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

2024-09-06

小儿肠套叠(共10篇)

小儿肠套叠 篇1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病,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 尤以4~10个月的婴幼儿最多见, 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到相连肠管腔中的现象, 也是导致婴幼儿发生急性肠梗阻最常见因素之一, 患儿多以急性腹痛、哭闹、血便等原因来就诊[1]。如果由于诊断不及时, 肠套叠后可以引起肠壁缺血坏死, 甚至穿孔危及生命。故超声早期对小儿肠套叠作出诊断尤为重要[2]。笔者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信息就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年龄6个月~9岁, 平均 (2.2±1.5) 岁;发病时间2 h~6 d, 平均 (1.8±0.3) d, 60例患儿均有腹痛、哭闹等表现, 所有患儿及其家长均对本研究相关方法知情, 同时签定知情同意书。60例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例 (%)

1.2 检查方法

1.2.1 使用仪器

在对患儿检查时, 采用的仪器是黑白超声诊断仪 (日本生产的东芝纳米-10) 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日本生产的阿洛卡-4000) 。探头频率均为3.5~10 MHz。

1.2.2 检查方法

受检患儿取仰卧位, 先对腹腔实质性脏器进行常规检查, 然后对腹部进行连续广泛扫查, 探及腹部包块时, 要行纵、横、斜断面结合, 用低频、高频探头相结合。注意包块的大小、位置、血液情况, 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 腹腔积液等。

1.3 观察指标

对超声诊断结果、患儿肠套叠类型以及最终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研究中患儿基本症状分析

60例肠套叠患儿中, 观察到烦哭、便血42例, 便血10例, 阵发性哭闹伴呕吐8例。腹部触及包块53例, 未触及包块7例。60例肠套叠患儿中两岁以内发病患儿比例最高为46例, 占76.7%;其中男患儿39例约占65%, 女患儿21例约占35%。

2.2 本组患儿的超声诊断表现

肠套叠的超声表现为腹部内边界清楚的回声不均包块, 沿着肠管长轴纵切时显示为对称性多层平行结构, 呈高低相间混合回声, 似腊肠样结构, 它的两边各为一低回声区, 称“套筒征” (图1) , 沿肠管短轴横切时为一同心圆, 即外层为环状低回声区, 中心区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 或呈一致性高回声, 即“同心圆”或“靶环征” (图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反映套入肠管部分血流循环状况, 肠套叠近端肠管可见不同程度扩张, 有时出现明显可见的腹腔积液。

2.3 本组患儿中肠套叠类型

本组共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 回结型肠套叠发生率为10.00% (6/60) , 回结型26.67 (16/60) , 小肠型5.00% (3/60) , 回盲型58.33% (35/60) 。

2.4 本组患儿超声诊断和最终治疗情况

本文60例患儿最终均经手术确诊, 符合率为100%;且均经X线空气灌肠确诊并成功复位, 治愈率达100%。

3 讨论

肠套叠是由于肠蠕动紊乱或因婴幼儿时期肠系膜过长, 活动度大等解剖因素而导致一段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之中所形成的。本病是小儿外科急诊常见的疾病, 多发生在2岁以内,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减低, 95%原因不明, 占小儿肠梗阻首位[3,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5]。临床治疗方面, 大部分肠套叠的患儿可通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有些严重患儿存在肠水肿、坏死时, 在加压复位过程中可导致肠管破裂而危及生命, 因此不宜进行空气灌肠复位, 而应及时手术[6]。

大多数肠套叠患儿属于顺行性, 即是肠管近端套入肠管远端内, 以其套叠程度可将其分为单套叠、复套叠这两种类型[7];根据小儿突然出现反复发作的间歇性腹痛、哭闹、血便、腹部包块及肠套叠在超声图上的典型特征:“同心圆征”和“套筒征”, 即可诊断肠套叠。但应与急性肠炎、肠道肿瘤、排空的胃窦部等相鉴别[8]。本研究60例肠套叠患儿的超声图像均有利于临床诊断, 手术证实符合率高达100%。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笔者认为: (1) 超声能帮助观察肠套叠的深度, 也就是纵切测量套筒征的长度; (2) 高频探头的使用有利于医师清晰地对近场区域肠壁结构进行观察, 并准确测量同心圆外层低回声环厚度。由于紫癜病患者也有肠壁增厚症状, 但缺乏典型套筒征, 因此这对于紫癜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极为重要[9]。相关研究显示,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中, 同心圆外层低回声带厚度反映肠壁水肿程度的同时, 也能间接反映出患儿的病情程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则能对局部肠壁血供现状进行判断,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0]。

笔者认为在超声诊断肠套叠时, 还需要与下列疾病做好区分鉴别: (1) 蛔虫性肠梗阻, 超声影像显示中央虫体存在粗大强回声斑, 肠壁水肿后周围有低回声, 但无明显分层[3]。 (2) 急性阑尾炎, 患者常发呕吐、无血便, 超声横切有同心圆征, 但其直径明显小于肠套叠, 且纵切时能见明显增粗阑尾结构。 (3) 紫癜病、急性肠炎, 患者表现典型胃肠道症状, 但无腹部包块。 (4) 婴幼儿肠道旋转不良, 探头由脾静脉下方开始移动横切, 肠扭转典型声像图显示, 肠系膜根部存在靶环征或者螺旋状中等低回声, 但纵切扫查肠系膜动脉难以显示正常图像, 且呈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10]。因此, 笔者认为对于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者, 可将超声诊断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 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具有明显特异性, 纵切时呈“套筒征”, 横切时呈“同心圆征”, 临床中实际应用超声诊断时, 医师需要做到扫查详细、全面, 仔细甄别典型和不典型性影像图示, 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总之,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临床中辅助诊断的首选方式。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结果, 分析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本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超声诊断、手术病理证实以及最终治疗情况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超声诊断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中, 回盲型肠套叠发生率最高为58.3%;患儿均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后痊愈, 超声诊断率和临床治愈率均为100%。结论: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异性高, 纵切时呈“套筒征”, 横切时呈“同心圆征”, 对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有重要意义, 应作为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空气灌肠,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孙淑艳.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 :87-88.

[2]王玲, 仇长敬, 蔡玉峰, 等.小儿急性肠套叠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6) :88-89.

[3]张涛.低频结合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6) :41-42.

[4]吴在德, 吴肇汉, 陈孝平, 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9.

[5]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15-1016.

[6]李晓东, 环育才.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1) :41-42.

[7]程颖.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2) :58.

[8]单彦琴.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3) :48-49.

[9]廖雪燕, 王建文, 郑俊琼, 等.小儿肠套叠60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121 (12) :112-113.

[10]Lam S H, Wise A, Yenter C.Emergency bedside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of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a retrospective review[J].World J Emerg Med, 2014, 5 (4) :255-258.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鉴别 篇2

虽然宝宝肚子在痛,但那么小的孩子,还不会清楚地表达,这时候,家长必须要“察言观色”,了解宝宝在跟你们“说”些什么。宝宝发生肠套叠的表现,还是跟普通的肚子痛稍有不同的。

一、来诊时的主要症状

1、阵发剧烈哭闹或腹痛:健康的孩子突然开始发作性的阵发哭闹,声音高亢、难以安抚,其声音之响让“整个病房或者邻居都能听到”;哭闹间歇期孩子也可以很安静,但时间不长又剧烈哭闹,如此反复常常让家属疲于应付而显得急燥慌乱,以至于让诊室现场也变得吵闹、杂乱。哭闹时家属会发现,平时常用的安抚孩子的办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如喂奶、逗孩子、用玩具吸引、做鬼脸儿、抱着转变环境、暖肚子等,孩子的目光很难被吸引。接诊时通过询问、查体很难找到明确的解释孩子哭闹的疾病。

2-3岁以上的大孩子有时会说或指出自己腹痛,并呈阵发性经过,腹痛时常用的解痉对症治疗效果不可靠,常不能终止腹痛发作或只“短暂有效”后很快开始下一轮的腹痛。

2、呕吐:可以很轻或者无,更多时候早期孩子表现为“拒奶”:按平时喂养孩子的规律,往往错过1-2次以上孩子还没有吃奶的欲望,尤其是在夜间,母亲常描述为“给孩子喂奶也不吃”:孩子在哭闹完后更容易睡觉而不是进食。这与其他原因引起哭闹后常可被喂奶中止不同。

如果在其他医疗单位作过对症治疗后再来诊,或者起病4-6小时以上时,常可见到呕吐的症状。随着哭闹时间的延长,呕吐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严重的也见到吐胆汁样或粪样的东西。

3、血便:常为洗肉水样或者果酱样均匀一致的红色便,有时可与痢疾的粘液脓血便混淆。可能是现在对肠套叠的警惕,辅助检查介入的机会增加、时间提前,以至于误诊时间缩短,现在出现血水便或果酱便的孩子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肠套叠后,还可以有1-2次正常大便。

4、停止排便(排气):停止排便有时会比血便出现早,尤其是对原来有腹泻的基础疾病的孩子,原来还每天数次的腹泻,在用药物后腹泻“突然减轻”,此时一定要小心肠套叠的并发症问题。

5、基础疾病的症状:这个常被我们忽视。肠套叠常发生于腹泻、痢疾、呼吸道感染等的基础之上,原来就可能存在呕吐、进食少、哭闹、粘液血便(痢疾)等表现,此时一定要对原来的疾病仔细查看与判断,如果发现不符合原来疾病转归的情况,或有原来疾病不易解释的呕吐、哭闹、腹痛、血便时,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

也有因基础疾病住院、在住院期间出现可疑肠套叠表现的,此时比原来健康突然出现肠套叠的孩子更难诊断。

6、“负性”症状肠套叠:也有称为非疼痛性肠套叠,患儿在肠套叠以后不经过剧烈腹痛、阵发哭闹、呕吐等激烈的症状,直接进入拒食、嗜睡(睡眠明显增加或“叫不醒”)的状态。临床应该格外的警惕。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接诊前并不都是健康的孩子,所谓“负性症状”也只是针对肠套叠的剧烈腹痛、哭闹等相对而言的,如果原来有细菌性肠炎等能“解释”孩子的这些现象,我们的诊断将更加困难。

7、其他:随病程进展,可能出现发热、腹胀、昏迷、抽搐、休克等。随着并发症的增加,单靠症状来鉴别就越困难。

肠套叠的症状中,是以腹痛或阵发哭闹为核心。然而,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肠套叠发展过程中的“不全性肠梗阻”状态。此时患儿食欲下降但可能还能够进食;大便次数、性状变化但还通畅;精神有时差,但也有时可玩耍如常;肠套叠的症状时有时无、或轻或重。通常来说,只要可疑,我们就应该进入观察程序,同时给予必要的辅助检查和与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

二、即刻分析

1、孩子年龄多大?

肠套叠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两大类。前者多见于2岁以下,发病前外观健康,能占到临床肠套叠的80%以上;后者在发病前或手术中都能发现引起肠套叠的基础疾病,临床见到的比较少。换句话说:所谓继发性,是有基础疾病的,如果在3-4岁以上的大孩子临床怀疑或确诊了肠套叠,则我们一定要注意:肠套叠是继发的,其背后还会有肠道的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等原发的问题,这个往往比肠套叠更重要。

说一些题外话:很多的疾病,年龄都是很重要的因素,象毛细支气管炎、过敏性紫癜、咽后壁脓肿、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等,有很多有年龄高发性的倾向,有时,年龄可以作为诊断依据存在,我们要注意收集这些信息。其他如流行病史、季节、疫苗接种史等都很重要,比如有不少发热出疹不典型的可疑麻疹的婴幼儿,我就是通过询问1周前的疫苗接种史而明确为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不典型麻疹。

2、哭闹多长时间了?

了解发病的经过与时间在诊断上显得相当的重要,同样的,没有查到哭闹或腹痛的原因,如果已经超过2个小时,我们就应该警惕病理性的原因。4-6小时以上的腹痛或难以安抚的哭闹多有病理性因素,应该进行积极的观察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在婴幼儿的“难以安抚的哭闹”中,肠痉挛最常见,肠套叠及阑尾炎是最该注意的腹部外科问题,另外还有喉炎咳嗽时的咽痛、进食前哭闹、疱疹性咽峡炎、喘息或鼻塞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还没有发现的中耳炎、颅内压增高的头痛、腹泻引起的肛周疼痛、过敏性皮疹(局部或全身)前的皮肤搔痒、高热期的烦躁不安等。

3、此前孩子还有什么不舒服?

就是对基础疾病的判断,如果基础疾病表现为“痢疾”,但孩子现在哭闹难以安抚,或伴随大便量少、呕吐,则一定要小心的腹部触诊及必要的超声检查及反复的超声或X线检查;如果孩子原来是以“呕吐、腹泻、发热”这些典型的胃肠炎入院或治疗的孩子,如果治疗中呕吐的时间超出既往对这类胃肠炎的经验时间,或呕吐一度好转后又重新出现;再或者孩子腹泻症状的好转“超出我们的预料”、两次大便的时间间隔之长“让家长担心”;又或者孩子进食明显的减少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都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诊断,并对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作出判断,对辅助检查的调整、安排要有及时和有针对性。

如果孩子入院就有容易引起肠套叠的基础疾病,那么,我们在诊治该类疾病时,就应该时时保持警惕,一旦有可疑表现,及时观察、记录、查体、与家属沟通和安排辅助检查。

4、以前孩子有没有相似的哭闹?

可以是基础疾病期间和基础疾病以前有无相似的问题,有时询问病史时,家属就可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线索,这个应该有。

三、查体

在全面的查体之上,重点是作好腹部的查体。这在哭闹的、2-3岁以下的孩子有时可能很困难,因为阑尾炎等外科急腹症也会引起“难以安抚”的哭闹,所以要重点排除。

肠套叠的早期,腹部常柔软,取得孩子好感和家长配合后,用温暖的手轻揉患儿腹部,孩子不会因为我们的触压变得“更痛苦”,反而有时可能让孩子一过性的安静下来。最后明确为肠套叠的孩子,能靠腹部触诊到典型“腊肠样包块”从而明确肠套叠的机会并不多,这可能是孩子缺乏配合,或者辅助检查阳性后很少再重复触诊有关,对腹部触诊技术及孩子和家长的配合也是重要因素。

腹部触诊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判断孩子有没有明确的“腹部固定压痛”、“腹肌紧张”、“肝脾增大”、“斜疝嵌顿”等线索。

腹痛(或阵发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是肠套叠的四大主征。发现任何一个或多个组合,都应该与肠套叠鉴别。

对可能为“负性”症状的肠套叠保持高度的警惕。关注嗜睡、拒食、精神差等反常举动。

如果是住院的病人,出现阵发性哭闹按肠痉挛对症处理、指导家属安抚困难的孩子,应酌情选择超声急查或复查、反复急查。必要时加用镇静后查体及完成辅助检查。并建立自己应对此类问题的观察程序:可以每小时或每2小时认真查体、评价、记录分析、对症治疗、辅助检查安排等,并重复至明确诊断或除外诊断。

四、鉴别诊断

1、在婴幼儿:肠套叠是引起“难以安抚的哭闹”必须要鉴别的疾病。我们可以借肠套叠对临床常见的引起婴幼儿“难以安抚的哭闹”作一个总结。

哭闹的孩子,不管是健康的孩子突然起病急诊,还是有基础腹泻、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孩子突然哭闹,肠套叠都是最常考虑的问题。但在此之前,首先要仔细查体(虽然哭闹中腹部查体结果不可靠,但也有认真的全身检查,重点包括有没有皮疹(搔痒)、前囟突起(颅内压增高、头痛)、外耳分泌物(耳痛)、头颈皮肤有没有痱子(捂热、刺痒)、有没有鼻塞(吸气困难、饥饿但因鼻塞不能闭嘴)、有没有喘息(因呼吸困难缺氧)、肛周有无糜烂(疼痛)、包裹衣物是否合适舒服(过热、毛刺)、手脚是否颜色温度正常(有时可见到毛线缠绕指、趾引起疼痛)、留置针部位或肌注部位有无异常(缚带过敏或针头部位感染)、体温是否正常(发热时全身疼痛、头痛、不适等)、是不是在睡觉中被吵醒或该睡觉了(农村话叫“吵觉”)、是不是想解大便、小便(尿急、尿痛、便秘等);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或线索,临床多会按“肠痉挛”先给予“喂温水、暖腹部、转移注意力、尝试喂奶、尝试哄睡”等办法观察1-2个小时左右,如果表现重或家长急,就观察时间偏短些,否则就稍长些,但不宜超过2个小时。有相当多的孩子经过此阶段都能安静下来;如果无效,或家属已经做过这些尝试,不愿意再观察,就开始口服解痉或肌注解痉治疗;用药前再尝试对你感兴趣的地方重点查体,尤其是腹部。如果家属不愿意用药物,则继续观察半小时或开始辅助检查(常首选超声),如果家属同意了使用药物,用药后观察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管孩子好不好,均宜再重复查体;如果无效,急查腹部超声或立位腹平片,有异常就不是我们的事了,转科或请会诊、转院;无异常,检查回来后再次重复查体,可再尝试以上安抚1-2小时,无效再重复查体、超声或与X线交替复查、重复解痉药使用、必要时加用镇静治疗等。

2、对于大些的孩子:一般自己述说腹痛,但不一定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如过敏性紫癜的孩子,原来就有腹痛、呕吐、血便,此时你接班后家属过来反应孩子有这些表现,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症状就要去常规作超声检查,没有问题再按过敏性紫癜常规处理。在这个火热的季节,有腹痛的大孩子,更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尤其是细菌性肠炎。阑尾炎早期也常只表现为腹痛,应予注意。

除了超声、X线外,还要作必要的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CRP、BS等其他检查。再重复一下肠套叠的哭闹(腹痛)的特点:原来孩子健康,或用原来的疾病难以解释;常规的安抚及对症治疗手段效果不明显;可伴随呕吐或排便(排气)停止;哭闹间期孩子可能“完全正常”。同时警惕“负性”的无痛性肠套叠。

小儿多发性肠套叠临床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多发性肠套叠患儿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23例, 女25例;年龄4个月~17个月, 平均年龄为 (12.8±2.2) 个月;患儿送诊时间为病发后3 h~13 h内, 平均 (5.6±2.1) h;患儿均符合肠套叠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在此次调查中, 由医护人员对48例患儿家属进行病史询问, 并对患儿的临床基本表现进行观察。其中25例患儿以空气灌肠法进行诊断、13例患儿以超声诊断法进行诊断、10例患儿以X线检测法进行诊断。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血便、腹部包块、呕吐是临床诊断肠套叠的基本依据[2]。本组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哭闹情况, 其中, 血便40例, 占总比例的83.3%;腹部包块42例, 占总比例的87.5%;呕吐42例, 占总比例的87.5%。

2.2诊断及治疗结果空气灌肠诊断25例, 被检出25例, 检出率为100% (100/100) , 患儿均表现出典型的“杯口影”或“弹簧”征。超声法诊断13例, 被检测出10例, 检出率为76.9% (10/13) , 患儿均表现出典型的“同心圆”或“靶环”征。X线检测法诊断10例, 被检出3例, 检出率为30% (3/10) , 患儿腹部均提示有“包块”影。

本组48例患儿中, 以空气灌肠法治疗患儿共30例, 成功率为100%;以手术法治疗患儿18例, 成功率为100%。

此外, 我院于患者出院1年内对患儿进行随访, 30例空气灌肠治疗法患儿中, 未出现疾病复发情况;18例手术治疗患儿中, 复发3例, 复发率为16.67%, 后经空气灌肠法进行治疗, 患儿痊愈, 未出现复发情况。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 P<0.05) 。

3讨论

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婴幼儿外科疾病, 该病具有典型的四大特征, 分别为婴幼儿阵发性哭闹、血便、腹部包块及呕吐。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对疾病无基本的表述能力, 且常伴有哭闹情况, 因此在确诊时较为困难, 甚至可造成误诊, 对患儿的治疗产生一定影响。提高诊断率, 确诊后给予有效的治疗, 是临床上较为关键的问题。近年来, 空气灌肠法因诊断及治疗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3]。

在此次调查中, 我院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肠套叠患儿进行回顾分析。在调查的患儿中, 有25例患儿以空气灌肠法进行诊断, 其诊断准确率为100%, 明显高于超声诊断及X线诊断法。可见, 空气灌肠法对患儿的临床诊断效果可以进行肯定。

同时空气灌肠法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由本次调查及随访结果可知, 30例以空气灌肠法治疗的患儿中, 治愈率为100%, 虽与手术治疗法结果相同, 但由随访结果可知, 以空气灌肠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后, 患儿不易发生复发情况, 疗效更为彻底, 明显优于手术法治疗的患儿 (P<0.05) 。且此次治疗结果符合多项资料的结果显示[4], 可对空气灌肠法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进行肯定。

总而言之, 以空气灌肠法对肠套叠患儿进行诊断与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患儿的确诊率高, 且治疗后不易复发, 可减少患儿二次诊断治疗的痛苦, 明显优于其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坚.小儿肠套叠误诊3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 :88-89.

[2]闫建平.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25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9) :1645-1646.

[3]代新学, 陈天武, 姜正全, 等.空气压力灌肠诊断与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 (附177例分析) [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1 (1) :34-36.

小儿急性肠套叠20例诊治体会 篇4

【关键词】肠套叠/诊断;肠套叠/治疗

【中国分类号】R7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10-01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3%,国内文献报道为3%[1,2]。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在非手术疗法中有钡灌肠,空气灌肠复位疗法,尤其空气灌肠复位在近30余年来已广泛应用。近十余年来采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也收到良好效果。我院自2009年10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20例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例中男15例,女5例,男女之比3:1。年龄2~3月7例,4~7月7例,8~10月4例,1~1.5岁2例。1例在7月份发病,其余全部在冬春季节发病。

1.2 临床表现 :当病儿已具备阵发性有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肿块时,即可确定诊断。本组病例:急性阵发性哭闹及呕吐20例。便血20例,其中17例明显便血,为果酱样,带血丝大便,血水样;2例肛诊指检带血;1例清洁灌肠发现有血。右下腹包块8例。腹胀6例,伴发热9例,伴腹泻者6例(多在哭闹前)。

1.3 X线、B超及实验室检查 17例腹部透视无异常发现,2例有肠梗阻现象,1例右腹肠管胀气。B超诊断均发现肠套叠。钡灌肠:20例均发现肠套叠,其中13例为回结肠性套叠,6例为回盲结肠性套叠,1例为回回结肠性套叠。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大便常规示:脓细胞7例,红细胞12例。

1.4 治疗方法: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在B超荧光屏上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逐渐向回盲部收缩,逐渐变小,在回盲部常规采用纵断面观察,由于水压增加,盲肠内无回声液性暗区逐渐增大,肿块影由大变小,套叠块影称为"半岛征",随着复位的进展,这个"半岛"由大变小,最后通过回盲瓣突然消失。在此瞬间,液体急速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复位成功后可见盲肠和末端回肠肠壁影像清晰,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水肿明显,其纵断面呈"沟壑样",横断面呈"铜钱样"改变均可以证明肠套叠已复位。复位常用压力为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在300~700ml左右。复位中注水量与压力成正比。

1.5 复位成功的标志: 对肯定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应作如下观察:①拔出气囊肛管后小儿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粘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病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④灌肠复位后给予口服活性炭0.5~1g,如经6~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证明复位成功

2 结果

16例经水压灌肠复位成功,2例复位失败,经手术复位,2例因为发病超过48小时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手术切除右半结肠。水压灌肠复位成功者为24小时内发病者,肠坏死切除为48小时以上发病者。

3 讨论

肠套叠是一种小儿常见临床急症,小儿肠套叠在小儿肠梗阻中常见,好发于两岁以下幼儿[3],2月龄~3、4岁小儿均可见报道,发病高峰在4月龄~1.5岁.由于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导致不全或完全梗阻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无明显性别差异.多好发于春末夏初.其可发生于任何段肠管,尤以回盲-升结肠最常见[4]。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是腹痛、呕吐、黏液血便及腹部包块[3],但是因婴幼儿发病急,哭闹难以配合检查,以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包块诊断肠套叠比较困难,故不能因此症状不典型而排除肠套叠。便血示小儿肠套叠的 一个特征,故对其病的早期诊断很重要,疑诊而无便血时可肛门指检,但有时也可无血,本组1例早期在清洁灌肠时发现便血,故此检查可协助早期诊断,并可为钡灌肠前准备。一些肠套叠可与菌痢同时存在,肠炎既可为肠套叠的诱因,也可呈其结果或并发症。普通常规腹部透视诊断肠套叠很少发现异常,临床上许多病例在早期因此而误诊,导致严重后果,故凡疑诊此病时应以钡剂灌肠,及时正确诊断及治疗,而不应以腹透来排除肠套叠。随着B超的普及,对早期诊断婴幼儿肠套叠有益,检查可发现横截面超声图像有同心圆(靶环征)改变,是肠壁自身在超声下表现的多层结构,因肠管折入相互折叠,形成的强弱相间的特有征象[5];纵截面声象呈半岛征或假肾征。B超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影像直观,准确率可达100%.[6]。

婴儿肠套叠在建国初期均采用手术治疗,死亡率高达20%~3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无创伤性的灌肠复位治疗让绝大多数患儿避免手术治疗,使肠套叠病死率大大降低,所以肠套叠一经诊断应立即治疗,首选灌肠复位方法。本组20例患儿在B超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16例,均为24小时内发病者, 复位成功率为80%,2例复位失败,经手术治疗后复位,2例因为发病超过48小时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手术切除右半结肠。所以对于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的关键。

因此, 笔者认为B超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具有免受X线的照射,整个复位过程均在医师直视下进行,可随时观察到小儿病情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等优点,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Avansino JR,Bjerke S,Hendrickson M,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intussusception in premature neonates. Jpediatr Surg,2003,38:1818-1821.

[2]李磊,佟瑞霞.新生兒小肠型肠套叠早期诊断探讨.新生儿科杂志,2001,16:222.

[3]姜保国,米振国,王洪,等主编.外科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286.

[4]刘金凤,辛英.小儿肠套叠诊治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31.

[5]潘泉,郑慕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小儿肠套叠的观察[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1):3305-3307.

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患儿, 其中男36例, 女23例;年龄最大的2岁, 最小的4个月, 平均年龄为11个月;发病时间最短4h, 最长48h, 两例时间长者伴有精神萎靡, 其余均无并发症, 有些为发病时间短, 临床症状不明显, 如仅表现为阵发性哭闹, 拒食、呕吐等, 排除其他疾病后, 经B超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59例患儿入院后均在B超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恢复良好, 平均住院时间为4d。

1.2 复位

(1) 适应证:发病48h内的原发性小儿肠套叠, 全身情况较好, 无高热、中毒症的患儿, 本法不仅适用于初次发病者, 也可治疗反复多次复发性小儿肠套叠。 (2) 2方法:在B超室, 实行肠套叠复位治疗, 患儿取平卧位, 脱一侧裤腿, 用石蜡油润滑气囊导尿管, 轻轻从肛门插入约4cm, 然后让肛门的血性液自然流出, 再用注射器注入20mL空气固定导尿管在肛门内, 取T型管的玻璃接管两端, 一端接血压计, 一端接气囊导尿管, 另一端接50mL注射器, 在腹部B超监视下打开血压计, 将压力控制在80~100mmHg内, 用注射器抽取温生理盐水, 注入量为300~800mL, 使生理盐水到达肠套头部, 随着注水量增加压入逐渐增大, 可见“同心圆”内液性暗区逐渐扩大, 套入部致密影逐渐变淡, 后退消失, 小肠进水, 此时注水阻力感消失, 复位则成功[2]。

2 结果

本组59例肠套叠均复位成功, 且无并发症出现。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发病时间、症状、体征。向患儿家属讲解病情特点、复位过程、术后效果, 介绍该技术的优点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特别是肠穿孔的危险, 帮助患儿家属全面认识该技术, 从而树立信心, 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术前准备:一次性导尿包一个、温生理盐水1000mL (水温39~40℃) 、血压计。

3.2 术后护理

(1) 灌肠复位后需禁食12~24h, 待肠功能恢复后, 饮食由流质开始, 少量多餐, 先喂给少量开水, 米汤或稀释牛奶, 母乳喂养者可进食母乳,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 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与生命体征的变化, 肠套叠后, 大部分患儿会有发热, 应定时给患儿测量体温, 并给予相应处理, 防止高热惊厥。 (3) 加强支持疗法, 静脉内营养补充维生素、水分,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遵医嘱输入抗生素、维生素K1、B、C, 防感染及减轻肠壁水肿、出血。静脉输液时, 因患儿年龄小, 不懂事, 配合能力差, 静脉输液部位应固定好, 并经常巡视, 保持输液通畅, 控制好输液的速度和量, 防止肺水肿发生。 (4) 密切观察大、小便情况, 并准确记录其色、量、大便形状, 注意保持床单位及肛门的清洁, 防止感染发生。 (5) 观察患儿有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若有可能是肠套叠复发, 应立即通知医师, 并且做好配合处理工作。 (6) 健康宣教, 小儿肠套叠复位后, 有2%~3%的复发率, 为了减少发生率及预防复发应注意:a.婴幼儿尽可能实行母乳喂养, 牛奶中所含的酪蛋白较多, 在胃内容易凝结成块, 不易消化吸收, 4个月后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 并做到定时定量, 注意掌握添加时机, 天气炎热或患病期间, 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 以免造成消化不良。b.人工喂养者每次配乳所用食具、用具等均应洗净、消毒。若无冷藏条件, 应适量配制, 确保安全。特别是肥胖儿食欲较好时不可吃得过多、过杂。c.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从小锻炼, 增加耐寒能力, 按时预防接种, 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避免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饭后避免剧烈运动。

4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其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B超监视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有以下优点: (1) 操作简便, 安全无创伤; (2) 复位过程清晰直观, 医师能随时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腹部情况等, 了解肠壁水肿及厚薄情况, 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对一次复位不成功者, 可进行重复复位, 本组资料中应用温生理盐水复位成功率达100%, 复位成功率高, 大大减少了手术给患儿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由于小儿的身心特点, 好动、配合能力差, 要求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腹部及大便情况, 作好健康宣教, 本组经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肠套叠患儿均康复, 未发生并发症、效果好, 深受广大患儿家属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581.

中药大黄致小儿肠套叠成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09-2014年我院施行小儿肠套叠手术中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均与服用中药汤剂有关。其中, 男7例, 女2例;患儿年龄4~15个月, 平均年龄为7个月。病程最短为8h, 为1例男患儿;最长72h, 为2例患儿;24~48h患儿6例, 其中男4例, 女2例。

1.2 症状体征

以小儿腹胀、阵发性哭闹伴呕吐 (8 例) 、果酱样便 (6例) 、腹部蜡样肿块 (9例) 为主, 其中4例有电解质紊乱致衰弱症状。9例患儿均行X线腹部平片检查, 可见2~4个液平面。腹部肠管B超均提示腹部包块呈“典型套管征”。

1.3 方法

患儿明确诊断后, 6例患儿行X线下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治疗未成功, 3例失去保守治疗指征。9例患儿均经积极补液后手术治疗。术中均为回- 回- 结型套叠, 其中1例患儿因伴有回肠憩室, 约15cm长肠管失去生机, 给予切除肠端端吻合术;另有1例患儿因套叠时间较长, 将失去生机的约50cm长回肠管切除, 行肠端端吻合术;其他7例均手法复位成功。待肠套叠复位后, 常规将套叠近端小肠液体逐步驱向结肠, 排除体外, 为黄黑色有中药味的液体, 经HPLC法分析检验均有大黄素成分存在。

1.4 术后资料

在术后追问病史, 有3例患儿术前1周患肺炎就诊于中医, 服中药汤剂2~3剂后出现腹部体征就诊。5例患儿术前约1周因消化不良而应诊于中医, 被诊为“疳积”, 服中药3~4剂出现腹部症状就诊。1例患儿术前3天患支气管哮喘就诊于中医, 服汤药剂1剂后即出现腹部症状就诊。查询9例患儿的中药方剂, 发现均有大黄, 其中5例有大黄、枳实、陈皮三味中药;3例均有大黄、厚朴两味中药, 除以上有较多的共同药物外, 其他中药方剂均无重复现象。

2 讨论

小儿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 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解剖学的特点解释外, 病毒学说的探讨[3]及关于某些药物的因素, 尤其是中药因素探讨较少。据国内半个多世纪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的统计,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4]。在服用中药安全、毒副作用少的指导思想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携幼儿患者就诊于中医, 现就与小儿肠套叠有关的大黄、枳实、厚朴等药材讨论如下。

2.1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现代药理证实, 大黄还具有抗病毒、收敛止血、解痉、泻下、抗菌和利胆等作用。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可刺激大肠, 使排空运动增加, 导致排便, 其泻下作用主要部位在结肠, 对十二指肠也有兴奋作用, 可增加其推动性蠕动, 迅速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腹胀症状[5], 同时大黄能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 具有防止或修复黏膜损伤的功能[6],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疾病[7]。在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时, 大黄往往作为组方成分之一[8,9], 同时大黄也是内科急性感染性疾病常用主药, 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等疾病[10], 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之一。

2.2 方剂协同作用

本研究5例患儿使用的方剂中, 有大黄、枳实两味中药, 据有关文献报道, 大黄配枳实, 泻下作用增强加速[11], 因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效应, 使胃肠运动节律增加, 收缩加强。故在促进肠蠕动功能进一步增强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肠套叠形成。另有3例大黄、厚朴相配, 查阅《本草正》, 大黄佐以厚朴, 益助其锐, 关于促使肠套叠形成的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肠道原发病基础上, 病毒感染引起的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从而构成诱发肠套叠形成的局部器质性、机械性因素, 加之感染, 使肠蠕动功能、节奏紊乱, 从而具备肠套叠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大黄等中药是造成本研究9例患儿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 为今后婴幼患儿行中医中药治疗避免肠套叠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高永伟, 东亮.婴幼儿肠套叠灌肠复位经验总结[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1) :57.

[2]赖志鸿, 郑燕君, 周凡.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术后早期复发处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12) :61-63.

[3]袁捷, 陈鑑惺, 洪亚强, 等.小儿肠套叠发病诱因初查及预防对策[J].江西医药, 2011, 46 (12) :1076-1078.

[4]孙新培.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14) :155-156.

[5]李宝林.大黄粉口服治疗无创机械通气并发腹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6) :84.

[6]陈德昌, 景炳文, 杨建东, 等.大黄对胃肠动力学影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 9 (7) :411-413.

[7]李锐, 和心依, 肖燕, 等.单味大黄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10) :2697-2698.

[8]田云龙, 韩新民.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 2013, 9 (3) :3-4.

[9]黄赐雄.运用李时珍的血症治则思想治疗小儿溃疡性结肠炎20例疗效分析[J].时珍国药研究, 1996, 7 (3) :131-132.

[10]戴颖, 王海磊, 何书, 等.大黄在小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肠道保护的作用[J].中国药师, 2008, 11 (8) :961-962.

小儿肠套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9月~2015年10月经空气灌肠诊断及整复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8例, 女39例;年龄最小1个月, 最大5岁, 平均年龄1.8岁。病程2~48 h, 平均病程7.1 h。所有患儿均有阵发性腹痛、就诊时不停哭闹、情绪不安;有呕吐73例 (83.9%) , 腹部包块68例 (78.2%) , 大便带血53例 (60.9%) , 发热45例 (51.7%) , 咳嗽12例 (13.8%) 。

1.2 仪器

应用本院的意大利GMM1000 m A数字胃肠机及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

1.3 治疗方法

在对患儿行空气灌肠前要注意先行腹透, 以观察患儿腹部气体状况, 膈下有无游离气体, 预防肠道穿孔。如有游离气体, 应立即外科手术治疗。灌肠前肌内注射阿托品解痉, 用量0.01~0.02 mg/kg, 同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镇静, 用量3~5 mg/kg, 使患儿肠管处于松弛状态, 降低患儿烦躁状态, 能提高整复成功率。患儿取左侧卧位, 肛门外涂抹石蜡油, 同时涂抹Foley管气囊导管前端, 涂抹均匀后, 将Foley气囊导管经肛门插入, 入体深度约8~10 cm, 随后注入10~20 ml空气于气囊内, 向外拉紧导管, 堵塞肛门。气压控制在7~8 k Pa, 向患儿肠腔内缓慢注入气体。临床肠套叠确诊后, 采用脉冲加压, 慢慢升高肠腔气压, 气压≤16 k Pa,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 给予手法按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 完全恢复肠蠕动功能;有效: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基本恢复肠蠕动功能;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肠蠕动功能未见明显恢复, 个别症状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明确诊断套叠部位, 其中回盲型61例 (70.1%) , 回结型18例 (20.7%) , 回回结型8例 (9.2%) 。经空气灌肠成功复位77例 (88.5%) , 7例患儿复位失败, 其中以结肠型最多4例 (57.1%) , 盲肠部2例 (28.6%) , 小肠型1例 (14.3%) , 转外科进行治疗, 3例患儿来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或其他原因未进行整复。经过治疗后, 87例患儿治愈51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0%。未成功复位的7例, 则转入外科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套叠为急性发病, 以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为临床四大主要表现[2]。小儿急性肠套叠发病早期症状多不太明显, 临床易误诊为常见腹痛, 不少患儿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 个别严重患儿甚至会危及生命。小儿急性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3], 发病原因不明的无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是原发性肠套叠,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套叠是继发性肠套叠。一般认为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是在发病在<48 h, 全身情况良好, 无明显腹胀, 无腹膜刺激征及休克患儿[4,5]。本组患儿有3例患儿病程>48 h, 但患儿全身状态良好, 腹胀不严重, 无腹膜刺激征, 灌肠后缓慢加压并小心按摩腹部, 终于整复成功。肠套叠复位最可靠的指征是空气大量进入小肠, 患儿软组织肿块消失, 患儿情绪逐渐平稳,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哭闹逐渐停止。成功复位后, 临床应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禁饮食行并补液治疗, 预防患儿肠套叠复发。苏字芳[6]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采用低压脉冲空气灌肠术, 可以有效保证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复发率, 疗效安全可靠。尹记辉[7]应用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 临床疗效确切, 显著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应用和积极推广[8,9,10]。

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诊断后, 经空气灌肠成功复位77例 (88.5%) , 7例患儿复位失败转外科进行治疗, 其中以结肠型最多4例 (57.1%) , 盲肠部2例 (28.6%) , 小肠型1例 (14.3%) , 3 例患儿来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或其他原因未进行整复。经过治疗后, 87例患儿治愈51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0%。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较高, 是临床上诊断和整复小儿肠套叠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 在适应证范围内, 空气灌肠是临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的方法, 应作为临床上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87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 均有阵发性腹痛、就诊时不停哭闹、情绪不安等。临床肠套叠确诊后, 采用脉冲加压, 慢慢升高肠腔气压, 气压≤16 k Pa,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 给予手法按摩。观察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诊断后, 经空气灌肠成功复位77例 (88.5%) , 7例患儿复位失败转外科进行治疗, 其中以结肠型最多4例 (57.1%) , 盲肠部2例 (28.6%) , 小肠型1例 (14.3%) , 3例患儿来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或其他原因未进行整复。经过治疗后, 87例患儿治愈51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0%。结论 空气灌肠是临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的方法 , 应作为临床上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空气灌肠,肠套叠,小儿

参考文献

[1]王卫平, 毛萌, 李廷玉, 等.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8.

[2]胡石腾, 李艳, 陈林凯, 等.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价值.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7, 9 (4) :36-38.

[3]时胜利, 陈志平, 陈伟良, 等.小儿肠套叠的空气灌肠整复术探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2) :140-141.

[4]韩伟东.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观察.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178-5179.

[5]张夏芳, 杭岚, 许琳琳.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护理体会.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1) :162.

[6]苏字芳.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治疗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8) :1014-1015.

[7]尹记辉.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1) :151-152.

[8]姜丽.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2) :182-183.

[9]吴俊珍.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 (15) :79-80.

24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早治疗,临床分析

在小儿外科中, 急性肠套叠是比较常见的小儿急腹症, 为某段肠管奥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发病年龄大多在18个月以内, 其中八成以上患儿集中在3~10个月。该病发病迅速, 对幼儿危害极大, 如治疗不及时, 肠复位的可能性就越小, 及有可能引起幼儿肠换死、穿孔, 更严重者腹膜可能出现炎症, 出现中毒性休克, 甚至危害生命[1,2,3,4,5]。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对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患者共24例的病例检查、临床表征、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便探究有利于小儿肠套叠诊疗的更好办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儿童急性肠套叠患儿, 共24例。其中男18例, 女6例。年龄均为3岁以内的幼儿, 其中<3个月者2例, 3~10个月者17例, 11~24个月4例, 24个月以上者1例。

1.2 临床主要表现

发病前或有发热或者是腹泻的症状, 健康幼儿突然哭闹不安, 面色苍白, 表现出异常痛苦的样子, 神情表情较淡漠萎靡, 拒绝吮奶, 反复呕吐, 吐出物初为奶水, 接着可能会吐出含绿色胆汁或带臭味的粪水, 发病5h后可能出现便血的症状, 腹部检摸到香肠样块肿胀物, 甚至休克。

1.3 诊疗方法

根据患病婴幼儿腹部疼痛、便血、腹部有肿胀物的典型临床表现, 便可确诊为肠套叠。诊断时要注意与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等表征容易混淆的疾病经行区分, 避免误诊。如患儿临床表现不足以确诊的, 需对患儿进一步行血常规、粪检、B超、X线检查。空气灌肠协助诊断。最近的几年, 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上, 腹部B超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分析总结, 人们已发现肠套叠的超声特征主要有“靶环征”、“伪肾影”及“同心圆征”, 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上, 结合临床表现准确率不低于90%。空气灌肠既可以说是诊断的方式, 也同时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患儿患病24h内确诊并采用空气灌肠者, 肠复位率高, 是小儿肠套叠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法。发病时间较长 (一般>24h者) 且病情复杂严重者, 根据情况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前需通过解除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方法改善一般情况, 一般经腹腔开放式手法复位便可完成, 手术过程需轻柔谨慎、防止撕裂肠管。如发现有肠坏死情况要施肠切除术。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 除根据临床症状确诊5例外, 其余均根据情况经行实验室检查, 24例进行血常规检查, 2例白细胞正常, 其余患儿白细胞显著升高。粪检4例, 2例为深红色血便, 2例红粘液便, 此外施腹部B超、空气灌肠协助诊疗。本组病例中, 24h内确诊7例, 24~48h内确诊12例, >48h确诊者5例。病例中套叠类型以回结型居多, 共16例, 5例给回回结型套叠, 2例为回盲型套叠, 1例给回结结性套叠, 1例小肠套叠。发病24h内确诊并施空气灌肠复位成功者共有7例, 24~48h内确诊并经腹腔手术抢救成功共12例, 超48h确诊经行手术中, 有四例发现肠坏死现象, 均进行肠切除术, 1例死亡。除死亡1例外, 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肠套叠是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之临近的肠腔内, 从而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上以急性肠套叠最为常见, 该病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 也是常见的急腹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递减。直到今天,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有研究指出, 该病的发生很大可能上与婴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饮食的改变和辅食有刺激、肠道病毒感染、电解质紊乱、局部解剖因素、遗传等因素有关。一般以男性的婴幼儿发病居多, 常见年龄为2岁以内。本组病例共24例患儿中, 其临床表现有典型病症均出现者, 也有表现不明显者, 这就需要在诊断时做到细致谨慎, 病情确诊时间会导致疗效有极大的区别。早期发现, 更有可能实施非手术治疗, 减少对婴幼儿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在本次选取的24例患儿中, 临床表现、发病及确诊时间均有不同, 因而在疗效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小儿患肠套叠主要表现为血便、哭闹及腹部出现包块3种症状, 本组24例患儿中, 出现血便的为9例 (37.5%) , 表现为哭闹的为18例 (75%) , 发现腹部存在包块的则仅有4例 (16.7%) , 由此可见并非每一个肠套叠病例均具备全部三方面症状, 仅有约50%的患儿具有典型症状, 甚至有20%左右的病例未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 当患儿出现原因不明的哭闹现象时, 应及时排查此症, 防止出现延误。

在临床治疗中, 采用空气灌肠的方式疗效较为显著, 且具有便于控制压力、无污染风险等优势, 但在操作过程中详细了解患儿情况, 注意操作技巧, 防止因操作不定造成肠穿孔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 小儿急性肠套叠作为儿科一种急腹症, 非常常见, 且具有相对典型的临床表现, 。医护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 尽早发现, 尽快治疗, 防止因延误而加重病情, 出现不良后果。在临床治疗方面, 早期采用空气灌肠的方式进行复位治疗, 可以避免手术, 减轻患儿痛苦, 确保患儿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加寿, 邹文革.小儿急性肠套叠透视下空气整复诊疗体会[J].江西医药, 2012, 47 (1) :39-40.

[2]王俊, 胡汉金, 戴家应.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139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7 (1) :82-84.

[3]李克勤, 梁元, 林小芬, 等.手术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155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1) :32-33.

[4]Guo WL, Zhou M, Wang J, et al.Analyses of air enema andradiographic film for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J].ZhonghuaYi Xue Za Zhi, 2010, 90 (47) :3359-3361.

小儿肠套叠 篇9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由我科诊断为肠套叠并收治入院的3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肠套叠声像图及血流信号特点,并与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小儿肠套叠病例中,26例呈典型肠套叠声像,其中1例在入院后因临床症状消失而复查超声时,发现肠套叠包块消失,余25例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4例呈非典型肠套叠声像,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为阑尾炎,误诊率6.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同时操作简便、可重复、无损伤性等优点,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后随诊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 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99-01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本病常见于2岁以内的幼儿,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肠管缺血性坏死、穿孔,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而早期确诊小儿肠套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拟诊为肠套叠的30例患儿,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由我科诊断为肠套叠并收治入院的30例患儿,年龄6月~4岁,其中男12例,女18例。发病时间4h~3d。患儿多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就诊,其中2例患儿解果酱样便。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PHLIPLS IU22 超声诊断仪和C5-2和L12-5探头。小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超声衰减少,故患儿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尽量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进行扫查。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对全腹行多切面低、高频探头交换探查。发现异常声像时,要记录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套入部肠管壁的血运情况以及套入部淋巴结肿大情况。除此之外,还应仔细观察邻近肠管蠕动及扩张情况,有无肠道的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等原发的问题。

1.3肠套叠的构成:套叠的部分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层为鞘部,中层为套叠肠段的折入部,最内层为套叠肠段的返回部,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套人肠段进入中层与最内层之间。

1.4肠套叠的分型: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回盲型、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及多发型等。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危及生命。本组24例为回盲型,占80%,回结型2例,占6.7%,1例呈多发型。

1.5肠套叠超声诊断:该疾病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点,即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纵切面上呈多层平行结构,强弱回声相间,即“套筒征”。本组所确诊的26例患儿均呈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表现。套叠部位肠管壁增厚,其以上部分可见肠腔内径增宽,肠蠕动增强和或减弱消失等肠梗阻表现。彩色多普勒有助于了解发生套叠肠壁的血运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组18例患儿在发生肠套叠部位的肠系膜内可见增大的淋巴结。

2 结果

30例超声初诊为小儿肠套叠病例中,26例经空气灌肠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确诊,1例经手术治疗确诊,1例患儿在治疗前复查时,包块征象消失。误诊2例,经手术证实为阑尾周围脓肿,误诊率6.7%。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型一般均发生于婴幼儿,病因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饮食改变,肠功能紊乱,小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腺病毒感染有关[1]。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虽具有独特的声像特征,但在诊断过程中也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如急性阑尾炎,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瘢、肠重复畸形等。本文就本组出现2例误诊病例(手术证实均为急性阑尾炎),分析误诊原因并对两者声像图特点进行比较、鉴别。本组误诊2例患儿,其阑尾增粗明显,阑尾壁较厚,检查时患儿哭闹不配合,加之时不够仔细,没有仔细追查至回盲部从而导致误诊。两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a.“同心圆”直径:急性阑尾炎同心圆直径多在1.0cm以下,而小肠套叠同心圆在2cm左右,回结肠型肠套叠一般在3cm以上;b.发生部位:急性阑尾炎多发于右下腹的麥氏区,而肠套叠可发生于全腹肠管,以右上腹多见。c.纵断面扫查时,急性阑尾炎呈“双边征”,而肠套叠呈“套筒征”;d.部分阑尾腔内可伴粪石强回声及声影,粪石嵌顿于出口处时,阑尾末端增粗伴有腔内积液[2],此征像可与肠套叠鉴别。

本组中1例患儿住院后复查超声发现包块消失,同时患儿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分析原因此例患儿包块为小肠型肠套叠,可随肠蠕动时隐时现,多为暂时性小肠套叠,套入肠段长度短,肠壁不发生水肿,活动度好,可自行复位[3]。笔者在平时工作中经常可遇到初检时可发现肠套叠包块,尤其是位于左侧腹的包块,嘱患儿活动数十分钟后复查,包块声像消失。此类患儿不需要治疗,但应提示临床密切观察、随诊。本组中还有1例患儿的肠套叠包块呈多发型,提示检查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扫查一定要全面,不要因发现一个包块而结束检查,忽略了其它部位出现包块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漏诊。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意见,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避免漏误诊的发生。已成为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6.

[2]夏焙,王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1.

小儿肠套叠 篇10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诊治肠套叠62例, 男39例, 女23例;年龄4个月~5岁, 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伴阵发性哭闹、血便或果酱样大便 (部分患儿需肛诊确定) 、呕吐或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发病时间2~48 h。全部病例均拍X线立位腹平片、诊断性灌肠片及复位片。

1.2方法:全组病例均用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HF51-3C医用诊断X射线机及广东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空气灌肠复位术前先摄取立位腹部平片, 了解结肠及腹部情况, 方便与注气后腹部形态比较, 以利诊断, 观察平片能否诊断为肠套叠, 未明确诊断病例均进一步行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复位术前30 min先注射阿托品0.01~0.03 mg/kg, 鲁米那30 mg, 经肛门插气囊管 (可用成人导尿管代替) , 接通灌肠仪, 然后结肠注气;从60 mm Hg压力开始, 透视下观察气体推进, 可看到肠套叠的各种X线形态。气柱前端呈杯口状影、钳状阴影、球形影或或充气肠管内出现半圆形软组织肿块影时, 即可确诊肠套叠, 并拍片保存。当肠套叠达到回盲部时, 套叠阴影存在时间较长, 复位进展最困难, 可将压力升至90~100 mm Hg并对准肿块经腹部轻柔按摩, 时间为3~5 min, 多在透视下见到软组织肿块阴影逐渐缩小, 直至完全消失。可见到大量气体进入右下腹小肠, 并迅速扩展到腹中部腹左部, 说明复位成功。

2结果

2.1空气灌肠成功率:本组6 2病例中有3 2例在诊断性结肠气压约60~80 mm Hg时透视下见软组织肿块影缓慢前移且逐渐缩小并消失, 比较易复位。30例“难复性病例”其右中下腹可见到巨大的充盈缺损, 在60~80 mm Hg气压下无移动, 需加压灌气至100 mm Hg气压同时结合腹部轻柔按摩并维持压力5~10 min, 30例中又有18例获复位成功, 10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2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转院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80.6%。

3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是3个月~6岁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 健康肥胖儿多见, 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相一致, 以春秋季多见。常伴有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 从而引发肠套叠, 如饮食改变, 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均与之有关。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 局部肠壁增厚, 甚至凸如肠腔, 构成套叠起点, 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后蠕动增强而导致本病[1]。肠套叠为凡健康婴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或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可确诊。其需与急性痢疾, 梅克尔憩室出血, 过敏性紫癜, 蛔虫性肠梗阻等疾病鉴别。我们资料中有23例 (37%) 无明显哭闹, 仅有精神差, 孩子不玩来诊, 这是诊断中不可轻视的症状, 而腹部腊肠样肿块因患儿哭闹, 大多扪不清楚, 本组中可触到腹部腊肠样肿块的仅14例 (22%) , 因此不必长时间触诊腹部肿块, 如患儿早期有阵发性哭闹并经肛诊发现便血者, 经鉴别诊断怀疑肠套叠者, 宜尽早空气灌肠诊断, 以免延误患儿肠套叠的诊治。肠套叠非手术疗法有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方法[1]。在我国, 近20年来空气灌肠已成为一种相当普及的疗法, 钡剂灌肠在我国很少应用[2]。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肠套叠62例, 其中5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成功率80.6%。空气灌肠并不绝对安全, 其唯一并发症是可发生肠穿孔, 因而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我院空气灌肠复位术适应证为病程不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 (1) 发病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 (2) 腹部异常膨胀, 腹部平片可见小肠严重积气, 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 (3) 试用空气灌肠复位术时如逐步加压60、80、100 mm Hg而肠套叠阴影扔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就应放弃空气灌肠复位而改由手术治疗[2,3,4,5]。在本组62例患者中, 52例均在24 h内就诊, 10例发病时间超过24 h, 外科手术10例患者中, 其中有6例患者发病时间超过24 h。其余4例发病时间不确定。由此可见早诊断早治疗, 可提高空气灌肠治愈率。本组有22例在压力两次升至90~100 mm Hg并结合腹部按摩才能复位成功。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患儿的精神情况、发病时间长短、血便量、颜色、肠管胀气程度等。决定升高压力限度及速度, 并密切透视下观察有否肠穿孔征象出现。一旦出现, 应立即停止灌肠并用20注射器剑突下穿刺放气降低腹压后转外科手术处理。本组62例经空气灌肠诊断及复位术:成功复位50例, 失败10例, 成功率约80.6%, 无1例穿孔。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2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中54例经空气灌肠明确诊断。62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0例;62例中行外科手术10例, 其中复合型套叠5例, 回结肠型1例, 回盲型4例。转院2例, 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1部分病例肠套叠体征不明显, 不能早期诊断;2透视下空气灌肠对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或不典型病例诊断治疗有决定意义, 宜尽早试行;3手术时机要根据发病时间、结合患儿全身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后选择。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 沈晓明, 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7-289.

[2]佘亚雄, 童尔昌.小儿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3.

[3]孙中洋, 徐金标.多种辅助方法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 26 (4) :832-834.

[4]吴俊珍.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15) :69-70.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下一篇:缺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