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力量

2024-10-26

道德力量(精选7篇)

道德力量 篇1

2010年3月以来, 高检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恪守职业道德, 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 为我们进一步领会检察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把握检察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重新审视当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机会。

一、检察职业道德“八字箴言”的内涵

检察职业道德, 是指以检察官为主题的所有检察人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 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以及调整检察官与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是检察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集中体现, 是对检察职业的特殊要求。

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国际公约、社会道德规范等对检察官职业道德提出了总体要求, 比如, 《有关检察官作用的基本准则》等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执法人员行为守则》, 以及“八要八不要”、“九条硬性规定”等检察人员职业纪律都涉及到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2002年3月, 高检院发布了《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 对检察官职业道德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提炼, 明确提出了“忠诚、公正、清廉、严明”八字规范。在继承吸收了原有规定的精华, 并补充新鲜内容的基础上, 2009年9月29日, 高检院颁布《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试行) 》, 从坚定政治信念、保障公正执法、保持清正廉洁、加强自身修养等方面, 规定了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履行检察职能以及公务外活动中, 应当遵循和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即“忠诚、公正、清廉、文明”———“八字箴言”。这八个字看似简单, 含义也不复杂, 但具体到各个方面, 其中有非常广泛的内涵。

(一) 忠诚是践行检察职业道德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主要体现在“五个忠于”, 即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人民检察事业。其中, 首要是忠于党的领导。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官要履行好职责, 就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 坚决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坚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二) 公正是检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法者的神圣职责, 也是执法者的价值追求。公正要求检察官公正无私, 严格执法, 秉公执法,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不偏不倚、不枉不纵, 切实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的执行者, 更要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意识, 不断提高公正执法的能力, 真正成为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忠诚卫士。

(三) 清廉是检察官的职业本色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和反腐败重要职能部门, 自身是否清正廉洁, 不仅关乎检察机关整体形象和检察公信力, 而且影响案件公平公正, 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因此, 每个检察官在执法活动中, 都要不为情所扰, 不为物所惑, 不为色所诱, 严格自律, 遵纪守法, 拒腐防变。

(四) 文明是践行检察职业道德的思想和业务根基

检察工作要科学发展, 就必须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检察官坚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该严则严, 当宽则宽。要求检察官要弘扬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做到执法理性文明, 执法行为文明, 执法作风文明, 执法语言文明。

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既有各自的独立性, 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基本反映了检察职业活动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范, 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构筑起了检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完整框架。

二、当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 检察官职业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 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不可否认, 检察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亟待解决。

(一) 现状堪忧:检察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 检察官在道德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目前, 检察官职业道德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 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和以民为本的职业道德良知, 能够以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维护检察官和检察机关形象, 有着较好的法治意识和对公平、公正的执着追求。清正发自内心深处, 廉洁现于细微之处, 不为功利所动, 我们称其为模范型检察官。他们是检察机关的脊梁, 人数的多少直接左右检察机关形象变化的风向。

第二层, 有作为检察官的基本良心, 在各种制度管理和工作环境压力下, 能努力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 有着基本的检察工作水平, 能做到公平、公正, 能注意清正和廉洁问题, 我们称之为标准型检察官。这类检察官在较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也都是不错的。

第三层, 只是把从事检察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个渠道。在利益和人情的驱动下, 往往作出一些有悖于检察官良心的行为, 不注意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 工作水平不高, 在清正廉洁上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称其为松懈型检察官。这类检察官是影响检察机关形象的潜在因素。

第四层, 缺乏检察官良心和责任心, 以自我为中心, 对道德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违法违纪、枉法办案、严重破坏检察机关形象, 我们称之为放任型检察官。这类人的出现及其存在, 最大限度地破坏了检察机关形象。

目前, 综合起来看, 模范型和标准型检察官是主流, 虽然发现放任型检察官较少, 但松懈型检察官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 问题颇多:违背检察职业道德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 存在的违背检察职业道德的现象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

1. 政治问题法律解决。少数检察机关、检察官不能正确把握手中的权力, 把法律用作打击政治对手的手段。

2. 执法问题私情解决。有一些检察官在工作中难以抵挡诱惑, 搞权钱交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3. 文明问题野蛮解决。执法不文明、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

4. 理性问题感情解决。检察违纪人员当中为徇私情而枉法, 从而付出代价的也有存在。

5. 经济问题衍生解决。

当执法后勤的“保障要求”和“保障现实”发生冲突、产生巨大反差时, 少数检察机关为解决实际苦难, 而采取一些衍生办法, 通过打“擦边球”等方式来解除困境。

(三) 原因复杂:多方面因素影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以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全球化在给检察机关执法观念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带来冲击。

“拜金主义”严重冲击了“君子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

2. 信息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爆炸性的媒体传播, 人们难以用单一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 以致道德失范。

3. 长期以法律判断是非, 致使执法者很少将职业道德或社会公德放在法律的天平上加以权衡。

4. 道德教育过于简单化, 内容过于空泛, 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主要是加强检察官的自律性, 同时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 要以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约束力为立足点, 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 以德养身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检察官的立身之本。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就是检察人员在履行检察工作活动中, 在处理各种法律、人际、社会关系中所应当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是要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 在道德的认识和时间活动中不断锤炼和陶冶自己的品行。一是要树立公正的执法理念。就要真正崇尚公正, 执着追求公正, 把公正贯彻于检察官执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铸就公正执法的灵魂, 并通过良好的执法效果取信于民, 提高执法公信力。二是倡导敬业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在思想上端正执法态度, 在工作中立足本职、任劳任怨, 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 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生死关头, 不惜以鲜血和生命努力维护检察官形象, 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自己所钟爱的检察事业。三是要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面对滚滚红尘, 要坐怀不乱, 不为金钱去“推磨”, 不为美色而“动心”, 终生追求人品的完善。四要强化检察职业荣誉感。要进一步提高检察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倡导一种尊重法律、尊重从事检察职业等法律工作人员的社会风尚。

(二) 以德正人

孔子曰“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从政者, 洁身自好是处事公正的基础;居官无私, 不以权谋私, 是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基本要义。一是要秉公执法, 不徇私情。这是检察职业道德中最具检察职业特点的主要规范之一。它既是检察职能的根本要求, 又是每个检察官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最重要的准则。己不正, 难以正人, 检察官只有自己首先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二是要清正廉明、遵纪守法。要求每位检察官都要遵守政治纪律、职业纪律, 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 不以权滥法;正确处理利与法的关系, 不以钱卖法;正确树立检察官的角色意识, 用高层次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三是要刚正不阿, 护法为民。要站在群众满意的高度, 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 公正执法。

(三) 以德督行

在大力倡导严格自律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辅助于一定的监督机制, 寻求一套符合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的道德评判标准, 以推进检察官道德水平的提高。一是要研究制定检察官道德规范, 对检察官的思想境界、作风素质、精神世界, 在社会生活、履行职责、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职业道德标准, 使之可以遵循。二是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发现和培养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和事, 开展典型教育, 同时还要牢固树立“为民执法”的天职意识, 抓好廉洁从检、艰苦奋斗教育。三是要探索建立量化的检察职业道德岗位责任制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审机构, 在检察官任命、晋升等程序中, 加强对检察官的监督考核。

道德力量 篇2

魏岗学校七﹙1﹚班胡海燕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道德的力量》。

阳春三月,春风浩荡,也有一个人名字,恰似春风一般吹开人们的心扉,温暖人们的心房。他,就是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51年前,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让雷锋这个平凡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使3月5日这个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使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雷锋精神,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它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它代表着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它成为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成为高尚的道德楷模,雷锋的名字早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不同国度的人们用不同语言传颂雷锋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上学着雷锋的精神。日本人说:“要像雷锋那样生活。”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着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由此观之,雷锋精神影响了全世界,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力量,更是道德的力量。

在我国,像雷锋这样的人不计其数。焦裕禄、孔繁森、丛飞、郭明义„„一个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激励着人们学雷锋,做好事。仅2012年就涌现了许多雷锋式的人物,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危险来临的一瞬间,她毅然用自己身体挽救了学生的生命,虽然失去了一双腿,但她无怨无悔。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下,她挺身而出,伸出双臂,接住生命。孟佩杰,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历尽艰辛十二年,背着养母上大学,孝心感动日月。一位位新时代的雷锋,他们向社会散发着道德的芬芳。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雷锋”。徐老师是一位爱岗敬业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认真备课,钻研教法,把枯燥的数学讲的生动有趣。他工作勤勉,早晨伴着朝阳迎接我们到校,晚上送走最后一批学生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他爱生如子,多次拿钱资助贫困的学生,节假日还给我们补课,进行家访„„他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纯洁的人。在我们班上,学雷锋,做好事已蔚然成风,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是高尚道德的践行者。有雷锋在,社会将更加和谐;有道德在,生活将更加美好。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最美”温暖人心 道德凝聚力量 篇3

拨动人们心弦的美好颂歌

2011年10月,当“小悦悦”这个名字出现时,中国人的神经如同被电击一般,愤怒、耻辱、焦躁、困惑、叹息,人们不停地发问:我们的道德担当究竟怎么了?如此逼问尽管令人痛苦,但在丑陋现象引起公愤的同时,不难发现,聚焦这些现象,鞭挞这些现象,正表明了社会对高尚道德的热切期待,对民族优秀传统的重新认同。每次社会不良现象的大讨论都是对公民伦理道德的一次考验,而考验的结果让人欣慰——呼唤良知的声音在讨论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发掘,每年每月,有多少英雄模范,有多少平凡好人,正在神州大地不断出现。今年5、6月,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彭伟平、周玉兰、张文华,他们的事迹如同一曲曲最美的颂歌,在亿万人的耳畔回荡;而7月,周江疆、邓锦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又传遍大江南北。无论何等身份,不管经历怎样的不同,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当代中国的道德精髓,让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最美”追求。

“最美妈妈”、“最美爷爷”、“最美奶奶”、“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司机”,这一个个“最美”来自民间,传播于网络,最后汇聚成传遍全国的主旋律。从“最美”被亿万人传颂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是大众心底的共鸣,是人们积蓄已久的精神呼唤。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国家的精神文明、公民的道德修养,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追求高尚道德,是改革开放后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快速增长后的时代需要,是新世纪对中国的急切召唤。

在汽车行驶中,司机吴斌被一块迎面飞来的数斤重的铁片砸中。在生命中最艰难的1分16秒里,他强忍疼痛将大客车缓缓减速、停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开启车门,疏散旅客。在为吴师傅送行的那天,杭州城沉浸在悲痛之中,“一座城送别一个人”,人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司机而落泪。

大灾大难是道德的试金石

这十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的十年,但在大灾大难面前,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当非典肆虐,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冲在最前面;当汶川和玉树遭遇地震,全国各地人人奉献爱心;当舟曲爆发泥石流,运送捐献物资的车辆一眼望不到边;当今年北京出现特大暴雨,素不相识的人们开着私家车,打着双闪灯奔向机场,去接那些无法回家的旅客……

大灾大难正是检验公民道德的试金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十年以来,我国道德建设成就显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十年间,志愿者队伍在中国大地迅速崛起,如今已经遍及全国各个行业。他们活跃在各大国际盛会,奋战在每次救援的最前列,而在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关键时刻也离不开他们的身影。北京如今9个人中就有一位注册志愿者,各省市自治区都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热情、有礼、周到、微笑,是中国志愿者的写照。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在一个个国际盛会中,中国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志愿服务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许。《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北京的热情和友好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一批又一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在创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持续,这一项项影响深远的举措,让精神文明的火炬照亮基层,照亮社区,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仅仅十年,无论是遵法守规意识的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改善;无论是敬业精神的广泛认同,还是文明礼仪的大面积推广;无论是“谢谢、对不起、不好意思”使用频率的迅速提高,还是道德底线的突破被坚决遏制,这些都让人感到,中国的道德建设积蓄着强大力量。

今天,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8.3%。在国内事件和国际事件中,中国网民的讨论激情空前高涨,随着社会的进步,关于网络道德规范化的讨论,每一次都可以呈现出理性的光芒,盲从、宣泄、简单化逐渐让位,为中国人的自信自强带来了厚实的文明基础。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指引着社会前行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2007年以来,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在三届评选活动中,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军人。主办部门通过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而且开通报纸、网络、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方便了群众的推荐、投票和监督,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度。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让一批批品行高尚的普通中国人变得格外耀眼,各省市自治区的道德模范也在推选中被不断传播,还有效地促使了各地各行业不断推举本地本单位的道德建设优秀人物。由著名艺术家演说道德模范的基层巡演和“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现场交流活动,让道德追求更具活力,使道德模范可亲、可信、可学。仅2010年,共有300多个城市(区)和行业系统举办了11 600多场巡讲,2 400多位各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参加,听众超过840万人,录制播出的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在全国各地的电台、网络展播,形成热播效应,感染了千万群众。而坚持多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论坛,使公民的义务、公民的责任,深入人心。

从全国到各地的道德模范评选,生动地展现出平凡生活中的善行义举。每次这样的评选,都会赢得各界群众和网民的激情回应、热情传播;在评选的同时,一大批民间选出的“最美”典型也交相呼应,对那些民间发现推举的模范人物,各级党政部门总是迅速表彰,热情激励。产生“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的杭州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多年来一直是全市社会发展的亮点。通过“杭州十大平民英雄”的评选,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公民爱心日”等活动,推动了全市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需要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更需要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治理网络内容、整顿校园环境到加强少儿文艺创作、推动全社会的更多关怀,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扬善必须惩恶。对无良企业、腐败官员、各类败德现象的惩罚、谴责、制约,如果缺乏相应的机制、法规与环境,模范的作用就会降低,正风正气就难以长久。十年来,反腐败坚决有力,打击侵权、造假、欺诈持续不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格外强劲,相关的司法体制和法规建设也在日趋完善,而社会舆论更是对败德现象高度警觉。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还制定出一套逐渐完善的奖励英模、保护好人的政策,善行义举受嘉奖正在成为社会常态,好人有好报已经是大众的共识。

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当代雷锋”郭明义,和雷锋一样都是普通人,过的是平凡的生活。人们热爱他,拥戴他,千万粉丝关注他,因为他普通,因为他平凡,可亲又可学。时至今日,雷锋

的传人已经遍布全国各地,雷锋小组、雷锋志愿者、雷锋服务公司、雷锋团,这些由老百姓、普通党员组成的一支支队伍,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行动。

道德建设最需要畅行在大众之中,最需要体现在凡人小事里,即便是出手救人,也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反应。十年来,中国的道德模范已经变得平民化,中国的善行义举已经日益大众化,中国对高尚品格的传播和颂扬已经从媒体延伸到千千万万双网民之手。这种转变,标志着道德自觉性的建立。

十年来,中国道德建设不再是宣传“高大全”,而是积累于平凡的生活里、普通人的脚步中、质朴真诚的言行内,显示于各行各业中。身在百业中的老百姓,生活于各个地方的普通人,人生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他们的道德水平,不在于惊天动地,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日常生活里能否自然而然地显现出起码的公民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关注的话题,标志着道德建设的走向和特点,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是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五大类别,真切表达出今天的道德更需要什么。

十年,道德的力量正被亿万人认同;十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就显著而具成效!

短评

道德建设支撑社会进步

时代进步离不开道德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高尚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大以来,道德建设在强力推进。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中华民族有着崇德向善的悠久传统,对高尚道德的强烈呼唤始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近年来,每当道德问题呈现在人们眼前时,网民的激烈讨论、舆论的热情关注、社会的积极呼应,真切反映出道德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优质的经济,没有道德的追求就不会有先进的文化,而缺少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行为,社会就会沉沦,民族也不可能进步,这是全社会的坚定共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遵守道德规范既是觉悟、也是义务,只有人人修身自律,才可能积小善而成大德,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浅谈《啊,拓荒者》中的道德力量 篇4

关键词:《啊, 拓荒者》,亚历山德拉,道德力量

1. 引言

《啊, 拓荒者》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女作家薇拉·凯瑟的第一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作品以“丰富的内蕴和诗意的美”[1]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中西部边疆开拓者艰苦创业的现实生活, 塑造了一位在逆境中不断奋斗, 最终获得成功的女性形象———瑞典移民拓荒者亚历山德拉·伯格森。

作为凯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啊, 拓荒者》自发表以来得到了文学评论界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阐释, 小说以其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尤其是以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为代表的拓荒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成为近十几年来方兴未艾的生态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视野所关注的重要文本。笔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小说主要人物的道德意识进行解读, 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支撑人类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力量。

2.《啊, 拓荒者》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力量

最能代表凯瑟文学成就的是她所创作的一系列拓荒者题材的小说。因为少年时代曾置身于美国中西部 (内布拉斯加州) 移民拓荒者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为凯瑟提供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家通过理智、透彻的审视和思考, 用高度艺术的手法把它们提炼出来。这些作品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美国多元文化形成的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 尤其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对精神领域的影响和冲击。凯瑟十分注重并擅长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 反映在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及其所经历的变化。她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拓荒者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缅怀, 对不断物质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空虚的精神生活的不满, 因此, 她被著名评论家麦·盖斯马尔誉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2]。曾有研究者从超验主义视角解读凯瑟拓荒者题材的小说, 十九世纪中期是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流行的时期,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要求人们超越感性生活, 超越物质生活, 追求富有诗意的精神生活, 并在高尚的精神生活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3]。凯瑟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赞美, 反映了作家深受超验哲学思想的影响。

笔者认为, 《啊, 拓荒者》对生活、理想、亲情和爱情等的洞察给读者以人生价值的道德上的启示, 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身上闪耀着理性的光辉。通过描写亚历山德拉的创业生活和情感经历、她的弟弟埃米尔和好友玛丽亚的爱情悲剧, 凯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理性和道德的基础上的。笔者着重探讨这部小说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所展示的道德意识和力量。

2.1 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

对于亚历山德拉的父亲、第一代移民拓荒者约翰·伯格森来说, 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挫折。“在漫长的十一年里, 约翰·伯格森在他初开垦的野地上并没留下太显著的印迹。这块土地依旧桀骜不驯, 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发脾气, 又为何发脾气”[4], “它是一个谜, 就像一匹没人能驯服的野马, 狂奔着, 把东西踢碎”[5], 与大自然多年的搏斗使他身心俱疲、积劳成疾。父亲病逝后, 亚历山德拉挑起了家业的重担。她性格坚韧而执着, 在颗粒无收的荒年, 许多人忍受不了苦难, 纷纷离开土地到别处去谋生, 包括她的挚友卡尔·林斯特伦姆, 即便在那种情况下, 她仍然选择坚守土地, 完成她父亲的心愿。更重要的是, 她怀有坚定的信念, 凭借智慧和知识创建新的家园。她的两个弟弟洛和奥斯卡虽然都是很勤劳的庄稼汉, 但总是墨守成规, 思维迟钝, 而她十二岁前就成为父亲的帮手, 喜欢读书看报, 善于思考学习, 做事沉稳果断、有主见。她通过看报纸了解市场, 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向被人称为疯子的独居老人艾弗讨教饲养家畜的方法。

亚历山德拉热爱土地, 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她常常会想到:“自然界伟大的运行, 每当想起这背后的规律, 她就感到一种个人的安全感。”[6]作为一个理智、务实的创业者, 亚历山德拉这个人物带有某些功利主义的色彩, 但小说中时隐时现着一种宽广的伦理学视野。当经历了最心爱的弟弟为情而死的重大变故后, 亚历山德拉对人生、对人与土地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她认识到:“土地是属于未来的……我们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而土地才是永恒的。只有真正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人才配拥有它———哪怕这样也只是短暂的。”[7]这番话隐含着道德的智慧和想象力。自然之于人类, 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提供者, 而是支撑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土地不仅让亚历山德拉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而且给予了她心灵的慰藉。“在表面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有些日子是亚历山德拉感到特别幸福而无法忘怀的———那是她觉得自己和周围平坦、休耕的土地特别亲近的日子, 令她感到她的体内似乎融进了土壤里的勃勃生机……”[8]“那长草深处的虫鸣就如同最甜美的音乐。她觉得自己的心仿佛也藏在那深处的某个地方, 同鹌鹑、衔鸟和所有阳光下低唱沉吟的生灵在一起”[9]。

当代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代表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经说过:“与人类自我实现的能力一样, 诗意地栖息于地球的能力以及与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融为一体的能力, 也是道德的前提条件。”[10]罗尔斯顿认为环境伦理“存在于心灵的三个部分———理性、情感、意志……在这种伦理中, 知识就是力量, 就是爱, 就是信心”[11]。亚历山德拉对于土地的认识和情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意识。

2.2 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在人生态度方面, 亚历山德拉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价值、道德意识上的追求。她胸怀宽广, 处事豁达, 乐于助人, 与人为善, 并怀有潜在的宗教信仰[12]。

亚历山德拉和卡尔的爱情完全建立在心灵的默契和相互理解支持的基础上。作为成功的创业者, 亚历山德拉并不看重物质利益, 不耽于物质享受, 她追求的是理性的情感、和爱人在精神上的相通。她认为卡尔是惟一理解和帮助过她的人, 因为她觉得理解是一个人能真正帮助另一个人的惟一途径。当卡尔忍受不了利欲熏心的洛和奥斯卡对他们感情的责难准备离去时, 亚历山德拉对他表白:“我不需要钱。多年来, 我一直需要的是你。”[13]得知埃米尔的不幸后, 卡尔尽快回到了爱人身边, 两人决定冲破一切世俗的偏见和阻挠结合在一起, 因为亚历山德拉相信幸福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理智和彼此的信赖上。

然而, 玛丽亚和弗兰克·沙巴塔之间、玛丽亚和埃米尔之间的爱情, 则是情感超越了理智。玛丽亚和弗兰克的结合更多的是出于年轻人强烈的情感而一时冲动, 并没有相互真正的了解。在婚后的共同生活中, 玛丽亚才痛苦地意识到婚姻存在着致命的问题, 她和弗兰克并不适合生活在一起, 因为两人都不是对方所需要的那种终生伴侣。而玛丽亚和埃米尔之间的爱情, 甜蜜、浪漫却又充满苦涩和绝望, 最终成为嫉妒的牺牲品。这枚苦果早在玛丽亚和弗兰克草率成婚时就已经种下了。

埃米尔的死是亚历山德拉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坚强如她, 也几乎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痛苦, 因为埃米尔不仅是她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最心爱的小弟弟, 而且长大成材的埃米尔一直是她的骄傲和希望, 亚历山德拉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埃米尔能走出乡村, 去更广阔的世界追寻梦想和自由。然而, 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 亚历山德拉还是作出了理性的道德选择———设身处地、体察他人。她觉得弗兰克也是这场感情悲剧的受害者, 所以决定帮助他, 让他能得到宽恕。她的道德意识和选择体现出一种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力量, 这一道德力量使她在拯救他人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令伤痛的心灵获得平复的希望, 也使她超越了狭隘的“小我”, 实现了人我关系中的“大我”。

3. 结语

亚历山德拉事业的成功和情感的归宿反映了理性的道德意识, 小说展现了支撑人类精神的道德力量, 这种力量也赋予了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在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生活追求中所获得的。”[14]“人的真正的德行在于按理性的要求, 凭道德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 个人有能力达到道德上的自足, 获得他们天性追求的幸福。”[15]现代社会应该重视道德建设, 因为它是社会提升的必由之路[16], 是人类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薇拉·凯瑟著.资中筠译.啊, 拓荒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序:1.

[2]朱炯强编.薇拉·凯瑟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编选者序:1.

[3]向玉乔著.人生价值的道德诉求——美国伦理思潮的流变.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5.

[4][5][6][7][8][9]朱炯强编.薇拉·凯瑟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13, 14, 34, 134, 88, 34.

[10][11]杨通进, 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195:200.

[12][13]朱炯强编.薇拉·凯瑟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编选者序:12, 79.

[14][15]蔡志良, 蔡应妹著.道德能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57, 51.

道德的力量 篇5

丛飞,男,中共党员,生前为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的关门弟子,一直刻苦钻研小品、哑剧、口技、魔术、模仿等方面的技艺。刚到深圳的时候,他做过搬运工、洗碗工。曾经因为累得浑身发抖,晕倒在草地上,那时候就给自己改名叫“丛飞”,意思就是从草丛中起飞。难忘的经历,使丛飞特别同情弱者,对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他总想尽力去帮助。1994年,丛飞到四川成都参加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现金2400元放进了捐款箱。这件事使他体会到,自己也有能力改变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从此他立下誓言:要尽自己所能扶危济困,向社会奉献爱心!

丛飞回到深圳就加入了深圳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经常进行公益演出活动,先后20多次到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每到一地,丛飞都要认领资助当地几个贫困学生,从1995年到身患癌症住院的前一年,丛飞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78名。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但丛飞的家只有58平方米,非常俭朴。有时为了及时给山区的孩子们交学费,丛飞还向一些朋友借钱,前后共欠下了17万元的债务。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半年里,丛飞坚持参加各类慈善义演65场,捐款数万元。累计下来,丛飞的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个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受丛飞资助的贵州省织金县中学生王维珊在写给丛飞的信中说:“我从来不知道伟大可以这样具体,感动可以这样彻底,人生可以活得这样博大无私。”

丛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通市民应该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个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弘扬时代精神,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重大课题。丛飞精神是时代的强音,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残、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折射出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

丛飞荣获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最具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林秀贞,女,6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农民。

30多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救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好人林秀贞”。她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一位已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老人常说,自己生活得比有儿有女的还要幸福。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07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

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2005年以来,林秀贞先后被授予2005感动河北十大人物、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籍雅琴,女,54岁,中共党员,吉林省四平市残联副理事长。

籍雅琴先天性双目残疾,但她身残志坚,几十年如一日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每逢过年过节,她都放弃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自备年货到残疾人困难户家中走访看望,和他们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搞联欢。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至今,籍雅琴已有33个除夕之夜没和家人一起度过。她把儿子送到母亲、哥哥、妹妹家寄养,自己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抚养着多病多残的弃婴,资助着多名特困学生上学,照顾着60多位重残人。2004年8月13日,正当她为盲人区围墙倒塌摔伤盲人的事件紧张忙碌的时候,她的母亲遭遇严重车祸,她含泪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修复围墙,避免盲人再次在此处发生伤亡事故。当她赶到医院时,却发现母亲因无人护理,从床上掉下,再度摔伤。

后天失明的王丽琴因生活所迫,深夜自杀未遂,从高处坠下摔伤头部。籍雅琴闻讯立即赶到她家,帮她包扎伤口,耐心开导,并利用休息时间教王丽琴学会了盲文,掌握了按摩技术,帮她创办了康复按摩中心。60多岁一直未婚的盲人陈庆新、李长海住在一间小屋里相依为命,靠低保生活。2007年4月,籍雅琴与吉林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沟通,让两人参加了四平盲校按摩培训班。通过学习,他们的按摩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终于名正言顺地挂牌营业。安克敏是既聋又盲的重残人,老伴王艳英是既盲又弱智的多残人,无儿无女,籍雅琴三十年如一日照顾他们,32个除夕之夜,籍雅琴都陪伴在他们身边。

在四平市盲人心中,籍雅琴救助过的人数也数不清,仅扶助的下岗失业、待业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就有数百名。她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在路上勇斗歹徒,在列车上智抓盗贼;深夜送危重病人,家中抚养弃婴,五次献血给老工人、孤儿、中心血站;抓过调戏妇女的流氓;解救过被传销组织囚禁的人员;帮教过监狱中的杀人犯;制服过无理打闹的精神病人,做好事成千上万。在残疾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社会发案打110,我们有难找籍雅琴”。多年来,组织上发给她的奖金、奖品,她都转送给了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体和公益事业累计捐款5万余元。

籍雅琴先后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殷雪梅,女,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

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4月7日,金坛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99年秋

开学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学习跟不上,帮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对同事,殷雪梅也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等经验。新课改开始,大家感到有些不适应,殷雪梅自费订阅多种杂志,将好文章一一摘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殷雪梅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公认的,每次民意测评,她的得票都很高,学校多次想把她推荐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可她总是一再谦让。2001年6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月,校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申报市先进工作者的表格发给了殷雪梅。三天后,她却把一字未填的表格悄悄退还给了校长,希望学校把这一荣誉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殷雪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殷雪梅的英雄壮举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省教育厅表彰她为英雄教师。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

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李学生,男,已故,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前系浙江温州金有利鞋厂工人。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当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李学生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猛然看见迎面一列火车呼啸而来,而在铁路上玩耍的两个孩子却浑然不知。“快躲开!”李学生边喊边飞身穿越铁路,先把一名小男孩救出。当他再次奋不顾身地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这位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普通一员,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极致。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李学生从小家境贫寒,但他乐于助人的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农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噩耗传来,老人一时无法相信。

李学生走到哪里,都恪守着这样的人生准则: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他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在老家时,他曾奋不顾身抢救大火中的村民和落水儿童。1998年10月29日,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一车间突然起火,李学生和几名工人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抢出易燃的橡胶原料。他还不顾危险,从火海中抢出几个煤气罐,排除了险情。1999年刮台风时,洪水淹没了厂房,又是李学生最先冲进仓库和车间抢救原料和机器。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商量给他捐款时,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2004年,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用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实际上,李学生生活并不宽裕,他一个人打工挣钱,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

200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学生为革命烈士,全国总工会追授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团中央追授其全国杰出务工青年称号。

武秀君,女,46岁,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滴塔村村民。

武秀君夫妇从事建筑施工生意多年,凭借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5年前,武秀君的丈夫赵勇因车祸去世,留下个人名义的外债270多万元、债权300多万元。武秀君在承受巨大的家庭痛苦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诚信,顶着家庭和债务双重压力,走上了代夫还债之路。

武秀君一一打电话告诉债权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将丈夫的欠款签字改成她自己的名字。账目不清,她打电话重新核对;没有找她要账的人,她主动打电话承诺一定要把欠款还上。她领着工程队继续承揽工程,用挣来的钱、要来的欠款还债„„就这样,5年里,她还清了数百笔欠款。别人欠她的钱,有的是折价偿还,有的始终拖欠,但都没有影响她主动还债。

武秀君第一个想到还钱的是一家银行的贷款。当武秀君克服困难把50万元全部还给银行的时候,这家银行的领导眼圈红了。为了帮助母亲还债,武秀君的家庭也行动起来,她大儿子出门尽量不坐车,节省下车票钱还债;上中学的小儿子一天只花1.5元,省下伙食费替母亲还债。当小儿子把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380元钱存折递给妈妈时,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在武秀君还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双方热泪盈眶的场面。有些债权人不好意思收,对她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的处境就不要还了,但她仍然坚持还给人家。在武秀君看来,大家是因为对丈夫信任才赊账,这份诚信的建立不容易,做人要讲诚信!2005年,丈夫去世3周年祭日那天,众多曾经和武秀君有过经济往来的合作伙伴、个体老板、银行领导等近千人自发赶去看望。在大家眼里,武秀君的行为正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

武秀君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以及辽宁电视台的多个频道报道。2006年,本溪市将武秀君评为文明市民,颁奖典礼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她诚重如山,一诺千金,诠释着这个流金溢彩的时代最赞赏的诚信。人世沧桑,含泪坚强,最真最诚武秀君!”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到部队、大学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还被塑成了雕像。

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浙江十大孝心好儿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女。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

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

一中高二(23)班

道德的力量

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更有力量 篇6

当我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其实可为师者也包括孩子。这在公共文明上的表现尤其明显。到了公共空间,很多人痛恨一些成年人不注重社会公德,可再看看孩子,阴郁的心情立马晴朗起来,很多孩子不仅很有文明礼貌,而且很有文明原则,会及时“干涉”家长的不文明言行。

郑州这位小姑娘就是如此,天真的孩子总算挽回了一点文明的面子。这里让人不禁想到了李娜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后,李娜讲了一件事:在德国的一个深夜里,一个人在等红绿灯,虽然没有车,但这个人还是在等绿灯;旁边人问他为什么不走,这个人回答如果我走了,这时恰好有个小孩在窗户里看到了,我就是个不好的榜样。这个郑州的小姑娘,以及李娜讲的那个德国人,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没有思考不对,仅有一种思考不妥。应该看到,人间自有正气在。几乎在所有的文明事件中,舆论都给予了正义的谴责。道德有时是批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批判视角,可是仅有批判也不行。因为现实和人心都是十分复杂的,而且批判也存在苍白的一面,很多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道德谴责往往只对讲道德的人适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换一个思路,建构一种道德激励机制。

不要小看了道德激励的正向作用。一个小人横行的空间里,其实未必是坏人有多大力量,往往是好人善举得不到鼓励和肯定。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让投机者得利,不让老实人吃亏。其实这只是社会的底线要求,从确立高线导向上讲,还应该努力让“老实人得利”。如果老实人得到肯定,良币的价值得到张扬,好人的力量强大了,坏人的力量自然削弱了。

激励是存在渗透作用的,经济学在根本上就是对激励措施的研究。当激励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时,很多问题也就走向了可控状态。有统计表明,现在报刊上出现“激励”这个词,次数远远高于过去。这种激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在教育上有一个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可能有一点夸张,但谁也无法否认,如果一个孩子的文明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激励,显然会加剧文明的固化,且给其他孩子释放出示范效应。

公益组织奖励这位郑州小姑娘,正体现了一种道德激励。现在很多企业都富有社会责任感,在公益事业上投入很大。道德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思想的锈蚀是最大的锈蚀,有责任有眼光的企业在做公益事业时,不妨也考虑一下道德建设。如果形成一个良好机制,道德充分激励,无良就会抵制。道德激励是没有门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设立基金,但每个人都可以进行道德激励。在面对道德善举时,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柔的眼神,都会产生强大的渗透力。

道德力量 篇7

四十年后的1943年张爱玲 (1920-1995) 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惊现中国文坛。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一直是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角度。但小说里女主人公薇龙所经历的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体现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小说再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逼迫纯朴少女走向堕落毁灭的过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整个世界都受到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嘉莉妹妹》与《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是两部写于这个时期的作品。两位作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两位美丽纯洁的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寻求自己幸福的故事。该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 对两位女性的自我意识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揭示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塑造是如何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颠覆和对男权中心思想的解构。

女性主义理论诞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者们认为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 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她们不再认同有利于男性的父权的意识形态, 并且主张妇女的受压迫是所有种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压迫根源, 必须加以根除。

女性自我意识就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人, 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 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 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 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 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千百年来, 女性长期在男性统治的阴影下呻吟、喘息, 自我意识受到严重压抑。这种压抑同时也孕育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由于嘉莉和薇龙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 不同的经济体制下, 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表现截然不同。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正值其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惊人的成就时期。尤其经济的腾飞使这个国家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大机器工业不可阻挡地代替了田园牧歌般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整个社会是喧哗而浮躁的, 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闹的场景: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嘉莉就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产物。她本是乡村的纯情少女, 却登上了满载欲望的开往芝加哥的列车。“当时她十八岁, 聪明、羞怯, 由于无知和年轻而充满了幻想。” (P1) 在那个时代, “一个女孩子十八岁离家出门, 结局只有两种之一。要么遇好人搭救而越变越好, 要么很快接受了大都市道德标准而越变越坏。” (P1) “喧嚣的市声, 沸腾的生活……往往使头脑简单的人先是思想松懈, 继而意志薄弱, 最后便堕落下去了。” (P2) 嘉莉起初的心态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但是辛勤劳动的回报无法使她摆脱贫困, 经济上依旧不能独立。富于感情与欲念的嘉莉只能凭借自己的姿色在这个日益明显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安身立命。

德莱赛通过对嘉莉身边两个典型男性人物的塑造完成了他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和对男权中心思想的解构。第一个男性是嘉莉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遇到的竭力勾引他的推销员德鲁埃。嘉莉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和他同居。之后又和被她的年轻美貌深深吸引的第二个男性酒吧经理赫斯特伍德私奔出逃。按照美国当时的社会风俗, 大众接受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都应该是宣扬正面的思想价值核心, 即像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这两个人物应该被作者描写成流氓和恶棍的形象, 但是德莱赛对其描写措辞精美, 刻画细腻, 把二者置于穿梭在上流社会的舞台中。赫斯特伍德明明是一个老于世故、深陷情欲并诱拐女人的家伙, 但作者竟然把他夸为“我们伟大的美国上层社会——富豪以下第一级人物里头——最受欢迎的一员”。 (P38) 于是嘉莉成了见异思迁, 为了满足物欲而放荡不羁的“下贱女人”, 小说的结尾她应该是罪该万死。但是德莱赛却使她成了红极一时的女演员, 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 继续享受着年轻男人的宠爱。嘉莉的结局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自认为“体面”的美国人所痛恨的, 违背了他们心目中传统女性形象的标准。因此, 嘉莉的出现并风靡欧陆是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颠覆的一次拓疆。

嘉莉先后对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的抛弃, 尤其是后者由最初的有品味、有风度、精明强干, 混迹于上流社会并深受他们欢迎的高级经理日益沦落, 最终沦为乞丐, 自杀身亡。无疑, 德莱赛是想让他的女主人公嘉莉凌驾于两位男性之上, 在两位男性被抛弃的映照下, 去瓦解父权制及男性话语主宰的男权社会。

《沉香屑-第一炉香》创作于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葛薇龙是一个来自中产阶级的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 从小也是娇养惯了的, 由于国内时值抗日战争时期, 担心上海的战乱, 举家逃到香港避难。可惜微薄的积蓄维持不了在香港的生活, 葛家便又回到了上海, 留下薇龙一人求学。薇龙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厚着脸皮求姑母并被其所利用, 来吸引男人, 满足其虚荣、荒糜的生活。薇龙的堕落完全是自愿的。她受过教育, 想过自由的婚姻生活。而她的父亲就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及礼教的代表, 这一点由父亲对待姑母的婚姻态度上已经很明显。如果薇龙回到上海便意味着她继续接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 三从四德, 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婚姻的牺牲品, 过着没有人的尊严的生活。所以薇龙自愿地选择了把自己出卖给梁太太以换取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自由。

薇龙也是一个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平凡女子。只是她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环境——充满了享乐主义和声色犬马——毒害了她。爱上花花公子乔琪并与之结合注定是一场悲剧。她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赢得丈夫的爱。就连她的亲姑妈梁太太也是亲自调教她从事出卖肉体行业的导师。薇龙被梁太太和丈夫乔琪双重利用。正如梁太太对乔琪所说:“过了七八年, 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 你尽可以离婚。” (P166) 薇龙的命运不是偶然和个性的, 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命运的缩影。连年的战乱和整个国家几乎沦为亡国奴的大背景, 经济没有发展可言。社会没有提供受过教育的像薇龙这样的女子以工作的机会。在那个时代, 封建落后的思想只能把女人捆绑为男人的奴隶, 甚至成为男人赚钱的机器。所以薇龙的塑造正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深刻鞭笞, 是对封建传统礼教的血泪控诉。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 《嘉莉妹妹》和《沉香屑-第一炉香》颠覆了社会加诸男女的双重道德标准, 肯定了嘉莉和薇龙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自主意识。“嘉莉能够在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 敢于冒险竞争, 追求事业的成功”。对薇龙的刻画是客观地反映性、婚姻和妇女对存在的真实性诉求。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 嘉莉和薇龙代表着女性的群体经验, 表现了一个被压抑的女性群体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底蕴的寻觅。她们敢于发表蔑视传统和权威的见解, 以富有创造性、与众不同的方式觉醒、生活、思考和反抗。嘉莉妹妹的成功代表了作者的反传统性, “当嘉莉逐步上升而赫斯特伍德逐步毁灭的时候, 我们确实看到了作者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 对男权社会的一种颠覆”。重温经典, 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中, 人们大多忙于或不得不陷于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需求。作为个体的人尤其是女性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斗争以捍卫精神世界的健康。我们应该关注影响当代女性甚至民众生存的深层次问题。

摘要:《嘉莉妹妹》和《沉香屑-第一炉香》分别是美国著名作家德莱赛和中国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该文基于女性主义视角, 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嘉莉和薇龙自我意识的觉醒, 探究了道德颠覆背后的力量。

关键词:自我意识,嘉莉,薇龙

参考文献

[1]周萍.云雀之歌——解读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生活方式[J].文教资料, 2009 (4) :18-19.

[2]詹春娟.颠覆背后的含混——论温顿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 2012 (3) :117-124.

[3]祁亚平.双重“他者”的压迫与颠覆——《舞动卢纳萨节》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 2012 (3) :136.

[4]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信息纽扣下一篇:大学物理实验误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