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成长

2024-10-24

语言成长(共9篇)

语言成长 篇1

一引言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语言规划的贯彻施行,使公众的语言意识有了较大提高。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往,更使人们意识到,人的语言能力将成为适应开放型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因而不少家长开始注重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武汉等一些方言区,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使用普通话,有些家长尽管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仍坚持用夹杂着浓重方音的普通话与孩子交流,这对孩子的语言成长和语言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际上,我国语言规划及语言教育的实施正在促进公众语言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公众中不少人能使用双言(普通话和方言)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外语能力也在提高。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国家层面上的语言期望——语言规划的实施效应,而更能体现其效应的,是国家语言期望逐渐内化为公民自身的语言期望,从而使普通话的推广得以更广泛地实现。

语言期望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一个是国家层面,即政府对国民的语言期望,体现在国家语言规划之中;一个是公民层面,即公民自身的语言期望,体现在公民对自己或后代的语言要求和培养上。本文重点讨论公民层面的语言期望,具体指公民对下一代的语言期望,即家长(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语言能力的要求和希望,一般表现为家长引导、培养甚至强迫孩子学习并使用本地方言以外的共同语或外语,以增强孩子的语言适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家长的国民语言心理,表明现阶段语言作为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国民的关注。本文在国家语言规划实施半个世纪的大背景下,通过武汉市中小学生语言成长环境及其语言使用状况的考察,探讨家长语言期望对中小学生语言态度、语言能力的影响,以及家庭语言环境的些微变化对母语(方言)保持和传承的影响。

二当代家长的语言期望

(一)调查概述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其调查区域为武汉三镇的七个城区和一个开发区。调查样本采用概率抽样的分段抽样方法抽取,研究者从上述八区2006年底在册的741所各种类型的中小学中随机抽取4%的学校(30所中小学),组成调查样本,然后分年级抽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于2007年4月进行,共访问了2400名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填写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由研究人员面对面地访问样本中的全体小学生和部分中学生,问卷由研究人员边访问边填写;其二是将问卷直接发给样本中的部分中学生,由他们自行填写,当场回收。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2294份。

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来自调查对象回忆性的即时回答,难免带有被访者的主观感受,为此,研究人员特别注意当场回收问卷,让受访者在接触到问卷的第一时间迅速回答,以尽量减少干扰。总的来看,调查对象的回答基本真实,所获资料基本可信。

武汉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便是政治、文化、商业重镇。解放以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形成的结构性人口流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经商务工等各方人员的不断涌入,各地方言频繁接触,使武汉的语言使用呈现多元倾向。调查样本中,调查对象及家长的语言使用呈7种状况:①普通话;②武汉话;③家乡话;④普通话和武汉话并用;⑤普通话、武汉话和家乡话并用;⑥普通话和家乡话并用;⑦武汉话和家乡话并用。

(二)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者对武汉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状况的观察,首先建立理论假设:家长对孩子存在一定的语言期望。经验假设即为:家长与孩子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比率(P1)高于家长之间交流的普通话使用比率(P2)。

为测量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期望,在众多调查数据中,本文以调查对象的家长(含父辈和祖辈)与调查对象本人、家长之间说话时使用普通话的比率为具体指标,以家长之间说话时使用普通话的比率(P2)为参照,将家长与调查对象(孩子)交流时的普通话使用率(P1)作一比较,如果家长与孩子用普通话交流的比率(P1)高于家长之间说普通话的比率(P2),即可认为家长对孩子寄予一定的语言期望。反之,则家长语言期望并不存在。

(三)结果推论

先来了解调查对象家庭的语言背景和家长之间的日常用语。

家庭语言背景指对家庭成员语言使用产生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在诸多因素中,语言主体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地对本人语言习惯的形成影响较大,本文拟根据语言主体的生长地来推断其可能使用的语言或方言。

表1是调查对象家长的生长地分布,由表1可见,调查对象的父母、(外)祖父母的生长地为本地(武汉)的近50%,生长地为本省(湖北)的有30%多,理论上,近一半调查对象家庭的日常用语应为武汉本地方言,事实上,调查对象的家庭日常用语以及他们的父母、(外)祖父母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基本与此吻合。

表2是调查对象家长之间交流的语言使用分布,由表2可见,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家长的用语为武汉话,55%左右的调查对象的父母与家中成人交流时说武汉话,近60%的调查对象的(外)祖父母与家中成人交流时说武汉话,另有20%左右的家庭说普通话,17%左右的家庭说原籍的家乡话。总的来看,在武汉,家庭用语仍以使用本地方言武汉话为主。

再来看调查对象家长与调查对象本人交流时的语言使用状况。

表3是调查对象的家长在调查对象成长的不同时期与其交流时的语言使用分布,由表3可见,样本中调查对象的家长与调查对象交流时的普通话使用率(P1)明显高于与家长之间交流的普通话使用率(P2)。在孩子幼儿阶段,近50%的调查对象的父母与调查对象交流时使用普通话,30%多的(外)祖父母与调查对象交流时使用普通话。家长在调查对象成长的五个时期与其交流时的语言使用呈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即孩子年龄越小,父母、(外)祖父母与其说话时使用普通话的比率越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其说普通话的比率逐渐下降。

将调查对象父母及(外)祖父母在调查对象成长的五个阶段与其说话时使用的普通话比率(P1)与家长之间说话时使用的普通话比率(P2)作一比较,即可看出,表2中父母亲与家中成人交流时说普通话的只有25%左右,而表3中父母亲与子女(即调查对象)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则有46%左右;(外)祖父母与家中成人交流时说普通话的不足20%,而与孙子女(即调查对象)说普通话的则有32%左右。家长与孩子说普通话的比率明显高于家长之间说普通话的比率,据此,研究假设成立,可以认为家长对孩子寄予一定的语言期望。同时,父母与子女说普通话的比率高于祖父母与孙子女说普通话的比率,可以推断当代父母对子女的语言期望更高。

三家长语言期望形成的主要因素

当代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期望随社会的发展逐渐提高,众多家长(父辈或祖辈)坚持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的语言事实说明,公众的语言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化时代人的语言能力与个体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语言意识逐渐强化,越来越多的家长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以期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去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为成功进入主流社会打好语言基础。从客观条件来看,家长语言期望的形成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和价值需求的牵引。

(一)政策牵引——国家语言政策的长期引导

新中国的语言规划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订并施行,历经半个世纪,推行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已初现成效。如今50多岁的人均是在国家实施语言规划的背景下接受的基础教育,因而不同程度地接受过汉语拼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教育。随着国家语言规划的深入施行,国家语言政策渐渐为公众所接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行为。且社会流动带来的各种方言和语言的频繁接触促使人们在不同场合选用方言和普通话,实际上许多人已成为双言或双语人,其语言适应能力得到了发展,客观上培养并提高了人的语言能力。今天的中小学生的父母便是站在这样一个语言使用的起点上,很自然地考虑到子女语言习惯的培养,让子女的语言发展与国家语言政策相适应。

(二)需求牵引——语言实用价值的潜在影响

开放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人的语言适应能力。开放型社会与封闭型社会最明显的区别,即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能力资源。开放的社会要求人们不仅会说方言,还应会说共同语;不仅会说本族语,还应会说外语。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并且已经让语言适应能力强的人取得了成就、获得了利益。实实在在的好处使人们切身感受到语言的实用价值,使用共同语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众多家长正是看到了语言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巨大的潜在需求,开始意识到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为孩子营造使用共同语的语言环境。与国家政策相比,社会需求的力量显然更加现实。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语言的实用价值催生了人们的语言期望。

四家长语言期望对语言生活的影响

家长语言期望的形成是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同时牵引的结果,也是家长语言选择的结果。语言期望将使一些家庭的语言环境发生变化,成为孩子语言成长的外在支撑,客观上有助于普通话在城市中的普及,但同时也给城市方言的保持和传承带来一定压力。这种压力有一定的界限,如果超出极限,将会引起城市语言生活失衡;这种压力应当可以调节,使城市语言生活处于平衡。

(一)成为后代语言成长的外在支撑

首先,家长的语言期望促使他们尽量为孩子营造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这便使传统家庭语言环境的自然传承性受到了挑战。尽管家长要求孩子说普通话的出发点有所差异,但客观上为孩子的语言成长和全社会的普通话推广创造了条件。家长期望的结果将使孩子打好普通话的基础,提高语言适应能力。因此家长的语言期望也将成为提升语言实用价值的强有力的支撑。

由此看来,今天的孩子明天都会说普通话,但他们决不仅仅只会说普通话,他们同时也会说方言和外语。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正尝试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双言、双语人,家长的语言期望便是助推力。

(二)带给方言保持与传承一定压力

家庭原本是儿童语言习得的自然场所,因而也是母语(方言)传承的摇篮,上代人的语言习惯潜移默化地给下一代留下深刻的烙印。家长的语言期望无疑正在撼动这个摇篮,因而带给方言保持与传承一定的压力。据统计数据的分布,目前这种压力尚不太大。

表4是生长地为武汉的家长与调查对象交流时使用普通话和武汉话的比较,由表4可见,生长地为武汉的家长与孩子说普通话的比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高中以后,80%左右的家长和孩子使用武汉话交流。这一结果和表3及表5基本一致。

表5是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在调查对象成长的五个阶段,与调查对象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情况。表5显示,家长的语言期望与家长受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期望相应地要高一些。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水平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还不高,家长语言期望的社会分布因而还不十分广泛。表5还显示,不论受教育程度高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孩子说普通话的比率都在下降。

就此而言,目前家长的语言期望只是带给城市方言保持与传承一定的压力,尚未对城市语言生活构成根本性的冲击。

五余论

语言的实用价值催生了家长的语言期望,家长的语言期望又将提升语言的实用价值。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语言能力同个体的其他能力一样重要,语言素质同其他素质一起构成人的综合素质。人的其他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语言能力更应该从小培养。况且语言习得有一个最佳年龄段。一个人的母语常常是自然习得的,让孩子从小在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自然习得普通话,将会使孩子受益一辈子。这样一个朴素的认识,促使众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特别在意和孩子说普通话,而当孩子的语言习惯基本形成,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时期,家长也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当然,家长和孩子坚持说普通话还有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如有的家长本身就只说普通话;有的家长只是出于对孩子的迁就;有的家长则认为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可以显示个体的良好素质;有的家长甚至强硬地规定孩子只能说普通话,以此作为进入主流社会的阶梯;……但就越来越多的家长注意孩子的语言培养这一倾向看,最强有力的动因来自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语言使用能力的潜在需求。

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家长的语言期望逐渐降低。有关这一现象的剖析将对我们认识代际之间的语言传承和转移有重要的意义。

附录:武汉市中小学生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这是一项关于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列问题,您的真实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帮助,非常感谢。如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当场提问,调查人员将及时给予回答。

“语言期望与语言选择研究”课题组2007年3月15日

您的性别 年龄 就读学校 班级

家中共同生活的成员人 家庭居住地段 家中成员使用最多的语言

家长语言使用基本情况:

注意:空行中可填写和你共同生活的家中其他成员。

你本人在成长的五个阶段与不同对象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参考文献

[1]Abram de Swaan.Words of the Woul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UK.2001.

[2]Bernard Spolsky.Socio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薄守生、董照辉.有关语言生态危机的研究对当前语言政策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4]胡明扬.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真田信治、涩谷胜己、阵内正敬、杉户清树[日].社会语言学概论[M].王素梅、彭国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邹嘉彦,游汝杰.语言接触论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语言成长 篇2

幼儿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在开学前特制定了个人语言成长计划。通过一年的实践学习,我按照自己的计划切实做到,天天阅读,坚持说普通话,因为我是中年龄的人了,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我就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朗读,有时在幼儿园里,有时在家里,碰到读不准的地方就查字典,特别是前鼻音和后鼻音,R和L的读音分不清,我经常询问搭班年轻教师,每次给小朋友上语言课前,自己先熟悉教材,对儿歌和故事做到熟读,吃不准的读音请教,所以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普通话有了提高。

在课堂教学上,对于小班幼儿,我采取情景化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一些儿化和拟人化的语言,如:创设情境,帮助孩子掌握绘画技能,先让毛笔在颜料里洗个澡,然后靠一靠,再和小树叶亲亲,给它换上红衣服,树叶宝宝跳起了红色的舞,你看它跳得多用力呀(用手按一下),然后轻轻揭开。这样将涂印技能以简单的拟人化儿歌形式出现,既形象又便于调动幼儿快乐参与的积极性。在日常活动中,要求孩子收拾的或者遵守规则等,如:“玩具宝宝要回家了,我们快把它们送回去吧!”“哇,洋娃娃在地上哭了,快抱起来吧!”等等。生活化、拟人化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和生活经验,而且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从中提高;更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互动交往,赋予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

除此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益的杂志,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摘录一些有益的语言和词句,认真做好教养和阅读笔记,积累自己一些学习经验。多向别人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不断锻炼、实践、探索,不断进取、求实。所以,在工作中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探究,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做得更好。

语言成长 篇3

关键词:积极语言评价 多元评价体系 幸福课堂

正文:

一、引言

赞许、肯定、委婉等课堂积极语言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课堂积极语言评价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会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生机勃勃,思维活跃,真正体味到知识的收获是一个幸福的过程。本文在讨论什么是课堂积极语言评价,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了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积极语言使用情况的反映,进而提出了对全体学生实施积极语言多元评价,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引领教师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办法,丰富评价内容,采取积极评价策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个性才能的体现,以人为本,培育幸福少年,立德树人。

二、课堂积极语言教学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根据某种或某些标准,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作出评论和判断的行为”。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而积极语言教学评价就是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参照积极语言HAPPY模式进行的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个体学生的情况,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实施的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体验成功,刺激学生愉快的体验,帮助学生塑造信念的一种评价方式。

三、课堂教学评价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引领教师更新评价理念,进而积极采取积极评价策略,德育处随机选取三到六年级300名学生,分别从课堂评价用语是否单调、是否有情感性、是否有公正性、是否有层次性四个维度进行现状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课堂评价用语是否单调调查结果。

由上图可知,中段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口头表扬话语“丰富多样”,17%的学生认为“一般”可接受,10%的学生认为“总是那几种形式”,比较单调。这个结果说明,中段任教老师的积极语言教学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仍有改进的空间。而高段学生却有6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口头表扬话语“总是那几种形式”,比较单调,31%的学生认为“一般”可接受,只有9%的学生认为口头表扬话语“丰富多样”。这个结果说明高段任教老师的积极语言评价基本上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改进。正如学生们反映,老师总是用“好”或“嗯”进行评价,一节课上能听到老师十几次相同的语言,老师评价用语机械单一,使人感到乏味、厌烦,因而出现对老师的表扬“无所谓”,结果课堂教学因评价单调而失去了激励意义。

(2 )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情感性调查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情感性的课堂评价用语是调节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由上图可知,在中段学生中有60%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用富有情感性的用语评价自己,有30%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用富有情感性的用语评价自己,而只有10%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没有”用富有情感性的用语评价自己。看来在中段年级,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情感性得到半数以上学生的认可,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富有情感性的课堂评价用语,能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但在高段学生中,只有16%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用富有情感性的用语评价自己,有24%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用富有情感性的用语评价自己,而有60%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没有”用富有情感性的用语评价自己。正如在调查中部分学生所说,教师在评价时,眼睛甚至没有看着学生。也有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只是在敷衍,更不用说是充满感情。由此可知,高段教师的课堂口头评价需要进一步注入情感,做到情深意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持久。

(3 )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公正性。

教师公正性的评价用语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老师尊重的,从而不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由上图可知,无论是中段学生、还是高段学生认为老师课堂评价用语“很公平”的,都超过了“60%”,而认为“不太公平”和“太不公平”的合起来不超过“40%”。由此可知,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公正性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但还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还有五分之二学生不认可,说明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公正性需要提高,且任高段的教师需要提高的幅度要更大一些。老师只有做到在潜意识里不会把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才能给学生奠定了积极的心理资本,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

(4))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层次性。

课堂评价用语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采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评价用语。

由上圖可知,无论是中段学生、还是高段学生对老师课堂评价用语“因人而异”的认可只有“30%”左右,而高达“7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不能“因人而异”。这个结果说明,在这方面,该校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课堂评价用语的层次性,使对学生的评语更加具有个性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调查清晰体现:课堂评价用语单调、没有富有情感、不能做到公正、缺少层次,使得学生看不到前进的希望,丧失前进的动力。造成自卑、不自信、成就感低,进而幸福指数不高。

四、探索积极语言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幸福指数

德育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潜心探索教师积极语言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幸福指数。

(一)加强培训学习,固化积极语言评价内容方法

利用学校例会时间,我对全体教师进行积极语言评价的培训,加深加快老师们积极语言评价的认识,转变评价教育观念。在培训中,我向大家介绍了陈红老师积极语言“HAPPY”模式,引领老师们按照积极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实践,并将积极语言“HAPPY”模式作为我校课堂积极语言评价用语的评价点,固化积极语言评价内容与方法。

(二)分层评价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进步。

开学初,我提示学科老师把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对照本学期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措施和所要采用的方法,把工作的重心侧重到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学生身上,用积极的语言,积极的评价手段,激发第二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积极语言模式去关注第三类的学生,然后跟随第二类、第三类学生的转变,从而促使第一类学生的进步,这样良性的循环使得不同类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变化。

(三)开展丰富活动,催生积极评价落地生花

“阳光星期一”要求老师在每周一,不能用语言讽刺、挖苦学生,并且要主动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进行表扬,每周都要结合一个自己的教育案例写一写:当自己运用了积极语言评价孩子后,他们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

“积极评价用语评选”我们在学生中进行“最让我感动的教师积极评价用语”活动;在全校教师中征集“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评价用语”。评选后汇集成册,发给每一位教师,让老师们灵活应用。进而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

(四)多元评价形式,夯实积极评价润物无声

全方位积极评价 确立教师、家长、同伴以及自我评价为一体的多向型积极评价主体,采取课堂观察评价、随堂检测评价、展示评价、师友互助评价、走动式评价等全方位积极评价办法,将积极评价渗透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为每项评价项目、策略确立评价细则,采用“堂评—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办法,形成“诚信豆→诚信花→诚信果→诚信好少年→诚信大使”的升级激励奖励制度,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积极评价。

经验推广与激励奖励相结合 针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学校、班级利用展板、橱窗、广播、喜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做到经验推广与激励奖励相结合。

(五)转变评价观念,增加积极评价的真诚度、持久度

德育处要求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语言真诚地评价学生,摒弃因为公开课希望学生多回答问题而重新捡拾起来的鼓励,却让学生体会不到那份真诚的囧面。同时希望老师们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孩子成长的曲线,一如既往地应用积极语言评价,让积极评价触动他们的内心,从而稳步直升。

五、取得的成效

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每一名同学,特别是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没有自信的学生,老师们不仅运用了口头语言评价,还使用了书面语言评价和体态语言评价等多种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自信心。

课例一: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的王子山又开始活动了,不论什么都会成为他心爱的玩具。我发现老师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先提醒了他,请他注意力要集中。当他在回答问题时,答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时老师及时地表扬了他,并奖励他一颗智慧星。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当时他非常高兴。在下面的课堂上他再也没有摆弄那些心爱的玩具,所以下课时老师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课后老师还在办公室单独与他交谈,提出:“如果你在上课时能精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相信你会更棒的”。自此,我发现他有明显的进步,虽然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时也会搞一些小动作,但当他发现教师的目光注视他时,他能主动地把东西收起来。现在的他已经把他那些心爱的玩具都收起来了,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分析:“下课时老师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课后老师还在办公室单独与他交谈”这里体现了老师评价的真诚——从全体到个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真诚关注。“从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先提醒了他——答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时及时地表扬了他,并奖励他一颗智慧星——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时也会搞一些小动作时,教师用目光注视他”这是评价持久度的体现。老师没有因为孩子的反复无常,而失去真诚、积极的语言评价,真诚的评价、持久的评价,使一个孩子从内部开始转变【2】,并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课例二:一位高年级的孩子又没有认真听讲,面对孩子的错误回答,教师以这样的积极语言暗示学生:“学会倾听别人、懂得欣赏别人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尊重,而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彼此的,欣赏也是彼此的。”我欣喜地发现,那些回答错误的孩子脸红红的,再要求他们一会儿注意听,这些孩子们是不好意思地坐下,积极地投入到课堂。

分析:从表面看消极的评价与积极语言评价的效果大致相同:学生们“走私”的思绪被打断,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可两者潜在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前者的积极性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投入也不会很长久。而后者却大大相反,后者引起行为潜能的变化和思维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生在以后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向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3】。

课例三:“所答非所问;回答的不着边际;提出的问题和老师的预设意图毫无关系,甚至打乱我们的设计环节,阻碍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屡屡出现。如今,我们的教师会采取这样积极语言引导:“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敢于向老师(教材)提出个人见解,非常了不起!”;“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们共同研究一下。”

分析:这些话语采用平等对话式的语气【4】,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问行为本身的尊重、肯定,体现了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关注,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这些积极语言会使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些积极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和行为价值的尊重。在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更易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层次的发展。

积极语言评价,要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懈追求语言的艺术性【4】,努力提升語言的感染力。用语言的转变,使孩子们敢说敢为,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像个真正的朋友一样,与孩子们一起攀登知识的高峰,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一起揭秘、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们幸福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虹《给老师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2、任俊《积极情绪与心理键康》 2012.5

3、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教师语言与教师情操 吴月平 2012.6

让数学语言伴随孩子成长 篇4

一、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说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 老师真诚的笑容, 信任的眼神, 鼓励的话语,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 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情景, 启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让学生敢想敢说。在课堂上,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应以一个伙伴、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 使学生的心情变得愉快、思想变得放松, 敢于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 留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时间, 尽量采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来讲一讲好吗?”“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等协商、诱导的语气来提问。再次, 教师要使用赏识性评价, 对于说得好的学生称赞道:“你的发言非常精彩!”对于胆怯的学生鼓励地说:“没关系, 请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能打断、制止学生的话语, 而应安慰地说:“想一想, 再说一次。”这样, 学生就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和期盼, 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 为大胆“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 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 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情, 精心设计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各种策略, 促使学生想说话, 敢说话。例如:教学《比多少》时, 某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 小猪们很热心, 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 希望房子盖得又坚固又漂亮。出示情景图后提问:你们瞧他们做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 你能知道什么?请告诉大家好吗?此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学生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了”。

三、榜样示范, 让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练、逻辑性强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 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 为规范学生语言作表率。教师课堂用语必须做到准确规范, 严谨简约, 具有启发性。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 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性强, 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 又不能随意增加或替换。例如:在学习“约数和倍数”概念时, 这组概念的正确表述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 数a就叫数b的倍数;数b就叫数a的约数。”而有些教师不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竟把以上概念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除尽, 那么数a就叫倍数;数b就叫约数。”这是极端错误的, 首先“除尽”与“整除”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其次约数、倍数是成组出现的, 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四、拓宽渠道, 让学生“勤说”

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它需要日常的积累, 不断的训练和持续的努力。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就必须从身边做起, 从每一堂课, 每一件小事做起。

1. 在口头表述中, 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 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师生互答互问、全班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有倾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把思维说出来, 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 在课堂教学中, 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 除了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说数学”来理清思路, 通过“讲数学”来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 (1) 在概念教学中说“本质”。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描述出概念的本质, 不仅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的具体内容, 更要说出概念关键词句, 而对于近似概念, 则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 (2)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介绍多种算法及优化的理由, 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及自己的看法,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 又能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在解决问题中说“思路”。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 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既能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更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图形的计算公式, 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所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操作、思维、语言有机和谐的发展。

摘要: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关系密切, 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又是数学思维的表达和交流工具。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信息反馈以及情感的交流都是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进行的。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 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要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让儿童在语言的浸润中成长 篇5

一、语言, 在阅读中积累

如何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呢?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

注重课内阅读, 让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 是当前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教材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 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 传达了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地抓住课文, 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 精讲多读, 通过读把文本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 使孩子的情与作者的情产生共鸣。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 不仅能开拓视野, 增知启智, 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在学生阅读方面做了量的规定。我想小学生看书往往出于兴趣和好奇。因此, 我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上, 每学一篇文章, 都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读一读, 引导学生多读书, 扩充了课堂的容量。

3.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 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 积累得多了, 了解才越见深切。”可见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影响深刻。语言积累的领域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都是语言积累的来源。

二、语言, 在品读中拔节

品读, 品, 即品味, 乃仔细体会之意。品读, 就是在读中细细地品味, 品出浸融于字里行间的原汁原味。

1.在品读中思辨

所谓“思辨”, 就是思考辨析, 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缺乏思辨性是品读环节的不足,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发散思维去阅读文章, 思考问题。

薛发根《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中辨析“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5个词语的环节。

月光如银:月光好像白银一般, 月光美在它的什么? (洁白, 皎洁) ;月光似水:月光好像泉水一般, 月光美在它的什么? (清澈, 透亮;水一般的柔情) ;静影沉璧:这两个词语之间加上一个字, 静影如沉璧, 即月亮在水中静静的倒影, 好像一个沉在水底的璧玉。月亮美在它的什么? (它的倒影)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有皎洁的明月, 地上有清澈的二泉, 月与泉, 相互辉映, 诗情画意, 那就叫———二泉映月。

这几个词语在薛老师的点拨引领下, 学生有了明显的区分。形、色相互辉映的月的美是那样丰富, 让人品之不尽。学生在辨析的过程, 就如品尝美酒的过程, 感知了, 体验了, 学生的语感逐渐敏锐。

2.在品读中欣赏

在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时, 我采用的近距设喻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儿童画的欣赏向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欣赏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下面对《敕勒歌》意思语言风格的两种评论, 哪个说得比较贴切?《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小提琴般悠扬婉转, 如春日垂柳般婀娜温柔, 如江南小桥流水红莲秀。《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安塞腰鼓般恢弘豪迈, 秋日碧空般辽远, 如草原驱马般洒脱。”我们阅读的感受应该是第一种。这种评论是感性化的, 语言风格本是很抽象的东西, 而将它说成一种是安塞腰鼓一种是琴声, 这就感性化了。采用近譬设喻、感性体验、自我选择的欣赏方式可以给孩子一种感性的体验, 与儿童的感性思维特点是完全匹配的, 效果自然也是最佳的。

3.在品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 在运用中内化

1.关注表达, 驰骋思维

质疑性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端。我们反对“独白式”语文教学, 是因为这种令思维沉睡、语感麻木的语文教学, 实质上是给新生的生命做精神“催眠”。言语是人的思想本身, 是人的情感、意志、理念和价值态度的体现, 是生命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

2.入情入境, 及时练笔

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因而, 精心建构言语实践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脱离文本情境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 教师可在文本中找到合适的情境, 借助语言范例的迁移, 落实言语的实践。

师:这一段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请找出来, 读一读。

生: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师:这个句子写得很美, 美在何处?

生:它使用了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大自然的美, 还抒发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师:你真会学习, 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 还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

教师紧扣这一文本独具特色的言语形式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自己感悟语言的精妙, 然后, 教师补充材料, 让学生感受“写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由此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最后, 借助模仿再造语境, 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进行想象练笔, 尽情感受泗水河畔春天的美好, 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中, 以“触景生情”这样的言语形式为依托, 以课文语言为材料, 通过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 达到“触景生情”写作方法的初步掌握。

3.活学活用, 言意兼得

一位老师在执教《麋鹿》一课时, 以“学做解说员, 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色彩”为抓手, 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由被动的阅读者变为主动的体验者。这样的言语实践扣准了学生的情感喷发点, 很容易激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解说时根据表达的需要, 自觉地调动语言经验, 表达个性化的想法。

语言成长 篇6

一、执著追梦的农村姑娘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每天穿丝袜。”这个看似好笑的梦想, 既有时代特色, 也是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的反映。

范利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的一个偏僻农村里。当时的中国城乡差异大, 农民工潮还未形成,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那时农民生活的典型写照。范利的这个梦想缘于她在田里光脚插秧时, 一个穿丝袜女孩儿从田埂上路过的经历。

穿丝袜, 在那个年代, 就意味着做城里人。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 要想实现这个梦想, 唯一的方式就是读书考大学“跳农门”。在梦想的指引下, 范利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浏阳师范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 能考上师范学校的都是尖子生。进了师范, 范利并不因为拿到了“铁饭碗”而懈怠, 她继续努力, 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被保送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农村孩子来说, 即使在公费上大学的20世纪90年代, 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范利又是“想穿丝袜”的女孩, 所以, 她的大学生活, 除了上课、当系学生会主席, 还有跑寝室兜售小东西。

跑寝室兜售小东西, 这不是一般女孩能够去做的事。姑娘们都腼腆, 尤其农村姑娘, 范利却不这样。她在家里排行老二, 上面虽有个姐姐, 但姐姐生性柔弱, 范利就成为母亲的主要帮手。“读小学时, 家里给别人洗蛇皮袋, 两分钱一个, 洗好晾干后送过去, 别人又往往不及时给钱, 要去讨要, 母亲就常常安排我去。但到底到哪儿去要钱, 很多时候, 母亲都只给一个姓名, 没有具体地址, 要自己去到处打听, 但我每次都把钱讨要了回来。”回忆到这里, 范利总结道:“这些事情, 当时做起来难, 但成功了, 就让我觉得很自信, 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可以认为, 范利跑寝室兜售小东西的动力来自于“丝袜”梦想, 而勇气却来自于小时候帮母亲讨要工钱的经历。

大学毕业了, “穿丝袜”的愿望基本实现, 范利成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一名口语教师。1997年, 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也正是这一年, 范利开始了口语教师与普通话测试员的生活。那时候, 测试员很少, 测试工作量却非常大, 除了上课, 范利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去各高校做测试评审。“当时学校发的月工资是600多元, 测试一天的工资是250元, 如果去培训则可以拿到600~800元, 收入还是很可观的。但是, 我精神上却渐渐不太满足起来, 感觉如果仅停留在语音标准这一层面, 语言就失去了它的精髓与灵气!”

2006年, 即便是在赚钱的黄金时段, 范利为了追寻语言艺术这一个梦想, 毅然停下了手头所有的测试与测试培训工作, 前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访学。这一年的进修让范利由此进入了语言艺术殿堂的大门, “范例语言艺术晚会”也由此萌芽。

二、要成为“范例”的教师

早在1997年, 范利就已经认为普通话课只教标准音是不够的, 必须把美的语言的塑造与表达加进去。

如何做到这一步呢?范利以课前“语言小节目”表演作为切入口。1997年刚开始时, 课前小节目以个人为单位, 形式是一篇演讲、一段新闻或一个故事, 从中国传媒大学回来之后, 范利进一步认识到, 语言艺术只有和表演、说唱等其他姊妹艺术齐头并进, 方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魅力, 而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彰显语言魅力的范例。为此, 她将课前的个人小节目改成了集体小节目, 按学号顺序四人一组或以寝室为单位, 形式可以不拘, 但表演必须张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湖南省小学教师的摇篮,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范利的课又多排在第一学年, 表演本已不易, 还要求张扬, 学生们难免尴尬扭捏。但范利有她的办法, 一方面把课前表演分定为期末总评的20%, 另一方面又在节目之后的点评中嬉笑怒骂。份额可观的分数和范老师强大的个性气场, 很快就把一群群“愣头青”收拾得服服帖帖。现在,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园, 你随时可以看到几位学生聚在一起, 平常的服饰, 自制的道具, 旁若无人地高声大语——不用问, 这多半是范利的学生在准备几天或几周后的节目。

有人看不惯范利的张扬, 但范利心里清楚, 对于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 这份张扬是多么的可贵。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范利随手举了一位王同学的例子:第一次见他, 个子高高的像根豆芽菜, 说话就脸红, 但到了排课前节目的时候, 他居然主动和女生打起了交道, 并排出了一个叫《女生宿舍》的节目。范利说:“这就是语言艺术不可阻挡的魅力。”

经过这种张扬的节目训练, 学生的课前表演越来越出彩, 范利突然萌生出一个主意:“整合课前节目, 做一台晚会,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

范利信心满满, 周围的人却觉得这事儿有些不靠谱, 晚会资金从哪里来?从头到尾要花多少时间组织?单纯的语言类晚会, 观众能坚持到底吗?

然而, 范利却克服了重重困难, 没有资金, 自己掏了2000块;没有人手, 学生做导演, 闺蜜当评委;没有灯光布景, 她找美术系管器材的彭老师搬来了给石膏打光的大灯……她倔强而霸气地说:“我不仅要做, 还要做成范例!”于是, 晚会从第一届开始, 就取名为“范例语言艺术晚会”。

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有限, 但范利依然想一炮打响。于是, 她层层筛选了所带班级的所有课前小节目并反复修改排练, 主持人经受了她不近人情的魔鬼式训练。“有时候心里急, 语气重, 学生们挨完批评, 挂着眼泪继续朗诵。”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范老师的眼眶有些湿润。这个表面看来像钢铁般的妹子, 居然也有她柔情的一面。

“三个多月的打磨后, 学生的表演成熟了, 我们就在教学楼的一间阶梯教室举行了第一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 现在看来, 那次晚会真的很寒酸, 什么都是拼凑的, 但演出很成功。真的, 我请熟人现场摄了影, 刻了光盘, 后来反复看, 觉得节目质量确实不错。”范利笑着说, “那次晚会我瘦了6斤, 但由于结果太让人满意、让人高兴, 晚会结束后体重很快就回到了原样。”

三、内心强大的策划人

第一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的成功, 给了本来就自信的范利更多的激励, 她决心将晚会一直办下去。

可是, 一场成功的语言艺术晚会, 绝对不是仅凭策划人的语言艺术功力就能做好的。虽然每一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的节目主要来自于平时课前表演的培育, 主持人在晚会前也都会得到悉心指导, 但要办有影响、上规模的语言晚会, 光有上述语言指导技术还不行, 还需要有专业评审、协作团队、运转资金等更复杂的打造工作。这些工作, 需要一个运筹帷幄的总策划。

范利是“范例语言艺术晚会”理所当然的总策划, 第一届晚会刚结束, 她就开始为办第二届更成熟的晚会物色评委、组织团队、寻求赞助。

从第八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的专业评审名单来看——湖南播音协会秘书长、播音指导曾致, 湖南大学播音系、原河北电台主持人靳辉杰, 湖南师范大学播音系、原湖南都市频道专职配音张国光, 湖南女子学院播音系、原湖南教育电视台新闻主播刘琼, 青年朗诵家吕铭, 新东方励志达人周思成, “长江钢琴杯”高校组金奖获得者樊小欢, 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贾峰——评审阵容之强大, 令很多晚会观看者赞叹。其实, 这样的阵容倒不是十分令人惊奇, 因为, 范利虽然读书时成绩一直不错, 工作后年纪轻轻就晋升了副教授, 但她的特长、爱好似乎并不在读书做学问, 而在人际协调与沟通。

作为一名无权无职的教师, 范利是凭什么进行人际协调与沟通的呢?

感动是最重要的原因。范利对语言艺术有一份执著的真爱, 她一定要大家认可语言是一门艺术。为了宣传她心中的“语言艺术”, 她一年到头, 尤其是晚会召开前后几个月, 几乎逢人就会谈及晚会, 例如, 晚会主题的构想、晚会节目的遴选、晚会灯光的安排……事无巨细, 逮住机会就开始说。让你不得不为她的真心喜欢与付出所感动。在这份感动之下, 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 自己是否也应该为晚会做些什么?

范利过硬的语言艺术功底也是俘获人心的重要原因。在读书时, 范利就是校广播站站长、校宣传部部长, 经常主持各种晚会。毕业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 范利曾多次担当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人, 她浑厚华美的声音, 幽默机智的穿插, 给本校师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认为, 她要办语言艺术晚会, 是再合适不过的一件事儿。

范利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也是能进行良好的人际协调的原因。比如周思成, 新东方教育集团长沙站的最牛名人, 最初相识只是因为范利听过他的考研指导课, 然后又偶然发现两人住在同一个小区内, 基于对周思成“励志达人”作用的认同, 范利多次跟他联系, 邀请他参加第七届晚会, 因种种原因未实现后, 范利并未因此放弃, 终于让周思成的身影出现在第八届晚会上。周思成的出现令现场千余学生观众激动不已, 不轻言放弃换来了应得的收获。

资金赞助是晚会运营的物质基础, 为了寻找资金, 范利带着自己的语言禀赋与艺术, 从课堂转战到社会, 向可能赞助的单位与个人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进行晚会宣传。在她豪爽的性格、娴熟的技巧以及对语言深沉之爱的影响下, 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范例语言艺术晚会”, 越来越多的单位与个人愿意提供赞助。这些赞助中, 有现金, 有有价票券, 更有语言艺术类精神食粮。比如, 刚结束的第八届晚会, 就有凤凰卫视“台声”、著名广告配音张妙阳先生捐赠的最新朗诵专辑《按捺不住》60张, 享有“昔读鲁迅今读剑美”称号的青年杂文家魏剑美捐赠的杂文集《下跪的舌头》《不要和陌生狗说话》40本, 等等。在这些赞助的滋养之下, 晚会得到了更蓬勃的发展, 学校语委也笑盈盈地成了晚会的主办部门。

在这位内心强大的策划人的引领下, 到2014年的“第八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 晚会已经办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火爆程度:门票销售一空, 可容纳1300多名观众的剧场被观众与嘉宾挤得水泄不通, 相声、小品、配乐朗诵、情景剧、广播剧, 专家评审、领导抽奖、微博互动, 省台记者、专业摄影、外校参演, 如果不是事前预知, 谁都想不到这仅仅是一场校园内部的晚会!

四、甘为人梯的导师

对于晚会带着商业色彩的举办模式, 范利解释说:“语言不应是阳春白雪的艺术, 她更需要市场化的历练。我希望把晚会做成一个典型范例, 让学生们从中看到, 语言不仅是愉悦他人、表达自我的工具, 更是一种让工作与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力量。”确实, 范利以晚会为平台广拉赞助, 从来就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利。从2007年至今八届晚会, 各类赞助总值已近30万元, 但每次晚会, 范利总是通过各种奖项的设置, 把除去预算制作成本之外的剩余资金全部返还到那些热爱语言艺术和家境贫寒的学生们身上。

曾婷就是受到过“范例语言艺术晚会”大力赞助的一位女孩。这位个子小小的姑娘, 在成为第五届、第六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主持人之前, 不说是丑小鸭, 也绝对不能算是一个讨喜的好学生, 她逃课、谈恋爱, 颇有些坏毛病, 所以, 即使在2010年她获得“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湖南赛区一等奖后, 也没有多少人看好她。但范利看中了她的语言天赋, 主动鼓励并辅导她继续参加2011年的比赛, 在科班出身的范利老师的指导下, 曾婷进步神速, 不仅获得了“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湖南赛区的特等奖, 而且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并最终获得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 范利又培养她担任了第五届、第六届“范例语言艺术晚会”的主持。许多以前一直对曾婷没有好印象的老师, 看到曾婷的主持后, 都惊诧于她沉稳大气的主持气质和精彩迭出的救场能力, 谁也不敢相信,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之内, 那只叛逆的丑小鸭就已经成长为一只能在声音中起舞的白天鹅!

现在, 曾婷已经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对于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研究生, 曾婷说:“这是我之前从未梦想过的一件事。我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原本我是想毕业后就参加工作, 好给父母帮上一点儿忙。大四的时候, 我就在范老师的推荐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带小主持人班, 毕业时该校打算留下我, 另外也有两所学校同意我去当老师, 但范老师批评了我, 说我眼光不长远, 她鼓励我一定要参加研究生考试, 一定要考上中国传媒大学, 坚持自己的主持梦。”说话间, 曾婷有些哽咽, “范老师不仅在专业上指导我, 通过‘范例语言艺术晚会’奖项为我提供学费资助, 而且, 还对我该骂就骂, 该疼就疼, 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而在范利眼里, 她这样待曾婷, 只是因为看中了曾婷是一棵学习语言艺术的好苗子。像曾婷一样被范利老师挖掘出来的孩子还有很多, 如音乐系的万磊、中文系的马恒一、罗倩……这些孩子, 用范利的话说, “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 但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学生一步步改变陋习, 走向成熟与美好”。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学生们一个个都奔向更远的前程去了, 而“范例语言艺术晚会”却依然在这里, 作为一个光辉的案例, 吸引着更多的人奔向语言, 奔向生活!

语言成长 篇7

一、创轻松环境, 鼓励语言表达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 对每样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 都想用语言来发问, 用语言来描述, 用语言和朋友分享。因此, 幼儿教师应紧扣幼儿性格特点, 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让幼儿在安全的空间中, 心情舒畅, 敢于表达, 乐于表达。

首先, 教师要正视幼儿, 蹲下来看幼儿, 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对于幼儿不成熟的表达, 教师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 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 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其次, 教师要立足幼儿的生活, 丰富幼儿的生活, 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每天下午下学时间, 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回家后让幼儿将园中发生的一些快乐的事情告诉家长, 与家长分享, 将与其他幼儿游戏的事情与朋友分享, 将心中的困惑、与其他幼儿的矛盾与向老师倾诉等, 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口语表达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再如, 在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 教师要充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 主动与幼儿接触、交流, 必要时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

在与幼儿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清晰思维, 完善思路, 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地告诉其他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领幼儿逐步形成语言表达结构。如, 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讲述游戏过程, 游戏注意点时, 可以让幼儿模仿老师, 让幼儿在“做前说”———先说说游戏的准备, 自己在游戏中的计划、打算, 甚至于指导幼儿设计一些自己的构想去做;接着, 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说, 即“做中说”———边做边说, 借助说, 推动游戏情节展开, 丰富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共同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结束后, 让幼儿重新回顾游戏过程, 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做到“做后说”, 同时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鼓励孩子充分表达。

二、造语言话题, 发展语言经验

要引领幼儿学会表达, 首先要指导孩子有话说, 只有幼儿有话说才能敢于说, 因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幼儿寻找有话说的机会, 寻找话题。在寻找话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幼儿的生活环境, 以幼儿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 从幼儿的经验出发来确立谈话内容, 必要时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话题。

例如, 在与幼儿进行“春天特征”的谈话时, 教师应选择春天特征比较明显的时候, 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进行。谈话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衣物的增减, 冷暖的感觉 (气候) 、桃树开花、小草发芽 (动植物) 以及人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 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将眼睛看到的, 耳朵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将春天的特征进行准确地描述, 使得春天的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系统化, 将语言表达融于生活经验中。

再如, 对于一些远离幼儿生活环境的话题, 教师可以借助于活动, 引导幼儿进行参观, 通过教师的介绍, 媒体的演示和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把握话题对象的特征。教师在谈话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按照幼儿观察的顺序或参观顺序进行提问, 有意识地将提问具体化, 并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 从而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经验。

三、引领幼儿讲述, 促表达生成

教师为幼儿创造语言环境, 积极为学生寻找话题引导学生敢于表达, 然而语言的真正内涵在于要将自己的思想充分地表达, 需要将语言的内核内化。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学会讲述。讲述不同于谈话, 它是谈话的高级形式, 比谈话更复杂、语言更周密, 需要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看图讲述、拼图讲述、绘画讲述等多种形式, 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 促进语言内核在幼儿心中扎根。

例如, 教师在语言课上, 适当出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 引导幼儿在充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 理解图片的内容, 并选择恰当的语言讲述, 引导学生想好了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怎么说。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幼儿围绕图片的主题, 从整体到局部, 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 从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 层层剥茧, 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 让幼儿模仿着说, 只要幼儿理解, 话语连贯即可, 鼓励幼儿的表达创新。

又如, 教师在手工课上, 引导幼儿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进行讲述。由于手工是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 因此, 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容易, 而且丰富有感。幼儿在边玩边讲, 动静自然结合中, 使自身的语言得到全面的提升。

再如, 在美术课上, 教师可以借助幼儿自己的绘画, 让幼儿发挥想象力, 在绘画作品的构思中进行讲述, 促进表达生成。

总之,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人一生中掌握口语最迅速的时期。教师要把握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进行正确引导, 促进语言丰富, 语感提升, 用“我口说我心”, 发展语言能力。

摘要: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径,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语言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学中, 应立足于幼儿的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方法来促进语言经验的生成, 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语言成长 篇8

一、阅读资料要选对

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幼儿读物, 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很多家长在选择读物时往往把握不准确选什么样的才好。其实, 我们在选择读物时, 只要把握住他们不同年龄时期的心理与知识水平就可以了。第一, 幼儿识字不多, 他们多是以欣赏图画为主, 等到五、六岁, 就可以选择有图画与文字搭配的图书了, 这种图书图文并茂, 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 文字不宜过长, 最好是简短生动的, 文字具有相同模式, 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第二, 此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有了成功的欲望, 他们乐于表现自己, 当取得成绩时感觉很高兴, 所以, 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读资料也要不断增加难度, 篇幅适中, 而过于冗长的和没有趣味性的可能让他们感觉很难, 从而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第三, 幼儿注意力保持不够长, 而且不够专注, 持续几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 所以图书的选择要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主。第四, 阅读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与获取知识, 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人格进行教育, 让他们成为一个幽默的人, 有想象力的人, 具有审美情趣的人。

二、在阅读中亲子互动很重要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很喜欢看书, 而且看书时家长也不打扰他们, 让他们在默默地看, 其实这是片面的。当孩子在阅读时, 可能会遇到不理解的地方, 这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他们解答, 帮助他们理解, 这对于幼儿的语言、阅读兴趣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家长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比如, 对于小班的学生, 他们的阅读能力属于刚刚起步, 这时候, 家长主要是给孩子讲述, 幼儿专心地听, 然后, 家长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看孩子掌握情况如何, 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比如, 这样的故事有《睡前365夜故事》《小红帽》等。小中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较有进步, 词汇量也多了, 他们的理解也会更为容易一些, 阅读能力较小班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时, 可以给他们看一些文字较多的图书。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 里面有大量的插图与文字相搭配, 故事也较长了, 可以先由家长讲, 孩子听, 再让孩子复述, 培养他们听的耐心与记忆力。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 语言表达时也较为流畅, 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思路比较清晰, 这时, 他们对更长的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 这时候要放手给幼儿们自己阅读,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家长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格林童话》就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 故事长, 文前文后联系紧密, 情节生动曲折, 《金鹅》故事很幽默, 让幼儿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可以用边讲边表演的互动形式进行。

三、运用多媒媒帮助阅读

阅读是对文字与图画的理解, 但是, 如果在阅读中启动幼儿的听与活动感官, 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实现这一目标达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的目的。现在在很多图书都配有音像资料, 我们家长不要把这些东西扔在一边, 否则是一个特别大的损失, 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中所带的音像资料对他们进行阅读帮助, 当然, 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搜索与阅读相配套的动画, 很多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幼儿在反复地听和记忆中形成语感, 接下来的口语表达就会很顺口了。另外, 在幼儿阅读的时候, 我们不能只让幼儿看画本, 如果没有文字对他们施加影响, 他们就会形成依赖, 对文字没有敏感度, 从而阻碍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形成。当我们发现幼儿出现这种偏差时, 我们要及时进行纠正, 及时提醒他们关注文字, 更好地理解图画, 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迅速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 把书中的主要信息及时掌握,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 在阅读《龟兔赛跑》时, 先让幼儿通过绘本的阅读, 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再细细地对每个绘本进行研究, 从他们关注绘本里的树叶为什么这么绿, 小兔子的耳朵怎么这么长等等无关的细节中摆脱出来。家长可以从孩子的眼光焦点或者面部表情中判断孩子对哪个细节感兴趣了, 从而把他们引向正确的学习上来, 可以从启发、讨论等进行引导。

语言教育在幼儿学习成长中的研究 篇9

一、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幼儿正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在语言活动中难以集中全部注意力,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才能够将语言知识讲授给幼儿。

幼儿阶段的学习对于幼儿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幼儿的表达能力刚刚开始提升,教师的引导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的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学会更好地表达,更好地将语言表述出来。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兴趣都是重要的基础,只有对语言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幼儿失去学习语言的耐心,对幼儿的学习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首先,教师要根据所有幼儿的基础和特点制订教学计划,争取在语言活动中兼顾每个幼儿的学习。教学方式新颖,学习内容有趣,学习环境良好会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学习语言的注意力。

其次,幼儿的动手能力是比较不错的,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好奇心和好玩的心理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幼儿阶段的学习本身就是比较放松的,过多地学习知识反而会使幼儿在开始阶段就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语言。

最后,不同的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针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经常鼓励幼儿,对于表现好的幼儿及时地进行表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二、丰富语言教学方式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智力开发时间和程度,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单一的教学方式难免会有失偏颇,导致幼儿的学习激情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想要学习语言的幼儿更加积极地学习,失去语言学习兴趣的幼儿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消极,这并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学习环境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学情境会帮助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在学习时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知识,教师要为幼儿选择最佳的讲课内容,让幼儿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学习语言知识。幼儿的认字能力是有限的,有可能幼儿是不会认识很多字的,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有些幼儿的发音是不规范的,更加需要教师注意。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比较容易记忆和阅读的古诗词和成语,让幼儿进行学习,比如,李绅的《悯农》和李白的《静夜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简单的古诗,幼儿可以容易地背诵下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及时地纠正幼儿的发音和错误之处。

《静夜思》是一首思念故乡的诗,一直被人们记住,教师可以为幼儿刻画李白写诗时的环境,简单地告诉幼儿诗的表达思想,让幼儿对诗有一个简单的理解。从简单开始,才能将语言学好,才能够提高学习语言的有效性。

三、共同学习语言知识

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幼儿一起学习,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在现在这样发展迅速的社会中,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有着更高的要求,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才艺,就让幼儿教师讲授更多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年龄,忽视了幼儿正处于一个发展想象力和健康成长的阶段。教师不仅要照顾到家长的想法,也要顾及到幼儿的成长。要让幼儿健康地成长,就不要给幼儿施加压力,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把语言知识更多地讲授给幼儿。

幼儿的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讲解,还有家长在日常的交流和沟通,都是提高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

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可是在语言活动中注意力的集中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兴趣重要,学习氛围对语文阅读同样重要,让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语言,对幼儿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水平,不仅能让幼儿积累知识,还能让幼儿学到许多人生道理。

参考文献

[1]毕月花,马玉霞,汪念念.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上一篇:节育器异位的超声诊断下一篇:推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