砂糖、葡萄糖)的摄入;对并发高脂血症、冠心病或肥胖者更应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6.适量增加膳食纤维 植物纤维可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使胆固醇代谢正常,减少结石形成,且食物纤维亦可刺激肠蠕动,有利通便,促使肠内产生的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的排出,防止胆囊炎发作。

7.少食多餐 少量进食可减轻消化系统负担,而多餐则刺激胆管分泌胆汁,保持胆管通畅,从而有利于胆管内炎性物质的排出,促进疾病的减缓和好转。

8.大量饮水 多喝水和饮料,可以稀释胆汁,促使胆汁排出,预防胆汁淤滞,有利于胆管疾病的恢复。

9.忌食刺激性食物和酒类 合理烹调食物,宜采用煮、蒸、炖、焖等烹调方法,忌用炸、煎等方法烹饪,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管,引起胆管痉挛急性发作。

10.食物温度适当 过冷过热的食物,都不利于胆汁的排出。

答疑篇 吴萧

胆囊切除后对身体是否有影响?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而不是胆囊产生的,胆汁能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胆囊是人体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场所。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影响人体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但是,对已病变的胆囊来说,由于其本身存在疾病,已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即对消化已无明显作用。相反,由于疾病的存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这类胆囊切除后,反而因疾病的消除,可使消化功能得到明显的恢复。另外,胆囊切除后,胆管会代偿性增粗,会经常将胆汁排人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而受影响的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不至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所以术后患者不必过分忌食荤菜。当然,有的患者短期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和代偿调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必须要重视的是,胆囊切除后的饮食应从易于消化的较为清淡的饮食慢慢过渡到常规饮食,不可一下就恢复到正常饮食。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开始要少吃一点,逐渐增加,如果突然增加很多,特别是增加难于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引起腹部饱胀不适,并可能出现腹泻,再来调整可能就比较麻烦。曾有报道,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但后来发现这结肠癌的发生与胆囊切除没有确定性关系,也就是说胆囊切除引起结肠癌发病率升高没有明确根据。所以,经过肝胆外科医师的判断,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如有明确手术指征还是应该手术的。

什么时候手术最合适?

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胆囊区域由于有炎症、充血、粘连,手术容易造成胆总管等重要结构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因此,应先消炎,再手术,术前准备要两个多月,长的要3~6个月。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可能会引起胆囊穿孔、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时,才要考虑急诊手术。

得了胆囊疾病还能进行剧烈活动吗?

胆囊炎性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97例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原发性胆囊癌42例,男12例,女30例,平均年龄58岁;胆囊息肉40例,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8岁;胆囊腺瘤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42岁;胆囊腺肌增生2例,男女各1例;胆泥沉积症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43岁;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岁,为无肝、胆疾病的正常健康者。

1.2 使用仪器与方法

使用L7、L9多普勒多功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MHz。患者空腹、禁食8h,取平卧位、侧卧位,显示胆囊腔及其病灶,观察超声图象特征,观察病灶内血流,并用脉冲多普勒(PD)确定血流性质和动脉血流参数Vmax (收缩期最大流速)、RI (阻力指数),血流与声速的夹角小于60°,PD测及动脉或静脉流速曲线为CDFI阳性,反之为阴性。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胆囊癌42例,CDFI阳性39例,阳性率92.9%,CDFI阴性3例,直径小于2.5cm,胆囊癌内血流分布以枝状或杂乱型为主,Vmax(42.3±16.7) cm/s,高于其它各组,而RI (0.79±0.14),如以Vmax>30cm/s为诊断胆囊癌的标准,其敏感性为85.71%(36/42),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胆囊息肉40例,直径小于10mm18例,CDFI阳性5例,直径大于10mm22例,CDFI阳性16例,CDFI呈点状血流12例,短线状血流4例,RI (0.50±0.06),明显低于其它各组,Vmax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腺瘤5例,直径大于15mm,CDFI阳性5例,表现为线状血流4例,分枝状血流1例,病灶内Vmax (21.0±3.0) cm/s,RI (0.52±0.08)(P<0.01)。腺肌增生2例,胆泥沉积8例,CDFI均无血流。不同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CDFI阳性率及动脉血流参数比较见表1。

2.2 各类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声像图特征

胆囊癌声像图特征:可依据胆囊被侵犯的程度和病理改变分为小结节型、蕈伞型、厚壁型、混合型、实质型。小结节型声像图特征,胆囊内可见中等团块状回声,大小在15mm左右,边缘回声稍有不整或呈分叶状,不活动,无声影与胆囊壁相连;蕈伞型声像图特征,基底部宽窄不一,呈蕈伞状肿块;厚壁型胆囊呈不规则增厚,实时显像有僵硬感;实块型胆囊癌,胆囊与肿块混为一体[1]。胆囊息肉声像图特征:胆囊透声暗区内可见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团块成分叶状,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大小在5~10mm,有的可有15mm不等,有蒂或窄基底与胆囊壁相连。胆囊腺瘤:胆囊透声暗区内见圆形中等回声团块,不活动,无声影,基底部宽与胆囊壁紧密相连。胆囊腺肌增生、胆泥沉积声像图特征:胆囊壁普遍增厚而后者可见等回声或中等回声。

3 讨论

胆囊癌早期无症状,术前诊断符合率低,仅为23%[2]。因胆囊癌大部分为腺癌,少数为鳞癌,呈浸润性乳头状生长,早期侵犯颈部或体部壁内,晚期胆囊癌呈弥漫性增厚,乳头状可单个或多个突向胆囊腔内,形成似乳头状或菜花状[1],晚期整个胆囊腔内充满肿块,胆囊腔无回声暗区消失,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癌肿可直接侵犯肝脏,胆囊管受侵犯因阻塞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导致胆囊动脉扩张,肿瘤内血管再生,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病灶内血流丰富,测定病灶中动脉参数Vmax (42.3±16.7)cm/s,RI (0.79±0.14)与文献报道中相近[4]。以血流大于30cm/s作为诊断胆囊癌的标准,其敏感性为85.71%。

胆囊息肉,平均直径(10.2±3.7) mm,80%(32/40)为多发,彩超误诊为胆囊癌、胆囊腺瘤各1例,主要是对非典型图像认识不足,对彩色血流显示不清所致;诊断正确率为95%,而5例胆囊腺瘤均为单发,直径平均为(20.3±3.4) mm,明显大于息肉组。

胆囊腔内沉积物多为胆固醇代谢紊乱所致,其病理改变为体内过多的胆固醇折出后,沉积在胆囊黏膜固有层组织细胞内,引起组织过度彭胀,因而沉积物黏稠,超声图像难以与肿瘤鉴别,彩色血流又容易出现假血流信号,后经手术证实为沉积物[3]。

胆囊内腺肌增生症是一种非炎性、非肿瘤性且原因不明的增生性病变,初期为黏膜增生,继之上皮细胞向壁层膨胀,并从薄弱点穿入肌层延伸扩大,形成小的窦道和憩室物,肌层随之增厚,可见正常3~5倍,因此测定动脉血流参数Vmax、RI有差异,恶性高于良性。在检查时让患者屏住呼吸,这样有利于血流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疾病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应为首选。

摘要: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在诊断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97例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其中原发性胆囊癌42例,胆囊息肉40例,胆囊腺瘤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2例,胆泥沉积症8例,观察病灶内声象图特征,病灶内血供,测定Vmax、RI,并与4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胆囊癌内血流分布以分枝状或杂乱型为主,Vmax(40.6±16.3)cm/s,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胆囊息肉和腺瘤内血流分布以点状或线状为主,RI为(0.5±0.09),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1);胆囊腺肌增生和胆泥沉积区内无血供,RI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如在病灶内血流速度大于30cm/s,作为诊断胆囊癌的指标,其敏感性为85.7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在临床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胆囊内壁隆起性疾病

参考文献

[1]贾译清,姜玉新,王炼,等.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525.

[2]Pandey M,Sood HP,Shulda RC,et al.Carcincma of the gallbladdenrole of sonography in dagnosis and scaging Chin UitrasoundfJ].2000(28):227.

[3]Eedcn D.Pathclogy of the Callbladder[M].New York.Masscn Publishing USA,1984:225.

胆囊炎性疾病 篇4

低胆固醇状态下可继发疾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卢秉久说,如今,许多人谈“肥”色变。因为在一般观念中,肥肉总是和油腻、肥胖、胆固醇高紧密相连,总把吃肥肉与患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联系一起,好像吃肥肉就是人们患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许多中老年人更是把肥肉列为“禁品”。其实这是对肥肉的一种误解。

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其中主要是饱和脂肪酸),脂肪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卵磷脂和胆固醇。胆固醇是组成脑、肝、心、肾必不可少的物质,还是人体内不少内分泌激素,如性激素的主要原料。有一部分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含脂肪高的食物吃了以后比较耐饥,还可以维护蛋白质的正常代谢,溶解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同时也能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倘若人们长期不吃或者吃很少的肥肉,容易使机体处在低胆固醇状态下,严重的可继发其他疾病,不仅对预防胆囊疾病没有丝毫帮助,还会适得其反。

炖肉时间越长越好

卢主任讲解道,从生理学上来讲,摄入脂肪后,会促进胆汁的分泌,对泥沙样结石,可以促使其排出胆囊外。从营养学上来说,适当地吃些肥肉也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老年人适当吃炖得熟透了的肥肉(炖两小时左右),可以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有关专家通过实验指出,随着肥肉炖的时间的增长,猪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同时,炖烂的肥肉保留了猪肉原本的营养成分。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把肥肉当成“禁品”,除了那些过于肥胖或医生明令禁止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肥肉外,只要注意烹调方法和把握好食量,适量吃点肥肉对人是很有益处的。

胆囊炎患者不宜吃肥肉

卢主任特别提示,脂肪类食物可以促进缩囊素的产生,从而增加胆囊收缩的次数,造成胆囊内压力升高,使胆囊扩张,所以,凡是有胆囊炎的患者都不宜吃肥肉。

此外,预防胆囊疾病,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要有节制,食不过饱,而且不要偏食,避免暴饮暴食。平时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宜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生冷、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多食新鲜水果。此外,不饮或少饮酒。

卢秉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感染病、肝病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师协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

血脂高:

用特别的方法泡绿茶

□文/ 杨力(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胆囊炎性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 3年1—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6例, 其中男32例, 女44例, 年龄21~56岁, 平均 (40.5±1.2) 岁。原发胆囊疾病类型:胆囊息肉38例 (50.0%) , 胆囊结石27例 (35.5%) , 胆囊炎11例 (14.5%) 。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SPLC组36例和C LC组4 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确诊胆囊疾病 (包括胆囊炎、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等) 并需要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者。排除标准: (1) 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 (2) 合并肝内胆管或胆总管结石者; (3) 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4) 有免疫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者。

1.3 方法

1.3.1 TSPLC组

患者行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常规消毒铺巾, 取头高脚低位。于脐部下缘作一长1.5~2cm弧线切口, 直视下纵向切口腹膜层, 置入Karl Storz公司生产的单孔腹腔镜装置后, 建立气腹, 压力为12mm Hg左右, 随后置入直径5.5cm、长50cm的加长版、单孔专用光学镜, 对腹腔及胆囊情况进行探查。探查完毕后置入单孔腹腔镜专用弯曲无创抓钳吊胆囊底, 露出胆囊三角后, 游离胆囊动脉及胆囊管, 并用生物夹夹闭, 再次确认夹闭处为胆囊管且胆总管无狭窄后, 切断胆囊管。检查胆囊床处无活动性出血、胆总管无胆汁渗漏后, 从单孔胆囊镜装置内取出胆囊, 随后逐层缝合切口。

1.3.2 CLC组

患者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 常规消毒铺巾, 建立气腹, 压力维持在10~15mm Hg左右, 在脐部作一长约1.0cm切口, 插入Trocar鞘管置入腹腔镜, 在剑突下及右下腹分别作一长约1.0cm和0.5cm切口, 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对腹腔及胆囊情况进行探查, 充分游离暴露胆囊三角, 使用可吸收生物夹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 再次确认后切断, 分离胆囊床, 完整游离胆囊后, 从剑突下穿刺口取出, 随后对三处切口逐层缝合。

1.4 分析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Trocar时间、关腹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1.5 统计分析

采用S P S S 1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TSPLC组手术时间、放置Trocar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CL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出血量及关腹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

TSP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 (2/36) , 2例均为术后脐部脂肪液化;C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4/40) , 其中2例为伤口脂肪液化, 2例为脐部切口疝,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目前, 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手段[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安全无瘢痕的手术过程逐渐受到医生的采纳及患者的追捧。TSPLC技术是基于传统的三孔腹腔镜改良而成, 仅保留了脐部这一传统腹腔镜入路点, 而手术器械与传统腹腔镜器械差异不大, 所以技术上容易被外科医生接受[4]。然而TSPLC由于光镜受手术器械的影响, 对于胆囊三角位置的直视情况略逊于传统腹腔镜, 尤其是严重胆囊炎时, 无法充分暴露胆囊三角, 因此其结果受到质疑[5]。

本文结果显示, TSPLC组手术时间、放置Trocar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CLC组, 而术中出血量及关腹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我们认为TSPLC患者的整体手术情况优于CLC, 且安全可行。这与李志华等[6]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TSPLC具有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 而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扩大病例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我院行单孔腹腔胆囊切除术 (TSPLC) 36例患者, 并与同期接受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CLC) 的40例患者对比,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Trocar时间、关腹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TSPLC组手术时间、放置Trocar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CL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出血量及关腹时间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 TSPLC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而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疾病

参考文献

[1]Ross S, Rosemurgy A, Albrink M, et al.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consortium for LESS cholecystectomy[J].Surg Endosc, 2012, 26 (10) :2711.

[2]陈孝平, 陈汉.肝胆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05.

[3]Pan MX, Jiang ZS, Cheng Y, et al.Single-incision vs thre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 (3) :394.

[4]Trastulli S, Cirocchi R, Desiderio J, 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comparing single-incision versus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Br J Surg, 2013, 100 (2) :191.

[5]吴宁, 李强, 周群, 等.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56例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7) :1261.

胆囊炎性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有98例。患者年龄均在63~80岁,平均69岁,其中,男55例,女43例。58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记为A组,平均年龄(69.6±6.2)岁,男39例,女19例;40例患者进行了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记为B组,平均年龄(69.1±5.9)岁,男23例,女17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对这98例老年患者均进行了经腹部的彩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症,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的样变。

1.2 手术方法

A、B两组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相同,均为在患者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麻。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的患者施用三孔法,CO2的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 Pa);B组采用开腹切除手术的患者,在右肋边缘下处进行斜切口进入患者的腹部,然后运用顺行或者逆行的方式进行胆囊切除。A、B两组患者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

注:与B组比较,*P<0.05

1.3 项目指标

所观察的指标为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使用止痛剂的情况(即肌内注射杜冷丁45 m1次或1次以上),术后的卧床时间,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的并发症出现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的情况,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等指标,A组(腹腔镜切除手术)要好于B组(开腹切除手术),以上考察的7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并发症A组3例,其中心力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所占比例为5.17%(3/58),B组7例,其中尿路感染5例,切口感染2例,所占比例为17.50%(7/40)。各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从目前社会人口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胆囊类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中一些胆囊良性疾病如慢性胆囊炎等在老年人中经常出现,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一般高达30%以上[3]。老年人因其年龄逐渐增大,其各个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偿代能力也逐渐降低,自身机体的耐受力也开始下降,抵抗力变差;老年患者患一种病时,常常会并发其他多种病症,并且老年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久,预后比较差,病情极易出现反复,而且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其感觉也变得比较迟钝,所以,在治疗高龄患者的时候,常会为老年患者的感觉所误导,产生潜在病症被掩盖的现象,在发生大手术或者创伤等应激反应的时候,老年患者的自身调节能力就会降低,使感染的机会增加。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伤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然后通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轴系统来调整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这种应激反应的程度主要与手术的部位、手术波及的范围、以及手术创伤的大小有关[4],所以,实施开腹切除手术与实施腹腔镜切除手术相比,前者造成的创伤较大,这种应激反应程度就会高;后者手术切除的时间比较短,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比较少,会大大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已经证实,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上的恢复明显早于开腹切除手术组[4]。因为腹腔镜切除手术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肠的肌电活动性功能恢复的比较好[5],所以,对患者应用的止痛剂也相对较少,患者术后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内进食以及下床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并加强胃肠的蠕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患者咳嗽、咳痰以及肺部的并发症等。腹腔镜切除手术过程中,腹腔的内脏器官不暴露在体外,所以术后的感染情况会明显的少于开腹术后。此外,在实行腹腔镜切除手术时,若患者患有心肌梗死之类的疾病,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因为,手术过程中会增加腹压,使心脏的负荷加重,由于回心血量也减少,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而诱发心力衰竭,所以这种情况要慎重考虑,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有效地控制并发症,手术过程中严格检测,操作时要仔细。

总之,对老年良性胆囊患者来说,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是相对合适、安全可靠的,应为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宫轲.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腹腔镜切除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1):29-30.

[2]朱锦腾,刘衍民,塔长峰,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4):35.

[3]梁中骁,罗建强,黄顺荣,等.老年人腹腔镜与削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03,25(3):342.

[4]蔡逊,卢绮萍.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临床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6,13(3):253.

犬肛门囊炎疾病1例 篇7

1 病史

2012年5月12日, 公安部沈阳警犬基地动物医院门诊收治1例肛门囊疾病患犬, 情况如下:德国牧羊犬 (系德国牧羊犬黑背、狼青杂交子代, 黑色被毛) , 雄性, 2011年3月12日出生, 体重31.4 kg。2012年5月8管理员发现该犬有啃咬尾部的表现且近日来啃咬频率渐增, 遂前来就诊。经查病犬啃咬尾部自尾根部起直至尾尖、尾无明显异常。患犬肛门颜色红、肿胀, 无残留排泄物, 大便吃力但粪便正常、小便正常。肛门处疼痛感强、无法实施直肠测温。肉眼观察患犬鼻镜, 推测其体温基本正常。触诊肛门囊较硬, 其余未见异常。同窝3头犬均正常、健康。

2 血常规、血钙以及X光检测

含EDTA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患犬前臂头静脉血液。检测结果: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数量偏高, 分别为18.8×109/L、7.5×109/L、5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 为54.9%;血钙浓度偏高, 为2.74 mmol/L。腰荐椎及邻近尾椎腹背位、屈曲侧位X光片排除马尾综合征可能性, 但患犬后肢股骨明显偏细, 显示该犬骨骼发育不良。

3 治疗

根据检查结果, 诊断该犬患有肛门囊炎。治疗如下:洗必泰清洗, 消毒肛门囊及周缘, 而后用生理盐水热敷、浸润患处, 挤压、排出结实内容物及少量脓性液体。显微镜检查未见异常, 排除肿瘤可能性。尽可能接近患处皮下注射速诺2次/d, 口服安贝钙尔健。坚持挤压患犬肛门囊3日, 1次/d, 均可见脓性内容物排出且量无减少。此间患犬频繁啃咬患处, 患处疼痛敏感, 后肢偶尔无法站立。鉴于上述症状, 停止清除肛门囊内脓液, 坚持使用抗生素及补充钙、磷。1周后患犬无好转, 后肢完全瘫痪, 仅靠前肢拖行。继续坚持用药20 d后, 患犬恢复站立、跛行。停药、观察近2个月后, 患犬基本恢复正常, 无复发, 无后遗症。治疗期间将患犬置于安静犬舍休息, 尽量减少刺激, 以犬舍内自由活动为主。

4 讨论

胆囊炎性疾病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高龄人数量日益增多, 老年良性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而要提高对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形式的重视程度[1]。良性胆囊类疾病包括胆囊先天性异常、各种类型的胆囊炎、胆囊息肉发生病变和胆囊结石类疾病。由于文化、地域、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2]。随着老年良性胆囊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对老年患者来说胆囊切除手术无疑是个创伤较大的手术, 一般的治疗方法都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由法国的里昂实验室在1987年首次进行实验, 随着20多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成为了良性胆囊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情况较为特殊, 一些体弱多病的患者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可能引起胆管损伤、中转率高、甚至死亡。在采用腹腔镜切除手术对良性胆囊疾病进行治疗时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所以, 对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还是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还应该进一步进行探究。为了比较老年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LC) 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OC) 治疗效果, 探讨出何种治疗效果更加安全可靠, 现对该院2005—2012年6年来该院收治的440例老年良性胆囊疾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该院440例老年良性胆囊疾病患者, 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患者260例, 乙组患者180例。其中男患者204例, 女患者236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65岁。甲组进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 乙组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前信息、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变化及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甲组患者260例, 男患者120例, 女患者140例, 平均年龄 (65±6) 岁。乙组中患者共180例, 男患者84例, 女患者96例, 平均年龄 (65±7.5) 岁。在手术之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腹部彩超检查, 并确诊为胆囊结石伴慢性炎症或者胆囊息肉样变。

1.2 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中对甲乙两组患者均采用了在患者气管内插管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对于甲组患者运用三孔法或四孔法进行腹腔镜手术, 其中CO2的气腹压为11~13 mmHg;对于乙组患者采用在右肋边缘下处进行斜口进入患者腹部的方式进行开腹切除手术。甲乙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和术后的处理采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1.3 项目指标

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与术后使用止痛剂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作为观察指标, 该院对患者术后的止痛采用1次或者1次以上肌内注射杜冷丁50 mg。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 (x±s) 方式进行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运用百分率来表示, 采用χ2进行两组间的对比。

2 结果

甲组 (腹腔镜切除手术) 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情况、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并发症等情况较之于乙组 (开腹切除手术) 有明显优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 其中1例为肺部感染, 1例为心力衰竭, 所占比例为0.007%。乙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 其中3例为切口感染, 2例为肺部感染, 1例为心力衰竭, 所占比例为0.03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的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症等胆囊类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慢性胆囊炎等胆囊良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发病率一般达30%以上, 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个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步衰退, 随之偿代功能也逐步下降, 机体自身的耐受力也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导致老年患者因一种疾病而导致多种并发症产生, 而且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不仅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而且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 会导致感觉相应的变的迟钝[3]。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 常易被老年人的感觉所误导, 使潜在的病症被掩盖。因为严重创伤或者大手术等应激反应会致使老年患者的自身调节能力减弱, 使感染的发生情况增加。同时, 在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伤会使机体发生应激反应, 并通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的轴系统来调整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这种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手术部位, 手术的范围以及手术创伤程度的大小相关。因此, 开腹切除手术与腹腔镜切除手术相比创伤程度更大, 引起的应激反应程度就会更高, 对于老年患者病情的恢复与好转没有好处。由于腹腔镜切除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 导致术中出血量减少,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应激反应。腹腔镜切除术的创伤相对更小, 使用的止痛剂也会相应减少, 有助于患者机体的恢复、更早的进食和下床活动, 不但有助于加强胃肠的蠕动, 而且有利于患者咳嗽、咳痰和肺部并发症等情况的减少, 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腹腔镜切除术不用使患者的内脏器官暴露在体位, 所以减少了开腹手术后的所产生的感染情况。由于对患者实施的手术会导致腹压增加, 使心脏的负荷加重, 回心血量减少, 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受到影响。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应充分注意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之类的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疾病, 充分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 防范突发情况所导致的重大伤害。在手术过程中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测和仔细的操作, 严格防止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影响手术效果的状况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效果。

注:与乙组相比, *P<0.05

研究显示,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要求良性胆囊疾病要采用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老年良性胆囊疾病的治疗, 腹腔镜切除手术 (LC) 在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较之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OC) 有明显优势, 其安全性更高, 有利与患者术后的恢复。腹腔镜切除术是治疗老年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它的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铁辉, 张海山, 李国昌, 等.老年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9) :888-889.

[2]郭贵军, 翟瑜, 杨月卿, 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的康复对比[J].河北医药, 2005, 27 (10) :727-728.

[3]唐翠明, 练敏, 黄永红.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9) :71-72.

[4]沈裕厚, 田建伟, 梁文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22 (6) :507-508.

胆囊炎性疾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9年5月-2011年6月15例患者行LC均经病理于术中或术后胆囊癌诊断病例,有0.56%(15/2678)的机率是在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发生。其中6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在47-82岁之间,中位年龄63岁。术前有12例(占80.0%)表现为右上腹或剑突下反复发作疼痛,其中4例(占26.7%)放射至腰背部;3例(占20.0%为腹部饱胀感;4例(占26.7%)为恶心呕吐表现;6例(占40.0%)有食欲减退;5例(占33.3%)有发热;6例(占40.0%)有体质量减轻。在15例患者中没有黄疸病例。胃癌病史1例。

1.2 术前检查

将15例患者肝功能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其中有4例患者肝功能检查指标略有升高,其余无肝功异常患者,检查AFP、CEA和CA199者7例,其中3项表现正常指标的肿瘤标志物者为5例,CA199升高者2例(占13.3%),影像学检查未做出肿瘤的诊断发现。15例患者均行腹部超声,其中有5例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9例胆囊炎伴胆囊结石,1例单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患者5例行CT检查。

1.3 治疗方式及病理

本组患者15例均行LC治疗。胆囊手术切除并且解剖标本,其中10例胆囊壁增厚、胆囊肿大;6例胆囊息肉,其中3例息肉直径>1.0cm,13例术中发现胆囊结石。行冰冻切片检查胆囊息肉患者6例,诊断为胆囊肿瘤者3例。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13例,改开腹根治术即术中确诊者3例。

术后予以病理常规检查,分期如下:仅生长在黏膜组织内的肿瘤为原位癌定为Ⅰ期;胆囊壁黏膜层、肌层受到侵及的肿瘤为Ⅱ期;胆囊壁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达全层均受侵及的为Ⅲ期肿瘤;Ⅳ期为Ⅲ期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Ⅴ期为有其他器官侵及、转移的肿瘤。术后均予以随访。

2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15例患者均诊断为胆囊癌。分期如下:2例Ⅰ期;9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有73.3%(11/15)的比例为早期恶性肿瘤。术后病理提示2例原位癌、2例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5例乳头状腺癌、1例未分化癌。其中未进行LC、术后开腹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的2例均为Ⅰ期患者;6例2周内再开腹行根治术;其余患者进行术后肿瘤科辅助治疗。

并发症的出现率及肿瘤种植转移:1例切口感染发生在根治术患者中,1例胆瘘,均经保守对症治疗后治愈;有1例行LC术后胆囊窝积液,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4周,住院时间平均为15.2d。

2 例切口处出现种植转移,为13.3%(2/15)的发生率,发生在术后第16周和28周。

至2012年2月30日,15例患者均获随访,3例术后存活近1年,7例术后存活近3年,至今存活的5例,分别为术后16、20、28、33和43个月。

3 讨论

在临床上胆囊癌是一种常见恶性疾病。早期的胆囊肿瘤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通常为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反复发作,多数常伴有胆囊结石,有时不易与胆囊息肉、结石性胆囊炎等疾病相区分,有时学者对胆囊壁有否改变不重视。胆囊壁的炎症改变及胆囊结石是造成术前诊断胆囊癌困难的主要原因[4]。影像学检查胆囊癌在伴有结石的情况下需与萎缩性胆囊炎鉴别;再者,胆囊良恶性息肉病变鉴别也存在困难。因此,有15%-20%的患者术中或术后被意外诊断为胆囊癌,有较低的术前诊断率。本研究中意外胆囊癌在LC后的发生率为0.56%。UGC多为较早的胆囊肿瘤,本文中有11例患者(73.3%)为Ⅰ、Ⅱ期。

我们阅读相关资料再结合临床,体会可能有以下UGC相关的高危因素:(1)胆囊结石病史在5年以上,大于50岁的中老年患者;(2)伴增厚及僵硬的胆囊壁的胆囊结石患者。有研究指出胆囊有结石比无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机率约高7倍。胆囊黏膜慢性炎性因胆囊结石导致,最终导致异常增生的黏膜上皮产生的病理变化,是有一定的癌变倾向的;(3)有直径大于2.0cm的胆囊结石或出现萎缩胆囊者;(4)单个无蒂或基底部较宽的胆囊息肉或迅速增大者;(5)胆囊周围有淋巴结肿大,且有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本研究病例中有2例CA199在术前升高。为避免UGC漏诊而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我们认为对可能引起胆囊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应高度重视,做好术前尤其是CT等检查早期诊断高危患者。因胆囊癌早期就易发生转移,PET-CT对胆囊癌早期诊断及评估手术切除胆囊后是否存在转移灶和残余灶,有良好的临床效果[5]。

术中切除胆囊后对疑似病例应常规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文献报道术中冰冻病理对病变浸润深度的检出准确率在70%-86%[6]。本文中胆囊息肉患者行冰冻切片有6例,其中确诊胆囊癌者为3例,诊断准确率为50%,因此考虑胆囊癌冰冻病理的诊断可能不够精确,可能此方法检查局限,缺乏病变胆囊整体检查的缘故,但也有学者把快速冰冻切片作为胆囊切除术的常规检查。我们把胆囊息肉、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及存在高危因素的胆囊疾病者均在术中常规送冰冻切片检查,如有必要时多次送检,这样可使胆囊癌漏诊率大大减少。

目前胆囊癌患者有效治疗措施是手术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7]。有关手术方法的实施,文献报道基本达成共识,普遍指出Ⅰ期患者术中未见胆囊壁损害,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Ⅱ期及以上的患者,胆囊癌根治术是获得长期存活的选择;对于Ⅳ、Ⅴ期患者,则应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以达到彻底治疗。我们经研究与以上观点一致。但如果胆囊术中破裂,肿瘤细胞有种植转移的风险,故根治术应开腹实施。行根治术治疗Ⅲ、Ⅳ期患者亦会较早出现转移,预后差,本研究中3例Ⅲ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术后生存均未超过1年。UGC的初次手术方式有否对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GOETZE等[8]分析统计多中心UGC患者临床资料377例,研究指出,LC、LC中转开腹、开放手术等为初次手术方式,未对UCG患者的生存率造成影响。又有学者们[9]长期随访后也得出首次手术方式为LC未对UGC患者的总体预后造成影响。在首次手术后1个月内再行开腹根治术为UGC患者的最佳时间。王明俊等[10]回顾性分析1997-2008年5586例LC术中26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仅行LC18例,行胆囊癌根治术7例,再次剖腹探查1例,3年总体生存率为18.7%、5年为12.6%,生存中位时间为18个月。众多研究表明手术方式为LC对UGC患者的总体预后不会产生影响。

现已讨论多年的LC术后意外胆囊癌切口种植转移的问题,肿瘤高度恶性是其危险因素。有学者研究指出腹腔镜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发生的切口复发率约0.5%-1.3%[11]。为使LC术后肿瘤在切口及腹腔种植转移的发生率降低,在实行无瘤原则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胆囊标本用标本袋取出;Trocar切口做适当扩大,尽量避免压榨性创伤;手术结束时先行腹膜关闭再闭合切口,局部损伤修复;冲洗、保护切口;若为可疑或高危患者做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必要时应用局部细胞毒性药物,尽最大可能降低LC术后意外胆囊癌切口或腹腔种植转移的发生率。

总之,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尤其是高危人群或可疑病例更应注意,尽早采取手术治疗,在术中发现疑似胆囊癌者,需冰冻切片检查,应将开腹胆囊癌根治术作为其治疗选择的术式,对于术前已确诊或高度怀疑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避免因实施腹腔镜手术而导致的胆囊癌转移,对于术中术后病理检出为胆囊癌者,应根据具体病情及肿瘤治疗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使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淑牖,洪德飞.胆囊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J].中华消化外科学杂志,2011,4(2):87-90.

[2]姜小清,邱应和.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2):91-92.

[3]张阳,范正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处理[J].中国实用医刊,2011,33(4):86-87.

[4]陈昕,周晓俊,毛忠琦,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4):6-8.

[5]Lee SE,Jang JY,Lim CS,et al.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surgicaltreatment for T1 gallbladder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2):174-180.

[6]徐协群,刘卫,李秉璐,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意外胆囊癌的处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3):1312-1317.

[7]Cubertafond P,Gainant A,Cucchiaro G.Surgical treatment of 724carcinomas of the gallbladder.Results of the French SurgicalAssociation Survey[J].Ann Surg,1994,219(3):275-280.

[8]Goetze T,Paolucci V.Does laparoscopy worsen the prognosis for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J].Surg Endosc,2006,20(2):286-293.

[9]何敏,王坚,施毓谦,等.胆囊癌术式的选择与预后[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7(4):277-280.

[10]王明俊,张银新,祁玉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的临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7):522-524.

上一篇:网络安全竞赛平台设计下一篇:轨迹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