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方法

2024-08-19

非逻辑方法(通用3篇)

非逻辑方法 篇1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三重目标层层递进, 构成了学生立体的完整的思维品格。但在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却往往不能完整地凸显这一教学目标, 尤其是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往往重视不够, 具体表现在:从思维结构上来看, 大家都重视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但忽视对非逻辑思维的培育;从思维品格的形成上来看, 偏重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不够。这样的做法必然因生这样的弊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对于数学没蔚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因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惧怕心理和厌倦情绪。一份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显示:“不少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实出于无奈, 因而产生惧怕心理和厌倦情绪, 况且成为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所谓“喜怒哀乐”, 情感态度之谓也。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 也要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按照思维过程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为标准, 可把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使思维在一定的逻辑规则控制之下, 是一种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具有严格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 因而使思维具有秩序性、缜密性和可靠性, 它是思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保证。但由于思维的框框, 难以实现创造, 难以实现突破, 难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位置和领域, 正如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家勒所说:“摆在我们面前有无数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逻辑思维只能告诉我们, 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不会遇到障碍, 但它不能向我们指明哪条路能达到目的地。”事实上, 数学新概念、新理论的产生, 数学新领域的开辟, 往往是靠直觉、想象与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

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 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综合判断的一种辐射性 (非线性) 思维方式, 它不拘常规, 跨越大, 转向灵活, 因而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索, 往往是从合情推理开始, 经历从大概的规划到日趋严格, 从开始时信息采集的零散化、表象化到形成思路时的严密化和秩序化, 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正如数学教育家Polya在《怎样解题》中所强调的:“数学具有完美的形式, 但又有发展中的稚气, 我们靠论证推理 (逻辑推理) 来肯定我们的数学知识, 而靠合情推理来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依据。”

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不同功能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并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 逻辑思维只适用来验证已有的设想, 而非逻辑思维才能实现创造和突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思维活动的双翼, 因而在数学解题时要二者并行, 联袂作用, 如果说非逻辑思维是对远山的粗略的眺望, 那么逻辑思维就是涉足山坡的一步步趋行;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 往往是通过非逻辑思维 (以下简称 (F) ) 先搭起脚手架, 然后再依据逻辑思维 (以下简称 (L) ) 砌进一砖一石;前者是创意和创造, 后者是技术和操作;前者是尊重了数学发展中的稚气, 后者是促进数学走向严格与完美。逻辑思维使我们知道哪条路不能走或是我们验证猜选的路线是否正确, 非逻辑思维则使我们能走出新路。

三、两种思维在数学教与学中的现状

前面已经说过, 由于高中数学中的教与学中普遍存在重 (L) 轻 (F) 的现象, 所以造成了学生思维品质不健全、思维结构不完善、思维方法没有弹性, 学生把数学学得很机械, 学不出“味道”, 好像数学是纯理念的东西, 纯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没有什么联系, 因而与生动活泼、形象直观无缘, 这是造成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学习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说, 就是没能使学生对数学建立并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没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事实上, 数学的抽象须以现实世界中丰富生动的直观表象作依托, 否则对本质的抽象刻画和理解便不深刻, 使抽象化难以持续深入, 问题本质的抽象领域是与现实世界的形象领域相关联和相对应的。我国的古代数学历来侧重算理和算法, 而西方数学更重视对“科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亦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方式是纵横类比、不完全归纳、联想顿悟、似真猜想、低维化、极端化、极限化等。在数学的教与学过程中, 要加强对 (L) 的重视。

四、两种思维联袂作用, 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通常来说, 这两种思维的联袂配合有以下几种情形:

逻辑思维受阻, 非逻辑思维寻路。

非逻辑思维探求, 逻辑思维验证。

非逻辑思维创设背景, 逻辑思维整理论证。

逻辑思维证明结论, 非逻辑思维引伸推广。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就象是思维的两个翅膀, 托举起创新能力这个灵魂。一般地, 通过非逻辑思维发现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 然后通过逻辑思维去验证所发现的新思路新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能走得通。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曹一鸣

[2]《对中学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建议》顿继安 李冬梅

非逻辑方法 篇2

非形式逻辑浅析

摘要:非形式逻辑是对形式逻辑应付日常论证的局限性的系统化反思,是从逻辑技术到逻辑认识的革命。在现代逻辑的典型——数理逻辑的艰深的符号化形式系统的影响下,逻辑似乎是专属于数学家的,这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涉猎逻辑领域是不利的。非形式逻辑是基于自然语言的论证系统,它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和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逻辑头脑的培养是掌握逻辑知识的基础,本文对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以及它异于形式逻辑的相关方面做个浅析。

关键字:非形式逻辑 产生 研究对象 意义

逻辑只负责形式,不负责内容是逻辑一贯的追求,这也是现代逻辑的代表——数理逻辑的辉煌之处。数理逻辑符号化的严密的形式推理系统让一大部分逻辑爱好者望而却步。然而,人类的日常思维不可能建立在符号体系的逻辑推演上,它只能依靠自然语言的论证来表达和交流思想。非形式逻辑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回归,是在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之后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和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美国的罗伯特•J•克雷切在《大学生逻辑学》一书“致学生”中的一段话说:“学习逻辑不只是一个专门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鉴于今天许多逻辑著作只着重于它的符号方面,好象此外没有更要紧的东西这一事实,这个问题需要加以强调。存在着一种贬低逻辑在人类普通用途上(在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揭露谬误中)的价值的倾向。这种对逻辑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的意义缺乏敏感,已经弄得许多年轻人对它起了反感。”

在逻辑形式化的热浪中,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是逻辑发展方向的重新界定。逻辑将不仅沿着形式方向,更要沿着非形式方向发展,但两者又互相汲取养料,促使逻辑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非形式逻辑的产生

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在《论证之用》一书中对逻辑学研究的数学化、抽象化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提出的尖锐批评是非形式逻辑产生的预见性著作。南佛罗里达大学的S.N.托马斯的《自然语言中的实际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 In Natural Language)被看成是非形式逻辑的奠基性著作,此书展示了分析、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书、论文、随笔、演说、社论、交谈中的实际的推理或论证的技巧,分析了论证的结构、评估、语义分析、非形式谬误、决策与论证分析和哲学推理。

从地域上来讲的话,非形式逻辑在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兴起。加拿大温莎大学的拉尔夫•约翰逊(Ralph H.Johnson)和安东尼•布莱尔(J.Anthony Blair)的著作《逻辑的自我辩护》(Logical Self-Defence)是第一个强调非形式推理具体例子的导论性教科书之一。而且,在1978年6月26~28日,他们在温莎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非形式逻辑研讨会”标志着非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哲学学

Page 1 of 5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论文

科的正式诞生。随后由他们编辑的《非形式逻辑通讯》很快成为讨论、新闻和研究的一个焦点。二三十年来,《非形式逻辑杂志》一直是反映该领域状况和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出版物,研究主题包括论证理论、谬误分析和谬误理论、好论证的标准、合理性和论证、合情推理、科学推理、论辩心理学、批判思维理论、论辩教学、说服、修辞学与论辩、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思维等。其它在非形式逻辑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杂志包括《论辩》、《修辞哲学》、《论辩和辩护》(以前是美国辩论协会杂志)以及《教学哲学》。1

二、非形式逻辑兴起之由

大致说来,逻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传统逻辑,其主导地位持续了两千年之久;二是由弗雷格初步创立并由罗素加以全面系统化的“现代逻辑”,它空前地密切了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甚至给人造成了这两者本无二致的错觉。逻辑似乎从此与自然语言分了家,它的直接研究对象变成了人工语言;逻辑也不再对日常思维感兴趣,而只去关心应该如何建构形式系统,如何按照特定的规则来进行符号操作。这种逻辑的数学化也正应了罗伯特•J•克雷切所说的“反感”。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也就自然而然了。

导致非形式逻辑兴起的诸多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论证实践的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效逻辑推理可能发生的条件及适用性十分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关心论证和推理是否在逻辑上严格有效,而只是在乎前提能否对结论提供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逻辑的纯形式化特征使得它越来越不适宜满足日常思维的实际需求,符号系统或其他形式化系统丰富性、灵活性及实用性等方面与人们对自然语言的多样化运用相去甚远。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也可以说是对传统逻辑的复归和改革。“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工具论》中的非形式逻辑的内容要多于形式逻辑的内容,“对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来说,逻辑学是哲学的逻辑,尤其要说的是,哲学中的语句和推理的句法是自然语言的句法。如果逻辑想要说明哲学中的推理,其句法必须是自然的。”2可见,传统逻辑也是倾向于自然语言的。但是,虽然非形式逻辑更趋向于使用传统逻辑的分析手段,但它不像传统逻辑那样为说明形式规则而“创造”事例,它研究的是实际生活中的论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传统逻辑无法比拟的。

三、非形式逻辑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正如逻辑学家们难以对什么是逻辑的本质给出一个没有争议的描述一样,要对非形式逻辑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也是很难的。下面一些观点代表了非形式逻辑学家的一些共同立场:

①关注运用于现实公共生活的、真实的、基于自然语言的论证,这些论证往往具有天然的含混性、歧义性和不完备性。

②将论证看作是一种辩证过程、交互式文本,而不是命题语句之间静态的形式化关系。

③对是否仅靠演绎逻辑和标准的归纳逻辑就能充分地刻画所有的(甚至于 12 武宏志.“非形式逻辑” 与“论证逻辑”——兼评刘春杰的《论证逻辑研究》

转引自阮松“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

Page 2 of 5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论文

主要的)合乎逻辑的论证模式持严厉的怀疑态度。

④一方面,认为评估与分析论证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标准,而这些规范和标准是逻辑性的,而不完全是修辞性的;另一方面,认为演绎有效性、归纳强度等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不足以刻画论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⑤力求发展一种超越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更加全面、完整的关于推理的理论。

⑥认为对各种非形式化谬误的研究应该是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关于论证本质的基本理论应该能够对理解各种非形式化的谬误提供合理的框架。

⑦不满于形式逻辑作为讲授分析、评估和建构论证的主要载体,认为逻辑学训练应该有助于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更显著、更直接的影响。

⑧认为从非形式化方面对逻辑推理与论证进行理论探讨,对哲学的其他分

3支,如认识论、伦理学以及语言哲学等,具有积极的影响。

按《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解释,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代表着“一种发展能够用于评估、分析和改进非形式推理的逻辑的尝试,而这些非形式推理不仅出现在人际交流、广告、政治辩论、法律论证之中,而且存在于报纸、电视、英特网和别的大众媒体所刊载的社会评论中。”4

从上面关于非形式逻辑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的论证。具体来说,包括论证类型新理论、论证分析新理论、论证评价新理论。(1)论证分析新理论:相对于传统逻辑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类型来说,非形式逻辑提出了其他的推理方法:“假设推理”、“传导推理”、“似真推理”。这些推理方法是对经典的补充,使逻辑论证更能接近于现实生活。

(2)论证分析新理论:对简单论证进行分析当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也许只需要通过演 绎有效性、归纳强度或者似真性就能直接进行分析和评价,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往往都是冗长的、复杂的,因此,要分析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图尔敏提出了一个模型来分析论证,这一模型变成了当今进行论证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型。在图尔敏的模型中,他把论证分为支持、主张、资料、论证领域、理由、模态量词和可能的辩驳7个要素。,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理由与主张,它们分别相当于前提与结论。图尔敏模型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新的论证分析理论。

(3)论证评价新理论:论证的价值至少要取决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前提的真假,二是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关于前提的真假,非形式逻辑对论证评价的焦点导致了开拓者们思考前提的充足性标准。约翰逊和布莱尔提出了“相关性—充足性—可接受性”(RSA)三元组合评价模式。关于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由于经典逻辑是基于语义和语形的分析,因此,某个具体推理的前提是否真实,它实际上是不关心的,只关心前提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然而,由于进行论证评价时必须考虑到语境问题,因此,前提的真实性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结论的可靠性。从语义和语形方面来讲,使用“有效性”来评价论证是非常必要的。归纳强 34 朱京“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和发展”

转引自晋荣东.“论非形式逻辑的现代性特征”

Page 3 of 5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论文

度是进行论证评价的另一种标准,但这还不够,因为有些论证既不是演绎的,也不是归纳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引入“似真性”才能涵盖论证的语用评价。

四、非形式逻辑异于形式逻辑的社会意义

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核心都是“论证”,在处理论证上面的差异是它们最鲜明的对比,也正好可以体现非形式逻辑的大众意义。

非形式逻辑同样研究论证和推理,但不同于形式逻辑所关注的人工语言论证和在推理方面构建的逻辑系统,它的侧重点在日常语言论证和自然语言论证。发展和研究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一种能分析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中的“非形式”推理的逻辑工具,这些非形式推理主要有政治论辩、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和大众媒体中的评判。作为逻辑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在研究非形式推理的一般性理论的同时,研究不同领域中的非形式推理方法,将逻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尽管形式化方法是众多的科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但这种方法毕竟是众多的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形式逻辑只能成为少数人的财富,相对于非形式逻辑来说,它的社会价值微乎其微。

事实上,非形式逻辑使得经典意义上的逻辑得以延续,在数理逻辑产生以前,尽管逻辑学家们对逻辑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逻辑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和思维活动的一种工具。但是,这一工具的作用(尤其是在日常思维中)在数理逻辑产生之后却几乎没得到发挥。逻辑学的发展方向似乎正在日趋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普通人的生活诉求。形式化正在力求使逻辑成为一种自己自足的研究领域,就如同一些纯数学分支一样远离任何直接的现实考量。而非形式逻辑的出现基本弥补了数理逻辑在日常思维与形式研究方式之间不断加深的鸿沟,以自然语言和日常思维的论证为研究对象和中心内容的非形式逻辑由于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并提高人们的实际论证能力,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结语:

非形式逻辑强调日常推理的思维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无视“形式”,事实上,非形式逻辑也是运用“形式”来清楚地展示论证的过程。非形式逻辑强调日常推理的论证性,这并不意味着逻辑学还要研究思维内容,它只是告诉人们,日常思维的形式与内容本来就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对大学生的思维训练方面运用非形式逻辑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参考资料:

Page 4 of 5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论文

[1](美)罗伯特•J•克雷切.《大学生逻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朱京.“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和发展”.《哲学动态》2003.No.1 [3]武宏志.“‘非形式逻辑’与‘论证逻辑’——兼评刘春杰的《论证逻辑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Vol.22 No.1 [4]阮松.“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南开学报 [5]张建军.“当代逻辑科学‘应用转向’探纲” [6]张世宁.“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非形式逻辑发展”.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Vol.6 No.2 [7]王桂艳.“现代逻辑的发展与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9 No.5 [8]晋荣东.“论非形式逻辑的现代性特征”.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Vol.28 No.3 [9]熊明辉.“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No.2

非逻辑方法 篇3

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数理逻辑理论本身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且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其他现代逻辑分支都相继出现,并被广泛地研究与应用。我们把这些逻辑都称为形式演绎逻辑FDL。FDL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逻辑。但是对FDL作为分析和评估论证的理论却存在三种不同的批评,第一是教育学的批评,第二是内部的批评,第三是经验的批评。

首先来看教育学的批评。逻辑一般被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分析和评估论证的工具。学生学习逻辑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实际论证能力。但是,实践表明,FDL不能提供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实际论证的工具。

其次是内部的批评。针对把FDL当作论证的理论,一些人认为FDL不是论证的规范性理论,一些人甚至认为FDL不属于论证理论的范畴。对于FDL的此类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演绎主义,二是形式主义。

一方面对演绎主义,有些人认为好的论证不一定是必须演绎有效的,归纳论证有时也是好的论证。而演绎有效的论证有时却不是好的论证。Govier甚至认为好的论证不一定是归纳有力或演绎有效的,还有其他种类的论证,比如“引导”论证。其次对前提真这个要求,汉布林认为要满足这一要求只能用上帝的眼睛来观察,而我们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而且许多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分歧,无所谓真假,因此汉布林认为前提真对一个好的论证同样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另一方面对形式主义,首先实际的论证运用了不同的修辞与文体的工具,对术语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有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但FDL把这些具体的差别都忽略了,虽然简化了问题,但具体把哪一些东西忽略掉需要有逻辑的判断,并要冒着去掉大量与论证有关的东西的风险。当所谓“无关”的东西被清除后,将论证符号化也还有待于其他的理论,符号化后,论证的符号形式还可能是无效的,不完整的,比如省略论证。再说根据这样的形式去确定有效性与无效性也有问题,因为一个论证可以同时存在有效的和无效的逻辑形式。

最后是来自经验的批评。一般认为FDL是正确的推理理论,学习FDL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推理能力。但是,许多经验事实告诉我们它未必是正确的。比如“沃森选择任务”,它的结果与人们期待的逻辑推理结果不一样,它表明实际推理过程除了受理性指导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干扰。推理过程受到人们的信念、欲望、目的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但是,逻辑规则不会考虑这些具体因素,这导致我们的实际推理与逻辑推理有时出现冲突。所以,将FDL作为分析评估日常论证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非形式逻辑就是针对以上这些批评,从形式逻辑的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回顾非形式逻辑的发展历史,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研究了辩证推理、谬误传统、论证的社会功能等我们所理解的非形式逻辑的要素。亚里士多德是非形式逻辑的历史先驱。到了现代,Rescher把“非形式逻辑”指向一系列研究主题,主要是语言和语言在逻辑中的作用,加上非形式谬误。Carnet和Scheer则讲到了逻辑对哲学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的创新工作。他们的“非形式逻辑”除了非形式谬误外还加上那些形式逻辑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或是不关注的、预备性的问题,比如将论证符号化、语言的作用等。显然Rescher不同于Carnet和ScheeroRescher非形式逻辑研究更注重非形式谬误和语言问题。Foglin认为非形式逻辑研究论证的语义和语用维度,因此更接近于Rescher。卡哈尼、Wood和Walton把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非形式谬误上。卡哈尼明确不把形式逻辑的有效性标准作为评估理论的一部分,而用非形式谬误理论取代它。并且以当时处理政治、社会问题的报纸和杂志为样本,取代人为发明的论证例子。另外他还给传统列表添加了新的谬误,如“地方主义”、“红”,“隐匿的证据”。Wood和Walton把各种谬误置于论辩即批评性对话语境中进行分析,开辟了谬误的语用理论方向。约翰逊和布莱尔也一样。在约翰逊和布莱尔的论文《非形式逻辑的近期发展》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是非形式逻辑,但指出了两个趋势,并把非形式逻辑分为谬误的理论和论证的理论。

那么什么才是非形式逻辑的本质呢?首先要理解什么不是非形式逻辑。第一,Kyle认为非形式逻辑是关于实质概念的逻辑。他指出,形式逻辑家解决的是“且”、“非”、“某些”等的逻辑,而哲学家探索的是“快乐”、“看”、“机遇”等概念的逻辑。他所称的“非形式逻辑”是对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论分析。而形式逻辑是题材中立的表达式的逻辑。处理哲学问题不能还原为形式逻辑。哲学家所做的应是非形式逻辑。这样Ryle的非逻辑就等同于概念分析,和我们以经初步形成的非形式逻辑概念不同。第二,有人认为非形式逻辑仅研究非形式谬误,对谬误的研究只是非形式逻辑的一部分,而且对谬误的研究也不限于非形式逻辑。第三,有人认为非形式逻辑是研究形式逻辑剩下来的也不对,一方面有些场合非形式逻辑也采用形式化的方法,另一方面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论证的评估,这并不是形式逻辑所剩下来的。第四,有人认为非形式逻辑的任务是作为形式逻辑在自然语言中分析评估论证的补充。约翰逊和布莱尔观点正好相反,认为在实际的推理中,非形式逻辑才是分析和评估的主要工具,形式逻辑是补充。第五,有人认为非形式逻辑是应用认识论。这种观点认为非形式逻辑是研究论辩标准的,这种标准为信仰和求知辩护。但约翰逊和布莱尔认为论辩的认识论规则只是非形式逻辑的一个方面,为信仰和求知辩护只是日常论辩的部分目的。而且,虽然非形式逻辑与应用认识论有重叠但不能把非形式逻辑还原为应用认识论。第六,有人认为非形式逻辑即批判性思维。一些人从批判性思维来理解非形式逻辑,认为它们是同一东西的两个不同名称。Fisher和Striven认为逻辑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但根据约翰逊和布莱尔,思维在没有使用或涉及论证的时候仍能是批判性的。一个人能够批判性地思考非论证的东西(如艺术),能使用其他批判性方法而不是论证。批判胜思维比非形式逻辑有较广的范围,所以非形式逻辑不等同于批判性思维。

前而说了非形式逻辑不是什么,现在让我们集中于理解它是什么。约翰逊和布莱尔对“非形式逻辑”的含义作了解释“非形式逻辑”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对许多人而言,它是指非形式谬误的列举、不同的描述和这些谬误的分类。对另一些人来说,它指的是,某种导论性逻辑的具体内容,它使用各种非形式的技术来传授基本的推理技能。对其余的一些人,它成为不同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一个逻辑研究的领域。约翰逊和布莱尔强调非形式逻辑的倾向是从形式逻辑教科书中的.人为编造的论证转向实际论证;并且强调日益增长的对形式逻辑提供好推理标准的能力的清醒反思。约翰逊和布莱尔把非形式逻辑的特征归结如下:非形式逻辑是指逻辑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发展一种非形式的标准和程序来在日常商谈中分析、解释、评估、批判与论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术语“非一形式”是作为Barth和Krabbe提出的三种“形式”的一种的相对立的术语。Barth和Krabbe使用“形式”来指柏拉图主义的形式,这样只有三段论才是形式的,而现代逻辑都不是形式的。Barth和Krabbe使用“形式”来只能用语言的句法理论把一个陈述精确地进行规范和形式化,而且是否有效是被根据组成论辩的逻辑形式来判断的。在这种意义下现代逻辑是形式的。Barth和Krabbe提出的“形式:”的意义下,非形式逻辑也是形式的,因为“形式:”指能根据一套规则把步骤规范化、系统化。约翰逊和布莱尔认为非形式逻辑是关于实际论辩的,它不同于形式逻辑,因为非形式逻辑题材是关于社会的、交流的论辩实践而不是形式逻辑的蕴涵与衍推。

最后展示一下这种诠释下的非形式逻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当前我们在非形式逻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属于所谓的论辩理论,我们把它再细分为分析理论和评估理论。

在分析理论中主要问题有:

(1)怎样在总体上理解论辩的本质。一些人强调论辩所服务的不同目的。另一些人强调一种或另一种特殊的功能。

(2)论辩的组成元素。许多人认为把论辩分割为前提、结论、假设这种传统方式已经足够,对于另一些人像图尔敏认为传统方法是同错误假定密切联系,所以需要用图尔敏的根据—保证—主张模型来取代它。

(3)怎样理解论辩的结构。如果人们放弃根据逻辑形式的传统形式逻辑方法,那么怎样去理解论辩的结构?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把论据组织起来支持一个结论。 “组合的VS收敛的”只是最普通的区别。

(4)关于解释论辩性文本的一般问题。这包括基本解释原则、善意原则,对它们的理解是存在多种方式的,是存在争议的。

(5)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左右制订解释具体论辩的文本的工具和步骤。这问题包括怎样更好地显示论辩的结构和论辩解释任务的其他问题的处理方法。

上一篇:教材举例下一篇:蛋鸡疾病防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