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偏好

2024-07-09

学习者偏好(精选7篇)

学习者偏好 篇1

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种教学活动时遇到学生的抵制。一些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 参与自由会话, 表达出交际的愿望;一些学生则更愿意将重点放在语法学习上。我们认为:英语教师在决定课堂活动类型时应考虑到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成功的语言教学最终要取决于互动参与者自愿的合作和对互动目标形成的 默契, 合作不能强加, 只能协商取得。如果我们认为学习者主观偏好对语言学习者效率至关重要, 那么教学双方就需要进行某种协商。教学双方对对方需求的意识情况等信息必须得到交流, 各种资源必须得到加强, 尽管许多教师承认需要了解学习者在需求与偏好方面的种种差异, 他们也许不会在开展语言活动时与学生磋商。这种不愿意合作的基础可能在于, 学生一般被认为无法明确表达他们学习的需求以及他们想要怎样学习。我们通过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偏好来为英语教学作一点贡献。语言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中作用更为突出, 在过去的研究中, 学生的学习偏好已得到了广泛的注意,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了解目前学生的具体学习偏好, 更有效地改进英语教学。

一、学生存在的学习偏好的调查

被调查的对象是我校公共英语艺术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这些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较差。我们调查的内容有:首先, 学生是否更愿意选择独自学习或以其他方式学习, 学生反映不喜欢在大组中学习, 学生在独自学习时感到更舒适放松, 效率更高。其次, 学生是否愿意做课外作业。学生对此似乎分歧很大, 很少的学生认为课外作业对其学习无益, 大部分学生则持相反观点。另外, 学生是否喜欢把全部的学习时间花在教室, 或一部分时间在教室, 另一部分在教室以外同他人练习英语。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在教室以外学习。接着调查的是学生是否喜欢通过听力学习 英语。学生都比较喜欢通过听力学习英语。根据图片和对话猜测生词的意思是我们在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词汇学习方法, 教师不断鼓励学生从语境中推断词义, 而不主张经常翻阅词典。调查显示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对英语和知识媒介的偏好, 我们发现英语电影作为强大的媒介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二、改进英语教学的方法

通过以上对学生偏好的调查, 我们分别采用了应对的措施。教师需要准确地实施更多可以在两人一组或小组当中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作业对大学英语 学习者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我们采用让学生通过网络形式交作业, 提倡学生利用新思维模式做作业。我们组织了“英语角”小组, 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根据学生更喜欢通过听力学习英语的偏好, 我们准备了许多英语原版材料供学生们在课上和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我们讲授英语课程时加了些与课程有关的英语电影剪辑以满足学生对英 语电影的偏好。

对教学工作者而言, 了解学生的教学偏好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偏好信息修订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等, 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学生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学习英语的, 英语教师是否意识到了他们的这些偏好, 并探讨教学双方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改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偏好,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丽林、张琳芝.学习风格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偏好层次分析探讨[J].2010.保定学院学报

[2]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2001.教育研究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2004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学习者偏好 篇2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网络教学, 学习个体都呈现出差异性, 这表现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 因此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也提出要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 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目前, 许多网络资源库以展示和呈现资源为主, 其表现就是将课本或教案内容复制到网上, 没有体现出资源使用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1]。

根据文献研究和现有平台调研,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相关的成长案例库, 能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的更是寥寥无几。师范生是教师力量的后备军, 专业技能训练对其是十分必要的。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平台将师范生在实习、见习、实训与竞赛等活动中积累的优质案例导入成长案例库, 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的优质资源。然而, 师范生如何在海量成长案例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资源?本文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偏好模型的分析, 构建了基于学习偏好的个性化推送机制, 可有效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并能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引导其深入探究相关知识。

1 个性化资源推送机制

个性资源推送最早出现在电子商务网站, 它将经过整理的资源转发至用户界面, 从而实现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如今, 个性资源推送机制不仅用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 在资源型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系统、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农业科技信息中也应用广泛。目前, 资源推送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基于规则 (Rule-based) 的推荐技术、基于内容 (Content-based) 的推荐技术、基于协同过滤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的推荐技术和混合式 (Hybrid) 推荐技术[2]。

综合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库平台的个性化资源推送方式,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推送方式比较单一。热门资源推送和最新资源推送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推送方式。热门资源点击率高, 虽然提高了优质资源使用率, 但其推送的资源未必是用户需要的;最新资源推送以数据库中资源更新的时间为依据, 将最新上传的资源推送给学习者, 同样也不一定满足用户需求, 资源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2) 缺少对学习者数据和信息的科学分析, 无法掌握学习者的兴趣与需求, 对学习者兴趣偏好和需求的迁移不能及时作出应对。

2 基于学习者偏好的师范生资源库个性化推送机制

2.1 学习者偏好模型构建

在网络学习中, 学习者偏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习内容选择的偏好, 二是对呈现学习内容的媒体类型选择的偏好。在学习内容选择偏好上, 假定呈现学习知识的媒体类型都是同一种, 例如, 学习者在研习高中数学相关知识时, 可分为几何模块和代数模块, 假如学习者习惯选择几何模块学习, 该模块下又分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几个主题。学习者对每一个模块和主题都有一个偏好值, 这个偏好值可以选用-a-a (a>0) 的一个区间的数值来表示;在媒体类型选择偏好方面, 媒体类型可大致分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4种, 如图1所示。因此, 在对相同内容知识的学习中, 如果学习者选择某种类型资源的次数远远超过选择其它类型资源的次数, 则认为该学习者对该类型的学习资源存在偏好。

2.2 学习者偏好确定

学习者学习偏好是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依据。学习者偏好的获取具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显式获取和隐式获取。显式获取又称为直接获取, 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系统时会留下用户注册信息, 系统也会提供有关兴趣偏好的表单让学习者填写。但是由于需要用户主动填写, 通常用户会觉得繁琐, 不愿去填写或不会认真如实填写, 因此不能保证表单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导致系统噪音;另一种是隐式获取, 隐式获取是通过Web日志挖掘分析用户历史信息, 挖掘学习者偏好, 如图2所示。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会就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 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去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同时, 学习者在系统中的检索、浏览记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习偏好。因此, 可以根据学习者在系统中的检索、浏览记录与提问来判断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当学习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检索次数和提问次数达到N (N≥5) 次, 则认为学习者对该知识点存在偏好[3]。

当然, 学习者偏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者所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知识储备的增加, 学习者偏好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好的个性化推送系统应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者的偏好变化, 从而根据变化调整推送内容。学习者学习偏好的动态调整要综合考虑学习者之前的偏好与最近一段时间的个性化行为, 包括对知识点的访问浏览行为、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的交流行为、学习过程中的提问与回答行为等。

根据以上对学习者偏好模型的分析, 确定了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的个性化推送机制———基于学习者偏好的个性化推送机制。

2.3 基于学习者偏好的师范生资源库个性化推送机制

学习者偏好模型是个性资源推送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关系到个性资源推送服务的质量。个性资源推送中的学习者偏好模型不是对用户个体的一般性描述, 而是从有关用户兴趣和行为的信息中归纳出可计算的用户信息模型。

根据对个性资源推送机制和学习者偏好的了解, 现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平台中的个性资源推送机制进行分析。师范生在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平台的偏好可通过预定义范式和行为数据统计分析两种方式获得。

(1) 预定义范式分析, 即显式获取。是指通过采用一种符合普通意义上对“人”进行定义的一种范式来强制规范对人属性的描述[4]。如学习者的专业、研究方向、爱好、学习风格等, 是一种人为固定询问式的简单描述。学习者登陆系统后, 将填写系统提供的个人资料表单, 包括学习者专业、爱好、研究方向等, 通过这些描述可以从中获取到学习者部分偏好。

(2) 行为数据统计分析, 也称隐式获取。这是一种应用统计学上的数量分析法, 通过获取一定时间内用户单击的数量和分布来分析该用户的行为趋向[4]。比如, 对某学习者在系统中学习时检索、浏览、下载资源的类别和次数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 对学习者就某一主题发帖提问或回答其他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中提取关键词, 通过学习者偏好模型的分析, 从中找出学习者兴趣偏好的行为规律等。

对于这两种分析方法, 基于前者实现的个性化资源推送是一种半智能化的资源推送, 而基于后者的行为统计分析则可被认为是完全智能化的资源推送。

当学习者的偏好迁移时, 系统动态调整的过程如下:系统记录最近一段时间内学习者提问或回答过的感兴趣的知识点, 以及检索、浏览、下载资源的内容和类型, 如果其学习偏好中的某些内容和类型已经不在这个范围内, 并且学习者对它的偏好程度小于他对所有感兴趣内容和类型的平均偏好程度, 则认为学习者已经对这部分知识点不感兴趣, 应当从学习者偏好中将其删除;同样, 如果一段时间内, 学习者的个性化行为所涉及到的某个内容, 学习者对其偏好程度大于他对所有感兴趣的内容和类型的平均偏好程度, 则应将该内容或该内容对应的类型添加到该学习者偏好中。

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平台获取到师范生的偏好后, 在资源库的资源里根据资源分类和资源属性的描述, 提取出符合该学习者的资源, 推送给学习者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例如, 某师范生在使用该平台过程中, 主要想提高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 在这段时间内该学习者检索、下载、浏览、提问该类型资源的次数则会比较多。当学习者学习一段时间后, 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 对教学设计类型的资源关注度降低, 转而学习课件制作方面的技能, 如果该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资源的偏好程度小于他对所有感兴趣内容和类型的平均偏好程度, 则可以将教学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从该学习者偏好中删除, 并将课件制作添加到其偏好中, 同时推送相关资源给该学习者。

3 结语

本文在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的基础上, 针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特点, 将师范生在实习、见习、实训与竞赛中积累的优质案例导入成长案例库, 采用相关推送和基于学习者偏好的个性化推送方式, 为师范生更好地获取个性资源提供了条件, 极大地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有助于教师教育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摘要:网络上关于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的资源数量巨大, 师范生如何在海量资源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源, 提高个人专业技能, 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推送机制尤为重要。为了实现为每一位师范生量身打造一套最适用的资源, 结合师范生专业技能研习成长案例库平台, 从学习者偏好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性化推送,师范生,学习者偏好

参考文献

[1]刘珍芳.高校专业网络资源库建设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5) :62-65.

[2]方琦.中小学网络学习平台个性化推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3.

[3]赵海燕, 吴长勤.E-learning环境下基于学习者偏好的高校精品课程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2, 8 (3) :419-420.

学习者偏好 篇3

一、学习方式偏好的理论

不用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South Western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SWOSU,2002)and Society ForApplied Learning Technology (SALT,2002) 所提出的当语言习得信息以学习者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呈现时,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的理论,什么是学习方式,有很多学者都曾对此做出定义,在此,我们把它解释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获取信息的个人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因为个性、以往学习经历、所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呈现的更倾向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其语言学习的效率将随之变化。根据学者Mind Tools(2002)的分析认为,学习者主要的三种学习方式为:视觉型、听觉型、知觉型。视觉型学习者偏向于书写信息,笔记,表格和图画。听觉型学习者偏向于讨论或者各种口头语言学习方式,而知觉型学习者通过触摸、空间移动等摄取信息,模仿和联系是他们学习技能的主要方式。

二、学习者学习方式评估

笔者从教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近十年,目前执教艺术类专业二年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为开展此次课题,从中抽出30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评估,对选定研究群体的学习者实施问卷调查,制作问卷调查报告书。基本情况如下:

从上面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被抽调的30名学习者中三分之二以上更偏向于知觉型和听觉型,也就是说他们更加偏向于例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型授课方式,只有一位同学是偏向视觉型学习,即容易被教辅的页面设计和注释感兴趣。当然这里还有一部分学习者,他们是混合型的学习方式,即综合了视觉、听觉和知觉,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材评估

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97)认为教材评估是一种对照过程。由教师或评估者列出某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对教材的要求,同时列出某一侯选教材的特点,然后两相对照,做出评估。在这个课题中我们要评估目前使用教材与学习者们学习方式的匹配程度,为此我们做出一份教材评估标准,采用了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同样在原选定的30名学生中展开调查。基本情况如下:问卷中十个选项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1.(9)3.53;2.(5)3;3.(6)2.9;4.(1)2.83;5.(8)2.8;6.(3)2.7;7.(2)2.6;8.(7)2.57;9.(4)2.4;10.(10)2.37(括号内为问卷中题序。)

总平均分 =2.75

四、总结

教材是教学实践的有效工具,好的语言教材应能以不同的方式被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使用,并为教师教学实践保留一定的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张雪梅,2001),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326)曾指出:“教学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只有当合作者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并能互补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得到最佳发挥。”这两组评估数据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学习者们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们对于我们目前现行使用教材的评估反映出,教材的设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学习者们在此教材的基础上获得知觉型学习的机会更是少之有少。对于学习者来说,兴趣与影响力在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Arnold,1999;Schumann,1999),因此,如何开发这样一种教材,让使用者们最大程度的去练习活动任务,经历各种语言需要,才能充分激发学习者们的本能学习方式,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投入到语言的学习当中,愉快而又独立的学习。

摘要:通过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和对所使用语言教辅材料的评估,找出目前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所普遍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与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切合程度与匹配性,从而使我们的老师更合理的针对教学对象运用不用的教学方式使用教学材料,同时也通过此研究对教学材料开发者们一点启发,在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教材的开发上获得更广阔的思路。

学习者偏好 篇4

关键词:网络社交,交往行为,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日常生活领域,网络都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认知。网络的发展不仅促使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而以网络社交软件为基础的网络社交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网络社交与社会性网络即SNS密切相关,SNS的产生和发展又与“六度分隔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按照六度分隔理论,个体的社交圈会经由放大而成为大型网络。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瓦特教授开展了“小世界研究计划”,验证了“六度分隔”不仅在物理世界,而且在虚拟世界同样适用。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进行网络社交拓展,这就是所谓的SNS网络。[1]网络社交的流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对当代人类的日常生活社交行为与思考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一、文献综述

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网络社交软件的迅速普及发展而开始起步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研究的数量与质量。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关注重点在于网络环境下的社交行为与人际关系,尤以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居多,而关于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一)关于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是一种以文本、虚拟图像为主要交流符号,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交往方式。[3]网络社交的原理是前文所述的“六度分隔理论”,其本身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匿名性、失同步性、便捷性,其分别有利于减弱自我意识、更好地印象管理、保持互动双方的自我表露。[4]而网络社交偏好是一种个体差异的认知结构,是个体主观上的、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社交的一种交流方式上的倾向性选择。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人们会感到网络社交中人际关系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自信。[5]

网络社交因其操作便捷、内容简洁、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交往时空拓展、交往对象多样、交往内容丰富、交往行为直接、交往关系平等、交往意识自主,带领人们进入了即时、互动、高速的新时代,并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的种种约束,从而实现了跨空间和身份的交往,拓宽了人们交友的渠道,满足了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6]根据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下的社会交往更有利于不同信息的交流,易于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7]而网络社交兼具时空压缩性与延伸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8]

(二)关于社会环境影响作用

人类个体具有社会性与群体性,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周围人的压力,并依据周边环境和人群行为而选择自身的行为,个体社会化过程总是会受到或需要接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且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等过程将其接受的东西内在化。[9]米德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个体总是依据对他人行动与认知的推测而行动。[10]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观察到周围人有特别举动,那么他们也会有此倾向,并且这种自学能力是与生俱来的。[11]个体社会化过程总是会受到或需要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可以推测,个体偏好受周围环境影响,个体的网络社交偏好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属团队的他人。[12]国内也有学者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周围社会环境与网络社交偏好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较为精确的相关系数。宋姜通过提出假设到数据分析验证的方式,指出网络社交偏好受周围人群影响:个体周围人群网络社交普及程度越高,其就越有可能偏好于网络社交。[13]

相应地,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影响着社交网络平台,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网络,甚至是现实社交行为。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创新,网络使用的便利,碎片化的社交状态也随之明显,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现实交往淡化、社交焦虑症、高科技焦虑症等不良影响。[14]这也即是下文要提到的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之一。

(三)关于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

关于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之间有很多研究内容。比如在社交焦虑的研究上,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交有助于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即网络社交比现实社交存在更低的心理压力和社交焦虑水平。[4,15]但有学者通过社交焦虑量表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证实了现实社交焦虑水平与网络社交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6],亦即说明,社交焦虑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随着网络社交的频繁而产生的。

不少研究者认为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即所谓的“跷跷板”效应,二者一般无法兼顾。网络社交的发展容易造成人们对人际交往角色的错位和人格分裂,造成现实社交的心理障碍与网络社交依赖性[9,17],网络社交对象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也极易引发现实生活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和道德失范。[6,18]关于网络社交依赖,有研究者认为其与网络社交使用者的主观认知相关,即对网络社交及其真实性认同度越高,依赖性也就越大[19],也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严厉批判,认为网络依赖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是缺乏担当精神的表现。[20]

但也有学者指出,网络社交实际上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未必一定会产生上述所谓的“跷跷板效应”。有研究者发现,性格外向程度与网络社交偏好呈正相关关系[2],外向者总会在社交网络中保持最新状态并积极与他人保持联系,而性格封闭者相对于外向者而言,更倾向于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会即使在网络上也难觅其影[17],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人际与网络人际的高度重合性造成的,即网络社交是“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的世界,并且往往是熟人占据网络社交的主导地位。[21]也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性质因人而异,一些群体认为网络社交增加了其与周围特定人群的交往时间,增进了实际情感,而另一些群体则持相反观点。[22]而社交补偿理论认为,对于一些社交焦虑水平较高、不善现实交际的个体而言,网络社交为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和解决手段,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社交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20,23]

二、总结与评价

首先,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环境下的社交行为与人际关系,尤以网络社交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或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居多,同时也有不少积极意义的研究,而关于非青少年网络社交人际关系和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这方面是今后研究中需要特别侧重的,可以结合相关个体行为理论和环境作用理论加以研究。

其次,从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主要定位于定量分析,即通过量表式问卷数据的SPSS或SAS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及相关性水平,而质性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很少涉及。但实际操作中,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往往在信度和效度上均不如参与观察和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式,因为被调查者一般倾向于回避或虚报网络社交中的不良行为。由此今后在网络社交的质性研究方面可以做一些积极性探索。

再者,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主要是就事论事,仅仅将研究目光放在网络社交使用者之上,探讨网络社交对其使用者的影响,而关于网络社交通过其使用者来影响其周围个体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涉足的领域。

基金持股偏好研究 篇5

我国证券基金投资业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 首先出现的是封闭式基金, 然后才出现了开放式基金。1998年3月27日, “基金开元”和“基金开泰”两只封闭式基金的发布, 拉开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序幕;2000年10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颁布;2001年9月, 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 标志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8月, 第一只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开放式基金——南方宝元债券基金成立;2003年3月, 系列基金诞生, 随后的避险保本型基金和准货币型基金也都相继问世。随着ETF基金的出现, 国内投资市场对基金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如何在证券市场成千上万的投资品种中挑选投资对象是所有投资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也是投资成败的关键。而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具有不同的投资偏好, 这种投资偏好必然反映在股票的某种属性上, 因此我们便可以从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特性来考察其投资偏好。因为封闭式基金不具备广泛的市场意义, 所以本文以中国开放式基金为重点研究对象, 主要分析开放式基金在投资方面的偏好。通过整理相关文献, 找出与基金持股有关的因素, 然后通过回归的方法验证这些因素在基金持股过程中是否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本文主要研究的因素包括:单个股票的月度市场风险溢价、市盈率、市净率、股票总市值、每股净资产以及上市时间长度 (以月为单位) 。开放式基金持股票好的研究, 一方面有利于找出现有开放式基金持股是否存在着规律性, 其操作分割上是否具备一致性;从而为单个投资人或者券商提供一个相关参考依据。另一方面, 有利于对基金持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验证基金的投资是否遵循了市场的规律。

2 数据来源与参数说明

现有文献关于基金持股偏好多集中于对开放式基金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因素主要集中于对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和换手率。并且尤其倾向于持有毛利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和换手率都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

有关文献资料认为, 偏股型基金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同质性。从回归结果看, 在实际运作中无论是成长型基金、价值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 都重点考察了流通盘和每股收益两个指标, 并且都偏好大流通盘和高每股收益的股票。反映出目前我国尽管基金名称林林总总, 招募说明书中声称投资风格各异, 但实际上操作风格、持股偏好都非常相似。其次开放式基金更注重股票的流动性。开放式基金随时面临赎回的压力, 因此必然更加关注股票的流动性风险。最后, 从操作风格上看, 开放式基金更趋谨慎。开放式基金注重对上市公司质地的考察, 重点关注了毛利率和经营性现金流。从财务角度看, 毛利率体现了公司产品的深加工程度, 反映了公司对产品售价下降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则体现了公司每股收益的“含金量”。对这两个指标的重视, 反映出开放式基金在选择股票时更注重对基本面的研究, 并且倾向于选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对较小的上市公司。

本文选取2002年一季度到2005年四季度的所有开放式基金重仓股作为文章的研究立足点。重仓股数据主要来自于和讯基金网站所公布的每季度各基金公报。选取其中所报道的持股数目前10位股票作为重仓股。然后按季度对这个重仓股进行汇总, 并将其所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作为因变量。通过研究发现, 所有重仓股汇总后, 所占其流通市值的比例大约为2%-5%, 符合重仓股的要求。单个股票的月度市场风险溢价数据, 来自于对市场月回报率数据和单个股票月回报率数据的回归得到。市场月回报率数据主要通过对每月上证指数的回报率来求得。上证指数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股票行情软件。月回报率计算方法如下:

undefined

以月度市场回报率作为自变量, 以月度股票回报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相应的回归系数就是单个股票的月度市场风险溢价。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i=α+βRm+ε

其中, Ri为月度股票i的回报率, Rm为月度市场回报率, β为单个股票的月度

贝塔值。除此之外, 关于2002年一季度到2005年第4季度所有重仓股的每股收益率、

市净率、股票总市值、每股净资产数据, 均来自于大智慧股票行情软件。

3 数据选择与模型检验

3.1 自变量的确定

本文将基金所持重仓股占该股流通市值比例作为自变量, 该变量代表着在对应的季度, 样本基金重仓股所占该对应股票流通股的比重。

本文用Ki代表该观测变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代表中国股票市场中开放式基金总数。可以得到如下数据: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

(1) 重仓股的数量是在逐年递增。

这一方是由于开放式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 投资类型更加丰富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中国股市本身的发展所推动的。股票市场的成熟, 使得更多的具有投资潜力的股票被发现。

(2) 重仓股占该股票的流通股比例偏小。

最大平均值为2005年的0.12753。说明基金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实体。其投资和控股的能力, 不足以操纵整个市场。市场本身的走向是居多复杂力量的综合结果。

(3) 重仓股占该股票的流通股比例逐年递增。

这说明, 机构投资者占股票市场行为主体的比重越来越大, 股票市场行为进一步趋于规范化。

3.2 因变量的选择

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都是由研究驱动的, 也即基金经理在对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在微观层面上, 基金经理十分重视股票基本面的分析, 他们分析的主要公司指标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流量、每股股息、流通股本、流通股比例和股利收益等。这些指标完全由公司自身状况决定, 与股票的市场表现无关, 因此被称之为公司特征变量。除了股票的公司特征变量外, 基金经理在制订投资决策时还考虑以下变量, 它们是市盈率、市净率、股票季度收益、股价、流通市值、换手率、β值、标准差、上市年龄等, 这些变量与股票的市场表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被称为市场特征变量。通常, 基金经理在做投资决策时要综合考虑股票的公司特征和市场特征, 为了全面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基金投资决策的影响。

3.3 分析方法

本文在考虑共线性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模型, 所选取的因变量包括:包括单个股票的月度贝塔值、每股收益、市净率、股票总市值、每股净资产以及上市时间长度 (以月为单位) 。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分析以上自变量是否确实在开放式基金持股票偏好中期到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回归所得到的结果和对各因素的显著程度以及回归参数的分析。

3.4 模型建立以及回归结果

针对本文所选取的因变量和自变量, 建立如下模型;

undefined

其中, 其中y代表重仓股被所有基金所持有的数量。β代表单个股票的月度贝塔值, EPS代表该支重仓股的每股收益, P/B代表重仓股的市净盈率, NAP代表该支重仓股的股票总市值、P代表重仓股的每股净资产, 最后M代表上市时间长度 (以月为单位) , 代表回归残差。

利用E-viewa5分析工具, 通过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Y=0.02314-0.007β+0.064EPS+0.0027P/B+0.0005135P-0.00012M+ε

(0.01017 0.003457 0.006008 0.001517 0.001277 4.17E-05)

R2=0.09715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拟合优度R2=0.09715<0.4, 说明整个回归线性回归过程并不能完全反映数据之间的真实情况。所选取的自变量, 不能完全反映因变量的变化。从方差分析的角度来看, 在F检验值为29.94279的条件下, 而统计F值数据为1.07E-32, 远远小于32.14817。这说明回归过程十分显著, 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参考文献

论公司短期盈利偏好 篇6

一、公司短期盈利偏好成因

基金经理对短期盈利的偏爱并不是很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 在一个代理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是十分理性的, 他们要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问题是这些盈利数据并不是很适合来做公司估值。多数投资专家认为现金流贴现法是适当的评估金融资产的模型。但其认为, 评估遥远的现金流量太耗时, 费用昂贵而且只是对投机比较有用。其所拥有的关于企业运营和预期的信息比内部人要少得多。因此其倾向于重视这些关于短期表现的报告。而CEO和其他的公司高层管理者则关心他们的声誉和公司的股票价格, 因此他们也关注于公司的短期表现, 特别是利润。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公司管理层都关注于短期表现, 而且他们之间互相影响, 使得短期盈利表现成为最为被广为接受的一个指标。

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评估未来的不确定的现金流, 但是使用利润来估值有两个局限性因素:第一, 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 因为其对权责发生制下估计的数额和时间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第二, 利润中只含有一部分基金经理所需估值的信息。公司可以通过一些会计上的调整提高收入但并不创造价值, 也可以通过投资不足来损毁价值, 这是基金经理很难发现的。由于利润所具有的局限性, 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投资的标准。为了评估企业真正的价值, 分析师应当不局限于财务报表。而应当评估企业的销售和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和潜在的增长能力, 且须权衡行业发展潜力、公司的竞争地位、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战略和行为等因素。

当基金经理关注的是公司短期盈利时, 就会选择一些短期内业绩表现较好的公司, 而忽视一些虽然未来发展好但短期表现一般的公司。这样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致无效性。那些短期盈利好的公司被认为有投资价值时, 则会拉升其短期股票的价格;反之亦然。这使得股票价格并不能合理地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同时也造成了资金的分配不够合理、有效。

管理层对于短期盈余的偏好源于其相信基金经理更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而且根据企业短期财务表现对管理层进行激励的政策更加深了管理层对短期盈利的偏好。即使是股权激励政策也不会根本上改变管理层的短期行为, 因为其相信股价是受短期盈利的影响。如果管理层是为了最大化股东的利益, 那么就应当更关注于公司的长期表现。因为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于其未来产生现金的能力。因此, 管理层偏好短期盈利更多的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二、改善公司短期盈利偏好的对策

为了减少对于公司短期盈利表现的偏好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可采取以下措施:企业业绩报告方法、对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对基金经理的激励。

其一, 相关、透明、有效的信息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企业应当改进其财务报表的形式与内容。这不仅可以减少其短期行为和公司的资本成本, 而且可以降低基金经理的不确定性使其对公司报告有信心。一个理想的企业业绩报告应该做到:将现金流量和权责发生制分别阐述;根据不确定性对权责发生额分类, 对每类进行最可能的估计;排除任意的与价值不相关的权责发生额;对每项的假设和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其二, 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能仅仅停留在考核其当年的业绩是否达标, 而应当考虑到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使管理层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 实现所有者追求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设置长期激励工具就是要将管理层的企业家才能等在现期无法准确判断并量化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得到准确的量化。以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和内在价值作为激励的基础, 更真实地体现管理层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其应得到的回报。以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则应当适当延长其持有期, 使其报酬与企业利益相一致。推迟一部分公司管理层的报酬, 直到至少一些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其三, 基金经理不应过多关注于企业的短期盈利表现, 而应当从长期表现来判断其投资价值。除了可以利用现金流贴现的方法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 还应从行业发展潜力、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多方面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得到更准确的估值。而国内根据基金经理的短期表现进行排名考核的方法更助长了其只关注企业短期盈利表现。因此, 企业应根据中长期表现来考核基金经理的业绩。合理、有效的奖励制度应包含四项内容:考核基准是三年或五年的业绩;奖金中可能包括一定比例的基金股份, 只能今后分批提取;考核基准是在同类基金中的相对表现;在市场波动时更注重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的认同, 而不是单纯的业绩表现。

参考文献

[1]Amott, Robert D and Peter L.Bernstein.What Risk Premium Is Normal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2vol.58.no2.

[2]Barberis, Nicholas, and Richard Thaler.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Amsterdam, Netherlands:Elsevier Science B.V.

[3]Stein, Jeremy C.Why Are Most Funds Open-End Competition and the Limits of Arbitrage.Working paper January2004.

风险投资偏好研究 篇7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是指由专业人士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也可称为创业投资。中国风险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主要经历了酝酿产生期、兴起阶段、大发展和调整期四个阶段,我国已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国家。回顾我国1993~2013年的风险投资事件可以发现,在2005年之后,我国风险投资步入了大发展阶段,其中,2011年较2005年几乎翻了20倍,然而2012年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呈现低迷态势,投资金额与投资次数大幅下滑,随后进入调整期并在2013年有所回升。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2013年全年国内市场共披露风险投资事件683起,总投资金额47.3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了12.3%和11%。风险投资是连接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通常会遵循一定的策略或标准来筛选创业企业,从而在单独(联合)投资、行业、地区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投资偏好。风险投资的偏好性研究对投资机构的自我评价与自身策略调整、创业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及自身发展规划、政府合理引导风险投资方向以及完善投资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93~2013年我国风险投资事件为样本,构建投资偏好指标,深入分析风险投资在单独(联合)投资、行业、地区等方面的偏好性,同时为了探究风险投资存在投资偏好的原因和机理,本文选取领投机构的资金来源、存续时间、声誉以及地区竞争度四个属性对投资偏好作进一步分析。

二、风险投资偏好的类型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或投资项目通常会呈现出一定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体现在其提前制定的投资策略中,但从事后观察可以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偏好性。因此,本文所指的投资偏好是基于投资事件层面,相对于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平均水平而言,个别投资事件所显示出的风险投资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偏好:

(一)单独(联合)投资偏好

单独(联合)投资偏好是指VC投资时,在选择单独投资还是联合投资所表现出来的偏好性,其中单独投资是指在投资事件发生时,涉及一家投资机构的情况,联合投资是指投资事件所涉及的投资机构大于一家的情况,此时通常有一个机构担任领投角色。VC进行联合投资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风险分摊、项目源考虑以及企业战略考虑等方面(Hopp,2009)。而在联合投资成员选择上,杨敏利、党兴华(2012)认为若联合投资由高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发起,那么联合投资中其他成员也多是同等声誉水平的,而这种影响在后期的投资中会逐渐减弱。

(二)行业偏好

风险投资的行业偏好是指VC投资时对融资企业的行业类别所表现出来的偏好性。VC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的产物,对此,普遍认可的一点是VC更多地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不过,近几年VC却表现出对传统行业的热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三)地区偏好

风险投资的地区偏好是指VC投资时对融资企业所在省区所表现出来的偏好性。VC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在世界范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区域聚集,在我国VC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聚集的现象(李志萍,2012)。大学密度、科技成果密度、R&D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密度、网络距离、政府政策、联合投资等因素对区域聚集均发挥影响作用。

本文数据来源于投资中国数据库所披露的1993~2013年度的VC/PE性质的投资事件,并对领投机构总部位于中国、领、投机构性质为VC、PE、VC/PE的投资事件进行筛选,最终获得6145次投资事件作为研究样本,用以分析VC的单独(联合)投资偏好、行业偏好和地区偏好。

三、风险投资的单独(联合)投资偏好

(一)单独(联合)投资金额与次数分析

本文样本中每次投资事件涉及投资机构个数为1-13个不等,为方便量化分析建立单独(联合)投资系数作为基础指标,当只有一个投资机构时,投资系数为1,当有两个投资机构参投时投资系数为2,以此类推取值为1-13不等。

根据图1,从整体趋势可以看出,单独投资(即系数为1时)在投资金额、投资次数两项中均占有绝对优势,投资金额占比61.99%、投资次数占比72.81%,比其他12类单独(联合)投资系数所对应投资金额以及投资次数总额还要大,这也显示出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对于单独投资的偏好性。

图2反应在不同系数类别下每个投资机构平均每次投资金额情况,可以看出金额随投资机构个数的增加在逐渐减少,单独投资时,投资机构出资最多,达到16832万元的平均水平,在投资机构个数为12时平均每个机构出资额最少,只有2113万元。这是由于在单独投资的情况下融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能由一个投资机构满足,而在联合投资的情况下会由参投机构共同提供资金以满足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单独投资时投资机构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与投资风险。

图3表明,年加权平均系数分布在[1,3.50)区间内,较之于单独(联合)投资系数1-13的取值范围,该分布是以系数为2上下波动,这是由于样本集中单独投资的投资次数与投资金额占比大,受此影响,整体平均水平偏向于1。

(二)单独投资偏好指标(SIB)

综合考虑投资金额及投资次数,我国风险投资在单独投资方面偏好明显,因此本文重点选取单独投资作进一步分析。本文对每次投资事件建立单独投资偏好指标(SIB),以衡量我国风险投资对于单独投资的偏好性:

SIB=(该年加权平均单独(联合)投资系数-该次单独(联合)投系资数)/该年加权平均单独(联合)投资系数

SIB取值范围为(-12,1),其值等于0时,与行业水平持平;大于0时,对于单独投资的偏好高于行业水平,且SIB越大表现出对单独投资的偏好越强;小于0时,对于单独投资的偏好低于行业水平,且SIB越小则越倾向于联合投资。图4和表1是对样本6145个投资事件的SIB统计分析。样本的SIB中位数、众数、平均值均大于零,且0.25-0.75区间内频数高达4462,占有绝对比重,说明此部分投资在行业平均基础上表现出对单独投资强烈的偏好性,小于0的部分占比较少,这也验证了上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的行业对单独投资的普遍偏好的结论,因此,中国VC表现出了对单独投资的明显偏好。

注:本表平均SIB数列在1%的水平下通过与0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4.79)。

(三)单独投资偏好指标与领投机构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初步揭示单独投资偏好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每个投资事件领投机构的资金来源、存续时间、声誉和地区竞争度四个属性(资金来源,即是否有外资背景,中资记为0,外资或合资记为1;存续时间,即时间=投资年份-领投VC创立年份+1;声誉,即领投VC至本次投资时累计领投次数;地区竞争度,即领投VC所在地区当年累计投资金额),检验SIB与领投机构属性的相关性。表2显示,SIB与资金来源在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即外资背景VC的单独投资偏好更低,这可能主要源自外资VC具有丰富的联合投资经验;单独投资偏好与VC存续时间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学习与经验积累对于VC开展联合投资具有重要影响;单独投资偏好与VC地区竞争度显著负相关,表明风险投资行业竞争越激烈,VC间越可能进行联合投资;但SIB与声誉的相关性不显著。

注:***表示的1%显著性水平。

四、风险投资的行业偏好

(一)投资行业金额与次数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我国VC的投资行业主要有以下18大类(括号内为投资金额占比):采矿业(11.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22%);房地产业(5.61%);建筑业(3.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教育(0.63%);金融业(16.9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35%);农、林、牧、渔业(1.55%);批发和零售业(5.2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18%);卫生和社会工作(0.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9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6%);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0.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16%)。从我国1993~2013年度的投资事件金额分布来看,制造业的投资金额高达38352788万元,占比31.57%,是风险投资的第一大投资行业;其次是金融业,投资金额为20612724万元,占比16.97%;此外,采矿业占比11.8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9.16%、信息业占比6.56%。以上行业共占比76.12%,接近VC总投资额的4/5。图5展示了各个行业的投资次数及其占比,制造业仍稳居第一,紧跟其后的是信息业,而在投资金额上位居第二的金融业,在投资次数的排名后退几位。

(二)热门行业偏好指标(HIB)

前文分析表明中国VC对于制造业、信息业、金融业在投资金额及投资次数方面具有偏好性,因此本文将这三个行业作为热门行业,进行偏好指标分析。分别对样本中每次投资事件建立热门行业偏好指标(HIB),以衡量中国风险投资对于热门行业的投资偏好性:

HIB=(该次投资于热门行业的金额自然对数-该年每次投资金额自然对数的代数和平均值)/该年每次投资金额自然对数的代数和平均值

HIB取值范围为[-1,+∞),其值等于0时与行业水平持平;大于0时,对于热门行业的偏好高于行业水平,且HIB越大表现出对热门行业的偏好越强;小于0时,对于热门行业的偏好低于行业水平,且HIB越小则对热门行业的倾向性越小;等于-1时是不投资于热门行业的投资事件。图6和表3是对样本中6145个投资事件的HIB的统计分析。HIB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均在1附近,大于0的共4498次,占样本的73%,其中在1到1.5的范围内包含1880次投资事件,占30%。本文认为中国VC表现出了对热门行业的明显偏好。

注:本表平均HIB数列在1%的水平下通过与0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6.10)。

(三)热门行业偏好指标(HIB)与领投机构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HIB与VC存续时间和VC地区竞争度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与VC资金来源和VC声誉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热门行业偏好与VC存续时间显著正相关,表明VC成立时间越长,对于制造业、信息业以及金融业的投资偏好性越强,这可能源自竞争力的积累与培育。热门行业偏好与VC地区竞争度显著正相关,即VC竞争越激烈,越偏好于投资热门行业。一方面是因为在VC竞争大的地区,热门行业也比较发达,尤其是在VC聚集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另一方面是因为地区竞争度大的VC可以从同行渠道获得更多融资企业的行业信息,同时也不排除地区竞争度大的VC在投资时会受到同地区VC影响,存在跟风投资的状况。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

五、风险投资的地区偏好

(一)投资地区金额与次数分析

将融资企业总部所在地划分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香港、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河南、安徽、重庆、陕西、天津、辽宁、江西、河北、新疆、云南、黑龙江、广西、内蒙古、海南、吉林、山西、台湾、甘肃、贵州、青海、宁夏、西藏、海外等共34个地区。据笔者统计,从各地区的金额分布情况来看,除去海外市场,位列前六的依次是北京(融资33291268万元,占比27.40%)、上海(融资18443773万元,占比15.18%)、广东(融资9949155万元,占比8.19%)、香港(融资8261086万元,占比6.80%)、江苏(融资5272583万元,占比4.34%)、浙江(融资4558535万元,占比3.75%),前六地区的融资额之和占比65.57%。从投资次数角度来看(见图7),地区排名基本没有很大变化,前六依然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香港。

(二)热门地区偏好指标(HPB)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VC的投资事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香港等六个地区,因此本文定义这六个地区为热门地区,进行偏好性分析。分别对样本中每次投资事件建立热门地区偏好指标(HPB),以衡量中国VC对于热门地区的投资偏好性,每次投资事件的HPB为:

HPB=(该次投资于热门地区的金额自然对数-该年每次投资金额自然对数的代数和平均值)/该年每次投资金额自然对数的代数和平均值

HPB取值范围为[-1,+∞),其值等于0时表示对热门地区的偏好与风投行业水平持平;大于0时,对于热门地区的偏好高于风投行业水平,且HPB越大表现出对热门地区的偏好越强;小于0时,对于热门地区的偏好低于风投行业水平,且HPB越小则对热门地区的偏好性越小;等于-1时是不投资于热门地区的投资事件。图8和表5是对样本中6145个投资事件的HPB的统计分析。HPB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均在1附近,大于0的共4264次,占样本的69%,其中在1到2的范围内包含1915次投资事件,占样本的31%。这说明中国VC表现出了对热门地区的明显偏好。

注:本表平均HPB数列在1%的水平下通过与0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6.96)。

(三)热门地区偏好指标(HPB)与领投机构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表6显示,HPB与VC资金来源、VC存续时间、VC声誉和VC地区竞争度均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无论VC属性如何,均显示出对热门地区的偏好性,也展示了VC投资活动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集聚性。

注:***、**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1993~2013年间的6145次投资事件为样本,分析我国VC在单独(联合)投资、行业、地区等方面的投资偏好,结果发现:(1)相比于联合投资,中国VC更偏好单独投资,单独投资偏好指标与VC资金来源、VC存续时间和VC地区竞争度在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而与VC声誉的相关性并不显著。(2)相比于其他行业,中国VC更偏好投资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热门行业,热门行业偏好指标与VC存续时间和VC地区竞争度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与VC资金来源和VC声誉的相关性并不显著。(3)相比于其他地区,中国VC更偏好投资于热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香港,热门地区偏好指标与VC资金来源、VC存续时间、VC声誉和VC地区竞争度均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

(二)建议

我国VC在投资时存在一定偏好性,而这些投资偏好会对风险投资机构、创业企业及地区经济运作产生影响。针对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而言,鉴于中国风险投资的普遍投资偏好,首先要注意合理权衡单独投资与联合投资利弊,分散投资风险,兼顾短期与长期利益,同时留意风投行业对于投资行业与地区的显著偏好,尤其是经验丰富的VC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考虑调整投资策略,开拓新的市场,减少竞争度,在带动非热门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价值。其次,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风险投资是企业初创阶段融资的重要来源,把握投资机构的投资偏好、了解什么样的企业会更容易获得VC的青睐,对于创业企业匹配到合适的VC至关重要。而且,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与竞争加剧,应更加关注VC的投后管理与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最后,对于政府而言,应客观对待VC的投资偏好,在私募投资领域通过加强监管营造公平、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减少和取消行政干预;在产业政策方面,VC表现出一定的“迎合”行为,热门行业的投资偏好性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一定是有益的现象,在调结构的转型时期,政府的产业政策应具有长期性和引导性;热门地区的投资偏好性更多源自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当前我国产业转移时期,政府可以从改革红利的视角吸引VC投资转移至欠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杨敏利、党兴华:《主风险投资机构声誉、投资阶段与联合投资辛迪加构成》,《预测》2012年第6期。

[2]李志萍:《我国风险资本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机构投资业绩的影响》,《商业时代》2012年第33期。

上一篇:艺术设计的创意与灵感下一篇:变电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