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特点(精选7篇)
冠脉造影特点 篇1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而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2],不同年龄段的心肌梗死患者在造影结果和临床特点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对我院部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8例,入院急查心电图均显示ST段抬高。搜集其完整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18~40岁组、41~60岁组和>60岁组。其中18~40岁组患者62例,男性5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4.7±3.6)岁。41~60岁组232例,男性18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4.6±3.4)岁。>60岁组274例,男性154例,女性120例;平均年龄(69.8±3.2)岁。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至少抬高0.1 m V;(3)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临床资料完整。
1.3排除标准(1)变异性心绞痛;(2)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以及其他手术导致的心肌梗死;(3)合并心脏瓣膜病或其他心肌疾病;(4)合并恶性肿瘤、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严重感染等疾病。
1.4方法
1.4.1资料搜集(1)患者基本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以及冠心病家族史。(2)入院检查资料:血常规、电解质水平、血脂、肌钙蛋白、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3)治疗情况:住院期间用药及手术治疗情况。(4)预后情况:再梗死、再次介入治疗以及死亡率。
1.4.2诊断标准(1)吸烟史:采用WHO对吸烟的定义(1997年),连续或累积吸烟超过6个月。(2)糖尿病:随机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至少2次检测餐后2h血糖≥11.1 mmol/L。(3)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4)血脂: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的规定为标准。(5)冠状动脉造影:在ST段抬高的前提下,至少满足以下任何一条:a局部血栓影;b斑块破裂征象;c完全闭塞,远端血流TIMI 0级[3]。以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至少50%为狭窄标准。根据罪犯血管部位分为单支、双支以及三支病变。(6)预后:观察住院期间患者死亡、再发梗死以及再次治疗情况。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记录整理相关统计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冠状动脉造影18~40岁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以未见异常和单支病变者多见,罪犯血管以前降支最多见,未见后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与41~60岁组和>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例、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18~40岁组和4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特点>60岁组患者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IV级(Killip分级)所占比例高于18~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40岁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心功能Ⅰ级比例、血小板和甘油三酯水平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既往冠心病高发于老年、血脂异常的人群,但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中年人群甚至青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比例正逐年增加。由于冠心病最终可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患者病死率较高。因此,加强青、中年患者人群的临床检查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和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和数目,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参考[4]。在本研究中5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8~40岁组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占90.3%;而女性患者仅占9.7%。具体原因可能为青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对冠状动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此外,女性患者吸烟比例较低,可能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在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时显示,18~40岁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和单支病变者多见,罪犯血管以前降支最多见,未见后壁和下壁心肌梗死。而>60岁组患者出现多支病变较为多见,其中后壁和下壁梗死发生比例较高。提示18~40岁组患者病变程度较轻,其发生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可能为罪犯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栓形成[6],提示在介入治疗中应重点处理血栓。
在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显示,>60岁组患者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IV级(Killip分级)发生比例较高,提示对于老年患者应重点给予危险因素治疗,消除病变因素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而18~40岁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心功能Ⅰ级比例、血小板和甘油三酯水平高于>60岁组,其发病因素及心功能与老年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给予差异化处理。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存在差异,年龄较大者临床预后较差,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给予针对性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正章,薛豪平,程石,等.不同时间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6):61-64.
[2]王小雨,姜春玉,李小莉,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0):17-19.
[3]田沁森,高凤敏,张亚倩,等.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3):30-32.
[4]刘琼,谭华清,杜剑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通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报道[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6):119-120.
[5]陈启,陈韬,朱荔,等.不同年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5,34(2):87-91.
[6]潘群,张武昌,简小莉.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3):2770-2772.
冠脉造影特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接收的4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5例, 女15例, 患者年龄最小45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 (52.5±2.3) 岁;糖尿病病程最短1年, 最长12年, 平均病程 (5.6±1.2) 年;其中19例患者有吸烟史;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40例无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最小47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 (54.2±1.9) 岁;其中18例患者有吸烟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利用Judkins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对患者心脏左、右冠状动脉进行选择性造影, 并由2位或2位以上心导管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以患者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50%为造影阳性标准。并对患者受累血管、血管病变数目或冠脉弥漫性病变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另外, 应针对患者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等冠状动脉的三条主要分支进行观测, 并以上述动脉受累数量为依据将其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
1.3 判定标准[1]
以患者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以患者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50%~74%为中度狭窄;以患者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75%~99%为重度狭窄;以患者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100%为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冠脉造影以三支病变及多支多节段弥漫病变为主, 对照组患者的冠脉造影则以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为主,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观察组40例患者中血管轻度狭窄3例, 占7.5%, 中重度狭窄37例, 占92.5%;对照组40例患者中血管轻度狭窄16例, 占40.0%, 中重度狭窄24例, 占60.0%;观察组患者血管轻度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中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 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极易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严重缺乏, 从而可导致患者发生高血糖症及糖代谢紊乱现象[2]。这一病理现象则可对患者机体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 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 进而可导致血栓形成, 使血管狭窄及机体供血不足症状加剧, 从而可直接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3]。且患者机体内蓄积较多的糖代谢产物还可对内皮源性舒张血管物质的产生进行抑制, 并可增加缩血管物质, 从而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加剧。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较大主要是因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糖代谢及脂质代谢紊乱现象, 使得患者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进而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现象[4]。临床上通常将冠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以三支病变及多支多节段弥漫病变为主, 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则以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为主,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轻度狭窄率明显低于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而中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P<0.05) 。这就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以多支病变、多支多节段弥漫病变为主, 可累及较大范围。
总之, 在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及时对患者血糖、血脂等进行控制, 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海, 周晓云, 陈远东, 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3) :456.
[2]肖彬.联合运动负荷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11) :1290-1293.
[3]赵林双, 谭学莹, 向光大, 等.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对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死亡危险性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 (11) :961-964.
冠脉造影特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130例,男9例,女39例,年龄在38到81岁之间,平均为(67.6±5.4)岁;其中7例为冠心病,64例为心绞痛,59例为急性心肌梗死。遵照知情同意的原则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症状类型)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患者心理特点
1.2.1 恐惧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陌生的医院环境;术前由于大多数患者对该技术缺乏认识,加上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感与疼痛,担心手术过程出现意外或自我猜测介入结果的轻重程度,导致心理压力大,甚至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1.2.2 焦虑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介入检查及治疗费用相对较高,需要长期服药,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对手术治疗缺乏信心;担心手术以后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以上均会引发患者的焦虑感。
1.2.3期待感
过高期待治疗效果:有的患者长时间患病,通过药物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希望通过手术把病痛彻底治愈,所提出的治疗要求过高和理想化。
1.3 护理方式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静脉输液以及吸氧等;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患者心理特点出发给予干预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患者会因为疾病而出现心理改变,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应进行心理干预。一是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介绍住院环境以及科室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使其尽快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二是鼓励患者对疾病的知识等进行询问并给予详细的解答。由于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治疗缺乏了解,责任护士应告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手术的操作过程,说明该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介绍手术成功的同种病例,以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必要时请已接受该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术中、术后感受,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三是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对有并发症顾虑的患者给予正向引导,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从心理上打消其顾虑[2]。四是把相关介入治疗的知识和手术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挂在科室走廊,使患者感官认识得到加深。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
(2)术中护理。导管室护士热情接待患者进入介入室,协助老年患者更衣以及摆正体位等。手术中和患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热情解答,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给予患者鼓励,使其身心放松,以利于手术实施。手术进行之前把术中要注意的事项和需要配合的方面讲解给患者,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感得到增加,促进护患关系,从而患者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其耐受力得到提高,与治疗相配合;手术当中要从患者的个性特征出发,给予不同的暗示治疗[3],让患者有一个良好心态。
(3)术后护理。(1)护理人员在术后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对服务流程进行强化温馨,理解并安慰患者所表达的不适,要通过明确以及肯定的语气回答患者所提出的疑问,使患者的安全感得到增加;(2)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穿刺部位的渗血情况、局部肿胀情况、右上或者右下肢桡动脉或肢足背动脉的波动状况以及肢端温度等进行观察,并把手术之后饮水目的和饮水的总量告之患者,要向其耐心解释术后卧床制动的必要性,帮助患者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使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得到减轻;(3)康复阶段责任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讲解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树立主动康复的意识和信心。对手术的疗效进行肯定,对其患者角色意识进行淡化,对患者的活动计划进行指导;(4)要对患者的经济观以及人生观进行正确引导,使金钱意识与健康意识得到淡化和强化。
(4)出院指导。要把复查的时间以及术后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给患者。
1.4 评判标准
对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通过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做相应评价,睡眠障碍为PSQI总分在7分以上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通过患者打分评价。
1.5 统计学方式
运用SPSS15.0软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之前的PSQI评分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PSQI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护理满意度上,干预组达到了100%(65/65),对照组为83.1%(54/65),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对于行冠状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来说,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其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许多患者不够了解冠状造影及支架置入术,也难以全面认识自身病情,加之文化水平不高,和医护人员沟通时有障碍,这就很容易引起行冠状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变化,导致与治疗不相配合,对治疗效果产生了影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心理特点出发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通过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产生信赖感,达到与治疗相配合的目的。另外,多数患者在手术完之后均为一人住院,极少有家属进行陪同,心理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孤独感,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的角色[4],关心和照顾患者,让患者有一个良好心态。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干预组在干预后的PSQI评分上显著优于实施临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同时在患者满意度上,干预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有较大的心理负担,从患者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增强患者信心,加快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郭雪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8(01):24-25.
[2]马惠贤,李灵军,马恒飞.经桡动脉行冠状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06):103-106.
[3]罗秀荣.经桡动脉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4(22):181-182.
冠脉造影特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08年—2010年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5例, 其中男性71例, 女性54例, 年龄68.32岁±10.08岁。合并高血压病102例, 糖尿病52例, 高脂血症61例。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三支病变。三支病变的判断标准为[2]:左前降支 (LAD) 、左回旋支 (LCX) 及右冠状动脉 (RCA) 管腔狭窄≥50%, 左主干病变除外。冠状动脉造影由三名有经验的心内科介入医师进行, 三支病变中靶病变的确定由两名以上介入医师决定。
1.3 心电图标准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ST段改变以J点后0.08 s为起点, 以ST段下移>0.1 mV为ST段压低, 以ST段胸前导联上抬>0.2 mV, 肢体导联上抬>0.1 mV为ST段抬高。I、aVL导联认为是高侧壁导联, Ⅱ、Ⅲ、aVF导联认为是下壁导联, V1~V3导联认为是前间壁导联, V4~V6导联认为是前侧壁导联, V7~V9导联认为是正后壁导联, V3R~V5R导联认为是右室导联。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如果左前降支是靶病变, 以胸前导联V4~V6的ST段变化最为显著, 而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是靶病变, 则以下壁导联Ⅱ、Ⅲ、aVF的ST段变化最为显著。同时, 胸前导联V1~V6的ST段改变更多见于左前降支病变。也有一些三支病变没有明确体表定位的心电图改变。详见表1。
3 讨 论
目前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冠心病最经济, 最方便的无创方法之一, 但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多排CT、螺旋CT等检查的开展, 近年很多专家逐渐质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改变是否有意义[3]。本文对1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三支病变, 并经部分血运重建症状改善明显的患者体表心电图结果与靶病变之间进行了比较, 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靶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有相关性。左冠状动脉主干于左心耳下方分为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左前降支主要供应前壁、前间壁、前侧壁和室间隔前上2/3及心尖部的血液, 偶见供应下壁和右室血液。回旋支主要供应前侧壁、后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后下1/3的血液。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后侧壁、后壁、室间隔后下1/3和右室的血液[4]。
本结果提示, 如果靶病变为左前降支, 心电图ST段改变的主要导联为前侧壁 (V4~V6) , 其次是前间壁 (V1~V3) , 亦可见于高侧壁 (I、aVL) 、下壁 (Ⅱ、Ⅲ、aVF) 和正后壁 (V7~V9) 。如果靶病变为左回旋支, 心电图ST段改变的主要导联为下壁, 亦可见于高侧壁、前侧壁、前间壁和正后壁。如果靶病变为右冠状动脉, 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的主要导联为下壁, 其次为右室, 其余导联均偶可见到。本研究结果符合心电图与冠状动脉供血的关系, 也与既往文献相吻合。
体表心电图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同一体表定位导联的ST段改变有时可见于不同血管病变, 例如下壁导联ST段改变可以分别见到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期对于aVR导联改变的临床意义研究很多, 但是单一导联对于血管病变的定位还值得商榷;对于ST段改变的形态 (上斜型、水平型和下斜型) 和时限等与靶病变的关系是否有关未能做出统计;部分病变没有明确的心电图定位, 甚至是完全正常的心电图。但即使如此, 心电图可用于初步判断冠心病三支病变的靶血管, 尤其是动态观察心电图改变的意义更大。综合心电图计分法可提高心电图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准确率[5]。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冠心病不可或缺的无创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三支病变心电图特点与冠脉造影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125例, 结合临床以不同靶病变分组, 探讨与体表心电图病变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靶病变为左前降支则心电图的ST段改变更多见于V4V6导联 (P<0.05) , 靶病变为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则心电图的ST段改变更多见于Ⅱ、Ⅲ、aVF导联 (P<0.05) 。结论 即使在冠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广泛应用的今天, 体表心电图对于靶病变的判断仍然有其临床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特点,冠状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Midgette AS, Griffith JL, Califf RM, et al.Prediction of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a scoring system u-sing summary ST-segment and T-wave changes[J].Am J Cardi-ol, 1996, 78 (4) :389-395.
[2]马长生, 盖鲁粤, 张奎俊, 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6.
[3]黄建平, 张新霞, 李松.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0) :1529-1531.
[4]刘仁光.急性心肌梗死定位诊断的进展[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 (5) :370.
冠脉造影特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45岁及以下患者38例作为A组, 平均 (41.3±5.3) 岁, 75岁及以上患者38例作为B组, 平均 (80.6±4.2) 岁。回顾性获得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并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高血压病的诊断参照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诊断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吸烟史定义为吸烟10年以上, 每天吸烟≥5支;体重指数 (BMI) >25 kg/m2为超重;高低密度脂蛋白诊断标准:成年人空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急诊介入治疗适应症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均采用Judkin法, 以管腔狭窄<50%为无意义病变, 管腔狭窄≥50%为有意义病变;完全闭塞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比较
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包括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本组研究显示, A组的吸烟、体重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A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均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性别、饮酒、低密度脂蛋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比较
A组患者单支病变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B组多支病变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双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梗死相关血管以前降支多见 (57.9%) , 其次右冠 (23.7%) , 回旋支少见 (5.3%) ;B组梗死相关血管同样以前降支多见 (52.6%) , 其次右冠 (36.8%) , 回旋支少见 (5.3%)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冠脉钙化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间心肌桥、冠脉侧枝循环及血栓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表3。
例 (%)
例 (%)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45岁及以下与75岁及以上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情况, 结果显示, 45岁及以下患者吸烟比例明显增高, 表明吸烟是导致45岁以下人群发生冠心病的一项主要因素。研究显示, 吸烟不仅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 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而且会增加冠状动脉血管阻力, 进而极易降低患者缺血阈, 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 对健康影响极大[2]。且长期吸烟还会对患者机体抗氧化功能造成影响, 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发生超氧化, 使得血管内皮抗氧化能力降低, 且会引发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进而极易引发动脉硬化[3]。青年男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机率显著高于女性, 其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可能存在较大关联。雌激素可参与脂肪的代谢调节, 对血小板活化现象及血管内膜增殖现象进行抑制, 进而可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4]。而绝经期妇女因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 故而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机率也呈上升趋势。
本研究显示, 青年组与高龄组男性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考虑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入选病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数量较少, 因此存在局限, 有待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探讨。糖尿病、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 然而本研究中年龄小于45岁的人群发生高血压、高血糖的机率明显低于老年患者, 这就说明高血压、糖尿病对冠心病的影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5]。糖尿病、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关联, 但现阶段临床上尚未证明其实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 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率高且以前降支单支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基本正常, 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释放血栓素A2等物质, 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有关, 以后血栓可自发性溶解, 痉挛缓解, 故这部分患者造影可能无明显狭窄[6,7,8]。两组间饮酒史、高低密度脂蛋白、侧支循环、心肌桥和血栓负荷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入选病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 数量较少, 因此存在局限。
总之, 45岁及以下与75岁及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方面有诸多不同。本研究结果提示, 45岁及以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如下;多数与吸烟、肥胖关系密切, 本地区肥胖和吸烟者可能为其高危人群, 控制体重和戒烟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最为重要预防措施;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多数为局限性病变;约1/2为单支病变, 且以前降支单支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有意义病变。75岁及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特点如下:多数与高血压、糖尿病关系密切, 控制血压和血糖是高龄急性心肌梗的重要预防措施;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多数为多支病变、钙化病变;冠脉侧枝循环、心肌桥和血栓负荷与45岁及以下冠心病患者相似。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与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45岁及以下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为青年组 (A组) , 同期75岁及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为高龄组 (B组) , 对比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吸烟、体重指数、冠脉造影单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老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龄组糖尿病、高血压及冠状动脉造影多支病变例数高于青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性别、高低密度脂蛋白、饮酒史及冠状动脉造影侧枝循环形成、心肌桥检出率、血栓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吸烟、超重等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 高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常伴糖尿病、高血压, 冠状动脉造影以多支病变为主。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老年,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金骁琦, 朱宗成, 盛晓东, 等.右冠状动脉闭塞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相关因素[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1 (5) :610-613.
[2]李迎新, 史春青, 陈洪博.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1) :4165-4166.
[3]蒙莫珂.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0, 29 (1) :41-42.
[4]高亢, 杨明, 王青, 等.中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脉造影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7, 5 (5) :11-13.
[5]徐文丽.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5) :153-154.
[6]李曾玉, 王永东, 余清.57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综述, 2014, 20 (10) :1897-1899.
[7]黄从刚, 李睿, 左萍, 等.急性心肌梗死因素和促发因素的青年人与中老年暴露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3) :282-285.
冠脉造影特点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同时2型糖尿病的诊断采用1999年WHO规定的诊断标准,统计和分类时按照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观察组)和单纯性冠心病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46~80岁,平均(62.3±5.8)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18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60.4±7.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临床中主要调查患者的伴随疾病,在患者住院后严格记录两组患者是否伴有吸烟史、是否伴有高血压以及是否存在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收集、记录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含量、血尿酸以及尿常规等生化结果。冠脉造影的检查采用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多体位以及多角度造影。以冠状动脉的回旋支(LCX)、左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为核心线,根据上述动脉受累数量分为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观察组吸烟史和家族史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肌梗死(MI)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观察组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以LAD病变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LCX、RCA病变,观察组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讨论
一般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的异常,均伴有一定的糖脂代谢异常,同时相较于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有着明显的动脉血管壁的紊乱,会导致患者一定程度的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4]。这种病变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目前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纤溶系统异常、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失衡均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导致或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甚至冠心病的程度及进程,最终造成了患者心肌细胞死亡[5]。因此,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伴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对今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以及家族史是冠心病的经典危险因素[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吸烟史和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本身体质较虚弱,造成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概率增加有关。此外,研究还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较单纯性冠心病更为严重,这可能也与糖尿病患者本身的代谢异常有关。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相较于单纯性冠心病,其高血压、高脂血症,无痛性心肌梗死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同时其冠脉病变多较为严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收治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收治单纯性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支病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性冠心病比较,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无痛性心肌梗死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其冠脉病变较严重。
关键词:冠心病,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海涛,孙淮波.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3例冠脉造影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9):119.
[2]裴小锐,董干,刘志华,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l临床表现及冠脉造影特点[J].西部医学,2011,23(3):439-441.
[3]Osonoi Y,Mita T,Osonoi T,et al.Poor sleep qu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rterial stiffnes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J].BMC Endocr Disord,2015,15(1):29.
[4]王曙光,张爱元,王翠花,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9):64-65.
[5]段继源,张华,杨星昌,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8):966-967.
冠脉造影特点 篇7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常规冠脉造影
冠脉血管CT成像和冠脉造影属于临床上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冠脉造影相比, 冠脉血管CT成像具有价格低、风险小、无创的优势, 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特就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 其中, 女46例, 男54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居于29~75岁, 平均年龄 (54.6±6.2) 岁, 49例阴性结果患者, 51例阳性结果患者。
1.2 方法
本意研究中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仪器为日本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 由导管室和放射科医师报告冠脉造影及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 主要判断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
1.3 评价标准
特异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未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未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未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敏感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2]。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 血管图像均比较理想, 判断全部100例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共401支血管。其中, 64排螺旋CT检查右冠阳性40例, 左回旋支阳性42例, 左前降支阳性52例, 左主干阳性11例;冠脉造影检查右冠阳性42例, 左回旋支阳性46例, 左前降支阳性54例, 左主干阳性11例。两种检查方式下, 右冠均为阳性者40例, 左回族支均为阳性者42例, 左前降支均为阳性者51例, 左主干均为阳性者11例。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即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 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 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 使血流受阻, 导致心脏缺血, 产生心绞痛。发病时, 冠心病症状表现为心律紊乱, 心率过快, 过慢, 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等均可使心排血量减低。由于大脑对缺氧十分敏感, 大脑供血不足, 轻者感头昏, 重者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目前主要通过冠脉造影以及CT冠脉成像这两种方式进行诊断[3]。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但是若患者心律不齐、心率过快会影响冠脉显影的质量。因此, 对心率过快患者进行诊断前, 患者可服用地尔硫卓或者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严重钙化患者, 也难以有效进行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除此之外, 患者需进行屏气合作, 若患者呼吸不畅并且存在屏气困难的患者, 则难以保证该项诊断的准确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不但价格低廉、风险小、操作方便, 并且属于无创检查,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与冠脉造影相比, 优势明显。相关文献表明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能够提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定窦性心率的不典型胸痛的诊断准确率[4]。在本组资料中,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64排螺旋CT诊断左主干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非常高, 但是对于右冠、回旋支和前降支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 但是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总之, 64排螺旋CT冠脉成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曹占伟, 邵芳, 于雅维.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09, 12 (20) :144-145.
[2]李伟, 罗学毛, 兰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中外医疗, 2012, 29 (23) :118-119.
[3]申燕艳.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