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疾病监测

2024-10-19

突发疾病监测(共8篇)

突发疾病监测 篇1

20世纪中期以来, 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已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以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将占总死亡人数的73%和全球疾病负担的60%[2,3]。在过去的30年, 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在我国人群中的流行水平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对生命和健康最大的威胁[4,5,6]。本研究利用2009-2010年辉县市全人群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登记报告数据, 分析描述该人群主要慢性病发病特征, 为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南省辉县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登记报告系统中填报的所有住址为辉县市的2009-2010年慢性病发病病例报告卡;人口资料来源于辉县市公安局。

1.2 监测病种及报告单位

辉县市慢性病发病监测的病种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所有的恶性肿瘤。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覆盖全市11镇9乡2个办事处, 5家市级医疗卫生单位, 25家乡镇卫生院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

1.3 统计分析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疾病分类统计, 采用SAS9.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除一般描述统计外, 还进行分类资料构成比卡方检验、Poisson分布资料Z检验等。

2 结果

2.1 概况

辉县市2009-2010年累计人口数1 628976人, 男性827 503人, 女性801 473人。两年全人群总计慢性病发病22 015例, 年均发病率为1 351.46/10万;男性发病10 168例, 年均发病率为1 228.76/10万;女性发病11 847例, 年均发病率为1 478.15/10万。年均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1.316, P<0.001) 。

2.2 各类慢性病构成、顺位及发病率分析

不同性别四大类慢性病总体构成不同, 并且各类慢性病发病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68.567P=0.000) , 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 女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表1)

2.3 主要恶性肿瘤构成、顺位及发病率分析

总人群中恶性肿瘤前5位发病顺位依次是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肠癌。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性别的恶性肿瘤总体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2.605, P=0.000) , 且除肠癌、白血病外, 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构成不同, 男性前3位发病顺位与总人群一致, 女性与总人群略有不同, 前3位恶性肿瘤发病依次是食管癌、乳腺癌和胃癌。从恶性肿瘤发病构成看, 前5位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的80.20%。 (表2)

2.4 脑血管病报告发病情况

总人群脑血管病发病顺位依次是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脑血管病发病构成看, 脑梗塞/脑栓塞占比例最高, 达到84.86%。男性、女性脑血管病的各型疾病发病顺位均与总人群发病顺位一致。 (表3)

2.5 缺血性心脏病报告发病情况

总人群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顺位依次是其他类型冠心病 (如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构成看, 其他类型冠心病 (如心绞痛) 占比例最高, 达到96.53%。男性、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各型疾病发病顺位均与总人群发病顺位一致。 (表4)

3讨论

3.1 发病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2009-2010年辉县市全人群总的慢性病年均发病率达到1 300/10万以上, 其中, 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 超过600/10万, 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率达到300/10万以上, 恶性肿瘤发病率亦在200/10万以上。就总的慢性病发病率来看, 女性高于男性。不同性别的慢性病总体构成不同, 男性发病顺位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 女性顺位依次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各类慢性病发病率均有性别差异, 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 女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高于男性。总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肠癌。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承担着更繁重的工作及生活负担, 更多的危险因素暴露机会以及具有较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7];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性别恶性肿瘤总体构成不同, 但发病首位均为食管癌, 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40%以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的近70%,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当地居民口味偏咸、常食腌渍制品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该地以农业为主, 经济条件相对薄弱, 居民劳动强度大, 饮食不规律等有关。

3.2 研究结论与慢病防控建议

河南省辉县市全人群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当地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危险因素。今后应结合项目调查的人群基线特征[8], 筛检出影响该地区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加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 一般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 以有限资源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开展癌症的机会性筛查、早诊早治提高癌症病人的早期发现率、治疗率与治愈率;加强慢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和正规治疗, 最终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慢性病防治来说, 只有整合的预防策略才是最有效的[9]。

参考文献

[1]Fuentes R.Hypertens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a review ofpopulation-based studies carried out from 1980 to 1998[J].Hypertension, 2000, 18:521-529.

[2]WHO.reducing risks, promotion healthy life[R].Geneva: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2:207.

[3]WHO.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57.

[4]Zheng Y, Stein R, Kwan T, et al.Evolv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alence, mortality, risk factor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China[J].Clin Cardiol, 2009, 32 (9) :491-497.

[5]Yang Y, Kong L, Zhao W, et al.Emergence of chronic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Lancet, 2008, 372 (9650) :1697-1705.

[6]Wang Y, Mi J, Shan XY, et al.Is China facing an obesityepidemic and the consequences?The trends in obesity and chronicdisease in China[J].Int J Obes, 2007, 31 (1) :177-188.

[7]冯素青, 蔡建宁, 郭建花等.石家庄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及减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2011, 19 (6) :621-623.

[8]李立明, 吕筠, 郭等.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3) :249-255.

[9]李立明, 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2003, 11 (3) :97-98.

怎样处理突发性疾病等 篇2

寒冷冬季,是各种疾病突发的季节,下面就来谈谈如何紧急处理晚上易发的6种疾病。

1.尿滞留

尿滞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

老年人常患有前列腺肥大症,在寒冷气候的刺激下,前列腺易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突然发生不能排尿。或是夜间憋尿,使膀胱逼尿肌张力减弱,排尿发生困难,诱发急性尿滞留。

急性尿滞留可用热水袋或炒热的盐包热敷小腹,情况危急时应送医急诊。

2.心绞痛

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运动过度和情绪激动等,这样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以及夜间入眠时静脉血液回流增加,致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导致心绞痛。

发生心绞痛时,有条件的可立即给其吸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然后再送医救治。

3.脑梗塞

脑梗塞,系因血管或身体其他部位血液内的杂质或血块,被血流冲落形成栓子,导致脑组织坏死和功能失调。

发生脑梗塞时,千万不要晃动病人身体,否则有可能导致栓子脱落从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同时应立即给予溶解栓子的药物。平时应调整饮食多喝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4.哮喘

哮喘是由于支气管缩窄,使空气无法顺畅进出肺部而引起的哮鸣和呼吸困难。

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与肺心病的人,由于夜间睡眠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亢进,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而发生哮喘。

哮喘发作时应立即服用药物,严重时应立即吸氧。

5.痛风

痛风是一种因普林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是因为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而关节的温度通常较低,所以尿酸多会沉积在关节内,久了便会形成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

痛风急性发作时,首先要让疼痛的关节保持休息的状态,不要揉及按摩,患部可以用冰敷,以缓解不适,接着要尽快就医。

痛风患者平时饮食一定要注意热量的摄取,同时也要多运动。

6.急性腹痛

引起腹痛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患有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当晚上睡眠体位发生改变时,结石移动嵌塞胆道或输尿管导致痉挛而引起急性腹痛,此时应立即变换体位,同时按压足三里、胆囊穴、内关、关元等穴位可缓解疼痛。

饮食上最重要在于少吃盐、多喝水,不食用富含草酸盐的食物。

护眼恢复视力6妙方

眼睛是心灵之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爱护眼睛。

1.爱眼从健康做起

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想要有好视力,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

用眼过度的人可多摄取植物性维生素A,因为它除了保护眼睛表面黏膜层外,还有维护角膜、视网膜的功效。此外缺乏维他命B1容易造成眼睛疲劳、神经传导不良,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Bl的糙米。

2.正确使用眼睛

看电脑、电视的时候要每30~60分钟就做1次短暂休息,转眼球、看看远方,另外灯光要充足,坐姿要端正。

3.适当环境中使用眼睛

电脑荧幕加装护目镜,环境保持通风,书桌或办公桌旁摆一盆长青树以减少周围水分蒸发,减少眼睛干涩酸痛。

4.按摩

大拇指上有三个相邻的穴位,分别是明眼穴、凤眼穴、大空骨穴。利用按压大拇指上的穴位,可舒缓眼睛疲劳的症状。

按摩也能暂缓眼部周围的疲劳,用大拇指与食指按压耳垂,如果眼睛酸痛,耳垂也会被按得很痛。

5.眼睛放松

颈部肌肉僵硬也会影响视力,所以要放松肢体,经常活动颈部和肩部肌肉,这样可减轻视力疲劳。工作时眼睛是向前、向下看的,休息时,让眼睛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看可恢复视力。

6.眼球操

专家提出人们视力差,所反映的是脑力也同时衰退,若只仰赖眼镜或隐形眼镜矫正,长期下来会弱化眼睛的功能,甚至最终导致失明。所以应坚持做眼保健操,才能同时让视力、脑力得以恢复年轻。

防癌“特种兵”

越来越多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有些食物在防癌抗癌方面作用突出,堪称防癌“特种兵”,生活中善于利用它们,定能帮你打好防癌这一仗。

1.大豆防乳腺癌

美国乔治敦大学研究表明,多吃大豆能预防乳腺癌,这主要归功于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它是一种植物雌激素,能调节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减少乳腺肿瘤的发生。建议每天摄入30-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2.西红柿防前列腺癌

研究发现,每周吃10个西红柿(约合3斤),可使男性前列腺癌危险降低18%。研究人员认为,西红柿抗癌的关键原因是其中的抗氧化剂番茄红素。而另一项研究发现,西红柿经过加热,番茄红素释放量能增加5倍,且更易被吸收。建议西红柿最好做熟吃。

3.木瓜防肺癌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多吃一点以木瓜为代表的橙色水果,能减少患肺癌的几率,而这就要归功于其中的防癌酵素——木瓜酵素。

4.海鱼防肝癌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调查指出,吃富含EPA和DH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最多的组,与吃得最少的相比,得肝癌的风险降低了36%。海鱼防癌的原因在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炎症,可预防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癌。

5.胡萝卜防肠癌

韩国翰林大学科学家发现,胡萝卜中的抗氧化物可遏制肠道肿瘤细胞分裂,并导致癌细胞死亡。

6.绿茶防胰腺癌

美国加州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发现,绿茶提取物中的一种抗氧化物(EGCG)具有强抗氧化功效,它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代谢中乳酸脱氢的作用,进而干扰癌细胞代谢,防止胰腺癌癌变进程。建议普通人一天饮茶三四杯左右。

7.大蒜防胃癌

研究显示,大蒜对胃癌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大蒜吃得越多,人体内潜在的致癌物质含量就越少。抗癌物大蒜素遇热会失效,因此尽量生吃,且最好捣碎成泥放10~15分钟后再吃,这样更有利于大蒜素生成。

实用洗衣窍门

泛黄的衣服:保留洗米水或是将橘子皮放入锅内加水烧煮后,将泛黄的衣服浸泡其中搓洗就可以轻松让衣服恢复洁白。不伤皮肤也不伤衣料。

酱油渍:将沾到酱油的衣物用水浸湿,在污渍处撒上白糖直接搓洗、漂净就可以了;或把苏打粉涂在浸湿的污渍处,等待十分钟用清水漂洗,效果也是一样的。

油漆:将香水喷在沾了油漆的衣物上轻轻搓洗,再用清水漂洗即可。

白色衣物上的火锅油渍:牙膏用清水润湿后均匀地涂抹在油渍上,轻轻搓揉。等白色泡沫覆盖整块布片,用水清洗干净后,油渍就会完全消失。

衣服怪味:可将脏衣物先浸泡在比例为20:1的白醋水中10分钟,再将其进行常规清洗即可。

去除残留洗衣粉:在清水投洗的倒数第二遍时,用比例为100:1稀释后的白醋水浸泡投洗5分钟,再用清水洗干净。

青草渍:用100克食盐搭配1000克清水,将沾有草渍的衣服放入盐水中泡洗10分钟即可。

清洗染色衣服:在洗衣机里用温水进行漂洗,加入84消毒液,半缸水大约加入三分之一瓶消毒液,漂洗25分钟,衣服晾干后就可恢复颜色了。

让衣服不掉色:刚买回来的新衣泡在盐水中,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即可。

血迹:不能用热水清洗,用冷水或淡盐水搓洗即可。

汗渍:汗渍因为含有脂肪,容易在布质纤维内凝结,所以在洗涤时加入约2汤匙的氨水,浸泡几分钟后,搓一下,然后再用清水洗净。

口红印:染上口红印,可以用气泡式矿泉水或是调酒的苏打水,倒在干净的布上轻拍有吻痕的地方,就可有效去除印迹。

毛料上的油印污渍:用热水或是开水冲洗,再用肥皂水搓洗及清水漂净就可以。

各种果汁印:果汁新渍可立即把食盐撒在污处,用水轻搓,用水润湿后浸入洗涤剂溶液洗净,也可用湿水搓,肥皂强力清除。

茶、咖啡渍:被茶、咖啡渍这些饮料污染的衣服,立即用热水洗涤,便可清除。

蜡烛油印:先刮去表面蜡质,用两张卫生纸分别放在污渍上下,再用熨斗熨两三次,熨斗的热量把纤维内的蜡质融化,融化的蜡油被纸吸收掉,反复数次蜡烛油印即可除净。

口香糖:把衣服用塑料袋包好,放到冰箱中冷冻半天,等衣服上的口香糖变硬后取出来,轻轻搓揉即可。

巧洗白球鞋:先将鞋子洗刷干净,把洗好的球鞋浸泡在啤酒中三分钟,然后把球鞋拿到阳台上阴凉处,并且在鞋面上用卫生纸盖上,效果显而易见。

巧洗毛巾:毛巾用久了,常会感觉湿湿黏黏的,可用盐搓洗,再用清水洗净。

衣物上的霉点:衣物上的霉斑可先在日光下暴晒,后用刷子清霉毛,再用酒精洗除。

衣服上的笔印子:将笔印放在二锅头中浸泡,再用清水洗涤即可;或将牛奶倒在印迹上,再用清水漂洗,效果也很好。

晚餐吃得太饱的危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形成了“早餐随意,午餐简单,晚餐丰富”的生活模式。但这样非常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晚餐吃太饱有什么危害。

1.肥胖:晚餐如果吃得过饱,多余的热量会在体内储存,从而使人发胖。因此晚餐摄入的热量不应该超过全天摄入总热量的3070,这对于防止和控制肥胖至关重要。

2.糖尿病:中年人长期晚饭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引发糖尿病。

3.胰腺炎:晚餐吃得过好过饱,加上饮酒过多,很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

4.结石:人体的排尿高峰期一般都在饭后4N5个小时,如果晚饭吃得过晚过饱,晚餐后产生的尿液就会全部滞留在尿路中,不能及时的排出体外。这样尿路中尿液的钙就会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尿路结石。

5.冠心病:晚餐摄入过多的热量,会引起血胆固醇增高,而过多的胆固醇运载到动脉壁堆积,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

6.多梦:晚餐吃得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的器官造成压迫,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细胞活跃起来,从而导致夜间多梦,久而久之,会引发神经衰弱等疾病。

7.肠癌:如果一天的副食品大部分由晚餐摄入的话,这些物质在大肠内受到厌氧菌的作用,就会产生有害物质。而这些有害物质会增加肝肾负担和对大脑的毒性刺激,加上入睡的时候肠胃蠕动较少,这会延长这些物质在肠腔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容易导致大肠癌。

8.高血压:晚餐如果过多地进食肉类,不但会增加肠胃负担,而且会使血压骤然上升。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流的速度大大减慢,大量的血脂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据有关科学实验证明,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2-3倍。而患高血压、肥胖症的人如果晚餐爱吃荤食,危害就更大了。

常揉腹部养生有奇效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揉腹不但可防病,而且对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所以揉腹是自我养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二、腹部按揉利于减肥

因为按揉腹部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促进脂肪消耗,达到减肥效果。

三、睡前按揉有助睡眠

揉腹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四、揉腹防疾病

每天早、中、晚饭后各揉腹]次,每次约揉5分钟,可达到辅助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因为胃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所以经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过量分泌,防治溃疡病。

五、防慢性肝炎

每天早、晚坚持揉腹,可以舒肝解郁、调理脾胃,也可以解除肝区隐痛、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

六、防手术后肠粘连

患者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自我腹部摩擦,可防手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揉腹还能促使肠道蠕动,有利于局部组织对手术后渗出液的吸收。

揉腹的方法

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早晨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即可。

最易忽视的癌症先兆

癌症,对人的打击是致命的。早预防、早发现,才能把各种折磨人的癌症扼杀在萌芽之中,下面就来盘点一下最容易被忽视的癌前期症状。

1.面部肿胀

研究发现,肺癌患者往往会出现脸部浮肿、肿胀或发红的症状。通俗地说,这是因为肺癌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在胸部阻塞血管,阻止流向头部和脸部的血液。

2.无缘无故变瘦

如果您没有锻炼或者瘦身,体重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这很有可能是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早期迹象,也有可能是癌细胞扩散到肝脏的迹象,从而影响您的食欲,消耗您身体的能量。

3.少量饮食即有饱胀感并且胃部泛酸

常见的胃癌早期现象是在上腹部和中间有气体或有胃部灼热疼痛的感觉,它会随饮食加剧。而如果您没有吃什么食物,就有饱胀感和胃部泛酸,最好去检查下是否由胃酸分泌不调引起的。如果不是,可能是患癌的征兆。

4.慢性咳嗽或胸部疼痛

有些癌症早期会引起慢性咳嗽或支气管炎,而此时分辨癌症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是:当您认为您已经不再咳嗽,症状却又反复性发生时,就要引起注意了。

5.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有时是肺癌的最初迹象之一。当然这也可能是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如果您经常感到吞咽时喉咙或胸部留有异物,最好向医生咨询,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肿瘤的存在。

6.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表明淋巴系统的异常活动。例如,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甲状腺、头部或咽喉癌的迹象。腋下出现的无痛性肿块则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征兆。

7.直肠出血或便血

如果您出现了便血的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此外,便血有时并不单单指鲜血,也会表现为大便的颜色较深。

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健康,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远离癌症。

突发疾病监测 篇3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 (一) 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在工伤认定实践中, 这里所称的“工作时间”“工作岗位”需严格掌握, 才能在工伤认定过程中正确把握政策, 防止产生分歧。

职工上下班乘坐通勤车突发疾病死亡能否认定为工伤, 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李某乘坐单位的通勤车下班途中突发疾病死亡, 能否算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是能否认定工伤的关键点。本案中如果李某乘坐通勤车时由于急刹车导致伤亡, 可能会被认定为工伤, 但因突发疾病死亡, 则要从立法本意予以分明。

案情回放

李某系某公司职工, 从事单位后勤工作。工作内容为收发报纸资料。2012年5月11日下午五点半, 李某正常下班, 乘坐本单位通勤车回家。由于公司离职工家属区较远, 很多人都在车上闭目养神。当通勤车快到家属区时, 李某突然感觉心脏不适, 连忙叫司机师傅停车, 由单位两位同事陪同其打车到就近医院就诊。虽经医院全力抢救, 李某还是在送医院后48小时内死亡。

事后, 李某的家属为李某申请工伤认定, 单位以李某不是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为由不同意工伤认定申请。李某家属认为, 通勤车应当视同是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的延伸, 李某突发疾病死亡应当认定工伤。于是向当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当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了这起工伤认定申请。经过调查和研究讨论, 作出了李某突发疾病死亡不能视同工亡的认定决定。李某家属不服, 遂向当地基层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基层法院审理后判决维持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认定决定;李某家属又向当地中级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中级法院审理后, 仍然维持了基层法院的判决。

争议焦点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在通勤车上突发疾病死亡, 是否属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案的工伤认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种意见认为, 李某是在通勤车上突发疾病死亡, 并且其死亡在48小时之内, 通勤车应当视同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延伸, 李某的死亡应当认定为工伤 (亡) 。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乘坐通勤车虽与工作有直接关联, 但乘坐通勤车不是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延伸 (除非法律有规定) , 因此李某在乘坐通勤车时突发疾病死亡不能认定为工亡。

案例评析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视同工伤。这里所称的“工作时间”, 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单位要求职工工作的时间, 包括加班加点时间。这里所说的“工作岗位”, 是指职工日常所在的工作岗位和本单位领导指派所从事工作的岗位。例如, 清洁工人负责的清洁区域即为该工人的工作岗位;车床工人的工作岗位即该工人的车床区域, 等等。这里强调“工作岗位”是因为只有工作岗位发生的突发疾病才与工亡有比较密切的逻辑关系。按照工伤保险定义的原意, 工伤是“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造成的, 因此可以说, 突发疾病本来并不属于工伤的范畴, 将突发疾病死亡纳入工亡主要是考虑到工作岗位的突发疾病与工作原因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对工亡范围做了适当的扩大。客观地说, 这个扩大的边界有时比较模糊, 容易引起歧义, 也容易带来法律理论和道德伦理上的一些纠纷。

回到该案例来看, 职工李某是在下班途中的通勤车上突发疾病死亡, 乘坐通勤车与工作有关联, 但通勤车并不是其“工作岗位”, 因此, 从工伤保险条例的精神和本意上看, 认定工亡的条件不充分。换句话说, 突发疾病认定为工亡的条件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缺一不可, 且不能做随意延伸。假设李某是班车司机, 在开车时 (或者前后准备阶段) 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认定为工亡的理由就比较充分, 因为那是他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突发疾病监测 篇4

1 我国企业职工因病死亡比照或视同工亡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对企业职工因病死亡的提出了比照因工死亡的概念。早在1965年12月14日,全国总工会《关于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突然发病死亡待遇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65〉险字第760号)规定:职工在正常的工作中,确因患病而造成死亡的,原则上应按非因工死亡处理。但是对于个别特殊情况,例如由于加班加点突击任务(包括开会)而突然发生急病死亡,或正在执行任务中,突然发病但没有条件离开工作岗位去进行治疗(如火车、轮船司机等,发病不能进行抢救治疗)而造成死亡,或者患病后经医师令其休息治疗,但本人为了工作坚持上班,而突然病变造成死亡,以及其他类似上述特殊情况,经职工群众讨论,党委同意,可以当做个别特殊问题,予以照顾,比照因工死亡待遇处理。之后在1982年12月7日,全国总工会《关于执行(65)险字第760号文的复函》(〈82〉活字第193号)规定:职工在正常工作中患病死亡的,应按非因工死亡处理。对于特殊情况给予照顾的必须有以下几个前提:(1)由于工作确实需要而领导安排连续加班加点突击任务,突然发病造成死亡的;(2)在执行任务中突然发病,没有条件离开工作岗位(如火车司机、轮船司机等)去抢救治疗而死亡的;(3)职工患病并有医生证明需要休息,而由于非本人参加不能完成某项紧急任务,领导安排其带病坚持工作,突然发生病变死亡的。上述情况,经职工群众讨论,党委同意,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比照因工死亡待遇处理。到1996年,我国对企业职工因病死亡使用了工伤的概念。1996年8月12日,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6]266号)规定: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作紧张”在实践中难以掌握,故在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第375号令《工伤保险条例》和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第586号令《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同时,2004年1月1日,劳动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函[2005]256号)规定: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亡”。由此,《湖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省政府第267号令)中规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在48小时之内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2 对“突发疾病后视同工伤”三个要件的理解把握

随着工亡待遇的大幅提高,导致病亡与视同工伤待遇差距出现了“天壤之别”,使得利益相对人对“突发疾病后视同工伤”的理解分歧意见越来越大,导致相关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不断攀升。经分析归纳,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突发疾病后视同工伤”的争议分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职工自我感觉不适,之后没有进行抢救或没抢救而只是进行了一般性治疗后在48小时内死亡的,是否视同为突发疾病;二是职工突发疾病与抢救无效死亡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必须无缝对接。简而言之,争议的焦点就是对“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48小时内死亡)”这三个要件的理解问题。

2.1“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或单位要求职工应当工作的实际时间,但不仅限于实际工作时间,还包括在工作前后所做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所占据的时间以及法定非劳动消耗时间。法定非劳动消耗时间是指劳动自然中断的时间、工艺需中断时间、停工待活时间、出差时间、连续从事有害健康工作需要的间歇时间等。此外,合法的加班期间以及单位违法延长时的期间也应属于工作时间。我们认为,在工伤认定中,就个案而言,判定是否属工作时间,需与工作原因密切联系,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出发,一并考虑。在通常情况下,下列几种情形应认定为工作时间:(1)在工作时间前后,只要是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的;(2)因工外出期间:如出公差,单位安排学习、开会,期间经过的时间;(3)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事项的时间。如执行突发任务等。特别是对一些诸如从事保险、产品推销等特殊职业的人员,其工作时间灵活,很难用合同或制度的方式进行固定。此时只要是用人单位没有特别约定或其它禁止性规定,职工是在从事与工作有关事项的时间,均可作为工作时间认定。

2.2“工作岗位”。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十五条中分别采用了“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的表述,那么“工作岗位”与“工作场所”是否一致?我们理解是,“工作岗位”是劳动者职权和相应责任相统一的具备完成一定工作量的相对固定工作位置和领导指派从事工作的岗位,可以理解为一个点。“工作场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通常包括职工主要的工作场所和若干次要的工作场所,可以理解为一个面。因此,“工作岗位”与“工作场所”在《工伤保险条例》中所指向应该是不一样的。

2.3“突发疾病死亡(或突发疾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条文解释的一般性理解,“突发疾病”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属“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另一方面就是“突发性”。突发乃迸发、爆发。可理解为不在人的意志控制范围之内,突然发生的事情。我们认为,从《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来看,虽然其对“突发疾病”的疾病类型,疾病是否与工作原因有关,是否是固有疾病等均未作限制性规定,但从工伤保险是保障遭受职业伤害职工的角度分析,“突发疾病”应是与职业活动有关的疾病。弄清楚了“突发疾病”,那么“突发疾病死亡”就只剩下两个维度。一是“突发疾病”后,在岗位上死亡。这是一个有场所限定的情形,基本没有争议。二是“突发疾病”后,没有在岗位上死亡。这是一个没有场所限定的情形。显然,前一个情形在理解和把握上基本没有争议;后一个情形则会出现不同立场的不同理解,导致争议不断。

劳动保障部2004年第256号《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48小时”起算点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病症的起算时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各界对“48小时”质疑不断。我们认为,之所以特别规定“48小时”的时限,一是避免无限制地扩大工伤范围。二是建立了职工死亡与“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及“突发疾病”之间相对直接密切的联系或因果关系,从而既将本不属于工伤含义的疾病死亡这一特例纳入工伤范畴,又排除了非因工作原因长期住院治疗以期认定工伤的情况。

3 结论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主要是针对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不能坚持工作,需要紧急到医院进行抢救的情形而设定的,是针对职工因病死亡后符合视同工亡认定的唯一情形。“突发疾病”后死亡情形的工伤认定要从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目的出发,从工伤保障的现实出发,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出发,应当遵循合法原则。

首先,“突发疾病”后死亡情形的工伤认定,法律适用要忠于现有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内涵,既不能擅自突破现有的《工伤保险条例》,也不能对现有的规范做限制性解释。从《工伤保险条例》基本精神和基本内涵来看,因病死亡的视同工伤与遭受工伤事故伤害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视同工伤本质上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工伤,虽然在立法上认可了当作工伤看待,但应理解为这是对工伤范围的有限延伸,这种延伸必须严格掌握。任何随意延伸和无限扩大因病死亡的工伤认定范围,都违背了《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立法的目的和要求。

其次,“突发疾病”后死亡情形的工伤认定,要保持法规内涵的基本稳定和适用的统一,维护法规的权威。对因病死亡的视同工亡认定必须同时满足“工伤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48小时内死亡)”这三个要件,不能无限扩大工伤认定范围,不能做无原则的推理和延伸或政策粘连。同时,工伤认定程序要有利于工伤保障功能的及时有效实施,力求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工伤保险属社会保险的范畴,需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社会公平。我国职工因病死亡从最初的非因工死亡到比照因工死亡直至现行的视同工伤的逐步演化。“视同”可解释为“参照、比照”之义,那么就与真正意义上的“三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有所区别。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视同工伤”情形的定位是“工伤”情形的延伸,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延伸。如若随意放宽条件,在伴随工亡待遇大幅提升且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责任弱化的同时,就将会出现职业人群只有工亡没有病亡的情况,必定会给工伤保险基金带来巨大压力,也势必对真正意义上的工伤产生攀比和造成“伤害”,从而影响工伤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最终损害的必将是参保单位和工伤职工的权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应为“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在工作岗位上死亡或者从工作岗位上直接送医疗机构经抢救并在48小时之内死亡的,视同工伤”。

参考文献

[1]胡晓义.工伤保险条例释义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82-83.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之要点 篇5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及其作用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在环境应急情况下, 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 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的状态, 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变化趋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是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快速对污染物、污染范围、污染变化趋势、受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作出科学的认定, 是应急疏散、应急控制、应急救援、应急终止等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 直接涉及保护人民生命、稳定社会和使用巨额财力 (如, 人员疏散、无人区设置、紧急救援、停止供水) 措施的选择, 作用十分重要, 责任非常重大;其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事件原因分析、事件责任追究、事故损失赔偿、污染预防、环境恢复、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再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信息发布的技术支撑, 通过用科学的数据正视听, 可以避免人为夸大事故后果、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社会稳定, 少让“小人”制造恶心, 让群众放心, 让政府省心, 也是一项重要的、严肃的、特殊的政治任务。

2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的特点和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特殊要求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具有其他突发环境事件的共同特点, 如发生发展的突然性、类型成因的复杂性、时空分布的差异性、侵害对象的公共性、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等, 但与其他突发环境事件相比, 还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源头控制难度最大。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的首选方法是控制源头, 发生水环境事件或土壤、固废环境事件, 可以通过堵漏、导流收集等实现控制源头, 发生大气环境事件, 理论上虽然可以通过堵漏实现控制源头, 但实际操作因涉及安全等因数, 控制源头困难最大。二是污染物扩散受气候因数影响最大。对于突发水环境事件和突发土壤、固废环境事件,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候因数主要是降水, 如降雨会加快其扩散;对于突发大气环境事件,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候因数除了降水外, 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等均影响污染物扩散, 降水会遏制其扩散, 气温升高会加快其扩散, 不利气候的气压会遏制其扩散, 风速直接影响其扩散速度, 风向直接影响其扩散方向。三是污染物瞬时危害大、扩散速度快、浓度消减快。一般地说, 发生水环境事件或土壤环境事件不至于直接造成人员的伤害, 不需要疏散人群;发生突发大气环境事件, 大气污染物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各种渠道进入或接触人体, 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其他伤害, 所以, 疏散人群成为应对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最重要的事项;突发大气环境事件不像突发水环境事件和突发土壤、固废环境事件可以栏河筑坝等以阻碍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无孔不入, 无法阻挡, 风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最重要的因数, 风越大扩散越快;随着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浓度快速消减, 大气环境质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恢复至正常。针对上述特点, 应对突发大气环境事件与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和突发土壤、固废环境事件相比, 除了同样必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实施源头控制、及时应急组织救援, 适时解除紧急状态、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外, 果断落实人群疏散尤其重要。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果断落实人群疏散、适时解除紧急状态的科学依据,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物瞬时危害最大、扩散速度快、浓度消减快的特点, 决定其应急监测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实施、第一时间及时报告,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作用。

3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点

2010年10月19日, 环保部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GB589-2010) , 标志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总体要求应该是严格执行技术规范, 确保应急监测样品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应急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一要高度重视日常基础工作。应根据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和特点, 重点落实应急监测人员、应急监测人员防护设施、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等, 确保人员拉得出、防护过得硬、仪器满得足。二要迅速摸清事件发生基本情况。事件发生基本情况事关应急监测污染物的确定、监测人员防护设施的配备、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携带等实际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 是应急监测快速启动的前提, 迅速摸清, 十分必要。三要迅速了解相关气候因数。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气候因数影响最大, 特别是风向直接影响其扩散方向, 应在第一时间了解, 为应急监测布点提供依据。同时, 风速直接影响其扩散速度, 也应在第一时间了解, 为分析污染变化趋势提供依据。四要适当运用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原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原则》 (HJ/T169-2004) 推荐的相关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在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得到广泛运用, 在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 相关参数一时可能无法收集, 可以根据经验估算相关参数后, 利用相关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估算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影响范围, 供应急监测布点参考。五要高度重视监测人员防护。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物瞬时危害大, 所以, 在下风向进行监测工作的监测人员防护尤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 不宜也没有必要在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源头附近布设监测点, 因为,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源头可能涉及到爆炸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六要及时报告应急监测结果。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果断落实人群疏散、适时解除紧急状态的科学依据, 因此, 第一时间及时报告结果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突发疾病监测 篇6

关键词:能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易燃易爆,运输

0 引言

中国的油气消费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2.57×108 t,汽油消费量7 460×104 t,柴油消费量1.64×108 t,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 300×108 m3[1]。

在油气运输中,交通事故及各种罐车火灾事故日趋上升,油气管道输送的介质易燃、易爆、易挥发,由各种原因造成管道泄漏、破坏均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给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其事故的特点、环境危害、应急处置、应急监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 油气运输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1.1 罐车事故特点

油气罐车运输主要存在于,中长距离的天然气罐车及给加油站配油的中短途油罐车。据统计凌晨300-6:00为事故多发高峰,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超过85%,其中人员因素占所有事故的67%。低等级公路及等外路,是加油站配油罐车的行进路线之一,但受道路条件和地理环境限制,致使大量碰撞事故发生,事故后泄漏概率为82.7%。进入秋冬季节后,燃油气类危险品需求量和运输量猛增,在11、12月份出现1个事故高峰[2]。成品油燃烧爆炸一般都会呈现时间短、爆炸突然且瞬间完成,爆炸和燃烧交叉发展,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液化气罐车泄漏,可产生三次爆炸,形成杀伤力更大的立体爆炸区域[3]。

1.2 管道事故特点

油气管道具有管径大、运距长、压力高和输量大的特点,多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管道投产初期,管道干线发生的事故主要以自然灾害和机械失效为主,近十几年来,以人为破坏和管道老化腐蚀穿孔占多数,事故发生的地点多数集中在穿跨江河沟壑段[4]。

1.3 事故的主要处置方式

喷水雾洗消,能引起空气和水汽的对流,能有效地降低空气中泄漏物质的浓度,同时也能稀释流淌在地表的泄漏物质[5]。对液态泄漏物质,利用低洼地形汇集或进行堵截,防止进入水体,采用燃烧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泄油完全处理[6];浅水水域的小量溢油,可采用吸附处理[7];土壤污染一般情况下,采取措施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自然降解,严重污染的土壤可集中起来烧掉。

1.4 事故的主要环境影响

油气泄漏燃烧产生的烟雾,主要成分为:VOC(挥发性有机物)、HC(碳氢化合物)、CO2(二氧化碳)、CO(一氧化碳)、PM(颗粒物)、SOx、NOx、有害毒物(包括酚、醛、苯、烯、多环化合物、过氧化物、有机酸和铅等),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颗粒物。

油气泄漏应急处置中,为消防灭火及喷水雾洗消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据统计1辆10 t液化石油气罐车抢险要耗水近千吨,大量含油废水排入水体中,将会对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漏油进入地表水后,形成油膜隔绝空气,加之水中溶解油氧化消耗大量氧,造成水体缺氧;油类和它的分解产物中,存在多种有毒物质,危害水生生物,甚至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土壤的污染大多集中在20 cm左右的土壤表层,石油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如堵塞土壤的孔隙,破坏土壤微生态环境[8]。漏油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取决于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地面污染程度以及泄漏点的地质构造[9]。

2 油气运输应急监测的特点

2.1 油气运输事故易燃易爆

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均为易燃易爆物品,1 kg液化石油气的爆炸威力相当于4 kg~10 kg TNT炸药的当量,点火能量仅为0.2 m J~0.3 m J。当泄漏点周围空气中的气体含量或液体蒸气含量超过其爆炸下限,遇到火源就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因此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中要求,进入易燃易爆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车辆应有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应使用防爆的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使用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污染影响的范围,在油气运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可从警戒区外围下风向处,向内推进监测,高危险的核心区域不必进入,以保障人身安全。

2.2 监测内容复杂多变

在油气运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监测可分为事故处理阶段和环境污染评价阶段。根据泄漏是否进入水体,是否燃烧等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监测内容。

空气监测中,泄漏未发生燃烧时,以监测燃气体为主,有条件时监测,VOC(挥发性有机物)、HC(碳氢化合物);发生燃烧、爆炸后,监测项目以CO(一氧化碳)、PM(颗粒物)、SOx、NOx为主,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便携式GC-MS、傅立叶红外光谱,监测是否存在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事故处理结束后基本不用考虑持续监测。水环境监测中,泄漏油未进入水体时,以监测水体中是否有油渗入为主;泄漏油已经进入水体时,监测项目以水中石油类、COD、溶解氧、PH、漏油量和油污面积为主,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便携式GC-MS,监测水体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在事故处理结束后,应持续监测到水体恢复功能区标准,有条件的可以监测水生生物受到的影响。土壤主要监测受污染土壤含油率及污染面积,农田作物受影响情况,有条件时可持续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变化趋势。

2.3 事发现场监测能力薄弱

油气泄漏事故现场危险重重,但只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不属于危险化学物品,所以消防及交通部门在事故发生时,以抢险救灾为主,还没有形成环保应急监测的意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环保部门。而且铁路及管道选线偏僻,高山密林,较多地方不通道路,公路运输事故部分出现在低等级公路及等外道路上,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加之许多县级监测站,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较低,不能快速布点、取样、测试、计算、审核并传输汇报[10]。造成了在油气运输突发环境事件中,应急监测能力薄弱,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错过最佳监测时间,甚至有事件处理结束后,才得到消息赶赴事故现场的现象。

3 应急监测应对方法

3.1 完善应急监测预案

环境监测应急预案一般都带有普遍性,通用的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预案,只能适用程序规定,对具体污染事件的特点没有针对性。油气运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预案。建立辖区内油气运输线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档案资料,对监测方法、仪器设备、量值溯源、现场采样及分析、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等内容都应给予明确规定。组建与油气运输、储存、安全有关的专家库,收集油气运输经过区域河流、气象、水文的资料及专家联系方式。

3.2 改善应急监测设备

事发地点多高山密林,在低等级公路及等外道路上,配备GPS的应急监测车,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进行事故源定位及污染面积测算[11]。汽柴油及天然气易燃易爆,应配备防爆应急灯、防爆对讲机,所用的工具也应具备防爆功能。使用检测管手动采样,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具有防爆功能的便携式GC-MS,在事故监测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3.3 加强应急监测队伍建设

应急监测技术人员是决定应急监测工作成败关键的因素,其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与成功开展应急监测密不可分。应急监测技术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了解应急监测预案和环境应急预案,熟知应急监测程序,掌握环境监测的业务知识,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监测业务知识和油气贮存、运输、使用和防护知识,学习污染物迁移扩散的规律,才能掌握现场环境监测的主动权。

3.4 强化应急监测演练

应急演习可以使应急监测人员,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而且能熟悉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提高应急监测工作效率,有效的节约了应急监测的宝贵时间。演练工作要做到实用并改进,在演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预案演练或事件应急处置中发现不符合项,应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相应的调整[12]。

参考文献

[1]吴莉.2011我国油气消费解析[N].中国能源报,2011-01-24(13).

[2]刘凯峥,刘浩学,晏远春,等.罐体车辆道路运输危险品事故特征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3):130-133.

[3]李慎彦.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的应急抢险[J].劳动保护杂志,2007(10):98-99.

[4]姜玉梅.长输油气管道环境污染事故的预测与预防[J].油气储运,1999(6):44-46.

[5]郭艳丽.重大易燃易爆物质泄漏的危害及应急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8):29-33.

[6]张希斌,孙昌友,边博,朱伟.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理--以温岭市湖漫水库为例[J].水资源保护,2008,24(5):76-78.

[7]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62-173.

[8]秦岩.陇东油区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初探[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2):64-66.

[9]胡睿.成品油管道工程油品泄漏对水环境的风险分析与评价[J].科技广场,2007,(10):242-245.

[10]夏冬前.环境应急监测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环境管理,2010(4):41-43.

[11]冯大伟,张明明,张会.GPS导航定位技术在环境应急监测车载系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28-130.

突发疾病监测 篇7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家庭的关注。2009年2月27日,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截止至2008年, 我国居民脑血栓, 糖尿病, 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 6亿, 占全国总人数的20% , 其中高血压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率只有30% , 同时这些病人中的治疗率只有25%, 控制率仅为6%, 糖尿病病人中, 能坚持做到规范治疗的也只有33%[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科学、规范、高质量的慢性病管理策略, 实现对人体慢性病的监护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慢性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护, 不仅能提前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 还能帮助他们合理用药, 减少医药开支。另一方面, 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紧缺, 城乡医疗资源的差距比较大, 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 5倍以上, 比如, 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拥有全国医疗资源的30%, 而占全国总人口30% 的城市却占有全国医疗资源的70% , 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因此, 实现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成为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 随着国家积极倡导“3521”医疗系统建设, 我国医疗领域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预计在全国会出现上百个医疗数据中心, 每个数据中心都将承载近1000万人口的医疗数据, 数量多、更新快且类型繁杂, 使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 这就产生了医疗大数据。医疗大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征[2,3]:

( 1) 数据巨量化: 区域医疗数据通常是来自于拥有上百万人口和上百家医疗机构的区域, 并且数据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照医疗行业的相关规定, 患者的数据通常至少需要保留50年。

( 2) 服务实时性: 医疗信息服务中会存在大量在线或实时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例如: 临床中的诊断和用药建议、健康指标预警等。

( 3) 存储形式多样化: 医疗数据的存储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各种结构化数据表、非 ( 半) 结构化文本文档、医疗影像等。

( 4) 高价值性: 医疗数据对国家乃至全球的疾病防控、新药研发和顽疾攻克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 如何在海量的医疗大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战略性发展的方向,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将对疾病的管理、控制和医疗研究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目前, 云计算是已经普及并成为IT行业的主流技术。国内外都已经进入了云计算的研究热潮, 同时云计算技术也逐渐成熟, 大规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和大型数据中心的建立也在同时进行。云计算是大数据成长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 由于数据越来越多, 对云计算的需求日益增长, 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5]。随着医疗数据的急剧增长,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运用云计算技术, 搭建合理先进的数据云服务平台, 为广大患者、医务人员、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和协助, 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搭建健康云平台, 通过对心电生理信号的提取, 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同时, 利用L1 - 逻辑斯蒂模型提取疾病风险因子, 防止重大突发疾病。

2 健康云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不再满足于不生疾病, 更看重于预防疾病和保健。虽然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但是在如何健康地饮食, 如何科学地预防疾病, 以及慢性疾病发生时如何长期地监控疾病等方面, 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一个不了解的状态。健康云平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监护和预警需求而产生的。用户使用24小时微型动态心电仪, 手持式三合一 ( 心电、脉搏、血氧) , 血压计、血糖仪等自主研发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检测, 通过USB与有线电视机顶盒连接, 支持蓝牙, wifi等无线技术与手机互联, 将生理信号数据上传至慢性病管理健康云平台,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用户的身体健康信息, 并将分析结果以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展示方式快速高效的反馈给用户。与此同时, 社康中心或医院的医生可通过互联网查看其管理的慢性病用户的生理指标情况, 根据用户的个人身体健康具体状况, 给出用户的日常饮食、锻炼和用药建议。一旦用户的生理信号检测异常, 健康云平台将自动给出预警信息, 通知用户前往医院就医, 同时将信息通知其家人和监护医生。图1为健康云平台系统概述。

通过消息服务引擎设计不同的消息协议, 健康云平台能够自适应地将大量的异构生理信号进行快速分析处理, 用户使用生理信号采集设备采集的原始生理信号, 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储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 评估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 将检测结果和建议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用户, 向用户传导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监控管理, 从而长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健康。

3 健康云平台生理信号挖掘

数据挖掘[6]就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潜在有用信息的过程。由于海量数据不断增长, 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挖掘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该平台使用的Hadoop等关键技术以其高扩展性、高性能的并行计算编程模型以及分布式海量数据框架, 使得海量数据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成为现实。因此, 如何设计一个可选组件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以及满足需求是构建一个云平台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6层部署架构, 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图2。其中每一层的功能描述如下:

( 1) 服务交互指用户可以通过3G移动电话, 数字机顶盒和浏览器等实现交互操作的顶层模块。通常包括从健康云平台收集、上传原始生理数据, 下载分析结果等功能。

( 2) 服务呈列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众多服务, 如wap, wab, 图像供给等之间的接口。另外, 节点平衡器也在这一层, 它可以提高并发能力。一些运行时的信息也被保存在这一层。

( 3) 一方面, 会话缓存存储用户会话使其在用户访问服务时, 能第一时间维持认证状态。另一方面, 利用高速内存加快对结果数据的访问。实际上, 这种会话的结构是一种庞大的键值对散列表。

( 4) 云引擎是结合基于消息队列的各消息驱动组件的调度器。它是调度任务和云计算运行的核心。

( 5) 医疗数据挖掘是一个算法簇。它的主要功能是融合从前端传回的数据, 生成结果写回数据库, 并且插入一条消息到消息队列中来通知用户, 如果需要其他算法, 也可以轻易的嵌入。

( 6) 云存储提供数据源给健康云平台处理。从人体局域网和大量图表数据中采集来的生理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密集型分布式处理, 同时使用如半结构化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 HDFS) 的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提供更具扩展性和更高效的访问。

其中医疗数据挖掘是整个健康云平台的核心部分, 由具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组成, 承担着最为重要的算法分析工作。它是一个算法簇, 配合从前端传输的数据, 并生成结果写回数据库, 同时插入一条消息到消息队列告知用户。它包括数据预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算法。

云计算中Hadoop提供了让程序员易于开发和运行处理海量数据应用程序的平台, 其分布式文体系统HDFS是一个可建立在通用硬件上可靠存储大数据集的文件系统, 具有高度容错性, 适合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 能够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 非常适合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 MapReduce是一种高效的分布式计算模型, 同时是一种用于处理和生成大规模数据集的实现方式, 它给程序员提供了一种高效编写并行程序的编程模式[7,8]。基于此, 我们开发了大规模人体生理信号特征挖掘技术, 大规模数据存储在HDFS上, 且通过MapReduce实现各种并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挖掘算法[9,10]。如图3, 对于海量健康数据的处理, 利用开源框架Hadoop, 将数据挖掘模型 ( L1 - 逻辑斯蒂) 整合至MapReduce框架中, 快速挖掘用户的健康信息以及重大疾病高风险因子。

以人体心电信号为例, 计算方法为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如图4是健康云平台客户端进行心电数据采集、上传和云计算分析后的部分web服务界面。图4 ( a) 是用户采集的原始心电数据的图形化展现, 图4 ( b) 是健康云平台对此次心电数据进行分析后的图像化展示, 分别从心动过速、二联律、心律不齐等指标给出诊断。同时, 建立L1 - 逻辑斯蒂模型, 提取疾病的高风险因子, 预防重大突发疾病。

4 结束语

本文自主研发了健康云平台, 采用自主研发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采集原始生理信号数据, 如心电图, 脉搏波, 血压值, 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中。使用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方法对生理信号进行降噪滤波, 然后通过积分增加QRS复合波的信号, 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阈值得到最终的QRS复合波的检测结果。通过建立数据挖掘模型, 提取疾病的高风险相关因素。与此同时, 用户使用网络、手机或者电视访问健康云平台, 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做到疾病的早期预警。健康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预防医疗保健有显著的促进和改善, 会对医疗信息的处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对医疗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摘要:通过运用新兴的尖端云计算技术, 设计研发了健康云平台。采用分布式云存储技术存储大规模的异构多模态生理信号数据, 将数据挖掘模型 (L1-逻辑斯蒂) 整合至MapReduce框架中, 快速挖掘用户的健康信息以及重大疾病高风险因子, 让用户能实时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同时对用户的异常状况给出预警信息, 并通知其前往医院就医, 实现了对重大突发疾病的早期预警。

关键词:云计算,生理信号,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张璐, 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01:1-4

[2]许德泉, 杨慧清.大数据在医疗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04:301-304

[3]蔡佳慧, 张涛, 宗文红.医疗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及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04:292-295

[4]严霄凤, 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04:168-172

[5]周迎, 曾凡, 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04:350-353

[6]周晏, 桑书娟.浅谈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4:9681-9683

[7]高汉松, 肖凌, 许德玮等.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05:7-12

[8]王小妮, 高学东, 倪晓明.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挖掘平台架构[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5:19-24

[9]谢桂兰, 罗省贤.基于HadoopMapReduce模型的应用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10, 08:4-7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探讨 篇8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固定源污染,化学性污染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无法及时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进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监测在该类污染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危害和分类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能对整个受污染的区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除了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经济损害、社会稳定性影响、地缘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等外, 还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影响。比如, 溶解于水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水生生物死亡, 进而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地下水、地下河中沉积于底泥的污染物可能会对水域生态和区域农业生态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后续生态恢复耗资巨大且耗时长, 当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时, 即使花费巨资, 也无法恢复生态坏境。

按照事故发生的状态,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2类: (1) 突然发生、毫无征兆的, 污染物质瞬时注人水体的, 对生态体系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破坏和危害的水环境污染事故, 比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 (2) 环境污染物质经过长期积累, 量变引发质变, 最终爆发为对生态体系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破坏和危害的水环境污染事故, 比如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

按风险源的位置, 突发性污染事故可分为固定源污染、移动源污染和流域源污染。具体如表1所示。

2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原则

由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具有的危害性大, 所以, 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该问题。河流是流动的水体, 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 污染物往往会随水体流动, 且在水体中扩散, 加之河网具有交错复杂的特点。因此, 快速反应和迅速出击是水污染应急监测的重要前提, 越早掌握污染水团的位置和移动规律, 越有利于管理部门决策。

2.1 及时发现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一旦发生,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和手段, 均应将“使事故危害降至最低”当作唯一的目的。及时发现水污染事件、提供水污染事件发展情况的基本数据, 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应急处置方案、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非常重要。及时发现对于处理措施而言, 是指要能为政府发布预警公告、疏散人群和采取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的必要措施预留足够的时间。针对不同事件和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不同的及时性要求, 特别对于供水水源地等需要保护的地区, 及时性的要求更高。

2.2 快速监测

水污染事件, 特别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特点要求, 在事故发生后, 必须做到快速监测。具体包括以下3方面: (1) 应急监测人员能快速赶赴现场或取回水样; (2) 根据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快速监测的手段, 从而判断污染水团的大小、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在实验室中能快速检测、分析出结果, 并根据不同事件的具体情况选择特定的快速监测方法, 给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监测结果; (3) 监测数据能够快速回传至指挥机关,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该要求显得非常突出。

3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应急监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发生, 发生率呈直线上升, 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法规制度方面, 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 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或框架用于紧急预防和应对工作, 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条款的遵守和执行力度非常薄弱。在应急预案方面, 我国还不具备综合、全面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处理预案, 只具备原则性的要求, 没有作出详细规定, 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 当进行事故的应急监测时, 只能参考一般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然而,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不能完全满足突发性事故应急监测的要求, 导致监测人员无法完全保证监测结果满足“快”和“准”的要求;在监测体系方面, 我国大中型城市的环境监测机构已基本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应急监测体系, 然而, 部分环湖、河地区的县区级, 甚至市级环境监测机构却仍然存在应急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在监测技术和装备方面, 很多时候因没有选择可靠的监测技术, 而耽误了监测时机, 进而导致污染事故的扩散。

4 应急监测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法制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体系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好的框架和实施细节, 然而, 我国在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应设立专门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 可明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体制、应急职责、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应急行政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明确流域上、下游和相关地区部门的通报制度, 明确事故和污染状况信息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布制度。此外, 法律条文应尽量包括可行的实施细节, 为各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并在管理中建立和完善问责制, 使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防治工作有法可依。同时, 使相关部门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管理更加规范。

4.2 制订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为了在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污染源、抢救伤亡人员和指导应急人员开展工作, 需要制订详细、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制订应急预案的关键在于正确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事故当地的应急能力, 同时, 还要协调现有的应急方案, 比如政府部门的突发性事故应急预案等。在预案制订和修订的过程中, 应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做到灵活应变, 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突发的情况和事件衍生的各种不明因素, 明确污染源档案、应急监测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应对措施、能力建设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等, 做到有备无患。

4.3 构建高效的应急监测体系

由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具有不确定性、流域性, 一旦发生事故, 则必须尽快处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了使整个事故的应急处理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响应程序。具体而言, 需要建立预防和应急两大对策体系。在防控决策管理的过程中, 要依法依规, 加强地区间、部门间的协作, 寻求科技支撑, 注重公众参与。如果在预警中发现污染情况, 则需要应急处理体系及时响应。在应急处理过程中, 要注意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 从而改进和完善预防管理系统。

4.4 实行严格的应急监测质量监督

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管理包括前期质量管理和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前期质量管理是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主要包括:建立应急监测工作手册、应急监测数据库和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组织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的筛选, 做好监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 做好试剂、车辆等的后勤保障。

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包括:监督污染事故现场勘查和方案制订中的质量管理;污染事故现场监测和采样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监测数据处理的质量管理;编制监测报告的质量管理。

4.5 研发实用的应急监测技术

目前, 国外利用便携式仪器进行水体常规污染物的监测, 且非常规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同样领先于我国。声表面波检测技术逐渐取代了常用的氢火焰检测技术、电子捕获检测技术和光离子化检测技术。声表面波检测技术与快速色谱技术的联用, 可对气体样品进行快速采集和分析;实验室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可对有机物定性和定量;在野外现场分析研究中, 研发了多款车载/便携式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生物技术着重利用芯片免疫法、DNA单芯片分析和单细胞生物传感等技术作早期预警和野外快速筛选。

4.6 遴选可靠的应急监测装备

国外应急监测的发展非常迅猛。检测管和检测箱是早期主要的应急监测仪器, 而随着电子信息业的快速发展, 大多数国家开始采用便携式 (或车载) 监测仪器。因此, 小型化成为了仪器发展的方向, 微型实验室成为了发展的理念, 即水体污染环境分析将是1个由多个小型仪器组成的网络, 每个仪器都是单独的采样、前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的集成单元, 相当于1个微型实验室。这些单元可对污染物自动采样、分析, 并通过工作平台与中控室联络和通信, 中控室通过汇总网络中所有监测点的数据, 从而得出该地区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此外, 高科技电子产品应用于应急监测的还有很多。

我国的应急监测设备落后于国外, 大多数监测单位主要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进口检测管进行应急监测。国内使用较多的还有快速检测管, 其生产于德国德尔格公司, 但因测定污染物的种类有限, 只有一些常规分析指标, 比如CO、COD等, 导致精密度较低。国内往往依赖于实验室测试分析, 但因样品运输和保存等相关预处理措施, 使分析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现状。因此, 我国应加强发展便携式GC/MS和免疫分析法。在应急监测软件方面, 应加强多种模式的比较研究和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检验, 并着力提升整个应急响应系统的集成化、高效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并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心理、环境意识、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为了减小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 应建立并完善应急监测机制, 不断研究和发展应急监测的装备和技术,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水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雄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应急监测探讨[J].水文, 2009 (06) .

上一篇:打造公司帮派文化下一篇:国际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