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

2024-10-06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精选5篇)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 篇1

新课改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拓宽相关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并运用教材知识, 灵活变通处理历史图文关系, 教学方法和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的安排因材施教。所以要想用好这套新教材, 教师应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并创新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规划知识结构, 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教好高中历史这门课程。

一、高中历史教师师资素质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在历史课程基本理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那就是以学生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变过去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改变过去只重视学习的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传授;改变过去大纲中笼统和模糊的思想教育目标, 提出具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这对高中教师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起了挑战。另外,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中的必修课包括三本历史课本, 以25个专题的形式展现学习内容, 打破了原有历史学科的系统性教学模式。这种呈现方式体现了高中课程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但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师资素质发展的对策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首先得有发展意识, 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 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 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 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 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其次, 要利用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储备, 例如法学、文学、外国史等, 以便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尽量多地去了解与历史教材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常识, 比如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 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 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 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 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 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 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 让课堂更加生动, 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 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 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 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 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 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 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更新、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实际需要掌握的衔接、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中的技能技巧等。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可通过定期组织他们专业更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技能; 或者组织课程教学比赛激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 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来探求促进师资素质发展的策略, 通过培养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等方式, 来改善当前新课改与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 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师资素质方面的提升。只有在充足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步提高, 高中历史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历史教育需要, 成为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朱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9 (11) :48.

[2]孙大家, 邓瑾.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 2012, 5 (12) :58.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体育师资队伍高校

[作者简介]亢晋勇(1973-),女,山西原平人,攀枝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段兆义(1962-),男,山西平遥人,攀枝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四川攀枝花617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60-02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完成科教兴国大计、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也要及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学科领域内积极研究素质教育理论,并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面对21世纪这个信息全面爆炸的时代,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将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范畴很广,但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一个素质全能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示和发挥出来。而为社会培养这样一个素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正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本质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不但能教给学生各种文化知识,还能强健学生的身体,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承担强健学生体魄,锻炼学生心理素质重任的高校体育教育,毫无疑问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育人系统,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对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质、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和受教育者互动关系最密切的教师,毫无疑问占据核心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最关键因素。所以,要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行高校素质教育,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高校必须加大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要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脱节

1.教学内容单一且重复,缺乏新意。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项目往往重复设置,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体育课上开设的课程一直是田径、足球和篮球等几种主流运动项目,缺乏变化和升级,而且专业性较强的竞技性运动项目仍占主体地位。很多受欢迎的现代体育项目和休闲类运动如游泳、网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则受制于场地和师资,很难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硬件实力所限;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目前仍存在用少数体育尖子生或代表队参加竞技类运动比赛,并以获得奖牌多少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的情况。由于课程目标狭隘,主要限制在重复单一的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很难形成系统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过程,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基本被限定为重复地学习运动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锻炼激情。

2.指导思想落后,脱离实际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仍持有传统观念,即过于强调运动项目本身的锻炼效果,而未兼顾该项目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实际促进意义。这就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单纯地注重锻炼的形式,却忽视了该锻炼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比如,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扔铅球的课程,不少学校还把它作为必修课。扔铅球作为一种重竞技类运动项目,对普通人来说,竞赛的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的锻炼效果,尽管可以起到提升臂力和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效果,但一方面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运动形式和负荷强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反而远远不如既能塑身又能增强力量的举哑铃和俯卧撑更受学生欢迎,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虽然传统体育在教育过程中也顾及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但将其作为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在单调落后的教育模式下难以培养出良好的锻炼习惯。

3.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匮乏,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一直以来,高校体育都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强调让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而没有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对其进行武装,造成学生虽然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却没有形成健全的体育意识,不能真正了解各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更无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去自主地为自己的健身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体育教学的评价还不成熟,未建立起真正完善合理的体育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大多数学校只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而未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当成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只单纯地以体育成绩来衡量体育教学,而未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与否,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自学能力、体育意识和习惯爱好等方面的检查和评估。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均采用竞技能力的统一考核标准,而未顾及不同学生不同的体质起点,未考虑到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也反映不了学生体质的真实发展状况。这样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但无法有效地评估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效果。

5.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足。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上看,具体到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到师德、责任心、事业心等综合素质方面来衡量,不少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目前仍有不少体育教师抱着“一张文凭走天下”的思想,对时代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敏感,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抱着混日子的思想消极应付,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

三、通过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而体育教师更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根本。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素质教育,最终需要通过教师这个载体实施在学生身上,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观念的落后。21世纪已是知识创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抛弃过去的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认清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动作怎么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固化思想,而是要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激励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学生良好的教育观念,最终全面贯彻以“健身育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2.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的基础专业素质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结果致使现有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部分高校重量不重质,在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把关不严,高学历者寥寥无几,或者引进的高学历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甚至在教学课程中无法完成动作示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基础专业素质建设,同时要把好体育教师的引进关,确保引进的体育教师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是过硬的人才。此外,体育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感染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

3.強化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模式。组织专家组,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并打分,指出各人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考核结果与评职称、评优、奖金等挂钩,以激励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认真负责;改革教师聘用制度,实施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教师任用制度,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凡表现不合格的教学人员都坚决予以职务调整或直接辞退;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奖励制度,使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逐步提高优秀体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以刺激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热情。

4.培养教师的学习和创新能力。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是一专多能型的“通才”。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必须注重再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敢于抛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同时,不停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面对身体素质起点差异明显、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性格品质多种多样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学习探索,尽量丰富自身知识,一专多能,适应素质教育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要求。俗话说:“欲教人,先正己。”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将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并将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可利用体育院系现有的资源,邀请教育专家或各方知名人士来校,以教学演示、举行讲座等形式开展培训并进行学术交流;定期选拔优秀教师,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学院的进修,倡导他们积极涉猎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加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鼓励教师报考脱产研究生,并制订持续的、完善的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韩春利,孙晋海,曹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2]鲁雷.当代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

[3]郝庆泉.面对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高岩.论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J].成人教育,2005(2).

[5]王智慧.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

[6]倪岩.高等学校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7).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 篇3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理念不单单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决定着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在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学习条件,让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历史教材,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历史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教学内容是课改前教材“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综合。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该教学内容就要完全摒弃课改前按照事件发生顺序进行讲解的方式,避免课堂上教师讲不完, 学生学得累的情况。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该章节的内容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以将两场战争进行对比,对比两者的背景、经过、结果等。采用这种对比教学方式能够避免枯燥和繁杂, 增强该章节内容的整体性,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的记忆和认知更加清晰和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基于教材进行教学。

三、深厚的历史知识

历史的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拥有强烈的个性,其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以及还原历史的能力较高。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深厚的历史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师必不可少的关键素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与课改前历史课程存在巨大的差异。以往历史教师接触较少的历史知识点都会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出现。新课程 历史教材更加注重贴近生活和现实。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中关于当前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接触,但是深入了解又十分有限。历史教师要扩展知识面,绝不能让自我水平停留在与教材相等的阶段上。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和现代化。在高在历史课堂的导入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情境。例如,在进行近代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七子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要目标,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学习,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部分抽象、逻辑性强的历史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接形象地展示,让学生从图像和视频中直观地感受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实施教学课程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转换传统常规性教学,摒弃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灌输,积极主动地对课程教学进行反思,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的审视和评价,从而得出合理结论指导修正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方式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不单单是简单地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而是需要在回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寻找发现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来调整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让教学方向更加合理。新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发生改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积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新课程历史教程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设置专题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综合历史学习的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对于历史时序和空间的混乱感。并且新课改历史教材的内容也出现了改变。例如,中国古代史中东汉作为统一国家的建立被忽视。在近代史中,清朝末年新政的内容也很少。这种内容的跳跃会导致学生失去历史的连贯性,也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 篇4

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是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的。如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等, 就是对综合素质的概括。在综合素质教育中, 历史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学任务, 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此谈一下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实施上述三种素质的尝试, 以求教于同行。

一、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 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 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 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是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

1. 让学生科学地、有结构地、分层次地掌握历史概念。

例如, 在讲“士族制度”的兴衰这一概念时, 要求学生抓住四点: (1) 魏晋时期, 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 (2) 东晋南朝时期, 士族势力发展; (3) 南朝末年, 士族势力衰落; (4) 唐朝末年, 在农民起义打击下, 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 学生对“士族制度”的兴衰有了完整明确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意即掌握方法和技能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在历史教学大纲中统称为“能力”。如果不掌握方法和技能, 只记一些七零八碎的一大堆历史知识, 不能算是有丰富历史文化素养, 把历史知识割裂成碎片的题海战术, 用短期突击去死记硬背成堆历史知识的方法不能称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它与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呢?在高三历史教学中, 笔者常用“联想教学法”, 使学生掌握方法、技能。具体地说有:整体联想、纵横联想、中外联想、古今联想等。比如“中外联想”, 即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的屏幕上, 通过对比分析, 求同找异, 强化记忆, 加深认识。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指导学生联想同一时期的中国史。如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当时中国处在明朝统治后期, 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 开始扭转战局, 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 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 击溃王军主力, 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国李自成起义军却在湖北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类比, 加强了对这段中外历史的识记。以上是对“中外联想”的简单论述。历史教学中的“纵横联想”、“古今联想”等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 历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 让学生掌握运用已有知识认识社会和考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 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是新课改的要求。例如, 通过对清初人口增加, 人均粮食产量少, 大量垦荒向河湖要田, 造成河湖泛滥, 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现象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要妥善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坚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 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1. 政治思想素质。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例如, 在讲“东北易帜”时, 使学生理解张学良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之心, 从而强化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认识。再如, 通过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再如, 我国蜚声中外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遗产至今还被世界各国人民交口称赞。通过对这些方面材料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使其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

2. 道德品质方面。

教学大纲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历史教材中有这方面的大量材料, 既有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 也有奸佞之徒的丑行劣迹。前者如司马迁敢于坚持真理, 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戚继光忠心报国等, 这些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 因材施教, 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 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有无好奇的兴趣、充沛的情感、乐观的心态, 对人一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败, 关系十分密切。那么, 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在教学中, 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1. 注重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接触学生的时候, 可给他们讲赤壁大战、诺曼底登陆的惊险壮观;秦皇汉武、华盛顿、拿破仑的故事;古长城、唐三彩、金字塔、空中花园的惊世之处。这种妙不可言的历史魅力, 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广泛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限于好奇的层面, 缺乏持久力。接着给他们讲历史智慧的博大精深, 分析“历史现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例如, 给他们讲: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为什么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而别的国家却没有美国强大?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述使他们产生稳定持久的、不断强化的兴趣, 迫切地想要了解历史。

2. 培养学生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心理。

素质教育要重视一般, 也要重视个别, 要重视每个人的个性。素质教育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学习主体的不同心态会通过不同的历史见解折射出来。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 因材施教, 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 生活坎坷、学习艰苦的学生, 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 有认同感乃至热爱, 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李清照、武则天、秋瑾的事迹比男同学记得牢, 评价也相对高些。还有一些同学受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现象描写的影响, 加入了不少感情色彩。例如, 对曹操的评价, 有些同学因受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把曹操歪曲了的形象影响, 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毒辣的白脸奸臣, 其实, 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再如,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 有一组镜头是写曹操的军队在一片玉米地里啃玉米棒, 有学生就认为玉米在三国时期在我国就已经种植, 实际上, 玉米的引种是在我国的明朝时期。针对这些情况, 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同学们发挥个人见解, 同时加以正确引导, 逐步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对历史现象客观公正的认识。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能力,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思想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 发掘他们的潜在能量, 培养他们在浩瀚的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善于发现和认识历史中蕴含的规律并逐步掌握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 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挣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引导学生头脑中形成用历史的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历史建模能力和历史交流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历史的能力、能够做出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度的、持久的集中, 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现代的网络视频和电脑课件是创新教学的有力保障。通过图、表、声、影等先进手段, 把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进行展示, 也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进行评比, 既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也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教师,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世界的其乐无穷、产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轻松掌握历史知识, 真正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历史知识, 而且更在于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能自主性学习且具有创造性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学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聆听教室外的声音, 感知历史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联系。积极开展历史应用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 培养他们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不同播期下一篇:离岸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