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档案概念

2024-05-19

社区档案概念(通用3篇)

社区档案概念 篇1

社区档案是一种档案的特殊形式,具有分布广泛、复杂性、多元性、地域性等特点。我国社区档案近几年逐渐受到专业人士关注,针对社区档案概念问题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主要介绍了社区档案的基本概述,包括不同学者对社区档案基本概念的陈述与对比。

一、社区档案在国内外的定义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逐渐上升,社区档案在社区的地位也得到很大重视。对于社区档案概念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国内外对社区档案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程淑芳与何力迈所著《城市社区档案与档案工作的特点》[1]6中认为社区档案是社区工作各方面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社区工作涉及组织、宣传、环保、卫生、公安、司法、城建、工商、文化、教育等所有的社会性问题,形成的档案就是对此的真实记录和反映。邹富联所著《对社区档案工作建设的思考》[2]1中认为社区档案是指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和居民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对社会和社区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载体的历史记录。樊玲的《民生视域下社区档案服务体系研究》[3]13与张瑞菊所著《关于做好社区档案工作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4]54认为社区档案是指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以及社区群团组织在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社区完善等社区各种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社区居委会收集保存的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比国内,西方对社区档案的定义相对不同。在Andrew Flinn·Mary Stevens·Elizabeth Shepherd所著Whose memories, whose archives? Independent community archives, autonomy and the mainstream[5]10一文中是这样形容社区档案的,Community archives is record and preserve the identity and history of their own locality and community.可以理解为社区档案是记录和保存本社区的身份与历史。

二、社区档案的分类构成

社区档案分类形式多种多样。最终形成的档案会由社区居委会进行收集并保存。根据社区档案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档案的内容包括社区中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金波在《社区档案与社区发展》[6]22中认为社区档案的内容应不少于以下七类:社区组织、人事类(主要含党的组织、社区居委组织、社区社团组织、群众团体组织、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社区文书类(上级党政文件、上级民政部门文件、本社区发文、其他文件等);财会类(社区居委会收支账簿表、凭证等);社区经济类(社区产业概况、中介机构情况、社区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家电维修、再就业培训等);社区文化、卫生类(社区健康档案、社区科教文化体育设施档案、社区计划生育档案、社区医疗卫生档案);社区综合治理类(社区警务工作、外来暂住人口“、两劳”人员、帮教对象管理、社区治安调解工作、群防群治工作、社区环境绿化工作等);社区福利工作类(烈军属工作、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工作、弱势伤残群体工作等)。

樊玲在《民生视域下社区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中认为社区档案的内容不但有社区党群管理、行政管理、社区组织建设方面的档案,还包括卫生文化、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社区服务方面的档案。此外还包括各部门所印发的社会活动照片“、红头文件”和社区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等纸质档案;其他方面则有政府开展的社区录音、录像等形成的声像档案;社会活动纪念品、奖状奖杯等及文化艺术活动的书画、工艺品等实物档案,还有通过网络办公形成的电子档案等。邹富联在《对社区档案工作建设的思考》中认为社区档案包含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居民档案等种类。张瑞菊在《关于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中将社区档案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文书档案,主要包括党建工作、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文化教育、群团工作等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档案;第二类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及其他,如会计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对账单等;第三类实物档案,主要包括奖状、证书、奖牌、奖杯、锦旗及其他如废旧印章等;第四类基建档案,主要是指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建筑物及重大工程从申请立项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第五类设备档案,主要是指社区办公设备及文化娱乐设施设备从申请购买、安装调试到报废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及使用(操作)说明书等随机材料。丁俏玲在《社区档案工作之我见》[7]26中认为社区档案内容包括平时备查的计生人口、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对象、申请“低保”家庭登记的各种台账, 还有上级各职能部门下发的各类标准“,检查评比”的红头文件等。徐冲在《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8]54中认为社区档案包括社情概况党建、人口管理、文体教育与宣传、卫生与保安、就业和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和规划、文件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内容。马守正、张海英、李江在《社区档案工作初探》[9]27中认为社区档案的构成主要有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声像与实物档案。其中文书档案又分七个类别,即:党务工作类、行政工作类、社区服务类、社区卫生类、社区治安类、社区文教类与社区环境类。夏凤娟、杨静在《从实际出发强化社区档案管理》[10]19中认为社区档案的基本内容有社区的党务工作、社区自治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社区文化科普教育工作、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社区治安廉政工作等。安爱君在《社区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中认为社区档案内容主要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其中文书档案又分为八个类别,即组织建设工作类、政权建设工作类、社区发展类、社区服务类、社区管理类、社区文化类、社区治安类、综合类。

综上所述,社区档案的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基本上社区档案种类的构成主要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特种档案、专门档案几类。其中文书档案包括党群档案(社区建党资料、社区组织文件、社区宣传文件等)和行政档案,同时也包括社区文教、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工作中形成的档案。科技档案包括基本建设档案(主要有施工方的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文件等)和设备档案。特种档案包括声像档案、照片档案、录音磁带、影片档案、光盘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专门档案包括会计档案(社区中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人事档案(包括本社区干部档案、工人档案、离退休职工档案等)。按照载体划分可以分为纸质档案、胶片档案。按照记录信息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文字档案、声像档案等。

三、社区档案的特点与功能

1.社区档案的特点与作用。社区档案是档案的一种类型,社区档案具有档案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程淑芳与何力迈所著《城市社区档案与档案工作的特点》一文中认为社区档案具有三种特性,即内容丰富性、来源广泛性、档案载体多样性。常连福在《谈社区档案的特点》[11]21中认为社区档案具备一切信息的功能,如贮存、传输、压缩、扩充、共享等信息特点,也具有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兼参考作用,同时也具有与其他档案信息资源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内容多元、来源多头、权属自制、社会性强。邹富联在《对社区档案工作建设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社区档案的特点具有特色性、综合性、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其作用主要有参考、凭证、借鉴。樊玲在《民生视域下社区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中认为社区档案特点主要为内容广泛性、来源广泛性、载体多样性、动态性。张瑞菊在《关于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中认为社区档案的特点主要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来源广泛。梁荣新在《如何做好社区档案工作》[12]55中认为社区档案的特点具有内容丰富性、来源广泛性、材料动态性、载体多样性、利用大众性。丁俏玲在《社区档案工作之我见》中认为社区档案具有两个特点,分别是内容十分繁杂、社会性强。夏凤娟、杨静在《从实际出发强化社区档案管理》一文中写到社区档案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区域性、动态性、独立性。社区档案的作用有法律依据作用、监督管理作用、参考借鉴作用。张启芬在《社区建设与社区档案》[13]21中认为社区档案具有内容多样性、来源广泛性、载体多样性、档案材料动态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社区档案所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来总结。第一方面可以归纳为社区档案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与专业性。社区档案的来源极其广泛,可以来自于机关、团体、学校、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与领域。社区档案的专业性主要集中在“社会性”方面。从社区档案的概念上可以看出社区是具有社会性的团体,所以社会性也体现到社区档案的特点中。第二个方面可以归纳为社区档案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根据社区档案的内容,社区档案的信息载体除了纸质档案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出现了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第三个方面可以归纳为社区档案的材料的动态性与独立性。随着社区活动的增加社区档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数量会逐渐增加。档案的性质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其他档案类型相区分。对于社区档案的作用可以归结如下:第一点是凭证作用。凭证作用又表现为内容凭证作用与形式凭证作用。第二点是参考作用,参考作用可以表现为查考与借鉴。第三点是行政作用,其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和法律依据。第四点是文化作用,主要表现为社区文化宣传、档案社区培训等。

2.社区档案的功能。针对社区档案的功能许多文献都没有给予详细的介绍,但从社区档案的内容上可以将其功能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记录功能。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对社区这个具有社会性的团体来说社区档案也应运而生。在社区发展的历程中,社区档案汇集了许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档,这些档案记载着社区的发展历史,也继承着社区的地方文化。(2)生产建设功能。生产建设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所产生的档案将会是后一个阶段生产的参考和凭证。社区档案的内容中就包括科技档案与基建档案,无论是哪种建设性的档案,完整的设计与项目凭证都是不可或缺的。(3)文化建设功能。社区档案的文化建设主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社区档案有助于加强社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更方便了对社区居民的文化宣传与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区档案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意识到社区档案的重要性。对社区档案来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形式是一种具有文化性质的历史记录。社区档案内容丰富,来源广泛,载体形式多样。社区档案还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方面社区档案反映了社区文化与社区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档案也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演变与提升。想要更好地管理和建设社区档案,那么了解和认识社区档案的基本概念是首要的前提。

社区档案概念 篇2

一、“大文件”概念论述

大文件概念最早是由陈兆祦先生提出的。早在1986年出版的《档案管理学》一书中,陈先生就提出,“首先,要确定档案属于文件”。这就奠定了大文件概念的基础。1987年陈先生在一篇论文中就明确指出,“文件是一个大概念”。后来,学术界有“大文件概念”、“大文件观”、“大文件观念”、“大文件理论”、“文件论”等提法。[1]28目前学术界对“大文件”概念有两种观点:一是“大文件”概念实际上等于广义文件概念,或者是“广义文件”概念的通俗说法。二是“大文件”概念的含义实际上与“广义文件”概念不相同。

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学术界对“广义文件”概念的理解不统一造成。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对文件给出的定义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从普遍理解看,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有些学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传入中国后,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我国的“广义文件”相结合,把“文件生命周期”本土化为“广义文件”概念,而“大文件”概念的内涵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指在其整个运动过程中(从文件的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不论其价值形态如何的各种记录材料[2]11。这里 “大文件”概念将档案归入文件范畴,档案属于文件,文件和档案之间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

二“、大档案”概念论述

“大档案”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我国档案利用的修史修志高潮退却,档案馆一直处于冷清状态。与之相反,同属信息行业的图书情报等部门的工作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于是档案界学者和工作者提出了“大档案”观念。什么是“大档案”?孙嘉焯认为,很难就给“大档案”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凡是与档案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档案部门参与后能促进其发展的有关工作,都可划为“大档案”的范畴[3]15。魏勤政认为,所谓“大档案”,指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全部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其相对的概念“小档案”,是指综合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及按传统观念应进馆保存的档案[4]30。这里所说的“大档案”,不仅仅指传统概念上的档案,还把一般不认为是档案的东西,如各种历史材料、图书报刊,以及礼品、奖杯等实物归纳入“大档案”的范畴里,扩大了档案的外延。

“大档案”的概念内涵,最初仅仅是档案范围的扩展,后来人们脱离具体的实践背景,尤其是档案界学者“望文生义”,简单地把“大档案”理解为“大”的档案范围。目前,关于“大档案”的论述, , 主要是为了树立一种实践思维,即建立“大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和调整国家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使专业档案馆的多头管理、 、 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统一管理,强化档案局在行政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将属于国家所有的重要专业档案全部集中到各级档案馆,统一向社会提供服务[5]14。

三、对档案概念泛化的认识

我们说“大文件”概念、“大档案”概念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一种泛化理解。那么,传统的“档案”概念是什么?怎么理解“泛化”?还有为什么会出现泛化现象?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档案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步形成档案的概念。在我国,我们所认为的传统的档案概念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档案定义,即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 、 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 、 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来源看,档案来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形成看,档案由文书转化而来;从形式来看,档案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从内容来看,档案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各类;从价值来看,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笔者认为“大文件”、“大档案”概念是对档案概念的泛化认识。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明白什么是概念的泛化。所谓概念的泛化,是指某一概念的应用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也就是内涵限定范围增大而导致概念的外延扩大的过程[6]64。徐欣云在专门研究了档案“泛化”现象后,从档案概念、工作和学术上界定了档案 “泛化”现象。她认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在学术上既表现为学术外延的积极拓展,也是档案学术核心弱化或去档案化的表现;在档案工作上,“泛化”则体现为,档案工作制度理想和档案工作现实的落差,从而使得档案工作边缘模糊不清,导致某些档案被疏忽而边缘化或“泛化”[7]3。“大文件”概念扩充了档案的范围,认为档案是文件的一部分,文件和档案不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种表述是粗糙且不严谨的,是对传统档案体系中的文件概念的“泛化”认识;“大档案” 概念是对档案概念外延的拓展,把以前不被当作档案的纳入档案范畴,造成“泛档案”现象。“大文件”、“大档案”的概念外延即偏离了传统的档案概念,在档案概念的基础上对档案内涵进行了延伸和扩张。

其实,不仅“大文件”、“大档案”泛化了档案概念,前些年档案界热议的“口述档案”、“实物档案”实质上也是对档案概念的泛化理解。笔者认为,出现对档案概念泛化理解的原因有三:第一,档案概念泛化现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产物。随着档案学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和社会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学术界的一些学者为了适应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现象,为与时俱进,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加上“大”字来囊括出现的新现象,故提出“大文件”、“大档案” 等概念。第二,档案概念泛化是中西理论碰撞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认为档案学的基本理论———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都是来源于西方。改革开放后,西方档案学以新鲜的姿态冲击着我们的视野[8]192。我国的档案学学术方法和档案工作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的档案学理论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儒学的深刻影响,是国外档案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下中国化的结果,符合我国的国情。中西档案学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档案界学者模糊了中西理论的差异,导致对档案概念产生泛化理解。第三,档案理论与档案工作之间的脱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理论实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我国的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之间难以产生有机联盟,难以实现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也是导致档案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

档案概念外延一直都在不断地延伸、拓宽,然而档案概念泛化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被一些学者明确提出来,并引起关注。 或者可以这么说,档案概念泛化是其外延拓宽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现几种拓宽档案概念外延的观点, 由此“档案泛化”开始以一个学术问题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线[9]28。 徐欣云认为,档案概念泛化现象有两种视角:一是社会大众(非档案界人士)利用“档案”之名来吸引公众眼光;二是档案界(含档案专职机构和档案研究团体),扩大了档案的来源和学术研究内容, 提出 “大文件”、“大档案”说等。

对于档案概念泛化现象,笔者认为是利弊并存的。一方面,对于档案的泛化认识,可以提高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优化档案资源结构,拓宽档案工作领域,开拓档案学科的研究视野;但是,另一方面,档案概念泛化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一味拓宽档案概念范围,会导致社会公众和档案学界对档案的过度解读,模糊了工作边界,不利于档案学的发展和档案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档案概念的泛化,积极引导, 避免过度认识和解读。

摘要:档案界为适应社会发展,提出了“大文件”、“大档案”等与传统档案概念不同的新名词,以囊括传统概念中没有的新现象,扩大了传统档案概念的外延。笔者分析了“大文件”、“大档案”概念,来探讨“大文件”、“大档案”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泛化认识。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概念规划 篇3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许多研究表明中国自2007年以来整体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中国及其13亿人口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85年,中国城市化率为23.7%,预计201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城市化的推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使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巨大压力。针对此种情况,中国“十一五”计划明确提出,必须减少碳排放及能源的使用。由此可见,在中国城市规划系统中运用创新的方法和工具创造低碳社区势在必行。

长辛店低碳社区项目位于北京西南区域、丰台河西地区。该项目距北京中心约17km,是北京西南走廊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项目占地500hm2,其中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公共空间和科技工业园区,并以轻轨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未来规划人口数量将达到7万。

作为本次规划概念基础的《丰台河西地区整合规划》(2005~2020),是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代表北京市政府提出,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的目标相一致。本次概念规划由奥雅纳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推进,受当地开发商(代表丰台区政府并作为其合作伙伴)委托,审核现有法定区域计划并在区域内(长辛店项目社区),提出“低碳”概念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架构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制定多用途社区概念规划(住宅区、商业区、未来的科技园区及轻轨站),并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友好、资源有效的社区。倡导一组创新的“低碳分区规范”,结合可持续发展指标及法定分区规范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 第一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目标的概念规划

奥雅纳的城市规划团队引领各领域专家为该项目进行低碳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此规划有别于国内注重空间元素的传统程序,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以资源管理为目标的创新型的规划工具。

(1)可持续发展框架——愿景、目标及主要绩效指标

概念规划基于具有明确愿景、目标及可量化绩效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制定出能源、水、废弃物、环境和生态等战略与指标。实现能源需求管理、可再生能源使用、碳减排、低水耗、水的最大化循环使用、交通可达性、废弃物管理与再生等。这样的资源管理架构可将碳排放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到最小。该项目还制定出19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以比较提案与传统城市发展(“BAU”)模式的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资源利用方面,将CO2排放减少50%(相对于现有规范)、至少20%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能源使用减少20%(相对于现有规范)、600人/hm2的居住用地密度、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建造中利用可循环和本土材料、居民室内生活每人每天用水量不多于110L、地块内实现雨水径流零排放、90%的用水来自非传统/再利用途径。其次,在环境建设方面,整个区域50%以上为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m2,80%的植物为乡土物种。再次,在经济效益方面,中小企业占产业发展总建筑面积的20%,家庭办公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3%,使居民可以选择在家里办公。最后,在社会效应方面,保证居住建筑总量的15%为社会保障性用房,采用原地旧村改造的方式。100%居住人口距公共开放空间不超过400m、距邻里中心不超过500m、距公交专用线和公交站点不超过500m。在M14号线开通后,公交出行比例(晚高峰)达到2020年北京市中心城规划的公交出行目标。所有公共区域及20%的住宅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设施。

(2)可持续发展工具—资源管理及碳排放

综合资源管理模型:建立综合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绩效评估框架,在模型中将技术解决方案的表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这一模型结合了空间(总体规划方案)与资源流参数(如能源与碳排放水平),联系不同的技术准则(城市形态、密度、交通方案、能源使用、水资源、废弃物管理、生态)。这种相互联系的评估工具有利于在项目初期提出问题,以便优化项目绩效,持续改进。

生态足迹:为了衡量资源利用与限制供应,我们运用了生态足迹来评估总体规划方案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实施一系列主要的战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使用,最终的总体规划与北京的平均水平和现有规范相比,生态足迹大幅减少。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人均生态足迹减少了27%。随着更多政策的支持,生态足迹有望进一步减少。

(3)社会进步——参与规划及村落改造

该项目强调了在可持续发展中融入社会效益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以赔偿的方式搬迁现有的农村,亦切断了当地社区的文化与社会网络。而该项目通过工作坊等形式鼓励居民参与规划过程,并实行原地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与传统的生活形态。三个现有村落的当地特性与社会结构在提案中均得以保留,避免了全面的清除与搬迁。第一阶段结束后,总体土地使用规划实现了20项可持续发展指标。

2. 第二阶段:倡导低碳分区规范作为法定分区规范(控制性规划)

在规划过程的第二阶段,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导则为整体与个别地块指明了现场工程、建筑、风景、生态、水资源能源系统、废弃物、能源节约和再生能源需求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根据第一阶段所提出的土地使用规划及对能源、水和废弃物战略的进一步技术模拟结果,我们对南面部分地块(147hm2住宅区、商业区及露天场所)及街区层面进行了更详细的可行性评估,旨在为整体与个别地块制定一系列的低碳分区规范,为发展控制奠定技术基础。

项目实践

首先,项目的挑战在于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内实现低碳规划。总体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后,实施低碳社区规划困难重重,需要运用创新的方式。现有的中国法定规划体系侧重于当地的详细规划层面——以法定控制性规划(类似分区规划)制定具体地块的发展参数,如密度、容积率、让移要求等。明确的规划条件是在法定规划层面制定的,作为可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之一。而现有的法定控制规划只是在以下方面强调分区规范或标准:土地使用类型、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化率、机动车出入口、停车需求,这些强制规划参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欠缺,无法完全实现低碳规划的目标,如减少能源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雨水回收利用、暴雨管理最佳方法、废弃物管理与水治理等。这对中国规划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该项目概念规划作为试点项目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此类项目找到了制度上的解决方案。该项目也是先锋性的个案研究,确保低碳发展模型可以在中国实施、执行和复制,通过创新性的低碳分区规范,解决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问题。

其次,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于制定低碳城市设计导则与分区规范。在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和准备设计提案的过程中,所有的绩效目标和技术要求均在各个地块和街区层面进行了模拟,以保证在各个地块中实施可强制执行的分区规范,最终可以在整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样,非传统的新分区规范可以与法定控制规划(包括能源减少标准、可再生能源使用标准、暴雨渗透标准、绿色屋顶及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要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和排氧能力、废弃物管理和再生水利用)相结合。

上一篇:APACHEⅢ评分下一篇:机械制造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