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体系

2024-10-12

市场管理体系(精选12篇)

市场管理体系 篇1

一、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经济,而市场体系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稳定、有序、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体系内涵更加丰富,市场体系不断与网络技术高度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当前市场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体系只有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市场机制、市场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同时创造新的市场功能,才能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更高质量的市场需求。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同时,网络经济本身也比较容易形成独立的市场和市场体系,即网络市场和网络市场体系,并与其他传统市场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将网络的概念引入市场体系更符合现在市场体系所包含的实际内容,既是各个市场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外在体现,也是可以直接反映当前所需要的市场体系内在本质特征和作用机理。综上,我们将这一完备的市场体系简称之“现代市场网络体系”。

二、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及表现形式

(一)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形成的一个包含全部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及其网络化信息、具有较强的市场联动机制、兼具有市场服务和市场管理双重功能的完备市场体系(见图一、图二)。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对市场体系概念的全新定义,也是经济发展到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和功能的研究和确立对于建立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二)现代市场网络体系表现形式

1. 实体市场间结构呈网络化。

各类实体市场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网络状结构,形成网络状的市场体系,这也是市场机制得以实现的前提。

2. 实体市场表现形式网络化。

各实体市场运营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将实体市场与网络技术融合发展,形成了实体市场对应的虚拟市场,主要以具备电子商务功能的网站等形式体现,扩大了市场体系外延,增强了市场体系功能。

3. 网络市场发展呈现体系化。

首先,网络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经济凭借自身优点在很多领域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同领域逐步出现了独立的网络市场,如淘宝网、当当网、智联招聘网等专业网络市场。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商品和服务市场将发展并出现独立的网络市场,所有这些网络市场将直接形成一个以网络市场为构成元素的网络市场体系。网络市场体系正在日益增长的偏好网络消费的个人和企业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涵盖领域由微小商品市场向一切商品和服务市场拓展。

网络市场与传统市场在经营内容上虽无太大差别,但是在经营模式、流通效率、商品价格等方面,网络市场却有更大的后发优势。网络市场通过网络信息的形式替代店铺实物展示,通过网上交易代替传统的面对面现金交易方式,除了必要的仓储外,真正实现无店铺经营,可以真正最大限度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对市场形式多元化的拓展,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下的市场功能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由现代市场体系发展而来,其功能包含现代市场体系的各项功能,同时通过“网络”这一新元素,各项功能的得到极大增强。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将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并举,纳入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之中,实现市场信息的完整性,为信息对称创造可能性,为市场运行与管理提供科学完整的发展思路和参考依据。在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下,市场功能得到更全面发展,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一般市场体系下的市场功能

市场功能是在一定的市场体系下,正确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机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功用或效能。

尽管由于社会形态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市场在性质、规模以及发育状况、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其基本功能是一切市场所共有的,是市场活动所具有的内在属性。这具体表现在:

1. 交换功能。

交换功能表现为以市场为场所和中介,促进和实现商品交换的活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及经营者买进卖出商品的活动,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市场不仅为买卖各方提供交换商品的场所,而且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促成商品所有权在各当事人之间让渡和转移,从而实现商品所有权的交换。与此同时,市场通过提供流通渠道,组织商品存储和运输,推动商品实体从生产者手中向消费者手中转移,完成商品实体相交换。这种促成和实现商品所有权交换与实体转移的活动,是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范围已扩展到各种无形产品及生产要素,如服务、信息、技术、资金、房地产、劳动力、产权等,但上述商品仍然是通过市场完成其交换和流通运动的。

2. 反馈功能。

市场把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传递、反映给交换当事人,就是市场的反馈功能。商品出售者和购买者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活动的同时,不断输入着有关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市场转换,又以新的形式反馈输出。市场信息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归结起来都是市场上商品供应能力和需求能力的显像,是市场供求变动趋势的预示,其实质反映了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比例。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一方面,国家可以根据市场商品总量及其结构的信息反馈,判断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恰当与否,并据此规划和调整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商品的市场销售状况的信息反馈,对消费偏好和需求潜力做出判断和预测,从而决定和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将日益加强。

3. 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市场在其内在机制的作用下,能够自动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基本比例关系。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运行载体和现实表现,本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实现形式。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作用形式转化为经济活动的内在机制。市场机制以价格调节、供求调节、竞争调节等方式,对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自动调节。例如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行业、企业间的配置与生产产品总量和种类构成;调节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节市场商品的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调节社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在上述调节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对社会经济基本比例关系的自动调节。调节功能是市场最主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功能。

除上述基本功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中枢和集中体现,引申出以下具体市场功能:

4. 对社会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是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以获得最佳效率的过程。资源配置有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方式。其中市场配置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即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组合和再组合。具体表现为,各种资源通过参与市场交换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按照市场价格信号反映的供求比例流向最有利的部门和地区;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利益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各项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组合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

5. 对社会经济实行间接管理功能。

在我国,国家作为全民利益的代表者,担负和行使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家无权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而只能采取间接调控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市场作为全社会微观经济活动的场所和总体形式,可以成为连接宏观管理主体与微观经济活动的中介。国家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直接调节市场商品供求总量及其结构的平衡关系,通过市场发出信号,间接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从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效的控制。

6.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市场运用供求、价格等调节机制引导企业生产方向,企业也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企业要遵照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积极参与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营销活动中,同样要依照市场导向制订市场营销战略,选择市场营销组合,以使企业获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

(二)网络市场体系下的显著市场功能

对于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认识。从经济形态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网络经济可以看作是目前人类经济形态发展最高程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特别是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将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强大的生产力形式。

如果从行业发展的层面来认识,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供给等经济活动。

另外,从企业、居民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新型的市场或超大型的虚拟市场,它为数量众多而又分散的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一个便捷、低成本的交易场所。

各类网络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逐步发展形成网络市场体系。在该体系下,各项市场功能得到增强,并创造出新的市场功能,并通过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使相应市场功能得以真正发挥。

1. 快速反应功能。

网络市场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和及时性,只要掌握了网络信息的形成和流通渠道,就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的相关信息。市场信息的及时性能够实现市场信息对称性,使市场更有效率。

2. 统计分析功能。

规范的网络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统计和查询功能,对于企业的商品管理以及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管理具有很直接的参考性。随着我国商务统计分类及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市场的统计分析功能将得到更好发挥,经过统一口径汇总的市场信息对我国商品市场运行与管理具有更大的分析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

3. 市场营销功能。

网络平台通过产品信息发布、特色介绍、品牌推广等手段,实现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等功能。以往市场营销功能是市场通过附加的工作来实现的,而网络市场自身就具有很好的营销功能,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信息源,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营销模式,成为批发的重要营销手段。

4. 实时交易结算功能。

通过在线支付等技术,为个人和企业通过在线交易服务,实现实时交易、实时结算。正是这一特点,网络经济被称为“直接”经济,一是实现市场24小时全天候运行,二是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5. 网上拍卖竞价功能。

网络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了竞价交易的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功能的完备,诚信体系和相关服务的完善,依托信网络息平台的竞价拍卖已经越来越普遍,并被大家所接受。

6. 扩大期货交易功能。

成熟的网络信息平台不仅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还要有很好的诚信体系,具备大宗商品交易能力,能够为期货交易提供期货交易服务功能。由于现在生产和流通的灵活性,小宗商品期货交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网络信息平台让期货市场分散化、微型化,期货市场内容和形式得到扩展。

7. 开拓国际市场功能。

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产品信息展示等功能,可以吸引国际采购商采购满意的商品,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品牌商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8. 增加市场总量功能。

网络市场中包含企业和个人网上开店,无形商店对应的市场商品总量相应增加,最终增加市场供应总量。通过信息平台的展销,也延长了所有店面的营业时间,满足顾客的即时需求。

9. 自我完善发展功能。

网络市场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从不同层面实现市场自身完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在线教育培训功能;二是诚信可追溯功能;三是问题收集改进功能。网络市场直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且提供畅通的交互平台,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市场体系与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下的市场功能列表如(上表):

四、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理论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不是简单从“现代市场体系”到“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在概念上的过渡,而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作出全面、深入研究得出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全新市场体系概念。本文提出的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将网络市场提升至与实体市场具有同等市场地位,将“网络”作为相对独立的、重要的市场构成要素。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包含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完备市场体系,是自我完善发展的市场体系,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市场服务和市场管理功能。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全面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的市场体系。一是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包含了任何市场形式和市场内容;二是现代市场网络体系随着各个市场要素、市场主体和客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技术要素发展,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将向智能化市场体系发展,但依然属于现代市场网络体系范畴。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地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消费需求与满足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它让市场在微观运行层面上变的快捷化、理性化、智能化,便于市场决策;它让市场在宏观管理层面上变的可统计、可分析、可视化,便于市场管理。

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先就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概念和市场功能上做一些总结性探讨,这对于更好研究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设计和创建将成为市场体系研究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完备性,才能有效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摘要:现代市场网络体系不是简单从“现代市场体系”到“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在概念上的过渡,而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作出全面、深入研究得出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全新市场体系概念。现代市场网络体系是包含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完备市场体系,是自我完善发展的市场体系,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市场服务和市场管理功能。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地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消费需求与满足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它让市场在微观运行层面上变的快捷化、理性化、智能化,便于市场决策;它让市场在宏观管理层面上变的可统计、可分析、可视化,便于市场管理。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代市场体系,市场网络体系,意义

市场管理体系 篇2

自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在公司的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公司的运行状况是:各项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基本符合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公司所经营的业务能够持续满足顾客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已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

我们依据公司制定的《质量手册》和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工作要求编制了《标书评审表》、《投标记录表》、《销售合同评审表》、《生产任务书》、《信息反馈单》、《顾客满意调查表》、《顾客满意状况调查报告》、《顾客满意改进计划》。按程序的规定进行文件的发行、修订、回收、进行操作,并对相关的质量进行了标识、保管、保存期、归档和过期处置等工作,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保存了ISO9001:2008标准版所要求的各种记录,还提供了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有效运作证据。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确定客户需求,公司在今年做了一次顾客满意度调查,公司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向15家用户开展了调查,共收到回执的调查表9份,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综合评定:满意度 99.723% 不满意度 0% 一般满意度 2.777%.客户对我公司产品的外观设计、运行状况、软件在满足需求、售后服务方面都无不满意项,希望我们公司本着“新无止境、服务到永远”的发展理念,继续为客户提供完美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对客户提出的不满意地方,我们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

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及目标经过长时间的推行与检查,从达成的状况观察,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提高,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基本上是符合公司的经营要求的。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求 a)提高认识

要求认识上到位,思想上重视是搞好公司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都是很有帮助的。提高了我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对我们的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b)加强学习

建立学习型企业,要求我们增进对体系文件的管理和掌握,只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文件的精髓,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的工作。c)

牢记体系运行的有效承诺

加强对质量记录的收集、整理、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d)加大检查力度

关注市场让艺术管理教育市场化 篇3

鉴于这些变化与发展,从2000年之后,国内的美术院校便陆续开设与艺术管理领域相关的课程,如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成立艺术管理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工作室等,旨在培育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协助多元化的艺术功能。这股风潮除了标示出国内艺术环境的迅猛发展外,我们也发现,目前我国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缺乏艺术管理专业教师

艺术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都由艺术史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系统的专业和实践训练。因此,在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初期,除了避免形成学术派阀外,我们尤待学术及专业教师的持续投入。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以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培养合用人才,提高文化产业功能为己任的艺术管理教育已经在许多高校中蓬勃地开展起来,有些还发展成为所在院校的特色专业,热门专业。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所设专业、招生人数的计划性;课程设置、授课方法的传统性。这些要求有它一定的道理,也是今后我们仍要部分地坚持的。但我们更应关注市场,真正左右着艺术管理教育兴衰的是市场需求的趋势和变化。

一是学生。已经有许多年了,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那时开始,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就把毕业后是否容易就业,能否找到好的就业岗位作为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第一标准。什么兴趣呀,志向呀,甚至包括自己的特长都下放到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艺术管理这个行当在我国既传统又新兴,是个有着大量岗位、就业潜力极大的行当。我国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团体、文化艺术公司、影视制片机构、出版发行单位、各级各类的文化行政主管机关、文化事业部门等,他们的管理工作岗位在中国人才市场今天供绝对大于求的总格局下,却显现出求才若渴的景象。北京一家著名的艺术院团2002年向社会公开招聘20名管理人员,共有各界300 多人报名应试,最后选中了19人,没有一位是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今天搞教育的人都很清楚以上情况意味着什么。艺术管理教育在我国不说是块处女地,但充其量也仅仅是耕下了第一铧。面对需求市场要宣传,要张扬,招生这一环节有特殊的优势。比起艺术院校的传统专业来,艺术管理专业有适应面宽,选材面广的优势:比起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来,这种专业有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的优势。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因势利导,既招入适于培养的学生,完成我们当前的工作,又着眼于将来,培育起一支源源不断的生源大军。

二是产业链。最近听说,在许多省里、地区里有专门的针对某一所艺术院校专业加试的考前辅导、考前练习还有相对的教材和所谓的“诀窍”。比如,针对报考中戏的考生。某地区在两三年前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产业。他们按专业的不同,雇用一些对中戏了解较深的人,比如老毕业生,过去在中戏工作过、教过书的人。让他们当写手、当辅导员,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教考生,让考生买他们的“中戏入门诀窍”。一位这个地区报考中戏艺术管理专业的考生告诉我,他在离专业加试还有半年左右的时候,收到这样一个信息,参加一个班,买几本资料,通过中戏各专业加试十拿九稳。他交了一千元的学费,上了一个授课时间不满一周的补习班。这是一个进行强化教育的考前班:散文大概会出什么样的题,中戏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文风;编讲故事的题目大概分为几类,每个类型事先要准备好几个故事,到时候往抽到的题目上套:口试要注意些什么,从穿戴仪表到回答问题的语气口吻都一一告之,细细教来。还有要花几十元买的资料:这里面有散文范文,一篇散文稍加改动就可以应付多种题目;编好的各种类型故事,每个故事讲起来绝不超过5分钟,符合专业加试的要求;还有口试“出场”时的各种服装搭配和态度组合……以上这个事情,许多人听来可能不以为然。当然,它内容上有许多误导,有大量荒唐的成分。但我觉得他们在做的正是我们产业链上的事情,是这个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三是教学。艺术管理教育的基础在教学环节。面对市场,它有这样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我们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向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把他吸引来,认定这就是我要学习的专业。二是我们的课程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经过我们的大学本科四年的培养后,毕业生能够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我们在设计和安排课程时,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管到什么艺术生产部门、什么生产岗位,都不生疏,都很熟悉、很放松。因此,我们除了安排必要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等理论课程除外,还在案例课中安排了模拟课和实例操作课。

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与市场推动 篇4

自2003年至今, 付费频道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八年历程, 但付费频道整体行业至今未能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用户规模增长缓慢

截止2011年上半年, 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突破2亿, 数字电视用户近1亿, 其中付费频道用户1337万户, 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2) 市场营销模式制约

付费频道委托集成平台向网络公司进行营销, 付费频道缺少营销能力, 无法及时掌握市场情况, 并根据市场反应调整频道内容满足市场需要。

集成平台以打包方式将各种频道组合成一个大包向运营商进行销售, 价格极低, 收益的分配比例则由集成平台按内部规则确认分配, 付费频道完全不了解真实市场。

分成模式的发展除了一直受到用户规模的制约, 还受到频道定价机制的影响, 付费频道至今没有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机制, 付费频道不掌握市场定价规律。

(3) 收益少, 节目质量无法保障

大量频道在多年的投入之后, 由于收益少, 长期亏损投入, 大多数频道资金早已出现问题, 缺少资金投入的专业付费频道, 其节目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用户投诉和流失日益增多。

(4) 网络和频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问题开始显现

随着有线网络数字化改造的逐步完成, 有线网络对付费频道内容的需求已经不如改造中迫切;加之高清频道的日益增多, 有线网络带宽资源有限, 对频道内容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频道在利益分配上的弱势地位开始显现;原来的利益分配机制也过于粗放;因此, 双方的市场定位和频道的市场价值都需要重新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

如何解决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 帮助付费频道产业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中广网媒专门成立了付费频道课题研究小组, 并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数字付费频道委员会共同组建了数字广电产业发展中心, 开展付费频道专项研究, 通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研究探索, 在全国各地有线网络公司的大力支持下, 创新了一套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 以协助付费频道产业链上下游研究了解产业发展的问题。该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包括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评选和市场推广四个方面。

首先, 通过全国性的付费频道市场数据调研, 掌握付费频道发展的市场关键信息, 如落地覆盖地区、用户订购、用户投诉、销售收入等, 通过数据统计获得付费频道市场的基本信息。

其次, 通过建立数据分析模型, 创建付费频道落地覆盖指数、市场竞争指数和市场贡献指数三大评价指标, 帮助制作方、集成方、营销方和用户了解付费频道整体和个体发展状况, 从而为各方市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再次, 开展付费频道评选颁奖活动, 由运营商代表用户评选出最受用户欢迎、最具市场潜力和最具市场价值的三类付费频道, 予以表彰, 促进网络和频道之间的联谊, 为产业链健康合作奠定情感基础。

最后, 通过媒体平台, 对获奖付费频道提供报道宣传, 借此形式扩大付费频道全行业在用户市场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为付费频道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2 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的应用

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中包括市场竞争指数、落地播出指数和市场贡献指数等指标, 我们将通过专栏连载的方式, 对上述指数分别进行深层次, 多层面, 分地域的专门分析。

什么是付费频道市场竞争排名指数?付费频道市场竞争指数反映的是付费频道之间的竞争强弱情况, 它通过付费频道市场实际订购用户数与参照数 (用户订购最多的付费频道订户数) 之间的加权关系来反映付费频道之间竞争能力的强弱, 是衡量付费频道市场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付费频道市场竞争指数数值越大, 排名越靠前, 代表付费频道的市场竞争能力越强。

表1为2010年度付费频道市场竞争指数排名表 (前四十名) , 备注:图标数据均用自中广网媒编撰的《2010-2011年度付费频道市场监测年度报告》

根据表1, 按照前四十名付费频道所属的集成传输平台进行分类分析见表2。

表2为2010年付费频道市场竞争指数排名前四十名的集成运营传输机构分布表, 备注:图标数据均用自中广网媒编撰的《2010-2011年度付费频道市场监测年度报告》。统计各集成平台在市场竞争指数排名前四十名付费频道的指数和, 可以看到:

(1) 中数传媒体平台的指数和为5.692, 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平台, 中数传媒集成平台上付费频道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强于其他集成平台。

(2) 华诚影视平台上, 进入前四十名频道的7个付费频道指数和的平均值为0.352, 说明华诚影视平台上的单频道市场竞争能力最强, 用户订购最为活跃。

根据表1, 按照付费频道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分析见表3。表3为2010年市场竞争指数排名前四十名付费频道所属行业分类表。备注:图标数据引自中广网媒编撰的《2010-2011年度付费频道市场监测年度报告》。

体育竞技类、影视剧场类、文化生活类付费频道进入市场竞争排名指数的数量区别不大;从数值上分析, 影视剧场类付费频道无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3.265) 还是单频道平均竞争能力 (0.326) 都表现强劲;这也说明影视类付费频道是付费电视产品的消费主流, 也是投资最为活跃的电视产品类型。

3 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体系, 目前已经具备按月监测功能, 其提供的付费频道市场评价信息, 能够帮助运营商、制作商和投资商的市场决策, 提供有效参考。初步具备了引导用户消费、提示营销和推动投资的功能。

上述排名频道中, 虽然有一批付费频道, 克服收益和财力不足的困难, 通过保证制作水平和质量, 培养了固定的市场用户, 但还有相当多的频道市场用户群体规模较小, 用户订购数低, 是真正的小众频道, 这些付费频道适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以及地网公司采用什么样的市场手段去扶植它?频道自身又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创新来提高市场活力?这是现有评价体系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何改进评价体系, 如何帮助这些频道发展, 还需要整个行业的集体智慧。

市场管理体系 篇5

市场定位分析报告

北理工2011MBA集中班 第一小组

2012年7月

目录

一、背景介绍„„„„„„„„„„„„„„„„„„„„31、2、3、国内快递行业介绍 „„„„„„„„„„„„„„„„„„„„3 顺丰速运的发展历程 „„„„„„„„„„„„„„„„„„„4 顺丰速运的经营理念(价值主张)„„„„„„„„„„„„„4

二、市场定位分析 „„„„„„„„„„„„„„„„„„41、2、3、4、5、6、市场细分„„„„„„„„„„„„„„„„„„„„„„„„„4 目标顾客„„„„„„„„„„„„„„„„„„„„„„„„„5 产品定位„„„„„„„„„„„„„„„„„„„„„„„„„6 服务定位图(钻石模型)„„„„„„„„„„„„„„„„„„7 定位感知图„„„„„„„„„„„„„„„„„„„„„„„„9 战略布局图(价值创新曲线)„„„„„„„„„„„„„„„„10

三、总结与建议„„„„„„„„„„„„„„„„„„„131、2、顺丰的SWOT分析„„„„„„„„„„„„„„„„„„„„13 改进建议 „„„„„„„„„„„„„„„„„„„„„„„„13

四、尾声——战略转型,开创未来„„„„„„„„„„„„14

一、背景介绍

1、国内快递行业介绍

中国快递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递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快递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业务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业务量居世界第三。

我国快递行业现阶段基本状况(主要特点):

(1)快递业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从游击式的“黑快递”,到人们生活和企业生产须臾不可或缺的流通领域生力军,中国的快递尤其是民营快递业近几年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至2011年,我国已出现6家日处理量超过百万件的大型品牌快递企业,以及一大批从事区域、省内以及同城的中小型快递企业,形成了一个年营业额超过700亿、从业人员超过70万的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社会影响的产业。2011年,快递业务量达到36.7亿件,同比增长57%,最高日处理量突破1800万件,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

(2)快递企业数量众多,鱼龙混杂。主要企业类型:国有企业:EMS;国际巨头:DHL、FedEx、TNT、UPS;大中型民营企业:顺丰、宅急送、中通、圆通、申通、天天、韵达等;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且最为混乱。

(3)与电子商务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快递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当前,70%以上的网络零售需要由快递来完成,网络快递已经占到全部快递业务量的一半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快递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快递服务仍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4)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与全球快递巨头相比,我国快递行业整体水平差距依然很大。而供给相对不足、成本增长过快、行业形象欠佳等问题也成为中国快递业成长中不可回避的烦恼。随着快递市场细分,快递服务能力不足尤其成为网购快递发展的制约。随着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预计今后3年快件最高日处理量将突破3000万件,年业务量将达到70亿件,比现在要增长一倍。届时能力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快递服务质量不高问题应高度重视。据了解,2011年快递有效申诉达5万件,其中延误占50%,快件丢失、损毁占25%,收投服务质量问题占20%,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申诉的重点。仅今年4月,快递业务有效申诉已达1万件,企业之间申诉情况相差悬殊,每百万件有效申诉从2件到50件不等。

2、顺丰速运的发展历程

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于1993年成立,总部设在深圳,是一家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快递及相关业务的服务性企业。自成立以来,顺丰始终专注于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大中华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庞大的信息采集、市场开发、物流配送、快件收派等业务机构,建立服务客户的全国性网络,同时,也积极拓展国际件服务,目前已开通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及美国业务。

3、顺丰速运的经营理念(价值主张)

◆积极探索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快速安全的流通渠道;

◆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帮助客户更快更好地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做出反应;

◆缩短客户的贸易周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的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定位分析

1、市场细分(Segmentaiton)

(1)地理区域。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规模、地理环境、需求程度和要求等差异很大,使进行快递活动的快递成本、快递技术、物流管理、快递信息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客户对快递公司的要求也各有特色,快递公司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快递需求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按此标堆,一般可以将快递市场分为区域快递和跨区域快递。显然,顺丰速运经历了由区域经营到跨区域经营直至跨国经营的发展。(2)客户行业。同一行业的客户,其产品的构成差异不大,对快递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行业的客户,其产品的构成存在很大差异,对快递需求各不相同。按客户行业不同,一般可以将市场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细分市场。顺丰速运专注于商业和服务业市场。(3)客户业务规模。按照客户对快递需求的规模细分市场,可以将客户分为:

1、大客户;

2、中等客户;

3、小客户。顺丰快递致力于服务大客户、中等客户和中高端小客户。

(4)客户所有制性质。客户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开发市场的成本、合作的欢易程度、客户维护成本、合作层面的决定和利润空间等都有效直接的影响。

(5)物品属性。快递公司在进行快递活动过程中,由于物品属性的差异,使得企业快递作业的差别也很大。顺丰速运一直定位于“小件快递”,不做大件。

(6)服务方式。根据客户所需快递服务功能的实施和管理的要求不同而细分市场,按服务方式可将快递市场分为:

1、综合方式服务;

2、单一方式服务。顺丰速运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方式,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

(7)外包动因。按客户选择第三方快递公司的动因进行细分,可将市场细分为:

1、关注成本型;

2、关注能力型;

3、关注资金型;

4、复合关汪型。选择顺丰速运的客户,一般都是“关注能力型”。

2、目标顾客(Targeting)

如前所述,国内快递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准确的细分市场,并且要在细分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准确的目标市场就是市场规模足可以满足持续的公司盈利,客户极高的关注度,并且自己有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细分市场。顺丰选择高价值的“小众市场”或者按照现代流行的说法是“利基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最终成为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制定者。顺丰的目标客户锁定在月结客户,对象主要是:企业;白领或者是金领;国外快递客户。

目标客户被锁定,所有的营销,运营,服务策略都要以目标客户的利益点进行。什么是目标客户最关心的利益点?顺丰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与分析。企业客户利益点:便利,安全,快速,全国性网络,经济成本,优质服务。白领或者是金领:便利,安全,准确,优质服务;国外客户:准确、安全、经济,便利。最终顺丰准确定位点为快速、准确、安全、经济、便利,优质服务。顺丰所有的市场营销策略,运营,资源整合,产品和服务都是围绕定位点展开。在这个目标市场了顺丰不仅发挥了竞争优势,更打造了持续的竞争力。

3、产品定位(Position)

属性定位点小件快递利益定位点便利、安全、准确、优质服务价值定位点快速、安全、准确地传递客户的信任

在诸多的快递业务中,顺丰选者了小件快递作为属性定位,并专注于此,形成了产品的差异化。顺丰把“快速、准确、安全、经济、便利、优质服务”作为利益定位点,并在快速方面做到出色,远远超出其他竞争对手,在准确和安全方面非常优秀,高于行业水平;在便利,经济和优质服务方面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4、顺丰的服务定位图(钻石模型)4P属性定位小件快递4P第一步:找位确定目标市场大客户白领金领国外客户第二步:选位利益定位快速、准确、安全、经济、便利,优质服务第三步:到位不断提升送货速度,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为客户的产品提供快速、安全的流通渠道。关键流程:服务流程4P价值定位快速、安全、准确地传递客户的信任4P流程保障:人力、信息和组织

到位:顺丰市场营销策略在4Ps都充分有效的实现属性定位,价值定位和利益定位。

(1)产品策略(Product):

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产品价格体系,不做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锁定中端客户,坚持只做快递,只做小件,不做重货同时用提高价格来控制发展速度。

积极探索客户需求,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不断提升送货速度,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为客户的产品提供快速、安全的流通渠道。

提高设备和系统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不断调整策略,缩短贸易周期,如租下扬子江快运全货机,是国内第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承运自己的快件的民营速递企业

速度是快递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顺丰的核心竞争能力。顺丰有着自己的专运货机。这无论从配货的机动性上还是从输送快件的时效性上来看,富有相当的主动性。据了解,无论是同城快递还是城际快递,民营快递企业都比EMS快约50%,而顺丰,则依然比其他民营快递快约20%。(2)渠道策略(Place): 顺丰自有庞大的服务网络,具有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质量稳定、安全性能高等显著优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客户利益。

顺丰在中国大陆 目前已建有22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250个大中城市及1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

顺丰在香港1993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营业网点,目前营业网点覆盖了18个行政区中的17个(离岛区暂未开通)。

顺丰在台湾2007年在台湾设立营业网点,覆盖了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主要城市。

顺丰在韩国2010年顺丰开通了收派服务,覆盖韩国全境。

顺丰在新加坡2010年顺丰在新加坡设立营业网点,覆盖了新加坡(除裕廊岛、乌敏岛外)的全部区域。

顺丰在马来西亚 2011年8月1日顺丰开通了收派服务。

顺丰在日本 2011年11月15日,顺丰开通大陆到日本的快递服务。顺丰在美国 2012年顺丰在美国设立营业网点,覆盖了全美国50个州。„„

自建网点、两级中转。全天候不间断提供亲切和即时的领先服务。从客户预约下单到顺丰收派员上门收取快件,1小时内完成;快件到达顺丰营业网点至收派员上门为客户派送,2小时内完成,实现快件“今天收明天到” 尽量缩短客户的贸易周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的市场竞争力。(3)价格策略(Price):

顺丰的价格与其他家快递公司相比相对较高,标准的价格是19元,而EMS是12,其他的几家都差不多在1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它的目标客户全体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但要求最终顺丰准确定位点为快速、准确、安全、经济、便利,优质服务。顺丰的价格策略刚好瞒足目标客户的特性。

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产品价格体系,不做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锁定中端客户,坚持只做快递,只做小件,不做重货同时用提高价格来控制发展速度。

(4)促销策略(Promotion):

顺丰速运的促销策略运用在国内物流企业中首屈一指。手段多样、形式多变的促销策略为顺丰吸引大量的潜在客户,也为老客户随时关注顺丰动态提供方便。

顺丰速运的促销策略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客户提供获取物流服务的便利性,以及方便与客户沟通,并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把客户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

A.传统营销策略

顺丰通过电视、报纸、广告牌等进行品牌定位和产品及服务特色宣传,让新老客户及时快捷地了解到企业动态,以及新的产品及服务的研发情况和特色;

通过统一规格的运输车辆、统一的快件包装对品牌及企业文化进行推广。

B.网络营销策略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企业在进行营销策略研究时,网络营销策略十分重要。国内物流企业中,顺丰速运的网络营销无疑最为出色。

①顺丰速运建立有完善的官网,并在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网易、有道等多家搜索引擎进行网站推广;

②顺丰速运在淘宝、当当等电子商务网站对产品及服务特色进行广告宣传;

③顺丰速运与多家需要快递服务的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宣传,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5、定位感知图

顺丰速运以小件快递作为其主要的产品,在属性定位的选择上与以FedEX为代表的跨国快递巨头、中国邮政EMS和宅急送、圆通、申通等一些民营快递公司相比,具有较大差异。

下面以定位感知图加以说明: 其中,A——顺丰速运

B——FedEX

C——EMS

D——宅急送

对于提供社会型服务产品的快递行业来说,服务质量无疑是顾客关注度最高的需求。顺丰速运在对产品属性进行定位时,将关注点集中在快递速度(“限时送达”)、可靠性、货物丢失率和破损率等核心服务指标上,以服务换价格,使其在国内高端市场独树一帜。顺丰速运的显著竞争优势:

速度、安全、便捷

从以上定位感知图分析顺丰的优势和劣势。A.顺丰优势:(1)速度优势

速度是快递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想要分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快递企业必须把速度放在第一位。顺丰速运的速度优势前已分析,此处不再重复。(2)安全优势

顺丰有着自身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因而产生一大批责任心强、积极肯干的员工以及有经验、有很强上进心的领导阶层;有一批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T&T、阿修罗系统以及较为健全的交通输送网络,可以保证速度与服务质量的高效完成;有着自己崇高的企业愿景,即“成就客户,推动经济,发展民族速递业”,“成为最值得信赖和尊敬的速运公司”,也有着全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硬件设备的保证下,加上员工很强的责任心,使得工作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下降,保证的对运输物品的安全性。在服务标准的统一性和可靠性上,已经明显超越了其他快递公司。依靠之前不同于其他公司的能力建设,顺丰开始获取并把持了这个市场中的高端需求群体。(3)灵活优势

顺丰速运的经营方式相对于中国邮政和国营快递就更加灵活。在服务方式上,民营快递实行门到门服务,手对手交接。上门收件送件,对大客户还可派驻专人到客户处提供收发快件服务。且对寄件封装、重量、尺寸,运递要求没有过多的限制。在服务时间上,灵活的民营快递企业更具竞争力。顺丰目前实行的两班制,属于昼夜不间断的运营机制,保证客户的快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中转派送。B.顺丰劣势:

一、收费劣势

虽然高收费带来了高速和高安全性,但相对于那些物品价值不高,对速度要求不大的客户,一些传统的对时间和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快件,比如服装等,较高的收费会将这部分潜在的客户挡在大门之外。

二、品种劣势

顺丰速运以小件快递作为其主要的产品,因为网络的相对不健全,在涉及偏远或较不发达地区,顺丰的快递业务尚未触及,所以服务品种比较少,这或多或少的减少了顺丰的发展机会。

6、战略布局图(价值创新曲线)高国际巨头顺丰速运国内快递公司低目标客户群体高投入的市场营销速度运营网络技术模式价格

可见,在国际快递巨头与国内快递公司之间,顺丰速运成功走了一条“中间路线”,占领了空白市场。但是稍感遗憾的是,在顺丰的价值曲线中,我们没有看到“延长线”,即如果以全球的眼光、从整个行业看,顺丰速运并没有创造全新的运营模式,没有给整个行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当然,它对国内快递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贡献很大,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国际快递巨头的先进经验在国内率先成功实践,并比竞争对手在主要方面做得更好、更到位。

□“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

剔除高投入的市场营销增加网点覆盖范围不管扩大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减少中转环节快速优质服务创造

三、总结与建议

1、顺丰SWOT分析

2、改进建议

① 继续加大网点建设,实现覆盖全国的大局势,另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快递也是快递行业的一大商机。顺丰要抓住当前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自主经营品牌的强大优势,不断扩大国外市场,发展国外市场。② 要实现国内物流快递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和盈利模式,即是将优势资源集中在服务和管理上,加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投入,细分各产品的边际利润,有取舍地实现产品多元化经营。

③ 从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角度来看,我国大型、集团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70%以上,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因此应提高或招募较高水平的人员。

④ 对于物流行业,不但是速度很重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顺丰应加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⑤ 顺丰采取的是直营模式,派送人员的形象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因此加强组织架构的搭建,人员的招募及培训。

四、尾声——战略转型,开创未来

顺丰现在的主营战略是发展高速快递,主要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场。战略和市 场的定位注定了企业的发展在去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面临瓶颈,因为速度是跟成本成正比的,过高的速度意味着成本的攀升;另外,中高端市场的选择也约束了顺丰的进一步扩张,毕竟市场是有限的。公司为总裁王卫一人所有,按现在的规模发展下去,足以让他富甲一方,但作为其中的一员,却希望它发展得更大更好。于是,走差异化路线,进行业务创新和拓展是关键,参照 EMS 的做法,可

以有三个方向:

首先是在不改变原来营运框架下进行的业务创新,这主要是指在一些既有业 务下进行的延伸业务,比如说EMS的礼品业务,顺丰可以参照这个做法,依托自身速度优势,打造一个优质的礼品寄送品牌,让客户只要是给远方朋友送礼,就会想到顺丰,这是一个品牌打造的过程,一则获得了收益,二则也在不断地在 广大消费者心中塑造一个美好的顺丰形象。

然后是电子商务。这是大势所趋的选择,物流快递企业做电子商务已经不是 什么新鲜的事物,反之亦然。而最终是谁抢了对方的饭碗,就要看谁最具洞察力,谁走得更快更好更强。顺丰有自己的E商圈,但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发展至今,E商圈还是不温不火,甚至处于差点被遗忘的尴尬境地。之前提到过的EMS邮乐网模式正是顺丰需要去尝试的,它提倡的是合作经营,通过各自优势的发挥,最后把合作企业做大做强。顺丰现在可以通过跟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新的一轮电子商务实践,等到时机成熟,经验积累够了的时候就自立门户自己做,一举夺取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

最后一个涉及到运营网络的改变,将顺丰从单一的快递公司发展成一个现代 化的物流企业。不过顺丰发展物流并非在原有网络上进行,而是另辟物流网,跟 快递网分网管理,这样的好处就是:简化了管理流程,调度更加方便,万一物流 网失控也不会影响到快递网的正常运作,而一旦成功两网结合,顺丰的前景将是 无可限量。当然这里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起码在资金上就会花费巨大,但是,它值得尝试,刚开始就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运行,等到一切都运作正常了,再进一步扩大规模,慢慢向外地扩散,抢夺市场,也可以通过跟外界商务企业建 立联盟的方式,自身全权负责该企业的日常物流运作,从此涉足物流行业,并且 学习竞争企业的分网管理模式,将快递网跟物流网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区分,从而 开展自身品牌延伸之路。

枪打出头鸟,如果顺丰在自己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跟邮政对着干,那结 果就可想而知,而且以往的一味忍耐的做法现在已经变得不再可行,整天活在别 人的阴影里面忍气吞声,企业又怎么能够发展?但单靠个人努力又不足以自立自 强。所以顺丰要做的关键是企业联盟,好让自己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而 且法不责众,即使出现问题了,由于周围企业很多,邮政也不会将顺丰怎样,这 样一来就规避了风险,结合第一步的尝试,公司可以发展得更加顺畅。另外通过业务委托、业务合作、企业共营等方式进行企业联盟的好处就是,顺丰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市场以及渠道,并且在联盟过程中可以学习合作企业的优秀的管理经营理念,陌生业务开拓经验,等到时机成熟了就可以自立门户并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加上一如既往的创新,在新的领域里面青出于蓝超越竞争对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为下一步积蓄力量,做好准备。

管理市场预期 篇6

被誉为“欧洲第一金钱教练”、畅销书《小狗钱钱》的作者博多·舍费尔说:“为未来做准备的最好方式是筹划它。理财不仅是筹划未来,更重要的是购买未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有云:“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备远事、控未来,根基还在于当下的财务安排。而未来状况是不确定的,所谓“人生世上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过去留给我们的是回忆,而未来映射给我们的就是预期。对未来的预期状况决定了现时的理财策略。

预期是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对预期给予关注的原因,在于它具有自我实现的强大威力。如果预计一家银行会倒闭,由于恐惧心理的传染,存款人就会大规模从该银行提取现金,从而导致银行挤兑,银行倒闭的结果极有可能真的发生。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如果企业和个人预期消费品价格未来会上涨,即民众形成了通胀预期,他们就会要求提高工资或者产品价格,以确保自己未来的真实收益不会下降,现实中价格和工资就会上涨,预期也就导致了真实的通胀。由于预期具有至关重要的自我实现作用,不只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要做预期管理,个人投资者做投资策略安排时亦需根据市场预期实施主动管理。

2011年6月,我国CPI同比上涨6.4%,创3年以来新高。这无疑会加大人们对未来恶性通胀的忧虑。为了管理通胀预期,6月20日,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12次上调。至此,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5%的高位。7月7日,央行年内第3次加息。这些紧缩货币政策的推出,就是使公众确信,国家在经济中冻结了多余的流动性,不会因为钱太多使钱一再贬值,价格水平未来不太可能再大幅上涨。

资本市场中某只股票的飞涨,也是预期使然。一个事件,包括政策利好、优良业绩报告或所谓的内幕消息等,使大家对该企业的未来寄予了良好预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市盈率一直比成熟市场偏高,也是因为人们对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预期形成了确认所致。然而,预期形成确定结果的前提是预期在某个时点达成一致或均衡,如果对未来的预期分歧很大,你所期望的结果就不一定发生。个人取得投资收益的前提,是如何使自己的预期正确而科学,这才是考量投资效果的关键。

市场管理体系 篇7

1 实施“星级管理”可增强法律意识

文化市场经营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尽管我们反复强调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是在实践中甚至有极少数经营者为牟取暴利,干脆把文化经营场所变为赌场,传播淫秽色情出版物和藏污纳垢的地方。实施“星级管理”,依据文化市场管理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款要求、纪律要求、道德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内容和实施办法,组织文化市场经营业主、从业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法律法规、纪律要求、道德要求、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等相关知识培训学习,使每个参训人员都能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通过学法,能知法、懂法,达到合法、守法经营,增强行业自律意识,使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 实施“星级管理”可提升队伍素质

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育、建设和管理必须以法律来作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实践证明,实施“星级管理”,能够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促进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不断学习和研究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学法、懂法、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力度,把文化市场管理好。

3 实施“星级管理”可规范行业行为

“星级管理”是依照法律来作规范的星级管理评定和日常升级加星或降星管理工作,具有文化市场监管的长效性与可操作性,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制定出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后组织领导实施,公安、工商、新闻出版、安全监督、环境保护及文化综合执法部门聘请的社会“五老”监督员以及行业力量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大到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的贯彻执行,小到纪律要求、道德要求、各种证件、标识的悬挂摆放位置,经营场所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室内空气保持清新,从业人员在岗期间要统一着装并佩戴工作标志等都做出了明确细致规定和要求。特别对通过综合评审取得“星级管理”牌照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必须要将牌照、举报监督电话悬挂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以便于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对降级摘星的经营单位实行以批评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合理的文明执法,人性化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社会监督员通过抽查、明查、暗访发现经营单位有违法行为且证据确凿的实行首违不罚制,初次给予批评警告;两次依法实施行政处罚;3次违法停业整顿、降级摘星。

为把“星级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要采用定期考核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进行。首先,定期考核的时间为每年12月的下旬。考核方法是按照星级计分标准考评,结合日常管理检查的得分情况,加分情况,合计得分后按评定标准和程序重新确定星级,允许越级升降。考核结果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公布。其次,动态管理采用“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情形之一内容为:(1)发生消防灾害事故的;(2)发生重大恶性案件的;(3)发生3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的;(4)一年内被警告或罚款3次;(5)被上级机关直接查处或被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的;(6)定期检查得分为0分的。“一票否决”情形之二内容为:(1)发生治安消防灾害事故,导致二人以上死亡的;(2)一年内被责令停业整顿2次;(3)被撤销消防安全许可的。凡发生“一票否决”情形之一的立即降至一星级,将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联合相关管理部门责令停业整顿;发生“一票否决”情形之二的,立即取消星级评定资格,并提请相关主管部门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4 实施“星级管理”可强化监督检查

“星级管理”是依照法律来作规范,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问题的场所,调整监督检查次数和方式,特别是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领导较为关注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监督检查方式可采取抽查、错时查、节假日查、明查暗访等形式进行。全面掌握各经营场所的动态,及时发现和查处场所内发生的违法犯罪,促进文化市场经营场所逐步规范经营。

“星级管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的施行,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人员分工、监督检查、综合考评等都做出了详解,把目标管理纳入部门重要管理内容,签订管理责任书,建立管理责任制,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细化到队(科),量化到人,每个执法人员要做到周有检查、月有总结、季有综合,每半年根据监督检查实际进行评审,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综上所述,对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实施“星级管理”,不仅可以增强从业者的法律意识,而且可以提升执法队伍素质;不仅可以规范行业行为,而且可以强化监督检查。因此,可以认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

摘要:对文化市场实施“星级管理”,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可增强从业者的法律意识、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规范行业行为、强化监督检查。“星级管理”是依照法律来作规范,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问题的场所,调整监督检查次数和方式,特别是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领导较为关注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依照法律来作规范的星级管理评定和日常升级加星或降星管理工作,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制定出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后组织领导实施。

关键词:星级管理,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Z].

[2]济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办法[Z].

市场管理体系 篇8

碳金融市场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试图通过国际协作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与会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其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UNFCCC第三次缔约方会议 (Third 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3) , 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排放量的目标, 并制定了创新机制来协助这些国家实现目标。在具体减排途径上提出了三种灵活性机制:联合履约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CDM)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 IET) 。JI和CDM属于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 通过项目合作机制, 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内企业以投资方身份, 在其他国家投资具有减排效应的项目。

在《京都议定书》三机制下, 许多国家、地区、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项目或分配配额, 形成了“京都碳市场”。与此同时, 一些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政府、企业或组织自愿做出的减排额度进行交易, 催生了一个“非京都碳市场”, 又称“自愿交易市场”。至此, 碳交易便在《京都议定书》法律约束下形成的“京都碳市场”和《京都议定书》框架外形成的“自愿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原本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环境问题引入了金融学领域, 碳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形成了金融市场中别具特色的新兴领域——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这一人为缔造的市场正迅速发展, 全球各地碳交易所相继成立, 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 交易额持续上升, 虽然交易价格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确定因素制约, 但各国政府和地区已清醒地意识到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已不可逆转。从长远发展来看, 碳金融市场必将成为各国和地区发展和振兴本国、本地区经济的新领域。这一新型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易结构和市场体系。

二、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 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总体情况

作为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 全球碳交易市场在2003年初具规模, 且发展态势迅猛。近几年中, 无论是碳交易量还是成交额均有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1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 420亿美元 (见表1) , 相比2005年的110亿美元增长了1 190%。但与2009年比较, 由于2012年后的监管制度缺失, 一级CDM市场价值下跌了近一半, 比京都议定书生效当年 (2005年) 还低。在2009年有强大主权供应的分配数量单位市场, 同样在2010年也有缩水。最后,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的配额曾在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在2010年由于该倡议的停止而导致该收益目标被删除。虽然后京都时代国际政策的不明朗给国际碳交易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但仍可看出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彭博新能源财经以及生态系统市场公司。

(二) 全球碳金融市场细分情况

碳交易市场主要由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两种类型组成。配额交易市场中, 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许可配额 (如EUA) 相当于与其相关联的项目交易市场中的一个单位的碳减排信用 (如CER) , 但总量限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没有总量限制的减排项目自身产生的利益激励更为严格, 因此, 配额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 流动性更高, 交易规模也远远大于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 项目市场的价格基本随着配额市场价格波动, 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 以此为基础, 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中, 以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每年产生的交易量和交易额最大, 成为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引擎。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010年, 通过EU ETS产生的包括EUA和二级CDM全部交易额占全球碳金融市场成交金额的97%, 其中EUA交易额达到1 198亿美元, 占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额84.4%, 占配额市场成交金额的99.1%, 远高于其他碳市场成交额, 欧盟配额市场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 (见表1) 。

基于项目的市场中, 一是CDM市场, 二是JI市场。CDM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和中国、印度等国家。CDM项目市场大体分为CDM一级市场和CDM二级市场。CDM一级市场基本上由发展中国家提供, 二级市场上的CER交易是指远期合同签订后而CERs尚未产生时发生的交易, 或者在CERs已由联合国执行理事会 (EB) 签发后又发生的交易。近年来, CDM项目的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发展迅速。从交易量来看, 经核证的减排量一级市场在2005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达到3.41亿tCO2e, 比2004年增长了252%,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交易量降至2.11亿t, 2010年交易量为1.87亿tCO2e。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CDM二级市场从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106倍, 年增长1.5-21倍, 即使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2008年仍然比2007年增长了347%。2009年交易量达到10.05亿tCO2e, 与2008年交易量持平。2010年交易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字, 上升至10.98亿tCO2e。就交易额而言, CDM一级市场从2004年的4.85亿美元攀升至2007年的74.33亿美元, 增长了14倍。同样,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和2009年的交易额分别减少至65.2亿美元和26.78亿美元, 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12.3%和64%。2010年交易额降至15亿美元, 但下降速度已有所缓和。从二级市场来看, CDM交易额则由2005年的2.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77亿美元, 增长了117.9倍。随后便开始下降, 2010年交易额降到183亿美元。还有, CDM的交易价格在2008年前后出现拐点, 2008年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CDM一级市场的平均交易价格来看, 从2004年的5.15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6.78美元, 每年增长率约为40%。2008年后, 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计划失败, 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见图1) 。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5-2010年《全球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整理

相比CDM市场的发展, JI的进度相对较慢。JI项目是指附件一国家之间基于减排义务的项目级合作。投资国通过在成本较低东道国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以获得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单位, 用于实施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 并节约减排成本;东道国可获得一定资金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0年JI项目所产生的ERU交易量仅为0.61亿tCO2e, 交易额为4.5亿欧元。截止到2012年2月1日, 247个路径二占了524项JI申报过程中的公开项目的 47%, 以及ERU的56%。然而, 目前只有25个路径二项目已经登记, 完成率仅为10%。相比之下, 有196个路径一项目已经登记, 几乎是路径二登记项目的八倍。目前,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JI项目实施主要分布国家, 占整个JI申报过程公开项目的56%和ERU的80%。

三、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一)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

欧盟各成员国为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 也是现有的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欧盟范围内跨国实施的排放权交易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深远意义和根本性的环境政策之一, 对国际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EU ETS分为三个阶段, 每阶段皆要求各会员国依指令提交“国家分配计划”送交欧盟执委会核准, 此分配计划详述各会员国其减排权的分配与交易方式, 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被称为“欧盟排放配额 (EUA) ”的二氧化碳排放权, 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第一阶段从2005-2007年, 减排目标是完成《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目标的45%, 参加交易的部门集中于重要行业的大型排放源, 涵盖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6%的11400个设施, 这一阶段的减排不包括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配额是免费发放的。第二阶段从2008-2012年, 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各国平均减排6.5%, 涵盖的排放设施范畴扩大, 覆盖了总排放量接近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的工业设施, 航空业首次纳入减排体系, 配额由免费发放和拍卖两种形式组成。第三阶段从2013-2020年, 减排目标是2020年之前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 取消国家分配方案, 采用拍卖方式分配配额, 对EU ETS外部的减排信用抵消的使用限制将更加严格。

EU ETS主要交易集中于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 、欧洲能源交易所 (EEX) 、北欧电力交易所 (Nordic Power Exchange, Nord Pool) 、Powernext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荷兰Climex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ECX在2010年4月被美国洲际交易所 (ICE) 以3.95亿英镑收购, 在EUA、CER和ERU三种类型上衍生出八类期货和期权产品。在EU-ETS中, ECX交易所在2011年9月的市场份额占比91.66%, ECX是全球最活跃的碳排放合约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是纽约—泛欧交易所 (NYSE Euronext) 与法国国有银行信托投资银行于2008年1月22日合作设立的全球碳交易平台。BlueNext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 占全球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份额的93%。

(二) 美国区域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 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市场驱动的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拍卖几乎全部配额, 而不是通过免费发放的形式运作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目标是在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共10个州的电力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到2019年, 比2009年的水平减少10%的排放量。该体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启动。RGGI由10个州各自单独的二氧化碳预算交易体系组成, 这些单独的体系均以RGGI的规则模型为共同基础, 由各州自行制定管制条例进行管理, 并与“碳配额互惠”规则相互联结。通过该规则, 被管制的电厂可以用RGGI范围内任意一州签发的配额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

西部气候行动倡议 (Western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WCI) 是原有“西海岸气候倡议”和“西南州长气候倡议”的延伸和扩大。涵盖美国七个州和加拿大四个省。这些地区总排放量目标定为到2020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5%, 其他一些美国、墨西哥的州和加拿大的省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了倡议。该协议覆盖所有6种温室气体, 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WCI仍处于机制设计和筹备的最后阶段, 许多重要机制还停留在建议和提案层面, 尚未最后定论。WCI的行业覆盖囊括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 以2009年1月1日之后最高的年排放量为准, 任何年度排放超过2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均是WCI的管制对象。

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Midwestern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cord, MGGA) 于2007年11月15日由美国中西部6个州的州长以及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省长共同签署, 要求建立中西部区域性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MGGA仍处于机制设计与筹备中。MGGA行业范围和燃料范围极为广泛, 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经济部门, 减排气体范围仍为国际气候条约中规定的所有6种气体。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 至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80%, 明确提出与RGGI、WCI、EUETS和其他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相连接。

加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 (议会第32号法案) (California Global Warming Solution Act AB32) , 于2006年8月生效的议会第32号法案由时任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此法案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减少排放至1990年水平, 至2050年减排至1990年水平的80%。此法案采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对加州85%的温室气体设定排放上限, 它将与其他减排措施和手段相互协调来减排温室气体。实施免费分配与拍卖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加州AB32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多州联合的区域层面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榜样。

美国区域碳交易体系主要集中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 (Chicago Climate Futures Exchange, CCFE) 、美国洲际交易所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CE) 、绿色交易所 (Green Exchange) 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CCX于2003年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交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CCX建立自愿但有一定约束力的单强制减排体系 (即自愿加入, 强制减排) ,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自愿型总量限制体系, 可以称为协议减排模式, 也被列入自愿碳市场范畴。2010年7月, CCX的母公司Climate Exchange Plc.被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 (ICE) 以6.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2010年10月, CCX官方文件宣布, 开展整整8年的CCX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将于第二期结束后 (即2012年12月31日) 停止, 不再继续进行第三期。这宣告了美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终结。

(三) 澳大利亚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澳大利亚国家污染物减排体系 (Australia 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CPRS) 是工党陆克文政府提议的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CPRS预计于2010年7月正式实施, 并形成法案通过立法程序提交给议会审议。该法案一旦经议会通过, 这可能成为澳大利亚管理GHG (温室气体) 排放的主要工具且覆盖整个经济的ETS, 但该法案在2009年两次遭到议会否决。2010年4月27日, 鉴于国内的政治僵局和对未来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 总理陆克文宣布澳大利亚的ETS将被推迟, 并在2012年年度重新审核, CPRS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型排放交易体系, 设定行业排放总量。CPRS将覆盖大约75%的澳大利亚排放, 并实现其中期减排承诺, 即到2020年比200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5%。

可再生能源目标 (Renewable Energy Target, RET) 于2009年8月由澳大利亚政府实施, 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联邦层面可以促进减排的环境市场。RET目标是到2020年, 20%的电力供给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 (是目前的两倍) 。这比2001年实施的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 (MRET) 体系增长了四倍, 激励了市场中的可再生能源证书 (RECs) 。可再生能源证书以电力产量为单位, 即百万瓦时 (MWh) 为单位, 而不是二氧化碳当量 (CO2e) 。基准参与者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证书履行履约义务, 目前可再生能源证书的市场价值远超过温室气体减排证书。在GGAS系统下, 如果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减少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以减少甲烷排放, 是可以既产生可再生能源证书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证书的。目前, REC的交易价格高于每千瓦小时40澳元 (37美元) , 相当于47澳元tCO2e (43美元) 。

节能量交易体系 (Energy Saving Scheme, ESS) 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启动, 并将持续至2020年。其目的是通过奖励开展合格的项目来减少电力消费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公司来提高能源效率, 并降低售电量4%。它以能源零售商以及NSW中的发电商为目标。参与者可通过缴回节能核证 (ESC) 来履行其义务。NSW GGAS框架下有一个节能项目的自动转换过程。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New South Wales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cheme, NSW GGAS) 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计划之一。2003年1月1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启动为期10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的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该体系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机制相类似, 但参加减排体系的公司仅限于该州电力零售商和大的电力企业。在澳大利亚碳污染减排计划开始运转后, GGAS将被终止。GGA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基准信用型强制减排体系, 它的基准是人均消费二氧化碳当量。之所以采用这一基准实现总量减排, 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是稳定的。GGAS2003年开始时的初始基准为8.65吨/人, 2007年逐步下降至7.27吨/人, 并保持该基准至2021年不变。7.27吨/人的基准相当于比《京都议定书》1989-1990年基准年均下降5%。如果把该目标在澳大利亚全国推行, 其所取得的绝对减排量将相当于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所需要承担的第一减排期任务的50%。

澳大利亚减排体系交易集中于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 (Australian Climate Exchange, ACX)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 ASX) 、澳大利亚金融与能源交易所 (Australian Financial and Energy Exchange, FEX) 三家交易所。其中, ACX是澳大利亚第一家电子化排放交易平台, 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完成交易量6 300吨CO2e, 平均价格在7.42美元。2008年5月, ACX已经开始交易国际自愿市场的抵消额度VERs, 并于2009年年初开始碳信用期货交易。

(四) 英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The UK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UK ETS)

英国交易体系是英国政府建立的覆盖所有经济部门包括6种温室气体的国内贸易体制, 以自愿参与并配合经济激励、罚款等为特征。它于2002年4月成立, 是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它的实施对EU ETS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过宝贵经验。UK ETS的运作方式包括配额交易与信用额度交易两种模式。配额模式拟订一个绝对减量指标, 然后指定每个企业的排放配额。信用额度模式则由参与者以其他提升能源效率或减量专案计划提出其相对减量目标所产生的额外减量。除了必须完成欧盟减排, 该体系还包括两类自愿减排企业:一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而自愿承诺绝对减排目标的企业;二是通过自愿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承诺相对排放目标或能源效率目标的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达到目标可以享受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减免。对于这两类自愿减排企业,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以1998—2000年的平均排放量作为基准线, 减去每年自愿承诺的减排量, 确定企业每年的许可排放量。英国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参与的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它们的碳信用。为了协调英国排放体系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之间的关系, 英国排放体系于2006年年底结束。

四、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思路

(一) 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构建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策的扶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 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我国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 中国政府必须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构建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 指引碳金融市场正确前行。

随着中国碳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要逐步搭建起来, 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文件已相继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未来还应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大金融领域分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法》、《银行碳金融服务准则》、《碳证券交易法》等法律法规。除了交易法规之外, 还应从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入手, 出台《碳金融市场监管法》, 对碳金融市场从进入到退出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二) 中国碳金融市场结构设置

碳金融市场结构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工具、中介、组织方式和监管在内的五大体系, 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碳金融市场的组成部件, 在碳金融市场原则和制度安排下形成制衡机制, 维持市场正常运行。

1.碳金融市场主体。

碳金融市场主体是指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碳金融市场的主体有企业、政府部门、居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它们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动机主要有筹措货币资金、对碳金融资产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投机或是调控宏观经济。首先, 企业作为碳交易市场中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 当技术上无法进行或不愿以高成本进行碳减排时, 如果被限定了排放量约束指标, 而必须增加碳排放权的使用量时, 企业具有碳减排的需求, 成为碳市场的需求方, 此时, 如果自身资金匮乏, 则可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或采用其他方式融资, 成为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方;相反, 如果企业掌握较高的减排技术, 能够低成本进行碳减排, 产生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将在碳市场中出售, 获得资金, 将资金用于投资在碳市场中, 成为碳金融市场的供应方。其次, 政府部门,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资金的需求者, 它们通过发行政府碳债券筹措资金。再次, 居民个人以自己合法财产投资于碳金融资产, 成为碳金融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第四,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 金融机构既是资金的需求者, 又是资金的供应者。最后,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措施宏观调控碳金融市场。

2.碳金融市场工具。

碳金融市场工具是碳金融交易的载体。碳金融工具可以理解为筹资者对金融工具持有人的债务, 即对碳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而言是金融负债, 对碳金融工具持有人而言是金融资产, 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公开碳金融市场上的碳金融工具一般采取有价证券或衍生品的形式。现阶段, 中国碳金融市场工具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CERS现货, 未来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碳金融工具种类也会随之增多, 由现在开展的区域强制碳强度减排而产生的强度减排市场, 因此会产生配额现货, 随着交易量和交易规模的扩大, CERS期货和期权产品, 强度配额期货和期权产品也会随之诞生。

3.碳金融市场中介。

碳金融中介在碳金融市场上发挥着媒介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构成和维持市场运行的作用。包括投资银行、认证机构、评估机构、仲裁机构等。碳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可以为碳市场提供交易信息, 改善交易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状态;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对项目市场的在减排量进行审核、认证、并评估其环境的改善度, 从而形成经核证的减排量供市场交易;仲裁机构可以对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进行法律调解和仲裁, 促进碳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另外, 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发展, 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如从事碳交易的经纪、办理碳的存储和借贷业务等。世界银行是目前在中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大的中介机构之一。

4.碳金融市场组织方式。

碳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包括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两种。在碳交易的初期阶段, 由于交易主体对于碳交易制度这一全新的环境管理方式还处于一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因此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数量较少, 交易的碳排放权的数量较小, 整个碳市场的规模也较小。此时, 碳交易多采取场外交易或分散交易的方式。在碳交易的发展阶段, 碳交易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同, 新的排放主体的设立和已有的排放主体经营状况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变化, 会使得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 分散的场外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主体的碳交易需要。此时, 碳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碳交易多采取在专业的交易所或碳交易市场进行场内交易或集中交易, 从而逐步形成有一定规范的碳市场。

5.碳金融市场监管。

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即金融监管当局以其相应的机构运用一系列法规制度和办法措施对碳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宏观监督和管理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系统。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包括碳金融法律体系, 由于碳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针对碳金融风险控制立法, 立法部门应专门制定一系列针对碳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的指标体系, 达到专门监管的效果;碳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国际上碳金融监管主要有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和分权式的治理模式两种, 其中, 集中决策治理模式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 由一个主要的监管机构负责碳排放权的申报登记、配额分配、监督管理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国情更适合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碳金融监管机构, 一个系统性强、范围涉及全国的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对日后将要进行的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碳排放交易实施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申报登记和监管管理;碳金融监管工具, 碳金融监管需要尽快建立会计部门、业务部门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信息系统。

(三) 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搭建

1.碳现货市场。

碳金融市场首先从现货交易开始。按照不同的交易机制, 碳现货市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碳信用, 以及经国家相关机构发放的配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CDM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因此, 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创新CDM项目, 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交易CDM项目中经核准的CO2减排量 (CERs) 。另外, 国家实行强制碳强度减排交易, 未来在中国市场内, 配额交易将成为现货市场交易的主流。

2.碳资本市场。

碳资本市场主要包括碳股票市场、碳债券市场和碳基金市场。碳股票市场:通过优惠政策支持来鼓励效益良好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 以社会融资的方式筹集和扩张资本, 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当前股票市场上, 主要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板块迅猛发展。在美国市场上有超过60个市值高于7 500万美元的清洁能源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微型公司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碳债券市场:碳债券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发行的企业债券或国家债券。纵观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 碳债券的发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节能减排资金不足的方式。碳基金市场: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重要的工具。碳基金的整体运行机制包括碳基金设立、投资、交易、退出等方面。

3.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随着碳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 应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期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期货原理是购买碳期货合约来代替现货市场上的碳配额, 从而对一段时间之后将要进行的出售或买入碳配额的价格进行保值, 达到回避和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 因此碳期货具有碳价格发现功能。碳期权是在碳期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碳衍生交易工具。期权合约的推出会使基金、能源交易公司及工业企业加入, 使市场功能性、流动性和复杂性逐步增强, 碳期权市场快速发展。除以上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之外, 还包括碳远期交易、碳套利交易和碳互换交易。进行套利的不同的碳信用产品必须有相同的认证标准, 且受同一个配额管制体系管理, 当合同中所涉及的减排量也相等时, 就可以由市场价差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毅刚.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59-73.

[2]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69-81.

[3]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38.

[4]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ive 2003/87/ECAnnexⅢ, 2003.

[5]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7) .

[6]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market report 2011.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国发 (2007) 18号) , 2007.

市场管理体系 篇9

从近几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情况来看,国家主要推行的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电价水平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力市场化改革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阻力,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在处理有关各方利益的协调等方面,也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尖锐矛盾。

在推进区域电网电力市场建设中,是以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为主推进电力改革,还是以省为主推进电力改革(区域分层交易的共同市场),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以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为主,有利于打破省际分割、优化资源配置、克服电力市场无序竞争、减少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尊重现有省为主体的实际,既要考虑资源优化配置,更要考虑资源公平配置,并且中国目前大部分电力交易(90%以上)在省内完成,现阶段,以省为主的市场模式可以克服省际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现在就实施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在当前财政体制以省为单位的格局下,难以得到真正的推广。各方认识不一也影响了电力市场体系的规范建设。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符合中国实际情况,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各省经济协调发展、节能减排、提高市场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

在电力市场建设中[1,2,3,4,5,6,7,8,9,10],能否先建立与中国体制(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适合国情的过渡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这样的市场体系模式既能包容各种市场模式(各种模式的省级电力市场、区域电力市场、跨省跨区电力市场等),又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过渡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逐步培育市场成员的市场意识,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各省(或区域内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同时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类似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北欧等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市场成员的推动下,自发地过渡到区域统一市场或国家统一市场或跨省跨区统一市场。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设计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所面临的基本形势,给出了互联电网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架构,提出了10种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模式,对主要市场体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1 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面临的基本形势

1)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阶段(转型经济阶段),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电力工业也正处于优化电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相应地,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也不可能超越其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阶段。在转型经济阶段,政府宏观调控、国有经济控制力、发展低碳经济、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等都将对电力市场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决定了中国现阶段的电力市场既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也不同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电力市场。

转型经济下的制度安排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也与完全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转型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渐进式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力求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要充分考虑稳定这个约束条件,经济发展要以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基础,要实现社会稳定,必须处理好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问题,在存量经济发挥作用的同时,注重发展增量经济,这是渐进式转型能够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各种体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能改好了一个再改下一个,否则会出现很大的体制间“不协调成本”,某些体制的改革“超前”或“滞后”(瓶颈),都是无效率的。在所有相关领域(包括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都同时推进改革,同时考虑各种体制之间在转型过程当中(也就是在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之前)的相互协调,应是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

2)中国区域间、省间的能源分布与需求极其不平衡,电源结构和负荷特性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发电成本和用电效益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中国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系、电价体系、电网安全责任体系的形成,都是以省为基础。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电价的承受能力差异很大。上述因素决定了省这一级在中国电力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各省的电力资源将在优先满足本省需求的前提下,将余缺部分进行跨省跨区优化配置。

4)目前的区域电网电力市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不相协调。国内目前区域电网覆盖的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所覆盖的省一般是不一致的,而国家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有不同的配套政策;在目前的国情下,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在促进区域电网内各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等方面难度很大。

5)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对市场建设目标有新要求。能源问题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成为世界经济秩序和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国内已大力发展以水电、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这就要求电力市场建设需要优化市场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电力市场模式和规则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减少排放(污染物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排等)。

2 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电力市场建设,必须与本国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与本国的经济模式相适应,必须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相适应,必须考虑效率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有效协调,必须考虑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公平配置的有效协调,必须考虑市场风险、建立电力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必须有利于促进各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能源产业链(如煤电产业链)整体效率的角度,来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

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与中国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原则,与中国的经济模式相适应原则。构建电力市场竞争主体要充分考虑国有经济占主体的情况,要充分考虑政府宏观调控对电力市场建设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2)安全稳定原则。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保证电力市场平稳运营。

3)公平开放原则。应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愿,提高市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保障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

4)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原则。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具有“绿色”内涵,必须优化市场目标,以促进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设置合理的电力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引导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5)协调发展原则。处理好市场运营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好电力企业之间、电力企业与电力大用户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与电力工业的和谐发展。

6)积极稳妥原则。要从当前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逐步扩大交易主体和交易范围,最终实现全电量竞争。

7)促进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原则。中国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决定了电力需求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应以促进电力工业发展为目标。

8)必须从与电力工业有关的能源产业链(如煤电产业链)整体效率的角度,来设计电力市场体系模式。

9)必须逐渐符合中国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

10)必须考虑到各省政府电力行政管理政策长期存在的现实,充分调动各省政府的积极性,推进市场建设。

11)必须考虑市场风险、建立电力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

3 互联电网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架构

3.1 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架构

电力市场体系应包括3个层面的内涵:

1)市场架构的层级。在中国,市场体系的架构主要有以下8种:①单一的区域统一市场模式;②省、区域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区域共同市场模式);③省、区域、国家三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④区域、国家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⑤省、国家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⑥省、跨省跨区两级市场协调运作的模式;⑦单一的跨省跨区统一市场模式;⑧单一的国家统一市场模式。

2)交易市场的种类,主要指电能交易市场、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电力金融交易市场等;

3)交易品种,如电能交易市场中的期货交易、现货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大用户直购电)、发电权交易等。

本文主要研究市场体系的架构层级,其他方面可参见文献[1,2,3,4,5]。

3.2 各类市场的协调模型

各类市场的协调模型主要有以下8种:

1)各市场间余缺调剂型。本市场电力电量富余时,向其他市场售电,电力电量短缺时向其他市场购电。

2)指定参与型。指定某类机组参与某类市场(某个平台)。

3)自愿参与型。建立自愿参与的电力市场,通过事先定义区域间、省间交易的种类以及相关规则,为各省提供更加灵活的电力电量交易平台;同时建立和完善跨省跨区备用共享机制。

4)协调运作、分层交易型。 采用“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多级多类优化协调、逐级逐类细化”的协调机制。

5)份额电量竞争型。要求各省开放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组成跨省跨区交易空间。

6)功能分工型。中长期合约交易在某类市场(某个平台)进行,短期、日前、实时交易在另一类市场(某个平台)进行。

7)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型。各类市场根据各自的市场规则,独立地开展市场交易。允许各类市场存在不同的交易规则、交易时间、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在各类交易平台交易结束后,将所有交易结果转化为金融合约。通过建立统一交易平台,组织包括所有互联电网市场成员在内的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的日前集中交易市场。在日前集中交易市场中,使市场成员参与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发电权的自动转移。

8)集中竞争型。除实时平衡交易及辅助服务外,其他所有交易在一个平台进行。

4 主要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设计

1)体系模式Ⅰ:

以余缺调剂为主,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分别建立国家、区域、省电力交易平台,电力交易首先在省交易平台进行,省交易平台无法平衡的电力电量余缺,省电力交易中心作为本省电厂的委托代理,到区域交易平台调剂,区域交易平台无法平衡(调节)的电力电量余缺到国家交易平台平衡(调节)。这里的电力电量平衡包括中长期平衡和短期平衡。

中国目前区域电网覆盖的省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所覆盖的省一般不一致,而国家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有不同的配套政策;在目前国情下,区域电网统一电力市场对促进区域电网内各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等方面难度很大;而目前按发展区域经济建立电网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国家、区域、省的三级电力交易体系,是确保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选方案之一。

国家电力交易平台负责跨区之间的省间交易;区域电力交易平台负责区域内的省间交易;省电力交易平台是国家和区域电力交易平台的基础,负责省内交易,并作为本省电厂的委托代理,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国家与区域电力交易平台的成交合同(跨省跨区交易合同)都将在省交易平台中履行,省交易平台在电力电量平衡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该体系模式基本维持了电力电量平衡和电力交易的现有格局。对电力需求比较平稳的市场而言,该体系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2)体系模式Ⅱ:

以余缺调剂为主,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建立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电力交易首先在省交易平台进行,省交易平台无法平衡的电力电量余缺,到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平台平衡。

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上,涉及跨区交易,由国网交易中心负责组织、区域交易中心配合;涉及区域内跨省交易,由区域交易中心负责组织。省交易平台由省交易中心组织,并作为本省电厂的委托代理,参与跨省跨区交易;条件具备时,电厂也可以直接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建立统一的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有利于跨省跨区资源的统一优化协调,有利于跨区交易与跨省交易之间的有效协调,有利于理顺交易各环节、压缩交易链条、提高交易组织效率、提高数据交换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各方对市场的分割、实现各类市场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交易信息有效共享。省交易平台以省内发电机组中长期合约为基础,开展省内外送电交易、发电权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通过与跨省跨区交易平台的协调运作,落实跨省跨区交易的送电资源和消纳空间。跨省跨区交易平台和省交易平台均采用“中长期合约交易为主,短期灵活交易为辅”的交易模式。中长期合约交易为主的交易模式,与现有的机制形成良好的衔接,对市场各方利益调整不大,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市场推进。

该体系模式架构以统一的跨省跨区交易为主要特征,以省内多品种交易为基础,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

3)体系模式Ⅲ:

市场主体指定参与,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在国家、区域和省分别建立交易平台(或建立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根据有关原则,明确规定参与国家、区域、省(或省、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平台的发电机组,任一发电机组只能参与一个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该体系模式对发电机组的交易范围进行了人为划分,对特定类型发电机组可以参与哪一级交易平台进行了明确规定。该体系模式看似比较简单易行,但存在如下问题:对发电机组可以参与哪级交易平台进行人为规定,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违背了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也不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4)体系模式Ⅳ:

各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之一。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购售电价格水平比较接近的省称为A类省(包括省内发电厂、省电力公司等,下同)。

与区域内其他省相比,省内产业对电价波动承受能力差,经济相对不发达,如果该省内的电厂直接在国家、区域交易平台(或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交易,对该省的经济发展负面影响较大,不利于促进该省经济的发展,该类省称为B类省;省内电网与区域电网联系薄弱或无联系的省称为C类省。

B类省、C类省的省电力公司作为该省电厂的委托代理与A类省一起在国家、区域交易平台(或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交易。条件成熟时,B类省、C类省的发电企业,再直接与A类省一起参与统一平台交易。

对于B类省、C类省,可采用以下模式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国家、区域交易平台或跨省跨区交易平台):

首先,省内电网调度的电厂在省内交易,省电力调度交易机构首先进行省内电力电量平衡,依次制定各电厂年、季、月、日的初步发电交易计划;对于在省内市场交易不成功的电厂,可以重新进行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的二次报价。

其次,根据省内电网与区域电网的联络线输送能力、已签订的各类联络线输电合同、电厂报价等,申报跨省跨区交易在一定条件下的购电报价曲线和一定条件下的售电报价曲线。

最后,根据省交易平台在跨省跨区的交易情况(年、季、月、日),相应调整确定(修正)各电厂的发电交易计划。

该体系模式类似于北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电力市场的形成过程。

5)体系模式Ⅴ:

各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之二。

将发电企业划分为AA类、BB类。

AA类发电企业,既可参与省外市场各类交易(参与国家交易平台的跨区交易、区域交易平台的跨省交易,或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也可参与省交易平台(年度、季度、月度、日前交易),自由选择(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BB类发电企业,只能参与省交易平台。

跨省跨区交易平台逐步向省内发电企业开放,进一步减少交易环节,形成多买多卖、多方竞争的态势。充分考虑节能、环保、价格、余缺等因素,短期以月度为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交易,适时组织开展跨省跨区集中竞价(包括发电权交易、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工作,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跨省跨区交易模式。随着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不断发展,省交易平台持续开放,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

6)体系模式Ⅵ:

“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的省、区域、国家三级(或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该体系模式采取“自下而上预决策(预安排)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多级多类交易优化协调、逐级逐类细化”的思路,各省交易平台将省内的电力电量供求数据曲线有效地传递到区域交易平台,并进一步传递到国家交易平台;同时,国家交易平台制定的跨区域交易计划应作为区域交易平台制定区域内交易计划的边界条件,区域交易平台制定的跨省交易计划应作为省交易平台制定省内交易计划的边界条件。或者:各省交易平台将省内的电力电量供求数据曲线有效地传递到跨省跨区交易平台,跨省跨区交易平台制定的跨省跨区域交易计划作为省交易平台制定省内交易计划的边界条件。

该体系模式的详情参见文献[1] 。

7)体系模式Ⅶ:

“份额电量竞争”的省、跨省跨区两级(或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一定比例的电量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或区域、国家交易平台)交易,其他比例电量在省交易平台交易。

该体系模式中,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与省交易平台的交易电量比例如果适当,可以规避风险,但具体操作复杂、协调难度大。

该体系模式曾经在华东、东北、南方等区域电力市场试点。

8)体系模式Ⅷ:

“交易功能分工型”的省、跨省跨区两级(或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类型1:中长期(年度、月度)交易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或区域、国家交易平台)进行,日前、实时交易在省交易平台进行。

类型2:中长期(年度、月度)交易在省交易平台进行,日前交易(余缺调剂交易)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或区域、国家交易平台)进行,建立日前余缺调剂交易市场。

类型3:各级交易平台(以及各交易平台之间)先进行各类自愿参与的交易。交易品种视各级交易平台的规则而定,可包括年度、季度、月度交易、日前交易、发电权交易、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包括各类电网企业之间的双边合同、各类发电合同)等。在各级交易平台交易结束后,在跨省跨区(或区域、国家)日前集中交易平台上,市场主体(售电方、购电方)在已签订的各类合同的基础上,根据剩余发电能力或购电能力,进行余缺调剂。

9)体系模式Ⅸ:

“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的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

在跨省跨区交易平台建立日前集中交易市场。

首先,各级交易平台以及交易平台之间先进行各类交易。交易品种视各级交易平台的规则而定,可包括年度合约、月度竞价、日前竞价等。在各级交易平台交易结束后,将所有交易结果转化为金融合约。组织包括所有互联电网市场成员在内的全电量竞争、差价合约的日前集中交易市场。在日前集中交易市场中,将实现发电权的自动转移。对于在各级交易平台上成交价格高于互联电网日前集中市场边际价格的机组,自动出让发电权;对于在各级交易平台上交易价格低于日前集中市场边际价格的机组,自动成为发电权受让机组。

互联电网日前集中交易市场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首先,各级交易平台的交易完成了社会福利的初始分配,保证了各市场成员的利益。而将所有交易结果转化为金融合约为发电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性。组织互联电网日前集中市场交易促进了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发电权自动转移机制,将互联电网日前集中交易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量分配给了发电权自动转移双方,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但是,该体系模式中的发电权自动转让与发电权交易[6]有本质的不同。发电权自动转让是一种强制转让行为(集中竞价后,一些市场主体的部分发电权电量强制转让),可能会损害某一方利益。发电权交易是一种自愿交易行为,交易电量和交易电价由买卖双方/多方协商确定。

该体系模式类似于华东电力市场,也是一种统一市场模式。

10)体系模式Ⅹ:电力市场体系目标模式(帕累托最优的电力市场模式)。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完全竞争的统一市场将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条件具备时,可建立互联电网的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区域统一市场或国家统一市场或跨省跨区统一市场),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5 主要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分析比较

以余缺调剂为主的体系模式Ⅰ和Ⅱ,考虑了目前省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内目前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系、电价体系、电网安全责任体系”以省为主的现状相适应,基本维持了电力电量平衡和电力交易的现有格局,这是该体系模式目前正在运行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两类体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首先,省内先平衡的模式,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或是大量建设地方电源而拒绝接受外来电力,或是限制电力资源外送;其次,中国能源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要求其电力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这两类体系模式可能不利于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仅是一种过渡的体系模式。

体系模式Ⅲ和Ⅶ曾在华东、南方电力市场应用过,但并不成功。该模式看似比较简单易行,但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违背了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也不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体系模式Ⅳ,Ⅴ,Ⅵ,体现了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体系模式Ⅷ中的类型3,允许各级交易平台以及交易平台之间先进行各类自愿参与的交易,余缺部分在跨省跨区(或区域、国家)日前集中交易平台上进行统一调剂,体现了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的原则,不会出现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较大转移,既适合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也适合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

体系模式Ⅸ符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可能出现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较大转移。

体系模式Ⅹ是市场体系模式的目标模式。

体系模式Ⅰ,Ⅱ,Ⅳ,Ⅴ,Ⅵ,Ⅷ适合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比较大的省份。

体系模式Ⅲ,Ⅳ,Ⅴ,Ⅵ,Ⅶ,Ⅷ,Ⅸ,Ⅹ适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省份。

本文的10个体系模式中的省、跨省跨区两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与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运作的体系模式相比,压缩了交易链条,提高了交易效率和数据交换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各方对市场的分割,实现各类市场间的有效衔接。

体系模式Ⅰ~Ⅸ均为过渡模式,条件具备时,可以过渡到目标体系模式Ⅹ。

体系模式Ⅰ~Ⅸ以及目标体系模式Ⅹ,条件具备时,建立完善的中长期电力批发交易市场、电力日前交易市场、电力实时平衡市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电力零售市场、电力金融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以电力期货、电力期权、电力保险等为主要交易品种的电力金融市场)。

6 结语

电力体制改革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单个工业重组之一。其核心是市场化,即采用市场机制来克服传统政府管制的弊端,促进电力工业长期、健康地发展。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设计(交易制度的设计)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往往是交易制度的错误设计而不是电力本身固有的特点导致了较为剧烈的电价波动,影响电力市场的有效运行。近20年来,电力体制改革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得比较成功,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遭遇严重挫折。“‘创造(设计)’运行良好的竞争性电力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和制度挑战,很容易搞糟,也很难做好[7]”。因此,必须进行科学论证,设计合理的市场体系模式及交易制度。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维持快速增长。电力工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能出现任何大起大落的情况。因此,电力市场建设要促进电力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电力市场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电力运营的客观规律,以确保电力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既要促进电力发展,又要控制好市场风险,应首先选择风险小、符合实际、能够解决主要矛盾的市场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尚金成.兼顾安全与经济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协调理论.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6):28-33.SHANGJincheng.Coordination theory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opti mal dispatch considering security&economic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6):28-33.

[2]尚金成,夏清.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尚金成,张兆峰,韩刚.区域共同电力市场交易机理与交易模型的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4):6-13.SHANGJincheng,ZHANG Zhaofeng,HAN Gang.Study on transaction mechanismand model of regional layered electricity market.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4):6-13.

[4]尚金成,张兆峰,韩刚.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交易模型与交易机制的研究:(一)竞价交易模型及其机理、水电参与市场竞价的模式及电网安全校核机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2):7-14.SHANGJincheng,ZHANG Zhaofeng,HAN Gang.Study on transac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regional electricity market:Part one transaction model and mechanism,the mode for hydroelectricity competition participate in market transaction,power system security checking mechanism.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12):7-14.

[5]尚金成,张兆峰,韩刚.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交易模型与交易机制的研究:(二)电价机制及其稳定制度、市场风险及其规避、结算机制与市场盈余公平分配模型.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3):5-12.SHANGJincheng,ZHANG Zhaofeng,HAN Gang.Study on transac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regional electricity market:Part two pricing mechanism and stabilization system,market risk and elusion,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market surplus allocation.Automation of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13):5-12.

[6]尚金成.基于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理论及应用:(一)发电权交易理论.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2):46-52.SHANG Jincheng.Generation right exchang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based o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ing:Part one generation right exchange theory.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2):46-52.

[7]JOSKOWP L.Electricity market liberaliz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S.,Berlin,2004[EB/OL].[2009-10-20].http://www.econ.cam.ac.uk/electricity/news/berlin04/joskow.pdf.

[8]夏清,彭涛,江健健.兼顾经济协调发展和电网安全的区域共同市场.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9):1-5.XI A Qing,PENG Tao,JI ANG Jianjian.Regional layered electricity market considering economical coordination and power grid security.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4,28(19):1-5.

[9]傅书逷,王海宁.区域共同电力市场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1):1-4.FUShuti,WANG Haining.An exploration on regional common electricity market design.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21):1-4.

市场管理体系 篇10

一、创新营销理念, 细分目标群体

首先, 煤炭企业要积极的创新营销理念。第一, 用户至上的理念。即将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营销的首位, 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进行规划。第二, 要树立竞争观念。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 有数不胜数的煤炭企业, 煤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对所有煤炭企业来说, 都需要“居安思危”, 保持较高的警惕性, 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切实了解用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 要树立环保理念。煤炭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因此, 对煤炭企业来说, 要提高环保意识, 坚定可持续发展营销观念, 并不断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第四, 要树立经济观念。建立完善的效益评估体系, 密切关注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市场占有情况等, 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要开展市场细分, 确定目标群体。煤炭市场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 不同的客户在实际需求方面也各不相同。而通过市场细分, 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 并提供针对性的产品或者服务, 提高服务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从而有效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分析, 转变供应观念, 将整个煤炭产品市场细分为多个小市场。然后按照自身的能力和优势, 结合不同细分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等, 选择一个或若干细分市场作为本企业的目标市场。然后量身打造营销策略, 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迅速的占领市场。

二、认清营销环境, 优化营销策略

煤炭企业在日常营销活动种, 会受到环境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 会受到更大的环境影响。煤炭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 经济发展变化会影响到煤炭的实际需求量, 国家各项税收和贸易政策等的不断完善和变化也会对煤炭行业的投资造成较大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 煤炭市场营销涉及到诸多复杂的细节问题。例如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具体交易方式, 以及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相关问题等。因此, 在构建市场营销的体系的时候, 企业需要客观的认识环境, 深入分析研究, 并从中寻找营销机会。另外, 企业还需要对整个营销体系中的具体营销策略予以优化。企业要在对目标市在产品策略方面, 要体现出产品的差异, 并为客户提供相配套的服务。在价格策略方面, 要充分考虑到定价目标的实际情况, 并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利用最佳的定价方法得出一个科学的价格。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营销渠道方面, 企业要建立起系统的销售网络, 扬长避短, 以直销为主, 兼有经销和代销以及配送还有网络销售等多种模式, 实现多种营销模式高度结合, 互为补充和促进的状态。

三、加强网络宣传, 提高市场效应

企业想要谋求发展与进步, 做好宣传工作必不可少。对煤炭企业来说, 想要构建起新型的市场营销体系, 宣传工作必不可少。以往的宣传大多使实体或者纸质宣传, 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 在构建新型市场营销的体系的时候, 可以积极的利用网络来进行营销宣传。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的利用而各种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在煤炭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 也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宣传工作。首先, 利用企业网站进行宣传。企业网站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 是企业与外界进行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可以十分集中的展示出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以及相关信息等。在利用企业网站开展宣传工作的时候, 首先要注意保证网站设计的整体美观性, 简洁大方, 结构合理。其次要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 且条理分明。另外, 要重点推荐企业的主要营销资讯, 例如煤矿企业的各种最新报价等。同时, 另外, 还要注意设计必要的友情链接, 提供交流平台, 实现良好互动和交流。其次, 利用网络广告进行宣传。利用各种网络媒体, 可以积极的进行网络广告宣传。例如, 企业可以在各大门户网站投放广告, 利用各门户网站丰富的浏览资源, 将企业的相关营销信息内嵌于网页之中, 实现较高点击率和浏览率。第三, 利用blog博客进行宣传。现如今, 博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部分, 并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同于企业的官方网站上, 博客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是十分灵活的。利用blog博客进行营销宣传成本较低, 且操作简单, 十分适合实力较小的企业。对大企业来说, 也同样可以利用博客宣传来对其他形式的宣传工作进行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四、结束语:

作为煤炭大国, 我国的煤炭市场营销一直受到市场经济变化的较大影响。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企业通过积极的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营销体系, 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的能源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利国利民。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给煤炭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煤炭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积极的构建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本文, 笔者即对市场经济变化下煤炭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煤炭市场,营销,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王俊达.关于做好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市场营销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4)

[2]毕军贤.区域煤炭市场势力测算与煤炭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34)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洞察 篇11

市场规模和发展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趋缓,对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主冲击尤甚,全国的私人财富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但经济趋缓使得高净值家庭选择规避风险,为确保资产安全,选择将资金存放在相对稳健经营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银行,其中中资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对于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有综合性商业银行是一个值得把握的机会。

2012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增长14%。其中,高净值人群资产约占全部个人资产的46%,预计2012年高净值人群资产总额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相较于前两年34%的复合增长率,增幅大幅减缓;而且高净值人群资产有所缩水。

中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增长也有放缓。我们的调研分析预计2012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到174万户,较去年有17%的增长。财富缩水因素导致可投资资产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增势减缓,而1,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数目保持迅速增长;另外1,000-5,000万元人民币资产的家庭数目超过600-1,000万元人民币资产家庭数,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投资资产构成方面,居民储蓄增速放缓,占比显著下降了4个百分点,只占全部资产的51%,创历年来最低。私人财富转而投向收益率较高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等投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以近乎每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占到全部可投资资产的五分之一。信托产品起步较晚,但增长势头强劲,现已占全部可投资资产的7%,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相反,宏观经济趋缓,股市缩水,个人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净值均有所下降。离岸资产增长速度与整体私人财富相近,保持在私人财富的4%左右的比例,较为稳定。

各地财富市场动向

中国的高净值家庭依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们的模型预测,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五省市的高净值家庭数量2012年都会超过10万户,这五省市高净值家庭总数占全国的40%以上。四川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多的内陆省份,在西部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出。而宁夏、青海、西藏和海南四地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少的省份。

在全国高净值家庭增速放缓的经济形势下,富裕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和浙江受企业主资产缩水和所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高净值家庭数量增幅不足10%;山西、内蒙古等地受煤炭行业下行影响,增速也相对较低。相反,内陆欠发达地区依然保持很高的增长势头,安徽、甘肃、湖南等地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超过30%;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高净值家庭资产总额测算方面,北京、广东和上海是私人财富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北京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5.6万亿元人民币,为全国之首。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经济大省高净值家庭财富总量也都在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北京的高净值家庭平均可投资资产最高,超过了3,000万元人民币。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内高增长率和高密度的地区将会很少,北京、上海等富裕地区的增长会放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将会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和私人财富规模较大的省市如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山东和陕西将会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高净值客户的需求特点演变

中国高净值人士的投资偏好和风险容忍

中国的高净值客户一直是各大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在2012年中国整体经济趋缓的形势下,高净值人群倾向于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产品,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受到高净值客户追捧,投资兴趣度均超过60%;储蓄和现金类产品紧随其后,兴趣度超过40%。和去年相比,高净值人群对股票类的兴趣大幅下降,由去年的34%下降到17%;房地产相关投资也从36%降低到24%,投资市场的萎靡导致高净值人群投资兴趣集中度相对较高,客户对固定收益、信托和现金类产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兴趣度不到25%。。

相应的,客户在风险偏好上也显得更为保守,不愿承受风险的客户从去年的30%上升到36%。高风险资产配比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减少了四成,减少的高风险资产中有70%转移到了低风险产品,如储蓄、银行理财产品,推动了低风险资产的配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参阅图1)

通过研究客户可投资资产的分布,我们发现以稳健著称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趋缓中成了客户资产的避风港,钱包份额从去年的79%提高到85%。但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被其他股份制商业蚕食,国有五大银行在银行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减少了八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其他股份制银行。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阶段,私人银行还未能建立起以服务和客户关系为驱动的竞争力,一半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愿意为高收益产品而放弃现有的财富管理服务机构,而产品价格战成为现阶段争夺客户的主要手段因素。

经济趋缓对中国高净值客户的影响

从财富来源上看,投资房地产获利的人群是个人资产缩水的重灾区,28%的人群的资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大幅度高于全体样本中资产缩水人群比例的20%,更有3%的房地产投资获利者资产缩水超过30%,也高于全体样本缩水超30%的人群仅占1%的水平。(参阅图2)

从资产缩水人群的地域分布上来看,浙江和内蒙古地区资产缩水比例最高。浙江地区由于企业主亏损,导致私人财富大量缩水,资产缩水人群比例高达40%。而内蒙古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资产缩水人群比例也有37%,是今年经济趋缓中个人资产缩水的“重灾区”。沿海发达地区中的山东和江苏的形势较好,高净值人群缩水比例较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情况普遍较好,四川、湖南、安徽等地受到的冲击很小。

另一方面,调研发现资产缩水人群的年龄结构偏高,和资产增值人群相比,年龄在50_-59岁的明显较多。资产缩水的人群所在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进入门槛低的状况。由此而来,他们对于融资的需求较高。这些客户更希望通过私人银行的平台,为其所经营的公司获得贷款或提供相应的服务。

nlc202309012119

在经济趋缓、财富缩水的形势下,高净值客户对银行的兴趣正逐渐增加。企业面对经营压力的企业主们,对融资抱有很高的需求愿望。很多人希望通过私人银行平台或个人贷款的形式为所在企业低成本融资。如何把握和面对这一机遇,是我国私人银行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竞争格局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态势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高端私人财富管理市场尚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成熟度和复杂程度较低。从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整个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2年6月,已有约16家中外资银行在近22个城市开设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专营机构。其中,中资银行数量最多、占比最高,仅前五大中资私人银行的管理资产总额已超2万亿元人民币。中资银行大多依赖本身存量客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以从现有零售客户群中直接推荐或升级为客户获取的主要手段,多采用销售产品为主(自有产品和代销其他机构产品)、辅以投资顾问服务的业务模式。

随着中国高净值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的不断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也逐步进入市场。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相继针对高净值个人或家庭推出财富管理的业务,努力在不断扩大的财富管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虽然没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作为业务发展的先发基础优势,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也未必能匹及银行,但他们在产品设计、经营范围、投资研究能力、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有相对优势,随着市场不断成熟、高净值客户需求不断细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成为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对比而言,商业银行最大优势在于其零售客户基数大,同时还能通过联动对公业务进一步拓宽客户获取的渠道,业务发展“有米下炊”。这显示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机制上确保跨部门合作的顺畅,整合全行资源,服务高净值客户。

但是,从产品角度来看,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与大众理财产品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控制,加之社会上普遍观念认为银行是低风险、重保值、避险型的金融机构,使得商业银行在设计、研发或采购私人银行产品的时候受到较大限制,或无法满足高净值客户对产品多元化类别、高收益和灵活期限结构的需求。在这方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产品的风险收益设计上也较为大胆。另外,由于高端私人财富管理的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托计划为主,而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私人银行需要从其他非银行机构中采购收益较高的信托计划等产品。随着这些金融机构不断建立、发展自有直销渠道,私人银行代销产品的种类、价格与质量都将受到一定挑战和影响。

其次,从业务能力来看,商业银行相较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资本市场研究能力较弱。银行目前以销售已有产品为主,辅以简单的资产配置,而针对客户资产状况和风险偏好进行财富规划与综合资产配置的能力仍有待大力提高。当然,整体财富规划能力的提高也是目前市场参与者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

最后,从专业团队来看,商业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人才瓶颈均较为明显。由于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或投资顾问多为零售银行出身,综合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较为匮乏,综合财富规划、财富代际传承规划、财富全球配置等能力更是短板,加之服务高净值客户的经验不足,往往很难满足高净值客户复杂的金融、非金融服务需求。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团队虽产品研发能力较为突出,但是在与高净值客户交流、处理客户关系等方面是新手,急需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1.证券公司:先天优势与政策利好,或后发制人。

证券公司是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的新成员,2008年7月《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的正式施行,才开启了证券公司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之路。总体来看,证券公司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较大的客户基数、庞大的托管资产等先天优势为其利用政策红利、迅速发展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证券公司有着庞大的托管资金和客户基数,2011年A股市场流通市值达16.8万亿元人民币,略高于同期16.49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理财产品总额。之前由于政策限制,证券公司无法进行固定高收益、替代投资,随着《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及一系列规则的征求意见稿的陆续推出,券商业务投资范围和管理资产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潜能将得以释放。证券公司若将庞大托管资金转为理财产品进行管理,将大大增强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实力。

2.信托公司:全牌照优势继续发挥,但风险聚集。

根据2011年、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结果发现,信托类产品以其较高的年化收益受到高净值客户的普遍青睐。同时,监管部门鼓励信托公司自建直销渠道。信托公司进入高端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大门已悄然打开。信托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产品优势。首先,信托公司是境内唯一可以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金融机构。因此,信托公司依托其全牌照优势,理论上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几乎任何类型的产品。其次,信托公司产品设计能力突出,投资方式灵活多样,随着自主营销渠道的建立,信托公司便能使客户渠道与产品设计并行,实现两条腿走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然而,随着信托公司规模扩张较快,另类信托产品标的市场泡沫化、资金无法及时撤出等潜在风险也在悄然聚集,这些都值得关注。

3.第三方理财机构:业务模式独特,探索中成长。

第三方理财机构是财富管理市场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的派生产物。第三方理财机构以资产配置为导向,以提供各类研究支持、资产配置方案、筛选产品、全方位财务管理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

nlc202309012119

在成熟市场,第三方理财机构较为普遍,如流行于美国市场的家庭办公室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是在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模式简单、生存空间狭小等问题。由于市场和客户都尚未成熟,绝大多数第三方理财机构以产品销售为主,严重依赖佣金。考虑到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客户资源方面的先天弱势,同时上游机构业务线向下延伸、自建渠道,直接挤压第三方的代销空间。加之目前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尚不明确,整个行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

新经济形势下竞争格局的演变与启示

随着高净值客户的不断成熟,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同时,现行模式下较低的客户黏性也不能满足从业机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总体竞争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在未来几年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其中,近期由于获得资管业务相关政策红利而获得较大发展机会的证券公司将成为市场中强有力的参与者。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真正成熟的那一天将标志着中国财富市场的成熟。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继续充分发挥自身集团资源优势,建立资源整合平台,以私人银行为平台通道,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注重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能力的提高。同时考虑适当外包非核心产品和服务以节约成本,如税务、法律规划和移民咨询等。证券公司在庞大的托管资金和客户基数、金融改革利好政策的双重助推力之下会迅速抢占市场,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额将会快速增加。信托公司将注重直销渠道的建立和产品专业化的转型升级,同时试图扩大客户数量的角度有所提高。第三方理财机构在短期内将继续处在业务模式转型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将淘汰一大批团队能力较弱的机构,大浪淘沙后,第三方理财机构整体会迎来健康的发展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其他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合作大于竞争。在分业经营的限制下,银行必须借助证券公司、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研发能力,搭建私人银行开放式产品架构,培养混业服务平台。但是,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竞争仍是核心。银行应牢牢把握住自身在客户基础和渠道覆盖上的竞争优势,深化客户关系和客户价值管理,优化私人银行网点布局,提高资产规划和财富管理能力,巩固在财富管理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总之,未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一个分工不断细化、客户不断细分、服务模式不断差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财富管理需要精耕细作。是否能在新形势下胜出,并迅速建立自己的固有领地,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差异化竞争。因此,从业机构必须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做好客户细分,专注于某几类高净值客户群,专注于某几类产品与服务领域,找到一条精准化发展的道路,尽快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市场管理体系 篇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种子法》) 颁布以后, 种业经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种子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 将种子产业全面推向市场。新的种子市场经营机制建立, 促进了种子产业向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 种子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子市场经营部门多了, 经营点多了, 委托经营的小商店多了, 形成了多元的种子经营形式, 监管难度加大;二是有的经营业户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不能正确指导农民合理选购;三是新品种推广不遵循试验示范原则, 不按品种审定意见推广品种;四是不按经营许可范围经营, 超范围经营现象突出;五是未审先推, 超前繁殖, 超前销售;六是种子标签制作与使用不规范。这些行为造成了种子市场上品种多、品系多, 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种子标签不合格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着种子市场的有序发展, 种子案件与种子纠纷时有发生, 导致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损失, 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进一步强化种子市场监督管理, 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从根本上消除种子质量安全隐患, 必须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 采取相应的对策, 保证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构建和谐种子市场秩序。

1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种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市场监管难度也不断加大, 要求种子执法人员既要懂得农业行政执法程序, 又要懂得农业技术、种子知识, 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水平, 较高的管理与服务能力, 原则性强, 办事公正, 掌握现代化办公技能, 如熟悉电脑操作技术。通过各级业务培训, 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考试与考核相结合, 提高种子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种子管理队伍, 做到公平、公正、科学执法, 维护农作物种子选育者、使用者、销售者的利益,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 严格种子准入制度

按照《种子法》规定, 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种子经营者必须先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 方可凭种子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种子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种子经营准入制度, 严格审查资质条件, 对种子经营场所、加工条件、仓储条件、检验设备和种子生产能力等进行实地核查, 认真核查种子生产、检验、加工与储藏人员的资格证明, 避免以假乱真, 严禁不按要求条件和规定发证。按照《种子法》规定, 对于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 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 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 但必须办理营业执照, 并向当地种子管理机构备案, 可允许销售委托方提供的种子, 如果从非委托方进种, 则视为无证经营, 拆包零售的也视为无证经营。对于不具备种子经营资质的单位, 必须限期整改, 否则要依法予以注销、吊销经营许可证或委托代销手续。

3 加大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力度

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也是农业收成和土地经营者收入高低的关键, 由于种子商店的增多, 经营的渠道增多, 经营的品种也增多, 种子来源复杂, 质量难以控制与保证, 为了防止种子案件的发生, 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到位。对种子经营市场, 要及时进行抽检, 在种子收获后播种前, 对市场上流通的种子进行春、秋两季的种子市场检查, 检查对象是种子生产大户和种子经营企业, 以全面检查和抽查的方式进行, 重点查种子来源, 查种子是否经过品种审定, 是否使用了《种子法》规定的种子标签, 是否使用了统一包装, 是否经过了统一加工和种子包衣处理, 对检查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对不符合种子质量标准的种子坚决不能流入市场和用于农业生产, 对于未经过品种审定的品种坚决不能进入种子市场。

4 规范种子经营行为, 提高经营人员守法经营自觉性

种子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信誉, 种子经营者素质越高, 守法经营意识越强的企业信誉越好。所以, 种子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种子经营者进行引导与监督, 依照《种子法》规定, 约束种子经营者要自觉接受种子行政管理执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做到在经营活动中不抢购、不套购, 不哄抬种价, 不低价倾销, 不经营未审定品种, 不侵权, 经营的品种名称要规范化, 一个品种只能有一个审定的通用名称, 防止品种多乱杂。种子管理部门要对种子经营者进行规范经营、法律知识、道德素质、种子知识、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等业务培训, 从根本上提高种子经营者守法诚信、规范经营的自觉性,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企业信誉。

5 建立健全种子经营档案, 加强售后服务意识

在种子经营的全过程中实行档案管理制度, 经营档案中记载种子的来源、去向、数量、质量、品种审定登记号码, 购种人及销售人的姓名、地址、电话等, 要做到进、销有发票, 进、销统一品种名称, 种子标签标注内外一致, 且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 种子经营档案要保存至种子销售后2年以上, 以便做好种子销售以后的跟踪服务。

在种子销售的当年要根据种子经营档案的记载,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搞好售后跟踪调查, 做好种前技术指导, 在作物性状表现突出的时期, 做好田间调查, 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指导农民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6 加强种子质量纠纷的处理工作, 维护农民权益

种子行政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种子法》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要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执法水平, 熟悉法律知识与相关法律规定, 懂政策, 主动介入种子纠纷的调查和纠纷调解工作中, 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一些难以处理的种子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做出科学的鉴定结论, 给予科学的解释, 做到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原则性强, 秉公办事, 科学公正, 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7 严防未审先推和越区种植

近年来有些种子经营者和种植者盲目求新, 导致一些未审先推、越区种植案件的发生。未经审定的品种, 在特征特性和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的变异;越区的种子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 致使种子的真实特性难以表现, 难以发挥其优良种性, 不但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反而造成减产, 给农民带来极大的产量损失, 有些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要严禁以试验示范或订单农业的名义宣传经销推广未审定品种或越区种植不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盲目引进和大面积推广未在当地试验、示范过的新品种。发现未定审品种及不适于当地种植的品种要严加监控, 防止流通、防止下地。对违法宣传、经营未审定品种及越区品种, 给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 必须依法严肃查处, 对屡禁不止的要从严从重处罚, 给农业生产、农民利益造成损失涉嫌犯罪的, 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法律武器保护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8加强种子标签管理

上一篇:安全技能培训下一篇:网球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