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对策教育

2024-08-18

形式对策教育(精选10篇)

形式对策教育 篇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做好门诊健康教育工作, 是医院门诊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将我院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与策略报道如下。

1健康教育的形式

1.1 门诊咨询

门诊导诊、分诊、咨询等岗位的医护人员适时地做好健康教育的传播工作。

1.2 宣传展板

门诊各候诊区放置各科介绍专栏, 介绍各专科特色、各专家特长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等知识。

1.3 闭路电视

门诊各候诊区设置闭路电视, 将疾病的防治、护理、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科普知识以及特色专科、新技术新项目等通过录像带在正常开诊时间滚动播放。

1.4 健康讲座

我院门诊部定期或不定期请相关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主讲常见病、多发病或特殊疾病的预防、保健等知识, 将医学理论与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相结合, 使人们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1]。

1.5 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处方

我院门诊有数十种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或手册, 摆放在门诊大厅醒目处, 各诊区免费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简明、形式新颖、图文并茂,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极大地满足了患者防病治病的需求,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2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

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每个患者所患疾病各不相同、在医院停留时间短等特点。这些特点使门诊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 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 我院将健康教育贯穿在患者进院直至患者离院整个过程中。

2.1 就诊前教育

患者一进入门诊大厅, 健康宣教便可进行。导医护士主动热情迎接患者, 介绍医院环境, 指明就医方向, 消除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分诊护士耐心仔细地询问病情, 第一时间为患者正确分诊;在候诊区, 导诊护士主动为患者介绍坐诊医师情况, 及时告知各诊室诊病进展情况, 使患者心中有数;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随机给予指导。

2.2 就诊中教育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随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 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安慰[2]。

2.3 就诊后教育

患者诊治结束准备离院前, 护士便可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 进行个别宣教。如对心血管疾病患者, 要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包括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多吃蔬菜和水果, 戒烟、控制饮酒等;对慢性胃炎患者, 指导进食易消化软食, 避免过冷过热或粗糙的食物, 避免情绪激动等;对糖尿病患者,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尿糖、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离院前的教育尽可能详细, 力求患者能掌握, 尤其对服药时间、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复诊的时间及同医院联络的方法等要进行反复交代。

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目的是为了在人群中普及卫生知识, 引导人们及早建立“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除有害健康的不良嗜好。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 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 从根本上把普及卫生知识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门诊,健康教育,形式,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杰, 邬小微.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与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2004, 20 (9) :5.

[2]杨红.浅谈基层医院门诊健康教育特点[J].中华医学丛刊, 2004, 4 (10) :103.

形式对策教育 篇2

关键词:纸媒体教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表现形式;对策

一、人文关怀在当前教育新闻中缺失的表现形式

1.以受众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误读

以受众为本是媒体进步的一种表现,表明媒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是片面追求以受众为本会导致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媒体的庸俗化倾向、色情倾向、功利化倾向等,对新闻,尤其是教育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媒体的众多教育新闻报道,表现上看起来好像处处以受众为中心,其实撕开覆盖上面的薄薄面纱,这些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是人文关怀的对立面,它们名为受众服务,实际上是为自己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服务。

2.报道片面性,缺乏必要的引导

对教育新闻题材不作深入研究,报道简单化。教育改革的迅速推进,一方面为大众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题材,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也增加了报道的难度。一些媒体由于不了解、不熟悉教育,也没有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对教育题材的新闻作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导致报道简单化。

在教育新闻舆论宣传上还存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比如某报报道一些高校借扩招之机,招收录取分数线以下的考生,并收取高额费用。该报道使对招生政策本来就不太明了的考生及家长对政策更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正常扩招带来了阻力。对高校扩招,教育新闻报道应适时地向读者介绍、解释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依据及各界的反应。对扩招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应从大局出发,多做解释的工作,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此类问题报道应该慎之又慎,不应追求轰动效应。此外,有些媒体除了在报道政策方面缺乏引导性、全面性外,在具体报道教育新闻的个案时,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3.宣传味较浓,缺乏人情味

教育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新闻既要关注党的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关心百姓小事。与其他部门相比,教育领域的会议更多,政策、文件更多,需要慎重把握的地方也多。这种情况下,教育新闻的宣传特色较之其他领域更浓一些。以报纸为例,全国性的报纸和地方报纸为了贯彻方针、政策,是我国的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但这不是寻找借口的理由。究其原因,其一,多数报纸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来行文,使用的文字都是从领导讲话稿上摘录的,口气严肃,都是书面语言。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新闻的常态,如果不能很好的从人文角度来发现新闻,写作新闻,这样的新闻教育只能是离受众越来越远。其二,语言上缺乏人情味。新闻更有人情味首先要有可读性。新闻需要有可读性,就是要把新闻报道写的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 。要有可读性,就必须能接近读者。教育新闻中,如果面向的是未成年人读者的话,更要从语言和心理上来贴近读者,但是我们的教育新闻并不注意这一点。

4.缺乏大教育观念

当前报刊报道的教育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信息量少;二是程式化的写法多;三是缺乏服务意识。全国性报纸除了一些教育专业报纸外,基本上其他的报纸主要以经济资讯为主。地方报纸有教育栏目的很少,基本上是统称为“科教文卫”,而且不是天天出版。其实,如果从大教育观念出发,教育新闻的数量是可观的,因为教育中发生的事情基本上与社会有很大的关系。

5.对未成年人的话语霸权

话语霸权是一个学术评论和学术批判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它是指学术活动、舆论宣传、信息传播中主体与客体、个体与大众、同类与异己之间力量的严重不对称,是指某些个人和势力在前述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自以为是、无可置疑的,预期受众不能拒绝和反对的信息霸权、知识霸权、舆论导向霸权等。但在当前纸媒体的有关教育新闻报道中,未成年人大都是“沉默的被关怀者”,他们的话语基本上在成人编织的话语霸权中淹没。

二、强化教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的对策

1.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并重

新闻活动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必须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种根本精神的指导和约束,在强调教育新闻报道要有人文关怀的同时,也需要科学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强调科学精神,是指一切新闻活动必须符合新闻本质,按新闻的自身规律办事,它关系到新闻活动的方法。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在方法论上遵循和符合新闻的自身规律,在认识论上以人性为终极关怀。而人文关怀在教育新闻报道中的缺失和错位,一方面说明教育新闻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新闻报道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没有能贯穿科学精神。

2.把握大局,着眼全局

所谓大局,一是指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不仅是当前而且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的教育宣传工作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紧紧围绕这个大局,把握这个大局,做到新闻报道为大局服务。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热点问题,都要放到大局中去权衡、去重视、去处理。二是指教育形势和教育工作本身的大局。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其本身的工作程序、周期性规律、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法规等都要求教育热点问题的舆论导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贴近读者,巧选角度

形式对策教育 篇3

1. 以受众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误读

以受众为本是媒体进步的一种表现, 表明媒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但是片面追求以受众为本会导致一些不良影响, 比如媒体的庸俗化倾向、色情倾向、功利化倾向等, 对新闻, 尤其是教育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媒体的众多教育新闻报道, 表现上看起来好像处处以受众为中心, 其实撕开覆盖上面的薄薄面纱, 这些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是人文关怀的对立面, 它们名为受众服务, 实际上是为自己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服务。

2. 报道片面性, 缺乏必要的引导

对教育新闻题材不作深入研究, 报道简单化。教育改革的迅速推进, 一方面为大众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题材, 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也增加了报道的难度。一些媒体由于不了解、不熟悉教育, 也没有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对教育题材的新闻作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导致报道简单化。

在教育新闻舆论宣传上还存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比如某报报道一些高校借扩招之机, 招收录取分数线以下的考生, 并收取高额费用。该报道使对招生政策本来就不太明了的考生及家长对政策更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 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也给正常扩招带来了阻力。对高校扩招, 教育新闻报道应适时地向读者介绍、解释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依据及各界的反应。对扩招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应从大局出发, 多做解释的工作, 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此类问题报道应该慎之又慎, 不应追求轰动效应。此外, 有些媒体除了在报道政策方面缺乏引导性、全面性外, 在具体报道教育新闻的个案时, 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3. 宣传味较浓, 缺乏人情味

教育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新闻既要关注党的国家的大政方针, 又要关心百姓小事。与其他部门相比, 教育领域的会议更多, 政策、文件更多, 需要慎重把握的地方也多。这种情况下, 教育新闻的宣传特色较之其他领域更浓一些。以报纸为例, 全国性的报纸和地方报纸为了贯彻方针、政策, 是我国的新闻特性所决定的, 但这不是寻找借口的理由。究其原因, 其一, 多数报纸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来行文, 使用的文字都是从领导讲话稿上摘录的, 口气严肃, 都是书面语言。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教育新闻的常态, 如果不能很好的从人文角度来发现新闻, 写作新闻, 这样的新闻教育只能是离受众越来越远。其二, 语言上缺乏人情味。新闻更有人情味首先要有可读性。新闻需要有可读性, 就是要把新闻报道写的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要有可读性, 就必须能接近读者。教育新闻中, 如果面向的是未成年人读者的话, 更要从语言和心理上来贴近读者, 但是我们的教育新闻并不注意这一点。

4. 缺乏大教育观念

当前报刊报道的教育新闻, 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信息量少;二是程式化的写法多;三是缺乏服务意识。全国性报纸除了一些教育专业报纸外, 基本上其他的报纸主要以经济资讯为主。地方报纸有教育栏目的很少, 基本上是统称为“科教文卫”, 而且不是天天出版。其实, 如果从大教育观念出发, 教育新闻的数量是可观的, 因为教育中发生的事情基本上与社会有很大的关系。

5. 对未成年人的话语霸权

话语霸权是一个学术评论和学术批判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它是指学术活动、舆论宣传、信息传播中主体与客体、个体与大众、同类与异己之间力量的严重不对称, 是指某些个人和势力在前述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自以为是、无可置疑的, 预期受众不能拒绝和反对的信息霸权、知识霸权、舆论导向霸权等。但在当前纸媒体的有关教育新闻报道中, 未成年人大都是“沉默的被关怀者”, 他们的话语基本上在成人编织的话语霸权中淹没。

二、强化教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的对策

1. 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并重

新闻活动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 必须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种根本精神的指导和约束, 在强调教育新闻报道要有人文关怀的同时, 也需要科学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强调科学精神, 是指一切新闻活动必须符合新闻本质, 按新闻的自身规律办事, 它关系到新闻活动的方法。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在方法论上遵循和符合新闻的自身规律, 在认识论上以人性为终极关怀。而人文关怀在教育新闻报道中的缺失和错位, 一方面说明教育新闻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新闻报道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没有能贯穿科学精神。

2. 把握大局, 着眼全局

所谓大局, 一是指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不仅是当前而且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的教育宣传工作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 紧紧围绕这个大局, 把握这个大局, 做到新闻报道为大局服务。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热点问题, 都要放到大局中去权衡、去重视、去处理。二是指教育形势和教育工作本身的大局。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 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同时其本身的工作程序、周期性规律、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法规等都要求教育热点问题的舆论导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 贴近读者, 巧选角度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教育的内涵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度, 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 而不是仅仅嫌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是否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才出新闻的观念, 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 把报道面限制的十分狭小。特别是当这些报道占有相当比例的时候, 使新闻显得机械生硬, 使新闻的人文关怀流于表面, 甚至完全忽略了新闻的人文关怀情结, 使读者避而远之, 更谈不上应有的宣传效果。此外, 新闻与读者愈紧愈密, 读者越关心新闻的价值越能体现出来。教育新闻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要在选题上有特色之外, 尤其要注意贴近读者, 要从群众角度抓教育新闻, 使教育新闻更具有社会性, 向广大读者提供他们需要了解, 希望了解的教育信息。

摘要:当前纸媒体教育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形式为以受众为本位与以人为本位的误读、报道片面性、宣传味较浓、缺乏教育观念、对未成年人的话语霸权, 对策为人文关怀和科学并重, 把握大局着眼全局、贴近读者巧选角度、挖掘报道深度。

形式对策教育 篇4

关键词:开放;创造;趣味;发展;人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多维性、层次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发展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性作业,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为了改革现有的作业设计形式和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作业布置的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效果也较明显。

一、尝试布置一些新型作业

1.分层作业。教师应采取“家庭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因此,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A组:基础知识题,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

B组:理解运用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一般适合中等生。

C组:发展提高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适合优秀生。

2.自主型作业。除了统一布置作业外,还要适当“放归”作业自主权,提供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包括自主设计型、自主选择型、自主评价型、自主探索型、自主体验型等作业。

3.积累性作业。它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 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积累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因此,积累作业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要考虑到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语文学习习惯。

4.表演性作业。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生动多样,活泼有趣,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设计唱唱、画画、写写、演演等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作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童话《美丽的公鸡》后,组织学生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头饰,开丰富的想象,借助拟人手法编成课本剧表演。又如,《小猫钓鱼》、《狼和小羊》、《小蝌蚪找妈妈》等,都可以设计有创意的表演。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5.探究性作业。探究型作业是指在批判的、永不满足的心理需求促动下完成的作业,旨在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学完童话《坐井观天》一课后,设计如下作业:

练习一:动手设计题。亲爱的小朋友青蛙在井底已经住了上百年上千年了,狭窄的井口阻碍了它的视野,使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你能帮助青蛙设计一个新的“家”吗?一个宽敞明亮、视野开阔的井?

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练习,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练习二:口语交际题。穿过时间隧道有一天来到青蛙的井底之家,看到青蛙的亲戚朋友你会怎样向青蛙家族介绍外面精彩的世界?

这种拓展式的"动口'练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大胆探索相关的未知领域,大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所获。

二、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1.改革评价标准。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语文课标分别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说明。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智能水平进行个性化评价。

2.改革评价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对的作业就打“∨”,错的作业不打“×”,而是用线划出来,再附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评语。变分数制和等级制为有趣的图案。如:写得一般的作业就画个严肃的脸谱,写得好的作业就用一个笑脸,写得非常好的就是一个“开怀大笑”的大笑脸,而写得差的则用一个哭泣的脸谱。

3.改变评价主体。过去语文家庭作业的评价主体,往往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改变评价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比如:作业可以采用“自评,学生之间互评,小组合作评,家长评”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能极大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4.变一次评价为多次评价。大多数学生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所以几乎每个学生一拿到作业本就会翻开看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一次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即: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教师根据其正确程度与书写情况评定等级,作业发下去之后,学生修改,修改之后教师再次评价,如果学生修改正确,那么将原有等级划去、重新评定等级。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多习惯,又能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

5.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教师在本子上留下评分和批语,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话。遗憾的是,这种对话过于苍白,评语刻板教条,情感贫乏,没有感染力。我们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真诚地写上点评,例如写上我们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我们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候的作业本,简直就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教学相长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天盼望着看到自己的作业本,激动着教师给予的言语,师生的情感就会在交流与沟通中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金融会计风险形式与对策论述 篇5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会计风险,对策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 金融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金融业, 近年屡次出现的金融危机, 面对着竞争压力, 金融风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在成为国际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后, 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并呈现出与经济发展度成正比的态势, 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同等重要。金融会计在这个金融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突出的。会计的核算错误以及信息提供失误, 及主客观条件的恶化, 会导致金融管理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失误。以上就是金融会计风险的最主要内容。如果不能及时规避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管理机构将会在经济效益、资产、信誉等方面的蒙受巨大损失。

一、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 金融会计的核算风险。

在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中, 比较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金融会计核算风险。其主要表现在履行会计职能时, 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当, 如:凭证审核不严、账务处理不及时、账务核查不到位等未按正常会计程序操作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会计的核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当前的资产质量, 不能弥补各项准备金核算的实际损失。某些金融管理机构甚至为达成盈利或者业绩考核合格的目的, 通过其会计部门采用虚增或虚减利润的方式加以掩盖。

2. 金融会计的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编制是金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其对金融管理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颁布实施, 银行在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等方面有了充分的依据。而我国也在会计核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落实到实际情况中, 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不一致而造成冲突, 或有些金融核算人员仅根据自己习惯的核算方式进行操作, 缺乏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越权办理大额支付。这些情况屡见不鲜, 因而造成金融会计的结算编制数据失真, 增加了结算的风险。大额提现作为结算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大额提现审核的不严, 银行也由于结算业务以结算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而面临着相对严峻的金融风险。

3. 金融会计的监督风险。

金融会计的日常监督工作由专门的监督部门负责。我们所说的监督风险是指金融会计监督职能较为软弱, 相关监督部门无法在其中起到强而有力的作用, 监督职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我国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明确做出规定,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合法经营。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 仍出现盲目追求存款规模、违规借贷、越权承兑、私设小金库等情况, 以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由于缺乏相应的会计惩罚制度, 会计监督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这将导致金融管理机构的资金风险。

4. 金融会计的案件风险。

金融经济的发展背后伴随着高科技金融犯罪的滋生, 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瞄准金融管理机构, 使得各类金融恶性事件花样层出不穷。比较常见的恶性事件有信用卡恶意透支、支票汇票造假等。有些监管人员甚至监守自盗、以职务之便谋取私人利益。这些不法行为使得金融管理机构的会计部门受到极大的影响, 从客观上增加了经营风险。

5. 金融会计的制度风险。

金融会计因制度而造成的风险在外部与内部兼而有之。在外部, 目前国有银行的贷款坏账、甚至是死账的情况屡见不鲜, 即便是按照年末贷款余额科目提取坏账准备, 对于已造成的贷款损失仍然是杯水车薪, 而且由于实行分期摊销的手续较为繁琐, 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坏账往往无法摊销。在内部, 银行受到业务指标的影响, 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 违规掩盖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 导致坏账长年累月的堆积沉淀, 进而无法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金融会计风险也由此加大。

二、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

1. 市场经济产生的激烈竞争。

在改革开放中, 我国的经济体制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中固有的经济缺陷也在不断暴露, 来自各方经济形式的冲击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市场。由于经济体制的滞后, 经济得不到全面性而彻底的发展, 未能健全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 国内国外的金融管理机构不断出现, 虚高的账面回报率令社会资本大量进入, 各地涌现出投资热潮, 违规经营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这也增加了国家对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管难度。与此同时, 金融行业过快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会计忽视了谨慎性的原则, 造成金融会计数据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利润水平。

2. 金融管理机构制度的不足。

我国尽管针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 但是其更新速度无法跟上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 也使金融管理机构在发展中存在金融会计风险。一方面,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管仍存在空白区域, 对于金融会计岗位的设置上缺少应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牵制, 这方面在规章准则中还不够完善, 会计行业整体监督水平不高, 缺乏足够的防范金融会计、控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 某些地方政府对于金融管理机构的政治干预, 使得其在政治手段下进行金融活动, 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起到一定程度的扰乱, 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受到了干扰。

3. 忽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

目前, 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专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不相适应, 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大量需求会计从业人员, 然而, 这种短时间内对于金融会计的人才吸收, 也使得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在工作中, 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 受到来自外界的金钱诱惑, 个人主义思想侵蚀严重, 为达到个人目的故意编造一些虚假的会计信息, 从而获得高额的利益;有些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 仅能应付部分的业务需求, 整体素质都有待提高。同时, 某些金融管理机构还存在着传统的会计操作手段, 使信息总结的科学性不足, 信息分析未能达到完整状态。

三、我国对于金融会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1. 不断加强金融监督体系的监督与完善。

金融监督体系的完善需要各监管部门的通力配合, 要有较好的针对性。只有建立完善的、没有漏洞的会计制度, 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有心人士利用漏洞造成金融会计风险。监管部门应当采取常规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等多种检查结合的方式, 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管的力度, 按章办事;在完善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方面多下功夫, 通过行业监督制定法规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准入规则, 这样就可以将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金融管理机构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做到严肃严格, 单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性是不足的, 在完善单位内会计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内部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宣传教育, 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工作。只有从内外两方面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 才能有效的防止金融会计风险。

2. 进一步完善金融核算体系。

在金融管理机构内部实行集中核算, 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一方面, 金融管理机构应该把实施适合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放在重要位置, 采用完善的核算体系, 规范会计管理体制, 充分运用岗位责任制管理使得各岗位权责分明, 会计人员之间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督与互相监督, 发挥其互相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 广泛应用计算机, 合理利用现代社会的计算机技术, 用信息化技术监管会计人员, 杜绝由手工操作所造成的数据失误, 促进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确保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及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从各细节入手, 化解金融会计的各类风险。

3.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加强与培养。

金融管理机构往往需要聘请大量具有会计从业资质的会计人员, 受聘人员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组织能力。一方面, 培养“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增强金融管理机构内部的实力。另一方面, 一个强有力的鼓励与约束机制, 可以在员工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中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 员工的素质提升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加大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提升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企业认同感, 从根源上降低金融会计风险。

四、总结

金融活动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形式各异的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风险是始终贯穿于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在目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要想保障金融管理机构积极健康而又持续发展, 就必须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对于金融会计风险预防能力的增强, 可逐步将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金融管理机构的发展也将有一个安全有利的环境, 我国金融改革也将迎来万象更新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文迪.浅谈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概述[J].商, 2012 (18) .

[2]张梅.如何防范金融会计风险[J].中国经贸, 2011, (10) ;226.

新形式下会计工作现状及对策 篇6

近几年来,不少单位放松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

一些单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有意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在人为制造的混乱中,混水摸鱼,以权谋私。

2、监督管理方式不够有力,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弱化

在日常工作中,经营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自我约束能力。广大会计人员一方面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力争通过业务活动维护和谋求所在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的任务,要求所在单位执行国家的财政制度的纪律。但当国家利益与各会计主体利益相冲突时,由于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和基本条件,时时受制于人,其结果必然向某一利益主体倾斜。

3、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工作在会计岗位,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法规频繁出台,由于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对财经政策和财务会计基本知识的了解,影响了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低,在其岗位上谋求个人利益,有的以身试法,败坏了会计人员的声誉。

4. 会计现代化的程度不高

当前,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对提供数据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会计现代化的理念,有些会计人员不会使用计算机,连起码的基本知识也不掌握,仍然靠原始的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极低,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参加业务培训,不能用最便捷和快速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5、会计执法检查弹性化

在会计执法检查过程中,由于财会主管部门管理人手不足,措施乏力,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有时虽然有一些检查,但人为因素使在财经制度上违纪、违法分子得以逃脱。而真正缺乏的是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状况,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是预防工作差错、防范作弊、提高会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对各基层单位要求从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等方面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2、建立会计监督体制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要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检查经济活动本身并贯穿经济活动的会过程,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自觉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严肃财经纪律,要建立健全协调有序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单位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相互制约。同时与主管部门、财政、税务、审计等会计执法部门相互协作,形成政府监督合力与内部监督组成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总之,要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等结合起来,使会计基础工作在单位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4、强化会计执法检查

现阶段,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仍应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不断完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机制。首先财政部门应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来抓,各级财政部门在会计工作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上要制度化、公开化、实行依法行政、提高管理和监督水平。二是建立政府、单位内部、社会中介机构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机制。严格执法,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和奖罚,在政府网站和其他媒体进行公示。对于蓄意造假致使会计基础工作混乱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从重严惩。

5、加快网络环境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促使企业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促进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的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具体、细致、深入,传统的手工处理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加快完善会计管理的网络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建立安全机制。

未来竞争信息起着重要作用,维护数据安全显得十分重要,网络环境下,公司数据安全的威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局域网规模不断扩大,连入网络的机器越来越多,善意、恶意闯入会计信息系统,登录会计专用服务器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外部,连入国际互联网,来自全球善意、恶意的攻入几率也很高,对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带来严重的挑战,在健全网络体系的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机制的建设十分紧迫。

6、建立以分析边际成本、边际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1).按管理会计的要求,对成本费用要素重新分类。为了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必须将成本费用按其性态分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等类别,这与财务会计的成本分类方法不同,要根据成本费用发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部分成本费用要素还要进行分析分解,要建立成本费用要素的分类方法体系。

2).建立与财务会计并存共享的数据库。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因此可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统一考虑各自的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3).在会计软件中开发管理会计模块。

4).建立合理的责任中心,推行责任会计。根据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只对成本费用负责,没有收入的车间、分厂考核其成本费用,将他们建成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对相对独立核算收入的分厂、分公司等单位,考核其利润,建立利润中心;对有投资权的子公司等单位,既要考核利润,有考核其投资效果,建立投资中心。确定各种责任中心的考核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编制详细的预算,通过对照预算完成情况,分析偏差,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奖罚兑现。

7、要进行相关会计研究,适应国际环境。

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入关临近,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中国加入WTO,就得融入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浪潮,这要求会计在资产核算方面的重点研究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

2).WTO对关税壁垒做出了许多严格的规定,因而应重视对关税等会计核算项目的研究,进而推动税务会计的发展。

3).对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考核企业业绩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和绿色会计的发展也势在必行。践证明,较好的会计基础工作给企业的决策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也使会计活动增加了正确性、可靠性,因此,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进行相关会计,适应国际环境。

摘要: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会计任务。

形式对策教育 篇7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利用效果,途径

随着我国政务信息公开的纵深发展, 信息公开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探讨高校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效果, 对高校更好利用信息公开的方法, 服务于师生和社会各界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

1. 高校决策类文件的公开。

高校有关决策性文件信息包括高校各种决定、决议、办法、会议纪要等。高校决策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 应该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同时, 决策透明有助于受众对学校决策的了解、认识和领悟, 减少决策实施的阻力。学校要坚持时效原则,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可以采用多媒体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办法, 对一些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2. 高校制度类文件的公开。

高校规章、制度类文件是高校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 根据自身发展实践制定的有关本校教学及其他职能活动的规范和准则, 其内容具体、明晰, 在本校具有强制执行力, 因而应公开透明, 以利于贯彻执行。

3. 高校标准类文件的公开。

在高校信息文件公开中, 行政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法规赋予各高校部门的职责、职能;二是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标准、目标等;三是高校部门依据有关行业规定实施的各项收费标准、行政处罚标准等。

4. 高校办事流程类文件的公开。

公开办事流程信息明确了办事方式步骤, 对办事人员双方都起到指导作用, 有利于提高效率。此类信息的公开内容包括办事地点、办事人员、办事时间、办事条件等。这些都必须有相应的方式和办法公开确保办事人员在事前知晓相关信息, 避免跑空路、多跑路等浪费时间精力的现象。

5. 高校档案类信息的公开。

学校的档案是学校的财富, 档案信息属于高校信息, 是高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 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开可以开放档案的全部或部分原文, 或档案记载的特定内容, 将档案公之于众, 不但为学校服务, 更为社会服务。

二、高校信息公开的形式和效果

1. 通过新闻媒体公开高校信息。

以校际新闻的方式公开高校信息, 可利用电视、电台广播等新闻媒体公布校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种形式也适用于高校决策性文件、行政标准性文件等的公布。效果: (1) 这种利用各种媒体公开传播高校行政文件信息的优势在于, 发布的信息量大, 覆盖的接收面广, 传播速度快, 传递方式简便。 (2)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文件传递方式的层级制, 减少了文件运转程序和手续, 缩短了高校行政机关的办文时间, 削减了文件的数量, 避免了逐级翻印文件带来的浪费,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高校的办文、办事效率。

2. 利用计算机网络公布信息。

高校建立自己的网站, 并利用校园信息化工程的成果, 利用自动办公系统、校园局域网、互联网等及时发布有关文件信息, 或者由高校建立统一的各级网站集中公布有关文件信息。效果: (1) 网络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快、范围广。在高校电脑的利用程度普遍, 此方式缩短了信息的传递时间, 使广大师生能够快捷地获取信息, 从而减少因传递造成的信息滞后, 给所有的学生和教职工个人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 (2) 信息类型多元化。利用计算机网络, 可公开视频信息、音频信息、文本信息等, 适用于决策性文件、办事流程、规章制度、档案等多种信息的公开。 (3) 信息的可靠性尚待加强。这种方式可保证信息获取的快捷性, 但是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技术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利用计算机网络需要注意避免信息被恶意窜改而造成不良影响。

3. 开辟信息咨询机构公布信息。

比如建立校园文件查询中心、档案阅览室、文件查询窗口等, 使之为本校师生员工、其他社会人员了解高校信息、查询高校有关法律法规提供途径。效果: (1) 师生和社会利用者在信息咨询机构可进行信息的专题查询, 并可随时求助于咨询机构人员, 因此信息利用的针对性大大加强, 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提高了利用效率。 (2) 高校的信息咨询机构属于对外交流和服务师生、社会的窗口, 其服务意识、态度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咨询机构公开信息的程度、深度和广度。

4. 利用校内报刊公布高校重大事件发展情况。

利用简报、快讯、月报等形式对实时发生的事件进行信息公布, 对一些时效性不十分强的问题可以参照各地政府公报或报刊的形式, 按月、按季集中发布。效果:校内报刊形式灵活, 适应性强, 根据事件轻重缓急和重要程度可多可少, 方便快捷, 适合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信息公开需要。也可形成有校园特色和师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发布形式。

5. 出版发行制度汇编公开高校信息。

高校行政措施往往在有限的范围内公布, 使得行政标准如职权范围、责任等信息不为人知, 给师生办事造成诸多困难。在不影响工作、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高校可以出版发行一些制度汇编、手册、指南等工具书, 将这一部分信息内容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开放。效果: (1) 出版发行高校规章、制度汇编可以集中地公开职权范围、办事程序等信息, 有利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2) 出版发行高校规章、制度也有利于对外交流和宣传。

6. 利用多媒体设备公开信息。

在校园广播、信息公示窗、视频窗口、食堂电视等地播放高校党代会、职代会、团代会、表彰会等会议形成的录音录像, 起到信息公开的作用。效果: (1) 录像录音动态呈现, 图文并茂, 声像俱全, 交流效果直接直观。 (2) 可根据需要选用录音录像的播放内容、时间和地点, 方式灵活。 (3) 容易引起人们注意, 信息传播面广、速度快、效果较好。

7. 通过展览公开信息。

举办专题展览公布文件或决定信息, 比如围绕学生就业工作这个主题, 展览当前最新就业相关工作形成的文件、资料, 进行就业信息的公开;再如将校内各个职能部门的办事流程进行展览公示。效果: (1) 展览是比较灵活的信息公开方式, 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型, 展览的布置可以有不同风格, 容易引起校内师生员工共鸣, 达到良好发布消息的效果。展览有长期和短期、定期、不定期等多种类型, 地点可选在人流密集的食堂、体育馆、广场、办公场所等, 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展览容易控制信息传递的范围, 因而适应多种信息内容的公布。 (2) 展览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群, 形式灵活、内容多变, 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信息公开的目的。

8. 通过集中人员公布信息。

针对高校信息的一些特殊内容, 可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讲解。比如在会议上针对某一问题的背景、原因、要求等进行集中的说明, 现场答疑, 起到及时传递高校信息、公开信息的目的。效果: (1) 体现了信息公开、公平的原则, 有利于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性, 使本校的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为社会和公众知晓, 便于全校师生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和遵守。 (2) 可以体现高校文件公开、信息公开的新面貌, 逐渐向政务公开靠拢, 是我国民主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可以有效控制文件的数量, 提供办事效率。

三、高校信息公开应采取的对策

1. 根据信息类型灵活选择公开形式。

高校产生的信息形式多样, 应根据信息的类型和需要达到的效果来进行选择。有的高校信息, 比如办事指南、程序等, 公开的方式可以多角度、多渠道, 可选用网络、公告栏张贴、新闻媒体、定点展览等, 争取提供多层次的信息获取方式, 在高校范围, 甚至在社会范围形成一个提供信息的网络体系。

2. 注意保密与公开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校信息公开需要思考保密与公开的问题。保密公开是一对矛盾, 相互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影响, 处理好这对矛盾就能否更好地进行信息公开, 提供合理利用。过去, 受我国传统的信息服务意识影响, 高校的信息公开片面地倾向于保密, 而忽视了信息的公开、利用。如今, 要对保密和利用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 未到公开阶段的信息, 比如一些未决事务、正在进行的事务, 公开对事件处理不利的信息, 公开对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产生危害的信息等, 要谨慎对待, 必须保密。而对一些循序进行、依法应该处于公开监督之下的事件程序、过程等信息, 则应该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

3. 提高高校工作人员信息服务意识。

信息公开的效果与操作人员直接相关, 高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非常重要, 需要树立信息服务意识, 认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才能保证高校信息公开、提供利用长期、有效地持续进行。因此, 要培养高校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人员集中学习、鼓励人员自学等方式培养和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工作人员只有树立和增强信息服务意识, 才可能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才能对校内和校外的利用者一视同仁, 提供积极热情的服务。

总之, 高校信息公开是适应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形势需要, 高校可以利用出版、发行、电台广播、电视播放、录音录像、放映、展览、会议及计算机网络传输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公开, 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需要根据不同信息的内容选用适合的形式, 同时, 也有必要探索新的技术和制度措施保证高校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杨霞.浅议公共行政文件的公开[J], 档案学通讯, 2001 (1) .

[2]赵映诚.论我国政务文件的公开[J], 秘书之友, 2002 (4) .

形式对策教育 篇8

关键词:建筑,外墙,渗漏,防治对策

1 建筑物外墙渗漏的形式

1)混凝土外墙裂缝引起的渗漏。

外墙上有贯通的裂缝,就会出现渗漏、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形、干湿变形,材料配合比有可能引起外墙开裂,其中由于温度引起的开裂最为常见。

2)砖混结构外墙裂缝引起的渗漏。

由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砖砌体的2倍,在相同温差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伸缩值要比砖砌体大1倍左右。当外墙砌体抗剪强度不够时就会引起墙体开裂,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主要出现在顶层内外纵、横墙两端,靠山墙的开间表现最明显。裂缝一般从内横墙开始,沿45°延伸至外纵墙,在窗间呈横向或斜向分布,在顶层圈梁下皮也可能出现水平裂缝。

3)砌体外墙缝隙引起的渗漏。

砌体结构的外墙砂浆灰缝不饱满是造成墙体渗水的重要原因。框架填充墙结构的外墙,未按规定设有拉结钢筋造成墙柱之间留直槎作法,所以框架填充墙和柱子之间是防水的薄弱环节。此外,由于未按规定和操作规程施工框架梁底最后一层砌块的砌筑,不但竖缝及水平缝难以饱满,在梁底还存在由于砌体沉降引起的缝隙。另外,墙体砌筑施工中,固定脚手架的铅丝洞、脚手洞等填塞不实,落水管铁箍、悬挂等处的扒钉、电线绝缘插架或其他穿墙管线等部位塞灰不严密都易留下渗水通道。

4)混水墙外粉刷分格缝破损引起的渗漏。

外粉刷分格缝由于不交圈、不平直或砂浆等残渣在缝内未清除,使雨水积聚在分格缝内;施工时木条嵌入过深,使分格缝底部抹灰层厚度不够、雨水浸入墙内;缝内未嵌填密封材料或嵌填的密封材料老化,失去防水密封的作用而引起渗漏。

5)门窗洞口周边封堵不严引起的渗漏。

大多数建筑物门窗框采用铝合金塑料及异型钢材制成,这些材料与墙体材料的材性相差较大,由于温度变形使它们的界面之间产生缝隙,导致渗漏。

6)细部构造不当引起的渗漏。

外墙上有许多凸出外墙面的构件和设备,如挑檐、雨篷、阳台、窗套、落水管等。这些构件有的没做滴水线,或滴水线做得不标准,造成水沿外墙流淌;有的排水坡度不够,甚至反泛水;有的落水口堵塞,造成积水,当与外墙面交接处防水高度不够时,造成外墙渗漏;有的落水管密封不严,又靠墙安装,若有脱节或松动,就会导致雨水沿外墙流淌而出现渗漏。

7)外墙安装空调器、商业广告牌等引起的渗漏。

在外墙面上钻洞设支架,支架安装完毕后,洞口缝隙未嵌填密封材料或嵌填不得法,或嵌填的密封材料过早老化,使雨水从缝隙而入。

8)外墙装饰面施工质量不良引起的渗漏。

在进行外墙装饰前,没有先堵塞墙体上的空洞和缝隙。面砖勾缝用砂浆标号太低,或勾缝不认真,形成很多毛细孔。面砖粘贴不实,出现空鼓,形成储水囊,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出现渗漏。涂装墙面所用涂料质量不合格,涂膜厚度不够,适应基层变形能力差、易老化、年久脱落、失去防水效果。

9)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板板缝渗漏。

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板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尺寸有误差,加上吊装运输和安装就位过程中外墙板防水构造被破坏,如挡水板被砸坏、墙板掉角缺棱。相邻两块外墙板安装后,浇筑混凝土构造柱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混凝土跑浆堵塞空腔,从而使装配式混凝土外墙的垂直缝、水平缝和十字缝的防水构造起不到防水作用,导致渗漏。

2 外墙渗漏的防治对策

2.1 必须重视外墙设计

外墙防水设计疏忽遗漏是目前房屋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外墙的渗水问题,必须从结构构造设计上采取措施。例如在设计窗台坡度、鹰嘴、滴水槽、穿墙管、外墙预埋管件、门窗、幕墙与墙体间的接缝等处要有构造详图或详细说明。

2.2 严格控制外墙施工质量

为保证外墙砌体质量,砌筑用砖和砂浆的质量及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宜用混合砂浆砌筑(基础以上)。砌砖前应提前一天把砖浇水湿润,使砖的含水率达到20%左右,墙体砌筑时灰缝的厚度、饱满度及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框架填充墙砖砌体与梁接壤部位必须按设计与构造要求配置拉结筋,框架梁底与砖墙顶面接触处应待墙体自然沉降稳定后(不能少于7 d),再用斜砖挤浆封堵密实。外墙抹灰工程施工前,必须对基层加以适当处理,使其表面粗糙,以增加抹灰层与基层的粘结,对于过分干燥的基层需洒水湿润,以防抹灰层滑落。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严禁一遍成活,待每层终凝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抹灰。对于不同用料的基层交接处应加铺金属网,以防抹灰层因基层温度变化膨胀不同而产生裂缝。还有抹灰工程的面层不得有裂缝、脱层、空鼓等现象。铺贴饰面块材时应做到表面平整,缝隙顺直,缝宽一致。缝隙中填嵌的水泥浆要饱满,缝隙面要达到平整、光滑、无砂眼,饰面块材与粘结层要牢固可靠,无空鼓、脱壳等质量缺陷。其他外墙门窗洞口、雨篷、挑檐、线角等部位要做好滴水线。

2.3 外墙窗框四周的防渗处理

铝合金、塑钢窗框四周要采用松散材料或化学泡沫剂,进行分层密实封填,外墙抹灰时窗洞外侧靠框边处必须预留深5 mm,宽5 mm~8 mm的槽口,以保证密封胶的粘结性和密封性。填嵌密封材料的槽口基层必须干燥并清理干净,密封胶应均匀地填满槽口,表面不得有缝隙、气孔等。内窗台要高于外窗台2 mm左右,在外窗台处还必须留有不小于10%的坡度以供泄水。

2.4外墙细部防渗处理

外墙细部防渗处理包括脚手架眼的填塞、排水管道穿墙部位的洞口修补、外墙立管固定处的防水密封处理等。施工人员必须要认真细致地按施工规范对细部进行处理。细部处理应在外墙抹灰装修前进行,管道穿墙部位建议采用膨胀水泥砂浆和防水密封材料处理。外墙装修饰面层完成后,避免冲撞、振动等外力作用,防止预埋件根部与饰面层脱离产生裂缝。工程质检人员要加强对这些外墙细部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5在外墙喷涂防水剂进行防水

由于外墙发生渗漏后,再进行整改维修工作都较为困难。为确保安全及质量,可建议建设单位加强防水设防,即外墙抹灰层或装饰面完成后,在外墙喷涂无色透明并透气的墙面防水剂,这样既可防止外墙渗漏,又保护了建筑物外墙抹灰层或装饰面。

除上述防治对策外还要同时从设计、施工阶段,针对结构、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而造价管理部门,亦应考虑适当提高相应的施工费用,才能真正解决外墙渗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宝国.浅谈建筑外墙及外窗渗漏的预防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6):40-41.

[2]陆良.谈如何预防房屋外墙渗漏和若干处理方法[J].四川建材,2007(4):39.

[3]刘惠玲.建筑外墙渗漏的监理防治措施[J].建设监理,2007(1):76-77.

形式对策教育 篇9

关键词: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原因;对策方法

一、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中式英语既以书面形式也以英语口语的形式出现。通常情况下,发音,语法和词汇等都是中式英语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中式英语是导致中国学生混乱的英语口语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式英语现象可分为两类:中式英语发音和中式表达方法。

(一)中式英语发音

中国学生有很多不地道的英语发音,这使听众感到不自然、不舒服。本文总结了两类造成中式英语发音的原因。首先,许多虚假的读音都与本地口音相似。来自不同省份和城市的人有自己的特色方言,包括广东话、湖南话、四川话和客家话等。因此,当他们说普通话时,还会掺杂有浓烈的本地口音,更不用说英文发音了。其次,中文在每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与中国的四大方言相比,英语注重在词汇和句子的重音。中国学生不熟悉这个特性,因此很少会注意到。

(二)中式表达方法

1.词

词的两种不当表达方式,即机械式,不当搭配。

中式英语时发生,很少有学生能注意到它。他们用中国语言的公式机械地讲英语,例如“eat medicine(吃药)”或“notice your body(注意你的身体)”等错误表达。

在中国,不当的搭配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一个薄弱环节,经常会在家庭作业里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比如他们会犯“expensive price(贵价)”这样的错误。

2.句子

英语和中国的结构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更多样化,而后者变化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很少注意到中英文之间句子结构的差异。通常由他们翻译出来的英语句子,就像中国的同一个句子结构的堆砌而成。句子结构是很多中国学生犯的常见的错误,和语法无关,但和母语的表达方式有关。

3.段落之间的连接

通常情况下,几乎每一段开头通常都是整个段落表达主要思想的中心句,段落中的其他句子则用来详细解释中心句。中文也是一门高度形合的语言,段落之间通常都需要过渡,但段落之间的衔接可能不像英语那么丰富多样。段与段之间较为常见的中式英语现象是,中国学生通常用“和”简单地连接句子和段落。因此,为了提高整篇文章的灵活性,更应重视在英语表达中副词、介词和连词的使用。

二、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更好地了解中式英语,有助于我们知道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进行规避。本文从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学习方式、中西文化差异三方面对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

二语习得指的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母语,学习者在政治、教育及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学习过程是外语习得,即非官方语言,在教育或行政领域中较少使用、带有特定学习目的的一种语言。但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因此即使他们从中学时期到大学毕业时期一直在学习英语,他们仍然不能以书面形式这种语言或口头形式熟练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语言环境不利于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二)学习方式

在日常的英语写作实践中,中国学生总是会选择复杂的短语,而不管这些表达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逻辑,因为这样的组合可以达到规定的字数要求。而在学习方式方面,部分学习者认为英语的表达就是汉语逐字翻译过来的结果,不顾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逐字翻译英文单词拼凑在一起成一个句子,导致出现中式英语。

(三)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因此,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能准确用外语表达的关键。反之亦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定的语言能力则反映了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由小及大、由具体到抽象。除了这些,中西文化在问候语、电话对话、感谢和谦虚用语、称呼语等日常对话用语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学习者很可能用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去推测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一大关键。

三、规避中式英语的建议

(一)改善语言环境

洛特(1983)曾在他的文章《Analyzing and Counteracting Interference Errors》中提出,由于中国母语、思维和文化背景不同模式的干扰,一些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中式英语表达方式。同样的,学习者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带有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少有学校或者社会化外语培训能提供一个适合全英交流的场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需要,尽可能改善学习环境。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学习者获取适当的学习方法、优质课程和地道的英语教材,保证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标准语言,提高使用网站搜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也应多利用网络、影视等资源,熟悉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多接触原著书籍,注重培养阅读兴趣,把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勤加练习、多加思考,尽量规避由语境产生的中式英语表达。

(二)扩大知识储备量

中式英语常常用词不精准,这个现象归根结底是知识量的储备问题,抛开各种纯正英式表达技巧不说,基础知识训练仍然十分重要,有很多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反复出现,如何区分或者取舍,已经成为一种考验,是判断学习者自身信息量的关键,只有多加学习、多加理解、反复使用,才能在驾驭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了解西方文化,适应西方人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对中式英语的影响深远,中国人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进行联想,而西方人注重逻辑推理思维,热衷于稳固的逻辑体系。如果要避开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式英语,那么学习者首先需要了解中西方国家的相关文化差异,对西方的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适应西方人的思维,逐渐从汉语思维过渡到英语思维,从而省略看到英文单词在脑海中出现汉语对应词的过程,把借助于汉语翻译理解的思维转化为直接理解。英语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地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摆脱中式英语的思维。

四、结论

近年来,英语被看做是不同国家的交流工具,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离不开英语这种语言工具,英语在中国的教育工作上占据非常重的比重。然而,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发音和表达方式上容易造成中式表达。本文通过对中式英语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导致中式英语的语言环境影响、学习方式不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三方面原因,最后针对这三种原因提出相应的规避办法。本文认为,改善中式英语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善语言环境,学校和学习者双方共同创造一个适合用地道的英语交流的环境;二是扩充知识储备量,保证有更多的资源学习,尽量做到用词精准;三是在文化交汇碰撞的时期,需要多了解西方文化,学会适应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避免生搬硬套。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倡适应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规避中式英语,为中西方文化交汇融合提供个人见解。但不可一味模仿,不能为了适应而适应。要做到取舍有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注入中国文化的元素,为英语增添新的活力与生机,真正实现不同语言的融合。

参考文献:

[1]Lott. Analyzing and Counteracting Interference Error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83(37).

[2]McArthur. The Oxford Guide to World Englis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5]李雪红.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4).

形式对策教育 篇10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在会计实务中, 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类表现形式, 即“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所谓“假账真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虚假的, 而会计处理是真实的, 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如虚开发票、编制虚假预算等。所谓“真账假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真实的, 会计处理方法是违规的, 以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如不合理利用会计政策等。会计信息失真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 利用假发票虚报支出。主要指多开发票进行报销, 提高费用, 加大成本, 以达到套取现金或骗税的目的;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产品销售发票主, 虚拟销售业务, 虚增收入和利润, 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

(二) 随意调节收入和成本, 制造虚假盈亏。制造虚假盈亏目的主要是: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或管理者的某种政治和经济上的目的。如上市资格、配股资格、贷款信任度等, 另一方面隐蔽红利达到偷逃分红和税款的目的。通常的手须有利用虚假合同和虚假凭征虚增或虚减当期收入、不按确定收入原则确定当期收入、不按规定摊销当期成本等。

(三) 编制虚假预算和财务报表。一是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 人为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将总成本分解, 调整工作量、实物量、工程进度等, 以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标准和范围以内。二是为了集团利益或一己之利, 在报表上大做文章, 账表不实, 甚至有的单位两套表, 造成企业的资产不实、经营成果虚假。

(四) 各种存货计量不规范。是指存货取得和发出的计价不规范, 如原采用先进后出法, 但由于物价上涨, 所以改用加权平均法, 以调高当期成本, 降低利润等。

(五) 各项跌价准备的计提具有随意性。计提跌价准备是为了更准确反映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 如期末对存货的账面成本和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 采用孰低原则, 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而可变现净值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预计, 为了调节费用, 计提的跌价准备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六) 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一是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已经发生变更, 而企业仍沿用旧的会计政策。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要求用追溯调整法, 而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成本费用等目的而采用未来适用法。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性、会计信息使用者道德水平、社会和内部监控不力等, 针对这些原因, 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一) 加快法规建设, 加强法律监督, 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做出明确规定, 要明确公司领导人的会计责任, 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等负有的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 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 也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惩治。综上所述, 一定程度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使会计的诚信普遍降低, 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重塑会计诚信已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二) 建立健全公司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 加上法制约束和监管不严, 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 操纵上市公司会计信息, 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 必须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控制制度、记录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控制制度等。

(三) 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增强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度。中介机构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重要一环, 要从培养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度入手, 通过对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度的培养, 树立优秀中介机构在社会中的形象。在这方面应做到:一是转变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方式, 从主要是资格认定到执业质量的监督, 通过严格的监督真正使中介机构从争夺业务的竞争转为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和做好服务。二是从利益的诱导入手, 在企业吸收投资、进行借贷等利益活动时以上有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财务审计报告, 并广泛推行利益关系的各方有相对固定的具有较高社会化公信度的中介机构。企业要获得投资、取得贷款就要有社会信任的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 才能较为方便地获得投资或贷款。这样就可以变企业——中介机构——信息使用者的单向博弈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四) 加强企业财务软件规范。各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应当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限制使用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各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应由有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领导、积极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评审、应用及管理工作。

上一篇:燃烧成功的欲望下一篇:工商管理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