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内驱力论文

2024-07-16

数学的内驱力论文(精选10篇)

数学的内驱力论文 篇1

很多数学教师都有遇过这样的现象:昨天上课时, 学生都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规则, 如定义、定理、公式, 回答得也很好, 也能完成课堂练习。可是, 今天上课, 让学生回忆或重述昨天学过的知识就有些模糊了, 个别竟然全忘了。学生懂得并不等于已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知识的来源, 刨根究底, 直到心无疑虑。单纯记住公式、定理是没用的。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驱力, 只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 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一、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重要意义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课程结构, 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 都要通过利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使他们从不知到知,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从安排他们学习到他们自己要学、乐学、会学、善学, 这样学习就变得有意义。在同一个班级, 学生成绩差别很大, 除了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的方法不同之外, 学习的内驱力是决定因素。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很少自己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依靠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和争论, 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就可以实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是如此地重要,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将教学内容寓于实际生活中, 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的形成。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感觉数学不是高不可攀的, 每个人都是可以学好数学的。数学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 而且学生自己在生活中也会不时用到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 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 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归纳出变化规律, 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既要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又要靠近课本, 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学生如是说:数学枯燥乏味, 计算量大, 逻辑性强, 毫无乐趣。教师如是说:数学教学变成了解题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让学生不断认识数学美, 充分感受数学美, 那么数学的魅力就会使学生着迷, 学生当然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感受数学美。

著名的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形式之美, 方法之妙, 可以使其产生一种理智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般可以在提出问题时, 揭露它的新颖、奇异和形态的优美, 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使他们感觉到思维方式方法的奇妙、新颖、别致,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 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 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而且可以品味数学知识的美妙。

2.创造数学美。

学生对数学的美妙之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就会在心底产生创造的欲望, 这样学生想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乐于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思考。用数学美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 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 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 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要想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书刊, 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概括和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让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 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上课,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修养, 拓宽知识面。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避免精神生活的狭窄和内心的空虚。我们要力求学生通过阅读, 都有一门自己喜欢的学科, 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感兴趣, 才有可能提高对所学学科的热情。学生一般都是从课堂教学得到启示, 然后课外去阅读科学书籍的, 很多学生通过阅读而发现一门自己最喜欢的学科, 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上课自然有激情, 效果就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地努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让学生由原来不愿意学到主动的去探索, 研究,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将眼前的教学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数学的内驱力论文 篇2

【关键词】 数学美;思维过程;教学语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主要看学生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一般不是自发的,要靠老师为他们提供条件,唤起他们的觉悟,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结构美、方法美等。从形式来看上,可以分为形态美与神秘美等。基本特征表现为: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思辨性,数学美与艺术美在审美意识上是有区别,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是观念美,是一种理性的折光。艺术美在审美意识上是借助与物质形式表现出美的感性形象,这种美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活动,但可以被意识活动所反映。

数学中的美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美、艺术美,因而有时不被人们理解接受。许多人因为在学校里的数学学习遭受挫折,加之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难学扩大化的宣传,在他们的记忆中数学是枯燥的符号和令人头痛的定理的证明,回忆中只有失败与挫折,与“美”无缘,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数学观。这是在数学学习中没有体会到美的结果。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论英雄,教学过程中对应试无关的内容就毫不客气地放弃,课堂中体会不到数学中美的思想、美的方法,学生整天忙于做习题,没有时间体验数学中的美,有朝一日,当学生不需要学习数学时,他们就异常高兴,终于脱离苦海了,因此有人认为除了在学校,其他地方简直不需要用到数学,数学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那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了。改变数学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数学教育的实际效果,让数学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教育中的美是必不可少的。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原型模式和历史背景,要努力解释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抓住问题本质特征。如复数的引入,就是解诸如x2+1=0的方程的需要。解释这些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对复数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建立复数概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他的第一感知就是要对题目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比对,寻找共同点和差异处,然后再选择适宜的解题方法。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课本中例题、习题中的典型题,善于对其进行变式训练,遵循“依照课本例(习)题,从点到面”的原则。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努力搜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要努力探寻与其它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挖掘其新的意义,新的作用。尤其要对一些典型题,要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新的解法,是否有更简捷的解法,代数问题能否用几何方法来解,能否建立数学模型等等;在开放题的求解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解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更要重视方法及解答过程的比较与鉴别,在比较与鉴别中复习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所涉及运用到的知识、技能。

数学反思性学习的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反思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例如本节、本章涉及哪些知识,自己是否已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其次,反思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学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反思一下课堂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与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和差异,有无规律;再次,反思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基本图象,基本等式等),典型问题,弄清楚本节、本章有哪些基本问题,哪些典型问题,平时碰到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可归结为这些问题等;最后,要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避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出错。

三、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只有让学生听的清楚、容易理解、具有吸引力,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才会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作为教师要仔细琢磨教学语言的特色,不断修炼,提高语言艺术。从吸引学生参与的角度来说, 幽默故事或语言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选取是根据教学内容实际自己编制一个有趣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和社会流行的话题有关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故事情节。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满幻想和渴望,急切想一探究竟的心理。运用语言幽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幽默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它不是油腔滑调的俏皮,它是智慧闪耀的火花。凡是善于幽默者,多是思维敏捷、联想丰富的人。教学幽默,说到底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是让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物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运用教学幽默语言时要牢记这一点,要真诚善意的运用教学幽默,切不可流于低俗。教学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学幽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因此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幽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易于学生巩固知识。

总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和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为他们的参与创造条件,而不能有任何冷漠,甚至排斥、打击的想法和做法。

【参考文献】

[1]刘德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保鲜”[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20期

数学的内驱力论文 篇3

一、以情境为基石,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因子

以生活素材为主要来源, 以服务教学目标为着眼点的情境,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富有生机和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联系生活, 以现实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创设生活情境, 再现生活事实,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与有用性,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如, 教学《数字编码》时, 笔者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数字编码: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邮政编码、条形码……以学生熟知的素材来引出课题,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生动。在学生建立表象后, 我设置了“猜猜老师的身份证编码”, 并说明理由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老师的个人信息很感兴趣, 活动中跃跃欲试, 积极开动脑筋, 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又如, 教学《按比例分配》时, 笔者借助课前学生调查到的奶茶中奶和茶比2:9这一数据,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从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在学生初步能用份数表示出奶和茶之间的关系时, 呈现了这样的情境:老师准备按照这样的比例, 用红茶和牛奶配制出一杯220毫升的奶茶,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 需要奶和茶各多少毫升?”真实的数据, 吸引了学生, 新的表示形式,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简单的情境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上述情境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材料的“意义感”, 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制造矛盾, 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发展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 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 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知识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 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起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

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 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小狗和小兔跑步比赛, 两只小动物绕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同时冲过终点线, 裁判判定两人并列第一, 小狗和小兔认为不公平, 虽然同时到达, 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第一名, 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景, 富有童趣, 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兴致盎然, 而小狗和小兔争执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为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 取得良好的效果。

又如,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是3、6、9”时, 教师不急于评判, 而是出示546、123、3519等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经检验认定自己的猜测正确。教师适时出示56、329等数, 引发学生第一次认知冲突, 使学生陷入矛盾, 急于求知。教师启发学生:“能不能像研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先找出3的倍数来观察。”学生观察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 仍看不出特征, 引发第二次冲突。教师建议学生用数字“546”来做个实验, 调整数字排列顺序:546、564、645、654、456、465。学生发现都能被3整除, 从而引发学生猜想“一个数能被否被3整除, 可能不只与某一位上的数有关, 而且与每一个数位上的数有关。”那是什么关系呢?激起第三次冲突。有学生说可能是与每个数位上数的和有关, 有学生说可能与这些数位上的数字积有关。教师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动手验证, 从而得出结论。依托教师创设的矛盾冲突, 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探究主题、探究素材和广阔的探究空间, 学生自主、充分地思考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 不断拓宽问题探究的渠道和探究的深度, 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以语言为纽带, 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学语言是师生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载体。诙谐幽默的教师语言体现机智美, 逻辑严密的教师语言体现理性美。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故作神秘的疑问暗示学生要动脑思考, 一字一顿, 抑扬顿挫暗示学生重点环节不容错过。

如: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 立足于学生经常漏数被遮住部分的图形, 笔者尝试着用诙谐的故事加上老师幽默语调进行提问, 以突破难点。教学片段如下:

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

生:想! (期待的表情)

师:一个富人要建筑师帮他盖楼房, 但他一、二层不要, 只要第三层。 (语气不紧不慢)

师:建筑师能满足富人的要求吗? (疑问的语气、讽刺的表情)

生:不能。 (学生全体哗然, 心领神会。)

师:那第一层被遮住的立体图形要数吗? (语气故作神秘)

生:要数。 (语气肯定)

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讽刺了富人, 同时提醒学生记住要关注被遮住的、看不到的的小正方体。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浓茶, 引导学生去思索和久久地回味;幽默而轻松的语言犹如凉风习习, 为课堂增添了几分神采, 醒脑益智且提神。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尽情挥洒, 点石成金, 教得轻松而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引耳倾听, 学习、顿悟、提高, 最终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以问题为抓手, 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思维活动始于问题, 并在问题解决中获得发展。有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导火线。教学中, 依托教师精心设计的统领全课的问题, 将知识的脉络清晰串联, 将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任务,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以任务的完成推进教学进程,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感悟, 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利于学生思维的步步推进。

如,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本,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推理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是180°后, 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将直角三角形变换成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过程中, 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 而边的条数和内角的个数不变, 让学生初步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接着, 教师以“内角和变不变”, 你要如何验证,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进行验证。

又如, 《圆的认识》一课, 引入课题后,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 在给予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后, 呈现如下学习任务:1.哪些物体的面一定要设计成圆形?2.车轮的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才能起到固定作用?3.怎样找出圆形纸片的圆心?4.如何证明你找到的是圆心?5.同圆中, 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倍数关系, 如何证明?通过问题1, 引导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通过问题2, 帮助学生理解圆心的意义;通过问题3、4,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直径都相等;通过问题5, 创设了协商语境下的探索契机,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内化知识。

再如, 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 上课伊始, 笔者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 并出示学习任务: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2.单位间有什么关系?3.会简单使用人民币。接着让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人民币的世界”里自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在“练一练”里检查学到的知识, 在“游戏园地”运用知识去做各种模拟购物游戏;在“你知道吗?”拓展知识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设计了一个发展区———商场2、商场3, 可以在商场2、商场3里进行找钱购物游戏, 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 教师以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巧妙地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之中, 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实现了问题解决、方法渗透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统摄教学要点, 贯穿全程的问题实现了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提升能力, 促进发展的目的。

四、以方法为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新课标将“双基”扩展为“四基”, 彰显了对数学灵动思想构建的追求。有质感的数学课, 应该有思想深度的课, 在彰显知识习得的同时,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 应着力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选准切入点,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以架设知识间联系的桥梁, 将零散的内容有机整合, 使学生的思维更系统, 更严谨。

如,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既要把握知识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的约分、自然数1减分数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验算等, 同时要让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建立分数加减计算的认知结构。教学时, 教师要把握时机化隐为显, 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又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 教师应立足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大教材观, 将重点放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方法上, 为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梯形面积计算、圆面积计算奠定基础。基于此, 笔者在教学中将导学提纲确定为:你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如何转化?转化后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的提出,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 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恰当地引入数学思想方法, 既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 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思维, 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可以纵横交融, 把零散的知识提炼升华, 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

综上, 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情境或统领学习过程的问题情境, 选择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 挖掘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 把握知识的内在关联, 辅之以生动丰富, 富有启发的教学语言,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习的品质, 提升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高平.在生本教育中重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20)

[2]盛莉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 (08)

[3]王彦英.试谈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8 (02)

[4]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篇4

关键词:英语;兴趣;内驱力

刚开学的时候,为了尽快认识新班级的每个学生,我在学生中做了个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心目中的高中英语课堂是什么样的?”大部分学生回答的是“热闹的”“不要死气沉沉的”“要让我们感兴趣的”“要能真正学到英语知识的”“不要老师满堂灌的”等类似的答案。看到学生的心声,我不禁有了一些思考。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几年了,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一堂课45分钟,老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教学环节貌似安排得很紧凑,老师跟着教案按部就班地讲得也很累,学生坐在下面却一个个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究竟有多少效率可言?为什么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呢?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并无热情,只是被迫地“听”,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几乎是不可能的。那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我每接到一届新的学生,首先就会教他们两个单词,一个是attitude,一个是impossible。对于attitude,我要求学生先写下每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序号,比如a是1,t是20等,这样得出的所有数字,最后相加,学生会发现得数是100。这时,我就会引导学生,凡事只要有好的态度,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impossible,我对学生说,凡是你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就换个角度思

考,impossible这个词拆开后,我们就可以看到I’m possible,也就是我能行。学生在听完后,都精神振奋,我看到很多学生都把这两个单词郑重地抄了下来,我也偷偷感到欣慰。我提醒学生要将这两个词贴在醒目的位置,让自己随时可以看见,时时激励自己。

在开学第一课上,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六个学生,我让他们公选出组长,然后每次活动的时候就由组长统筹安排记录员、发言人等。高一英语新授课多,我争取尽量做到每天的课堂都安排5~10分钟的课堂讨论。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以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我提议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教室内走动,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也身在学生中,及时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也适时激励有话不敢说的学生。在习题讲评的时候,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小组成员互帮互助,相互指导,有很多题,学生都能自己讨论得出正解,遇到大家都不会的题,我再启发、点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我们的学习中,学习的热情也更高涨了。我还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学生互批作文、组织小组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都很喜欢,学习效果也很好。

当然,在课堂上我也会适时点名回答问题,或者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有些上课走神的学生,我也会在一节课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请他回答问题,提醒他及时回归课堂,课后,我会通过各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修补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对于有些学生的不满或意见我也会及时处理,尽量让大家在满意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我会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消除心理的恐惧感,首先要勇敢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活动中,让他从内心接受英语,愿意学英语,带动他一点一滴地在英语学习中向前进。

我相信,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为学生创造的课堂环境、设计的教学环節、展示的教学内容,这些都是外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是内驱力,只有学生真正想学了,他才能学好。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让我们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我们教师就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引者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经济反弹的内驱力 篇5

这一次里昂证券采购经理人PMI指数 (该非官方的数字由于其采样更为合理, 被市场认为更接近经济的真实) 出现了同步上升, 从上个月度的44升至50.1, 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连续8个月萎缩后, 开始出现扩张迹象。

在中国官方公布的11个分项PMI指标中, 6项超过50 (产出、新订单、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采购、购进价格) , 1项达到50 (进口) , 只有4项仍低于50 (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出口订单、积压订单) 。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复苏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撑。有两个分项指标尤其值得注意:第一, 4月份就业指标从3月份的48.6上升至50.3, 于7个月来首次突破50。这表明企业已开始再次雇人, 对就业和收入增长而言可能是个好兆头。

制造业的回暖, 与其说是政府刺激政策开始显示出积极效果 (带动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 , 不如说功效来自于房地产的超预期恢复。

全国主要核心城市第一季度新房、二手房交易超预期地放量。如果以2009年3月份的新房交易量为计算依据, 上海的可售面积只需要3~4个月的时间消化。北京的库存降到了9万平米的低点。如果以2009年3月份的新房交易量为计算依据, 全国主要核心城市的可售面积消化时间在6~8个月之间。而在2008年10月份, 以当时的数据计算, 全国主要城市新房的库存消化则要15~25个月。

房地产库存消化的乐观预期托住了房地产投资, 自2008年7月份以来, 快速下滑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今年3月份终于得到扭转, 3月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1~2月份的1%上升到7%。

房地产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拖后腿 (先前悲观的预期是房地产投资将萎缩20%以上) , 房地产事实上掌控了中国整个投资的钥匙, 由于其产业关联链太强, 如果它发生萎缩, 制造业减速将比现在要严重得多。房地产销售放量对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刺激是显而易见的, 家装、家电以及汽车成为制造业部门显著回暖的分行业。

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反弹是否会取得超预期高度?

从内部看, 关键在于房地产的“小阳春”的持续性。刚性需求集中释放能持续多长时间, 城市化的低端期所蕴涵的潜在需求比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有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那波婴儿潮到当下正好进入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段, 2007、2008年房价暴涨把这些需求给压住了, 一旦价格回落, 这些需求马上就会释放出来。

房地产持续性恢复主要看改善型和投资型需求是否能及时跟上, 改善型跟收入增长预期关系极大, 未来数年全球衰退的大背景恐怕会抑制大多数人极端迫切的欲望。而投资需求则更多取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但是当通胀的实现反过来会成为浇灭中国经济复苏的火焰的一盆冷水的时候, 经济二次探底的预期将使得房屋成为投资客手中的“烫手山芋”。从更长一点时间看, 经济在一个长期底部波动时, 流动性极差的不动产未必是抵御通胀的最佳选择。

从外部看, 外部世界复苏的程度显然是当下中国经济反弹超预期的另一个关键。应该讲, 发达国家进口下滑深度可能已经接近了底部, 但在底部徘徊恐怕是长期过程, 美欧消费者去杠杆修复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不可能会在1年内完成, 美国家庭负债率2007年攀上了114%的顶峰 (占GDP的比例) , 而10年前这一数字是64%。提高收入无望的情况下, 量入为出、缩减开支成为美国家庭的降低负债率的唯一选择:以前一个美国人一年消耗两打衬衣, 现在一件衬衣要进几次洗衣店, 这是一个质变。

美国家庭储蓄率未来会回归至7%~10%, 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有研究机构测算, 美国居民储蓄率每回升一个点, 乘数效应下美国将萎缩6000亿美金的需求, 奥巴马的一个刺激计划的大部分就烟消云散了。

西方世界回归从前的努力则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出口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无法在短期内靠外部力量解决。

经济复苏毕竟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不可能如股市那般短期内出现一个夸张性的表演。

释放教育改革的内驱力 篇6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都源自于军事需要, 如今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 形成了一张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网”。这张“网”还在演进, 它的触手还在延伸, 越来越多的名词、概念还在涌现。这里, 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些概念的内涵, 只换一种视角来看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将技术看作人类进化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们超然于自身, 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有人说汽车、飞机解放了人的身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计算机和互联网解放了人的思想, 使得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栖身于人类的“智慧之树”。人们假借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学习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然而, 人类并没有止步于此, “智能终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正由概念变成现实, 使得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所思即所得已不是难事。所以, 当马云狂热地表示“没什么互联网做不了”的时候, 我们也许觉得这并不是那么令人费解。一方面, 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改变范围之广, 超乎想象;另一方面,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技术的进步使得习惯于传统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人们不得不考虑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因素, 用“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考虑客观世界的变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很多业态, 人们对此充满期待。我们也期待技术能够给教育带来源头活水, 然而热闹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当下资本市场盯上了互联网教育, 资本大鳄都想挖掘互联网教育的金矿, 创业热潮如火如荼, 各种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互联网这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类的“外脑”, 使得知识的存储与获得更加便捷, 甚至使一些获得性技能“传递”自如。但是, 当前很多新技术还很不完善, 停留在概念阶段, 教育乃百年大计, 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不能盲目跟风。首先, 教育并非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递与获得, 它包括着丰富的内涵;其次, 教育修为的是人的主观世界, 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看到,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能是教育变革的外因, 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终将来自于教育体系内部。

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新的生态环境, 人们处在新的环境中需要做出应变, 以便适应新的教育常态。学校教育正在适应这样的新常态, 一方面需要探索改变传统教育的新形态, 如翻转课堂、创客教育、慕课、微课等;另一方面, 需要探索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有价值与意义的教育活动, 如体育锻炼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审美与艺术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教育, 等等。相比学校教育, 一些社会上的在线教育形式更为灵活, 形式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逼机制, 推动教育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 在“深入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道路上, 我们要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推动力, 解放教育教学思想, 进而释放教育改革的内驱力, 使教育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

数学的内驱力论文 篇7

尼采说过,“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就能有改变现实的力量”。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一无所成开始的,可是许多人在一开始就没有尊敬过自己,可能他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令他尊敬的人,甚至尊敬得不亦乐乎,但有一个最重要的人却从来没有尊敬,那就是他自己。许多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扔掉了尊敬自己的习惯和勇气,可能一直在反思如何尊敬别人,如何去掉“自以为是”,而事实上合度的“自以为是”何尝不是一种尊敬自己的体现呢?尊敬自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自己相信有能力改变现状,而不是人言亦言,随波逐流。尊敬自己如给专业成长插上一对翅膀,才有持续飞翔的力量,才能冲入云霄。

如果说许多教师的内心是自卑的,或许没有多少人会赞同这个观点,可是不得不承认许多教师在克隆思想,而不是在张扬个性或不敢张扬,克隆思想本身就是一种自卑的写照,张扬个性才是一种创造。对“名师”、“名家”的过度尊敬,就可见一斑。如今教育一直在刮风,每一阵风刮过,就会有许多跟随者,缺少思考,甚至迅速把自己的思想掩饰起来,生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大多数人一直没有发现“人言可畏”的另一种危险,实质上就是湮没自己的思想,尼采也因此告诫:“决不可妄自菲薄。那样无异于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五花大绑。”许多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往往是五花大绑上路的,且越绑越多,最后觉得自己很稳重,其实是一种沉重,四平八稳的思想只是一种克隆品,它的意识中缺少改变的力量。

在教师思想中培养出自我尊敬是一个教育生态中所能得到的最有价值的成果,可是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尊敬自己是自恋。罗素说:“自我尊重开始于:一些人过着自尊的生活,而其他人则被周围的人看做是面镜子。后者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勇气:他们必须有赞美,而内心里萦绕着害怕失去赞美。曾被认为很需要的‘谦卑’教学,是创造一种罪恶般堕落的手段。‘谦卑’压抑自我尊重,而不期望其他人对自己尊重;它只是使人降低人格的尊严去博取他人的信任。”可是教师有这种勇气吗?许多教师没有过“自尊”生活的勇气,倒是一直告诫自己要“谦卑”,不能尊敬自己,尊敬应该是一种放射,而不是一种内敛。

只有尊敬自己,才会真正尊敬别人。只有尊敬自己,才会让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时时让外面的光芒照射过来,只会尊敬别人,无疑会让光芒折射出去。尊敬别人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需要,尊敬自己是一种成长的需要。万物生长虽然离不开外因,但是成长的质量是由内因决定的,可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却往往把内因扔掉了,片面地通过尊敬别人这一外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殊不知学习的真正力量来自自己。只有尊敬自己的人,才会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方向和目标,因为这是自己的许诺,尊敬别人完全可以编造理由来搪塞,一个人最不能逃脱的就是对自己的许诺。

一味尊敬别人,其实也是希望能有一天能如自己尊敬别人一样,让别人也如此尊敬自己,它本质上是一种回馈的需要,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投资尊敬就是把未来的成长可能性交付给别人,而一旦不能获得同等或大于的尊敬,失落感会消磨掉仅有的一点冲动,职业倦怠也由此而产生。职业倦怠为什么总在侵袭教师的职业操守,与奢望回馈不无关联。当一种职业精神的维持寄望于外力,倦怠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教育家为什么一直能在教育领域中执着且无悔地耕耘,因为他们没有把教育视为一种投资,而是一种生活,也不管自己有多少成绩,也不会奢望他人的尊敬和把自己推至高高在上。正如尼尔所说:“假如你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你会得到他们的尊敬,但那是一种错误的尊敬———一种掺杂着恐惧的尊敬。”许多时候外来的尊敬是可怕的,它会摧毁一个人的良知而使自己沉迷由此。而只有尊敬自己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它会把外来迷惑人的尊敬扫除出去,使自己一直处于一种清醒状态。最稳定和最健康的尊敬是建立在自我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威望以及毫无根据的奉承之上。

修炼自己的教育心态,实现“闭着嘴说话”,这是自我尊敬的开始。自我尊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思想。自我尊敬最为可贵的就是教师把自己视为有思想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自我尊敬是信任自己的前提和保障,一个人不尊敬自己,实际上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思想,他的反思也只是以他人的观点作为镜子来剔除自己的差异处。

数学的内驱力论文 篇8

众所周知, 被动的学习是容易遗忘的, 效率是很低的。一旦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其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即学习动机来源是多方面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部分组成, 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本文就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与《品德》学习的关系阐述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 指导学生思考想了解或想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 引发其产生要明白或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内驱力, 大多从好奇心的倾向、探究、操作和领会的欲望以及与应付环境有关的心理素质产生出来的。

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规则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怎样才能和规则交朋友、为什么要和规则交朋友”尚不明确, 于是, 就产生了探究心理。这时,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地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在教学活动一开始,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课外活动课上, 学生从教室到操场参加兴趣活动, 下楼梯时, 一组镜头是学生排队, 从楼道右边秩序井然地顺着楼梯走下去;另一组镜头是学生说说笑笑, 勾肩搭背, 一个同学从左边下, 拐弯时被上来的同学撞个满怀。两种情景, 形成鲜明对比, 激发了学生明理的兴趣。

此时, 学生虽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比较, 初步知道了哪一种做法好, 但对于“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好、第二组做法不好”, 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的驱使下, 使学生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通过讨论, 学生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种情景是有秩序, 上下楼梯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走, 是安全的;第二种情景是不按照规则走, 不安全。再联系公路上行车情况得出结论:如果不按规则行驶, 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一些规则。这样, 学生对于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及规则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也为后面的明理奠定了基础。

可见, 在《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 使之积极、自觉地投入学习中, 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内化。

二、体验成功喜悦, 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觉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 而赢得相当地位的需要, 它与认知的内驱力并非指向学习任务的本身, 而是把成就感看作是自己赢得自尊心的根源。显然, 它是一种外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 除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还应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在《品德》课教学中, 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果。如果教师在学生品德形成的每一个阶段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那么, 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及早形成和发展。

如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 为使学生养成按规则办事的好习惯 (道德形成) , 在引导学生初步明理后, 可做如下两种设计。

1.对于按规则办事行为正在形成的学生, 可进行如下提问:当你排队买票时, 看到有人挤在前面, 心里怎么想?与同学游戏时发生矛盾, 怎么办?

当学生回答正确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这部分同学获得成功的喜悦, 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对于原来按规则办事比较差的同学, 通过学习初步形成道德认识, 但其道德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初级状态, 认识较肤浅。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设计如下提问:“你在生活中懂得哪些规则?能讲给大家听吗?”如学生回答准确, 教师立即给予表扬:“你进步这么快, 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定会做一个守规则的好孩子!”教师的及时表扬和鼓励, 使这部分学生同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使他们为了保持成功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严格律己。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一步深化明理, 加快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由此可见, 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不同的道德水平, 分别给予创造成功的不同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 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从而促使学生及早地形成和发展好的道德品质。

三、运用激励手段, 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指为保持长者 (老师或家长) 对自己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它与自我提高内驱力不同的是:不是把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行为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 而是为了从长者那里获得鼓励、赞许而产生的内驱力, 年龄越低, 这种内驱力越强, 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

在《品德》课教学中, 学生已经在课堂强化了道德认识 (道德认知形成) , 课后就要付诸行动 (道德品质的发展) 。在学生课后的行为实践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激发附属内驱力, 形成“鼓励一成功一再鼓励一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

如学习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个主题《平安回家》一课后, 学生在课堂形成道德认识的基础上, 会进行亲身体验并付诸行动。这期间, 教师如果表扬和鼓励得法, 学生的遵守红绿灯规则的认知和行为就会得到加强和巩固;反之, 遵守红绿灯规则的认知和行为就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课堂教学将失去效用。对此, 我做了如下活动设计: (1) 比一比, 回家的路上, 看谁在见到红绿灯时, 规则遵守得最好; (2) 回家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说一次遵守红绿灯规则的话; (3) 开展“遵守红绿灯规则一日评活动”。生活中,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过马路, 及时发现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行表扬, 有进步的学生则给予奖励。一个阶段后, 再评比全班的“最遵守规则的十佳学生”, 进行表彰, 使活动得以逐步深入。这样, 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的鼓励与赞扬, 主动地获取成功的机会和乐趣, 从而保持了附属的内驱力, 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和发展。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篇9

这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小学生年龄小,天生地对周围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绝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引起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进一步对学科产生好奇。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可在教学中制造一层层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解决思维矛盾的热情,长期的矛盾和成功的愉悦可以积淀成一种最直接指向学科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是任何其他内驱力因素所代替不了的强动力。

二、关注附属内驱力的作用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得到长辈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搞好学习的一种需要。越是低年级学生越认为,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一种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动员家长们一起)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应给予的称赞和鼓励,让学生在称赞和鼓励中增强内驱力。要使称赞和鼓励能变成学生持久稳定的附属内驱力,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长者们的称赞和鼓励是要求他去发奋学习,争取进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事物认识的浅层次。激发学生附属内驱力的根本方法是给学生足够而恰当的表扬。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恰当的评价,如“真了不起”、“你真行”……让学生在成功与赞许中获得进一步努力的力量。一般说来,在小学阶段具有附属内驱力的学生,常常可以在学业上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强化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意识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引起发奋学习的一种学习动机。这种需要从儿童进入学习集体开始,日益显得重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不一定带有自我夸张的意味,它是指向集体的。在学习集体中,一定的学业成就总是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们赢得的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他所赢得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努力设计好各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使之各尽其才。要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与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断得到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因此,应在班级或学校内营造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欣赏成功、欣赏他人,让学生间的欣赏成为学习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头给成功的学生以欣赏,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并鼓动大家用掌声或欣赏的目光等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赞赏之情。

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这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内驱力。孟子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孟子·尽心上》)俗语也说,饭是饿了好吃,茶是渴了好饮。因此,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是尽力强化他们对知识的饥渴感。首先,抓住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科学习与学做人的密切关系,从个人道德尊严的高度来看待学习的意义。这就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活动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给教师的建议》)。“书到用时方恨少”,指导学生在学习时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并行。并在教学中贯穿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比较与根据,归纳与演绎。在传授知识时,注意多方设疑、寻疑、释疑,使学生能从教学中认识到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养成思维的习惯,锻炼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具体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饥渴感,触发热切的求知欲望。

五、建立良性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

以往的评价机制,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而且采取学习成绩排队的形式。这样的结果是,受到鼓励的总是少数那几个名列前茅的学生,成功感使他们更加努力,也因此始终走在前列。而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和平淡者的角色,一次次失败,对成功的遥不可及,使他们丧失了斗志,丧失了动力,甚至用不良的习性去吸引师生的注意以找到自信,因而恶性循环,学习始终落在后面。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编成不同的教学组,采用鼓励性、激励性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学生分为四个教学组——“A组”(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好);“B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基础较好);“C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D组”(学习能力弱,知识基础差)。针对不同的组别采取相应的教学辅导方法,随着学习的进步,每个学生都可能依次递进流动。这种“分层递进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了他们——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位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激励着他们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六、搞好家校共建,助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

一个孩子能否成人成才,能否出类拔萃,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和家长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校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家庭则是锻造孩子健全心理、健康体魄、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的摇篮。家校共建能助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教师要把家访和家长座谈坚持下来,经常沟通,随时准确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的不良嗜好加强引导。比如学生喜欢看电视影响了学习,家长可以规定每天看的节目和时间;教师让他们记录电视中精彩的广告词、精彩的台词,以及写观后感等,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特别要解决孩子受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才会提高教育的效率。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要定期开班,教给家长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引领孩子走向良性的学习轨道。

科技—当代产品设计发展的内驱力 篇10

依稀记得曾经在课堂讨论中, 大家围绕科学技术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影响展开过深刻的讨论, 对于纯艺术方向的学生来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发现更多的新材料, 新材料的发展又推动我们创作出更多的新技法, 使绘画手段或者陶艺、雕塑手段不断先进。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来说, 则是不断有新软件、新技术的推出, 使我们的设计方法更加丰富, 表现手法也不再仅仅的局限于效果图、简单模型。有更多的选择来进行展示。同时, 在创作手段丰富的同时, 大家也越来越关注科技对于当代艺术学科多样性发展的影响。

纵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随着设计背景的变化, 如人文、社会、商业以及新技术和媒介的发展, 设计的内容及方法手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内容的结构及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设计分工:设计行业从专业化到精细化发展。随着行业模式逐渐规范化发展, 平面、产品、环境设计将带动制作、加工等领域的发展。同时, 分工的细化使得设计行业发展更加精细, 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设计公司与广告公司将各司所长, 不再混淆。设计公司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 如设计室、自由设计师、设计事务所、设计咨询顾问公司等。由几个人组成的小型设计公司和工作室将占主流, 如当下国内比较出名的有洛可可、飞鱼、凹凸、木马等。

具体推动: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加强了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教育、经济、文化等的全球化发展, 促使当前我国大众群体的社会观念、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审美趋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必须发展为多元化, 以满足不同条件用户对设计的要求。同时, 用户也要求设计越来越人性化, 以人为本。在设计中设计师不会再因为技术或者材料上的因素而困扰, 首先是更先进的软件系统可以充分帮助设计师表达设计理念, 另一方面, 在成型方面, 更先进的设备和材料可以做出复杂的形态和模型, 让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我们现在的效果图制作, 由最初的马克笔、彩铅——到我们现在的色粉、高光笔等等新工具的应用。软件更是以飞快的速度更新。工业设计从最初的MAX、PRO-E到现在的犀牛, ALIAS等等, 使我们的三维建模更加迅速。而CDR/PS等二维软件矢量效果图方式的引进也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手段。在模型制作上, 现在工业设计可以利用的新材料、工具更多:快速成型机、玻璃钢、石膏、油泥模型都不在是书本上的知识, 完全可以手工操作。

产品与科技:产品设计手段及发展方向, 其一:是创造、发明性的探索设计。通常, 在受到较少客观条件制约的情况下, 设计师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 做异想天开超越常规的设想, 做出大胆新奇、较大跨度的探索, 具有极强的超前和突破性质。其二:给创新以设计上的方向。在功能、工艺、形式上综合权衡产品的相关属性和因素, 找到其作为有用物的根本属性, 哪怕是只满足其中一方面的需要, 就像“IF”设计大赛中的作品一样, 从消费者的点滴需要做起。其三: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科技以及新能源。科技的革新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题材。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的工业设计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具体例子: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二战后的日本穷困潦倒。然而, 精明、有远见的日本企业家适时地看好投资小、见效快的改进性设计。日本的工业设计师们, 在汲取西方设计经验的基础上, 融入本民族文化精神, 从审慎地使用材料出发, 不断地钻研技术、工艺上的创新。在精密制造以及电子产品的微观设计上达到举世无双的程度, 并形成自己"轻、薄、巧、小"的设计特点。比如说风靡一时的SONY WOLKMAN随身听, VAIO笔记本电脑, 佳能的便携式数码相机, 日产的英菲尼迪汽车等等。这些都是高科技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的绝好例子。

个性化的满足:精确、统一是机器生产的要求。产品批量化生产要求产品在设计上遵循统一的标准尺寸、生产规格, 不同产品的共用件也往往具有通用标准。毫无疑问, 批量化大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廉价、实用、美观的工业制品, 被成堆成山地制造出来。人们开始厌倦千篇一律的工业制成品, 并且期望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当代新技术和手段促使设计师去发现消费者的需要,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并在设计中予以体现, 比如飞利浦的三环贴面浮动刀头设计的电动剃须刀, 可以360度全方位清洁男人面颊上的胡须, 用完之后全身水洗, 免去了清理胡茬的烦恼, 把刮胡变成了一种乐趣与享受, 实在是体验经济时代一个绝好的例子。

上一篇:电力防盗技术下一篇:海外国有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