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问题

2024-08-18

贸易问题(共12篇)

贸易问题 篇1

近年来, 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增多, 许多国家常常针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 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随着最近中美贸易战的升级, 不得不使我们再一次重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 中美贸易持续增长。

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 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 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目前, 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 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 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 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 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 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 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 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 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 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 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 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 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 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 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 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 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 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 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 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 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 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 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 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 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 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 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 适度扩大进口, 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 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 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 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 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4]沈国兵: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经济研究》2006 (5) [4]沈国兵: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经济研究》2006 (5)

贸易问题 篇2

国际贸易面试问题分享

1、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每次去公司面试,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企业,考官发问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让应聘者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在我经历的面试中,这似乎成为了一道主餐前必备的“开胃菜”,出现率高达95%。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自我介绍,由于如今的面试大多采用全英文的交流方式,因此,很多考官把这段介绍作为衡量求职者英文和口语水平的重要的指标。标准的发音,沉稳的节奏再加上适当的.措辞,很可能一开始接就考官留下一个很好和印象分。所以,我觉得越是看似普通的问题,就越应该认真对待。

2、最莫名其妙的问题

一次,我去了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面试。据说那家公司非常看中员工的形象,而且选拔的要求也比较怪,所以我格外的小心。大部分的过程还算顺利,尽管考官的脸色一直冷冰冰的,可是到了最后,她忽然仔细的打量我起来,然后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你有没有染过头发?”这一问,还真把我问呆了,搞不懂她到底是什么意思。回答“是”还是“否”呢?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才作了肯定的回答,接着考官却什么也没说就结束了面试。结果,我顺利的进入了下一轮,但是对那个问题我始终想弄明白个究竟。

3、最幽默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在一家跨国公司面试,落座之后,我正欲“背诵”个人简介,考官却突然奔出一句话:“你先用英文给我一个笑话吧”。顿时,我惊呆了。面试了这么久,还没听说过要讲笑话的,而且还是用英文。情急之下,我只好努力的回想起一条前几天朋友发给我短信笑话,用疙疙瘩瘩地英文复述了一边。上帝保佑,讲完之后,那考官居然哈哈大笑起来,我这才松了一口气。真没想到如今的招聘还要考察我们的“洋幽默”水平,真让人啼笑皆非。

4、最令人尴尬的问题

成绩向来是公司择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面试时考官通常会问一些有关学习的问题。如果你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那自然很好应付,不然,这样的问题往往会令你非常尴尬。诸如“为什么你的大学成绩中等或偏下,为什么会有不及格或重修的课程”等等,如果事先没有准备的托词,就只有憋在那儿哑口无言的份儿了,

5、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在面试的时候,如果是外企,经常会碰到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考官。这种情况下,往往要求英文的听说和理解水平到达一定的层次。如果自己的英文还不够过关,那么面试时更多的麻烦,就不是来自问题回答本身,因为很多时候你会连题目都听不懂,这可就麻烦大了。

外贸面试常见问题

Can you sell yourself in two minutes?Go for it. (你能在两分钟茸晕彝萍雎?大胆试试吧!)

Give me a summary of your current job description. (对你目前的工作,能否做个概括的说明。)

Why did you leave your last job?(你为什么离职呢?)

How do you rate yourself as a professional?(你如何评估自己是位专业人员呢?)

What contribution did you make to your current (previous) organization?(你对目前/从前的工作单位有何贡献?)

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worth to us?(你怎么认为你对我们有价值呢?)

What make you think you would be a success in this position?(你如何知道你能胜任这份工作?)

Are you a multi-tasked individual?(你是一位可以同时承担数项工作的人吗?) or Do you work well under stress or pressure?(你能承受工作上的压力吗?)

What provide you with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什么会让你有成就感?)

How long would you like to stay with this company?(你会在本公司服务多久呢?)

What range of pay-scale are you interested in?(你喜欢那一种薪水层次标准?)

What is your strongest trait(s)?(你个性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How do you normally handle criticism?(你通常如何处理e人的批评?

实施问题和服务贸易谈判 篇3

实施问题上,发达成员故意拖延

所谓“实施问题”,是指乌拉圭回合协议特别是与发展中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协议的执行情况不能令人满意,需要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首先予以解决的问题。在GATT的几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由于发达成员占据主导地位,谈判结果的执行情况是很不平衡的。对发达成员有利的决定往往得到有力的贯彻,对发展中成员有利的决定则往往拖而不行,发展中成员在谈判中好不容易获得的一些成果不能得到实现。这种情况引起发展中成员的普遍不满。因此,2001年11月多哈会议时,发展中成员首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批评,它们要求WTO在启动新一轮谈判时,先检查一下并落实乌拉圭回合所达成协议(包括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等协议)的执行情况。在发展中成员的坚持下,多哈“部长宣言”规定,实施问题应当列入会议制定的“工作计划”并作为后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单独列入议程,并设立一个特别的谈判机制,与WTO相关机构一起负责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情况的谈判工作。这就是WTO“实施问题”的由来。

然而,一纸决议并不能改变WTO内部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的力量对比格局。实施问题虽然被列入了谈判议程,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乌拉圭回合协议规定,2005年前取消纺织品的进口配额,但由于美国等成员行动迟缓,到目前为止,大致只取消了1/5的配额。阿根廷临时参议长洛萨达说:美国和欧洲表面上实行贸易自由和开放,实际上在许多问题上实行保护主义。此话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虽然WTO许多成员都提出,要对乌拉圭回合有关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总体的检查,以便根据情况采取弥补措施,但9月中旬的坎昆会议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坎昆部长案文草案”中指出:“尽管根据我们在多哈给予的涉及与实施有关的问题和关注的授权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在这方面许多问题和关注仍然未决。”部长会议并未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只是表示要“决心找到这些问题的适当解决办法”,并已“指示”WTO有关机构加倍努力,作为优先事项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服务贸易上,各有各的难处

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与农业议题比较,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谈判还算是进展较快的。但即使是服务贸易谈判,目前也只有十个成员方按原定计划在3月底前提出了进一步开放的最初要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美国在谈判中的立场是很重要的。今年3月28日,路透社来自华盛顿的消息说,美国业界消息灵通人士认为,由于服务业为美国提供了80%就业,占经济产出总量的63%,估计美国的谈判承诺只能锁定在1994年以来州和联邦层次上进行自由化的水平,这意味着“对(发达成员)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的期望不能过高”。另一方面,发展中成员则认为,本国的服务产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够发达,同发达成员的服务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会对本国的金融安全等带来威胁。因此,双方都不愿在开放服务市场方面进一步做出承诺。为了推动服务贸易有关规则谈判取得进展,有的成员方建议各成员应就建立“服务业紧急保障机制”加强谈判,目的是建立一个“安全阀”,以消除一些成员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后顾之忧。

让多哈回合真正成为“发展回合”

实施问题和服务贸易谈判同时陷入困境,令人不得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多哈谈判应当沿着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前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现在应当特别强调哪些原则?

多哈回合不同于以往任何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之处就在于,多哈回合是以发展问题为中心的发展回合。新一轮谈判又称为多哈发展回合,已明确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发达成员必须真正关注发展中成员的发展问题,在与后者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上,认真考虑发展中成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发达成员在WTO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使谈判结果体现双赢或多赢的原则。TRIPS与公共健康、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问题和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D)是发展中成员优先关注的三大议题。在这些问题上漠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已经广泛引起发展中成员的不满,对多哈回合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今天,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发达成员关注发展中成员的要求,不但符合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符合发达成员本身的利益。服务贸易谈判之所以进展不快,与发达成员在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等问题上不关注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如果发达成员只想利用多边谈判让自已获利,最后只会使自已的利益也受到损害。

贸易问题 篇4

人类也逐渐认识到,环境边界的独立性和共同性,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态度,“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等概念的提出并大范围的流行。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全球绿色浪潮的不断升级,也影响了各国政府的经济政治决策,促使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政府已经开始在原有框架或者新框架内进行一系列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在WTO/GATT等多边贸易体系中,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协议和条款,将环境方面的贸易限制作为一种“例外”来处理,与贸易并行不悖。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和贸易保护问题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各国出口压力增大,成为国家实施环境和贸易保护的有力武器。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正处于能源高需求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更大、更广。因此,加强对国际贸易与绿色贸易壁垒关系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这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一致的。

1 研究思路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这三个因素放入模型中,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参照南北贸易模型理论,模型假设一般经济均衡情形[1],从企业和消费者的供求关系为切入点,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效用的影响[2],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情形下贸易条件和资源配置情况,得出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关系。

为简化分析,本文建立的模型中,仅假设两个国家,只分析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一般经济均衡情形,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等产生的影响。假定存在的两个国家,分别为国家1和国家2,两种产品,分别为产品x和产品y[1]。其中产品x代表具有生产环境外部性产品,即在产品x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环境破坏。y代表其余产品,或者可以说是环保产品。假定两个国家生产的两种产品之间没有差异。假定每个国家只有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同时生产产品x和产品y。假定两种产品的生产只需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l。

假定两个国家生产技术存在差异,假定国家1的产品x的生产函数为:

产品y的生产函数为:

b1、b2、r1和r2都是常数。b1代表生产产品x的综合技术水平,b2代表生产产品y的综合技术水平,r1代表产品x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r2代表产品y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假定国家2的产品x的生产函数为:

产品y的生产函数为:

c1、c2、μ1和μ2都是常数。c1代表生产产品x的综合技术水平,c2代表生产产品y的综合技术水平,μ1代表产品x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μ2代表产品y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假定每个国家只有一位消费者,国家1的消费者和国家2的消费者分别拥有z1单位和z2单位的初始禀赋劳动l。

2 封闭条件下两国环境资源配置

为分析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产生的影响,假定两个国家之间没有进行产品交换,不存在贸易,且两个国家都没有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假定每个国家内部形成产品x和产品y以及生产要素交易的市场,生产要素l、产品x和产品y的市场价格分别为pl、px和py。生产产品x和产品y所需的劳动为lx和ly,lx+ly=l。

2.1 国家1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

由本节第一部分假定,国家1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即产品x和产品y的销售总价格减去总成本得出企业所得利润。

代入x=b1lγ1和y=b2lγ1,得:

解得:

上面三式表明了国家1中两种产品价格及相对价格的决定因素。

2.2 国家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可以表示为:

其中u1代表国家1消费者效用。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

上式表明了资源劳动在两种产品中的分配状况。

代表消费者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和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程度,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时候,的值越大,代表消费者对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大,会购买更多的产品y,而减少对产品x的购买。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是可以通过消费者自身意识(环保意识)和外部制度约束(制定环保立法)来改变的。

代表产品的技术水平差异,当不变的时候,的值越大,代表本国在产品y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会生产更多的产品y(环保产品),而减少具有环境外部性的产品x。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可以通过国家扶持绿色产业、鼓励人才流动、引进绿色技术和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实现的。

2.3 国家2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

按照本节第一部分的假定,国家2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即产品x和产品y的销售总价格减去总成本得出企业所得利润。

代入x=c1lμ1和y=c2lμ2,得:

解得:

上面三式表明了国家2中两种产品价格及相对价格的决定因素。

2.4 国家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可以表示为: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

上式表明了资源劳动在两种产品中的配置状况。国家2与国家1的情况是一样的,代表消费者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和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程度,代表产品的技术水平差异。

2.5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综上所述,国家1的资源配置的恒等式为:

国家2的资源配置的恒等式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决定一国资源在环保产品(产品y)和非环保产品(产品x)之间配置的因素是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相对偏好(国家1为国家2为)、两种产品的相对生产技术水平(国家1为国家2为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该从如何提高消费者自身的环保意识和从提高环保产品的生产效率入手。

3 开放条件下两国环境资源配置

假定两国之间可以进行产品x、产品y和生产要素l自由贸易,即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形成相同价格[3]。假定生产要素l、产品x和产品y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国家1和国家2的企业面对相等的价格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p1、产品x的市场价格和产品y的市场价格并在该价格机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将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到任何国家[5]。

3.1 国家1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

假定国家1的产品x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为,其生产函数为:

产品y的生产函数为:

b1、b2、r1和r2都是常数。b1代表生产产品x的综合技术水平,b2代表生产产品y的综合技术水平,r1代表产品x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r2代表产品y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其中l11表示国家1为生产产品使用的生产要素l的数量,l12表示国家1为生产产品y使用的生产要素l的数量。同时,l11+l12+l21+l22=l。因此,国家1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可以描述为:

解得:

上面三式表明了国家1中两种产品价格及相对价格的决定因素。

3.2 国家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1中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

上式表明了资源劳动在两种产品中的分配状况。

代表消费者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和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程度,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时候,的值越大,代表消费者对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大,会购买更多的产品y,而减少对产品x的购买。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是可以通过消费者自身意识(环保意识)和外部制度约束(制定环保立法)来改变的。

代表产品的技术水平差异,当不变的时候,的值越大,代表本国在产品y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会生产更多的产品y(环保产品),而减少具有环境外部性的产品x。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可以通过国家扶持绿色产业,鼓励人才流动、引进绿色技术和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实现的。

3.3 国家2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

假定国家2的产品x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为,其生产函数为:

国家1产品y的产量为,生产函数为:

c1、c2、μ1和μ2都是常数。c1代表生产产品x的综合技术水平,c2代表生产产品y的综合技术水平,μ1代表产品x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μ2代表产品y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其中l21表示国家1为生产产品x使用的生产要素l的数量,l22表示国家1为生产产品y使用的生产要素l的数量。同时,l11+l12+l21+l22=l。

因此,国家1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可以描述为:

国家2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描述为:

FOC:

π2l22=c2μ2pyl22μ2-1-pl=0解得:

由于自由贸易条件下产生相同的市场价格,所以有:

(产品x在国家1和国家2的价格相同)

(产品y在国家1和国家2的价格相同)

上面三式表明了国家1中两种产品价格及相对价格的决定因素。

3.4 国家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2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其中: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

上式表明了资源劳动在两种产品中的分配状况。国家2与国家1的情况是一样的,代表消费者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和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程度,代表产品的技术水平差异。

3.5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综上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1的资源配置等式为:

国家2的资源配置等式为:

两个国家贸易条件为:

通过与封闭情况下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即仍是只是劳动资源在更广的领域内(即两个国家范围内)进行了配置。

决定两国贸易条件和决定两国范围内环保产品和非环保产品配置的基本因素仍然是两国消费者的相对偏好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对生产技术水平差异。提高消费者对环保产品偏好和环保产品相对生产技术水平都可以使更多的资源流向环保产品的生产,因为我们假设资源的总量是固定的,因此,这样就减少了非环保产品的生产,提高能源使用率,保护了环境。

4 绿色贸易壁垒对环境资源配置的影响

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2(代表发达国家)政府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6]。假定国家2的政府对所有在国家2内生产或销售的产品x(非环保产品)征收从价税,及在国家2生产产品x的厂商。假定国家2为大国,环境税政策将改变两国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对在国家2内生产的企业以从价税形式征收环境税对于国家1的生产产品x的企业如果产品要出口到国家2,也要交纳的关税。为分析方便,假定环境成本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简单分担,消费者将分担环境成本(通过价格上升转移到消费者),生产企业将分担环境成本(无法造成价格上涨而产生的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国家2的消费者将面临价格为[1+(1-ω)θ]的产品x。

假定生产要素l和产品y(环保产品)可以在两国流动,市场机制形成相同的市场价格。

假定生产要素l和产品y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4.1 国家1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

产品x的生产企业可以选择将产品在国内销售或者在国家2销售,在本国销售价格为产品出口到国家2的出售价格为(1-ωθ)

假定国家1的产品x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为珚x,其生产函数为:

国家1产品y的产量为珔y,其生产函数为:

b1、b2、r1和r2都是常数。b1代表生产产品x的综合技术水平,b2代表生产产品y的综合技术水平,r1代表产品x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r2代表产品y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珚xd为国内销售的部分,珚xex为出口到国家2的部分。

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解得:

上面三式表明了国家1中两种产品价格及相对价格的决定因素。

4.2 国家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1消费者如果消费产品x,其价格为珔px;如果消费产品y,其价格为代表国家1消费者效用。那么国家1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

代表消费者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和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程度,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时候,的值越大,代表消费者对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大,会购买更多的产品y,而减少对产品x的购买。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是可以通过消费者自身意识(环保意识)和外部制度约束(制定环保立法)来改变的。

ωθ代表环境税的征收数量,当不变,ωθ=0的时候:

当不变,ωθ>0的时候:

通过对两个式子的比较:当不变,ωθ>0即当国家2征收环境税的时候比ωθ=0即当国家2不征收环境税的时候,国家1消费者对产品y(环保产品)的需求更大。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2对于产品x征收环境税,会导致国家1消费者增加对产品y的需要,减少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的需求。可见,国家2单方面对非环保产品征收资源税,即可减少国内消费者对非环保产品的需求,也可减少国外企业(非环保产品出口国)非环保产品的产量。这样的结果即保护了国家2的环境,又促使国家1改善出口结构,提高国家1的环境,从而,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4.3 国家2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2中产品x的生产企业无论是将产品在国内出售还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家1销售,都会负担环境成本所以产品x在国内或国外销售的实际价格为

假定国家2的产品x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为珚x,其生产函数为:

珚x=c1l珔xμ1

国家2产品y的产量为生产函数为:

c1、c2、μ1和μ2都是常数。c1代表生产产品x的综合技术水平,c2代表生产产品y的综合技术水平,μ1代表产品x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μ2代表产品y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为国内销售的部分,为出口到国家1的部分。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为:

解得:

上面三式表明了国家2中两种产品价格及相对价格的决定因素。

4.4 国家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

国家2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消费产品x,其价格为如果消费产品y,其价格为;u2代表国家2消费者效用。那么国家2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可以描述为: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

上式表明了资源劳动在两种产品中的分配状况。国家2与国家1的情况是一样的,代表消费者对产品x(非环保产品)和产品y(环保产品)的偏好程度,ωθ代表环境税的征收数量。

4.5 绿色贸易壁垒对环境资源配置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开放经济和存在绿色贸易壁垒条件下,国家1的资源配置等式为:

国家2的资源配置等式为:

两个国家贸易条件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绿色贸易壁垒情况下,两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税收导致资源增加了环保产品的生产,降低了对非环保产品的生产。同时绿色贸易壁垒对两国贸易条件产生了影响。决定两国贸易条件和决定两国范围内环保产品和非环保产品配置的基本因素是两国消费者的相对偏好、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对生产技术水平差异以及对非环保产品的征税。提高消费者对环保产品偏好、环保产品相对生产技术水平和对非环保产品的征税都可以使更多的资源流向环保产品的生产,因为我们假设资源的总量是固定的,因此,这样就减少了非环保产品的生产,提高能源使用率,保护了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绿色贸易壁垒可达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尤其是当一国在环保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时,对非环保产品资源税的征收有利于提高本国的贸易条件。通过征税提高了非环保产品的成本,减少非环保产品的生产,降低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所以,当前发达国家通过单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既促进了发达国家本国环境问题的缓解,又提高了本国的贸易条件。同时,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对非环保产品征收资源税的影响,资源税的征收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促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改变出口模式,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生产要素投入,减少生产。这样的结果,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改善。

5 结论

征收环境资源税的结果导致企业生产非环保产品成本的上升和利润下降,而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生产,在以供求关系为切入点研究企业和消费者行为上,绿色贸易壁垒与征收环境资源税的效果一样,都会降低企业对非环保产品的生产。

5.1 绿色贸易壁垒对环境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是贸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当今世界的贸易与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是有利于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促使出口国发展绿色产业,扼制全球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加重的趋势,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矛盾,符合消费者切身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壁垒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5.2 产品成本是影响市场供给的关键因素

环境资源税的征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非环保产品的成本上升,生产企业利润减少,又使得消费者的相对购买力降低。这样的结果导致了非环保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降低,即企业减少了非环保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了市场供给;消费者减少了对非环保产品的需求,根据供求关系理论,需求的减少也会降低企业的生产,从而又减少了市场供给。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征收环境资源税、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和资源能源耗减成本内部化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生产非环保产品的成本,促使企业减少非环保产品生产,减少市场供给,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改善全球环境。

5.3 消费者偏好是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从模型中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模型的y/x恒等式分析可知,y/x的值除了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还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并且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消费者偏好与y/x的值成正比例关系,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y的偏好越高,需求就越高,则y的产量越高,需求,反之,则越低,这也正反映了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关系。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偏好越高,对该产品的需求就越强,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供给的增加。反之,则减少。通过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经济、加大对环保的宣传和给予环保产品以优惠政策等措施,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偏好。

5.4 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市场供给的保障

从模型中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模型的y/x恒等式分析可知,当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时候,一国环保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与y/x的值成正比例关系,即环保产品生产技术水平高,环保产品的产量就高,反之,则低。通过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加大企业投入力度和完善环保立法,为企业提高环保生产技术水平提供良好技术、资金和制度的支持。使企业不会在生产环保产品的时候显得“有心无力”,即一方面有意生产环保产品,另一方面自己技术上不去,资金不足和没有制度保障的尴尬局面。

摘要:从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入手,理论分析、建立模型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将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这三个因素放入模型中,对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下两国模式进行计算分析,并讨论了绿色贸易壁垒条件下对贸易、环境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今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及特点,得出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关系结论。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M].张帆,梁晓钟,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101-103.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M].6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8-90.

[3]程滢.南北模型中的林产品贸易研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8(5):17-23.

[4]苏振东,逯宇铎,侯铁珊.南北贸易投资一体化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41-53.

[5]王洪光.南北贸易与内生增长-南方既模仿又创新[J].南方经济,2008(7):3-13.

贸易条件问题研究论文参考 篇5

由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从提出之日起就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不过,它的核心内涵并没有在争论中被推翻,反而有了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主要探讨这种理论在21世纪继续发展的可能性问题。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类文明诞生后的第一种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世界各国彼此分隔。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起,人类社会开始更多地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和拓展,各种发明和创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层出不穷,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和成熟。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以获得工业部门的增长和发展为目标。

然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社会又开始悄然步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1996年,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题为《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和相关的指标。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更是以《知识与发展》为题,认为“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知识。……今天,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确实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0%以上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主要由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组成。在这种经济中,知识取代了农业经济中的土地和工业经济中的传统资本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资源的可再生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具有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因而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它很少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可低成本复制,且易于传播处理。

2.经济增长的良性化。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弱化即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一增两低”(即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低失业和低通胀的独特现象)便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发展的观念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更加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作为知识经济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系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存在方式,加速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加快了跨国界的生产要素流动。

笔者认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其中就连走在最前面的美国“新经济”也只是21世纪全球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而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被排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之外。不过,21世纪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条件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阻挡不住的历史必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积极了解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它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不断使知识的前沿迅速向前推进和知识本身的乘数效应,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追赶“一个移动的目标”。

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围绕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然而,正如保罗·斯特里顿所说的那样,“当许多人对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理论的批判愈演愈烈的时候,这个理论的内核很可能在这场猛烈的攻击中得以保存下来。这个内核就是:在世界经济当中,存在着导致从对外贸易和广泛的经济进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地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以至于最好最大的份额归于强国,弱国则在分配过程中自相侵吞。”①结果,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仅没有被推翻,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贸易条件恶化论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外围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于中心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证明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它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③。

2.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④。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⑤。

3.外围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也在下降。汉斯和沙卡等人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⑥。

4.相对而言,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着长期恶化的趋势。1980~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⑦。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贸易条件恶论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几种表现,它们是工业经济时代国际分工的产物。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同样由于不对称的中心—外围体系,同样由于技术进步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扩散,同时还由于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在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别,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并不会从本质上得到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中心—外围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组合转变成了“知识产品—物质产品”的组合,因此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上述4个层次的内容继续有效以外,它还极有可能增加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5.外围国家工业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6.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7.外围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中心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不过,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上述发展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延续,它还有待实践的证明。笔者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是想渲染一种对“弱国”发展前景的悲观主义,而是想强调这样的事实:处于“弱国”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拉美是其中当然的成员,应当正视“知识经济”的挑战,尤其是要认识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要比“强国”面临的挑战严峻得多。

【参考文献】

①PaulStreeten,DevelopmentPerspectives,P.217,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1.

②D.Sapsford,“TheStatisticalDebateontheNetBarterTermsofTrade:ACommentandSomeAdditionalEvidence”,EconomicJournal,September1985,PP.786.

③IMF,“Adjustment,NotResistance,theKeytoDealingwithLowCommodityPrices”,IMFSurvey,vol.23,October1994,PP.350-352.

④HansW.Singer,“TermsofTrad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JohnEatwell,et.al(eds.),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ol.Ⅲ,P.628,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7.

⑤UnitedNations,MonthlyBulletinofStatistics,Vol.LIV,No.1,January2000,PP.176.

⑥P.SarkarandH.W.Singer,“ManufacturedExportsof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irTermsofTradeSince1965”,WorldDevelopment,Vol.19,No.4,PP.337-338.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探讨 篇6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探讨

■ 王 霞 原帼力 新疆财经大学

自1978年加工贸易开始出现在广东省,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1996年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我国沿海地区,曾在大规模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在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疆作为一个沿边省份,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如何加快加工贸易的发展来促进对外贸易,以至于拉动整体经济,是新疆外贸当前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表1 2007-2010年全国和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一、近年来新疆加工贸易开展的情况

(一)新疆加工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相较于全国,新疆的加工贸易发展晚了20年。1997年新疆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完成8352万美元,到2010年达到32690万美元,年均增长22.42%,较之新疆外贸的总体发展而言,13年来加工贸易发展较为缓慢。

据统计,2007年新疆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现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增速低于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25.5个百分点,仅占新疆对外贸易总额的2.88%,与全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44.48%的比率相比差距较大。至2010年,新疆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现3.27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了5.76%,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新疆进出口总额比重从2007年的2.88%下降至1.91%。

新疆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来料加工业务开展极少。近年来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有美克国际家具、新疆林源、中粮屯河投资、特变电工、中基、天业、霍尔果斯广源塑胶、霍尔果斯中石油、泰铮工贸、新疆昆仑股份、玛纳斯澳洋、乌鲁木齐泰和发、新疆广才塑胶,新疆康美等12家经营单位和加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基本相当,涉及钢铁、家具、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机电、轻工等7个行业和领域。主要进口木材、钢材、包装物料、塑料原料、原油、聚酯切片、橡胶、葵花籽、化工产品等。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有:番茄酱、家具、变压器、皮革制品、塑料制品、成品油、钢材、轮胎、食物油等。从进出口主要地理方向来看,进口料件主要来自中亚地区国家、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主要有中亚地区国家、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非洲和中东地区。

从近年来新疆经营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数量上来看,在海关注册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呈现逐年减少趋势。1999年在海关注册的加工企业为58个,2007年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为13家,而2010年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仅剩下美克国际家具、新疆林源、中粮屯河投资、特变电工、中基、天业等六家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缓慢,与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快速迅猛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局面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二)近年来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变动趋势

2001年-2010年新疆的进出口贸易及加工贸易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性,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表2)。

从增速来看,2001-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量总体呈现出递增的发展态势,其中个别年份增速较慢,2009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负增长。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变动较为复杂,十年间,有4个年份出现了负增长。从比重来看,2005年以后,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低于5%,甚至总体出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

表2 2001-2010年新疆进出口贸易与加工贸易发展趋势的对比情况表 (万美元,%)

二、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极其原因

(一)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2001年全区加工贸易总量为14662万美元,占贸易总量的比重为8.28%,至2010年全区加工贸易总量增至32690万美元,占贸易总量的比重下降为1.9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新疆加工贸易的总量增长极为缓慢,相对比重逐年递减,至2010年达到最低。同时,疆内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较少,整体规模偏小,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贡献非常小,没有起到对外贸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

2.新疆加工贸易涉及的行业较单一。新疆加工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以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产业集群、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新疆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钢铁、家具、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机电、轻工等7个行业和领域。主要进口木材、钢材、包装物料、塑料原料、原油、聚酯切片、橡胶、葵花籽、化工原料等加工贸易所用的原材料,涉及行业范围较窄。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起到行业带动作用,示范效果难以显现,尚未形成以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产业集群、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3.加工贸易开展的区域相对较集中。新疆没有形成大范围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加工贸易发展区域。新疆的15个地州市中,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石河子市附近。这些地区大多属于天山北坡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快、潜力大,但其辐射的范围相对有限。南疆及北疆其他地区因为发展起点较低,基础相对薄弱,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需要有先进地区的示范导向和引领推动。而新疆开展加工贸易较好的地区在带动后进地区的发展中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的成因

1.各方主体未能充分厘清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新疆经济的重要作用。加工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加工贸易的发展会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增强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地区贸易发展,提高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新疆开展加工贸易的主体对于加工贸易与当地工业化进程的互动作用认识不足,因此缺乏推动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没有有效的措施去推动加工贸易发展,从而促进当地产业和贸易的发展。

2.新疆自身的工业基础薄弱,加工贸易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的态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有限,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无法形成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此外,疆内企业加工水平普遍偏低,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较大的大宗商品如服装、鞋帽大都来自于内地厂家的批量规模化生产,新疆企业无法满足加工生产要求,导致加工贸易既缺乏数量又缺乏质量。

3.新疆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突出。新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这就决定了加工贸易难以形成应有的发展规模。一方面,新疆以资源初级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加工贸易的开展主要以资源初级加工业为主,整体的加工和制造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对于大量进口的资源,多数疆内企业只能进行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加工数量、质量都远远不足,没有形成进口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发展的趋势,加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

4.新疆的加工贸易未能和众多的工业园区形成有效的互相推动作用。新疆的加工贸易不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工业园区的发展对于加工贸易的进步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动,导致两者之间原本应有的良好互动作用未能显现。

5.新疆地域广阔,物流成本制约性强。新疆与国内其他省市距离相对较远,运输费用高,物流成本高,使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新疆的交通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没有能够和经济发展同步,使得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服务和推动作用无法体现。

三、加快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提高认识,将加工贸易的发展作为今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新疆的加工贸易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没有能够形成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宏观及微观主体对于加工贸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仅要从客观层面上创造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更要从主观层面积极提高决策人和参与人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加工贸易发展对于国民经济、配套产业、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有效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

(二)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构建载体

十二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推动保税物流网点建设;建设好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推进设立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扩大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提升伊宁、博乐、塔城、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打造沿边开放平台;扶持奎屯-独山子、库尔勒等新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赋予国家级产业聚集园区优惠政策,使其成为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地方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同时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集聚效应,构筑大项目为主、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向型产业群。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坚持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企业办园区、企业招商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产品项目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一体化模式,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聚集园区。

同时,还要促进以对口援疆省市命名的各地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建立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市场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出口加工示范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对口援疆省市园区管理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优秀园区管理人才,提高新疆各类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资本运作水平和新技术孵化水平。

(三)大力培育进出口加工龙头企业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直接面向进出口的加工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稳固产业基础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自治区确立的重点企业,在项目资金安排、出口产品认证、广告宣传、贸易促进、人才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帮助其逐步扩大进出口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发挥好示范和带动作用。

积极鼓励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外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巩固传统市场,重点开拓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在积极引进和培育外向型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继续发展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要通过对企业的重点扶持政策,支持进出口加工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联合、重组,改制上市,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新疆自己的跨国公司。引导企业积极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经营,提高自身竞争力。

鼓励进出口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研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重点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训。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出口加工企业必须走低污染、低消耗和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做到在资源的利用上物尽其用,提高进出口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形成我区进出口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新疆资源优势,建立完整的本地品牌体系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的贸易活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打造企业品牌,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的步伐,积极发展矿产资源、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技术水平,创造名牌产品。积极推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在不断扩大已有的地方特色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基础上,努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

增强外贸企业自主营销能力,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增强外贸企业综合竞争力。落实国家、自治区、兵团科技兴贸各项政策措施,重点扶持番茄酱、柠檬酸、聚氯乙烯、家具等自产品的加工出口,加快氯碱化工、食品加工、农机建材、果蔬等加工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品牌含量,支持民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出口品牌,扩大自主品牌的加工出口。

(五)优化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环境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入手:

其一,利用好中央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当前中央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目标,提供了新政策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建立了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特区,有19个中东部省市对新疆进行对口支援。在这样有利的大环境之下,新疆发展加工贸易应有自身的一个长期战略。要制定阶段性的具有可实施性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资源整合、功能延伸和体制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新疆各个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贸易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吸引更多国内外转移企业和大型项目落户新疆。

其二,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平台。新疆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完善各种服务功能,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运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与内地的物流大通道,降低加工贸易发展的成本。要充分利用新疆作为我国连接欧亚市场的枢纽地位,一方面积极推动建立和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以“双边”促“多边”,大力发展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将运输网络向西延伸,建立起面向中亚和欧洲的国际物流通道,强化口岸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发挥口岸在对外贸易中的积极作用。

其三,强化服务与管理。各个与贸易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尽快转变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强化部门的职能意识,将服务与管理有效结合。海关、口岸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发挥外贸中的统计职能优势,积极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进一步将信息技术与保税加工监管深度融合,简化手续、精简层级,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

[1]原帼力,新疆发展加工贸易的必要性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8)

[2]党军,论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背景与对策 [J],生产力研究,2008,2.

[3]黄奇帆,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 [N],新疆日报,2010-11-2

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篇7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 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 是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行的融资。在国际贸易中, 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保理、信用证、福费廷、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等6种。

(一) 国际保理融资。国际保理融资是指在国际贸

易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 银行或出口保理商通过代理行或进口保理商以有条件放弃追索权的方式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进行核准和购买, 从而使出口商获得出口后收回货款的保证。

(二) 福费廷。

福费廷也称票据包买或票据买断, 是指银行或包买人对国际贸易延期付款方式中出口商持有的远期承兑汇票或本票进行无追索权的贴现 (即买断) 。

(三) 打包放款。

打包放款是指出口商收到进口商所在地银行开立的未议付的有效信用证后, 以信用证正本向银行申请, 从而取得信用证项下出口商品生产、采购、装运所需的短期人民币周转资金。

(四) 出口押汇。

出口押汇是指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货物装运后, 将全套货运单据质押给所在地银行, 该行扣除利息及有关费用后, 将货款预先支付给受益人, 而后向开证行索偿以收回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业务。

(五) 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是指开证行在收到信用证项下全套相符单据时, 向开证申请人提供的, 用以支付该信用证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进口押汇通常与信托收据配套使用法。开证行凭开证申请人签发给银行的信托收据释放信用证项下单据给申请人, 申请人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先行办理提货、报关、存仓、保险和销售, 并以货物销售后回笼的资金支付银行为其垫付的信用证金额和相关利息。

(六) 提货担保。

提货担保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 银行应进口商申请, 为其向船运公司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提货担保书以提取货物的一种授信业务。

(七) 出口商业发票贴现。

出口商发货后, 采用商业承兑交单 (D/A) 或赊销 (O/A) 方式收取货款的情况下, 将应收账款转让银行, 银行保留追索权以贴现的方式买入出口商业发票项下应收款项, 为客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授信业务。

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

作为银行现代化、国际化重要标志之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已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 随各银行新融资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工作力度的加大, 贸易融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

贸易融资的作用从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到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为依托、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 进出口商选择的结算方式直接决定了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 通过结算环节的融资, 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但是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 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于资金层面, 由融资带动的服务逐渐扩大到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保理业务即是对企业采取赊销时提供的集融资、担保、咨询、收款、管账等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涉及企业的大部分财务管理。如今的贸易融资已远远超出“融资”本身, 其所能发挥的效力涵盖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

从国际上看, 近几年,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融资方式、市场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创新的步伐远在中国银行业之前。从总体上看, 不仅强调和重视流动性、风险性及对国际贸易发展的适应性, 而且积极借鉴其他市场的做法, 使国际贸易融资更为灵活和方便, 如移植了辛迪加这种组织形式, 由多家银行或机构联合对大额交易共同提供融资;采纳了证券市场的管理经验, 运用诸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评估融资风险;通过地域分散化来降低整体风险;采用出售、贷款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融资组合;甚至出现了二级市场, 一改贸易融资缺乏流动性和透明的弊端。可见, 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还是刚刚起步, 任重道远, 必须不失时机地创新, 方能融入世界潮流。

三、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分配不平衡。

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其一为各商业银行, 其二为政策性银行。相比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雄厚, 但他们做的多为期限短、流动性强、金额小的贸易融资;而对于政策性银行,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 风险由国家来承担, 就可以做那些中长期的贸易融资。因此, 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

(二) 担保难问题仍是制约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了解, 由于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 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办理贸易融资时, 即使在授信额度范围之内, 也被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因外贸企业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能提供保证的单位难找的问题, 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所以, 担保难是外贸企业在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 融资方式简单, 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 国内各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 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 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 而相对较为复杂的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则开展有限。如福费廷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 对外贸企业而言, 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 加速资金周转, 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且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 但目前各银行对这项业务开发不够, 业务额极其有限, 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从融资对象来看, 主要集中于大型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国际竞争力强, 业务发展稳定, 资产质量优良, 是各家银行主要融资对象。而对广大中小企业, 则往往设定额外条件, 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

(四) 审批程序繁多, 操作流程不畅。

不少企业反映, 申请国际贸易融资所需程序复杂、手续繁杂, 办理期限较长, 效率较低,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给办理业务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审批等同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 忽略了贸易融资的业务特点, 缺乏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 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经收回, 融资申请还未批复的尴尬局面。

(五) 缺少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 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 然而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和防范措施, 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如对于信用风险, 仍使用传统的、无针对性的5C法, 没有考虑到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点和有别于一般贷款的形势;就国家风险来讲, 其评估和预测的方法也不是十分的科学。

(六) 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发生法律纠纷。

国际贸易融资由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 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然而在我国, 却存在着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不相协调甚至是相冲突的情况, 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 法律纠纷不断。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在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 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信贷力度。

在银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继续做好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 进一步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等新兴产品及目前使用不多但前景广阔的产品, 同时降低贷款利率, 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另外, 银行还应利用国际业务方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加强对外贸企业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提示, 充分发挥好理财顾问的作用。

(二) 探索建立适应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与国际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

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等级制度, 科学合理地反映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 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 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审查, 对基本面好、有订单、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国际贸易融资支持。

(三) 政企银通力合作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进出口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由单一的银行贷款方式转变到更多地利用贸易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贸易融资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手续简便、融资的时效性强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银行和企业的重视。除了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很好的合作之外, 政府也在融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且时时关注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做到时时更新, 也不使银行和企业在做融资时不会太被动, 使他们的融资更加高效和成本最低。贸易融资的其他形式如押汇、打包放款、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银行保函及备用信用证等可以在三方通力合作的背景下顺利展开, 先通过信贷部门对客户进行全面考察, 总体上把握经济实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确定其可以承受的授信总额;再通过国际结算人员对该客户的业务跟踪, 把握客户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特点, 制定适用的融资方式及配套额度, 在总额内充分开展相关业务。这样, 就可以借助三方的力量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四) 提高金融机构贸易融资能力。

国家直接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 或利用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内出口信贷机构的主权信用和资金,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贸易融资。我国外汇储备充足, 也可以通过回购协议向我国银行或进口商提供外汇资金。

(五) 增加对贸易相关信用保险和担保的支持。

增加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资本金, 提高信保机构承保责任法定上限,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 进一步便利中小企业投保, 对部分较大的经济体承保不受总额限制等。

(六) 帮助企业解决国际贸易融资担保问题。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存在贸易背景, 又有物流保障, 信贷风险总体上低于普遍融资。因此, 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 建议银行适当降低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要求, 重点考察贷款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 保证外贸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 以控制风险。同时, 建议省里设立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资金, 专项用于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担保, 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问题。

(七)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 规范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秩序。

一方面立法部门必须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政策法律的研究, 另一方面必须从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出发, 分析国际惯例与中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 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 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并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接轨, 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上, 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 依靠法律来为我国企业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岩.贸易融资的快速通道[J].出口经理人, 2008 (2) .

[2]陈跃雪.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经纬, 2003 (4) .

[3]赛学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 2007 (5) .

[4]赵瑾璐, 杨熹薇.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 (1) .

[5]陈丽芳.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 2007 (12) .

中非贸易的问题和对策 篇8

中国与非洲尽管相隔万里,但是中非之间的交往却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非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尤其在经济合作上也逐渐加强。据统计,在2000年到2011年间,中非贸易出口总额已经由106亿美元增长到了1663亿美元。尽管在2005年到2011年这六年之中,受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但是仍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非贸易在各国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增加,这对中国和非洲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整体上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非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以及区域贸易不平衡对中非贸易产生的影响。

非洲各国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属于第三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的,两者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这就使得两国所生产的产品在种类和方式上较为类似,这不仅会影响两国进行贸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比如非洲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会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设置阻碍。此外区域贸易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也对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与非洲主要的贸易区为阿尔及利亚、贝宁、刚果、埃及、摩洛哥、赞比亚等23个国家。而其他地区的贸易量却极少。

2、中非贸易方式缺乏灵活性。

中国与非洲在进行贸易时所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依旧是以进出口为主,非洲主要从中国进口粮食以及一些工业制成品等,而中国则从非洲进口一些原油、矿产等能源产品。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一般都集中与苏丹、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几个国家。这种缺乏灵活性的贸易方式对中非经济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

3、中非贸易存在摩擦。

近几年,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大,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相对较低,这对非洲一些产品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力。因此,非洲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对中国一些产品设置了严格的贸易壁垒,这就加大了两国的贸易摩擦。

4、非洲一些国家开始对中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中国制造业十分发达,被誉为“世界工厂”,每年中国向非洲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因此产品成本与非洲国家相比较低,所以就压低了非洲当地市场的产品价格,为了降低中国企业对非洲本土企业的冲击,非洲开始设置各种技术壁垒,有些国家甚至禁止进口中国的产品。

5、中非贸易市场混乱。

在对非洲进行贸易时,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亏本降价销售,这对非洲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甚至对中国企业进行了反倾销诉讼。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时,存在偷空减料、以次充好现象。这些都将中非贸易市场的正常经营顺序打破,造成贸易市场的混乱。

三、解决中非贸易问题的具体方式

1、从双方政府角度提出的方式。

一是要重视调整中非贸易结构,促进其得到均衡发展。中国政府应该优化对非洲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出口数量,而不是单一的出口一些工业制成品。另外,中国还应该在非洲发展第三产业,比如医疗事业、服务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鼓励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建立分支机构。这样才能使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二是要与非洲各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加强对非洲的援助。比如可以向非洲输送粮食以及药品等,另外,还可以向非洲各国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各国建设铁路等公共设施。这样不仅可以将中非关系拉近,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中非贸易发展。

三是要规范对外贸易市场秩序,加强对中国贸易企业的管理力度,处罚那些违规操作的企业,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树立中国的品牌形象。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在进行贸易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上的形象,影响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对外贸易。所以,中国政府必须要对这些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对不合格的企业要进行管理和整治。

2、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方式。

一是要对非洲进行全面了解,探寻非洲市场稀缺产品,寻找适当的贸易机会。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非洲各国的法律规范、文化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在贸易过程中要尊重各国的习惯和风俗,尽量满足其市场需求。在贸易之前,各个企业应该事先进行市场调查,聘用当地管理人员管理地方分公司,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企业。

二是要建立全新的贸易模式。中国在对非洲的贸易过程中存在方式不灵活现象,仍然以简单的进出口为主,因此企业在对非洲进行贸易时可以不断扩展新的贸易模式,可以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到非洲去建立分公司,利用非洲的资源和劳动力,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非洲与中国在很久之前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非贸易也得到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中非贸易之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对外贸易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促进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贸易,使中国和非洲的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非洲在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非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中非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解决中非贸易问题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中非贸易,存在问题,贸易摩擦,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泓.中非贸易发展探析.[J].中国市场.2012(05):24-26[1]宋泓.中非贸易发展探析.[J].中国市场.2012(05):24-26

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篇9

随着近200个公约缔约方完成《巴黎协定》的签署, 环境保护和减排问题正成为全球的共识 (张文松, 2016;张永香, 2015) 。国外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有Jayadevappa、Sumedha (1995) 、Attanasio (2012) 等学者, 其中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增长视角研究碳排放问题, 如Nwaobi (2002) , 部分经济学家则从排放税对微观企业生产影响的视角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还有少数西方经济学家从金融市场排放权交易视角研究环境问题 (Gronwald, 2011) 。国内学者有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 如仇方道、顾云海 (2007) 等;亦有部分学者模仿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速与碳排放问题 (黄晓勇, 2015) ;还有一些学者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环境经济问题, 如陆如泉、戚永颖 (2016) 等。本文拟从贸易发展的视角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余北迪, 2015) 。

二、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Granger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为验证我国在发展贸易过程中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引发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基本假设, 本文选择碳排放总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指标的代理变量, 建立格兰杰模型如下:

模型 (1) 和 (2) 中EXPt表示我国在t期出口贸易总额 (统计单位为亿元) , ENEt表示我国在t期碳排放总量。α、β、λ和为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假定ε1t、ε2t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当α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整体上显著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出口贸易总额是碳排放总量的格兰杰原因;当λ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下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碳排放总量是出口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其中, △ENE、△EXP分别指ENE和EXP一阶差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86-2015) 中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二) 数据的处理。我们选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其中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统一换算为万吨标准煤, 我国出口贸易总额采用单位亿元。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的碳排转换系数可知, 煤炭类能源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702, 天然气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389, 石油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478。在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检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检验分析, 如果变量在水平的形式上不平稳, 那么我们必须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平稳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知, ENEt在10%的水平下不平稳, EXPt在1%的水平下不平稳;△ENEt在10%的水平下平稳;△EXPt在1%的水平下平稳。由此我们对原始模型 (1) 和 (2) 进行差分后再进行分析如下:

我们对以上差分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同时在表2中给出本文所使用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 (表2)

(三) Grange Test分析。根据上文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我们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得到滞后期数从1期到4期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表3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 我们判定:当滞后期数为1期到4期, 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ENE不是△EXP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1期时, 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2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不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因此, 根据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认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ENE与△EXP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结语

在环境污染成本没有被严格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情形下, 出口厂商高能耗生产模式会直接导致总产出与能源消耗总量正相关, 从而导致出口贸易总额与碳排放总量正相关。根据本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全球环境合作:气候变化的双层博弈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1.

[2]张永香.巴黎气候大会浅析[J].世界环境, 2015.6.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篇10

二战后, 尤其是60年代后,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 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服务业发展因此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逐渐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1967年国际服务贸易额还不到800亿美元, 到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已达9800亿美元。1994年最终签署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 成为服务贸易全球化发展的标志。进入21世纪, 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在2007年更是达到32600亿美元。增长速度也达到了18%。

如此飞速的增长, 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却是不平衡的。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看, 美, 英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这六国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2%, 单美国就占到了13.9%。而在服务贸易出口额前十位中仅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 印度尾随其后但也仅排到11位。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来看, 情况也是如此。美、德、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贸易总额中依然是主体。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前七位中, 除了中国, 美、德、英、日、法、意六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进口额的38.1%, 中国、印度虽然排名靠前, 但在总量上远远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

2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服务贸易迅猛发展。2007年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指出,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 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入世后, 中国全面履行了加入WTO时所做的开放服务的承诺, 向外资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 服务贸易各领域吸引外资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1982年到2007年, 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都成倍增长, 进出口总额由44亿美元激增到2509亿美元, 占世界比重由0.6%升至4.0%, 已经跻身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前十之列。但从我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服务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 所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围绕9%上下波动, 远低于主要服务贸易国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不同服务贸易行业竞争力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建筑服务业, TSC指数为正数, RCA指数大于0.8, 具有中等程度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类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TSC指数为正数, RCA指数小于0.8, 国际竞争力较弱;第三类是运输服务、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TSC指数为负数, RCA指数远低于0.8, 国际竞争力极弱。以2006年为例, 运输出口210.2亿美元, 进口343.7亿美元, 逆差达到133.5亿美元, 成为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逆差行业;同期旅游业顺差额为96.3亿美元, 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的TC指数为负, RCA指数小于0.6, 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 处于比较劣势。因此, 找到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改变这一现状乃当务之急。

3 当前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阻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五个, 这五个障碍是:一是普通百姓对服务贸易的认识观念滞后于决策层的战略思考。我国政府决策层非常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问题。然而,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甚至包括部分人员不知道, 也不清楚什么是服务贸易, 什么是新兴服务贸易等问题, 更不清楚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通百姓认识观念滞后于决策层, 将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我国服务业不够发达, 新兴服务业比重过小。世界上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 服务业产值占其GDP的75%, 新兴服务业比重也较大。就我国情况看, 服务业不够发达。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中涉外服务业务虽然日见扩大。但是, 这些涉外服务业不论规模或数量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三是缺乏调动内资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 我国缺乏鼓励和优惠政策。四是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五是缺乏能够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体系

4 全面优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 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投资少、收益快的传统服务业加以改造和提升。其次, 不断规范对知识密集、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新兴服务业, 逐步放宽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并实行有效监管。最后, 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服务领域, 要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发展机制。

立足比较优势,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 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 提高劳务输出素质, 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 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企业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对服务的需求的分析, 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 努力开拓新市场, 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二, 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 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第三, 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 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第四,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 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方面的素质, 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

着眼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发挥服务贸易对对外贸易升级的促进作用。第一, 很多生产者服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作为中间投入是推动制造业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的基础, 目前在国内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服务贸易进口可以促进制造业升级,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第二, 通过我国的服务或制造企业对外投资于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 建立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不仅有利于货物贸易的扩大, 而且可以使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和内部化收益。第三, 高效率的国际通讯、国际运输和国际金融保险服务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保障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利进行。第四, 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技术含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服务完全附属于有形商品价值实体之中, 而且服务已经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如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检验、设备维修等服务。这类产品的出口需要服务贸易出口给予必要的支撑。

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及管理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才能为服务贸易提供恰当的经营标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有效的保护, 从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 加快立法工作, 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其次, 建立服务贸易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明确各服务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统筹规划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最后, 服务贸易的立法及管理体制要与世界接轨, 主要是与GATS接轨, 还包括与我国政府承诺的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接轨。

摘要:纵观当今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强化, 而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近几年也在快速增长, 但相对于货物贸易, 差距还很大。因此客观的看待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构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尤显重要。本文主要从现状入手,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之上提出了发展的详细措施。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庆, 张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

[2]尹今格.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6.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问题刍议 篇11

【关键词】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原因;对策

【作者单位】刘红霞,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图书版权贸易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全球经济,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图书版权贸易,历经30多年,已逐渐适应了国际相关规则,但在国际版权市场中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利地位,这成为影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尽快解决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问题,并通过图书版权贸易提高我国相关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我国文化产业加速迈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

如今,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规模大幅增长,贸易模式和相关法规日益成熟完善。但总体上,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仍深陷贸易逆差的被动局面,其主要表现在贸易金额和进出口逆差这两个方面。

我国版权局相关贸易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今,我国出版机构出版图书年平均引进和输出种类比为9∶1,图书进出口种类逆差高达1400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金额逆差为2000多万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至2013年达到峰值。2013年我国图书进口金额21100万美元,引进图书版权种类近2万种,约占年图书相关贸易种类总数的95 %;图书出口金额仅为3000万美元,输出版权种类不到1000种,约占图书相关贸易种类总数的5%;两者之比约为7∶1,贸易逆差金额高达18100万美元。2004年我国出台了图书版权贸易推广计划,从宏观上支持和鼓励图书版权的国际输出,贸易逆差情况有所好转,但2006年,贸易逆差又逐渐拉大。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缺乏稳定性,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这种长期逆差证明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出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我国出版机构在面对国际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时,没有遵循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图书版权贸易进行思考和研究,没有将我国的出版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发展基础。

1.缺乏图书版权贸易发展必要元素

首先,我国缺少图书版权贸易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尤其缺乏外语、图书出版、编辑、国际市场相关知识,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最大的障碍。此外,我国出版机构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仍然比较传统和简单,过分强调法律及外语基础。图书版权贸易人才最需要掌握的是国际出版惯例、图书销售趋势、出版成本核算、出版流程、营销能力、国际图书市场分析以及国外读者心理分析等多种知识。目前,符合国际版权贸易市场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在我国出版机构非常罕见。

其次,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缺少品牌形象意识。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领域开始关注品牌,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大型出版集团也没有充分重视品牌形象。同时,我国的出版企业规模还无法与某些国际大型出版集团抗衡,因此在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小。

最后,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比较落后,缺少高标准、高水平运营的出版机构,管理运营水平与国际市场不同步,经营管理理念也与国际大型出版机构有很大差距。

2.缺少专业的版权代理公司

18世纪西方出现了版权代理公司,至20世纪末期,我国内地第一个版权代理公司才出现。截至2015年,我国具有资质的版权代理公司也不到30家,英国、美国则有多达数百家的版权代理公司。相较欧美国家,我国版权代理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代理市场基础薄弱,公司生存非常困难。其次,版权代理公司受限于相关政策,在代理市场选择权的自由度不大。再次,我国出版市场国际版权贸易运作模式混乱,版权代理公司的利润无法保证,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最后,我国的版权代理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压价竞争之风难以遏制,恶化了我国的版权代理市场,影响了我国图书版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行政垄断导致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适应国际竞争,我国成立了许多大型出版集团,但很多是行政权力“拉郎配”,不仅没能集合众多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反而内耗严重,削弱了国际竞争力,同时导致出版集团缺乏创新热情,影响了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目前,行政垄断的产业经济特征让出版集团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经过重组、合并的出版集团,并不拥有真正的自主决策权,投资、出版、发行、国际输出等都要受到严格审查。

4.法律制度不完善,盗版现象严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领域的法律问题逐渐凸显,欧美国家纷纷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比如美国推行图书版权贸易保护主义,率先颁布了《版权法》,并且根据需要不断修改,通过法律保护美国的版权贸易,保证其健康持续地发展。我国在版权保护的法律研究方面相对滞后,没有根据国际版权贸易规则的变化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修正,使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处于无序的恶性竞争环境。此外,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让部分无良版权贸易公司钻了空子,对某些优质图书大肆侵权盗版,不仅冲击了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市场,还影响了我国图书版权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三、改变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对策

要想改变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现状,必须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改革我国出版业,才能扭转我国图书版权贸逆差的被动局面。

1.推进版权贸易公司的产业化变革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版权贸易公司的法人体系,规范企业的组织形式,实现与行政机构脱离。只有这样,版权贸易公司才能真正自主地进行产业改革及自由版权贸易,提高创新能力及竞争力。

其次,版权贸易公司在产业化变革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完整的图书版权贸易人才培养链。专业人才不是传统的编辑,其工作范围也不仅是对图书版权的管理和经营,而是能够发挥创新和组织能力,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这样的人才,才是图书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版权贸易公司只有拥有专业人才资源,才能集团化发展,才能在国际版权贸易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版权贸易公司要树立国际品牌意识,在国际版权贸易市场建立特色品牌。品牌体现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树立企业国际形象、展示实力的一张名片。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公司要走品牌建设的道路,一是要深度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寻找能展示自身特色的图书资源;二是要在国际上形成鲜明的图书版权品牌形象。只有拥有国际图书版权品牌,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最终实现盈利。

2.政府应扶持图书版权贸易

首先,我国政府应制定图书版权贸易扶持政策。图书版权贸易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收益较低,周期较长。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我国出版业进行国际版权贸易。同时,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办法,如韩国成立“出版基金”对图书版权贸易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此外,政府可以在审批程序上给予支持,如简化图书出版物的出口审批、报关、退税等手续,为图书版权贸易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利用政府的海外渠道,促进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等。

其次,我国政府可以借助国际资本、管理团队来优化我国的版权代理市场,以适应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我国政府应积极整合现有的图书版权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条文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加强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从根源上保证图书版权贸易的顺利进行,增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图书版权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备受关注。与这种关注不匹配的是,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贸易逆差现象严重。我国政府及图书版权贸易企业必须正视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现状,从多方面对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进行革新,争取早日扭转贸易逆差,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1]蔡琨.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研究[J]. 民族论坛,2010(5):47.

中巴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12

一、中巴经贸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 一) 中国目前还不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年来,尽管中巴贸易发展迅速( 如图1) ,但从贸易额与比重总体来看,其与中巴两国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并不相称。直到2002年,中国才成为巴基斯坦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且当年贸易额仅占巴基斯坦贸易总额的4. 1% ; 2004年以后,中巴贸易继续快速发展,中国于2007年成为巴基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巴基斯坦贸易总额的8. 6%; 2010年,中国对巴基斯坦贸易额仅占该国贸易总额的10. 3%,低于其第一大贸易伙伴阿联酋的12. 5% ( 如图1) 。中巴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其对华出口的增速则相对较慢,且巴基斯坦对华贸易逆差也在增大,如图2。

( 二) 中巴贸易所涉领域具有局限性

除了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外,中巴贸易关系仅局限在较小的领域,未能涉及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领域。首先,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设备及其配件( 图3a) ,而这些产品主要为武器类,2010年其占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36. 6%; 其次为化工产品( 包括化工原料、化合物、化肥等) 和纺织原料( 包括人造纤维纱线、植物合成纤维、纺织面料等) ,分别占进口商品总额的13. 5% 和13. 3%; 而钢铁和金属制品、机动车配件等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不到10%。其次,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棉纱类、与纺织工业有关的产品和农渔产品( 图3b) ,如棉纱类( 占69. 2% ) 、非铁类矿石( 占7. 4% ) 、鱼及其制成品( 占4. 1% ) 、皮革( 占2. 9% ) 、化工原料及其制品( 占2. 5% ) 、纺织制成品( 占1. 2% ) 等,其余为矿产资源( 占9. 9% ) 。可见,除武器装备方面的贸易外,中巴贸易仍基本停留在较为低端的商品上。有利于促进双方深层次合作的贸易品、改善巴基斯坦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品质的家用电器等产品以及提高该国基础工业水平的能源产品的相关贸易较少。这一现状不仅体现了两国建立全面的贸易伙伴关系尚有距离,同时反映出两国间长期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数据来源: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年报(http://www.sbp.org.pk)

数据来源: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年报(http://www.sbp.org.pk)

[a:进口结构;b:出口结构]数据来源:中国驻巴基斯坦参赞处注:进口主要产品中,机械代表机械设备及其配件;化工代表化工产品;纺织代表纺织原料;金属制品代表非铁类金属制品与钢铁及其制品;机动车代表机动车及配件。出口主要产品中,非铁矿石代表非铁类矿石;农加工品代表鱼及其制品与皮革;化工制品代表化工原料及制品。

( 三)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远低于西方国家

相对于中巴双边贸易额,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甚至低于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如表1所示,各国对巴基斯坦的总投资从2001年的5. 1亿美元升至2008年的54. 1亿美元,达到峰值。然而,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国家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其中2010年仅21. 5亿美元, 其中FDI的主要投资国为美国、英国、阿联酋。与此同时,中国对巴的投资大多来自国有企业,投资主要涉及军事合作及相关领域,缺乏对提高巴基斯坦基础工业水平, 例如电子电器及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注: 表中数据为按财年统计的数据数据来源:巴基斯坦投资促进委员会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1. 中巴的经贸关系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虽然近年来中巴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巴基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与中巴两国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相比,两国间的贸易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仅限于有限的几种商品,未能与双方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上一篇:目标设想下一篇:水利文献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