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探微

2024-09-12

对策探微(精选11篇)

对策探微 篇1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学校的主体, 如何融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执教者深感棘手的问题。目前, 在我们部分学校中存在着因指导思想失误、教师方法欠妥等原因致使师生关系恶化, 教者难教, 学生厌学的现象, 这样, 既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有害于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发展, 这一点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

一、师生关系恶化的原因

(一) 历史与社会的影响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执教者大多地位卑微, 不被人重视, 而执教者大多以“清高”自居, 瞧不起世人, 两大阵营相互对立, 世代相传, 无不影响着现代的教者与学者。特别是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 教育更被世人看淡, 一切以“钱”为中心, “教书匠不如剃头匠”、“不学数理化, 照样闯天下”的思想无一不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 在部分学生眼中, “钱”比什么都重要, 象如此之类的学生在校岂能尊敬老师?下面是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情况: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 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越来越差, 特别是初、高中以上的学生, 他们之中对老师特别崇拜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既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想进一步复杂化, 见识越来越广,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崇拜意识逐步减弱的客观原因, 也有一些其它的因素, 比如, 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错误灌输, 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比较低下, 学生教科书上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范进的落魄潦倒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学生。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使学生不看重老师, 而教师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两者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差异, 鸿沟便由此产生。

(二) 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这一、二十年来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所确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 升学率成为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唯一标准, 自上而下, 智育成为教育的核心, 智育取代了德育、体育、美育。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应运而生, 因此, 能够维系师生关系的一根纽带那就是分数, 可以说, 分数让一部分学生成了学校的宠儿, 让一大部分人成了牺牲品, 这样能有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吗?与此同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长期以来,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教师主宰一切, 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收, 课堂毫无生气;教学内容陈旧, 与现实严重脱节, 学生长期被禁锢在贫乏、苍白无力的书本之中, 限制在活动范围极其狭小的校园内, 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 对老师的反感也随之增加, 师生关系逐步恶化。

(三)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致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 的确有少数教师因素质不高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存在。下面是对某校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

由上图可知, 该校教师综合素质为优的仅占5%, 良为15%, 中为60%, 差为15%, 极差为5%。由此可以看出, 在我们整个教师队伍中其整体综合素质还比较差, 这些素质较差的教师无论是在言行或是教育教学管理上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其具体表现为:其一, 言、行不检, 有损教师威严。个别教师有的凭借各种关系进入教师队伍中, 不学无术, 社会习气重, 言语污秽、行为放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教师的崇高形象。其二, 对学生要求过高。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严管理、高要求本也不可厚非, 可部分教师为了达到好胜的目的, 对学生过分苛刻、严厉, 一旦有违要求, 动辄指责、打骂或进行变相体罚, 这样, 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师生关系。君不闻因违背师训而在脸上刻字、罚吃牛屎或被打成脑震荡等事件时有发生, 这样的“好心”让学生恐惧, 令家长寒心。其三, 对学生采取“等级待遇”。下面是部分教师对全班学生采用“等级待遇”的示意图:

由上图可知, 优等生客观上存在着教师宠爱, 但他们往往自命不凡, 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中, 对教师无多大好感。而中等生却占了全班的三分之二, 他们往往被老师遗忘、冷落, 失去了自信心, 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而少数“双差生”常常被作为“整治”的对象, 使这部分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终是“破罐子破甩”, 师生关系更为紧张。

其四, 教师对学生缺乏“五心”:爱心、诚心、耐心、关心、信心。“爱”是一股无形的非常伟大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 世间将变作美好的人间。”的确, 如果我们能给每个学生 (特别是差生) 一点温暖的爱, 我想, 师生之间这道鸿沟将会荡然无存。在平时的管理中, 我们许多老师把温暖的目光投给了极少数优生, 而犀利冷酷的目光却对准了较差的学生, 那些中等生却被老师视而不见, 无一点温暖可言, 你能说这样的班级能有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吗?其次,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诚相待, 如果我们能把诚心、关心、信心给予每一个学生, 对那些较差的学生多一点耐心, 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建立起来。可是事实上, 我们老师给予大部分学生的既无诚心、信心, 对他们更是缺少关心与耐心, 因此, 师生之间这道永久相隔的墙将成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障碍。

二、不良师生关系的危害

(一)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 无论老师在进行教学或班级管理中, 学生往往形成对立的“统一战线”, 事事与老师对着干, 因此, 该项工作难于展开, 教育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约弗夫 (S.L.YOVEFF, 1972) 曾经对28所学校中的1672名学生和43名教师做了调查。他指出, 师生关系将与我们的课堂氛围密切相关。师生关系不良, 课堂气氛紧张、死板, 学生如坐针毡, 惶恐不安。师生关系良好, 课堂气氛温馨和谐, 学生如沐春风, 轻松愉快, 思维活跃。恶化的师生关系将使许多学生厌恶课堂、憎恨老师, 因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

(二) 对学生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 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 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 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 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 因此,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 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 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 他们体会友谊, 充满力量, 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 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 喜欢社会生活, 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 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 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反之,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容易使学生形成畸形性格, 错看人生, 误入歧途。教师与学生关系恶化, 往往形成对立阵营。教师要么对学生放任自流、冷漠无情, 要么粗暴指责、打骂, 这样, 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重压和情绪紧张状态, 如此下去, 会导致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多种疾病。有的学生形成了“孤僻、粗暴、自卑”的畸形性格, 看淡社会与人生,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 有损教师的崇高形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的确, 这些褒奖给予了我们老师崇高的荣誉, 把我们教师捧上了天, 但随着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出现, 老师的崇高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产生一些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 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呼唤科学、呼唤知识的时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成为当务之急。但如果没有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成为空话一句。

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对策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因此, 建立新型的、理想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 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那么, 怎样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理想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社会氛围。

(1) 大兴“尊师重教”之风。从中央到地方, 无论是教育部门或是其他职能部门都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善学校外围环境, 在社会上大兴“尊师重教”之风, 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 使每一位从教者能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的崇高与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使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与所教的学生。这是改善师生关系缺一不可的外部条件。 (2) 减少性别差异, 达到特征互补。目前, 我国教师队伍性别构成比例严重失调, “阴盛阳衰”现象较为普遍。从国家教育部门来说, 一要利用高考杠杆调节作用, 鼓励品学兼优的男学生报考师范学校;二要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他们敬业乐业, 终生从事教育;三要学校管理部门在各年级、各班级学科人员配置中兼顾教师性别搭配, 优化教育群体的心理结构, 创造一个相吸、相容、互补、协调的心理场, 有利于任课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选择最佳育人方法。

遵循教育规律, 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 必须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外在貌美, 比如服装整齐, 典雅大方。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提高文化素质, 塑造美的气质,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以自身优雅的举止、风度以及渊博的学识绽放出永久的人格魅力。其次, 加强师生之间的广泛交往, 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中心”主宰着整个教育活动, 置学生于依附地位, 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独立性, 贬低学生的理智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广泛交往, 多深入学生中充分了解学生, 广泛与他们接触, 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达到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三,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改进教学活动,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科学育人, 民主管理。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政治知识, 实践知识, 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诚然, 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 因此, 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治理好一个班的重要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总结出“以人为本, 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集体的管理者,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被管理者。因此, 我们不难理解每年有80%的时间在外做巡回讲学的魏老师所任的班级及语文课不但没有受到影响, 相反班级管理井然有序, 语文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全面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但严重影响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有害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 作为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应充分尊重、关怀和理解每一个学生, 做学生的导师、知心朋友、引路人。用爱的源泉沟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 为这个伟大的华夏民族培养出更多、更优的人才。

摘要:针对目前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出现不太和谐的现象, 努力寻求新的途径,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本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师生关系恶化的原因及采取的策略作了一定的探讨, 以资同行借鉴。

关键词:师生关系恶化,探微,对策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艺术》

对策探微 篇2

【摘 要】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成为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往往是虚假和无效的,是不注重实效的逢场作秀、华而不实。本文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几个拓展教学实例,由此引发了对实施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和对策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拓展教学 现状思考 对策探微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教学成为了主宰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拓展教学,似乎就不符合课改精神,算不上课改课。于是,大家为了使自己的课贴上课改的标签,就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拓展教学,以显“时尚”和“潮流”。这种不切合教学实际,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的盲目跟风,会使语文教学误入歧途。综观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语文课堂常常出现使用拓展教学的一些误区,如果对这些误区认识不清,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本文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几种设计不妥当的拓展教学,由此引发了对实施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和对策探讨。

一、案例及案例评析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赏读课文后让学生想象白杨树的样子及其生长环境,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白杨树的形态或白杨树与环境抗争的精神。这一拓展延伸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评析:案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本无可厚非,但却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手法。拓展延伸脱离课文本意,偏离了教学重点。主要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作

者的写作意图,使拓展偏离航向,误导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不能为拓展而牵强附会,要在准确理解课文意图的基础上,明确拓展方向,否则就会舍本逐末,与教学预期南辕北辙。【案例2】一位教师教《济南的冬天》一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以《北京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

评析:老舍能写《济南的冬天》这样优美的散文,不仅在于他的深厚文学素养,更重要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济南,对济南这个城市的特点耳熟能详。然而,这位教师让很少去过北京,甚至从未去过北京的孩子写《北京的春天》,他们如何能描绘出北京春天的景物呢?其结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了。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先朗读,接着归纳,最后讨论,剩下的就是一系列的拓展延伸。例如,让学生回忆与雪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做了很多练习。

评析: 本案例中教师用这么多的拓展延伸资料,很少与课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关。虽有拓展,但“文不达意”。本文的拓展应以毛泽东的大家气度和领袖风范为基点,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线索进行拓 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案例4】有一位老师上《泊秦淮》诗歌欣赏课。在分析了诗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老师指导船如何画,人物速写如何画。

评析:“诗中有画”,这本是课堂欣赏诗的一个亮点。可是因为老师没有注意引导,结果变成学生争论谁画得最像,谁画的最好,花费十多分钟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

以上案例仅仅是我在一年的教研活动中收集到的,如果你有心,像这样华而不实的拓展案例俯拾皆是。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思考,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确实能扩

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反之,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二、对拓展教学现状的思考

纵观这几年拓展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在落实和实效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一)盲目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课适合拓展?怎样进行拓展?这是教师在实施拓展教学之前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盲目实施所谓的拓展,那只能是“逢场作戏”。凡事过犹不及,拓展教学也是如此。尽管新课程着重强调了“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和小组讨论一样,拓展也不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尽管拓展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它看得过于神秘,也毫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拓展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如果拓展不能起到扩展教学内容、扩张思维、培养能力的效果,那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二)流于形式

拓展教学是扩大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扩张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是为拓展而拓展,追求形式、讲求过场,那是毫无必要的。所以,拓展要重实质和内涵,不能流于形式。我们时常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就立即忙于所谓的拓展,有时学生甚至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就迫不及待的进入拓展表演。即使是对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样内涵极其丰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样美点随处可见的课文,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文

本的教学,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有人说,品味一句话比上网6小时更有价值和必要。的确如此。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的“点”;而迁移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拓展,应该视作回归,它仍然要回归到课本。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如果我们的拓展教学,仅仅注重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的表象,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训练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那至多是“形式迁移”,根本就说不上是拓展教学。

(三)设计不当

课堂教学中从什么地方、按怎样的方式进行拓展呢?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中间需要有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拓展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没有进行艺术处理,结果造成为拓展而拓展的生硬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拓展点无处不在,关键是时机的把握和切入口的选择。标题可以拓展,结构可以拓展,语言甚至一句话也可以拓展,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扩张思维的都可以拓展。而现状是:拓展很大程度上是呈现于结课阶段,都是一篇课文讲解完毕之后的整体拓展,显得大而且空,学生很难从拓展中学到什么,有点“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的感觉。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其主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所教学的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冲淡教学主题的那不是有“信度”的拓展。因此,拓展是依据课文这个“点”向外延伸或辐射,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合理拓展,把握切入的时机和切入口,追求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效果欠佳

很多教师在进行拓展时,过多关注的是拓展的内容和经过,至于拓展的效果则往往被忽视。目的不明,势必造成结果不佳。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用了20多分钟带领学生归纳了课文“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大块内容之后,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十几幅春天的画面和描写的文字。画面一幅接着一幅,真可谓扑面而来,气氛也热热闹闹。但,这能叫拓展吗?我不敢苟同。因为我觉得教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似乎不够明确,而学生通过这些,也并没有能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也丝毫谈不上有思维的跃动,充其量是欣赏美图。拓展教学的终极目标有二:一是围绕所学内容,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二是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所有类型的拓展,都必须服务于这两个主题;背离了这两个主题的所谓拓展,只可能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

三、对策探微

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效。一个有效的拓展应该是一个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同时,对内容的拓展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思考过程。因此,我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拓展,必须做到: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在教材难点处作适度拓展。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要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把名著经典、古典诗词、新

闻透视、焦点访谈以及一些影像资料如《百年回眸》、《美丽人生》等引进课堂,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生活真实的内容作为附着物,将语文课堂变“大”。要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认读、理解和鉴赏,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

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

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拓展就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具体说来,就是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牢记语文的“姓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

总之,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设计真正有效的文本拓展,要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立足于教材,高效地挖掘、利用课内的资源,使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发展点。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年。

低年级儿童磨蹭行为对策探微 篇3

一、计时强化,培养把握时间的能力

计时强化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实施的一种培养学生把握时间能力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这种方法运用在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身上效果较好。对这类孩子,一定要让他们在心里认识到磨蹭的恶果,并告知速度快的好处,通过制定日常生活时间表,控制其洗漱、穿衣、吃饭等所需时间,稍有进步即给予表扬,如此逐步达到强化效果,并进而促进孩子养成习惯。

二、多管齐下,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对注意力较差的学生,一定要为其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书桌上不能堆放玩具等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要求孩子在学习之前准备好所有要用到的文具,避免写作业的过程中分心去找东西。

对于喜欢做几分钟玩几分钟的孩子,可以采取奖励法。如家长估计孩子每天作业所需时间,然后和他约定,如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可以让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不能做完,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让他在桌上放闹钟,每专注地学习10分钟可以休息2分钟,如此慢慢延长时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20分钟……逐渐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此外,还可以利用“舒尔兹表格”进行注意力训练。舒尔兹表格是将一系列数字随机放在表格中,让孩子按顺序找到这些数字,以此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此训练可以每天进行一到两次,并记录每次所用时间。当孩子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时,表格逐渐增加,数字逐渐增多。为增加训练的趣味性,还可组织和同学、家长或和自己的比赛,有进步即给予表扬。

三、明确要求,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作用。老师布置作业要尽量做到“少而精”,对作业提出明确要求,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能乱涂乱改、拆页、撕页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一层次的要求:字体美观,正确做题。做完作业后要求学生自我检查。对于做得好,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或者进步明显的,要在课堂上给予表扬,使他们成为榜样,激发鼓励全体同学做好作业的信心和兴趣,促进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严谨的人生态度。

四、家校配合,督促磨蹭行为转变

要改变孩子的磨蹭行为,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有些孩子的磨蹭行为与家长的溺爱分不开,在转变其行为时,我们要求家长做到:第一,要注意自我改变,安排的事要难易适中,以鼓励表扬为主。发现孩子试图拖拉时,要么和孩子一起完成,要么以合适理由终止这件事。第二,要教给孩子做事的正确方法。如在做作业前应先复习,然后再下笔。第三,作息时间要合理。有规律的生活有利于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第四,要做好榜样。父母的做事风格能给孩子以直接影响。第五,用自然惩罚法,让孩子尝尝苦果。不再催促孩子,让他对照时间表安排作息,若迟到让他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事后家长可帮着一起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不合理安排时间就会因此尝到苦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广东广州510600)

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对策探微 篇4

据新华网报道,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从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来看, 与去年同比分别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及大学生就业的大势所趋。大学生自主创业即“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 在有限的环境中, 努力创新、寻求机会, 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数据显示, 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为30%, 中国只有10%。英语专业在全国公布的工作难找的几个大专业中榜上有名, 很多人选择走自主创业这条路, 可是据调查显示, 英语专业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 这是为什么呢?

1. 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1.1 自主创业意愿不强

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 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据华南某高校于2004年对5所重点高校1400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做的一份调查显示, 有74.57%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 可是最终创业的却不足1%, 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全国各地的高校情况基本上都是如此。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 自主创业发展缓慢。

1.2 自主创业多为传统行业, 成功率低

由于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投资到学生创业的公司这样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所以, 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 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 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但这类行业同样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于缺乏经验的毕业生, 要做好也并非易事。

2. 原因分析

2.1 主观原因

一是经验不足。首先, 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 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 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这些都降低了他们开发产品的命中率, 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 错过了商业机会, 甚至导致失败。其次, 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处于“象牙塔”内, 对于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所知甚少。社会经验的不足, 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 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 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是综合素质较弱。首先, 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 管理能力相当薄弱。一方面, 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不够。另一方面, 管理力度不大。在短时间内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 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 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 创新精神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客观原因

一是创业项目选择失误。这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采取自主挑选项目进行创业, 还是选择连锁加盟、转让合作的项目创业, 深入了解项目相关市场、理性认识分析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创业计划,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创业基本步骤, 有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开了一个英语吧, 因为客源太少而经营不下去。

二是创业项目资金不足。这是影响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开了培训班, 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规模始终无法扩大, 盈利低微。

三是合作伙伴内部矛盾。这也会影响创业项目的运作并导致计划流产, 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创业是很多创业者经常采取的方式, 互助形式的合作创业有很多优势, 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各自投入资金的多少、是否明确的分工、能否健全的合作机制、团结一致的创业精神等, 这些问题存在于一般的创业者中, 不仅仅是英语专业创业的同学。

四是创业教育滞后。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并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大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 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 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 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 英语专业学生成功创业对策

长期以来, 英语专业毕业生多从事教师、翻译等职业, 似乎不如管理、经济等专业的学生适合创业。但实际上, 英语专业学生思维灵活, 接触外国先进事物较多较早, 在创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内目前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早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马云在为商务部一个项目做翻译时在美国接触到了信息高速公路从而萌发了利用互联网从事商务活动的念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仅在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交易额就超过亿元。著名教育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同样也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由此可见, 英语专业毕业生并非不适合自主创业而是被传统观念束缚住了手脚。笔者认为, 英语专业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成功创业, 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做准备。

3.1 加强自主创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及其效果, 加强创业意识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增加成功比例。有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认为, 就业是自己需要找工作单位。因此, 造成大学生就业的被动局面。大学毕业生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具备积极主动的创业意识。而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创业教育还应注重对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去积极地思考社会问题, 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 把握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 寻找知识的转化点。

3.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段成功创业之路的起点, 往往并不是在毕业典礼之后。在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学好本专业、还要涉猎各种应用性学科、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知识, 尽量拓宽知识面, 学得博, 学得深。同时注重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 善于多维观察问题, 对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特别强调的是创业大学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创业的关键, 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创业的成败。因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要培养融资能力。二要培养市场运作能力。创业面对的是市场, 是竞争对手, 在了解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同时, 还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生产出来, 推销出去, 获取最大的利润, 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市场营销能力。三要培养组织指挥能力和驾驭企业的能力, 即领导能力。

3.3 注重创业投资前的准备

第一, 市场状况调查。任何人在创业之前都必须非常谨慎地进行市场分析, 综合调查。在决定从事某种产品生产或经销之前, 必须要对可能购买的顾客有充分的了解, 何种广告方法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以及顾客希望通过何种方式使产品到达手中等等, 这是近期调查。创业当然要考虑长期利益, 所以要试着去预测需求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 第二, 要有长期规划。规划包括目的, 达到目的的程序, 进度时刻表, 并列出任何可能会影响到规划的情况, 考虑好调整、应变的措施。第三, 慎选行业。大学生创业应发挥自身优势,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长适合做什么行当, 选择熟悉又精通的知识型、服务性的行业进行创业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潮流, 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大势所趋, 因此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应关心、关注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努力为他们排除障碍, 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同时, 大学毕业生也应看清当前的形势和考虑自身的素质及条件, 选择自主创业一定要多些理性。创业是一门艺术, 就像画画一样。希望每一位自主创业的英语专业学生都能画出美丽的画卷。

摘要: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尽管国家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当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基于此现状, 本文分析了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叶育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 2001 (3)

[2]欧清华.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障碍与对策探微[J].教育与现代化, 2004 (3)

对策探微 篇5

【关键词】 典型问题;护理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 R6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2-0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1]在乡镇卫生院中,护士培养存在典型的几个问题。 

目标缺失型。由于乡镇卫生院处于基层,护士培养方面缺少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保证,在培养目标方面缺少系统目标。培养哪些内容,达到什么目标,医院管理人员缺少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定位。或者目标出示不清晰具体,这样就缺少必要的目标取向,培训效果不理想,泛泛学习,针对性不强,不知道系统培训到底如何安排,护士出现学习的亚健康状态,思维出现真空,实际效果欠缺。

培训理论失位型。乡镇卫生院处于基层,护士长管理工作和一线护理工作繁重,学习时间不充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需要强化,尤其理论水平需要着重加强。跟上最新护理创新理论,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实践,护理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护理人才,使护理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过程失控型。在护理人员整个培养过程中,时间比较零碎,精力受到约束,乡镇卫生院过程管理精细化欠缺,有时某些护理人员理论水平欠缺甚至是护理管理人员监督不到位,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作为造成的,或者受到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影响。这样失控的缺乏一以贯之的培训势必影响卫生院整体护理人才实际业务能级的提升。

结果放任型。有的护士没有达到护士长所要求的标准,但是没有必要检查,反馈;要么反馈不及时,不具体。这些影响了护士的培训的动力和效率,有的护士学习惰性的心理就得以滋长,护士培养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方法呆板型。乡镇卫生院业务学习考试和实际操作是常用方法,而缺少多种方法相结合,影响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护士和护士长习惯的业务培训,我们以习惯的态度和习惯的方式,无论是其内在的变化还是面对当下医改的新形式,都是不允许的,习惯思维运用的不好,有可能对基层卫生院业务培训是个不小的阻力,因此业务培训迫切需要应用新思维,新方法。

乡镇卫生院护士业务培训的理论性和实效性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试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全程以目标定位。

护理管理者应该全面了解护士信息,做个细心人,把收集的资料汇集、归纳起来。根据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划分为若干等级,初步提出适合各级的培训目标和发展计划。再结合每个人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做出微调,以保证培训计划具有个性化。例如:把年资较长,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强的护士分为一级,根据其特点制订出较高的培训目标,提供他们发展平台,如: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或者安排协助护士长参与病房管理和质量检查,帮助其向更高层次发展;把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或基础知识差的护士划分为二级或者三级,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就要着重“三基”知识的内容。老中青,三个层级分别发展,造成你追我赶,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生动发展局面,最终达成各自目标。

二 、 护理培训理论到位。

只有培训理论的支撑,培训行为才能有依据,有科学和系统性,培训行为才是培训理论的体现。在乡镇卫生院中护理程序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效用,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2],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实行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并且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3]。护理程序理论引入护士培训中,是比较切合护理管理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是护理程序理论在护理管理领域的新拓展。它充分说明护理程序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于护理管理中。[4]

三 、 过程应该得到监控。

任何系统都要与外在发生关系,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护士培训能力的提升是与各方面相关的。护士培训计划和措施确定以后,按照培训的步骤按时进行。并且充分发挥主管护士、护师的传帮带职责,帮助落实各项培训计划。护士长定期检查学习情况,查笔记,考核学习效果。根据落实情况进行适当的奖惩,培训不合格者找谈话,戒勉,并作详细记录,再学习,循环往复,直到合格,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便下一阶段的顺利推进,对于优秀者适时表扬。护士培训管理关键在过程,实际效用才能明显。

四 、 结果需要有效反馈。

按照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编制考核的题目,在此处用力,尤其是年轻经验不足的护士感受到自己知识储备较少,但通过努力,能达到预期目标。护士长不断总结培训效果,分析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整个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培训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问题的出现并反馈是为了更有效果的培训行为的落实。

五 、 方法需要优化。

最优化方法(也称做运筹学方法)是近几十年形成的,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最优化方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其生产经营活动。[5]护士能力的的培养包括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养、护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乡镇卫生院护士实际操作培训应该常态化,平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历层次,选拔优秀护士到高校进修,护士长交流到具有优良管理条件的医院挂职学习,多种培训方法最终要优化。 

总之,在“医改”背景下,关于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护士长要按照文件精神,“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1]护士长要敢于管理,管理要在点子上,不需要“走马观花”式的业务培训,而是需要“欣赏啊,慢慢欣赏”的有实效的业务培训,切实帮助护士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促进整个护理队伍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

[2] 魏彦芬,沈宁,赵书元。对6所医院护士运用护理程序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6年。

[3] 袁剑云,金乔,主编。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模式病房建设,卫生部护理中心教育委员会组编,1993年。

[4] 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5] 何坚勇 ,主编。最优化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对策探微 篇6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在组织企业财务的活动过程中, 对财务关系进行处理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在企业中它主要以企业管理为基础存在, 作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以及企业管理的核心, 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运营, 以及分配等几方面内容。具体来说, 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企业投资和用资的需要, 以此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

企业将筹集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就是投资, 对资金的使用一般包括企业内部使用资金, 以及对外投放资金等。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营, 也就是指如何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在分配的过程中, 资金或者退出或者留存在企业, 这都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 首先表现在运动的规模上, 然后表现在资金运动的结构上。通过资金分配活动可以对分配模式和分配方式合理的确定, 促进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主要由财务管理的这四方面内容构成, 这四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互有区别。

二、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1. 财务管理缺乏时代性

在传统工业时期, 主要是企业有形资产的扩张来产生经济效益, 在如今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经济发展形势下。传统有形资产的比例大部分被以高科技为主的无形资产所占据, 但是在当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学习中, 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 对于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经济构架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重视, 在实际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大部分领导的管理意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阶段上。导致企业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识而没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方式在短期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是会给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规划带来一定的阻碍。

2. 财务管理力度不够

现阶段, 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均未真正落实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导致了财务管理监督和监控力度不够。虽然部分企业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落实, 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不够重视造成的。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监督监察制度占有重要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监察力度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顺利生产运营, 对企业的整体产生影响。

3. 资金管理不善, 结算不正规

部分企业采用多头开户, 以私结算和任凭各银行账户闲置的方法逃避银行的监督, 这严重的影响了国家税务部门的监管。

此外, 企业财务管理在账外设账、财会人员变更频繁、财务管理意识陈旧以及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性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1. 建立具有时代性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 财务管理制度意识和管理制度都是根据比较陈旧的观念来建立的, 这就导致了无法顺利的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同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因此, 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使建立的管理模式具有时代性。在弥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这方面任何企业都应该重视, 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将时代元素加入到财务管理意识, 保证其具有21世纪的经济特征。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应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 其次还要重视通过培养人才的途径提高财务管理者素质。在财务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化的基础上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2. 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对于企业任何一个部门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只有在企业中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以及确立了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具有强烈导向性的目标, 才能够使企业在兼顾生产运营中各部门、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讨论以确立相应的目标, 这是确立正确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条件。我国某些企业将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确立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 不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能将企业价值、财务风险因素、投资成本等考虑进去, 也兼顾了企业最大化利益。

3.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企业财务管理完善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企业管理人才体现。因此, 要在增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力度的基础上认真选拔财务管理人员, 注重人才的培养, 还要打破传统地域、身份的局限性在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中合理的分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除此之外, 还应该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现状与特点为出发点, 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升上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困境, 只有进行深入分析, 尽快做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才能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创造出最大化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于耀华.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国贸, 2011, 11, (29) :33~35.

[2]遇兴嘉.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3, 13, (1) :76~79.

对策探微 篇7

一、目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中职生底子薄, 学习主动性差。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 这些学生语文基础很差, 口语知识的积累十分薄弱, 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低下, 且存在十分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孤独自闭, 口语交际能力愈发低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 缺乏自信心, 学习兴趣淡薄, 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这给学校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2) 应试教育背景下, 口语交际教学被边缘化。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 考试制度成了各门学科教学的“指挥棒”, 在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甚至大学语文, 都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很少涉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也不例外, 口语交际能力低下也成了中职生的“软肋”。

(3) 教材可操作性不强, 口语交际教学资源有限。新课程改革以来, 中职的语文教材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然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仍然存在同一性、偏难化、偏离化等缺陷, 使得语文教师只能按照教材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另外,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口语交际的素材往往局限于教材的案例, 这远不能满足口语训练的要求。这都给口语交际教学带来了重大挑战。

二、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困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有针对的应对策略:

(1) 加强基础技能培训, 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中职学生口语基础差、自卑、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 一是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相当一部分中职生普通话不标准,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常带有浓郁的地方口音, 教师应加强泛读, 或以录音机、语言学习机以及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加强中职生的普通话训练。二是开展心理素质训练。一些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这加剧了口语交际教学难度。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 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多多交流, 强化中职生心理素质, 由“怕说”转变为 “愿说”。三是注重口语交际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体验交际的意义与乐趣, 将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2) 转变观念, 突出口语交际教学地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企业对员工要求的基本素质之一, 尤其在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领域更为凸显。如果仅有扎实的业务能力, 而没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十分不利于员工在职业上的发展。中职学校必须将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以及教师培训机制, 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软实力; 中职语文教师不能避重就轻, 应加大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比重, 实现常态化教学高效化教学、精细化教学, 不断巩固口语交际教学的学科专业地位。

(3) 突破教材局限, 拓展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生活即语文,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针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堂, 延申到课外, 不断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或者其他课余时间举办“周末论坛”“毕业生模拟应聘会”“交友会” “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中职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广阔舞台。

总之,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关系到学生语文学科教学整体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也关系到学生职业前景的优化。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应突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摘要:口语交际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的语用技能,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 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对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策探微 篇8

关键词:延安市,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0 引言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延安作为陕西农业大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有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此延安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处理好“三农”问题,促进经济不断发展,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延安作为革命老区,农村人口比例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延安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战略,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延安市新农村建设中重点的工作内容是:

1.1.1 做大做强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

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研发加工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各项要求,推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把苹果产业做得越来越大,在改善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下功夫,最终让洛川苹果成为陕西苹果的典型代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优质品种[1]。

1.1.2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一步做好对农业五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使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更强。使农技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延安市将在农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加大力度,努力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不断地提高科技人员技能,对当地的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预计建设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尽最大的努力,给现有企业提供相关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保障农产品的不断增收增值。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使农民更具组织性。

1.1.3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一定要做好支持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包括切实贯彻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给农民提供更多的补贴。不断的进行农村综合改革,把农村义务教育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好。抓住每个更好的进行农村建设的机遇,如:国家对农村银行业市场的要求比较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时机,更好地进行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适用领域。

1.2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2.1 农民增收困难

首先是种养殖业增收难。现在农业并不具备比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以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够实现稳定的增收。即使现在国家给种粮的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助,但现在还要面临越来越高的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使生产成本变多了,农民若是要发展种植养殖事业种养殖业,则不容易增收。其次是产业化带动难;“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等模式实际上未能在农民增收问题上提供更多的便利。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农民几乎不能从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达到增收获益的目的。最后是政策性增收困难;从2005年起,国家不再收取农业税及附加,实行“一免三补”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提升了,但农民在相关政策扶持下实现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实现的途径明显太少了。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依旧有指挥不当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农民是农村结构调整的主体,依据的是市场的需求,但很多乡镇领导总是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主观性太强,忽视了某些客观因素,甚至强行要求农民调整结构[2]。现在已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依旧是常规性调整,战略性调整非常少。出现了盲目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没有一个有序的组织等问题。因为农民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变化的信息,容易造成跟风现象,导致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1.2.3 农业科学技术欠缺

(1)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科技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受传统科技体制的影响,技术创新和技术者的利益,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的利益没有很好地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利益的工作,是不会做得很好的。(2)农技推广投入经费低,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小,大大低于其他产业和相关经济部门的投入比重[3]。(3)村民用科技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4)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系统失效;这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基地与科研结构、大学、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和知识流动不足,国家资助的基础研究方向与产业界的应用和生产研究不匹配,高校不能培养产品生产迫切需要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金融机构回避创新创业风险,技术转移等中介机构在促进知识流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1.2.4 土地用途管制失控

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很多都转变成了非农用途,形成“国家建设”、“园区开发”、“乡村圈占”三分天下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国家没能够很好的控制和管理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致使农民和政府之间发生直接冲突。因为不公平的土地承包现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等,使很多农民都没有足够的土地,这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的隐含危机。

1.2.5 农民自身文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低

现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很低,在广大地区仍然存在文盲,这些就导致了农村致富人才缺乏,致富的门路受到限制,农村地区与外面市场的沟通信息不畅。延安市农村,特别是某些地处偏远的农村,几乎每户农民都只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不懂现代科技和农业新技术,也不了解相关的致富信息,更没有其他的致富渠道,生活水准十分低下。总之延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在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得到逐步解决。

2 加快推进延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增加农民收入

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地寻找增收的渠道,最大限度的开发增收潜力,使农民能够快速增收,实现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继续实施并逐步增加和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保障“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2.2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对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投入更多的关注,努力用质量效益型代替数量规模型,高度重视优化林果业,壮大草畜业,提升棚栽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2.3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延安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战略,与大中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生产更多更具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创造优质品种。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典范。

2.4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以“统筹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为指导,在以下十个方面下功夫,搞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包括农村道路、饮水安全、通信、能源、农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安全保障等。采用多种方式,多管齐下筹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资金,政府、个人及相关组织都要为此作出努力,建立农村新风貌。[5]

2.5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农村征地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保持主体地位,对于土地征用的一些具体内容,包括土地征用的范围、目的、条件、方式等都要有详细的规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延安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农业发展还是比较落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形象工程,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坚持从延安市各地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安市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是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的好事,但是,延安市如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考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片面的强调新房新道路建设,不考虑农民的经济负担,就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入歧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远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产业如何发展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一定要防止一哄而起,搞业绩工程,形象工程,要防止不从农村实际出发,大拆大建,要防止不尊重农民,侵害农民利益的事,防止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浪费资源资金的事。要加强管理,加强指导,搞好试点工作,严格干部管理。延安市各县区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做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广大老百姓的意愿,把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放在首要位置,要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还让广大老百姓真真得到实惠,使延安市农村经济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延安市政府信息网[R]http://www.yanan.gov.cn/structure/index.htm.

[2]刘田喜.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J].政策,2006(3)42-43.

[3]黄蕙.农业资金投入如何“划时代”——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J].瞭望,2006(4):12.

[4]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

对策探微 篇9

一、工业循环经济的涵义

工业循环经济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在工业循环经济系统中各生产过程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工业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以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联合及资源共享,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概括地说,工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分为工业企业内部循环和工业企业间的循环即生态工业园区两种方式。其中工业企业内部循环是基础。

第一,工业企业内部循环:

是指企业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ISO环境管理体系,积极采用生态工业技术和设备,设计和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形成无废、少废的生态工艺,使上游产品所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减轻甚至避免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生产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五年前分别减少了25%和70%。

第二,生态工业园区:

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把不同产业或同一部门之间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企业的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生产第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动力,其剩余物将是第二种产品的原料,若仍有剩余物,又是第三种产品的原料,产生的剩余物又可能是新产业的物质,又成为第一种产品的原料,这样循环使用,若有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则将其以对生命和环境无害的形式进行排放,尽量做到零排放。最为典型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煤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企业,农业、生活服务业为辅助,实现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对热能多级利用,以一个企业的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为实现污染的零排放目标而努力。

二、制约吉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滞后

目前,吉林省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政府指导思想上,经济发展理念还没有做到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很多企业由于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生态环境效益,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去获取高利润,从而对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2.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

技术因素是建立工业循环经济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吉林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主要表现在,工业体系不够完备,技术水平较低,专业化分工不具体,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这是造成产品质量、效益不高和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比如,吉林省地方汽车工业中零部件生产企业居多,大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以冲压件、机加件、塑料件居多。同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缺乏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系统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省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指导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由于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指导,致使全省至今仍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对资源还没有实现科学和合理的利用。少数企业的“单兵作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投入、低效用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全省循环工业的发展。

4.缺乏区域间的合作意识

区域内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吉林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但区域间的协调远远不够,经济发展更需要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地方在作具体决策时所欠缺的。东北三省是以一个整体被建设发展的,吉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不仅要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的循环经济增长,同时要以实现东北工业的大循环为目标,甚至与全国各地实现优势互补。因此说,缺乏区域间的互补意识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

5.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包括:《循环经济试点市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正在制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等,国家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但是,地方也必须制定颁布有利于地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单项法规或条款。因为,工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全新经济模式,必须制定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对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标准的确定等,必须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和规章。目前吉林省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三、吉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吉林省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念,强化循环理念

要不断加强新经济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和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观念,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倾向。将工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2.利用科技基础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吉林省的科研体系门类齐全,科教事业蓬勃发展,吉林省具有强大的科教优势。拥有独立的科研机构二百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4万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5所。这些为开发先进适用的工业循环技术和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具体方法如下:一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改进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产生量;三是开发适宜技术,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加强领导,做好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系统规划

省内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和解决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中的重大问题;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组织开展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有效途经。要加快研究制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4.增强区域间合作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重振东北雄风,是东北三省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强三省的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流动,密切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关系,增强整体合力与实力,已经成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共建新型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增强东北三省区域间合作,以组团式进行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进行地域资源重组,形成东北三省战略联盟,这样有利于区域间功能的互补、提高面向经济全球化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对于基础设施可采用共建共利共享的原则,对于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可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

5.加速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研究建立完善的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之有法可依。加快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法规制度。在健全管理和运行体制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机制、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同时各级政府也要转变职能,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

综上,吉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的工作基础,以初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近期任务,通过加强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依靠东北三省经济合作,拉动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系统得到全面贯彻,促进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以生态工业建设促进生态型城市建设,最终形成循环型社会。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争取尽早实现以清洁生产促进为基础,再生资源产业化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初步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在吉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工业循环经济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工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吉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首先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观念;其次要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基础;第三要做好循环经济的系统规划;第四要搞好区域间的合作;第五要加速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关键词:吉林省,工业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雷.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06(8).

对策探微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掌握高中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升学机率,也能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其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另外,其在高中学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高中地理难教难学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因此如何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率也是目前教育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大多数地理教师依然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了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这对于当代学生的学习而言即为不利,如今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认为高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由教师全力主导课堂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直到目前依然有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方式,然而此种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后进生而言其更难以在此种学习氛围下得到显著提升,甚至会由于考试连连失利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1]。

2.地理知识衔接不足

众所周知,学生在初中时期即会接触到地理学科,然而其在学生初中时期的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差异,而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度较之初中地理而言有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难以依靠初中地理的知识基础来掌握高中地理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虽然会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知识补充,然而却难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而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各种考试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

3.重结论教学轻研究过程

不难发现我国各大高中在传授地理知识时,往往会存在“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即在对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却鲜少有教师会针对该结论做出解释,或给学生足够的提问机会,此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过于浅显,因此只能死记硬背相关结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标准脱节

由于我国近年来大范围实施教育改革,使得我国教育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环节中,教师为了能够符合新课改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往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忽略了课程标准,此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因此今后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尽量与课程标准联系起来。

三、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问题的相关措施

1.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

如今多媒体教学在我国教育中得到了充分普及,然而由于学校经费或教师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依然有很多学校缺乏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排斥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此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成绩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应加大对教育机构的支持,丰富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同时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能够尽快掌握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的能力,这对于当代学生以及教师而言均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2]。

2.实现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青春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同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此阶段教师应更加注重自身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避免使用不良语气和话语,尽量使用带有激励作用的话语,同时改善评价机制,不再单单依靠试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状态、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此种评价机制更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学科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然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高中学生地理成绩得不到明显提升,为学生升学造成了一定压力,尤其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由学历、经验渐渐转为全能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通过学习高中地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教学方式做出适当改变,以便于解决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11):51-54.

[2]肖贵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赤子(上中旬),2015,22(05):306.

对策探微 篇11

误区一:功利性色彩浓重,随意性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回归本真,为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可一些农村语文教师为了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公开课展示,大打特打语文课程改革旗号,总喜欢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打上综合性学习的标签,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殊不知,在这样的心态下进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变味的、肤浅的、空洞的、功利性的。有的老师随意性强,选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无从下手,只好到处抄抄摘摘,毫无感性经验而言,更谈不上能力培养。有的老师就越俎代庖,让学生丧失体验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甚至有的老师为了所谓的提高教学效率,简化综合性学习的流程,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误区二:重课堂“效果”,轻课前准备,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就算了事。实际上综合性学习功夫在课外,出彩在课内。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确实有一些难度,比如“探索纳米技术”、“走进磁悬浮列车”等很多主题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的要求,但不少农村地区的学生没有相应的学习条件,很多农村教师存在畏难情绪,感到无法开展。

误区三:盲目组合,缺乏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不可忽略语文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的农村语文老师盲目的引进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组织为“数学活动”、“音乐活动”、“生物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育的主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变成了“四不像”,语文味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对策一:树立“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不要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不要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爱学、乐学,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氛围,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我们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开展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综合性学习既要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要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策二: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的情况,我认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各有各的优势,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感受上,农村孩子更有优势。例如苏教版七下《荷》专题,农村孩子更有话可讲,门前的池塘、村后的小河,都可以欣赏到荷叶、荷花和莲蓬组成的“彩莲图”,特别是在“思索质疑”“、讨论交流”环节农村孩子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更丰富、更直接。“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农村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发现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上一篇:蓝色荧光粉下一篇:村镇银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