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保护与修复(精选10篇)
档案的保护与修复 篇1
中国古建筑对油饰彩画的应用非常普遍, 亦可理解成油饰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占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其中油饰彩画的功能包括建筑的审美意义及木材的防护功用。古建筑群观赏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古建筑表面油饰彩画的作用, 同时油饰彩画所用材料独具物质性。基于此, 对古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必须遵循“展示艺术美感与保持历史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可再处理性原则、最少干预原则、安全耐久性原则、建立修复档案原则、补全的协调性与可辨识性原则。
一、伏羲庙牌坊彩绘修补补全的研究
1. 伏羲庙牌坊彩绘保存的现状
“开天明道”牌坊包括两次间、一明间两个部分, 其中两次间地仗已被铲除, 彩绘需重新设置。明间五攒拱雕花皆采用単灰地仗, 拱间板采用透雕。额杨下方的地仗图案非常模糊, 几乎完全丧失保留价值, 因此拟重做一麻五灰地仗。正背面的五组斗拱 (面积约60 m2) 图案色泽古旧自然, 适当的修复处理便可满足保留原彩绘制作技术与制作工艺的历史信息的观赏性信息的要求。总体而言, 伏羲庙牌坊彩绘存在表面颜料局部脱落、局部地仗脱落、表面积尘等问题, 而对明间斗拱的修复需适度协调原彩绘与新作彩绘的视觉效果。
2. 伏羲庙彩绘修复
(1) 档案建立
对修复对象的图像、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进行收集。
(2) 清洗
古建筑彩绘的清洗应坚持不破坏地仗层及木构件彩绘、化学试剂不溶解地仗原有粘合剂及彩绘、清洗剂不残留到地仗层及彩绘为原则, 彩绘的清洗方法应视彩绘的不同缺陷而定。古建筑彩绘修复过程应事先对小范围进行试清洗, 由此明确最有效的清洗方法及试剂。其中彩绘表面污垢的清除方法最好采用化学方法及机械方法, 由此实现对原彩绘的保护。
(3) 地仗与颜料的加固
古建筑彩绘颜料及地仗粘合剂的作用力往往受到自然环境风化作用的影响而有所丧失, 甚至引起彩绘层及地仗脱落, 因此极有必要对地仗及彩绘颜料进行加固。地仗及彩绘颜料加固所用的加固剂必须具有抗老化能力强、渗透性好、对环境无污染、对木构件无损害等特点, 例如丙烯酸树脂的三氯乙烷溶液。
(4) 局部补全
考虑到传统工艺及材料的局限性, 古建筑油饰彩画往往容易受到日晒雨淋、温湿度变化、积尘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严重风化现象。加上古建筑维修过程某些人为因素的破坏及传统保护修复方法的局限性, 古建筑彩绘保护修复工作的实际成效并不大。古建筑油饰彩画修复必须确保原彩绘的审美性, 若仅铲除已风化的油饰彩画进行重绘, 其不仅使油饰彩画完全丢失自身附有的历史信息, 同时新的油饰彩画势必与古建筑自身的风貌不相协调。因此, 有必要采用原工艺及矿物颜料对彩绘表层图案及局部地仗缺失部位进行作旧补全。
(5) 整体封护
全部清洗加固后, 需进行整体封护。其中整体封护的材料应与加固剂的材料相同, 即采用丙烯酸树脂的三氯乙烷溶液。
二、严呐宅明代彩绘的保护研究
1. 江苏明清古建筑彩绘保存的现状
江苏省共分布有74处明清古建筑彩绘, 其中古建筑彩绘的80%采用无地仗层彩绘。江苏明清古建筑彩绘普遍受到严重损坏, 其中彩绘受损与建筑用途、自然环境、建筑用材等因素有关。例如寺庙古建筑彩绘受到香火烟熏的严重影响, 近水古建筑油饰彩画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而出现掉粉现象, 空气重度污染地区古建筑油饰彩画受到硫化物的作用而严重褪色等。此外, 江苏明清古建筑的苏式彩绘因受到自然风化的影响而日渐出现脱落或斑驳酥粉等问题。
2. 严呐宅明代彩绘保护
(1) 清洗
严呐宅明代彩绘主要受到油性污染物及灰尘的污染, 此类彩绘应选用查皂素热水溶液及毛巾进行热敷清洗, 其中清洗液p H值为7.5。
(2) 纸纱封护
木构件表面的彩绘颜料容易脱落, 加上严呐宅落架整修需撤卸全部木构件, 此时应采用托裱方法依次对木构件彩绘托裱一层宣纸, 宣纸上方覆一层纱布, 以防撤卸过程损伤彩绘。待上架复位后, 再揭去宣纸及纱布。
(3) 剥皮移植
严呐宅古建筑部分木构件被白蚁严重蛀蚀, 此时应采用剥皮移植方法进行缺陷处理, 即首先剔除内部蛀蚀朽烂木质 (保留约2 cm表皮彩绘木质层) , 其次再对彩绘表皮层内侧依次涂刷水腻子、灰层 (大漆调制而成) 、纱布或夏布、大漆, 最后再进行加固处理, 注意加固后的彩绘木质层应敷贴固定到新的木构件表面。
(4) 木构嫁接
严呐宅古建筑部分木构件彩绘保留较完好, 但部分结构受力部位朽烂程度较重, 此时需更换朽烂木构。针对此类问题, 应采用木构嫁接的方法 (与墩接方式类似) 。即用新木材更换掉受力部位, 但保留原彩绘不变。
(5) 白蚁防治
江苏常熟地区是白蚁灾害高发地区, 其中严呐宅古建筑木构件的7/10存在白蚁蛀蚀现象。由于局部木构件存在严重蛀蚀现象, 因此必须对白蚁蚁害进行防治。白蚁防治所用的防治剂由查皂素、狼毒、青蒿等中草药调配而成, 同时掺入一定比例的有机磷药物, 具体采用喷洒加滴注的方法进行白蚁防治。
三、结语
古建筑彩绘修复旨在无限期延长彩绘保存的时间及保持彩绘原面貌不变。古建筑彩绘修复与保护过程, 应根据古建筑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与操作。同时适当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 实现古建筑彩绘历史信息与历史面貌的完整呈现。本文主要以伏羲庙牌坊彩绘及严呐宅明代彩绘的修复与保护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研究结果表明, 古建筑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除尽可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外, 必须特别注重彩绘固有的观赏特性, 由此确保古建筑群历史的厚重氛围。此外必须立足科学角度, 最大化呈现出古建筑彩绘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信息。古建筑彩绘修复与保护的方法必须视不同缺陷部位及不同地理环境而定, 注意必须尊重及保持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龚德才, 王鸣军.传统材料及方法在江苏古建筑彩绘保护中的应用——漫谈江苏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的保护研究[J].文博, 2009.
[2]龚德才.传统材料及方法在江苏古建筑彩绘保护中的应用——漫谈江苏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的保护研究[A].第二届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3]王丽琴, 杨璐, 周文晖等.壁画、建筑彩绘文物中几种测定蛋白质方法的比较和评价[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
[4]李超.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中保护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1.
[5]李一中.孔子圣像落座于台湾孔子像的制作过程及文化内涵[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 (文物) 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 2008.
浅谈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篇2
陶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玻璃做的陈列架最好不用,因为本人亲自目睹过玻璃架倒塌事件价值几百万的古玩瞬间成为遗憾。瓷器易磕碰,在展示珍贵瓷器时可用透明尼龙线固定其上部。
在把玩瓷器的时候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因为戒指会划伤瓷器的釉面。拿瓷器时不要戴手套,因为这样瓷器很容易从手中滑落,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瓷器的人物塑像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突出,易损坏。同时在提放塑像时,忌单手拿塑像的头部,因塑像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手拿瓷器的大盘、大碗时一定要双手捧握,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邊,以防断裂。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木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
1.瓷器的清洗
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避免瓷器碰伤。清洗瓷器时不要把带彩绘的出土器物直接浸在带有化学性质的水中,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溶液如“84消毒液”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如清洗的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或者84消毒液,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严重,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会更滑溜,一定要慎重拿放。
早期的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2.修补瓷器
修复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2.1清理。目的是清除器物表面的土垢及附着杂物、钙盐、霉斑,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出来。清理方法:采用机械清理),法。针对器物的具体部位,选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清理出试验块,经评估比较后,确定标准面,确定上述方法对文物没有造成新的伤害,再进行全面清理。
2.2加固。利用鱼鳔胶加固脆弱陶器文物,浓度为3%,在配好的鱼鳔胶内加入霉敌,目的是防止鱼鳔胶霉变。在喷鱼鳔胶加固剂前,先在器物表面喷一遍酒精,以增加加固剂的渗透深度,提高加固剂的加固效果。
2.3黏结。黏结前首先要去除黏结面上的尘土及污垢,尽可能将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净,以保证黏结效果。我们使用环氧树脂黏结剂进行黏结,在黏结过程中,要使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黏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黏合,达到理想的强度。
2.4补配、作旧。对于残缺并影响器物稳定性的部位进行补配,为了与文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对新补配处进行作旧处理,采用附着力、遮盖效果好、不易褪色变色的颜料作旧。对于残缺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使用环氧树脂加填料制成补块后进行黏补。作旧方面,除了需对文物本体的颜色细心观察及调色准确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真锈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很难浸入内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瓷器的粘接剂,要选择无色透明,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力强,凝结速度快的,粘结合缝后,难辨茬口缝隙。粘接时要按事前设计的方案,照顾到相邻的关系,一般可先从底部开始粘,有的可从口沿开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块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一块 错位,会影响全器。粘合后一定要挤压,用寸带捆绑固定。釉面缺损补残,用树脂与石英粉调为膏状,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树脂膏填补后,水砂纸打磨光洁。难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丰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徐料运用喷笔、手绘相结合的工艺,各种色泽,绘纹分别对待。釉面光泽可选择“玻璃白”涂料或无色透明的双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喷罩上后用布蹭或玛瑙碾子压光。
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意大利经验 篇3
1、圣吉米尼城市与建筑的保护研究
这次培训的地点圣吉米尼, 位于意大利翁布里亚地区特尔尼省内。从罗马乘火车2个小时内即可到达。全市约有4500人, 而老城区则更小。老城区内除了住宅外, 还有几个教堂、小超市、咖啡馆、酒吧和利用旧建筑改建的小型医院、小学校等公共建筑。区内有一条可以通车的主路, 其余的路都是狭窄小巷, 仅能供人行走。住在这里时常会有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 生活很安静, 除了本地居民, 周末, 有时会有一些绘画爱好者来这里画风景。百年来, 城市虽然有过一些发展变化, 但至今仍保持着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特色。
对城市和建筑进行详细的研究, 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一方面, 需要了解遗产本身的原始面貌, 判断遗产价值并确定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 是为了将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呈现出来并使其得到保护与延续。
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布局, 往往以城墙界定边界, 城内空间沿着道路伸展, 在道路中段或尽头随宜设广场, 围绕广场建设市政厅和教堂等标志性建筑。这次的培训课, 首先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对圣吉米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仔细观察城内每一栋建筑物, 找寻所有可能是中世纪遗留下的遗迹:如某一堵圆弧形的墙, 可能是中世纪城墙的一部分;某一条已荒废的小路, 通向的可能是曾经的城门;某一座教堂的钟塔, 很可能是曾经城墙上的瞭望台……。实地调查后, 再根据史料对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推测。历史上, 圣吉米尼一直是在扩建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发生在13世纪。现在圣吉米尼的主干道Via Casventino, 原来是弗拉米尼亚大道 (Via Flaminia) 的一部分, 而弗拉米尼亚大道 (Via Flaminia) 是古罗马时期建设的一条从罗马通往北方里米尼 (Ariminum) 的道路。圣吉米尼通过城市扩建、修建城门, 将这条道路纳入到他的城市范围中。至此, 城市开始以主干道ViaCasventino为主轴发展, 同时还修建了市政厅Plaazzo Vecchio和广场 , 形成了城市的中心。一直到18世纪新的城门和市政厅Palazzo Genuensi建成, 城市又一次大的发展, 城市规模也再一次扩大, 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建筑方面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圣乔瓦尼教堂 (Church of San Giovanni Battista) 。这座教堂的历史最早可追朔至12世纪。教堂的研究工作从1999年开始至今, 内容包括文献研究、建筑测绘、结构检测、考古发掘、建筑风格研究、艺术研究, 并进行了立面的修复。
建筑测绘研究不仅仅是要绘制出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建筑上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历史上添加的、改动的部分都被认为是建筑遗产原真性的一部分。测绘时, 我们发现教堂紧贴着城市主干路边建造, 主干路的路面要比教堂的室内地坪低得多。而靠路边一侧的教堂外墙上却开有门洞, 我们判断, 教堂建造年代可能早于现在的主干路, 或许后来主干路修建时, 因为路面比教堂室内地面低很多, 教堂门前又无空间修筑台阶解决室内外高差, 不得已又在另一侧重新开了外门。从现状分析看, 临路的教堂立面风格属于12世纪, 而另一个立面是18世纪的风格, 这也与我们的猜想一致。另外, 根据教堂12世纪立面上门的位置不在教堂的正中, 教堂的平面也不太规则的情况猜想, 现在的教堂很可能有过大的改建。除此之外, 我们还在建筑上找到了一些不同尺寸的砌块以及不同风格的建筑装饰, 其中一些很难说清来源。
除了进行建筑测绘和相关研究之外, 还要进行文献研究、考古研究和艺术研究。在文献研究方面, 意大利中世纪小城市的历史文献资料是比较少的, 因此只能从一些碑文、城市的财产和收支记录、买卖和建造契约中提取与建筑相关的信息。这些文献多为手写的拉丁文, 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 在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诗人们时兴“文化旅游”, 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许多当时的城市和建筑面貌, 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考古研究中, 需要关注建筑构件和材料的情况。构件是来源于现存的建筑, 还是来源于曾在此基址上存在过的历史建筑?是否有被火烧、爆破之类的毁坏痕迹?建筑材料是怎样加工、上色以及是否有保护层等都是需要详细查证的部分。
艺术研究包括对壁画、建筑雕塑、装饰、地板、线脚等固定的装饰艺术以及油画、家具、皮革或纺织品内饰等可移动的艺术品的研究。例如, 这次通过对教堂内油画《Madonna del Rosario》的研究 , 辨认出了画中的人物是16世纪至17世纪统治圣吉米尼的奥尔西尼 (Orsini) 家族的成员, 并经过文献以及相关绘画作品的研究, 进一步将各个人物进行比对, 推测作画的时间、作画原因以及当时教堂的一些情况。为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资料。
2、石制建筑遗产的病害和修复
石制建筑的修复实践, 是这次课程的另一项内容。主要是对圣吉米尼13世纪的城门Porta Burgi进行修复。
在修复工 作开展之 前, 我们学习 了石制建筑 病害的类 型。目前国 际上有多 个石制遗产病害类 型的标准。 其中, 比较权威 的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石质学术委员会 (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Stone) 推荐的岩石劣化现象术语表 (Illustrated Glossary On Stone Deterioration Patterns: monuments and sites) , 其中将岩 石劣化现 象分为五 大类: 断裂与变 形 (Crack & Deformation) 、分离 (Detachment) 、材料特 性导致力 学损伤 (Features induced by material loss) 、变色与沉 淀 (Discoloration & Deposit) 、生物寄 生 (Biological colonization) , 再详细分为二十四个子项。但是, 在实际修复的过程当中, 石制建筑的病害并非如文本上的清晰明确, 它是由各种非常复杂的因素造成的, 而且并非所有病害都需要进行处理。一些病害虽然导致建筑材料产生了变化, 但是并不会导致材料强度性能的下降。例如, 喷泉上形成的水垢, 虽然影响美观, 但是不会进一步对材料有太大破坏。而还有一些情况是会导致材料强度性能下降的。如风化、酸雨侵蚀等。其中, 人为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往往是石制建筑病害的主要原因。例如, 石制建筑的主要病害, 黑色结垢 (Black Crust) 是空气污染的间接产物。近百年来, 城市内工业生产排烟、汽车尾气等造成了空气污染, 使得空气中含有较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煤灰粉尘, 这些污染物与水反应形成酸雨, 对建筑物造成了直接破坏。同时伴随着盐华运动, 在建筑物表面形成黑色结垢, 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建筑物表面脆化、剥落。
我们这次的主要修复工作是清洗城门PortaBurgi表面的黑色结垢, 并对其进行加固。步骤是:首先, 先将砌块墙面打湿, 用凿子凿掉砌块上的混凝土, 拔出砌块上的废旧钉子, 砌块间的缝隙中经常会有鸟或昆虫的巢穴, 也一并予以清理。然后用高压水冲洗整个建筑表面, 再用消毒液Biotint N杀菌 (Biotint N是一种浓缩的活性制剂, 广泛的施用于地衣, 真菌, 细菌和藻类。可制成石料, 石膏, 木材的消毒液) 。
其次, 使用涂敷法 (Poultice) 针对黑色结垢进行清洁。具体是用粘土、纸或棉花纤维等与水混合形成一种具有附着力的材料附着于建筑表面。静置一段时间后, 毛细作用会将砌体中的盐份吸出来, 达到清除砌体表面的沉积物的目的。通常还会在其中添加一些反应性溶剂, 例如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氢氧化钠 (sodium hydroxide) 、碳酸铵 (ammonium carbonate) 等, 这些溶剂可与黑色结垢发生反应, 反应之后再用水便可轻易去除结垢。但由于化学反应方法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先在局部进行测试, 根据材料的反应速率和清洁效果调配反应剂, 之后再大面积的应用在建筑立面上。涂敷法要反复多次才能出效果。清理黑色结垢的过程中, 同时会清理掉砌块上的旧色, 使得建筑物看起来很新。
再次, 对缺损部分进行填实、勾缝。我们发现, 城门Porta Burgi曾经被用水泥砂浆和砖加固过。但是水泥砂浆的机械强度较大, 当原本石灰石砌筑的砌体因震动和温差而产生膨胀或收缩时, 高强度的水泥便会破坏砌体, 使其断裂。同时, 水泥中含有很高的水溶盐, 是石灰材料的5-10倍以上, 虽然水泥孔隙较小, 颗粒较细, 有防水作用, 但原砌体防水性差, 受潮之后, 盐和水在水泥砂浆与原砌体的缝隙处反应, 析出结晶盐。结晶盐不断积累膨胀, 导致砌体和水泥砂浆分离, 不仅不能保护砌体, 还影响到砌体的正常“呼吸”, 对建筑物造成了损害。
近年来, 在建筑墙体修复中常采用石灰砂浆勾缝。石灰砂浆早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开始使用, 古罗马人改进了技术, 使其广泛用于建造中。而现在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常用的天然水硬性石灰 (Naturai Hydraulie Lime, 缩写为NHL) , 是采用不纯的含杂质的石灰石经过烧制 ( 温度900 ~ 1100℃ ) 、粉碎、消解而成。它们的特征是和水接触后硬化, 然后逐渐在空气中碳酸化达到最后的硬度。比传统石灰有更好的防水性能, 且硬结速度快、强度高。使用时将石灰和砂以1:2的比例加水混合, 再填进打湿的墙缝隙里, 当缝隙比较大时, 通常还要在砂浆中加入湿的砖碎片, 以增加结构的密实度。
我们这次的修复工作是以修复建筑表皮为主, 不涉及到建筑结构, 目的是增加建筑的“可读性”。这种做法, 有一部分学者是反对的, 认为修复会使得建筑“焕然一新”, 抹杀掉原有的历史信息。但事实上, 想要不予以修复或是完全保存建筑的全部历史信息,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是不太现实的。以城门Porta Burg为例 , 其座落在圣吉米尼唯一的一条可供通车的道路上, 可以说是来往车辆必经之门, 汽车尾气使其表面受到严重污染。不仅影响了美观, 还使得石头原表面变脆弱, 最后导致脱落、若不进行修复, 天长日久, 会造成更大的损坏。而且, 圣吉米尼的建筑在70、80年代已陆续做过修复, 但那时候的修复技术还不成熟, 以至于后续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今的修复工作也是为了要解决之前未能解决的问题, 但这样也会再一次改变建筑外观。再者, 现在常用的清洗技术主要是机械和化学清洗。这两种技术对石材都会有损害, 尤其是化学清洗。不过, 化学清洗也有其廉价且清洗效果明显的优势。目前在清洗技术中, 对石材破坏最小的是激光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浅色石墙和黑色污染物对特定的激光吸收量不同的特点, 使用专门针对污染物的高能激光辐射, 使其吸收激光后气化, 从而达到清洁目的。一旦浅色石头露出来时, 便停止吸收激光辐射, 可以说是对石头破坏非常小的一项技术。但这种技术过于昂贵, 而且点对点操作, 不太适宜整个建筑物的修复。
3、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考察与实地参观
在理论和修复课程之外, 我们还实地参观了多处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的机构。印象深刻的有佛罗伦萨的硬石工厂 (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 eLaboratori di Restauro) 和罗马的中央修复研究所 (Istituto Centrale per il Restauro) 。佛罗伦萨硬石工厂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1588年费尔迪南多梅第奇建立的生产宝石和半宝石镶嵌的石雕作品的工作室 (Opificio) 。19世纪末, 工作室将其目光放在了文物修复领域, 修复内容包括:硬石加工、石头和大理石制品、青铜器、陶器、木雕、壁画、纺织品、珠宝、纸等。罗马的中央修复研究所于1939年由切萨莱·布兰迪 (Cesare Brandi) 创立,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科学的对艺术作品、文物进行修复的方法。除了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之外, 该组织近年来还致力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的开发。这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数据库, 将各种可能给建筑造成危害的信息数据与建筑本身数据叠加, 达到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风险管理。这两个机构都建立了培训组织, 提供为期五年的相当于大学本科学历的遗产保护教学课程, 为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养人才。
实地参观期间, 我们走访了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等多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意大利城市, 而感受最深的是意大利人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源于意大利人对自己拥有大量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民族自豪感, 更是来源于对其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欣赏。在意大利各个城市里都有非常多的美术馆, 且都很有创意。例如, 在蒙特普恰诺 (Montepulciano) 参观的Museo Crociani美术馆, 利用现代结构对旧建筑进行空间上的改造, 并将现代艺术与文物并置, 非常新颖。在阿伦佐我们感受到了当地古董市场的繁荣, 贩售各种旧物的小摊子在老城区内弯弯曲曲的街道上绵延, 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在街头展示, 街头艺人的表演, 让人感受到这里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时产生的新的活力。传统就这样被认识, 被欣赏、甚至成为新创作的灵感源泉, 被赋予新的魅力。这里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高不可攀的, 每个人都可以从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得到快乐。意大利各地都有各种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课程, 这些课程大都不需要学习者有相关的专业经历。上课也不是纯理论的灌输, 而是强调体验的乐趣, 用心灵去感悟文化。参加一次考古发掘活动、复原一件陶器、亲手绘制壁画, 或者做属于自己的传统工艺品, 学会用行动保护文化遗产。去圣吉米尼上课之前, 笔者曾在罗马住了几日, 当跟宾馆的女老板聊天, 告诉她要去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 她非常高兴的告诉我, 她也曾经参加过这样的课程。而且她现在正在用学到的知识“修复”她的宾馆。
4、结语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记忆的见证, 对它的保护行为, 是一种对集体记忆的回望与反思。今天遗产保护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但在我国,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冲突, 仍然是许多城市所面临的课题, 遗产保护如何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协调?如何能够引起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与参与?如何能把建筑遗产的精华更好的保留与展示给后人, 同时又能延续其最佳使用价值等, 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也许从自身的地域文化出发, 才能真正找到适合的建筑遗产保护方法。意大利正是通过对其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保护方法的不断尝试, 确立了其独树一帜的“意大利模式”, 让世界认同。
摘要:通过叙述参加国际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IRPS) 在意大利举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学习的经历, 结合意大利圣吉米尼 (San Gemini) 的保护与修复案例, 介绍了意大利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希望能对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意大利,圣吉米尼,遗产保护,石制建筑,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San Gemini Preservation Studies:http://sangeministudies.info/
[2]Eric Doehne, C A Price.Stone Conservation: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M].Los Angeles: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10
一级文物蔡侯产戈的修复与保护 篇4
本文修复的蔡侯产戈出土于六安市城西窑厂5号墓。根据出土的青铜器推测该墓为战国早期楚墓。该墓为一椁两棺,一人殉葬。随葬器物中,青铜器数量较多,特别是有错金铭文的蔡侯产戈,是六安市发掘的200多座楚墓中不多见的。
蔡侯产戈铭中的蔡侯产,即蔡声侯,公元前471年即位。蔡先祖为避楚就吴,将都城由上蔡迁往新蔡,再迁下蔡,与六地为邻。越灭吴后,六地复归楚。蔡公开与越结盟,暗结好于楚。蔡侯产戈制作精美,铭文错金,可能属睦邻间往来的贵重礼品。
一、文物完残情况及保护方案制定
蔡侯产戈,宽援略扬,中脊起梭,锋尖,下阑,三长方形穿。长方形内上二穿,中部为长方形,近端部为圆穿,二穿问及周围两面饰鸟纹,内与援连接处残断,援缺损1.2厘米。戈通长21.6厘米,援长14.6厘米,援宽0.8厘米,胡长13.5厘米。胡上有错金铭文两行,为“蔡侯产之用戈”六字。字体与寿县蔡侯墓蔡器铭文相同,而与淮南市出土的蔡侯产剑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蔡侯产戈的鸟篆体有别。“蔡”字金丝起翘,“戈”字金丝缺失一笔。
文物修复首先应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次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减少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修复保护全过程应遵循可逆性、可识别性和兼容性。为了更好地保存蔡侯产戈的文物价值,我们采用传统修复工艺,对六安市城西窑厂5号墓出土的蔡侯产戈进行了保护修复。
此件器物铸造水平很高,制作工艺精湛,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残断处茬口吻合,青铜基体保存状况良好。由于断面过于窄小,如果采用粘接的方法,容易产生粘接不牢的现象,粘接处有重新断裂的可能,所以不宜使用粘接修复方法。按照此件蔡侯产戈残损的特点及修复要求,决定采用低熔点的锡焊方法进行修复,此种方法可使此件器物修复后更加安全、结实、牢固。
二、清理断面、补配、焊接
在修复工作中应仔细做好每一项工作,对文物轻拿轻放,避免造成再次损坏。此件蔡侯产戈的胡上有错金铭文,在进行修复前将其铭文处遮挡封护,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对错金铭文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断面处的清理用手术刀或刻刀将折断处的氧化层及锈蚀小心剔除,用无水酒精反复擦洗除污。清除干净后在戈“内”的两面进行对角锉口,因戈的断口较吻合,不宜采用机械打磨的方法,因而选择手工锉口的方法,达到对文物的最小干预。在断面茬口“援”的一侧,也采用与“内”的锉口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手工锉口,之后就可以使茬口吻合进行焊接。根据器物特点,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烙铁,烙铁不宜过小或过大,否则会因温度过低或过高,形成虚焊或损伤文物。这件戈铜质较好,断面有一定的厚度,最后决定使用150瓦电烙铁进行焊接,使焊接达到满意的效果。“援”缺损1.2厘米用相应厚度的铜板进行补配,采用点焊的方法焊接,以减少对文物本身的伤害。残破的“穿”缺损的地方较小,如锉口焊接必将增大创面,且效果不理想,遂采用青铜粉末加胶调和进行粘接,待牢固后用锉刀修整成型。至此,此戈的残损复原工作已大致完成,之后用无水酒精对焊接面逐一清洗,洗去焊接时遗留下的焊锡膏,避免焊油对文物产生危害。
三、对错金的处理
蔡侯产戈“胡”的一侧有六字错金铭文“蔡侯产之用戈”。“戈”字金丝起翘,经仔细观察疑为錾刻处锈蚀隆起导致金丝脱位,如不加以处理,一旦断落,其损失将难以弥补。处理时用灸针(选择灸针是因其细软且有弹性,清理时不会使器物产生硬伤)对錾刻处进行除锈清理,操作要小心避开金丝,以免失误造成金丝折断。清理干净后,用针筒注射纯净水反复冲洗污迹,晾干后进行金丝复位,轻压金丝嵌进刻痕,在金丝末端辅以液体胶水加固。“戈”字缺失一笔未加修饰,是因为此件文物出土时这一笔就已缺失,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器物原状的保护原则,不作处理,以免画蛇添足。
四、补腻、作旧
焊接、补配完后,残损的器物基本恢复原型,但要再现其古朴的风格,还需对焊接、补配部位进行作旧处理。作旧前,由于器物焊接部位不平整或有缝隙,影响作旧效果,因而对修复处理过的部位还需进行补腻打磨。具体操作是用稀释的清漆放入颜色相近的矿物颜料及滑石粉调成腻子,用刻刀在焊接、补配处将腻子均匀填平。待固化后,用不同标号的砂纸轻轻打磨清除,此工序需反复几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作旧是青铜器修复中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艺程序,一件文物是否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工序。主要做法是用虫胶调配各种矿物质颜料,根据锈色情况不同,采用多种方法,弹、拨、涂、抹,层层着色,使新的锈色与器物周围原色吻合,达到逼真的效果,使其重新展現原有的风貌。
“蔡侯产戈”的修复保护,笔者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器物原状的原则,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工艺,通过不同方法的运用,尽可能地达到对文物的最小干预,还原出此件器物的古朴原貌和历史价值。
档案的保护与修复 篇5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 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 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 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 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 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 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 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 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 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 因此, 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 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 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 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 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 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 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 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 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 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 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 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 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 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 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 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并且整编成册, 进行必要的辨别, 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 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 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 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 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 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 也传播到了海外, 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 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 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 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 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 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 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 注重国际化的宣传, 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 2002 (4) .
[2]程娟, 钱晋, 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 (3) .
[3]张晓彤, 王云峰, 詹长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 (1) .
水环境及其保护与生态修复思考 篇6
1水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地球上, 有70%的水, 地球上的海洋和湖泊是比较多的, 水环境中含有大量的元素, 而且我国的水环境也分为淡水和咸水。 在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 主要包括离子和各类营养元素。在天然的水体中, 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所以, 这些问题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水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天然水体会吸收不同的热量, 而且要接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所以, 天然水体中水环境的特征也是不稳定的, 水环境中的p H值、化学稳定程度也是不同的。
2我国的水环境保护
2.1我国水环境的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人均资源不足。长江以南的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我国人均水资源每年都是呈下降的趋势, 而且在一些发达地区水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
2.2我国的水环境保护
我国在渔业环境保护中做了很多的努力, 限制了农药、鱼药的使用, 防止工业废水对书资源的污染, 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已经通过完善的法律来约束。规定了健康的水产养殖应该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从而能够保持生态的平衡。 现在, 在进行水质监管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履行相关的职能, 对池塘和养殖的水质进行检测。
3水环境生态修复
3.1生态修复定义的产生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是在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内陆的湖泊中进行人工养殖越来越普遍, 我国是一个水产大国, 在养殖的时候一般是用鱼饵, 但是, 这些鱼饵长时间在水中会导致水资源形成富营养化, 使养殖水体中的耗氧量增加, 导致水环境的质量下降。 在养虾的过程中, 平均每一吨虾都要运用很多饵料,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在水中超标, 导致鱼和虾发生病害问题, 使我国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下降。水环境的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 而且在水环境中还会有大量的毒物聚集。
天然的水环境在污染后, 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其在一段时间的恢复中, 还是能够起到水环境净化的效果。而且可以采用生物净化的方法, 很多藻类等微生物能够起到水资源的净化作用, 但是如果水环境的污染已经超出了限度, 那么, 生物的净化作用是不能体现出来的。
3.2生态修复的原理
当水环境受到污染的时候, 其修复的原理可以采用培养生物的方法, 也可以对微生物接种, 从而能够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转移, 降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水环境中, 运用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 在酶的作用下, 有机物会转化成无机物, 然后被水中的植物吸收, 然后植物还可以吸收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起到二次净化的作用。这一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对氧的吸收, 能够借助菌类和藻类等, 起到水环境净化的效果。
在水环境中, 细菌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所以, 运用细菌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是一个很好地方法, 通过相关的实验, 可以发现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远远强于真菌, 所以, 人们可以根据水环境中的污染物, 自行地培育细菌, 将不同种类的细菌放在不同程度污染的水环境中。
也可以采用生物水净化剂来修复水环境, 运用细菌制成的微生物制剂, 其氧化作用是比较好的, 将其放入到水环境中, 从而能够使水环境中的理化因子发生变化, 从而能够减缓有机物在水环境中的生长, 使水环境更加符合人工养殖的条件。
3.3生态修复中的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 微生物是一种数量最多, 而且分布广泛地生物种类, 其能够使大自然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其起到了分解者的作用。微生物能够在水环境中维持水环境的平衡, 能够将生物的排泄物、饵料等分解, 通过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而使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 而且其代谢能力也是不同的, 在自然界中, 所有的有机物都能够通过微生物分解, 当微生物被污染后, 其也具有自净的能力。在对水环境进行净化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一些外来的微生物, 如可以使用珊瑚色诺卡氏水, 从而能够将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 提高其他微生物的代谢能力。
4结语
现在, 我国的水产养殖发展的非常好, 但是,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 会产生水环境的污染, 大量的饵料会导致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水生生物排泄物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 可以采用生物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 实现对水环境的净化作用, 从而能够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天然的水环境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因素, 从而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我国的水环境问题, 并提出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通过对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所应用的原理和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水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关键词:水环境,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龙华.水环境及其保护与生态修复[J].湖北农学院学报, 2014, 04:328-333+347.
[2]唐萍, 翟红娟, 邹家祥.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初步研究[J].水资源保护, 2011, 05:43-46.
档案的保护与修复 篇7
中国自古便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作为有机质的档案文物相较于近现代档案,经历了无数岁月洗礼而变得更加脆弱。人们无法阻止这类文物的老化消亡,而仅能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延缓这一过程。因此对这类文物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就是在其尚完好时进行高精度的仿真复制,复制出的副本可与原件一起流传后世。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宋皇帝徽宗主持的宋代画院对唐代绘画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复制。有赖于此我们今日依然有机会一睹唐人绘画的风采。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今日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将珍贵的档案文物进行复制,使其不但能够流传后世,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利用这些档案,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一、数字复制技术在档案文物复制中的应用与不足
上文所说的数字复制技术,具体来说主要是指高精度的数字图像采集技术、图像在计算机中的处理技术以及大幅面数字图像输出技术。这三方面的技术分别对应着档案文物复制中的输入、处理、输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针对档案文物的图像采集主要使用平台式的大幅面扫描仪。这种设备具有光学分辨率高,扫描光源稳定,非接触式扫描等特点。例如故宫博物院文物复制部门所使用的CRUSE185ST-1100REPRO-DéCORPROFESSIONAL固定式文物扫描系统,光学分辨率可达14000X26640像素,设备的扫描光源以双向45度角照射文物从而确保文物表面不出现影响复制效果的阴影。扫描全过程扫描部件不与文物产生直接接触从而确保扫描过程中档案文物的安全。扫描获得的数字图像会转移到图形工作站中进行包括图像修正、拼接、色彩调整等一系列处理。最后,处理过的数字文件将使用大幅面喷绘机进行输出。根据档案文物材质的不同,可以将图像输出到各类型纸张或是丝绢上从而完成复制件的复制输出。输出过程需要使用到EFI、GMG或colorgate等色彩管理软件,其目的是使复制件的输出处于严格的色彩管理当中,以确保复制件的色彩视觉感受与文物原件保持高度一致。以这种方法制作的复制品具有精度高、色彩还原准确、适用范围广泛、复制速度快等诸多优点。起初这种复制方式主要用于各类古代绘画、书法、碑帖的复制。如在边寿民《苇间主人泼墨图卷》、唐代《阿斯塔纳出土伏羲女娲像》、《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拓片》、《张宗苍云岚剑阁图》多件文物复制中,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随后进一步将其应用到更加典型的档案文物的复制中。如古籍《帝鉴图说》《大清宣统元年时宪书》《禹贡》《良言》,清宫旧藏戏本《金山寺》《翠屏山》《芝眉介寿》《贾家楼》,溥仪《摹写孝经》《英文单话》等。与传统的书画文物不同,上述的档案文物大多以中式线装书籍形式为主。因其装订成册无法在扫描平台上展平,为避免对珍贵古籍产生伤害,扫描时仅能使用磁铁压条进行固定,对于书脊处产生的变形需在数字文件处理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处理。对于内页对折装订的古籍需要使用柔软的宣纸插入两页间的缝隙,以免因纸张过薄背面的字迹透到前面影响扫描效果。
很多古籍使用竹纸作为内页材料,还有一些档案文物使用桑皮、楮皮纸甚至清代晚期还有使用机加工纸的。为确保复制件与原件在质感上尽可能接近,需要选择相似质地的材料进行复制。无论选择何种材料,在复制之前都需要在相应的材料表面进行涂层涂布处理,以确保该材料在喷绘输出时拥有广阔的色域和稳定的色彩还原能力。
凭借着数字复制技术的诸多优势,在档案文物的复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复制档案文物的增加,数字复制技术本身的一些局限也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受技术条件限制数字图像技术在表现蓝、绿色相时有较大不足。这种问题无论是在输入还是输出阶段均表现明显,以至于造成特定色域色彩表现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目前主流的大幅面喷绘设备大多使用9色或11色墨盒进行输出,通过不同色彩微小墨滴的组合完成丰富的色彩输出。正是受限于这一工作原理,现有喷绘设备对于金、银等非色彩或一些特殊质感的输出往往无能为力。在某些档案文物的复制中金、银和质感的再现又是格外重要的,解决这些问题既现实又迫切。传统的人工临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二、人工临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优势
人工临摹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书画复制方法。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传移模写”列为绘画六法之一。这里所说的“传移模写”其实就是将书画进行临摹复制的手法。这也是如今传统中国绘画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北宋中后期开始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书画作伪高潮,人工临摹正是作伪的主要手段,即便是如今很多历史上的伪作依旧让今人真假难辨。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人工临摹这一书画复制手段的高超与复制效果的逼真。新中国建立以后,故宫博物院开始聘请全国各地的书画临摹高手建立起书画临摹复制队伍,临摹的作品包括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赵佶《听琴图》、郭熙《窠石平远图》、崔白《寒雀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胡環《卓歇图》、西汉马王堆出土帛画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如今故宫的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已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下来。这一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恰好为弥补数字复制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二者相结合复制档案类文物最典型的案例,就要算故宫博物院为山东即墨博物馆复制的《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了。这件文物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书写的,全部经书共七卷,全部以金银磨粉加胶作为颜料,书写于藏蓝色的磁青纸上。因其制作精良保存完好,作为佛教在北宋传播的重要文献文物,在1987年被以启功先生为首的一众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44。
使用数字复制技术,经过图像采集、数字图像处理、复制材料制作与特征化以及复制件喷绘输出等几个工序,便可以获得与文物原件极为相似的经卷复制品。包括文物原件上的明代补纸、水渍、虫蛀、折痕、霉斑等诸多历史信息也一并逼真地再现到复制件上。唯有以金银写就的文字,因数字输出设备的限制,无法显现出原本的金属质感,只能代之以青白与棕黄两色。这使得复制件完全无法达到原件既庄严肃穆又华丽耀眼的视觉效果。
为弥补这一缺憾,故宫的复制人员将人工临摹的技法用于已经喷绘输出的复制件上。具体手法是使用与文物原件相同的金银材料研磨成粉后再加胶制作成泥金、泥银两种颜料,然后在复制件上进行描摹。传统的人工临摹技法在复制文字时主要使用的是双钩填色的方法。就是以墨线将需要复制的文字轮廓勾描到复制件上然后再填上墨。最广为人知的冯承素摹《兰亭序》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摹制出的文字容易显得僵硬,失去了原本自然流畅的书写气息。在这个案例中因数字复制的经文与原件在文字结体上并无分别,摹画师便可以直接以复制件为底稿直接摹制文字,就类似于书法练习中的描红一样。这样一来不但省略了繁复的勾描过稿环节,而且摹出的文字可以更加准确,达到与原件的高度一致。通过以上人工临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复制出了金银书妙法莲华经这一珍贵文物,同时也为同类型档案文物的复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人工临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除了以高仿真的方式复制档案类文物之外,对于很多档案类文物的修复也可以大有助益。档案类文物因年代久远普遍存在着破损的情况,如不及时进行修复保护,文物信息会损失得越来越多,特别是有档案价值的文物,如果放任不管最终会因关键信息的缺损失去原本的档案价值。下面以《乾隆御笔符望阁口号贴落》(以下简称“乾隆御笔贴落”)的修复为例证明以上的观点。
“贴落”一词最早出现于乾隆朝内务府档案当中,取“贴上落下”之意;后转为名词专指一种用于宫廷建筑装饰的简易装裱样式。“贴落”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各种题材的绘画又有各类题咏诗词。这件“乾隆御笔贴落”原文为“五载军机日夜图,果诚偃武奏功肤,廿年高阁来娱老,此望未知符也无。”落款“口号一首。丙申清和下瀚御笔”[3]93。另盖有“所宝唯贤”、“乾隆御笔”朱白文印各一枚。这段文字纪录了乾隆皇帝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时的所思所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档案类文物。可惜经过两百多年的岁月沧桑,贴落右上角已缺,第一个“五”字也残缺不全。如果不尽快进行修复,待文物继续残损便无法完整辨识全文了。
但这件文物的修复障碍在于修复材料的缺失,这件贴落书写于一种宫廷御制的青地撒金蜡笺纸上。这种蜡笺纸质地莹润,触感光滑,迎光会显现一种蜡制的光泽。因只是供宫廷御用产量很小,制作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复制人员尝试使用数字复制技术,先将“贴落”原件进行数字化扫描。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从“贴落”上截取没有文字的部分制作出补纸。接下来通过精心的调整将制作好的补纸喷绘输出到宣纸上,并确保补纸颜色与“贴落”原件相一致。最后使用数字复制的补纸作为修复材料补全文物缺失的部分。待修补完成后,使用川蜡将补纸上蜡砑光;用泥金颜料模拟出洒金的质感。经过以上的工序,数字复制的补纸已经与原本的蜡笺纸极为接近难以区分了。
有些观点认为修补后的区域应保持原样,这样才算是“修旧如旧”。试想如果修复后的区域任其空白不但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文物信息的完整性。这些信息如果任其缺失,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信息的不可识别。基于中国传统的书画修复理念,在缺损内容不存争议的情况下,需要对文字的缺损部分进行“接笔”。这件文物中“五”稍损但并不影响辨识,因此并不存在识别上的争议。参考乾隆书法的特点,按照相应的风格由摹画师用墨将文字补全,最终完成了整件文物的修复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效果。
伴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和印刷输出技术的发展,数字复制技术已经成为文物复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凭借着其所具有的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档案馆开始使用这一技术复制保护馆藏档案文物。但面对种类繁多材料各异的档案文物,单一的数字复制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挖掘如人工临摹这类传统工艺技术的潜力,使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进而更好地完成各类档案文物的保护与复制工作。
摘要:档案类文物与普通档案相比更加脆弱,复制与修复是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作为故宫博物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号KT-200810),本文以故宫各类档案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为例,论述了数字复制技术的特点,以及使用数字复制与人工临摹相结合复制和保护档案文物的实践。
关键词:档案文物,数字复制技术,人工临摹,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王赫.数字技术助力古籍复制保护[J].丝网印刷,2014(9).
[2]王赫.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复制工艺探索[J].文物春秋,2012(3).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研究 篇8
关键词: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
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存量巨大,保存形势严峻,文物保护任务非常艰巨[1]。近年来,科技作为文物保护领域重要的支撑力量,在该领域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尤其是进入 “十二五”时期后,政府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方面均有巨大突破和提升。在此背景下,文物保护行业产生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是其中重要的成果类型。其中,围绕文物本体所采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由于与文物本体直接作用,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殊性,因此为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保护文物安全,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对该类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开展评价工作。本文研究的是结合文物保护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对直接与文物本体相互作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进行有效评价。
1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 1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具有特殊性
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的评价具有特殊性,来自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对技术的特殊需求,而这种特殊需求最终取决于文物的特殊性。
1.1.1文物的特殊性与其保护修复原则。
文物保护工作的对象是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情况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作为历史文化价值的特殊载体,有很多特性,但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角度,主要关注文物以下的特殊性:
( 1) 珍贵性和稀缺性。文物作为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是非常珍贵的; 文物作为历史遗存,虽然总量巨大,但种类多,具体类型的文物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有的甚至是唯一的。文物的珍贵性和稀缺性使其具有极高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对技术的选用,特别是与文物本体相关的技术选用要十分谨慎。
( 2) 复杂性。文物的复杂性来自多方面。首先,文物涵盖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自然或社会活动,其年代不同、质地不一。其次,即使是年代、质地、功能都相同的文物,由于其经历和环境的差异,也存在种类和程度不同的病害。另外,由于文物现有的保存条件和环境的不同,病害的发展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文物的复杂性导致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使用的技术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技术体系庞大,技术的针对性强、通用性弱。
( 3) 文物保存的 “永续”性。事实上,随着时间的延长,文物最终都会消失,但是文物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载体,需要通过文物保护工作尽可能延长其寿命——— “文物的最终消失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保护延缓消失的进程是完全可能的[2]。”之所以要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是因为: 第一,文物不仅要在当代,还要在后代中发挥其价值与作用; 第二,当前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导致无法一次性认识文物承载的所有信息,许多问题需要时间探究; 第三,受到当前技术条件的影响,可能没有办法在当代解决所有的保护与修复问题,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等待技术的发展。文物的永续性导致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 4) 脆弱性。文物作为历史遗留物,往往已经存留了千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其本身材质已经逐渐劣化,变得十分脆弱。加之随着文物的辗转及其保存环境的影响和变迁,文物一般或多或少都会带有病害,有些甚至非常严重。另外,一些文物曾经经历过保护修复,历经一定的时间后人为的干预开始失效或不恰当干预开始显现出副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的脆弱性。因此,对文物的任何处置都要非常小心,这也增加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难度。
由于文物所具有的上述特殊性,使文物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产生了巨大的难题。随着文物保护行业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研究并提出了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源于意大利,切萨雷? 布兰迪所著的 《文物修复理论》是文物保护科学化进程的理论基础。他将修复确定为美学、物质性、历史信息载体三个层面上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包括最小干预原则、兼容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辨识原则和预防性保护在内的诸多修复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在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和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迁移和可移动文物的保养、修复都“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对博物馆藏品修复时,不得任意改变其形状、色彩、纹饰、铭文”。另外,《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也提出了尽可能减少干预、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等保护原则。以上文物保护原则可能会因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讲都是要在尽可能少地干预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存留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1.1.2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的特殊性。
根据以上所讨论的文物的特殊性和文物保护原则,文物对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特殊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 对技术安全性要求突出。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安全性是指该技术在使用时使文物免受损害的能力。由于文物的脆弱性、复杂性、珍贵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对文物的任何处置都要非常谨慎。一旦保护修复技术使用不当,将会给文物造成非常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永久伤害,而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随之受到严重损毁。因此,在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时,保证文物的安全是前提。
( 2) 对技术有效性要求高。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有效性是指技术能够达到预期功能设计的能力。技术的有效性是技术使用的根本意义所在,每项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文物的复杂性导致作用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特定技术适用范围窄,因此技术要达到有效性更加困难,而文物的永续性又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虑到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对技术的特殊需求,在文物保护行业产生大量技术成果的背景下,为安全有效地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必须围绕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进行严格评价。
1. 2 我国文物保护行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提出了与科技成果评价相关或者相似的概念。国家科委在1959 年发出的《关于总结鉴定新产品新技术的通知》 可视为我国在国家层面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志[3]。此后国务院在1961 年发布了 《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并于1987 年、1994 年先后颁布和修订了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4,5,6,7]。但是该阶段的科技成果评价始终以服务科技成果鉴定的角色存在,并且政府是组织评价的主体[8]。2009 年,我国科技部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及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多元化需求,发布实施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 和《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其中明确提出了“政府主管、社会承办” 的新型成果评价模式[9],同时放弃以前三部鉴定办法沿用的 “鉴定”一词而采用 “评价”的说法,这表示我国的成果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文物局曾在1991 年颁布了 《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试行) 》,但该技术成果鉴定办法是在1987 年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的实施背景下制定的,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10],主要体现在: 成果评价工作由国家文物局及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并实施,评价手段主要为鉴定。显然,该办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文物保护行业新阶段科技发展的需求。但我国文保行业还未建立适应当前行业科技发展现状的成果评价体系,目前主要靠技术研发人员在成果研发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明显的缺陷在于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的专业限制,不能对技术成果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
文物保护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从科技管理部门的角度对社会公益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提出了一般性的量化评价指标,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文物保护行业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可照搬现成的评价体系,需要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制。因为从文物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文物保护工作中对相关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特殊需求,在对相关技术指标的选取中,除了考虑一般的技术成果的评价指标以外,需要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给予更高的关注。
因此,相对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行业科技现状而言,本行业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是明显滞后的。
1. 3 小结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具有特殊性,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这也落实了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在附则中提出的 “试点地方、部门及行业协会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而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体系都还不完善,相关研究也很少,因此对该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文物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围绕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讨论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问题。
2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的流程
2. 1 评价阶段的划分
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发是一个多阶段、长周期的复杂过程。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其阶段性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不同的,但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贯穿始终,特别是安全性问题,从研究开始就需要密切关注。若以整个研发过程的所有阶段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围绕同一评价目标开展成果评价工作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一是成果评价的难度大,评价的效果下降,评价结果不能充分说明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导致技术使用中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二是不能及时发现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可能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充分验证,需要从成果研发的全过程出发,分阶段对成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
一项技术成果完成实验室研究之后,一般需要经过后续的试验和研究,最终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对于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而言,后续的试验和研究是指在文物本体或局部对技术进行初步使用效果检验,技术真正在实际中使用是其应用推广阶段。因此,一项保护修复技术成果从产生到最后使用的过程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 实验室研究阶段,文物本体试验阶段,技术应用推广阶段。
( 1) 实验室研究阶段,是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从原理上说明该技术成果的保护或修复作用,并使用模拟试件或文物残片对该技术成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初步的探究。
( 2) 文物本体试验阶段,是指将实验室研究完成的保护修复技术成果,在文物本体上进行小规模试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果的实验室研发工作主要是在模拟试件或文物残片上进行的,且实验室的环境是相对简单和可控的,但是文物实际环境和实验室环境毕竟有差异,因此,需要在文物本体上进行一定规模的、更贴合实际的试验,以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 技术应用推广阶段,是指将技术成果在实际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使用,并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的阶段。该阶段中首先需要开展技术的示范应用,将技术成果在选定的文物上,严格按照该技术的工艺操作进行技术成果的应用,该成果示范应用工程将成为该技术今后使用的标准和典范。技术的推广是指成果逐步扩大使用范围,该过程参照的是该技术成果的示范工程。
2. 2 评价流程
根据以上的研究内容,为了充分验证技术成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围绕阶段性目标,根据本阶段的研究结果及时对成果进行评价,并且将上个阶段的评价结果作为下个研究阶段是否开展、如何开展的前提和依据。这种分阶段、环环相扣考虑成果评价的方法,能够将当阶段的风险控制在本阶段,最大程度上保证技术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技术成果评价工作作为根据前一个研究阶段对成果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验,同时作为后一个研究阶段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始终贯穿于整个成果研发的全过程。因此,在实验室研究之后、本体试验阶段开始之前,本体试验阶段结束之后、技术应用推广阶段之前都需要开展成果评价工作,这两个评价在本文中分别称为实验室研究评价和文物本体试验评价。文物本体试验评价基本已经能够说明技术成果在本体试验研究时段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保护修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步检验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技术的应用推广阶段,技术已经在文物保护工作实际中使用,可以通过对该阶段中所使用的技术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和监测,然后据此开展后评价工作,本文称为后评价。后评价除了能够在长时间内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随着技术推广范围的扩大、使用时间的增长,能够根据后评价结果对技术的使用方法规范以及成果的推广范围和方案及时作调整。实验室研究评价、文物本体试验评价和后评价三者共同构成了一项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的完整评价过程。因此,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成果的研发与其评价的关系图1 所示。
( 1) 实验室研究评价。实验室研究评价是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对实验室研究所产生的保护修复技术成果的评价。其主要目的一是对实验室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做出验证和判断,这是成果进行后续阶段研究的前提; 二是根据实验室对成果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研究结果,判断成果进行文物本体试验的价值和可能性。
( 2) 文物本体试验评价。文物本体试验评价是根据文物本体试验的结果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成果开展的评价。通过文物本体试验,基本能够说明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物本体试验评价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成果能够和是否有价值进行应用和推广做出判断。
( 3) 后评价。后评价是在技术实际应用之后,根据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跟踪结果,对技术的长期、大范围使用效果的评价,这是贯穿于技术应用推广全过程的长周期后评价过程。后评价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发现技术在大范围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另一个是将其使用效果与可能有的同类型成熟技术对比,为技术的淘汰、更新或优选提供决策依据。
3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的条件
以上评价体系的运转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除了评价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组织、制度和技术支撑。本文仅从评价工作开展的需要入手,给出评价条件建立的初步建议。
从整体上讲,为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少需要: 首先组建一个较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技术评审机构,主要组织开展技术成果的评价工作;其次制定技术成果评价的管理办法,对成果评价工作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以下将分别说明不同的评价阶段开展所需的评价条件。
3. 1 实验室研究评价
为保证实验室研究评价能够顺利开展,要从实验室研究的过程入手,使试验对象标准化,研究过程规范化,降低由于不规范的试验过程和对象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便于技术评审机构根据研发者所提供的研究资料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出有效评价。因此,实验室研究评价需要以下条件: ( 1) 建立不同材质的国家文物标本库,保存各种环境、制作工艺、样式、保存状态等的同材质文物标本,为模拟试件制备机构提供参照; ( 2) 建立专门的模拟试件制备机构,为技术研发者提供标准化的模拟试件; ( 3) 建立非文物本体试验机构,主要负责开展该评价阶段中可能需要的验证性试验,为技术评审机构的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4) 制定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验室研究管理办法,保障技术研发者在开展实验室研究、非文物本体试验机构开展验证性试验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 2 文物本体试验评价
文物本体试验评价开展的前提是完成文物本体试验。该阶段涉及到文物本体,需要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本体试验研究,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因此,该阶段的评价需要的条件有: ( 1) 建立文物本体试验机构,主要负责开展文物本体试验研究。该机构除了要具备文物本体试验的条件和能力之外,还要能够得到相关文物所有单位或管理部门在文物本体进行试验的许可。 ( 2) 制定文物本体试验研究的质量管理办法,对本体试验过程进行规范,使本体试验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保护修复技术的水平。
3. 3 后评价
后评价开展的前提是技术已经完成应用推广。为便于后评价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管理: ( 1) 制定技术应用推广管理办法,对该过程中应用单位的选择、相关人员培训等方面作出详细说明和规范。( 2) 制定技术监测管理办法,对技术后评价中监测单位的选择、技术监测过程、监测结果的反馈等问题作出说明和规范。 ( 3) 建立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数据库,保存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到应用的全部数据信息,一方面为技术的替代、更新等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以后相关技术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建立如此复杂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可以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文物( 例如青铜文物) 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就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成果评价体系及运行的标准规范,进而推广至各个类型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的评价中。
4 结语
本文首先从文物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分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需求的特殊性及技术成果评价的特殊性; 其次根据技术研发的阶段性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分为三个阶段,结合技术的研发过程说明了基本评价流程; 最后根据各阶段的评价需求说明了实现评价所需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明明,文琴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供求分析[J].东南文化,2012,227(3):61-65
[2]苏东海.文消失论[M]//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武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讲座——第三讲科技成果鉴定的组织工作[J].科技成果纵横,1995(4):17-19
[4]唐新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讲座——第一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出台背景[J].科技成果纵横,1995(1):15-17
[5]唐新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讲座——第二讲新《鉴定办法》的主要特点[J].科技成果纵横,1995(2):14-16
[6]刘国涛.科技成果鉴定制度改革探讨(上)[J].科研管理,1996,17(1):5-9
[7]刘国涛.科技成果鉴定制度改革探讨(下)[J].科研管理,1996,17(2):13-16
[8]程桂枝,唐五湘.我国科技成果鉴定问题探讨[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15(4):49-52,80
[9]陈洪梅,陆娜.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服务机制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9-41
档案的保护与修复 篇9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中小河流;治理
前言: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如何通过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性能和效果,是我国广大水利工程研究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中小河流治理方面已经逐渐找到了工作重心,采用以疏浚、防洪为主的河流治理方案,在尽可能避免河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努力发展水利工程的科学化施工和建设。缺乏科学、环保型的建设项目不仅会增加治理成本,还会严重限制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这种盲目性的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很多,其在治理和修复方面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资。
二、基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
2.1防洪地位过高
洪涝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很大,蜿蜒、曲折、降水多的地区其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会大幅度减弱,雨水季节很容易出现洪灾。在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时,施工部门为增强其蓄水能力,通常会增大河槽的蓄水比例,在河岸建造硬度、强度过大的防洪工程。防洪地位过高,不仅会增加水利工程的防洪压力,还会给中小河流治理带来不必要的泄洪任务。
2.2河道环境恶劣
河道要想形成天然屏障,其河道周围环境必须保持自然状态的景观现象。河道渠化,是河流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在布置河道环境过程中,工程人员经常会通过人工手段将直线河流改为曲线河流,以扩大河流的运行范围和蓄水能力。但是这种工程改造会严重破坏河道周围环境,打破原有河道的地貌形态,从侧面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加大了治理难度。
2.3工程性治理效果不佳
水生态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是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墙壁阻碍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变化联系,将土地与水隔开,水中生物无法与地上生物联系,阻碍了对水生态的生物治理。中小河流岸边经常会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被,这些植被会因河流蒸发、水资源渗透不平衡等原因出现功能衰退现象。
三、中小河流治理的改革建议
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我国水工程建设中逐渐显现出战略地位。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要想达到既定的治理目标和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3.1减少硬化、渠化治理项目
改变原有河道结构的方法,对维护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裁弯、组合、共融等合理治理方案,虽然在理论上增强了河流的防洪防灾性能,但是从自然资源保护和河流自净功能上考虑,生存在硬性渠化的河流中的水生物其生存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态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应在治理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河流结构、河径、河道周围环境的自然状态,在维持原有河道建设项目稳定落实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其他防洪防灾治理措施。
3.2建设生态护岸
在河道两边建造土木工程,通过种植树木的方式在河道两岸增设天然的生态屏障,在维持河道两边生物和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处在正常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找到河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关系,建立新式的护岸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生态、景观和自净等功能于一体,代表着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还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的治理功能,突出自然结构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3.3控制污水排放
污水不仅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针对污水排放问题,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中小河流的水流量不大,但是其延伸地区非常广,周围工厂、区民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很容易流入水生态系统中,所以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废水向河流中排放,并同时控制超量取水和污水排放等问题。与此同时,为保证中小河流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管理部门应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最大限度满足用水、排水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可循环型用水结构的建设。
结论:通过上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中小河流治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加大了我国政府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还改变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青峰,王欣.试论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3(11):119-125.
[2]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114-125.
[3]张俊,郭亚丽,胡伟.中小河流污染治理管理机制在规划中的研究——以厦门市后溪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4(15):119-127.
[4]夏鹏,刘倩.国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3,14(26):136-145.
档案的保护与修复 篇10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总面积超过760万km2, 人口约2 200万人。根据最新考古发现, 澳洲土族在400万年前已经定居该地。一直到大约200年前, 大量的欧洲白人移民澳洲。澳洲是南半球中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天然矿产特别丰富, 更有广大的畜牧场与园林。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包括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及高山气候。澳大利亚中部大部分是沙漠, 因此农业生产只是集中在沿海区域。由于澳洲四面临海, 内陆只有约20条淡水河流域, 使得澳洲的水资源严重匮乏。而且由于原始的内陆土地变迁导致的土壤的盐性特征, 而使得澳洲70% 的土地是贫瘠的或半贫瘠的, 不适合耕种, 土壤偏浅, 多砂石, 只有10%的土地适于耕种。但澳大利亚的农业与畜牧业非常发达, 产值达澳大利亚的国民总产值的40%, 澳大利亚的羊毛享誉全球, 有软黄金之称。澳大利亚的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全澳用水量的75%, 工业用水与城市及居民用水只占到25%。由于水资源严重匮乏, 淡水一直是制约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正是认识到了淡水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很早就开始了节水行动。通过重复使用的废水, 使市区减少对河水与水库等水源的依赖。如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于冲厕所, 洗衣, 用于浇灌花园, 体育休闲草坪, 花卉等方面, 并在农业产业上使用, 但是生吃的蔬菜类除外。
2 雨水回收系统
2.1 雨水回收系统
澳大利亚的雨水回收系统通常分为4类:地下雨水回收系统, 屋面雨水回收系统, 地下与屋面相结合的综合回收系统和高山雪水回收系统。
2.1.1 地下雨水回收系统
在大型体育休闲草坪的地下预先做好了大型储水池, 地面预留有导水沟槽, 地面有时配备有大型储水容器, 当下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沟槽储盛在地下的大型储水池中, 地下储水池中水储满后, 通过水泵将水泵入地面的储水容器, 需要浇灌草坪时, 使用水管即可, 非常方便。图1为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雨水回收系统。图中所示的水泥沟槽为浇灌草坪后的雨水再一次回收利用。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节水计划, 现在大部分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草坪采用雨水回收浇灌系统。
2.1.2 屋面雨水回收系统
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在澳大利亚的普及率较高, 中小学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动植物园及大学等相关单位安装最多, 约有1/3的建筑安装了屋面雨水回收系统, 设备主要由州政府投资, 每套设备约3 000澳元, 回收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衣、洗车、浇灌花草及动物生活用水。其具体做法是:修建房屋时, 其屋面使用波浪型金属瓦, 屋面四周有收集雨水的金属沟槽, 沟槽再与塑料水管接通, 塑料水管与雨水收集器相接。当下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沟槽储盛在雨水收集器中, 需要用水时打开水管龙头即可, 非常方便。图2为新南威尔士州的一所幼儿园的雨水回收系统, 图3为皇家植物园的雨水回收系统, 图4为新南威尔士州一所中学的雨水回收系统。另外, 笔者还参观了纳拉宾湖公立小学, 新南威尔士州野外实地环境教育中心, 塔朗加动物园教育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及悉尼大学等单位均建有雨水收集器。
2.1.3 地下与屋面相结合的综合雨水回收系统
将2.1.1与2.1.2的方法相结合即是本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将大量的多余的雨水先储在房屋地下的蓄水池中, 等到没有雨水时可以取用地下的蓄水池中雨水, 该雨水通常用来冲厕所、洗衣、洗车与浇灌草坪等。图5为新南威尔士州海岸环境教育中心的雨水回收系统的地上部分, 底下部分在建房时修与地下;图6为欧洲的房车露营旅客将车停于悉尼海岸环境教育中心旁边的停车场, 他们的生活用于基本使用回收的雨水, 饮用水除外, 图6中可见白色部分有水龙头, 使用的就是雨水。
2.1.4 高山雪水回收系统
高山雪水回收系统和地下雨水回收系统有点相似, 不过有的工程比2.1.1节所述的要大得多, 有的又要小得多。比如, 澳大利亚的首府堪培拉周边有一座雪山, 夏天白雪融化, 雪水资源丰富。于是当地环境与水资源管理部门设计并开挖了一座巨大的人工湖用于储蓄雪水为当地所用。图7为堪培拉的雪水回收系统———巨型人工湖, 图中的水柱为喷泉。图8为澳大利亚堪培拉国会山大厅前的水景观———循环水瀑布, 取用的也是人工湖的雪水。除了高山雪水的回收外, 澳大利亚到处都利用废弃的场所建有湿地或储水水库或水塘, 用来净化用过的雨水或者储盛雨水。图9为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的湿地, 用来净化用过的雨水, 修复生态环境。图10为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的储水水塘, 一来用于储盛雨水, 二来将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便于保护面临绝迹的青蛙。
另外, 不少的农场也安装了不少的雨水收集器;同时, 利用洼地开挖的小型雨水回收池, 利用收集的雨水浇灌农作物并供牲口饮水。由于水源奇缺, 当地农民采用移动式滴灌器浇灌农作物, 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图11为澳大利亚堪培拉农民的移动式滴灌器。
3 结语
澳大利亚政府1990年发表“环境教育课程声明”, 2000年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计划, 颁布墨尔本声明, 将2010年定为可持续发展年。全民环境意识浓厚, 特别是中小学生从小潜移默化。政府花大力气营造环境氛围, 持续向学校和社会有关团体加大投入。新南威尔士州2001年颁布课程政策文件, 规定各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 并必须把该计划作为学校总体管理计划的一部分。注重环境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 强调人人参与、考虑环境问题、从全球角度思考, 强调社区行动的观念与意识, 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文仅仅从节约用水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雨水收集情况, 是澳大利亚整个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一个缩影。
中国实际上也在进行环境教育, 特别是在幼儿园、中小学, 环境教育进行得是不错的。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以及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方面确实有些初步研究, 但总的实际效果不够好, 我们可以学习澳大利亚的雨水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经验, 推广应用到我们的严重缺水地区———西部地区, 以解决我国西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研究, 拍摄了大量真实图片, 展示了澳大利亚先进水环境理念, 系统地概括了澳大利亚在雨水回收利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几种雨水回收系统及回收雨水在洗衣、洗车、冲厕、农田灌溉、体育休闲草坪及花卉浇灌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水环境,雨水,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1]State of New South Wale through the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g.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2010.
[2]Roy Ballantyne, Jan Packer.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The rol and impact of out 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res[M].Australia: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chool of Tourism, 2008.
[3]江俊.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华建设, 2011 (7) :74~75.
[4]王先兵, 王志勇, 吕雨涵, 等.校园雨水径流混凝试验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 2011 (3) :44~47.
[5]袁宏林, 陈海清, 林原, 等.西安市降雨水质变化规律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391~395.
【档案的保护与修复】推荐阅读:
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08-14
现代档案的保护05-10
公民有保护档案的义务09-22
档案保护08-01
声像档案保护06-09
高校档案保护问题07-16
环境保护档案10-16
档案安全保护工作05-28
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研究07-22
生态修复和保护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