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

2024-10-06

问题设计(精选12篇)

问题设计 篇1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通过设计必要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数学知识, 提升综合能力, 这是有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如何设计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课堂学习活动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阐述了初中数学学科问题设计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到课堂探究情境中, 进而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同时设计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便更好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对于数学问题设计的研究。

一、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找准基点设计问题

数学问题的设计不仅应该贴近教学内容, 更应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能有效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让问题设计更有质量。因此, 教师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 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 教师为导入新课,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分式相等吗, 你是怎么样想的?

(2) 你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这样两个小的问题, 切中课堂教学目标, 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让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并且针对性强。同时, 其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又如, 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如何将一张三角形的纸片合理分割成两个部分, 并将它们拼成平行四边形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一边与原三角形的第三边有着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呢?这样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 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 能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

二、善于引导, 拓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 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合作交流, 拓展思维空间。在初中数学中设计问题时, 一般体现以下特点:

1. 启发性。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 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教师善“启”, 学生才能“发”。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研究价值, 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2. 层次性。

在一堂数学课堂中, 教师的问题设计往往不是只设计一两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以问题串的形式, 层层推进, 逐步深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兼顾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逐步提升。例如, 在教学“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时, 首先可以从简单的方程x2-25=0入手, 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呢?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由于在八年级时就学习了平方根的知识, 便能很容易得出答案;如果是 (x+2) 2=25、2 (x+2) 2=50呢?学生都尝试以第一问题为基础, 逐步深入, 解出问题的答案。这便有效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用直接开方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教师再问:又应该如何解答x2+2x-8=0呢?这些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数学问题, 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 同时学生也乐于研究, 进而积极主动地思考。

3. 开放性。

数学学科设计的标准化的问题, 答案一般唯一, 分析思路往往各不相同。但一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往往要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这样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 教师可以将已经具有两个条件的三角形展示出来, 让学生添加第三个条件, 使之全等, 这要求学生从不同判断方法入手, 添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答案。再如, 将“在同一平面内, 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改为“在同一平面内, 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那么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这样开放性的问题, 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问题设计难易度要适中,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核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不易感知,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 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易度必须适中,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 学生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难度太低, 便没有探究的价值。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设计的问题的难度需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总之,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在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力求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自我探究, 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 提升自我, 从而实现数学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问题设计 篇2

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指导原则,简称为过程佳原则。过程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地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它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

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教学设计中的好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初始问题”。所谓初始问题,就是那些可以导致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方法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问题。初始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决不仅仅在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界(当然这个作用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确立了一个好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也为数学课提供了一个好的结构,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以及后续问题)的活动。

问题探究模式中如何科学设计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可操作性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具有丰富的潜能,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给学生设置科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探究,认真地思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习得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问题具有挑战性,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在给学生设置课堂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挑战性,使学生能够产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解决难题,发挥潜能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会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与自己进行挑战,在挑战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探索,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挑战自己,形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会非常轻易地解决问题,感觉不到挑战,也不会激发学生的斗志。例如在学习《种子变成了幼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观察凤仙花的种子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吗?为了完成问题,学生需要认真观察,通过一个长期的活动来做好记录。问题虽然很难,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问题中被点燃了,学生会带着欲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认真地观察种子变成幼苗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并把叶片的多少,颜色的变化都记录下来,用挑战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问题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潜能。趣味性的问题会让学生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趣味性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例如在学习《身体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身体具有对称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对称会怎样?想体验吗?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趣味问题:用双手和单手系红领巾一样吗?两只眼睛和一只眼睛看到的视野范围一样吗?一条腿走路和两条腿走路一样吗?教师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来回答问题,进而了解到身体的对称性。教师的课堂往往是单一的活动,学生长时间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枯燥和厌倦的感觉,教师设置趣味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三、问题具有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关注课堂问题的开放性,用开放性的问题来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开放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很多问题和学习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包含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们所吃的食物是不同的,每一种不同的食物中包含的营养物质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开放性的回答。开放性的问题会给学生的学习展开思路,学生会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在逐步探究和思考中逐步地完善认识和深化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问题具可操作性,提高学生能力

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主动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就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师组织的这些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来获得知识规律。这样学生就会不仅知其然,而且还会知其所以然。可操作性的问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状态,使学生可以通过亲历学习过程,在大脑中逐步地建构知识规律,形成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简单电路》时,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给你一个小灯泡,通过电池和一个有灯座的电路,你能点亮小灯泡吗?教师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电池、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盒、以及两根导线来讲进行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完成对于问题的回答。

总之,教师在科学知识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通过问题来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变得逐步完善,在探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完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会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教育问题出版社.2002年版

问题设计 篇4

一、追求目标多元, 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

《标准》规定“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具体要求包括:

1. 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与他人交流思过程和结果, 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当我们认真审视“解决问题”这一目标时, 不难发现, 它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以数学思考为核心, 以情感与态度作为调节。其他目标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这一活动来达成。对解决问题目标的把握, 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并非单一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 目标要求首先要让学生面对和尝试不同的现象, 在不同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数量关系, 并把他们提出来, 然后才是解决问题。传统应用问题教学中, 学生较为习惯直接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 思考解题方法, 提出问题是教师或教材的职责。而此目标把“你发现了什么”这一过程还给了学生, 成为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

第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倡导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但更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包括学科内部以及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就要在突出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 走出学科本位。实际上, 在现实生活中, 包括数学学科内部以及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 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往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与方法才能解决。这一目标为解决问题开阔了视野与思路。

第三, 强调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倡导策略的个性化体验与积累。对于学生发展而言, 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的多样化。当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 需要的就是策略的支持。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在多样化的鼓励下, 形成思维的个性化, 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四, 强调问题解决过程的个体性与全体性的结合, 强调问题解决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教育价值。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倡导自主探究下的合作交流, 倡导学生不同思维成果的碰撞与共生。

二、精心设计问题, 着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数学思维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问题解决”教学, 其实质是学习者面对新的情境下所进行的数学思维训练, 实施者的价值取向和问题设计的内置思维空间大小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活动的质量。那么, 解决问题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所谓问题, 指对学习者来说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 它需要学习者经过思考和探索才能解决。所谓数学问题情境, 是指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它包括知识的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 (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等) 和问题的操作空间。知识背景包括学习新知识所应具备的经验、体验和思维方式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尤为重要。从问题呈现的角度看, 数学问题表征是问题的外包装, 它可以使问题变得生动有趣, 使问题更具有吸引力。从解决问题的过程看, 它应该能够辅助 (支持) 学生思考, 应该是“过程化”的表征, 表征服务于问题和问题解决。有时, 在问题呈现时可能无表征或有简单的表征, 即赤裸裸地呈现数学问题, 我们应该看重“过程化”的表征。思维空间是问题操作空间的核心部分, 是数学问题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是数学问题情境的重点。数学问题情境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 服务于学生学习全过程, 从学习心向的确定直至完成知识的建构都是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进行的。置学生的学习过程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是数学问题情境的核心。评价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 最重要的指标是看其内置的思维空间是否广阔, 能否有利于《标准》中规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实现。一般来说, 一个好问题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或创造精神) ;二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发展空间;三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四是具有给定信息的现实性和简易性。

现行教材在“问题解决”的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 如: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要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 要有宽广的实践空间等。所有这些, 虽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应用题标准化题型的模式, 突破了传统应用题的诸多不足, 但存在着片面追求、走极端的倾向, 如过度创设情境且过于华丽, 呈现方式以纯图片、半图片、半文字居多, 只重视数学问题生活化, 而忽视生活问题数学化。特别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促进学生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问题从哪里来?笔者认为, 其一是改造。按前面对问题的界定, 我们可以发现课本练习中的很多题目只能算是训练性的习题。有时, 我们必须对一些习题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问题”。五年级数学书上有这样一类行程问题:小红和小强从相距800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出发, 小红每分钟行65米, 小强每分钟行70米, 4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 小红和小强从相距80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小红每分钟行65米, 小强每分钟行70米, 4分钟后, 小红和小强两人相距多少米? (请你从不同的运动方向去考虑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没有规定运动方向的开放性问题, 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运动方向去考虑。第一种是相向而行, 算式是800- (70+65) ×4;第二种是相背而行, 算式是800+ (70+65) ×4;第三种是同向而行, 小强在前, 800+ (70-65) ×4;第四种也是同向而行, 小红在前, 800- (70-65) ×4。这样的改进比一般性习题更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紧张度, 更能使学生整体把握行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其二是引进。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我们的隔海邻居日本、陆地邻居俄罗斯都非常重视“应用题”, 他们命制的应用题很有特点。在“问题解决”口号的推动下, 国内教师也原创了许多极有特色的数学应用问题, 我们要注意收集或参考。

【案例1】弗赖登塔尔有一个经典的“巨人手印问题”:昨夜外星人访问我校, 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手印, 今夜他还要来, 试问, 我们给他坐的椅子应该有多高?他用的新铅笔应该要多长?

这个题目好懂、有趣自不必言, 尤其是体现比例的思想, 通过测量两只手大小的比值, 将比值用于设计椅子高度和铅笔长度, 这是比、比例、相似等数学本质的体现。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操作, 测量, 更是一个绝好的数学活动。

【案例2】 (荷兰) 甲离学校10公里, 乙离甲3公里, 问乙离学校几公里?

本题训练学生的表示能力。首先要问, 甲、乙、学校在一条直线上吗?如果在一条直线上, 答案有两个。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 答案有无限多, 但都位于一个圆上。

【案例3】 (连云港) 餐饮一条街上有“好日子”和“好心情”两家餐厅, 下图是周末两家餐厅的就餐人数, 你能根据图示判断出哪家餐厅比较拥挤吗?为什么?

本题训练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拥挤”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且本题的解答思路和策略根据不同的理解是多样的。从图示可以看出, “好日子”餐厅的面积为48平方米, “好心情”餐厅的面积为24平方米, 前者面积为后者的2倍。而前者就餐人数为50人, 后者为30人, 前者人数不到后者的2倍, 所以后者比较拥挤;也可以通过人均占地面积的角度进行思考, 即6×8÷50=0.96 (平方米) , 4×6÷30=0.8 (平方米) , 0.96>0.8, 所以, “好心情”餐厅比较拥挤;也可以通过单位面积的人数进行比较, 即所以, “好心情”餐厅要拥挤一些。

重叠问题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六册108页数学广角,110页练习二十四1、2题。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培养创新思维,体验重叠。

2、会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重叠”。

2.理解直观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装苹果”(板书)。往哪儿装呢?往圈里装。(演示苹果装圈)我在想,如果是乱装,那谁都会,就没意思了。如果大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圈里成功装上苹果,那才是最棒的。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二、在游戏中体验“重叠”。

1、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完全重叠。游戏内容:把1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1个。

(生操作后)一起来检查一下,红圈里有没有1个苹果?绿圈里呢?这个方法太有创意了,难道不该得到一点掌声?刚开始时咱们最不容易想到的是什么?有没有别的的方法?

结:不能增加苹果,我就动圈的主意。面对复杂的问题,能换一个角度思考,多好的方法呀!

2、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部分重叠。游戏内容:把3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2个)(学生展示装法)师:老师觉得你们小组太厉害了,怎么就想到要在这儿放一个的?(生答)师:在两个圈的重叠部分放一个苹果,既可以和左边的苹果凑成两个,又可以和右边的苹果凑成两个,真是两全齐美呀!不过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两个圈,每个圈里都装了2个,应该是4个呀,怎么只有3个呀?(重叠了一个,4个就变成3个了)这个事实教育我们思考问题绝不能感情用事,有可能存在重叠,是吧?

3、设计重叠图—感受总数与重叠数的关联关系,为后续教学进行思维孕伏。游戏内容:在每个圈里装了3个苹果,两个圈一共装了多少个?

师:前几天呀,老师也用两个圈在家里装苹果玩,我记得当时每个圈里都装了3个,但一共装了多少个一时记不起来了,(停顿)你觉得可能是多少个?偷偷告诉老师,不要让别人听见了。(生与师耳语)

现在老师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你们瞅瞅(模仿学生状),老师,肯定是6个,老师我觉得可能是5个,4个,我想问问,到底还有多少种答案?如果同学们能够把你们的想法画下来,老师肯定能回忆起来我是怎样摆的,能帮帮我吗?(展示评议学生作品)

师: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有顺序地欣赏这几种方法。(课件演示四种方法)上下左右四个图,你们最喜欢哪个?

老师终于想起来了,我就是这样摆的。那两个圈里一共装了几个苹果?你是看出来的吧,如果要计算的话你会怎样算?

还有一个问题,憋在我心头已经很大一会儿了,大伙说是说出来还是继续憋着? 两个圈,每个圈里都有3个,为什么苹果的总数却不一样呢? 结:重叠的个数不同,苹果的总个数也不同。

重叠有趣吧?我们就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取个名字,叫“有趣的重叠”,行吗?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重叠问题)(注意强调“叠”字的读写法)

二、借助直观图,分析解决问题——求两个小组的参赛总人数。

重叠图形太有意思了,说不定它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哩!想看吗?(课件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4名同学,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5名同学(下面空一行),三(1)班参加语、数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师:如果我说参加语数课外小组的同学肯定有9名,你同意吗?看来要确定总人数,还得知道有几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对吧?(课件出示:有1名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现在能确定了吗?嘘,不要告诉别人?像刚才那样,先画一个图,然后根据图把算式列出来?(展示画法)

评议:基本上是这样画的举手?能不能看懂哟?那红圈里的人表示?绿圈里的人表示?重叠部分的人表示?左边的月牙里的人表示?(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依此类推,右边的月牙里的人表示?会说了吗?一起再说一遍。你表现得好,你得再说一遍,用这些文字把你写的这个算式的意思说一说?谁还想来说?吃别人嚼过的馍多没意思呀?你得列一个不同的算式来说那才能干。结:思考的角度不同,算式也不同。

如果有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这时一共是多少人呢?

如果有3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那总人数又该是多少呢?4人呢?

三、全课总结,欣赏生活中和重叠。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重叠问题有趣吗?难吗?说它有趣,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宝——画图。其实,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又何止我们见到的这些,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可能会有别样的感受。(课件演示图片)

感谢重叠带给我们的快乐,感谢重叠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美妙的数学之旅,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重叠美好的感觉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卡片。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置身于学生中间,真诚的微笑)同学们好!非常高兴再次跟大家见面,一回生两回熟,我想咱们已经是朋友了。老师个人兴趣非常广泛,既喜欢唱歌又喜欢打球,还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今天陈老师想深入地了解各位朋友都有些什么兴趣爱好,谁愿意说说?(打球……)喜欢打球的同学你们知道姚明吗?喜欢唱歌的同学你有喜欢的歌星吗? 师: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的是歌星,有的是体育明星,都是名人。师:陈老师虽然不是明星也不是什么名人,但也是这帮孩子(边说边播放一张相片)心目中的偶像哦。我经常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老师经常收集信息,与同学们一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班上的孩子可喜欢我了。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分享40分钟课堂的美好时光。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师生问好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咱们昨天都玩了哪些游戏吗?

生:抢椅子 猜谜语 分糖果 说反话 师:昨天游戏时收集了一些信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参加抢椅子、猜谜语游戏的学生名单

抢椅子 杨明 陈东 卢强 朱小东 王志明 张伟 陶伟 赵军 猜谜语 李芳 刘红 丁旭 王爱华 于丽 周晓

参加抢椅子、猜谜语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参加分糖果、说反话游戏的学生名单

分糖果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说反话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参加分糖果、说反话游戏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师:仔细观察表中呈现的信息,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问题?

生: 生: 师:还有吗?

师:看来大家对第一个问题已经没有意见。我们来看看第二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一: 17 生二: 14。

师:还有吗? 认为17人的说说你的想法?(生……)14是怎么得到的?(生……)师: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三位同学既参加分糖果游戏又参加说反话游戏。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细心。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都同意了,参加这两个游戏的一共有14位同学,但像这样呈现,表中却有17个名单(边说边指着表)。

师:那(认真思考状)……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1、清楚得看出哪些同学参加分糖果游戏。

2、哪些同学参加说反话游戏。

3、参加这两个游戏的一共有14位同学。课件出示要求:

师:大家想想办法,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二、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你的方法?

1、学生把重复名单放中间。

师:你能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1 生:我是这样想的,把重复的名单写在中间,表示这三个同学既玩了分糖果又玩了说反话,总人数是14人。师:你说得真好,听了这位同学的解释,我们都明白了,把重复出现的名单写在中间是个很好的创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人不听解释也能一目了然呢?

预设2 学生说不清楚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生摇头 师:孩子,你有点急了,知道这么做但一时还说不明白,没关系,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师:这位同学很内秀,一时说不出来,他的方法很好,你看明白了吗?谁帮他说说。

2、学生画图表示。预设1:线段图

师:咱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师:这位同学的方法同学们能看明白吗?谁来说说? 预设2:模仿重叠的杯子画出来

师:说说你的想法。师:你的方法多形象呀,让我们过目不忘。预设3:韦恩图出现

师:这种方法表示清楚吧,同学们能看明白吗? 师:谁来说说。

三、归纳过程 说图明理

师:同学们用很多种方法清楚地呈现了咱们游戏中收集的信息,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清楚?

生:最后一种。

师:老师也觉得这种非常清楚。其实,这种方法与我们数学中常用的韦恩图一模一样。你真了不得!师:我们再来看看韦恩图是怎样得来的?(课件呈现)课件出示韦恩图

师:同学们能看明白这幅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吗?

预设1 学生能完整说出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师:孩子你说得非常准确,而且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

预设2 学生说不完整的。师:谁还想说说? 师:谁把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预设3 学生说不出的。师指图问:红色圈中的名单表示...绿色圈中的名单表示...两个圈重复的部分表示...师:谁把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四、列式计算,掌握算法

师:咱们的同学都能看明白这幅图了,现在咱们根据这幅图列式算一算参加分糖果、说反话游戏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吧?

汇报:

生1:5+3+6=14 生2: 8+9-3=14 生3:8-3+9=14 生4: 9-3+8=14 师:你算得真快,把你的算法写在黑板上。你也写下你的算法。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说算式。

(课件出示)

预设1 学生说得好 师:你不但算得快,说得也很清楚,你太有才了。预设2 学生说不清 师:谁跟他的算法一样,帮他说说吧? 师:是这样吗? 小结语

师:根据韦恩图呈现的信息,咱们很快很准确地算出了参加两项游戏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四、揭题对比 自学质疑

今天,根据游戏中的信息咱们共同研究了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数学上,咱们称之为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统计表2与韦恩图

师:对比之前的表格,你认为哪一种更便于分析重叠问题?

师:这是咱们数学课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看看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你做上记号,一会咱们共同解决。

五、练习巩固 扩展提升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你们喜欢动物吗?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动物有会飞的有会游的。请把这些动物的序号填入下图中合适的位置!

学生展示作品

预设1 不对的,同学们一起改正。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预设2 对了,可是不美观的。师:你做得很对,如果能注意美观就更好了。预设3 对了,书写也很美观 师:你不仅作对了,而且写得十分美观。猜水果种数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咱们学习的图分析问题了。还记得陈老师来自哪里吗? 师:海南跟咱们福建一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那里盛产水果,今天陈老师特地为咱们班的孩子准备了两箱作为礼物。请同学们猜猜,两个箱子中的水果一共有多少种?

出示:两个箱子中各有4种水果,请同学们猜猜,两个箱子中一共有多少种水果? 生1:8种 生2: 7种...师: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情况?请把你的想法先跟同组的同学说说。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

预设1: 生:4种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当两个箱子中的水果都一样时,就一共有4种水果。师:什么一样时,是数量一样还是...生:种数一样时。

预设2: 生:5种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如果有3种水果重复了,就一共有5种水果。师:原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共有5种水果。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师:那大家一起说说,两个箱子中一共至少有几种水果,最多呢? 学生汇报后教师图示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都有可能,到底箱子中有几种水果呢?一会下课后,请班干部把水果拿回去让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分享,在吃之前,别忘了数一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哦。

六、总结 1.谈收获。

问题设计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驱动合作 问题设计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44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驱动是指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数学的本质。而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进行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其质量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使学生合作的欲望更强烈

合作学习中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这样的合作是低效或无效的;反之,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即便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他们还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结论,这样的合作也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即问题的设计要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独立研究面临一定的困难,而小组合作则基本能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开发学生合作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会用画“正”字法进行统计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画‘正’字法统计某路口某时间段内汽车、电瓶车、自行车的数量吗?”因路口车辆来往比较复杂,学生一个人边看车辆边统计数量,这是很难的,怎么办呢?如果安排两个学生,甚至四个学生分工合作,即一人观察车辆,按车型的不同依次报车名,另一人同时画“正”字统计,另两人为确保搜集数据的准确性也分别参与配合,这样的小组合作如何?学生顿时跃跃欲试,这样的合作一定会顺畅、高效。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怎样滚得远”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吗?”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来解决,而这个实验仅靠一个学生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多人分工合作。如一个学生用一块长约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分别为30度、45度、60度、90度;角度由另一个学生想办法确定且尽量固定住,以减少误差;第三个学生将胶带圈或其他圆柱形物体轻轻放在斜坡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第四、第五个学生用卷尺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斜坡与地面的四个角度中任一个角度经过多次实验后,算出平均数,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生的参与欲望很强,也极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当斜坡与地面成45度角时,物体滚得最远。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使学生思维的活力更凸显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在某种程度上,会觉得自己是知识的“发掘者”。设计的问题开放性越强,越能弥补学生个人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局限性,越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越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时策略的多样性、互补性,从而人人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提问:“五分之四除以2等于多少?”教师先让学生个人思考,再小组讨论。于是学生间的思维开始发生碰撞,课堂处处可见思维碰撞迸发出的美丽火花,时时突显思维的活力,最终得出以下方法:(1)把五分之四转化成小数再除;(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3)画线段图分析,4个五分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五分之一,即五分之二;(4)除以2就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转化成乘法解决。

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有这样一道题:“华丰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束缚,让思维更显活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五种方法:(1)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如图①);(2)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如图②);(3)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如图③);(4)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如图④);(5)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如图⑤)。

在学生得出以上五种方法后,教师及时总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割’,也可以‘补’,不仅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方法,不能把图形分割得太碎,否则容易出错,而且要注意分割成的每个图形都要具备能计算出面积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已知,或是可求的。”……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充分说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使学生合作的效能更提升

教师设计讨论题时,既要注意讨论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规律。当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学生的合作必定会更密切,合作的效能必定会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时,教师设计以下合作讨论题:(1)奇数和奇数相加等于什么数?(2)偶数与偶数相加呢?(3)奇数和偶数相加呢?为什么?(4)几个数连加等于什么数?与奇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为什么?(5)几个数相乘的积又有什么规律呢?为什么?这一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其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合作必定是有序且高效的。

又如,教学“排列组合规律”一课,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讨论题:“用2、3、5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如果把3改为4呢?”“如果把3改为0呢?”“如果把3改为5呢?”……教师不断地改变条件,有层次、有梯度地呈现问题,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变得更强烈,思维也更严谨,这样的合作学习肯定也是有序且高效的。

诚然,问题驱动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远不止这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充分把握好问题的广度、难度、梯度等,努力使学生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到数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7

当代著名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大多数的练习题是不能够称为问题的, 因为这些题目只需学生照着老师教的方法机械地模仿, 实际上学生用到的只是一种技能, 一种操作, 不需要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长期这样训练, 难免会导致“熟能生笨”的后果。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将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出好的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 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究性

小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了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因此, 为了鼓励小学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

例如, 我在教学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念是“万物皆数”。他们用小石子排列成各种形状表示数, 可以排成三角形的小石子称为三角形数。如图:

如果我们把1看做是第1个三角形数, 根据三角形数的排列规律, 求出第100个三角形数。

分析: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图形, 探索发现三角形数的排列规律:

1, 1+2, 1+2+3, 1+2+3+4

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便可得出第100个三角形数是

1+2+3+…+100

从而

1+2+3+…+100

= (1+100) + (2+99) + (3+98) +…+ (50+51)

=101×50

=5050

这种问题的设计远比让学生直接计算1+2+3+…+100的值更有探索价值, 也更容易将学生引入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生活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学生碰到的所有现象中, 在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中, 在他们采取的所有行为方式中。倡导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这已经成为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因此, 数学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贴近儿童的生活, 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强调数学的应用, 真正让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

比如, 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之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实践作业: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自己家的房子实际居住面积有多大。学生要计算自己所居住房子的面积, 首先要测量出相关的数据, 然后利用所学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在这样的实际测算过程中,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计算的能力, 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的教学目的。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学过程中, 有时要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 促进并完成知识的迁移, 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 不能过于笼统, 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 使优等生从问题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中等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 小学生学习过直线部分的内容后, 老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在平面内画2条直线 , 且两条直线不重合。那么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2) 在平面内画3条直线 , 且每两条直线都不重合。那么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3) 在平面内画4条直线 , 且每两条直线都不重合。那么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4) 在平面内画10条直线 , 且每两条直线都不重合。那么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如果老师直接给出第 (4) 个问题, 那么对于缺乏数学经验的小学生来说, 通常都是在纸上尝试画出10条直线, 而后试图数出交点的个数, 这样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原因就是要数的交点太多。而通过前3个问题的给出, 使得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容易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修改稿) 》明确指出 ,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有条件不完备或答案不确定、解决策略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使学生乐于参与, 主动探索, 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例如, 我在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实验小学五年级 (1) 班共有46名学生 , 在“读书月”的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单价为12元的故事书。新华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八折优惠。利用以上信息, 请同学们制定购书方案。

对上述问题, 启发学生充分利用以上信息进行分析探究和交流, 自行制定最佳购买方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如下三种方案:

方案1:学生单独购买, 全班合计付款:

12×46=552 (元 )

方案2:班级统一购买, 并且多买4本, 全班共付:

12×80%×50=480 (元 )

方案3:与其他班一起购买, 全班共付:

12×80%×46=441.6 (元 )

上述三种购买方案, 策略不同, 结果也不一样, 从中可发现后两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好, 最佳方案是第三种。此类应用题比传统的一题多解的应用题更有趣味性, 更能吸引学生。

总之,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善于思考,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设计问题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通过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能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发展数理思维, 提高数学素养。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效果。本文考虑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 从探究性、生活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设计数学问题, 从而更好地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究性,生活性,层次性开放性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

[2]郜舒竹.问题解决与数学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6.

论问题设计 篇8

一、问题的分类

Bloom的分类法

问题的分类方法有若干种, 各有其特点, 其中最广为采用的是Bloom (1956, 1984) 在《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中创立的分类法。后来, 语言学家们对这一分类法作了一些修改, 使其更为简明, 更加适合阅读教学。这两种分类法的共同之处是在认知领域的范围内, 对所有的提问按难易程度分为若干等级, 由上而下, 逐渐加难。

如图所示, 这种分类法把所有的提问分为七大类, 从最简单的一级 (记忆类) 逐渐上升到最复杂的一级 (评价类) 。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种分类法中, 由于各层次的提问有一定的交叉重叠现象, 因而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把同一提问归于不同的类别中。另外, 尽管是按认知的难易程度分类, 但并非说在较低层次中没有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较高层次中就没有较易回答的问题。这取决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下面我们将逐一对各类提问作进一步说明。

(1) 记忆类提问 (Memory Questions)

记忆类提问要求学生通过机械记忆, 或有选择地记忆文章中所涵盖的内容、陈述的事实, 以及相关的细节。如事件及相关情节、人物、场景、因果关系和主题思想等。回答此类问题时, 学生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明白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什么内容, 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奠定基础。如:What happened in the article?

对于记忆类问题, 教师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 采用不同的提问思路。一般来说, 故事性的文章通常用“When?Where?Who?What happened?Why and how?”等问题串联整篇文章, 其间穿插其他提问, 着重人物描写的文章可以围绕人物提问, 如:“the most unforgettable character l’ve met”中可提问what are the charecteristics of the hero?Why do you think he is openminded/shy/passionate, etc.?议论文则应围绕作者观点、论据等提问, 可提到what is the author’s argument?What has made him think so?Howdoes he argue?等。

对于记忆类的问题, 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类型及特点来采用背诵、描写、定义、列表、配对、判断等。

(2) 转化类提问 (Translation Questions)

此类提问与记忆类提问一样,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忆所读文章的内容, 表述原文的思想。这样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原文的熟悉、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

Would you tell us in your own words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Could you paraphrase this sentence?

(3) 理解类提问 (Interpretation Questions)

它是一种完善、合理的论证和说明。即能够对文章中的事件、现象和观点做出有见解的、合理的阐释、说明和翻译。在此过程中, 学习者通常需要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表征方式, 既让文章中的信息以另外一种更清晰、有序、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转换、文字与具体的情境之间的转换、不同词语之间的转换、图表转换成话语或反之、数字转换成语词等。它能够使文章中模糊、复杂、疑难部分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容易理解。

(4) 应用类提问 (Application Questions)

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把从阅读中获知的信息运用到一个与之类似的新问题中去。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生活环境及亲身经历来设置问题。如, 一种是让学生运用所读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经历, 在此过程中, 鼓励学生运用原文的词语、句型及篇章结构, 从而, 学生就会懂得如何借鉴别人的语言, 让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二是假定情景寻求解决办法, 让学生设想自己在一个和文章中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 自己会怎么做, 如何反应, 当然这些情景往往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三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的事件或相类似的事件的感受和看法。如: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found a wounded enemy soldier in your house?

在此类问题中一般用类比型提问比较合适。根据人类的认知规律, 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掌握那些可以通过人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概念、理论。因而对于已经看到过的文章、了解过的知识, 学生当然是能较快地接受、理解。学生把从阅读中获知的信息运用到一个与之类似的新问题中去, 用具体的概念、事物结构去认识、推理那些感觉器官无法接触、感受到的抽象、复杂概念和事物结构。让已知概念域的结构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从而让事物与事物之间在空间、时间、逻辑等各层面上呈现出规律, 建立起固定性的关联。

(5) 分析类提问 (Analysis questions)

此类提问常是将事物、研究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来研究其性质或结构, 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或者观察解释某事物探讨导致其现象结果的原因。在此分析过程中, 提问者要会整合、分解一些问题, 然后通过联系与推理来探讨分析, 最终找出其原因。

(6) 综合类提问 (Synthesis Questions)

此类提问要求学生在答问时进行有独创性的思考, 能把零散的信息组织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预言或结论, 如:

What is the author’s message in telling the story?What do you think he advocates?

在这类提问中, 通常会涉及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7) 评价类提问 (Evaluation Questions)

此类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一定的原则, 对人或事物 (如方法、观点、产品等) 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价值上的评价。如:

What kind of charater was the heroine?Was she a heroine?or a traitor?Give reasons.

二、问题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问题的情境性

情境就是一般世界情况的具体化, 它是人物活动、冲突的具体环境。问题的情景性常常指问题存在、发展的背景和条件及特定场合下问题产生的起因与经过, 等等。情境可以将抽象、概括、规律性强的问题通过具体的情景, 形象地现象表现出来, 实现从抽象向具体的转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蕴涵于特定的场合之中, 包括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 在特定场合中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通常有两种主要的问题情境设置方式:一, 视像手段, 通过把问题情景融入于图像中再呈现给学生;二, 把问题的情境融入某类事件的故事中, 然后再叙述给学生, 这种方式通常比较简单、适用。例如,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ersonal success?这样一般性的问题, 教师就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来让学生作答。首先给学生讲述有关毛主席的家庭背景及个人成长经历方面的故事。然后再对学生提问:“How does Chairman Mao’s family affect his political career?”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具体的故事着手分析、解决问题,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规则的学习与词汇的运用更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情境, 所以在设置有关这两类问题时, 在语言情境中给学生提问题是灵魂所在。

2. 问题的序列性与关联性

教师在短时间内接连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和关联性, 而不是杂乱无章、相互脱离的。而是按照认知规律去合理地安排, 通过联想、推理、类比等各种方法将其串通起来, 彼此之间在时间、空间、逻辑等方面互相联系, 富有层次, 前后衔接, 相互呼应, 从而达到由此及彼, 互为一体。如:now the whole world is seriously polluted, what should we do?What cause the pollution?How does the pollutan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What measures should we take?

三、结语

问题设计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它通常对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问题本身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问题自身的定义及组成因素、常用的问题分类以及问题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相关内容。这些有关问题规则与信息不论是在英语阅读, 还是口语教学中都起着至关指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lexander.J.E.Teaching Reading.3rd Ed,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8.

[2]Harris, A.J.How to Increase Reading Ability.8th Ed.Ed-ward R.SipayLongman, 1985.

[3]Melker, R.D.Guiding Extensive Novel Reading Through Questions[A].SelectionsFromMET (ModernEnglishTeacher) [C].HelenMoorwood.LondonandNewYork:Longman, 1978:63-65.

[4]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 1998, (2) .

[5]高丽.提问的技巧.英语学习, 1999, (9) .

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分析及设计措施 篇9

1 水利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的设计中经济观念弱。大部分业主都会强烈的要求技术的经济观念, 使得进行到施工详图的设计阶段之后的设计要修改的地方大大的增加, 致使在设计中更为困难, 甚至会有施工单位来索赔, 所以,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要加强对技术的经济观念。

1.2 缺乏经济的论证。在进行经济的论证时, 要运用动态的分析方式, 将国民经济情况与财务的关系进行结合, 得到综合客观的评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方案中缺乏经济的论证, 有的方案具备经济的论证, 但是运用的是静态的分析方式, 不能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分析。

1.3 工程等级标准划分不准确。工程等别的划分直接关系到工程规模和投资, 标准过高造成投资浪费, 标准过低达不到设计目标, 因此必须根据确定的水文资料、规模、效益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确定工程等别、主要建筑物级别和相应的洪水标准等。现有部分设计为增加投资人为提高设计标准, 造成投资浪费。

1.4 对于编制的大纲理解不清。如果设计人员对于编制的大纲理解不清楚, 就会造成设计的方案和编制的标准上出现很大的差异问题, 如果遇到一些不在大纲设计范围之内的工程时, 就不会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调整, 最后导致水工设计中报告和章节内容单一、重复,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单单给审批的人员带来麻烦, 对后续的施工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1.5 工程设计施工图被随意更改。工程是设计费用通常是和工程的总投资有关的, 这样就使得一些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将工程的预算进行高估, 使得工程施工方在进行施工的时候, 对施工造价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施工图完成设计以后, 施工造价也被确定了。但是, 工程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考虑不周都会影响工程的设计。工程在设计方面出现问题会导致施工中出现对施工图纸进行更改的情况。

2 加强水工程设计的措施

2.1 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从整体情况来看, 水利工程的科学合理的设计, 需要相关设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 能够跟随时代的潮流, 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设计。应当不断培养和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设计态度, 通过专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进行不断改善和创新, 从而为设计质量的保证提供可靠的基础。

2.2 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的平衡发展为依托, 因而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 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在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 符合水利工程自身的实际需要,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从整体上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2.3 安全高效的设计。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 应当在对复杂的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衡量后, 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运行。设计过程中应当对相关设计参数进行准确的衡量和选取,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的科学化设计, 在满足安全和高效的基础上, 尽可能优化投资模式。在面对规模相对较小的水利工程设计时, 丝毫不能疏忽, 应当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预算,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

2.4 完善基础资料。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基础资料对于设计的科学和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完善,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设计工作的准确和规范, 从而减少设计结果出现的误差, 促进审核的顺利进行, 为设计工作的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2.5 增加技术人员的比例。水利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和协调。设计部门通常要求技术性和业务能力强, 但就当前水利工程设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 设计部门专业人员的相对较少, 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骨干供不应求。尤其是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相对较复杂, 对设计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 技术性骨干人员疲于应付时,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因而适当增加技术人员的比例, 改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的人员结构, 提高设计部门的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水利工程设计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

2.6 添加硬件, 优化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的规范化和数字化。水利工程的设计部门应当为设计人员提供可靠的硬件设备, 从而优化设计人员的工作模式, 促进设计质量的提升, 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效率。

2.7 注重水体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量生态因素, 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维护生态的平衡发展, 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当前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水利工程设计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 对水利工程传统设计理念加以改造和发展, 从而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理念, 以自然变化的平衡发展为基础, 对水体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在设计过程中, 尽可能保护自然性, 注重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的保护, 尊重自然规律并进行合理的利用, 从而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合理有效的运行。

结束语

从总体情况来看, 水利工程的设计需要相关涉及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设计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设计和规划, 充分适应自然并尊重自然地发展规律,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水利工程设计的可靠性,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而对于水利工程涉及问题的分析符合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 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的提出, 有助于促进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从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实现人文科技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桑仁喜, 潘伪军.水利工程设计质量优化管理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

[2]杨薇, 郑崇军.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及其处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

[3]井小波.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水利, 2012.

问题设计 篇10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高考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综合化和应用化, 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都应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复习目标, 回归课本, 用好教辅资料, 精选复习内容, 突出复习重点, 突破复习难点, 及时查漏补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 所以教学中设计问题应该准确、清楚, 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 完善认知结构,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必考点或常考点来设计问题, 以有效解决复习重点, 完成复习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复习设计:

问题1:已知圆 (x+2) 2+y2=36 的圆心为M, 设A为圆上任一点, 且点N (2, 0) , 线段AN的垂直平分线交MA于点P, 则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请你写出它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考重点内容。一般来说, 数学概念的复习, 有以下两种复习方式:一是让学生回归课本, 由教辅资料的线索,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梳理;二是先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 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习题, 给学生思考与练习, 并从中归纳知识, 形成系统。本问题就是让学生回忆椭圆的定义, 再现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成过程。这样, 既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概念, 又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技能,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的形式展现椭圆的定义的灵活应用,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思考、独立练习, 讨论、小组交流, 教师进行引导, 并归纳方法, 反思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2.“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复习设计:

问题1:长方体的三个相邻面的面积分别为2, 3, 6, 若长方体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

变式1: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左图所示, 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体积为___________。

变式2:三棱锥ABCD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 AB⊥平面BCD, △BCD是边长为3 的等边三角形.若AB=2, 则球O的表面积为 () 。

A.8π B.12π

C.16πD.32π

变式3:一块石材表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 将该石材切削、打磨, 加工成球, 则能得到的最大球的半径等于 () 。

A.1 B.2

C.3 D.4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通过变式教学, 让学生掌握求有关球的切接问题的基本方法, 以及切割和补形的技巧, 分解难点, 使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求解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别。而在高考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即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 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 指的是问题的设计有难、中、浅, 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 从而形成一个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案例3.“简单线性规划中求目标函数的最值”的复习设计:

A.10 B.8 C.3 D.2

A.2B.1C.-D.-

A.2 B.-2 C.D.-

设计意图:上面的几个问题反映了不同水平的要求, 以使不同思维层面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际上本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数学复习课要经常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有没有启发性, 这是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进行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达不到复习的目的,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设计的问题又太难而缺乏启发性, 只能增加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恐惧心理, 也可能会对数学复习厌学甚至放弃的局面。因此, 我们数学复习课堂提问更应富有启发性, 达到激发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可以按照“问题导学”的有关流程, 在提出问题后, 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 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 准确地点拨, 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越过思维障碍,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案例4.“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的复习设计:

例题:已知函数f (x) =x3-ax-1。

(1) 讨论f (x) 的单调性;

(2) 若f (x) 在R上为增函数,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发散1]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 上为增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发散2]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1) 上为减函数, 试求a的取值范围。

[发散3]函数f (x) 不变, 若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1, 1) , 求a的值。

[发散4]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1) 上不单调, 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一个主干问题和4 个小问题来组织复习课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例题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求参数的范围的思维过程的求解方法, 通过变式, 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 举一反三, 多题一法, 化难为易, 各个击破。这样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设计, 可以达到启迪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四、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高考试题中, 也常出现探究性或开放性的题目, 可以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生命线”。我们平时教学中也常常开展对数学的探究活动, 然而高考数学复习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 不在于解答的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

案例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请你具体给出a, b的一组值, 使直线l和椭圆C相交。

问题2: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 a, b应满足什么关系?

问题3:若a+b=1, 试判定直线l和椭圆C位置关系。

问题4.请你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 求出直线l的方程。

设计意图:这一组问题中, 问题1 起点低, 坡度小, 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探究, 而且答案不唯一;问题2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如何探究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a, b的关系上来;问题3 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呼应;问题4 则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问题5 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各问题之间有层次, 入手较易, 坡度适中, 排列有序, 深入浅出, 环环相扣, 形成有层次结构的思维链条。这样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 以旧引新, 逐步增加难度,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问题设计 品位体验 篇11

一、问题设计扣文眼

教学时,学生朗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话后,教师提问:恩科西仅是一个年仅12岁的黑人孩子呀!世界上享有很高地位的两位领导为什么称他是“艾滋病小斗士”呢?请你默读课文,在感触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可以同桌交流感受。学生围绕思考题默读,,既整体把握了课文,又突出了重点。

解决“为什么称他是‘艾滋病小斗士”这个问题后,总结时再出示两位领导人的话。思考: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只选择他们对恩科西的评价? 通过朗读两位领导人物的评价,感受恩科西的斗志,直奔主题,又领悟了文本的写作方法。

二、品味体验扣文眼

细读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恩科西是位“斗士”,但不必处处都抓,而应找准“挺”“坦然”两个字词来品味。

“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1)自读,让你最惊讶的什么? 说说你为什么惊讶?(生说,师板书:挺)

(2)让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儿童的照片。你能用什么词形容他(她)们?

(3)从“挺”字的背后,你感受到恩科西是怎样的孩子?(教师板书:坚强、痛苦、勇敢……)

课文以“斗士”统领全文,第三自然段中的“挺”字就很好地表现了恩科西的“斗志”。此环节中,教师在学生交流后,播放图片,图片、音乐、告白把学生带入“恩科西挺到上学的艰难”这一情境中,再次感受恩科西的不幸遭遇,于“不幸”中“斗”,更显顽强。同时,理解了这里的“挺”含有的恰当意义,辨别了“挺”字的感情色彩。

“坦然”。“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学生想象交流恩科西会怎样坦然面对生活?学生说完后,再出示曼德拉的话: 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学生齐读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想象坦然的表现,推想坦然的意思,体会坦然的表达效果,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领悟恩科西乐观的精神内涵,人物形象多元化。

通过对“挺”与“坦然”的品味,学生感受到恩科西面对病魔积极的人生态度,体会到了两个看似一般却不平常的词语所蕴含的深意。学生眼中的恩科西就不仅仅是勇敢,也有痛苦、坚强、乐观……

三、个性朗读扣文眼

文中有这样一句:“他曾经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此处,是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尽管他的声音是纤弱的,但他的力量是强大的,他是在西向世界大声疾呼,呼吁人们接受、爱护、关心艾滋病人,又是那么急切、坚决!先让学生体会了这种心态后,再让学生朗读恩科西的呼吁。学生的体验是多元的,朗读也将是个性化的,恩科西的形象也更鲜活!

紧扣“文眼”,突出了重点,品味体验、个性朗读挖掘了阅读教学的深度,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问题设计 篇1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市政道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城市市政道路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伴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开上了城市道路中,更多的车辆的涌入进城市道路中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堵甚至是瘫痪。使得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威胁到了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市政道路的建设能够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提高出行效率,对城市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环保性

伴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开上了城市道路中,更多的车辆涌进城市道路中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为城市环境建设增加了困难。因此设计者在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时要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保证道路建设顺利的同时也要将环境污染将到最低。

2.2 经济性

对于道路建设设计还要考虑到成本预算问题。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降低预算及成本,这样做才能做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设计师应在原有的市政道路上进行综合设计,将成本将低,要全面考虑交通的稳定性和流量性,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特性,设计出保证质量、保证交通顺畅的道路。

2.3 安全性、快捷性和畅通性

安全第一是每一个国民经济体行业的基本准则。所以城市道路的建设也是如此。设计师要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去考虑,设计出符合科学建设的道路。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之下才能保证城市道路的通畅。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道路重要部位的安全,如十字路口在交通中的影响安全的因素。安全的道路会使交通更加顺畅,车辆的顺畅会直接体现在车流中的车速上。

3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设计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设计师在设计时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对于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路网的建设考虑。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建设后的路面宽度及路面建设上,忽视不同层次道路的组织结构、宽度和密度方向等问题。当设计者只注重表象,忽视掉实际使用问题时,会导致出现形象工程及政绩工程。这些工程都完全违背了设计之初的设计效果和设计理念。这些工程在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影响,但在实际生活及长期使用之中会导致安全隐患及不必要的维护,使人们的交通便利受到影响,不符合城市建设长期有序的发展理念。设计者不仅要有大胆创新精神也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让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得到保障。

3.2 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在当下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的保证道路的通畅。在道路交通方面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包括车辆的组成、道路周围的路网、车辆的行驶速度等一系列的问题。正确的分析交通的效能与规模是道路设计的关键。但是道路设计人员对设计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片面的分析与设计者的主观判断使设计的道路与实际交通道路现场不符。使设计的理念不够严谨,缺乏客观依据。因此作为交通设计工作者,一定要有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去对待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政府部门也要做好监督者的身份,这样才能保证市政道路安全通畅。

3.3 分析城市道路的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在整个道路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设计不够严谨,考虑偏差较多的,不够专心的的设计者来说,总会将这重要的问题忽略掉。导致设计道路时出现平曲线、角度、转弯选择方面的设计问题。设计者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遵从设计规范要求,将内外因素考虑全面,做到设计的保质保量。

3.4 分析城市市政道路的绿化设计工作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所以人们多城市环境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这也是城市道路设计者不能够忽视的问题。同时我国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道路的要求。如果设计者不能足够重视环境、安全、便利等道路问题,会对人民生活水平产生影响。设计者要在设计的时重视这些问题。对环境设计工作内容包括:

(1)道路线形的设计要求:在安全性和景观特点的方面,市政道路设计不能采取直接短线或长直线,最好采用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设计,并且交通干道和主干线不应设计过多的转折点。因为要使道路沿线两边的自然景观变化多样,去消除长直线道路带来的单调感,所以要设计较大的曲线道路。设计者不仅要对市政道路设计的线形进行优化,还要更多的多采用立体线形和平面线形设计方案。为了增加均衡感,还要设计平衡纵断面的线形和平面,合理设计平面线和竖曲线的半径。

(2)横断面的设计要求:要遵守保障路面畅通的原则,做好道路及绿化带的基础设施配置,横断面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排水还要考虑地下管线埋设等问题。加大对交通疏散、环境改设和地下空间利用的设计强度。

(3)照明设计:要考虑选择合理的灯具及灯具的光泽和灯杆,从而满足不同景观要求,灯杆的选取可以采用拔梢钢杆,并且在钢杆的表面喷塑和镀锌,从而使灯杆壁的厚度大于5mm。在选择光源时要采用透雾性能好、发光效率较高的高压钠灯。一般路灯的布置采用中心对称或双侧非对称的形式,使灯具亮度、路灯高度和路灯间距的设计合理。

4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城市道路不仅仅包括不同的组织结构还包括不同等级和类型的道路,设计者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其他的建筑物,提高城市道路建设的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安全性和使用性。

参考文献

[1]周力维.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及相关思路分析[J].低碳世界,2016,(23):138-139.

[2]周建国,任晓锟.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法及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185-186.

上一篇:新闻评论员下一篇:笔记本电脑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