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乃习作的源头(共6篇)
生活乃习作的源头 篇1
摘要:作文必须源于生活才能是有效的。如何从生活这个源头中获得活水, 离不开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校园生活, 尤其是社会生活中的事例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素材, 只有在已形成的评价机制基础上的筛选才是有效的;只有基于一定评价机制上的生活情境创设, 对于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写作兴趣才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写作,生活情境,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评价机制
小学阶段的写作基本上都是预设情境下的写作, 所以对于教师, 我们的每节作文课就是一次“情境式教学”的探究。简单地说, 每次写作都是学生生活片段的反馈。近年来情境式教学法在形式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经形成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情境教学亦是如此, 万变不离“二情”, 一是情感, 即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样的写作才不是矫揉造作的, 这是核心;二是情境, 即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这样的写作才是有的放矢的, 这是源头。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情境式作文教学的“二情”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出发”。我想, 写作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为情, 即情感。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 宣泄自己的情感, 提升自己的品质, 这是心境很好的调节阀。二也为情, 即生活。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捕捉工作、去积累生活、去品味生活、去更好地生活。
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 首先是创设情境, 也就是要有生活, 然后才是激发情感。只有源于生活的写作, 才能“清如许”, 才能高于生活。所以, 小学写作课应该去繁就简, 从源头、从生活着眼, 让一草一木、一言一行跃然纸上, 小朋友的作品才是灵动的。要有生活, 必须要有生活视角, 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具体途径有———
一、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儿童走向生活, 融入生活, 观察生活。校园是个大家庭, 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引导儿童留心观察。
1. 引导观察校园环境。
校园是一个大乐园, 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为孩子们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 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作为校园环境,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 尤其是有的人文景观可供学生挖掘其内涵和背后的意义。比如, 我们学校进行了原址重建, 今年搬进了新校园, 新的校园环境比之前的更美、更大, 设施也更加完善。为了让孩子对新的环境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老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参观校园, 并可结合校园网站、景观设计意图等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相关景点, 让学生对校园的每一处景物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待到作文时, 孩子们就能抓住校园的景物特点进行个性描写。
2. 引导参与校园活动。
校园更是一个大家庭, 老师和孩子们在校园学习生活, 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德育处、少先队、教导处, 还有所在班级每学期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跃孩子们的身心, 锻炼孩子们的各项能力。老师要及时抓好活动契机, 引导孩子们的抒写活动。比如, 我们学校每年举办四大“尚美”文化主题节, 即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并留心观察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以儿童的眼光去叙述这些活动。
二、帮助学生筛选社会生活
我们地处江南, 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对于苏州的园林, 他们大多是不熟悉的;但对于每天所见的江南的田野, 学生却也熟视无睹。所以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介绍田野的风光:早晨烟雾笼罩田野时的如梦如幻, 中午烈日炎炎下“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忙作景象, 傍晚飞鸟归林的其乐融融;春季万物吐绿、夏季蝉鸣蛙噪、秋季稻子成熟、冬季大雪纷飞……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挖掘素材、重现生活, 而后进行必要的筛选。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 对本乡本地社会发展情况及历史的沉淀进行必要筛选, 其实就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中,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做到收放自如, 游刃有余。因此, 有效的社会资源的筛选是首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 我们可以———
1. 讲述身边的故事。
身边的故事学生感觉特别真实, 容易产生共鸣, 进而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家庭成员间的点滴、小伙伴间的欢愉、邻里的帮扶……真实的生活,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纷纷“翻阅”大脑, 还原生活。这些乡土素材, 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讲述好人好事, 弘扬社会正义。
经济社会日新月异, 好人好事也层出不穷;讲述好人好事, 弘扬社会正义, 奏响主旋律是必要的。还原这些身边的先进事迹, 对于小朋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比如, 向小朋友们介绍我区同里中学杨立新老师与病魔顽强斗争12年, 在四次开刀后, 仍坚守讲台;在最后一堂课上, 他拿着教棒支撑着身体、用尽全部体力把声音传到教室每个角落;在弥留之际, 昏迷中嘴里还蹦出了“实验室”、“硫化氢”这样的字眼……身边的英雄事迹最能吸引学生, 同时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他们马上想出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不一定要惊天动地, 任何细微的好人好事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当然也积累了素材。
3. 讲述人文自然景观、名人名家。
苏州, “人间天堂”更是人文荟萃。结合最近大运河申遗成功, 叫小朋友们说说吴江还有哪些突出的人文自然景观?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 大运河“特”在哪里?“优”在哪里?结合黎里古镇的开发, 跟小朋友们一起与柳亚子等先贤对话……
指导学生挖掘写作的生活素材, 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而且颇难实行的一门教学艺术。哪种素材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习作是检验的标准。因此, 在选择写作生活素材的同时, 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倘若缺乏内在的原动力, 学生往往会遇难而退, 结果, 丧失兴趣,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 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无论选择何生活类素材, 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积极激发儿童写作兴趣, 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2.抓住小学生个性, 体现针对性。生活实例必须经过筛选才能体现其合理有效性, 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而不能空洞无物, 同时要体现可操作性。再好的生活实例如果与学生实际背离, 与教学内容脱节, 不管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情随事动”, 体现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了才会“行动”。生活实例的选择要体现“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 要用作者的感情、生活的真情去熏陶学生的情, 使之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写作是儿童表达的需要, 儿童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的内心, 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写作也锤炼了儿童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善于童话作文的吴勇老师说:“儿童写作, 强调的是‘人’为‘文’, 将儿童的生活、实践、阅读、梦想、情趣等有机地糅合在写作课程资源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由此, 生活是一切的源头, 先有源头才有活水, 才有佳作。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由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吴勇.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28009893.
生活乃习作的源头 篇2
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写作教学更应从关注和体验生活开始
观察是扩大视野、获取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整理与思考, 学生脑子里的素材会越积越多, 认识生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当代作家曹文轩教授跟学生讲:没有经过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每个人都是非常有财富的人, 而最大的财富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的作文写不好那是因为你没有仔细打量和揣摩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非常奇妙, 它的丰富奇妙需要通过你的凝视来发现。写作首要的基本功是观察, 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我们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沉入日常生活, 还得主动地挖掘“生活”, 在拓展学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多做文章。虽然为了考试和升学, 教师和学生都很大程度上被禁锢在校园里, 但“什么也阻挡不了一个有创意、有奉献精神的老师”。 (雷夫·艾思奎斯《成功无捷径》) 我们应该利用节假日开辟语文学习的“生活课堂”, 让学生走进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课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坚持让学生走向社会, 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 然后回来写作, 从而使学生走出了无病呻吟的怪圈。每年的环境日这一天, 我带领学生举着宣传横幅走上街头, 捡拾垃圾;在重阳节, 我带领学生走进本地的敬老院, 为老人们打扫卫生, 陪老人们聊天, 给他们表演节目, 替他们缝补衣服……通过亲身体验, 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生活劳动的酸甜苦辣, 人生观得到了升华, 在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写作教学还得紧扣教材强化阅读
1. 阅读教材文本, 奠定“精神”的底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科书中有相当篇目是中外名家名篇, 注重经典性, 同时兼顾时代性。这些作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 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学校里阅读这样的文章, 可以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 使他们终身受益。如, 读《陶校长的演讲》可以体会健康是生命之本, 道德是做人之基的道理;读《少年王冕》可以感受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的中国儒家精神;读《船长》可以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读《孔子游春》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教育中“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因材施教、平等对话的精髓;读《水》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人生观。
在这样的阅读中, 学生不但可以扩大视野, 积累丰富的素材, 还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可以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砥砺意志, 健全人格。阅读教材文本, 是学生获得精神食粮的一个重要渠道。
2. 把课文讲好, 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虽说文无定法, 但写作还是有一定基本方法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叶圣陶先生说:“把课文讲好, 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 语言是怎样运用的, 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 力求帮助学生得意、得言, 得法。
(1) 得意。文章的好坏, 首先取决于立意层次的高低。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水》, 一般教师都将文章主旨定位在“苦”上, 其实这就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作者的立足点是“乐”, 苦中作乐, 苦中有乐, 作者提倡一种快乐的人生态度。这样, 一篇文章的境界就出来了。对于学生习作构思也是颇有益处的。
(2) 得法。写作方法的选择是为主题服务的,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不选择那种方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 在《钱学森》一文伊始, 就将钱学森站在归国的海轮上远眺祖国方向的镜头呈现出来, 这是一种倒叙的手法, 作者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表现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
(3) 得言。学习语言无非向生活和书本学, 而好文章的语言往往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好的文章就是语言的典范。学习规范、优美语言的途径就是向书本学。学生只有从阅读中寻找并汲取营养, 这才是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的必由之路。
“活”习作的源头——阅读 篇3
一、兴趣为先, 引导开路, 积累写作基础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读书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这一环节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较强的个性色彩, 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 指导读书的门径, 引领阅读方向, 提供阅读建议,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投入其中, 亲身体会到阅读的妙处, 把阅读当作朋友, 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受。我国传统的教育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刻苦读书, 正所谓“头悬梁, 锥刺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这个“苦”别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吃, 就是一些成年人也望而却步, 因此, 教育、引导学生读书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首先应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选择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读物, 或是当前社会流行的热点读物。等他们对阅读感兴趣以后, 再及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引导学生读一些精致美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能获得欣赏和思考的愉悦感。然后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 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经典作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 在写作上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我们应当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先辈创造的财富, 吸收经典中的精华。巧妙指点, 从现实出发, 寻找经典和现实的连接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 还要指导学生会读,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 同时扩展阅读的质量。对于那些十分精致的小说, 特别感人的故事, 非常优美的散文, 做相应的摘抄, 或写读后感。达到领会内涵、印象深刻、存储大脑的目的, 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 在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 为以后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激励为鞭, 模仿引路, 掌握写作技巧
古人云: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了让指导学生阅读内化为学生自主阅读, 我们可以在班上设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借阅。墙壁、黑板设立读书专栏, 对读书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小书虫”等称号。每周选出一定的时间, 交流读书感受, 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既帮助学生记忆, 锻炼了其思考认识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阅读的成功, 激励学生阅读的热情。
阅读是一个心动、情动的过程。优秀的篇目必然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其中的思想内涵、构思方法, 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技巧, 并进行模仿写作。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他首先会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 借助日常的积累去模仿, 慢慢地就会逐渐变为自己的东西。有了这种转变, 到写作文时, 他的思维、文句, 都会有大的提高。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中, 坚持从仿句作起, 由单项到综合, 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 做到每次练笔都目的明确, 方法得当,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当然, 模仿别人只不过是一个手段, 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自己走路。“照葫芦画瓢”的作品如果当作艺术作品来看是不足为训的。但作为一种训练方法都能够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 能够使初学作文者少走弯路。如果我们善于运用这种训练方法, 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三、发展为本, 个性驰骋, 完成写作创意
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这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就是要借阅读的“帆”和“风”来学会写作, 发展能力。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
阅读活动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 他们对阅读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作者原意的复制与再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开放的“召唤式”结构, 其蕴含的空白本身就具有多解性。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各不相同的, 并且阅读时读者都是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 以特定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文本, 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是必然的。因此, 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见解, 进行创造性解读,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广泛而长期的阅读夯筑学生写作基础, 不知不觉中内化为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 成就了每个学生不同的表达语言。
寻求习作的“源头活水” 篇4
一、课外阅读为学生习作做铺垫
阅读课外读物是学生探索世界、掌握知识、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的重要渠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从课外读本中汲取精华, 积累丰富的语言, 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期学生在课堂上要学的课文有二十多篇, 教师要求学生读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学生在其中所得却是非常局限的, 因此, 自觉地读课外书、读报纸的好习惯对于写作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看合适的课外书。以三、四年级为例, 学生可以读的课外读物有很多, 如《三毛流浪记》、《格林童话》、《成语故事》、《木偶奇遇记》等, 这些书目中包含了情感教育、自然科学、生活常识等, 让学生从阅读中增长见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倡导师生共读、亲子阅读, 让家长陪孩子在阅读中提升。还可以进行读书论坛,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让学生爱上读书, 这样就可以给习作积累大量的材料, 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
二、感受生活为学生习作添砖加瓦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 只要学生深入生活,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捕捉写作的素材, 学生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了。在学校举行的“五一”活动前, 与学生的交谈中, 我发现学生对于学校的安排颇有微词, 我灵机一动, 趁这次活动的机会进行一次习作练习, 习作的结果出乎我的所料, 就连那些平时很怕写作的学生, 居然能够洋洋洒洒写上两三页, 而且能够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心中感悟, 言辞恳切, 真正体现了“言为心声”。从这次的习作看来,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些是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再来反思一下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 每次写作教学时, 老师都会搜集各种写作材料希望能给学生写作时运用, 还会教学生如何开头结尾, 教师讲得很细致, 很明晰, 学生却常常是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起笔, 学生受到了这样那样的束缚, 他们的情感不能被激发, 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缺乏感情, 写作只有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了, 那么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才会变得生动, 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其实类似的生活题材还有很多, 比如和家长一起准备过节。元宵节布置学生搓汤圆、煮汤圆吃;端午节包粽子, 等等。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用笔记录下来, 和同学交流一下, 这样就可以成为以后习作的素材。由此可见, 在学生动笔习作之前, 老师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提炼写作的素材, 这样学生对写作就产生了兴趣, 学生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读写结合为学生习作积蓄段落素材
小学语文书上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在表达方法、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是很好的范文, 学生可以学习它的写作方法, 可以学习它的句式, 可以续写, 可以仿写。
1.句式训练为写作初学者铺路搭桥。记得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式:我想变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绿叶上。我让学生仿造这句话, 让学生想象美好的夏天有哪些动植物为它增添了无限生机。于是学生们展开想象, 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想变的事物, 再将他们说的按照课文的形式变成一篇诗歌, 让学生体会到言之有物, 避免了学生初学写作时不知如何起笔。仿写既可以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又能加强写作的单项训练。
2.续写, 填补文章空白, 激发学生想象。语文书中某些课文后面常常会留下一些空白之处, 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如学习了《狼和鹿》一文, 当人们认识到狼其实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时, 人们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续写, 学生的头脑中仿佛在过电影一般将文中的内容再现于眼前, 当人们意识到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时, 他们内心会怎么想?他们又会怎么做?结果森林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此时文中的空白之处就得到了拓展, 我们可以利用好这样的资源, 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好机会,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们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地研究, 把握好每篇文章中的语言特点, 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真正做到一课一练, 这样的话学生也就不会再谈习作色变了。
习作的“源头活水”从哪来 篇5
一、让作文与科学整合, 用科学实验引路, 指导学生作文, 培养作文兴趣
我刚接上三年级时, 第一篇作文布置下去, 交上来的作文有百分之九十是抄袭拼凑而成的, 我看过之后, 向学生了解他们一二年级作文起步时的状况, 经过冷静的思考, 我决定从兴趣入手, 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知道:抄作文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写作文, 今后要摒弃这种作文畏难情绪, 就必须让他们真切感受写作文并不难。于是我指导学生做一些科学小实验,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做实验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写下来, 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比如有一次, 我指导学生做一个“烧鱼”的实验, 让学生把一条小鱼放到试管里装上水, 用酒精灯烧试管的上半部分, 小鱼在试管的下半部分。上半段的水烧开了, 下半段的小鱼还在水中悠闲自在地游着。孩子们面对这个实验, 感到十分新鲜和惊奇, 显得兴致勃勃。实验做完后, 我要求学生叙述实验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谈一谈自己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启示:因为水的传热方式是自下而上的, 只烧上半段的水, 热量不往下传, 鱼儿就不会被烧死。学生按自己所做所说所想写下来, 丝毫不觉得作文难写, 一篇篇作文写得鲜活有趣, 充满了灵性。这次作文与科学整合在一起, 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 “我手写我心”写出你心所思, 这就是作文。
二、巧设儿童游戏, 从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会习作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利用儿童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也是一种好方法。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拿着一瓶蓝墨水, 几十张白纸走进了教室, 学生们都很好奇, 这节作文课要上什么呀?我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白纸, 宣布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和大家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点墨成‘?’。”边说边板书题目《点墨成“?”》。学生一听要做游戏, 立刻欢呼雀跃, 情绪十分高涨, 但是看看题目后又满腹疑惑, 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我趁此机会说出了游戏规则:“在白纸上随意滴三滴蓝墨水, 然后把白纸对折起来, 用手抹一下, 然后打开白纸看一看, 你们看到了什么?”我边说边做示范, 学生立刻模仿做起来。等学生做完了这个游戏, 我说:“现在请你们打开白纸,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打开白纸一看, 白纸上出现了不同的图画:有蓝色的花儿在生机勃勃地绽放, 有茁壮的小树在努力地抽放着枝条, 有美丽的蝴蝶在翩翩地起舞飞扬, 有展翅的雄鹰在蓝天下翱翔, 有宇宙战士奥特曼在勇斗怪兽, 有月光下静静流淌的小河, 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图案。学生把白纸拿起来, 从不同角度观察纸上的图画, 揣摩不同的事物、搜索记忆中的画面, 还有的不尽兴, 又拿出白纸, 重新做一遍。这节作文课在游戏中上的趣味盎然。随后我让学生叙述这堂课游戏的全过程, 重点描绘自己看到的游戏成果:“点墨成‘?’”的“?”的样子, 以及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把叙述的内容用简明精炼的语言写下来。学生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感悟到作文其实就是生动再现此情此景, 写出真实的感受, 也体会到了作文的乐趣, 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习作内容。
三、善用教材每一组的情感教育主题, 拓展作文素材, 描绘自己的生活场景,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我们发现, 每一篇优美的课文都散发着语言文字的魅力,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 我尝试从课文入手,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走进课文, 学会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体验, 体会语言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习作水平。
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情感教育主题, 有关于春景, 就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的春光, 描写玉门春天的特点。有“爱的教育”主题的, 就让学生写围绕自己身边的爱, 感恩父母, 感恩社会, 表达自己的爱与感动。学习了童话寓言后, 让学生自编自演童话, 展开奇妙的想象, 表达自己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学习了时光流逝, 斯人易逝, 青春不再主题的课文后, 让学生写自己对他人的关爱, 对时间的珍惜, 对微小生命的善待之情。针对课堂上每一组课文的主题思想, 拓展作文空间, 让学生写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有些课文, 故事性强, 富有情趣, 结尾又常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孩子们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深深吸引, 他们会为文中的不幸小羊抱不平, 会为小木偶的不公正遭遇鸣不平, 会为消失的树木和村庄而伤心落泪。此时, 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 想象力异常丰富, 可以为学生架起一个支点, 让学生进行续写, 续写可以是给课文补充一个适当的段落, 或插进一个合理的情节, 也可以根据文章的结尾, 写出故事的延续和可能的结局。
四、挖掘生活素材, 找寻习作内容, 创造习作机会
一切创作都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 产生许多情感矛盾与困惑, 比如:学习上的困难与压力, 家庭中的诸多矛盾, 父母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同学之间的友情与摩擦, 面对意外时的无助与惶惑等等, 怎样挖掘出这些生活素材为习作所用呢?这时, 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朋友间的亲切交流, 和他们谈父母, 聊家常, 议友情, 说时事, 然后从中提炼出习作的素材, 在《我的爸爸妈妈》中写一写父母的性格, 他们的工作。在《父母的爱》中抒发天下父母心的无私, 在《家有趣事》中表达家庭其乐融融的亲情, 在《我学会了做家务》中体会家务活的琐碎以及父母操持家庭的不易, 在《学会感恩》中写出他们在面对压力, 挫折时的心态, 感谢生命, 感谢父母, 感谢老师, 勇敢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挑战。在《谈网瘾的害处》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引导他们关注环境问题, 就写一写有关水污染, 大气污染, 森林资源破坏等问题, 唤起他们“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
阅读摘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篇6
一、有心插柳,叩开摘记之门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怎样激发学生的摘记兴趣呢?依据小学生向师性较强的心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自己的摘记本展示给学生们看,当学生们翻着、看着,兴致最浓的时候,我趁机对学生说:“你们不是最怕写作文吗?有了这个,什么都不用怕了,你们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你们‘内存’太少。这是我写作文时的‘百宝箱’,你们看,这是人物描写片段,这是写景片段,这是名人名言……”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做摘记的热情被点燃,一个个激动地说:“老师,我也想有个习作的百宝箱,你帮助我们填满它,好不好?”这样一来,学生的摘记热情被点燃,为有效摘记奠定了基础。
二、授人以渔,丰富摘记形式
阅读摘记并非是简单的抄写活动,它是学生在阅读时经过自己的思想过滤,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摘录的一种形式。在这个摘记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可以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摘抄变成一种富有学习趣味的活动,一种有意思的挑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哪些是需要摘录的?摘什么?怎样摘?他们并不清楚。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摘记的方法。总结下来,主要是好词句,好锻炼,好想法。具体的摘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摘录式。主要是对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进行摘录,摘录这些语句和段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多次见面的情况下熟读成诵,便于自己在习作中消化吸收和运用。(2)评论式。这种摘记主要是对阅读中主要人物或者主要事件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3)心得式。这种摘记形式主要是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者内心感受,等等。(4)仿写式。这种摘记是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特殊的构段或者布局谋篇方式后及时摘录下来,便于自己在习作中进行仿写和运用。
当然,阅读摘记的方式还有许多,比如提纲式、存疑式、欣赏式、激励式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分门别类,摘记时设定好不同形式的摘录方向,以便为各种类型的摘记提供合适的平台。
三、有效指导,搭建展示平台
在学生摘记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长期采取一成不变的摘记形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摘记障碍,缺乏摘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摘记焕发出生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树立榜样,表扬、激励。在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在摘记方面比较讲究。从摘记本的选择到摘记内容或摘记形式有些学生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们的摘记本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那些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精美的摘记让学生轮流传看,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利用其他学生不服输的心理,让其他学生的阅读摘记从内容到形式都丰满起来,成为他们随身携带的习作“利器”。
其次,选择读物,丰富视野。对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在摘记内容的选择上难免会出现狭窄、单一的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读物,使学生能够提取一些对自己学习和习作有价值的摘记内容,从而使这些好词好句、美文段落能够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习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也只有在优秀的读物中,学生才能自然地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学生打下厚重的文学素养。
最后,诵读摘记,内化积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学生才能聚沙成塔,厚积薄发。在学生摘记的基础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就自己摘记中的内容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只有这样,才能在诵读中使摘记内容内化、吸收,从而使摘记不成为学生阅读中的摆设,而是真正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助推器”。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摘记内容的检查落实,让这些精美的阅读材料烂熟在学生心中。
四、厚积薄发,摘记成就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积累一定的语言文字材料。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摘记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且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摘记内容的活学活用,学生的习作也才会在厚积薄发中变得更加精彩。
如教学完《老师,您好》一课后,我对学生说这是一篇歌颂老师的诗歌,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结合自己摘记中的一些歌颂老师的话来说。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我忘不了您对我的谆谆教诲。”有的学生说:“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我长大 以后也要 做像老师 一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摘记中的内容被学生吸收以后就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出来,不仅成就了语文课堂的精彩,也成就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精彩,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生活乃习作的源头】推荐阅读:
体验习作生活享受作文快乐08-29
小学生习作生活化08-01
从乡土生活体验中,提高农村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06-02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07-25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06-10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09-21
习作的春天07-12
习作评语的技巧10-17
修改自己的习作08-29
习作我爱家乡的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