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共11篇)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1
一、小学体育课堂的特征
体育课程是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主要课程, 因此教师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真规划教学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仔细研究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课堂中加入更多鲜活的视觉或听觉元素,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逐渐爱上体育。
二、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原则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运用音乐元素有着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且, 为了避免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滥用, 我们应当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 以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是为小学生服务的, 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健康教育应当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小学生的身心都处在成长阶段, 他们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存在明显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会被他们模仿和学习,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正面引导。音乐与体育教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不仅要有效, 也要注重安全, 要在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在课堂将要结束的时候, 需要进行放松运动, 为了平和学生的心跳与脉搏, 应当选择一些舒缓的音乐。
(二) 以审美培养为原则
在体育课堂中运用音乐元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让学生在示范动作及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 从而引导他们爱上体育运动, 爱上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认知到美, 使他们身心愉悦, 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 在更深层面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比如, 韵律操不能单纯地依靠口令完成, 而应当配合一些节奏鲜明的歌曲, 在歌曲的搭配下, 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增强他们动作的协调性与舒展度。
(三) 注重形式的简单多样
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普通手段, 音乐元素的融入应当做到易懂、好听, 且能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体育课堂的音乐元素选择应以节奏鲜明与生动悦耳为基本条件, 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来恰当选择。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 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音乐的运用一定要有新意与多样性, 这才是吸引小学生的关键。比如, 在单双脚跳的活动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显且吻合跳跃节奏的曲目, 比如《兔子舞》;如果是立正跳, 则需要更换其他曲目, 要做到曲目与跳跃节奏的契合。
三、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 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体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重教材与学生, 还要对场地、器材、辅助手段等进行检查,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的备课主要包括音乐的整理、设备的播放及相关器械的准备等方面。小学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多样,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运动规律, 因此每节课中需要的音乐不同, 体育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整理与组合。另外, 播放音乐需要一定的设备, 而这些器械需要教师提前准备, 而且这些设备必须足够安全, 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课上充分运用音乐元素
在体育课堂上运用音乐元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 把握时机, 歌曲的播放应当准确且及时, 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元素的价值。小学体育课堂具有多样性特点, 而音乐选择是根据教学需求提前选定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个环节进行必要衔接, 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前提下播放音乐, 同时随时注意教学内容与音乐的搭配, 此时, 采用随身扩音器播放音乐最为便捷, 但若因教学设备的限制, 需要选用在固定位置播放音乐设备, 教师应该将设备放置于距上课区域较近位置, 这样既能避免教师将注意力过多转移到播放音乐的操作中, 也有助于减少学生等待音乐的时间, 使课堂环节衔接更流畅。第二,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设备音量的控制, 在室外的时候, 因为场地较大, 教师可以根据需求适当提高音量,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因为音响太大而影响前排同学的听力, 更不能影响其他班级, 当然也不能小到学生无法准确获取音乐信息。第三, 音乐播放的开始阶段, 教师需要根据练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引导, 特别是一些需要准确把握节奏的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踏步、击掌或者打手势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节奏。
(三) 音乐手段的完成
作为一种体育课堂的辅助手段, 音乐元素的融入尚在摸索阶段, 需要教师不断整理与完善。此外, 在每次教学活动完成后, 教师不仅需要对设备进行妥善处理与保管, 也应当及时归纳和总结, 同时进行细致的反思, 使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纵观我国现代小学体育课程教学, 众多教师习惯于与音乐搭配, 只是运用的时机、水平等参差不齐,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音乐元素运用进行细致分析。笔者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以及小学生的行为特征等, 将音乐元素运用到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为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寻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音乐元素
参考文献
王平智, 罗林.论不同层次体育课的特点[J].体育科学研究, 1993 (4) .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2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音乐的渗透 陆家高级中学
黄宏
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音乐的渗透
【摘要】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把音乐与美术相融合,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作品,欣赏作品,感悟作品。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想象空间,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激发艺术想象,体验艺术情感,活跃思维,深入理解作品,发挥艺术创想。音乐的渗透,必然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
音乐
美术鉴赏
渗透 【正文】
音乐、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能净化人的心灵和涵养人的心智。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采用美术与音乐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的视觉之美与音乐的听觉之美完美结合,能优化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有效性与时效性。那么音乐元素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有效渗透呢?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增加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3
关键词:音乐活动;目的;参与度
小学音乐课堂面对的是6~12周岁的孩子,孩子们都爱音乐、爱歌唱,天性活泼好动。面对这样的课堂主体,我们很多音乐教师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孩子乐于参与而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在音乐课中会体验到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学习不同的音乐知识,得到不同的技能本领。而老师设计的这些音乐活动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音乐乐趣,学到了音乐本领呢?
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或是听到的一些公开课中,或是一些案例设计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得非常有趣生动,并能让学生很好地体验音乐;但也有些活动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学生忙活了半天也不知道学了什么。有这样一节围绕新年的音乐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欣赏《窗花舞》和《过新年》。为了营造中国新年的热闹气氛,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彩带。在进教室律动时、在《过新年》表演律动时,都带领学生拿着彩带甩。有的学生跟老师随音乐甩动彩带,有小部分学生开始自己拿着彩带打闹。这整个甩彩带的过程只能用“热闹”来形容。然后在欣赏《窗花舞》的时候,又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纸,跟着老师一起剪窗花。看似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元素,可是现在想来《窗花舞》的音乐仿佛成了背景音乐。离开课堂后,学生甚至都想不起音乐的名字。我们的音乐课一周只有2节,每节40分钟,而这样花哨热闹的课堂,却达不成音乐教学的根本,实在是令人惋惜的40分钟。我想这就有必要在设计活动上动动脑筋,有理念支撑,让音乐活动生动有效。
而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活动设计大致可以分为游戏类、律动类、创编。
在听了、看了一些国内外生动的课堂实例后,我有了很大的感受,我想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活动一定要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
一、音乐活动的目的明确
音乐课课堂一般大致可分为欣赏课、歌唱课和综合课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有兴趣地去感受音乐及知识,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外,教师也会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
1.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元素
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的重要成分,例如,节奏、节拍、音高、强弱等等。我们在让学生体验音高时做的画旋律线的活动就让孩子通过手势高低来体会音的高低起伏。例如,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音乐活动叫做“打蚊子”。有趣而有变化的音乐,几个乐句后有忽长忽短的“嗡嗡”声,仿佛蚊子在耳边围绕。教师让孩子们做一个听到蚊子叫声停止的时候去拍打蚊子的游戏并在固定乐句的时候做踏步的律动。不难发现,老师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嗡嗡声后拍手”的游戏中感知音的长短,并在固定乐句时做一个恒拍的律动练习。这个忽长忽短的嗡嗡声,一定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并预计这个音的长短,做出及时的拍手反应。
如果跟着音乐进行单纯的一个节奏X X | X X |拍击,从头到尾无变化、无要求,这样的练习是无效、低效的练习。就是进行恒拍训练,也要有一些趣味性。比如学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杯子舞”,通过杯子正放、倒扣、拍击、交换等动作进行节奏练习,孩子不仅有兴趣,就像玩游戏一样,而且互相之间还有互动。
2.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熟悉旋律
孩子在课堂上学会歌曲的旋律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怎样唱准确音高,把旋律唱好听。这就需要对旋律进行不断地巩固,而每一遍的演唱都是有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的。对于多遍的巩固旋律,如果没有一些有效的活动设计,孩子们可能会渐渐感觉无味枯燥。比如为了唱准音高、感受旋律进行而进行的跟音乐旋律画旋律线的活动;为了熟悉记忆旋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演唱,如师生接唱、领唱等;为了把握节奏特点而进行的律动练习;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执教苏版教材歌曲《抓妈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抓妈荷”这个活动。(抓妈荷就是抛沙包)黄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抓妈荷的游戏和律动来感受在抛、接、扔“妈荷”时的那种律动感。在和学生一起玩“抓妈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一起感受到了跟随着3拍子玩妈荷的时候,竟然在第二拍时才是“抛”的感觉,也是最用力的时候,所以这首歌在演唱时的重音感应该放在第二拍上。这不真正体验“抓妈荷”又怎么会发现重音迁移了呢?所以这样的音乐活动设计得真是太好了!
3.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唱技巧
在孩子们学习正确的发声技巧时,他们通常很需要气息的锻炼和声音位置的体验,这也需要教师通过很多的巧妙的比喻及一些身体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我们看到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在指导学生唱高音的时候,也让学生迅速下蹲去感受正确的力量运用。像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闫宝林教授设计的一套“呼吸操”运用于歌唱教学也是非常有益学生的声乐进步。这些身体舒展、拉伸、律动让孩子的全身肌肉都参与到唱歌中来,演唱时是放松的、欢乐的。长期的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肺活量,为本来略显枯燥的合唱训练增添了很多乐趣。
二、音乐活动有合适的参与度
音乐课中的这些音乐活动也要设计合理,活动不是只针对一个孩子或少数孩子的,应该要全员参与。活动是适合让全部至少大多数孩子得到体验及受益的。而有些活动可能在课堂上很难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那就可以分组分批参与。
教师设计的活动如果超过了大多数孩子的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参与度。所以一个有效的活动,一定是大多数孩子感兴趣、想参与、能接受的。
三、活动充满乐趣,设计要花费工夫
音乐的活动种类繁多,可以唱出花样也可以跳出花样,也可以玩出美妙的旋律和节奏。活动就像游戏,有哪个孩子不爱游戏的?
我看到一堂欣赏课《大象小象》,老师没有用到钢琴和课件,孩子们没有凳子和桌子。他们围坐在地毯上,聆听了大象、小象不同的音乐形象后,老师用有趣的儿歌编成了律动动作,这些动作里都蕴藏着XX X|或X. X| 等的节奏,孩子们边念儿歌,边用这些小象跳舞的律动感受,几遍下来,这个音乐形象包括内含的节奏特点全部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了。很神奇的音乐体验!如果教师在律动活动前对孩子们说:“来,我们跟着小象的音乐自己来表演吧!”(在没有目标的活动内,孩子们没有章法地甩手臂模仿小象,没有跟节奏的走步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跟着小象的音乐节奏我们一起来跳舞吧!”(是否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男孩子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情而不愿意参与?)
在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能力的时候,教师设计律动活动时的导入就是让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表演。每个动作都是各个主题乐句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学会跟着不同主题律动也就熟悉了各句的主题。二年级的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乐句,可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律动及听辨内化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这样的能力,试问在经常进行这样的音乐体验以后,当讲到乐句的时候他们的乐感肯定会帮助他们感受乐句。当以后要随着音乐起舞时,现在的律动体验也是他们的肢体动作经验。
四、教师有活动的控制能力,能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时候肯定都非常高兴,一高兴纪律就成了大问题。如果纪律不能控制好,整个课堂乱糟糟的,孩子们本该在活动中所要体验的内容就不被关注,目标也就不能达成,那么活动就变得多余和失败了。活动的设计得体,教师还要有控制能力。布置活动参与的规则,让孩子能严格遵守,并在活动中能做好监督及管理,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活动掌握好应学的知识目标。当然教师还充当着过程评价及有效指导者的工作。帮助和提醒没跟上拍子的孩子,及时赏识表现好的孩子等。
当然在开始的快乐活动中,也会有个别调皮的不懂“音乐活动规矩”的孩子,提醒没有用的情况下,老师也可以采取小小的“惩罚”,“杀个鸡”的效果是很好的。我尝试过在表演唱时对大声喊叫的无控制力的小调皮用很严肃的神情告诉他:“你被静音了!”然后对着他的嘴巴做了一个关开关的动作。别的孩子一边唱脸上都露出了“好笑”的表情,那个调皮鬼虽被罚“静音”了,但也不生气,失望中也期待着再次加入的机会。
有效地设计音乐活动对于音乐课堂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教师只要多动动脑子,考虑得周全些,事先强调好纪律,有趣的活动就会更加吸引孩子,乐在音乐中!
参考文献:
陈红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4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 对新事物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音乐元素, 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 以及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育技能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同时也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元素的应用原则
一是, 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与成长, 而小学生又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因此, 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时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 其认知力和判断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 音乐元素与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配合, 不仅要科学有效, 更重要的是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音乐元素的融入还要充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1]。比如: 在教学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 需要进行放松运动, 而为了平和学生的心跳与脉搏, 教师应该选择舒缓一些的音乐。
二是,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音乐元素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且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 以及示范体育动作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吸引更多的小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另外,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多选择一些优美的音乐, 进而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并在认知美的同时, 全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加深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感受和印象。比如: 在讲解韵律操时, 如果单纯凭口令进行教学, 难以取得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对此, 教师就可以融入一些节奏鲜明的歌曲, 通过音乐与动作的有机结合, 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以及动作的协调性和舒展度。
三是,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做到好听、易懂, 并且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在选择音乐方面, 除了要注重节奏的鲜明和生动乐悦耳, 还要结合学生的欣赏能力来决定。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和运用音乐元素时, 一定要新颖多样, 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比如: 在进行单脚跳活动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显, 并且与跳跃节奏相吻合的歌曲, 如, 《兔子舞》。而在进行立正跳时, 则需要更换其他节奏的曲目。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用音乐元素的策略分析
一是, 充足的课前准备。小学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与把握, 还要对活动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在运用音乐元素开展体育活动时, 课前应对音乐进行整理, 并且还要检查播放设备与运动器械。同时, 由于小学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多样, 在课前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 选择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与锻炼计划, 还要选择符合教学特点的音乐, 在授课前, 教师也要对相关播放设备, 器械进行全面检查, 进而确保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安全进行[3]。
二是, 课中的科学应用。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 应准确把握歌曲播放时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特点, 而相关音乐也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的, 因此, 在活动进行中, 教师可以将多个教学环节科学整合, 在活动开始前播放音乐, 并时刻注意音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情况。同时还要将播放器放在与上课区域较近的地方, 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操作, 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的运动锻炼中, 并且还能够有效缩短学生的等待音乐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音乐音量进行有效控制, 如果在室外开展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场地的扩大适当提高音量, 但是也应该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进而避免对前排学生的听力造成影响, 或是影响其他班级的教学效果, 当然也不能小到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准确的音乐信息。另外, 在开始播放音乐时, 教师也要结合练习内容给予一定指令, 如, 踏步、击掌等, 进而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节奏。
三是, 课后的总结反思。由于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 因此,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应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 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 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反思, 对于不足的地方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完善。同时, 在每次体育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不仅要对音乐设备进妥善的整理与保管, 还要对设备和器材的应用情况和效果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 并进行细致的反思, 并对存在故障的设备与器材进行及时的维修与处理, 从而使音乐元素能够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也促进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之, 音乐元素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集中学生注意力, 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也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与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通过将音乐元素科学、灵活的应用到体育教学中, 也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并推进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习惯将体育教学内容与音乐搭配起来, 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条件和设施, 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导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音乐的运用时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行为特征,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应用音乐元素, 做好对学生体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音乐元素
参考文献
[1]潘君燕.小学体育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运用策略分析[J].学周刊B版, 2014, (12) :94-95.
[2]陈玉兰.让小学体育课堂充满活力——浅谈如何让音乐在体育课堂中发挥灵魂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24) :109-110.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5
关键词: 泛在学习 音乐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新兴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研究人员逐渐对泛在学习引起重视,但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引用泛在学习才刚刚起步。因此,笔者经过对泛在学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综合整理,对泛在学习的概念作了界定。泛在学习,从广义上讲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可以使用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从狭义上讲,泛在学习就是学生最广泛地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获取教育信息,实现更有效的学生中心教育。
一、泛在学习中的音乐教师
泛在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粉笔和黑板到PowerPoint,再到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到网络教育,都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学技能,更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理念是人们行为思想的基础,是个人知识水平、理论修养、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在音乐教学中,一些过时、封闭的、保守的教学观念,严重束缚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音乐教师要对音乐艺术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重新认识和定位,基础艺术教育是学校主科教学点缀的日子,早就不复存在。音乐教育的价值除了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及其特殊的感染力,使人的理智与情感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热爱音乐,终身享受音乐。对于从事这样职业的音乐教师们,应该使音乐教学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放射智慧的光芒和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教师是幸福的,学生更是幸福的。
二、泛在学习中的学生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由以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由以前的“学会”转变为“会学”;(2)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3)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探究,深入思考和讨论后获得感悟。三种倡导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相反是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的。例如高中欣赏课《流行音乐——爵士乐》: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但如果教学的实施直接引导学生对爵士乐风格特征的把握展开,那么结果肯定是从“我要学”变成“要我学”。用泛在学习方式展开教学使所采取的方式灵活多变,让学生查阅爵士乐中“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元素。再让学生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爵士乐的起源分类,之后采取让全体学生聆听感受、老师现场克斯演奏和演唱等方式,在师生的互动中和参与表现中,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爵士乐音乐的风格特点。学生由对爵士乐音乐的陌生,到熟悉了解爵士乐的音乐风格特点,再到最后的爵士乐中学生主动参与。
三、泛在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在泛在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探究,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一种新型的学习音乐环境。泛在学习在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在现代学习方式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教育领域,推广泛在学习,用泛在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学习方法不仅是实现新教育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实现现代教育的根本保证。
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职能随之变化。教师由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泛在学习需要教师密切跟随学习者,及时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学习变得个性化,这和以往教学方式大有不同,在这种环境下需要相当前卫的教学资源。为了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需要构建海量的、适应不同载体的各类教学资源。这个海量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进行体系的学习,真正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泛在学习是一种新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帮助。音乐教师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新教育”理念中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师生共同交流体验,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共处一种愉快的学习状态。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比如高中音乐教材中“走进京剧”这节课,让学生预先了解京剧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很有必要的。课前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围绕京剧主题,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是重点预习唱一个京剧片断,顺带了解相关的京剧相关文化常识;高中京剧课堂可以让学生聆听欣赏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断,感受京剧的艺术表现性,认识一些京剧大师。体验唱念做打,熟悉生旦净丑、文场武场,以聆听欣赏、参与表现的方式实施教学。加上老师的表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参与表现,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上如何突破、如何出新、如何更有效,必须提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泛在教学理念。
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篇6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 学习效果更好。因此, 教师应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 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师生成为朋友共同探讨音乐内涵,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为此,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走进学生心理,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作为导演, 引领学生迈进音乐的殿堂, 让学生体会音乐特有的魅力, 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作为演员, 与学生一起载歌载舞, 与学生共同体验音乐的魅力。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么, 学生就更愿意和教师相处, 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 在这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氛围中, 教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丰富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多地注重教师的教唱学习, 使许多教师依赖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教学套路。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致使音乐教学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机。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设计, 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所谓“好的教学效率”无非就是让学生的心情愉快, 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充满热情, 其思维自然会活跃, 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 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地进行了,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多利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辅助教学。在音乐课上,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声音、视频、图像等媒介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 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整理、分类作品,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音乐、体会音乐。
四、音乐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识谱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 也是最难的环节。在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它有几个特点:第一, 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 让学生感受音乐,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通过让学生唱歌, 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 在学生识谱时难度降低, 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加深对音乐的热爱。教师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 又反作用于唱歌, 使演唱更加完美。第二, 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音乐课要识谱。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 他们受不了教师在课上总是批评他们:这儿偏低了, 那儿偏高了, 这儿时值没唱够, 那儿又拖了。枯燥乏味的音准训练和教师无休止的埋怨, 使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荡然无存。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让学生先唱歌, 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的, 是有所“成就”的, 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7
一、教材分析具体细致, 教学目标准确清晰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很重要, 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 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 通常都是照搬照抄教参。而我认为, 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 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 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 对本课有用的。因此, 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教材, 反复聆听音乐作品, 深入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中, 并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 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学生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 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地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 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 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 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 若干小目标都必须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坡度, 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 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样的道理, 教学中, 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 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 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 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围绕目标, 环环相扣,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课堂中的角色, 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
“角色”对于音乐教师并不陌生, 它产生于戏剧, 但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有否考虑到自己与学生承担着不同角色的戏剧在不断上演。教师与学生表演的成功与否涉及的不单只是一出戏的好坏, 更关系他们对这出戏是否接受, 众多演员是否真正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角色, 并在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 用心演好戏。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 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位心理研究者所说的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 。学生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 让他们交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了解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 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 板着面孔对学生, 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 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 更多的是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 无法与他们沟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天平衡量好与学生间的砝码, 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 共同学习, 树立平等的活动教学观, 成为以探究为中心, 认知与情感交流相互交织、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三、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 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 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 教师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 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与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 在教学形式上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 使学生的音乐在教师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 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 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实践中做新的尝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 在现实的教学中, 设计出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 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好方法。
1. 体验型的作业。
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 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 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 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 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 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 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 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 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 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 合作型的作业。
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锻炼学生的配合和协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 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 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3. 探究型的作业。
当前的教学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 在自制简易乐器过程中, 学生们自己动脑设计, 动手制作。学生用做好的乐器, 通过自己的演奏, 互相交换乐器演奏等游戏活动,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 我鼓励学生收集与课本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 ,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 配上自己的解说, 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等。这种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社会中音乐的风格 篇8
一、风格的概念
风格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件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特质。我们时常根据国籍来界定风格, 如:我们经常会提及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或者德国风格;我们也会根据整体的文化来界定风格, 正如我们会将某种西方音乐风格与某种中国、印度或其他地域的音乐风格进行比较。
是什么让一件音乐作品听起来跟另一件不一样呢?对音乐元素的个性化处理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已经熟悉, 西方音乐中大部分是建立在和声系统中的主调音乐, 而其他文化体系中的音乐, 因为它们基于完全不同的音乐系统, 其中很多甚至毫无和声概念, 所以在西方的“耳朵”里, 这些音乐显得很“外国化”甚至“不着调”。八度的分割方式和音阶的组成形式各异是音乐语言不同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而基本形式的相似, 如再现、对比与变奏, 又让不同的音乐文化间有些靠近。总之, 每种风格都是通过音高、时值、音色和表达等要素来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自我认同的声音。
二、历史上的音乐风格
随着时代的更替艺术也在发生变化, 而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它本身特质的艺术风格。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某个特定的时期, 不管那些美术家、文学家、作曲家在艺术个性和观点上表现出多大的不同, 他们的作品总能在一些特质上表现出共性。因此, 不管是音乐、诗歌、绘画还是雕塑、建筑, 我们都能立刻判断出它们是属于中世纪风格, 还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亦或是十八、十九世纪风格。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 完全就是该时期的艺术家们用来反映他们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政治、经济、宗教和哲学思潮的艺术语言。我们发现, 风格史中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将一部音乐作品置身于它创作时的时代、环境中去研究。
风格的时代划分往往是不明确的, 不能说到某一刻, 这一风格时代结束而另一风格时代开始。每一个时代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下一时代的, 而风格变换时间和标志的设定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三、不同文化中音乐所扮演的角色
音乐促进了我们的许多活动, 包括:工作、信仰仪式甚至是战争。正如我们早已认识到的一样, 音乐能协调群体性的工作。这种类型的音乐, 特别是歌曲, 往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歌词和旋律也与活动显得非常贴切。劳动歌曲大多采用应答式的演唱形式——一位领唱者先即兴唱一句旋律, 而众人作节奏性的应答。举个例子, 布鲁斯和灵歌是被奴隶从西非带到美国的缘起于田间即兴吟唱的一种音乐。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一位曾经的奴隶在他的自传《我的奴役与自由》中说道:“奴隶们通常像渴望劳动一样渴望歌唱。”在获得自由后, 这种在劳动中歌唱的传统在诸如跨大陆铁路建设等工程性的劳动中被保留了下来。你可能记得在2001年获奖电影《霹雳高手》开场时的那首由詹姆斯·凯特与囚犯在为路面清扫石块时唱的具有标志性的劳动歌曲《Po’Lazrus》。
大多数摇篮曲是用方言来演唱的。其中许多通过衬词或者无意义的音节, 用一种渐弱的爱怜的词语唱给小孩听。比如一首来自美国新墨西哥洲用祖尼语唱的一首《摇篮曲》中就用了:“小宝贝、小乖乖、小兔兔”等称呼。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摇篮曲”在音乐上拥有一些共性, 如:重复、缓慢的速度、柔和的律动。在西方许多传统的摇篮曲中, 为了模仿摇晃的律动, 采用了三拍子或者六拍子。其中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由浪漫派作曲家勃拉姆斯为人声和钢琴创作的艺术歌曲《摇篮曲》, 不过, 因为被口头传唱至今, 它已经进入传统音乐的范畴了。
在宗教中运用的音乐有许多形式, 但不管是被演唱、演奏或者伴奏舞蹈, 它们都是仪式或者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 赞美诗的演唱和罗马的弥撒仪式一起绵延流传了数百年, 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具有特色的宗教合唱形式。今天, 美国的宗教音乐就如传统的新教赞美诗一样种类繁多, 如, 《上帝, 我们的依靠》, 《惊人的魅力》——一首从黑人福音诗中翻译过来的歌曲, 还有一些麦克·W·史密斯创作的当代的基督教歌曲。
自古以来, 号角 (后来是小号) 和鼓经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音乐作为一种发号施令的工具, 被用来提醒行军时的作息时间 (起床号就是其中之一) 和鼓舞军队的士气。那些给士兵伴奏的军乐队似乎是源于印度和中东。风笛, 一种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都能见到的广受欢迎的民族乐器, 从十六世纪开始就一直鼓舞着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战斗。在美国, 吹着横笛敲着鼓的军队经历了独立战争到国内战争时期的诸多战役。
除一些特定的观众外, 我们听音乐许多时候是为了娱乐。在音乐厅里厅了交响乐和艺术歌曲, 我们也希望去夜总会听听爵士和蓝调;乌干达的仪式鼓乐队经常与君王组成皇家乐队进行演出;日本的艺妓们也在茶馆里演唱着他们的传统歌曲。
摘要:不同民族都在自己特有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 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表现, 呈现出了它所属文化的特质。伴奏, 它能统一工人的动作节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它还能通过舞蹈和音乐给人以娱乐。对某一文化的社会性认识也跟音乐的体裁和风格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欧洲古典时期的传统一在“西方音乐中心论”已然日趋衰落的今天, 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功能, 并与西方音乐形成比较将是非常必要。本文试图用一种平等的视角介绍音乐在不同社会中的风格和功能。
关键词:音乐,风格,功能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世界音乐地图[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2]杜亚雄, 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M].浙江:西冷印社出版社, 2009.
亲子活动中音乐节奏的学习 篇9
一、2~2.5岁宝宝学习节奏的特点
1. 行为的随意性
年龄越小的宝宝更加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其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而有目的、有系统地独立思考的能力差, 注意力集中的一般时间为5~10分钟,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宝宝学习的时间, 在宝宝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学习新的节奏。
2. 认识的直观性
2~2.5岁的宝宝是凭借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他们的思维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 因此, 教师要将节奏学习形象直观化, 可以将节奏型变化成跳舞的小人, 或者其他一些宝宝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让宝宝们感觉到是在与朋友玩游戏, 在玩中学。
3. 强烈的依赖性
在亲子班的活动中宝宝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 如果教师没有调动起家长参与学习的兴趣, 家长也许只会关注宝宝的自身表现而忽视一同学习的方法, 更不会去引导宝宝共同来参与活动。家长应该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其中, 大胆自如地和宝宝一起表现节奏语言和动作, 让宝宝在轻松的亲子交流中获得快乐。
二、2~2.5岁宝宝学习节奏的方法
1. 强调语言的节奏
问候时间 (目标:学会有节奏地表达问好语)
拍子:2/2节奏型:|X X|
语言本身就富有节奏, 因此, 在每次活动的问候时间里, 老师都会变换一种身份 (如小鱼、小免等各种动物) 来与宝宝问好, 而宝宝在同老师打完招呼后, 可以同“父母”“伙伴”“阿姨”“叔叔”等其他周围的人打招呼, 增加不同的问好对象, 让宝宝进一步自如地用节奏语言对话。
2.借助动作的展现
在亲子游戏中加入动作节奏的学习, 活动的游戏性可得到更好的体现, 利用宝宝与家长的身体来表现节奏, 做一些拍、跺、耸、摇、扭、捻、点、指、捏、转等动作使节奏在动作的学习中很快地掌握。
3. 回归生活的表达
快乐加油站 (目标:在亲子活动的生活活动环节渗透节奏学习,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宝宝的生活中, 通过熟悉的儿歌及动作帮助宝宝回忆熟悉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学习节奏, 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2~2.5岁宝宝节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 节奏的重复稳定性
在亲子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节奏的稳定性, 要让宝宝在熟悉节奏型后在每个活动能流畅地自如运用, 在不改变节奏的同时, 教师适当改变节奏的表现形式, 在重复的节奏练习中, 有新的动作出现, 让这种新的刺激帮助维持宝宝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2. 节奏的设计要符合宝宝的身心特点
在给亲子班的宝宝设计节奏时, 要充分考虑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 对于比较复杂的节奏型和动手指、踮脚尖等表现动作对亲子班的宝宝有一定难度, 而且宝宝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的宝宝节奏感强, 有的宝宝则需要更多的努力, 教师一定要关注宝宝的个体发展差异。
3. 节奏学习与其他活动渗透的自然融洽
音乐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 而节奏学习对于2~2.5岁的亲子班的宝宝来说更加单一, 因此, 节奏学习要自然地与各种亲子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 形成活动的整体性, 比如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将数学的内容与节奏的分类融洽在一起, 社会活动中与角色游戏融合在一起, 在生活活动中随机地渗透节奏练习。
4. 教师的示范指导要适宜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 篇10
【关键词】初中 音乐教学 教学质量
前言:
虽然近些年进行的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推进了初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小学科”,其本身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中却存在着诸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在影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中,学生本身缺乏音乐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由于初中音乐本身属于一门副科,其所占用的课时也并不太长,这就使得学生很难重视音乐这门课程。而在我国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中,乐谱的认读、旋律的掌握等知识对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而音乐教材中的音乐选题,也大多不符合学生的音乐审美,这自然就会造成音乐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学生自然难以产生音乐学习的兴趣[1]。
(二)教师素质的有待提高
在我国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大多会选择音乐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种音乐教师的选择虽然保证了教师对乐理及个人能够,但由于很多音乐教师并没有教书育人的习惯,这就使得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并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这类音乐教师往往会出现对于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把握、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能够将音乐的精髓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和音乐课的内涵这两方面的问题,这类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初中音乐教学的较好展开。
(三)音乐教学认识的不足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外,初中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认识不足,同样影响着这一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国当下的素质教育已经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培养,但一些初中音乐教师的思维模式还停留以往的教学认知中,这就使得很多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教师与学生都乐的清闲,但学生却失去了陶冶情操与培养自身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很多学校中存在的音乐课占用问题,也属于这一因素的范疇中,其同样会影响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率[2]。
二、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我国当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趣味性不足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初中音乐教师就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方式,保证自身教学的趣味性。相较于音乐教材中的音乐选题,流行音乐更加符合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而我国近些年音乐界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流行音乐中存在着很多优秀作品,这些流行音乐的优秀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展也能够起到不俗的应用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流行音乐选题时,需要注意合理选取流行音乐,并注重流行音乐本身表达的思想内涵,避免一些消极人生观、价值观的流行音乐混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具体来说,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选择近几年流行的李宗盛的《山丘》、戴荃的《悟空》、GALA的《追梦赤子心》等流行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在保证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不俗的推动效用[3]。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
为了能够保证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应设法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保证其能够较好的适应并满足音乐课堂的教学需要。具体来说,音乐教师需要保证自身的音乐素质,这一素质的保持需要其不断通过音乐杂志等手段补充相关知识。此外,音乐教师还需要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保证自身能够较好的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提高音乐教学的地位
为了能够较好的保证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解决上文汇总提到的教师与学校对音乐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还应设法提高音乐教学的地位,使其真正能够实现与各类“主课”平起平坐,这样才能够保证初中音乐教学的较好展开,避免音乐课为其他科目“让位”的情况出现。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与学生需要首先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避免占用音乐课教学时间的问题出现,此外初中学校也需要将音乐课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督促教师将这一目标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教师与学生重视音乐课堂教学,这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音乐相关比赛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这样就能够较好的保证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4]。
结论:
得益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开始受到了一定重视,但我国当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却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相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宁宁.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3,12:146.
[2]王吟.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9:175-176.
[3]王秀萱.刍议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2.
钢琴演奏中音乐听觉的作用 篇11
(一) 音乐听觉。人们判断和评价音乐的依据是音乐听觉, 音乐听觉是一个由外部听觉形成内部听觉的过程。[1]外部听觉是对音乐的第一听觉, 人们会通过第一听觉来判断音乐的整体表现, 并会在进一步感受音乐情绪及内涵的过程中, 引发自身的理解与思考, 从而形成内部听觉。钢琴音乐中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创作背景、音乐节奏、演奏形势以及演奏者对作品的二次加工都会影响演奏效果。
(二) 音乐听觉能力与钢琴演奏之间的关系。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听觉是音乐家最必备的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听觉来判断自己的演奏效果, 需要听觉来收集来自世界的美妙声音。在钢琴演奏中, 如果没有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话, 就是没有触碰到音乐的灵魂, 自己都不能欣赏, 就更不能感染听众了。
在钢琴演奏的训练中, 人们重视的往往是指法训练、节奏训练, 而忽视了对音乐听觉的训练, 不会让演奏者们来听自己的演奏, 更不会让演奏者们去欣赏大师的作品。这种训练的缺失, 导致演奏者的音乐听觉不够敏锐, 最终成为他们后期发展的一个阻碍。音乐听觉是钢琴演奏水平从量变飞跃到质变的一个关键点, 重视音乐听觉的训练, 才能让演奏者打开心中的那双“耳朵”, 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
二、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一) 音乐听觉有助于钢琴演奏者的训练。音乐听觉的基础部分是外部听觉 (又称为普通听觉、实音听觉) , 外部听觉对钢琴演奏的影响是最基础的, 对钢琴演奏者的基础训练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2]音乐外部听觉是帮助钢琴演奏去听别人的演奏, 从而学习别人的优点, 对今后的练习有指引作用。一般在听别人演奏的过程中, 钢琴演奏者会用专业的听觉能力来辨别演奏的好坏,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深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外部听觉还能够帮助钢琴演奏者感受自己的演奏, 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促使演奏者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升, 并在演奏过程中扬长避短, 呈现出更好的演奏效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他们可以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明确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还可以请对方来指出自己的问题, 从而根据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来加强练习, 努力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进一步而言, 音乐听觉就是钢琴演奏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向导, 始终融合于钢琴练习之中。
(二) 音乐听觉有助于推动钢琴演奏的进行。钢琴演奏是在钢琴演奏技巧、钢琴作品以及演奏者的演奏把控基础之上呈现出来的, 音乐听觉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钢琴演奏者的把控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觉能力, 学会感受音乐作品深处的“声音”, 这对他们把握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具有很大影响。钢琴演奏是对钢琴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 演奏者既要保证演奏的音调、节奏是完整的, 还要将音乐作品的技巧、逻辑、情绪以及内涵融合在一起。因此, 要想把握音乐作品的完整性,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就一定要发挥音乐听觉的作用, 抓住音乐作品的基调, 即作品的整体风格, 才能够让整个演奏在一条主线下有支撑。正如钢琴家布鲁门菲尔德索所说:“钢琴家是用自己内心的听觉来感受音乐的, 而他再通过自己具有听觉的手指把所听到的音乐弹奏出来。”所以, 在高职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要训练音乐听觉能力, 提高演奏水平。
(三) 音乐听觉有助于激发演奏者的创造力。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 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能让演奏者积累和内化更多的音乐语言这对于激发演奏者们的创造力具有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 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一定不是简单地呈现原作品而已, 而是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音乐理解、音乐情绪以及音乐风格, 这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音乐听觉, 尤其是音乐的内心听觉, 它是演奏者在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建立和积累起来的。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要想成为优秀的钢琴演奏者, 就需要在外部听觉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自己的内部听觉, 为进行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时, 演奏者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还要对其进行音乐风格的整体性把握, 并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创作并表现出自己的演奏风格。所以, 在音乐听觉对演奏者创造力激发的过程中, 一定要运用音乐听觉能力, 对作品形成一种整体感知, 将音乐作品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和排列, 从而实现更好的演奏效果。没有音乐听觉能力的支撑, 就无法全面系统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也就无法创作音乐作品。
三、培养音乐听觉的策略
(一) 进行扎实的听音能力训练。音乐听觉是在音乐作品上形成的。钢琴作为“乐器之王”, 赋予了音乐作品更好的音响效果和音乐意境, 所以在音乐听觉的训练过程中, 可以利用钢琴的音响特点来进行听音能力训练。钢琴一共有88个琴键, 几乎囊括了交响乐团的全部音域, 音量变化的幅度也很大, 可以根据音型的搭配演奏 (下接第76页) 出和声效果, 还可以通过搭配踏板来改变音色, 可见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是非常强大的, 所以在训练高职学生的听音能力时, 可以充分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广泛的变化程度, 进行丰富多样的听音训练, 促进学生们形成精细的辨别能力。听音训练主要是指在一个听音环境中, 通过重复地弹奏某些音、小段的练习曲, 让学生在听后进行辨别。听音训练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才能够保证听音训练的效果更好。
音乐听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扎实的听音能力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外部听觉, 从而分辨出更多的声音, 为他们以后进行识谱、记谱以及钢琴演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 重视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在经历听音训练之后, 学生的音乐外部听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提升还需要进行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音乐记忆能力是钢琴演奏者必备的能力, 因为如果没有它, 就无法进行相对复杂的钢琴演奏活动, 更没有办法积累钢琴演奏经验, 因此要想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就一定要重视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大致分为音乐识记、音乐编码、音乐储存以及音乐提取的过程。音乐识记指演奏者要具有基本的识谱、读谱能力;音乐编码指演奏者通过音乐的规则对乐谱进行自我加工;音乐储存指演奏者对加工后的内容进行记忆;音乐提取指演奏者对乐谱熟悉后, 能够开始联系当前音乐知识, 并运用乐谱进行演奏。音乐是转瞬即逝的, 而记忆是捕捉和保留音乐的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记忆能力, 才能促进音乐听觉能力的提升。
(三) 加强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音乐感知能力是钢琴演奏者内心听觉的基础。音乐感知能力即“乐感”, 综合体现出钢琴演奏者的音乐素养, 反映着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内涵的领悟以及演奏能力水平。钢琴演奏是演奏者与作品高度融合的表演艺术形式, 感知与技巧缺一不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就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也就无法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 主要从音乐风格的理解入手, 在演奏作品时, 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了解音乐作品的作者、年代、国家、民族以及作者状态, 才能够明确音乐作品在当时所承载的内涵。此外, 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还需要让学生们多听多看, 多欣赏大师的作品,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演奏感觉和演奏意识。
在音乐感知能力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对音乐形成全面的理解, 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 有助于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骏千.关于钢琴演奏中灵感的作用与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0) .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乐】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课堂管理10-21
小学英语新课堂05-12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07-06
小学英语大课堂07-13
小学英语课堂反思07-17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10-27
小学趣味英语课堂10-03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漫谈06-07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06-23
小学英语课堂的优化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