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与影响

2024-09-11

教学策略与影响(精选11篇)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1

班级人数我们可以称之为班额数,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50人左右我们称之为大班,而班级人数在25人左右我们称之为小班。由于地区差异,现在大班与小班在我国同时存在。学额数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生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历史发展看,大班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算起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而小班教学从孔子时代或者更早就有,这与我们现在所指的小班有所区别,我们现在指的是班级授课制下人数在25人左右的班级,我们称之为小班。大班教学的存续和发展始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紧密相联,与个别教育相比,它提高了教育效率,节约了教育成本,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班级授课制在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无法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力的发展能为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而民众又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那么小班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大班与小班在我国同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法,不同的组织方式。而语文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资源) 的总体考虑。由于班额的不同选择语文教学策略也是不同的。

一、师生关系选择的不同

在教育史上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有二种观点:一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主张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主张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太阳,教师是月亮, 月亮必须围着太阳转,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中心。考察现行教育实践,大班教育偏向于赫尔巴特,小班化教育偏向于杜威,在教学模式上,大班教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小班化教育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不同

但由于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得教学原则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比较而言,如下四条原则在小班化教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一是平等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负责,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二是主体性原则,指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三是开放性原则,指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利用语文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开展讨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是综合性原则,提倡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三、课堂教学实施不同

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针对性,因学生数的减少,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使得语文老师能较清晰地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从而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和个别辅导,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二是情感性,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要素的变化,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也更直接、更明白,这易于教师调节学生的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活性,由于教室空间格局的改变,较容易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得学生在班集体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情,由于教师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民主思想的充分体现,使得小班化教学生活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四是主体性,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过程更容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效益与评价不同

目前对小班化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比较笼统,与大班教育相比,总体呈现较多优势。国内研究也表明小班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创新教育、道德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

由于学校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班额,不同的学情来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实班班级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2

摘要: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

关键词语:体育与健康 教学方法 身体锻炼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学过程,符合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复杂多样性。

1.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因素。

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起始性教学与后几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如水平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何谓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联系呢,随着学生认知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应使学生理解有氧耐力练习的特点,对改善与提高人的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及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氧耐力的练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前者教学方式方法则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不畏困难的信心上,并以坚持不懈参与有氧健身跑练习者呼吸与心血管功能强健的实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走跑交替、运球游戏跑、结伴跑等,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则应根据耐久跑的不同形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练习,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规律,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设计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说明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条件。

2.学生的主体状态是制作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初始状态决定这教学的起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式方法,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趣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的运动项目,对其加以改造,降低技术难度,简化规则,使之教材化、游戏化的诱导性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化,情景的改变,学生的“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是在变化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第促进学生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

3.教师自身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师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监督、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一致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对布卢姆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老师,便会采用“掌握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力。教师的知识经验也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的适宜环境及学生的需求,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老师,便会常安排学习球类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方式方法,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协调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便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采用“主题体验性”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变换形式及技能的重新组合,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该努力发挥主管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中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高职;中文教学;影响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更是成为主要的网络用户之一。然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受到网民,尤其是高职学生的青睐。殊不知,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高职中文教学正接受严峻的挑战,如何区分网络语言的优劣,如何利用网络语言优势加强传统语言知识教学,成为摆在高职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语言对高职中文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化生态的影响

中文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生态,它滋生并保护了各种语言文化。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其出现与广泛传播必然会给现有的文化体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是改变原有文化体系结构。但可观的是我们还未发现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交流的造成的严重变革,我们还有机会在网络语言优劣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净化与合理利用网络语言,为社会语言交流增添新形式。

(二)网络语言对高职中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影响

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作品的赏析,而网络小说是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所青睐的,但据相关调查显示,长时间阅读网络语言作品会使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退化。实际上,依托于网络语言而形成的网络文学价值整体上要明显低于传统文学书籍,学生在阅读网络作品的过程中只能是片刻的停留,而不能留下思考的痕迹,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审美的能力,尤其是对传统文学书籍中所蕴含的深刻思考和人性解读。

(三)网络语言对高职中文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影响

现在,高职学生多倾向于网络用语,尤其是中文专业学生,本身对语言有着较为强烈的敏感性,更是会被网络语言的个性、诙谐幽默等特征所吸引。对此,很多高职中文教师都开始担心这样会影响学生形成不规范的用语习惯。据一份来自天津某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中文专业的学生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或习作中应用过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高职中文学生的影响已经十分深刻,且影响范围大,若不能严格控制与引导,必然会加剧学生的不规范用语行为。

二、高职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策略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不仅对高职中文学生及中文教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它同样也为高职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传播迅速,广泛使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语言创造和应用热潮,如网络上的“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各种流行文体,还有经常在网络上上演的造句热潮,都可成为高职中文教学中的生动有趣案例。具体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高职中文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优与劣,笔者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语言

互联网通过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创造了一种网络虚拟世界,现实空间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的,而这种网络虚拟世界是单纯由信息构成的,学生通过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一切体验最终都将归结为一种信息体验。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通性,二者都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人格,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然而,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失范问题却十分严重,如有些高职学生用网络语言互相谩骂或人身攻击,这时就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他们如何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语言,不能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规范语言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作出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二)高职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由于其本身形式的不规范,存在着语法混乱、错别字等严重问题,而教师在中文教学中恰好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语言的这一弊端,将其作为分析语法及错别字的案例,让学生在修正过程中加深对中文语言表达的敏感度,既培养了学生筛选语言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高职学生用语规范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积极向上、诙谐幽默,而又没有语法问题,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且对社会发展并无弊端,既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达到了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对于学生正确选择网络文学来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及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师加强自身对网络语言的分析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高职中文教师只需一味的传授中文课程知识,而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要能够与时俱进,在中文教学中充分结合现代先进知识理论。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样也是教师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只有在掌握和了解了这些网络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够认识到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与使用情况,这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对症下药。当教师以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才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导,而教师也能够像朋友一样,站在学生的立场与角度帮助他们分析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并让网络语言为学生的中文课程学习服务,避免学生在日常交际与习作中不恰当的应用网络语言,进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与成才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对于高职中文教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合理区分网络语言的精华与糟粕,既利用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等优势提高中文学生阅读与学习兴趣,又利用网络语言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的不足,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在掌握丰富的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达到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语言,提高高职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云兰.高职语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2:74.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4

1、影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因素

1.1、课程体系设置因素

我国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中依然采用班级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体育知识, 加上班级人数较多, 可能会忽略部分学生灵动的想法, 无法遵循每一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不同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院校由于体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 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再加上部分学生受到传统学习理念的影响, 对体育知识学习没有科学的认识, 不愿意将更多学习精力放到体育课堂上来, 导致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展难度较大。

1.2、学生自身状况因素

由于学生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 导致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差, 体育课堂上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些任务, 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部分学生是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校才在职业院校就读, 故学习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体育能力较弱, 因此不愿在体育课堂有所表现, 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不强。

1.3、体育教师教学因素

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的工作态度不端正, 制定出的教学计划既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需求, 也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符。除此之外, 一些教师的创新能力较低、科研水平较差,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导致体育课堂较为乏味, 学生课堂参与度持续下降。

1.4、体育教学设施因素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体育及器材种类较少, 器材老化现象亦很严重。加上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上升, 导致部分院校的体育场地资源紧张, 许多大型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课程无法开展。还有一些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项目, 也由于场地资源的缺乏不得不实行大班级式, 教学, 导致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 课堂纪律性较差, 最终降低职业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提升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2.1、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要完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体系, 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来选择不同的体育课程;其次要提升院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 给予体育课程发展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最后教师要做好课堂内容设计, 综合学生不同的兴趣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确保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接受与其能力相符的教学指导。

2.2、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理念

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需要转变传统的理念, 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来。在学习过程中要视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体育学习目标, 这样既能够提升其体育水平, 又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除此之外, 要端正自身体育学习态度, 积极参加一些小型体育比赛, 如校运动会、体育团体比赛等, 感受体育知识的魅力, 增强自身体育学习兴趣。

2.3、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素质

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会影响到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 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掌握更多的体育项目技巧, 提高自身的教学责任心, 帮助学生寻找体育学习乐趣,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 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使体育教学更加灵活生动。

2.4、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

职业院校应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 实现体育的多样化发展,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比如要积极购进新的体育器材和设备, 扩大当前体育场地规模, 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场地, 像篮球场地、乒乓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以及其他场地等,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来,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也可以加强与社会的合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企校结合共建体育馆, 为民众和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5、与学生专业特色融合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普通高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 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有着不同的需求, 需要考虑专业发展来做出不同的体育锻炼选择。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 由于长期坐在电脑前, 其下肢活动较少, 在体育教学时可以选择如篮球、乒乓球、田径等;而汽修专业学生则需要加强自身臂力的练习, 提高手臂的灵活性、准确性, 以达到汽修专业的体育学习要求, 因此可以选择如铅球、标枪等体育活动。

2.6、建立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应该要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来给予相应分值, 充分肯定学生价值;其次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征求学生的评价意见, 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 掌握更多的体育技巧;最后要体现评价的整体性, 即能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自身专业特色,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 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首先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其次, 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 结合学生相关专业, 制定出特色教学方案, 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 逐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最后职业院校也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资,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实现体育课堂的多元化,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段东满.宁夏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研究[J].艺术科技, 2014, 12.

[2]刘琼, 杜雪玲, 高科.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以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 (高等教育) , 2014, 11.

[3]徐梅.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探讨[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3, 02.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5

关键词:阅读策略;微技能教学;阅读能力

在相关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语言技能。高中生需要具备的四种语言技能分别为阅读技能和听说写技能。高中毕业生需要对阅读材料中的不同观点态度进行了解,对不同文体特征有效识别,对难句和长句有效理解,对浅显的文学作品能够欣赏等。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英语教师需要将技能培养及阅读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一、预测微技能

具体来讲,预测指的是读写结合掌握到的文本信息,通过思考、推断来预测文本内容及后续的情节发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引导,通过对文章中的插图、文章标题以及关键词等进行观察,来对文本出处、内容和体裁等进行预测,系统性地归纳这些零散信息。借助于这些预测方式,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确认和排除预测内容,准确获知文本大意。插图直观表现了教学内容,其更加形象和具体,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文本标题则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指向及题材指向较为明显。借助于标题,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揣测,对文章的内容及框架科学预测,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读前环节,就可以鼓励学生预测文本内容,以便顺利开展后续的阅读教学工作。此外,不仅可以在读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阅读需求,合理提出问题,以便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二、预览微技能

这种技能指的是在阅读之前,熟悉了解文本大概内容和结构,通过预览,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作者意图等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对学生的预览微技能进行培养,要鼓励学生对段落首句及全文进行纵览,以便对文章大意进行了解。纵览全文,将文本情感走向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授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融入的情感,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线,且对文本及作者写作意图进行理解。通过对文章内容快速扫读,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框架。如,教师将标题解读好之后,规定在两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全文进行略读,同时,教师合理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适当的总结。这样,学生可以对文本主要对象进行明确,还能对文本内容基本把握。

三、词义猜测微技能

1.导入环节设置情境。一节课堂的顺利开展会直接受到导入环节的决定性影响,还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课堂参与度有着直接关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来分享个人经历,学生纷纷发言,这样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得到了缩短,还可以引入一些生词、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

2.读中环节利用语境。对于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生词,要引导学生对词语所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以便将生词含义给猜测出来。

3.逻辑推理。这种技能指的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将推理原则贯彻下去,从而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领悟和理解。在阅读理解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贯穿逻辑推理,其能够对个人阅读水平有效衡量。教师给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及文本细节的阅读,来对作者态度、关键信息等进行推断。

四、篇章结构微技能

在文本材料中,文章结构十分重要,其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与行文思路。通过对篇章结构进行把握,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方法有更好的了解,以便对文本信息进行掌握。在这种理念下,阅读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多样化篇章结构的背景知识构建起来,对不同文体文本结构特点充分了解,长时间下去,促使学生的文本结构意识得到培养,更加有效的阅读。部分文章的外在语言标志不够明显,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概括,将段落之间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给找出来,以便对全文内容及结构层次充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板书来向学生呈现文章结构。通过这样直观的形式,学生能够对文章结构有效理解,还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到位。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及微技能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要大量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及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教学技巧,增强师生交流,将阅读微技能深入地渗透进来。

参考文献:

[1]聂华书.浅谈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6(12):123-125.

[2]曾美好.中学英语阅读课微技能教学方法研究[J].师道:教研,2014,5(18):66-68.

[3]郭元元.影响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好家长,2014,6(18):66-68.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6

1 个性化[2]教学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 也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教学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基础上, 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1.2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

加德纳提出的几种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后又有人提出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多元智力等。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独特的, 因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倾向, 人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开发自己相关的智力。

2 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因素

2.1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 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 注重课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 但片面追求教学结果, 而忽视教学过程。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活动竞技性较强, 体育课好像一堂训练课, 过多强调运动的竞技性和规范性。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 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其教学方法单一, 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 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个性发展。

2.2 学生因素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2.2.1 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非智力结构中, 兴趣是一个最现实、最活跃的构成要素, 正如皮亚杰所说:“它的加入, 便发动了潜在的力量。”体育学习兴趣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在关于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中, 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中学生表示喜欢, 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明显低于小学生。其原因有二: (1) 与生理特点有关。小学至初中学生身体处于发育期, 具有极大地可塑性, 初中至高中学生身体发育接近最高峰, 加上体育教学的内容还是传统内容, 缺乏新意。 (2) 与中学生学习压力有关。繁重的学习任务, 使其无暇参与体育活动, 兴趣逐渐降低。

2.2.2 自我意识[4]

在体育运动中, 不仅需要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 而且要具有较旺盛的体力和较高技能。为此, 必须要求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在体育课中遇到困难, 是否寻求教师的帮助的问卷调查中, 有70%的小学生需要帮助, 80%以上的中学生选择自己解决。这说明小学生的体力、技术、技能、意志和情绪等方面比较薄弱。而中学生已经表现出自主意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中小学生各自特点, 因材施教。

2.2.3 群体约束

群体约束能促使个体的提高。在“体育课中你喜欢一个人还是和其他同学一起练习”的问卷调查中, 有30%的中学生和90%的小学生表示愿意与同学一起练习。与其年龄有关, 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 不愿受约束。

2.3 教师因素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2.3.1 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传统体育理论认为, 体育学习中存在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并且是天生的, 这种狭隘的观点影响了个性化教学的开展。而加德纳认为, 每位学生都具有多种智力, 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教育, 他们必然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3.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基本一样, 只是各个层次阶段要求的目标不一样。维果茨基认为:“我们至少应当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不了解这两种发展水平, 我们便不能在每一个具体场合找到儿童进程及其与教学可能性之间的正确关系。”有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没有从中小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际能力出发, 脱离学生实际。2.3.3评价方式单一化传统教学评价在学期末以体育达标测试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学反馈, 使教师不能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对中小学生主观努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能落到实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那些基础差的学生经过努力练习能够取得进步而成绩仍不及那些基础好的学生, 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对策

3.1 教学目标上

以挖掘中小学生潜能为宗旨, 促进个性发展。在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和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性化体育更加重视其学习能力、个性、心理素质和各种优良品质的培养, 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力求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3.2 转变教学观念

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最大程度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并在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自我组织、自我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3 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2个原则:一是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开展不好, 主要原因是体育课与社会实际相差太远, 致使中小学生与其家长对体育课重视不够。为此,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应与学习、生活密切联系, 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中小学生拼搏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

3.4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变注入式教学法为诱导式。个性化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和创造精神, 因而强调教师采用灵活多样、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让中小学生通过实践发现、探索、掌握运动规律, 真正做到教服务于学, 学受导于教, 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5 改变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学校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难以顾及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此, 教师应采用多层次教学组织形式, 以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为主线, 配合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推进和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授课, 以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3.6 评价方式多元化

3.6.1 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课中, 学习目标主要在过程中完成, 因此, 对许多目标 (如学习态度, 情意表现, 合作精神, 健康行为, 创新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完成情况的评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在这期间, 教师可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纠正。最后在学期末对中小学生各方面发展做一个终结性评价。

3.6.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定量评价不能反映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情况, 所以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小学生以定量评价为主, 其中对小学1~2年级的学生采用评语评价, 对小学3~6年级的学生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 对中学生以等级评价为主。

3.6.3 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时, 对学生体能、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进行测试建立学生个人体育学习档案。进行终结性评价时, 教师可将期末成绩与学期开始的入学成绩相对照, 发现这一学期学生的进步幅度, 使学生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汤利军, 苗志刚, 潘绍伟.浅谈“学生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4 (3) :18~19.

[2]李庆军.高校实施个性化体育的思路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1:24~2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J].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7

一、电商发展对社会各方的影响

1、电商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电商方式下, 人们获取信息、购物、教育、娱乐休息等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INTERNET网络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点比以往任何一种方式更快、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信息或思想传播开来。二是电商使家庭购物成为现实, 消费者打开电脑, 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整个交易流程。三是实时性、交互性远程教育不但实现双向视听问答而且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缩小教学质量的地区差异。四是网络娱乐、休闲节目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视频点播、影视欣赏、音乐下载等新娱乐休闲方式已成为经济的一大支撑点。

2、电商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电商的发展将给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 使零库存成为可能;推进企业的组织结构由管理层次化趋向扁平化、营销管理由传统营销向网络直销转变;使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由“单赢”变为“双赢”;使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由间接变为直接, 减低了交流成本;同时也将带来运作方式、组织机构、权利布局、人际关系以及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3、电商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电商发展不但大幅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信息的获取、收集、处理费用等经济活动成本, 而且改变了时间的相对重要性, 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经济中已经出现的变化速度, 让供货商和企业建立远比过去亲密的新型合作关系, 改变工作组织方式及重新定义工作人员职责和技能。

电商发展对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管理和货币政策、劳动力政策三个方面:一是税务部门商业中介作用被消弱和取消, 对纳税人的身份确认变得困难, 税收审计稽查也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证, 企业通过无国界的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咨询、网上知识产权的销售活动收取费用、利用低国税或免税国站点轻松避税等, 都让税务机关很难稽核。二是电商支付过程货币电子化, 减少社会对现金的需求致使银行无法把握应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增加的信贷能力, 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扩大信贷的可能性, 另外, 电子货币作为新的支付手段, 在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同时, 也将严重影响控制货币量的运作形式。三是交易费用减低导致生产分散化, 生产和管理过程分离, 工作岗位转移和虚拟劳务流动等的出现, 使劳动力政策也做相应改变。总之, 电商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

二、职业院校电商教学的应对策略

面对电商的快速发展和各方影响,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 面对如此的机遇和挑战, 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以顺应电商发展的潮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分析”的课程设置改革

电商毕业生所面对的工作岗位与市场结合紧密, 故借鉴“给予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方法, 通过广泛调研和分析论证, 按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过程构建核心技能学习领域。另外, 在课程设置上, 还应该兼顾学生服务意识、礼仪规范、顾客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基于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变

针对从事电商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面向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通过广泛调查和科学归类分析, 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并引入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等。在教学方法上,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采用体现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方法, 如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顶岗实习法等,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方式, 确保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方法, 辅以多种形式教学, 变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法”为“问题驱动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实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围绕核心培养目标, 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和“做”为中心。

3、实行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企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其所需人才, 给其优先选拔该专业毕业生提供必要协助和支持。企业承担电商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场地支持, 并派专业人员担任电子商务课程的顾问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 选择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

4、推行“双证书”制度, 践行工学结合

推行“双证书”制度, 使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全面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 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增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兼容性, 为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提供课程支撑,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5、坚持“同步”原则, 促进校企的长远发展, 以创共赢

一是学校为企业培养职业人才, 企业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 相互提供平台, 实现人才培训同步;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 实现企业需求与课程改革同步;三是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现实训实习与企业工作流程同步。以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增强专业课程教师的综合能力。

6、依托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 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照课内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5个环节依次展开。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实行工学交替, 使学生在课程或专业实训上, 能够循着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步骤, 真正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

总之, 电商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 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以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电商对社会各方的影响, 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对电商的理解, 提出电商教学的应对策略, 以期能对职业学校电商人才培养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电商,影响,应对策略,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蹇洁.电子商务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8

1 对教学质量的认识与理解

在检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学生是院校教学工作的“产品”,而“产品”的最终检验员则是用人单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应对准当前社会发展的焦点,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的建设服务,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国家,所以,高校教学工作应满足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2 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多个因素相关,如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与工作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详细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因素

高职院校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因国家政策倾向的问题,高职院校获得的资源与政策扶植相对较少,民办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的支持,需要具有专业、前瞻性强的眼光与长远的布局,而实际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因其投入与收益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

2.2 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因素

各院校在校生规模在快速增长,原有的教学条件与教师数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数量、教学工作的要求。

第一,“师”与“生”的“矛盾”。学生数量快速增加,许多课程都采用大班制、合班制授课方式,以缓解教师数量欠缺的问题。教师数量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导致专任教师教学工作存在诸如工作量较大,授课课程门数过多等问题。计算机类专业更是面临这个问题,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人才涌入高薪企业,高职院校现有的资薪水平很难吸引高水平的人才进入高校。

第二,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矛盾。职称晋升过程中,科研工作占较大比例,但是,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而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因个人家庭的生活压力等因素,不得不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选择,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个人提升。

第三,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在总体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多是注重硬件的建设,使得用于教学活动经费、教学激励经费的投入大大减少,无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3 学生素质、学习态度因素

受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起点降低,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3 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

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产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根本上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为例,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组建结构合理、稳定精干的教学团队,运用优质的多元化学习平台,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3.1 组建优秀师资团队,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并保持师资团队的稳定

优秀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掌握实用的教学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除此之外,高素质的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专业领域内,专注于教学活动,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教学方式的学习与改进,能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够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转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院校也应有相应的策略激励优秀教师,提升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3.2 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产品”,而在校学习期间检验“产品”质量的最好方式是参与各类技能竞赛。抓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质量观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Linux方面的人才越来越紧俏。因此,该院增加《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课时量。每学年组织校内的“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囊括网络设备配置、Linux服务器配置、故障诊断等网络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技能,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的各类竞赛,如省级竞赛“计算机网络应用”、华为ICT竞赛、蓝盾信息安全竞赛、“中星杯”攻防竞赛等当前热门的行业类竞赛,以综合性项目应用的角度考虑,拓展学生的视野。

3.3 改革教学模式、建设资源共享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在现有高职院校规模环境下,从教师层面来讲,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量有限、班级人数多等种种原因,教师往往试图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教学进度而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自主的网络学习相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多元化学习环境,可以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分多个步骤,重点建设。

首先,分析当前企业应用的热点,组建精干团队,制作与课程相关的网络型课件,增加交互环节。

其次,依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从网络专业发展的角度,积极建设《网络操作系统》优质课程,梳理了Linux课程的内容。

最后,积极构建《网络操作系统》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化完善整个课程的内容,并积极制作相关的课程教学视频和网络教学课程。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课程的在线视频课不是简单地将原来上课的45分钟完全搬至网上,而是要基于教学问题将原有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段视频。根据国外的一些统计材料,录制的视频每段时长应为3~6分钟,以确保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每段视频基于学习问题录制,讲解推演要清晰。在建设课程视频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精心配备课程学习参考资料,在线的知识卡和视频章节相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升学生自学效果。

网络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有以下一些优势:

第一,自主性提高,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进度与难度、选择课程的内容;

第二,高效利用时间,网络平台中的单个视频文件比较短,方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第三,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在视频教学文件中做完整讲述,可以避免教师重复工作,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学生也可以反复学习视频教程,有助于对复杂内容的学习与课后的复习;

第四,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加强“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控与管理,能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将学习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及时收到反馈,学生通过参加网络学习平台的测试检验学习成效,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实际学习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进而提升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学生学业

因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宽进宽出的方式管理学生,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难于管理;期末课程考核过于随意。在民办院校中这类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亟待学校和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学业管理。

4 结语

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以“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思想为指导,确保人才培养在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将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从学校层面,学校管理层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从教师层面,教师应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从学生层面,应加强自律,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马源,石利.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13(10).

[2]陈俞强,曾德生,郭剑岚,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Linux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9):2-3.

[3]曾德生,陈孟祥.通过Cent OS实现无人值守方式批量安装部署Linux[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90-91.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9

目前, 以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基于此, 该项工作理应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高度认可, 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估有抵触情绪, 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 这种不良情绪和态度也会影响负责教学评估工作的管理人员, 他们工作热情低落, 甚至出现懈怠现象。为了探究原因, 笔者于2014年1月, 在Z高校10个院系中随机抽取3个,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 回收54份, 1份问卷无效, 有效率为98.2%。本文根据调查结果, 研究分析影响教学质量评估目的实现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二、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未能实现改进教学的目的

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塔尔比姆 (D.L.Stuffl ebeam) 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 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检索相关高校关于教学质量评估的文件,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经常出现的字眼。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88.9%的教师认可教学评估工作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但是, 仅有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的教学评估工作实现了改进教学目的, 明确表示不认可的教师比例为14.8%, 29.6%的教师表示不能确定。

三、影响教学质量评估目的实现的主要因素

教师认为教学评估理应具有改进教学的重要价值, 但又不能从学校开展的评估工作中切实感受到这种作用, 这也就难怪部分教师对评估工作不积极、不热心。如果教学评估旨在改进教学的目的没有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 则说明教学评估的有效性不高。有学者认为, 影响评估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 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手段、评估环境、评估结果的处理等。[1]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及调研情况, 评估结果的处理可能是影响评估目的实现的主要因素。评估结果的处理指对评估结果的统计、分析、表达、解释、公布、反馈和使用等。目前, 评估信息反馈、评估结果使用 (如依据评估结果开展奖惩工作等) 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 教学评估信息反馈存在的问题

评估信息反馈不及时。本调查显示, 60.4%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存在评估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问题。Z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已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但是一直做法比较简单, 即让学生凭感觉, 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所以, 几乎没有积累太多有价值的评估信息。2000年, 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 设计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 分为学生用和专家用两种格式;同时引入机读卡、光标阅读机。自此, 每学期教学评估工作结束, 工作人员都会汇总学生及专家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意见及建议, 随同评估分值一并反馈给相关教师。由于整理评价意见及建议的工作量较大, 出现了反馈不及时的问题。2006年,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的上线, 网上评教工作启动。但是, 一方面, 由于专家年龄较大, 电脑操作不熟练, 专家评估的意见及建议仍然需要专人录入;另一方面, 由于系统不够稳定, 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不到位, 学生评教、专家评教意见及建议的查阅存在诸多问题。所以, 除评教分数可以及时反馈外, 对教师改进教学更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的反馈仍然不及时。据调研, 其他院校教学评估信息的反馈工作, 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高校只重视评价分数的反馈, 不重视评价意见及建议的反馈;多数高校均存在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有的高校一学年 (或自然年) 两次的教学评估工作, 只在年末反馈一次, 有的高校虽能做到一学期一反馈, 但反馈时间较晚, 会一直拖延到下个学期。

评估信息反馈粗糙。本调查显示, 63.0%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粗糙, 如针对性不强、未对信息进行分类、不方便查阅等。一方面,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评估工作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专门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却未增加, 有的学校甚至还减少了原有人员的数量。目前, 尽管多数高校已实现网上评教, 但网络、计算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如关于具体意见及建议的分类整理、个别偏激意见的筛选和剔除, 仍然需要人工介入。在这种情况下, 难免出现评估信息反馈粗糙的问题。例如, 在Z高校, 就曾发生过, 个别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偏激, 甚至有人身攻击之嫌, 但教学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剔除, 导致教师愤而转岗的现象。

评估信息很少向学生反馈。目前, 学生不仅得不到有关评教结果及使用情况的信息, 甚至连自己对教师及课程的评分是多少都不得而知, 学生只是对各个教师评价指标上的得分等级进行判断。一项调查显示, 有67.5%的学生认为对评教不了解 (如评教的意义、评教结果的使用等) 是影响自己参与评教的因素;61.6%的学生认为感觉不到评教的价值和意义是影响自己参与评教的因素。[2]如果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不高, 就会出现请人代评、胡乱填涂等应付现象, 从而影响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二) 教学评估结果使用存在的问题

教学评估结果的使用简单化。目前, 几乎所有高校都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作为教师年终考核或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亦会将评估成绩与教师参评高一级职称挂钩, 个别学校还会依据评估成绩评定“教学十佳”, 对评估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所以, 评估分数显得格外重要。但是, 评估分数的准确性却让人质疑。目前的评估分数, 主要为学生评教的分值。起初, Z高校的评估分值由两部分构成, 即学生评分和专家评分。后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师人数的增加, 专家评很难覆盖到全体任课教师。所以, 对全体教师的评估成绩进行排名只能以学生评成绩为准。另外,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不高, 存在“被迫评教”、[3]随意填涂等问题。评估主体单一、评估者的评估态度不认真, 导致评估分数的准确性很难保证。学校管理人员将这样的分数简单地应用于与教师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 势必使教师对教学评估产生抵触, 甚至形成强烈的防卫心理。本调查显示, 27.8%的教师对“评估不及格者暂缓申报高一级职称”的规定表示反对, 另有14.8%的教师表示不能确定;24.1%的教师反对将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奖惩 (评定“教学十佳”、发放奖励津贴) 挂钩, 5.6%的教师表示不能确定。

对评估成绩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的奖金额度偏高。目前, 部分高校会依据评估成绩对评估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Z高校为例, 教学评估甲等奖励津贴已由当初的3, 000元升至4, 000元, 乙等奖励津贴由1, 500元升至2, 000元。本调查显示, 55.6%的教师认为目前奖金额度适当, 有37.0%的教师对此态度表示不能确定。

将评教结果与教师考核、奖惩简单挂钩可能导致评教功能的异化。有学者认为, 将学生评教与教师管理直接联系起来, 学生评教就难以在其应有的氛围和心境中正常开展, 会使学生评教的功能异化。[4]在本调查中, 有69.8%的教师对此表示认同;20.4%的教师表示, 为了评估时能得到好的分数, 有时会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四、保证教学质量评估目的实现的有效策略

(一) 转变观念, 变管理本位为服务本位, 变终结性评估为发展性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旨在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往往未能充分实现, 其原因在于目前的评估主要定位于管理, 而非服务。Z高校某领导认为, 如果不依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实施奖惩, 评估还有什么意义?教学评估的确有监督、激励、甄别、选拔等管理层面的功能, 但这不应是教学评估的终级目标、本真追求。如果只关注或者较多关注评估的管理功能, 那么自然会忽视、弱化评估对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服务功能。在Z高校, 评估信息反馈不及时、反馈粗糙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而与评估相关的管理制度却越来越繁杂。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切实保障教学质量评估目的的实现, 就必须转变观念, 变管理本位为服务本位。

影响教学质量评估目的实现的另外一个原因, 即目前的评估多为终结性评估、鉴定性评估、奖惩性评估, 而非形成性评估、诊断性评估、发展性评估。目前的评估, 多在学期末进行, 是对教师一学期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 即终结性评估。在评估结束后, 有关人员会依据评估成绩对教师排名分等, 评优评先, 实施奖惩等。另外, 从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总体状况来看, 当前的评估亦多属鉴定性、奖惩性评估。本调查显示, 有61.1%的教师认为, 学校目前的教学评估工作有偏重对教师排名分等、实施奖惩之嫌。有研究表明, 奖惩性评估所带来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 只能获得一部分教师的响应和支持, 难以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的积极性。[5]在奖惩性评估中, 只有少数被评估者能达到优秀并获得奖励的标准, 故大多数被评价者对评估存在防卫心理, 甚至拒绝、排斥、厌恶评估。[6]所以, 奖惩性、鉴定性、终结性评估“只适合于奖金的分配、优秀教师的筛选和职位的晋升, 不能有效支持教学质量的改进”。[7]为了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估应指向教师的未来, 将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性、奖惩性评估转变为形成性、诊断性、发展性评估。所谓发展性教学评估, 即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来安排评估方式、评估频率、评估项目、评估结果的使用等。[8]

(二) 服务于教师教学发展, 增加教学评估与反馈的频率

安排在期末的教学评估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估, 当教师拿到校方反馈的学生评教信息 (包括具体意见及建议) 时,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业已结束。如果该教师以后不再给该班学生讲授其他课程, 那么该班学生就很难感觉到自己评教的价值和意义。另外, 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及建议, 在下一学期对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做了改动, 但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特征与诉求的另一学生群体, 那么改进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及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 这种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Z高校根据变终结性评估为形成性评估的理念, 在原有期末终结性评估的基础上, 增加了学期初 (开学后的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时) 学生评估与反馈环节。这次评教的目的很明确, 即收集学生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而不涉及打分、分等, 属完全意义上的形成性、发展性评估。该项改革举措, 成效明显, 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目前, 学生在学期初、学期末均可评教, 发表自己对教学的看法。此外,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所以教学评价也应是连续的。行为科学研究也表明, 接受者的行为与对该行为反馈的间隔时间越短, 反馈越有意义。依托网络, 借助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手段, 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微信、博客等方式, 完全可以实现建构全程性教学质量评估及反馈机制, 使学生在每学期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及建议。全程性教学质量评估及反馈系统建成后, 将为评估者 (学生、专家等) 、被评估者 (教师) 搭建广泛交流、深度交流的平台, 变“学生—教务处—院系—教师”直线式、多层级信息传递模式为“学生—教师”“专家—教师”等互动式信息传递模式, 将有助于解决目前评估信息反馈不及时、评估当事人 (管理人员、专家、院系负责人、教师、学生) 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实现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 服务于教师教学发展, 改革与教学评估结果使用有关的管理制度

将评教结果与教师管理 (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 挂钩, 是一个有争议话题。有学者强烈呼吁“严格限定学生评教结果的‘用途’, 杜绝将学生评教与对教师的行政处理联系起来”。[9]也有学者提醒大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奖惩挂钩不要走两个极端。[10]笔者认为, 将评教结果与教师管理挂钩是把“双刃剑”, 使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如何确定评估结果的使用范围、评估结果可否与教师管理挂钩、在多大程度上挂钩, 均需遵循一个原则, 即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评估改进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为引起教师对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视, 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 将评估结果与教师人事管理挂钩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要注意相关规定及做法的合理性、科学性。例如:Z高校依据学生评教成绩评定“教学十佳”, 将教学评估成绩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唯一依据, 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所以, 有必要对这些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摘要:调查显示, 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估旨在改进教学的目的的认可度较高, 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开展的评估工作未能实现改进教学的目的。评估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反馈粗糙、信息很少向学生反馈、教学评估结果使用简单化、对评估成绩优秀教师奖励的奖金额度偏高等是影响教学质量评估目的实现的主要因素。变管理本位为服务本位, 变终结性评估为发展性评估, 增加教学评估与反馈的频率, 开发全程性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系统, 改革与教学评估结果使用有关的管理制度, 是保证教学质量评估目的实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目的,结果处理,鉴定性评估,发展性评估

注释

1[1]王宪平.试论大学教学评价有效性[J].江苏高教, 2004, (1) :88-89.

2[2]李红卫.影响学生评教积极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大学 (学术版) , 2013, (2) :63-64

3[3]为了提高学生的参评率, 几乎所有高校均将评教与学生查看成绩、选课等挂钩。

4[4][9]别敦荣, 等.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2) :81, 83.

5[5][6]戴锦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 2005:24, 140.

6[7][8]杨晓峰.高校“民粹本位”教学质量评价的困惑与出路[J].高教探索, 2012, (3) :79, 80.

教学策略与影响 篇10

关键词: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3-02

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纵深发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出于完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需要,近年来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影响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升合作效能的应对策略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影响合作的多重因素

院校合作最怕误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但同时又最难摆脱形式主义。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合作收效甚微抑或流于形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合作的多重因素进行分析。

(一)外在因素

1.制度因素。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所面临的制度挑战主要来自于大学与中小学两种机构组织制度的不匹配。首先,评价制度的差异巨大。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得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大学教师看中的是能否在合作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获得晋升,而中小学教师则对合作能否提升教学质量以及能否提高升学率等问题特别关注。除非合作能达成“双赢”,否则必将影响至少其中一方的积极性。其次,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学者指出,教师做出是否参与合作的决策时会遵循“实用性伦理(practicality ethic)”,即这种合作需要符合工具性、和谐性和成本三原则[1]。工具性要求合作的原则和建议必须能够转化为清晰可行的程序或知识;和谐性要求合作提倡的理念和做法必须配合教师的实际处境;成本是教师对参与合作的代价和回报的权衡[2]。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教师的利益期望得到满足,则可能对参与合作持认同态度,反之,则会对此提出质疑,抑或逃避。也就是说,当奖励制度并没有成为整个合作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时,想让参与者们尽心竭力地工作是很困难的事情。

2.财政因素。资金保障对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而言极为重要。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经费一般都是由大学教师的科研经费和中小学机构自筹经费组成。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教师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中小学从地方财政得到的经费,也只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无法提供教师科研所需要的经费。对于合作中的此类问题,哈维洛克(Havelock)指出:“在严格的经费预算之下,对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来说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越来越难以为继,因为与获得经费相比这更像是一场不能给学校带来清晰、具体利益的学术游戏,它所提供的仅仅是空虚的咨询建议、一堆理论设想和专业提升的空头支票。”[3]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始生根发芽时,维持它们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用足够的经费来维持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过程,教师才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理好由于合作带来的额外工作。

3.时间因素。缺乏时间是影响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已成为共识。克拉克曾依据调查指出,大学和中小学合作中的人员都强调各自的工作时间和计划不能匹配彼此合作的需要,进而影响合作的有效进行[4]。一方面,由于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各自有着不同的时间安排,这样所有参与合作的教师就不能同时进行计划和讨论;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的许多具体操作和实践要在中小学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完成,而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又难以脱身,就更谈不上能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合作。

(二)内在因素

1.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彼此的文化性格相互冲突而影响合作效果。大学文化崇尚学术追求,认为反思、分析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价值的重要方式,而中小学文化则重视将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基于任务目标进行决策并付诸行动。大学和中小学组织文化上的差异给双方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实践表明,当外界发起的合作与其自身的文化圈相冲突时,改变自己去迎合对方往往困难重重。正因如此,有学者强调:文化冲突是阻碍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从“协同合伙”走向“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5]。事实上,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一直饱受文化冲突的困扰,这几乎成为共建合作过程中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

2.权力因素。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不仅是人员的合

作,也是一种组织的重构。合作激发了人们的权力意识。部分学者认为,虽然我们以平等互助的观念进行合作,但这种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根本战胜不了组织的权力等级。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这条“权力等级链”中,权力顶端的决策者(大学院系的院长和地方教育领导等人员)、权力中端的管理者(大学院系主任以及中小学校长等人员)和权力底端的执行者(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等人员)都各自对号入座。作为执行者的教师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即使有极大的兴趣面对合作,也是力不从心。大学理论者无疑在教师教育、实践批判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法定”和“认证”地位,因此,实践者潜意识里将理论者置于自身之上[6]。

二、提升合作效能的基本策略

(一)重构激励与评价机制

网上支付影响因素与营销策略 篇11

网上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银行所支持的某种数字金融工具,发生在购买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金融工具,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等过程,由此为电子商务和其它服务提供金融支持。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基于互联网的支付系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如今经济日益全球化与社会日益信息化的大趋势下网上支付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传统的资金处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伴随电子商务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消费者不可避免地被网上支付这种新型的支付模式所吸引。因为凭借它便捷、安全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体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跨区域、高效率与个性化特征。根据《Iresearch2005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显示,到2007年我国网上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605亿元,2010年估计可能达到2800.2006年~2010年中国网上支付(B2C和C2C)和B2B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为45.7%和55.7%,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电子支付发展迅速,但与我国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对支付的需求相比,与国外电子支付市场相比,国内的电子支付市场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问题影响客户对网上支付的使用,信用体系,操作便捷性等对网上支付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计世咨询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57.8%的人将安全问题列为影响其使用的原因。因此需要来不断的进行完善以促进这一市场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网上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对网上支付的系统架构安全技术、业务流程、运行模式等有较多的研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使用网上支付平台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对使用者与未使用者网上支付影响因素的进行研究,寻找群体间不同的特性,与营销策略结合进而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吸引消费者提供建议和意见。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来对人们网上支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看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使用者与未使用者间是否存在差异。

Davis,Bagozzi和Warshaw等于1989年提出著名的科技接受模型(TAM),意图用一个一般化的理论解释科技接受度的决定因素。后经Adams等(1992)对改模型进行修正,目前已经成为研究新技术扩散最常用的模型之一。TAM主张认知有用性与易用性会影响使用科技的态度,进而影响具体的行为表示。所谓认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指使用者主观地认为此种科技和管理方式的收益。而认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iness)指使用者所认知的科技使用程度。此外,使用者的认知易用性也会强化使用者对科技地认知有用性。例如可以节省更多地心力去完成其它地任务,进而影响使用者对于使用此技术的态。

根据TAM接受模型的假设,同时基于之前的研究和中国网上支付的现状,因此将安全性也作为影响网上支付的因素进行研究。

问卷结构

第一部分统计调查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而询问被调查者是否使用过网上支付。如果选否,转到第二部分,调查未使用过网上支付的被调查者的相关信息;如果选是,转到第三部分,调查已使用过网上支付的被调查者的相关信息。根据TAM模型,从三个不同维度来对影响网上支付的因素进行研究,问题以克特五点量表设计。

三、数据分析

在发放的250份问卷中,回收到23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77份,全部作为样本。样本有效率为74.6%。在验证满意度变量的内部信度,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为0.828>0.5,因此足以保证了问卷的信度。

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共有93位,占调查的53%的人未使用过网上支付,但93%的人都有使用的兴趣,认为网上支付是有用的。而综合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到有49%的人对安全性有很大的担忧,而操作烦琐(易用性)也是不使用的原因。

为了对影响使用者网上支付的态度的因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进而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首先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分析。在KMO球形检验值为0.806>0.5,非常适合用因子分析来进行解释;同时P值为0,拒绝球型。如表3.12所示,通过vaximax方差旋转得出三个因子,与问卷设计初衷一致,也就是影响网上支付满意度的三个维度:易用性,有用性,安全性。也说明了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是非常好的。而三个因子合起来总共可以解释77.5%的样本方差,可以说因子回归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根据因子分析得出的三个因子,以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R2为0.500,F检验值显示为26.617。说明回归方程比较好的解释了变量间的关系。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因子的相关系数显示出,网上支付的满意度与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与0.466,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满意度,继续使用的意向等。研究结果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安全性与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182,但其P值>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进一步在使用者与未使用者中对这三个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用性的P值为0.096,说明在使用者与未使用者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即网上支付的有用性得到两类群体的普遍认同。但是对于网上支付的安全性与易用性的P值均为0,说明两类群体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未使用对网上支付的易用性及安全性的担忧,是其对网上支付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网上支付的使用者和未使用,针对这两种不同消费群体,根据其影响因素应当制定负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四、营销策略

对网上支付的有用性,未使用者及使用者都认可其有用性。社会及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交易通过网上支付将大大降低交易的成本,网上支付有着广阔的市场,市场规模也将会不断的扩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吸引保留消费者上则需要不同的策略。

1.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安全性对未使用者而言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是否使用网上支付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因素对于使用者而言,却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因为对于使用过网上支付的消费者而言,其对安全的担忧已经很大程度的降低。实际上,网络安全技术一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网络安全技术,数字证书等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潜在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认知并未随之提高,安全性对于未使用者而言是影响其使用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不断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及制度,提高整个市场信用保证的同时,要吸引潜在消费者这一群体,如何让其迈出第一步,对与网上支付的提供商而言,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宣传等方式,使安全性的提高得到潜在消费者的认知。

2. 网上支付的易用性

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在于其所能由此获得的价值,开通和操作过程,及获得相关知识的便利性将影响到消费者的获取价值。烦琐,复杂的开通过程将可能使潜在的消费者望而却步,而操作便易性则影响到使用者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其继续使用的意愿。对未使用者,开通网上支付的过程,在保证信息及安全的同时,降低开通复杂度,而一旦尝试着使用第一次后,2/8原则说明保留老客户的重要性,那么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设计的符合支付习惯的操作流程,提高使用价值,得到消费者认可,则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其的认知价值,进而形成继续使用的意愿。

随着网上支付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更多的提供商加入到网上支付的市场中,因此网上支付提供商需要了解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进而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营销策略,加强客户认知到的满意度,创建和保持竞争优势。

摘要:网上支付伴随这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互联网及信用体制的发展,国内网上支付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是对我国网上支付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TAM理论对网上支付使用者及未使用者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找到影响两类消费群体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两类群体间,对网上支付的易用性和安全性的认知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是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对于使用者而言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将对于网上支付提供商实施有针对性的设计营销策略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网上支付,TAM,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胡锐郭俊华:浅谈国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p.236~237

[2]黄益:我国网上支付现状及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06.20(6):p.43~44

[3]张翼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平台显著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p.155~155

[4]Garrity,E.J.,et al.,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commerc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39(3):p.485~503

[5]张云川张志清:基于TAM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障碍分析及其外包决策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p.121~123

上一篇:军队工程项目下一篇:教育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