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2024-10-07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精选12篇)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1

第一, 切实减轻负担。沉重的生理、心理负担是乡村教育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 乡村教育喜欢以“量”取胜, 有时间上的“量”, 有作业上的“量”, 学生没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 处于被动的受压制状态。处于这样状态中的学习, 缺乏热情和活力, 与生命的自然特征完全背离。另一方面, 我们总是以考试为剑, 以跳出“农门”为饵, 威胁利诱, 软硬兼施, 把学生置于身心煎熬之中。这样的学习状态, 是与“幸福”无关的。在新乡村教育的建设中, 我们需要根治重负顽疾, 尊重生命, 张扬个性, 释放身心, 提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幸福指数。

第二, 贯彻“全面”方针。乡村教育的功利色彩浓烈到如此程度, 以至于乡村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教育为依归。学生总是在语数外等“主打”科目中翻腾, 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兴趣的选择被剥夺, 这是导致乡村教育幸福指数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偏瘫”式的教育, 让高考成为乡村学生几乎唯一的出路, 除此之外, 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路径。我们的新乡村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 给予学生更多发掘潜能的机会。这样, 幸福指数的提高才不会是天方夜谭。

第三, 立足乡村实际。从实际出发,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乡村教育, 需要立足乡村实际, 任何超出实际的想法和做法都会导致教育的灾难。教育是一项现实的事业, 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要追寻的新乡村教育, 应该更充分地调研乡村儿童的认知背景、学业基础、思维方式, 充分发掘利用乡村教育资源, 制订更符合乡村儿童实际的发展目标, 寻求适应乡村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方式, 从而让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乡村儿童的生命过程, 让幸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

摘自《小学教学研究》/孟玉梅文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2

那么,什么方法才有效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你想获得持续的快乐,那就学会感恩吧,5分钟即可提升25%的幸福指数。

不快乐通常是由不同的害怕产生的

害怕拥有的不够多,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举个例子,你也许觉得工作让你很痛苦,因为你害怕不能胜任,害怕被炒鱿鱼。你也许很厌恶这些账单,因为你害怕钱不够花。如果有人阻断了你的前进,你会为了他们把你带进了危险的境地而和他们生气,这也是害怕。

但是感恩可以对抗害怕。如果你可以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感恩的状态,那么你就可以减轻恐惧的心理,并逐渐敞开心扉迎接快乐。

每天列感恩清单,重新让大脑向积极思考

这并不神秘,也并不困难。每天晚上入睡前,为你所感恩的事情列一个清单。这可能一开始会让你觉得很无聊或者尴尬,但是任何人都能想出这五件事情。你可以对家庭,好天气,一顿美味,健康,最好的朋友或者一个特殊的瞬间表示感激。即使事情变得糟糕,你也要为他们不曾糟糕的时候感恩。

对于清单上所列的感恩事情,不需要做出像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或者是像我对奶昔的喜爱这种深沉的判断,重要的是要写出使你感恩的五件事。这样下去,不久就会得到效果。在一个研究中发现,参与者在这样做的两周后,幸福指数便提高了25%,

为什么这会起作用?

通过每天列感恩清单,你会重新让你的大脑向积极的方面思考。我们每分钟向大脑输入大量的信息,所以它需要过滤掉大多数无用的信息。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注意到每一刻钟和每一个脚步,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但是当你学习了一个新单词,你突然就觉得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它,那是因为它再次被分类到了重要的事项中,所以你的大脑便取代之前不受重视的状事项转向重视重要的事项。你可以利用这个效应。

通过每天列感恩清单,你的大脑会重点考虑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不久,你就会无时无刻都在发现它。逐渐地,你就会注意到积极事情的发生,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充满感恩。这之后,你也会享受同样的经历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一项研究表明,21天后,做了每日感恩清单的人不仅仅更加乐观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还拥有了更安逸的睡眠,并减少了很多痛苦的感受。在另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只做一周的感恩清单。在这一周结束后,它们也是更加快乐的,还减少了抑郁的感觉,并且在六个月后这种影响依然在起作用。这个对于那些每天做感恩清单的人来说是的确存在的效果,即使他们只做了一周。

我也用了这个简单的小技巧将自己从压抑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并且我现在还在坚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保持快乐。我希望这对于你来说也有这样的效果。

无论这是愚蠢还是严肃的,你现在对什么感恩呢?

相关推荐:

导致不幸福的10种认知错误

幸福的秘诀:相信自己能更幸福

幸福守则:清理你对爱的期待与定义

全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篇3

一、在活动技能化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教师要通过打破传统活动形式,变无序为有序、变监管为指导,将每一项活动作为一项课程来指导,以课程为依托、以训练为保证,在为学生谋求终身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活动技能。

1.游戏活动的技能化

如在跳绳指导中,待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之后,教师逐步提高难度。如“趣味跳”,学生像顽皮的小猫一样神气活现、自娱自乐;“反手跳”,即向后摇绳跳,学生宛如出道已久的杂技演员沉着干练、收放自如;“交叉跳”,即“跳麻花绳”,学生像孙悟空舞动金箍棒,眼明手快、虎虎生风;“配合跳”,即“双人跳短绳”,学生又宛如并蒂莲花、迎风招展;还有“团结跳”,十数人齐上阵,将一根长绳填满,协同跳跃几十下竟然毫不费力。

经过指导,一根翻飞的跳绳在学生们的手中竟然像被注入了魔力一般,演绎万千气象!

这仅是英才小学生活动项目中的一项,其他如打羽毛球、滑旱冰、摇呼啦圈等,都有技能性的要求,只不过这种要求已经融化到趣味之中,变得了无痕迹了。

2.生命、生存教育的技能化

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整个中国,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如何让生命教育渗透到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为此,从上一学期开始,我们在小学六个学段分十二学期,以课程的形式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和伤害,并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的训练中,除了白天在课内课外设计各类活动场景进行模拟之外,学校每学期还要在生活区对全体学生进行两次以上的夜间(22:00以后)突击消防、地震演练。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睡着了,演练贴近真实状态。在实际演练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在“险情”发生后,处险不惊、沉着冷静,依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快速而有序的撤离。

2012年暑假,我校学生张某在与父母外出时发现落水儿童后,成功运用教师所传授的“心肺复苏术”指导家长进行救治,在救护车到来前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在当地传为佳话。

生命、生存教育技能化,奠定了学生终身的幸福的基础。

二、在活动亲情化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虽说集体生活为学生的独立性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离开父母呵护的学生在亲情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可回避的现象。因而,如何弥补亲情的缺失就成了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1.生日活动

过生日是小学生及父母最为期盼与关注的。寄宿学生的生日大部分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替代家庭,高于家庭”一直是我们小学部生活区教师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学生的生日(甚至延伸到学生父母的生日)逐一统计入册,分清习惯生日时间(公历或农历时间),确保每一个学生生日时间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父母的生日,教师们会提醒学生给父母打个祝福电话;对于学生当天的生日庆祝,教师们会以多种形式给过生日的学生送上祝福的话或贺卡,煮上一碗长寿面,给父母打个电话,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同宿舍或班级同学的祝福声中,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师生、同学之间浓浓的情谊。

此外,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每两个月为学生举行一次集体生日晚会。生活教师在生日晚会之前都会制定详细的晚会节目方案。在品尝生日蛋糕中、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在爱与祝福的旋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活动的过程温馨而富有创意,幸福写在每个学生的脸上,也写进了家长们的心里。

2.周末活动

离校较近的学生一个星期就可以回家一次,而路途遥远的学生只能留校度周末甚至是度月末。孩子思乡,亲人牵挂!为留校学生营造温馨的家成为所有生活教师的共识。

每个周末,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搓汤圆、包饺子、煎荷包蛋、包春卷、煮面条……通过稚嫩的小手、专注的眼神,学生们在东倒西歪的作品中既学会了简单的生活技能,更从品尝劳动成果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校内开心,校外同样精彩。我们组织学生到消防队、110指挥中心去参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与孤儿院的孩子们联欢;到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戴尔等外资企业中参观生产流程;到沙滩上“撒撒野”,到美食广场去大块朵颐……

实践证明,这是学生们喜欢的,也是家长们所期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学校,爱上学校的周末生活。虽然这样会增加教师的管理难度,但看到学生们幸福的脸庞,听到他们快乐的笑声,教师们毫无怨言。

三、在教师专业化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区教师团队,其进入的门槛较低,只要有爱心,能吃苦耐劳,身体健康,接受过中专及以上的学历教育,懂得一点教育知识的各方面人士便可加入。工作内容主要是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属于纯生活事务型管理,因而在世俗的眼光中将其定位在高级保姆这一角色。职业社会地位低,影响了教师的经济收入、婚恋和社会交往,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影响了教师对自身幸福指数的提升。

幸福是可以传递的。要想让学生提升幸福指数,首先教师的幸福指数要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不仅来自经济收入的提升,更来自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获得社会对职业的认同感。因而,为教师搭建提升专业能力的平台,就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在晨练组织中提升

以往的晨练活动,教师带着学生到指定的场地进行“放羊”式活动,内容自定、形式自由,教师置身于活动之外,只作为一个监管角色,学生活动效果更无从考察。

将晨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以课程的形式来推动教师提升晨练指导水平与学生活动水平是晨练改革的重要内容。

该课程也称“10分钟自主晨练课程”,由“课程计划”与“课程方案”组成。要求教师能做到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与习得技能(简单,非专业)相合。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成果形式等所有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自身的优势自定。教师在进行自主晨练前,以学期为单位整体规划自主晨练计划,然后依据计划制定实施每一次晨练方案。一个学期下来,学校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检测。

晨练课程的实施,既是对教师的晨练指导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对教师个人工作能力的促进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运动项目优势,如在跳绳、摇呼拉圈、踢踺子等项目上给予学生指导,从而让学生习得一种运动技能。教师在课程的组织中,实现了自己价值,提高了业务能力,提升了幸福指数,也提升了学生在习得技能、获得成功感后的幸福指数。

2.在主题活动中提升

每一学期,生活区的每一幢楼都会在楼长的组织下,针对本幢楼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学期主题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都能实实在在地学到一样东西,拥有一份成果。

楼幢主题内容可以选择生活情趣类,如剪纸、编织(小手套、小围巾)、折纸、十字绣(丝袜花)、打中国结……;小制作展示类,如纸雕、蔬菜雕刻、面塑制作、彩泥制作……;户外活动类,如摄影采风、科技小制作、航模、电动赛车、风筝比赛……;户内活动类,如班级演讲比赛(四至六年段),讲故事比赛(一至三年段)……

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指导能力各不相同。但作为商议定下的学期楼幢主题活动,作为教师个体就得努力去学习以达到指导学生的能力。指导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学习与再提高的过程,教师也从中习得了技能,体验了成就感。教师活动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在生活课程传授中提升

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把对学生生活课程的传授作为一门课程正式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生活教师从幕后走上了教学讲台,结束了生活教师不上讲台的历史。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系统归纳和整理英才学校十几年寄宿生活管理经验的同时,吸纳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编写出独具特色的英才学校《寄宿制小学生生活教育课程》(课程分十二册,即将结集出版)。作为教材,课程包括生活教育(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习惯养成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心理抚慰教育(得到信任、得到朋友、得到关爱)等诸多常规教学之外的家庭教育内容,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替代家庭,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其教学作用与效果正越来越被家长与同行认可,逐渐具备了寄宿教育管理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得英才生活教师的角色正逐步从纯事务管理型角色转化为专业管理型角色。角色的转变不仅带给了生活教师经济与社会角色的提升,更在生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中提升了英才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4

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堂上,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创设“幸福活动”情境,引领儿童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感知,激活儿童道德生命主旋律。

1. 巧设游戏,激发“幸”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孩子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伙伴。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的教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幸福的体验,从而提升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让我们手拉手》一课,为了建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道德认知,老师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绑腿”比赛的游戏,每个组选两名同学,把其中一个同学的左腿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右腿绑在一起,进行计时比赛,看哪个组第一个到达终点。第二个游戏是“接力传球”,组内全体同学都参与活动,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先把球传回来。比赛结束后,让儿童说说游戏活动的心情,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儿童感受到:只有大家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游戏活动使孩子的情感得到满足,认知得到发展,个体得到快乐。

2. 巧设情境,体验幸福。

品德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选择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主题来设计活动,在幸福的体验中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如果没有对比,儿童很难直观感受自己长大了。课前,老师布置收集小时候的照片、小时候曾穿过的衣服和鞋帽等物品。课堂上,老师把一些儿童小时候的照片出示给全班同学,猜一猜他们是谁?然后让孩子试穿小时候的衣物,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短短的衣裤,小小的鞋帽,孩子们笑声阵阵......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的体验是深刻的,是真实的,是快乐的。这一情境,用实物来还原生活,使孩子们真正感悟到:自己真的长大了。这样的课堂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认知是自我构建的,如此充满生活情趣的品德课,让孩子体验到幸福成长的生命历程。

3. 巧用媒体,体味幸福。

现代教学媒体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儿童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知的形成上,奏响课堂教学的华彩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媒体资源,再现生活场景,使儿童视听结合,不自觉地融入到媒体情境中,入情入境,在体味幸福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国旗我向您敬礼》一课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播放了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又播放了奥运会上升国旗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刘翔高举着国旗跃上领奖台,王军霞身披国旗在场上飞奔,乒乓球队员集体夺冠,亲吻国旗等一系列画面,使儿童在回味幸福时光的同时,增添了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课上,老师还播放了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视频,让儿童懂得国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成的,使儿童体验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的结尾,老师捧出一面国旗,让孩子们逐个传递,在背景音乐中,孩子们深深地被感染了,对国旗的爱尽在不言中。

二、打破品德课堂时空界限,让儿童融入大自然,品尝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是最大的课堂空间,大自然有青山绿水,有蓝天白云,儿童对大自然十分熟悉,他们热爱大自然,喜欢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享受生命的乐趣。《品德与生活》有很多与大自然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师要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宽阔的操场,来到广阔的大自然,在那里授课。课堂,因空间开放而精彩;生命,因空间开放而美丽。

例如《走进春天》一课的教学,老师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搜集春天的气息,感受大地从严冬中苏醒、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大自然中交流和汇报时,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说看见燕子了,有的说看见小草发芽了,还有的说看见了人们着装的变化……这节课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放风筝,引导孩子思考:春天放风筝,为什么会飞的那么高?让学生体验到春天的自然气息。这节课,老师把儿童带到大自然,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从具体的活动情景中引导儿童认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究的品格。

又如,《玩雪》一课的教学,老师就抓住下雪天的有利时机,带领孩子到操场去授课,让孩子仔细观察雪花的颜色、形状、大小。还带领孩子玩雪,开展堆雪人比赛,孩子们高兴极了,兴奋极了……回到教室,虽然脸蛋冻红了,双手冻得冰凉,但孩子们开心极了!老师又及时组织了“开心辞典”活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孩子看看自己身上的雪,进教室后有什么变化?想一想,雪为什么会融化?还有哪些让雪融化的办法?……这节课,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孩子品尝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三、寓品德课堂教学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儿童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享受自由成长的幸福

品德教育的目标最终指向人的道德发展,儿童作为教育最基本的生命单位,在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后,生命状态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视野被打开,心态更加阳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能品尝到自由成长的快乐。

例如,《购物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老师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模仿的“购物卡”,面值100元,购物卡的主题是:谁是聪明的消费者?下面布置了课外实践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你要买什么商品?应该到哪里去购买这些商品?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价格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购物时有哪些学问?学生带着这张“购物卡”上的学习任务,纷纷走进超市、走进商场、走进小卖店……在实践中,他们动脑思考,亲手实践,有的还询问售货员一些问题,个个“满载而归”……在课堂上,儿童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实践成果的“购物卡”,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购物经验,彼此分享学习成果。儿童自己总结出购物的学问20多条,最后师生评出购物“学问之星”、最佳“理财之星”等,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四、实施品德课堂教学“幸福”评价,让儿童在同伴中找到自信,留下幸福成长的足迹

1. 使用“幸福评价语”。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需要激励和赞美,品德教师要从关注儿童幸福的角度出发,使用“幸福评价语”,这样的语言充满激励,充满关怀,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

比如,有的教师对有独到见解的儿童说:“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的精神也值得我学习!”;对道德认知回答不够完整的同学,说:“你这次的表现比以前有很大进步,而且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说明你认真思考过”。特别是有的教师将批评的话语用表扬的方式说出来,让学生时时体验幸福。比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答案的儿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没关系,我们请其他同学来帮助你解答,好吗?”。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评价,如老师的一个目光、一个微笑、竖一下大拇指、轻拍一下肩等等,都可使儿童幸福一堂课。

2. 开展“幸福大盘点”。

品德教师要从儿童品德成长的实际出发,开展多元化评价,让孩子对自己的进步进行“幸福大盘点”,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升自信心。

比如,有的老师实行“夺卡争星”的评价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幸福成长手册”,里面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内容包括礼仪、读书、劳动、环保、习惯等方面,老师实行“印—卡—章”层层“递进式”评价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孩子每月都进行品德“盘点”,任何一个方面表现突出或有进步,自己都记录在“幸福成长册”上面,得到证实后,老师“盖章”,印章可以转换为相应的分数,老师根据总分为学生兑换相应的卡,到了学期末,卡积累一定数量后,老师给学生兑换成胸前的奖章。

计生利导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篇5

乌审旗计生局认真抓好奖励、扶助、救助、免费服务等各项法定政策的落实,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导向措施,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法定政策全面落实。以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为主的免费服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全额由财政支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和在职工退休时按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

奖励扶助政策惠及民生。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全区农村453名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奖励扶助金。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这些家庭每月发放110元或135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了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夫妇奖励制度,对全区84对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妇双方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免费婚检、唐氏综合征筛查、叶酸补服“三免”制度,每年受益人群2000多人。

村级利导政策受益群众。全面修订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晚婚晚育现金或物质奖励、计生贫困家庭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每年全区农村用于晚婚晚育和贫困救助的资金近50万元。突出体现对独生子女户的倾斜优惠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在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时,按人分配的的增加一人份,按户分配的,提高20%的份额,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提升幸福指数从小做起 篇6

宝贝情商VS成人幸福

我就要那个小朋友手里的东西

和妈妈一起吃饭时,席间欣欣看到一个小朋友受里拿着弹跳球,就找妈妈要。妈妈就赶紧给她钱,但没有买到。她就想要小朋友的,妈妈只好把她抱到怀里哄哄,欣欣还是不依。妈妈就跟小朋友商量,请求小朋友把她的弹跳球让出来给欣欣玩儿。小朋友虽然不愿意,但在妈妈的劝说下,还是让了出来。拿到球后,欣欣马上笑了。

欣欣在这件事上的情商表现属于不及格。因为,一、她没有学会什么东西是可要的,什么东西是不可要的。二、她不懂得分场合,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分不清自己的情绪是对是错。三、她觉得想要到东西的唯一途径就是哭闹。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由于小时候她没有学会如何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长大以后即使是成人了,如果得不到她想要的东西,还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这样就可能引起别人对她的反感,就像有些在恋爱中歇斯底里的女性。只会认为只要是她想要的,她就应该得到,也一定会得到,这样伤害和挫折必然时时困扰。

凭什么把我的玩具送人?

豆豆5岁多了,是一个很任性的孩子。一次她回到家发现自己喜爱的小玩具被妈妈送人了,就开始大哭大闹,甚至摔东西。妈妈看到她哭闹,也不理她,而是自顾自她该做什么做什么。

豆豆发现自己的玩具被妈妈送人了,心里很生气就哭闹,是希望妈妈做出解释。可是妈妈不懂,她可能觉得豆豆是孩子气,哭完就没事了。妈妈这样做,就失去了教导豆豆的机会,有可能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表达不恰当的情绪。其实豆豆也不知道怎样来安抚和舒解自己,对孩子而言,这可能是十分痛苦的:他们感到恐慌,像进入了一个情绪黑洞,却不知怎样才能逃出来。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由于不知道如何安抚和舒解自己的情绪,反而会放纵自己的情绪,行为表现总会像一个孩子,这是十分痛苦的。因为她的幸福指数不高。

摔疼我了,妈妈呀,我哭哭哭

毛毛想够桌子上的一个小汽车,脚踩空了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爸爸和妈妈赶紧跑过来抱起他,一个用手打椅子,说是椅子坏把毛毛摔下来了,另一个赶紧给毛毛拿其他的玩具和好吃的东西来哄毛毛。

父母没有接受毛毛因为摔疼了或受惊了而哭闹这件事,而是急于怎么引开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哭了。当孩子哭闹时看到家长这样的反应,其实是给孩子一个否定自己的暗示:“你的情绪反应是不对的。”这样的孩子会经常感到迷惘、怀疑,自信不足,在情绪生活上,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你可以给孩子自己调节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可能还是会对自己对情绪的判断和掌控能力产生怀疑,会由于不懂得如何处理情绪生活,而对自己产生不自信,会表现出一有情绪就怯生生的样子,幸福指数也不高。

我家孩子被别家孩子打了!

小明6岁多了,在外面跟别的小朋友打了架哭着回来了。爸爸看到小明哭了,火一下子就冒了出来,尤其是听说他被别的小朋友打了,更气不打一处来,上来骂了几句就动了手。小明被打后吓得不敢再哭了,自己躲到了一个角落里。

爸爸不接受小明哭的这种行为,尤其是当知道他是因为被别人打了而哭时,就更愤怒了,又打了小明。这些受了伤害的孩子,反而在家长那里又受到惩罚,他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的自尊也会受挫。比起其他孩子,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与同龄孩子的相处上,会出现更多的麻烦。他们就会觉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受虐待等。

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坏情绪,更讨厌他人对自己的不满态度,遇到问题,他们可能会产生焦躁或采取一些破坏性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在面对一些挑战时会显得力量不足,幸福指数会下降。小明被别的孩子打了,回家哭哭是很正常的发泄,爸爸应该理解孩子这份感受,教小明如何处理类似事情。

爱打架的宝贝老挨揍

坚坚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总爱在幼儿园里打架。老师对他头疼,其他的家长都告诫自己的孩子远离他。她妈妈说:“我也曾经打过他,也给他讲了几千遍道理,可就是不管用。有时我说得多了,他还跟我瞪眼。”

坚坚打人可能是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让小朋友跟他玩,也是一种表达对其他小朋友喜爱的方式。他不懂得如何还有更好更多的办法跟别人相处。妈妈没有抓住孩子的真实原因,而只是打孩子,或更多地讲道理,这样做给孩子的感受可能是:孩子感到孤单无助,而且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会进一步给坚坚制造出更多的痛苦,亲子关系因而会发展得更差。

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会重复家长说教的方式,爱讲大道理,因为他从小也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情绪。他这样的做法会让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幸福指数不高。

找老师告状去!

家慧3岁多了,晚上临睡前她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总是推我,不让我站到队伍里面,告老师成吗?”妈妈抱住孩子:“如果明天小朋友再推你时,你就试着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你总推我,你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如果你再推我的话,我就告诉老师去。’”咱们看看效果怎么样。家慧这样做了,以后,再没有小朋友推她了。

家慧属于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她有不愉快的事情时能够跟妈妈沟通,能清楚地说出事情的原委,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觉,比如生气、害怕等。妈妈做得也很好,对家慧的情绪有肯定、有分享、有建议。比如,当她听到家慧说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时,首先是把孩子抱到怀里,通过抱这个动作直接表达了对孩子的接纳,让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去试。第二天又追踪效果,及时给孩子以肯定和表扬。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7

关键词:诗性教育,职业教育,诗性课堂,幸福指数

一、诗性教育

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体现为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包括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三个教育内涵层面,并以“本真、唯美与超然”为基本特征。“诗性教育”不是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的融合。它是以学生、教师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教育的第一位的;是以学生、教师都必须有继承和创造优秀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的;是以学生、教师都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诗性教育概括起来有本真、唯美和超然三个特征。

本真:即本色。本色是一种情怀,放眼千帆过尽,收心万水皆平。教育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去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最绚烂的也是最初的辉煌,让孩子们从此带着阳光与信心,带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迷失。为此,我们必须坚守本真。

唯美:单调、枯燥、冷漠的校园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也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学校要营造体现人类文明的真、善、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懂得如何欣赏美,才能创造美。能将无限的山水容聚在有限的空间里,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超然:办教育,确实到了需要剔除唯功利是图的时候了。要让学校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超然的情怀和态度,帮助他们建立思想的高贵和纯粹,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插上坚强的翅膀,就成了一种使然。

二、职业教育

目前很多职校学生普遍不爱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缺乏乐观向上的学习热情,职校毕业生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更谈不上过硬的技术水平。由于部分教育人士的急功近利,致使高就业率、高失业率、低工资、低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大量涌现。回顾过去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50年代的职业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注重职校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90年代的职业教育又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素养存在明显的缺陷,人才的适应和创造能力差;目前的职业教育又过分地强调“人格本位”,突出了人才的个体人格,虽然注重了学生正确对待失业与就业,增强了人才的适应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必要的技能训练。为适应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之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素质”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势在必行。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们职教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人才—应用性技术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不可替代作用。

三、诗性课堂

在诗性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构建的课堂结构应有独到之处,才能有吸引学生的足够魅力,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诗性教育”兴起于近几年,由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诗人柳袁照提出,并通过其多年在苏州十中的成功实践而闻名于国内教育界。目前职业院校的课堂很难控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模糊,数学、英语课尤其难以精彩,因而构建诗性课堂即研究教师如何愉快地工作、幸福地教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学习诗性教育理念,设计诗性课堂环节如下。

(一)情意驱动,点燃诗情。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于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少学生是在压力、厌烦等不良刺激下从事学习,效果也相当差。于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迫在眉睫。问题作为出发点,就是不以现成的结论开始而是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磋商逐渐形成学生急于解决而又不会解决的一种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始一节课的学习。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打开幻灯片上问题———要求用2000米长的竹篱笆围成一面靠墙的矩形鸡场,请设计合适的长和宽使该鸡场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中学生的好胜心强,于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一节数学应用课就这样别开生面地开始了。可见精彩的问题引入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作尝试,彰显个性。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大的多的活动本身。”数学课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抽象、枯燥,教师如能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创造、探索发现新知识,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课堂的互动,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死气沉沉,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各个跃跃欲试,使学生从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如在《不定积分》一节课中我先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前三个公式,接着我引导学生们发现这是求导公式的逆运算,于是,他们就个个充当了“发明家”,其他10个公式就是他们“发明”出来的,就连从不学习数学的学生也行动起来了,那时,我看到了学生们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的尝试情景中我不断地启发学生,鼓舞学生,还不时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并毫不吝啬地称他们“你真棒”、“真了不起”、“你很优秀”、“精彩极了”。还经常把重要的公式或定理命名为学生的名字使学生骄傲不已,激情迸发。学生们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赞誉,思维状态异常活跃,经常会在我的数学课堂上笑得合不拢口,学生们都说:“这样上课有滋味!”

(三)精心设计,体验成功。

数学往往会使学生苦不堪言,有的听不懂课,即使懂了也未必会做题,因为做题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对学生来讲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于是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变试题,可降低题目的难度,从而给基础差的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也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数学课堂中的“变式”实际上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对于习题的变式更加重要,可使“学困生”有事做。例如:已知全集S={小于9的正整数},A={2, 4},B={3, 4, 5, 7},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该题属于开放性变式题,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8个问题,并分别予以解答。这样要比直接给出8个题目效果好得多。

(四)总结提炼,纳入精品。

在对一节课的概念、知识点及解题技能学生已基本领会的条件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网络。恰当地归纳总结可使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我在小结一节课时通常使用“悬赏性”的语言激发鼓励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下积极思考、概括总结,将知识网络化。

(五)反馈矫正,有效提高。

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必须定出具体明确的标准便于检测,要随时反馈、矫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学生以补救的机会,使之达到既定目标。反馈矫正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灵活的,例如课堂提问、面批作业、谈话,建立互帮小组等。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1. 给学生“困难户”以更多的尊重与呵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学困生的关心我是非常注重的,真诚与他们交往,尊重他们、给他们以自信与呵护,是他们成功的前提保障。

2. 给学生“困难户”以更多的成功机会。

课堂上我经常动脑筋想办法给学生足够多的鼓励与自信,使他体验成功,参与快乐。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体现了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接受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的统一;民主学习与集中思考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享受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跃跃欲试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们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业欲望和自信心及进取精神,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8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早就指出: “经济学的目的应当是人, 而不是财富。经济学家的任务是使人人都有可能过上最佳质量的生活。”他强调, 经济学是以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货币积累是一种不自然的活动, 它会使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失去人性。由此可见, 经济与人文、发展人文经济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人文经济也有人称之为人本经济、人道经济, 等等。它是指这样一种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 协调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文经济不仅包括经济价值, 还应包括社会平等、生态平衡、环境舒适、以及美、尊严、生活情趣, 等等。

国民幸福指数, 是人们对自身幸福感的一种评价指标, 用来衡量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 它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居民收入及自身素养等紧密相关。

发展人文经济, 就是要求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摒弃和纠正过分偏重物质畸形发展的错误理念和做法,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尊重公民权益, 倡导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 提升公民的幸福感。

二、发展人文经济必要而又迫切

1. 粗放式经济增长,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明显。在我国不少地方仍然延续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异常等问题愈演愈烈, 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有统计表明, 我国约有15% 的GDP依赖于环境的破坏。这意味着, 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并没有真正重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 致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 管理者对经济的管理只见“物”不见“人”。即使有的地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但仍然只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消耗的减少、技术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物”的因素高度关注, 而对人的因素重视不足, 如对劳动者工作环境的改善、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增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增长等关注不够。

3. 民生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研究表明, 对于人类感知到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来说, 社会关系远比金钱重要。为了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民生问题逐渐增多。比如, 收入分配存在不公, “三农”问题难以根除, 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断, 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看病贵看病难, 教育乱收费, 官场腐败, 等等。由此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 社会矛盾频发, 国民幸福感下降。

三、发展人文经济的主要途径

1. 以“保障人民生活富足”为目的, 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通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扩大对外开放等途径, 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做大社会财富“蛋糕”。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 注重人文关怀,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经济发展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和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地位作用。尤其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 要进一步改进用工制度和用工方式, 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让职工真正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 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企业与个人良性互赢。

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要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重大民生问题, 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特点, 妥善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 在利益调整、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措施, 构建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让人民群众平等和谐地享受幸福生活。

4. 提高国民素质,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国民幸福指数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和外部环境的优劣, 还取决于其内心对幸福的感受和自身的价值观。所以, 一定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国民的科学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引导他们做一个人格健全、诚信友善、乐观向上的人, 珍惜生活, 感恩社会, 知足常乐。

四、发展人文经济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低发展与低幸福。低发展必定导致低幸福。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 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的保障。事实证明, 如果物质财富匮乏, 人们为了维持生存相争逐利, 社会就会产生动荡, 人民生活就无幸福可言。

2. 低发展与高幸福。低发展维持不了高幸福。当经济不发达, 物质财富不富足时, 过分追求所谓的幸福, 只能是“苦行僧”式的“苦中作乐”。单靠精神层面维系的幸福, 是不能长久的。

3. 高发展与低幸福。高发展谨防产生低幸福。如果国家的经济财富大幅增长, 而国民感到不幸福或低幸福, 那么, 这种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没有意义的发展, 最终也会因失去内生动力而停止。

4. 高发展与高幸福。高发展持续保障高幸福。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率, 建立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的良性循环互动, 保障人民幸福安康, 社会和谐繁荣。

总之, 作为政府, 在致力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同时, 必须更加注重节约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人文关怀, 保障民生利益, 维护公平正义, 化解社会矛盾, 提升国民素质, 为当代人乃至后代人的幸福生活作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立足发展人文经济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相互关系, 阐述了人文经济和国民幸福指数的基本内涵, 探讨了发展人文经济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指出了发展人文经济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

关键词:人文经济,人文关怀,民生保障,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程艳.和谐社会重在改善民生.西城论坛, 2008, (3) .

[2]刘泰来.对构建和谐山西的人文经济学探索.经济师, 2007, (5) .

[3]刘泽雨.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社会科学, 2003, (2) .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9

一、找准目标,明晰奋斗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工作时的体力付出,更让很多教师都觉得身心疲惫。

职业幸福感是近几年新兴起的名词,脍炙人口,常常有人将目标比喻成灯塔,有了它才能知道奋斗的方向,才能看清前行的路。对于一个人民教师而言,职业幸福指数的提升更是离不开一个明确的、精准的奋斗目标,因此,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第一步就是指准奋斗的方向。奋斗目标的确立可以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它是一个弹性的概念,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格式。比如,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的开始,就制定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最初的奋斗目标不宜过高,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压力,与初衷背道而驰。我们现在仍有很多教师不能科学地制定奋斗目标,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目标的达成可以给自己带来喜悦,同时也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这也是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很多人常常对目标这个概念弄得混淆,总认为目标必须是一个大的方向,是整体的概念,是距离自身有一定差距的远方。其实则不然,这里所指的目标既可以是整体的职业奋斗目标,也可以是小的教学的奋斗目标,甚至是每个学期每节课的奋斗目标,都是可以对自己起到一个目的明确的作用。简而言之,无论目标的大小,必须得切合自身的实际来定。

二、分层进修,尊重个体差异

现在科学知识的发展很快,课程也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进行创新,这种发展趋势使教师们不得不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否则,教学内容跟不上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对课程新编入的内容,有的教师会理解得有偏差,有的教师会理解得不彻底不透彻;有的教师仍然坚持以前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不肯接受新知识。

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地更新他们的知识,综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培训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统一标准,现在有些学校采取分层进修的方式,针对每个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层进行进修培训,同时尊重个体性的差异,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对各个层次的教师的激励,实现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特别安排,使教师根据学习内容配合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的目的。对于效果好的教师,学校设置一些相对难的培训内容,激发其参加培训的动力,调动培训积极性;思想积极性不高的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劝导谈心,慢慢引导,增加其培训的效果。

分层进修的培训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增长是有很大帮助的,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师团队合作意识上。首先,分层进修能激发教师对更新知识的兴趣,其要求学校培训导师要对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专业认知等有个客观的掌握,了解教师在更新知识中的弱点,并因此设定相关的学习目标。在培训前,要针对专业技能不同的教师而设定不同的难易程度,及培训方法。使年龄稍大的教师也能听懂、学会,这样会大大调动起一部分老教师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增强培训效果。同时,在进修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让每个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自己的优点,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修正。

三、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实际

培训的宗旨就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能对课本理解透彻,才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学校针对教师应该进行校本培训,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有更好的培养。新的教育改革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不难看出,学校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既要注重个体差异,又要立足于本学校的实际。比如,学校可以根据本校不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的教学水平,改变他们的授课方式,鼓励其从课本等根本性的培训出发,转变授课方式,由传统的讲授课变为以学生自主教学为主体,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师生的学习关系实现转变。通过这种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既能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同时又能让教师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对于校本培训,学校还应该结合实际科学制定计划,达到目标明确,安排具体,措施得力,责任到人,检查定位,小结定时的目的。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让每个年级的备课组均进行平行课教研活动,围绕专题讨论,每位教师实施集体公开授课,从而优化该项目的处理。开展主题或者专题研讨,公开授课,开会总结,教师可以尽抒己见,互相学习,收获很多。

四、课题研究,体验成功乐趣

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氛围,要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鼓励教师有新的想法并勇于实践。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会使教师消除自己的消极心理,主动地养成创新的能力。课题研究工作以学校的主体教育理念为指引,以“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常规管理、科研带动、教研推动、点面结合把课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校要组织教师经常参与各种教学成果交流小组等相关的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团队的交流也会使教师们看到彼此的优点和缺点,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改正自身的不足,并对团队合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思想上使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更利于其将来更好地接受新的教学改革。比如,在进行新的课题研讨时,课题组内部的教师可以进行分工,明确每部分课题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基本习题,参考教法等。组内教师进行讨论,针对性地对听课记录,教案、学生作业等进行总结,最后达成共识,及时作好反馈工作,形成文字形式的教研案。

很多学校都为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平台,并积极鼓励教师以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新课题的研究,在成果的研究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在教育成果日渐激烈的今天,仅凭教师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对一些教学课题的深入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团队合作的力量逐渐被关注。教师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绝大多数的工作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整体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体会到研究成果展现所带来的乐趣,逐渐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

五、建立档案,记录杏坛轨迹

为每个教师都建立个人的成长和成果档案,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步步留痕的处理,这样,既可以让教师们定期地进行自我总结,又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同时也可以针对个别的典型教学档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提高教师在教育中“以生为本”的意识。

以建档为契机,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创新教学的机会,不歧视后进生,这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的。对专业水平较弱的教师进行定计划、定时间、定人员,分批辅导;同时狠抓落实,用小测、变式进修培训、合作性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对既基础又重点的各种方式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这些也是鼓励教师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大力地进行宣传,激发教师参加跨校的一些典型性界定问题的讲座,收集本学科的问题并加以修改,组织并且鼓励校内教师向各新闻媒介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此在实践当中,作为评价标准,促使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选择最佳教学策略,从而加快形成创新课堂的基本模式。

为每位出色的教师建立档案,这就需要学校重点对评估分析模式进行建立和完善,对进修培训和平时的教学考核进行重点分析、综合评价,针对每个教师建立“教师培训效果记录”,在记录中写明教师在进修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设定改正时间,通过考核检验对比,引进相应的激励机制,根据实施的效果评定成绩,然后排出名次,对优秀的进行推荐到教学课题组。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的进修培训效果的提升,又能够检查教师的具体教学水平,促进职业幸福指数的增长。让优秀的教师都在杏坛里留下他们的教学轨迹。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等知识,研究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焦点,掌握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为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打下良好基础。

提升“幸福指数”迈向美丽新城市 篇10

1 幸福指数讨论的兴起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幸福指数”的概念。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它不仅是衡量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 也是体现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2012年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你幸福吗”?得到了无数所谓的“神”回答, 人们在一笑了之的背后, 并没有引起重视。其实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进行深刻地反思, 一个看似这么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会得到那样五花八门的回答?我们经常在嘴边说着, 以前日子过的苦, 但是很幸福, 现在日子过的好了, 却少了当初拥有的那份幸福感受。是生活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还是我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时候, 我们只是在一味的埋怨生活的不如意, 却没有更深层次的去想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12年4月, 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 比较了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 丹麦居首位, 中国内地排名112名;在2013年9月发布的报告中, 中国排名上升到了第93名, 排名依然比较靠后。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就业困难等, 这都是我们幸福度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

2 银川居民幸福感颇高

2012年,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一起做了关于“中国城市幸福指数排名”, 对全国33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并且做了比较, 银川排在第9位, 由此可见, 富裕并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最重要的条件, 虽然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慢, 但是这种特定的生活氛围和居住环境却也使居民的幸福指数比较高。

2013年10月22日, 中新网公布了环保部网站向媒体发布的2013年9月份及第三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调查, 其中70个城市出现了污染天气, 而海口、拉萨、银川和福州4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达到了100%。2014年, 银川市也提出了围绕“推动蓝天工程, 建设美丽银川”这一主题, 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的生态宜居品牌。

3 对提升“幸福指数”迈向美丽新城市的几点建议

宁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 提出了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的发展要求, 开放、富裕、和谐、美丽这几个词, 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分不开。

空气质量, 这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如果我们连一口清新的空气都呼吸不上, 那么人类的社会发展将要如果进行下去?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和睦的家庭这都是增加人们幸福感, 提升幸福指数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 究竟我们应当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思考。

3.1 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节能减排

如今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雾霾天气, 银川也不例外, 虽然基本属于正常范围, 但这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 牢固树立“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宁夏最大优势”的理念, 宁可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一些, 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突出“美丽”这一主题, 就要保护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加大绿化力度, 消除裸露地面, 提高空气自净能力。同时, 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统一热网系统, 分步拆除供热燃煤小锅炉, 据宁夏新闻报道, 2015年2月10日, 在银川市环保局执法人员的监督下, 金凤区工业园区的一个燃煤茶浴炉轰然倒下, 标志着银川市全面启动拆除燃煤茶浴炉战役, 同时也打响今年“空气质量专项会战”第一枪。

早在2007年11月, 作为宁夏一号工程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就被国家列入了循环经济试点, 其着力点就在于对煤炭液化这一中心环节, 提高其热效率。不仅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 也形成了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将宁东基地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并且不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3.2 推进道德建设, 提高全民素质

城市的美丽包含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之美。应该说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美丽城市魂在人, 根在德。实践证明, 光靠物质条件, 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信仰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建设美丽宁夏, 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之美, 也注重塑造人的心灵之美, 注重绿色家园、宜居家园、精神家园的建设。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坚持立德树人。

3.3 进一步完善法制体系

宁夏生态环境脆弱, 立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以法律制度来引领生态发展,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 应当注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忘遵循环保法规, 以法规为制约, 以行动为保障, 时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

在这里, 我想提一下英国的威奇法姆油田, 它就非常注重每一个阶段的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在第三阶段威奇法姆油田更是加大了环保力度。石油公司不仅雇有环境专家, 专门负责监控油田工作的全过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还与当地社区和政府部门等15个机构的代表共同组建了一个威奇法姆油田协商委员会, 时刻来关注有关专家对当地空气、水、地质、地貌、动植物等方面作出的监督报告, 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就提出警告, 要求油田当局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迅速采取有力措施。

正是因为威奇法姆油田在进行开发的全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循环保法规, 所以在油田附近, 所有人看到的只有满眼的绿色, 看不到蜿蜒的管道也听不到隆隆的钻机声。

3.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安定的区域社会

确立以人民幸福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切实解决老百姓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注重和谐家庭建设, 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婚姻、家庭本来就是衡量我们幸福与否的条件之一, 和谐家庭无论是在工作上、生活中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反, 则会阻碍我们的步伐。因此我们要在城乡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建设。利用学校、课堂和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新型婚姻家庭观念和知识, 为人们建设和谐幸福家庭提供理论和知识的指导;在城乡阶层社区广泛开展和谐幸福家庭建设活动, 开展“和谐家庭大讲堂”活动, 推选和表彰模范“和谐家庭”, 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标准。

幸福, 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说, 幸福全部是靠运气、靠外在的东西。我们承认, 每个人过的幸福与否, 外在的条件是不可忽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我们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 到底要什么?该做些什么?只有从心底感到幸福了, 人才能美。只有环境舒适了, 风景才能美。只有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宁夏才能更美。这才是幸福的哲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却不像生活水平那样稳步提升, 人民对幸福的感受并不强烈。幸福指数是衡量当今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利为民所谋, 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在幸福之中。客观分析提升幸福指数的方法, 全面认识和理性解读幸福指数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幸福指数,幸福感,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9.

[2]周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幸福指数研究[D].南昌大学, 2007.

[3]陈楠.基于幸福指数指向的民生政策改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4]张艳.提高幸福指数的对策思考[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11, 9 (4) :47-50.

[5]张荣山, 刘英魁.提升民众幸福指数与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 2012 (19) :121-122.

[6]郭宏福.幸福指数:巨大的进步与更多的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9 (2) :11-15.

[7]康君.幸福指数研究的不同视角及国际比较[J].数据, 2011 (6) :62-65.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11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兴趣和愉快是人的最重要的两种积极情绪,能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也能引起愉快,而能引起愉快的情境,恰恰也能使人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课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课堂是孩子们语文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学生在课堂这个生活空间中,不仅仅是记忆的智能有机体,而且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因而要为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它在于教师的激励、唤醒、鼓励,这一切的达成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我们教师必须关注。我们要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提升幸福指数。

我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前,首先满面笑容地和孩子们谈心:“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从不同的地方或步行或骑车或乘车来到学校学习,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心目中的早晨是怎样的?”只见学生稍作思考,便侃侃而谈,有的说:“早晨的空气特别新鲜。”有的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充满了生机,勤劳的人们特别忙。一天的开始,它是多么美好啊!”这时,我便激情导入新课:“是呀,同学们心目中的早晨都是美好的,那么,《小镇的早晨》又是怎样的呢?相信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肯定会有新的收获。”接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带着激动、愉快的心情朗读着、思考着、交流着,徜徉在文章的意境中,直到下课铃打响了孩子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二、 点一点,诱发学生学习情感

叶圣陶老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立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就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能让孩子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中自然流淌,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再见了,亲人》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由于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投入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我特意先找来电影《上甘岭战役》的片子和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观看;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插白点评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朗读与大娘话别那一段。学生读:“大娘,停住您送行的脚步吧!”(我点拨:不!)学生读:“为了帮我们洗被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我点拨:没有关系,孩子,我支持得住!)由于有了这样的激情点拨,学生读得很带劲,也较有感情。为了把这篇文章的学习推向高潮,当学生把课文读好以后,我便声情并茂地总结:“同学们,8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回国了,双方难免依依不舍。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对志愿军叔叔说,对吧!”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那下面就请第一组的同学扮演大娘,第二组的同学扮演小金花……把他们对志愿军战士说的话写下来!等会儿我们真情演绎!”几分钟以后,孩子们推选代表,粉墨登场,激情“话别”。孩子们说得情真意切,那场面真的令人感动。我和孩子们都陶醉在那美好的气氛中。

三、演一演,满足学生学习体验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计划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要使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据有关心理学资料表明:任何一个健康的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能出现。同样,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自尊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不断地提高自尊、自重的要求;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喜爱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上看,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类,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因而,表演的过程有时就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过程。

四、走一走,拓宽学生学习领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生活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宽广。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的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即“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山行》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写深秋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秋景,表达了他对壮美的山峰、嫣红的枫林的留恋。学生们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背诵等方式学习了这首诗以后,在体会出古诗语言的精美后也同时感受到秋天的景色特别可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竟成了他们课余的口头禅。针对这种情况,我抓住契机,积极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于是,他们纷纷走出校园,来到公园,走到田野里,寻找秋姑娘的足迹。一周以后,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既有他们亲手写的一篇篇精美的小短文,也有他们做的树叶贴画,也有的学生在贴画旁边编了小故事,班上的宣传委员还拍下了菊花的可爱的照片,点缀其间。每到课余时间,学生们只要看到自己的胜利成果,就会心花怒放。当看到他们恬然自得的神情,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这首歌—— “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让我们共同创造生命的轨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好这“四个点子”,与学生一起高唱语文学习的同一首歌,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真正提升幸福指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幸福成长。

提升幸福指数的条件 篇12

一、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前提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与否, 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前提。虽然物质富裕不一定幸福, 但贫困肯定幸福指数不高。历史事实证明, 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 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 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 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 就会相互争夺生活必需品, 社会就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 就会产生社会动荡, 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 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然, 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 而GDP仅是一个流量指标, 并不反映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福祉的提高。社会福祉则是一个存量指标, 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的持续积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满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 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 就不会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满足度的增强, 可见,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幸福指数至关重要。与一些国家相比, 中国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国要高。由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社会福祉转化度一直很低, 如果经济低增长, 社会福祉就更低。因此,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 热衷于追求GDP, 而轻视或忽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致使中国获取等量的GDP却需要耗费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能源, 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能耗“瓶颈”制约, 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 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优化经济结构。

只有结构优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而调结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中, 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三次产业的演进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方面, 应把有效扩大内需作为第一拉动力, 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并使内需、投资和出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协同带动作用。

2. 统筹协调发展。

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 注重社会公平, 共享发展成果。

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 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 人类由此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 人类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 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 从而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 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统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归结于人的全面发展, 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尊重和发挥好每一个社会

成员的主体地位作用,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全部工作的优先位置, 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 政治民主不断进步, 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不断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步提高。

2. 以“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目的, 把大力

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既做大又分好, 为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活得更体面、更幸福、拥有尊严提供物质基础。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 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

3.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自动化测试系统下一篇: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