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幸福指数

2024-05-09

教育的幸福指数(精选10篇)

教育的幸福指数 篇1

第一, 切实减轻负担。沉重的生理、心理负担是乡村教育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 乡村教育喜欢以“量”取胜, 有时间上的“量”, 有作业上的“量”, 学生没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 处于被动的受压制状态。处于这样状态中的学习, 缺乏热情和活力, 与生命的自然特征完全背离。另一方面, 我们总是以考试为剑, 以跳出“农门”为饵, 威胁利诱, 软硬兼施, 把学生置于身心煎熬之中。这样的学习状态, 是与“幸福”无关的。在新乡村教育的建设中, 我们需要根治重负顽疾, 尊重生命, 张扬个性, 释放身心, 提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幸福指数。

第二, 贯彻“全面”方针。乡村教育的功利色彩浓烈到如此程度, 以至于乡村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教育为依归。学生总是在语数外等“主打”科目中翻腾, 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兴趣的选择被剥夺, 这是导致乡村教育幸福指数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偏瘫”式的教育, 让高考成为乡村学生几乎唯一的出路, 除此之外, 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路径。我们的新乡村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 给予学生更多发掘潜能的机会。这样, 幸福指数的提高才不会是天方夜谭。

第三, 立足乡村实际。从实际出发,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乡村教育, 需要立足乡村实际, 任何超出实际的想法和做法都会导致教育的灾难。教育是一项现实的事业, 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要追寻的新乡村教育, 应该更充分地调研乡村儿童的认知背景、学业基础、思维方式, 充分发掘利用乡村教育资源, 制订更符合乡村儿童实际的发展目标, 寻求适应乡村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方式, 从而让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乡村儿童的生命过程, 让幸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

摘自《小学教学研究》/孟玉梅文

教育的幸福指数 篇2

铁锁关镇扎实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掠影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铁锁关镇兰家沟村委会内热闹非凡、暖意融融。县茶叶中心干部正耐心细致的回答村民提出的茶叶采摘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是铁锁关镇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铁锁关镇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创新服务群众方式,连年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难题、农民发展产业致富的难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今年,按照中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市、县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的要求,镇党委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扎实开展好活动,班子成员、各办所负责人、机关干部30人分批驻村入户。同时,对市、县包扶部门和下派干部纳入机关干部管理范畴,严管重用。活动中,镇党委要求下派干部坚持民生重于一切,多行便民之举,多半利民之事,要尽心尽力干出利于农村发展、利于百姓利益的业绩,用自己的幸福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生细小,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一枝一叶总关情。铁锁关镇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下派干部工作重点,实行帮扶到户到人,下派科级以上干部包扶5户困难群众,一般干部包扶2户困难群众,对干部家庭的情况熟

记于心,把群众所望所盼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中。县政府办下派干部何仕国包扶的熊家沟村五组王明进,家里有6人,仅王明进1人赚钱养家,子女正在上大学,家庭经济入不敷出,何仕国表示将尽己所能,帮助其子女完成学业。民生改善,收入是关键。老百姓有工作,才有收入,才有条件去提升生活质量和维护尊严。铁锁关镇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下派干部在工作中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周家坎村建食用菌示范园区,政府出钱征地、搭棚,群众免费入园区。起初群众对此心存芥蒂,认为这么好的事有猫腻。下派干部就到村上召开群众会,向群众细细讲解,引导群众进入园区,规模化发展食用菌。在装袋备料过程中,镇上还组织农技干部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让群众真切的感受到政府是为了群众利益。

改善民生,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过去是老百姓有矛盾纠纷找政府调处,经常是小事闹大,大事闹炸。现如今,铁锁关镇针对民生问题,主动回应,下派干部到基层一线,和群众谈心交流,掌握群众所思、所想,主动回应群众诉求,及早化解矛盾纠纷,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铁锁关镇一组张姓和杨姓两户因宅基地边界产生纠纷,村组多次调解,未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县国土局下派干部王博了解情况后,先后和村干部、两兄弟分别交谈,理清了矛盾根源,给两家讲政策,摆事实,拉感情,最终邻里两家互相做出让步,妥善化解了这起矛盾隐患。

铁锁关镇党委书记杨光富说:胸中有百姓,干事方向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中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关注群众的需求,顺应人民的愿望。在工作安排上,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下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创新,体现公平、正义,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扎实推进、打牢基础,一点一点突破,一个一个解决,一件一件办成。

教育的幸福指数 篇3

会议指出,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教育指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举措,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造新经验,创新提出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校安工程资金筹措困难、审批程序繁、推进速度慢等关键问题,工程开工率和竣工率均为全省第一。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大讨论活动,研究制定《教育改革20条》及高中招生和质量评价两个配套文件,在落实省定各项试点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方位改革。学前教育儿童毛入园(班)率达9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规模质量稳步提高,高中毛入学率达83.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制定了职教园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园区规划选址和用地规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工作呈现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会议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玉溪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市“两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突出落实现行政策和创新改革举措两个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条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办学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4个方面的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继续保持美丽100校园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劲势头,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全面启动职教园区建设,抓紧推进规划审定、招商引校和土地收储、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明显改善。三是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成国家、省第一期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入园(班)率达93%以上;制定《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确保华宁、峨山实现初步均衡,红塔区实现基本均衡;出台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管理工作,实施高中捆绑发展、协同发展,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加快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力度,抓好骨干专业建设,建构“职前与职后沟通、中职与高职贯通、产业与教学结合、学校与行业联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打造市级名师工作室,组织编写《澄江化石地》《抚仙湖》《聂耳》3本地方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玉溪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统筹学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学区建设为抓手,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六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反“四风”和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党组织作为活动重点,高标准推进实践活动,以务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庆大学与绿春县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本刊讯(通讯员 卢玉华) 近日,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与绿春县教育局签订了《“重庆大学绿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重庆大学将选派专家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绿春县的村镇建设、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持。

赏识教育提高班主任的幸福指数 篇4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学生,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发挥潜能,获得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通过实践操作我真正地感受到赏识教育不仅是一种能激发教育活力的教育方法,而且同时也能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指数。

一、通过赏识,维护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孩子们相处首先要维护他们的尊严。因为如果人没有尊严,无形的生命就会萎缩。学生天真、单纯,容易受到伤害。其自尊心和人格,只有在成人的正确教育和呵护下,方能健康理想地发展。尊重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使其感到备受尊重,同时通过表扬改变自己的勇气和决心。班主任工作是一份与众不同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会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才是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从心底里佩服你、爱戴你、尊重你。

二、通过赏识,发掘潜能,点燃自信

(一)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去期待成功的出现。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用你的本领去唤醒学生的自信。

(二)要善于鼓励你的学生

即便你的学生做一件事没有成功,也不表示他无能,只不过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这时我们一味地指责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放弃成功。

1. 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如“经过努力你会成功的”“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2. 重视非言语的运用

如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在班内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许你一个赞许的微笑或者一个温柔的动作都会让他找回自信的感觉。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微笑无需成本即创造出许多价值。

3. 批评可以换一种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事实上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批评和表扬结伴同行,相融而生。关键的是班主任使用批语手段时要用得恰到好处,具有高超艺术,以达到教育和帮助学生的目的。不做伤害性的批评,做一些建设性的批评,你会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风度的批评家。孩子一旦乐意接受你的建议,就会主动改变他的原有状态。批评方式的改变能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三、通过赏识,学会交流,彼此信赖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快乐但并不幸福。”因为他们几乎都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他们可以独享富足的物质资料,但也不得不孤独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所以当他们遭受挫折寻求成人的帮助时,如果得不到成人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成人的误解否定,则易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甚至可能采取偏激行为。相反,如果成人能耐心给予帮助和引导,那么孩子便会养成积极交流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发现学生有早恋的现象。当发现学生早恋时我们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去批评他,限制他,中学生的情感很敏感,很脆弱,我们需要保护他们的情感。我们不如把它挑明了说,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人的生理、心理的讨论,让学生大大方方地看待这个问题。学生总有好奇心,并有逆反心理,限制得越多,学生越要去追求。只要我们与学生平等地沟通,当孩子的感情受到尊重和理解,就没有理由匿藏心情了,反而会更愿意跟老师分享心情,提升心情透明度,同时也就可能接受老师的观点。

四、通过赏识,学会诚信,懂得感激

实施赏识教育很重要的一点要求班主任学会宽容。宽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它具有无声的教育效果,适当的宽容能够为学生改正错误构建起一个温馨的心理家园。在实施宽容教育时,教师要善于创造、利用能促进学生转化、醒悟的有效时机使学生真正地体悟到教师的关爱、体贴和期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宽容教育的效果逐渐“内化”为自觉行动。我们班的小飞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由于缺少关爱再加上自己的不努力成绩在班里只能是倒数了,不过他自尊心强,还是个孝顺的孩子。一次英语考试后,他主动拿了试卷来找我,原来是上一次他答应妈妈要考及格的,可是这次考试仍旧只考了58分,他不知道怎么向妈妈交代。我真的有点感动了,于是我就跟他说:“考试结束后再想着我怎么没有多考两分呢这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想着我接下来怎么才会多拿两分呢?我知道你是个讲诚信的孩子,这样吧,老师先借给你两分,下一次考试你除了及格以外再还给我两分,你觉得这样行不行?”他很高兴地离开了。当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也很关注他每天的作业,他也比以前努力多了,在下一次的测验中他如愿地考了65分。孩子犯错时也就是他处于弱势时,此时帮他一把他一定会感激你,并用他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回报你。小飞用他的进步来感激我对他的帮助,这是我们做老师最希望收到的礼物,有了这样的成就感我就有了真正的幸福感。“给他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用“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 篇5

——在宿城区党员干部擅做群众工作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3年3月2日)

同志们:

在全国“两会”即将胜利召开、全区上下冲刺“首季开门红”的关键时刻,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春节前后,区委连续召开了16场次的调研会、座谈会,各单位、各部门在汇报工作时,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首季开门红、社会稳定、群众工作等关键词,我感觉,有必要进一步提炼提升,增强增进;二是,对2012全区涌现出来的擅做群众工作先进个人、维稳处突政法标兵等进行通报表彰,也是区委、区政府原定的工作安排;三是,全区信访稳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有必要通过宣传典型来引领带动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心系基层,情牵百姓,聚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发展的“景气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刚刚,我们一同聆听了7位先进典型的精彩演讲,在感动的同时一定有所感悟,在感悟的同时还将努力领悟。7位先进典型性别差异、岗位不同、职位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能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的,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能手”、“好手”、“高手”。群众视他们为友人、亲人、家人,在“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歌声传递中谱写出了更加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希望在座的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向他们看齐,争做群众满意信任的干部。

第一,做好群众工作,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必须注重民情民意。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不花心思去了解群众想什么,不费精力去深挖基层怎么样,开展工作必然不见章法,没得头绪。要弘扬百姓情怀。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所谓最低要求,是每个共产党员必备条件;所谓最高要求,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终身也办不完的事情。反思静思:我们的一些干部不缺少对领导的尊重,缺少的是对百姓的关心;不缺乏抓发展的本领,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缺失对企业家、能人大户的支持,缺失的是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只要有了百姓情怀,就会想尽办法不让老百姓吃亏,不让老百姓遭罪。交通运输局的干部天天跑工地,问老板,钱发了没有?问民工,工资领了没有。一年干30项重点工程没有出现一次农民工工资拖欠。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别人的学问是第一等学问。在当今,这个人,就是老百姓。群众的某些困难,在你可能不算很大,在他则可能关系重大;在你可能不费太大的劲就能解决,在他则可能费很大的劲也过不去。做群众工作就要站稳立场,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处理,就一定能身同感受他们的难言之隐,困难困惑。为什么我们要在全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五代式服务”,就是一些特殊群体能力有限、各方限制,普通人能做事他们做不了,平常人能处理的问题他们处理不了,所以需要我们的干部去代办、代言、代理、代管、代访。要坚持“让干部找群众,不让群众找干部”。民找官,官离民越远;官找民,民离官越近。群众工作是我们在教室里、课堂上、机关里学不到的一门学问,要想真正做到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摸透群众心理、做好群众工作,既需要感情的培养,更需要实践的磨砺。仅仅公开热线,语音交流是固步自封;主动敞开大门,坐等接访是刚刚起步;群众最需要的是干部走出办公室,睁开双眼,竖起耳朵,张开嘴巴,察实情、听民意、访民生,这才是迈大步;转作风、走基层、接地气,这才算大进步。

第二,做好群众工作,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必须始终干事干活。干部就是要为百姓做事,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干活,做事要持之以恒,干活要不厌其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踏实做事的干部,即使言语不多,群众也能看在眼里,组织更会记在心里;作风漂浮的干部,尽管滔滔不绝,群众也会嗤之以鼻,组织更会不予理睬。要在坚持上下功夫。为群众做一件好事、实事并不难,难得是把简单的事、平凡的事、为民的事坚持做、长期做,简单就变成不简单、平凡就变成不平凡。幸福街道幸福社区干部做的事都是小事,没有一件惊天动地。可是,只要坚持坚守坚定,利民惠民便民的小事同样会让老百姓感受幸福。干才能干出成绩、干才能干出智慧,干才能干出干群融洽。要在找事上下功夫。眼中没问题,必然手中没活干。只有提高标准,才能发现更多问题。党员干部就要树立“要事做、找事做、事情来了就该我做”思想认识,不推诿、不扯皮,问题看到底,帮扶帮到底,一竿子插到底,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要在干成事上下功夫。有些地方干群关系差,群众意见大,说到底是该给老百姓办的事没有办或者没办好。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做一件,像一件,成一件,不论大小,贵在成效。每名群众都会在心中为干部开设一个“账户”,干部每做一件事,在群众的心中不是“资产”,就是“负债”。当干部需要群众的时候,群众是“跟着上”,还是“对着干”,就看账户余额是正是负,就看平时干事多少,干成多少。陈集镇结合实际开展“走万户、转作风、解难题”主题活动,218名镇村干部全部参与入户走访,已走访9694户,占总数95%,化解群众误解200多件,当场解决问题315件。以往该镇捐元村村民为水泥路未铺设到庄头频频上访,现在自发集资铺路1500米,解决困扰多年的“出行难”问题。

第三,做好群众工作,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必须夯实基础基层。群众工作的对象就是基层老百姓,工作好坏成效也要老百姓说了算,做实基础、做强基层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一要创新工作方法。方法不对,等于白费。信访稳定工作要强调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扶贫救济工作要讲究公平公开,接受监督,真扶贫,扶真贫;房屋征收工作要关注弱势群众,一个不丢;社会治安提倡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等等。本次会议下发了信访稳定“三提三争”意见、社会稳定基础考评台账等文件办法,有了好的办法,就要去研究、去执行,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办法也是废纸一张。二要抓好队伍建设。民风不好的背后往往是官风不正,官不像官,则必然民不像民。一个不关心群众冷暖的人,即使天天下基层,照样脱离群众;即便身在基层,并不等于贴近群众。当前,抓好基层司法维稳的队伍(乡镇信访办、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和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队伍显得非常重要。大家务必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只要你们好,群众就会说干部好、政府好、共产党好。三要做好典型示范。典型需要选树,更需要培育;典型需要崇尚,更需要追逐。典型既包括典型的事,也包含典型的人。好事越来越多,好人越聚越多,群众的满意度必然节节攀升。年前,全区各单位都组织了春节慰问活动,对7227户特困户进行走访。年后,我们又及时开展“四个一”集中回访活动。区委组织部正在拿全区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的意见,基本原则就是一户一策、常态推进、动态管理、一帮到底。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典型做法,在全社会营造“为群众办事光荣、为百姓服务骄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技能”和“永恒课题”。老百姓是天,只要天空晴朗,我们必然心情舒畅;老百姓是地,只要土地肥沃,我们必将收获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能在学习先进中掌握技巧,在深刻反思中提升本领,在执行规定中全力而为,在今后实践中检验宗旨,汗水流下来,掌声响起来,让“幸福”写在每个宿城人的脸上!

教育的幸福指数 篇6

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堂上,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创设“幸福活动”情境,引领儿童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感知,激活儿童道德生命主旋律。

1. 巧设游戏,激发“幸”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孩子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伙伴。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的教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幸福的体验,从而提升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让我们手拉手》一课,为了建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道德认知,老师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绑腿”比赛的游戏,每个组选两名同学,把其中一个同学的左腿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右腿绑在一起,进行计时比赛,看哪个组第一个到达终点。第二个游戏是“接力传球”,组内全体同学都参与活动,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先把球传回来。比赛结束后,让儿童说说游戏活动的心情,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儿童感受到:只有大家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游戏活动使孩子的情感得到满足,认知得到发展,个体得到快乐。

2. 巧设情境,体验幸福。

品德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选择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主题来设计活动,在幸福的体验中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如果没有对比,儿童很难直观感受自己长大了。课前,老师布置收集小时候的照片、小时候曾穿过的衣服和鞋帽等物品。课堂上,老师把一些儿童小时候的照片出示给全班同学,猜一猜他们是谁?然后让孩子试穿小时候的衣物,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短短的衣裤,小小的鞋帽,孩子们笑声阵阵......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的体验是深刻的,是真实的,是快乐的。这一情境,用实物来还原生活,使孩子们真正感悟到:自己真的长大了。这样的课堂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认知是自我构建的,如此充满生活情趣的品德课,让孩子体验到幸福成长的生命历程。

3. 巧用媒体,体味幸福。

现代教学媒体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儿童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知的形成上,奏响课堂教学的华彩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媒体资源,再现生活场景,使儿童视听结合,不自觉地融入到媒体情境中,入情入境,在体味幸福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国旗我向您敬礼》一课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播放了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又播放了奥运会上升国旗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刘翔高举着国旗跃上领奖台,王军霞身披国旗在场上飞奔,乒乓球队员集体夺冠,亲吻国旗等一系列画面,使儿童在回味幸福时光的同时,增添了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课上,老师还播放了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视频,让儿童懂得国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成的,使儿童体验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的结尾,老师捧出一面国旗,让孩子们逐个传递,在背景音乐中,孩子们深深地被感染了,对国旗的爱尽在不言中。

二、打破品德课堂时空界限,让儿童融入大自然,品尝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是最大的课堂空间,大自然有青山绿水,有蓝天白云,儿童对大自然十分熟悉,他们热爱大自然,喜欢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享受生命的乐趣。《品德与生活》有很多与大自然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师要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宽阔的操场,来到广阔的大自然,在那里授课。课堂,因空间开放而精彩;生命,因空间开放而美丽。

例如《走进春天》一课的教学,老师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搜集春天的气息,感受大地从严冬中苏醒、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大自然中交流和汇报时,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说看见燕子了,有的说看见小草发芽了,还有的说看见了人们着装的变化……这节课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放风筝,引导孩子思考:春天放风筝,为什么会飞的那么高?让学生体验到春天的自然气息。这节课,老师把儿童带到大自然,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从具体的活动情景中引导儿童认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究的品格。

又如,《玩雪》一课的教学,老师就抓住下雪天的有利时机,带领孩子到操场去授课,让孩子仔细观察雪花的颜色、形状、大小。还带领孩子玩雪,开展堆雪人比赛,孩子们高兴极了,兴奋极了……回到教室,虽然脸蛋冻红了,双手冻得冰凉,但孩子们开心极了!老师又及时组织了“开心辞典”活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孩子看看自己身上的雪,进教室后有什么变化?想一想,雪为什么会融化?还有哪些让雪融化的办法?……这节课,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孩子品尝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三、寓品德课堂教学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儿童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享受自由成长的幸福

品德教育的目标最终指向人的道德发展,儿童作为教育最基本的生命单位,在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后,生命状态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视野被打开,心态更加阳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能品尝到自由成长的快乐。

例如,《购物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老师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模仿的“购物卡”,面值100元,购物卡的主题是:谁是聪明的消费者?下面布置了课外实践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你要买什么商品?应该到哪里去购买这些商品?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价格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购物时有哪些学问?学生带着这张“购物卡”上的学习任务,纷纷走进超市、走进商场、走进小卖店……在实践中,他们动脑思考,亲手实践,有的还询问售货员一些问题,个个“满载而归”……在课堂上,儿童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实践成果的“购物卡”,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购物经验,彼此分享学习成果。儿童自己总结出购物的学问20多条,最后师生评出购物“学问之星”、最佳“理财之星”等,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四、实施品德课堂教学“幸福”评价,让儿童在同伴中找到自信,留下幸福成长的足迹

1. 使用“幸福评价语”。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需要激励和赞美,品德教师要从关注儿童幸福的角度出发,使用“幸福评价语”,这样的语言充满激励,充满关怀,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

比如,有的教师对有独到见解的儿童说:“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的精神也值得我学习!”;对道德认知回答不够完整的同学,说:“你这次的表现比以前有很大进步,而且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说明你认真思考过”。特别是有的教师将批评的话语用表扬的方式说出来,让学生时时体验幸福。比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答案的儿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没关系,我们请其他同学来帮助你解答,好吗?”。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评价,如老师的一个目光、一个微笑、竖一下大拇指、轻拍一下肩等等,都可使儿童幸福一堂课。

2. 开展“幸福大盘点”。

品德教师要从儿童品德成长的实际出发,开展多元化评价,让孩子对自己的进步进行“幸福大盘点”,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升自信心。

比如,有的老师实行“夺卡争星”的评价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幸福成长手册”,里面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内容包括礼仪、读书、劳动、环保、习惯等方面,老师实行“印—卡—章”层层“递进式”评价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孩子每月都进行品德“盘点”,任何一个方面表现突出或有进步,自己都记录在“幸福成长册”上面,得到证实后,老师“盖章”,印章可以转换为相应的分数,老师根据总分为学生兑换相应的卡,到了学期末,卡积累一定数量后,老师给学生兑换成胸前的奖章。

提升教师课堂上的幸福指数 篇7

一、教师在课堂上幸福指数不能提高的原因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幸福指数不能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教学结构的程式化

不少教师在刚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充满激情,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坐在台下到走上讲台的变化, 心中不免洋溢着喜悦和欢乐。在不长的课堂教学磨砺中, 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变得程式化了:“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这种程序几乎是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尽管教学方法有时有所变化, 但这种结构的程式化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教学单调刻板, 训练僵化机械, 教师成了机械生产流水线的简单操作工, 教师教得无味, 学生学得乏力, 在这样枯燥无味的程式化的课堂结构中“耕作”, 教师何来幸福?更不用谈提升幸福指数了。

2.教学活动的单边化

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如何体现, 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尽管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过几十年, 尽管新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但是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 不难发现不少教师仍然处处主动, 先“发”制人, 教师操纵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于是乎, 教师在讲台上照着教案讲、讲、讲, 学生在讲台下记、记、记,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记得臂酸手痛。学生面对“高高在上”的教师不想参与、也不敢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的思维、思想处于“休克”状态。在这种单边化的活动状态下, 教师讲得筋疲力尽, 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反馈检测的结果, 事与愿违, 教师不仅辛苦, 而且“心苦”。

3.教学内容的唯一化

在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在课堂上, 教师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文本, 课本是检测学生质量的唯一依据, 教师只备课本, 学生只读课本。薄薄的一本语文书, 教师在其中“深抠死挖”, 学生在其中死记硬背。往往在一两句话中、一两个字词中也要掏出其中的“博大精深”, 硬性拔高, 虚假提升,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要做几十次甚至是上百次的练习。提到学习语文, 学生从早到晚甚至一学期手中捧的还是一本语文课本。内容的唯一化, 禁锢了教师的思维, 使其思维的触角不能伸向广袤的语文大地, 学生多次重复练习使其阅读视野狭窄, 师生一个学期的阅读身心就被“困”在唯一的一本教材里, 这种精神世界的束缚也是导致教师幸福指数不能提升的重要原因。

4.教学目标的知识化

毋庸置疑,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脸庞充满虎虎生气, 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脑袋变得聪明而灵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不少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 把有血有肉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 “条分缕析”成一个个知识点, 再将之不断灌给学生、塞给学生, 学生脑海里储存的知识记忆是零碎的而不是整体的, 是杂乱的而不是系统的。张张鲜活的充满灵气的脸孔成了一个个知识的“容器”。教学目标的知识化导致教师用自己的涉猎代替了学生阅读, 用自己的素养“垫高”学生的基础, 用自己的思想“升华”学生的思考。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也看不到学生的生命成长, 更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同去享受其生命成长的心路历程, 破坏了自己幸福的享受。

二、提升教师课堂上幸福指数的策略

1.在优化课堂的结构中提升幸福指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要,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不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段“建议”明确告诉我们应该对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构进行必要的突破。其一, 去掉枝叶、突出主干。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我就抓住文中“变”与“不变”的关系进行设计, 让学生充分阅读后思考:于勒出现前后有哪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 表现了一个什么不变的主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 很快发现文中前后有多处不同的“两写”, 如两处景色的不同、称呼的不同、神态的不同、来信的不同等, 在这些变化中始终表现不变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师、学生在主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享受着成功的幸福。其二, 设计铺垫、创设情境。如教学《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文时, 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做一朵小白花, 上课时老师穿着黑色的西装, 胸佩一朵小白花, 让学生将自制的小白花“别”在胸前, 导入新课:同学们, 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 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 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柯若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首诗, 认真体味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的。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读得那么投入, 那样深情。当教师优化了课堂结构,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心里, 沉潜到文本的情感世界时, 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疲劳感呢?其三, 走出教室、融入生活。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广袤的生态之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 为我们打开了教学之窗。教学朱自清《春》, 我带着学生走向田野, 观察春草、沐浴春风、把玩春水, 有时还能欣赏到春雨, 感受春天的气息。生命的韵律在每个孩子心中跳动, 这样课堂的魅力与灵性真让人如痴如醉。

2.在课堂的多边活动中提升幸福指数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对学生的“六大解放”, 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是充满感情, 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生命体, 应把学生的学习基本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 改变单面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建立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组织,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学习的合作者。为此, 教师可以从繁琐、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同时在多边互动中求得身心愉悦。其一, 教师要有勇气从“高高讲台”上走下来, 实现角色转换。按照建构主义观点,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 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学生心灵中去的过程, 而且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以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 通过语文学习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心理表征的过程[1] 。据此, 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让其提问、质疑、研究。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 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 其理解必然是多元的、多样的, 也是多彩的。在教学《松鼠》一文时, 对文本最后一句“松鼠的皮毛可以做衣服, 肉是可以吃的”一句, 我没有深挖其内涵, 而是组织学生讨论, 众说纷纭:一说全文表现松鼠可爱的特征, 写其皮毛肉的用途, 突出作者对其赞美;二说既然表现松鼠的可爱, 但宰杀它取其皮、毛、肉, 与全文感情不吻合;三说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 读到此句, 心中有割痛之感。在课堂激烈争辩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 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学生成长的快乐, 享受幸福的语文课堂。其二, 教师要有胆略组织多边活动, 实现课堂互动协调。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正是为了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 课堂上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又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既注重学生的倾听理解, 又注重探究发现;既注重知识结果的获得, 又注重知识形成的体验。语文课堂上多边活动给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轻松地飞翔、快乐地舞蹈。

3.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中提升幸福指数

语文是一片大海、一片汪洋。一学期仅靠一本语文教材, 视觉享受不到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听觉享受不到鲜明而多变的语文韵律, 情感享受不到炽热而丰富的语文感化, 人生吸收不到语文道德的全面营养, 只有在教学内容向多元拓展中才能提升师生学习语文的幸福指数。其一, 依据文本内容向课外拓展, 如教学《范进中举》, 就向学生推荐阅读《儒林外史》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讽刺小说的艺术;教学《空城计》就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让学生能够更多享受古人的智慧。其二, 依据课本内容向课外延伸, 如教学《死海不死》就其中“在不久的将来, 南部较浅的地方, 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 数百年后, 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地要死了”一句, 我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关于“死海”方面的书籍, 让他们探讨如何拯救死海, 由于阅读的广泛性, 学生思路开阔了, 有从地理角度谈“引水救海”, 有从历史角度谈“有效救海”, 有从生物学角度谈“植物救海”, 有从科学角度谈“科技救海”。师生在语文世界里徜徉, 在美好阅读中幸福漫步, 体验着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语文风采。其三, 依据教材, 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我们会发现语文的斑斓色彩, 去享受五光十色的幸福。如教学《卖油翁》后, 我就将《卖炭翁》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思考:同为老“翁”, 各自的翁意何在?学生读后领悟到前者用“翁”说明其资历深、阅历广, 谈理丰富;后者用“翁”说明人已老、灾难大, 感情凝重。其四, 依据教材, 发散性阅读。对某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深层次引发思考。如教学《“友邦惊诧”论》, 我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中国深受外强的侵略史等等。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让师生带着幸福上路, 载着幸福归来。

三、提升教师课堂幸福指数的价值取向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提升幸福指数的价值取向, 应该是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用自己的思想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 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获得生命的成长。

提升幸福指数在于教师本身爱语文。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 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我是决定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原因, 身为教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与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2] 语文是精神的母体, 文化的脉搏。教师只有热爱祖国的语言, 用心若止水的柔情营造激情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中领略真善美, 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真善美。

提升教师课堂上的幸福指数在于教师热爱课堂。有人问:教师的生命在哪里?答:在课堂。教师进入课堂就会忘记一切荣辱得失, 忘记个人的痛苦烦恼, 忘记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全身心投入课堂之中。课堂上, 让学生目光伴随着你的教鞭飞舞, 让学生的激情在教师点拨下燃烧。

提升教师课堂幸福指数在于教师本身要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师工作是辛苦的, 但是同时也是幸福的, “辛苦”与“幸福”本是一对孪生兄弟, 每次幸福的享受中都有一个“辛苦”的动人故事。在辛苦的工作过程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幸福, 在课堂中寻求自己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 让我们在爱中找到快乐, 在快乐中享受被爱的幸福。

摘要:长期以来, 课堂都是教师主宰的舞台, 由于课堂结构的程式化、教学内容的唯一化、教学活动的单边化、教学目标的知识化, 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幸福指数得不到提升, 造成了教师教学无激情, 学生学习无快乐。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只有通过实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互动化, 来提升教师课堂上的幸福指数, 燃烧激情、释放潜能。同时,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真正热爱语文、热爱课堂、热爱教育, 正确把握幸福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胡海舟.程式化、潮流化、个性化[J].江苏教育研究C, 2011 (3) :5.

幸福指数中的创新虚与实 篇8

美好生活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 每一座城市有每一种坐标。5年前, 江阴以创新发展的大气魄提出了“幸福江阴”的构想, 以此为原点, 逐渐清晰的幸福坐标刻画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城市不单是一个财富积聚、商贾云集、高楼林立的地理空间, 它还是一个城乡和谐、文化交融、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

从理念深化到创新实践, 从政府倡导到百姓认同, “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9个字被深深定格在988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坐标上。建设“幸福江阴”的思想认识不断升华, 民生之本在就业创业中更稳固, 富民之纲在多路增收中更持久, 民享之先在环境优化中更突出, 民安之基在和谐有序中更坚实, 民强之重在素质提升中更厚重。

江苏省江阴市通过“幸福江阴”的实践, 在幸福社会的建设上迈出坚实脚步: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

2011年2月18日早上7时许, 春寒料峭, 家住徐霞客镇阳庄村的黄信兆坐上家门口的公交车, 到江阴城区儿子家去带孙子。公交车上冰冷的座位上, 铺着一个棉垫子, 给乘客带来阵阵温暖;到了城区, 在十字路口, 遮雨棚给等红灯的骑车人和行人带来方便;为解决“公交车最后一公里”, 公交站点配有自行车出租点, 一小时内免费使用, 黄信兆用市民卡给自行车解锁, 骑上自行车就到了儿子家里。“现在出行很方便, 这些民生上的细节, 让我觉得很幸福很温暖。”黄信兆说。

江阴, 这个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早在2005年末, 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江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

那一年,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上任不久, 他也在思考“后小康社会”江阴的走向。在一次大会上, 他问江阴的干部们:“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2006年6月, 江阴市委提出全面建设“幸福江阴”, 开始了从“小康江阴”迈向“幸福江阴”建设的征程。

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 江阴人的幸福观就很朴素: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 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 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 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 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 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后来出台的“幸福江阴指标体系”, 就是围绕着这“五民五好”而制定的。

“富裕不等于幸福, 口袋里有钱, 心情不那么好, 生活质量不那么高, 就谈不上幸福。”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冬青说, “幸福是主观感受, 幸福不幸福, 最终还是百姓说了算。”因此, 在制定“幸福江阴指标体系”中, 江阴充分尊重百姓意见, 15万余张百姓选票从50个备选指标中评出10项最关注的“幸福指标”, 包括环境卫生满意度、绿化满意度、家庭和睦度、住房条件满意度等指标。在以后的历次修改中, GDP考核的指标逐渐减少, 而民生指标逐步增加, 到最后, GDP指标减到最少, 取而代之的是民生指标。

民生投入需要钱, 5年来, 江阴为民支出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 占全市可用财力的比重每年超过15%。江阴舍得对民生投入, 但幸福江阴建设不全部依赖政府的钱。江阴人的理念是:“有钱花, 但不乱花, 能靠市场解决的, 政府绝不掏一分钱。”

通过5年“幸福江阴”的实践, 2010年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 95.87%的被调查者对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 97.13%的被调查者对建设幸福江阴充满信心, 江阴百姓的主观幸福指数达到87.44分, 连续5年稳步提升。

幸福的密码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 一项调查显示, 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 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占头5位, 原因是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富足。中国大陆位列125, 香港则排名81。

“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至2009年间, 访问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 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 以1至10评分, 得出“人生评估”幸福指数。指数高的人属“生活如意者”, 其他则为“身处逆境者”及“饱受折磨者”。研究人员根据每国“生活如意者”所占百分比, 得出排名。此外, 受访者又被问及之前一日的幸福程度, 如是否休息足够、受尊重、远离病痛及是否有益智消遣等, 得出“每日体验”幸福指数。

丹麦再次当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国民综合幸福指数高达82。对于一个仅有3 094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和530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 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瞩目。

量化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福该如何衡量?为什么丹麦人拥有这么高的幸福指数?日前, 有相关记者就这项调查结果对一部分丹麦人进行了采访。大部分受访者对调查结果深表赞同, 他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 且普遍认为丹麦之所以能被评为世界最幸福的国家, 是因为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民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丹麦向来以高税收和高福利著称, 优越的福利政策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之上。政府将税收的70%用以支持各项福利项目, 通过调整税收和福利制度, 有效地降低了国民的收入差距。

丹麦公民可免费接受各种教育, 在校学生每个月还可以从政府获得生活津贴。从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到老年人的养老抚恤, 从孕妇的孕期福利到儿童津贴, 以及免费医疗和失业救济, 福利政策面向全体公民, 不分阶层和经济状况, 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即使在当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 丹麦政府也会出台新的政策, 比如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 保证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促进消费。

没有百分之百的幸福。即便在丹麦这样一个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因为地处高纬地带, 日照时间很短, 很多丹麦人会抱怨坏天气和潜在的抑郁症候群。但是应该肯定的是, 丹麦良好的社会秩序、安全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福及大众的福利政策确实值得借鉴。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对“幸福感”作了这样的阐述——“幸福就是让人民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 对未来有信心”。的确,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之后, 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 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

幸福感, 这是近几年国家频繁提到的词。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终目的也是让国民更加幸福。有调查显示, 并非收入越高人民的幸福感越强。那么, 什么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今年“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凌孚用20个非常精炼的字总结出“幸福中国”——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此番总结, 不无道理。

那么幸福感可以感知, 能否测量呢?怎样让幸福感“立体化”, 让中国人民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幸福与否, 让祖国与世界人民共同感受这份幸福呢?于是国民幸福指数呼之而出。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认为, 国民幸福指数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简称NHI) ,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 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那么, 我国应怎样用好幸福指数, 走好幸福之路呢?简单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创立属于中国的幸福指标体系。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与体验, 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 正是由于“不丹模式”的出现, 各国才开始逐渐思考幸福感的量化测量。那么, 如何让中国在不富的状态下, 提高幸福指数, 增强幸福感, 就需要逐步确立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指标体系, 并因地制宜, 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以此来指导中国人民的幸福之旅。

将幸福之路走真、走实。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幸福指数汹涌而至, 值得热情欢呼。但在幸福欢呼之余, 值得我们正视的是幸福指数的伴生现象。幸福指数需要进一步理性对待和思考。切忌把幸福指数夸张化、简单化、片面化。这就需要人们对幸福指数的内涵、标准、作用有深入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需要各地政府各单位有明确的“国民幸福责任感”, 才会不至于走入假、大、空的幸福指数误区。

避免幸福指数绝对化、偏激化。在实践领域中, 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并非唯一方面, 幸福指数不能够成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成就的绝对性指标。同样, 幸福指数也只是一个软指标, 其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 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地位与作用, 切不可将幸福指数的理解偏激化。

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估领域

随着GDP量化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的淡出, 中国发展评估体系的历史性变革正在到来。

改善民生与GDP指标淡出, 一个国家的发展评估体系并不是一系列自在自为的简单指标, 它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对“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美好的、值得追求的社会”思考与实践。

对于国民幸福指数而言, 有关专家选取了九个领域来评估幸福。

这九个领域是:心理健康、社区活力、文化、时间使用、政府管理、生态、生活标准、身体健康以及教育。

在这一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估领域中, 心理健康可以从3个关键的指标上去理解。这3个指标随后又被分解为5个, 接着又被细化成大约40个变量。这是一种集成体系。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设有指标。

社区活力是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社区里。有了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我们的人格才得以成长。社区是一种社会结构。社区的作用尤为深远。最重要的一点是, 我们不是要发展社区, 而是在社区中发展。对社区活力的衡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 当人们面临危机、事故、死亡或感情问题时, 是否能从社区中得到帮助和支持。这需要人们的主观判断。还有两个方面是对社区的信任程度以及在社区中的归属感。

文化是幸福的一种折射, 文化与传统工艺, 从皮制工艺到编织, 成为国民幸福指数文化领域的评估指标。

时间使用, 这是第四个指标, 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长久幸福都密切相关, 因为我们每天对时间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问题是, 总有一些事情会占用较大块的时间, 这些事情对我们的时间分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上下班要花费的时间全世界都在增长。当代社会另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等待的时间在变长。人们没有对时间分配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合理分配时间, 这是逃避不掉的。我们身体的系统构造是有规律的, 这个规律在我们体内深种, 并要求同样有规律的时间安排。抛开金钱和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们同样能从时间使用上窥视生活的质量。

在衡量不丹的政府管理成效时, 在廉政方面, 专家们用感知型数据来衡量人们的信任程度。

对警察的信任是一个重要指标。警察工作在社会第一线, 因此我们要衡量警察在处理民事或刑事案件中能否获得民众的尊重和信任。另外是对司法系统和政府的信任, 这些也都会被衡量。

存在即负责, 我们要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负责。如果生态环境在恶化, 我们不可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在生活标准这个领域里, 专家把房屋所有权列为一项关键指标。当然食品也是。挨饿的经历是不可接受的。

在健康领域, 专家从人们的健康状况、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三个方面去衡量。这与卫生部衡量工作业绩的方法很不一样。卫生部看重的是医院和医生的数量。

在教育领域, 教育部的指标同样是资源的投入、入学率、教师以及教师的数量等。他们衡量这些硬件设施的输入, 但害怕衡量输出。而幸福指数则基本上用教育输出来衡量教育现状。

幸福的产生是多方相互依存的结果。佛教里的一项重要信条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产生。将这一理念运用到社会科学中也是没有害处的。

正因为所有的因素都是相互依存, 所以我们不能把幸福拆分为主要的因素, 诸如收入、教育或健康。我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需要许多生存条件, 而不是以牺牲其中的一样条件为代价换取另一样。我们需要社会、心理、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各种因素, 并且只有当这些因素交互在一起时, 我们才能感受到一点自发而来的幸福。如果我们带有目的性地去寻找幸福, 或许很难找到;但如果所有的因素都齐全了, 幸福会自然而生。

宏观的“幸福”基于微观的“快乐”

在2010年, 世界经济画上了一抹复苏的亮彩之时, 英国政府就将目光转向了“国民幸福总值”。

英国政府承诺增加对公民幸福感的调查, 引入“幸福指数”, 以衡量公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

对公民幸福感的调查是英国新任首相卡梅伦在大选时提出的, 就任后他履行诺言, 将其作为新内阁工作的一个方面。卡梅伦曾责令国家统计局设计一套全新的统计方案, 以详细采集涉及个人幸福程度的数据。这一评估既有客观测量标准, 例如英国各地循环利用的情况, 也有对居民的心理状况和心态等主观因素进行的测评。英国政府今后将把这些数据摆在制定和评估政策的中心位置。

“幸福指数”是从国民健康水准、社会福利状况、经济产出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等多个角度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其评估结果不仅为政府部门体察民众生存状态提供全新的视角, 而且将在政府制定决策时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幸福指数”风靡全球。法国总统萨科齐曾经宣布, 有意往本国经济增长评估体系中引入能够反映民众快乐程度和幸福状况的参数。加拿大统计部门也在全国范围调查中增设反映民众幸福程度的项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官员杰尔·马德松这样说:“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承认, 为了衡量国民福利和取得的进展, 有必要对经济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 而不是只关注国民生产总值 (GDP) 。”

如此看来, 将“幸福指数”引入经济增长评估体系已成趋势。

社会进化史可以用三个主题词来概括:农业化的主题词是“温饱”, 工业化的主题词是“富强”, 信息化的主题词是“幸福”。

富强可以用GDP来衡量, 幸福用什么来衡量呢?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的方法是从个人行为推导社会利益, 从微观推导宏观, 从快乐原理推导出幸福之道, 从快乐测度推导出幸福测度。

卡尼曼研究的本行是快乐学, 又被人称为快乐心理学 (Hedonie Psychology) 。享乐 (hedo) 这个词在中国有特殊的含义, 国人往往一看享乐、快乐, 就以为不关正事, 殊不知快乐与幸福同构, 如果把快乐经济学比作微观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就相当于宏观经济学。

俗话说, 治大国如烹小鲜。宏观寓于微观, 熟悉在游戏追求的快乐中“烹小鲜”,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治大国”之道。卡尼曼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说, 卡尼曼抓住了我们所说的“谋幸福”之道的微观机制所在。

调查统计分析, 就幸福和快乐问题得出了一些与工业化方法不同的判断。最集中的一点, 就是对快乐水车 (Hedonic Treadmill) 现象的解释。Hedonic Treadmill是指收入增长, 但快乐却不相应增长, 即所谓的“有钱不快乐”现象。传统以GDP为核心的统计, 建立在效用最大化假设的基础上, 认为有钱就快乐, 增长就幸福。卡尼曼、黄有光、奚恺元等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却一致表明, 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物质和货币的增长与幸福和快乐的关系就渐行渐远了, 人们的快乐和幸福, 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对事物的体验, 而不是事物本身, 因此单单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并不能增加幸福。

幸福是对服务的体验, 而不是服务本身。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GDP增长与“人民满意不满意”只有非常微弱的联系, 两者之间有一大块空白需要弥补, 那么“为人民谋幸福”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思路来进行, 否则, 就会在根本目标上出问题。

重估一切生活价值

塔尔1992年进入哈佛大学求学, 一开始主修计算机科学, 他成绩优异, 擅长体育运动——壁球打得不错, 社交也游刃有余, 一切都很顺利, 除了一点, 他不快乐, 而且他搞不懂为什么不快乐?大二期间, 他突然顿悟, 决定找出原因, 变得快乐, 于是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 目标只有一个, 如何变得更快乐。

现在塔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首次开课时, 他还只有8个听众, 中途还撤走两位, 现在他的《幸福课》已经超越《经济学导论》, 成为吸引学生最多的课程。可见, 即使精英云集的哈佛, 也同样面临“快乐受创”的问题。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塔尔坚持认为,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说,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 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 所有与钱无关的, 都不会被考虑, 金钱是最高财富。

塔尔比喻道, 人生与商业一样, 也有盈利和亏损。可以把负面情绪当支出, 把正面情绪当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 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所以,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 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 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 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中国人现在也要面临如何快乐的大问题了。在经济学上, 人均收入3 000美元-5 000美元是一个分界点, 在这个点之前, 国民幸福感会随着GDP的增长而递增。过去30年的经济腾飞, 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体验。但随着临界点的到来, 幸福感不再跟随GDP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 甚至会带来幸福感的下降, 转变为抛物线。

不知不觉间, 一种全民焦虑的氤氲开始蔓延, 从城市发酵生长, 伴随着城乡劳工交流而向乡村扩散, 很多人开始逃遁寻找新生活, 也有很多人硬扛着, 在社会大机器流水线上支撑。自感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 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的忐忑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开始让众人感觉不快乐呢?

人的幸福源泉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物质、情感、精神。同时快乐又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主观感受, 对快乐的计量必然面对差异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阻碍, 通常来说, 影响快乐的因素除了外部大环境, 还有信仰、健康、家庭、事业和社交等微观层面。

目前来看, 人与外部世界的三大矛盾在逐渐恶化, 由于资源和环境的无节制开掘, 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因为犯罪增长、道德下降, 以及丛林社会潜规则盛行, 人与别人之间的矛盾也在加重;人与自己也开始过不去, 中国的自杀率逐年递增, 每两分钟就有9人自杀, 已是全球自杀率最高国家之一。

无节制地信奉物质是最明显的原因, 有钱就幸福, 有钱就成功, 有钱就是英雄。国家为了发展可以不顾一切, 民族为了挣钱可以不择手段。个人在社会运行中沦为工具, 欲望和市场理性屏蔽了心灵和精神。经过30多年的经济增长, 我们已经迎来建立在GDP上的绚烂盛世, 但好景不长, 就要面对精神危机了。

中国曾短暂出现精神层面的真空, 在主流意识形态塌方之后, 民族主义曾成为填补这块空白的短暂材料之一, 可是随着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攻城略地, 人们就都浸入到挣钱弄权纵欲的狂欢中。可是, 我们多少明白, 科技与物质的进步, 并不足以保障人们的精神平衡。

信仰缺失, 道德滑坡, 再加上日常生活压力重重:买不起房, 开不动车 (堵) , 看不起病, 上不起学, 结不起婚等等问题, 不一而足, 让人怎能快乐得起来。迷茫, 我们并不清楚, 日益耗竭的资源, 日益恶化的环境, 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日益对立的人群, 最后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结局。

道德不是解决当下精神困境的全部药方, 体制缺憾也不是唯一借口, 在现今中国复杂语境下, 把问题归在任何一个原因之下, 都像穿错姐姐衣服的半大小子一样, 显得粗楞怪异不合身。

谁来教你怎么活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人在幼儿期所得到的语言训练, 不仅可以使他发生快乐感, 并且支配他成人期的行为。这种衍发程序, 弗式归结为“语文是无所不能的”。以此推论, 一个从小背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 价值观念自然而然就被语文的魔力所同化。回想一下你学过的语文课本吧, 起码在“快乐教育”和“生命教育”方面, 是有缺失的, 很多时候你是要被一些英雄人物感动, 放弃生命去维护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一直以来, 威权价值观会为你提供这样的生活逻辑:为家国大业去奋斗, 为社会进步去拼搏, 为民族利益献出血泪甚至生命, 总之, 是为各种宏大叙事去活着。唯独没有对个人生活的建议, 个人仿佛就是大机器下面的一颗螺丝钉, 钉子是不需要被考虑感受的。作为有独立意识的“我”被严重低估和压缩了。很少有人能够脱离威权价值观的浇灌和时代风尚的铁幕。即使那些主动要求挣脱原先逻辑, 寻求快乐幸福的新锐, 有时还不慎滑入“快乐主义”的漩涡。

那么, 一直试图指导人生活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呢?

最开始是革命和斗争话语, 这种原教旨思维随着“文革”结束而逐渐失效, 如前所述, 民族主义曾经是填补精神空白的材料之一, 但随着二十多年的重建, 与物质社会相辅相成的新主流意识已经成熟, 伴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推广, 进步主义话语逐渐与国家意识形态相结合, 并利用话语增强机制, 走向单一霸权地位。

进步主义的具体表现, 主要有三大主流话语:科学主义、市场主义和发展主义。它们都表现出对进步的乐观, 形成新的话语共同体。市场主义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中, 由于带来无限物质繁荣, 使得各阶层上下一致认可;科学主义由于在“五四”时期就有铺垫, 在当下又与发展主义相结合, 形成“科学发展观”。三大主义互相支撑, 有理有据, 维持着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在这种主流文化体系里, 人人都笃信进步, 相信发展就等于进步, 认为进步就是一个由高到低, 不断上升的单向度过程。在这种话语笼罩下, 唯有占有更多的资源, 才能获得尊重和亲近。于是每个人都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 拼命去谋取更大的利益, 是否快乐和幸福也简化为要靠你有多少银子来衡量。这种被量化和货币化的幸福感, 被成功学奉为圭臬, 用传销的方式传播着。

这也就不难理解, 那种大机器开动下众人如蝼蚁刨食的苍茫感何来;也不难理解不少地方官员为了个人政绩和腰包的光鲜, 开动暴力工具拆掉“阻碍城市发展”民房的积极;更不难理解那些把孩子送去读各种补习班, 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的殷殷目光……

人被异化了, 在自己所创造的物面前, 越来越被动 (马克思语) 。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最近讲了一个故事:去听他课的50个乡镇书记中, 有一个很悲伤地说, 我农村的祖居要被强拆了, 我父母和兄弟实在不想上楼, 地方上就动用黑社会吓他们, 制造各种事端。我找家乡的镇书记, 希望能看在同是乡镇党委书记的份上, 高抬贵手。可那个书记说:我们都是乡镇书记, 都应知道县委书记要干的事是不能反对的啊!

官也被异化了, 在无可置疑的发展主义话语面前, 传统价值和特殊关系都显得轻如鸿毛。在于建嵘的故事里, 县委书记当然不是终点, 它其实已经可以幻化为一种符号, 代表着当下这个无法阻挡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 依照常识, 科学、进步、发展、成功等从来都是褒义词, 人类历史也反复证明, 这些词代表的潮流都是正确的, 值得人们去追求的。在很多人看来, 在这些词语面前, 什么个人生活、快乐价值、私人情调之类都是浮云。但同样是常识, 一个平衡的系统, 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一个缺乏制衡机制、纠错机制的社会系统, 也不可能是稳定的。

“钉子”是活的, 活着, 就还要去寻求快乐幸福和精神依托, 是时候厘清生活的逻辑了。

“在过去一百年来, 中国人干了两件事情, 一件叫破坏, 一件叫建设, 破坏这件事大家都干得比较齐心、到位, 该破坏的基本上都没留下, 但是在建设这件事情上, 好像从一开始就在逻辑上存在问题。我们一开始先建设国家、制度、社会、主流文化, 最后才想到建设生活, 历史上的‘新生活运动’好像也是不了了之”。这是《财经》杂志主编何力的一段话, 他的落脚点是, “建设的正确逻辑是:先建设生活, 然后才去建设社会、体制、国家和主流文化”。

很多时候, 我们过于在乎外人对自己生活的评价, 其实他们根本不清楚你生活的原始点和参照物是什么?幸福感是主观感受, 你觉得自己很幸福就行, 不要看GDP, 不要看个人收入, 不要看生活状态, 不要看有没有车房, 只要看自我报告的幸福感。

自我报告的幸福感, 在学术上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经济学家卡里曼就是因为总结了对幸福的四种定义, 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观幸福感是他的第一个定义。有心理学研究指出, 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偏低, 男性主观幸福感比女性高一些, 大学生比成年人要低一些。人们还发现, 主观幸福感还与评价体系相关, 特别是家人朋友的评价。如果你认为自己幸福, 就得家人朋友也这么认为。

另外, 从人格特质上说, 人有快乐的人, 也有不快乐的人, 得允许不快乐的人有不快乐的自由, 不能觉得“快乐人生”是一种时代风尚, 就强加于人, 去迫使身边的人“要快乐, 要幸福, 要高兴, 要笑”, 那就演变成为一种新的负担——快乐主义, 结果成了“我相信快乐”、“我要快乐”, 而不是“我可以快乐”。

正如塔尔教授说的那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但是如果这个意义和目标是权威配发的, 不是自我教育生发出来的, 就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幸福。所以, 乐自由我, 只有在独立意识下做出的自由选择, 才是得到幸福的前提之一。

“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最后一本书的名字 (写完这本书之后他就疯了) , 放在经受了各种洗礼的中国社会尤其适合。只有重估一切价值, 才能实现思想独立, 慎思明辨, 回到建设个体生活的正确逻辑上。

自由比快乐更重要

生活中充满了对快乐的算计。

经过了很多很多很多年, 中国人的问候才从“你吃了吗”部分改成“你快乐吗”。结婚贺卡上有人写“你们一定要幸福”, 换成啤酒广告就变成了“不准不开心”。

对快乐的需求既如此无度, 传媒和商业都展开了快乐营销。快乐意味着收视率、收听率和传播度。在“欢乐中国”和“幸福中国”的卫视频道定位出来之前, 快乐已是各家电台和电视台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名称。“我要快乐”、“你比从前快乐”、“快乐老家”、“快乐颂”……没人不会吟唱几首主打快乐的歌曲。

为什么唱K、逛迪斯尼流行?因为快乐;为什么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开遍中国, 因为它们号称能提供快乐。为什么模特作家歌手天才越来越低龄化, 因为如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 来得太晚的话, 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圣诞、元旦及所有节日的数十亿条祝福短信, 核心意思都是:祝你快乐!远方的、久未联系的朋友们, 不太关心彼此的喜怒哀乐、生老病、前途与八卦、工作与琐事, 只要对方快乐就好。仿佛快乐是生活宪法第一条, 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和硕果, 快乐就是幸福生活本身。

其实不然。

人生若只有快乐一味, 也寡淡得很。

只有喜剧而没有悲剧和正剧的舞台, 不给力。只有恶搞和冷笑话而没有说理和分析的网络, 也乏味。只有欢笑而没有磨难痛苦焦虑和无聊的人生, 不真实。

“祝福文化”和“快乐文化”已成社会共识, 亦有庸俗化危险。为了显得快乐, 大家要掩饰、压抑;为了享受快乐, 大家要努力遗忘一切的不快。但, 有这个必要吗?

为了追求快乐, 有人没心没肺或假装没心没肺。因为大家只要快乐, 于是痛苦不能呻吟, 苦难不被聆听, 会破坏欢乐气氛的话再也说不出口。如此, 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把自己的委屈、懦弱、失望、失败感和煎熬全部哭出来, 哪怕大出洋相。

过于强调快乐, 只会把人生肤浅化。除非, 你的快乐脱胎于自由。

什么能夺去我们的自由?

自由, 指向的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程度。它既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的权力在握, 也不是“睡觉睡到自然醒, 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么简单。“我要快乐”, 这是对自我需求的自我认知;“我可以快乐”, 这是对自我实现能力的自我认知。

什么能夺去我们的自由?它们可能是恐惧、伤害、禁锢、愚弄, 也可能是疾病、挫折、贫穷和盲从。

有一条微博, 2010年11月10日02:08发出, 至12月24日17:11转发了212 987次:“大家注意了, 这是一个万年树神, 传说只要是看见这棵树神转发到自己的围脖, 年年平安, 日日顺利, 看见不转的。会很倒霉”——就是这样一句连标点符号都用错的意淫之语, 配上类似女人体的老树照片, 融祝福、恐吓、预言、奇幻、审美、巫术和心理学于一体, 竟成了新浪数亿条微博中转发率最高的一条。

大家都信吗?不, 大家持的是“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但并不把其中的恐吓当假, 反正人转我也转。而此种“伪信”态度和从众心理, 也是夺去我们自由的原因之一。

得到自由, 比得到快乐难得多。心智自由了, 才有自觉去发现和实践生活的意义的可能。这是属于你的意义, 如同你亲自掌控的人生。汤川秀树言:“我认为觉悟到生活的意义而活在世上, 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生活方式。”

就像“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是一种自以为的快乐;而自由的心智已了然要与天、地、人斗的意义, 才可以把这种快乐引向持久和深邃。

须知, 自由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追寻时下社会中幸福指数真谛

舒淇和刘德华在《游龙戏凤》里说: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人对有情人终极幸福的理解是“终成眷属”, 成家以后, 古人量化的幸福指标是:“值太平世, 生湖山郡;家道充裕, 官长廉敬;娶妻贤淑, 生子聪慧。”用今天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生在太平盛世, 住山水城市湖景别墅;家庭资产很丰厚, 单位领导关系铁;媳妇漂亮又贤惠, 儿子读书不操心。

当代人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事少钱多离家近, 位高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 数钱数到手抽筋。”但这一切都没有关注到精神层面, 林语堂曾给全世界人民描述了天下大同的幸福蓝图:“住美国的房子, 娶日本的太太, 家有中国厨子, 外有法国情人。”一介布衣, 夫复何求。

不过, 该幸福指数飚得太高, 要想达标, 着实不易。

世界上超乎万物之上的最高幸福是自由: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用经济学家的语言来定义,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应该是这样:

“时间自由, 空间自由, 经济自由”。

经济自由自然是指有足够的钱——“家道充裕”、“数钱数到手抽筋”皆属此类。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一个人若是失去了消费的能力, 需要的、想要的东西皆无力获得, 亲爱的、疼爱的人均无力给予, 无论如何也配不上幸福二字。所谓贫贱夫妻万事哀, 古来如此。

但经济自由不过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试想, 一个人虽然腰缠万贯, 却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 上高原缺氧, 登汽艇晕船, 欲策马而力不逮, 想张弓却眼花——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中国首富刘永好在被大学生追问:“如何才能像首富一样有钱时”, 情急之下, 道出心声:“我愿把所有的钱都给你, 只要我像你一样年轻。”

香港很多嫁入豪门的女星发现自己的财富一夜之间暴增, 但对金钱的支配度和人身自由度却降低了, 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经济自由之外, 最紧要的是空间自由。

天南海北, 世界之巅, 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 绝对是令人艳羡的幸福。

当然, 空间自由的前提是时间自由。除了被仇家和债主追, 人生最痛苦的是被时间追。人们只看大人物秘书保镖前呼后拥的风光, 却不知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安排的惆怅。生命全然交付在别人的手里, 属于自己的, 甚至连睡眠都算不上。这样的生活离幸福很远。

有经济、时间、空间的自由, 刚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这不是幸福的真谛吗?

幸福也需科技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

科学技术是不断开拓人类自由最有力的武器。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 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近代以来, 曾经发生过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 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将人们不断地从时间和空间中解放出来, 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 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使人们能更多更自由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 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 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 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从而拓展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

总之,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更大自由实现的基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年规划看头年。1月以来, 各省区市两会陆续召开, 目前逐渐落下帷幕;3月初, 全国两会大幕开启, 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 新起点上瞩目新的发展蓝图, 让人充满憧憬。

观察地方两会, “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 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已成为共识。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教育的幸福指数 篇9

1 关于文献检索情况的概述

为了了解我国专家、学者对“幸福指数”、“健身运动”有关研究成果情况, 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 其具体情况如下: (1) 设置篇名为“幸福指数”检索得到4495条结果, 按来源数据库分组来看, 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704条、特色期刊250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条、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4条、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条、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3500条、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7条;然后设置全文为“健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69条结果;设置全文为“健身运动”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19条结果。 (2) 设置篇名为“幸福感”检索得到6323条结果, 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总和为4182条;然后设置全文为“健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42条结果;设置全文为“健身运动”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18条结果。 (3) 设置篇名为“幸福度”检索得到182条结果, 然后设置全文为“健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0条结果;设置全文为“体育”在182条中检索得到2条结果。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对“幸福指数”、“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多, 两者相比“幸福指数”的研究相对较少, 这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幸福指数”, 然而对“健身运动”与“幸福感”或“幸福指数”之间的研究相对不多, 就体育领域来说这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2 关于“幸福指数”研究现状的分析

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并且涉及面也比较广泛。18世纪末, 英国的法理学家、经济学家边沁设计了“幸福计算”。1955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不丹国王旺楚克1972年提出“国民幸福总值”。而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分别提出“国民发展指数”、“国家幸福指数”、“国民生活快乐指数”。伊斯特林1974年提出了“幸福悖论”;罗伯特1996年提出了“幸福函数”;安德鲁等2004年建立了“幸福模型”;2002年, 普林斯顿大学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标志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出现心理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的趋势。纵观国外研究来看, 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涉及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调查描述、理论构建和实证测量研究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才开始, 台湾学者陆洛编订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邢占军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陈惠雄设计了“快乐指数调查量表”。董永茂在国民幸福统计时用“国民幸福感时间”作为的基本指标来研究。苗元江提出了“幸福感理论框架”。姜宏波研究了人的幸福指数评价及实现途径。郑方辉构建了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陈志霞对城市幸福指数及测评指标进行了研究。彭展对北京市城镇居民进行了幸福指数结构分析及测算。牛松对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方法进行了研究。高娟构建了国民休闲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综合来看, 国内学者对于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是由心理学、经济学进行描述性研究和探索幸福的主客观影响因素, 并从不同视角出发建立了幸福指数度量方法和评价体系, 对“幸福指数”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 如何构建及构建怎样的幸福指数, 如何推广幸福指数, 如何运用“幸福指数”指导解决民生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3 关于“健身运动”与“幸福指数”的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起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锻炼心理学逐渐兴起,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内容不断拓展, 从锻炼心理学又拓展到健康心理学, 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幸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他们主要是从情绪幸福感、认知幸福感、幸福流和心理幸福感四个方面对健身运动与幸福指数的进行了研究。1960~1989年, 佩特鲁茨罗等人用元分析对“有关健身运动与消极情绪 (焦虑)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显示, 短期和长期的有氧运动都能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 而且锻炼对焦虑的效果比放松练习的效果更显著。North等对80项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 一次性和长期性的锻炼都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水平, 且对需要得到心理帮助的特殊个体的效果最显著。Scroll分别对年龄在50~85岁之间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 综合分析得出, 健身运动对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最早对健身运动的心理幸福感效应进行研究的是McAuley和Rudolph, 结果证实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Morgan等人对“身体锻炼对心理幸福感的效应”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研究表明, 身体锻炼有促进心理幸福感的作用。

在我国, 昝海燕、徐涛等学者以太极拳、体操、东北秧歌等变量作为影响因素对老年人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坚持身体锻炼的老年人的正性情感得到了显著改善;朱大梅从有氧锻炼的效果出发对女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水平, 进而提升生活满意度水平”。蔡赓等研究得出“体育锻炼是中小学生获得愉快感的主要途径”。刘微娜等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运动者的最佳表现状态是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流畅感, 有助于促进运动员技能的发挥, 身体锻炼能带来流畅体验。杨波等人以体育锻炼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 发现“体育锻炼加强了自尊对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存在间接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更加重视健身运动与幸福指数的研究, 相关研究也越发深入, 无论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不管是在研究证实锻炼类型, 还是在锻炼强度等要素的不同对幸福感的效应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由此可见, 健身运动对幸福感的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健身运动不但能改善身体素质、开发自我潜能, 更能拓展人际关系, 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幸福指数, 不但能提升身体素质, 更能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强度、各种情景下的身体锻炼来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提升效能感和培养能力感。

4 总结与思考

纵观文献, 身体锻炼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应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它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或相关的关系, 这一关系社会和谐的民生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研究。

(1) “幸福指数”内涵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 我国才对幸福指数开始研究, 发展至今只有30年的历史。幸福指数研究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学科的发展来说, 幸福指数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欠缺, 因此, 后续研究发展中应该更加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2) 就体育领域而言, 与健康相关研究并不乏见, 其中主要的结论是:“一定强度、不同方式的规律身体活动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这无疑是符合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 但是有关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够帮助到人们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 他们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 健身活动对于他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水平的收益又是如何, 尚缺乏追踪观察研究, 生活状况对于他们长期健身习惯的养成和维持又有怎样的作用, 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摘要:通过检索文献归纳得出, 幸福指数已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的热门话题, 身体锻炼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学者们在对各种中介机制提高幸福指数的作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尚缺乏追踪观察研究。

关键词:健身运动,幸福指数,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黄静.构建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4]罗文英.社会和谐与幸福满足[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5]肖洁.参加体育锻炼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修订及试用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6]N.Marks, S.Abdallah, A.Simms, and S.Thompson.The Happy Planet Index[M].London: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2006.

举好“幸福指数”的新旗 篇10

打造幸福工程的创新意义

这两年来, 沿海地区先后强调了执政以人民幸福为指归, 十分可喜。较早, 我省江阴提出此一口号;去年幸福广东公开标榜, 惠州更是一马当先。这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从理念到作为都有难得的卓越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 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是手段, 唯一目的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较长时期以来, 对此认识不太明确, 似乎发展了就是完成历史使命。其实, 老百姓对经济增长缺乏直接感受, 关注度有限。现在, 把为人民服务表述为人民谋幸福, 才达到点子上。这有一个演进过程, 从出发到归宿, 顺理成章。

其次在实践上, 体现了以群众认可为准则, 反映了党群和官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有相当岁月了, 领导人谈发展, 群众认为只是政府的事, 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现在谈幸福, 才同自己密切相联, 顿然产生了亲切感, 进一步省察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是口头宣称, 并且确切化为行动, 是可信的。人民政府为人民, 为人民谋幸福, 身体力行不误。

再次在实际情况上, 当前感受存在差异, 有人幸福, 有人不太幸福。我们讲幸福, 主要不是锦上添花, 更在雪中送炭, 着力于为弱势群体脱贫解难和致富造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空话, 而是实事求是的承诺。这便当前处于多数的平民的诉求获得了希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在天空仰望, 却是实地履行。

此外, 这同时与国际有所接轨。大家不仅在比经济总量, 尤其着眼于人均收入及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于是在GDP这个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数外,

又发明了“幸福指数”, 据以排名和评价现代化程度。不少行家都述及我们的邻国不丹, 虽小且穷, 然而以人民的需求为政府的职责, “幸福指数”则居前位。这是启示, 也是鞭策, 见贤思齐, 给我们以信心。江阴、广东和别地, 都有不丹的榜样在鼓舞着。

怎样打造“幸福工程”

为人民谋求实际的幸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内容丰富, 色彩靓丽。推进其实现, 必须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的具体工作, 正像是建设一座雄伟的大厦, 从基础到结构、从内部到外表, 都要有认真的设计和精巧的施工。择其要领, 略述于次:

一是要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 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相信这也是硬道理。长期以来, 大家已经懂得“发展是硬道理”, 但是不免潜伏着为发展而发展的单一理念;现在必须增加发展是为了人民幸福的新思维, 才是更加完整的理念, 亟待有进一步的开拓和提高, 并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享受踏实的幸福度。

二是要构建逐步走向幸福的长效机制和规范的幸福制度。在这方面,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 打造中国特色的幸福工程, 并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始终。有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 联系到行政、财政、金融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 一着不让, 扫除种种瓶颈和障碍。有的要破, 更多的要立。也有赖于扩大和提高开放, 不排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 但不能照抄照搬。当今世界已有一批以福利国家自命的, 我们可以有区别地吸收和消化, 更多的靠自主创新。

三是要有统筹规划, 有序推进, 渐次实现。已经看到, 不少地方在“十二五规划”中有这个精神, 或深或浅, 或徐或疾, 目标不一样, 实质有相似, 都是围绕着幸福这个大目标在用大毛笔做大文章。眼下不尽完善是难免的, 将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充实。有的地方制定了具体的指标体系, 很多可圈可点。这都表明, 大家已经心想到一起, 力花在一起, 有决心和信心促进幸福工程的建构和完成。

四是要有上下一致和朝野的互动, 把线扭为绳, 众志成城。既是领导宗旨, 更是公民心愿, 成为合力, 坚强无比。实现这个崇高目标, 政府是大政府、强政府, 责无旁贷;群众同样是主体, 义不容辞。在条条块块上, 更必须密切配合, 把心和力凝聚起来, 达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这不是某一方面的事, 亟待大家从整体考虑, 为大局安排, 群策群力, 玉汝于成。

幸福工程是艰巨的, 又是可行的, 符合客观规律, 符合人民意愿, 通过身体力行, 终将从诉求变为现实。

谨防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

打造“幸福工程”, 在实际操作中, 应用的主要工具是“幸福指数”。参照已有经验, 具体做法, 不仅由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1页) 政府和社会包括学术团体有所参与, 归根结蒂是群众的认可。这是一面新的旗帜, 举好它, 是幸福工程顺利构造的根本路径。眼下尚处于酝酿和试运行的起步阶段, 根据GDP的实践史, 有必要预设若干谨防点, 特别是可能出现的某种形式主义。

———持平稳推进, 不要一哄而起。有的地区已经试行, 有的地区正在积极准备。这要创造一些必需的条件, 由点到面, 逐步展开。群众要有思想准备, 政府要有业务准备, 不要一哄而起, 急于求成;更不能企图很快见效, 在中短期就建成辉煌。应当承认, 已有的幸福感, 由于贫富不均, 强者少而弱者多, 幸福度是不太高的。所以, 必然有一个渐进程序, 善于等待, 靠做好各项工作来增添多数人的幸福度。

———重视实际成效, 不搞数字游戏。过去搞GDP, 不否定其积极功能, 但也得承认有或多或少的副效果, 该引以为戒。幸福指数相比, 也有一定的虚拟和概率、误差, 尤其在开始期。在工作上,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区别对待。实践证明, 贫穷不一定与幸福绝缘;相反, 真的为他们解决某些困难, 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曾有案例, 某地征集幸福指数, 农民竟高于市民, 为执政指出了造福之门。

———注意因地制宜, 不图盲目攀比。与评估GDP-样, 地区之间的排名次, 局限太大;由于各地基础和条件不同, 客观优劣制约的因素与主观努力相互消长, 实际上缺乏可比性。幸福指数也一样, 各地竖比的可靠性或许较地区之间的横比稍为可靠。一旦片面追求横比争先, 就难免产生弄虚作假之嫌。

上一篇:孔道压浆质量下一篇:联想证明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