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课程

2024-10-02

技术课程(精选12篇)

技术课程 篇1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建设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点的、有效的、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 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展现新型方法的实施过程, 实现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最优化

目前,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法的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开始, 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 并觉得可以打游戏、好玩, 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 有的内容需要记忆, 且枯燥无味, 难度增大,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程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等都有了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演示和讲授的授课现象。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演示的过程, 使得课堂变得机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展开建构活动,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 即建构意义。

3、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得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4、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上, 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让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

二、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后,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涌现出一批新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结合新的课程目标特点及内容体系, 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可定义为: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所有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下面将介绍新课程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

(一) 演示与操作法

1、方法概述。教师通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模式是, 教师首先演示操作的步骤, 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 然后, 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做, 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2、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 不是以教师为主体, 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1) 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 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向, 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

(3) 教师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 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

(4) 师生共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 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

3、方法评价。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 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 (2) 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 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一一解决任务一一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 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 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进行共同研究。

2、教学过程。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呈现任务----师生讨论分析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交流与总结。

(1)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教师要经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兴趣的分析, 提出一个恰当的工作任务。

(2) 师生讨论分析任务。教师给出任务后, 师生一起讨论, 启发学生对于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想法, 使其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计划。

(3) 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学生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楚, 接下来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 教师给于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4) 交流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要组织交流, 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标一方面是相互评价, 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成果的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 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回味, 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三) 分层合作学习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 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 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 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 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 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四)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 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我让学生在网上了解有关“花”的相关知识, 并制作一份有关花的电子作品, 可以是电子报刊, 网页, 动画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 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说,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五) 自学法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而且,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操作实践之中去, 立即可以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得到检验。然而, 信息技术有很强的逻辑性, 处理问题要求周密、严谨;同时, 信息技术有艺术感觉能力的要求, 比如:处理画图和动画, 形象的设计, 审美水平的体现。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整个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自学信息技术虽然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薄弱, 缺少练习的时间, 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应用于知识的理解, 相对来说, 他的练习时间就减少了。还有枯燥乏味的自学, 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少部分学习很认真或者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的学生能较好掌握, 但这样的教学离我们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

(六) 讲授法

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 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中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同样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 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 (比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还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等方面的讲解) ,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明显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的同时, 尽量缩短时间, 如果讲解的时间过长造就缩短了学生练习的时间, 这样, 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 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就不能显露出来。

(七) 尝试教学法

让学生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学生的操作水平比较好, 因为通过尝试练习, 能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心中产生的疑惑, 再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 学生听课就更加认真了, 掌握情况较好, 也能培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花大量时间的练习, 学习基本知识的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很自觉, 就浪费一些尝试练习的时间, 因此, 学生间的能力差异程度较大, 容易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八)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 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 《信息技术》中的有些内容会显得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 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 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若照本宣读, 学生就难以接受, 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 用一棵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 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 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 对问题进行说明, 以达到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这种形象比拟法教学时, 应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可能仅在某一方面相似, 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 如易产生误导作用则宁可不用。

(九) 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加以引导、扶植、培养,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比如, 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 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 因此, 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 就此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 甚至处罚, 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 一旦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 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 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也要告诫学生, 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兴趣激励法,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 这样, 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 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 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 形成良性循环。

(十) 游戏引导法

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 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游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2、通过游戏教学法,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运用游戏引导教学法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即在教学中, 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 却不以游戏为目的, 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 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 不能以玩代教, 因玩误教。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 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 (包括在学校公用计算机上机时)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 可利用节假日, 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 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 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采用游戏引导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 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十一) 讨论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美妙的动画、漂亮的图片、和一些很有创意的编排等等, 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 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能把以前的知识运用起来, 同时,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情感表现和操作能力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 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和自己的同学讨论学习, 当然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学生很多课程的学习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 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这些是为学生探讨、创造提供有利的源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地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学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 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教无定法,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呢?我们知道, 教学往往要求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一定综合性的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了解它与其他方法相比对于解决特定教学任务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素养等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

1、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素养条件等其他因素, 恰当、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

(1)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能够实现教学目的。

(2) 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应该根据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3)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根据教师的素养。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养包括人格素养和智慧素养, 在心理学意义上,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实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是教师,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素养条件,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

上述各个要素也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掌握内容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来选择;另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自身特点,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需要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教师应当凭自己的长处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并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广泛的社会信息, 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服务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前提。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地、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综合性原则, 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总之, 新课程正在探索中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日的生活,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落实, 但新课程的实施仍需要大家共同建设, 共同创造。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 还处在前进中的探索阶段。既没有传统学科的大量经验积累, 又需要根据学科领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时调整。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队伍也还在逐步的形成和健全。要在较短时间内使信息技术课程步入好的发展轨道,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技术课程 篇2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技术课程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五、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灵活的评价方式

技术课程 篇4

一、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 使教学方式得以丰富

信息技术并非是一门文化课, 其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相互结合。以往,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习惯于口头讲解, 课堂讲解内容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教材, 很少结合电脑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对于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操作电脑一窍不通。很显然, 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微课程融入到整体的课程教学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11 课“漂亮的电子邮件”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该课程涉及到“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利用信纸美化邮件”等学习内容。要是教师对这些内容挨个加以讲述, 就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帮助学生弄明白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由于年纪尚小, 很少用到电子邮件, 所以对电子邮件的概念也不太了解。这样学生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对电子邮件的知识进行学习, 然后在讲解发送电子邮件的格式和方法。相比之下, 微课程以其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学会电子邮件的内涵、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之间的区别、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二、灵活设计微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 通常是事先录制好的精彩教学片断。以往, 教师的课堂讲述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 他们在课堂上会讲解所有的知识, 但是有很多讲述却较为空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把握住课程目标和其他内容。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和微技术等展开教学, 让学生充分把握所学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信息微课程进行设计, 并在事先录制好微课程, 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那些精品的微课程,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4 课“我的电脑窗口”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该课程涉及到如何操作电脑窗口、电脑窗口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电脑窗口的组成等内容。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事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并在电脑上进行相应的操作, 然后将操作步骤用电脑录制软件录制成微课程课件。学生在视频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和讲解, 并模仿教师的方式进行操作, 从而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较短, 课程容量较小。一般而言, 一个微课程通常为5 - 10 分钟,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 并且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概述和总结, 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以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负责讲, 学生负责听,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9 课“填充颜色”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该课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填充颜色以及如何使用“放大镜”功能, 教师应该在微课程视频中涉及相关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 教师在微课程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两幅动物园的图片: 其中一幅已经着色, 而另一幅图片没有着色。这时候, 教师给图片中的苹果涂上红色, 然后将剩下的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就会根据另一幅图片的参照主动使用对应的颜色进行着色, 完成学习任务。

密封技术课程感想 篇5

对于要工作的人来说,任何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知识都要努力去学习,以便为工作服务,密封技术在压力容器制造业中用处,随时都会用到,经过近半年的学习,总结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

一、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前提,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能够看懂的可以记下来,遇到不懂的地方作做好标记,老师讲解时自己心里就有了底,会对自己看不懂地方特别用心,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每一课程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知识结构是层层相接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认真听讲是学习的关键一步。老师讲完一节后及时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难点、知识点课下认真整理,做好笔记,一方面对所学知识更好地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作为以后的习题集,我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独立完成作业

每学一节都有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老师就将本节的知识容易在考试中以种题型展示出来,精心设计成习题,让我们做作业。一方面老师通过学生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掌握本节的知识结构,题型示例。

四、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认知是逐步深入的,因此要及时复习学过的知

识。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同时也便于预习即将学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

五、正确的学习方法

液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篇6

关键词:液压技术 基础课程 液压传动

液压技术这门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的一门课。液压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液压传动基本知识,油压泵,液压缸,液压控制阀,液压辅助元件,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的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液压技术一般应用于重型、大型、特大型设备,如冶金行业轧机压下系统、连铸机压下系统等;军工中高速响应场合,如飞机尾舵控制、轮船舵机控制、高速响应随动系统等工程机械,抗冲击、要求功重比较高系统一般都采用液压系统。由于本课程中专业术语及原理过程较为复杂,故学生学习起来较难,如何使课程变得清晰明了,让学生听得进去、消化得了就成了液压技术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在教授课程当中,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有利于授课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大家分享。

一、借助多媒体讲解

液压技术主要是讲液压传动控制技术,是工业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控制方式,它采用液压完成传递能量的过程。因为液压传动控制方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液压控制在工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液压传动是研究以有压流体为能源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和自动控制的学科。但对于学生来说,看书本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多媒体讲解就成了有利的工具。老师可以把液压传动系统中常用件的功能、名称、如何拆装拍成视频,配合教学使用,方便学生在开始入门的时候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液压传动回路的视频,如液压千斤顶是如何把重物顶起来的,我们可以先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浅显易懂,增强学生兴趣。

二、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

液压传动是利用各种元件来组成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回路,再由若干回路有机组合成为完成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来完成能量的传递、转换和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液压传动的学习中,阀和泵是最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泵体,如齿轮泵、双作用叶片泵、柱塞泵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对这些常见泵体进行拆装,认识各个部分的零件,根据书中的工作原理分析泵体的工作过程。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很自然地就能解决教学中所不能克服的重点、难点。对于常用的三位四通换向阀,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位四通换向阀在工作中各个位置的工作状态,如哪个位置液体流通、哪个位置液体停止,通过这些简单的操作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

三、讲与做相结合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动手操作已经对液压技术这门课有了一个很好的入门,之后教师必须在学生建立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很好的引导,比如典型的回路:溢流阀控制回路、流量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等,教师要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工作原理的讲解。比如溢流阀控制回路,我们在实验台上可以先组装一个基本回路,需要的元器件包括:动力元件泵体、表盘(显示压力及流量大小)、双作用式液压缸、三位四通换向阀,按照要求对回路进行连接。这时不需要将溢流阀接入,此时我们观察双作用式液压缸推出活塞杆的速度。之后我们将溢流阀接入,将截流的量调到最大,再观察液压缸推出活塞杆的速度,此时我们会发现推出的速度就要比之前的速度慢很多。讲授其他典型回路时,教师可以利用上述教学方法再结合“任务教学法”把需要完成的任务分发给学生,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实验过程,自己先对工作原理及元器件进行分析,之后小组发表意见,把不同的意见进行记录。最后教师可以把出现的常见错误加以总结,最终把工作原理加以分析,达到深化的目的。

四、小结

总体来说,笔者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是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要先学会看图,掌握各个阀之间的作用和各个阀的工作原理。看一些简单的液压系统图或实物,分析其基本工作原理,通过实践了解液压系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去处理。对基本的元件如常用液压泵、阀体、活塞杆等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只有把基础的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回路分析中进行较有条理的分析。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希望对教液压传动技术的老师有所帮助。

技术课程 篇7

1 通信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考察, 目前对于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素质必须要求学生具备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通信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生产、检测、维修和销售, 通信系统设备安装、维护与管理, 通信网络勘察设计、规划和优化等专业实践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能适应我国通信事业高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

2《数字通信技术》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提供必要的数字通信基本职业技能, 数字通信系统是学习通信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分析、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专业仪器仪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 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通信技术工程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3《数字通信技术》课程的目标

基础理论: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 引入通信技术新知识, 通过案例引导, 以实际案例分析技术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基本技能:以通信原理实验台为平台,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字通信信号测试的各项基本操作, 借助MATLAB软件实现对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性能分析实现仿真。

专业技能: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开展通信终端初步测试、电子设备测试的专业应用等。通过通信设备检验员行业认证。

4 课程内容安排

根据课程目标, 结合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结构, 将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模块化 (如图1) , 各模块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5 教学方法

各模块教学思路主要依据教学导航、案例导入技术解读、实践训练、案例分析、模块小结、模块测试这样一个主线, 即先全局了解、再步步分解, 然后再全局总结并通过测试强化。

1) 教学导航:利用角色互换法、启发引导法, 了解本模块知识点, 知识点的重难点分布等情况。

2) 案例导入:结合具体案例, 借助启发引导法, 掌握相对应的知识点。

3) 技术解读:结合导航, 突出重点难点, 并逐一解决。

4) 实践训练:借助实验环节, 利用实践教学法、示范引导法加强对重难点理解, 让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的相对应的结果, 加深理论的理解。

5)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 借助启发引导法, 进一步加深重难点的理解。

6) 模块小结:通过理顺各模块知识体系、归纳各模块知识要点、列出各模块的重要公式, 让学生能够对各个模块有一个清晰的直观的把握。

7) 模块测试:利用分析归纳、强化练习法, 实现对重难点的掌握、自评,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实现师生课外互动,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6 改革特色

1) 模块化:按照信号流程, 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 符合学习思维, 每个模块既具有独立性, 前后又具有关联性;

2) 教学导航:每个模块开始通过教学导航对“教”与“学”进行要求, 提高学习效果;

3) 案例教学:每个模块采用双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知识面, 更好地掌握通信技术;

4) 实践训练:采用企业参观、现场实践、原理实验、仿真实训等多种实践训练形式, 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7 改革成效及后续工作

技术课程 篇8

一、新课程使教学目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 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的一些技能包括:①信息处理 (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 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新课程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关注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的培养, 更关注以能力为主题的目标的培养。三维目标要求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逐步培养, 以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新课程使教学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

三、新课程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课程使课堂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研制走向共同开发,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新课程让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提倡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就是好的教学, 教学活动可以不必局限于某一本教材, 教学活动也可以不必局限于某一单一封闭式的课堂。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和良好学习环境的优势寻求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合作, 主动整合其他学科的有真实任务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实施教学的课程内容, 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的学习由低投入 (被动型) 转向高投入 (主动型) 的形态, 这样在满足自己教学需求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化环境。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已经不同于只需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计算机课,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准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内容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全体教师都面临着必须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挑战;其他学科在新教材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如语文学科新教材增加的梳理探究内容, 一时间也让教师产生或多或少不知所措的困惑, 主要表现为在单一的课堂、在资源不够丰富的条件下苦于无好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完成目标。

技术课程 篇9

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者目前水平是中专二年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能等, 学生已具备掌握和运用基本电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已经具备独立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掌握基础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专学生来说, 可以为实践应用做好理论基础。

2 教学内容的分析

首先,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确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次, 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 即基本电子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和实用各种放大电路;然后, 明确不同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由于中专学生知识体系的、网络教育两种特殊性, 要求教学内容一定得做到由浅进深, 对于大多数学生工作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内容要加深,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工暂时涉及不到的教学内容我们则可以指导学生选学。基本电子器件、基本大电路, 在知识的积累能力达到一定广度后进入更深更广有关各种实用放大电路的学习。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 也保证学习者头脑中清晰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法上应该注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更要考虑相关学科如电工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能的内容衔接问题。

3 学习目标的确立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该达到的行为指标。网络教育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差异性、工作环境差异性、学习情境差异性等一些特殊性来设立。

3.1 认知领域。

一般分为知识的了解、理解、应用、分析、全面和评价。在该课程中, 当学习者对基本电子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以及其他特殊半导体器件的知识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知道和领会后, 把所学的器件运用到具体实用的电路中, 进行电路工作原理和电路方法的分析和综合, 最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测验以评价。这里体现了网络教育的优势, 教育对象的参与性、自我教育性、差异性可以充分发挥。

3.2 情感领域。

一般来说, 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 人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 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 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 它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创设优良的教学、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网络教学中缺乏传统教学具有的丰富而及时的交流, 则在设计中较多地采用协同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在这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体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

3.3 技能领域。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类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达到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电子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的功能和应用, 能够自如运用一些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且把其应用在实际的电路分析中。这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4 教学策略的制定

现代教学理论基于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提出了两种教学策略, 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 所以在网络课程教学中, 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以此为依据在本网络课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方式。

4.1 讲授型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讲, 学生听, 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网络课程教学采用此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人数、地点的限制, 在网络上实现讲授, 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 而且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 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再有网络信息量丰富, 可以扩充书本知识以外的内容。

4.2 有效辅导模式。

有效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 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 但不能马上得到辅导, 也可以通过网上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 可以获得教师的即时讲解, 如同面对面一样, 但此同步性技术要求很高。《模拟电子技术》网络课程设立教师信箱, 学生可以采用此模式学习。

4.3 伸展学习模式。

由专业教师设立一些适合学习者的思考题以及作业题, 要求学生解答, 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在探索学习中, 专业教师会在网上给予学生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并加深了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

4.4 阶梯学习。

由于学生做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尽相同, 所以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并不相同,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之前多做职业调研, 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层面, 再有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所以在这里更是体现了网络教育的优越性, 可以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知识学习空间, 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筛选学习。

5 自测过程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中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在该课程设计中, 在每一章之后, 均有一个自学测试, 针对本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测试, 以便学生经过自我测试后自我调整;在此设计中采用学习完全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 安排总测验, 以测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当然此测验题也需要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测试题。

参考文献

[1]杨承毅, 肖诗海.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技术课程 篇10

1.电子仿真技术

目前,应用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方面的仿真软件比较多,如Pspice、Multisim(EWB)、EDA、MATLAB等。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搭建虚拟的操作平台,可以达到非常真实的效果,因此,其在现代信息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是Technologies(IIT)公司在20世纪末推出的一种电路仿真软件,其软件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方法。

Multisim广泛应用于电子类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其最早的版本为EWB5.12,该版本对一般的电工学实验可以通过仿真来实现;其最新版本为Multisim 12,目前普遍使用的是Multisim V8,它的功能更加强大,不仅能够在最基础的课程如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这些职业基础课程中进行仿真分析,而且也能在很多其他职业能力课程如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毕业设计等多门课程中进行仿真分析,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

另外,相对于其他EDA软件,Multisim V8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它能进行模数混合电路的仿真,几乎能够百分之百地仿真出真实电路的效果,给广大电子电路学习者提供了方便。

2.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电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胜任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营销及一般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们将专业基础课中的电工应用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和专业能力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与设计、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毕业设计这九门课程归纳为一个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在建设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引入到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再辅以教学方法模式的革新,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工程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Multisim等仿真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硬件的同时,学会用仿真软件验证相关原理及电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更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提高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验证”的情境之中,使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向“发现知识和知识创造型”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电子仿真技术在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数字电路最常用的三种表达方式分别是真值表、逻辑电路图、逻辑函数表达式,这三种表达方式也是这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对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将Multisim仿真软件应用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Multisim仿真软件的仪表栏中就提供了一种虚拟的仪器仪表——逻辑转换器,它能够实现一个数字电路的逻辑电路图、对应的真值表、逻辑函数表达式三者的相互转换,这给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形象的演示效果。如下图1所示,用逻辑转换器分析电路的真值表、逻辑表达式(最小项表达式及最简表达式)。

双击逻辑转换器并选择好,输入变量A,B,C,再按下第一个转换按钮,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对应电路的真值表;再按下第二个转换按钮,就可以得到如下图3(a)所示的最小项表达式;再按下第三个转换按钮,就可以得到如下图3(b)所示的最简表达式,表达式都位于最底下的一行。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Multisim等仿真软件,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某种仿真软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了学习任务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课后的练习和作业题是否正确,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电子仿真技术在专业能力课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

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更高的要求。但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出去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门课程采取虚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实用。

在小型电子产品设计的初期,先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分析和设计,设计好合适的思路,选取好合适的元件和参数,并且在仿真软件上调试出较好的实验现象以后再进行实物制作,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实训耗材,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尝试电路设计,不用担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学生进行设计和探索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如果设计一个如图4所示的流水灯电路,学生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设计的电路发光二极管不亮,有的学生设计的发光二极管间隔等待的时间过长,等等。学生碰到这些问题时,肯定就会着力想找出自己电路的故障原因。通过仿真软件来查找原因会比较安全,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拆掉实物,这对电路学习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如果将图4中的RP1调为90%,流水灯很快就亮了。当看到这些不同现象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思考原因了,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尝试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非常安全、快捷地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避免了大量的实训耗材的浪费。

四、结语

从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中选取其中几门课程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将电子仿真技术应用于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仪器仪表进行虚拟实验是非常方便、直观和形象的,对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很有用。同时,老师们也可以应用如电子仿真技术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这对提高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松泉,沈红卫,梁伟,等.虚实结合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84-186.

[2]朱运利.EDA技术应用(第2版)(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刘颖,侯建军,黄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3-4.

[4]张志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184.

[5]叶群,邓优林.EDA仿真技术在高职安全类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72-75.

[6]郝骞,李晓明,杨风,等.EDA技术融入电工学课程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2).

[7]陈虹.EDA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2).

[8]雷跃,谭永红.用Multisim提升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4-27.

技术课程 篇11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技术课程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 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 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的学习, 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 例如: 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 (鼠标、显示器、机箱) 、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 (Inter- net) 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XP、Windows 7) 、计算机办公应 用软件 (Word、Excel、Power point) 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 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 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 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 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 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 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 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 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 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 内容相对简单、易懂, 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 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 教学内容过多, 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 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因此,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 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 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 间较晚, 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 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 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 教师缺乏 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 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 息技术 “适时 ”、“适度 ”用 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 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 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 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 “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适度”性原则, 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 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斌, 张晓宇, 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技术科学) , 2009, 30 (03) :201-202.

[2]李晓燕, 唐加有, 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06) :128-129.

[3]卞素兰, 尹丽丽, 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 (机械制图)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38 (09) :157-159.

[4]胡春亚, 蔡卫东, 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11) :148-149.

[5]贾志斌, 杨巧玉, 胡加圣.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9 (22) :146-147.

[6]曾祥霖, 张绍文, 刘成新.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33 (13) :122-125.

上一篇:豆腐文化下一篇:招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