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评价体系

2025-01-21

“5+1”评价体系(精选4篇)

“5+1”评价体系 篇1

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已经从1985年的0.2%上升到2010年的8.1%[2],增长了近40倍。近几年乡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年均增长率已超过城市[3]。儿童肥胖会造成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健康危害,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肪肝、低自尊等[4,5],可能会减少2~5年的期望寿命[6]。此外,肥胖的持续增长趋势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7]。由此可见,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肥胖刻不容缓。从小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有利于遏制全球肥胖的流行[8]。为防控儿童超重肥胖,国外有关专家给出了具体的饮食和体力活动行为建议[9]。国内外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0,11]。为进一步探索儿童肥胖的行为干预提供经验和依据,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区的超重肥胖中小学生中开展“5-2-1-1-0”新型行为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某区选择6所小学、2所初中和2所高中,选择小学二~五年级和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排除身体残疾、有心血管病和代谢疾病者,将10所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共有865名研究对象进入干预研究,所有对象均签署学生和家长知情同意书。剔除数据不完整或未参加终期体检者,最终796名研究对象完成所有干预研究,完成率为92%。其中干预组466名(男生294名,女生172名),对照组330名(男生192名,女生138名)。两组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7,P=0.162),年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81,P<0.01)。平均年龄干预组为(12.11±2.93)岁,对照组为(10.81±3.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39,P<0.01)。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为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筛查标准(WGOC标准)[12]。

1.2 检测指标

1.2.1 体格检查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使用同型号器械、按照统一标准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腰臀围和血压。身高测量使用机械式身高计,读数精确到0.1 cm;体重测量使用杠杆体重计,读数精确到0.1kg;腰臀围的测量使用卷尺,腰围采用绕脐水平1周测量,测量臀围时经臀部后最突出的部位1周测量,读数精确到0.1 cm;血压的测量使用水银血压计,受检者肘窝高度约在心脏水平,放气后听到的第一个脉跳声时,水银柱高度值即为收缩压,脉跳声消逝瞬间的水银柱高度值为舒张压,读数精确到1 mmHg。

1.2.2 血生化测定

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GLU)。要求学生采血前一天20:00后禁食,采集静脉血3 m L,分装到离心管并放置在-20℃环境中保存,统一采用Roch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800)进行测定。

1.3 干预方法

1.3.1 5-2-1-1-0行为干预

在5所干预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行为干预,主要采用健康教育和行为日记的方式,促进中小学生合理膳食、增加身体活动、减少静态生活。每所学校共开展3次健康教育讲座,每次持续40 min。“5-2-1-1-0”行为干预内容:(1)“5”代表每天吃5个成年人拳头大小的蔬菜和水果;(2)“2”代表每天看电视、玩计算机等静态活动时间(不包括上课时间)不超过2 h;(3)“1”代表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 h;(4)另一个“1”代表每天吃肉不超过1份(1个普通成年人手掌心大小);(5)“0”代表不喝含糖饮料。在此期间,对照校维持学校日常安排。

1.3.2 家长健康教育

5所干预校分别开展1次家长讲座,内容不仅包括“5-2-1-1-0”,同时呼吁家长起到督促孩子健康饮食、运动的作用。

1.4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s)进行描述。使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以年龄、性别和基线测量值为协变量,计算调整均数差值,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

表1~2显示,干预校和对照校的基线值除腰臀比和收缩压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肥胖相关表型指标

表1显示,干预校身高的增长高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为0.67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校BMI的下降高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为-0.22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校腰围和臀围的下降皆高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分别为-0.59 cm和-0.64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校腰围身高比(waist to height ratio,WHtR)的下降高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校和对照校的体重和腰臀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P<0.05,**P<0.01。

2.3 血压和代谢指标

表2显示,干预校收缩压的下降高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为-4.9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的下降高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为-4.4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校空腹血糖的上升低于对照校,调整组间均数差为-0.1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校和对照校的TG,TC,HDL-C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P<0.01。

3 讨论

肥胖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13],但是通过二级和三级预防来减少肥胖导致健康危险因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14]。国际肥胖工作小组指出应注重早期预防不健康的体重增长[15]。生活行为干预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有害于健康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人们的健康。美国New Hampshire儿童肥胖专家组曾推荐“5-2-1-0”儿童肥胖行为干预模式,该模式以其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易于操作而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并以各种变体在美国三十多个州得到实施[16]。Rogers等[17]研究表明,该健康促进模式对于在学校传递健康信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研究综合“5-2-1-0”和以往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18,19],着眼于减少能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和减少静坐时间3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5-2-1-1-0”行为干预模式,并探索在国内学校环境中对学生超重肥胖和相关健康指标改善的有效性,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BMI是肥胖干预中最为常用的评价指标。既往研究表明,“5-2-1-1-0”中提到的5个因素均与儿童超重肥胖相关,即喜食蔬菜、喜食水果是儿童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20],而日均看电视玩计算机时间、日均户外运动时间、1周喝含糖饮料频率[21]和食用脂肪类食物[22]是危险因素。因此,这些行为的改善为儿童超重肥胖带来了积极的效果。儿童时期的高BMI与成年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3],即使成年后不肥胖,青少年时期的高BMI也会对成年后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24],所以本研究带来的BMI的积极改变,对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腰围能反映腹部脂肪的分布[25],WHtR将身高的因素予以考虑,在不同人群间变异程度小且相对稳定,对评价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6]。腰围和WHtR均为评价腹型肥胖的指标。本研究中干预校腰围和WHtR的下降均高于对照校,说明干预对腹型肥胖具有改善作用。

有研究表明,超重肥胖儿童较体重正常儿童的血压高[27],且存在明显的血糖和血脂异常[28],因此干预对肥胖带来的积极效果也改善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相关指标。但是,本干预对血脂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干预期较短,已有的对血脂有显著改善的干预研究[29,30]通常有4个月以上的干预期。

“5-2-1-1-0”干预模式的优点在于对于食物和运动、静坐时间都给出了明确的量的规定;对于食物的计算易于理解和实施,比起计算摄入能量要容易得多;并在“5-2-1-0”的模式基础上规定了肉类的摄入量,进一步限制了能量的摄入。本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学校环境在儿童肥胖防控中有独特的优势[31];此外,有研究显示家庭的参与能提高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效果[32],本干预措施纳入针对父母的健康讲座以保证家庭支持性环境也为结果带来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行为改变做出具体评价;只检验了干预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不能确定。

综上所述,以学校为基础的“5-2-1-1-0”行为干预模式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BMI及相关健康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好,本研究为开发适合我国儿童肥胖的有效行为干预模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价值。

“5+1”评价体系 篇2

网络专题培训

文件汇编与操作说明

陕西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教育基地

2018年6月

目 录

1.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1

2.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8

3.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15

4.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26

5.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37

6.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47

7.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58

8.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69

9.网络培训操作说明......................................................................................75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党内法规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以上党委和政府直属以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省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群众团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另有办法的,从其办法。

第三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应当体现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遵循领导人员成长规律,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推动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三)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四)分级分类管理原则;

(五)依法依规办事原则。

第五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 1 — 第二章 任职条件和资格

第六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想信念坚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实履行公共服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组织领导能力强,善于科学管理、沟通协调、依法办事、推动落实,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工作实绩突出;

(三)有相关的专业素质或者从业经历,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情况,业界声誉好;

(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热爱公益事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群众威信高。

担任党内领导职务的领导人员,应当牢固树立党建责任意识,熟悉党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

正职领导人员,应当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

第七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二)提任六级以上管理岗位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

(三)从管理岗位领导职务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具有副职岗位两年以上任职经历;从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具有下级正职岗位— 2 — 三年以上任职经历。

(四)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五)符合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办法的其他任职资格要求。

第八条 从专业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其任职资格应当符合第七条第(一)、(二)、(四)、(五)项办法,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任职经历和一定的管理工作经历。

第九条 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适当放宽任职资格。放宽任职资格以及从专业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正职或者担任四级以上管理岗位领导职务的,必须从严掌握。

第三章 选拔任用

第十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事业单位不同领导体制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提出启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意见。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配备,必须严格按照核定或者批准的领导职数和岗位设置方案进行。

第十二条 选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根据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可以采取组织选拔、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方式进行,也可以探索委托相关机构遴选等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 对事业单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选拔任用条件,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

第十四条 综合分析人选的考察考核、一贯表现和人岗相适等情况,全面历史辩证地作出评价,既重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更重

— 3 — 政治品质、道德品行,防止简单以票或者以分取人。

第十五条 任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对行政领导人员,逐步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

实行聘任制的,聘任关系通过聘任通知、聘任书、聘任合同等形式确定,所聘职务及相关待遇在聘期内有效。

第十六条 提任三级以下管理岗位领导职务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七条 提任非选举产生的三级以下管理岗位领导职务的,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般为一年。

第十八条 选拔任用工作具体程序和要求,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办法,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确定。

第四章 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

每个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十年。工作特殊需要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任职年限。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任期目标内容的设定,应当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

第二十一条 任期目标由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一般应当报经主管机关批准或者备案。

制定任期目标时,应当充分听取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代表的意见,注意体现服务对象的意见。

第五章

考核评价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评价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以日常管理为基础,注重业绩导向和社会效益,突出党建工作实效。

积极推进分类考核,注意改进考核方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第二十三条 综合分析研判考核情况和日常了解掌握情况,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形成考核评价意见,确定考核评价等次。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领导人员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第二十四条 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培养、使用、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

第二十五条 完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培养教育制度,加强政治引领和能力培养,强化岗位培训,注重实践锻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工作能力。

第二十六条 完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交流制度,统筹推进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之间领导人员的交流。注意选拔事业单位优秀领导人员进入党政领导班子。

第二十七条 任期结束后未达到退休年龄界限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适合继续从事专业工作的,鼓励和支持其后续职业发展;其他领导

— 5 — 人员,根据本人实际和工作需要,作出适当安排。

第二十八条 完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类别,结合考核情况合理确定领导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使其收入与履职情况和单位长远发展相联系,与本单位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在本职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在处理突发事件和承担专项重要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按照有关办法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章 监督约束

第三十条 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履行对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监督责任。

第三十一条 监督的重点内容是: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依法依规办事,执行民主集中制,履行职责,行风建设,选人用人,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分配,职业操守,廉洁自律等情况。

第三十二条 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作用,综合运用考察考核、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巡视、提醒、函询、诫勉等措施,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监督。

严格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和任职回避等制度。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有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人事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廉洁从业纪律的,以及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等情形的,按照有关办法给予— 6 — 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办法处理。

第八章

退 出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职:

(一)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的,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

(三)受到责任追究应当免职的;

(四)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职的。

第三十五条 实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辞职制度。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辞职程序参照有关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退休,按照有关办法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中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行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具体办法。

第三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办法,制定市(地、州、盟)级以下党委和政府直属以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和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群众团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5月28日起施行。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事业单位 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 日前,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对此,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接受采访,就《管理办法》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制定《管理办法》?

答: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有事业单位110多万个、工作人员3000多万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管理办法》可以说是“中央有要求、现实有需要”。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及其人事制度改革。2011年,中央作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事业单位改革作出新的部署,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落实中央新精神新要求,迫切需要以法规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建设。目前,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有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中央企业有《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长期沿用党政机关干部的模式,没有形成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法规体系,亟需填补空白。

《管理办法》作为第一个专门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 8 — 党内法规,是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依法依规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做好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它的印发实施,对于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请您介绍一下制定《管理办法》有哪些主要考虑?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我国事业单位行业众多、类型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对领导人员管理既要提出共性要求,也要兼顾个性差异。基于此,我们制定《管理办法》,总的考虑是按照“先整体立规、后行业完善”的思路,采取“1+X”模式,建立完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体系。先制定涵盖“进、管、出”环节的《管理办法》(即管总的“1”文件),对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制度和基本要求作出办法,在此基础上,由中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别研究制定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管理办法、各省区市党委制定市以下党委和政府直属以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具体办法(即“X”文件),进一步提出符合行业和当地实际的管理措施和改革具体要求,增强针对性、有效性。

在制定文件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四点:一是认真贯彻中央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干部标准,体现“三严三实”和“四有”要求,强化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二是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立足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出发,提出符合事业

— 9 — 单位实际的管理原则、基本条件和制度要求。三是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任职资格条件不明确、用人机制不灵活、日常管理不规范、监督约束不到位等问题,积极推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四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认真总结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践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其他领域领导人员管理有效做法,搞好与《干部任用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衔接,保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宏观管理的有机统一。

《管理办法》共9章40条,对领导人员管理“进、管、出”各个环节作了规范。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制定文件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总体要求和原则以及组织实施主体等。第二章任职条件和资格,对任职基本条件和资格作出办法。第三章选拔任用,明确主要方式和程序要求。第四章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提出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第五章考核评价,对考核的类别、重点内容、等次及结果运用等作出办法。第六章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对培养教育、交流、后续职业发展、收入分配和表彰奖励等作出原则办法。第七章监督约束和第八章退出,明确监督主体、监督重点和具体制度措施,完善退出机制等。第九章附则。

问:《管理办法》将党管干部原则作为首要原则,基于哪些考虑,是如何体现的?

答: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是党的执政骨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支队伍管理同样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既是实现和加强党对事业单位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坚强组织保证。为此,《管理办法》明确把党管干部原则作为领导人员管理的首要原则,用于统领— 10 —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并将其贯穿到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和管理要求各个方面。《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履行领导人员管理职责,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提出启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意见,在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严格把关,并切实落实好教育培养、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职责任务。

问:《管理办法》在任职资格条件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在改进选拔任用工作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任职资格条件是用人导向和用人标准的集中体现。《管理办法》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事业单位特点,把好干部标准和有关要求细化为领导人员的具体任职资格条件。在任职基本条件上,《管理办法》注意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特征、一般岗位与特殊岗位,比如,对所有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等提出要求,突出强调要忠实履行公共服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有相关的专业素质或从业经历,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情况,业界声誉好等要求。对其中担任党内领导职务的领导人员,提出应当牢固树立党建责任意识,熟悉党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对正职领导人员,提出应当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在任职基本资格上,对从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资格要求,其中,对从管理岗位提任的,参考《干部任用条例》和岗位设置有关办法,明确文化程度、工作经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搞好衔接;对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领导职务开辟任职通道,作出原则办法。

在选拔任用方面,《管理办法》主要对领导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方式作了办法,考虑到程序要求基本一致,未作赘述,只提出参照《干部任

— 11 — 用条例》及有关办法,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确定。关于选拔方式,《管理办法》采取“一般”加“特殊”的方式,明确对拟任人选,可以采取组织选拔、竞聘(争)上岗和公开选聘(拔)等方式进行,同时考虑到一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必须是本行业、领域领军人才,需要面向全国甚至全球选拔,在总结一些地方和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也可以探索委托相关机构遴选等方式选拔领导人员。在任用方面,《管理办法》提出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为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提出对行政领导人员要逐步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

问:为什么办法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答:2011年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是体现中央改革精神,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促进领导人员忠于职守,激发队伍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文件制定过程中,各地各部门普遍赞同推行这项制度。对此,《管理办法》明确“每个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十年”;关于任期目标设定,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千差万别,只作了原则办法,提出任期目标内容应当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同时把任期目标与考核评价相挂钩,以推动领导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任期目标任务,使这一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问:《管理办法》提到领导人员职业发展问题,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制度措施?

答: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专设一章,以遵循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成长规律,体现中央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关心。对职业发展,主要从完善培养教育制度、交流制度、鼓励支持后续职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比如,一些地方反映,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比较薄弱,参加培训机会少、培训针对性不强、知识技能更新慢等问题,还有个别领导人员存在重专业不问政治、党的意识淡薄等倾向。对此,《管理办法》从加强政治引领和能力培养、强化岗位培训、注重实践锻炼等方面提出要求。又如,在交流方面,目前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与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之间的交流不够通畅,同一行业、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对此,《管理办法》提出要注意选拔事业单位优秀领导人员进入党政领导班子,对统筹推进“三支队伍”交流、事业单位之间交流作出办法。再比如,对于后续职业发展问题,现实中,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职前一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他们退出领导岗位后,为继续发挥其专长,《管理办法》提出,对任期结束后未达到退休年龄界限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适合继续从事专业工作的,鼓励和支持其后续职业发展。

问:请问《管理办法》在落实从严管理干部方面作了哪些具体办法?

答: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中央强调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穿到干部管理全过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在人、财、物方面有较大的决定权、支配权,而监督约束机制尚不够健全,特别是对“三重一大”决策监督不够,部分行业和领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从严管理。

考虑到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是国家公职人员,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措施同样适用,为此《管理办法》把中央关于干部管理监督方面的— 13 — 制度措施和要求,结合事业单位特点作了梳理整合。《管理办法》明确了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监督责任;把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依法依规办事、执行民主集中制、履行职责、行风建设、选人用人、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分配、职业操守、廉洁自律等情况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强调要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作用,综合运用考察考核、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巡视、提醒、函询、诫勉等措施,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监督;严格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和任职回避等制度,通过完善这些监督措施,致力于织牢扎紧从严管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制度“笼子”。

问:请您谈谈中央组织部对学习贯彻《管理办法》有什么具体部署?

答: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关于《管理办法》的学习贯彻,中央组织部将印发通知,对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工作提出要求。同时,还将召开座谈会,对学习贯彻《管理办法》、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建设作出部署;举办培训班,对省里和中央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进行培训,帮助大家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提高政策执行能力。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党委(党组)领导下,高度重视《管理办法》学习贯彻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学习培训,严格执行政策,完善配套制度,不断推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 14 —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有守有为有担当的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根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以上党委和政府直属以及部门所属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法律法规对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坚持从严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注意体现行业特点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属性,贯彻管事与管人相结合要求,公道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使用领导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四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任职条件和资格

— 15 — 第五条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党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真贯彻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社办台办新闻网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二)具有胜任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熟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了解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在相关业务领域有一定专长。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自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有全局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科学决策,依法依规办事,团结合作,善于集中正确意见。

(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守土尽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带头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实绩突出。

(五)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崇实求真,明辨笃行,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能够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第六条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二)一般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工作经历或者其他— 16 —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经历。

(三)从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具有副职岗位两年以上任职经历;从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具有下级正职岗位三年以上任职经历。

(四)应当经过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培训时间达到有关规定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要求。

第七条 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提任领导人员的,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和一定的管理工作经历。其中:

(一)提任六级管理岗位领导人员的,一般应当已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五年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提任五级管理岗位领导人员的,一般应当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两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三)提任四级以上管理岗位领导人员的,一般应当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五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八条 对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必须从严掌握,并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第三章 选拔任用

第九条 选拔任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充分发挥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正确选人

— 17 — 用人导向,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按照核定或者批准的领导职数和岗位设置方案,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第十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有关规定,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提出选拔任用工作启动意见,在综合研判、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方案,并按照组织考察、会议决定等有关程序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选拔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一般采取单位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方式进行,也可以探索其他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方式。

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逐步打破身份等限制。

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重要宣传舆论阵地领导人员,一般采取内部推选、外部选派方式进行。选拔急需紧缺的专业领导人员,可以采取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确定考察对象,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需要、人选德才条件、一贯表现、人岗相适、民主推荐和征求意见等情况,防止简单以票或者以分等取人偏向。

政治不合格、纪律规矩意识不强,贯彻执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针政策不力、偏离办报办刊办社办台办新闻网站方向,创作或者组织推出的作品产品等存在政治性错误或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以及具有其他有关政策规定明确限制情形的,不得作为考察对象。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考察制度,依据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表现,着重了解政治品格、作风品行、廉洁自律等情况,深入了解专业素养、管理能力、职业精神和— 18 — 工作实绩等情况,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作出评价,把好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防止“带病提拔”。

第十四条 任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

对行政领导人员,逐步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实行聘任制的,以聘任通知、聘任书、聘任合同等形式确定聘任关系,所聘职务及相关待遇在聘期内有效。

第十五条 提任领导人员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

提任非选举产生领导人员的,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般为一年。

第四章 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

第十七条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

行政领导人员每个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党组织领导人员的任期,按照党内有关规定执行。

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十年。工作特殊需要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任职年限。

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应当任满一个任期。第十八条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应当涵盖领导班子各项职责,体现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作品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科学管理和改革创新、队伍建设

— 19 — 和党的建设等内容,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具体内容根据单位实际确定。

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根据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岗位职责确定。第十九条

制定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应当充分听取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代表等方面意见。

任期目标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一般应当报经主管机关(部门)批准或者备案,并在单位内公布。

第五章 考核评价

第二十条 完善体现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特点的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推动领导人员树立正确业绩观,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积极作为。

第二十一条 对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实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第二十二条 考核评价应当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要求,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以日常管理为基础,把政治方向考核放在首位,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突出党建工作实效,注重社会效益和业绩导向,避免简单片面地唯票房、唯收视收听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

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考核,实行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可以与年度考核等结合进行,重点了解单位党组织履行抓党建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履行职责范围内党建责任等情况。

第二十三条

根据社科理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对— 20 — 外宣传和网络传播等不同类型单位特点,科学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指标,积极推进分类考核。

注意改进方法,简化程序,提高考核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四条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领导人员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考核评价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向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反馈,并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

第二十六条 完善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培养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机构,加强党的理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策业务、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践锻炼,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

第二十七条 完善领导人员交流制度,积极推进系统内单位之间领导人员交流,统筹推进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之间领导人员交流。

定期研究提出领导人员交流工作的意见,对重要宣传舆论阵地和重要岗位领导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交流。

第二十八条 加强领导人员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发现和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善于改革创新的优秀年轻人才。

— 21 — 第二十九条

完善领导人员后续职业发展制度,对任期结束后未达到退休年龄界限适合继续从事专业工作的,在业务培训、项目经费、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其他退出领导岗位人员,根据本人实际和工作需要,作出适当安排。

第三十条 完善领导人员收入分配办法,根据单位类别和实际,结合考核情况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使其收入与履职情况和事业发展相联系,与本单位职工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同行业收入保持合理水平。

第三十一条

领导人员在履行单位管理职责、承担专项重要工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表现突出、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主管机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表彰奖励措施,激励领导人员干事创业。

第三十二条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领导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氛围,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正确对待犯错误的领导人员,不得混淆错误性质或者夸大错误程度作出不适当的处理,不得利用其所犯错误泄私愤、打击报复。

第七章 监督约束

第三十三条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监督约束机制,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督促引导领导人员认真履职尽责,依法依规办事,保持清正廉洁。

第三十四条 加强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重点监督领导— 22 — 班子和领导人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组织生活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情况。

第三十五条 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决策,依法依规办事,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公道正派选人用人等情况,加大对宣传资源分配、评奖评审、影视剧购销、广告经营、新闻采编、课题项目、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

第三十六条 加强作风和廉洁的监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道德品行,廉洁自律等情况。

第三十七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综合运用考察考核、述职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巡视、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作用,党员领导人员应当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或者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坚持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党内民主监督环境。

第三十八条 完善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运行程序、规则和权责关系,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

积极推进单位事务公开,注意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在单位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畅通职工群众参与讨论单位事务的途径,拓宽表达意见的渠道。

— 23 — 第三十九条 领导人员应当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自觉检查和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退 出

第四十条 完善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退出机制,促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增强队伍生机活力。

第四十一条 领导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界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免职(退休)手续。因工作需要而延迟免职(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第四十二条 领导人员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第四十三条 领导人员因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

(一)贯彻执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针政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上级党组织指示决定不及时不得力的;

(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的;

(三)擅自公开发表与中央精神不符的言论、文章、作品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

(五)品行不端,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存在其他问题需要调整或者处理的。

第四十四条 领导人员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处理。第四十五条 实行领导人员辞职制度,辞职程序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3日起施行。

— 25 — 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根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法律法规对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坚持从严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公道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使用领导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第四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任职条件和资格

第五条 高等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26 — 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二)具有胜任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熟悉高等教育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善于做知识分子工作,业界声誉好。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自觉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具有全局观念和改革创新精神,能够科学谋划,依法依规办事,团结合作,善于集中正确意见。

(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勤勉尽责,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绩突出。

(五)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追求真理,淡泊名利,能够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群众威信高。

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方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追求,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学识学养,有相当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能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第六条 高等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二)一般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行政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具

— 27 — 有高等教育工作经历。从高等学校提任的,一般应当具有院(系)管理工作经历。

(三)从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具有副职岗位两年以上任职经历;从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具有下级正职岗位三年以上任职经历。

(四)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提任领导人员的,应当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历,且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三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直接提任本科院校领导人员的,应当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应当经过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教育行政学院或者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培训时间达到有关规定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

(六)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七)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要求。

第七条 对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必须从严掌握,并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第三章 选拔任用

第八条 选拔任用高等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充分发挥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按照核定或者批准的领导职数和岗位设置方案,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形成年龄、经历、专长等方面的— 28 — 合理配备,增强班子整体功能。领导班子专业结构应当注意与本校主要学科门类相适应。

第九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提出选拔任用工作启动意见,在综合研判、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方案,并按照组织考察、会议决定等有关程序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十条 选拔高等学校领导人员,一般采取学校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遴选等方式进行,也可以探索其他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方式。

第十一条 确定考察对象,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需要、人选德才条件、一贯表现、人岗相适、民主推荐和征求意见等情况,防止简单以票、以分或者以学历、职称、头衔、荣誉等取人偏向。

政治不合格、纪律规矩意识不强,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力、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师德师风存在问题或者有学术不端行为受到查处,有伪造学历学位、奖励证书、档案材料等行为受到责任追究,以及具有其他有关政策规定明确限制情形的,不得作为考察对象。

第十二条 严格执行考察制度,依据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表现,着重了解思想政治素质、作风品行、廉洁自律等情况,深入了解教学科研水平、学校管理能力、师德师风、治学精神和工作实绩等情况,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作出评价,把好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防止“带病提拔”。

第十三条 任用高等学校领导人员,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

对行政领导人员,逐步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实行聘任制的,以聘

— 29 — 任通知、聘任书、聘任合同等形式确定聘任关系,所聘职务及相关待遇在聘期内有效。

第十四条 提任领导人员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提任非选举产生领导人员的,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般为一年。

第四章 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每个任期为五年,领导人员的任期一般应当与领导班子任期相一致。实行聘任制的领导人员,聘期一般应当与领导班子任期相衔接。

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或者十年。工作特殊需要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任职年限。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应当任满一个任期。

任期内调整职务,任职三年以上的,计算为一个任期;任职不足三年的,不计算任期届数。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应当落实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突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现政治方向、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师德师风和党的建设等内容,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具体内容根— 30 — 据学校实际确定。

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根据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岗位职责确定。第十九条 制定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应当充分听取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各方面意见。

任期目标由学校党委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一般应当报经主管机关(部门)批准或者备案,并在校内公布。

第五章 考核评价

第二十条 完善体现高等学校特点的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推动领导人员树立正确业绩观,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积极作为。

第二十一条 对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实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第二十二条 考核评价应当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以日常管理为基础,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效益,注意与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教育教学评估等工作相衔接。

坚持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考核,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重点考核,实行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可以与年度考核等结合进行,重点了解学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履行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班子其他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情况,深入了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等情况。

第二十三条 根据高等学校不同定位、类别实际,兼顾发展差异、— 31 — 办学特色等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指标,积极推进分类考核。

注意改进方法,简化程序,提高考核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四条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领导人员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考核评价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向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反馈,并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

第二十六条 完善高等学校领导人员培养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教育行政学院等机构,加强党的理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业务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践锻炼,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

第二十七条 完善领导人员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之间交流和学校内部轮岗,统筹推进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领导人员交流,共享优秀人才资源。

对重要岗位和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领导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交流。

第二十八条 加强领导人员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发现和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有院(系)工作经历、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管理能力的优秀年轻人才。

— 32 — 第二十九条 保障高等学校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绩效工资分配、项目经费管理等方面自主权,支持学校领导人员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探索建立与高等学校创新编制管理改革等相适应的领导人员管理政策。

领导人员应当确保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学校管理工作,减少本职工作以外的兼职。

第三十条 完善领导人员后续职业发展制度,对任期结束后未达到退休年龄界限回到教学科研岗位的,学校应当给予一定的学术恢复期和必要的条件支持;其他退出领导岗位人员,根据本人实际和工作需要作出适当安排。

第三十一条 完善领导人员收入分配办法,结合考核情况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使其收入与履职情况和学校发展相联系,与本校教职工的平均收入保持合理水平。

对实行聘任制的领导人员,可以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第三十二条 领导人员在履行学校管理职责、承担专项重要工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表现突出、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主管机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表彰奖励措施,激励领导人员干事创业。

第三十三条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领导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氛围,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正确对待犯错误的领导人员,不得混淆错误性质或者夸大错误程度作出不适当的处理,不得利用其所犯错误泄私愤、打击报复。

第三十四条 加强人文关怀,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及时了解高等学校领导人员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

— 33 — 实际困难。加强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第七章 监督约束

第三十五条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监督约束机制,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督促引导领导人员认真履职尽责,依法依规办事,保持清正廉洁。

第三十六条 加强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组织生活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情况。

第三十七条 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决策,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公道正派选人用人等情况,加大对招生录取、职务(职称)评聘、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

第三十八条 加强作风和廉洁的监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廉洁自律等情况。

第三十九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综合运用考察考核、述职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巡视、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总支)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作用,党员领导人员应当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坚持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开展严肃认— 34 — 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党内民主监督环境。

第四十条 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运行程序、规则和权责关系,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

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注意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等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畅通师生员工参与讨论校内事务的途径,拓宽表达意见的渠道。

第四十一条 实行任职承诺制度,领导人员任职后应当签订承诺书,并在校内进行公示。

第四十二条 领导人员应当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自觉检查和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退出

第四十三条 完善高等学校领导人员退出机制,促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增强队伍生机活力。

第四十四条 领导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界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免职(退休)手续。因工作需要而延迟免职(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第四十五条 领导人员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第四十六条 领导人员因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

(一)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级党组织指示和决定不及时不得力的;

(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的;

(三)擅自公开发表与中央精神不符的言论、文章、作品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的,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

(五)学术不端或者师德师风存在严重问题,或者有其他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存在其他问题需要调整或者处理的。

第四十七条 领导人员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处理。第四十八条 实行领导人员辞职制度,辞职程序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负责解释。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3日起施行。

— 36 —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根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办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法律法规对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坚持从严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注意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办学的公益性、育人的长效性、岗位的专业性等特点,不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模式,公道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使用领导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任职条件和资格

第五条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7 —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具有胜任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规律,业界声誉好。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自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善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富有教育情怀,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绩突出。

(五)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尊师重教,关爱学生,严于律己,廉洁从业。

第六条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中学领导人员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二)一般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其中,校长一般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党组织书记一般应当具有学校党务和行政岗位工作经历。

(三)一般应当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和已担任中小学一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中学校长应当已担任中小学高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四)提任学校正职的,一般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学校副职岗位任职经历或者三年以上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经历;提任学校副职的,应当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五)应当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

(六)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七)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要求。

第七条 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直接提任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任职资格。

第三章 选拔任用

第八条 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充分发挥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按照核定或者批准的领导职数和岗位设置方案,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第九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提出选拔任用工作启动意见,在综合研判、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方案,并按照组织考察、会议决定等有关程序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十条 选拔中小学校领导人员,一般采取学校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 确定考察对象,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需要、人选德才条件、一贯表现、人岗相适和征求意见等情况,防止简单以票或者以分等取人偏向。

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力、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师德师风存在问题或者有学术不端行为受到查处,有伪造学历学位、奖励证书、档案材料等行为受到责任追究,以及具有其他有关政策规定明确限制情形的,不得作为考察对象。

第十二条 严格执行考察制度,依据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表现,着重了解政治品格、作风品行、廉洁自律等情况,深入了解教学教研水平、学校管理能力、师德师风和工作实绩等情况,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作出评价,防止“带病提拔”。

第十三条 任用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

对行政领导人员,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在条件成熟的中小学校,可以对行政领导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第十四条 实行聘任制的领导人员,以聘任通知、聘任书、聘任合同等形式确定聘任关系,所聘职务及相关待遇在聘期内有效。

第十五条 提任领导人员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 提任校长、副校长的,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般为一年。

第四章 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

第十七条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

校长、副校长每个任期一般为三至六年,注意与中小学学制学段相衔接。党组织领导人员的任期,按照党内有关规定执行。

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十二年。工作特殊需要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可以延长任职年限。

第十八条 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应当贯彻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体现学校办学规划、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德育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安全稳定和党的建设等内容,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具体内容根据学校实际确定。

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根据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岗位职责确定。

第十九条 制定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应当充分听取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家长等方面意见。

任期目标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一般应当报经主管机关(部门)批准或者备案,并在校内公布。

第五章 考核评价

第二十条 完善体现中小学校特点的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推动领导人员树立正确业绩观,潜心育人、积极作为、无私奉献。

第二十一条 对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第二十二条 考核评价应当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以日常管理为基础,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效益,注意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相衔接,防止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领导人员的倾向。

— 41 —

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考核,实行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可以与年度考核等结合进行,重点了解学校党组织履行抓党建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履行职责范围内党建责任等情况。

第二十三条 根据中小学校不同规模、类型、学段实际,兼顾城乡差异、办学特色等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指标,积极推进分类考核。

注意改进方法,简化程序,提高考核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四条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领导人员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评价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考核评价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向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反馈,并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

第二十六条 加强中小学校领导人员教育培训,重点加强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培训,视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着力提高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

实施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面向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着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面向教育发达地区着力培养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能够创新办学治校实践的优秀校长。

— 42 —

第二十七条 完善领导人员交流制度,鼓励引导城镇学校、优质学校领导人员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有组织地选派乡村学校、薄弱学校领导人员到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挂职锻炼,或者到校长培训实践基地跟岗学习。

第二十八条 加快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

第二十九条 鼓励退出领导岗位的领导人员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其后续职业发展。

第三十条 完善领导人员收入分配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和落实工资福利待遇,注重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实行校长职级制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相应的收入分配办法。

第三十一条 领导人员在履行学校管理职责、承担专项重要工作、应对学校突发事件等方面表现突出、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主管机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表彰奖励措施,激励领导人员干事创业。

第三十二条 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领导人员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领导人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加强人文关怀,关心领导人员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第三十三条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领导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正确对待犯错误的领导人员,不得混淆错误性质或者夸大错误程度作出不适当的处理,不得利用其所犯错误泄私愤、打击报复。

— 43 —

第七章 监督约束

第三十四条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监督约束机制,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的作用,督促引导领导人员认真履职尽责,依法依规办事,保持清正廉洁。

第三十五条 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行政治责任、行使职责权力、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的监督,重点监督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建设,依法依规办学治校,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收入分配,廉洁自律等情况。

根据学校层次、规模和发展实际,聚焦突出问题,加大对招生录取、职务(职称)评聘、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

第三十六条 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综合运用考察考核、述职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对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作用,党员领导人员应当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或者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坚持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党内民主监督环境。

— 44 —

第三十七条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运行程序、规则和权责关系,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

推进校务公开,注意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畅通师生员工参与讨论学校事务的途径,拓宽表达意见的渠道。

第三十八条 领导人员应当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自觉检查和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退出

第三十九条 完善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退出机制,促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增强队伍生机活力。

第四十条 领导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界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免职(退休)手续。因工作需要而延迟免职(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第四十一条 领导人员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第四十二条 领导人员因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

(一)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级党组织指示和决定不及时不得力的;

(二)存在师德禁行行为,或者有其他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 45 —

(三)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

(四)存在其他问题需要调整或者处理的。

第四十三条 领导人员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实行领导人员辞职制度,辞职程序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高级中学(含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3日起施行。

“5+1”评价体系 篇3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的重点内容, 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和培育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无论是国家政策, 还是地方文件, 都对顶岗实习这种实践教育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顶岗实习要求构建一套严谨、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推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大有裨益。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 我院在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评价的研究及实践中, 重点研究顶岗实习管理效率的评价方法, 初步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顶岗实习工作主要由各系推动并实施。各系在顶岗实习方面的管理策略、指导方法直接影响顶岗实习效果, 并且对实践教育成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顶岗实习工程成效的基础条件,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重要前提。按照系部在顶岗实习方面的总体决策, 构建一套顶岗实习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就是通过确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控制规程, 调动系部教学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确保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有效执行。

1.1 科学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 首先应该考虑学院实际情况, 摸清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 符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吸收国内外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能够满足改进管理的需求。另外, 应该采用科技统计理论来确定评价指标。选择指标前先做调研, 尽量通过充分的考核和论证来汇总评价结果, 以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1.2 系统性原则

评价标准是对顶岗实习工作质量的具体规定, 是衡量整个管理工作的标尺, 因此它首先是完整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比理性。完整性, 是指各项指标不仅有针对性, 而且有一定的共性, 能够相互补充, 相互协调, 能够构成一套健全、规范的指标体系;协调性, 各项指标基于同一管理目标协调运作, 发挥指标体系的整体效能;比例性, 各指标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权重关系组成一整套指标体系, 子目标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1.3 导向性原则

基于实践教学目标而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导向性, 因此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具体而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依据。它能客观的体现出系部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工作安排、教育指导水平以及绩效水平, 而评价结果就是改进或创新顶岗实习教育质量、优化设计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1.4 可操作性原则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时, 首先要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和侧重点, 注重各指标的难易程度, 使之具有可实现性, 以提高评价的便捷度。

1.5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为了提供准确的信息, 需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教育现象, 凡可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 优先进行量化分析。但对于具有内在性、模糊性等特点, 很难把握和度量, 如人的思想、态度等不能用或不易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就给出定性评价。

1.6 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顶岗实习状况, 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层次鲜明、主次得当的模型, 各环节都应该有基本条件和关键点, 做到有主有次、层次鲜明, 评价体系中的子项目都应根据其影响程度合理安排相应的分值, 以便对顶岗实习管理成果进行量化评估。

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组织保障 (3分)

1系部应成立“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以及由“教研室主任+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指导组, 明确各成员的管理责任和义务, 实施跟踪监督实习情况。

2全面落实“四全机制”, 要求实习企业、学校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在学生实习期间全程跟踪监督, 做好安全管理和生活指导, 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2.2 制度建设 (15 分)

1编制实习管理章程和工作流程;2按照专业特点, 制定顶岗实习标准;3制定专业教师、校内外实习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工作计划和工作绩效考评方式;4制定实习成绩考核制度, 明确考核办法和合格指标;5学校和学生 (家长) 之间、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签订实习协议书, 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6实习学生管理方面, 学校应该明确实习后的返校时间、跟踪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等, 确保实习期间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2.3 核心指标 (80 分)

1学生顶岗实习落实率 (=实际实习学生数/应实习学生数×100%) 。根据学生提交的顶岗实习申请表, 将当年8月份最后一天定为实习岗位落实统计时间。

2校外实训基地安置率 (=校外实习基地安置实习学生数/实际实习学生数×100%) 。统计时间截止当年8 月31 日。

3每一顶岗实习单位平均安置学生数 (=实际实习学生数/实习单位数) 。

4系部与顶岗实习学生 (家长) 实习协议签约率 (=系部与学生 (家长) 签订实习协议数/实际实习学生数×100%) 。统计时间截止当年8 月31 日。

5系部与顶岗实习单位实习协议签约率 (=系部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数/实习单位数×100%) 。统计时间截止当年8 月31 日。

6系部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地检查、指导覆盖率 (=校外实地检查指导实习学生数/实际实习学生数×100%) 。两个月走访一次实习单位, 以实习学生数为统计单位。

1) 检查、指导前要列出书面计划, 实施前一周报学生顶岗 (毕业) 实习管理办公室审批。

2) 全程记录检查、指导过程, 形成有形的文件、资料, 填写《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 (毕业) 实习现场检查工作记录表》, 实施后一周内报学生顶岗 (毕业) 实习管理办公室备案。

3) 实地走访时, 每次要有必要的影像资料。

7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校内远程指导覆盖率 (=校内远程指导实习学生数/实际实习学生数×100%) 。保持与实习学生的电话指导和联系, 准确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 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检查要有详实的记录, 内容包括:联系时间、地点、学生名单、交流事项、指导内容、发现问题、处理结果等。

8顶岗实习学生返校率[=实习学生返校总人次数/ (实际实习学生数×返校次数) ×100%]。

1) 学生集中完成考试考证、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就业指导与招聘、毕业答辩、毕业典礼、文明离校等事项。

2) 集中返校日程安排, 应在活动实施前10 天将活动方案等书面报学生顶岗 (毕业) 实习管理办公室, 提前安排返校学生的食宿、卫生等工作。

3) 每次集中返校一周后, 报书面总结材料至学生顶岗 (毕业) 实习管理办公室。内容包括:返校时间、应到数、实到数、缺勤数、缺勤学生名单、实际返校率等。

9顶岗实习学生交费率 (=实习学生实际交费额/实习学生应交费额×100%) 。以顶岗实习正式开始日期为统计时间点, 由学校财务处提供数据。

10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签约率 (=应届毕业生实际签约数/应届毕业生数×100%) 。以第一次集中派遣日期为统计时间点, 由学校就业办公室提供数据。

2.4 辅助指标 (2 分)

材料立卷归档。实习管理工作结束后, 系部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实习材料 (如实习报告、工作日记、实习考核成绩等等) , 及时归档, 妥善保管, 以备后用。

2.5 提高性指标 (10 分)

1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评比获奖或公开发表情况;

2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工作表现, 包括创新实践情况、有无媒体曝光的先进事迹等等。

2.6 扣分项目 (-10 分)

1顶岗实习期间出现重大工作责任事故。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妥善保管个人财务, 注意自身安全, 同时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校方和企业应该为实习学生投保, 在其实习过程中加强安保, 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2实习期间, 学生故意违反企业规章制度, 比如无故旷工、擅自离岗离职, 对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经济效益造成恶劣影响甚至重大财产损失;

3恶意泄漏企业商业机密;

4实习期间, 学生工作态度不认真, 不服从分配和管教, 不听从师傅指导, 恶意顶撞指导教师;

5未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格式递交实习报告、工作日记等实习材料;

6实习期间出现性质恶劣的群体事件, 并造成了不良影响;

7违背诚信守法等道德信条, 并对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8参与非法传销等其它严重违法违纪事件。

3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评价运行机制

3.1 系部自评

系部实习管理工作组首先要吃透实习管理文件, 深刻领悟学院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各项要求, 全面回顾总结本部门“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总体思路, 按照学生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分准则逐一打分, 形成自评分值、等级和文字报告, 对系部的顶岗实习管理效果进行一个总体性的评价, 形成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良性局面。

3.2 评审专家组

学校组织各系部领导、实习单位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成立5~8 人的专家评审团队, 针对实习管理情况以及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综合评审。

3.3 现场考评

专家评审团亲自去实习场地进行实地考察, 与系部和实习单位之间密切沟通, 跟踪了解实习管理情况, 深入分析系部提交的自评结果和申报数据, 合理组织评审工作报告。

3.4 确定结论

各系部最终的考评成绩由学生顶岗 (毕业) 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推行百分制评分方式, 考评结果分为“优秀 (综合得分90 分以上) 、良好 (80~89 分) 、一般 (60~79 分) 、不合格 (低于59 分) ”四个档次。

3.5 奖惩措施

在顶岗实习结束后, 学院要及时表彰工作绩效出色的系部, 公示绩效考评结果, 根据绩效排名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达不到考评指标的, 可适当采取惩罚措施。比如, 绩效考评成绩在“良好”以上的, 适当多拨付一笔次年顶岗实习经费;达不到考评指标的, 由考核组监督其及时整改, 如果二次考评仍不过关, 可考核适当削减其次年的顶岗实习经费, 以示惩戒。

在顶岗实习开始前, 学院应针对实习质量监管重点, 在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参与, 囊括整个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果考评的360 度考评指标体系, 增加实训、实习课程, 对以理论为主的传统人才教育模式进行切实的整改, 为学生完成顶岗实习, 促进顺利就业提前铺路。另一方面, 必须高度重视考评结果的指导意义, 可以根据各系部的考评成绩评优评先, 或者使之与教师职称评定、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直接挂钩。用前瞻性的态度看待评价结果, 以期真正实现“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目的。

摘要:本文将“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定性与定量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质量监控关键点,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 突出责任驱动和利益驱动双重管理, 以期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

[2]朱春瑜, 朱本坤.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162-163.

[3]翟思成, 等.以专业为单元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2) :40-44.

[4]林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管理研究[J].职业与教育, 2013 (17) :43-44.

瓦斯抽采达标评价工作体系1 篇4

按照国家安监总局2011(163)号文件精神,为了保障矿井能达到预期抽采效果,消除采掘期间瓦斯超限现象,杜绝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经矿委领导研究决定,建立瓦斯抽采评价工作体系,现规定如下:

一、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瓦斯抽采达标工作评价小组 组 长:韩文明

副组长:原小军 潘旭战 李小抗 都沁军 杜向勇 张立虎 成 员:刘江胜 王 晋 刘小朝 李胜利 刘利强 瓦斯抽采评价验收领导小组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对已实施区域防突措施的采掘工作面在采掘作业前对预期抽采效果进行会审,并作出评价,评价要求真实可靠,严禁出现假评价,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组长职责:对于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价工作全面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采掘工作面实施的区域防突措施能否达到预期抽采效果进行评价,对效果评价结果作出结论性的审批意见。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做好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价工作,并对各单位提供的相关评价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防突科职责:负责抽放钻孔的施工及钻孔上图工作,并建立钻孔施工记录和单孔瓦斯抽采台账,提供采掘工作面进行效果评价需要的钻孔施工及瓦斯抽采情况等相关瓦斯抽采资料。地测科职责:及时更新瓦斯地质图,掌握采掘区域内地质构造情况,搞好超前物探等地质预报工作,提供评价区域内的地质图、地质说明书等相关地质资料。

安全科职责:对采掘工作面区域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落实。

调度室职责:对采掘工作面区域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协调调度。通风科职责:提供进行效果评价的采掘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情况及瓦斯涌出量的变化情况等相关资料。

机电科职责:负责抽采系统供电管理和抽采机电设备管理,确保瓦斯抽采系统运转正常、可靠。

二、评价条件

对抽采效果评价的基本条件:

1、瓦斯抽采的基础条件必须满足瓦斯先抽后采的要求。

2、只有在瓦斯抽采达标的基础条件满足瓦斯先抽后采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对抽采效果是否达标进行评判,否则判定为抽采效果不达标。

三、评价程序

1、每个有突出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必须有区域防突措施、钻孔施工图、钻孔施工记录(包括打钻期间的喷钻、卡钻等异常情况)、钻孔验收记录、瓦斯抽采台账、抽出量、抽采率、间接计算残余瓦斯含量等资料。

2、防突科安排专人计算、分析采掘工作面单孔及采掘工作面钻孔布置范围的瓦斯抽采情况,为区域防突措施效果评价做好准备。

3、采掘工作面在进行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后,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防突科、地测科、机电科、安全科、调度室、通风科等有关单位、科室负责人或技术员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进行评价,检查抽采效果是否满足《矿井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的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要延长抽采时间或补孔抽采。

4、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符合规定后,由防突科将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价表和残余瓦斯含量测试报表一并存档备案,测定的残余瓦斯含量符合规定后,编制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报告经批准后方可采掘。

四、评价要求

1、采、掘工作面抽放设计必须报矿技术负责人审批,并按设计要求施工。

2、必须制定瓦斯抽采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抽采工程检查验收制度、先抽后采例会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

3、瓦斯抽采设备必须满足抽采要求,并按照规定要求管理。

4、瓦斯抽放量台账、记录齐全,瓦斯抽放量、抽放率、钻孔覆盖率符合规定。

5、经过抽采的采掘工作面残存瓦斯含量及压力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测定,并出具相关报告。

6、矿井要安排专人分析瓦斯抽采单孔及整个工作面瓦斯抽采情况,以便及时补充钻孔进行抽采。

7、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符合规定后,及时编制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判报告。并报矿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批

8、按照规定安设计量观测装置并定期检查抽放系统和观测记录有关参数。

9、预抽钻孔直径不小于75mm,钻孔间距不小于6m、封孔长度不小于8m,抽放负压不小于13KPa。

六、评价依据及标准

《煤矿安全规程》、《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

评价标准:采掘工作面区域瓦斯抽采达标评价以间接计算或实测残余瓦斯含量小于8m³/t为标准。

上一篇:公交优化策略下一篇:加工贸易增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