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逻辑

2024-10-31

运用逻辑(共11篇)

运用逻辑 篇1

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 法庭论辩在出庭支持公诉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代表国家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法庭论辩的作法及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到公诉人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公诉人只有紧密地将论据和论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策略、有针对性地运用逻辑论证方法, 论证控辩双方观点才能达到控诉犯罪的目的。以下, 笔者就粗浅谈谈几种常用的逻辑论证方法, 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法庭辩论,法律逻辑,运用

一、独立证明法

独立证明法就是通过确立证据的真实性, 进而直接推导出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即所谓的三段论。在法庭论辩中, 我们可以用法律条文规定的罪状或者有关罪名的概念定义为大前提, 用证据确凿的犯罪事实为小前提, 并将两者加以对照, 从而得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该罪的结论。例如:在押犯王某故意伤害一案, 因被告人在劳动中不服管教, 看守人员打了被告臀部一下, 过后, 被告持锹将看守人员砍伤。庭审中, 被告人辩解自己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公诉人当即引用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指出:正当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对于对方不会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及已经停止的侵害行为, 都不能采用正当防卫的合法进攻手段。该案中, 看守人员只是在管教被告人, 不存在正在进行不法侵害, 而且被告人是在“过后”出于泄愤报复的动机砍伤对方, 不是正当防卫行为, 实属故意伤害的犯罪行为。这一发言结构严谨, 掷地有声, 完全批驳了被告人的辩解。

二、反证法

反证法是用论据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假, 再根据排中律, 进而推出论题真。

反证法证明过程, 可用公式表述如下:

求证:P真

设:非P真

证明:如果非P真, 那么Q真;

并且:Q不真

所以:非P不真 (即非P假)

根据排中律:所以P真。

如一强奸案, 被告人某天晚上乘邻居某女丈夫不在家, 从窗户侵入某女室内, 利用某女熟睡之机将其强奸。经查证, 某女短裤及阴道内精液系被告所留, 因某女系在熟睡中被奸, 不能叙述被奸的具体情节, 而被告又拒不供认强奸事实, 辩称自己与某女是通奸, 并且与某女是事先约好的。法庭辩论中, 公诉人即运用了反证法, 先假设了被告与某女通奸, 据此设定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如果被告人与某女为通奸且事先有约, 那么某女必然为被告留门 (这是规律也是常理) 。然后, 公诉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 证明被告人系翻窗而入, 窗棱被扳断, 某女家中门锁着, 得出了某女根本没留门, 所以公诉人推出被告与某女不是通奸的结论。该案要么为通奸, 要么为强奸, 两者必有一真, 根据排中定律, 推出了被告人系强奸。

三、淘汰法

淘汰法, 又叫选言证法。这种方法是把论题断定的情况作为可能情况中的一种, 与其余可能情况并列构成选言判断, 然后用论据证明论题之外的其余那些选言均不能成立, 通过否定肯定式选言推理, 进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淘汰法的证明过程, 可用公式表述为:

求证:P真

证明:或者P真, 或者Q真, 或者Y真

已知:Q假, 并且Y假

所以P真。

例如某伤害案, 辩护人指出有多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 仅认定被告人致被害人重伤是毫无道理的。公诉人巧妙地运用了淘汰法, 指出:这起故意伤害案中, 确实有多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因此造成被害人重伤至少有三种情况:第一, 被害人自伤。第二, 其他造成。第三, 被告人故意用水果刀致被害人重伤。而根据证人证言和法医鉴定, 排除了被害人自伤的情况, 并且根据法医鉴定, 造成被害人重伤的直接原因是用锐器刺中肺部所致, 经调查, 除被告人使用锐器 (水果刀) 外, 其他参与殴打的人, 都是使用木棒之类钝器, 不可能造成锐器伤, 因此, 也排除了其他人造成的情况, 仅剩下被告人故意用水果刀致被害人重伤的情况, 从而有力地批驳了辩护人的观点。

四、直接反驳法

直接反驳法就是引用论据直接确定某个判断虚假或真实性可疑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要认真分析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 直接反驳的力量在于抓住实质, 攻其要害, 切忌无的放矢或乱扣帽子。例如李某抢劫案中, 辩护人提出李某没有实施暴力, 紧紧扬了一下拳头, 被害人就将物品留下了, 故李某不构成抢劫罪。显然, 辩护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此案的实质即被告人李某是否使用了暴力。因而, 公诉人运用直接反驳法指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公司财务抢走的行为。被告人对被害人扬了一下拳头, 就是一种暴力胁迫的一种行为表示, 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构成特征。因此, 被告人李某构成抢劫罪无疑, 辩护人哑口无言。

五、归谬法

归谬法是先假定被反驳的判断为真, 并且以这一被反驳的判断作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 由此引出推断, 而此推断又明显荒谬或推断与已知事实或科学原理相矛盾, 说明推断不能成立, 从而证明了被反驳的判断假。例如:李女与陈男通奸, 被李的婆婆发现, 陈为灭口, 当即将李的婆婆掐死。李协助陈伪造现场后将陈放走, 李被指控有包庇罪。在法庭辩论中, 辩护人提出李的行为不构成包庇罪。因为刑法未将伪造现场的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 针对这一辩护意见, 公诉人指出:伪造现场只是一种具体的犯罪方式, 按照辩护人的逻辑, 某种具体行为只要法律无明文规定的就不能认定有罪, 那么, 用手掐死人是什么行为在法律中也没有规定, 难道陈就不构成杀人罪吗?这里公诉人用的就是“以退为进, 引人荒谬”的归谬法, 使辩护人的观点不攻自破。

以上介绍的各种逻辑论证方法, 法庭辩护中常常是综合应用, 对同一案件的论证, 往往是先运用独立证明法, 从正面直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 同时又运用反证法、淘汰法或归谬法, 证明某些辩护意见的不能成立, 进而反面间接证明了公诉人指控的真实性。作为国家公诉人的检察官, 应对各种逻辑论证方法多有所闻, 多有所用,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法庭辩论水平, 从而出色地完成公诉任务。

运用逻辑 篇2

(1)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按指定检索条件进行检索的方法。

(3)了解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时在检索词中使用的各种逻辑运算符。

活动步骤:

(1)通过操作方法示意图了解保存网页内容的一般过程。可以对示意图进行一些解释。首先,用浏览器访问搜索引擎网站的网页,如“www.google.com”。在关键词文本框中,输入检索关键词。在关键词中包含逻辑运算符“与”。其次,考察搜索引擎返回的搜索结果,如果符合检索条件的记录很多,说明检索条件过宽,可以适当缩小范围,如果记录很少,则可以适当放宽检索范围。然后,重新进行搜索,直至找到需要的信息。

(2)要求每位学生自己确定一个需要查找资料的主题。并记录搜索的结果。

活动评价:

在实践体验活动的常规评价指标中,本次活动的评价项目“独立思考”是较为重要的,下面重点讨论一下该指标的评价标准。

“独立思考”中的“思考深入”是指:能够真正理解检索关键词的用法,能够独立地设计最合适的关键词;“思考积极”是指:经过努力能够较好地设计出有效的关键词并检索到有用的信息;“能够思考”是指:经过别人的帮助能够自己设计出有效的关键词。

由于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操作技能中,正确、科学地设定和使用关键词是一项核心技能,所以除了实践体验活动的常规评价指标外,我们还要对关键词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

关键词运用

科学恰当6分

较为科学5分

基本完成3分

尚需努力2分

关键词运用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别是:

“科学适当”是指所选用的关键词科学地抓住了要领,且能准确地查找出有用的信息。

“较为科学”是指所选用的关键词能比较准确地查找资料。

“基本完成”是指所选用的关键词能找到一些资料,但无用的信息较多。

逻辑思维在侦查假设中的运用 篇3

传统逻辑;侦查;侦查假设;侦察活动

传统逻辑中的假设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假定性解释或推测性说明。而侦查假说是把假说方法运用在侦查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以现场勘查和初步调查得到的案情材料为根据,运用以往经验和一般性知识,对案件所需查明的问题,作出推测性说明。”[1]

“刑事案件侦查是特殊的科学研究,它不研究自然界的奥秘,而是查获犯罪分子及其全部犯罪事实。从思维的认识过程来说,它有同任何科学研究一样,由已知到未知,进而变未知到已知的过程。”[2]刑事案件侦查活动中,首先要仔细调查有关事实即勘察现场、收集事实材料等,这些信息收集后,要确定案件性质、方向、范围等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则必须有逻辑的操作和介入。从案情事实到侦查结论,此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通道,只能根据已知案情作出种种猜测。这时侦查假设登场了。

1.侦查假设特征

A.侦查假说具有穷尽性

侦查人员在建立假说时,对某疑点的分析,常常要穷尽地考虑全部可能性,然后分别建立相应的假说。例如,当我们研究火灾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就应考虑三种可能:失火,放火,自然灾害。当我们不能立即判断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性质时,应考虑几种可能:自杀,他杀,不幸事件。侦查假设穷尽意义在于有利于选择最佳侦查方案和获得真实情况。没有穷尽一切可能的假设会导致错误。例如,有一犯罪分子,某夜晚潜入一单身妇女家里欲行不轨,遭到强烈抵抗,这一恶徒便恶性发作,持刀向这位妇女乱砍二十余刀潜逃。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图财害命,二是寻仇报复,三是奸情杀人。于是他们便在这三种可能转来转去,提出了一百多个嫌疑对象,后都被一一否定。后因这一恶徒在其他案件被捕,经审讯,供出了上述案情,此案才得以破获。本案之所以发生一系列错误,根本原因在提假设时,事先没有穷尽一切可能。

B.侦查假说具有连续性

在办案初期,侦查人员很难一下子就深入到案件本质,提出完全正确的侦查假说。因为,罪犯往往是在十分隐蔽的情况下从事犯罪活动,作案后又往往伪装现场,制造假象,逃避罪责。另外,侦查人员在办案中,其知识水平、办案经验对案情材料掌握的程度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侦查假说的提出,也就是说,某个侦查假说被提出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侦查假说的实现也不是很快就达到的,它需要在侦查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完善,甚至是推翻后再提出新的假说,才能对案件真相逐步接近,直到抓获罪犯。例如,某地一个乡长被人用砒霜毒死,获知张某家中藏有砒霜,于是提出张有可能毒死乡长的假说。经调查张某没有作案时间,表明侦查假说与调查事实不符,故被否定。后又有人反映李某与乡长有矛盾,于是又提出李某可能是凶手的侦查假说。经查证与事实不符,这个侦查假说又被否定。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又提出本乡前任会计可能是凶手的侦查假说。最后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这个假说得到了证实,真正凶手被抓获。

2.建立侦查假设的步骤

A.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发现疑点、提出假说

在深入现场、实地勘查、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会发现案情的某些疑点,侦查人员就会开动脑筋,提出假设,对疑点作出解释。例如,一天晚上,六十七岁的李老汉在家中被人用钝器打击,造成颅脑损伤死亡。一个事实细节引起了公安人员的极大注意,这就是老汉睡的炕上有两只枕头,一只古式的方枕头,一只长方形的“洋枕头”,一个单身老汉,床上为什么放着两只枕头?带着这个疑点进行查访,获知老汉平日枕的是古式方枕头,那只“洋枕头”放在立柜里,只有来客留宿时,才会拿出来用。据此,公安人员推测:案发的当天晚上有客人在家留宿,此人是熟人或亲属或朋友,留宿的人极大可能就是案犯。后经查证,这一系列假设被证实为真。此案中的一只“洋枕头”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疑点,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假设,为此案侦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线索,加速了该案的侦破。

B.用假设解释有关案件事实,接受假设

假设的使命是解释事实,不仅要求合理解释某个疑点,而且还要求能圆满解释案情中的其它相关事实,彼此不冲突,这是接受一个侦查假设的重要条件。例如,李老汉被害案中,现场还有其他一些相关事实,老汉的尸体被抛在后院的猪圈与柴禾垛之间的夹缝里,抛尸现场新留下死者两种不同鞋印(棉鞋与单鞋)。一个人作案的假设怎么说明这些事实呢?侦查人员是这样解释的:现场的两种鞋的足迹很可能是作案分子穿李老汉的两种鞋作案留下的,从而制造现场假象,误导侦查人员。抛尸地点的夹缝空隙只有25cm,死者的一只小腿肚贴于臀部,这是一个人移尸才能形成的卷曲状。侦查人员的这些解释,意在说明一个人作案的假设与现场的其他事实是不矛盾的,能使这些事实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3.侦查假设的验证

侦查假设的证明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慎重对待,“人命关天”,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不得有半点疏忽大意。

证明侦查假设方法有二:一是经验证明,二是逻辑证明。假定某人家里窝藏有赃物,就可以通过直接搜查的方法进行证明。对有关案件性质的假设、作案人的假设等,就用逻辑证明。有人认为:逻辑证明意味着不要调查研究,光靠推理,这是误解;恰恰相反,“逻辑证明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证据确凿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些,便没有逻辑证明。”[3]证明侦查假设的基本原则是:否定与肯定相结合。例如有一个案例,罪犯将其妻在二楼的寝室内击昏,然后从窗口抛出,致使其妻摔伤引起内脏大出血死亡。在作案时,罪犯将死者的一块抹布扔下楼下,制造假象,似乎是擦窗户失足坠楼而死。在勘查现场时,发现下面相应的一楼窗口外的树叶上有一点由上至下的滴落血迹,这个肯定事实与擦窗失足坠楼死亡的假设是矛盾的,但不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必须经过多次的推理才能成功。

4.侦查假说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

A.侦查假说是开展侦察活动的行动指南

办案初期,侦查人员根据所掌握的案情材料对案件性质、作案人、作案动机、作案过程等需要查明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侦查破案活动,离开了侦查假说,侦查目标就无法明确,侦查措施就无法采取,侦查计划就无法制定,侦查任务也将无法完成。

B.侦查假说是发现新的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

侦查假说提出后,要对假说进行推演验证。如:“张某是作案人”这一假说,可以推演出“张某有作案时间”、“张某有作案动机”、“张某有作案工具”等一系列有待验证的命题,对这些检验命题进行证明的过程,就是发现新的犯罪证据的过程。

C.侦查假说是查找作案人的主要方法

侦查人员在办案初期围绕案件需要查明的问题,会提出种种假说,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再现”犯罪过程,查获作案人。可以说,侦查假说是查找作案人的主要方法,侦查人员必须在进一步的侦查实践中,对每一个假说进行检验,排除那些不符合案情实际的假说,不断缩小侦查范围,逐步逼近真实的假说,才能最终弄清事实真相,查获犯罪人。

总之,逻辑在侦查中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出逻辑知识在刑侦破案中的重要作用。因为,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案件,任何个案都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从现场勘查,发现问题,决策侦查谋略手段,直到案件侦破,总结经验等,任何一步推断都要应用逻辑工具,都要符合逻辑规律。逻辑知识和技能对于侦查人员来说,它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它能看到自己所要侦查的案件的内幕,从而提高刑事侦查的效率和效果。

[1]刑侦专业逻辑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2][苏]拉·贝尔金.刑事侦查学随笔.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运用逻辑 篇4

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什么是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是一种记忆方式, 它着重对所记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通过这种整理, 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因果关联, 使它们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形成一个知识的经纬网。从而避免因记忆内容数量过大、细节过多、缺乏关联而导致杂乱无章, 达到对所记内容的长久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此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 第三章第五节中的一段教材文字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达到有效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 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 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过程中, 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 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 资本主义列强大量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 掠夺工业原料, 甚至直接输出资本, 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这样, 在资本主义侵略下,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落后的经济结构被打破,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分析层次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落脚点在最后一句话, 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之前的文字表述则清楚表明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有关的其他要素:时间——19世纪中后期;原因——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列强侵略扩张;中介力量——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

二、逻辑化整理

在层次内容明晰后, 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分析其中存在的内部逻辑关联。经过分析组合之后,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厘清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 再结合以前的教学内容稍作补充与完善, 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产生了, 如图表所示。

通过这副图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即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内市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前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的结果,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前提条件, 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有革命与改革两种途径, 后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经济力量推动列强外部侵略扩张的经济结果, 两个市场密切联系, 但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列强对商品、原料与资本的控制所决定的, 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与资本, 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 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则成为资本输出地与商品销售地, 并为列强的工厂、机器提供市场与原料, 是整个市场的下游链条, 轮船、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发达的交通网则提供了两个市场的中介力量, 极大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是整个市场得以形成的强大推动力量与物质基础。各部分之间再配以箭头的方向指示与简短的文字如中介、原因等的说明, 最后再结合以前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以补充——在这里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现, 也就是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 一段完整的教材文字在箭头的指示和简短文字的注释配合下, 得到高度的关联性概括, 逻辑性整理也就完成了。

三、文字还原

以上图表只是明确了知识间的内部关联, 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框架, 但它本身不能作为最终的记忆形式, 因为在答题过程之中, 是不可能将这些简短的文字作为标准答案的, 否则必将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所以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在知识框架的指导下将原本的文字内容加以还原, 这才是记忆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步主要靠机械性记忆与重复来完成, 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经过以上三大步骤, 一个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逻辑性记忆链条便完成了。由此, 推广到整个第五节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到以下的内部联系图景:

同理, 运用以上的方法可以建立起整本教材的完整逻辑框架。当教材内部的逻辑框架建立之后, 一方面可以看到教材编排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思想文化等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其联动性影响为内容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 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的建立将对整个教材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是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的有效途径。

对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而言, 仅仅依靠逻辑化思维方法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它毕竟只是诸多记忆方法中的一种。牢固、准确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尚需要各种方法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

运用逻辑 篇5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变化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客观事物又不是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它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质的规定性。正是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公证程序中是什么就是什么;是A,就不是非A;如果不是非A,那就是A。而思维的确定性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三条基本规律恰恰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这一特征和要求。公证程序中必须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公证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公证的确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一、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

1、同一律的内容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任一思想都 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不能任意改变。

同一律的公式:A是A,或A→A。

“A是A”的意思是指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和命题都必须保持他们自身的同一性,即保持确定的内容。如“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利益。”

2、矛盾律的内容

矛盾律的内容是指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维不能同真,即不能肯定它是什么,又否定它是什么。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了两个自相矛盾的思维,那么它们绝不会同时都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A不是非A,

“A”和“非A”代表同一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命题。它们是否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命题。“A不是非A”的意思指A命题不是非A命题,即两个反对命题或者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如:

①所有的子女都有继承权;

②所有的子女都没有继承权;

③所有的除涉外及涉港澳台公证外,合同类、证据保全类、现场监督类公证书都 必须使用要素式公证书;

④有的除涉外及涉港澳台公证外,合同类、证据保全类、现场监督类公证书都必须使用要素式公证书。

①与②是一组反对的命题,两个都是假的;

③与④是一组矛盾的命题,其中一真一假。

3、排中律的内容

排中律的内容是指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维不能同假。

排中律的公式:A或者非A,或AⅤA。

“A”和“非A”表示任何一互为矛盾的命题;“或者”表示排斥。“A或者非A”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的这一对矛盾的命题中或者A是真的,或者非A是真的,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假。如在“申请人张三是关系人李四的儿子”两个矛盾的命题中,如果我们承认其中必有一真,那么就符合排中律;如在“所有的企业法人都是有建筑施工三级以上资质”和“有的企业法人是有建筑施工三级以上资质”的两个命题中,如果我们承认其中必有一真,那么就是符合排中律的。

二、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和同一。所谓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对象、同一方面、同一时间的思维过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的规定,本公证员与公证员史某以及申请人的委托代理人乙,于4月15日来到宣城市邮政局,乙以特快专递方式向某有限公司寄送《催收通知单》一份,并取得中国邮政特快专递收据一张。

2、矛盾律的要求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予以肯定。因此,当出现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时,不能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如“投标方某路桥工程公司因违反《招标文件》第三章第四条的规定,既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提交招标保证金,又没有在投标书上加盖投标方的公章。因而有人说某路桥工程公司的标书有效是错误的。”这段文字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没有同时肯定其都是真的,因而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3、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予以否定,也就是说排中律要求对于同一事物所作的两个互为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A真,就一定是非A真;如果不是非A真,就一定是A真;除此以外没有第三者。由此可见,“A”与“非A”之间必有一个真的。否则就违反排中律。如在“被继承人费学春的遗产应由其儿子费安江一人继承”和“被继承人费学春的遗产不应由其儿子费安江一人继承”这两个命题中,如果不是第一个命题真,就是第二个命题真;反之,亦立。

三、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错误

1、在使用概念时,不保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和同一,而将其改变,就会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一个概念使用。偷换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意用另一概念取代原来在某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混淆概念一般是不自觉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一般是自觉的。如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继承人可以多分得遗产,我是长子,我应该多分遗产。”这一命题中“我是长子”与“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就不是一个概念。

2、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过程中,不保持命题自身的确定和同一,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转移论题是指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前后命题没有确定和同一,即不自觉地用另一个命题替换了一个已经使用了的命题。如一当事人称“经济发展要积极利用外资。易为民的叔父易ⅩⅩ没有子女,易为民就是易ⅩⅩ的儿子。”不难看出,当事人用“易为民就是易ⅩⅩ的儿子”的命题替换了“经济发展要积极利用外资”的命题,因而犯了转移命题的错误。

偷换论题是指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过程中,故意用另一命题代替原来的命题。如魏小宝隐瞒其有三个姐姐真相,在某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公证处称“被继承人魏道全的父母、配偶、子女有继承权,被继承人魏道全的父亲(姓名不详)、母亲(姓名不详)均先于魏道全死亡,被继承人魏道全的配偶范小花生病在床。被继承人魏道全的儿子魏小宝一人有继承权。”在这里“被继承人魏道全的子女有继承权”这一命题即被“被继承人魏道全的儿子魏小宝一人有继承权”所替换。

3、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肯定某一思想又否定某一思想,即同时承认两个互为反对或互为矛盾的命题,那么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公证程序规则》的规定,本处公证员于月31日在宣城市公路管理局出席了招标现场。经现场监督认为:投标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投标资格,标箱及标书密封完好,甲、乙所投标书均符合招标文件的规定,为有效标书,丙所投标书因不

符合招标文件的规定无效,开标、评标、定标活动均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文件的规定,经评标委员会评议,丙中标。这一例中“丙因所投标书不符合招标文件的规定无效,”但经评标委员会评议“丙中标,”很显然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4、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就是对两个互为矛盾的命题都持否定的态度,既肯定A,又否定非A,即“两不可”。

例如:①申请人王艳于7月毕业于安徽省宣城中学不对;申请人王艳没有于207月毕业于安徽省宣城中学也不对。

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6条的规定,上述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为被继承人李秀华的遗产。被继承人李秀华生前无遗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5条第10条的规定,被继承人李秀华的.遗产应由其配偶、子女、父母共同继承不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6条的规定,上述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为被继承人李秀华的遗产。被继承人李秀华生前在我处所立公证遗嘱处分的财产,现经调查核实属于被继承人李秀华个人所有,且遗嘱内容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遗嘱全部有效。被继承人的遗产由女儿李某一人继承。也不对。

上述①中的王艳要么于2002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宣城中学,要么没有于2002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宣城中学,决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②中被继承人李秀华生前无遗嘱不对,而被继承人李秀华生前在我处所立公证遗嘱全部有效也不对,这还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四、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应注意的问题

1、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能起作用

如果对象、方面、时间变了,即不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如“赵某未婚,因为赵某于1990年7月5日与其妻子李某经安徽省宣州市人民法院判决离婚。年10月24日赵某结婚,因为赵某与张某在宣城市宣州区婚姻登记中心办理结婚登记。”“赵某未婚”和“赵某结婚”反映的对象都是“赵某”,但反映的对象所处的时间却不同,即“1990年7月5日”与“2003年10月24日”。尽管命题发生了变化,却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同样,对同一对象若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反映,也可以作出两个不同的命题。这也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如“王强申请办理学历公证,王强是申请人”和“在担保借款合同中,借款人李某与中国农业银行宣城分行鳌峰路支行签订了借款合同,王强是保证人”即两个命题中,“王强是申请人”、“王强是保证人”是从申请人、保证人两个不同方面所作出的命题。由此可见,同一律只能在同一时间反映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情况,否则,不发生作用。

2、同一律只是逻辑的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

同一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其作用是保证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把同一律解释为客观事物本身永远保持同一,那么就是形而上学对同一律的歪曲。

3、矛盾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起作用

如果人们仍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或不方面作出相互矛盾的论断,并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如“陈某在前,遵纪守法,没有发现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陈某未曾受刑事处分。但是20后,陈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财产,数额巨大,触犯了法律、被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刑,因此,陈某受过刑事处分。”“陈某未曾受刑事处分”和“陈某受过刑事处分”是在不同时间内作出的判断,因而不构成逻辑矛盾,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4、矛盾律本身不能解决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有没有一个为真,或到底哪一个为假的问题。但是,当已知一个为真时,就可以知道另一个肯定为假。

5、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

矛盾律只排除逻辑矛盾,而并不能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公证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逻辑矛盾是主观思维形式结构的混乱,因此,不能把二者混淆,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6、排中律本身不能解决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有没有一个为假,或到底哪一个为真的问题。但是,当已知其中一个为假时,根据排中律就可推知另一个必为真。

7、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排中律所排除的只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因此,对于两个互为反对的命题都予以否定,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这是因为两个互为反对的命题可以同时为假,对于这种可以同假的命题,就无法断其中有一真。如“周某与李某于4月3日经广德县人民法院判决离婚”和“周某与李某于204月3日经广德县人民法院调解离婚”可以同假,因此,无法判定其中为真。事实上,公证员在调查取证中认定“周某与李某未离婚。”

安徽省宣城市公证处

电话:0563-3021349

邮编:242000

电子信箱:notary 1964@ hotmail. com

参考书目:

1、冉兆晴:《普通逻辑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2、E・特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19版

3、张骐:《法律的推理与法律制度》,山东人民出版社,

运用逻辑 篇6

【关键词】

较好地掌握教学策略。就必须准确运用教育实践逻辑。笔者近年来努力探索这一课题,现简述如下,以求同仁赐教。

一、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旨核心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目的。例如,一堂数学教学课上,板书是重要一环,它能提纲挈领地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用文字或图表在黑板上反映出来,便于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和记忆。在板书过程中同样要掌握教学策略。板书要按照教学要求,突出重点。

二、教学策略运用的逻辑是教育实践的逻辑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教学策略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教学策略运用的逻辑是教育实践的逻辑。体现在“教育活动各要素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教育认识逻辑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两个方面。这种互动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要根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体现主体作用。例如,笔者一节数学课是合理安排时间中的烙饼问题。要烙3张张饼,怎样才能让他们尽快地烙好,用了三种方法:

1.一张一张一面一面的烙,烙了6次,共用了18分钟。

2.两张一起一面一面的烙,另一张一面一面的烙,烙了4次,用了12分钟。

3.锅里每次同时烙了两张,烙了3次,用了9分钟。

让学生明白方法就是最佳方案。于是老师和同学一起用最佳方案烙三张饼,烙4张饼,五张饼……随后得出了一个规律:当饼是双数时,就两张两张地烙,当饼是单数的时候,先两张两张地烙,烙到最后剩3张的时候,就用3张的烙饼最佳方案烙,学生明白烙饼的最短时间是饼的张数乘每面用的时间,找到了用饼的张数乘以3的计算方法。如此计算烙9张饼需要时间是27分钟,10张饼是30分钟的计算结果。

像这种合理安排时间,在数学上称为优化活动,如此学生既明白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道理和方法,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说:“它们的大小相等。”教师抓住学生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的实际操作活动,开展教学。发展了学生智力,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遵循教育实践逻辑准确运用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教育实践逻辑,运用较好的教学策略,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约分” 教学,利用口算逐次约分,学生容易接受。而对于12/18如何一次性约分呢?这便是一个难点。课堂上,让学生思考:“分子、分母取什么数后就成为互质数?这个数用什么方法求?”

思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起点,也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让学生带着不只是局限于一般性的回答,而是把思考问题深入到解决难点(一次性约分,就是求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有的放矢,并能自觉地“自求得之”。这个过程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是“授之以渔”。

又如,教学“分数与小数互化”, 在黑板上出一组分数:

1/4 1/6 7/25 7/22 13/20 4/35 3/10 1/26

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碰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数。然后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分数的分子有没有共同特点?分母呢?让学生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有什么特点?帮助他们扫除思维障碍,发现内在规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特点是什么?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这样,学生可知1/4、7/25、13/20、3/10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是只含有质因数2和5;1/6 7/22、4/35、1/26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是除了2和5以外,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学生受到启发,发现了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主要看分母。这样有意设置的情境,往往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教给了自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叫作“欲擒故纵”,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把握和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好的教学策略,就必须遵循教育实践逻辑,使教学策略运用的逻辑更加周密详实,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安县黄桶小学)

参考文献:

[1]马佳.教学策略运用的实践逻辑——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

[2]李爱珍.运用电教手段 发挥教材优势[J].甘肃教育,2010.

[3]郎建胜.在新旧数学知识的联系当中教与学[J].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06.

语义真值在陈述逻辑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语义真值,陈述逻辑,语句,特有名词,语法

语义真值 (semantic value) 是弗雷格的一个重大发现, 德语中称之为Bedeutung。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纷纷, 本文从最简单的陈述逻辑 (propositional logic) 角度对其进行讨论。

1、陈述逻辑和谓词逻辑

在逻辑学中有效命题的定义:如果一个命题是真, 那么不可能出现所有前提都真而结论是假的情况。那么同理, 一个无效命题就是前提的真值无法保证结论的真值。逻辑学一个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判断已知命题的有效性。例如:

(1) 如果小李吃药那么他身体就会变好

(2) 小李吃过药了

(3) 小李身体会变好

上述这个命题用弗雷格的符号体系 (也是现在通用的逻辑符号体系) 来表达。假设P:小李吃过药, Q:小李身体会变好。

同样, “如果....那么就”用逻辑符号表达就是“...→...”, 所以整个命题用逻辑符号系统表达:P→Q, P;所以, Q。“→”的符号称之为语义链接。该命题称之为陈述命题, 因为这类命题不涉及到命题内部结构, 仅仅是陈述事实.在 (1) (2) (3) 中我们只关心“小李生病”这个事实, 但是对于“小李”本人是谁, 小李为什么会生病, 小李生病后吃药恢复速度等一概不涉及。在这里, 小李生病吃药和小王生病吃药是完全等效的。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4) 小李是人

(5) 所有人都会死

(6) 所以小李会死

我们用逻辑符号来表达就是P, Q所以R。在这里我们就涉及语句内部结构, 如果“小李”换成“小猫”, 那么我们就无法判断真假。如果“所有人”换成“有的人”, 同样也无法判断真假。对于这种涉及语句内部的命题, 称之为谓词命题。对应的逻辑关系称之为谓词逻辑 (predicate logic) 。我们引入小写字母作为谓词逻辑的语言符号。m:小李;F:.....是人;G:......会死。那么 (4) (5) , 就可以表达成Fm, Gm。下面对 (6) 进行研究。 (6) 可以等价成:对于任何物体:如果它是人, 那么一定会死。进一步转化成:对于任何物体:如果它是F, 那么就是G。把问题代替成x, 对于任何x:如果x是F, 那么x是G。对于任何x, 我们引入全称量词符号, 那么所有x就可以表达成x。所以可以表达成:x:Fx→Gx。所以 (4) (5) (6) 整个就可以表示成:Fm; (m) (Fm→Gm) ;因此, Gm。

这样我们就把生活中的日常语言转化成逻辑语言, 方便研究。类似于这种逻辑 (这里是三段论) 我们称之为谓词逻辑。要注意, 谓词逻辑并不是和陈述逻辑完全不相干的逻辑而是后者的延伸, 在吸收陈述逻辑的系统之后, 谓词逻辑还引入名词, 量词, 谓词。比如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2、语法 (Syntax)

语法或者称语句规则, 对于一种语言来说包括两个方面:1.一套词汇;2.一套决定哪些词汇组合是符合语法哪些是不符合的规则。对于陈述逻辑的语句规则, 我们能把词汇分类如下。

语法联系:和“&”“v”“-”“→”“↔”有一样形状的符号称之为语法联系。

语法恒量:和”P”, “Q”, “R”有一样形状地称之为语法恒量。

必须要指出的是在语法规则和及其应用中, 我们只涉及外形属性, 如形状。简单说我们在应用语法的时候不需要关心其每个单词深层意义, 只需要对照给定的语法规则, 一个个带入对照即可, 体现在陈述逻辑里面就是一个人完全不需要理解“&”“v”“-”等符号意义, 只需要对照图标和给定的语法规则来判断一个表达是否是谓词逻辑。试举例说明, 首先给出判断陈述逻辑的规则。

所有语法恒量都是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任何表达式中只含有“-”和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那么它一定符合谓词逻辑语法规则。

任何表达式中只含有“→”和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那么它一定符合谓词逻辑语法规则。

任何表达式中只含有“&”和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那么它一定符合谓词逻辑语法规则。

任何表达式中只含有“v”和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那么它一定符合谓词逻辑语法规则。

任何表达式中只含有“↔”和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那么它一定符合谓词逻辑语法规则。

任何不符合a-f的表达都不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

那么这样即使完全不懂这些逻辑语言符号意义, 也能够判断一个表达是否符合陈述逻辑。试举例

求:判断 (P&Q) vR是否是陈述逻辑

解:首先根据a可以知道”P””Q””R”是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然后根据d知道P&Q是符合陈述逻辑语法规则的表达, 再根据e知道 (P&Q) vR是符合陈述语法规则的表达。所以 (P&Q) vR是陈述逻辑。

3、语意属性 (semantics) 和真值 (truth)

在上文所讨论的语法中, 我们只涉及形式化层面, 如确定一个未知命题是否符合谓词逻辑时候, 只需要观察未知命题中出现的表达形式外形, 然后对照语法规则即可。这个过程中不涉及到任何深层次的研究。现在看一个命题。

(7) 小王是男生, 小李是女生

(8) 所以小王是男生

如何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呢?首先很明显的是这里不仅仅涉及外形, 而必须深入到命题内部。回忆一下判断命题条件:如果一个命题为真, 那么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可能存在所有前提为真而结论是假的情况。所以如果要判断一个命题真值, 我们就可以把它所有的前提全部列举下来, 然后检查是否出现前提是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如果出现说明是非真命题, 如果不出现说明是真命题。

(7) (8) 用逻辑符号可以表达成“P&Q, 所以, P”。那么运用这种办法给出真值表如下图:

由于这个命题的前提是P&Q, 所以这里前提是真只有一种情况并且结论也是真, 所以这是一个真命题。那么回过来看整个判断过程, 很明显, 一个命题的真值和语义上的某个属性有关系。 (7) (8) 命题表达形式是句子, 那么句子的什么语义属性能够决定真值呢?从上述的推导过程, 我们看到句子的真值情况 (truth and falsity)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里句子的真值起到了决定命题真假情况。那么我们把句子真值这类起到决定命题真假情况的语义属性称之为语义真值, 定义如下:任何表达的语义真值都是其中起到决定表达真假的语义属性。

4. 语句 (sentences) 和特有名词 (prope rnames)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语义真值的定义, 下面给出两个语义真值的定理:

定理1句子的语义真值是其真假性。

定理2一个复杂表达的语义真值由其中各部分语义真值所决定。

定理1在上文所举出的例子已经很明显看出, 一个句子中决定其真值的就是其真假性。如果这个句子是真的, 那么真值为真。如果这个句子是假的, 真值为假。下面来看定理2, 定理2符合了我们直观的感觉, 一个复杂表达的语义真值是由其中各个部分的语义真值和它们所组合的方式确定的, 这个称之为组合原则。由此可以推导出定理3:

定理3替换一个复杂表达其中一部分表达成另外一个具有相同语义真值的表达, 该复杂表达的语义真值保持不变。

至此语义真值都只是涉及句子的陈述表达, 下面我们要看一下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特有名词 (proper name) 。请看例句:

(9) 李白是唐朝人

如何来判断这个句子的真假呢?我们的直观判断告诉我们, 如果李白是唐朝人, 那么这个句子是真。如果李白不是唐朝人, 那么这个句子是假。那么李白到底是不是唐朝人就决定了这个句子的真假, 既决定了这个句子的真值。那么“李白是不是唐朝人”就是这个表达的语义真值, 其本质意义说明“李白”这个名词代表了什么。我们把这种情况命名为特有名词。一个特有名词的语义真值就是其“指向物体”, 在这里“李白”的“指向物体”就指向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从而引出定理4:

定理4:一个特有名词的语义真值就是其指向物体。

通过上述分析, 语义真值在陈述逻辑中的运用, 可以通过4条定理来概述和规范。这将有助于了解语义真值在谓词逻辑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叶闯, 2010.《弗雷格之谜和信念之谜的关联主义解决方案》, 载《哲学研究》第1期.

[2]、王路译, 2006.《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3]、Benthem, J.van and Bonnay, D., 2008.“Modal logic andinvariance”, in Journal of Applied Non-classical Logics 18 (2-3) .

[4]、Miller, A., 2007.Philosophy of Language, RoutledgePress.

欧拉图在逻辑教学中的运用 篇8

欧拉图是用圆圈图形直观地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由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来的,为了纪念他,这种图形便被命名为欧拉图,又称为欧勒图。欧拉图产生较早,虽然在之后又相继产生了上述其他多种图解方法,但因为欧拉图能够较快速地帮助人们准确理解各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因此在许多版本的逻辑学书籍中概念这一章里欧拉图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能够正确使用的。

因此,如何能够正确、快速地运用欧拉图表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恰当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逻辑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欧拉图在逻辑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通过欧拉图的训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关系,从而为今后进行准确的判断、推理打下扎实基础。

关于欧拉图的训练,较多的形式是“用欧拉图画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例如,画出A教师、B大学教师、C数学教师之间的关系:

图1是通过对三个概念的外延分析画出来的,因为从分析可知:A概念的外延大,B、C概念的外延小,且A概念的外延包含了B、C概念的全部外延,B、C概念的外延被A概念的外延所包含,所以A与B、C概念之间是真包含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大学教师和数学教师都是教师”;而B与C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即B概念的部分外延与C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那么B概念与C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也就是说,“一些大学教师是数学教师”或者“一些数学教师是大学教师”。

这就是欧拉图在概念教学中的典型运用,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对于概念外延关系的分析能力。

二、欧拉图在逻辑判断教学中的运用

从上题可知,运用欧拉图将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得准确,就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逻辑判断,由此可见,欧拉图在逻辑概念与判断的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讲授判断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通过欧拉图的引入作为已有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拓展延伸,使概念与判断间的内容环环相扣,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所有政法院校的学生都是学过逻辑学的”这一判断是全称肯定判断,逻辑形式简写为SAP,其中P (逻辑学中谓项通常用符号“P”表示) 概念“学过逻辑学的”的外延包含了S (逻辑学中主项通常用符号“S”表示) 概念“所有政法院校学生”的全部外延。如图2:

这一欧拉图将性质判断中全称肯定判断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即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外延是周延的,而谓项是不周延的。同理,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中主项S与谓项P的关系都是可以用欧拉图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脑思考并用欧拉图画出图示,这种思考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对性质判断的理解效果。

三、欧拉图在逻辑推理教学中的运用

1. 欧拉图在直接推理中的运用

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判断做前提直接得出另一判断的推理。在讲解对当关系直接推理时可以借助欧拉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如全称肯定判断SAP为真时,特称肯定判断SIP也为真,用欧拉图表示为:

同理,全称否定判断SEP为真时,特称肯定判断SOP也为真,用欧拉图表示为:

另外,当SIP为假时SAP必假、SOP为假SEP也必假的关系如果用欧拉图来表示,同样也会形象具体,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运用 (图示略) 。

2. 欧拉图在三段论中的运用

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两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式。三段论的规则有七点,在教学中属于教学难点,学生不易记住,如果能够借助欧拉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将会帮助学生牢固记忆这七条规则并灵活运用。

例如,三段论的第一条规则是:“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教师在讲解此规则时可以通过欧拉图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如果三段论中的两个性质判断中出现了四个项,就没有一个项可以起到媒介的作用,因而就无法确定大、小项的关系,也就无法推出结论 (图示略) 。

再如第二条规则是:“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通过绘制欧拉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那么就有可能大项和中项的这一部分外延发生关系,而小项和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关系,而中项就不能起到媒介作用,大项P、小项S与中项M之间可能会出现许多种关系,因而就不能必然地推出三段论的结论。

例如,如果大前提是PAM,小前提是SAM,那么,P与S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呈现同一、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矛盾等许多种关系 (见图5) ,无法确定一个唯一的必然结论,因而这就不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以此类推,所以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同理,三段论的七条规则都可适当借用欧拉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理解记忆远比让学生单纯背诵效果好得多。

总之,欧拉图在逻辑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勤于动脑,灵活地运用这些直观有效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逻辑学的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崔泽云, 张俊涛.直言命题换位推理的欧拉图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7 (7) .

[2]刘新文.逻辑图:从古典到形式化的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9 (4) .

运用逻辑 篇9

逻辑思维的建立在生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理学, 实质是生命的逻辑学, 是一门研究正常生命功能的学科, 是站在整体角度运用分析与综合, 分类与比较, 归纳与演绎等方法研究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及其互相协调, 共同实现完美调节的抽象性极强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课程。它涵盖生物学, 物理学, 生物化学,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等众多知识。如何将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条理化, 让老师教得自如, 学生学得轻松是我们高职院校生理课改的最终目标。综合上述各类教学方法, 我们不难看出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些教学法实施的基础, 只有学生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逻辑思维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1. 逻辑思维严谨性的运用

在生理教学中, 大量的理论来源于无数生理实验数据的总结。而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众多生理科学家通过多次试验, 多次论证的辛勤结果。这些数据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也是对实验过程严谨作风的完美体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的调节”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逻辑思维严谨的重要性。操作如下:我们将16个班级640个学生分成两组;一为对照组, 直接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先讲解实验内容, 示教实验过程,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 最后下课前10分钟课堂总结;二为实验组, 我们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 各班分组进行实验设计, 设计内容强调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何具体分析并作出应对预案。课堂上集体互相提问, 讨论, 汇总。提出统一规范的操作步骤, 突出实验设计的缜密和严谨特点。信息反馈结果:实验过程思维模糊, 对实验时间节奏的把握不好, 实验效果一般。实验组参与对象8个班330人85%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15%学生基本完成实验。信息反馈结果:学生认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提出, 讨论, 解决方案的拟定等准备工作的细致化, 将实验过程规范化了, 条理化了, 将抽象上升为具体后对实验操作能做到心中有数, 处理紧急情况有条不紊。同时我们对实验动物死亡率作了汇总:8个传统教学法班级共用100只动物, 死亡率为9%, 原因各不相同。8个班级运用改进方法共用100只动物, 死亡率为6%。所以在实验中建立严谨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生理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少做重复实验, 节约资源, 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共同分担意识。使学生对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课堂中的抽象想象, 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十分有益。

2. 逻辑思维稳定性和多样性的运用

思维模式的稳定性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结论的连续过程。多样性包括:正向思维, 逆向思维, 单项思维, 发散思维, 纵向思维等等。生理教学中众多的抽象概念和各类学说使学生十分头疼,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勤动脑, 勤讨论, 勤动手, 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客观评价自己对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多做温故知新。让学生在兴趣中求学, 在兴趣中理解, 在问题中升华!

3. 逻辑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运用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发现问题, 筛选设想, 评价成果, 推广应用, 总结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敢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的学生是生理课堂上最受欢迎的。但创新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想, 也不是想入非非的猜测, 它应该是基于正确逻辑思考的一次次大胆尝试和突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转化和衔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思维在创新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意义, 切身感悟创新思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的浓缩”, 是逻辑思维过程的产物,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1]。

生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言传身教:作为生理教学的实施者, 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 将逻辑思维贯穿到教与学的每个环节, 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最流畅的语句把抽象、复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老师通过耐心的讲解, 学生不但听懂了教学难点, 同时在不断地探讨中学会了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

2.探究式学习:在学习内分泌章节时, 通过层层提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我们的学习内容,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到临床与生理的密切联系, 为今后临床诊断过程中思路的严谨和谬误排除奠定了基础。

3.形式多样的训练:生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学习法, 列表格等方法将杂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加强章节练习考核, 要求学生在不断重复理解性记忆过程中自主总结出每个章节的知识要

点, 难点。还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考核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 思维能力, 判断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并灵活运用这些方式, 让医学生获取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广泛而有机的联系, 从而对医学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解答, 增强其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增强其科研创新意识与兴趣[2]。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 思路清晰, 严谨缜密, 去伪求真地处理各种医学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生理教学中将逻辑思维方法有意识的引入, 对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摘要:抓住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 详述逻辑思维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 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逻辑思维,生理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牛志民.学习逻辑学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1]牛志民.学习逻辑学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

运用逻辑 篇10

关键词:玻璃温室,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探究

近年来, 随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棚栽业成了延安各县区农民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 在各类栽培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到目前为止, 绝大多数大棚、温室内环境主要仍靠人工经验来管理, 缺乏系统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 主要靠管理者的经验, 科技含量不足, 只能被动地实现保温、降温、遮阳和防雨, 而不能主动地调节温、光、水、肥、气等因素。这几乎成了限制延安棚栽业高产优质种植的主要障碍。可见, 温室控制技术的发展, 对于延安棚栽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1 玻璃育苗温室控制技术现状

温室生产以达到调节产期, 促进生长发育, 防治病虫害及提高质量、产量等为目的。而温室设施的关键技术是环境控制, 该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控制与作业精度。

由于延安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 温室的一次性投资大, 资金短缺以及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等因素, 限制了温室控制技术在温室系统的扩展。从温室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 延安和全国一样, 也大致经历了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智能化控制3个发展阶段。

温室控制技术沿着手动、自动、智能化控制的发展进程, 向着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完备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 温室环境控制朝着基于作物生长模型、温室综合环境因子分析模型和温室信息自动采集及智能控制趋势发展。

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运用总体方案的设计

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模型制定环境设施输出方案是温室环境控制的关键技术。为避免控制方案过于复杂, 本设计选择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如温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作为基本的监测和控制项目, 针对日光温室自身特点, 制订的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由上位机、PLC、数据采集单元及执行机构组成。各传感器对温室内温度、湿度等参数实时检测, 经A/D转换器后送入单片机, 完成数据采集;采用PLC为核心控制器, PC机与组态软件作为监控模块, 两者通过串口进行通信来控制系统的执行部件, 实现了过程的智能化、人性化。其突出特点是:单片机价格低廉, PLC编程灵活, PC机存储空间大, 因此, 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而且, PLC有各种组态模块功能, 通过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 可实现多台PLC、多个温室的网络化分布式控制, 特别适合上、下位机结合的大型连栋温室集群控制。其上位机的功能有:介入互联网、PLC采集数据上传的管理、设定点的下载、控制算法的优化与生成等。其缺点是投资较大, 一般农业用户难以接受。

2.1 温度传感器系统设计

对传感器型号的选用应该首先考虑使用方便, 变换电路简单等特点。现存的传感器类型很多, 根据对传感器的应用分析, AD590是应用较普遍的一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AD590是电流输出型温度传感器, 以电流输出量作为温度指示, 其电流温度灵敏度为1μA/K。它的输出电流精确地正比于绝对温度, 可以作为精确测温元件。AD590只需要一个电源 (+4V~+30V) , 即可实现温度到电流源的转换, 使用方便。AD590的校准精度可达±0.5℃, 当其在常温区范围内校正后, 测量精度可达±0.1℃。作为一种正比于温度的高阻电流源, 它克服了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在长距离温度遥测和遥控应用中电压信号损失和噪声干扰问题, 不易受接触电阻、引线电阻、电压噪声的干扰, 因此, 除适用于多点温度测量外, 特别适用于远距离温度测量和控制。因此, 选用温度AD590传感器与可达到设计要求。

要想克服简单电路的缺陷, 就要使得增益调整和补偿调整相互独立。设计了具有独立调节功能的测温电路。AD590的输出电流I= (273+T) u A (T为摄氏温度) , 因此测得电压U01= (273+T) u A×10kΩ= (273+T) ×10-2V。但由于AD590的增益有偏差, 电阻也有误差, 因此应对电路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为:把AD590放于冰水混合物中, 调整电位器R1, 使U01=2.732V;或者在室温 (25 C) 的条件下通过调节电位器R2, 使电压U02=-2.73V, 调整电位器R3, 使U0=1.25V。这种调整的方法, 可以保证在0℃或25℃附近有较高精度。

2.2 湿度传感器系统设计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国内外湿度传感器产品, 电容式湿敏元件较为多见。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大, 动态响应快, 几乎没有零漂, 结构简单, 适应性强。基于以上原因, 本设计选用电容式湿度传感器HS1101。

电容式湿度传感器HS1101, 它是基于独特工艺设计的电容元件, 固态聚合物结构, 精度高达±2%RH;极好的线性输出;1~99%RH湿度量程;-40~100℃的温度工作范围, 响应时间5s;湿度输出受温度影响极小, 防腐蚀性气体;常温使用无需温度补偿, 无需校准;电容与湿度变化0.34pf/%RH;典型值180pf@55%RH;长期稳定性及可靠性;年漂移量0.5%RH/年。电容式湿敏元件, 具有最突出的优点是长期稳定性极强, 通过严格的工艺制作, 制成的仪表和传感器产品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

将HS1101接入555定时器组成的振荡器电路中, 输出一定频率的方波信号。这种方法具有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因此被广泛使用。具体的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

选用的是NE556芯片, 它内部含有两个NE555定时器。其中R1、R2、C1、C2和NE556构成多谐振荡器, 外接电阻R1、R2与湿敏电容C1构成了对电容C1的充电回路, 7端通过芯片内部的晶体管对地短路又构成了对C1的放电回路, 并将引脚2、6端相连引入到片内比较器。该振荡电路两个暂稳态的交替过程如下:首先电源UCC通过R1、R2向C2充电, 经t1充电时间后, UC2充至芯片内比较器的高触发电平, 约2/3UCC, 此时输出引脚3端由高电平突降为低电平, 然后通过R2放电, 经t2放电时间后, UC2下降到比较器的低触发电平, 约1/3UCC, 此时输出引脚3端又由低电平跃升为高电平。如此翻来覆去, 形成方波输出。

2.3 温室控制子系统组成 (如图2所示)

2.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是整个控制与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达到对环境和设备进行控制, 必须要对环境和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 经过分析决策, 然后实施控制行为。本模块采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通过各传感器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参数实时检测, 经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数据采集处理电路如图3所示。

数据采集与转换由8位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ADC0809来完成。ADC0809内部具有锁存控制的8路模拟开关, 外接8路模拟输入端, 可同时对8路0~5 V的输入模拟电压信号分时进行采集转换。ADC0809与AT89C51单片机的接口如图2所示, ADC0809的8位数据输出引脚直接与数据总线相连, 地址译码引脚A、B、C分别与74LS373的Q0、Q1、Q2相连, 以选通INO~IN7中的一个通道, INO~IN7的通道地址为EFF8H-EFFFH。AT89 C51的P2.0作为片选信号, 在启动A/D转换时, 由单片机的写信号WR和P2.0控制ADC的地址锁存和转换启动。由于ALE与START连在一起, 因此ADC0809在锁存通道地址的同时也启动转换, 在读取转换结果时, 用单片机的读信号RD和P2.0接或非门产生的正脉冲作为OE信号, 用以打开三态输出锁存器。

2.5 模糊控制器结构

从控制系统的任务来看, 控制系统至少由4个子系统组成, 分别是光照、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选取室内温度和湿度作为主要被控制量, 以加热器、风扇、喷淋、天窗和侧窗等执行机构作为控制手段。系统输入变量为温度误差、湿度误差, 输出变量为调节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量, 控制设备为:加热阀、风机、喷淋阀、天/侧窗。因此, 本系统采用两输入-四输出结构的模糊控制器, 将温湿度误差e1、e2作为控制器输入, 控制器的输出变量分别用y1、y2、y3、y4表示。如图4所示。

3 结论

本系统是在对现代温室控制的现状以及温室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研究并推行适合温室控制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归纳起来, 得到以下结论:

1) 根据温室传感器系统需求, 基于模拟电子技术和传感器系统设计理论, 设计的温度传感器系统具有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

2) 采用单片机+PLC+PC机组成的温室综合控制系统, 用单片机实现数据采集功能, 可降低成本、节约空间, PLC编程灵活, PC机存储空间大, 因此, 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

3) 提出模糊智能控制方案, 采用两输入-四输出结构的模糊控制器, 符合温室环境是一个非线性、分布参数、时变、大时延、多变量藕合的复杂对象的实际;

4) 采用先进的MCGS组态软件, 可自动检测并记忆全年任意时间的环境温度地温及湿度值, 还可根据需要, 预先设定自动记录各种数据的时间周期;采用可视化编程, 提高了编程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广庆, 孙爱芹, 徐克宝.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温室控制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4) :19827-19828.

[2]戴星, 谢守勇, 何炳辉, 等.基于PLC的温室控制系统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7, 11 (1) :129-132.

[3]马莹, 郑文斌.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1 (2) :64-67.

运用逻辑 篇11

具体而言, 完形填空中的逻辑关系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上下文的语义提示;二是上下文的结构提示。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题加以陈述 (保留题号) 。

一、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提示解题

这是指选项常有一些词语在语篇中重复出现的现象, 词语的复现使语篇中的句子相互衔接, 从而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有机整体。具体分为三种情况:语义重复、词语重复、平行并列。

1. 语义重复

(2010年江苏卷) When I turned fourteen, she bought me a secondhand 47 and told me that she believed that I could become a writer.I knew her enthusiasm, I appreciated it had already improved our lives.I accepted her 49 and began to write for local newspapers.I was doing the same kind of 50 that great day I went to interview Andrew Carnegie and received the task which became my life’s work later.

47.A.cameraB.radioC.bicycleD.typewriter

49.A.beliefB.requestC.criticismD.description

50.A.teaching B.writingC.studyingD.reading

47.D。解析:根据下文“a writer”可推知“继母给我买了一台二手打印机”。

49.A。解析:根据本段中的“...she believed that I could become a writer.”可知答案为belief, 与believed形成了呼应。

50.B。解析:上文提到继母相信我能成为一名作家, 我接受了她的信念并开始从事写作, 故此处应填writing, 与上文内容一致。

2. 词语重复

(2010年湖南卷) My36, Beans, and I walk the trail frequently.Normally, Beans sniffs alongside the trail to follow the smell of a deer track or explore some cause known only to him.

Beans is a white dog, quite handsome and...

36.A.deer B.dog C.lady D.man

36.B。解析:根据第二段第一句“Beans is a white dog”可判断选B。

3. 平行并列

(2010年陕西卷) As selfish as it sounds, I excepted something more to come from that moment——a feeling of 37 or satisfaction, for example.

37.A.happiniss B.sadness C.love D.hate

37.A。解析:作者期盼的是美好感受, 这里的or表明了要填的词和satisfaction是并列的, 故只有happiniss符合语境。

二、根据上下文的结构解题

这是指在做完形填空时, 要注意识别语篇标志, 如:表示转折关系的:but,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等;表示因果关系的:thus, so, therefore等;表示时空关系的:after, later, before, firstly, secondly, so far等;表示递进关系的:what’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further等;表示条件关系的:even though, suppose, as long as等。这些逻辑关系语对准确理解语篇意义能够起到很强的提示作用。完形填空中的很多题目都围绕它们而设。考生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些逻辑关系语, 找到与文中某些词、短语有密切关系的选项。如:

1. 转折关系

(2009年重庆卷) Besides, his sore throat kept upsetting him, and he developed a cough to force me and my family out, but 46.

46.A.escapeded B.succeeded C.regretted D.failed

46.D。解析:句意是:他头痛的喉咙使他难受, 并且他开始cough来试图把我和我的家人赶走, 但是没能成功。前面说到“他想赶我和家人出去”, 这里的but表示一种转折关系,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里是说“他没有成功”, 所以D项符合题意。

2. 时空关系

(2010年安徽卷) First of all, a pen should fit comfortably in your hand and be easy to use...Then, the writing point of the pen should allow the ink to flow evenly (均匀地) while the pen remains in touch with the paper...52, the pen should make a thick, dark line.

52.A.Meanwhile B.Generally C.Afterwords%%%%D.Finally

52.D。解析:该句上两段的首句连接词为“First of all”, “Then”, 所以这里应该用Finally。

3. 条件关系

(2010年课标全国) He replied that she no longer knew who he was, that she had not been able to recognize him for five years now.I was surprised and asked him, “And you 49 go every morning, even though she doesn’t know who you are?”

49.A.only B.then C.thus D.still

49.D。解析:由下文的“even though”可知, 他仍然每天都去, 用still表示“依然, 还是”。

4. 因果关系

These tell the story of a mother whose baby grows sick and pale and has changed so much that it is almost 24 to the parents.

24.A.uncomfortableB.unbelievable

C.unacceptableD.unrecognizable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下一篇:电费回收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