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共12篇)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
提问是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方式, 这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也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旨在强调当学生想要知道而又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引导. 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 教师更多要做的不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知识点, 而是要通过问题引导而让学生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从而更好地构建起知识的完形, 形成技能.
一、紧扣目标, 讲究问题的针对性
在新课改下, 数学课堂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故而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中师生交流越热闹越好, 而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问, 于是, 课堂中问题的密度较大, 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 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 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但这种提问多是为提问而提问, 对目标的达成度作用不大. 另一种现象则是课堂中的提问过于随意, 没有关注目标, 甚至是口头禅似的提出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
提问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问”, 这就自然涉及目标问题, 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分析而初步掌握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出y=log2x和的图像, 此时提出问题“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所过点等交流, 如果已知y=log3x的图像, 能不能作出, 以此引导学生作图, 然后结合y=log2x和和的图像归纳其性质.如此,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图像展开交流, 在交流中能更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二、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目标的达成度, 还要充分考虑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 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否则, 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 启发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当然, 如果问题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在梯度上要利于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数学实践中,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结合目标而让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而难的问题探究而更深入地去探究知识, 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掌握.
以《数列》巩固环节的提问为例, 其中问题的题干为“已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 给出既定条件为a4+ a5= 0, 要学生比较S7和S1, S6和S2, S5和S3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整合为一个等式或不等式. 对于这个问题, 只要学生能根据数列的知识稍加思考就能解决, 但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是否也要一一去推论呢? 此时就可提出问题“如果存在正整数k, 要使ak+k + 1= 0成立, 是否可根据上述问题的结论而得到推论?”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推论并推断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合作对等比数列{ bn} 作类似研究并写出结论和理由. 如此, 有点向面, 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构建, 更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时机是较为关键的,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也才能通过问题思考而更好地得到所要的答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 在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究后结合a是锐角时的情况进行交流, 那么, 如果只知道角终边上的一点, 但这个点不是交点 ( 终边与单位圆) , 此时又怎样求三角函数的值? 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而理解三角函数和实数函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 即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 在对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探究基础上思考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的计算公式, 然后再探究三角函数线. 在该课时中, 对定义的学习并不难, 但要理解三角形函数和实施函数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困难, 故而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接着围绕“终边”和“点”的关系对同一三角函数值展开讨论,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公式.
四、讲究方法, 关注学生差异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因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 故而在提问方式上也得考虑, 不能“一刀切”, 以相同的问题去问全体学生, 而要根据课堂中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探究情况, 及时诱导学生, 以问题追问学生, 启发学生, 甚至可以用反问的形式和学生形成互动, 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般而言, 在复习导入或概念学习中, 针对基础知识点, 可用询问的对话进行, 可对全体学生进行, 也可对学生个体进行. 对于易错点, 则可先诱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找出错误点, 根据错误点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 可根据学生的描述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以追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如“求圆的切线的方法”的探究中, 对于“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的 “几何法”, 引导学生设出切线方程y - y0= k ( x - x0) 后追问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什么? 由此可以求出什么, 进而可求出什么?”通过追问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法”的关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提问的目的更多是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在提问过程中, 问题要能紧扣目标展开, 这样才具有针对性. 同时, 也要根据课堂教学设计, 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在探究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针对学生的差异而优化提问方式, 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问题而激活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2
摘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提问,如何设问这非常关键。很多时候我们提问时问题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要设置铺垫。一个好的问题提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提问;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要提问。但在教学和听课中,我发现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能会目瞪口呆,一时回答不上来。这不一定是学生笨,有时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思维跨度较大、关联性不强,学生当然就回答不上来。就好比上楼梯,如果楼梯都找不到或者楼梯台阶太高了,又怎么上去呢?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思维的连贯性。就好像上楼梯一样,要注意引导、设置好台阶、铺垫,有意识培养学生动脑、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1、由简到难,步步深入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难的部分,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由简到难,步步深入。例如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二分二至这部分内容,规律讲完、学生掌握后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大部分一时也很难回答得出。但如果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步步深入:
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这样由简到难,就好比楼梯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2、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地理事物具有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增加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直观教学优势,突出地理教学特色。直观教学素材既可以是静态的,如教材中或自己收集的各种地理图表;也可以是动态的,如各种动画、视频材料等。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提问时配上相应的直观教学素材,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时,我就利用Flash制作了很多动画,如地球公转、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通过这些动画,把原来很难理解和想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3、以诗激趣,引导思维
很多地理事物和想象都可以和诗歌相联系。
如果我们设问时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中无疑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增加不少情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入地理问题中的诗歌很多,如关于季风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锋面与天气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水循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提问中适时引入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摆事实,明道理
有些地理事实或结论很简单,只要摆出事实和依据,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结论。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提出问题、摆出事实,让事实来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讲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点”资源短缺“时,我们就可以首先提问: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请大家看下面一组数据:每取得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石油kg):中国187、印度132、埃及105、加拿大50、美国35、德国18、日本13。学生一看就可以得出”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相对短缺“的结论;在讲水污染时,我们可以例举下面一段顺口溜: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浇田洗衣,80年代臭气扑鼻,90年代鱼虾绝迹。因此,对有些问题提出后,我们如果摆出了事实,学生回答时就会有思维的方向,可以一目了然得出问题的答案。
5、讲故事,引人入胜
有许多地理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历史上的小故事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时,我们可以用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引入;讲到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密度流时,可以用二战时著名的”狼群战术“引入……。往往在上课时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一讲,立刻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如果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一下就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角色扮演,实践出真知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严密精准
1.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2.紧扣目标,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3.优化程序,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那种先指名后提问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被提问的学生会因没有思考的余地而非常紧张,而其他学生觉得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用“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之类的判断和填空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4.面向多数,以点带面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二、提问的语言——富有感情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①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②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種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如果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准确精炼,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三、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有浅入深的提问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2.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瞄准时机,托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类比式提问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两个物理量在引入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动量和动能有哪些不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不同?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中①向心力的来源;②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势能动能的变化;③变轨的连续性和跳跃性等都是类比式提问。
4.连环式提问 将一系列有关问题编在一起,环环相扣,依次提问,使学生把知识依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①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三能级,可用能量为(A)12.09ev的光子。(B)13ev的光子。(C)13ev的电子。(D)12ev的电子。②大量处于第三能级的氢原子可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③其中能量最大的光子能量是多少?④其中波长最长的光的波长是多少?⑤在可见光区域内光子有几种?⑥在第三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至少要给氢原子提供多少能量?
5.多问一答式 连续提问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可用同一物理原理作答。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①平静的水面上有两条相同的小船,其中一条小船的船舱中有一人通过绳子拉另一条空船,如何判断人在哪一条船内?②一个运动的篮球碰上一个静止的后乒乓球和一个运动的乒乓球碰上一个静止的篮球,发生的情况有何不同。问题各异,但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努力做到:问得准,问得巧,问大千世界万般变化;才能启发学生答得全、答得妙,答出物理殿堂无穷奥秘。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篇4
一、初中化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教师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2)有的教师在提问时,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热闹,提问停留在一问一答的低层次水平上,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提问面不广,倾向少数尖子生,对其余学生关注不够,缺乏平等,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时间仓促,学生没有时间思考。(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完全正确,没有悉心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缺乏肯定和热情鼓励。(8)提问不到关键处,随心所欲,信口开河。(9)不能灵活应变,不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一直追问。
二、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1. 导入新课中的提问
如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两杯开水,分别放入一匙白糖和两匙白糖,哪一杯较甜?学生:放入两匙白糖的那一杯。教师:这说明当溶剂的质量相等时,溶液的浓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与溶质的质量有关。教师:如何表示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这样提问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提问
例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3. 化学知识应用性提问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紧密联系生活,构建化学走向生活理念,从学生的以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化学情境。”所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例如在学习碳单质的化学稳定性前出提出了以下问题:(1)人们在书写档案内容时所用的是蓝色墨水还是碳素墨水呢?为什么?(2)古代人们所书写的字画为什么能够长久保存,他们是用什么颜料书写呢?
4. 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
富有趣味性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以愉快的心情积极思考,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我在讲《饱和溶液》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一定温度下,在一杯已经不能溶解氯化钠的溶液中,能否溶解其他种溶质呢?通过同学们充分讨论后,我向该杯溶液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发现高锰酸钾溶解并扩散到溶液中,溶液逐渐变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5.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设计好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要避免直接提问。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若学生低头,不敢面对老师,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有疑问。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有这些表现的学生。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真诚去倾听,善于运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神态,这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学生就能消除紧张感,从容地把想说的内容说出来。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引导思维方向,反馈学习情况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意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提问也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问的技巧 一些美国学者,如拉德斯和奥斯蒂则认为,教师不能一直等到研究成果证明某些特别的技术是有效的再去使用,他们现在就需要提供最好的建议。美国学者韦伦对大量专门或部分研究提问这一问题的著作进行了综合,得出了下列一些提问技术:
(一)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二)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两可的、模糊的提问。比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怎么样?”等等。提一些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三)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齐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四)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提问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五)提各种水平的问题。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六)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例如,“你能否再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对较高水平问题的最初回答。
(七)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八)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
(九)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二、提问技巧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将师生与所提问题和谐统一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先要杜绝“四忌”。
1、忌缺乏力度。
有的教师喜好缺乏力度又没有思维坡度的问题,“好不好?”“好!”“对不对?”“ 对!”“是不是?”“是!”,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回答问题个个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不如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就如《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中提到的第二个案例《凡卡》一样,教师提出的提问,“凡卡告诉爷爷昨天晚上挨了一顿打,原因是什么?”“老板怎么打的呀?”“这个礼拜凡卡还挨了一顿打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说,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啊?”这样的提问设计缺乏力度,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潜心读书,张口就答,闭口能和。如果改成“读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凡卡说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这样的提问设计,课堂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2、忌单纯式。
也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几个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
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同学开小差,如做小动作或偷看其它书籍,教师切不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学生明明上课做其它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会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如果这时教师再热嘲冷讽几句,势必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我曾在课间听到过一些学生私下谈话,“哎,我今天上课开小差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他借提问来为难我,出尽了我的洋相。”此法实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学生尽管有错,但可以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教育效果更为人性化、智者化。
5、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我们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设计问题时结合学情与教情,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
1、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2、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小珊迪》一文的教学提问我是这样设计的:(1)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4、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我在教学时避轻就重,全文的学习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5、在关键内容处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即是对教材全文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人物、题眼.等地方。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从题眼“壮”字着手提问,为什么是“壮士”不是“战士”?有些作者在安排人物时总会穿插关键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在具体文章中,关键人物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全神贯注》一文中,茨威格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我们仔细读课文,他却对全文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他的所闻所见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及工作态度才一一表现出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罗丹品质的时候也探究茨威格的品质,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可以更好的去掌握课本中的重要知识。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谈 篇6
一、问题要利于学生参与,以情境引出
在化学课堂中以问题启发学生确可让学生主动思考,但若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或问题太过直接,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甚至问题会变成对学生的刁难。因此,在化学课堂中提问,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借助情境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其主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首先,提问时需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否完成问题的解答。如“水的组成”中关于水电解实验后的提问,水电解有氢气和氧气产生,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了什么?用这个问题启发基础一般的学生思考(可指名回答),再追问“究竟是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这个问题可让基础稍好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从而让学生明确水的组成。问题在难度上有了区分,在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这样利于学生参与。
其次,要发挥好情境的作用,以情境而引出问题,促进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去思考。如“原子的结构”中对“离子”概念的学习,先引导学生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新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在观察和对比的基础上思考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哪些部分没有变化,新的粒子是否带点电,带电情况如何?由此,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离子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从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论概括的过渡,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问题要推动课堂发展,层次性推进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问题、实验、活动等多种方式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向目标靠近。提问,就是要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去理解知识。
在课堂中提问,首先得考虑课堂中的步骤安排,在不同的环节以什么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如导入环节的问题就要设计的容易一些,探究环节的问题就要能利于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问题就要围绕“燃烧”和“灭火”两个部分展开,以问题而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后再过渡到“灭火的原理或方法”探究中。有了整体的设计,接下来就需考虑具体环节的问题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借助实验、情境而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得到结论。同样是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关于“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如右图),备注:(1)放红磷的试管;(2)白磷;(3)放白磷的试管;(4)鼓气装置;(5)稀碱液。
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为:1.为什么白磷会燃烧而红磷不会?2.为什么试管中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却没有?3.在水中没有燃烧的白磷为什么通空气后却燃烧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以问题“结合上述实验,思考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此,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燃烧的条件,变讲授式的课堂为探究式的课堂。
三、问题要利于目标达成,扣目标展开
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提问情况来看,虽然教师讲授的成分少了,问题多了,但却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课件展示,就是问题,问题多而繁,学生还没有解决完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学生只能疲于应付却没有真正对问题深入思考。
课堂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要让问题更有效,就必须把问题和目标结合起来,紧扣问题而提出问题。如“二氧化碳”教学中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先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的CO2,问其色态(突出无色、气体),并猜想其密度和空气相比如何,接着实验验证;思考CO2能否溶于水,指导学生完成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并得出结论,教师补充CO2的三态本质,并以人工降雨视频进行拓展;演示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二氧化碳熄灭阶梯上的两个蜡烛火焰),问从中可知CO2有什么性?(可燃、不助燃)思考人呼出的气体不仅有CO2还有其他气体,那究竟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呢?由此引入实验并验证。如此,每个问题针对的目标不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并点拨、补充,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只有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中多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中,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让化学课堂更有活力,也方可让学生学有所获。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篇7
一、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1. 要明确目的
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总结成一个知识网, 便于他们掌握知识, 对于学生们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明确的目的, 不可以盲目地去提问。只有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才可以使得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思考, 学生们知道从何处开始着手, 才可以不断地去获得成功, 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在生物学中, 有许多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老师在课上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网络。
2. 合理设计层次
设计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可以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性。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去设置不同的问题, 在提问时老师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进行层层的递进。帮助学生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 启发学生们运用旧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同时也为学生们在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在多个角度设置疑问, 启发学生们的思维
(1) 因果关系的设疑
所谓因果关系就是通过发掘所学知识的内部的因果关系和存在的必然联系去进行设疑。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例如: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在探讨蝗虫是用气管系统来呼吸的问题上, 假使老师们直接告诉学生们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们不仅不容易理解也会很快地忘记、遗忘。假使老师们先不告诉学生们这样的结论而是换做提出问题, 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使他们去思考, 这样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 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的相关问题。自己动手, 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出一套可以证明蝗虫是用气管系统呼吸的实验, 之后对结果进行讨论,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学生们更加地爱好学习生物学。
(2) 对实验观察设疑
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实践, 学生们可以通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去提出问题,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3) 介绍事物设疑
有些知识是不能进行观察实验的, 但是老师们可以先去介绍这些事物的现象或者是这些过程, 之后使得学生们去产生疑问。例如:在介绍关于生长素的时候, 提到可以将盆花横卧一段时间, 之后它的茎就会向上生长, 它的根也会弯向下, 之后再提问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样, 也可以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二、对教师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认识
1.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的冲突
在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会使得学生产生积极地参与和学习的兴趣, 所以, 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够引起学生们对知识产生认知的冲突。老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 可以先考虑问题的类型, 最好选用的是比较开放性的问题, 而且选用的问题不要太难, 可以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思路, 只有这样才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生们掌握了昆虫性外激素的知识之后, 老师可以去设置一些疑问去引导学生们去探索:现在的市场上, 有许多的灭蚊灯, 但是他们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总会让一些蚊子逃脱出去, 那么怎样可以运用昆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的特点去把这种灭蚊灯进行相应的改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呢?当学生们在学完植物的渗透作用和矿质养料的吸收知识之后, 教师也可以设问:在医院里。患者们进行点滴注射时通常是采用质量浓度为0.9%NaCl溶液作注射液, 这是为什么呢?这样都会使得学生们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3. 注重课后及时反思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 我们也要作一个反思型的老师, 我们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解题过程进行合理的看待, 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要及时地反思总结。只有把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上完课之后, 许多老师可能会出现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由于当时忙于帮学生们去解决和回答, 使得自己的思路并不是那么清晰, 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进行问询, 之后进行总结, 把自己在课堂中的提问逐一地进行分析和解答。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 使得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化学课堂提问技巧例析 篇8
一、提示
提示的作用是给学生的思维以适当点拨。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 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及逻辑推理能力, 可能一时无法得出正确结果或所得结果不完善, 此时教师可给予适当提示。
例如,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 教师问:“同一周期ⅡA元素与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多少?”学生答:“相差1。”教师:“一定相差1吗?”学生想了一会儿后回答:“还可能相差11。”教师:“请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第四周期中有10种过渡元素。”教师:“很好。每一周期所包含的过渡元素都是10 种吗?”学生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还可能相差25, 因为第六周期中有15 种镧系元素。”
从上边的案例不难看出, 提示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助其一臂之力。需要注意的是, 提示是在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思考而未果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此力争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效果。教师在学生登高的过程中为他们加一小块垫板, 而不是将他们直接扶上顶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终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和喜悦。
二、追问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回答未达到自己的预期, 可以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思维递进, 从而对问题的认识趋于全面、接近本质。
例如, 关于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笔者设计了如下例题:标准状况下, 某一试管内充满NO2气体, 将该试管倒立于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 充分反应后, 试管中的液柱长度与试管长度之比为____。针对这一例题, 追问如下。追问一:若不考虑试管内物质向外扩散, 则试管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追问二:若试管内充满由等体积的NO2与O2组成的混合气体, 则上述两问的答案分别是多少?追问三:NO+O2+NO2+H2O—HNO3 (未配平) , 是具有多组化学计量数的化学方程式。当氧气有1/3被NO还原时, 此反应方程式中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
在上边的案例中,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从最初气体体积差量的计算延伸到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并由单纯的NO2与水的反应拓展为氮氧化物、氧气与水的共同反应,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中转移电子的多少。通过这样的探讨, 学生对这一类问题中的诸多变化了然于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会到思维发散、举一反三的重要性以及逐层深入剖析问题的快乐。
三、反诘诱导
反诘诱导是指教师以轻松的反问语言指出学生的问题或矛盾, 引导他们发现某些不曾重视的因素和不易觉察的问题, 从而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寻求正确答案的提问方法。
例如, 一道题目中提及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Ca5 (PO4) 3OH]。教师针对该物质的溶解性向一名学生提问:“羟基磷灰石易溶于水还是难溶于水?”学生答:“易溶。”教师反问道:“你每天都会喝水, 你的牙齿溶解了吗?”学生一听笑了, 与此同时恍然大悟, 一切疑惑烟消云散。
需要注意的是, 受到接二连三的反问并不是一件令人轻松的事情, 因此教师注意不要用严厉的反问紧逼学生, 而是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配以和善的表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问, 使学生在教师的反问中发现矛盾所在, 从而逐步接近对主题的正确理解。如果不能把握住反诘诱导的这一操作要领, 学生反而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思路的清晰度和思维的活跃度。
总之, 良好的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们可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奥秘,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全面性, 让学生体会到蕴藏于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快乐。
摘要:问题是贯穿课堂的纽带, 良好的提问技巧有助于学生探索知识,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 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 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 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在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 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 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 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 控制提问的节奏, 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在教师提问后,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这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 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四、提问要新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一个人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 从而有力地应用和发展他的能力”。因此, 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模棱两可
提问必须准确、清楚, 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知水平, 切忌提出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的问题, 让学生无法回答或答非所问。如在复习“三角形分类”这部分时, 若提问:“三角形分几类?”这样的问题就模棱两可, 学生答案也不统一,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六、提问要能抓住恰当的时机
有的教师从上课到结束, 动不动就学生这个问题是不是, 这样做对不对?提问过多过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当学生思考而产生烦闷心情, 想说又说不出来时, 教师把握火候, 提出恰当而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七、提问的语气要温和, 态度要亲切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提问时, 表情要和蔼可亲, 不要摆出训人的姿势, 更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责罚、挖苦、嘲弄学生, 让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和逆反心理。相反, 教师若在提问时能鼓励性地对学生说一声“试一试”、“答错也没关系”之类的话, 则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心理。总之, 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激励学生大胆思维, 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按照教学规律, 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提问技巧,学习兴趣
一、基础性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因此,在化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几个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以“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例,本课时的重点是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其基本性质的认识。对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初步认识分子和原子概念,然后再用水、氧气和金属汞来加深印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是难点。如果教师用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是在模模糊糊中“似有所悟”,而借助实验,同时提出问题:
1. 怎样用分子观点来解释水变成水蒸汽,水的分解变化(两种)有何不同?
2. 用分子观点来解释水的分解和氧化汞的分解的实质是什么?
3. 从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看,他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 以分子观点来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其中道理何在?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性质理解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合理的递度以及明确性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递度,即由浅入难,步步引导学生。例如,在之前提出的那位教师在讲解“复分解反应”定义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过大,不具有明确性。若改为“同学们请看反应物,从物质的分类上他们都属于什么呢?”“生成物呢”这样就明确了目标,然后再让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上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反应的?这样一步步引导,明确问题的对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提问
例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四、层次性提问,循序渐进探究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都喜欢在对直观问题的分析上逐步理解抽象问题,如果教学中急于求成,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绪混乱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前一知识解决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让他们在获得成功满足感的基础上,以旧知识为原料合成新知识。以九年级上“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为例,教学中首先将知识分为四个板块,即燃烧现象、灭火原料、促进燃烧的办法和爆炸现象,再逐层进行学习。就燃烧现象而言,先以生活中和实验中的煤炭、蚊香、蜡烛、木条、镁条、铁丝等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你认为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来找到燃烧的共性,学习燃烧的概念。既然燃烧需要有可燃物且达到着火点,那么,提出问题“你认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来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定义来分析灭火的原理,再以生活实例为说明,过渡到助燃的办法学习。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精到好处,精到能将前后知识形成一个链,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究,不断进步,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五、注重探究,开拓思维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探究,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求,也是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研究,真正做到让问题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杀手锏。
参考文献
[1]李娜新.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篇11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重提问而轻反馈
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的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4.先点名再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而其他的同学同时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了一个听众的角色而缺乏了对以往知识的自主性的回忆。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在提问的互动过程当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对提问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方面阐述笔者的几点想法。
1.教师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教师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外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而,在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所采用的一切教育措施、教育手段,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具体的提问的互动过程中,很多老师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经常在多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没完成时,就由少数已经基本完成的学生加以回答,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较薄弱,在回答问题是表述不清楚,此时,有些教师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老师代为回答,或者换其他的同学进行回答,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卑心理,还可能造成其他同学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心理.这也是在课堂提问当中,常常出现回答的学生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位的一个原因。因而,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尊重。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较快,而且比较着重问题的结果,在问题提出来后,不经过深刻的思考,就给予简单回答,常常得到得仅仅是问题的皮毛。这类学生往往体现在比较浮躁,甚至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同时也容易对其他学生的思考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不信任,害怕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反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自己越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表述能力越薄弱,而表述能力越弱就越没有自信,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的目的就不能加以体现。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认可,被老师认可的愿望,从学生的心理上看,如果在数学课堂提问的互动过程中,自己的价值能够体现,能够获得成就感,学生对于投入到这个互动过程也乐而忘返。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
(4)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小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2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应当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当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达到会学的境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否则,非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挫。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之后,再学习等比数列,许多同学认为很简单。此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等比数列中公比是否可以为0?是否可以为1? (2)若等比数列的公比大于1,是否该数列一定递增?公比小于1,是否一定递减?(3)结合定义,判断由等比数列各项的相反数、倒数、平方数分别组成的数列,是否仍为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所对应的各点是否均匀分布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上?这几个问题,看上去并不难回答,每个同学都有想尝试的愿望。通过强化联系,比较不同之处,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又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和矫正。从学生的回答上,可以透视出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的诸多疑问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提问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简言之,课堂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提问,是要达到复习新旧知识的联系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生的过程,又或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迁移与发展过程。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追求一种表面的繁荣,也可以说,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应从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大前提出发,落实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例如,复数部分引入棣莫佛定理时,我提出问题:“100 (1-i)等于多少?”从理论上讲,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可以直接计算,但实际操作过程却很麻烦。此时,我再适时指出本题有很简单的计算方法,得出100 (1-i)=-250。很自然,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欲知道如何进行计算,提问的目的便实现了。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启发性是提问艺术的精华。从信息论角度看,启发性提问能创造信息差,易于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又来自于提问形式的创造性,问题应力求富有创意,即使对同一问题,也有多种提问方式。许多教师“于不疑处生疑”,“问人之未问”便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教学立体几何中涉及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等一类题目时,对球心位置如何确定、点面距离如何计算、画出截面圆等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切圆的相关性质问题,这样便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事实上,类比推理的思想对所有学科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的提问要通俗易懂
应当指出,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尤其是文学基础的限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含义的理解往往达不到期望值。此时,学生对“问题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清,更别说如何回答问题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通俗易懂,数学课之所以让部分学生发怵,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语言的枯燥与抽象,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必须“翻译”,先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定理、公理、推论,达到一定阶段,再将其提炼成标准的数学语言,提问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便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于“是否存在实数k,使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可对其作出说明:“存在”是指“有一个”,“恒成立”是指“永远成立”,再结合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描述,学生就较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六、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从积极一面对学生作出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同样一个人经充分激励后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未经激励前的3到4倍。可见,“肯定”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在提问后应对回答的学生及时评价,对于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首先肯定其积极思考,再帮助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中不应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不应将其与学生“是否聪明”、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联系在一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10-05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8-28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策略08-18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09-05
高中课堂提问的艺术09-10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0-29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12-07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12-11
高中英语的课堂提问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