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价值(共12篇)
法的价值 篇1
一、法的价值
(一) 法的价值的含义
所谓法的价值是指法律作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是法律作为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 是人关于法律的超越的绝对指向。法的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属人性和社会性, 应然性和实然形, 特殊性和普遍性等。
法的价值又称为法律的价值, 第一种使用方式是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法追求的理想和目的, 因此又称为法的“目的价值”。第二种使用方式是指法的“形式价值”, 它是指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那些值得肯定或好的品质。比如任何一种法律都应该具有逻辑严谨、简明扼要、明确性等特征。
(二) 法的价值的理解
人们对法律问题的判断有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对法律价值的判断, 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衡量法律的存在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它是以主体为取向尺度,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是一种规范性即应然的判断。
法的价值的种类有自由、正义、秩序和利益等。其中, “自由”是法的最本质的价值, 它既是衡量是否是真正的法律的标准, 又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法律总是为一定的秩序服务, 秩序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法的基本价值;而秩序是可欲的、正义的秩序, 是法的其它价值的基础;它主要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形式方面而非实质方面。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的背后是各种利益, 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的, 具体表现为利益表达和利益平衡。
除此之外, 还有利益、效率等其他价值形式存在。法的各种价值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 而解决其冲突的规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价值位阶原则。就法的基本价值而言, 主要有自由、正义和秩序, 其他则属于基本价值以外的一般价值;二是个案平衡原则。指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间发生冲突时, 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 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三是比例原则。它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须侵及一种法益时, 不得超过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 即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 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二、军事法的价值
(一) 军事活动的重要性
早在2500多年前《孙子兵法》即云,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对立不再如先前一样剑拔弩张, 但军事作为一国实力的象征, 作为一国和平安定的最后保障, 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
(二) 军事活动法治化的必要性
军事活动法治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家层面上, 类似组建与维持军队、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重大政治问题, 个人的智慧永远是不足的, 也是靠不住的。2.从社会资源竞争方面看, 军事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相比, 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无疑是最为严重的。通过政治的形式形成社会公意, 并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和推行, 恰恰是法治文明的长处。3.在武装力量内部, 无论是平时借以形成战斗力的管理教育活动, 以其明确性稳定性而形成明确的稳定的心理和社会预期, 能够很好地消除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阻力, 从而成为处理武装力量统御事务的优越选择。
所以, 任何政治, 其基本的任务之一便是对军事力量的安排。在宪政的前提下, 统合各种社会力量的法律制度, 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和运用过的, 能够驾驭军事实力集团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从法的价值看军事法的价值
军事法的价值是基于法的价值与军队特点的, 从对军事法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军事法的价值与之两方面的含义, 也不难得出军事法的价值地位。
(一) 法的价值研究
价值体现着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表征着作为价值主体而言的人的主体性意识, 同时也代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契合程度。引申过来, 法的价值就是法这种规范体系有哪些为人所重视、所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具体而言, 法的价值这一范畴包含如下意义: (1) 法的价值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它是由人对客体的法律的认识, 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 而是以人作为法律的本体这一关系得以存在的。 (2) 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 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视的部分。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 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 更包括对自然法的追求。法的价值的研究不能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 它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 来追寻什么样的法律才是最符合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二) 军事法的价值研究
军事法的价值及构成价值取向的直接任务, 就是在几种互不相同而又关联的价值内容之间作出选择或扬弃。军事法学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形成科学、明确的价值取向, 就不能不先对军事法领域所存在的主要价值构成要素进行考察, 并藉此推寻其内部固有的必然联系。军事利益和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特性, 又给军事领域注入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价值内容, 它已成为军事领域的内部运动及其与外部社会联系而产生的、与军事利益和需要相关的各种矛盾关系的价值折射。同样, 军事法制的价值内容与意义也相当丰富, 如巩固军队的稳定和提高战斗力、降低军事建设的经济成本、提高军事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增强军事建设的效能和树立军队的良好社会形象等, 涉及军事、经济、法律、美学等多元价值领域, 这些价值多元而又复杂, 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 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即都体现着军事法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三) 军事法的价值地位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军事法的价值是什么, 法的价值表现出了法的必要性, 军事法制定了标准, 军事法是结合军队实际在法的价值中取其精华。因此, 军事法的价值即在军事法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军事法的直接意义或有用性。这种价值体现在经济、法律、美学等多元价值领域, 但这些价值要素同时却非平行地存在, 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浓缩到军事法层面, 军事与法就成为其价值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 集中表现在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以特殊的联系而共存于军事法之中, 决定了军事法主要价值构成的双重性。
我们都知道军事法与法的关系, 也明白其重要性, 通过了解军事法价值, 为军事法的实行与发展指引了方向, 更加坚定军事法在军队中的地位, 但是从军事法的长期发展来看, 军事法要想真正发展成为像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一样完善的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点上应当借鉴经济法学界的经验, 如不断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人才以输送到各个学术机构和国家各工作部门发挥影响力;不断地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和学术论著中理清军事法与民法的界限, 争取更多的学术理解和认同:不断地建构和完善本学科体系的概念、结构和逻辑体系, 树立自己的学术形象等, 军事法学独立于法学学术之林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晶.军事刑法价值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9.
[2]曾志平.论我国军事刑法的价值均衡[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0.
[3]白正春.论依法治军视野下军事刑法的价值[J].法制与经济, 2009.
[4]柴迪迪.军事法价值初探[J].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5]陈鑫.论军事法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 2007, 08.
法的价值 篇2
法的本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法学界早已解决,在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时间内,阶级斗争理论一直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理论并成为主导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思想。与此相对应,中国法学无不打上阶级斗争理论的烙印,政治为法律定调,法律被一味强调为政治服务。法与国家一样被视为暴力的象征,专政的工具。同时,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缺乏法学知识,而近代中国法学及法律制度又仅是处于模仿阶段,因此,中国人对于近现代法律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应有的了解与体会。再者,建国前期,由于人们对旧制度的厌恶和对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不信任感,并深受前苏联的法学理论的影响,故法学在那时的中国都是被不加分析地遭到批判或冷漠的,法的阶级论实际上就是对法的一种批判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虽然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与理论,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但受阶级斗争理论的长。久的影响,虽有真理检验标准讨论的春风吹拂,然而,我国法学理论并未跳出传统的思维,即始终都把法视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视为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这种阶级论的法学观虽然揭示并剥出了法的内核,但无意中却使法丧失了血与肉,失去了灵气与活力,造成了法的苍白无力及其神圣价值的消失。
不仅如此,上述阶级论的法学观还存在许多非科学的方面,值得人们商榷和推敲。首先是法的意志之问题。阶级论的法学观认为“法体现的阶级意志只能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而不可能反映对立的被统治阶级的意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与偏执的。我们知道,杀人偿命、欠钱还债、公平交易、平等签约、损害赔偿、信守协议、惩罚盗贼、打击抢劫等等法律关系的内容与规定并不是哪个社会哪个统治阶级所发明或创造的,而是人类各个民族或国家的人们(当然包括统治阶层的人员在内)在创造自己的文明史、法制过程中所共同归纳得出并基本上一致接受的人类生存的公理与原则,反映在各国的法律中就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如果我们都把这些法律内容及法制原则说成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岂不是等于宣扬统治阶级是创造人类法制史的英雄了么?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又知道,法意味着公平、正直、平等等价值,法无论是怎样的严峻与冷酷,它都体现着一种唯它是尊的威严与价值。如果我们认为法律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则无异于说这些公平、正直、平等的法的价值与原则也只能是统治阶级给予和确立的。其三,这种视法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之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家天下”的国家观在法律观点上的反映,即是“谁打天下谁治天下”的观点所致。我们知道,近现代国家尤其是民主、共和及联邦制的国家,那种由一家或一个阶级主宰国家政治生活的历史现象早已消失,代之而来的是由利益多元化的各种政党、集团、派别、团体等组成。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各有自己的主张及要求,并随着纳税人、选民的广泛参与而更加强烈。明显的体现就是领导集团的成员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并受选民的制约,其政治主张及立法追求无不反映与体现选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于是,这时的法律己不象封建时代的法律那样远离与违背人民,而是日益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反映民意。正如美国法学家,现代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朗。富勒所特别强调的那样,如果人们光以形式上着眼,把法律当作是由官员们定下来的东西,当作官员们办事的依据,那就可能出现无理和不道德的事情。正是由于这样,法律的制订、实施才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并获得民众的支持而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违法或者渎法都会受到人民的批评与谴责。其四,单就法的功能来讲,如果法只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话,则法的规范、调整作用就相当有限,法的实施和适用更是困难即需要施压和强制才能起作用。这种情况在古代国家中也许是大量存在,但在现代国家中却不普遍,原因就是在于现代之法的意志已不单单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了。法治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其法律的实施与执行不全是靠施压和强制来实现,而是靠大多数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试图证明,法的意志并非仅仅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无论是古代的法还是现代伪法都是如此。只不过是古代的法,其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之比例高一些。这是因为古代其他阶层的人参政议政的机会较少:法所体现的意志应是以统治阶层为代表的社会公意和社会意识所构成的国家意志。正如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法学家,罪刑法定论者贝卡里亚所说的那样:“法律是代表人们公意的”,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也认为:“法律就如语言、风俗、宗教一样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识’”。这些说法是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和谐价值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和谐社会;和谐价值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112—02
社会主义法,简而言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行为规范的系统(总和)”[1]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在现时代,和谐应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重要价值。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和谐价值。
一、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分析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2] 文革结束以后,为了转变人们的思想和认识,邓小平明确地提出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他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2]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3] “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4]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完整的科学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是对过去把社会主义简单理解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单纯以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界定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反拨,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强调发展,又强调公平,效率与公平兼顾,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承认剥削和两极分化是暂时存在的,是将来要加以消灭的,体现了手段和目标的和谐统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内容。在这种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该沿着和谐发展的轨道前进,在这种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法的制定与实施,必然体现和谐精神与和谐价值。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精神,从生产力出发去重新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邓小平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类型的基础性指标。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上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已经针对这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开出了药方。他在讲到发展生产力时,总是联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讲到实现社会公平时,又总是联系着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和前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体现了发展与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和谐统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追求同步富裕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追求同步,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原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怎能实现同步富裕?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允许有条件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邓小平同志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一个发展,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为根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手段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理想与过程的和谐统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社会主义描述为一个不懈追求并为之奋斗的过程,由一系列过程组合而成的。“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些动词的运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画卷,而最后的追求和期盼则是全体人民的美满幸福生活,即共同富裕。将实现社会主义看作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既不要忘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谋求发展。将理想与过程和谐统一,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鲜明特色。
二、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分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突出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扩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法制领域,使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出和谐价值。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应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社会主义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劳动力的保护和对科学技术的保护来实现的,因为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力与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科学技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诚如鄧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法对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的保护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劳动法》、《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通过对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保护,社会主义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应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指导思想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体现先进文化要求的精神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法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等等都是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对于执法、司法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法一定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应该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法的最集中、最核心的本质要求。离开了这一条法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就不是社会主义法了。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所要体现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其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环节之中体现并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所要遵循的原则。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决策,是新时期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路线和政决定了社会主义法的和谐价值。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和谐价值的基础。“政策是一定阶级处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各种关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统称。政策是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既可以表现为相当原则、抽象的纲领、路线、总路线、总政策,又可以表现为比较具体的原则、规范,如处理某类问题的基本政策、基本规范或某项更为具体的一般规定,也可以是仅仅针对某个个别情况、具有个别调整性质的个别措施(如罢免某人)”[1],“革命党的政策,在革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这已为无数事实证明。革命胜利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政策在国家生活中也占有其重要地位。任何执政党都要通过国家机关、政府,包括利用法律手段貫彻自己的政策。所以,可以说执政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法规最核心的内容,这是普遍规律。”[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党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历史经验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是我国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1]
第二,作为和谐社会政策得以贯彻的法律武器,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和谐价值。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 “任何法律、法规,除了体现执政党的相应政策以外,还有一系列保证贯彻这种政策的法律手段(各种法律范畴、整套的法律调整机制等)。所以执政党的政策只是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法律、法规是披上了法律形式的执政党的政策,是比执政党的政策还丰富的概念,它们除了有执政党相应的政策以外,还有贯彻这类政策的法律手段、法律工具。也正由于有这个特点,它们才能成为贯彻党的政策的必要的、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有力武器。”[1]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78
-228.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3]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G]//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116.
[4]解放思想,独立思考[G]//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从法的价值谈“恶法非法” 篇4
法的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哲学、法伦理学的问题, 其对立法、执法实践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法的价值的探究一直是法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法学流派对法的性状、作用的期望也彼此不同。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就是正义、就是善德;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就是一种规范、规则或秩序。“恶法非法”理论是自认法学派的理论代表, “恶法亦法”理论责任分析法学派的典型观点。“恶法非法”理论认为法应当是正义的, 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而分析法学派却坚持“法律至上”或“规则至上”、法律与道德相分离, 法律的主要使命是应当为人们提供秩序。法的价值目标到底为何?笔者认为法是人们自我约束以期更加正义和秩序的生活, 它实际上是我们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正义和秩序都是法的目的。而事实上, 如若我们制定出来的法不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那么我认为制度的罪恶所带来的灾难胜于凶残的千军万马。因为制度的罪恶为凶残的侩子手提供了合法的外观。这是很可怕的。
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认为法的价值是指法律作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是法律作为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 是人关于法律的超越的绝对指向, 并且法的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属人性和社会性。
人们对法律问题的判断有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对法律价值的判断, 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衡量法律的存在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它是以主体为取向尺度,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是一种规范性即应然的判断。 (1) 法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秩序、正义、自由和利益。而“自由”在普世价值中成为法的最本质价值的体现, 是人性最深刻的需要, 可以去衡量一部法律是否较之前取得了进步, 甚至可以作为判断一部法律是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的标准。
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持一定的秩序, 法的基本价值由秩序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秩序的正义性与否决定了法的其它价值的正义性, 在形式上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正义属性。
二、法律和道德
哈特认为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 各自存在。但是笔者认为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融合的。有些规范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 如近亲不婚这个规范, 就是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它们本身没办法完全地剥离开来。
也有观点认为法律与道德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秩序与生俱来的具有自己固定的道德性, 即使是设定一部坏法律, 也必须尊重它的道德性, 如果一部法律与它所维持的秩序的道德性相违背, 它就不能称之为法律。有两种道德与法律有关, 第一种是愿望的道德。是一种以更高标准去体现幸福的精神领域, 如助人为乐、济困扶危等。另外一种则是义务的道德, 是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 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性的体现, 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遵纪守法。各个国家法律都以不同的形式规定了不得无故剥夺他人生命与健康、不得无故占有、毁坏他人财物、不得强行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等等。
义务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与法律规范, 社会基本规范要求社会成员不得无故剥夺他人生命与健康, 同时法律也规定杀人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是犯罪行为。愿望的道德则不可能同法律规范画上等号, 这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太过苛刻, 即使社会成员不能达到愿望的道德的期望值, 我们也不能以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对其进行惩罚, 这是不公平的, 就像我们不推崇将教义作为法律去管理一个国家是一样的, 一个社会成员有成为君子的自由, 同样有成为小人的自由, 在法律面前, 君子和小人也是一律平等的。但是, 愿望追求的道德与法律在根本性质上追求的目的具有统一性。
法律源自道德, 是精简华的道德, 是基本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 但法律仍然以道德为基础, 法律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 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 (2) 如, 道德中有关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义务就通过民事立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予以体现。道德中有不得营私舞弊、不得骗人钱财等消极义务也通过刑事立法中的禁止受贿、禁止诈骗等规则体现。因此, 法盲不能作为解释犯罪的原因, 因为绝大多数犯罪都是在道德上所明确禁止的, 是明显违反道德的行为, 一个具备正常思维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人能够对此作出明确的判断。这就有了有关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只要社会成员达到一定的年龄且身体健康, 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不以其对待法律的认知态度上作为其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法律规范也可以演变成新的道德规范。如法律禁止醉酒驾车, 喝酒不开车也就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美德值得大家称赞。
基于以上讨论, 所以我认为法律和道德是相融合的, 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将其两者割裂而论是不合适的。
三、恶法非法
哈特认为“法律就是法律”、“恶法亦法”。在面对恶法时“这些法律是法律, 但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在这里认知问题与实践问题被哈特分开了, 在认识上承认恶法亦法, 并不意味在实践中需要去遵守这种法律, 恰恰相反, 可能还意味着需要去抵抗这种法律。所以, 在哈特看来, 法律实证主义在实践上也没有什么危害。
法律理论的目的不是像哈特所认为的仅仅是为了认识上的清晰。更关键的是要看到, 一个人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实践行为, 所以法律理论的目的更要在于忠于法律, 也就是说对于法律的认识应该有利于促进对法律的忠诚。从这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认为恶法亦法, 那么在实践中很可能导致对恶法也遵照执行。所以, 法律实证主义在实践可能会造成混乱, 甚至带来恶果。
哈特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认为“法律就是法律”, 那么在面对恶的政权所制定的法律怎么办?法是法治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只有“恶法”的国家最多只是“法律国家”, 远远不能说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应当将“恶法”拒之法律之门外。德国著名哲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律问题上有个非常精辟的论述, 他说:“法律分法上之法和法下之法, 以人类的共同理性, 以人的尊严和权利作为展示内容的法是法上之法;凡是以背弃人类理性, 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的权利为特征的法都是法下之法, 法下之法是恶法, 恶法非法也。” (3)
笔者认为哈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规范。如果认为“恶法亦法”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并执行“恶法”, 因为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强制性。可是, 我们看哈特的观点发现“这些法律是法律, 但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这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嘴巴么?是自相矛盾的!其次, 我们看法的价值有自由、平等和正义。我认为“恶法”不具备法的这几个价值特征, 因为恶法与法的自由、平等和正义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恶法”是自然就不能称为法, 即恶法非法。
以上就是笔者对“恶法非法”所进行的个人观点的表达, 论述偏颇之处还望指教。
摘要:“而法亦法”与“恶法非法”的争论在西方法学发展史中由来已久, 其中主要分成两大阵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笔者从法的价值入手, 进而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关系, 论证了“恶法非法”的观点。
关键词:法律,道德,恶法非法
参考文献
[1]邓正来主编.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沈宗灵主编.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乔克裕, 黎晓平.法律价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5]张宏生, 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6]刘星.西方法学初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7]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法的价值 篇5
【别名】甘草汤
【处方】甘草如中指节(炙,碎)。
【功能主治】吐去胸中恶汁,智慧无病。主
【用法用量】甘草汤(《千金》卷五)。
【摘录】《幼幼新书》卷四引《肘后方》
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及价值取向 篇6
关键词:图书馆法 法律属性 公法 私法 社会法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101-05
Legal Attribut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Library Law
Gao Feng (The Library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 A clearly definition of the legal attribute of library law is of benefit to promote library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adjustment object and method of library law,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library law belongs not to the social law or the civil law, but to the administrative law. So its legal attribute belongs to the public law while its value orientation tends to the social value, such as the public welfare, order and efficiency, etc.
Key words:Library law; legal attribute; public law; civil law; sscial law; value orientation
CLC number:D922.16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101-05
近来,有关图书馆法的属性问题引起学界的争论,对此问题,学界大致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法属于公法范畴。“图书馆主管部门与图书馆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图书馆法属于行政法的部门”[1 ]“图书馆法属于行政法之一种——行政组织法,当具公法属性无疑。”[2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法属于私法范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平等主体之间契约关系……图书馆的法律属性主要是一部私法”。[3 ]第三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法是社会法。“图书馆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保护图书馆主体本身及读者利益,应当列入社会法范畴。”[4 ]“图书馆法符合社会法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件,其性质属于社会法。”[5 ]
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到底是什么?正确回答此问题有助于正本清源,厘清图书馆法法律属性问题中的若干困惑,促进图书馆法治建设深入发展,并对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起到启示和促进作用。笔者不揣浅薄,试着对该问题作一分析。
1 图书馆法属于社会法吗
法学界基本一致承认应将一国的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法域,即将以国家本位为特征的公法看作是第一法域,以个人本位为特征的私法看作是第二法域。然而亦有少数学者提出,在公法和私法的两法法域之外,应有“社会法”的第三法域的存在,对此问题学者认识并不一致。
一般认为,第三法域之“社会法”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于德国,在1870年由偌斯勒提出,[6 ]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第三法域之“社会法”学说经过帕夫洛夫斯基等学者进一步主张或支持,[7 ]得以初步确立并获得一定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社会法”理论由德国传播至日本,此后在日本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学者并创立了各自的社会法学说。据研究,迄今为止,在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三法域之“社会法”理论基本还停留在理念和具体制度规范分析解释这两个或宏观抽象但虚无空泛或微观具体但无整体自恰理论的层面,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8]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更是认为,社会法“不过将公法和私法结合于同一的规定中而已,并不是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另行构成第三区域的”。[9 ]我国有学者也持相似观点。①近年来该问题的研究有逐渐弱化,甚至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
中国法学从德国和日本引进了“社会法”概念,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1}但“社会法”如何界定至今仍然存在巨大分歧,作为第三法域之“社会法”基本理论范式更远未确立,学者研究称社会法学仍属新兴“幼稚学科”。[10 ]在台湾地区,有关“社会法“的研究一直不太受重视,也未出现作为第三法域之社会法的系统性理论学说。
承认并研究“社会法”的学者对于“社会法”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也并不一致,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下使用它。在社会法起源的德国,社会法初仅指经济法与劳动法。[11 ]20世纪50年代后德国转向以狭义社会法学说,即将“社会法特指称社会安全法”作为通说。[12 ]“社会法”传到日本后,含义也不相同,有时是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总称,有时是指劳动保险与社会事业的相关法律。[13 ]在法国,一般法学研究者所称的社会法包括以研究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法和研究社会安全制度相关法律规范的社会安全法。[14 ]在中国,如何界定“社会法”至今分歧巨大。有学者将“社会法”的使用归为以下四类:[15 ](1)认为“社会法”指的是一种法学思潮,即是一个相对于“个人法”的概念;(2)是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和认识“法源”问题时,所使用的“社会法”概念;(3)认为“社会法”是指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即相对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意义上的概念;(4)是从划定具体的法律部门这一角度来认识“社会法”的,即认为社会法是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也有学者将中国使用“社会法”的情形分为狭义、中义、广义和泛义四个层面:[16 ]狭义的“社会法”,即将社会法等同为作为法律部门之一的社会保障法。中义的社会法,即在与公法法域、私法法域对称的第三法域和狭义社会法之间具体寻求一个使用的层面,或者将社会法等同为作为一个整体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或者他们“之和”;或者将社会法作为“一类法律”,它“与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民商法、经济法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广义的社会法是当作与传统的公法、私法相对称的“第三法域”。泛义上的社会法将社会法作为一种法学理念、法学思潮或将之作为与“自然法”或“制定法”两相对应的一种法律。
综上所述,“社会法”作为“第三法域”的理论已经弱化、淡出,各国在使用“社会法”一词时,它所包含的法律内涵与外延并不相同,且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这一概念。在使用社会法的语境下一般也不包括图书馆法在内,故目前我们不宜把将要制定的中国图书馆法归入到“社会法”领域中。
2 公私法划分的标准厘定
除个别学者外,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一国的法律应分为公法和私法,该观念在我国大陆地区影响至深,“已经和正在浸润学者们、学生们、法官们、立法者们的思维”。[17 ]然而对于区别公法和私法的标准问题,学说纷然,莫衷一是,择若干简而论之。
2.1 主体说
该学说认为,对私法而言,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都是私人或私人团体;对公法来说,法律关系主体中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国家或公共团体。由于存在代表公权力的一方也可以参加私法关系的情形,该学说又进行了修正,认为公法关系除了满足至少有一方主体是国家或公共团体外,且须具备公的资格或地位才合乎标准。
2.2 利益说
该学说根据法的目的来区别公法和私法,认为以公益为目的是公法,以私益为目的的是私法。但现代社会生活中公私两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在公法中有不少是以保护私益为主要目的而存在的,私法中以公益为主要目的的比例在少数,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说:“根据法之公益的或私益的去指示公法和私法的大体倾向,这主张固有是处,但若以之为两者的区别标准,明明是错误的。”[18 ]
2.3 权力服从说
该学说把公法和私法的区别标准求之于法律关系的性质差异,认为规定权力者与服从者关系的法是公法,规定权利对等者之间关系的法是私法。该学说简单地将权力服从关系和权利对等关系同法律关系主体属性进行挂钩,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不能简单断定为权力服从的关系,且对等国家之间和国家内某公共团体之间均属非权力服从关系却属于公法。而私法内部亦有非对等关系者间的法。
如上述,关于公私法区别标准的学说纷然,其原因在于单一根据说无法明确公私法界限,随着公私法相互渗透,应将各种不同的标准结合起来。我们在考量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时,宜综合考虑图书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3 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确定的依据
我们谈到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实际上指的是图书馆法在一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归属问题,而确定图书馆法归属的依据,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即图书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是首要的依据;二是图书馆法的调整方法,这是辅助的依据。此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它是决定图书馆法归属的客观标准。
3.1 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
关于图书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学界存在不同的学说,一般认为,图书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主管部门与图书馆之间的管理关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利用关系、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关系和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决定图书馆法属性的只能是占主导作用的社会关系。由图书馆法所调整的这些社会关系中哪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占主导地位?这则需要考虑图书馆法的基本内容。
(1)图书馆法的域外考察
日本于1950年颁布《图书馆法》,是日本现代图书馆法律体系建设的开端,自颁布至今,已先后经过十余次修订。[19 ]一般地讲,这是一部规范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法律,主要规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图书馆员的专业职务资格;规定了公立图书馆的设置主体、管理体制、服务原则、基本标准及国家的经费补助;同时还规定了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私立图书馆的原则政策。《图书馆法》在日本被纳入教育法体系。
美国图书馆立法源于各州, 1849年新罕布什尔州制定了第一个图书馆法,1956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的普通图书馆法《图书馆服务法》,构成联邦立法和州立法相结合的图书馆法律体系。联邦图书馆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服务(免费、多语言等)、图书馆建设(基本拨款、额外补助款等)、馆际合作和老年读者服务等。[20 ]州图书馆法一般规定了图书馆设立的当局授权,当局授权为图书馆征税维持运营,图书馆上级结构。[20 ]所有公共图书馆法都规定了罚则。
韩国的图书馆法最初制定于1963年,经数次修订,现行图书馆法颁布于2006年,共分九章,[22 ]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法制定之目的,图书馆的定义、分类、设立主体、主管机关及业务范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保障机制,图书馆消除知识信息差距的责任与义务等。
2001 年我国台湾图书馆法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该法总共有20条,约1700余字,十分简炼,原则性较强,属基本大法,具指导性质,对图书馆立法之缘由、立法对象、主管机关、各级各类图书馆之概念及设置原则、馆长及馆员资质和任用原则、技术标准及规范、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法规的均衡借用、呈缴本制度、图书馆职能范围及业务内容、评鉴及奖惩等诸方面均做出了法律的界定。[23]
(2)国内图书馆法的应有内容
我国大陆地区部分省市及有关部委也制定了一些有关图书馆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通过考察域外图书馆法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图书馆的法律法规,我国图书馆法应当包括:①总则,包括规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方针,规定图书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图书馆事业的主管机关等。②图书馆的设立,包括图书馆建设规划和标准,图书馆的设置、管理、图书馆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等。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权益。⑤工作人员与内部管理,包括图书馆从业人员(含馆长、馆员等)从业条件、权利和义务、职责要求、待遇报酬等。⑥图书馆国际交流、馆际协作、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等。⑦保障措施,包括经费、馆舍、设备等。⑧法律责任和其它规定。
基于上述对国内外图书馆法主要内容的考察可以看出,图书馆法的内容主要规定了图书馆的设立、组织机构、资源建设、职业资格、内部管理、保障措施和读者服务等,涉及到前述图书馆法所调整的四种社会关系,而其中的管理关系应当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它决定了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就此而言,图书馆法应该归属行政法的范畴,而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故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应当是公法无疑。
3.2 图书馆法的调整方法
法律调整方法是指“实施法律制裁的方法和确定法律关系主体不同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关系的方法,它包括确定权利义务的方式、方法,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程度和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程度,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和性质,法律事实的选择”。[24 ]据此,我们来考察分析图书馆法的调整方法。
(1)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和性质,即图书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所谓隶属关系指的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所存在的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考察发现,在图书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中大多具有隶属关系,在具有管理关系的主管部门与图书馆之间和具有内部管理关系的图书馆内部,其隶属关系显而易见,而读者在进入到图书馆系统中以后也要接受图书馆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隶属性。
(2)法律事实的选择,即图书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产生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根据是事件还是行为。所谓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25 ]依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事件与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人的意志无关,行为与人的意志有关。据此考察图书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产生的主要根据,发现其只能是行为,比如主管部门拨款行为、图书馆人员调动行为、读者借阅行为等。
(3)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方法,即图书馆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双方协商还是直接由法律规定或者命令确定。在具有管理关系的主管部门图书馆之间和具有内部管理关系的图书馆内部,因存在隶属性,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是由法律规定或命令确定当无疑问。比如主管部门对图书馆的经费拨款行为只需依据法律法规,而不用去同图书馆商量。由于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隶属性,二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不是由双方进行协商确定的,读者作为图书馆系统的构成要素,也要接受图书馆的管理,其间的权利义务亦是由法律规定或者命令确定。比如,图书馆对读者借阅图书超期的罚款也是依据规章制度,并不取决于读者是否愿意。
(4)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程度及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程度,即图书馆法是否允许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对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作一定程度的变更。由前面考察图书馆法的内容可知,图书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较高,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程度较低。一旦图书馆法对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对图书馆的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即具有了高度的确定性,任何一方都不能随意进行变更。
(5)实施法律制裁的方法,即当发生违反图书馆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时,国家所施加的制裁种类。对国家主管部门与图书馆之间及图书馆系统内部,由于存在隶属关系,当发生违反图书馆法的行为时,所受到的制裁通常是行政制裁。如日本图书馆法规定国家支付了图书馆补助金后,如果出现了法定的事项,国家须终止支付该年应付的补助金并责令图书馆返还已经发放的补助金。[26 ]对于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图书馆法所设定的责任是民事责任还是行政责任,学界有不同见解。一般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图书馆的组织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公共机构恒有可依法令或由其常设之管理者订定的管理规则来管理及运作,故其使用者与公共机构间是一种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27 ]我国学者亦认为,图书馆对读者行使的管理权、处罚权是“为管理具体公共事务而配置的”,“是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化”。[28 ]依此,对于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图书馆法所设定的责任是是行政责任。
上述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图书馆法的调整方法,从特点来看完全符合行政法的要件,因此图书馆法属于行政法范畴,即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是公法。
综前所述,无论基于图书馆法调整对象的分析,还是基于图书馆法调整方法的分析,图书馆法均属行政法范畴,故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为公法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4 图书馆法的价值取向
法律属性的不同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也不同,明确了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为公法,也就明确了未来中国图书馆法应当确立的价值取向。关于法的价值,内容十分丰富、复杂,包括秩序、公平、正义、安全、平等、自由等。由于图书馆法具有公法属性,其价值取向应重在维护公共利益上,换句话说,图书馆法的价值取向应重在其社会价值上,即公益、秩序和效率。
4.1 公益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平等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图书馆的公益性源自于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图书馆应向社会公众开放,向所有的社会居民开放,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并于1850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案,1852年在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所公共图书馆。[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于1994年合作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也强调:“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当免费提供服务。”教科文组织鼓励各国政府及地方政府支持并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30 ]
李国新教授认为要完善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进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公共图书馆法不是公共图书馆保护法……从根本上说保护的是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31 ]事实上,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各级政府负担了经费投入,服务一律都是免费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也必然也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在此种情况下制定的中国图书馆法,必然要求公益的价值取向。
4.2 秩序
秩序总是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结构的一致性,行为的规则性,过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性。[32 ]秩序是任何法都要追求的最基本的价值,图书馆法也不例外。图书馆法其他价值的存在也是以秩序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从社会意义上看,秩序既是图书馆法存在的依据,又是图书馆法调控的结果。图书馆法规使主管部门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系统内部以及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关系规范化,模式化,条理化。图书馆法通过对主管部门赋予权力的方式,把其对图书馆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下来,包括对图书馆的设置、规划与管理,公共财政经费的保障,出版物的缴送等,从而保证图书馆的健康发展。赋予图书馆内部管理权,收藏和提供信息资源的自由权,对用户隐私信息保护权,对用户的平等服务权等,使图书馆内部和谐有序。图书馆法对秩序的维护亦体现在对侵犯图书馆权益的行为给予惩罚。
4.3 效率
一个优良的图书馆必须是有秩序的图书馆,也必须是高效率的图书馆,没有效率的图书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好的图书馆。如今,效率已成为各国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成了图书馆法必须促成实现的价值。
图书馆法所谈的效率是特定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效率,这是特定指向的效率概念。通过图书馆法可以规定政府主管部门对图书馆进行投入的标准,以取得最大的效果。可以规定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尽可能扩大服务对象,以提高服务效率。可以规定图书馆改变服务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网络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整合各类资源,扩大国际交流、参与馆际协作等,求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图书馆法要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包括馆长和馆员)的从业条件进行规定,制定一个最低标准,把好入门关,规范人才再教育,真正实现图书馆人才结构优化,并进行以严格考核和管理,以取得微观和宏观效率,从而适应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立宏.关于图书馆法的几点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148-150.
[2]袁庆东.图书馆法私法属性论质疑[J].图书馆建设,2009,(9):17-20.
[3]郑敬蓉.试析图书馆法的私法属性[J].图书与情报,2009,(1):28-32.
[4]苏宏.图书馆法本位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48-50.
[5]薛智胜,尹倬.关于图书馆法法律属性的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11-14.
[6][8][10][13]赵红梅.第三法域社会法理论之再勃兴[J].中外法学,2009,(3):427-437.
[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
[8](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区别的标准[EB/OL].[2010-03-02].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16482.
[11](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7.
[12]郭明政.社会法之概念、范畴与体系——以德国法制为例之比较观察[J].政大法学评论,1997,(58):375.
[14]都凤鸣.法国社会安全法之概念、体系与范畴[J].政大法律评论,1997,(58):381.
[15]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J].财经问题研究,2002,(11):91.
[16]竺效.祖国大陆学者关于“社会法”语词之使用考[J].现代法学,2004,(4):171-175.
[17]朱炎生.私法和公法:二分法的坚强与脆弱[A].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12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302-315.
[19]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3,10-145.
[20]刘卫华.美国图书馆法律的主要内容[J].档案管理,2006,(6):61.
[21]乔欢.美国图书馆法解析[J].图书馆学研究,1992,(4):15-18.
[22]李炳穆.太贤淑译.韩国图书馆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8,(6):6-21.
[23]黄燕妮.我国台湾图书馆法及其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22-24.
[24][25]葛洪义.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57,424.
[26]周莉红编译.日本图书馆法[J].贵图学刊,1994,(2):57-59.
[27]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修订8版)[M].台北:三民书局,2005.
[28]谢少俊.法律视角下图书馆权利的性质与内涵[J].图书馆论坛,2006,(3).
[29]谭祥金.利益与良心的较量——公共图书馆借阅收费之我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2):55-57.
[30]张树华.对1994年《公共图书馆宣言》的认识和理解[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3):36.
[31]李国新.关于公共图书馆立法及其支撑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4-8.
[3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96.
朱子读书法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篇7
《四库全书·子部十五卷·原序》对朱子读书之道有高度的赞扬:“秦汉以来知读书者众矣, 然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古圣贤非不言读书也, 而每教人读书以穷理则至文公 (即朱熹) 而愈切。”朱熹死后,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粹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 定为读书之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日程》卷三) 。此即所谓朱子读书法。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 逐步推进。其“序”有二:一是群书先下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朱熹在两者之中, 尤其重视每书诵读考索之序。群书之中, 先《大学》, 而后《论》《孟》, 然后《诗》《书》《礼》《乐》《春秋》。先看《史记》《左传》, 次之《汉史》《三国志》, 再次《通鉴》。每书诵读之序, 他以答问的方式, 回答读某书用某法, 强调必须字斟句酌, 仔细玩味。朱熹认为读一本书时, 应先弄懂字句, 次之了解旨意, 再次明理定志, 层层深入, 有条不紊。我们知道,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文本阅读建立起来的活动性的、开放的过程教学。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 循序渐进的方法仍然适应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首先, 老师应先让学生通读, 把不会或不明白的字、句找出来, 然后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当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 不能孤立地进行文本分析, 或是断章取义, 否则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完整性, 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其次, 要逐层深入挖掘, 思考后明了意旨。在此环节中, 可以运用“对话阅读”、“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体验式阅读”、“多层次多角度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关于“博”与“精”的问题, 朱熹认为也应该有次序, 他说:“凡读一件应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 其他书亦看得精……大率学者喜博, 而尝病不精, 泛滥诛书, 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 然后及诸书, 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 以书观我, 则释卷而茫然。”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细读与泛读时要注意, 读一本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的书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 而要精读, 尽量读懂;而对于叙述类的文章则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
二、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得熟, 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去尽皮, 方见肉, 去尽肉, 方见骨, 去尽骨, 方见髓, 粗心大意不得。”这段话说明熟读之重要, 不熟就无法活用。熟不熟, 又往往与精思有密切关系。所谓精思, 就是要把书读通。孔子也讲:“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那读与思也是一样的, 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这就是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重教授的方法, 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 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接受的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 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应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主动地思考、发问, 师生共同解决。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总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依据“熟读精思”的原则, 增加课内真实的阅读, 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几个与文章密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在读中思, 在思中读, 读和思是阅读的根本法则。
三、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反复咀嚼, 不能穿凿附会。他说:“读书须是虚心平气, 优游玩味。观圣贤立言本意, 所向如何, 然后随其远近浅深轻重缓急而为之说。大抵读书须是虚心, 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秤他, 都使不得一毫杜撰。读书须虚心熟读, 久之自有所得, 亦自有所疑。今先寻个疑便不是。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合, 有不合, 便穿凿之使合, 如何见得圣贤本意。”这段话, 先说读圣贤书不能杜撰, 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秤东西一样。次批评今人读书的穿凿附会和不虚心。这也正像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别人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 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得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尤其适合诗歌教学, 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生阅读的过程, 是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作品的语言文字只是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思的抽象符号。接受理论告诉我们言与意是存在矛盾的, 往往作者原欲表达的意向总是“言不尽意”的, 而对读者将被唤起的意象又往往“意在言外”。所以,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作者的原始意象建立起意义, 可以进行“个性化阅读”, 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以及解读时所运用方式的独特性, 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习惯。为使这一过程有序、有效地进行, 我们可以学习朱熹关于“虚心涵泳”的主张。在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阅读, 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品味领悟思考, 虚心涵泳,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四、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指读书穷理, 当体之于身。就是说, 读书穷理, 要体现在自身的修养之上, 要用切身的体会去读所有的书。朱子曰:“入道之门, 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 渐渐相亲, 与己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这里, 自家在外面, 原不曾相干涉。学者读书, 须要将圣贤言语, 体之于身。”读书要联系实际, 特别是要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 这是十分正确的。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 在交际功能中它无不承载和反映着民族的事、理、情、态, 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 承载着丰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所以, 语文教育可以说就是关于民族母语的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文化文化, 以文教化, 实质是人化、民族化, 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 是陶冶人性, 促进个体生命整体生成的文化过程。文化是人创造的, 语言文化陶冶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去了灵魂, 语文教学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 培养学生知言养气, 养浩然之气;读书美身, 塑造完美人格。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修养的积累, 浸润语文的人文精神与民族个性, 从而充实生命的内容, 提升灵魂境界, 达到生命和人性的全面唤醒。这正是朱熹所强调“切己体察”的目的。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抓紧时间, 不能松垮。朱子曰:“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 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 乐而忘忧, 是什么精神什么筋骨今之学者, 全不曾发愤, 直要抖擞精神, 莫要昏钝, 如救火治病然, 岂可悠悠岁月。为学如撑上水船, 一篙不可放缓。”这段话, 首明读书要抓紧, 次说态度要坚决。说坚决时, 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读书如救火, 一是读书如撑上水船。救火就不能慢, 要急着去办;撑上水船就不能松劲, 要有咬劲, 咬住不放, 才能逆水而上。比喻生动、深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一本书, 必须真正融会贯通才能读另外一本, 不能硬性规定读毕时间。但朱熹认为无论在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 又都必须要有紧迫感, 全力以赴, “学而时习之”, 恰如逆水行舟一般, 不进则退。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指读书要专静纯一, 全神贯注, 同时要有远大志向, 不能盲目读书。所谓居敬持志者, 朱子曰:“程先生 (指宋理学家程颐) 云:‘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 此最精要。方无事时, 敬以自持, 新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 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 敬于应事;读书时, 敬于读书, 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 多是捻合来说, 却不详密活熟, 此病不是说书上病, 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敬纯一, 故思虑不精明, 须要养得虚明专静, 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这里的“敬”是端肃认真, 专静纯一的意思, 只有坚持用这种态度去读书, 才能有所领悟, 学问修养才有所增益。他说:“为学之道, 莫先乎穷理;穷理之要, 必在于读书, 读书之要法, 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居竟敬而持志。”
“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是针对读书的态度而说的。联系现在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是被繁重的作业及各种辅导班所占据了, 就是浪费在网络游戏里, 面对外界的多种诱惑, 很少有学生能够安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就阅读教学而言, 我们可以借鉴朱子读书法的“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来实现。在阅读中,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 能让学生“坐得住”、“看的进”, 能够从文本中汲取人文思想的精华, 将外在的阅读转化为内在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准, 那么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就会得到实现。
总之, 宋代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对于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仍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革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阅读教学的弊病, 建设真正的阅读课堂, 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朱子读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而是如何通过读书锻炼我们的心志, 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与才学。
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选择探析 篇8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
收益法的思想具体地说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收益法的理论依据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指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它的客观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生产者或资金使用者角度看,资金投入生产过程以后与劳动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时间得以回收,并会有剩余,即生产利润;就资金的运动过程来说,就是初始投入资金经过生产过程产生了增值。第二,从消费者或资金提供者的角度看,资金一旦用于投资,就不能用于现期消费。牺牲现期消费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的消费,因此放弃现期消费的损失应当得到一定的补偿。
一、收益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及需要指标
在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应该同时具备三个基本假设:
1、买主在购买某资产时,所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该项资产(或与该项资产相当且具有同等风险程度的同类资产)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的现值。
2、该项资产所有者的未来预期收益必须是能够用货币衡量的。
3、资产所有者由于承担了风险而要求获得的收益也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
上述前提条件表明,首先,被评估的目标企业的预期收益必须能被较为合理地估测。其次,被评估的企业所具有的行业风险、地区风险以及企业风险是可以比较和测算的,这是测算折现率的基本参数之一。被评估的无形资产所处的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企业所有者的获利风险上。对于并购方来说,风险大的投资,要求的回报率就高;投资风险小,其回报率也可以相应降低。再次,被评估企业的预测期也是影响其评估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严格地讲,只有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对目标企业的评估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其真正价值。
收益法的内在涵义是根据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属性,按照复利计息法原则,将资产未来每年的预期收益折为现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所以,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主要涉及三个指标: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期限。以下就收益额折现率这两个指标进行说明。
二、收益额的含义及确定原则
企业未来收益是指由具有独立经营和获利能力的经济实体,在未来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可以获取的货币净收入。第一,企业收益指未来收益,必须是企业未来年份可以获取的收益,而不是以前和现在的收益。未来收益额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才能得到。第二,企业收益是正常收益是在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持续不断获取的收益第三,企业收益是权益收益,企业获取的纯收益中,有些不能归企业投资者所有(如各种税收),这些收益归国家所有,就不能在资产评估中作为本金化的收益构成内容。第四,企业收益是企业全部收益,无论是营业收支、投资收支,还是资本收支只要形成净现金流量,就应看作是收益这符合投资理念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的动态过程。
三、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额指标选择
一般来讲,评估人员应依据被评估企业价值的内涵、评估目的和折现率来选择适当的收益形式。从产权交易和转让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产权转让的是企业所有者权益,即企业只易业主而并不更换债主,评估值应该是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企业收益形式就是企业净利润和企业净现金流量。如果选用其他指标作为企业收益形式得出的评估结果,就必须作适当的技术处理和调整。
国外评估界多数采用净现金流量指标,大多称为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并以此为基础适用相应的模型,这是符合评估理论发展趋势的。目前,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历史较短,评估人员难以把握现金流量的预测,应用净现金流量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目前采用净利润指标更为现实。目前我国用净利润代替净现金流量指标是一种过渡期的替代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必然用净现金流量取代净利润指标。国内评估实践中,如果需要评估企业全部资产的整体价值,可以利润总额为企业的收益形式。而在国外一般则使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就是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加上负债的本金和利息。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中,针对我国的国情目前还没有使用股利的收益形式,相应的股利折现模型只在单独的股票价值评估中应用。
在选择和采用经济增加值(EVA)作为收益额,也有其独特优势:首先,从股东角度定义企业利润。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企业的税后收益高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时,该项投资才是真正盈利的。这是EVA较其他会计指标具有的优势所在。
其次,与直接将股价作为业绩评价依据相比,EVA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市场上股价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除了经营者经营上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果将其作为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依据,并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甚至可能使经营者更多的关注在其任期内如何使股价升高,这可能引发很多问题。EVA不仅能给上市公司,而且也能为非上市公司提供业绩标准,并使得非上市公司具有能与上市公司进行业绩比较的共同基础。这正是使得EVA具有广泛认同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在收益法的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相信,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社会观念的转变,评估市场秩序和评估人员素质的不断完善,收益法将被更广泛应用,使资产评估行业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邦,宏刘妍,王印华.《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额的界定》.《财会通讯》,2009年第1期
[2]、李云燕.《浅谈收益现值法中收益额的确定》.《交通财会》2006年第8期
法的价值 篇9
在现阶段, 大多数国家和省级篮球队, 通过采取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等物理技能培训方法来提高篮球技术。改变观念从心理尊重考虑这个角度出发, 发现表象训练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鉴于此, 本文尝试验证表象训练法是否能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练习。表象训练是指通过言语的刺激与想象一些动作或变化情况, 以此提升整体的运动技能与情绪控制能力。表象是想象力材料和内容的积累, 创造力的源泉, 也是右脑有待开发的最大潜能。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常见的心理训练方式。要求有专门的训练才可以提升。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篮球裁判员, 提高自己的判罚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表象训练。因此裁判员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做出动作, 才能形成良好的动作表象。裁判员在进行篮球裁判动作训练时, 总是按照自身头脑中的表象下意识的做出动作与姿势, 表象训练有助于加快动作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 建立和巩固正确的动作的动力定型。本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培训计划可以验证表象训练可以改善投篮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学校某专业随机抽取男生60名, 入学前没有篮球训练基础。研究组学生30名, 平均年龄19.32岁, 对照组的学生30名, 平均年龄18.9 6岁。
1.2 研究方法
实验中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比较, 随机抽样60名学生中形成样品, 经过2个月后, 进行相关能力测试, 两组学生具有相同的教学条件。两组的人员力量相当, 球的旋转性和抛物的控制能力是大致相同的, 球落点预测能力的测试结果呈正常分布。反应能力实验成果稍微高的组为实验组, 我们介绍了该系统的“解释—示范”的教学方法和表象训练法。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 我们将研究在过去的7个小时的教学效果。 (抛物线控制在高峰值在篮筐上水平1m左右)
1.3 教学过程
(1) 树立正确的行动表象。在课堂上老师为投跳动作做示范并且进行图像、文字、语音介绍和视频讲解, 还可以借助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手段, 在技术动作的模拟和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了解投跳动作。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模仿实践, 增加动觉的视觉形象组成, 树立正确的技术动作, 其中增加了空间、时间和力量元素。
(2) 成立一个“表象—行动”的映射关系。练习开始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初步的体验, 领会动作要领, 懂得动作要领与连贯性的特点。尝试强行通过的行动与它的每个分支的时间、空间来控制的可能性规例 (在一定范围内) , 虽然会在开始的时候很不理想, 以前的习惯动作很多, 可要留意的是学生的视觉形象与动觉结合时间。实践到在大脑会有意识地复制快速投跳动作的印象, 加上原有的技术动作, 建立联系, 找出他们之间的优缺点, 将自己的行为逐渐和图像相像, 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
1.4 表象训练的理论基础
(1) 读取动态现象与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当产生一种行动展现这种神经冲动的行为, 很多时候与现实有一定的关联, 会激发大脑皮层相应的中心, 恢复原有的关系, 这种兴奋会导致对应的肌肉的运动, 这是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行动表示造成这种运动响应称为移动反应的想法, 也被称为读取动态的行动。实验证明, 学生在进行篮球表象训练时, 记录他们的手和腿肌肉同一时间的电流反应, 可以明显看出, 安静的时候肌肉电位强度很弱。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这种现象是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独立与德国著名化学家舍夫列利发现的。该理论认为:因为在大脑中心与骨骼之间有着双向的神经相连, 人们能积极地想象运动动作, 使大脑中心兴奋, 传导至相关肌肉激动, 可导致没有检测到的运动。这种神经肌肉运动模式与实际做的动作, 将神经肌肉的运动模式通过动态的实践提升运动技能成为可行。动态产生肌肉动作电位较弱, 但安静时增加。肌肉的技能水平与反应, 即技术水平高, 基电的反应强烈。
(2) 符号学习理论。符号学理论是另一种解释表象训练训练机制的理论方法。该理论认为, 表象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 因为人们在运动中的任务表示符号反映了实践中的运行顺序。这是一种认知或符号的做法, 在实践中, 可以消除熟悉的时间的错误动作和空间特性的动作, 从而预见的行动的结果。所以, 可以有效的解决包含认知成分的任务, 如跳高、跳投等。如果你想通过表象训练提升运动组成或力量占较大部分的技能, 会时间很长。符号学理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表示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成绩。运动操作通过符号研究意象训练, 可以在大脑中建立或巩固动作模式, 必须依赖于大脑中储存的动作模式, 将编译符号的一部分进行翻译,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多实践, 消退无用架构, 认知编码建立有用的架构, 从而发展称为最佳模式, 提升篮球技能。
1.5 建立“表象—行动—思考”培训计划
心理因素对投篮技术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表象训练方法的训练, 从学生的实用角度出发, 建立一套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培训计划, 对他们投篮时的行动和思维有明显的影响。其要点是对整个行动过程的连贯的想象力, 力争详尽准确完成。注意体会投跳的技术动作, 提高整个投篮的命中率。
1.6 实验控制
试验分两班教学, 两个班级教学条件一致, 由同一位老师进行指导, 整个实验过程是20小时。最终由四位资深篮球教练作为实验测量结果的老师。在教学期间, 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时间和方法一致。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班级使用表象训练方法, 而另一个班级不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组教学前后相关数据的比较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前四个指标在分组教学实验, 实验组比对照组有三个指标是稍微好一点, 各项指标, 两组之间相同指数P, T值差异是非常小的, 后T检验显示, 两组学生的球落点预测能力指数数据并没有显着的差异, 结果显示, 实验组是合理的。
从表2和表3的数据看来, 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我们可以发现, 使用表象训练法教学的实验组前三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投篮等四项指标比正常教学成果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统计数据分析
检验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分析学生的投篮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可以看出, 从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投篮成绩上升幅度分别为86%和66%, 这表明表象训练方法使同学们的投篮命中率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把握的球落点预测能力由67%增加至121%, 说明表象训练法能够使学生根据正常的技术与效果的场景和其快速投篮的技术过程和效果相对比, 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影像”, 进而形成“反馈—调节”的机制来支配自己的技术行动, 这是一个技术动作, 有效提高学生的投篮水平。以上数据表明, 投篮表象训练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动力定型,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条件反射, 提高学生的支配能力和先见之明。抛物控制能力与角度, 力量和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控制能力是学习篮球必须具备的能力, 它反映行动的全面控制能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在进行表象训练之前和之后, 实验组的数据分别为4.63±2.34左右和8.12±0.65左右, 证明实验组学生的投栏能力的提高, 这反映了学生的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传统的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 投篮技术主要由老师语言传授和动作示范, 表象训练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的技术动作和行动过程中有明确的技术运动图像对整个活动进行指导, 从而达到提高篮球技巧的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球的旋转性控制能力的差异只有1%, 说明表象训练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 在学生旋转球的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3 结语
通过实验表明学习表象训练可以提高投篮技术动作。因为该实验小组是第一次接触, 也建立了初步的理解, 但存在的问题是对表象训练在运动上的应用还不够深入, 因此容易产生错误。然后在教师的进一步教导下完成动作的要领, 学习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指导下重复特定的感觉、回忆动作要领等, 在完成动作之前技术不断加强, 深化在大脑中的印象, 使技术动作表现不断标准化、行为规范化。长时间的实践, 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进一步在投篮过程中形成习惯。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地观察, 注意防止学生在训练中习惯运动的干扰。本实验因为涉及到时间的关系, 提高篮球投篮技术的成果并不明显, 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摘要:对所在学校某个专业随机抽取60名入学前的篮球训练经验基本全为零的男生,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学生30名, 并以此来研究表象训练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实验表明学习表象训练可以提高投篮技术动作,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篮球,表象训练法,投篮技术,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漆昌柱, 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 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学, 2011 (3) .
[3]徐和庆, 郭志峰.用表象训练防止运动能力消退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4]李年红, 章建成, 金娅虹, 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6) .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法的价值 篇10
海上货物运输法强制性体制的确立
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民商法领域的影响, 契约自由观念兴起, 提单承运人纷纷利用其优势地位, 将各种免责条款写入提单, 甚至多达六、七十项。这种情况使船货双方的风险分担明显失衡, 严重损害了货方的利益, 也严重影响了提单的流通, 出现了银行不肯汇兑、保险公司不肯承保货物风险的尴尬局面。
代表货主利益的美国在1893年率先颁布了《哈特法》, 规定了承运人最低限度的义务和最大限度的免责范围。此后, 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纷纷效仿类似立法。但仅凭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 还是难以控制契约自由的滥用,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 《海牙规则》问世。
《海牙规则》适用于缔约国签发的提单, 其强制性体制的内容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 它规定了承运人责任 (该“责任”是广义的, 包括与责任相关的义务、责任、免责和责任限制等内容) 的强制性;另一方面, 它规定了承运人责任的最低限度, 不容减损, 防止契约自由的滥用, 同时考虑到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而赋予承运人免责和责任限制的权利, 大体实现了船货双方的利益平衡。其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国内法也基本延续了这一做法。
海上货物运输法强制性体制的价值
1.契约自由的限制与契约正义
契约自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契约拘束力的根源在于当事人双方的意愿, 而不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干涉。但为了实质正义, 自由或契约自由也必须受到限制。
资本主义早期推崇契约至上, 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契约自由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而不重视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但绝对契约自由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国家开始进行干预。海上货物运输法强制性体制的确立是因为承运人利用其垄断地位滥用契约自由, 严重损害了货方的利益, 进而妨碍了海运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强制性体制也是为了在海运领域实现契约正义。
契约正义是社会正义在合同领域的体现。正义具有高度抽象性, 可以理解为特定主流社会所认同的公理, 因此, 正义或契约正义是具体价值所要实现的目标。
2.强制性体制的价值分析
(1) 秩序价值。秩序总是意味着在社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海运领域中的契约自由一度盛行, 但最终导致了货方利益严重受损, 银行对提单价值的怀疑, 保险人因巨大风险而拒绝为货方保险, 进而导致了海运业和国际贸易的混乱状态, 因而需要对契约自由进行限制以重塑秩序。海运领域强制性体制的秩序价值体现在: (1) 它规定了承运人最低限度的责任, 这既是对货方利益最基本的保障, 也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具有较强确定性的风险分担体系, 双方可通过责任保险或货物保险保护自己, 而且由于体制的强制性, 双方都知道应该对何种风险投保。而非强制性体制则不同, 因为强势的承运人可以在提单中作出不同规定, 甚至排除其适用。 (2) 对于海运市场而言, 运价由于基于相同的风险分担体系确定, 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这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的市场。 (3) “实际承运人”制度也体现了秩序价值。根据该制度, 实际负责运输、但与托运人没有合同关系的当事人被纳入强制性体制, 享有法定的免责或责任限制的权利, 同时也承担强制性责任。如果没有该制度, 当货物在这些海运合同外第三人负责期间发生损失时, 索赔和抗辩的规则都具有不可预见性。因为一方面, 货方是否能起诉以及在诉由问题上, 各国法律规定大不相同;另一方面, 第三人也难以主张免责或责任限制的权利, 即使实践中承运人在提单中规定“喜马拉雅条款”以期赋予这些权利, 但由于各国对喜马拉雅条款的态度不同, 该条款的效力具有不确定性。
(2) 安全价值。安全是现实和可期待利益的保障, 也指对于不可测情势所致损害之排除。该强制性体制的安全价值主要体现在海运合同外第三人的利益保障上。提单持有人被推定为提单项下货物享有所有权人, 银行通常以提单作为买方“付款赎单”的担保, 如果提单权利没有保障, 势必使其非常担心, 而它们对合同内容的商订却又没有机会介入。承运人最低限度的责任的规定使提单持有人和银行可得到提单权利上的基本保障。另外, 依据“实际承运人”制度, 如上所述, 货方起诉这些造成货损的“实际承运人”提供了保障,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承运人识别的难题;“实际承运人”在被起诉时, 也可主张责任限制或免责等权利。总之, 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3) 公平价值。公平是对利益分配合理性的认定。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分配, 应该以对最不利的群体最为有利, 或至少有助于其长远期待的方式来安排, 这就意味着公平是在事实不平等的前提下, 利益分配应倾向于弱势方。现代海运业总的格局没有改变, 即承运人处于强势地位, 尽管出现了一些大托运人 (如跨国公司) 。提单或班轮运输合同一般是格式合同, 托运人没有讨价还价的机会。承运人最低限度责任的规定, 防止了承运人滥用契约自由损害货方利益, 保障了最低限度的公平。
法的价值 篇11
【关键词】 企业价值评估 实物期权 二项式模型 Black-Scholes模型
一、引言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大多只能估算公司已经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的未来增长所能产生的现金流的价值,忽略了企业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能在未来带来的投资收益,也忽略了企业管理者通过灵活地选择各种投资机会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期权评估方法考虑了项目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并通过考虑项目投资的管理柔性以及不确定性对项目价值的影响,将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量化为期权的形式,更加合理、全面、科学地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整体价值。
按期权交易标的资产的不同,期权分为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对金融资产的定价可以采用金融期权模型,对企业价值的定价可以采用实物期权模型,本文主要探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二、期权的涵义及其分类
1、期权的概念
期权是一种赋予持有人在某给定日期或该日期之前的任何时间以固定价格购进或售出一种资产之权利的合约。该期权出售者则负有按约定价格卖出或买人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义务。
2、实物期权的概念
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由麻省理工学院的Myers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Tom Copeland 和Vladimir Ankikarov定义实物期权:在预定的时间(期权的有效期)内,以预定的成本(称为执行价恪)采取行动(如延迟、扩展、收缩、放弃、转换等)的权力,而非义务。
实物期权具体表现为在经营、管理、投资等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获得的进行或有决策的权利,它是指以实物投资为标的资产的期权。其实质是对投资项目所拥有的灵活性的选择,在未来现金流量的总现值及其他相关条件都相同时,人们会选择灵活性更大的项目。因为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高,未来的收益也可能越大,这个资产的投资价值就越大。
3、期权的分类
按权力行使时间不同,期权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按照赋予持有人的权利不同,期权分为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和双向期权;按执行价格和标的资产价格关系不同,期权分为实值期权、平值期权和虚值期权;按交易标的不同,期权分为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
对于实物期权的分类(Shap将实物期权分为递增期权和柔性期权;玛莎?阿姆拉姆和纳木?库拉蒂拉卡将实物期权分为经营性期权、投资与非投资期权、合约期权),在理论研究中,以Trigeogis为代表的大部分研究学者将其分为七类:改变运营规模期权(细分为扩张期权、收缩期权和停启期权)、成长期权、 转换期权、放弃期权、延迟期权、延续性投资期权、多重期权。
三、基于实物期权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1900年,法国金融专家劳雷斯?巴舍利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期权交易的文章。在此基础上,随着期权市场和计算机、先进通讯设备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ischer Black与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 Scholes推出了第一个完整的期权定价模型,即B/S期权定价模型。1979年,Cox、Ross和Mark Rubinsetein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对离散时间的期权定价方法,即Cox-Ross-Rubinstein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1、实物期权的二叉树离散型定价模型
由于Black-Scholes定价模型需要众多的前提假设条件,二项式定价模型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美式期权价值计算方面。在二项式定价模型中,把期权的有效期分成众多的时间段,并假设在每个时间段,股票的价格(在实物期权中为投资收益)只发生一次变化,或上升或下降一定的百分比,通过树形模式把股票价值或投资收益在期权有效期内的所有变动都反映出来。
(1)基本假设。市场是一个绝无套利可能的市场,即不支付股票红利、交易成本与税收为零、市场无风险利率不变、投资者可以以无风险利率拆入或者拆除资金、股票波动率不变。
(2)二叉树的计算模型及计算公式。
C0=[pCU+(1-P)Cd]/(1+r)t
其中:CU=uC0;Cd=dC0;P=(R-d)/(u-d)。
S0:股票期初价格;Su:股票上涨价格;Sd股票下跌价格;C0看涨期权期初价格;Cu:看涨期权期末上涨价格;Cd:看涨期权期末下降价格;u:股价上升的幅度;d:股价下降的幅度;t:时间跨度;K:到期日执行价格;p:风险中性概率,即使得风险性的股票投资和看涨期权投资的收益等于无风险利率的概率。所以运用此公式时不需要考虑风险,但需注意若知道风险概率,需转换为无风险概率。P=(R-d)/(u-d)(其中R为利率因子,r为无风险利率)。
2、实物期权的布莱克—斯科尔斯(B/S)连续型定价模型
基于实物期权的B/S评估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可以充分体现选择权或不同的投资机会所创造的价值。在期权定价模型中,最适合于企业价值评估的是B/S斯模型,该模型主要运用于欧式看涨看跌期权以及无收益美式看涨期权价值的计算。
(1)基本假设。B、S模型的正确性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其主要假设有:对卖空不存在障碍和限制;交易成本与税收为零;期权是欧式的;不支付股票红利;股票价格是连续的,即没有跳跃;市场连续动作;短期利率已知,而且固定;股票价格符合几何布朗运动。
(2)欧式看涨期权计算公式。
Ct=StN(d1)-Ke-rTN(d2)
d1=[ln(St/K)+(r+2/2)T]/
d2=d1-
其中,Ct:看涨期权价格;S:现行股价;K:看涨期权执行价格;r:连续无风险收益率;2:股票的连续收益之方差;T:至到期日的时间,以年为单位;N(d):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将小于或者等于d的概率。
(3)欧式看跌期权公式。由于欧式看涨看跌期权存在平价关系,由看涨期权-看跌期权评价公式Pt=Ct-St+Ke-rT和正态分布性质N(x)+N(-x)=1推导出,欧式看跌期权在定价日的价值Pt为:Pt=-StN(-d1)+Ke-rTN(-d2)。
美式看涨看跌期权不存在严密的评价关系,因此该模型并不能推导出美式看跌期权的解析公式。
3、实物期权法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思路
运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通常分四步走。第一,对实物期权进行识别,并确定其所属类型。第二,根据实物期权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模型,目前主要有二项式模型和B/S模型。第三,确定估价相关系数。比如B/S定价模型需确定相关系数:标的物的当前价值、执行价格、波动率、无风险利率和到期期限等。第四,分析估价结果,做出决策。决定执行、继续持有所拥有的实物期权或者重新设计投资方案。
四、实物期权法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案例对比分析
1、实物期权法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运用
英国政府预出租一约有900万磅储备的铁矿山25年。目前铁矿的开采成本为290万美元,年产量36万磅,铁矿当年价格为90美分/磅,预计铁矿价格每年增长4%,平均开采成本约为35美分/磅,预计开采成本以每年3%速度增长。铁矿价格波动年标准差为25%,无风险利率为7%,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何现金流折现法评估矿山价值。
分析:矿山开采年限(900÷36=25)=政府出租时间=25年。
(1)运用实物期权法评估矿山价值。
步骤一:确定估价相关系数。
标的资产价值St=年现金流入量现值-年现金流出量现值
St=-
=32.4×(1+4%)×[1-()25)]÷(7%-4%)-12.6×(1+3%)×[1-()25)]÷(7%-3%)
=372.2240(万美元)
期权执行价格K=290(万美元),铁矿价值波动的方差2= (25%)2=0.0625,期权的年限T=25年,无风险利率r=7%,红利支付率q=1/25=4%(每延迟一年就减少一年的产量)。
步骤二:计算矿山价值。
d1=[ln(St/K)+(r-q+2/2)T]/
=[ln(372.2240/290)+(0.07-0.04+0.0625/2)25]/0.25
=1.4247
d2=d1-=0.1747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用插值法得出:N(d1)=0.9229;N(d2)=
0.5693。
带入数据计算:
Ct=Ste-qTN(d1)-Ke-rTN(d2)
=372.2240×e-0.04×25×0.9229-290×e-0.07×25×0.5693
=97.6864(万美元)
(2)运用现金流折现(DCF)法评估矿山价值。开采价值=年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年现金流出量现值=372.2240万美元);矿山价值=开采价值-开采前的初始成本=372.2240-290=
82.2240(万美元)。那么,将矿山作为一种实物投资的价值比按现金流量折现法得出的净现值高出15.4624(97.6864-82.2240)万美元,这部分差额即为矿山开发投资灵活性的价值。
2、实物期权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的比较
摩西?鲁曼说过,用金融观点角度来看,企业投资更似一系列的期权,而不是稳定的现金流。那么在环境不确定性日夜增加的情况下,实物期权法和现金流量法各自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体如何,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DCF法中折现率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通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实物期权法通过使用无风险利率,遵循了无套利均衡原理和风险中性定理,使得投资评价更为客观。第二,DCF法是从静态角度考虑问题,只对是否立即采纳投资作出决策。实物期权法着眼描述实际投资中的真实情况,以动态角度考虑问题。第三,DCF法假设投资可逆,当市场条件没有预期好时,可以很容易收回投资成本,在进行净现值计算时,无需考虑撤资时的损失。但是由于资产具有专用性,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再加上政府的管制,投资可逆的假设就显得相当不切实际。相比较而言,实物期权法比较科学,它假设多数投资不可逆,一旦投资,部分投资则转化为沉没成本。第四,DCF法认为投资不可延缓。尽管多数投资不可逆,但实物期权法认为投资具有推迟性。第五,DCF法假设未来收益是可预测的,是确定的,不确定性会降低这项投资的价值,不确定程度越大,风险调整的折现率就越高,投资的价值就越小。实物期权法下,不确定性越高,管理者通过灵活决策增加项目价值就越高,即投资机会价值越高。
3、实物期权法的优缺点总结
利用实物期权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诸多的优点,重要几点列示如下:实物期权法对企业决策灵活性的潜在价值作了评估;实物期权法的评估过程突破了标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界限;期权法中无风险利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也避免了DCF法中资本成本计算的复杂性;在价值评估过程中,期权定价模型计算过程较其他方法更为简单。
当然,利用实物期权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实物期权的界定和确认比较困难;其次,确定期权价值还需要符合许多假设条件(尤其是B/S模型),使得其实用性较差;再次,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并非完全一致,因此不能体现出多种实物期权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实物期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非交易性,因此,模型所需要的输入信息无法直接通过市场获得,如标的资产市场价格和波动率;最后,实物期权的结构特征复杂化了价格决定机制。
五、结语
尽管实物期权理论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传统评估方法,但是由于我国实物期权的相关研究尚不成熟,期权定价方法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如何将理论转化为高效可行的理财工具,为经营管理者灵活运用将成为期权理论研究者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戴维?费里克曼等著,孙茂竹等译:公司价值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Tom Copeland & Vladimir Ankikarov,real options: A Practitioner’s Guide. US: Texere Publishing, 2001.
[4] 乔志敏、宋斌:资产评估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曹艳:期权理论及其在五抽企业经营管理史的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6] 张先治、池国华:企业价值评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 夏健明、陈元志:实物期权理论述评[J].上海金融学院报,2005(1).
[8] Black, F. and Scholes,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
[9] Cox,J.C.and S.A. Ross.The valuation of Options for Alternative Stochastic Process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monics,1976.
[10] 傅元略:中级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 蒂姆?科勒等著,高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评估和衡量(第四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2] 白光泽、刘鸣镝、苏宁:实物期权评估法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法的价值 篇12
一、现有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 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方法以收益法为主, 市场法与成本法分别因市场条件不具备及知识产权特性限制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具体而言, 市场法的应用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尚未形成规范、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2) 知识产权的唯一性使得寻找充分有效的参照物较为困难; (3) 以质押为目的的知识产权定价不等同于公开市场交易价格。成本法的应用局限是知识产权的成本与收益具有弱对应性、不完整性。
知识产权的价值主要由其使用价值决定, 收益法的思想正好与其契合。但是传统的收益模型并没有充分考虑知识产权的特性与以质押为目的的特殊要求, 其应用在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中仍存在严重缺陷, 从而使其在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 传统收益模型难以应对知识产权巨大的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唯一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及收益与成本的弱对应性决定了知识产权的价值受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其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收益评估模型中难以体现, 现行传统收益模型往往只能给出质押的知识产权在企业运营良好时的价值, 容易造成评估值过高。
2. 传统收益模型不能反映以质押为目的的特殊要求。
以质押为目的的业务类型, 要求在评估中不仅要反映知识产权在企业正常运营下的交易价值, 更要充分反映质押知识产权作为第二还款源的可能性与质押知识产权的快速变现能力。现行收益模型仅仅反映了质押知识产权的收益能力, 对于质押知识产权作为第二还款源的可能性与快速变现能力的考察无能为力。
从本质上来说, 质押本是防范贷款风险的一种方式, 因此必须注重质押知识产权的风险评估, 即其变现的可能性大小及数值。
二、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改进思路
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应体现知识产权在持续使用假设下按照标的物在当前条件下最合适的用途计算出其内在价值, 同时又能充分考虑知识产权的风险与变现能力。这是知识产权自身不确定性与以质押为目的的业务类型对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的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 需对以往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进行改进, 其思路如下:
1. 确定价值区间。
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价值应当介于知识产权的清算价值与其市场价值之间。若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价值高于其市场价值, 则企业即使在运营良好时都会有违约的动机, 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则无法得到保障;若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值低于其清算价值, 这会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足够资金。从银行方面看, 虽然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但其信贷规模会大幅萎缩。
2. 系统估测质押风险。
鉴于知识产权收益能力的巨大不确定性及以质押为目的的特殊要求, 我们将知识产权的质押风险抽离出来, 通过对影响质押知识产权价值的诸多因素进行分类、分析, 采用科学系统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确定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
3. 统筹收益能力评估与风险评估。
传统收益法下能够给出企业运营良好状况下的收益能力, 质押知识产权的清算价值反映了知识产权的快速变现价值, 质押风险则反映了质押知识产权作为第二还款源的可能性。通过质押风险系数的测算, 得以确定市场价值与清算价值的分配比率, 可以统筹知识产权的收益能力评估与风险评估, 从而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评估值。
三、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的改进
1. 模型公式。
遵循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改进的思路, 结合传统收益评估模型, 可得到如下改进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
式中:P表示知识产权质押价值;α表示质押风险系数, 用以测定质押风险评价的结果;M表示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L表示知识产权的清算价值。
改进后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表明, 知识产权的质押价值介于其市场价值与清算价值之间, 而质押风险系数决定了两者的比重。
2. 质押风险系数的构造——质押风险评价。
在改进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中, 市场价值与清算价值来自于传统评估方法。而质押风险系数是我们结合知识产权的特点与以质押为目的的业务类型的要求构造的。质押风险系数综合反映了质押知识产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1) 质押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影响知识产权质押价值变动的风险因素包括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处置风险、道德风险。
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和征询部分银行风险监控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评估师等人的意见及建议, 确定了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评价的具体指标, 如表1所示:
(2) 质押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确定了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评价具体指标及分层后, 应用层次分析法, 按照1~9标度方法分层次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值。在对赋值进行算术平均处理后得到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一是确定一级指标权重。采用和积法, 判断矩阵的每列去除列和进行归一化, 归一化后每行行和占各行行和之和的比重即为该指标的权重, 于是我们得到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及各指标权重。
计算得到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4.04, CI= (4.04-4) / (4-1) =0.012, 查表得RI=0.89, 则CR=CI/RI=0.013<0.1, 符合一致性要求。
二是确定二级指标权重。采用和积法, 得到技术与产品风险二级指标权重。
计算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2, CI=0, CR=0<0.1, 符合一致性要求。
根据以上方法, 分别求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汇总得到二级指标综合权重。
三是确定三级指标权重。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分别求出其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后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过程略) , 汇总得到三级指标的综合权重 (表5) 。
各三级指标均满足一致性要求, 在三级指标中, 综合比重前三的是D3、D10、D4, 即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管理团队能力、市场容量空间对知识产权质押风险的影响最大。根据各三级指标的综合权重, 有
四、改进模型的优势
与传统收益模型相比, 改进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引入了风险评估的内容, 因此具有以下优势:
1. 便于识别和管理知识产权质押风险。
传统的收益评估模型主要由折现率的高低来体现风险的大小, 但是影响知识产权价值变动的因素错综复杂, 知识产权的价值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仅仅给出一个折现率很难对知识产权的风险状况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改进后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 将知识产权质押面临的风险因素抽离出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形成对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评估, 能够对知识产权质押所面临的风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而且也便于银行在此基础上对诸多指标实施跟踪监控, 建立预警机制, 防范知识产权质押风险。
2. 考虑了质押的特殊要求, 逻辑更合理。
在传统收益模型下, 其未来收益额如在企业现有运营状况下展开估算就很难反映未来的不确定性, 起不到质押以防范风险的目的。而改进后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 通过将知识产权质押风险单独抽离出来, 并在市场价值与清算价值之间进行分配, 解决了这个问题。改进后的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模型中, 质押知识产权的价值既考虑了知识产权在企业现行运营状况下的收益能力, 又反映了知识产权作为第二还款源的变现能力, 再根据质押风险系数在两者之间的分配得出知识产权质押价值, 很好地统筹了质押知识产权的收益能力与风险特性。
参考文献
[1] .薛志丽.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2012
[2] .张东平.基于质押目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 .郑晓芳, 尉京红等.谈抵押资产评估业务中的价值类型选择.财会月刊, 2010;1
【法的价值】推荐阅读: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10-12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07-10
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08-22
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10-08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06-03
乔春洋:品牌价值体系和最高价值05-19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09-09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公开课课后反思09-12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10-21
价值目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