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

2024-09-23

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共6篇)

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 篇1

现行会计准则对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见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等具体准则。本文将之归纳整理,以窥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的全貌。

一、股票投资的会计处理

按现行准则的规定,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可能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具体又分为四种: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和无重大影响的投资。

1、股票投资的分类

第一类,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倘若符合“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和“准备短期持有”等两个条件,则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二类,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倘若符合“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准备长期持有”和“对被投资方无重大影响”等三个条件,则应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三类,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倘若符合“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准备长期持有”和“对被投资方无重大影响”等三个条件,则应划分为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第四类,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倘若符合“对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等条件,则应划分为对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第五类,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倘若符合“能够共同控制被投资方”等条件,则应划分为对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第六类,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倘若符合“能够控制被投资方”等条件,则应划分为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2、股票投资的会计处理

企业取得的股票投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资产,其会计处理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终止确认等方面均有重大区别,本文着重探讨交易费用和减值等两个问题。

(1)交易费用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冲减当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予以资本化,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企业取得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无重大影响的投资,取得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予以资本化,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企业取得对子公司的投资,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两种情形,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即合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即合并费用),予以资本化,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

(2)减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持有期限比较短,无需进行减值测试,不确认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持有期限较长,需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将不得转回,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回升;企业取得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处理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按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差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将不得转回;企业取得对被投资方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处理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的规定,按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参照类似资产市场收益率确定)之差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将不得转回。

二、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按现行准则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债券投资,可能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债券投资的分类

第一类,企业取得的债券投资,倘若符合“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和“准备短期持有”等两个条件,则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二类,企业取得的债券投资,倘若符合“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和“准备持有至到期”等两个条件,则应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三类,企业取得的债券投资,倘若符合“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和“准备长期持有但不持至到期”等两个条件,则应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本文主要探讨债券投资的“成本”明细科目和后续计量等问题。

(1)“成本”明细科目

企业取得债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将初始投资成本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即“成本”明细科目记录的并不是债券面值;企业取得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将债券面值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即“成本”明细科目记录的仅是债券面值;企业取得债券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将债券面值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即“成本”明细科目记录的仅是债券面值。

(2)后续计量

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无需进行利息调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投资,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利息调整,并计算摊余成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利息调整,然后按照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

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 篇2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变动

A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cost method under investment cost change accounting treatment

ChenZhiJu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accounting department;

Abstract: a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of this law and the equity method has two kinds of accounting method. Cost method is refers to the investment at cost valuation method, it is from the general sense, in addition to the additional investment or withdraw investment outside, cost method under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the cost is to remain the same. But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not so. In this new criterion about cost metho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he investment cost chang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ost method under investment cost chang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them a discussion. And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thinking, think the cost method shall be properly simplified.

Keywords: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Cost method; Investment cost change

一、新准则关于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变动的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简称新准则)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情况,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所谓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所谓权益法,是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成本法下,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或实际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以下简称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确认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发生除分派股利外的其他类型的所有者权益金额发生变动而导致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投资企业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因此,从一般意义上理解,除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外,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是保持不变的。(本文所指的投资成本的变动,均不包括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所引起的投资成本变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又会发生变动。具体而言,新准则对于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变动是由以下规定决定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可见,成本法下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时投资成本有可能发生变动。被投资企业每次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要将投资后累积应收的股利(以下简称“累积应收股利”)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以下简称“累积净利润”)进行比较后将累积应收股利大于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对投资成本进行调整,从而使投资成本发生变动。具体如何确定,本文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来进行一番探讨。

二、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变动的会计处理

成本法下确认被投资企业分派的股利时投资成本是否会发生变动需要先进行判断,其判断应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进行累积应收股利和累积净利润的比较;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比较的结果再进行投资成本已有余额和应有余额的比较,然后据以决定本期投资成本是否应发生变动以及如何进行处理,具体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一)累积应收股利>累积净利润

由于被投资企业用来分派股利的往往是上一年度的股利,所以在投资初期累积应收股利>累积净利润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累积应收股利大于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并非是投资后产生的收益,所以新准则规定要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处理。具体又可分为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

1 投资当年

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分配以前年度的股利,则投资企业应将全部应收股利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

例1:长海公司2008年1月1日购入广益公司15%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长海公司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其投资成本为200 000元。广益公司于2008年5月8日宣告分派2007年的现金股利100 000元。

nlc202309010111

则长海公司2008年5月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长海公司 15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广益公司 15 000

2 投资以后年度

投资以后年度被投资企业分配股利,投资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之前需先进行累积应收股利和累积净利润的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需要进行相关计算才能确定投资成本是否会发生变动。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累积应收股利一累积净利润一本次分配前投资企业累计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例2:承例1,广益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150 000元,广益公司于2009年5月20日宣告分派2008年的现金股利100000元。

则长海公司确认投资收益时需先进行比较:

累积应收股利=15 000+15 000=30 000、累积净利润=150 000×15%=22 500

前者大于后者,所以,需进行计算: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30 000-15 000-22 500=-7 500

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 15 000

长期股权投资——广益公司 7 500

贷:投资收益 22 500

(二)累积应收股利益累积净利润

由于企业每年分配的股利一般情况下总是会小于其净利润,所以正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投资若干年后累积应收股利会小于或等于累积净利润。这时投资成本变动的处理原则是将原已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全部转回以后投资成本不再进行调整,而不是套用上面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例3:承例2,广益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400 000元,广益公司于2010年5月8日宣告分派2009年的现金股利200000元。

通过比较:累积应收股利=30 000+30 000=60 000、累积净利润=22 500+60 000=82 500、前者小于后者,而截至2009年为止,累计已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7 500元,所以不再进行计算,而是将累计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全部转回。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广益公司 7 500

贷:投资收益 37 500

三、对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变动会计处理的思考

从上可知,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在持有期间并非保持不变的,其会计处理相对比较复杂。

主要是一方面要将“清算性股利”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处理(所谓“清算性股利”,是指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或者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因此,成本法下投资企业每年确认投资收益时要进行累积应收股利和累积净利润的比较,以确认是否存在“清算性股利”从而判断是否要将投资成本进行调减处理;另一方面,当情况发生逆转时又要将原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转回,最后将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到其初始投资成本后不再调增。而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照企业所得税税法的规定是等于其初始投资成本的。因此,在成本法下无论是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还是投资收益的发生额与按税法确定的相应应税所得额,经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会计人员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还是税务人员根据会计账簿资料进行企业所得税征收,都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工作比较烦琐。而成本法核算的本意就是将非重大影响事项采用简化处理,因此,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应当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即不考虑“清算性股利”的影响),从而对成本法进行适当简化,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促进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

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 篇3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 初始确认时, 固定资产以分期付款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为基础, 加上使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相关税费等作为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未来分期支付的款项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二者的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后续计量时, 付款期内每年年末 (为了简化, 假定按年核算融资费用) , 先是偿还当年应还的本金和当年应该承担的利息费用,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后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将当年已经偿还的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同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已经被确认了一部分, 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借款利息费用应该等于期初借入的本金乘以实际利率再乘以计息期限。用公式表示为:

当期实际利息费用=期初借入的本金×实际利率×计息期限

上述公式中, 关键变量是期初借入本金计算实际利率、计息期限都是已知量, 只有期初借入的本金是个未知量。实际意义上, 期初借入的本金就是企业在每期期初这一时点借入的本金, 它是一个变量, 随着每期借款的偿还, 每期期初借入的本金就随之不断减少。财务人员借助账簿记录就可以直接分析计算出该数据。

(一) 期初借入本金的理论计算公式

因为, 期末尚未偿还的本金应该等于最初借入本金总额, 减去截止至本期期末止累计已经偿还的本金金额, 本期期末尚未偿还的本金金额就是下一期期初借入本金的金额。用公式表示为:

期初借入的本金=初始借入的总本金-累计已偿还的本金

(二) 期初借入本金的账簿换算———数学归纳法

初始确认时:初始确认时, 固定资产购置进来了, 但是因为分期付款现金未流出, 因此, 固定资产按未来应付款的现值入账, 数值上等于初始融入的本金总额, 同时, 未来分期付款的金额通过“长期应付款”科目来反映, 它实质记录的是未来应付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另外, 未来应支付的借款利息通过“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来反映。将“长期应付款”记录的未来应付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反映未来应付的利息, 数量上就等于未来应偿还的借款本金。即初始确认时, 初始借入的本金总额等于“长期应付款”科目与“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的余额代数和。借记“固定资产” (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 即初始融入的本金) 、未确认融资费用 (补平, 即未来应付的融资利息) , 贷记“长期应付款” (未来应付的本金和利息) 后续计量:还款时, 借记“长期应付款 (当期已经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 贷记“银行存款 (支付当期应付的本金和利息) ”;确认融资利息时, 借记“财务费用” (当期应负担的利息) , 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 (当期已经确认的利息) 。

第一期期末, 按合同规定分期付款, 通过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来记录本期偿还的金额, 即长期应付款记录的是本期已经偿还的本金和利息。本期利息费用等于初始借入的本金、实际利率、计息期限这三者的乘积。此时初始借入的本金就等于初始确认时“长期应付款”科目与“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的余额代数和。本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通过“财务费用”等科目来记录, 同时本期已经负担的利息费用通过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来反映。将“长期应付款”科目记录的本期已经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记录的本期已经负担的利息, 结果就是本期已经偿还的本金金额, 再用初始借入的本金总额来减去本期已经偿还的本金金额就等于本期期末尚未偿还的本金金额, 也就是下一期期初借入的本金金额。整理成公式为:

第一期期末尚未偿还的本金

=初始借入的本金总额-第一期已经偿还的本金

= (初始确认时“长期应付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 (第1期期末“长期应付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根据数学归纳法可以推论出以下公式:第n期期末尚未偿还的本金

=初始借入的本金总额-第1期已经偿还的本金-…第n期已经偿还的本金

= (初始确认时“长期应付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 (第1期期末“长期应付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 (第2期期末“长期应付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 (第n期期末“长期应付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分析上述数学归纳过程, 得出结论, 任一期期初借入的本金就是上一期期末尚未偿还的本金, 数量上等于该时点“长期应付款”科目与“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的余额代数和, 换句话说, 期初借入的本金这个变量可以通过上一期的“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账簿记录数据的代数和得出, 从而使得各期还本付息的计算过程简单明了, 易于操作和应用。

二、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简化例解

[例1]2011年1月1日, 万达公司与东方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一项购房合同, 合同约定, 该房屋的价税合计为2000万元, 款项分3次支付, 2011年12月31日支付1000万元, 2012年12月31日支付600万元, 2013年12月31日支付400万元。假定万达公司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决定采用10%作为折现率。假定按年支付利息, 利息不以复利计算, 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则万达公司各年末本金流入流出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该房屋的入账价值 (即是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 也是初始融入的本金) =10000000/ (1+10%) +6000000/ (1+10%) 2+4000000/ (1+10%) 3=17054846 (元)

未来应偿付的本金和利息=20000000 (元)

未来应偿付的利息=20000000-17054846=2945154 (元) (1) 2011年1月1日购入时:

显然, 2011年初借入的本金在数量上等于“长期应付款”科目与“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的余额代数和。

即2011初借入本金=20000000-2945154=17054846 (元)

(2) 2011年12月31日, 还涉及确认利息费用

2011年度实际利息费用=2011年初借入本金×实际利率×计息期限=17054846×10%×1=1705484.60 (元)

2011年末借入本金=17054846-10000000+1705484.60=8760330.60 (元)

事实上, 2011年末, 万达公司偿还10000000元, 其中这10000000万元中付息1705484.60元, 还本8294515.40元, 因此2011年年末尚未偿还的本金为8760330.60元 (17054846-8294515.40=8760 330.60) 。就是2012年初借入的本金。

(3) 2012年12月31日, 还涉及确认利息费用

2012年度实际利息费用=2012年初借入本金×实际利率×计息期限=8760330.60×10%×1=876033.06 (元)

2011年末借入本金=17054846-10000000+1705484.60=8760330.60 (元)

同理2012年末, 万达公司偿还6000000元, 其中这6000000万元中付息876033.06元, 还本5123966.94元, 因此2012年年末尚未偿还的本金为3636363.66元 (17054846-8 294515.40-5 123966.94=3636363.66) 。2012年年末尚未偿还的本金3636363.66就是2013年初借入的本金。

(4) 2013年12月31日, 还涉及确认利息费用

2013年度实际利息费用=2013年初借入本金×实际利率×计息期限=3636363.66×10%×1=363636.37 (元)

为了排除计算过程中四舍五入造成的尾差影响, 2013年的实际利息费用应倒算为:2945154-1705484.60-876033.06=363636.34 (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 篇4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投资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将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部分。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在两部分中都有涉及,其具体会计处理还需要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等具体准则,业务比较复杂。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只有在控股合并方式下,才可形成合并方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双方经济上已经实为一体。为真实反映“投资”实质,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应体现为享有被合并方净资产份额,而具体的计价基础,是由合并会计方法决定的。合并会计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之分。权益结合法假设企业由合并形成的联合在合并之前已存在,因而只须按被购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的价格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合并,合并后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报表均保持原来的账面价值。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与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在购买法下,要求合并方按与之相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来衡量所收到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方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从其认可的合并计价基础(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来看,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共存的方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参与合并各方的股东(即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权并未发生变更,合并各方存在关联关系,在会计方法上采用权益结合法。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各方相对独立,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交换价值的“公允性”较高,因此采用了购买法进行核算。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时,根据权益结合法的思想,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净资产是双方交换股权的结果,属于内部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直接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体现进行这项投资的目的。确认时不需要考虑合并方支付的资产或承担的`债务的公允价值,也不需要考虑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因合并发生的如审计费等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方式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以及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股东权益。调整时,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核算,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为便于理解,下文均不考虑此应收项目。)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分两步进行的。

首先,根据购买法的思想,合并方通过购买行为取得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应视同购买普通资产的外部交易,以购买时支付的实际成本作为其入账依据,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因此,以购买方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及直接相关费用之和构成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其次,从投资的目的看,由于投资方取得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是通过投资取得具有控制力的被投资方的股份,这时,取得投资的成本应是与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相等。因此,在以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后,还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时,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营业外收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例1,A公司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70%的股份。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账面价值合计为1 200万元,至购买日已合计摊销200万元,购买日时公允价值为1 2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A公司在合并日的资本公积为50万元,盈余公积为4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B公司在购买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

以下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1.假设A、B公司同属C公司的子公司,则该项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A公司直接以取得B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1 05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50

资本公积 50

盈余公积 4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

投资收益 3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 30

2.假设A、B公司合并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则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 2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的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万元,作为已实现的资产处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 28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 30

营业外收入 50

其次,做进一步调整。将初始投资成本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160万元(1 280-1 600×70%)确认为商誉。

借:商誉 16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60

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 120

商誉160

累计摊销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50

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以合并外其它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为基础确定。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作为支付对价的,初始投资成本为所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手续费等直接费用不构成投资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这部分费用应从发行溢价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但当投资方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能力时,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需要根据取得被投资方相应股权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作出调整。按照新投资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实际上是购买的与被投资方股权份额相应的商誉。由于这部分商誉的存在无法和企业自身区别开来,不具有可辨认性,不满足资产确认条件,因此不予确认。这样,初始投资成本就包含了购买的商誉,且不需要进行摊销,保留到处置为止。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是已实现的交易中被投资方作出的让步,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2,A公司以一项机器设备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20%的股份。A公司该项机器设备的原值是200万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6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B公司在交换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10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180

累计折旧60

贷:固定资产2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10

其次,做进一步判断,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60万元进行比较,差额20万元不予确认,也就不用做调整分录。假设B公司在交换日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则需要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0万元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做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20

贷:营业外收入 20

此时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

累计折旧60

贷:固定资产 2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30

综上所述,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原则是由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具有的影响力而确定的。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关系,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以及不具有以上关系,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投资成本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对前三种,一般应以取得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作为基础来最终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对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计价基础为账面价值。

证券投资会计处理简析 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发展形势;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

前言

随着我国成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纷纷投向了房地产行业,其目的是为了整个企业资金的保值增值,这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会计核算是长期以来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方式,企业把投资性房地产看做是公司普通的固定资产,每年都会按照历史成本入账或者是分期计提折旧的方法进行计量。然而,在长期类似的投资性房地产中,很难实现它的市场价值。因此,我国急需寻找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有关财政部门颁布了企业会计的准则,这样可以准确有效地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及信息。该会计准则的颁发,使得投资性房地产行业有了更加规范的操作流程。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有效地去解决。

一、目前房地产发展形势的分析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与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转变发展,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增长中,发展重心逐渐性投资性房地产领域范围内进行发展倾斜,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增长比例在整个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增长发展中成为最新、并且占有重要地位的增长点。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就是在这样的房地产发展大背景与大形势推动下,为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行为,专门进行制定建立的。

房地产行业中,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首先得益于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投资的普遍性发展与存在推动。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对于持有房地产的目的以及持有房地产用途也越来越多样并且广泛,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于持有的房地产资产,除了用于企业自身的生产发展经营,或者是作为企业管理活动应用场所、企业对于销售储存货源外,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对于持有的房地产资产,还用于进行出租等,以进行赚取租金或者是进行有利于企业增值收益的其它活动,甚至有些房地产企业甚至将持有房地产作出租以及用于增值收益的其它活动,作为企业的主要发展经营业务,来实现企业的运营发展, 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其次,房地产行业发展中财务会计管理准则中,原有的就会计准则在进行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发展新情况以及新趋势下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行为管理约束中,已经逐渐不能进行满足,这也是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产生的另一重要背景與原因。为了保证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财务管理以及会计行为处理的公正性与规范性,满足投资性房地产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的要求,进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建立实施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二、投资性房地产相关会计处理要求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在对于房地产企业中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行为进行处理规定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首先,对于房地产企业中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就明确规定指出,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指为了赚取租金或者是进行增值收益,以及两者兼有的持有房地产,即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已进行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以及持有并准备在增值后进行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出租的建筑物等。

其次,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管理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有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两种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模式主要是指,初始投资房地产部分只能使用成本计量的模式进行计量管理,并且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中,对于外购以及自行建造等方式获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中则规定可以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具体情况,进行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使用,但是,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一旦计量模式选择确定后,不能随意进行变更。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使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应用,主要是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关会计准则做好要求标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需要投资性房地产在进行初始计量后,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不需要再对于计量情况进行折旧、摊销等。此外,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以及处置会计情况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以在具体的财务与会计行为进行实施应用。

三、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对于房地产行业中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以及计量、转换、处置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

(一)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规定,成本计量模式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房地产资产负债日期内,需要进行折旧或者是摊销计量提算,而在税法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以及摊销费用,可以在企业纳税前进行扣除。这样一来,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管理中,虽然账面资产盈利数量减少,但同时也具有冲抵税收的作用,对于企业资产现金的流出以及资产所有者权益维护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应用中,计量企业资产中的账面资产价值会受到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情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调动变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运营盈利能力能够很好的进行反映。

(二)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在现有的税法规定与明确要求下,使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应用中,如果企业计量折旧政策与税法规定一致,则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而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则只需要对于折旧额部分进行调整即可。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则需要根据税法规定进行折旧数额的计算调整,并且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负债日内的公允价值与企业账面价值差额,需要计入到企业的当期损益中,并对于该项损益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企业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工作来讲,工作量与工作复杂性都比较突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投资性房地产与房地产行业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探析 篇6

一、股权投资适用会计科目

当对被投资方的持股比例达到20% (含20%) 以上时, 投资方能够控制 (>50%) 、共同控制 (50%) 被投资方或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20%≤持股比例<50%) , 投资方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权利, 会选择长期持有, 故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当对被投资方的持股比例小于20%时, 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情况, 当所投资股票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 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因为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投资方持股目的显然不是为了伺机出售, 目的一般在于长期持有;第二种情况, 当所投资股票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 由于对被投资方没有重大影响, 投资者一般不会坚定地选择长期持有 (目的是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实现企业合并除外) , 对于这种股权投资的处理, 应根据企业的持股意图, 分别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处理。综上所述, 股权投资适用的会计科目, 如表1所示:

二、股权投资会计处理

[例1]甲公司于2007年1月3日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200万元, 取得乙公司15%股份, 发生相关手续费0.5万元。2007年底, 乙公司宣告分发现金股利60万元, 该股票公允价值上升为250万元。

(1) 若甲公司投资意图是短期赢利, 应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手续费计入当期损益。

(2) 若甲公司有出售意图但期限不确定或投资意图不是很明确, 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 手续费计入资产成本。

2007年底, 所购买股票公允价值上升为250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 目的是为了避免因证券市场的波动引起利润的波动。

(3) 若甲公司投资意图是最终将乙公司合并, 购买15%股份是分期交易合并的第一步, 则应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处理, 按成本法核算, 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假设该合并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2007年底, 乙公司宣告分发现金股利60万元, 假设该股利是被投资单位接受甲公司投资前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 甲公司对分派的股利不能作为投资收益处理, 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清算性股利) 。

三、股权投资重分类会计处理

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对准确的会计信息, 同时, 也为了持续符合准则的相关规定, 应按目前持股情况, 根据前表所列, 对股权投资重新分类。对于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由于股权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 持有时间较短, 涉及重分类的可能性相对要小, 在此不作讨论。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长期股权投资

例1中的第二种情况, 是将股权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假设到了2008年1月1日, 并未处置该资产, 而是再投资250万元, 进一步取得乙公司20%的股份, 持股比例达到了35%, 对乙公司已能产生重大影响, 准备长期持有, 采用权益法核算。会计处理分两步:

对第二次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假设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按规定,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将第一次投资时, 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 重分类为长期股权投资, 按账面价值结转。

另外, 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资本公积495000元, 仍保留直至该投资被处置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2) 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例2]甲公司于2007年1月3日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400万元, 取得乙公司30%股份, 准备长期持有, 发生手续费1万元, 2007年乙公司赢利10万元。取得该股票时,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300万元。采用权益法核算, 会计处理如下:

因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90万元 (1300×30%) , 按规定,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2007年乙公司赢利10万元, 甲公司2007年应确认投资收益3万元。

若2008年1月1日, 甲公司调整经营策略, 将持有的乙公司股票出售50%, 获得200万元, 持股比例减至15%。

假设减持后, 剩余股权持有意图不是很明确。应将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剩余股权, 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按账面价值结转。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然颤音下一篇:泰勒公式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