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精选11篇)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我国的环境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对环境艺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环境艺术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在渐渐的对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划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求培养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市场中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园林景观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和的动漫设计等多种多样的方向,但是这些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都是一样的,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常常也不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例如在素描这个基础的课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动漫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卡通角色,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创作角色的能力;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手绘创意和平面装饰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的时候,应该侧重于学生的风景写生、空间建筑的透视和家居空间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例尺的把握、材料的使用和空间的控制的能力[1]。但是现阶段的所有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课程都是石膏和静物的素描,这样的教学内容缺少足够的针对性,不利于学生打好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2、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弱
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文化课成绩比较低,另一种是普通高招,但是这类学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个方面,他们的美术基础都比较单薄,并且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就遇到非常严重的问题[2]。除此之外,高职环境艺术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是主动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而是因为无法被其他院校录取的被动选择,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低,导致环境和艺术设计教学效果非常的差。
3、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严重缩水
我国高职院校一般执行的是三年学制,和本科院校相比,学习时间比较短,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和本科院校是相似的,而且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也没有针对性,设置的课程也多种多样,导致很多的专业课时的设置非常的少,很多需要两个学期才能够完成的知识常常会设置在一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是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不牢固。但是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要求的非常严格,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非常大压力,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顺利进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途经
1、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也应该改变环境艺术课程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为社会需求培养新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育观念转换成学生为主的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环境艺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重视,加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和透视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特长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2、基础课程应该和专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和质量,首先就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重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的基础课程进行改善。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创新和改革中,应该把基础课程和环境艺术专业结合在一起{3]。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要对学生的家具结构的素描和速写能力进行增强,同时还要增加学生进行是室内环境的写生,对建筑的临摹和写生能力也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创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创新和改革,能够为学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素质提供很好的帮助。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的方式非常的单一,在进行环境艺术课程教学的时候非常的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动求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激发,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人才的需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例外。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提高综合性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满足我国社会中越来越高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国伟.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3-144.
[2]郭宜章.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12):235-236.
[3]杨青.浅谈高职环境艺术(二维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改革[J].金田,2013,(6):174.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2
少儿英语教学变革迫在眉睫
“内地学生的英语程度虽然不错,但他们英语口语方面却比较薄弱,这可能影响他们在海外的工作和发展。”一位到内地招生的澳门大学负责人表露出对大陆学生发展的担忧。中国学生无力应对国际化交流中的英语能力要求,也反映出从少儿阶段到大学阶段,中国整个英语教育体系的弊病。一位教育学家表示,中国英语教育必须从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全面改进,而整个变革,从少儿阶段就要开始。
少儿英语忽视“能力教育”是误区
由于国内英语教育从少儿阶段开始,就实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内地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明显不足。瑞思学科英语教学方案设计部经理Sally曾在美国担任多年少儿教育工作,她认为,大陆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他们报考海外大学时的竞争力,更会阻碍其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
实际上,内地学生缺乏在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演讲演示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在香港、澳门的大学中,第一、二年是以基础公共课为主,尤其是在第一年,学习英语的时间占了大概20个学分。为了补齐内地学生在“能力”英语上的不足,很多港澳大学不得不想出种种方式,为内地学生“开小灶”。
国内大学生英语沟通能力不足,是因为中国学生从少儿阶段就一直没有接受正确的英语教学。Sally认为,传统的少儿教学方法把英语当作纯粹的考试科目对待,造成学生为了获取高分,一味死背,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大学生,仍然听不懂、说不出,成了“哑巴英语”的受害者。
中国少儿英语教育落后国际四十年
在国内学校还在逼着孩子强记单词语法的时候,国外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采用学科英语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快速获得语言运用能力了。
据Sally介绍,学科英语教学等先进方法在美国的幼儿园早已普及,老师把语言教学融入到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教育当中,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兴趣。更为值得国内借鉴的是,学科英语教学强调“未来领导力”的培养,从少儿阶段就重视在英语学习中启发、培养孩子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演讲演示能力。
据悉,先进的学科英语教学法已经在国外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获得了巨大成功。相比之下,国内的少儿英语教育还在强调单词量和语法知识。无怪乎一些专家“语出惊人”:中国少儿英语教育落后国际四十年。
外资教育机构推动变革
目前,一些具有外资背景的教育机构已经在国内推动少儿英语教育的变革。国内最早开展学科英语教育的,是世界最大的K-12集团HM Harcourt在华的第一个英语教育项目--瑞思学科英语。与传统英语教学强调“学英语”不同,瑞思学科英语倡导“用英语学科学”。瑞思并不是从单纯的单词、句型、场景角度教学,而是更加注重把孩子置身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语言环境里。通过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循序渐进的提高英语水平。与此同时,瑞思学科英语采用DS系列多媒体互动学科课件,英语的互动完全通过多媒体来实现。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国外教育巨头进入中国,将有利于引进国际先进的语言教学模式,为国内英语教育改革提供良好借鉴,另外,也有利于推动国内少儿英语市场的整合与洗牌,一批靠价格战生存的少儿英语培训学校将很快被淘汰。
关于“瑞思学科英语”(R·ISE)
“瑞思学科英语”由市值120亿美金、全球最大的K12教育出版集团--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Group(HMHG))集500多名国际顶级教育专家历时7年、耗资1.5亿美金倾力构建。同时,该课程体系为美国教育部指定、荣获Codie全球“最佳小学教育解决方案”大奖的K12课程,在美国,每2个孩子就有1个正在使用。
“瑞思学科英语”来到中国,为4-12岁中国孩子带来同质同步美国小学课堂,在纯英文教学环中,以互动多媒体“浸入式学科英语”课程体系为教学支撑,以与美国小学同质、同步的学科知识和未来领导力培养为传授内容,使受教育的孩子最终具备“学科英语思维”和与美国同龄孩子同等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变革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建构;英语教学;支架
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是人的活动。(维果斯基)
一、实践中变革英语教学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强调在教师指导情况下的学生的发现活动。例如:在日常阅读的时候我会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对于阅读“white horse temple”这篇文章时,我便提示学生“Do you know some historic religious sites?”同时引发学生思考“What kind of things do you need to write about if you want to tell other people about a historic religious site?”再次提示学生“首段是什么特征?”,中间部分我设置一定的问题,全班分为4个小组,让学生去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
学生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例如:在试卷讲评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效果远比老师照搬讲授要好,试卷习题中有不少错误之处,教师无需急于公布答案或者讲解如何解题。我在实际教学中将错误之处先列给学生,学生通过合作商讨分析问题所在,甚至有时学生还会就不同答案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理解了如何解题,还理解了自己错误的原因,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轻松应对,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潜能,成为“学徒式学习者”。
3.背景影响学生的学习
任何学习都处在一定社会或实际有意义的背景中,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这些词汇的词义、搭配。可以让学生先猜一下,如“prediction”此词列于黑板,让学生欣赏一首与之有关的英文歌曲或者通过图像来表达,不同方式的形象表达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词和短语还可以放入不同语境中,含义也会不一样,例如“attach”在第一个语境“This primary school is attached to our school.”是“附属于”的意思,在第二个语境“please attach a recent photograph to the application.”是“贴、系、绑”意思,在第三个语境“It is easy to become attached to the children you work with.”是“喜欢、依恋”的意思,在第四个语境“People attach too much importance to economic forecast.”是“重视”的意思,在第五个语境“How can you attach blame to for this accident to the taxi driver.”是“把责任归功于”的意思。
4.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战性认知任务是给学生带来挑战的同时帮助他们学到更多新知识。维果斯基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可盲目拔高或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漫画作文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描绘图,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对比学生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轻松学会使用一些高级词汇和句型。对于文章中心段的表达,让4位同学交换作品,让他们自己选出其中最好的一篇并说出好在哪里。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学会如何能使自己的文章表达充实、生动,不少学生在修改自己文章的时候学会了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二、反思和体会
实践证明,老师在平时备课时不仅要备书本,还要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老师要提倡学生之间合作,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学习,采用多种方法,建立多种支架帮助学生攀登知识高峰。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吴刚,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4
一、立足实际,变革课堂导入,调动学习激情
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往的课堂导入多以复习旧知为主。重复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多大的激情。为此,教师要立足这一教学实际,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革课堂导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7中的《Unit 4Public transport》这一单元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兴趣变革课堂导入设计,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公共交通”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都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在教学中,单纯地呈现这些公共交通不足以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笔者为学生展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交通工具“巴铁”(模型车图片),让学生一睹为快。“巴铁”有两大称号,即“空中奔跑的巴士”和“陆地空客”,学生对具有如此称号的“巴铁”非常感兴趣。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互动讨论:What’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this new public transport?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is new public transport?由此,学生开始兴奋地讨论交流了起来,英语课堂也愈发活跃起来。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最新的时事消息,以新鲜的交通工具“巴铁”将学生带入到英语课堂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投入课堂学习,导入效果非常好。
二、立足实际,变革教学模式,突出生本主体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对教学效果都具有重大影响。传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为此,教师要立足实际,变革教学模式,有效突出生本主体。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等。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的《Unit 4Behind beliefs》这一单元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与信仰相关,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笔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What is a mosque used for?What are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a mosque?Do you know any fa⁃mous mosques in China?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Taoism?What isthe belief behind Taoism?What does“yinyang”mean?
3. Al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beliefs or reli-gions,do you think that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通过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间可以交换思维、交换观点,学习效果也更好。而教师既可以参与合作讨论,也可以指点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立足实际,变革评价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不可忽视。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到评价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英语教师,要立足实际,变革课堂评价方式,从而全面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的《Unit 4Behind beliefs》这一单元时,笔者变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评价内容,采用了两种评价方式,一是组内互评,二是教师评价。组内互评主要是小组内的成员进行相互评价。小组成员可以从组内成员是否主动参与表达、是否学会倾听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如“She is very active.And she shares opinions with us.”等等。通过组内互动评价,小组成员可以深入了解自己,从而有所改进和提高。在组内互评结束后,教师再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可以从组内的合作交流氛围、组内是否相互帮助、学习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点评。教师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尽量挖掘每一个小组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赞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生都能够参与到评价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参与激情也明显提高。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英语 教学方式变革 影响因素
1时代发展的需求
学习英语己经成为全球的趋势,它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磨练一个人的耐性和语言思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得到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英语己被广泛的应用,如果不学,或者学得不好,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甚至严重被淘汰。所以,学好英语对新世纪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英语在世界范围内重要性的增强无疑加强了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而英语的教学改革最终是指向并落实到一线的英语教学中,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既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也要求英语教学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打开了新的思路,供给了新的渠道,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高新的技术成果也为教学方式、手段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让很多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从不可能变为现实。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发生着重大的变革,
英语教学方式经历了从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到以任务型和交际功能型的互动式教学,这种变革与时代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我国英语教学方式将会在时代的推动下继续进行着变革。
2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传播人类社会的经验,教学过程由此被简化为教师灌输、学生以机械记忆和被动练习为主接受过程。以语法教学课为例,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先用讲授法向学生灌输什么是定语从句,举出例句,接着第二步是请学生翻译教师给出的定语从句,第三步是拿出关于定语从句的相关练习题,请学生做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制性,具体体现为:(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5)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绝对领导者,而学生是绝对的盲从者。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英语教学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的,首先,对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是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特性,学生被视为单纯的无知者,这样的英语课堂成为英语教师的个人秀,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无情的捉杀。其次,对英语教学发展来说,一方面,英语教学的价值被片面化,这种英语教学片面单地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英语技能的训练,忽视英语文化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偏执的知识中心论将知识孤立、僵化,没有血液与灵魂。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过程的单向性,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绝对的主宰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有意义及有建设性的交流。
真正的教育是促进人有意义地向前发展的,认为人具有无数的潜能等待开发,主张遵循教育的规律及人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学生学习英语方式的形成于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所釆取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密不可分,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又受制于他们的教学观念,如他们对英语课程、英语学习等方面的认识,他们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首先,对英语课程性质的理解,一直以来英语在我国的定位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直至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才首次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文化性,第一次明确了英语的文化概念。长时间以来,在英语工具性指导下的课程观,英语教师过多的注重语法的学习,英语学习完全变成了英语语法词汇学习,自然教学方式也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双语观型教学方式。在英语课程改革中提出教学目标要注重英语的文化意识,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及情感态度五个维度的指导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其次,对英语课程观的理解,很多教师认为课程就是教科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把专家设计和规定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不注重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知识信息接收器,不需要内部产生化学反应,只需要通过压迫的方式强制学生记忆和练习即可。但是新的课程观对课程的理解是多样的,它“既不是单指学科,也不意味着教学计划,它被冠以符号加以表征,逐渐超越成为一种‘文本’,具有丰富且多元的现实意义”。这种课程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意义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单向地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有意义的英语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定合理而全面的英语教学目标,采用合作,探究、对话等方式进行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英语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注重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注重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理解,要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增强英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对师生观的理解,师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师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的认识。不同的教学方式背后的师生观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处于绝对的中心和领导位置,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处于教师的权威管理和控制之下,这种状态下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双语观型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自我的积极主动参与和理解,只需要机械的记忆即可完成老师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很会做题,成为了做题的机器。新型的师生观提倡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宄地进行学习。这必然会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影响,英语教师会思考原有的英语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新型的师生观,要实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该采用哪种英语教学方式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立娟.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浅谈[J].教育科学,2012.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6
一、高职文秘教育与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据笔者对所在学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 某些文秘学生对学校所学和就业岗位的需求认知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企事业单位对文秘毕业生的需求一直较大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在招生规模上, 少则一个班, 多则三四个班 (以50人为一个自然班) 。笔者所在院校有文秘专业1个班, 在近三年的就业统计中, 文秘班的综合就业率在96%以上, 其中包括转本或升本的同学, 这个数据说明, 文秘专业的综合就业率还是非常可观的。从企事业单位对文秘毕业生的调查需求发现, 被调查的企业均表示100%需要文秘专业综合人才, 尤以中小企业对文秘的需求量最大, 这是文秘专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二) 文秘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多样化
大部分高职文秘毕业生将进入企业就业。在对文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的调查中发现, 文秘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统计发现, 真正从事秘书岗位的人数较少, 更多的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销售或销售助理、行政管理等岗位上就职。在对笔者所在院校近50名文秘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近半数的文秘学生选择在企业中从事销售工作, 如房地产销售、服装销售、网络销售、婚纱影楼推销等。
(三) 秘书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增大
以往, 很多学生选择文秘专业的意向都是为了进入国家机关从事秘书工作, 但是随着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 高职文秘学生大部分很难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成了文秘毕业生的主要选择。高校持续扩招, 毕业人数连年增长, 各行各业毕业生的流动性均出现扩大趋势。一方面文秘毕业生难以找到符合自己就业意向的企业和岗位, 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秘书。这两方面反映出来的就是企业在不停地招聘秘书, 秘书人才也在不停地寻求满意的企业, 其结果直接导致秘书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二、文秘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对文秘专业发展的冲击
当今的人才市场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 毕业生就业流动性是这种就业方式下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对笔者所在院校文秘专业的回访调查中发现, 文秘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性非常大, 大多数文秘毕业生在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单位。
(一) 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单位实际工作情景的偏差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当前各个专业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高职文秘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 很多文秘毕业生都有“眼高手低”的心态, “大事做不来, 小事不愿做”, 希望一入职就能在企业里担当重要职位。但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文秘毕业生来说, 势必会面临很多职场困境。秘书工作不仅包括在校所学知识中涉及的借助上司日常工作、组织安排会议等方面, 还包括打扫办公卫生、“端茶倒水”等“打杂”事项, 而这让很多初入职场的文秘毕业生无法接受。其次, 某些社会人对秘书这一职业的偏见和误解, 给文秘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困难, 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感直接影响了文秘毕业生追求成功与卓越的信念。
(二) 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文秘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 发现工作岗位与自己的就业预期相差很大;同时, 作为接收文秘毕业生的企业来说, 发现所招聘的文秘毕业生与之前对其专业素养的预期差距颇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必然增强秘书人才的流动性。
企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性素养的“复合性”秘书人才, 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需要涉及英语、计算机、管理、沟通等各相关领域。高职文秘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性反映在社会需求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工资待遇普遍不高; (2) 职业意识淡薄, 专业能力不强; (3) 工作压力大, 无法适应企业高效率和快节奏的工作方式; (4) 来自其他专业的竞争, 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极大竞争冲击使得一部分文秘毕业生自动退缩; (5) 一些世俗偏见的困扰, 如认为秘书是吃青春饭的, 使得相当一部分文秘毕业生不愿从事秘书工作。
(三) 文秘教学“多样性”与工作结构“复杂性”的矛盾
我国高职文秘专业培养还是偏向于行政秘书, 相关秘书书籍也多以党政秘书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秘职业能力主要由基础素质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两大部分组成。在高职文秘教学培养计划中, 重点开设《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秘书礼仪》、《演讲与口才》、《秘书思维训练》、《会议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档案管理》等专业课程, 还包括《办公自动化》、《财务基础知识》、《广告学》、《现代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辅助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但也使得教学呈现多样性特点。文秘学生在课堂所学以理论知识为主, 同时配合相应实训。但由于文秘专业的实训不像其他工科专业具备非常强的操作性, 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在实训中不能真实地体验秘书工作, 客观上造成学生难以接触真实的秘书工作环境。很多学生在从课堂理论到工作实践环节中不能很好地适应, 从而出现职场懈怠, 以致不能胜任秘书工作。即文秘教学的“多样性”本是为了学生有效地进入秘书这个职业, 但这种“多样性”同时造成秘书工作结构的“复杂性。
三、基于就业指向引导下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建议
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环境下, 基于就业的指向引导, 对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一) 课程体系设置的针对性
目前文秘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存在些许问题, 表现为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和缺乏科学系统的统一规范。如《秘书日常事务管理》包含《会议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内容, 《秘书礼仪中》的“文书礼仪”和《秘书写作》部分内容重复。因此, 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变革, 应该根据现代企业对秘书的需求, 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突出实用性和技能性, 全面反映文秘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首先, 完善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结构。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秘书学》、《秘书写作》、《会议管理》、《档案管理》、《秘书思维管理》、《秘书礼仪》、《演讲与口才》等。在教学过程中, 各专业教师应充分交流, 避免重复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将秘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实现文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 结合文秘学生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适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 加强文秘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除开设《办公自动化》课程外, 还应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技术》等课程教授在办公场合经常使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现代企业中的各种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 是信息化社会对文秘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再次, 重视文秘专业外语课程的学习。文秘专业学生不能仅仅把通过学校规定的英语考试作为目标, 而应该结合专业特点, 开设文秘英语听说、文秘英语阅读和文秘英语写作等课程,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开展外事活动做准备。
(二) 基础实训建设的实效性
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一大特色, 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重要方面。相比其他专业, 文秘专业的实训建设, 无论是硬件设施, 还是文秘实训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方面, 都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 实训场地和设备都比较简陋, 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训任务; (2) 秘书实训的教学教材相对落后, 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3) 很多文秘教师本身就缺乏企业秘书工作经验, 导致在实训教学过程偏重理论。
针对这三点不足之处, 文秘的实训建设应该有的放矢, 注重实效性。第一, 进一步加强文秘实训场地的建设, 改善实训设备, 淘汰落后和陈旧设施, 重点建设秘书工作室、会议活动室、文书处理室和档案管理室等实训基地。切实结合秘书工作情景进行有效实训,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从秘书管理角度感受秘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 文秘实训的教材应紧跟时代步伐, 不能一成不变地进行文秘实训教学。第三, 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的文秘专业教师。文秘专业的教师, 大多毕业于中文专业, 缺乏一线的企业文秘工作经验。文秘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文秘实训指导中的局限性, 自发地学习并弥补自己在实训指导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去相关单位挂职锻炼, 也可以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 更应该向优秀文秘人才和前辈学习, 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训指导水平。
(三) 顶岗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3年制的培养模式, 让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了顶岗实习工作。在对文秘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调查中发现, 很多文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度不够, 如部分学生仅仅把顶岗实习作为学校毕业要求之一, 应付了事;还有部分学生则以追求工资薪水为目的, 极具功利性, 忽略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岗位的实践积累。这两种情况均违背文秘专业顶岗实习的初衷, 导致社会对文秘人才专业性的认知偏差。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和锻炼, 从而为学生毕业后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因此, 高职文秘专业应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可以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 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安排学校教师进行走访和调查, 对他们的实习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也可以在校内安排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 学校部门众多, 如行政工作、图书馆的书籍档案管理工作等都非常适合文秘学生, 这样安排一方面方便了对学生的管理, 另一方面则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总之,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秘书职业岗位和职业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知, 让他们熟悉秘书业务, 提高各方面能力, 为他们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提供良好环境和舞台。
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职文秘的专业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突破传统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技能的秘书人才为目标, 实现文秘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振华.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及理念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2]曹高菲.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黄海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基于文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01) .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7
一、英语教学变革的阻力因素分析
1. 个人对变革的阻力
个人对变革的阻力如图1所示。
(1) 有选择的注意力与保持力。对自己的注意力与保持力进行选择是大多数人处世的一种看法。一个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态度后, 就不愿意对新事物作深入客观的了解。如果新事物不能基本符合他们原有的观点, 便很容易对变革产生抵制。尤其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在师生之间根深蒂固, 教师和学生已经各自适应了自己的位置, 教师在讲台上扮演着领导者和主角, 而学生则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从属地位和配角, 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对这种模式保持着选择性的注意力与保持力, 即便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崭露头角, 也会被师生的这种有选择的注意力与保持力所忽略或者排斥, 很难形成替代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规模。
(2) 习惯。除非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否则人们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来刺激作出反应。某种习惯一旦形成, 就可能成为个人获得满足的源泉。师生较长时间在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从事教学活动, 对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用语、学习习惯等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 如变革一旦改变了师生熟悉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就会使某些人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不愉快或抵触情绪。
(3) 依赖性。师生的依赖性总体来说应该是互相的, 也就是教师的变革动力多数来自学生的需求, 而学生的变革动力也多数来自教师的方面。因此, 如果想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必须把师生的这种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让师生双方都自觉地独立起来, 并且要让他们感觉到这种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 才会让这种依赖性在师生双方的决定下, 变得最易被打破。
(4) 担心不了解情况。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新事物, 总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楚地了解变革的目的、机制和潜在结果, 他很有可能对变革忧心忡忡, 宁愿维持原有的状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而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 教师往往是自己在做决定, 没有和学生沟通的习惯。突然的转变容易使学生因不适应而产生畏难甚至抵触心理。本人认为, 倘若要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需要让学生知道原因, 让学生了解情况, 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5) 守旧和安全感。变革意味着打破已有的平衡状态, 要求其成员调整已为他们所习惯的活动和活动方式, 以便在新的基础上重建平衡系统。这样往往会使成员暂时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 带来某种程度的安全感的丧失。不可思议而又值得注意的是, 当因老办法失效而急需变革的时候, 这种坏情绪反而更严重。英语教学的变革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 当前英语学习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变革英语教学方式, 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坏情绪”当中, 使得安全感丧失, 形成对教学变革的阻力。
2. 组织对变革的阻力
(1) 对权力和影响的威胁。教学组织中的某些人可能会把变革看作是对他们权力和影响的一种威胁。一旦成员在教学组织中的地位已经确定, 他们就会抵制看来会降低他们权力和影响的那种变革。
(2) 组织结构。传统的教学组织中设有不同层级的分层, 并且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付出努力, 教师是处于教学组织结构的顶端, 然后班级委员, 最后是普通学生, 各个层级都对自己的权利、责任有了明确的定位, 如果变革要求改变原有的结构体制和信息沟通系统, 处于不利地位的某个层级就会反对, 尤其是让某个层级的人员地位突然变得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的时候, 这个层级对变革的阻力就会更大。
(3) 经济原因。变革总是需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投入。然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比较弱, 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系统和人口基数, 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导入, 不仅需要师生思想上的观念更新, 更需要教学资源的硬件更新。现代英语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设施, 从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到课堂听力设施等等, 都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 而我国教育经济基础的不足注定了变革的阻力。
二、克服组织对变革阻力的对策探讨
1. 力场分析法
这是由卢因创造的考察变革过程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分析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找出变革的突破口。卢因的基本观点是:变革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而是相反方向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当变革遇到阻力时, 如果用强硬的态度压下去, 可能一时平息, 但阻力因素会积聚力量, 卷土重来。力场分析法就是列出变革的动力、阻力因素, 按其顺序排序, 然后采取相应策略, 或增加动力, 或减少阻力, 使变革顺利进行。
力场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第一, 寻找问题。即找出英语教学变革的阻力问题因素所在。
第二, 分析问题, 列出动力及阻力因素, 并按照强弱顺序排列。同时注意, 变革的动力、阻力数目不必相等, 因两者的影响力不一定相同, 有时候一项阻力能抵消几项动力。
第三, 制定变革策略。对其中2~3项阻力因素找出减少其阻力的办法。具体考虑做什么、怎么做, 可行性及效益。
2. 创新文化的“冰山”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组织实际上是一座“冰山”, 它一半没于水中, 一半露于水面。若把变革的一些行为比做露出水面的部分, 譬如层级机构、学习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的变革, 那么没于水中的部分则是学习组织的价值观念体系、学生的态度体系等组织文化, 只有切实在组织中形成勇于改革、创新的组织文化, 并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中去, 才能使变革行为更坚定、持久。根据“冰山模型”的特点, 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要把浮于水面的外在结构性等问题处理得当, 更要把处于水面之下的软件性问题处理好, 譬如学习的氛围、学生的价值观和积极性等。
3. 正确运用群体动力
在变革中, 若能运用群体动力的理论和手段, 可以有效地推进变革活动。具体方法有:
(1) 加强群体凝聚力。创造一种“我们的”感情, 形成“命运共同体”, 让师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会大大增加英语教学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学习组织中那些需要改变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以及那些促进他人作出改变的人, 都要有属于同一群体的归属感。
(2) 促进认知的一致性。当群体成员共同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时, 就会产生一种来自群体内部的推动力。事实证明, 当群体成员不存在这种变革要求时, 即使由一系列的专家列举一系列理由和事实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也会抵制;但如果改革的必要性是由师生自己发现的, 行为则会截然相反。因此, 要注重对师生的启发, 促进对教学变革认知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First Published, 1979.
[2]Nunan D.Closing the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ESOL Quarterly, 1995 (2) .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8
关键词:语法,变革,教学
语言学家威德逊曾说:“没有词汇, 你将无法表达;而没有语法, 像是一只无骨头的鸡。”同时也有人把语法比作一句话的“主线、灵魂”。可见, 语法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知识, 它是各种语言结构的基础。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语法教学经历了多次变革, 学术焦点始终在重语法理论和重口语运用之间往返。通过多年的观察, 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正是由于语法基础太差, 导致口语、阅读、写作跟不上, 语言运用能力差, 严重妨碍了他们深入学习和应用英语。所以作为教师, 不但要认识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不是矛盾的关系, 而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而且更要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 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 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法教学, 学生易懂易接受。
一、在语篇语境中教学语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 形成语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观察、发现和归纳的方式, 掌握语言规律,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 我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时态、过去进行时时态时, 就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喜欢的人物。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自己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自己喜欢的人物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两种时态的用法, 不用教师讲解很多。
二、在游戏中教学语法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 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时, 我提前给几位学生发了写有不同句式的纸条, 让他们念, 我问:What did he/she say?然后我引导他们回答:She/He said...学生在争先恐后及兴奋的回答中, 不知不觉理解并学会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两个抽象概念, 以及两者间的转化。
三、在完成任务中教学语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 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任务型语法教学, 一定要在学生了解相关语法项目的结构及其常用功能后进行。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如, 在区别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时, 我让学生用1.What’s your hobby?2.How long have you...?3.When did you start?三个问题询问同桌, 并用相对应的句式汇报。通过任务的完成, 教师稍微指点, 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两种时态的区别。
四、在对比和归纳中教学语法
现行教材采用循环式编排语法项目, 把同一个语法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在教材中, 这对学生理解和巩固语法知识是有利的, 但却割断了语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语法知识, 甚至会造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为此, 教师要重视对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 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进行归纳。特别是在学习完某个语法项目后, 更应该全面归纳相关的语法规则。例如, 在教祈使句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轮流派一个代表上讲台来, 教师说英语, 学生表演动作。如:Clean the blackboard.Open the door./Close the window./Pick up the book./Sit down, please.Stand up...这样一直练下去, 学生就会在真实和半真实的情景中学会句型、会话,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最后, 由教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以上句子的共同点, 尝试归纳出祈使句的用法。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9
毋庸置疑,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大班授课,应试倾向严重,教材难度过大,教师教法不当,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层次悬殊等等。本文试图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切入,剖析传统的以课本为依托的精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具体的革新思路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1 以课本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应试教育倾向严重;难以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1 学生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
大学英语精读课本里的文章难度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并不相称,其难度远高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学生为了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弄清楚复杂的语法结构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词典,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其有限。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阅读速度不能得到提升,阅读量受到极大限制,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缓慢。大多数学生疲于应付接踵而来的生词、词组,对文章的理解仅限于皮毛,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深层次内涵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受制于课本中语言的形式而无暇顾及语言的内容,基本上处于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的状态。
调查显示: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文科三年级学生英语课本学习时间为3.74小时/周,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仅为2.17小时/周(王凌,何宁,2001),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理工科学生英语课本学习时间为2.14小时/周,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为2.2小时/周(李瑞芳等,200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围着课本转,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以上两所院校属国内一流大学情况尚且不容乐观,其他普通院校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便可想而知了。
1.2 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英语最终是要通过掌握这门语言来达到获取信息,与人交流,文化沟通之目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及英语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围着课本转”:师生共用同一种课本,课堂上教师教的是课本,课下学生学的是课本,考试考的还是课本。课本知识成为评定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并且几乎是唯一的依据。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单凭基于课本的考试分数来断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此这种以课本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无形中成为应试教育的温床,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及应用功能。
1.3 难以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制所有学生在大学阶段依然采用统一教材来学语言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性格特征、接受习惯、习得方式、英语水平、学习需求本身存在很大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只能是空谈。更糟糕的是试图通过基于课本的测试来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达到这个划定的标准,极不现实同时也违背了语言习得客观规律。不仅如此,它很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懈怠和学习动力的缺失。
1.4 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学及测试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课本为中心,学生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学好英语无非就是学好课本。既然课本规定了学什么,学多少,那么学生自然无需动用大脑思考学的究竟是什么?学的意义何在?采用何种策略学等一系列问题了。既然教师们不厌其烦甚至帮助学生解答小至文章里的生词意思,那么他们又何须再费力气查阅资料甚至进行独立探索性研究?既然课本里已经规定好文章的框架和模式,学生又何须再伤脑筋进行创造性写作?过于依赖课本及教师的讲授无疑会滋生学习的惰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2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革新思路
2.1 问题分析
蔡基刚教授(2010)指出:“如果费时低效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打基础的怪圈里转”。笔者认为打基础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打基础的方式。几十年来国内绝大多数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普遍以精读课为主。传统精读课的特点是:教师只管按照课本一课一课往后教新的知识,学生也只管往后学新的知识。殊不知教并不一定能导致学,学也不一定能习得。表面上看,学生过了四级似乎达到大纲要求的4500个词汇量的要求,但从实际应用来看远非如此。研究表明(Rob Waring,2006),一个生词在人的阅读的不同文本中至少得重复出现10-30次才可能记住它的含义,而要想真正学会一个单词(单词的搭配,用法等)最少也得重复40-50次以上。调查显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而精读课本由于篇幅及难度要求所限又无法提供单词反复出现的机会。这使英语教学陷入了“教而不学,学而不习”的怪圈。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学了单词不会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熟练程度不够。另外,英语中一些最常用的单词占据了我们日常口头书面接触的很大一部分。根据Nation(2001)的研究,英语中最常用的2000个词族(word family)可以覆盖英语普通文章的85-90%。所以现在大学英语面临的迫切问题并不是通过精读课学习多少生词,而是如何让学生对已学过的旧单词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从熟练语言的角度讲,泛读无疑是最佳选择。
Ray Williams认为(1986)“学习者仅仅依靠上几节阅读课或读几篇文章不能成为熟练的阅读者。要知道每上一小时精读课,学习者至少得再花另外一小时阅读大量简易读物或分级读物来保证阅读量。”
因此,学生光靠上精读课学英语而缺乏大量的阅读就无法消化和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熟练语言便无从谈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十几年学英语到头来依然“读不懂,说不出,写不来”的重要原因。
2.2 革新思路
2.2.1 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大力推广泛读,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阅读课内交流”的英语阅读模式,削弱并逐步取消以课本为依托的精读教学模式,同时在基础阶段开设英语人文类选修课,高年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和社会实践课程(见表1和表2)。
注:精读与泛读的课时比例依照学生英语基础及院校的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英语基础好的院校可以考虑取消精读课。
2.2.2 理论依据
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是通过接收大量可理解性输入材料而习得语言”。他进一步论证了“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写作风格,扩充词汇,掌握语法的唯一途径”(2004)。Willy A.Renandya(2007)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在中学学了六年,英语水平还是接近于不会应用的程度,正是几年不间断的大量分级阅读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Christine Nuttall(1982:168)认为:“提高外语水平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讲那种语言的国家居住,除此之外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大量阅读。”国内不少外语专家和学者也强调了大量阅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黄源深(2007)认为: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于课外,极力呼吁加强课外阅读。董亚芬教授(2003)认为“广泛阅读及多读原著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
2.2.3 现实需要
虽然大学英语历经三次重大改革,然而由于诸多因素所限,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上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导入,讲解课文内容,做课后练习,讲解练习答案。相对于已经至少学了六年(加上小学是十二年)英语的学生来说,教师普遍讲的过多,学生读的太少。对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有理由怀疑此种在课堂上抱着精读课本跟在老师后面按部就班学习英语的模式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概否定课堂讲授的重要性,问题是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们只能勉强应付日常考试,缺乏使用英语获取信息文化交流的能力。其弊端显而易见:只把英语当成一门纯粹的语言课程来学并未把它作为一门工具。如果说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心在课堂教学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大学阶段若依旧沿用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劳作,就好像是吃”回炉饭”,其中意义究竟有多大值得考量。
“英语教学,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重复、费时、低效的状况”(转引自陆俭明,2010),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如果还采取像中学英语精读课的授课模式,那么无非是比中学生多上了两年英语精读课而已。而如果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两年时间进行大量英语阅读的话,效果将会完全不同,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必然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迫切需要的并不是多上多少节精读课(因为教并不能导致学),而是如何使已有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2.2.4 具体措施
第一,以缩减学时学分的办法逐步削弱精读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精读课只针对少数基础差有补课需求的学生开设。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英语泛读项目(extensive reading program),采取“课外阅读,课内交流”的形式。
具体步骤如下:
1)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及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
2)建设班级移动图书室(mobile library),做好英语分级读物准备工作。
3)确定学生英语词汇量所处的级别。以下测试方式可供参考:学生任意翻阅分级读物中的某一页进行阅读,若发现生词量影响阅读理解就要选择低一级别的书(每页的生词量控制在2-3个)。
4)同一级别的学生组成小组以利于彼此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在组内进行阅读交流相互促进。泛读课的展示模块里学生就自己阅读的书目进行组间的阅读活动,比如汇报展示,故事会,阅读沙龙等。大家除了分享阅读感悟,交流阅读经验,介绍优秀读物之外,还可以尝试把读过的优秀作品改编成剧本形式表演出来。
第二,建立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言学习中心包括视听室、资料室(纸质及电子资源)、表演室、语音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旨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模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在仿真场景下模拟演练的机会,比如有诊所看病、预定酒店和机票、机场接送服务、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辩论、求职应聘等,学生通过实际演练达到应用语言熟练语言的目的。
第三,开设英语人文类选修课和专业英语课。
大学低年级开设英语人文类选修课,比如像外国文化,英美文学,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国际视野。刘润清(1996)在谈到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时说:“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鉴于此,大学高年级可以尝试开设专业英语课,比如科技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课程,加强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修读。
第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语言实践基地。与外单位形成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只有打开与外部的联系,才能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英语人才,也只有深入实践,才会使学到的语言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实际应用语言来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并促使自己进一步充实还未掌握的知识。
3 结束语
笔者并非一概排斥英语精读教学,只是在长达十多年(包括小学中学)的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后,不论从语言基础抑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精读教学的模式都不再适合。如果说依靠精读教学长达十多年都无法打好最基本的语言基础的话(我们需要反思存在的问题),那我们还有何种理由在大学阶段依然继续此种教学模式?是该向这种“填鸭式”的精读模式说再见的时候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进行大量英语阅读,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Graddol(2006)曾预言未来的英语教学“不会再只有一种教学模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动机,一种教学大纲,一种英语教材,一种测试方法,甚至一种英语供学习”。诚然,要革新几十年的传统做法绝非易事,需要做好师资培训,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准备。至于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通识教育英语(ELE)还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目前学界还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在缺乏实证研究及试点检验之前断然下结论似乎过于盲目。毋庸置疑的是以课本为依托的精读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会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旨在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的英语泛读项目则是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学”迈开的关键一步,或许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借鉴。
摘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文章剖析了传统的以课本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指出当前大学英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不是通过精读课学习多少新单词,而是如何让学生对学过的单词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文章建议削减并逐步取消大学英语精读课,开展以英语泛读项目为中心,辅之以人文类与专业类选修课,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为两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10
【关键词】交往教学 创新与变革 高中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中英语教材形成了更加多元化和更广参与度评价,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交往教学的重要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不断强调,这不但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对一些问题死板硬套,缺乏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教学的改革才是最重要的。
一、交往教学模式的表現方式
交往教学模式有三种不同方式:
1.点对面。教师个体面对群体学生,点对面方式较为传统,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是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该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处于被动;
2.点对点。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且教师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单独对其进行讲解;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
3.学生之间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学生之间进行交往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对问题进行不同观点的探讨,进入到一种学习状态。
二、高中英语交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英语教学各方面都实行了新的教学方法,包括一些评价体质和教材等,进行全面改革,但是在交往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交往对象片面。很多教师不能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比较关注并且给予特别照顾,互动较为频繁,对学习成绩低的学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互动,这在很程度上使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对立,整个教学内容都是教师与优秀学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交往对象较为片面,学生的学习形成了两个极端。
2.交往方式不深入。很多教师在进行交往教学时对交往量较为关注,往往忽略了交往质量。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学生都能进行独立回答,使得交往达不到教学目的,更不能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3.交往方式单一。高中英语教学中交往方式很多都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从教师口中得到答案,学生之间没有进行问题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缺乏一种对问题全方位理解的能力。因此对于交往教学方面教师应当进行多元化交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交往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交往教学模式很好的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采取不同的交往措施能够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学生通过交往式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教学中知识点进行自我观点的抒发,大胆表达自己内心对问题的看法,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时,采用商量性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流,避免了学生由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出现参与度不够的情况。学生参与到英语课堂能够很好的对英语的读写能力进行锻炼,与此同时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还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
2.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事物的探讨,这种探讨可以是生活中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东西。学生之间探讨之后,要把探讨后的结论以英语的方式呈现在个小组面前,进行小组之间的辩论,以此达到交往式教学的目的。
3.建立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学生交往意愿。 比如,有些英语课程应用到多媒体教室,所以,教师讲授之前将学生分为小组在多媒体教师内进行不同商品的推销。商品的名称和数量由各小组成员来确定,前提是必须要用英语,学生要对商品用英语进行介绍,小组之间进行推销方案。要求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在进行推销的过程中以多媒体为活动场地,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推销结果公布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意愿。
由此可以看出,交往教学能够很好提高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来增加知识点的趣味性以此达到必要的理解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英语知识。交往教学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得以创新,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的理想情况,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互动得到对知识的启发,并且产生学习共鸣,这对英语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振成.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03:90-91.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11
关键词:后大众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变革
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出现了新变化:由强调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精英教育变为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众化教育。近年来, 随着大学扩招的逐年推进及适龄人口结构的变化, 整体高等教育资源明显出现供过于求的迹象 (每年愈演愈烈的高校招生大战便是直接体现) ,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到了后大众化教育时代:停扩本科, 倾向高职。面对新形势, 大学英语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 必然要积极进行科学有效地变革。以笔者拙见, 大学英语教学至少需要进行两大变革:提高质量, 突出特色。换句话说, 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 准确定位自身, 提升竞争力。
大学英语教学变革的依据
1. 现实依据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 提高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有了新标准。另外, 新形势下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 学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等都与社会同步变化, 尤其是在个性上倾向张扬、表现、凸显;此外他们接受新事物快, 接触面广, 可谓“见多识广”;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大众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当今大学英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 压力与机会同时增加, 必须肯于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再者, 近年来英语专业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改革。
2.理论依据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还应加强人文教育, 而这正是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学欠缺的。《要求》还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包括思辨能力) , 这同样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软肋。
大学英语教学变革内容初探
1.课程设置体系与质量保障
当今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各大高校应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 建立包括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素养、人际交流沟通、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并行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 在后大众化教育时代立足取胜。
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 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 (包括必修和选修) 。但从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 根据笔者所在院校长期实践的经验, 我们认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复合上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素养课、创新实践课, 从而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构成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立体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例如, 可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职场情商培养、职业规划、员工素质拓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公关礼仪、公众演讲等通识教育选修课,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还可以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开各种第二专业方向课供学生选择, 使其在主修专业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未来发展方向辅修另一专业 (如英语专业学生可选修商务、旅游、教育、翻译等第二专业方向) , 开展个性化教育, 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最终实现一专多能, 成为复合实用型人才。当然, 学术型院校仍应坚持专业课为主的课程设置。
如前所说, 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目前, 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应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实际的教学目标、实用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客观的测评体系。具体来讲, 教学目标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内容上应兼顾传统精华与现代需要, 大胆改革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 创建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 编制实用新颖特色教材, 提升院系竞争力;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参与, 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学习策略, 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 辅助课堂活动, 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测评体系上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重在检测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以上几方面同时突破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和提高。
2. 教师素质培养与职业规划
教学变革, 教师先行。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除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及终身学习的精神, 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号召力。每位英语教师都应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所在院校及学科的发展融为一体, 在不断地教学科研中实现自身发展, 以承担艰巨的变革任务。同时要积极参与教改科研项目,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在教学科研中实现自身发展。作为校方, 应该积极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组建合理教师梯队, 采取内部培养、外出进修、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 按照所发挥功能的方式教师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讲解员, 二是参与者, 三是促进者。第三类便是最高层次的教师了。作为教师, 应该始终坚持启迪和促成学生自己学习, 同时注意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教育, 有意识地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理论充分联系实际, 从而使学习不始于书本、止于试卷。众所周知, 好的教师应该是一名不止教授专业知识, 还应传授健康的心理意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广泛的社会文化, 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指引方向, 实现笔者所在学院倡导的“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的12字方针, 最终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 学生能力培养与检验标准
对于外语类课程而言, 学生能力的高低即人才培养质量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检验和判断的标准。众所周知, 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失业率高的严峻形势, 使得该专业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走入困境。新时期的形势启示我们, 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学以致用、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此, 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熏陶学生的人格, 重视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来说, 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变革:
首先, 加强思辨能力训练。多年来, 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失, 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长期采取填鸭式教学, 缺乏对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唯老师是尊, 大多不怀疑所学内容, 更不敢挑战权威。此外, 该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因此, 笔者提倡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变化,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看法;学生积极回应, 主动思考, 畅所欲言, 每次就课堂所学内容或课余生活内容进行思考和辨别分析, 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模式就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形成了交互协作的新模式, 突出了思维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语言教学真正鲜活起来。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为例, 该册书第四单元关于亚历山大和第欧根尼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古希腊神话中的文化知识和犬儒主义等哲学生活观点, 进行课文讲授时要让学生多方收集资料, 充分发表个人观点, 就当代犬儒主义生活观展开讨论, 从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另外, 思辨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英语演讲辩论课程、研究方法课及专业课 (如语言学、文学、西方思想文化史) 等课程来培养;在练习题或考试题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思辨能力。例如, 语言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或讨论相关理论的生活实例佐证, 或开辟网上论坛专题讨论, 也可以课前预留拓展话题, 让学生分组调研, 撰写报告, 然后在课堂上演讲陈述, 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辨、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战略高度来看, 英语专业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语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 但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更不容忽视。因为语言教学既是能力教育,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英语教师应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在语言教学中, 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内涵, 使文化内容成为各项语言素质训练的载体, 在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开展以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对比意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从而帮学生树立起明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而言, 教师课前可印发或上传主题相关文化材料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借助视频片断等切入主题后讲解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言形式的学习及应用来感悟不同文化现象和内涵;课后组织深化文化主题讨论或情景表演。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育。首先, 教师要注意课堂上文化导入的方法途径。例如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设备 (多媒体等) , 结合将要教授内容 (词汇、课文背景知识等) 进行导入。其次, 教师要发挥课下第二课堂的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组织演讲赛、辩论赛、歌曲赛、戏剧演出、节日晚会、文化艺术节等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 从而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不容忽视的是, 当今各高校英语教师虽然大多数都毕业于英语专业, 但总体而言其文化功底普遍比较薄弱, 因此真正实现上述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 另一方面要拥有深厚的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修养。所以, 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变革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变革做起。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 激烈的招生大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每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不得不认真应对此背景下的教学变革。除了政策制度外, 我们主要还应从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方面积极变革, 结合职业规划提高教师素质, 大力培养学生思辨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师生并进, 方能迎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邵春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2001.[1]邵春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2001.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02.[3]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02.
[4]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4]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5]王一普.大学英语教改中的问题与思考[J].外研之声, 2007 (3) .[5]王一普.大学英语教改中的问题与思考[J].外研之声, 200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