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篇(通用8篇)
艺术与设计篇 篇1
江苏省建筑材料的科学研究始于民国12年 (1923) 。当时, 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土木系建立材料试验室, 对部分建筑材料进行性能试验。民国19年7月5日, 在南京成立中央试验所隶属工商部。民国23年春, 该试验所购置了瑞士制材料试验机一台及其它配件, 遂成立材料试验室, 可作材料拉力、压力、弯力、剪力、硬度等各项材性试验。该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检测建筑用砖性能。后来又成立了陶业实验室———窑业原料实验工厂, 其部分工作任务为陶原料的物理试验及化学分析、各地瓷业之调查与改良。民国25年, 中央研究院设立了玻璃试验场。民国36年春, 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与中央导淮委员会共同创办了混凝土研究室, 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实验机构。该研究室不仅研究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混凝土重塑仪和测气仪等专用设备, 还率先倡导以重量计量混凝土配合比。1958年, 江苏省建设厅勘查设计院设立水泥工艺组。1959年3月, 省城建设厅科研所设建材研究室。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均设有建材方面的专业和试验室, 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64年, 国家建材部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苏州水泥农船中间试验厂相继建立, 国家建材部非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于1965年由北京迁来苏州。这些都是江苏省发展建材科研、设计事业的支柱。这批力量与江苏省建材大中型企业合作, 共同研制出一批科研成果, 开发了一批新产品, 如钢丝网水泥船、水泥压力管、内燃烧砖等并及时投入生产, 在全省应用推广, 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 国家建材部所属华东水泥工业设计院由上海迁来南京, 下放红旗水泥厂 (即江南水泥厂) ;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并入苏州瓷土公司;省建筑科学研究所一度停办, 科技人员化整为零, 下放到工矿企业, 使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72年底, 省建筑研究所恢复。1978年以后原部属院所陆续由部收回管理。
建国后至1978年, 全省获得市级以上奖的科研成果有111项。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江苏省建材行业 (含部属企事业单位) 获奖科研成果43项, 受表彰的先进集体1个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总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连续纤维室) 。同年8月, 在国家建材总局召开的全国建材科技大会上, 江苏省送展的科技成果展览品有30项, 获奖科研成果有30项, 受表彰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16人。
1978年12月, 江苏省建材局成立后, 着手筹备省建材研究所和设计室。省建材研究所和省水泥公司设计室 (后扩充成省建材设计室) 分别与1979年和1980年成立。有的市也着手筹建地方建材科研设计机构。这一时期, 除了传统建材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外, 主要完成和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有混凝土外加剂、各种内墙和地面建筑涂料、防水材料以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成果有400项, 为建国以来至1978年近30年获奖成果的3.6倍。另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表彰单位1个 (南京玻纤院) , 获市级以上优秀工程设计奖20项。至1987年, 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建材科研设计机构32个, 民办科研机构4个, 据32个县级以上建材科研设计机构的统计, 1987年底共有职工4361人, 其中科技人员2423人, 内有高级职称237人, 中级职称882人。在全省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多层次, 布局比较合理, 专业比较配套和齐全的建材科研设计格局。
艺术与设计篇 篇2
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Krumhansl, C.L.2002.Music: 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11 [C]: 45-50.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2] Mitnick, K.D., and W.L.Simon.2002.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M].Indianapolis: Wiley.[3] Ekman, P.2003.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M].New York: Henry Holt & Co./Times Books.[5] Quentin Newark.2007.What Is Graphic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RotoVision.[6] Berryman, Gregg.1990.Notes on graphic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M].Crisp Publications.[7] Bojko, Szymon.1972.New graphic desig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M].LundHumphries.[8] Thompson, Bradbury.1988.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 Bradbury Thompson [M].YaleUniversity Press.[9] Ades, Dawn, Brown, Robert K.,Friedman, Mildred S.1984.The 20th-century poster:Design of the avant-garde [M].Abbeville Press.[10] White, Jan V.1988.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M].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1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5]何家讯.现代广告案例 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7]威廉 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汤义勇.招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1]王红卫.商业海报设计 创意解析范例导航(附光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美)斯科勒司,(美)伟德尔.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8.[23]周进.世博会视觉传播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0.[24]朱维理.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5]梁明珠.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6](日本)秋山孝.秋山孝海报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2~67.[27]朱锷.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1~60.[28](英)赫利.什么是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9](美)马特、马图斯.设计趋势之上[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8~86[30]刘金平.视觉青岛[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1]金志国.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2]香港设计中心,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设计的精神[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5~57.[34](日)原研哉,阿部雅世.为什么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32.[35](日)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6]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6~39.[37]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9~65.[38]宋连威.青岛城市老建筑 人文青岛丛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39]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0]朱永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 1(2):53~56.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Krumhansl, C.L.2002.Music: 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11 [C]: 45-50.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2] Mitn#from 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3篇)来自 end#ick, K.D., and W.L.Simon.2002.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M].Indianapolis: Wiley.[3] Ekman, P.2003.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M].New York: Henry Holt & Co./Times Books.[5] Quentin Newark.2007.What Is Graphic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RotoVision.[6] Berryman, Gregg.1990.Notes on graphic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M].Crisp Publications.[7] Bojko, Szymon.1972.New graphic desig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M].LundHumphries.[8] Thompson, Bradbury.1988.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 Bradbury Thompson [M].YaleUniversity Press.[9] Ades, Dawn, Brown, Robert K.,Friedman, Mildred S.1984.The 20th-century poster:Design of the avant-garde [M].Abbeville Press.[10] White, Jan V.1988.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M].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1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5]何家讯.现代广告案例 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7]威廉 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汤义勇.招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1]王红卫.商业海报设计 创意解析范例导航(附光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美)斯科勒司,(美)伟德尔.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8.[23]周进.世博会视觉传播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0.[24]朱维理.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5]梁明珠.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6](日本)秋山孝.秋山孝海报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2~67.[27]朱锷.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1~60.[28](英)赫利.什么是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9](美)马特、马图斯.设计趋势之上[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8~86[30]刘金平.视觉青岛[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1]金志国.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2]香港设计中心,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设计的精神[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5~57.[34](日)原研哉,阿部雅世.为什么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32.[35](日)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6]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6~39.[37]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9~65.[38]宋连威.青岛城市老建筑 人文青岛丛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39]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0]朱永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 1(2):53~56.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参考文献(三)
[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 50001-2001)
[2] 《建筑制图标准》(GB 50104-2001)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0)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6]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 50105-2001)
[7] 《建筑施工组织》
[8] 《建筑施工手册》
[9]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10]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12] 《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主编,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艺术与设计篇 篇3
一、从唐宋设计艺术的造型来看两代之间的区别。
唐代是一个自信、开放、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 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 由于对本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核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它在设计艺术品造型上多丰润、圆润、大气, 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 如在1936年浙江绍兴唐墓地出土的越窑壶, 六变形短流, 曲柄、口部略向外翻, 腹部丰硕, 为唐壶的造型的一大代表, 人物造型也属胖型, 在龙门、莫高窟、天龙山、四川巴中等石窟中的盛唐造像, 造型都丰满圆润, 神情庄重、雍容大度, 菩萨面容丰腴如满月, 神态温雅妩媚, 装饰精致华丽, 处处表达着唐朝的庄严宏丽、华丽壮观。而到了宋代, 由于经济文化的影响, 设计艺术造型简洁、精练、修长、优美, 特别在陶瓷艺术上表现突出, 与唐相比, 宋壶的腹部拉长并加高了, 壶多长流, 流与柄和壶叽成平行, 壶身往往作成瓜菱形, 有梅瓶、玉壶春等式样, 如定窑烧制的碗、盘、杯、盒等造型工整, 大多采用直线处理, 器型转折处棱角分明, 挺拔秀美, 体现了定窑陶瓷艺术在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艺。器皿的比例和尺度恰如其分, 几乎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 增一分则长的境地, 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
宋代在雕塑艺术上, 人物造型普遍清瘦细长、质朴秀丽, 建于宋代的晋祠, 在圣母殿中圣母及42个侍从像中可以看出手持日常生活用品的使女们, 各守职事, 她们瘦细的腰枝和轻盈的体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与唐代丰满圆润的脸庞和身材形成对比。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出土的宋塑菩萨及供养人也很明显的看出人物细长的身材, 仿佛被拉长的感觉, 但形象质朴自然、优美, 宋代的简洁、修长、优美不仅仅体现在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中, 还表现在爱绘画方面。
二、从艺术格调角度看宋代与唐代的设计艺术
宋代国力懦弱, 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 设计艺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文人雅士的趣味格调使得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格调。宋代设计艺术重“理”严谨含蓄而幽雅清瘦, 表现在色彩上多用偏冷色调, 如青绿、褐、黑等沉着、宁静、典雅, 以冷色取胜。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国民自信、思想开放, 为设计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土壤, 与宋代相比, 搪带设计艺术重“情”开廓恢宏而华丽丰满。
(一) 宋代工艺美术的色彩多用偏冷的色调, 如青、绿、
褐、黑等具有沉着、宁静、典雅、朴质自然的艺术气息, 而唐代多艳丽色彩, 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富丽之感。
宋代定窑烧制的瓷器呈乳白色, 非常柔和莹润, 并常留有不施釉的里边, 用铜或金银镶口, 使器物表现出高贵典雅的艺术效果, 宋代另一名窑汝窑的释色成葱绿色全身釉水白净, 颜色优雅而有特色;具有神秘感的钧窑是宋代北方的青瓷, 它的釉口是很独特的蓝色乳浊釉, 以天蓝、月白为主, 因釉中有氧化铜和铁的成分, 经过三次烧制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窑变”现象, 如雨过天晴的彩霞一般海棠红和灿烂艳丽的玫瑰紫斑块, 使在青釉上打破了一色釉的单调, 形成了对比研丽的艺术风格。由于釉色乳浊现象的产生, 在天然而成的釉色下, 隐约覆上一层牛乳状的请纱, 如云如雾, 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这更增加了宋瓷的神秘性和价值, 宋瓷不仅在艺术上取得突破, 而且在技术上比唐代有可更大提高, 钧窑出现神秘朦胧效果受矿物质影响, 但也靠陶瓷匠经过三次烧制才能形成。而在唐代一般瓷器只是一次烧制成功, 作为唐瓷中奇琶的有着丰富绚丽颜色的唐三彩也只是二次烧制而成, 可见宋代钧窑的成熟技艺, 还有磁州窑的白瓷、龙泉窑等都是偏于沉静、淡雅的冷色调, 给人一种含蓄、冷静的“理”性美。而唐代的设计艺术的色彩多运用暖色调和褪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 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放映了唐代人多彩的生活情调和热烈奔放的心境, 似乎一切偏冷和偏暗的色调都不足以反映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的欢喜、炽烈的心情。
(二) 宋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多用理性的几何纹, 小夺花和梅兰竹菊等题材, 朴素无华, 疏朗别致, 以素纹著称。
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出现宋代锦, 由于受到工笔写生花鸟画的影响和织造技术的提高, 宋锦出现大量的介于写实和图案之间的新纹样, 多采用理性冷静的小朵花、规矩纹, 以四方连续形式为主, 组织严谨, 色调沉静典雅, 具有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与唐代设计艺术的富丽鲜明形成强烈对比。
宋代刺绣也很发达, 并且出现单纯供欣赏的绣品, 由于受绘画的影响, 除作一般实用的服饰品外, 也逐渐向欣赏品方向发展。与宋代相比, 唐代织品多用做实用和装饰,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 思想开放, 唐代工艺品的装饰纹样也以植物为主题, 但多以牡丹为主题, 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 层次丰富、线条流畅、体态舒展, 表现出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唐代人们追求圆满、团圆、完美无缺的心理需求, 表现在纹样方面由联珠构成的纹样规整、连续、对称, 以四方连续的组织向四周连续, 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形式自由自在, 内容丰富多彩, 散花形式的出现和流行, 反映了唐代工艺家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和包罗万象的社会宽容度, 折射出唐代艺术家创作空间的舒展和宽广, 与宋代的“理”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设计艺术得到较大发展, 一方面文人雅士的趣味格调和平民百姓的审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使宋代的设计艺术表现出一种平民化和商业化趋势, 而在唐朝设计艺术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与它的实用性。宋代在染织工艺、漆器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形成了宋代所特有的理性风格, 所以, 宋代和唐代设计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张朋川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7版.
[2]《中国工艺美术史》陈鸿俊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8版.
[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5版.
艺术与设计篇 篇4
关键词:词汇复习,语境,语篇,语用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语言知识是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部2003) 。词汇是语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词汇的学习要以运用为最终的目标。《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试行) 指出, 高中阶段语言知识的学习要以语用为目的, 要把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实践互动相结合。
一、高中学生学习词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词汇的教与学是让很多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反映词汇学习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记忆不牢固, 记了忘、忘了记, 学习效率不高;第二, 记住了很多词汇, 但不会运用, 或者根本想不起来用, 一张嘴、一提笔就是在初中学过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词汇, 高中阶段学习过的高级词汇只能躺在大脑里“睡懒觉”, 做不到活学活用, 达不到语用的目的。
出现上述两种现象, 笔者认为, 原因是许多学生记忆词汇的方式比较单一, 简单机械地背诵教材附录中的词汇表;忽视了词汇与其所在语境之间的联系, 没有把对词汇的记忆放在语境中, 更没有在语篇中运用词汇, 强化语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创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会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用”意识。
二、语境的定义及其意义
“语境”是由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 于1923年提出的。他把语境分成两类———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是指语篇产生时周围的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等。情景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语在不同的话语背景下的不同意义。
语境策略是指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 创设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语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识记词汇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提供生动的实例。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语篇练习, 把词汇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检测和练习。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词汇意义, 并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词汇复习课教学实践过程
笔者曾上过一堂高一单元词汇复习公开课, 以正确运用形容词和一些词组为切入点, 创设合适的语境, 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用”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堂词汇复习课的上课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
在导入环节, 笔者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段描写北京的月考作文片段, 引入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词组和形容词的意识, 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本单元所学词组和形容词的能力。
Beijing is a city in the north of China.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3000 years.The city is a centre for politics and culture.Since the 1990s, the city has grown and it now has large suburbs.
Beijing is a world famous c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China.The history of the city goes back over 3000 years.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centre for politics and culture.Since the1990s, the city has grown and it now has large modern suburbs.
【点评】
通过实例对比, 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到了正确地运用形容词和词组能为表达增色添彩。
第二环节:复习
在复习环节, 笔者采用在句子中画出本单元所学词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单元部分重要词组。同时,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词汇, 笔者采用中英文释义配对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所学词语。
1.Underline the phrases and adjectives in the sentences that you have learned in module 1 and 2.
(1) Everyone agreed that they were greatly impressed by Morissette’s brilliant music and extraordinary singing.
(2) Morissette gave a creative and powerful performance in another song“Utopia”.
(3) He began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styles and his Dream Tour Concert is the result.
(4) We have to take immediate action, or I fear that life on earth will get worse.
(5) His talent and hard work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6) Attitude can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r quality of life, so start being happy.
Keys:
(1) were impressed by, brilliant, extraordinary;
(2) gave a creative and powerful performance;
(3) experiment with;
(4) take immediate action;
(5) contribute to;
(6) make a difference
2.Match the phrases and adjectives with their explanation.
Keys:a.7;b.4;c.6;d.5;e.2;f.1;g.2;h.8;i.9;j.10;k.13;l.12;m.11
【点评】
在复习环节, 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词汇, 笔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词汇, 笔者采用在句子中画出最近所学词组或形容词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句子语境中回顾所学词汇, 一方面能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词汇, 另一方面能为下一环节词汇在语篇中的应用打下基础。而对于相对比较简单的词汇, 笔者采用了英汉释义相匹配的方法。
第三环节:练习
1.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the above verb phrases or adjectives. (pair work)
(1) Everyone knows that Paris is a romantic city.
(2) They thought of many different ideas.
(3) Electric guitar is very important in rock‘n’roll.
(4) Teenagers like Lady gaga very much nowadays.
(5) Let’s join in and act now.I believe our action will change our world greatly.
(6) At the end of the performance, we applauded for a long time.
Keys:
(1) Paris is known as a romantic city.
(2) They came up with many different creative ideas.
(3) Electric guitar plays a big role in rock‘n’roll.
(4) Lady gaga is popular with teenagers nowadays
(5) Let’s get involved in by taking immediate action and I believe our action will make a big difference to our world.
(6) we finished the performance with a long time applause.
【点评】
通过让学生改写句子的形式, 提供给学生运用所学词汇的语境,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运用高级词汇的表达效果, 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 此部分的个别句子也为后面的看图写句子做了铺垫, 降低了语用部分的难度。
2.猜谜
通过几句简单的描述, 让学生猜测一位擅长反串的歌手———李玉刚。
Everyone knows him since he performed in the CCTV program“Star Road”.He usually performs in women’s clothes.He sings well, dances well and has his own style of performing.
3.用方框中所给单词和词组的正确形式完成短文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from the table (individual work)
Li Yugang (1) _____________________his cross-gender (男女反串) Peking Opera performances.He (2) __________________people of all ages.Yet his parents couldn’t understand his career at first, but he never thought of giving up.Instead he went on with his dream.His hard work and talent finally (3) ____________his success.And he (4) __________________his parents as well.
Being creative, he (5) ____________different ways of performing.Finally he formed his own (6) ______performing style by (7) ______Beijing opera______folk music and pop music.On May 2, 2010, he gave an (8) ______and powerful performance in his concert named“Flower Moon”in the Great Hall of People.Thousands of fans went there to (9) ______him______in the hall.The audience (10) ______greatly____________his fantastic appearance and brilliant performance.He sang many well-known songs during this concert.Throughout the concert, he showed up in beautiful traditional Chinese woman costume, singing songs with different feelings, such as peace, sorrow, homesickness...At the end of the show, the charming performer (11) ______the concert______a dance named“Splendor”.
Keys:
(1) is known for
(2) is popular with
(3) contributed to
(4) won support from
(5) experimented with
(6) unique
(7) combing...with
(8) extraordinary
(9) watch...performing
(10) were...impressed by
(11) finished...with
【点评】
猜谜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介绍李玉刚的文字描写,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文字表达质量。然后, 让学生用方框内单词和词组的正确形式完成对李玉刚的介绍。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在语篇中加深了对单词和词组的理解,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4.写句子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宣传环保的服装表演的图片, 并呈现给学生。图片内容是一些模特身着报纸做成的礼服, 在周围观众的热情喝彩中进行服装表演。笔者通过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描写图片所需要的背景词汇和真实生动的语境。
Q: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are the young ladies doing?
(give a fashion show performance)
Q:What are the clothes made of?
(used newspaper)
Q:Why are they giving such an unique preformance?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invironment)
Write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s and ad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information. (group work)
Possible version:They came up with many different creative ideas.Also they experimented with different recycled materials to make“new”clothes, including used newspaper and clothes, etc.They suggested that everyone should get involved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by taking immediate action.They also believed that small deeds w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Many students went to see the models’performing, and they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performers’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点评】
运用所学词汇写句子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也实现了词汇学习的最终目标———合理的语用。
第四环节:小结
笔者通过导入、复习、练习环节的设计, 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相互关联的语境下深刻体会正确合理运用所学词汇对提高表达质量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及语用能力。最后, 笔者带领学生回顾学习目标, 强化在语境下的词汇运用意识及能力。
课后环节:写作练习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不能展开深入的基于语篇的写作训练, 所以笔者增加了课后环节———写作练习。笔者给上文例举的“环保时装秀”添加时间、地点、人物及现场观众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将其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写作任务。
根据下面的中文提示介绍一次环保时装秀:
所学相关词汇汇总:
fall on;come up with;compete against;get involved in;take immediate action;make a big difference;see sb.doing...;be impressed by...;creative ideas;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recycled materials;be filled with;extremely exciting;clap hands to...;finish...with...
Possible version:
World Environment Day falls on every 5th day of June.On the World Environment Day of 2010, some college students held an eco costume fashion show to advocate the idea of low carbon life.
First, they came up with many different creative ideas to compete against each other.Besides, they experimented with different recycled materials to make“new”clothes, including used newspaper and clothes, etc.
On the World Environment Day, many students went to the school open-air stage to see the student models’performing.The audience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the performers’creative ideas and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Though the stage design was very simple, the open-air stage was still filled with students who were interested i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atmosphere of the performance was extremely exciting and the audience clapped their hands to the rhythm of the music.At the end of the one hour performance, the audience finished the show with long time loud applause, which expressed their hope to protect our earth.
The college students’fantastic performance suggested that everyone should get involved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by taking immediate action.They also believed that small deeds w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点评】
写作给予了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词汇的平台, 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
结束语
在英语词汇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语境创设者的角色, 加强对学生在语境下的词汇应用训练, 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 引导学生在句子与语篇层面理解、记忆和运用词汇, 使学生养成关注词汇的语用意义。教师还应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艺术与设计篇 篇5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作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是人类最广泛的活动之一,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 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奥林匹克精神已经超越体育运动的范畴, 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意志。而设计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 与体育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到现代奥林匹克五环旗帜在全世界的飘扬, 设计艺术始终和奥林匹克运动互相促动, 充分展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基于体育运动的普及性和覆盖面, 其设计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对于广大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艺术设计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机遇和平台。体育设计作品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同时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有的个性品质。
一、体育“推”设计
现代体育运动推动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开展, 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交流提高的机会。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类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世界排球锦标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各类单项运动会的举办;各个省、市、系统、机关、学校等各项运动会的举办等都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太多的机遇, 也有力地促进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以及设计产业的拓展。
首先, 体育活动为设计艺术提供了比赛和展览的机遇。每当大型的体育赛事举办, 都会给艺术设计提供广泛的展示空间。从标志、吉祥物、招贴画, 甚至到各种应用设计乃至比赛场馆的建筑设计等, 都会通过公开征集或招标的竞赛方式来获得理想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 通常还会围绕重要的体育赛事而举办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活动。如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 围绕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各类设计比赛和展览活动可谓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其次, 体育为设计构建了交流发展和切磋提高的平台。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会徽、吉祥物、招贴画等的征集, 一般都会引来海内外设计师的广泛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征集, 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1994件, 在这些作品中, 有的来自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 有的则是享誉全球的设计师, 他们中间有的曾参加往届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的相关设计。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和2005在南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 也分别收到海内外设计师和社会各界的应征作品2555件和1304件[1]。设计师们对运动会的重要设计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在这些由体育赛事构建的设计平台上,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设计师们为了同一个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相交流、相切磋, 使得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相互碰撞, 有力地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对于设计师个人而言, 这是极其难得的参与和提高的机会, 而对于中国设计来说, 这是对中国设计艺术整体发展的有力推动。
二、设计“推”体育
奥运会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强大影响力, 既促进了专业体育运动的发展, 也带动了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体育运动还只是贵族阶级的专利, 只有有钱、有闲的贵族阶级才玩得起网球、马术、曲棍球、高尔夫球等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奥运会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会把“运动的观念”推广到千家万户。时至今日, 体育运动已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项目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普及。这其中, 艺术设计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 可谓功不可没。
另外, 体育文化的交流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日益密切。正如中国古代秦汉体育文化、唐代体育文化的繁荣昭示着国泰民安、开拓进取的社会景象, 古罗马的体育文化显示的也是西方民族勇于开拓、自由竞技的人文精神。现代社会“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的更多娱乐、休闲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给体育文化带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值得研究的是, 体育文化对于产品的观念价值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惊人, 这从近二十年来奥运会吸引了多少观众, 投入了多少资金, 产生了多少名牌、建造了多少体育建筑就可以看出。艺术设计在此过程中, 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谓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提升手段。在当代社会, 产品——设计艺术——体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以服装为例, 体育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进而对现代服装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运动服上, 随着大众体育时代的到来, 体育运动对服装的影响从运动服波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着装形式。据研究表明, 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休闲装即来自于对运动装的再设计, 这一点恐怕无人否认。
三、体育、设计共同“助推”文化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文化迅速崛起, 各种体育产业也从最初的模仿西方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改革开放初期, 西方体育文化以席卷之势冲击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阿迪达斯、乔丹、耐克等国外名牌主导中国体育市场, 这使得在体育文化的建构上我们处于学习和被动的状态。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体育文化和资本的重视使相关设计产业迅猛发展, 日趋成熟, 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名牌逐渐成为共识。体育服装品牌出现了李宁、邓亚萍、卓夫等成功范例, 各种国产健身器材、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的建立, 体育休闲模特及服装设计大赛的举办等都表征着中国体育品牌开始走上了国际竞争的舞台。在体育广告中, 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代言人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和内容, 引导着年轻人的消费和追逐 (见图1、图2) 。
譬如在1999年, 安踏公司聘请当时如日中天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 迈出了市场先行的第一步, 知名度及销售业绩迅速提升。从“安踏”孔令辉的“我选择, 我喜欢”, “鸿星尔克”陈小春的“率真自我”, 到“贵人鸟”刘德华的“天地任我行”等, 我们看到国产体育品牌已经逐渐扬眉吐气, 开始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外国名牌分享广阔的中国市场。
世纪之交, 体育文化中的中国艺术设计更是如鱼得水, 相关设计理念更加普及。不仅是国际赛事, 各种国内运动会也纷纷借鉴西方的运作模式, 在广告设计、吉祥物设计、产品设计上充分运用民族特色为其带来商业增值效应。如在广东举办的中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吉祥物造型为极富岭南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南狮”狮头, 取名“威威”, 象征中国体育事业在新世纪威风八面, 走向新辉煌 (见图3) 。狮, 以其强壮身躯、威武形象, 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视为百兽之王, 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物, 每逢喜庆必舞狮贺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中国舞狮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世界。广东人舞的狮称南狮, 也叫醒狮, 顶生独角, 威猛雄壮,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独角神兽, 其发源地是广东南海。用醒狮做吉祥物,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精神, 寓意站起来的东方巨人已跨入新世纪, 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南京 (“金陵”) 召开的第十届全运会的吉祥物采用中国传统的祥瑞之兽麒麟作为题材, 吉祥物命名为“金麟”, 二者谐音, 构思巧妙, 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于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造型艺术的深刻了解和灵活运用 (见图4)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更是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如在数量上选取五个吉祥物, 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而这个“五”有多重意思, 在佛教文化中, “五”代表圆满, 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 , 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 表征着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和文化艺术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为主体轮廓设计, 以柔美上升的线条, 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 构图以抽象和具体相结合, 灵动、飘逸且不失稳重, 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 永不熄灭。吉祥物取名“乐羊羊”, 形象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 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 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 同时也传达了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3] (见图5、图6、图7) 。
尽管社会各界对此设计曾有争议, 但重要的是事实已经表明它确实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商机。据悉奥运“福娃”的相关产品有六大类、三百多个品种, 已经远远超过3亿美元的预计规模。如果每个消费者买一个吉祥物, 其价值的10%用于体育运动和支持中国经济, 毋庸置疑其意义是深远的。当然, 这种全方位的经济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中国的设计文化彰显于世界, 而且可以与西方设计更好地交流, 从而提高国内设计水平。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许多设计家做出的艰苦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无论是运动场馆、会徽、吉祥物, 还是开、闭幕式, 都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文化内涵。此外, 还全方位成功完成了奥运火炬、奖牌、舞美、服装、旅游用品、建筑设施、城市景观以及城市规划等相关设计, 展示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或是设计水平方面, 中国都在努力赶超、跨越的新气象, 不仅获得国内的普遍认可, 同时获得了国际的盛赞与好评。这种不照搬国外设计、注重国人理念、融合多元文化、多学科、多专业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为最终实现充分体现奥运主题、功能与景观、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完美结合的设计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 同时也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信息社会的体育文化, 全面开放的中国设计艺术, 必将给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更繁荣的前景。
摘要:体育与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需要设计来彰显它的文化精神与运动意义, 同时也为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而艺术设计在服务体育的同时, 又借助体育发展、强大了自身。在两者的互动之中, 既弘扬了体育精神又繁荣了设计艺术, 共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谢燕淞.体育与视觉形象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8 (04) :3页
[2]http://wenwen.soso.com
艺术与设计篇 篇6
“二拍”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拟话本小说集, 可谓明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 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想。“青春男子哪个不善钟情, 妙龄少女哪个不善怀春?”婚恋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 并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宠爱。在“二拍”的78篇小说中, 与婚恋相关的故事有二十余篇, 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本文将以这些婚恋故事为切入点, 从多方面分析“二拍”婚恋小说的语篇叙事技巧。
二、叙事技巧分析
1、情理模式
我们对语篇的分析通常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即叙事结构, 议论结构和说明结构。从叙事结构方面说, 拉波夫 (Labov) 认为完整的叙事包括以下六部分:点题, 即对故事的简要概括;走向, 即叙述者对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环境的描述;进展, 即故事本身的发生、事态的发展;评议, 叙事者或别人对故事中有关情况的看法或态度;结局, 即一系列事件的结束;回应, 即叙事者往往会用一两句话来接应主题。《话本小说通论》把小说话本体制细分为“题目”“入话”“头回”“正话”“篇尾”。话本的“题目”“入话”以及“头回”都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正话”描述事情的走向和进展;而“篇尾”则恰恰起到了评议和回应的作用。话本小说这种耳熟目染的叙事结构让读者或听众感到条理的清晰明确, 更能深受感染。
其次, 就语态而言, 我们可以把上述除“题目”之外的几种结构元素归为两大类:“事”和“理”, 其中, “头回”“正话”属于“事”, “入话”“篇尾”属于“理”。因此, 话本小说的大致结构形态可抽象为“理——事——理”, 并且, 无论其主题与婚恋相关与否, 小说本就是一个事理相套的叙述模式。广大民众要求小说具备“现实性”和“娱乐性”, 文人具有“抖露文才”“发表见解”的习性, 这四方面就正是拟话本小说的基本特质, 无论是冯梦龙还是凌濛初, 都追求“寓教于乐”, 情理结合。这种结构也和语篇研究的说明结构暗合, 即全文围绕一个主题, 其中包含若干个子话题, 文章通过众多事实来支撑话题。围绕着“理”, 作者列出众多的“事”, “事”“理”相套, 表露心声。
此外, 宋代以来, 封建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 以保证封建制度的延续。凌濛初强烈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 灭人欲”, 背离传统, 认为“情”重于“理”, 将青年男女之“情”和封建统治阶级之“理”对立起来。他坚信“情”能战胜“理”, 男女双方可以突破重围, 牢牢把握幸福。“二拍”的婚恋小说强调男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和婚姻的感情基础, 显示出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民主进步思想, 淡化贞操、门第等传统观念, 肯定人的“七情六欲”。
《初刻拍案惊奇》 (以下简称为《初刻》) 卷十六《张溜二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 陆蕙娘对于丈夫以嫁人为诱饵, 骗抢别人钱财的生活极为不满, 趁做鸽子之便, 暗中物色知音, 当她发现沈灿若一表人才、心志诚恳后, 便在假新婚之夜, 告之实情, 与之私奔而去。身为已婚妇女的陆蕙娘敢于背叛丈夫, 选择自己满意的男性, 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 通常都是男性迎娶女性, 但是在“二拍”中出现了多次男子入赘的背离传统的婚恋故事。如《初刻》卷八《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写道“却说景泰年间, 苏州府吴江县有个商民, 复姓欧阳, 妈妈是本府崇明县曾氏, 生下一女一儿。儿年十六岁, 未婚。那女儿二十岁了, 虽是小户人家, 倒也生得有些姿色, 就赘本村陈大郎为婿, 家道不贫不富, 在门前开小小的一爿杂货店铺, 往来交易, 陈大郎和小舅两人管理。”可见, 赘婿的婚恋形式在明代已很常见, 属于市民新兴的婚恋观, 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
2、故事格局
自古以来, 文学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语篇研究从经济学那里获取了很多资鉴, 一些文学叙事话语、理论批评术语也来自经济学, 二者在多侧面、多角度的互动中不断发展。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了影响较大的叙事学的契约理论。他认为, 在契约型结构中, 叙事可能采取这样的模式来进行:“立约——毁约——复约”。李桂奎先生在《元明小说叙事形态与物欲世态》一书的导论中, 利用契约理论巧妙地阐释了“才子佳人”的故事格局, 即男女双方在一见钟情、海誓山盟的刹那间, 尽管没有作为“经纪人”的媒人介入, 就已经签订了某种契约。契约往往包含男子进京赶考, 以赢得的权力地位来换取爱情婚姻之类的内容。在履行契约过程中, “小姐捐金后花园”是必要的预先投资, 其目的是为了收获“落魄公子中状元”这样的利益回报。期间, 契约的一部分提前兑现与投资者尚未获利的错位造成了故事的曲曲折折和悲欢离合。“二拍”的婚恋故事大多就按照着这样的契约模式, 来展开其故事格局。
《初刻》卷二十九《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中的罗惜惜与邻居张幼谦同日出生, 同在学堂读书, 青梅竹马。他们“私下密自相认, 又各写了一张券约, 发誓必同心到老”, 恰如前文所谓的“签订了某种契约”, 而罗家父母言“除非张小官人中了科名, 才许他”, 这就公布了“契约”的“条款”, 可后来因为罗家父母贪财附势, 又将惜惜许了个“巨富之家”, 但惜惜仍旧对幼谦一心一意, 便造成“契约的一部分提前兑现与投资者尚未获利的错位”, 由此开始上演故事的曲曲折折。幼谦夜夜登梯来相会, 恰似惜惜为自己的幸福做了“必要的预先投资”, 以此收获“落魄公子中状元”这样的利益回报。幽会终被罗家父母发现了, 张被送进大牢, 而就在这时忽有帅府前来报捷, 称张幼谦高中, 遂免罪释放。在知县的撮合下, 两人终成眷属。
3、互文应用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 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 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 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 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这里的“另一文本”,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文本”, 可用来指涉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 也可指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吸收”和“改编”则可以在文本中通过戏拟、引用、拼贴等写作手法来加以确立, 或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或研究者的实证分析、互文阅读加以实现。
大体说来, “二拍”婚恋小说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1) 吸收和改编前代文本
“二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 这是相对于“艺人集体创作”而言的。在《初刻》的《序》中, 凌濛初提及创作此书是因为当时的书肆中见“三言”行世颇捷而“取古今杂碎事”演而畅之。凌濛初实际上是挑选了一些“古”事者的小说, 赋予其时代的色彩, 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为前人的故事主题和人物带来全新的气息。
如《初刻》卷十《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举姻簿》的故事被考证是出自《辍耕录》卷九《谣言》、《古今谭概》卷五《讹言》, 而这些原文资料仅是提供了当时谣传宫廷点绣女的社会背景, 凌濛初便以此为影子, 引发出新故事“韩秀才乘乱聘娇妻, 吴太守怜才举姻簿”的一幕闹剧和喜剧。
(2) 插入大量诗词
“二拍”小说中有大量的诗词, 其中有不少是引用前人的署名诗词。这样的例子在“二拍”中比比皆是, 几乎每个故事的头尾都会出现以“有诗为证”、“诗云”、“诗曰”等词句为标志的诗词引用。署名诗词在话本小说中的出现都不是单纯的诗体语言形式的运用。因为它们本身已是早已完成的、独立的文学文本, 所以, 它们与小说文本构成了内部的跨文本形成“互文性”, 唤起读者对原诗词背景的记忆, 拓展文学创作与接受的思维空间, 丰富小说作品的文学内涵。
三、结论
“二拍”的这些婚恋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宋、元、明时期, 尤其是晚明时期的家庭生活和时代风貌, 形象地描绘了千姿万态的人物群像, 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封建社会世俗生活的画卷。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凌濛初在编纂“二拍”的过程中匠心独运, 他背离了传统的封建婚恋观, 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语篇叙事技巧, 创造出大量美妙精彩的婚恋故事, 由此表达了自己尊情重欲、尊重人性、人欲的思想, 同时也为晚明文学增添了一抹灿烂的色彩。
摘要:“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书的合称, 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拟话本小说集之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话本小说发展的新阶段。“二拍”中的婚恋小说不仅数量最多, 取得的成就也最高。通观这些婚恋小说, 可以发现它们在叙述模式、故事格局、互文特征等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 由此形成了“二拍”婚恋小说的一系列语篇叙事艺术。
艺术与设计篇 篇7
一、民间传统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的根基
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 民间传统艺术的造型符号有着特定性的象征寓意。传统的象征性寓意对民间传统造型手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是民间传统艺术在造型上具有规律性的原因之一。民间传统惯用象征寓意手法表现喜庆、吉利的含义, 将自然美的事物和吉语相结合, 赋予迎祥纳福、吉利喜庆的意义, 这在民间传统木版年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民间传统年画通过象征、借代、寓意、谐音等手段, 借用具体可感的形体、符号、声音把神秘、虚幻、朦胧的观念付诸意象表现出来, 谐音取意, 用视觉形象和听觉发音来体现美好的主题, 其谐音构成的象征寓意对象, 如鱼—余、瓶鞍—平安、鹿鹤—六合、鸡—吉、猴—侯等。
另外, 民间传统艺术中许多具有精神性的使用意义的创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支撑形式的观念和目的渐趋衰退或转化, 致使形式和目的的日益分化。春节张贴的年画, 最初是以祭祀祈禳的巫术性的功利意义为目的, 最早的年画———门神画、神荼、郁垒是驱邪避凶的保护神, 后来又演化出文门神、武门神、父子门神、夫妻门神等多种形式, 以及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和愉悦性的各种体裁形式的年画。剪纸也有招魂、扫晴娘、扫天婆等形式, 有些仍然以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理想为目的, 这种精神和观念上的功利追求也恰恰是通过带有审美色彩的装饰环境和烘托节日气氛来实现的。也就是说, 民间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功能常常是通过审美功能的实现来实现的。
二、民间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的升华
民间传统艺术的工艺造物活动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传统审美意识, 使审美创造活动和审美功能成为民间传统艺术工艺造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民间环境和民间人文观念又深刻影响了民间传统审美意识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了民间传统艺术审美意识发展的特殊性, 就像镌刻进老树的年轮, 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见到古老的文化遗风。原始艺术和民间传统艺术自由的时空造型、奇幻的美学意象、鲜明热烈的色彩, 构成民间传统艺术独立的艺术体系, 民间传统艺术作为原始文化的嫡系传承, 通过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意识的集体表象传承, 观念成为民间传统艺术的深层文化内涵, 使得民间传统艺术显示出浩然博大的民族群体精神, 生发着特异的凝聚力和深厚的审美魅力, 民间传统艺术有浓厚的天趣, 他们从理性的观念出发, 将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独立符号系统, 运用意象造型手段 (夸张、变形等) 来进行创作, 这使作品在色彩、时空、解剖、透视等方面展现出童心般的情趣来, 并从民间传统艺术中获得质朴的美感, 因而民间传统艺术具有非常重大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民间传统艺术真正达到了心与物的高度统一。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造活动与民间传统艺术存在相似之处,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造心态虽然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 但民间传统艺术的审美功能和审美意识有着其突出的特征。首先民间传统艺术不断地向人们显示了庶民百姓完善地协调审美与实用的功能, 大多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能表现出完美的协调。即便是一些纯粹实用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在满足实用功能造型的前提上, 某些特有的视觉形式美感在它们身上也能得到演绎。这种状态是民众将实用与审美因素逐渐融合起来, 使器具在发挥实用功能的同时获得了富有美感的形式。
从总体状态来看, 民间传统艺术的审美创造意识和审美功能不仅是一直存在的, 而且是民间传统艺术功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审美形态常常不是民间传统艺术存在的主要形态, 审美功能常常依存于民间传统艺术的其他功能之中, 这也是民间传统艺术长期处在艺术与生活的交界处, 具有强烈的生活特征, 而较少具备纯粹艺术的性质、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民间传统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
有人说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就艺术的民族性而言, 其中涵括了人的气质、艺术形式的出现、民族精神的重新解释与认识等因素, 民族性的再现, 通过独特的造型构成与表现手段将作者的气质以及所理解的民族精神蕴蓄在作品中。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体验, 只是构成对各种艺术形式体验的一个方面, 那么, 如何对待传统, 保持传统与设计的民族性?所谓传统就是被历史所选择, 确认的文化活动方式过程、产品及客观价值的现实存在, 是被认可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对主观关系的处理, 它表现的是既定的物质存在、精神存在以及物质精神因素交融的艺术形式存在。在文化历史进程中, 偶然的、特殊的、个别的, 经过筛选、浓缩、凝聚、沉积所得到而传之于后世的必然的、普遍的、一般的部分, 变化层下相对恒常的不变层, 便是传统。传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概念, 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渗透力的历史精神。中国的传统正是一个历史交织非常强烈的传统, 它生生不息的继承, 正是一种生命永恒的表现。
就设计与传统这对关系而言, 现代设计是否可以摆脱传统, 这些也是设计理论界涉及的问题。固然, 民间传统艺术可贵的是艺术的自然属性, 它反映劳动者特定文化环境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而脱离了这种文化环境, 是否能够重新理解这种艺术形式, 是否可以运用其形式, 完成表现时代的使命?怎样继承?民间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形式, 那么, 继承就是延续它原本的外在形式吗?如果形式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千变万化的内容, 那么, 当它限制了我们的审美表现时, “旧瓶子”也就装不下“新酒”了。怎样创新?时代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刮目相看, 当然不能否定现代审美意识对古老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选择。在人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 中西文化的撞击有可能加速各自的变异, 但中国仍然是中国, 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也不应当失去自己的特质。
德国历史学家伯伦哈姆曾对遗物与传统做了区别, 指出传统不同于遗物, 它是至今还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的设计学者清楚地表明自己对传统的看法:“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 不是溶于在古物之中, 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 即创造。”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传统是发展的, 具有其动态本质。包豪斯大师格罗皮厄斯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的, 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他认为“现代建筑是从根本上长出来的新株”。这是一位面向未来的现代建筑家冷静而比较全面的看法。设计师所需要的这种自觉的继承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首先得理解传统。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代表人物、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告诉我们:“不应该把理解设想为好像是人的主观性行动, 理解是将自己置身于传统的一个过程中, 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传统和经验图式都不是应该简单的加以消除的因素, 也不是能够摆脱的东西, 而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在传统中理解传统, 在理解和设计创造中发展传统, 这是一个现代设计师应持有的态度。传统因素在设计活动中有着以下多方面的功能表现:传统参与构成设计创作动因;传统参与构成设计原则;传统参与构成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传统参与构成被借鉴形式体系;传统参与构成评价标准系统。这些功能在设计及其接受的整个过程中是互相交叉、整体统一的。
任何时代的纯艺术或设计的创新都只是相对于历史传统才有意义的, 而且又都可能构成相对于后一历史时代的传统。发展着的艺术和设计传统便是艺术和设计活动本质上固有的历史延续性, 是文化积淀的内在联系性, 或者叫文脉。与其他文化门类的传统一样, 从个体、现象来看, 设计传统是一时的, 有其形成、发展、消亡的历史, 而从总体本质上看, 设计传统又是永恒的, 它与人类设计文化活动同在。
四、设计与文化传统
毕加索、高更、马蒂斯、卢梭等艺术大师受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启迪, 创造出透射着西方心理意识的艺术。而我们基于民族的“本土”, 找寻的则应该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内质。设计也一定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如果忽视文化及其传统与设计的重要性, 那么, 这种设计意识就不能说是完整的。一部设计史贯穿着一根根传统的经络, 每一件设计几乎都可以用来作为传统那无形的力量存在的证明, 从印度菩提伽耶的佛祖塔到美国沃思堡的金贝尔美术馆, 从中国魏晋六朝安置在床第上的多页折叠屏风到欧美波晋设计师设计的仿真人形茶几、衣架, 可以说概莫能外。还有字体设计, 这恐怕是最离不开传统的设计之一了, 没有传统的甲骨文, 就不会有后来的金文、大篆、小篆、秦隶、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历史变革, 毋庸置疑, 每一个后来者皆源于传统的前者。
在现代设计运动中, 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 从徽标设计到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等无一不是在传统上的创新, 传达出的不仅是现代设计观念, 更是一种传统与现代设计精神完美融合的载体, 它的惊现不仅撼动了中国, 而且撼动了世界。
如此看来, “国际文化”同样与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衣食住行当中的服装顺应、发展了西欧服装文化传统, 适合西方, 具体地说, 适合西欧文化生态环境的西服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文化圈的人们共同的服装, 值得一提的是, 各民族的传统服装并没有从此消失。事实上, 文化的力量, 传统的力量, 使得民族传统服装以各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力, 并且生发出新的枝叶。打破民族文化界限的设计, 也总是顺应某种文化的发展脉络, 与此相类似的, 吸收其他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也发生在今天的室内设计等领域。设计师汉普顿在对美国纽约州长岛1983年修复一座维多利亚房屋时所作的走廊设计中, 也不乏对传统因素的考究。印度尼西亚室内设计师普图·苏阿苏1986年完成的巴厘岛上带竹制家具的厅堂设计, 也保留了该地区建筑传统风格的不少成分。
回眸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 放眼当代设计的灿烂景观, 可以发现, 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设计的动力和构想是人经由文化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本设计史浓缩了人类的文化发展历史过程, 正如设计师切尔马耶夫所说的:“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
五、现代设计艺术的未来延续
面对新世纪, 面对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未来, 用具有现代意识、民族精神的现代设计艺术作品来构建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体系, 这是历史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要。
当一个民族缺乏最具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特征时, 这个民族将从颓废走向消亡, 当一个民族缺乏现代意识时, 这个民族会因精神滞后而被世人遗忘。人类社会如此, 现代设计艺术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没有民族性, 何谈世界性;没有现代意识, 何谈现代艺术。同样, 只有民族精神才有现代意识, 既不能食古不化, 又能大胆创新。在世界艺术的发展规律过程中, 新事物的出现, 必定会使旧事物受到一定的冲击,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灭亡。
设计离不开文化, 设计也离不开传统。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本土民族文化的精神铺垫。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其传统及文化模式的独特性, 决定了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泯灭传统的精华, 应该不断以新的视角发现和挖掘传统艺术的精华, 找到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未来之路, 从而创造出基于传统又高于传统的现代设计艺术。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设计离不开文化, 设计也离不开传统。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本土民族文化的精神铺垫。文中列举了民间传统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的根基, 概述了民间传统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升华, 论述了民间传统艺术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 阐述了设计与文化传统及现代设计艺术的未来延续。
关键词:民间,传统艺术,现代设计艺术,设计延续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学步三题.美术研究, 1987.
[2]左汉中编著.民间木版年画图形.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3]唐家路.论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原载.美苑, 1996.
[4]大智浩, 佐口七朗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5]全面建筑观.转引自同济大学等《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6]转引自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9.
[7]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创新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专业化程度越高,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 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实现, 结构设计的好坏, 关系到建筑物是否适用、经济、美观。特别在高烈度地震区, 建筑设计必须在满足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 才能谈得上建筑物的造型美观、功能完善等等。因此, 要设计出既要满足建筑美观, 造型优美, 又要使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建筑物是每个建筑师与结构师都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
工程建设中, 无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优美的建筑造型, 完善的使用功能, 先进的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制造与施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技术先进、新颖、经济适用的建筑物。另一类则是以追求某些新奇的艺术效果为主, 创造出奇特怪诞的建筑造型, 结构方案从属于不合理的建筑设计, 放弃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一般提倡和实施的是第一类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尤其当住房市场化之后, 买房人从青年到老人, 各个年龄段都有。这种年龄层无论从受教育程度、文化理念, 还是从主观意识、欣赏水平都无法用统一标准、风格来标注。
设计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动:创造生活感受, 让使用者、居住者享受愉快的生活状态;设计应使建筑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所贡献;还必须考虑到能够推动业主成功。设计师与其他艺术家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不是画家可以狂想, 我们肩负着发展商的投资。当前很多建筑项目沿袭了中国多快好省、快马加鞭的状态, 建筑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正因此, 很多发展商为了扩大销售, 使项目升值, 要求设计师进行建筑创新, 甚至希望能够设计出前所未有的建筑。然而, 有些建筑创新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不但不利于发展商的市场销售, 还会使建筑成为城市垃圾。可以说, 创新应该与理性相结合, 理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在香港, 一个建筑师需要肩负整个建筑的法律责任, 不仅需要考虑环境、人脉、用户需求、业主需求、土地价值, 还要考虑市场、政府需求、规范、技术, 在如此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找出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这需要理性。一个好的项目应该在城市文脉、环境融合、科技环保等各方面时代元素都有所涵盖, 并最终获得经济效益,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作品。
除了我国区域气候特点与其他国家的相似性使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 社会审美观的演变也引发了建筑艺术思潮的多样化。当代, 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更加强调个性的发挥, 建筑审美也就逐步走向多元化。另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建筑创作多元化的因素之一。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丰富选择, 从新型建筑材料、先进设备, 到科学化的设计软件,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 对设计师的眼界开阔、文化素养、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思想观念又作用于建筑哲学和建筑理念, 使建筑设计更加丰富、多元。
2 房地产可谓是一个集成产业, 其建筑产品即是一个集大成的结晶。
国外的很多建筑, 貌不惊人, 但其内部却因诸多科技、绿色元素让人叹为观止。“中国未来的建筑也一定会被现代化的科技所影响。”科技是影响未来房地产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 风情与文化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文化与文脉传承也是影响建筑的重要方面。文脉是城市的肌理和文化, 是建筑的灵魂, 世界各地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脉络,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想法, 而应该了解整个城市的脉络, 放大城市的肌理, 并思考该建筑建成后会对城市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建筑与文化传承方面更值得设计师思考。
未来的建筑需要与环境高度融合,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能仅为了人工建筑而大规模破坏自然绿化环境。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已经注重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汉森国际曾在广西桂林阳朔设计某酒店项目, 既融合了当地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 又保留了原有的树木树种, 使该项目既有国际性又有当地风情, 茂密的树林、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该项目获得了各方好评。
时代在变, 设计思路也在变。未来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多方因素, 多维整合设计思想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又一门新课程。
3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
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 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 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 一切以建筑为先导, 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 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 片面地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 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 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 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 相互调协, 使二者相统一, 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然而, 许多建筑设计师, 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 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 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 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 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 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比如将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 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
再者, 有一些建筑师缺乏对结构力学方面的基本常识, 在设计过程中, 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如:在需抗震设防的地区, 高层电梯设置在大楼的某一侧, 没有和整个建筑物的刚度中心重合。由于电梯筒的刚度很大, 这样则使得刚度中心与荷载中心不能尽可能接近, 即造成结构偏正, 这样就会产生扭转, 产生破坏。
4 结语
总之, 建筑与结构两者之间有着最密切关系的,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设计中, 由于结构是以水平荷载为主要控制荷载, 故结构体系的选型和结构布置要考虑最有利于抗震和抗风的要求。同时,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还要满足刚度和版性的要求。这样便对建筑设计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使建筑与结构二者相互协调统一。二者还应不断地相互配合, 彼此渗透, 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满意的建筑。
摘要: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 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 有些是着重艺术、美观要求的, 有些着重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等等。总之, 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将优美的建筑造型, 完善的使用功能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 而不能简单地追求奇特。建筑设计重点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艺术设计,协调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