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偏好行为

2024-06-23

融资偏好行为(精选7篇)

融资偏好行为 篇1

融资决策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政策之一,一直以来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心,一个公司选择的融资方式和方法,将影响到公司从证券市场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和筹集成本,以致影响公司的项目投资和健康发展。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是其支柱,上市公司的发展严重制约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融资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财务工作重心。因此,公司的融资问题左右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融资方式一般是内部融资大于外部融资,符合啄食顺序假说。而我国的现状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顺序刚好相悖,普遍热衷于公开发行股票(IPO)、过度使用配股方式和额度、随意增发股票等方式融资。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者的共同约束下,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外部融资是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法律不够完备、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公司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等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普遍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主要表现为:

1.1 上市公司恶意融资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股东选择公司管理层的严格制度使得公司管理层为了本身利益,本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去市场上融资,而不是为了融资而去融资;即使融资,也要将资金的成本、风险与资金收益进行综合考虑,以选择最适合公司利益的融资方式。我们将这种融资行为称之为“善意”融资行为。

1.2 上市公司获利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使用内部融资渠道

这里的内部融资主要包括公司的盈利和向员工集资。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回报率,而且关系到公司的原始资金积累状况,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投资计划所需用的大笔资金。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低下,根本无法积累足够的原始资金。员工对员工集资持抵触态度,公司将很难从员工那里筹集到资金。

1.3 上市公司比较偏向股权融资

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偏重,主要是股权融资成本不高,地方政府给予太多的政策照顾以及税收优惠照顾,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股权融资成本,而且上市公司给予中小股东的分红偏低,甚至不分配,股权融资没有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不需限期还本付息,这些宽松的环境,都使得上市公司愿意选择股权融资。

2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有极强的融资偏好,而造成这些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2.1 控制权收益

控制权收益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是拥有控制权的股东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 包括关联交易、资金占用、资金担保、过度报酬和在职消费等。一些研究资料表明,由于公司实际上由拥有控制权的所有者控制,对于这些股东来说,为了获得高额的收益,必须聘请公司管理人员,而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理问题。控股股东可能利用自己在获取公司信息和控制企业决策方面的优势,通过上市公司担保交易、关联交易、窃取公司的投资机会或者迫使公司投资于亏损但却有利于控股股东的投资项目等方式获取控制权私利。

2.2 管理层的短视行为

由于公司管理层没有或只有很少量的股票,分红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而股东考核管理层的主要指标是公司资产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使得管理层做出很多短视行为,如经常选择股权融资,避免债券融资。

(1)市场的投机性过强,导致公司管理层不会受到股东的硬约束,而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

我国股票市场目前仍存在严重的关联交易、大机构操纵市场、恶性炒作等现象,致使市场波动性过大,投机性过强。无论是个人散户还是机构大户,往往怀着赌博的心理进行短线投机活动。在这种充满浓厚投机气氛的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相当多的股票价格不再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准,而且以股价和股票现价总值为标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国际通行做法也在我国完全行不通,甚至出现一些劣质企业股价高于绩优股,ST股票受到追捧的异常现象。这就更加剧了我国上市公司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

(2)公司管理层不愿意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认为,经理的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它的经理职位才能得以发挥,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上。理由是:公司一旦破产,经理就会失去担任经理享有的各种好处。由于公司破产风险与举债的关系是呈正相关的,而经理的报酬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控制权收益),如果采用举债融资,将导致公司破产概率增加,则经理的非货币性收入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债务融资需要还本付息,它可能使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大量减少。

2.3 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的场所,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受资本市场条件的限制。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规模很大,发展速度较快;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发展相当滞后。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企业债券发行限制条件太多(如对发行规模、额度、利率、时间等方面都实施限制),企业觉得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难度大、筹集金额少、筹资成本高、风险高。这些都使企业不愿发行企业债券,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前景不看好,因此,投资者对投资证券市场缺乏参与动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落后、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导致了企业债券融资渠道不畅。

3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负面影响

3.1 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使用效率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使公司的资本使用效率低下,从很多公司的年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上市公司都把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自己根本不太熟悉、和本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相干的项目中,随着项目的大环境变化,又轻易地转向其他投资项目中,这样不计成本、没有明确方向的投资使得公司的投资效率低下,回报率严重偏低。

3.2 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

投资者参与股市,提供资金,是希望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而上市公司募集到的资金没有用于招股说明书上的投资项目或用于该投资项目而收益太低,使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偏低,从而使其信心下降,甚至对其长期投资积极性也有重大影响,而且上市公司使用配股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使其整体收益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3.3 影响公司治理水平

对上市公司真正负责的是股东,而股东要想获利,必须选拔一班优秀的管理团队,并对他们实施真正有效地监督和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严重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激励机制不适宜,导致公司管理层严重偏向股权融资,进而导致治理结构不合理,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4 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倾向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我们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定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各种法律制度、规定不够完善,故应进一步严格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在我国, 股票发行是一种稀缺资源, 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必须严格股票发行的准入门槛, 以便让最有条件、最有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第三, 加强对股权融资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 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盲目投资, 浪费资源。

4.2 增加内部融资渠道和内部融资所占比例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大量使用股权融资,使得该项融资所占比例过高,这样对上市公司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使公司融资渠道变得单一,无法使用杠杆效应获利,不利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态,增加内部融资占公司融资的比例,如增加留存收益,向公司员工集资等,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总体资本成本。

4.3 鼓励发展债券市场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还比较小,而股票市场已经极具规模,这不是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的表现,我们应该加大发展债券市场的力度,如支持可转换债券等,使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都能够健康的发展,为资金需求者提供完善的融资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4.4 提高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促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是上市公司创建竞争优势, 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应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更新机器设备,提高生产率,与高校展开合作,使高校的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还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形成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谷曙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J].河海大学商学院, 2004, (3) .

[2]沈艳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 2003, (5) .

[3]杨洋.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 2007.

[4]吴先聪, 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差异及原因分析[EB/OL].全刊杂志赏析网, 2004.

融资偏好行为 篇2

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集中,股权分置改革,融资行为

一、引言

与大多数非美国家一样, 中国股权集中度偏高, 控股股东可能凭借其所拥有的控制权来操纵上市公司以谋求控制权私人收益, 从而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即是一种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许多企业过分依赖股票融资方式, 甚至把发行股票、配股、增发视为公开融资的唯一最佳途径, 形成“金融跛足”现象。而且, 当控股股东所持股份为非流通股时, 其股权价值并不直接受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 给沉寂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国内股市注入了活力。中国股市中限售股 (尤其是股改和融资形成的限售股) 规模巨大且释放周期短, 将带来大规模的股票供给, 对市场冲击较大, 并且今后因IPO、再融资等形成的限售股解禁压力还将不断产生和长期持续存在。本文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视角, 以京东方为例, 通过对比股改前后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的变更来分析控股股东的融资偏好是否发生变更。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Vishny (LLSV, 2002) 指出, 在大多非美国家中代理问题主要不是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问题, 而是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问题。为追求控制权私人收益, 内部人可能会做出一些有利个人的决策, 影响公司未来收益的增加。与行业内其它公司相比, 财阀类公司投资政策与现金流的关系并不敏感。Hoshi et al. (1991) 指出, 在日本与银行有关联的公司, 其投资与流动性的敏感度较低。Shin&Park (1999) 也发现韩国财阀投资与公司现金流敏感度低于其它非财阀公司。

(二) 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控股股东融资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融资以及引发的投资效率低等方面。周健南 (2006) 、岳续华 (2007) 的模型说明了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存在导致了过度融资行为的发生。过度融资导致了大量资金闲置。沈艺峰等 (2008) 研究发现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具有较高的偏好, 且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偏好是一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邬国梅 (2008)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所取得的平均控制权收益约为2.26亿元, 上市公司可接受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率平均为-1.48451。投资过度行为降低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提高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对于投资效率是否过低问题, 潘敏等 (2003) 发现, 即使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 我国上市企业同股不同权、流通股比例偏低的股权制度安排也会导致股权融资下的过度投资行为发生;在同时考虑信息不对称和我国特殊股权制度安排的情况下, 与仅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的成熟证券市场上同股同权的企业投资行为相比, 我国股权融资下过度投资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2005年4月中国上市公司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当前资本市场改革进入后股权分置并逐步过渡到股份全流通阶段。廖理和张学勇 (2008) 从全流通纠正终极控股股东利益取向的角度展开研究, 因为股权分置改革从本质上降低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进行转让的交易费用———从无法流动到可以上市自由交易, 这使控股股东在掏空之外, 另一种产权收益实现的方式———股权转让成为可能, 因此股改改善了公司治理效率。同时,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 对控股股东的行为也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但是张学勇、廖理 (2010) 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仅能显著影响非财务信息披露, 而对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并不显著。王克敏和廉鹏 (2008) 也发现大股东减持时机与管理者盈余预测时机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公司内部人可以利用管理者盈余预测披露时机选择交易时机, 另一方面内部人还可以改变管理者盈余预测披露的质量和频率, 为交易获利服务。因此, 虽然股权分置改革致力于改变中国股票市场自设立以来同股不同权的制度缺陷, 但是, 在中国资本市场环境里, 由于股权分置、股权高度集中及接管市场的不完善,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行为可能并不会立即改变, 偏好股权的融资行为可能也不会有显著改变。

三、案例分析

(一) 案例公司简介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 是在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京东方A:000725.SZ) 的高科技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积累, 京东方已完整掌握了TFT-LCD的核心技术, 2007年专利申请已经达到296项, 其中发明专利达到了256项。京东方已发展成为中国大陆显示领域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京东方”自上市以来共有四次增发行为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 , 其中股权分置改革前有1次, 股权分置改革后有3次;财务数据比较有特点。虽然财务数据并不亮眼, 但仍能保持持续融资的能力, 尤其是最近两年, 接连从股票市场上融资上亿元, 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 京东方融资规模及解除限售股情况

京东方2001年至2010年间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及解除限售股股数如表 (1) 、图 (1) 所示。可以看出, 京东方的融资规模从2001年至2008年都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 在2009年陡然增加, 2010年的融资规模也是居高不下。从融资频率来看, 京东方2001年IPO后直至2006年上半年都没有发生再次融资行为, 4次融资行为都集中在了2006年下半年至2010年间。

西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 企业优先偏好内部融资, 其次是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即所谓的融资顺序理论 (Myers, 1984;Myers、Majluf, 1984) ;而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许多企业过分依赖股票融资方式, 甚至把发行股票、配股、增发视为公开融资的惟一最佳途径, 即所谓的“金融跛足”现象。从融资结构理论来看, 这样并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也不利于对经理层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股权融资成本偏低,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相分离以及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所导致的股票价格失真 (陈璇, 2007)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 旨在改变同股不同价、同价不同权、同权不同利的市场现象, 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同时也希望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归为理性, 摆脱“金融跛足”现象。在2005年后京东方的融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受到限制, 甚至更加的强势。从图 (1) 中, 可以看到横轴上的两点, 即京东方解除限售股行为的发生点, 分别在2006年11月30日和2008年12月1日;而在解禁之前, 2006年10月9日和2008年7月23日, 京东方进行了增发再融资。该结果意味着, 京东方无惧未来解禁给市场带来的股票价格下跌的预期, 也不在乎增发和解禁带来的流通股供求陡然增大的结果。可见, 公司关心的是在解除限售股之前进行增发再融资, 希望在股票价格下跌前以较高的价格融得更多的资金, 并且尽量保证融资行为的顺利实现。这又让人联想到公司内部人与管理者的行为关系———公司内部人可以利用管理者盈余预测披露时机选择交易时机同时内部人还可以改变管理者盈余预测披露的质量和频率, 为交易获利服务。这一系列行为会导致中小股东的权益受损。

资料来源:"巨潮资讯网"http://www.cngold.org/hao/c62124.html

计量单位:元

资料来源:"深证证券交易所"http://disclosure.szse.cn/m/drgg.html

(三) 融资行为对京东方财务状况的影响

京东方持续旺盛的融资行为是否给其带来了充足的经营资金, 并有较高的盈利回报?为此, 总结了京东方2001年至2010年的经营成果, 如表 (2) 所示。为了更加直观, 根据表 (2) “2001年至2010年京东方财务状况2”生成图 (2) 。可以发现:京东方的营业收入从2001年至2004年都是快速增长的, 但从2005年就开始下滑了;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变化趋势大致一致;净利润的趋势较为平滑, 但也有波动, 特别是在2005年、2006年、2008年及2010年都是负值;现金流一直都保持着差不多的数额, 但从2007年开始迅速上涨。2005年后, 京东方除了2007年外都是亏损, 在同一时期所有者权益却呈上涨的趋势, 在这期间京东方发生了4次大规模的定向增发行为。从中可以得出, 京东方股改后的股权融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自2006年开始京东方几乎每年都要巨额再融资, 直至2010年为止的5年中进行了4次以定向增发为手段的大规模再融资, 而这4次定向增发都是以TFT-LCD为主要投资项目。图 (4) 为京东方投入TFT-LCD项目的资金量与其最终业绩 (年末净利润) 的趋势比较图。可以看出, TFT-LCD项目并没有给京东方带来任何盈利甚至是亏损。从京东方定向增发对象来看, 在4次增发中出现的认购方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京东方背后支撑的是国有资产强大的力量。可以说, 在多数亏损的财务报告面前, 京东方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政策的“宠儿”。实际上, 正是依靠政府近7亿元的财政补助, 京东方2009年的业绩才从亏损11亿元的泥潭中爬出。而在2008年的增发中, 京东方也获得了合肥国资旗下的合肥蓝科投资有限公司和合肥鑫城国资经营公司30亿元。而本次增发, 北京国资旗下的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也承诺将以15亿元参与认购。

总结京东方上市的十年历程, 在实现盈利的6年里总共赚得14.51亿元, 但其余四年 (截止到2010年中期, 实际为三年半) 的亏损总额却高达43.66亿元。相较于融资的大手笔, 京东方的股利发放少的可怜。受制于连续巨额亏损, 自上市至今, 京东方实际分配给股东的累积红利仅为0.08元每股, 这一数据尚不如一家普通上市公司一年的分红金额。

(四) 深市企业融资规模分析

从图 (4) 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方式包括增发、配股和其他融资方式都没有受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大的影响, 还是呈现出波动的平稳的趋势。IPO规模的大幅扩大主要是因为2005年至2010年间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上市。而相对的债权融资, 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公司上市、增发受限, 公司债券的推出, 债券融资额度开始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但势头远远弱于股权融资。众所周知, 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要远远高于债权融资, 但是, 比较近十年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总额和债权融资总额, 可以看出股权融资远远超于债权融资。图 (5) 是二者比率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 2001年至2010年, 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比率处于上涨趋势, 从2001年的0.86增至2010年的8.76并且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 这说明无论是股权分置改革前后, 上市公司始终偏向于股权融资, 依然违反融资顺序理论,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

综上所述:控股股东的最终目的是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控股股东常常利用自己的便利进行“圈钱”活动, 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中国证券市场的股权集中给控股股东带来更多的利己机会。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股市摆脱同股不同权、同权不同价的状况,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然而中国证券市场各项制度并不完善,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并不健全, 大股东侵占问题依然严重, 且大股东仍然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与外部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 这些导致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可以看出全流通的实施对于控股股东而言, 更多地表现出利己主义行为, 而非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途径。

四、结论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大环境下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财务状况及控股股东的限售股减持情况为依据, 分析了控股股东的融资偏好。结果显示, 虽然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 但是对于控股股东而言, 并没有改变其利己的“初衷”,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控股股东利用法律规章的漏洞, 借助限售股减持行为来获取更多暴利, 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对中介机构的职业监管等, 也可以强化法律的威慑力量;同时, 继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增强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诚信守责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周健男:《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经验证据与理论解释》, 《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4期。

[2]岳续华:《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

[3]沈艺峰、况学文、聂亚娟:《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现金持有量价值的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4]邬国梅:《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验证据》, 《当代财经》2008年第5期。

[5]潘敏, 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 《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6]张学勇、廖理:《股权分置改革——资源向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 《会计研究》2010年第4期。

中小企业融资偏好分析 篇3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影响因素

1.现状及问题

(1) 融资渠道狭窄:受客观条件及经济环境的的影响, 中小企业缺乏多样化的融资手段, 融资方式较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主要通过企业自筹资金和政策性融资的支持, 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形式。

(2) 融资结构不合理:内源融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外源融资的比例, 外源融资的形式较单一, 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 并且贷款结构也不合理, 一般银行只向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 中小企业很难借到长期贷款。间接融资所占比例偏大。

(3) 融资成本较高:由于中小企业信誉度较低, 它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主要通过抵押和担保两种形式, 贷款手续复杂。企业需要支付抵押资产评估费、担保费等费用。除此之外,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 它无法享受政府和央行给予国有企业的利率优惠, 它们在融资过程中还要承受利率上的歧视。

(4) 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在经济发达的大环境下, 企业在融资数量相对较多, 融资渠道和方式较广, 融资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 中小企业在融资数量、融资渠道和融资水平方面都稍逊与东部地区。

(5) 依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度较低, 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中小企业想要从银行等正式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较难。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迫切性, 使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其他的渠道筹集资金, 从而转向于依赖商业信用和民间信贷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非正规的金融渠道的准入条件较低, 融资手续较简便, 中小企业大多都偏好于依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

2.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

(1) 企业规模:这对企业融资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规模越大的公司, 经营管理体制相应的较健全, 抗风险的能力越高, 融资水平也相对较高。从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方面考虑, 对于规模越大的公司, 国家贷款政策上给予的优惠会更多。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融资能力较弱,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2) 信用能力:银行贷款通常会考虑企业的信用能力,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诚信度较差, 信用能力低, 还款意识不强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拖欠账款、逃废债务的现象, 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被破坏。从银行经营机制的盈利性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方面考虑, 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的限制条件较高。

(3) 企业财务制度:这是银行放贷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存在财务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严重, 银行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没有明确的把握, 贷款资金存在安全隐患, 资金回收风险过大。考虑到贷款资金的安全性, 银行大多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 金融市场:目前我国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成熟市场环境。在银行体制方面, 缺乏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来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在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方面, 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5) 政府政策: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由于很多措施没有得到具体落实,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国政府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中小企业扶持机制, 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题, 还要不断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将相关措施落到实处。

二、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的具体分析

1.从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方面分析

在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更喜欢选择外源融资方式, 与发达国家的偏好截然不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 由于自身实力雄厚, 在通过内部方式筹集资金上具有很大优势, 所以更偏好于内源融资方式, 内源融资在其融资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我国中小企业, 由于企业底子较弱, 内源供给不足, 更偏好于从外部筹集资金。从理论上分析, 内源融资不但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而且可以促进企业资产增值, 应当是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实力较弱, 内源融资的资本不足。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自我积累体制不完善, 进而影响了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效益。在利润分配中, 中小企业的利润分配具有明显的短期倾向, 很少考虑利用自身积累进行再投资, 内源性融资的供给不足。

2.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方面分析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两种主要形式, 在二者的选择上, 我国中小企业通常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形成这一偏好的主要原因有:

(1)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度低, 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较高, 贷款资金的回收率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 大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中小企业想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筹集资金较困难。

(2)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够雄厚, 加上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较高, 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公开发行公司股票、债券的标准, 因此很难参与到债权融资市场。

(3)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透明, 通过债权方式对企业进行投资, 投资收益和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债权资本的风险大。而以股权资本的方式进入企业, 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如果企业发展状况好, 收益良好, 相应的股权资本价格也会上涨, 股东就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分红。与债权融资方式相比, 股权融资方式能有效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因此,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 以及受客观经济条件的约束, 即使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高于债权融资的成本, 中小企业也会偏好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进行投资。目前, 中小企业主要通充分利用好创业板市场, 及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共赢这两种手段来进行股权融资。

3.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偏好

(1) 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一类企业总体上偏好于股权融资方式, 创新性的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技术不够成熟, 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一般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在市场机制条件下, 投资者对其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 也存在很高的风险性。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 由其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投资回报也是相对较高的。因此, 最适合它的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方式, 选择股权融资方式具有很多优势。首先, 通过股权融资可以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其次, 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经济环境下, 开拓股权融资渠道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促进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 提高企业融资水平。最后, 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而言, 大多数企业不愿对外公开企业内部信息, 投资者由于对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往往不愿意轻易进行投资。信息的不对称, 是导致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外部资金的支持关键因素。

(2) 生产型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一类企业破产率和歇业率高, 信用度较低, 在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也难以进入正规的证券市场融资。在企业创立初期, 通常是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此阶段, 企业最普遍的一种融资方式就是融资租赁, 通过出租物件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形式, 把物件出租给需要的人使用, 承租人暂时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 并且按期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的租金, 租赁物件的所有权没有转移。当企业进入成长期, 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有了一定的经营效益, 银行开始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中小企业开始通过银行贷款的渠道获取资金。这一时期, 企业也开始具备发行股票的条件, 此时中小企业通常会选择股权融资与信贷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主要通过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和向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

(3) 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 这类型的企业通常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方式。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 由于企业刚刚起步, 生产经营还未步入正轨, 很难吸引到外部的投资者的投资。因此, 这一时期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一些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来获取一定的资金。这一时期优先选择内源融资方式是明智的做法, 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 企业才会考虑外源融资方式。当企业进入成长期, 企业的技术不断提高, 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盈利能力增强。外源融资开始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模式的重心开始由内转向外。主要的融资渠道有: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向非金融机构贷款、利用产权交易方式获取资金。当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时, 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广泛的运用资本运作方式进行融资, 其次是通过银行信贷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信贷, 最后是积极创造条件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 吸引外部投资。

(4) 民营型中小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于民间, 它们的融资结构中, 内源融资占很大比例, 外源融资比例小。民营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积累, 内源融资是其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在外源融资方面, 主要采取民间融资的形式, 偏好于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 存在明显的民间融资偏好。从企业自身来看, 中小企业自身信息不透明, 财务制度不健全, 信用度较低, 难以从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从外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主要是为了盈利, 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面临较高的风险性, 不利于盈利目标的实现。因此, 银行大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民间融资的主要形式:通过民间各种渠道的借贷来筹集资金;商业票据贴现的方式获取资金;买卖转让有价证券;从企业内部集资。

三、结论

中小企业普遍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主要是因为它的融资成本最低, 在企业内部融通资金, 不需要对外支付相关费用。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企业会考虑进行外源融资, 从外部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外源融资方式能够弥补内源融资的不足, 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资金。

在外源融资方式的选择上,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优先选择债权融资方式, 小企业大多数只能在非公开的市场发放企业债券, 发行范围一般较小。这个范围一般涉及内部职工、生产相关联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等。通过债权方式筹集的资金有限, 因此, 债权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总额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是没有资格进入公开的金融市场发行股票, 往往只能在相关部门以及内部员工等有限范围内进行小额的发行股票。在目前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下, 中小企业想要通过股权融资的渠道来筹集资金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得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偏好顺序为:首先是内源资方式、然后是外源融资方式、再者是债权融资方式、最后是股权融资方式。

摘要:中小企业是指生产规模中小型的企业, 它在我国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少、偿债能力较弱、财务规范性差、信息不对称、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等问题, 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般较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是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也是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很多, 但主要的融资方式有: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项目开发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典当租赁等。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受企业管理体制、融资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是一个多要素、多层面的综合型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不同类型的企业, 及企业发展的所处的不同阶段, 所选择的融资渠道是不同的。中小企业必须要清楚认识自身的现状, 善于分析内外环境, 积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影响, 从全局出发, 用发展的眼光来选择融最适合的资渠道和方式。对于企业而言, 尽管拥有各种各样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供其选择, 但是最佳的往往只有一种,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 必须要把握机会,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偏好,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周艳.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创新[J].特区经济, 2007, 04.

[2]施金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 2007年, 01.

[3]张素青.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 2009, 01.

[4]卢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M].科学出版, 2007, 08.

[5]张继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中国金融出版, 2004, 02.

[6]施金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 2007, 01.

[7]陈慧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事业财会, 2007, 01.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探析 篇4

一、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因素

(一)股权融资优于其它融资方式

1、股权融资成本偏低。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免费资本幻觉”,即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从而产生股权融资偏好: (1) 股票分红:上市公司往往不分配股利、低比例分配股利或以转股本形式分配股利,因此股票分红的股利支出是极低的。 (2) 股权融资交易费用: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6%-1%,小盘股大概是1.2%,配股的承销费用为1.5%。随着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市场化,最高已达到80多倍,使得新股发行价格水涨船高,相应的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下降,其平均值应在1%以内。

黄少安和张岗测算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单位成本仅为2.42%,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年期为5.85%,三年期为5.94%,五年期为6.03%。他们由此得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要比债务融资成本低得多,“免费资本幻觉”由此产生。

2、内源融资与债券融资不可行。

从内源融资方面说,就我国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来看,自有资金比率依然很低,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到30%,这意味着企业内部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需要。此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决策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其通常会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消费基金,而很少用于技术开发、项目投资,故内部融资在目前还不可能成为企业主要选择。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相比,进行债务融资有“硬约束”就是必须到期还本付息,不能还本付息就意味着破产,而且债务融资中的长期负债成本比流动负债成本又高得多。相反,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即使这个很低的成本也没有硬约束。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1、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人为划分”的特征,股票被划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非流通股东往往为控股股东, 占绝对控股地位。这种局面造成国有资本主体缺位,使其缺少监督和约束。与此同时,国有股不参与市场流通,在股票升值时不能通过转让股票而获利,在股票贬值时不能有出售股票而减少损失,其结果是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制约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没有强有力的资金作后盾进行内源融资,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被动偏好外源融资”。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所谓“内部人控制”,就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当出资者(股东与债权人)无法有效地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监控时,后者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者小集团谋取私利,从而损害全体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极为分散,中小散户股东有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行为,从而使股东的控制权残缺,对经理人约束机制不健全。中小散户股东获得的信息不完全,无法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好,已处于亏损状况时,经理人可能会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暂时掩盖上市公司的亏损状况。因此,较低甚至亏损的业绩水平限制了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从而使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

二、改善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对策

(一)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1、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随着全流通和股权相对分散化,公司运作的主导权将由一元化主体 (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大股东) 转向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各种市场化利益主体来决定,改变了以往“一股独大”的状况,改善股权结构,使国有资本主体的缺位基本得到解决。可以预料在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上,普通股股东的意见将会被经营者和管理层特别重视。这是由于股东通过股价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不断亏损,就会使普通股股东对其失去信心,导致股价下跌而成为被并购的目标。这就必然会加大对中小股东力量的重视,使得中小股东的意志得到充分体现,使上市公司的行为得到监督。

2、控制权市场的并购将会更加活跃。

股权改制完成以后,全流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从“一股独大”,逐步演变为一定程度的分散化,这就为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进而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取控制权创造了条件。这样经理人和管理层为防止公司被收购而减少了谋取私利的行为,市场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很好的监督,如果经营不善就会面临被收购的危险。

3、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对经营者形成约束。

随着有能力的股东替代无能的股东,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原有经理层人员只会部分被保留。这样,一方面使的原来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从结构上得以瓦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对经营者的强约束。因为当公司被接管后,该公司的管理者也将会被解雇,其人力资本就会在经理人市场上大幅度贬值,于是这就迫使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去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二)完善证券市场建设

1、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并在政策上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给予支持。

如逐步开放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由市场定价。发行利率放开以后,不同的信用等级和流动性的企业债券市场上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增加发行人的积极性。制定减免企业债券利息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目前企业债券价格的制定方式,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可以形成低成本的发行机制,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市场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方式。

2、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

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全面、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并且引导投资、揭示市场风险。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向市场传递信号,减少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也是市场利率化的内在要求,不同利率对应不同风险,信用等级就是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可以使企业债券投资的成本趋于合理化,信用等级越高,以较低成本筹集到资金的能力就越强。

3、调整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

发展可转债市场是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创新。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证券创新工具,它是一种根据约定, 可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有以下几点优势使其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新宠”:第一,可转债融资成本低于贷款、配股和增发。目前已年起的银行贷款利率是5.31%,若考虑手续费用和利息的抵税效应,其实际成本大约是3%左右。增发和配股属于股票融资,其成本取决于发行价格、发行费用、每年红利及红利增长率。只有后两者是主要因素而且是可控的,若红利增长缓慢或红利很少,则融资成本很小。最小是发行费用的3.5%左右。但可转债券的年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一般在1%-2%之间,加上中介费和发行费用估计在3.5%左右,这只是一次性成本,如果摊销到每年融资成本就更为低了。第二,可转债由融资规模大,操作灵活的特点。其同时具有股票和债券的特点,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利息收益,由收回本金的保证和券面利息的收益;当股市看好时,可以卖出获得价差或转为股票。在融资规模方面,若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在相同股本扩张的条件下,与增发和配股相比,能为发行人筹集更多资金。

摘要:在我国, 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 这与西方的有序融资理论正好相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篇5

(一)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企业融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何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 构建最佳资本结构,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几乎成了所有财务学专家共同的研究内容。按照西方融资方式的“啄食”理论原理 (Pecking Order Theory) 和公司融资的实际情况, 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 债权融资的成本次之, 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 因此, 融资存在着一种优先顺序, 即在拥有内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 首先利用内部自有资金, 然后考虑利息成本较低的债权融资, 直到债权融资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会选择股权融资。这一原则已被西方国家企业的融资实践所证实。但是,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外部融资冲动, 尤其偏好于股权融资, 即使资产负债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仍然如此, 而且几乎不放弃任何股权融资机会, 甚至弄虚作假创造股权融资机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的影响

近几年来, 通过改制, 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得到了大量的资金以后, 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的负债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这是为了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杠杆作用, 以谋求股东收益最大化。在上市公司迅速发展的成长阶段, 应该采取激进的财务政策,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目前很多上市公司无论处于哪种发展阶段, 其资产负债率都普遍偏低, 这说明其没有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资金的利用率很低, 也说明上市公司仍具有进一步举债的潜力。

另外,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导致社会资源低效配置。

我国发展资本市场, 除了为企业改革服务外, 另外一个目的便是实现资源特别是资金的优化配置, 这一点对资金还不丰裕的国家来说尤为如此。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无穷欲望主要来自股权融资的低成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在一定的时期是个比较确定的数字, 有限的资金流向实际效益并不高, 成长性又不好的公司无疑是违背了我们利用股市进行资源配置的初衷。

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措施

(一) 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 增加债券的吸引力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缓慢发展起来, 虽然近期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均衡。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不规范融资行为, 首先必须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要均衡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要用两条腿走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这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债市对于完善证券市场结构, 均衡股市风险, 增加公司融资渠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由此推动证券市场的均衡发展。一方面, 应扭转企业债券市场功能定位的偏差, 使企业债券向满足广大企业合理融资要求的功能回归;另一方面, 大力进行债券创新, 丰富债券品种, 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债券品种来吸引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来吸引投资者关注债券市场。

(二) 完善中介机构, 增强上市公司的融资软约束

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 通常有三大中介机构参与其中, 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它们分别为上市公司的融资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法律意见书。但由于中介机构发育的不成熟, 并且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管理, 也缺少相关的监管机构对中介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中介机构一时很难承担如此的重任。所以不仅难以保证中介机构的客观、公正和独立, 反而出现了与上市公司协同作假的不良案例, 使得上市公司缺少了最起码的约束力, 由此导致了上市公司融资的随意性。为此, 应对中介机构 (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 实施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 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 保证其公布信息的“公开、公正、公平”性。

(三) 加大立法、执法和查处力度, 增强上市公司融资的硬约束

发行股票融资, 应该受到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严格地监督审查, 并且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我国正处在从原有的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加速发展时期, 适合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薄弱, 因此加快立法进度显得非常迫切。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运用的规定, 应当说对限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 但从处罚角度看, 似乎太轻了。处罚太轻导致违规或犯罪成本太低, 这将大大制约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因此, 应加大证券市场的立法、执法和查处力度,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更改募资投向或投资分散、拼凑项目、过度跨行业经营、涉足高风险领域等不当投资行为的出现。

(四) 严格配股审批制度, 发展机构投资者

企业股权融资偏好动因分析 篇6

(一)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由于一些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较长,企业的实际管理权没有控制在股东手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科学,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低,部分股东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在企业预期收益不稳定的环境下就会偏好股权融资。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将企业内部的人员待遇和企业规模挂钩,而在企业的盈利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增发股票或配股的方式来获得“资本增值”。

(二)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较方面

债务融资的主要特点包括了企业必须按期支付利息,这给企业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同时加大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而且贷款门槛高,债务融资的难度较大。与债务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比较容易,筹资较快。此外,股权筹集的资本属于长期资本,股权持有者只能转让其控股权而不能撤回,企业也不需要向股东定期分配利润,股利支付比较灵活,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盈利预期方面

一些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盈利前景不被看好,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盈利不足以支付到期的债务利息,为了减小财务压力,避免企业面临破产困境,企业就会尽可能选择增发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四)股权融资对财务指标的改善方面

很多企业存在股权融资偏好,除了股权融资成本较低、金融市场不完善、委托代理关系等人为因素影响以及我国的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权融资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举债过多,就会造成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这是衡量一个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资产负债率较高意味着企业偿还债务的风险加大,即财务风险加大。(主要是说明资产负债率和财务风险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依然是利润,所以凡是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的行为通常会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利润是一个会计概念,在实际中对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了区别对待:债务融资成本,也就是利息是作为费用在计算企业利润时扣除;而权益融资成本则被作为股利支付或利润分配计入利润。所以很多企业倾向于股权融资,这样就人为地“创造”了一部分利润,从而提高了经营业绩。

二、降低股权融资偏好不利影响的建议

股权融资偏好给我国的企业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这些上市公司过度依赖股权融资的方式给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造成了阻碍,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率偏低等,这种现象也不利于提高企业自有资本的使用效率,造成资源浪费。第二,有些上市公司急功近利,但是过度的资本扩张反而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些企业在增发新股或配股后,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呈负增长。第三,显而易见,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会造成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第四,有些企业在融资方式上盲目跟风和创新,在选择投资项目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降低这种融资偏好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可以从四方面着手:

(一)强化约束监督机制

加强对企业发行股票、分配利润等行为的监督约束,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严格企业对于增发股票和配股的审查制度等。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具体措施包括引入独立董事、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等,这样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者的融资成本意识,有效避免盲目投资引起的过度股权融资问题。也可以通过给管理层配股的方式来将其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从而提高其融资的谨慎性和合理性。

(三)优化融资结构

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应该全面考察市场环境,立足企业实际,通过合理的预测和计算来确定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使企业的融资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促进企业的多元化融资等。

(四)改变传统经营理念

企业经营应该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要改变过去以“报配股”资格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管理方式,大胆创新经营理念,认识到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上升。

三、结束语

企业的融资方式决定了其资本结构,而资本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企业财务指标。所以,企业应该树立合理的经营目标,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融资方式及资本结构,为其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世辉柴君婷.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基本动因分析[J].商业时代,2007(36)

[2]邹博香.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内在动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5)

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篇7

一、文献归纳

国内外关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文献很多, 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将有关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1) 负债率越高, 企业价值越大。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 负债越多, 企业的价值越大, 并且认为企业的负债最好是100%。汪辉通过研究认为, 公司通过提高资产负债率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的效应。徐兴恩、胡科认为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不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能够提高融资能力, 增强抗风险实力, 以保证提升核心竞争力。 (2) 负债率越高, 企业价值越小。封铁英按照公司的负债水平将企业的融资偏好选择偏好分为“激进型”和“保守型”两种,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融资偏好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农业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情况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 理论界关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方法多样, 结论不尽一致, 但其研究结果代表了中国特殊的国情, 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农业企业的融资偏好决策中, 合理安排债权与股权的比例是企业筹资的核心问题。许多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在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同样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低、融资偏好不合理等独特的现象:

(一) 资产负债率偏低, 举债空间受限

根据财务杠杆原理, 只有当总资产税前利润率大于债务利率时, 负债的增加才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 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反之, 负债的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损失, 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如2004年以来,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行业平均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并低于全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总体平均水平, 而众多研究结论都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 负债来源单一, 债券融资比例低

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构成中, 长期借款占总长期负债的比重过大, 而且没有一家农业公司实行债券融资。但从长期负债的来源构成来看, 作为上市公司, 既可以选择银行贷款, 也可以选择公司债券筹资和其他来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资金过度依赖银行, 债券筹资实在太少, 这样使农业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单一, 影响了公司的筹资规模和资本结构的弹性, 如果遇到银行信贷政策紧缩, 农业上市公司就会出现发展资金紧缺的局面。

(三) 权益资金结构中, 留存收益比例偏低

2003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留存收益占全部权益资金的比重仅为33.52%, 较低的留存收益比例说明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对股东投入资金及债务资金的依赖, 通过自我积累来解决所需资金的程度较低, 影响了其筹资活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增加了筹资成本, 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结论与建议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普遍较低, 要低于全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说明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在融资偏好上比较保守。根据上文分析, 关于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应尝试着引进国外有效的融资工具尤其是中长期的融资工具, 使我国适合于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工具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投资和融资的需要;建立企业的学习机制, 系统研究公司资本结构, 根据自身特点和宏观环境, 用专业化思维预先考虑适合公司发展的融资策略, 并具备随时应对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除了企业具有内涵动力外, 还要有相应的市场环境。

摘要:融资偏好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不仅仅是资本成本的重要决定力量, 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并促进现金流的良性循环。然而在我国,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具有复杂性, 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结论。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农业企业经济发展的龙头, 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它经营绩效的改善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根本措施, 它的成熟与壮大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农业产业的成功。

关键词:融资偏好,公司价值,农业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ranco, Miller M.H.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58) :261-297

[2]封铁英.融资偏好选择偏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 (6) :54-61

[3]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经济研究[J].2003 (8)

[4]徐莉萍, 辛宇, 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上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6 (1)

[5]徐兴恩, 胡科.上市公司财务结构对其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06 (9)

上一篇:终身德育理念下一篇: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