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共10篇)
急性冠脉综合 篇1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理护理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患者的病情不稳定, 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 进行心理护理, 减轻焦虑、紧张的情绪, 对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口头、书面、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 利用入院宣教、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种时候说服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和耐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物理治疗, 要向患者讲清楚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 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 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 冠心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让患者明白冠心病无完全治愈。要特别提醒患者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保持良好的心态, 乐观的情绪, 合理饮食, 动静结合, 且应根据病情严格按照医师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2护患沟通
主动倾听患者的诉说, 获得患者的信任,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 以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耐心解决患者的问题, 让患者有机会发泄, 使患者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 理顺自己的情绪。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习惯、爱好及文化素养等, 培养患者的多种兴趣, 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过度关注, 选择轻松、舒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作为干预材料, 以解脱患者现实的压力, 提高多种病症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社交能力, 从而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
3稳定情绪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诊疗方法, 但多数患者对手术的惧怕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护士应根据患者情绪变化来进行心理上的安慰, 要经常询问患者身体自我感觉情况, 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养。可以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闭目养神, 均匀平缓地呼吸, 使患者放松每一组肌群, 并将此感觉扩展延伸到全身, 缓慢睁开双眼。可使患者消除杂念, 身心平和, 稳定情绪。
急性冠脉综合征给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 不但加重病情, 也给医师的治疗工作带来阻碍。护士应做好自身的日常工作, 以科学有效的护理策略进行护理, 以保证患者以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研究新进展 篇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的逐渐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1]。
非ST段抬高的ACS治疗策略
(1)抗缺血治疗:对于静息性胸痛正在发作的患者,应进行床旁连续ECG监测,以发现缺血和心律失常,舌下含服或口喷硝酸甘油后静脉滴注,以缓解缺血及其相关症状;有紫绀或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保证动脉血氧饱和度>90%;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静脉注射吗啡。如果有进行性胸痛并且没有禁忌证,先静脉给予首剂β受体阻滞剂,然后改为口服,频发性心肌缺血并且β受体阻滞剂为禁忌时,在没有严重左心室功能受损或其他禁忌时,可以开始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异搏定或硫氮卓酮)治疗。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使用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的高血压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
(1)硝酸盐类:硝酸甘油能降低心肌需氧,同时增加心肌供氧。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容量血管,增加静脉血聚集,降低心肌前负荷;同时它对动脉系统还有轻度作用,可以减少收缩期室壁张力(后负荷),从而进一步降低心肌氧耗(MVO2)。
有关硝酸甘油治疗UA的研究,多数是小样本、非对照性的研究,并且没有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证实其减轻症状或减少心脏事件的作用。
(2)β受體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如下:①β受体阻滞剂为细胞膜上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心肌,抑制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率增快。在ACS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是防止儿茶酚胺引起β1受体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减低,心率减慢,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的平衡。②β受体阻滞剂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增加室颤阈值,减少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③通过作用于斑块上的机械应力,防止斑块破裂。
UA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受益的证据,基于有限的随机试验资料,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来自治疗其他缺血综合征患者的经验,对于进行性胸痛的高危患者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建议,是根据AMI患者得到证实的受益资料,以及减少心脏作功和降低心肌需氧的血流动力学等资料。然而,尚未确定长期口服治疗的受益持续时间。
(3) 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可以减少钙离子通过细胞膜内流,因而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它主要包话两类:双氢吡啶类具有较强的血管选择性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反射性刺激交感神经活性;非双氢吡啶类具有较强的心脏选择性和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两类拮抗剂都能抑制冠脉收缩和降低血压。因此,钙拮抗剂主要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达到抗缺血作用。最近的ACTION试验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不仅能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机会,还能显著增加无心血管事件及减少介入和心血管手术。所以,钙拮抗剂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4)ACEI:ACEI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激肽酶Ⅱ降解,增加缓激肽水平;同时还具有减少醛固酮生成的作用。欧洲心脏病学(ESC)制定的专家共识,采用的证据或者推荐意见与美国心脏病学会类似。推荐级别分为Ⅰ、Ⅱ、Ⅲ级,证据水平分为ABC。ESC专家共识中,ACEI在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和高血压治疗方面均被作为Ⅰ级推荐,并具有A类证据水平。多项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研究显示,ACEI在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因素的患者中,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ACEI在心脏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疗效确切,因此在ESC专家共识中被推荐使用。
(5)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可经皮下注射充分吸收,用药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并发症少,不需常规实验室凝血监测。EVET研究验证了不同类型低分子肝素间疗效的区别,与tinzaparin相比,enoxaparin可显著降低死亡、心肌梗死和再发心绞痛三者联合终点发生率。因此,在2002年ACC/AHA修订的UA/NSTEMI指南中明确指出,低分子肝素enoxaparin优于普通肝素,除非在24小时内拟行搭桥手术者。
(6)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可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在2002年修订的ACC/AHA指南中,将氯吡格雷应用范围拓宽到所有UA/NSTEMI患者,除非在5~7天内拟行CABG手术者,谭丽玲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死亡,MI或紧急靶血管重建的危险性、严重出血性并发症无明显增加。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合成,改善内皮功能,消除炎症反应,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
ST段抬高的ACS现代治疗
(1)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应用标志着AMI再灌注治疗时代的开始,早期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链激酶可显著除低STEMI患者死亡和其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也同时显出溶栓疗法的一些局限性: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较低;②IRA再通后高度残余狭窄的存在以及溶栓本身所产生的高凝状态导致缺血复发或冠脉再闭塞率较高;③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5%~1.0%;④仅25%~30%的AMI患者适宜接受溶栓治疗。
(2)介入治疗(PCI):孙宝贵研究表明:直接PCI以其更充分、持久地开通IRA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冠脉闭塞持续时间是心肌梗死面积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提倡早期PCI。STEAMI发病<12小时或发病虽>12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有心绞痛症状,ST段抬高,新出现的AVB、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36小时,应紧急施行PCI。且临床现应用最广泛的是药物洗脱支架(DES),其在对对抗再狭窄的发生较传统的裸金属(BMS)支架更具治疗作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进展 篇3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溶栓治疗,药物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通常与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限有关[1],临床表现有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无ST段抬高型A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临床研究履示,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和溶栓及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可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不良情况
1 基本药物治疗
1.1 倍他乐克
ACC/AHA及ESC最新临床指南将口服倍他乐克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Ⅰ类指征[1,2],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倍他乐克能够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再梗死、降低远期病死率,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病死率的改善有赖于该药的治疗时间和方式,口服治疗2年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约2.4%,口服倍他乐克疗效明显优于静脉使用[3,4]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类药物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抑制心室扩张和重构,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使无事件生存率明显提高,,在ACC/AHA临床指南中,对伴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量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于症状发作后24 h内应用ACEI类药物,对伴低血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CEI类药物应慎用[1,3,4]。
1.3 硝酸酯类药物
理论上,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血管作用减轻心脏负荷和室壁张力,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缺血的心肌血供,缩小心肌坏死面积,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3]。有研究显示,该药仅减轻进行性缺血、肺水肿和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而不能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4~6周的病死率。因该药扩血管后可减少冋心血量,引起右室梗死患者心输出血量不足,进一步恶化急性期临床预后[3,4]。
1.4 他汀类药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有助于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对于非ST段抬高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及时检测血脂指标并及时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其血胆固醇尽早达标。他汀类药物治疗不仅可改善缺血性心肌预后,而且还可以延长缺血性心肌的存活时间,对伴有冠心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更多益处。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改善心肌肥厚,抗氧化作用及稳定已形成的粥样斑块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2 抗凝及血管再通药物
2.1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2.1.1 溶栓治疗
在无条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医院,溶栓治疗是首选治疗,在AMI发病3 h内行溶栓治疗,其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其临床疗效与直接PCI相当。在AMI发病3~12 h内行溶栓治疗,虽然疗效不如直接PCI,但临床仍能获益[5],在AMI发病12 h后进行溶栓治疗则无益处[6],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UK其疗效国内已得到公认,我国目前常用的给药方案为15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30 min内静脉输注,其临床指标评价的再通率为67.3%,冠脉造影证实90 min通畅率为53%,达TIMI 3级者为28.3%。Neuhans等在GAUS(德国激活剂尿激酶研究)中,于90 min内给予UK 300万U(其中150万U静脉注射),其90 min冠脉造影通畅率为65.8%,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70 mg的通畅率相近。国际上常用的溶栓药物TNK-tPA,TNK-t-PA是t-PA的点突变体,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特别保存野生tPA的全部纤溶活性,但减慢药物清除。TNK-t-PA从血浆清除较rt-PA慢4倍,到此,可允许单剂静脉冲击量给药,方便患者,延长作用时间。TNK-t-PA的纤维蛋白特异性较野生t-PA强14倍,使之靶向性作用于梗死相关的血栓而减少系统性纤溶酶原激活。另外,TNK-t-PA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去活性的抵抗力较t-PA强80倍。其内在的致血栓作用小于其他纤溶酶原激活剂。这些特性都对其溶栓治疗作用有益:。结果表明,TNK-t-PA40 mg使57%的患者达到TIMI 3级灌注,与rt-PA相似。
2.1.2 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治疗
常规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剂最为300 mg/d,3~5 d后改为75~150mg/d,或者氯吡格雷,首剂300 mg/d,此后75 mg/d维持治疗。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会议发布的CLARITX-TINI 28和COMMIT/ccs-2研究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在阿司匹林治疗为主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可以降低AMI患者1周内的动脉闭塞、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相对危险性近36%,降低1个月内临床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紧急血管重建)的相对危险性近20%。COMMIT/ccs-2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16 d,4周的终点事件减少9%(P=0.002),住院病死率降低7%(P=0.03),说明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急性STEMI患者的生存率,也说明阿司匹林在溶栓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可预防或延缓再通血管再闭塞[7]。
根据ASSENT-2、ASSENT-3和HEART临床试验结果:入选的急性STEMI患者接受rt-PA和普通肝素或伊诺肝素联合治疗,伊诺肝素组联合终点的每一项指标,30 d病死率、住院期再梗死率或住院期再缺血率均较普通肝素组降低,但非中枢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尤其在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7.2%与4.1%);而随访1年时,两组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却无显著差异。ASSENT-3PLUS试验则显示,rt-PA和伊诺肝素或普通肝素合用治疗急性STEMI,伊诺肝素组的严重出血和颅内出血均高于普通肝素组(4.0%与2.8%,P=0.18;2.2%与1.0%,P=0.05),几乎所有的颅内出血均发生于年龄>75岁的患者。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急性STEMI溶栓治疗时低分子肝素辅助抗凝作用优于普通肝素,故仅在溶栓48 h后可用低分子肝素代替肝素皮下注射[6,7]。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目前认为:(1)与溶栓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并发症,故不主张溶栓治疗时合用此药。(2)当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较大时,在直接PCI前应常规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并建议PCI术后继续使用12~24 h。
2.2 无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综合征
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根据CURE和CREDD临床试验结果,对于无ST段抬高型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9~12个月可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这种合用原则亦使用于PCI术后的患者。研究表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患者适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9个月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仅为0.4%~1.3%,因此,合用9个月是可取的,应用金属支架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至少1个月。
ATBAT和REPLACE-1研究显示,应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无ST段抬高型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或至少不劣于普通肝素,并且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故当患者合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时,推荐使用此药。
急性冠脉综合 篇4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ST段抬高性ACS和非ST段抬高性ACS两大类。现认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蚀、破裂的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远端血管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有关[1]。ST段抬高性ACS因斑块破裂发展到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合,最终造成冠状动脉相关的心室壁完全或不完全坏死(即以往所说的透壁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的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并往往有Q波形成);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6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任何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原因都可成为诱因。如体力活动过重、情绪激动、疲劳、创伤、吸烟和饮酒等都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约2/3的患者在发病前有前驱症状,最常见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上腹部疼痛 、左上肢麻木等。常突然发生,较平素发作时间长 、频繁 ,含服硝酸甘油类制剂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出汗 、恶心 、呕吐 、心律失常,甚至血压偏低 等体征。疼痛为最早期 、最突出的症状。其疼痛特点如下:①持续性胸骨后 或 心前区,比较固定,多伴有大汗 、恐惧不安 、濒死感;疼痛多放射至后背 、左上肢尺侧 、左腕 、左手 、左手指或 某一部位有 刺痛敏感区。含服硝酸甘油 不能缓解,且呈 进行性加剧。持续时间长,常大于30min或几小时,或几天。多伴有全身症状及并发症。如休克 、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等。但约1/4的患者无疼痛症状,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或并发严重休克、心衰时,疼痛症状常被掩盖。②全身症状。包括发热 、乏力 、出汗 、血细胞升高 、血沉加速等。症状轻重与梗死范围 、程度密切相关。
1.2方法 静脉应用硝酸甘油的剂量是5~2μg/min,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增加剂量,每次增加5~20μg/min,使正常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比基础平均动脉压下降30%,但收缩压不应低于12kPa[2]。抗血小板药物:急性AMI中患者应常规首剂至少160~325mg嚼服。阿司匹林的禁忌证是过敏和消化性溃疡。如果没有禁忌证, AMI患者应无限期的100mg/d持续服用阿司匹林。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临床所有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资料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22例患者经治疗前后患者心前区疼痛、上腹部疼痛的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分析,药物治疗前患者心前区疼痛评估分为37.75-4.55,药物治疗后患者心前区疼痛评估分为26.75-3.25,药物治疗后患者心前区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药物治疗前患者上腹部疼痛评估分为35.65-3.75,药物治疗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评估分为25.25-2.45,药物治疗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通过对患者心前区疼痛、上腹部疼痛的评估,说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优越性。
3讨论 硝酸酯类药物能使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增加静脉容量从而降低心室前负荷。大多数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指征舌下含服硝酸酯类。虽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极少能使闭塞的冠狀动脉再通,但对于AMI患者,硝酸甘油能降低心室充盈压 、室壁张力 、减少心脏做功量 、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尤其是能改善心肌缺血区的血流量 )。硝酸甘油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还能减小左心室容量,缩小梗死面积,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可使AMI的病死率下降 35%[3]。因此,在治疗 AMI时硝酸酯类具有 合理的 、重要的作用。目前,只有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可疑右室梗死、收缩压低于12kPa的患者,尤其合并心动过缓时,不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和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血小板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小板参与心肌梗死的整个形成过程。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对各种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都有效。阿司匹林的治疗目的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快速阻断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形成。
目前临床通过硝酸甘油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了22例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患者的内科保守治疗资料,通过临床用药治疗显示,对比分析22例患者经治疗前后患者心前区疼痛、上腹部疼痛的评估,药物治疗后患者心前区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药物治疗后患者上腹部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通过对患者偏进行性呼吸困难、肢端湿冷的评估,说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优越性。说明内科保守治疗(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控制病情的持续恶化,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临床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游世明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1例分析. 医药前沿 .2014,08: 372-372.
[2] 胡刚,于朋,严金光,古增辉.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5: 468-468,469.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院前急救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8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50例患者在入院前进行急救,为院前急救组,30例患者没有实施院前急救,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13例,患者年龄最大是92岁,最小是32岁,平均是(62.7±5.3)岁;院前急救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患者年龄跨度是36-88岁,平均是(61.8±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均有心绞痛病史,且发作过程中伴有呕吐与恶心,患者普遍存在出冷汗、烦躁不安、濒死感、紧缩感等,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80例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院前急救方法
1.2.1 心理安抚
患者普遍存在较重的精神负担,加重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感,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情绪波动增加患者冠状动脉的痉挛频率,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的出现,造成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在院前急救。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意话语谨慎与举止文雅[2],避免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以促使患者保持镇静,提高治疗的信心,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治疗与康复环境。
1.2.2 吸氧
院前急救的关键是吸氧,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给予面罩式或是鼻塞式吸氧,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以缓解患者的胸痛。
1.2.3 现场急救
急救医生抵达现场后,需即刻给予抢救,例如:人工呼吸、心前区拳击、心脏挤压等,并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患者处于决定制动状态,切勿搬运,需尽量降低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感。
1.2.4 构建静脉通路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静脉通路构建越早越好。在患者前臂内侧位置的大血管进行血管穿刺,并留置静脉针,以避免患者受到抽血化验与溶栓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出血,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需及时给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2.5 药物治疗
吗啡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皮下注射15min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再追加同一剂量的用药;阿司匹林主要是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降低患者体内前列腺素[3]的含量,急救医生在确定患者无禁忌症后,给予患者用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
1.2.6 心律失常治疗
急救医生在到达现场后,若发现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现象,需及时进行处理,心室颤动患者实施电除颤,进行心肺复苏,,若患者存在室性心动过速需给予利多卡因,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可持续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资料,均用χ2验证相关计数数据,并均以(±s)表示本文的计量数据,开展t检验,同时,认为P<0.05为相关的对比数据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50例院前急救组患者中,均安全抵达医院,患者均未在出诊或者是转送过程中死亡,26例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13例患者的病情无恶化,1例患者的病情改善不明显,在到院后,在CCU病房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在出诊或者是运送过程中死亡,死亡率是13.3%,其余26例患者均送至医院接受治疗。院前急救组中,48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是96%,对照组中23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是76.7%,差异性显著(P<0.05)。院前急救组患者胸痛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症属于一种心血管病急病,基本病理以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为主,临床特征主要是心肌缺血,院前急救极为重要,是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冠脉综合症与患者的血管闭塞、心肌存活时间[4]等存在密切关系,在发病早期需及时确诊以得到有效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死亡。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非冠心病患者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急救医生需进行快速诊断与处理,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急救配合度,因此,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医生需安慰患者家属的激动、焦虑心情,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急救医生需遵照以下几点进行:(1)急救医生提供有效、快捷、沉着的护理服务,避免情绪眼神或是语言,以避免激发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2)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患者病情以及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情,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并签字确认;(3)在患者搬运过程中,尤其是需下楼的患者,医务人员需做好安全措施,以预防摔伤患者,引发医疗纠纷;(4)患者在运送过程中,医务人员需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颤,给予电除颤处理,以保证患者顺利到达医院,接受介入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5)在患者运送前,医务人员可给予患者肌注利多卡因,以降低患者心室纤颤的发生率,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胸痛症状[5]。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胸痛症状,降低休克、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且早期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猝死。同时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还受到道路交通、距离以及应急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极为重要。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多数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对照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院前急救组患者均未在出诊或者是转送过程中死亡,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在出诊或者是运送过程中死亡,差异性显著(P<0.05)。院前急救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96%,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76.7%,差异性显著(P<0.05)。院前急救组患者胸痛缓解率是70%,对照组是46.7%,差异性显著(P<0.05)。与马静波[6]等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极为重要,严重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临床症状缓解率。因此医院针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家属需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救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惠玲,童超.8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2):144-145.
[2]赵冬云.舒适性护理干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5):61-62.
[3]张华,王尽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056-1057.
[4]谢芙蓉.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焦虑心理护理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0,29(21):153-153.
[5]陈二娟,周海红.16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及护理配合[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140-140.
浅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 篇6
1危险因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1) 年龄, 男性大于60岁, 女性绝经期后。 (2) 高脂血症,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载脂蛋白A降低及载脂蛋白B升高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3)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患病概率明显升高, 并和高血压的程度、高血压时间成正比。 (4) 吸烟, 本病患病概率与吸烟数量成正比。 (5) 糖尿病。次要危险因素:肥胖、脑力劳动者、喜高热量饮食者等。
2临床诊断
本组患者大多以急性胸痛、胸闷、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就诊。根据患者既往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等大多可以作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初步诊断。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个疾病谱, 还必须根据进一步相关检查对疾病具体分型, 以便更进一步治疗。
3治疗
3.1 抗缺血治疗
(1)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不但能扩张体循环动静脉,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量, 又能扩张心脏冠状动脉狭窄段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 无冠脉缺血现象。虽然硝酸甘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长期预后是否有改善目前尚无肯定资料, 但硝酸甘油对心绞痛疗效肯定, 目前仍是常用药物之一[1]。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 减低心肌收缩力, 从而减少冠脉内斑块破裂概率。 (3) ACEI和ARB:ACEI和ARB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酶抑制或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作用降低斑块所承受压力, 从而防止冠脉内斑块破裂。 (4) 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主要通过减慢心率而防止斑块破裂。 (5) 吗啡:除镇痛和抗焦虑外, 吗啡可能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有潜在好处, 但目前效果尚不确切[2]。
3.2 抗血小板聚集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以及第2代的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第3代抗血小板聚集药物GpⅡb/Ⅲa抑制剂已在临床上使用, 但并不广泛。阿司匹林主张用150~320mg/d。对抗血小板聚集多主张联合用药。
3.3 抗凝
(1) 目前常用的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前者不良反应较多, 易引起出血, 须监测PT、APTT, 后者可皮下注射, 较少发生出血现象, 无需监测PT、APTT, 使用较为安全。 (2) 水蛭素:水蛭素用于抗凝治疗正在广泛研究中。
3.4 溶栓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目前不主张溶栓, 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又不能及时行PTCA手术患者, 及时溶栓开通阻塞血管以尽早血运重建仍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应注意掌握溶栓指征及禁忌证。
3.5 调脂治疗
即使血脂不高患者也应调脂治疗,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 同时可稳定冠脉内脂质斑块, 防止其破裂出血后形成血栓。
3.6 其他支持治疗
门冬酸钾镁有促进K+、Mg2+离子进入细胞内, 稳定细胞膜电位, 使细胞膜恢复极化状态, 从而减少心律失常 (特别是致命心律失常) 的发生。另外,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应注意保持病房内安静, 患者应食用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对病情较稳定的患者行可体外反搏治疗。
3.7 介入治疗
对以上治疗无效且有介入治疗条件者应积极选择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1-293.
急性冠脉综合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2例, 男56例 (68.3%) , 女26例 (31.7%) , 年龄43岁~76岁, 平均年龄 (56.3±4.7) 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 (64.6%) , 急性心肌梗死26例 (31.7%) , 猝死3例 (3.7%) 。
急救护理: (1) 所有患者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 吸氧浓度为30%~50% (氧浓度=21+4×氧流量) , 较大流量患者不适, 较小达不到提高动脉氧分压的要求。 (2) 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初步评估患者, 确定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还是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进行心电、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监测。 (3) 所有患者均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6 mg/次、阿司匹林300 mg口服, 建立静脉通道, 缓慢静滴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酯, 严密监测血压。同时抽血进行心肌酶谱或心肌标志物测定。 (4) 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立即给予抗缺血治疗, 并尽快转入病房[2]。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立即通知心脏科医生, 早期进行再灌注治疗,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情况下护送至CCU接受进一步治疗, 危重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及时转运。 (5) 对于发生猝死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心理护理:让患者减少活动, 稳定情绪, 服从治疗, 解除心理负担。
2 结果
其中在急诊室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 36例在EICU治疗后心绞痛停止, 12例减轻和缓解, 5例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室诊断心肌梗死26例, 安全转入CCU接受进一步治疗。在急诊室发生猝死3例,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所有患者自入院至接受药物治疗时间 (11.9±4.7) min。
3 讨论
3.1 ACS的病理基础及诱因
目前研究认为ACS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其斑块容易发生破裂, 或导致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原因[3];另外晨起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寒冷、药物变化等,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使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及心肌收缩力增强。
3.2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4]
急救工作中我们按照“4Ds”流程, 即ACS患者在症状发作后抵达医院大门为“DOOR”时间, 入门至EKG检查为“DATA”时间, 10 min;EKG检查至决定治疗为“DECISION”时间, 10 min;决定治疗至用药为“DRUG”时间, 10 min。有计划地做好协调工作, 缩短辅助检查时间, 使抢救节奏加快。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 使抢救工作紧张而有序, 行之有效。
3.3 良好的业务素质及应急能力是提高急救效果的根本保证
护士必须迅速地评估患者是否有高度或低度危险的ACS, 这是对护士的最大挑战。作为急诊室的护士要具备心脏病护理技术, 能处置AMI, 用电子微泵进行输液, 识别心律失常和准确处理严重心脏危象。患者到达急诊科, 护士是第一个接待者, 护士必须在获得检查数据和医生作出诊断之前, 选择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 其中急诊EKG是必需的。急诊护士尤其应在鉴别处于ACS临界值的患者时给予适时、有效的治疗方面发挥作用。护士需要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 在患者床边判定紧急情况, 减少延误。
3.4 仔细观察病情、良好的预见能力
约半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前极短时间内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先兆[2]。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处理、观察ACS患者时, 要对病情拥有良好的预见能力, 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3.5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从容镇定的态度, 熟练的技术, 整洁的仪表, 稳重的姿态, 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同时应注意环境对患者的影响, 并应同情关心家属, 主动与其沟通, 及时提供抢救信息, 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取得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390
[2]陈维洲, 许玉韵, 吕俊升.心血管病治疗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21
[3]陈灏珠,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81~29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救治和护理干预 篇8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护理措施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心肌缺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 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有分成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2种类型。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的斑块破裂, 血小板粘附聚集, 血栓形成, 同时出现血管痉挛, 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狭窄, 甚至完全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严重时心肌坏死, 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死亡[1]。笔者为了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救治方法和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对46例ACS患者进行临床救治和相关护理干预。获得了理想疗效, 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符合中华心血管学会颁布的ACS诊断和治疗指南[1]。其中男性26例, 女20例, 年龄48~78岁, 平均63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21例。
1.2 临床急救方法
立即将患者安排于冠心病监护病房, 行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征, 同时做好记录。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0.1口服, 或者氯吡格雷75mg口服, 尿激酶1500000U加入适当生理盐水100m L中, 在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 溶栓结束后12h, 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 1次/12h, 监测凝血六项和心肌酶谱。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ACS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疼痛造成烦躁的现象, 护理人员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 了解自身病情, 为他们树立信心, ACS并不是绝症, 通过合理的治疗后患者是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护理人员要耐心听患者的倾述, 让患者的压抑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泄。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教导患者家属该如何更好地开导患者, 增强患者面对病魔的勇气, 共同做好患者的护理, 减轻其心理负担。医务人员要保持病区环境的安静舒适, 让患者身处在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 早日康复[2]。
1.3.2 一般情况监测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 除颤仪应该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对于严重泵衰者还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功能的变化, 为适时做出治疗措施、避免猝死提供客观资料, 监视的护理人员必须极端负责, 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 又保证患者安静休息。
1.3.3 药物监测
溶栓或者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患者注意监测有无出血倾向, 教授患者自我观察方法, 每天观察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倾向, 观察尿液和大便的颜色, 如果异常, 及时汇报医务人员, 调整治疗方案。使用酸甘油患者,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情况, 血压不宜降得过低, 原正常血压时血压下降不超过10%, 高血压者不得低于30%[3]。
1.3.4 饮食与通便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饮食要清淡, 进食含有纤维等成分的易消化食物, 要加强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证患者每日有足够的摄入量, 少食多餐, 不易进食过饱, 避免心脏负担过大进一步损害心功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因素, 严格控制患者盐分、糖分、胆固醇物质的摄入, 同时正确记录24h出入量, 保持机体液体的平衡。要保持排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和血压升高, 心脏耗氧量增加, 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而造成生命危险[4]。
1.3.5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思越来越强烈,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越多, 技能才做就越成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往往较急, 病情变化也迅速,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准确判断, 及时作出处理, 在患者病情恶化之前施行相关护理救治。
2 结果
46例患者经过及时、科学的救治后, 45例患者恢复正常, 1例患者由于大面积心梗、心衰而死亡。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斑块, 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如板块内出血使斑块短时间内增大或斑块纤维帽破裂, 血小板在局部激活聚集 (白色血栓) , 继续发展成红色血栓, 并且有血管痉挛等因素参加, 一旦斑块出现继发性病变, 患者往往既有胸痛, 而当胸痛发作之初并不能确定其最终结果, 严格进行观察及危险分层, 谨慎并及时作出临床判断及相应的临床处理措施, 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目前,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技术发展迅速, 心血管疾病治疗护理范围日益扩大, 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稳定的心理能力, 还要具备扎实的心血管疾病专业知识, 精湛的业务技术, 才能做好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护理, 并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元铸, 胡大一.急诊心脏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学出版社, 2003:47.
[2]姚长英.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及用药监护[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6) :564.
[3]李宁, 樊鹏霞, 熊英.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5, 19 (14A) :578.
急性冠脉综合 篇9
资料与方法
入选对象必须符合以下3个标准:⑴有糖耐量减低的客观证据。⑵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诊断ACS主要依据3点:①剧烈胸痛;②心电图的动态变化;③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具备以上3条中两条即可诊断。⑶年龄≥18岁。
研究方法:2003年12月~2007年12月于东营市6家二级及二以上医院和6家乡镇医院普通门诊进行调查。根据预先编制的问卷,由调查者询问患者并记录有关资料。汇总数据由STATA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得出统计结果。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评价指标: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标准;ACEI和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CCB等药物的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以治疗指南为准,有适应证、无禁忌证并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适合使用者。如无明显原因(如经济困难、依从性差或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无明显原因而在过去2个月中从未用过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考虑其原因是医生未开处方。关于IGT并ACS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问题,合并以下情况者为适合使用的患者:①室上性心动过速;②反复发生心绞痛,可以使用,如使用后血糖有升高趋势应停用。
结果
人口学及患者状况:本次调查收回436份调查表,调查表填写完整合格426份(977%),进行分析。其中男256例(600%),女170例(399%)。平均年龄682±102岁。平均病史5年。患者就诊于三级医院497%,二级医院220%,乡镇医院282%。门诊IGT并ACS患者中一半以上是UA的患者,426例中1年内均进行过>1次心电图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150例(352%)。
2003年12月~2007年12月426例患者不同时期各种药物使用情况,2003年12月以来,我市各级医院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CCB、他汀类药物、ARB治疗ACS的例数逐年提高,在2007年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ACS的例数分别已达到889%和865%。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广泛应用并能降低死亡率和住院危险的药物。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使用率也逐年提高,调查发现主要是用于对ACEI有不良反应或有禁忌证的患者,该药的益处也逐步被临床医生所认识。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反映了广大医生在将它们用于治疗ACS时更加理性。说明医生在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方面越来越规范。
不同OGTT血糖水平的ACS患者各种药物使用情况看出,在适合使用ACEI的患者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患者没有使用,随着OGTT血糖水平的升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也明显减少,多数OGTT血糖11mmol/L的患者没有使用,这主要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这部分患者血糖的影响,和诱发糖尿病的风险,在县级以上医院表现较突出,少数乡镇医院仍然存在着不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药物的情况,还有硝酸酯类药物个别情况下应用较滥,把握原则不严,而在执行规范治疗技术方面,从医院级别和规模上看三级医院要好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要好于乡镇医院。IGT患者应积极的干预治疗,包括饮食治疗、维持正常体重、空腹血糖监测等,推荐使用二甲双胍治疗。
讨论
糖耐量减低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增加2倍,加强IGT并ACS的二级预防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残率对改善患者十分重要,目前国内未见IGT并ACS二级预防药物现状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4年来,在研究的426例IGT并ACS患者中,ACEI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CCB、ARB、他丁类药物的使用率逐年提高,2004年患者ACEI类药物的使用率225%,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215%。他丁类药物使用率705%,ARB类药物使用率49%,阿司匹林使用率705%;2007年使用情况为患者ACEI类药物的使用率889%,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865%。他丁类药物使用率801%,ARB类药物使用率531%,阿司匹林使用率777%;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三级医院应用情况明显高于二级以下医院,而乡镇医院使用率偏低。
阿奇霉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阿奇霉素,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事件
最近多项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外周血中发现了肺炎衣原体DNA,衣原体抗体效价提高与增加冠脉事件的危险性有关,提示肺炎衣原体慢性持续感染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危险因素之一。但使用大环内酯类和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各试验未能达成一致。本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短程阿奇霉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0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经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且通过测定外周血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抗体及DNA确定伴发衣原体感染的患者102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61例,急性心肌梗死41例。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1月内使用过抗生素。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性3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2.2±9.2)岁;对照组49例,男性3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1.7±8.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治疗组给予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并加用阿奇霉素500mg/d,共5d,而后500mg/周,共4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随访过程中记录患者发生的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及其他冠心病死亡)以及其他事件(有证据证实需要再住院的不稳定心绞痛、血运重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事件及其他事件
经过12个月随访,治疗组冠心病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他事件的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3例出现稀便、恶心及腹痛,患者均能耐受,停药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轻度肝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一直以来急性冠脉综合征都被认为是一种非感染性疾病,但近来的一些试验证实了肺炎衣原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李涛等[1]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及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均较高,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构成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但抗体滴度与病情的进展无明显关系。STAMINA试验对比了阿莫西林和阿奇霉素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结果二者均使严重心脏意外发生率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率显著降低[2]。国内学者刘大男等[3]的试验也指出抗生素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起到有益作用。
阿奇霉素是内酯环含氮的大环内酯类,对酸的稳定性强,口服吸收快,半衰期长,组织浓度持久,对肺炎衣原体有确切疗效,且有极好的细胞内穿透力,在细胞内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可以每周1次,不良反应轻。本研究中,在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短程阿奇霉素治疗,结果使冠心病事件发生危险明显减低。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3]。本研究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促发因素之一,可能通过促发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局部血栓形成和粥样斑块破裂,引致严重心脏意外的发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可能是通过抵抗病菌或通过一种消炎作用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使冠状动脉斑块稳定,从而降低冠心病事件,但这种短程抗生素治疗因何能够产生长期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涛,吴正林,许香广,等.血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 14,(5):499-501.
[2]Stone AF,Mendall MA,Kdger TM,et al.Effect of treatment for Chlamydia pneuonis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outh Thames Trial of Antibiotic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Unstable Angina (STAMINA)[J].Circulation,2002,106(10):12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