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毕业论文

2024-09-19

融资难毕业论文(共3篇)

融资难毕业论文 篇1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 以中小企业居多, 依靠劳动力成本作为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008年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了10%?20%, 由于原材料在外, 销售市场在外, 目前企业明显受到来自两头收紧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 现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既是在与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的调整速度赛跑, 也是在与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速度赛跑。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 出现了融资困难, 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边是中小企业“嗷嗷待哺”, 一边却是民间资金四处寻找出路。因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 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进而浙江省工商局正式发布了全国首个小额贷款公司登记管理办法《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这对于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可谓是“及时雨”, 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对于引导民间资金是有利的、变堵为疏, 让丰裕的民间借贷走上了规范化、合法化的道路。

然而, 借贷真的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救命稻草”吗?对于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出现的问题, 有人打了个比喻, “借贷是饮鸩止渴, 不借是死, 借了是加速死亡。”这话是有些言重了, 不过, 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借贷并不能解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出现的问题。那么,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真正的深层次问题出在哪儿呢?

从企业内外两个原因来看, 依靠劳动力成本作为优势的加工贸易企业, 由于“两头在外”的因素, 一旦“两头”受到挤压, 不具竞争力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将成为国际竞争对手置国内中小企业于死地的一剂重弹, 这是企业目前最主要的内因;与此同时, 加工贸易企业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很明显, 本国货币升值、贸易和货币政策收紧、美国次贷危机将会从外部整体打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商品竞争力, 这是企业目前最主要的外因。通过上述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借贷未能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问题所在, 而“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只不过是中小民营企业真正的深层次问题的外在表象。

笔者认为, 目前中国企业出现的问题, 尤其是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爆发出来的问题, 虽然外在表象是资金问题, 政府也给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 甚至外国银行也向中小企业推出了贷款产品, 这些当然是好事, 显现出政府比前些年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 面对国际经济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 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以及这些年来国内外热评的中国“世界工厂”之说, 这个时候实际上更需要政府找个“老大夫”对中国企业进行全面诊断, 分析中国企业的现状, 找到“病根”, 然后再“开方子”彻底治愈, 以免延误了治愈期。

融资难毕业论文 篇2

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意见》把缓解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相关部门沟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预计相关部门的落实细则将很快出台,不排除未来向棚改、“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定向降准的可能,但货币政策全面“放水”的可能性不大。

融资成本高成因多样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一环在于商业银行,当前商业银行正面临存款增速放缓、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75%的存贷比考核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对存贷比进行适当改革有助于贷款利率下行。不过,银监会人士表示,在《商业银行法》尚未修订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只能结合实际优化存贷比等指标,最大程度引导资金进入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薄弱环节。

事实上,融资难、融资贵是由多方面原因,特别是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加成率”过高、风险溢价上升、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金、信贷规模控制和75%贷存比的风险监管指标、不对称的变相“金融自由化”、可贷资金需求缺乏利息率弹性等。这不是单靠放松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预计未来的调控方向还是“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货币政策不会在总量上大规模“放水”。对于实体经济领域的薄弱环节,要想办法增加资金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此前的那些定向措施,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落地,必要时也可能会再增加新的额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吴庆认为,目前企业融资状况在逐渐改善,但改善和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未来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近期新批的几家民营银行,是增加银行业良性竞争的重要做法,未来这个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长期的改革方向应是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股本融资市场。

专家:建立中小企业银行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针对今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的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十项举措,《意见》进一步深化,并对每项举措落实责任进行细化分工。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将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比如《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尽快出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和配套管理办法,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一直被视为草根金融和普惠金融,其目标也正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融资的可获得性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

不过由于相关监管规范迟迟未出,P2P网贷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据调查,有些P2P借款人成本甚至超过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的利率。年化超过30%融资成本普遍存在,个别平台的年化融资成本甚至超过40%。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调整处于爬坡时期,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析企业融资成本的问题时,《意见》认为,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据了解,多年来,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业界关于该问题的讨论也从未中断。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称,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问题是,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缺乏融资渠道,应该建立中小企业银行。

《意见》认为,从中长期看,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依靠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策,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财务硬约束和发展股本融资来降低杠杆率,消除结构性扭曲。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改革,简政放权,打破垄断,硬化融资主体财务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引导小微企业健全自身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党报发声:让企业融资不再贵

据人民日报援引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话说,“《意见》出台了一揽子方案,说明融资成本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因此相应的政策措施也是全方位的。”

中国银监会法规部主任刘福寿说,“《意见》的出台十分及时、非常必要。《意见》紧紧围绕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这一核心问题,多方着力、标本兼治,为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鲁政委认为,“与以往谈及企业融资成本高,仅仅关注对企业的贷款价格和收费不同,《意见》从资金来源角度,特别对银行负债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要求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提高银行融资多元化程度和资金来源稳定性,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具体而言,从金融机构内部来看,要求“通过提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能力、优化资金配置等措施,遏制变相高息揽储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规范市场定价竞争秩序。”

从金融机构外部条件来看,一方面要求进一步丰富银行业融资渠道,让银行获得更稳定、成本更低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推进资产证券化,释放资本和相应的信贷额度,以及缓解贷存比制约;规范互联网金融和打击非法集资,遏制资金争夺逼高资金价格的行为。

“融资贵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当前企业盈利能力恶化,要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让企业能够挣到钱。”鲁政委说。《意见》提出,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意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来贯彻定向调控要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负担,而且可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入最具活力的企业,流入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为做强实体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刘福寿说。

专家:比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

针对《意见》中提出的措施,专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注意事项。

为了降低“被挤出”部门的融资成本,定向宽松有其必要性,但中长期来看,定向宽松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非解决融资难的万能药。只有在约束预算软约束部门无效投资的同时,放松管制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自发为中小企业融资,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俗点说,也就是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报道称,近年来,我国整体利率中枢系统性上升。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名义利率水平与一国的名义增长率是正相关,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在名义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同时资金利率中枢却被不断推升。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是愈演愈烈。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突出„„”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提出10条意见。

专家称利率的高位必然反映货币供需关系的失衡,要么是供给端收缩,要么是需求端强劲,要么是二者皆有。分析利率上升的不同原因也就决定了应该采用何种政策针锋相对地化解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从供给端看,中国似乎并不存在信用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M2余额近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名义GDP增速,M2占比GDP的规模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连降台阶,但新增社会融资总量和人民币贷款却屡创新高。

推升利率主要动力来源于货币需求端,主因是预算软约束下过剩产能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等资金黑洞不合理的旺盛信贷需求。

首先,政府基建项目投资周期长。地方政府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刺激政策中均行使逆周期调控职能,但地方政府进行的基建投资项目资金回收期长,多数中长期投资项目在信贷资金到期之前尚未完工,需要信贷不断展期以保证开工项目顺利完工。

其次,过剩产能行业的企业“僵尸化”。债务驱动导致产能扩张,但后续的总需求不足使得企业盈利难以偿还债务的利息支出,只能依赖信贷者或地方财政支持而免于倒闭。一旦僵尸企业出清,可能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社会风险,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可能会投鼠忌器,但这一存在确实又吞噬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信贷资源。

再次,地方政府和过剩产能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本身地方政府长周期基建项目和僵尸企业对债务的续存就构成了信贷需求端极大的压力,如果再套上预算软约束和政府信用背书,就导致负债主体对利率不敏感,再高的资金成本也敢借。

过去,高储蓄率为实体经济的旺盛融资需求提供了挪腾空间,但在经常账户顺差趋势性下降和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中国储蓄率的高点已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去杠杆,2009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公共部门也开始去杠杆。内需不给力,各国开始加大力度抢外需,中国的WTO红利将逐步消散,经常账顺差将面临趋势性下降。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储蓄率拐点导致银行不得不借道高息理财产品来争夺存款,负债端资金来源不稳定的同业负债占比快速攀升。货币基金借力互联网技术也趁虚而入,通过对一般存款的分流,利用高利率的协议存款在银行负债端占据了一席之地。

专家称,传统部门强劲的融资需求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而非标的兴起、期限错配、融资链条盘根错节乍看之下是推【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昨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国务院要求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八个部门认真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意见》把缓解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相关部门沟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预计相关部门的落实细则将很快出台,不排除未来向棚改、“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定向降准的可能,但货币政策全面“放水”的可能性不大。

融资成本高成因多样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一环在于商业银行,当前商业银行正面临存款增速放缓、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75%的存贷比考核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对存贷比进行适当改革有助于贷款利率下行。不过,银监会人士表示,在《商业银行法》尚未修订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只能结合实际优化存贷比等指标,最大程度引导资金进入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薄弱环节。

事实上,融资难、融资贵是由多方面原因,特别是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加成率”过高、风险溢价上升、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金、信贷规模控制和75%贷存比的风险监管指标、不对称的变相“金融自由化”、可贷资金需求缺乏利息率弹性等。这不是单靠放松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预计未来的调控方向还是“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货币政策不会在总量上大规模“放水”。对于实体经济领域的薄弱环节,要想办法增加资金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此前的那些定向措施,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落地,必要时也可能会再增加新的额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吴庆认为,目前企业融资状况在逐渐改善,但改善和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未来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近期新批的几家民营银行,是增加银行业良性竞争的重要做法,未来这个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长期的改革方向应是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股本融资市场。

专家:建立中小企业银行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针对今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的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十项举措,《意见》进一步深化,并对每项举措落实责任进行细化分工。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将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比如《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尽快出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和配套管理办法,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一直被视为草根金融和普惠金融,其目标也正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融资的可获得性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

不过由于相关监管规范迟迟未出,P2P网贷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据调查,有些P2P借款人成本甚至超过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的利率。年化超过30%融资成本普遍存在,个别平台的年化融资成本甚至超过40%。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调整处于爬坡时期,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析企业融资成本的问题时,《意见》认为,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据了解,多年来,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业界关于该问题的讨论也从未中断。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称,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问题是,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缺乏融资渠道,应该建立中小企业银行。

《意见》认为,从中长期看,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依靠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策,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财务硬约束和发展股本融资来降低杠杆率,消除结构性扭曲。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改革,简政放权,打破垄断,硬化融资主体财务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引导小微企业健全自身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党报发声:让企业融资不再贵

据人民日报援引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话说,“《意见》出台了一揽子方案,说明融资成本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因此相应的政策措施也是全方位的。”

中国银监会法规部主任刘福寿说,“《意见》的出台十分及时、非常必要。《意见》紧紧围绕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这一核心问题,多方着力、标本兼治,为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鲁政委认为,“与以往谈及企业融资成本高,仅仅关注对企业的贷款价格和收费不同,《意见》从资金来源角度,特别对银行负债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要求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提高银行融资多元化程度和资金来源稳定性,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具体而言,从金融机构内部来看,要求“通过提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能力、优化资金配置等措施,遏制变相高息揽储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规范市场定价竞争秩序。”

从金融机构外部条件来看,一方面要求进一步丰富银行业融资渠道,让银行获得更稳定、成本更低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推进资产证券化,释放资本和相应的信贷额度,以及缓解贷存比制约;规范互联网金融和打击非法集资,遏制资金争夺逼高资金价格的行为。

“融资贵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当前企业盈利能力恶化,要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让企业能够挣到钱。”鲁政委说。《意见》提出,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意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来贯彻定向调控要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负担,而且可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入最具活力的企业,流入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为做强实体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刘福寿说。

专家:比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

针对《意见》中提出的措施,专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注意事项。

为了降低“被挤出”部门的融资成本,定向宽松有其必要性,但中长期来看,定向宽松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非解决融资难的万能药。只有在约束预算软约束部门无效投资的同时,放松管制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自发为中小企业融资,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俗点说,也就是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报道称,近年来,我国整体利率中枢系统性上升。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名义利率水平与一国的名义增长率是正相关,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在名义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同时资金利率中枢却被不断推升。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是愈演愈烈。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突出„„”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提出10条意见。

专家称利率的高位必然反映货币供需关系的失衡,要么是供给端收缩,要么是需求端强劲,要么是二者皆有。分析利率上升的不同原因也就决定了应该采用何种政策针锋相对地化解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从供给端看,中国似乎并不存在信用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M2余额近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名义GDP增速,M2占比GDP的规模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连降台阶,但新增社会融资总量和人民币贷款却屡创新高。

推升利率主要动力来源于货币需求端,主因是预算软约束下过剩产能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等资金黑洞不合理的旺盛信贷需求。

首先,政府基建项目投资周期长。地方政府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刺激政策中均行使逆周期调控职能,但地方政府进行的基建投资项目资金回收期长,多数中长期投资项目在信贷资金到期之前尚未完工,需要信贷不断展期以保证开工项目顺利完工。

其次,过剩产能行业的企业“僵尸化”。债务驱动导致产能扩张,但后续的总需求不足使得企业盈利难以偿还债务的利息支出,只能依赖信贷者或地方财政支持而免于倒闭。一旦僵尸企业出清,可能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社会风险,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可能会投鼠忌器,但这一存在确实又吞噬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信贷资源。

再次,地方政府和过剩产能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本身地方政府长周期基建项目和僵尸企业对债务的续存就构成了信贷需求端极大的压力,如果再套上预算软约束和政府信用背书,就导致负债主体对利率不敏感,再高的资金成本也敢借。

过去,高储蓄率为实体经济的旺盛融资需求提供了挪腾空间,但在经常账户顺差趋势性下降和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中国储蓄率的高点已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去杠杆,2009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公共部门也开始去杠杆。内需不给力,各国开始加大力度抢外需,中国的WTO红利将逐步消散,经常账顺差将面临趋势性下降。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储蓄率拐点导致银行不得不借道高息理财产品来争夺存款,负债端资金来源不稳定的同业负债占比快速攀升。货币基金借力互联网技术也趁虚而入,通过对一般存款的分流,利用高利率的协议存款在银行负债端占据了一席之地。

专家称,传统部门强劲的融资需求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而非标的兴起、期限错配、融资链条盘根错节乍看之下是推高实体融资成本的原因,其本质只是这种挤出效应下的表现形式。只有当传统部门融资需求回归常态,只有当传统部门成为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硬约束主体时,融资难问题才能有实质缓解。

中央底线思维明确,短期内需要依靠传统部门托底经济,融资需求端强势难改,解决融资难的重点随之转向信用供给端。

报道称,短期来看,为了降低“被挤出”部门的融资成本,定向宽松有其必要性,但中长期来看,定向宽松仍存在明显局限性,并非解决融资难的万能药。

首先,金融体系缺乏合理的风险定价。定向宽松往往是经济下行时稳增长的一种手段。

其次,“总量稳定”的界限不易控制。在传统部门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的情况下,若要满足所有部门融资需求,定向宽松势必要不断加大力度,而在货币乘数居高不下的条件下,很可能会逾越“总量稳定”界限。

最后,定向宽松很难真正做到“定向”。定向宽松只能使政策支持领域获得一次性资金配给,但无法真正提升这些领域的盈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意愿。

解决融资难,在通过定向宽松给中小企业输血的同时,更需要通过改革激活中小企业的造血功能。

实体融资成本的原因,其本质只是这种挤出效应下的表现形式。只有当传统部门融资需求回归常态,只有当传统部门成为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硬约束主体时,融资难问题才能有实质缓解。

中央底线思维明确,短期内需要依靠传统部门托底经济,融资需求端强势难改,解决融资难的重点随之转向信用供给端。

报道称,短期来看,为了降低“被挤出”部门的融资成本,定向宽松有其必要性,但中长期来看,定向宽松仍存在明显局限性,并非解决融资难的万能药。

首先,金融体系缺乏合理的风险定价。定向宽松往往是经济下行时稳增长的一种手段。

其次,“总量稳定”的界限不易控制。在传统部门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的情况下,若要满足所有部门融资需求,定向宽松势必要不断加大力度,而在货币乘数居高不下的条件下,很可能会逾越“总量稳定”界限。

最后,定向宽松很难真正做到“定向”。定向宽松只能使政策支持领域获得一次性资金配给,但无法真正提升这些领域的盈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意愿。

破解融资难应调整银行融资模式 篇3

近期,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和银监会也在试图落实相应措施。当前社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已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供血”功能,逐渐扭曲为“抽血”效应。除了涉及到资金供求失衡之外,其实质却是结构性的。即一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源供给从整体上看并不缺乏,另一方面许多经济部门、领域或行业却出现严重的“融资难、资金贵”的现象,这就表明了金融资源的流动通道出现了阻滞和不畅。这种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引导金融“灌溉”的“水利设施”出现问题。

从金融角度看,更需要关注金融结构的根本性问题。首先,金融资源流动渠道不畅导致了众多领域融资成本上升,其原因又是金融“主渠道”过度由银行所主导,缺乏众多的“分渠道”,一旦出现“主动脉硬化”甚至“血栓”,则必然引起经济肌体的病变。对此,应跳出过去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概念,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无论在股市还是债市,银行仍然是直接金融的重要主导者。归根结底要处理好银行融资与非银行融资的结构关系,应当适度降低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改变银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倒”的局面。

当然,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无论是作为资金需求者,还是信贷产品的供给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垄断竞争地位,这就使其对于存款者和贷款者都有突出的价格谈判优势,因此也难以有助于达成相对公平的资金价格。应该说,当前更应该着眼于推动构建一个走向充分竞争的银行融资市场,完善资金定价权谈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归根结底,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价格“多轨制”,而推动利率市场化则是重中之重。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远不止存贷款利率定价问题,市场化的产品创新、市场化的交易主体及行为、足够容纳各类资金交易的市场、市场化的货币当局政策选择,这些都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另外,继续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政府和监管部门在着力推动社会融资成本降低,但是就制度层面来看,应该坚持两方面基本原则。一是在促进融资成本降低、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行政性的干预,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分离。我国金融改革中面临的误区之一,就是把改革与风险控制都集中在监管部门,造成内部政策目标冲突。强调控制融资成本,是要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理运作,而不是牺牲市场金融原则来达到目标。

二是以市场化金融运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运行为辅,共同服务于既定目标。正是由于前述原因,在依靠商业金融原则难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工具,由政府适当分担金融服务成本。作为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亟须防止政策性金融改革走向极端。

为什么在较高的融资成本压力下,当前我国经济仍然能够前行呢?几方面原因,比如确实存在技术创新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领域、依靠“借新债还旧债”的勉强维持、大量自然资源迅速进入到交易市场中带来的增长“幻觉”。由此来看,更加治本的思路则是弱化经济金融的“庞氏特征”,扭转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大规模市场化及货币化所支持的增长,真正努力增强经济创新能力,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提高微观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才能使得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逐渐走向正常轨道。

进一步来看,在长期经济增长率逐渐下滑的大背景下,企业投资的边际回报率也在下降。而在原有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的转型中,企业发展普遍进入粗放型,现代化、規范化、国际化的企业并不多。同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膨胀,也对企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从增长的角度来说,只有促使企业部门形成更加高效的生产能力,顺应市场需求,才能促使金融与实体之前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笔者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比降低融资成本更加重要的问题,一是应该建立合理的社会资金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二是不断弱化政府和国有经济的“挤出效应”,为民间投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并且有利于就业提高。

上一篇:水源热泵施工下一篇:教育学教材