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2024-09-30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精选11篇)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1

2015年,小微企业创造的终端产品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50%,创造了65%的发明专利技术和80%以上的新产品、新技术工艺。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现有5606万家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57%。在个体工商户将纳入统计后,所占比例达到94.15%,吸纳了1.5亿的就业人口。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是利用概率比率抽样方法(PPS抽样法),以月度为单位通过对全国约2500家小微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经过数理分析编制而成,全面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小微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融资等各个方面的运行态势与发展状况的指标。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取值范围为0到100,以50为临界点,代表一般状态;指数大于50,说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越接近100表示越好;指数小于50,表示小微企业整体运行状况趋差,越接近0表示越差。如(图1)所示,该指数自2014年5月采集以来,仅在2014年5月和10月突破了50,其他月份均低于50,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选取2015年度1-10月份数据,将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分解八大分项指标,包括市场指标、采购指标、绩效指标、扩张指标、信心指标、融资指标、风险指标、成本指标,指数越大表明情况越好。反映出小微企业运行呈现出如下现状:市场指标在43.8-45.9区间,只在5月份有所回升,其他逐月下行。主要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减少,订单不足,开拓市场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创新。采购指标在45.9-46.9区间,3月份达到低点,5月份稍有反弹后继续下降。主要原因是生产用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等原材料供应紧张。绩效指标在45.7-46.7区间,3月份达到低点,5月份稍有反弹后继续下降,10月份有所回升。主要原因是绩效指标绩效管理不够重视、混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有误,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扩张指标在46-47.7区间,3月份达到低点。四月小幅反弹后继续下降。主要原因是缺少创新产品,配套行业不规范,没有形成好的监督机制。信心指标在48.1-49.9区间,4月和9月份稍有反弹,1-10月份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对小微创业者缺乏信心。这表明宏观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小微企业家涉足实业意愿不高,对行业景气直观感受不佳,企业融资困难很大,景气好转缓慢。融资指标在50.7-52.8区间,1-月份快速下降,9-10月份有所回升。主要原因是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负担重。风险指标在50.4-51.9区间,1-月份快速下降5-6月份有所回升,之后继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宏观政策影响,90%的小微企业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或机构而导致的面临财税风险。与此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融资风险也很大。成本指标在59.2-62.4区间,1-10月份基本呈波动状,4-5月为低点。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应不足、用工成本上升,积压了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税负负担重。

二、影响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因子分析

1、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影响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选取创业板484家上市公司。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中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四大指标和明细指标,选择了15个变量作为影响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因子:X1-每股收益增长率、X2-稀释每股收益增长率、X3-营业收入增长率、X4-营业利润增长率、X5-利润总额增长率、X6-净利润增长率、X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X8-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X9-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X10-净资产增长率变量、X11-总资产增长率、X12-每股净资产相对年初增长率、X13—股东权益相对年初增长率、X14-资产总计相对年初增长率、X15-可持续增长率,分析数据全部来自于“锐思数据库”。现选取2012-2015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运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1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影响因素的因子实证分析

本文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对15个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KMO检验值为0.637,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概率为0,说明该因子分析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以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个数为宜。

(1)主成分方差贡献表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一共可提取4个主因子,因子载荷矩阵根据方差最大化进行旋转,旋转结果显示了4个公共因子,4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度分别为30.863%、28.557%、14.428%和7.280%,总贡献率为81.128%,这反映4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解释影响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原因。公共因子如表2所示。

(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分析。经过因子旋转得到各个变量与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因子1与X10净资产增长率(%)、X13股东权益相对年初增长率(%)、X14资产总计相对年初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12每股净资产相对年初增长率(%)、X15可持续增长率(%)相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而这些因素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积累方面,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资本积累因子”;因子2与X1每股收益增长率(%)、X2稀释每股收益增长率(%)、X5利润总额增长率(%)、X6净利润增长率(%)、X4营业利润增长率(%)之间存在较高相关度,因子2命名为“收入成本因子”;因子3与X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X8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度,而这些因素对小微企业盈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面,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发展质量因子”;因子4与X9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增长率(%)、X3营业收入增长率(%)因素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这些因素反映企业规模扩张的能力,因此可将因子4命名为“规模扩张因子”。

影响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主要因子是资本积累因子、收入成本因子、发展质量因子和规模扩张因子,其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贡献率分别是36.811%、28.721%、18.088%和7.378%。可见资本积累因子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影响最大,收入成本因子和发展质量因子影响次之,规模扩张因子的影响最小。

三、建议

1、资本积累因子主要为融资因素和风险因素

大型国有银行整合信贷资源,在保证信贷供应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客户结构,明确项目投资方向,注重小微企业的良好信用基础,倾向适度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信贷额度和贷款规模的比例考核。同时,建立小微企业考核、审批机制,以适应小企业贷款需求量小、快速、频繁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有大型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能有效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成功。中小微企业融资需要金融中介不断发展和创新,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专业贷款机构。研究发现,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是在不良贷款率,发行机构的贷款占比,还是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效率方面,比普通银行的执行情况要好。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机构都扎根于地方经济,在获取信息、项目识别、控制风险等方面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有明显的优势。

2、收入成本因子主要为采购因素和成本因素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亏损增加。土地、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物流、环保和其他成本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小型和中型企业的经营成本。与之相反的是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继续下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亏损增加。难以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就业和税收负担沉重,转型升级的压力对发展中小型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亏损企业的比例显著上升,利润率也在空间压缩。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进一步降低债务风险,是目前很多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央行宣布,金融机构下调基准利率贷款和存款,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挤压银行利润,力争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将有助于小微企业的扭转亏损局面,为小微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资金。

3、发展质量因子包含市场因素和绩效因素

在融资过程中,小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家稳定的银行为主要融资对象,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坚持诚信原则,及时还本付息。在与其他企业合作中,小微企业应不拖欠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虽然小微企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也不能盲目增加投资,应制定资金使用的详细计划,使用资金的去向和用途进一步细化,以防止资金使用不当。一般来讲,小微企业的现金管理模式并不完善。因此,建立风险准备金是至关重要的。小微企业日常的财务工作可以用标准百分之一的行业净利润提取一个特殊的基金账户,一旦出现现金流问题,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展中的小微企业规模较小,所以在采购材料方面,除了考虑成本因素外,还要考虑自己的销售能力,通过科学计算确定最优采购数量,保证现金持有的合理水平。

4、规模扩张因子包含信心因素和扩张因素

相比成熟和完善的大企业,我国小微企业在管理体制、人才配置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小微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而目标的扩张通常也是盲目的。小微企业在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有效扩张。企业家信心是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晴雨表。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保障人民的生活。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可以按照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免征税收,金融创新支持,建立典型的小微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的小微企业平台建设。

四、结语

小微企业要获得发展不仅需要建立一个包括政府政策支持与扶持、社会化支持与服务以及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与服务综合的外部支持和服务体系,同时还需要小微企业建立长远战略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资本积累、优化资本结构、调高盈利水平、改善管理方法、积累技术创新,小微企业一定能克服当前的发展困境,更快更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小微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采集“锐思数据库”数据,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小微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从资本积累、收入成本、发展质量、规模扩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小微企业,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更新成本理念,提升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5(1).

[2]赵超:小微企业承运设计能力成熟度发展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

[3]马頔:小额信贷:提升小微企业国民经济发展能力的政策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邢文杰、张德超: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人民论坛,2013(8).

[5]俞哲: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优势提高创新发展能力[J].沈阳干部学刊,2012(6).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2

任职资格体系与员工能力发展

时间地点:2016年4月15-16日 上海 2016年5月14-15日 深圳

用:4200元/人(包括培训、培训教材、两天午餐、以及上下午茶点等费用)课程对象:高层、中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通常担负着获取、培养、评价和激励人才,提高组织效率的工作,本课程将为他们提供“先进理念+工具方法+成功实践案例”。

课程背景:

 公司业务发展策略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扩充公司业务团队,但对于员工能力培养缺位,人才关键时刻供给满足不了要求

 在公司业务人员数量和运营成本迅速提升的同时,经营业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公司对人才的选拔和认证标准不清晰

 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没有打通,员工晋升缺乏合理依据,个人的职位等级和薪酬水平长期无法改善。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出现人才流失。

课程目标:

1、学习构建任职资格标准的方法和认证

2、学习建立人员双重晋升机制

3、了解如何规范员工培养和选拔以持续提升员工能力并给予合理评价

4、学习建立职业通道,保证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促进高绩效团队形成

5、树立有效培训和自我学习的标杆,以资格标准不断牵引员工终生学习、不断改进,构筑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成果:

理念先行:概念厘清,理解素质模型/胜任力、任职资格的内涵 方法跟进:掌握任职资格体系的基本设计方法

学以致用:掌握基于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人才管理典型应用解决方案

经验分享:分享国内若干行业领先企业推行实施任职资格体系的经验与教训

课程特色:

“以企业面临的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核心问题为导向”,帮助学员如何将任职资格方法成功运用到所在企业的实际环境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将采用关键要点案例分析、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组行动学习演练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的对接。

课程主题:

任职资格体系究竟可以解决企业的哪些关键问题?

战略导向的任职资格体系:战略地图——业务地图——能力地图

如何构建基于任职资格的核心人才管理解决方案(选拔/培养/激励)? 企业任职资格体系推行实施要点,如何保证任职资格体系执行落地? 案例分享:各行业优秀企业任职资格管理的最佳实践!

课程大纲:

一、任职资格的价值典范

1、中国企业面临的核心人才困境

a)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等级评价,以及薪酬激励问题如何解决?

b)针对某个目标岗位,如何准备识人、用人,选拔人才? c)如何快速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后备人才梯队?

2、能力管理的正本清源——厘清素质模型、胜任力、领导力、任职资格等相关概念 对比分析:某IT企业研发人才的素质模型,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序列的胜任素质

3、华为为什么在1998年开始推行任职资格体系? 讨论:华为推行任职资格效果分析

4、企业核心人才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任职资格体系设计——构建双重晋升发展体系

一)职业发展通道设计

1、任职资格体系的组成及各部分关系

2、概念澄清:职位、岗位、能力

案例:某IT企业职位、岗位设置,以及人岗匹配方案

3、职业发展的内涵

讨论:职业发展通道应该基于岗位晋升,还是基于能力发展?

4、构建双重晋升通道的价值 案例:华为的五级双通道

5、职位类别划分——建立职业发展通道的基础

案例:华为等优秀企业的职位类别划分(IT行业、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等)案例:某企业职位类别划分、通道设计存在的问题

6、专业技术类职业发展通道的二维模型——专业深度与广度 讨论:人力资源通道设计模型

7、管理类职业发展通道的三维模型——管人、管事、管平台

8、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过程演示、案例分享 演练:职业发展通道设计

9、级别、级等的设置规则

10、通道各级别人员数量/比例控制规则

二)任职资格等级标准设计

1、任职资格等级标准的组成(经验+能力+业绩)

讨论:为什么用绩效考核、业绩评价员工的能力水平存在问题? 讨论: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各组成维度应用方案

2、任职资格等级标准(经验)的设计方法

3、任职资格等级标准(业绩)的设计方法

4、任职资格等级标准(能力——必备知识)的设计方法 案例:HR各专业的必备知识

5、任职资格等级标准(能力——专业素质标准)的设计方法——由行为看能力 讨论:研发人员、营销人员、HR人员专业素质要项提炼 案例:素质要项分级评价标准

6、任职资格等级标准(能力——工作技能标准)的设计方法、举证库的设计 案例:研发类、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工作技能标准 演练:专业技能等级标准设计

三、专业等级评价与薪酬激励

1、任职资格认证评价的几种模式、优缺点对比

2、任职资格等级认证流程框架

3、任职资格认证评价小组的构成、专家评委的管理 案例:某汽车公司专家评委管理办法

4、员工准备材料技巧

案例:某员工准备的认证评价材料

5、评委结构化提问技巧——STAR

6、认证评价结果的管理 案例:认证评价结果

7、任职资格认证评价经验分享

8、任职资格体系与薪酬体系的对接

a)多种“固定薪酬”结构下,任职资格体系与薪酬体系的对接方案 b)员工定薪与调薪

案例:某IT企业任职资格体系与薪酬体系的对接方案

9、保证双重晋升通道落地的综合措施

四、管理者胜任力标准与评估

1、管理类任职资格与领导力的区别与联系

2、领导力模型的两种架构——混合式、分层式 案例:某企业管理类任职资格标准模型

3、管理者胜任力评估:360°测评+面谈评估模式

案例:某手机公司中高层管理者胜任力评估样例

4、管理者胜任力评估结果的应用——九宫图

5、管理者胜任力评估结果的应用——“领导、管理二维图”

五、人才选拔与培养

1、两种人才选拔的差异——目标岗位人才选拔、后备人才选拔

2、人才选拔方法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发展趋势

3、人岗匹配

案例:某企业财务经理的选拔

4、后备人才选拔——什么样的人属于高潜质人才(HP)人才?

5、人才培养721模型 举例:人才培养721方案

举例:基于能力评估的指导方案(IDP:个人发展计划)讨论:为什么学习地图建设实施效果不理想?

6、基于任职资格体系的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7、人才梯队建设面面观、传统人才梯队建设的误区 案例:王石为什么不培养接班人? 案例:行业中典型的人才梯队建设

8、人才梯队建设:资源池模型

案例:某企业基层、中层、高层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培训讲师:范金(Jason Fan)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5年华为工作经历,历任战略产品部经理、总监等职,参与华为工作分析、任职资格体系设计,以及华为核心业务流程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任职资格与员工能力管理》第一作者。专注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3

作者简介: 侯立芬(1975-),女 ,山东烟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信息

摘要:依据高职电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剖析电信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各种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解构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形成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电信专业 职业能力发展 课程体系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所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发展过程,加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核心课程,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应遵循以下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主动适应电子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能力培养要具有岗位适应性、持续发展性,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统筹安排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践、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双证”融通。

(4)坚持课程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要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要求,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再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烟台市及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类企业,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烟台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行业的制造、服务、研发类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设计、测试、维护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主要有:(1)专业能力:能够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电子产品装配、安装、调试;能够设计电子产品电路,绘制电路图;能够对电子产品进行软件编程,实现其功能;能够完成电子产品pcb板等硬件设计;能够对电子产品进行售后维护和故障处理。(2)方法能力:具有制订工作计划与实施的组织能力;具有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具备评估自我及他人工作结果的能力;(3)社会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具有与客户沟通及协商的能力。

(三)電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确定的典型工作岗位及职业岗位要求

依据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区域内电子信息类企业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剖析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工作岗位设置情况,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研讨会,以确定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比较广,涵盖生产、维修、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领域,其中主要面向岗位是电子产品生产服务企业的电子产品设计员、技术支持人员、产品工程师等,其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组建了以校企事业单位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校外资深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开展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剖析电信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各种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解构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形成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项目教学,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既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形成规律,又能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由职场认知课程、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岗位实践课程五部分构成。将课程按岗位能力设置为公共课程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能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模块。

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6.2.1”课程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并实施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改革,同时推进人文素质课程与技能拓展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四个层次。其中目标体系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职业证书目标等;内容体系包括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等;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

1.实践教学目标

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进行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同时要体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2.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构建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体现职业能力梯次递进的原则,按照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教育贯穿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全过程。具体内容架构如下: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迅速,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社会对高职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课程与岗位之间的融合,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等对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2]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

[3]韩宝如等.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6).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4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于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 指生态环境的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能力总是与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是人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所具备的能持续地完成未来各种活动的能力。

根据英国的核心技能理论、美国21世纪信息时代能力理论及高职教育的特点, 笔者认为, 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自我学习能力、生涯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四大核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形势进行相应的理性思考, 持续地自我“充电”, 实现自身的发展;生涯规划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管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树立人生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 是学生展现个人形象、发展和谐人际关系、贡献社会的重要窗口;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创造性的理性思维, 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旧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不足之处。首先, 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考虑企业需要, 而忽视学习主体———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其次, 将知识和技能“叠加”到课程体系中, 由于缺乏载体, 使知识技能结构化, 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职业实践相脱节。再次, 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单纯地为找工作、谋出路服务, 课程体系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而构建, 使学生局限于少数孤立的工作岗位,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较而言,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把高职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并强调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法, 着力培养有职业道德、有生存和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适合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 “这个教育的目的, 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 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 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价值的核心取向。由于处于青年中期的高职学生, 具有认知能力比较强, 而社会能动性比较弱的心理特点, 所以有必要开设相应课程, 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个体的最佳智能、健全人格、加强时间管理能力, 实现发展生涯中每个人生阶段都能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以实际项目和仿真项目等职业活动为载体, 促使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知识, 加强知识技能结构化, 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 为知识迁移能力的形式提供条件。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国内外政治经济影响,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失业和再就业机会日益增多, 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加速和职业频繁更替, 需要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才;高职学生思维活跃, 热衷于追求新奇事物, 喜欢挑战自我。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将符合高职学生心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功能,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优化选修课程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教育, 所以加大力度优化选修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非常必要。可开设人际关系技能课程、生涯教育课程、自我学习课程及创新思维培训课程等选修课程,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延伸提供可能性。无论专业选修课程还是全院性选修课程, 都应由学生自主选择, 所以选修课程必须办出特色, 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国内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程以采取在课堂内集中授课的形式居多, 教师难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潜能,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修课程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笔者认为, 选修课程应在学分确定的前提下, 放宽课程负责人的自主权, 授课形式和时间可由教师全权负责。课程负责人可根据课程特色需要, 灵活组织授课形式, 既可以是户外拓展活动, 也可以是户内项目活动, 授课时间既可以集中, 也可以分散。例如, 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 课程可通过讲座、研修计划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与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计划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表现能力。

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现代互联网不断普及, 高职学生与互联网接触密切, 学生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大都是互联网。教师如果善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网络课程, 为学生无地域界限、无时间限制的自我学习提供方便, 课程开发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通过网络课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一本一化一实用”的手段。“一本”是指课程设计要强调“以学生为本”, 宗旨是方便学生操作使用;“一化”是指人性化, 即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网络课程界面必须人性化, 版面设计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的求知欲;“一实用”是指网络课程的栏目设计要体现实用性, 通过课程特色、学习活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企业信息及相关链接等栏目,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网络平台的无障碍交流与讨论。另外, 要把网络课程建设成了解企业动态的窗口, 使学生能通过网络课程中的企业信息栏目掌握行业发展动向、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从而提高学习目的性, 提高生涯规划的实际性和有效性。

促进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包括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因素, 可以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小学、中学教育12年, 对刻板的学习已没有大的兴趣, 而期望自由、民主和开放的多元化学习。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训设备建设, 为学生提供企业化模拟场所及人力方面的支持, 同时应重视软文化建设, 创造环境和条件, 加大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学生协会、行业协会和课外竞赛等隐性课程建设的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教学对象成为学校环境的主体, 拥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习过程成为愉悦的交往过程、智力活动过程和人格发展过程。如此才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校学习时间, 锻炼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发展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为将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项目课程开发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学习者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学习得最好, 因为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学悟”教学模式, 可使学生在所需要的知识与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 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平台, 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项目课程中,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 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 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智结构。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案例分析

笔者曾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日本滋庆教育集团等三家高职教育机构进行过高职教育调研。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倡导“创新、求实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代表;日本滋庆教育集团以“实学教育、为人教育和国际教育”为办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是由日本全国52所高职院校组成的职业教育团体。通过对以上三家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的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 三家机构不仅关注学生的就业, 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出路, 课程开发和建设都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服务, 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

大力凸显职业素质课程三家高职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都相当重视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的“专”和“就业导向”, 而且同时重视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2009玩具设计与制造 (机器人方向) 专业课程, 由职业素质必修课、职业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必修课和职业能力选修课四大模块组成, 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课占专业课程的近30%, 学院还结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实行了导师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2009/2010数码媒体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必修课开设了增益课程《交际技巧》和《国民教育》。《交际技巧》课程开设2个学期、90课时, 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日本大阪高技术专门学校 (属于日本滋庆教育集团旗下) 的玩具设计专业, 培养体系中的流程为Look (見学実習) 、Try (体験学習) 、Listen (講義) 、Think (卒業研究) , 通过请高中毕业生到校见学实习, 使学生提前明确学习目标, 入校后通过为人教育课程和海外研修课程, 将综合素质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形式完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立学习技能, 学生毕业后可以重返学校, 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讲座的形式继续学习, 提高职业技能竞争力。

积极开设多样化选修课程三家高职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机会, 开设了种类丰富的选修课程, 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发展计划自由选择。例如,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学期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全院性选修课程有一百余门, 选修课程由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公共礼仪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等) 、科学技术类课程 (Photoshop图像处理等) 、体育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 (大学生外拓展训练等) 四大模块构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选修课程的特点是授课教师必须具有7年或7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从而保证授课教师能够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 给予学生实用性的项目式课程指导。日本滋庆教育集团选修课程的特点是可以跨校、跨专业选修, 即学生可以在集团旗下的各所院校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如医疗、美容和高科技等专业的学生可选修社会福祉课程、健身课程、艺术课程和文化课程等, 以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为将来成为职业人奠定基础。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隐性课程开发经验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 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隐性课程开发方式实行“无界化管理”, 创造场所和机会, 为学生的“学习无界化”提供便利, 如此学习不仅是在课堂内或教学工场内, 只要有学习的需要, 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课外活动积分制” (PEARLS)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PEARLS即参与 (Participation) 、增值 (Enrichment) 、成就 (Achievement) 、代表 (Representation) 、领导才能 (Leadership) 及服务 (Service) , 学生参与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得分, 然后换算成CCA级别。课外活动包括学院所确定的院级以上的高增值活动、学术与非学术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体育队等社团活动及各系部组织的其他类型的增值活动等。通过实施“课外活动积分制”, 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同时认可学生课外活动的成就。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日本滋庆教育集团等三家高职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根本”, 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再就业考虑, 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其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享誉高职教育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生涯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仅靠教科书将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因此, 笔者提出以优化选修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及项目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旨在通过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做、学、悟”的学习平台, 提高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首先, 提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的优势;其次, 论述了以优化选修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及开发隐性课程和项目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再次,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日本滋庆教育集团等三家高职教育机构为案例, 研究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网络课程,项目课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5, 10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75.

[3]李新功.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4]王国华.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黄中天.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如何建立能力体系 篇5

你的战略是什么?

在新信息时代里,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经常警觉地观察和检讨其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你所处的行业边界有什么改变?你的业务需要如何调整?你的业务模式将会变成什么?你的竞争对手将会是谁,而他们的竞争行为将会是怎么样的?你的可能合作者又将会是谁?而你需要打造的生态系统亦将会如何?你的发展战略将是怎样的?你需要在哪里经营,如何经营?从实践来看,如何分阶段去发展你的经营步伐?

对企业来说,其发展战略有时是微调,有时都需要大刀阔斧的大幅度改变。在此瞬息万变的新信息时代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后者,在我们的术语来说,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Game-Changing Strategy)。

企业的战略当然需要它的愿景和追求衔接并取得一致。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定义了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关键能力。

你的战略的重要成功因素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一家企业的发展战略分解到一些所谓主要的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有时我们称为“一定要做到的事”(Must Have's)。

一家跨国公司原本从事快速消费品业务、专注于洗涤用品的,在部署战略性的转型成为一家消费健康公司,到2020年时它在中国的业务收入要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十倍,那么,在此过程中它要做到几个方面的成功:在产品方面,OTC、消费健康和卫生类别;在渠道方面,零售药房,电子商务和现代渠道;另外,在自身发展以外,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并购。这家公司若要达到它的2020年目标,它必须要在以上的范畴内“做得到”或“做成功”。

你的关键能力应该是什么,能力差距又在哪里?

要支撑“关键成功因素”或“一定要做到的事”要依赖一系列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竞争力)。能力是什么?它是源自于企业里的一股力量,而这股力量是要支撑企业在发展之中的竞争优势的。所以它必须是在企业内充分内在化的。不能无端的从外部人为地加入企业内。而能力的产生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计划和运行的内部流程,而透过这些流程企业内部建立了不断的集体学习能力。这些学习的成果最后形成出来的就是企业的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关键成功因素”出发,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去定义它所需的关键能力是什么。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都会推举他们认为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而一般来说,出来的往往是一条较长的“长名单”。举例来说,在上述的消费健康企业里,经过几轮的内部讨论,他们得出的能力长名单就有15条,包括“业务发展”、“政府关系”、“营销商管理”、“多渠道管理”、“人才管理和领导力开发”等等,林林总总,包罗万有。

企业不能管理长名单,所以必须将长名单缩短为短名单。在建立能力体系这个过程中,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初选的能力长名单内挑选数个最关键的能力。最关键的能力的数目因企业而异。一般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对大部分的企业和其业务单位来说,一概是五至六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这个筛选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逻辑和理论基础,不能随意。

在以上的消费健康公司里,管理者们利用了两个重要的筛选标准:①对业务的影响;②和本土情况的结合。通过这两个标准,他们挑选了6个关键的能力。

下一步就是要研究在这些关键能力里,企业的能力差距有多大?这样的工作首先需要在每一个关键能力上建立一套能衡量的标准。亦即是说,可以将每项能力分为数个水平阶段,最初级的是水平一,而最高级的可以是水平五。在进行严谨的度量和分析后,企业可以知道在每个关键能力上,它与“最佳实践”的差距究竟有多少。

你的组织和管控模式是什么?

要将这些关键的能力建立出来,你需要怎样的组织和管控模式?广义来说,组织包括了较为具体的元素,如架构、过程、系统、人等;它亦包括一些“软性” 的因素,如文化、思维方式等。后者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往往并不比前者低。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管控模式来发展其需要的关键能力,而其设计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设计的原则。在我们的经验里,企业会面临数个选择方案,而在方案与方案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选择并不容易,需要逻辑、经验和好的判断。

在涉及组织和流程时,组织内不同单位的职责要划分得非常明确。亦即是所谓RASIC的设计。“R”即“Responsible”(责任)、“A”即“Approve(批准)”、“S”即“Support(支持)”、“I”即“Inform(通报)”、而“C”即“Consult(咨询)”。

当然一个企业成功的运作脱离不了它给管理层和员工的衡量标准和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行为,使既定组织、流程和RASIC顺利执行,建立和发展持之有效的能力和能力体系,从而支持战略的良好执行。从能力到能力体系就是如此。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6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及相互间的互相反馈作用,所拥有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1]对海洋经济而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它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写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阐述,[2]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

指的是某一沿海区域的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2. 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

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资源开发角度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程度以及海洋产业的经济贡献。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

指的是沿海地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及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

4. 海洋科技发展水平:

海洋科技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海洋科技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包括的内容,可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具体分为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和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

1. 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滨海旅游业收入(亿元)。

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包括海域面积(平方千米)、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公顷)、盐田面积(公顷)、宜建港口港湾数量(个)、海洋石油资源储量(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储量(亿m3)。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清洁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率(%)、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万公顷)。

4. 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包括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个)、海洋科研从业人员(人)、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人)、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个)、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量(篇)。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方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她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本文使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Improved AHP),其计算权重的步骤如下:

(1)构造主观比较矩阵,C=[cij]n×n,

(2)建立感觉判断矩阵,S=[Sij]n×n,式中

(3)计算客观判断矩阵R=[rij]n×n,式中:rij=p(sij/sm),Sm=Mi,ajxSij=Miax(di)-Mjin(dj),p为使用者定义的标度扩展值范围,如p=3或p=7,本文取3。

客观判断矩阵R任意一列的归一化即为n个指标的权重向量[w1,w2,w3,…,wn]T

2. 多元统计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聚类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度较大的指标聚合在一起,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指标聚合完毕。判别分析法是根据影响研究对象的多种指标,依据一定的判别原则,对研究对象的归属作出判断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指标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之间相关性较低。组代表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能够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理解为在已知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评判具有模糊因素的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中“灰色”指信息量少、不充分,为“量”的概念,而“模糊”指评判信息中具有概念不明确的因素。

4. 对各种方法的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多目标决策方案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中的非精确性问题,对主观的概念进行量化,方便了问题的数学处理,减小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差异,使结果更为准确,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得出较正确的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应用涉及广泛的科学和实际应用领域。该方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虽然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决策问题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以灰色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处理同时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判问题,因此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它比其它的评判方法更接近客观实际,使评判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包含了专家评价法。

尽管层次分析法、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解决多指标评价问题能够得出较为有效的结果,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各评价要素权数的确定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不具有惟一性和客观性。而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综合因子的权数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惟一。但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指标的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不如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灵活实用。

四、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在此,本文运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为制定国家层面上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贡献不同,这可以用一组归一化的权重w1,w2,…来刻画。传统的权重分配常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层次分析法不仅对咨询专家要求高,而且多轮咨询的工作量大。层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九标度刻画比较判断结果,因此操作困难,计算复杂,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计算方便,本文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参考刘波(2004)的研究,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与环境、智力支持权数分别为0.137、0.256、0.478、0.128,[3]可以认为在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根据三标度层次法[4],对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即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经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分别为0.2765、0.3988、0.1917和0.1329。同理,可得到因子层指标的权重(见表1)。

注:指标的原始数据摘自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2.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运用已建立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采用2005年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海洋年鉴。通过对有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以及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加权综合,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3. 结果分析。

根据表2分析结果,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海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上海、天津、江苏、河北和广西。根据表2分析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四组,即为极高组、高组、中组、低组。

极高组中包括海南、山东。山东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两方面居沿海地区首位。山东省的青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的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素有中国的“海洋科学城”之称。全国110多个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在青岛就有24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海洋科研机构10多所,教学机构5所。青岛的海洋高科技人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山东省废水治理的处理能力在全国居于首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技水平。海南省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第1位,其中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高组中包括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广东的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仅次于山东,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等其它三个方面也居于前列。福建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处于全国前列,而在其它三方面均居于中游。浙江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而在其它方面均居于中游。辽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居于全国第三位,其它两方面则较为落后。

中组中包括上海和天津。上海和天津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的海洋资源供给能力较差,同属海洋资源短缺的地区,这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居于全国后列,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海域环境污染所致。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这两个城市处于中游。

低组中包括江苏、河北、广西。江苏和河北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都较为落后,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也处于后列。江苏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和浙江。广西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都处于全国后列,但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居于中游。

五、结论和思考

1.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仍有一些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无法包括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例如,在本文评价结果中,海南省处于极高组中,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南海地区海洋权益问题的存在,使得海洋开发受到阻碍。任何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地描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具体使用指标体系时,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

2.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处于不断调整过程中,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也应做适时的调整和修正。此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之间的动力机制也是需要考虑的方面,对其正确把握也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权重。

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含多因素并且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不仅需要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而且指标的数据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规范,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海洋经济的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刘波,等.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研究海洋的可持续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2004,(1).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7

1 新理论观与创新能力的界定

创新理论所指的创新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 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创新理论”的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 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20世纪50年代, 创新研究逐渐兴起。如表1所示, 研究学者对创新的认识复杂多样, 对它的理解在逐步发展。目前, 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其中特定机构的表现, 更依赖于系统中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与国外的情形一样, 国内的学者在对技术创新的案例研究中逐步发现, 各种创新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例如, 傅家骥等人总结性地提出: (1) 在创新实践中, 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相互之间必然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 一种因素的变动不仅直接影响创新, 而且波及其它周围因素而产生多方面的附加效应。因此, 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控制中, 不但要把握各影响因素的独立变化, 还必须考虑诸因素间相关性影响作用; (2) 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有不同效应及相互紧密联系, 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创新阶段性决定, 这种作用与联系也具有动态特征即随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 创新的过程并不是诸因素的简单叠加, 而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 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创新。基于上述对创新认识的描述, 本文认为创新能力即一个系统内各因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

除了针对高校这一特定对象, 国内外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区域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上, 并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评价体系。高校和学科发展是国家、区域创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适用于评价国家、区域创新能力的方法, 而且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色。

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或建议。王章豹、徐枞巍 (2005) 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按照“五个原则”和“三个模块”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三方面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梅轶群、张燕 (2006) 利用1998~2004年间的有关数据作为样本, 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来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卢方元、张利平在对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科技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五个方面,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戚湧、李千目以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管理为主线, 对各评价指标分别进行量化, 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能够为客观评价食品学科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但还存在指标选择较为粗糙或不适用评价学科创新能力等问题。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依据对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特点, 在部分借鉴现有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 可以从创新主体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四个层面上来揭示衡量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大小。在这个结构系统中, 创新主体能力是基础,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载体, 创新资源产出能力是表征, 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是手段。在此基础上, 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对每一个准则层进行分解, 最终构建一个由四个层次组成的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2所示, 本文遵循分类评价原则, 根据科学、客观、实用和动态的选取要求, 综合考虑因素构成和统计数据可取性以及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别, 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构建了包括创新主体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4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33个四级指标的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食品学科的创新主体能力是食品学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是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前提和保证, 是进行知识扩散与传播的平台与基石。在食品学科体系中, 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力资源, 基础条件与设施是辅助条件。本评价体系中设立了专职教师总数等7个四级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源条件、基础条件与设施。食品学科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完成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 也是评价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代表性指标之一。在表2的创新评价体系中, 拟采用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来衡量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的高低, 并用6个四级指标来评价这两方面的投入。

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是评价食品学科创新成果扩散与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将享有知识或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 是食品学科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本文中的评价体系采用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6个三级指标, 三大索引 (SCI、EI和SSCI) 收录的论文数量、三大索引收录论文被引用次数、CSCD、C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等20个四级指标衡量食品学科的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

3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要素产出, 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 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定性或定量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但尚未有针对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 随着食品学科的不断发展, 食品产业对学科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 今后应该对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展开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食品学科和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大中, 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大学的创新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1:6-7.

[2]吴林海,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J].经济学家, 2001, 3:106-111.

[3]约瑟夫.熊比特著, 何畏等校译:《经济发展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4]郭哲:《纵览国家创新系统》, 《科技日报》, 2002年8月16日.

[5]张宗庆:《技术创新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国外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

[6]李宝山、刘志伟, 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7]王章豹、徐枞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3) :55-59.

[8]梅轶群、张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济, 2006 (5) :74-77.

[9]卢方元、张利平,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5) :51-53.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概述

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接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生存求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其通过运用先进教育方法,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力同步加强,拥有较高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使其在未来长远发展中有了一个很好的人生铺垫。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态度,不断丰富自身素养。高职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使其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心态。

二、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思想教育,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逐步引导高职学生与家长转变观念。学生在被教育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需让学生与家长深刻理解:高职教育虽带有浓厚的就业教育色彩,但其本质并非是一种短期就业。高职教育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就业服务的理念,只有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个性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培养特长爱好,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最终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到自控教育与发展,形成一种依据实际发展情况,灵活调整自我发展方案的能力。

逐步引导高职教师转变观念。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需用全面可持续眼光对待学生发展,不断拓宽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体,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这也是信息时代对个体提出的必然要求。

逐步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转变观念。作为教育管理主体,只有从这两个方面下工夫,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考核及管理机制,以此来为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准备条件。

逐步引导社会企业转变观念。企业作为接受高职学生就业的主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企业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不片面看重学生短期适应能力,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发展,对企业、社会及学生而言都大有裨益,也是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要强调学生身心素质综合培养。健朗体魄与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下高职学生来源广泛,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居多,这部分学生普遍有心理较为脆弱,自信心不足等特征,在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心理焦虑症。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师资力量水准。高职院校也应注重学生体魄锻炼,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训练技巧。学生积极性提升有利于养成个人良好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准备必要的身体素质。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时期创新能力备受欢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每位教师要格外重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独特的思想来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课堂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学生创新能力开始的前提。

(三)丰富课外活动,强化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去对待外界事物,正确的三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不断强化两课改制,优化教学功能。在积极学习讨论中,帮助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维去看待问题,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使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维与意识,懂得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可通过为贫困学生献爱心、实地调查生态环境、参加志愿组织活动等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

另外,也需不断强化教学改革,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教育,通过舆论方式来引导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程度,基于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方式进行社会就业引导;不断完善考核与管理机制,强化引导方式也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邱兴萍.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33-38.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9

一、构建城市群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为了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对影响城市群发展能力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 并进行合理分解, 按照其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 力求全面地反映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城市群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选取合适的、能够反映城市群发展能力的指标, 并确定各指标间的关系。对具体指标的确定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定性分析是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 遵循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以及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合理分配等因素, 在现行国家基本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下, 采用综合归纳法确定初选指标, 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定量分析是通过一系列的检验, 其中主要检验初选指标间的共线性, 剔除具有强烈共线性的部分指标, 保证指标的相对独立性, 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二、城市群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 我们建立了一套四个层次的反映城市群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最上层的是城市群综合发展能力的比较指数, 即各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的最终结果, 是综合发展能力评价的目标层。其次是将城市群综合发展能力分解为发展基础、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3个一级子系统, 可以分别计算城市群的发育指数、实力指数和潜力指数。反映城市群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能力。第三层是对上述3个子系统进一步分解, 形成城市规模、交通通讯、中心城市地位、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居民财富、科技教育和环境保护等9个二级子系统。最底部一层为统计指标层, 由41个指标组成, 其中反映城市群规模的总量指标18个, 占43.9%;反映质量和效益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23个, 占56.1%。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21个, 占51.2%;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20个, 占48.8%。

(一) 发展基础子系统

依据城市群发育成长的基础因素, 设立城市规模、交通通讯和中心城市地位三个二级子系统, 选择13个指标, 综合计算城市群的成长发育指数, 反映城市群的发展能力。

1. 城市规模二级子系统。

城市规模是城市群发展的最基础的载体, 也是城市群发展的最基础的要素。城市规模由土地面积和人口资源两个要素组成。因此, 选择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和总人口两个总量指标来反映城市的总体规模。选择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来反映城市群的人口质量和城市化进程。

2. 交通通讯二级子系统。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现代化的信息通讯网络是维系城市群发育成长的纽带和血脉,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选择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综合反映城市群铁路、公路、水运以及航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能力, 反映城市群人力、物流的流动状况。选择公路密度指标反映城市群交通便利的相对强度。选择邮电业务总量指标反映城市群的通讯能力和发展状况。

3. 中心城市地位二级子系统。

中心城市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极核”, 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作用的强弱影响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决定着城市群的规模大小和发展能力。选用首位度和集中度指标来反映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程度, 极化程度越高说明中心城市的地位越明确。具体选择人口首位度、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和前两位城市人口集中度来测度中心城市在人口方面的集聚功能。其计算公式如下:

人口首位度=首位城市市区总人口/第二位城市市区总人口

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首位城市总人口/区域内总人口

前两位城市人口集中度=前两位城市总人口之和/区域内总人口

以GDP总量作为经济实力的代表性指标计算经济首位度、首位城市经济集中度和前两位城市经济集中度来测度中心城市在经济方面的集聚功能。其计算方法与人口首位度、集中度指标相同。

(二) 发展实力子系统

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 突出的经济实力是城市群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设立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居民财富4个二级子系统, 选择16个指标, 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城市群的发展实力, 综合计算发展实力指数对城市群的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1. 经济规模二级子系统。

地区生产总值是城市群区域内经济总产出的代表性指标,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同时进出口贸易总额还集中反映了该区域经济的外向程度, 财政收入反映了城市政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财力和支持城市群发展的经济能力。因此, 选择地区生产总值 (GDP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地方财政收入5个指标反映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2. 经济结构二级子系统。

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反映了城市群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 是城市群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导方面, 我们选择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来评价城市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就业结构不仅反映了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 而且能够反映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我们选择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两个指标来反映城市群就业结构的优化程度。

3. 经济效益二级子系统。

经济发展既要注重规模和速度, 更要注重经济效益。我们选择人均GDP、地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4个指标从不同方面评价城市群的经济效益状况。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 它集中体现了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实力。人均财政收入反映了城市政府保障和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地均GDP是区域内GDP总值与区域内土地总面积的比率, 它反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 它反应了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社会产品的能力, 是城市群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因素。

4. 居民财富二级子系统。

居民财富的聚集状况同样是城市群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方面。由于工资收入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们选择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于储蓄存款仍是当前城乡居民财产积累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方面, 因此, 我们选择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和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两个指标来评价城市群居民财富的聚集程度。

(三) 发展潜力子系统

发展潜力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设置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二级子系统, 选择12个指标, 综合计算发展潜力指数对城市群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

1. 科技教育二级子系统。

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的支撑,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群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一个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而科技教育水平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因此, 我们选择8个指标来评价城市群的人才科技资源和发展潜力。其中,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主要反映城市群拥有的科技人才数量;拥有发明专利数主要反映城市群的科技产出和创新能力;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主要反映城市群的教育状况和国民素质;科研经费数、科学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数、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人均科技教育事业费支出反映了政府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

2. 环境保护二级子系统。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有目共睹的, 治理污染、恢复和保护环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而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成效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投入力度。因此, 我们选择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个指标对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三、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选择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为东部先进地区的典范, 选择地域相近,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 具有较大可比性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原、武汉、长株潭和关中4个城市群为评价对象,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群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在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中国7个主要城市群进行评价和比较时, 其数据的采集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编撰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2007》。

运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得出7个城市群的综合得分以及在3个一级子系统上的得分, 即综合发展能力指数和发育指数、实力指数和潜力指数。并据以进行排序, 其结果见表1。应该说明的是分值的高低只是反映城市群之间的相对发展水平, 并不能具体度量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

表中各城市群综合得分的经济意义是:如果得分大于0, 意味着某一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或某一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在被评价的7个城市群总的平均发展水平之上;如果得分小于0, 则意味着某一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或某一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在被评价的7个城市群总的平均发展水平之下;需要继续努力才能赶上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结合表中总体评价结果和各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7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层级明显:在综合得分中, 东部三大城市群综合得分均为正值, 而中西部的4个城市群的得分均为负值, 说明其发展水平与东部三大城市群还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的4个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三大城市群, 综合发展能力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说长三角城市群属于第一级别, 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属于第二级别, 那么中西部的城市群就属于第三级别。

参考文献

[1]李廉水, (美) Roger R.Stough, 等.都市圈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景体华.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张克宁, 乔华, 别壮丽, 赵翠清.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能力 篇10

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

高考依然考查字音、字形的地区,复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明确所考字音、字形的数量范围(3500个常用字),平时复习时有的放矢,不把注意力放到生僻的字词上去;建立集错本,整理平时的试卷、阅读中遇到的易读错、写错的字,多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字形毫无关联的同音字、易错的生活常用字等。集中训练与分散巩固相结合,对字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以及文言文阅读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要注意专题集训,又要注意分散穿插。

在进行词语(包括熟语)复习时,应当注意那些常见而易错的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需要掌握以下基本知识: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使用范围等。在复习中多积累,多留意报刊、电视、书本上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熟语。

学生应具有“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熟悉病句的六种常见类型。辨析语病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主干法,运用语法知识,先抽出句子的主、谓、宾,再审查句子的定、状、补;二是标志法,抓住一些病句的常见标志,如并列成分、关联词、数量词等。除以上两种常用方法外还可以运用造句法,仿造一个与原句相似的句子,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判断是否有语病。

“扩展语句”时要做到合乎事理,合乎语境,自然得体,合乎原句的色调、风格和意境;要使语意在原句的基础上更充分、具体、形象、透彻;扩展后的语句要通顺、流畅,不得出现语病。

“压缩语段”时,一是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要将主要信息按要求概括表达。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复习要掌握关于各种句式和修辞的知识,训练时注意语言的“连贯”和语境、语体的要求,保持前后内容、情境的和谐一致。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复习要掌握辨析九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的方法,并且能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常见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能够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

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复习中,“简明”部分要结合病句知识,删掉多余的成分,消除歧义;“连贯”部分要掌握的技巧是四统一,即句式统一(句子结构前后一致)、主语统一(后面连带的句子必须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时空统一(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方面保持一致性)、逻辑统一(符合事理)。“得体”部分要求语言的运用适用各种情境条件,掌握常见的敬谦用语,区分口语、书面语,根据场合、对象准确地遣词造句。

古诗文阅读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重在日常的积累与巩固,反复背诵、默写、纠错。复习过程中要将其分散化,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从而保证默写的正确率。

2.文言文阅读。一要注重知识积累,积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的用法,官职变动的词语,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词,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专有名词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二要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翻译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运用“对”“换”“留”“删”“补”“调”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总之,文言文复习要具体操作,既动口又动笔,不断强化。

3.古诗词的鉴赏。一要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各种体裁类型及风格,不同题材的常见意象、情感,各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二要读懂诗词,养成口译诗句的习惯,在读诗词的过程中看标题、看作者、看题材、看结构、看意象、看题干、看注释。三要总结并掌握不同题型问法和答题技巧,如: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题、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题、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题、比较鉴赏题等。

现代文阅读

要养成良好的文本阅读习惯,如读好文章标题,明确文章对象(论题),圈画重点词语、句子,点评精彩词句、段落,简单梳理文章思路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现代文阅读与作文写作的互逆与共生共长,将阅读学到的技巧用到写作实践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增加写作经验,提升阅读审美能力。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要掌握并辨析常见的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二要关注全文论述主题和局部论述对象及其关联,关注中心论点、每段中心句、疑难名词以及能表明段落关系或句子关系的词语,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三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辨析。

2.小说阅读。一要特别注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者之间的关系。二要熟悉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其典型例子,包括:人物形象刻画的基本技巧及效果,人物形象的特征及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故事情节的特点、作用,叙述的方法、角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技巧和作用;小说常用的表达技巧(与古诗词、散文阅读有相通之处),包括表达方式中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色、材料安排。三要分类整理总结关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达技巧、语言等题型的问法及答题规律。四要注意答题时各种术语的辨析与使用要力求准确到位。

3.散文阅读。一要按照记叙散文(记事、记人)、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等幾种散文类型准备几篇例文,例文以课文为主课外为辅,揣摩、品味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内容、技巧、线索、结构、主旨、风格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二要按题型梳理、总结,积累典型题例、相关术语、答题范式,如行文思路类、形象分析类、作用类、人称类、技巧分析类、标题类、探究类。

写作

1.审题立意。抓住三个原则进行审题训练:一是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二是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三是倾向性原则,有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就要求我们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在审题的基础上立意要掌握“三化三为”的方法求新求亮。一是化大为小,将立意锁定在某一具体内容上。二是化远为近,将立意范围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三是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思考变为实实在在的感受或评论。总之,要避免另起炉灶、内容空泛、情感贫乏、公众话语等几个毛病。

2.构思作文。在构思作文时要明确以下三个意识:一是长处意识,明确并强化自己熟悉擅长的文体、素材、思考范围,因为这是作文最个性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彩的地方。二是练笔意识,考场作文要与日常练笔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三是自我意识,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写出自我,写出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篇11

一、样本设计说明

1. 样本要求。样本总量120份, 回收117份, 有效样本92份。

2. 调查对象。

财务本科生50份 (34份有效) , 会计研究生40份 (36份有效) , 财务经理和注册会计师等实务界人士30份 (22份有效) 。

3. 调查问卷要求。

①财务指标体系划分到二级即可;②财务指标总数由被调查者视情况而定, 不宜过多;③财务指标体系各一级权重合计为1, 各二级权重汇总即为一级权重。

4. 问卷设计说明。

调查问卷的完成要求被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本文被调查对象基本满足这一要求。问卷之所以不给出具体内容, 主要是为了能从深层次了解不同被调查对象对财务指标的认知度。

二、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主要使用五个统计指标, 即财务指标使用次数、各级样本权重、样本权重均值、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其中, 样本权重标准差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财务指标权重绝对认知程度的一致性, 数值越小说明绝对认知越趋于一致;离差系数反映了被调查者对各层级指标权重的相对认知程度的一致性, 数值越小说明相对认知越趋于一致。

1. 一级能力指标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一级盈利能力指标权重隶属区间跨度最大, 而其他一级指标跨度较小;一级盈利能力指标样本权重最大值为0.74, 说明投资者对盈利能力尤为关注。从样本权重均值来看, 盈利能力样本权重均值最高, 为0.414 7;资产管理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约为0.18, 重要性大体相当。

各指标样本权重标准差都较小, 说明被调查者对各一级能力指标的认知偏差程度都较小, 但从相对认知程度上来看却存在一定差异:盈利能力的离差系数最小, 说明对其认知的一致性最高;资产管理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离差系数逐次增大, 这意味着对其相对认知程度的分歧逐步加大。其中, 发展能力的分歧最为严重, 而盈利能力是被调查者一致认定的重要指标, 其离差系数也较小。

2. 二级财务指标分析。

(1) 盈利能力二级指标分析。

表2显示了被调查者对盈利能力各财务指标的认知程度, 用样本使用次数、样本权重均值、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予以衡量。除了表2列示的盈利能力指标, 还有成本费用率、资本金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率、市净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率等指标。

由表2可知, 从样本使用次数看, 权益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率的使用次数都大于50次, 反映了被调查者高度重视这些指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的使用次数为30次左右, 处于相对重要地位。

从样本权重均值来看, 主营业务利润率权重最高, 为0.152 9,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绝对值都较小;主营业务利润率的高使用次数和高权重反映了被调查者对其认知的高度一致性, 但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样本权重标准差比较小, 说明虽然十分重视该指标, 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歧;权益净利率的权重 (0.139 6) 次之, 使用次数最高 (65次) , 样本权重标准差与离差系数从绝对值上看较小, 从相对值上看却略偏高, 但该指标的重要性却毫无争议;每股收益不具有横向可比性, 但若是从时间序列角度考察企业自身业绩就可避免该指标的缺陷, 被调查者对每股收益相当重视, 样本权重均值为0.115 4, 但分歧度却相对较大;被调查者十分重视总资产净利率, 样本权重均值为0.108 8, 并且对这一指标的认知高度一致;同样, 被调查者对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也相当重视, 分别给出0.123 9和0.121 5的高权重,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略偏高, 这表示存在一定的分歧。

另外, 营业利润率样本权重均值高达0.13, 但使用次数却仅为13次,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也都比较小, 这说明被调查者对该指标的分歧度不高;市盈率的样本权重标准差很小, 但离差系数却较大, 这是由于被调查者给予其权重较小所致, 而不能单一解读为认知分歧最大;每股净资产样本权重均值为0.059 7, 被调查者对它的重视度不够。

(2) 资产管理能力二级指标分析。

由表3可知, 从总体上讲, 资产管理能力二级指标离差系数大于盈利能力二级指标, 说明被调查者对其相对认知分歧较大。从资产管理能力自身体系上看, 被调查者最重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使用次数分别高达79次、82次和64次, 它们的权重占据该体系内的前三位;其样本权重标准差以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 为0.379 1, 离差系数也最大, 为2.785 5, 使用次数和权重也最高, 说明被调查者最重视应收账款周转率, 但在相对认知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较之前三项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无论是从使用次数还是从权重上看都相去甚远。相对而言, 被调查者对非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为这三项指标的最大值;流动资产周转率在这六项财务指标中的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均为最低, 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分歧度最低, 但对其重视度不够。

(3) 债务偿还能力二级指标分析。

表4显示了被调查者使用频率较高的财务指标。被调查者较少使用以下指标:流动资产与负债比、长期资产适合率、债务偿付比率、清算价值、长期资本负债率、营运资本、速动资产、权益乘数、有形资产净值负债率、长期债务与营运资本比率、长期负债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现金负债比等。

由表4可以看出, 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最受被调查者欢迎, 使用频率高达73次和61次。其中, 资产负债率样本权重均值最大, 为0.124 9, 样本权重标准差为0.103 1, 从绝对值上讲在该体系内较高, 离差系数为0.825 5, 在体系内六项重要指标中占第四, 从相对角度上讲分歧度较低。速动比率样本权重均值为第二高, 样本权重标准差最大, 离差系数也最大, 这反映了被调查者对其认知存在一定的分歧。利息保障倍数是被调查者认定的第三重要指标, 但对该指标的认知同样存在一定的分歧。流动比率也为被调查者所重视, 使用次数高达28次,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相对较小, 说明被调查者对该指标的认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产权比率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都较小, 说明被调查者对其具有高度统一认知。股东权益比率的样本使用次数、样本权重均值和标准差都最小, 离差系数也较小, 说明被调查者对该指标的重视度不高, 但认知度极高。

(4) 现金流量能力二级指标分析。

表5显示了被调查者认定的相对重要的指标。另外, 被调查者较少使用以下指标:净利润现金含量、现金营运指数、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比、营业活动收益质量等。

由表5可知, 现金比率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样本使用次数远远高于其他指标, 样本权重均值也较高, 但分歧度较大。尤其是每股经营现金流量, 它的离差系数高达3.308 8, 远远高于其他财务指标。现金满足投资比率样本权重高达0.183 8,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也较大, 说明被调查者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分歧。销售现金比率样本权重均值较小,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都较小, 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指标的认知保持高度一致性。盈利现金保障倍数样本使用次数也较高, 样本权重均值较大,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却不大, 说明被调查者分歧不大。另外, 资产收现率、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债务比、现金股利保障倍数、主营业务现金比率和现金到期债务比等指标的使用次数都不大于10次, 说明被调查者不太重视这些财务指标。

(5) 成长能力二级指标分析。

表6显示了被调查者认为较为重要的成长能力指标。从总体上看, 被调查者对成长性指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类别财务指标, 这可能是基于以下假设:其他几类财务指标均衡性越好, 成长性必然越好, 即把成长性作为其他几类指标的自然结果。主营业务成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样本使用次数分别达23次和15次, 样本权重均值也相对较大,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也相对较大, 其中:总资产增长率的认知度最差, 它的风险评价指标都为最大值。净资产成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样本使用次数较少, 样本权重均值也较小, 样本权重标准差和离差系数也较小。

三、企业持续性盈利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工业类上市公司持续性盈利能力指标体系具体见表7:

1. 盈利能力指标体系的说明。

本体系选择了四个指标, 即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权益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这四个指标的盈利持续性逐次减弱, 综合性逐次增强。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的盈利持续性最强, 若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较差, 其他各项财务指标再好也无济于事。基于此假设, 在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条件下, 给予一级权重合计为0.4, 其中主营业务利润率赋予最大权重, 为0.13。然后由于持续性逐次减弱, 财务指标权重逐次递减, 分别给予另三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10、0.09和0.08。

此外, 由于主营业务利润率与销售毛利率的相关性较强, 故本体系采用调查结果更为重要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而非销售毛利率。由于每股收益缺乏横向可比性, 故没有采用每股收益和市盈率。

2. 资产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说明。

本体系同样选择四个指标, 即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为了从整体上反映企业资产管理能力, 本文将应付账款管理纳入资产管理范畴, 故选取了应付账款周转率;之所以未将被调查者认为较为重要的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纳入指标体系, 是因为这两个指标可由其他指标加总得出。固定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而言, 它的价值通过折旧等形式逐次转移, 这与盈利的持续性不谋而合。另外, 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比一般较大, 因此把固定资产周转率权重提升至本体系内最高。

从大类上讲, 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远不及盈利能力, 它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手段和重要桥梁, 将其大类占比确定为0.2。结合以上分析, 本体系内四个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04、0.04、0.04和0.08。

3. 债务偿还能力指标体系的说明。

本体系采用了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和投融资匹配率四个财务指标。选择速动比率而不选择流动比率, 是因为这两个指标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而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更偏爱速动比率;产权比率与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也非常高, 故选择被调查者偏爱的资产负债率;投融资匹配率可从整体上审视企业财务风险综合控制能力。

4. 现金流量能力指标体系的说明。

现金流量与盈利能力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二者并没有本质冲突。现金流量的重要使命在于辅助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只要企业现金链条不发生断裂, 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就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故该大类指标权重共计0.15。

本体系内共有三个指标, 即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和现金再投资比率, 其重要性依次增强, 其指标权重依次为0.04、0.05和0.06。

本体系没有采用被调查者认为相对重要的盈利现金保障倍数,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假定:如果公司销售现金比率较优, 一般情况下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较强, 其现金回收能力较强, 随之企业利润的现金含量也较高。

5. 成长能力指标体系的说明。

本体系仅采用主营业务成长率和总资产成长率这两个指标。成长能力可以视为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的副产品, 它是这四类指标的自然结果。因此, 成长能力指标大类的权重仅为0.05, 其中:主营业务成长率占0.03, 总资产成长率占0.02。

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以具有扎实专业基本知识的被调查者为对象的主动性问卷调查, 经过系统分析并附之改进问卷调查的缺点, 最终提出一套工业类上市公司持续性盈利能力体系。但囿于本文只是对该体系的规范分析, 并没有涉及体系的有效性检验, 它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胡文献.试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财会月刊, 2009;29

上一篇:初中语文学科人文教育下一篇:庆大霉素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